贫困学生基本情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学生基本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创业能力
随着高校教育模式转型和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凸显的问题。2002~2015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12 万人上升到749万人,再次刷新了大学生毕业人数纪录,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刚刚落幕,史上更难就业年又接踵而至。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对家庭困难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同时也是提升贫困学生自身素质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一、梧州学院扶持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的基本情况与成果调查
2010年10月,梧州学院创建了占地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中心可同时为1000余名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每年能为3000名以上学生提供发展成长机会。为更加具体的了解我校在通过鼓励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起创业能力方面的成效,我们随机对28个大学生微型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基本情况为:一、随机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法人代表为贫困大学生的有10个,占36%;二、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中直接参与创业的贫困大学生约有100人,占38%;三、所有参与调研的大学生微型企业自筹建至今已为在在校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为500多个;在问及创办微型企业对于你的创业能力在哪方面提高较明显时,有57.1%的大学生认为是“决策时的胆识和魄力”,42.9%的大学生认为是“规划人生,确定目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35.1%的大学生认为“管理制度能力”,26.6%和21.4%的大学生认为是“谈判的能力”和“计划管理的能力”,其他的能力如“管理信息的能力”、“ 目标管理的能力”、“ 学习能力”、“ 心态调节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均占7.1%,但对于“授权能力”、“ 坚守职业操守的能力”的提高,受访的创业大学生认为没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调研我们也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对于其个人能力的提高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有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有明显提高,分别占84.6%和61.5%;其他的能力如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比例在38%―46%之间;只有7.7%的大学生认为在心理能力方面有提高。
二、扶持贫困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提升创业能力的对策
1.加大贫困大学生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1)加大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最大限度地满足众多贫困大学生创业需求,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创业者受益。
(2)降低贷款门槛,增加银行贷款额度。针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银行需要适当地降低贷款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中,设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基金,并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全额贴息政策,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方便。
2.深化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1)树立创业教育的战略理念。高校要更新教学理念,把创业教育提高到学校的人才质量培养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把创业教育贯穿高校工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切实通过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
(2)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模拟和实训体系的建设。通过开设、开全创业教育课程,采用导师制专门向学生传授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在专业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内容的管理机制。同时,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模拟活动和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模拟和实训的平台。把创业教育列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其中一个内容。
(3)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贫困大学生创业协会的成立为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协会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和活动,请专门的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并为创业贫困生联系合作伙伴、资金支持等。成立贫困大学生创业网站与创业论坛,增进贫困大学生在创业新问题上的思想交流,通过交流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从而大大增强贫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完善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政策
(1)完备创业促进政策。首先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简化贫困大学生创业行政手续,缩减创业公司注册申报程序,降低创业准入门槛,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制造宽松、自由政策,减少创业的政策风险,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其次出台鼓励支持贫困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创业资金、创业培训、业务开展、信息收集、市场调查等方面给以政策支持,建立多层面、多方位、多渠道的立体式贫困大学生创业支持服务体系,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服务的平台。最后,建立贫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大学生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帮助贫困大学生规避创业风险,顺利渡过生长和发展初期,以此促进贫困大学生创业活动。
(2)完善创业保障机制。首先构建创业文化保障机制。其次构建创业指导保障机制。最后构建信息保障机制。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当前教育教学模式转型的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需要。目前,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贫困学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创业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个人和学校的发展,更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安全稳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转变贫困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贫困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必须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完善和推广,以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篇2
一、贫困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贫困学生的现状
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重视下,大多数贫困学生对待家庭贫困能持乐观态度,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是也有少部分贫困学生因家庭贫困胆小、自卑、不合群,怕别人嘲笑、看不起,进而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成绩一落千丈。
三、贫困学生的贫困原因分析
我区贫困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少部分来自区城下岗失业和无固定工作家庭。从全区摸底的情况看,贫困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状况差,收入低。这部分贫困学生3334人,占在校学生的5.7%。这类贫困学生有3种情况。
2.田地少、人口多,读书子女多。如:界牌乡大林江村(沱江镇五小就读)李恒,家里4口人一亩田,父母文化程度低,外出打工挣不了钱,生活艰难。大锡乡中心校六年级学生刘晓艳,家里三姐妹,大姐是株洲中医学院大二学生,二姐是**三中高三学生(因家庭贫困,现已辍学外出打工)。加上爷爷、奶奶、父母,一家七口人,靠父母微薄的打工收入支撑全家。
3.父(母)下岗失业。如:**一中高一学生黎斯洁,父母都是**国有林场下岗职工,爷爷奶奶年迈且常年有病,家里靠吃低保和父亲打零工维持生活,家里贫困让她有辍学的念头。
2.因祸致残。如:小圩镇练江村小学一年级学生陈颖,父亲因车祸变成植物人,家中欠下巨额债务。东田镇中学七年级学生徐珍珍,母亲去世,父亲因车祸丧失了劳动力。
3.重大灾害给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如:沱江镇一小学生郑建华,家住富江路,今年因火灾房子被烧,现在租房住。务江乡中心校六年级学生李光耀,家住胡青村苟仔坪组,去年因山洪,住房被泥石流冲垮,建房非常困难。
(三)父母离异、单亲和失去双亲家庭。这部分贫困学生有1105人,占在校学生的1.9%。这类贫困学生有4种情况:
1.父母离异。如:务江中心校三年级学生盘鑫,父母离异后没人管,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大锡乡中心校二年级学生赵丽婷,父母离异后,随父亲生活,父亲上要赡养爷爷奶奶,下要抚养一双儿女,生活压力非常大。
2.父(母)一方死亡。如:**二中高二学生林付妹,年幼时父亲去世,姐弟二人上学全靠母亲。母亲现在精神恍惚,做不了事,尽管自己学习成绩好,但即将面临辍学。**职业中专七年级学生杨琳珍,几个月时,母亲去世,父亲将其交给外公外婆后再也未联系和抚养过,外公已去世,现在与70多岁的外婆相依为命。
3.孤儿。无父母,跟随祖父母生活或由其伯、叔、姑抚养。如:白芒营中学七年级学生胡建,家住神仙洞十二组,父母去世后跟随爷爷生活。**三中高二学生奉秀繁,家住涛圩汉冲村,父母去世后,跟随伯伯生活。
4.遗弃儿。自小被亲生父母遗弃,被他人收养。如:大圩镇中心校五年级学生钟遇辉,自幼被父母抛弃,被单身养父收养后,由奶奶带养。岩口铺完小六年级学生唐捡爱,遭父母遗弃后,被现在的养父母捡养,养父母已年迈,外出打工不可能,种田也力不从心。
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是贫困学生本身的过错,但是贫困却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和梦想,承担不该承担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贫困学生应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政府的关爱。
四、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建议
1.增加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的就业机会。我区下岗失业现状较为突出,夫妻双双下岗或一方下岗另一方收入较低,很容易导致家庭贫困。有的虽然解决了低保,但低保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对于一个有子女在校读书的家庭来说,光靠低保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使其就业。因此,劳动就业部门要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拥有更大的就业空间。同时,优先考虑贫困家庭成员就业,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机会。
2.整合资源,加大投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助学投入。将品学兼优贫困学生(特别是高中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费用纳入救助统筹范畴,使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能安心学习,出好成绩、出好人才。第二,发挥部门(如民政、人社局、工会)作用,加大对低保户、下岗失业、困难职工家庭学生的救助,对这些家庭考上大学的子女给予资助,切实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第三,设立爱心助困基金会。组织爱心助学捐款活动,将社会各界、慈善机构捐助的资金由教育局集中管理,集中使用,帮助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篇3
幼儿园资助自查报告篇【一】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政策落实情况自 查 报 告 为加强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鄂财教发[2017]84号)和《大冶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17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费补助落实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经学校研究,成立了由刘建明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学校对照检查细则对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整改,现将相关自查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学班73个,2017年秋在校学生4951人。教科书退费情况 根据大冶市教育局关于教科书免费政策的专题会议精神,2017年秋国家发行的学生教科书全部退款,接上级指示后,我校对2017年秋教科书退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为了把国家教科书免费政策落到实处,我校根据教育局退费工作会议精神,把会议精神传达给学校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宣传国家的免费政策,阐明退费工作的现实意义,并布置退费工作的具体事宜,要求成立专班,利用广播、宣传栏、家长会、班主任会等进行宣传,公示国家退费政策,做到学生或家长随到随退,并将退费学生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按照要求做到了应退尽退,学校没有截留资金。
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情况 2017年秋,我校将上级分配的享受对象指标按各年级在校寄宿生数的比例分配到年级。确定享受资助的学生是体现学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选定享受对象时要求各年级按照以下程序实施:1、由学生或学生家长提出申请,2、由学生所在行政村出具该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3、年级组审核,4、将审核结果进行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则定为享受对象,有异议的在进行调整,5、各年级将落实的名单报学校评审组审查复核。资金发放时一律先由班主任签字证明,再由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签字后领取,坚决杜绝代签带领行为。学校对每批次发放的学生资助款组织专班检查落实情况。国家免费教科书征订、发行情况 根据上级关于教科书免费政策的专题会议精神,我校做到了既不漏订、少订,也决不多订。循环教科书回收、保管、发放使用情况 从2017年春季起,学校就开始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我校教科书的循环使用有专人负责。循环使用教科书的科任教师是该书发放、回收的直接责任人,保证课前发书,做到人手一册,课后如数收回,并督促学生爱护课本,检查登记课本损坏情况。学期末将课本交图书保管员存放,并办好移交手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学校在学生资助和循环教科书使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方法,但总有少数学生在教科书上乱涂乱画,导致教科书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情况。
以后打算 以后,我们要始终把资助贫困学生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完善资助体系,不让一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同时通过上级的政策解决贫困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学生安心学习。对教科书循环使用要加强宣传和管理,使学生提高认识,保护和爱护课本。
幼儿园资助自查报告篇【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和《京山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下面对资助贫困学生工作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07年秋季在籍学生共231人。一年级40人,两免生9人,收费标准40元/生,收取31人教科书金额1240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17元,共退527元;二年级37人,两免生6人,收费标准40元/生,收取31人教科书金额1240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17.5元,共退542.5元;三年级39人,两免生11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8人教科书金额3145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1.2元,共退1154.4元;四年级38人,两免生8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0人教科书金额2550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1.5元,共退945元;五年级43人,两免生9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4人教科书金额2890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5.5元,共退1207元;六年级34人,两免生6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28人教科书金额2380元,2008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6元,共退1008元。总计退款5383.9元。
2008年在籍学生236人,住宿生124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500元/人,贫困寄宿生15人,共发放7500元。
2009年在籍学生228人,住宿生118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500元/人,贫困寄宿生35人,共发放17500元。
2010年在籍学生218人,住宿生110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615元/人,贫困寄宿生25人,共发放15375元。
2011年在籍学生140人,住宿生76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750元/人,贫困寄宿生15人,共发放11250元。
二、主要做法
1、宣传资助政策。
在校内和学生所在村、组张贴布告宣传相关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2、成立资助贫困学生评审领导小组
资助工作政策性强,为了把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社会满意,让最困难的家庭子女受益,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领导和班主任等为成员的评审领导小组,健全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顺利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体现资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不受经济影响,能认真学习、完成学业。
3、确定资助范围和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并优先考虑以下几类:
(1)、孤儿(含艾滋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
(2)、父母一方已亡,生活十分困难的;
(3)、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5)、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6)、残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
(7)、家庭被镇民政办列为特困户,持有特困证,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的子女。
(8)、双下岗职工家庭子女,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的子女。
(9)、低收入、家庭经济绝对贫困,无力支付在校寄宿生活费用成员的子女。
3、资助对象认定程序。
(1)、公开资助信息。宣传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2)、资助申请。贫困家庭学生家长(监护人)填写《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交村委会审核后上交学校。
(3)、评审及公示。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并公示;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的,评审小组对有关情况进行重新审核。
(4)、上报。学校根据公示无异议的受助学生名单,填写好《京山县贫困学生认定汇总表》上报。
(5)、资金发放。资金到位后,学校及时将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并履行好领款签字手续。
4、享受资助的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助的贫困家庭学生作出适当调整。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贫困学生认定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如实说明家庭情况,班主任也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工作中不易把握。
篇4
一、关于“学得起”问题
让贫困学生上得起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也可以说是教育扶贫的底线。因此,要在全面贯彻国家各项教育惠民助学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募集助学资金,着力健全完善贫困学生全覆盖助学体系,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上得起学。
(一)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认真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阶段就读期间,全部纳入贫困家庭学生资助范围,优先享受资助政策。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及以上院校录取及在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帮扶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确保考入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子女不受影响。
(二)逐步提高资助标准。由于县级财力有限,目前全南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标准还不高,学前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标准及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每年每生最高为1250元。但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资助标准,不断加大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覆盖面,让贫困家庭学生不仅上得起学,而且逐步上得好学,确保教育公平。
(三)制定助学捐款指南。要积极引导社会扶贫,将相对贫困家庭信息向社会公布,广泛动员和引导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县教育局要研究制定助学捐款指南,让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清楚了解捐款程序,受援学校及贫困家庭等信息,防止助学过程中出现“盲区”或重复资助。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国家和省、市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以及县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就业优势,使广大群众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有正确认识,引导初中毕业后未考入高中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就读,掌握实用技能。同时,要认真落实好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学历教育财政补贴政策,帮助贫困生完成中专以上职业学历教育。
二、关于“学得好”问题
在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能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助学工作形式,通过采取结对帮扶、助学助教、远程教学等多种有效途径,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帮扶工作,确保贫困学生都能学得好。
(一)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要积极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全面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和家庭生产、生活等情况,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建立长期助学计划,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贫困家庭助学措施,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高中阶段读得起书,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全南中学要积极与市中学或广东周边市县中学建立教育对口合作关系,县城学校要与乡镇学校建立教育对口支援关系。支援学校每年可以向受援学校赠送图书资料、学习用品和衣物等,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对口支援学校每年可互派一些骨干教师赴对方学校指导或学习,短期内快速为受援学校“传经送宝”,跟上主流教学。
(三)给予充分心理关注。对于贫困学生的帮助,除了物质帮助外,还应该从精神上给予关心,让他们在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时候,使其人格也得到正常的发展。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班级里的贫困学生尤其要多关注、鼓励和帮助,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别是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能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四)逐步实现远程教学。通过远程教学,支教教师可以在所属学校或者在家里给受助学生上课,从而解决了路途遥远、成本过高、影响自身教学等问题。远程教学还可以突破班级授课的限制,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担任数个学校的支教教师,扩大助教面。因此,县财政与教育局可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设立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所学的经费,为贫困地区学校的远程教学系统提供硬件保证。
三、关于“学得出”问题
“学得起”、“学得好”后,就是要解决“学得出”问题,也就是就业的问题。在这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确保学有所成的贫困学生都能实现创业或就业,从而实现教育扶贫工作目标。
(一)实施定向委培计划。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可选拔一批被二本以上院校农林、水利、城市建设、教育、医疗、公共事务管理等专业录取的大学新生进行定向委培,签订定向培养协议,由县财政解决其所读学费,同时每年补助一定生活费,毕业后直接分配至本县基层事业单位工作。
(二)加大创业政策支持。进一步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就业优惠政策,重点完善大中专学生创业项目资金扶持、行业准入、税费减免、创业和再就业培训等相关政策,建立大中专学生创业基地,确保贫困大中专学生创业有渠道,就业有保障。
(三)高位嫁接省内院校。县职校要积极与省内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对接高职院校现有优势专业,推行“2+3”等培养模式,前2年为中职教育性质,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中职毕业证书并免试直升高职院校,后3年为高职教育性质,按高职教育有关规定进行教学管理,学习成绩合格者即可获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县职校要进一步做大做强职业教育,在确保全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职教中心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统筹整合人社、农业、扶贫、科技等部门职业教育资源,扎实抓好农村新增及转移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短期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其创业就业能力和致富增收本领。
篇5
贫困学生一般生活都十分简朴,他们在衣、食、住等方面较之其他同学差距很大,处处显得窘迫。有个别特困学生因经济困难每天只吃两顿饭,过着食不裹腹的艰难生活。据调查,“2007年,延安大学贫困生人数4956人,占在校学生的38%左右。由于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贫困山区和老边少地区,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贫困生现象更为突出,学生欠费现象尤为突出。
2 贫困生产生的原因或类型
2.1 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家庭。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不好,乡镇企业不发达或者尚处于空白,当地农民经济收入低下,无力支付孩子的上学费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约占特困生总数的80%以上。
2.2 农村多子女家庭。目前农村两子个孩以上的家庭仍然比较普遍,造成了子女在就学方面的经济压力。特别是几个子女同时上学,家庭的经济困难就更大。
2.3 转型时期体制带来的问题,城镇下岗或单位效益不好的职工家庭。这些家庭仅靠政府的救济金或单位每月百元左右的工资来维持日常生活,根本无法供养孩子上学。
2.4 发生天灾人祸的家庭。这些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尚可,但由于遇到自然灾害或家庭成员突患重病等,使家庭经济入不敷出,经济状况突然恶化。
3 贫困生解决办法
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同时,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3.1 加大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投入。
一方面是增加国家和省级奖助学金额度,另一方面适当增加用于申请助学贷款的风险补偿金的分摊比例。
3.2 学校准确认定贫困生,建立评定机制,设计资助规划。
3.2.1 贫困生的认定,具体做法是:①学生进校时,各班主任首先查阅学生档案,查看其生源、家庭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②班主任谈心,学生进校后,要求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找所有学生谈心,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家庭经济来源、生活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的贫困程度,同时,要求高年级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和每一位学生谈心一次,随时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③查看地方行政部门出具的关于贫困生的证明材料。④看学生的生活习惯。辅导员、班主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对于生活节俭的同学,我们认定为贫困生,对于吸烟、酗酒、配置电脑的同学,我们一般不认为他是贫困生。
最后经过公示评定后,为每一位受助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完整的资助计划,并监测其在校期间的整个受助过程。资助计划中包含学生基本信息,以及他可能获得的所有资助项目,将包括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减免学费等在内的贫困生资助项目全部归入资助计划,并统一实施监测,保证工作更加有效、更具有针对性,避免因管理分散而产生的资助金额不均衡的情况,保证公平、有效地分配,公正、公开地实施助困活动。
3.3 建立健全严谨完整的高校帮困机制
3.3.1 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方式,解决困难学生学费问题。 解决贫困生上大学难的问题,首先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为此,要认真调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实事求是地执行国家及本校有关国家贷款的政策,最大限度满足贫困生的贷款要求。
3.3.2 以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奖学金为辅助方式,完善帮困助学体系。
3.3.3 积极开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大学里的贫困学生更愿意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来找到尊严,自食其力挣出部分学费和生活费用。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有计划地帮助困难学生寻找助学岗位,有条件的学校可当地事业、机关单位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报酬和补助的同时,树立起自强不息的信心,培养生活自立能力。
3.3.4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助学。解决数量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问题,仅仅靠政府和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努力,广泛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助学。目前我国大多高校做得还不够。“在国外,大学接受社会团体、私人或慈善机构赞助是很普遍的事情,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好的经验,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宣传,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外商、地方政府建立密切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争取他们设立多类奖励基金资助在校品学兼优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坚持谁赞助谁优先选人的原则,使企业和捐助者个人也从中得到实惠,以增强其资助的信心和决心,使高校、企业、学生三方都受益,各得其所。
3.4 贫困生要自主自立自强,完善自身“造血”功能。实行“贫困生自救工程”,进行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及“自救”教育。有些同学虽穷,却又很爱面子,不但不愿参加勤工俭学,针对这些“打肿脸充胖子”的贫困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的问题进行引导。教育他们学会“自救”,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勤工俭学不定期弥补经济上的缺口。结合“导师”、“导生”的引导及帮助,鼓励他们自力更生解决自己的问题,学校、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与专业相关的勤工助学机会。
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前必须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使其真正认识到对他们的经济资助是党和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一种关心和帮助。在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家经济还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能获得这样的帮助实在不易。如果仅仅把扶贫解困单纯的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那么,这项工作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甚至会对贫困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的同时,要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洗礼,使之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温暖,学校的关爱,从而更加发奋学习。
3.5 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有待于政策的调控3.5.1 高校收费应当稳中有降,为保证贫困学生接受大学教育,高校收费应该稳中有降,让更多贫困的人有机会上大学,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3.5.2 政府应从政策层面激励银行加大贷款力度和加大生源地助学贷款力度,提高学生获得贷款的成功率,同时不断完善还贷的约束机制。
3.5.3 实施农村支教、支医行动计划,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和还贷款。
贫困生问题,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一代人健康成长的战略性大问题。妥善解决贫困生问题,对于提高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与党和政府的深厚感情,为祖国的未来造就合格接班人,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我国建设成就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华,柴启东.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罗成翼.论诚信原则在助学贷款中的应用[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 张建奇.198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的演变[J].现代大学教育,2003(1)
[4] 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5] 陈德静.关于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2(2)
[6] 李利平,赵丽珍.试论建立新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0(12)
篇6
一、基本情况
2019年,我县共有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学生4895名涉及3648户。其中,县域内就读贫困家庭学生3887名(学前段718名、义教段2555名、高中段500名、中职段124名);县域外就读贫困家庭学生998名(学前段48名、义教段62名、高中段23名、中高职/大学学段865名)。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1、全面部署,落实教育脱贫工作责任。省市县2019年扶贫攻坚会议召开后,我们先后两次组织专门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结合省市县会议精神,制定印发了《甜水县教育局2019年教育脱贫工作计划》。2月28日,我局召开教育系统2019年春季开学工作会议,对教育扶贫宣传、资助政策落实、控辍保学等重点工作做了详细安排部署,将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人,确保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2、多方发力,强化教育脱贫政策宣传。我们先后印制教育扶贫政策宣传单3万多份,宣传册1万余份,充分利用科技赶集下乡、残疾人日、爱心捐助活动及发放贫困生资助现场会的有利契机,先后开展大型宣传活动12次,现场讲解、答疑解惑,发放传单、提升效果。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师生“一帮一”家访活动,一方面进行学业辅导,一方面进行励志教育和政策宣传,全力提升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全县教育扶贫政策知晓率入村入户,达到全覆盖。各中小学充分利用开学有利契机,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利用班级微信群、校园展板、宣传标语、黑板报等平台,广泛开展扶志扶智教育,帮助学生及家长建立正确的脱贫观念。
3、精准发力,积极开展落实控辍保学。一是落实控辍保学责任,我们把开学第一周定为“控辍保学活动周”,将控辍保学作为学校开学工作检查的重要内容,严格 “七长”责任制,完善“一册两表四书”内容,推行控辍保学月报制度,及时掌握学生就学动态,积极做好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今年以来,全县4名辍学学生全部入学,实现了控辍保学“双百一零”目标。二是开展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活动,推行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及送教上门等三种残疾儿童入学模式,对23名不能入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按照区域划分,确立23名教师,定期进行送教上门。三是积极开展贫困生摸排。通过户籍、学籍、考籍三定位,重点围绕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组织各中小学走村入户,对全县外出贫困学生进行摸底排查,掌握第一手信息,确保控辍保学不留死角、不留盲区,达到全覆盖。
4、从严把关,全面做好贫困生资助金发放。
一是严格贫困学生资助申请和发放程序。2017年春季学期,共发放县内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484.3875万元,受助学生7265人。其中,为建档立卡学生发放资助金190.375万元,受助学生2966人(学前段:718人、义教段:1667人、高中段493人、中职段:88人);同时还为100名建档立卡高职学生发放一次性资助30万元,二是积极拓宽资助渠道。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量。积极联系县电视台和倡导各社会爱心人士民、爱心团体,爱心民营企业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奉献社会关爱。先后组织开展捐赠活动14个场次,受赠学校14所,共计钱物约14万余元,惠及贫困学生864人。
5、全员参与,扎实开展教育帮扶活动。结合行业特点,我们把教师结对帮扶作为教育扶贫的亮点工程来抓,我们组织全县教师认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系统3800余名帮扶教师人人有帮扶计划,个个有帮扶措施,通过家庭走访、谈心谈话、课业辅导等方式,鼓励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生活、学习观念,提高学业水平成绩,促进贫困学生健康成长发展。 “五优先五关爱”(学习上优先辅导,关爱学业;生活上优先照顾,关爱生活;活动优先安排,关爱发展;物质上优先帮扶,关爱家庭;思想上优先解惑、关爱成长)活动开展深入,得到了各界一致认可。
6、齐头并进,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养、高校帮扶、两联一包”等工作。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分发挥县教育培训中心为民服务职能作用,积极开设果树栽培、养殖业、畜牧等农民实用技术课程3次9场,培训600余人次。在我县春夏冷冻和冰雹等自然灾害后,及时联系农业、果业等部门,组织专家深入村队,积极开展灾自救知识专题培训。特别是针对昭陵镇地域特征,我们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受到了广大贫困户大力欢迎,服务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帮助贫困家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二是扎实做好“两联一包”,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做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的转换工作通知》,我对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调整,精心选派了12名精干力量,入驻西山、小墙、南河、明水等四个村,强化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三是高校结对帮扶高校开展。落实科技帮扶计划,建立健全产学研基地运行机制,加快了县职教中心专业、课程开发、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师资队伍、实训室等方面的建设。目前,各项工作已完成了各项预定目标。
7、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一是以薄改项目为主体,以改善贫困村学校为重点,落实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积极筹备并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启动了以石岭土桥学校、金山镇王庄学校、靠山社区车流学校3所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刘王镇张村学校、王镇中心校、亚东中心幼儿园等3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并做好其他薄改项目规划及筛选工作,全力提升农村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均衡师资配置,形成了教师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落实乡村教师待遇,形成了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机制,细化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工作,做好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支教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存在问题及下半年工作设想
扶贫脱贫量大面广、任务艰巨,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仍有一些不足存在。一是一些学校对教育脱贫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工作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扶贫攻坚的整体效果。二是高校帮扶合作的步子迈的不大,让需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我们将向贫困户家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方面要效益,向高校帮扶措施落实要成效,向教育扶贫政策宣传要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制度,明确要求,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以必胜的的信心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篇7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xx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积8796.9亩,其中撂荒土地787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3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篇8
[关键词]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资助体系 生源地贷款
[作者简介]张春雨(1968-),男,河北河间人,河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河北 保定071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73-02
2007年以来,国务院和财政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贫困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贫困生认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突出完善贫困生生源地商业借贷制度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中的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贫困生认定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 贫困生资助单笔款额相对较大,大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贫困的学生申请参评,甚至出现夸大贫困程度的不诚信现象。例如,国家励志奖学金为5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学费需求的燃眉之急。我国高校大部分学生家境一般,很多来自农村或城镇普通家庭,一些农业院校贫困生个人申请率比例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45%,接近半数。这么大一个群体竞争20%的贫困生资助指标,很难说没有“自要谁不要”的想法。诚信做人是影响社会生存的基础性品德,当代大学生群体负有承担诚信义务的社会责任,高校最首要的责任就是培养品学兼优的社会主义“四有”接班人。从培养品德的角度来讲,如果国家能够把对部分学生的一次性救助变为使更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诚信借贷得到资助,这有助于减少真贫困和假贫困的现象。为了鼓励高校学生的诚信行为,即使适量增加资助的利息金额也是值得的。
2 贫困生认定中争议问题举证困难,困扰公平价值理念。《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贫困生认定的原则、组织实施体系和程序,并制定了详细的认定申请表和家庭情况调查表。应该说通过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基本可以保障高校公开、公平、公正认定贫困学生工作。贫困生认定实际操作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一般争议不大。家庭经济困难存在争议的地方集中在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方面。无论是学院认定工作小组还是年级、专业、班级认定评议小组都对争议问题存在举证困难,有时很难把握。农村学生家庭或城镇一般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别较小或近似,贫困程度甄别存在一定的难度。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村、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的家庭经济状况,实际上也存在尺度衡量标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个别贫困生由于现实表现、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落选,情绪波动反应激烈,对认定工作的合理性产生困惑,从而引发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3 贫且优则奖的设计理念使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评议矛盾相对突出,评议导向存在不确定的缺陷。一般而言,学而优则奖和贫至困则助可以被普遍认可,贫困生与奖学金挂钩,颇有些“矮子里面选将军”的意味,把国家救助以奖励的形式发放给了一部分贫困生。假如一个班级里,学业成绩第二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第三名同学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在只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名额的情况下,按照这个奖项设立的初衷,应该倾向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毕竟能不能得到5000元的救助对于一个困难家庭效果反差比较巨大。这两名同学都属于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贫困优先还是品学优先,就存在一个评议导向的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1 改革生源地借贷制度,解决贫困学生学费、住宿费用。(1)谁受益,谁投资,体现社会公平和国家救助相结合的原则。研究证明:政府和个人都可以从高等教育中获益,社会收益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个人收益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未来的收入。因此,国家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贫困家庭学生可以通过借贷解决学费和住宿费用。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生源地贷款因具有商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大力推广。笔者建议占高校学生总数约20%的贫困生均可自愿申请生源地贷款解决学费、住宿费用,以后可以根据贫困生实际数量进行调整。生源地贷款的本金由学生及其家庭承担,自贷款之日起,每年度偿还10%的本金,十年内还清。以学生上学期间贷款一万元为例,学生及其家庭十年间每年需要偿还本金一千元,应该是可以接受的;贷款利息按同期贷款利率由国家承担。上例中贷款利率如果按恒定5%计算,国家十年间所支付的利息金额逐年递减,累计需要支付利息2750元,约占贷款总数的1/3。同时,规定学生毕业后可以提前还贷,剩余利息金额可以一次性各按50%奖励贷款银行和贷款学生,以提高银行借贷和学生还贷的积极性。(2)大学生诚信还贷与就业相结合原则。由借贷银行提供贷款学生基本情况及还贷情况,国家建立统一的信息查询系统,并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规定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必须审查其诚信记录。以接受资助大学生群体的诚信行为,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篇9
一、“六帮”凝聚力量助村致富
一是帮制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结合对挂点村自身特点,帮助挂点村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就业等方面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脱贫计划。目前全县167个村(社区)均在挂点单位的帮助下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明确了自身发展方向。
二是帮发展产业,实现稳步增收。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各挂点单位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为抓手,大力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提高贫困户的组织化水平,让贫困户从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帮扶打造“电商”创业平台,畅通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对挂点村的产业帮扶,发展增收产业项目,有力促进农民持续稳步增收。
三是帮争取项目,破除发展瓶颈。为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项目资金投入等现象,各帮扶挂点单位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项目的争取及落实工作,为挂点村每年争取实施项目1个以上。通过项目的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帮完善保障,助力兜底帮扶。各帮扶结对干部在帮扶低保户、“五保户”过程中,重在帮助落实政府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但尚未纳入低保(“五保”)的,帮扶结对干部协助申报低保(“五保”);对已纳入低保(“五保”)的贫困户跟踪落实低保(“五保”)政策,帮助特困群体落实“感恩苑”建设和大病救助等优惠政策。
五是帮改善条件,夯实发展基础。各帮扶挂点单位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挂点村基础条件,着力破解水、电、路、房等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使贫困村的发展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六是帮建强组织,培养致富队伍。各帮扶挂点单位积极融入到村“两委”工作中,把村党建工作抓牢抓实,积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其他党员的教育培养,建设一支能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强有力党员队伍。积极培育创业型村干部,谋划建立各类产业党小组,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引领发展的能力。
二、“六助”标本兼治助民脱贫
一是助立志,树立脱贫信心。结对帮扶干部定期和不定期地与贫困人员谈心,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和引导他们转变观念,不断树立自强自立信心,引导其激发自身潜力,通过自力更生逐步脱贫致富。
二是助学技,掌握脱贫技能。各帮扶单位通过组织困难群众参加再就业培训、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贫困对象学习掌握相关实用技术,为其就业创造条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工程,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大对果蔬种植、畜禽养殖等产业发展技能的培训力度,对贫困人员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技术技能培训和指导,切实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大力推行党员带头致富,着力培养当地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
三是助就业,提供脱贫机会。各帮扶单位主动了解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帮助搭建“就业扶贫”信息化系统。对于贫困家庭成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并通过提高就业技能、介绍就业、扶助创业等,帮助贫困对象实现就业。
四是助就医,防范因病返贫。各帮扶单位着力提升村级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帮助充实村卫生室医务力量,逐步完善医疗设施。对于贫困家庭成员中有患大病、重病的,帮助落实如大病救助等补助政策,并建立捐助帮扶机制,减轻贫困对象的医疗负担,从而防范因病返贫、致贫现象发生。
五是助就学,摆脱代际贫困。对于贫困家庭子女就学有困难的,帮扶单位通过整合帮扶资金设立助学基金、资助学杂费等方式,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同时。建立帮扶工作机制,加大对高中、中职以及大学生的扶持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帮助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帮扶贫困学生,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通过教育帮扶,帮助贫困对象摆脱代际贫困。
六是助建房,保障基本生活。在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对于贫困群众中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家庭,各帮扶单位积极帮助特困群众落实“感恩苑”申报入住,同时做好引农入城政策宣传,帮助困难群体做好保障房申请入住等工作。通过这些举措,保障贫困户的基本生活。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贫困生资助工作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4-02
一、当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地区,他们自卑、焦虑,乐群性差,严重者还出现心理病变。而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第一,贫困生的身份认定不够真实客观,由此造成一些确实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帮助,而一些“富裕生”却顶着“贫困生”的头衔,享受着不应属于他的“待遇”。
第二,高校奖学金受奖覆盖面较窄。高校奖学金主要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贫困生因为身心的双重压力,很难达到学习优秀的程度,故获奖人数较少。
第三,无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只要家庭经济困难都能获得国家无偿经济资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贫困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缺乏自强自立意识,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对创建优良学风产生负面影响。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很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贫困生界定标准难统一。目前高职院校对贫困生的确认基本上是根据学生家庭收入和学生在校生活状况进行的。然而,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依据是不科学的。贫困生界定工作还存在相当的困难。
二是资助力度分布不合理。调查发现,政府在具体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贫困生情况而制定不同救助政策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反而导致不公平。
三是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不同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采取一系列助学措施,在经济上资助贫困生,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让他们安心学习。但是,由于育人工作没有跟进,从而出现获资助学生行为与国家资助政策目的不和谐现象。如:部分贫困生得到无偿资助后,不但没有感激之情,反而认为是理应得到的,甚至有个别贫困生拿无偿资助金去购置高档服饰等生活奢侈品或请客吃饭挥霍浪费。
二、客观认定贫困学生,构建帮困育人体系
(一)客观如实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了少数学生具有“困难证明”但经济上并不困难的现象。若仅凭“困难证明”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就会助长不困难却享受到资助学生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所以在评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时,首先,由学生提出经济困难认定申请。其次,班级学生参与测评、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由寝室长填写《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信息表》。再次,班级评定小组根据《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基本信息表》,结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学生及其家庭突发事件证明材料,进行民主评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测算排序,划分“贫困”档次。最后,由教学系(部)认定工作组根据班级评定小组的意见,进一步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按照《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办法》,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程度评定为“特别困难”、“突发事件特殊困难”、“困难”等三个等级,并且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据家庭经济变化和个人消费状况及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做到全面规范,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不同形式和梯度的资助提供依据。
(二)建立经济保障、精神援助、心理救助和发展支持帮困育人体系
1.开通新生入学绿色通道,让每一名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圆大学梦。可将《大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助学贷款流程、助学贷款答疑等材料随新生录取通知书寄出,采取多种途径帮助新生及时了解资助政策及信息。同时,在接待新生现场设立入学绿色通道咨询点和入学绿色通道办理处,简化操作规程,方便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办理入学手续,之后根据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给予相应的资助。
2.实施学生资助“阳光工程”,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给予经济保障。建立贫困生考核制度。对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表现进行量化管理,通过自评、班级评议、考核对贫困生情况进行综合评定;严格按照上级评定学生奖助学金的规定及学校奖助学金管理规定进行评选,涉及学生奖助的每项评审程序、办法、标准、条件、评选名额及时向师生通告,评审结果需经过学校、教学系(部)、班级三级公示程序,确保学生奖、助、贷、减、免、补等经济资助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其一,让困难学生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继续学业。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班会、网站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助政策和申办程序及必备的材料;协助经办银行、生源地资助管理中心办理学生国家助学贷款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同时建立获贷学生信息库,做好贷款后管理工作。
其二,通过各类“奖学金”,帮助学生解决经济紧张问题。一是根据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学校学生创优评选办法,认真组织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二是鼓励和引导与学校有业务往来的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奖学金,学校根据企业奖学金的评选规定,组织评选企业冠名奖学金。
其三,利用国家助学金、学校资助、社会资助、师生资助等形式资助贫困生,为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一是按国家助学金的评选条件及分配名额,结合学校情况组织评选,并及时向受助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二是对于家庭突发变故、患重病、残疾学生学校给予减免学费或困难补助。三是建立慈善爱心超市,搭建捐助与贫困生的交互平台。定期开展慈善活动,号召师生将自己部分学习和生活物资捐赠给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使爱心遍及校园。四是建立“班级互助基金”。各班级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班级自愿的基础上每学期从班会费中抽取一定的比例建立“班级互助基金会”,每学期用于资助班级中有特殊困难而无力解决困难努力向学的贫困生。
其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帮助贫困生从“他助”走向“自助”。挖掘潜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同时,组织贫困学生进入企业、社区从事勤工助学活动,并做好勤工助学学生的考评工作,真正让贫困生从“他助”走向“自助”,实现“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自我教育作用。
3.开展精神援助,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其一,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银行征信系统的管理功能,把信用教育贯穿到助学贷款的整个过程中。开展“我与我的信用记录”征信知识宣传活动,聘请金融专家为学生作征信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征信系统诚信监督体系。二是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贷款助人 信用助人》、《信用行天下》等宣传教育专题片,举行诚信贷款签名仪式,开展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利用校内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三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注意对学生资助款的使用监督和引导,加强贷后管理,提高学生诚信意识。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感受到“人无信不立”的思想教育,深刻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充分理解诚信是立足社会的最为重要的基础。
其二,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同时,应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如对学生进行感恩礼仪教育,在学生中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政府、回报社会等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通过评选“最感动的话”、“最感人的事”、“最佳公益活动图片”,引导学生对他人说一句感恩的话,为他人做一件感恩的事,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
其三,推进扶贫励志工程建设。将资助工作与学生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事迹,评选“奋进之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举办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激励他们以自强不息的姿态和信心战胜贫困,积极进取,把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其四,定期对贫困生进行走访。学工干部、辅导员要深入乡村、社区了解贫困生家中的实际情况,不但给贫困生送温暖,而且也维护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政策性和原则性。
4.开展心理救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善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宽心学习。应充分发挥校、系、心理协会、班级、宿舍(学生社团)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作用,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可开展“学生自我成长”系列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相互交流等形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让他们从心理上战胜困难。此外,辅导员、班主任也应多与贫困生谈心,关注他们的成长。
5.为贫困生提供各项发展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其一,为经济困难学生购置专业书籍、学习用具,资助他们参加课外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并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举办专题讲座,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知识资助”。并面向贫困生开展文化、科技、娱乐、体育等各类活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他们的自信。
其二,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能力培养的作用。勤工助学不仅能让学生认知社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若贫困生在机关、实验室、院(系)部办公室、图书馆等协助教师管理、处理文书、值班等,不仅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若贫困生在食堂文明监督岗、校园文明监督岗等学生自主管理的岗位,完全实现自己组织管理,完成岗位职责,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若贫困生在“智力型”岗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其三,开辟困难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率。对每名持有家庭贫困证明的学生,建立贫困学生就业信息库,对其家庭情况、专业、特长、身体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和就业地区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方便提取,建立贫困学生就业信息库;在困难毕业生中,针对每名贫困生自身特点以及不足,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自我定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学生满足企业应聘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向企业推荐困难学生,开辟困难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本出发点还是促进公平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把资助工作和育人工作有效结合,建立经济保障、精神援助、心理救助和发展支持帮困育人体系,摆脱资助就是“经济扶助”的狭隘观念,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拓宽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诚实守信的优良品格,最大限度发挥资助工作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真正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绍辉,张景波.资助和育人相结合——我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和实践[EB/OL].,2010-09-13
[2]姜继红.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社会学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