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法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法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法的定义

篇1

摘 要 体育教学方法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争论的话题,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都给予过不同的解释。到迄今为止,人们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学方法是联系学生、老师和教材三者之间的纽带,只有定义清楚了,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教师也才能根据教学方法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文试图查阅文献资料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归类整理,希望能对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 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体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硕博士论文共计165篇,同时还阅读与体育教学方法的相关书籍,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支持。

2.整理归纳法。主要是对所查阅的文献和书籍进行整理,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述

迄今为止,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大多都是从教育学中引用过来,其说法不尽相同,当我们说到体育教学方法时,总会出现很多的词汇,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但是这样笼统的、含糊不清的概念解析,让我们很难确定体育教学方法所指的具体是什么。教学方略实际上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含义基本相同,其中提问法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手段又称教学工具,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它则是体育教学方法的下位概念,如提问法中使用的挂图法。

本文对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进行界定: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的采用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教学手段三个主要层次。

(二)体育教学方法分类的现状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将各种体育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此建立体育教学方法的秩序。

1.练习法、语言法、直观法、预防与纠错法

2.体育教学指导法、练习法、思想品德教育法

3.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体能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与培养个性的方法、学生自学自练的方法

4.分为语言感知类、视觉感知类、本体感知类、综合感知类

5.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教学法、组织教学法、教学组织法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见,体育教学方法随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完善,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教学活动中不仅有教师教的方法,还有学生学的方法,并且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思想品德教育也成为体育教学方法中的组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关注的面更加全面,既有身体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1.合理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如球类运动,在传授基本技术时大多采用示范法、讲解法和领会法等,但是在传授战术配合时比赛法运用的比较多。

(2)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3)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并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

2.运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合理有效的运用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好知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以及老师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还要考虑各个方法的有机组合,每一个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为了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整体化意识。把教学方法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优化的观点整合教学方法,最大效益的发挥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论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定义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明确性,缺乏对定义中心词的统一。

(二)教学方法有可学性与不可学性。可学性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法,不可学性通常指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如幽默风趣的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 邵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刘海元.学校体育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篇2

教育立法是用法律手段和国家意志来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动力和机制。依法兴教和依法治教是发达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对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提升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证明了法律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必然需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否存在学前教育法,不只是衡量教育法律体系完备程度的标尺,也是一个社会是否有明确的儿童意识的标尺,是衡量一个社会儿童观的科学性程度的标尺,还是一个社会总体文明程度的标尺。因此,学前教育立法是我国教育立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必须把学前教育放在我国当前教育立法工作的首要地位。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认识到学前教育关乎儿童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影响儿童一生的教育;学前教育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学前教育是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起始工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地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地通过三年行动计划的规划和实施,学前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中央对中西部的直接投入对中西部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全国范围看,入园率得到了提升,“人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还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由于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少,欠账多,学前教育发展的很多核心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还比较尖锐和突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合格和优质资源,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长期的任务。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关键在政府,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和落实。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一般的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形成对各级政府及广大公民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创造一个真正有利于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0世纪90年代,我国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但这属于政府条例和部门规章,还没有真正的法律效应,还不能得到国家立法机构的监督,显然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甚至正是因为这两个法规还缺乏约束力,才在一定程度上没能有效制止上世纪90年代后学前教育的滑坡现象。因此,研究制定和颁布实施《学前教育法》是学前教育领域非常重要的事项,也是学前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学前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

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建立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优先性原则

儿童利益优先原则是文明社会基本的价值准则,也是国际社会倡导的基本伦理。在社会生活中,应密切关注儿童的利益;在决策和选择中,应尽可能将儿童利益最大化,保障儿童基本的身心需要,保障儿童成长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发展学前教育是体现儿童利益优先性原则的主要途径,社会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切实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优先满足儿童的需要。这也是我们政府承诺实施的《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要求。因此,学前教育立法必须站在优先性这个价值立场上,与国际社会的基本价值接轨,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领学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作用。

第二,公平性原则

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的公平正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前教育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领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造成的学前教育在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等等,是影响学前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此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幼儿园规划布局的不合理、合格师资的缺乏以及经费投入的不足等因素,还带来了很多更加具体的学前教育的不公平现象。因此,学前教育立法,必须坚守公平性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原则。

第三,专业性原则

学前教育立法的终极目标是为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6周岁的儿童,在涉及幼儿教育时,学前儿童特指3~6周岁的儿童。学前儿童有着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他们的需要具有特殊性。学前儿童的身体结构和机能正处在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他们的心智水平决定了主要的学习方式不是符号尤其不是文字,而是动作和经验。因此,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以及空间、时间、材料和方法等都有别于中小学,学前教育的立法应从学前儿童的特点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出发,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确保保教并重,确保足够的游戏和活动空间,确保具有学前教育专业合格证的师资,确保儿童活动的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满足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法》要真正体现是为学前儿童的教育而立的法。

第四,协调性原则

学前教育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应该明确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责任。家长把儿童送进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不是交出了全部的教育权和教育责任,而是增加专业的教育合作者。家长应该同政府、幼儿园、社区等保持良好的协作,同样,作为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的幼儿园更应该国家长及其他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协调,共同为学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实科学有效的资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保障学前儿童幸福美好的童年。《学前教育法》在规范家长、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同时,必须规范公共媒体的公共信息,对于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

第五,未来性原则

未来性是法律的基本特性。没有一个法律文件不关注未来的发展趋势。任何国家的任何法律不只是解决当前的问题,还应解决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前教育的立法,在立足当前现实和问题的同时,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新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和落实。要联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关注我国人口发展和流动的总体趋势,要关注国家城镇化的基本政策和思路,关注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把学前教育放置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法》才能真正起到引领学前教育实践不断发展的作用,才能真正规范和协调学前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与关系。

三、学前教育立法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学前教育立法就是确定学前教育的地位、性质以及举办、师资及课程等方面的准入原则,并理顺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的过程。涉及学前教育的基本关系错综复杂,可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学前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在此,从关系主体的维度提出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主要关系。

第一,政府与家庭的关系

学前教育是对学前儿童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庭与政府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学前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家庭教育必须以政府倡导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为指导,必须贯彻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经费分担制,家庭和政府共同负责学前教育的经费。一些地方法规和政策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免费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立法就是要确定家庭与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责任。

第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意见》中指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学前教育法》应将政府主导通过法律途径确定下来,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中的核心作用确定下来。应坚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学前教育的非盈利性特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引导市场补充公共资源的不足,满足不同群体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要起到方向把控作用、力量组织作用以及主要投入者的作用,应力求让更多的学前儿童享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

第三,各级政府的关系

要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研究和确定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共同投入,尤其是要加强中央财政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要加强对东部输入人口过多地区的鼓励性投入,支持和鼓励县(区)政府积极提供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资源。要更科学地设计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形式和投入比例。通过法律手段,明确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教育、编制、发展改革、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价格、财政、综治、卫生、民政、工商、质检、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对学前教育的责任要从法律上加以确认,避免任何事都找教育部门又都难以彻底解决的现象。各部门分工负责要落到实处,要变成确定的义务和责任。

篇3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篇4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依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生审美素质的严重匮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

(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则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能控制与其它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矗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的教育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正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学科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学科,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审美对象、教授表现与创作方法,提高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

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 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能动性,做好相互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甘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6-02

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

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而在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也就是应用典型归纳法,寻找固体热传递的特点,从而作出发生定义。

实验现象:蜡烛烧铜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将其粘在铜棒上)先后掉落。引发问题:为什么火柴会掉落下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烧铜棒变热,使凡士林熔化。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无法观察的热(安全考虑,不能触摸),通过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火焰把热量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金属棒、距离火焰近的金属棒又把热量传给距离火焰远的金属棒。得到判断:火焰可以说是一个物体,金属棒可以说是另一个物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从高温传向低温;同一个物体,比如铜棒,它的热量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同时需明确:火焰与铜棒的接触,铜棒内部各部分间的接触,构成这种热传递的条件。展示热传递过程的实验和对这个过程所呈现信息的分析,使学生对“热传导”过程达到明显感知和理解。这时,学生可以顺畅获得发生定义的“热传导”概念。

三、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求同归纳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一个因素总是存在,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则这个因素与这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

同样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课件提供了直铁丝、“S”形铁丝 、“弓”字形铁丝、“米”字形铁丝,如图2。也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不同形状的铁丝上面,引发学生猜想:用蜡烛烧这些铁丝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会怎样?实验现象是:无论酒精灯给什么形状的铁丝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量都是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铁丝,接触火焰的铁丝再将热量逐渐传给没有接触火焰的铁丝。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中,都有一个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热;都产生了相同的现象,即热由高温传到低温。这是思维方法――求同归纳法的使用。概括得出认识结论:当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此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热传递过程的接触性。对每一个实验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热传递的发生过程,通过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热传导”概念。这就是在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的应用。若作为拓展或概念应用练习,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圆形),教师此时呈现圆形的平底锅,并继续提问:如果给平底锅进行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拓展、加深学生对传导的认识。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发生定义要注意的问题

1. 把握科学事物发生的过程和来源,是建立发生定义概念的基础

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关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体验、感知传导发生的过程,并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之后指导学生对描述的内容进行本质判断,即抽象,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将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传导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来源。

2. 观察实验的设计要能够呈现科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

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还是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指导学生运用典型归纳法、求同归纳法等哪种思维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运用了转化法、放大法等哪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观察实验设计要体现直观性、典型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特点,观察实验还要做到操作简单。上面所述实验设计,揭示传导发生过程就做到了直观、典型、操作简单,它为学生建立传导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3. 关注概念发生的条件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明确要求教师要指导建立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对流、辐射的定义方式都是发生定义)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知道,建立这三个概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利用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还单独设计了《保温和散热》一课来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这就提醒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的条件。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区别出哪些科学概念的定义是用发生定义的定义方式进行定义的。针对这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典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体验到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条件,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科学概念,为学生科学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基础,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篇6

最近听了一节四年级数学公开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对于课本中的例题(苏教版第七册第66页,图略)“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小华说,我买5本。小华用去多少元?”教师首先出示活动要求:

根据情境图,先整理表格,再根据表格列式解答并交流想法。

(1)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数学问题?

(3)根据所求问题,找出需要的已知条件。

(4)你能列表整理出需要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逐一回答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用课件展示学生口头表述的列表情况,即

师:“根据所列表格仔细观察,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样想?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通过整理和讨论,你能列式解答吗?”

生1:“5-3=2(本),18÷3=6(本),18+2×6=30(元)。”

教师停住了正要板书的手,说:“这种方法是对的!还有呢?”显然,生1的解法不在预设范围之内,教师只是稍稍肯定了一下就不理会了。

生2:“18×5=90(元)……”

教师打断生2的回答:“哦,你再想想,坐下!”

生3:“18÷3=6(本),6×5=30(元)。”

教师面露喜色,顺势将生3的回答板书到黑板上。显然,这是教师预设的解法——归一法。

生4:“我还有其他方法。18×5=90(元),90÷3=30(元)。”

教师说:“生4很聪明,大家用掌声表扬他。”接着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的教学,对前面课堂上生成出来的不同解法,教师既没引导学生弄懂每种解法的缘由,更没有进行算法的优化处理。

尽管授课者在按部就班地完成着教学任务,可听课的教师却有不一样的看法:

对于生1的回答,不能仅仅用一句“这种方法是对的!”一带而过,要让其说说解题思路,并将此种解法与生3的解法比较,使其明白生3的解法更简洁。

对于生2的结巴,教师应该留给其思考的空间和回答问题的时间,耐心地等待一会儿,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

对于生4的回答,用一句表扬的话就打发了事,显然不是上策,教师应该让生4和其他同学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18×5=90(元)”和“90÷3=30(元)”这两道算式分别求的是什么,算式中的“5”和“3”各表示什么。

大家议论的,也是我所思考的。只是我在想,生4的解法是瞎猫碰到死老鼠——蒙的,还是家长教的呢?我还在想,教师如此轻描淡写、蜻蜓点水般地一带而过,是不是自己不理解这种解法呢?

下课后,我去询问生4:“这种解法是自己想到的,还是家长教的?”生4说:“我是听了生2的回答后想到的。”

我说:“你能说说18×5=90(元)求的是什么吗?90÷3=30(元)呢?”

生4说:“买3本,用去18元,3本扩大5倍是15本,18元扩大5倍是90元,90元是15本的总价;15本缩小3倍是5本,所以90元缩小3倍是30元,30元是5本的总价。”

为了看看一旁倾听的两位学生是否听明白生4的表述,我追问道:“算式18×5=90(元)和90÷3=30(元)中的‘5’和‘3’是不是分别表示5本、3本呀?”

“不是的,不是的,这里的5和3都是表示倍数关系。”两个学生的回答着实令人满意。

在我和学生交流后,授课的教师也参与了进来。她红着脸说:“生2回答时,没有回得过神来,所以让他坐下了。后来感觉此种解法是可以的,所以生4回答后,就作出了肯定,但是没敢多追问其解题思路。”

在生成状态下,教师的角色到底该如何定位呢?

生成状态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组织者、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坚决摒弃那种照搬教材和教案,照本宣科式的落后的教学方法。

如果本案例中的教师,课前如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预设,完全可以考虑到学生的各种情况。如此,心中有了把握,面对学生的不同回答,教师就不会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教师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受到了扼制。即便预设不到位,课堂上教师也应积极面对生成的问题,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在交流、讨论中发现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篇7

1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让学生学一生有用的东西。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显然是“发展”。说到“发展”,便想到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小学教学新体系”。赞可夫认为,现行的教学体系太陈旧了,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必须进行根本的变革”。这一新体系的核心就是“发展”,即要“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发展”的价值就在于“学生在一般发展上取得的成绩,又是自觉而巩固地掌握(知识)的可靠基础”。与赞可夫的“小学教学新体系”一样。“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价值也定位在“发展”上,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而且包括学生的未来。赞可夫借用维果茨基的话来说,就是“教学不应当把眼睛看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看着儿童的明天”,“只有是在发展前头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学一生有用的东西”。“一生有用”,与“眼睛看着儿童的明天”,主旨是一样的,但还是有差异的:“眼睛看着儿童的明天”,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关注儿童的未来,而“一生有用”既有时空的维度,而且有“有用”即价值的维度;不仅如此,“一生”比“明天”更具体、更长远;同时,“一生有用”是有载体的,即“一生有用的东西”。“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用“一生有用的东西”来进行价值定位,作为教学的永恒的价值追求。

我们把一所普通小学正在研究、探索的“发展性课堂教学”与教育家、当代国外著名的教学流派“小学教学新体系”相比较。决不是说“发展性课堂教学”已超过了赞可夫。实事求是地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发展性课堂教学”还很不完善,还很稚嫩。但是,我们既不应该盲目自信,也不应该妄自菲薄。“发展性课堂教学”对“发展”的价值定位及其解释,的确是比较鲜明的,也是比较具体的,同时也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对这种本土化的教学研究与试验。我们应有一种自豪感。要知道,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是人创造出来的。

2 一生有用的东西:学生能带得走。

一生有用的东西肯定是学生能带得走的,因为能带得走。才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作用。带得走的东西,是说它不是停留在书本上,不是停留在教室里,不是“还给”教师。总之,一,它不是外在的,而已内化在学生的素质结构里,成为学生的一种素质,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二,它不是暂时的,而一直伴随着学生,不时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不时地指导着学生的认知方向和认知风格。三,带得走的,实质是可以再生的,它会随着学生经验的丰富、知识的更新以及时代的发展而丰富、而更新、而发展,产生新的内容和形态。带得走,使“一生有用”有了既具体而又生动的解说。更富有意蕴,也更能引起我们的想象。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学生能带得走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研究,从两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初步的回答:一方面,从内容的角度。带得走的,是“基础”,因为基础是根基,决定着大树的生长。还可以用库恩的“基质”概念来说,基础就是基质,就是发展的基因。他们认为,重要的基础是:情感,爱学习,爱读书;态度,认真、刻苦;行为习惯,形成“学习自觉”和学习品质;能力,主动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观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一般能力。又有学科的特殊能力……另一方面,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方式比内容更重要,学习内容是有限的,而掌握了学习方式后获得的知识等则是无限的。实际上,还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两句话:不应授人以鱼,而应授人以渔。“发展性课堂教学”特别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样,也强调接受性学习方式,不过,他们要求这种接受性学习方式也应当是自主的、积极的。

3 发展性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的课堂。

篇8

[关键词] 赣南文艺学校 艺术职业教育 定位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从事物的兴衰过程中寻找发展规律,才可能使这一事物得以生存和持续发展。赣南文艺学校从1958年建立以后,在动荡、挫折中成长,在竟争中奋斗不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调整,几起几落,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本文试图通过考察赣南文艺学校的兴衰起落,从历史的角度来探讨中等艺术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个体的剖析,找出起支配作用的共同规律,为21世纪我国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寻求新思路,开辟新天地。

一、艺术职业教育的兴旺期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原因的。赣南文艺学校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社会经济尚不繁荣的时期赣南文艺学校却非常兴旺,这有其外在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内在的特殊条件。

外在的历史原因有: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大中等院校实行的是国家计划招生、国家干部编制分配制度,中等艺术学校办学由地方财政支持,学校无须考虑经费问题,只要一心把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抓好就可以不断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文艺急待发展,但文艺工作正处新老接替时期,人才青黄不接,艺术类职业中专学校,为满足各级各类艺术院团、文化馆站、艺术高校培养了大量的舞台后备力量,成为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

内在的特殊条件有:一方面,赣南文艺学校文艺教育人才济济。有了政府的支持、有了社会的需要,为数众多的专家、名人开始在赣南文艺学校治校、执教,文艺名人和理论专家构成了强大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赣南生源充足,艺术学校门庭若市,在计划招生制度能考取赣南文艺学校的学生凤毛麟角,个个才华出众。这些具有文艺天赋的学生经过精心打造誉满各地。

专家治校、名人执教、生源优质,使文艺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出现空前的繁荣。

二、艺术职业教育的低潮期

赣南文艺学校是赣南艺术教育的摇篮,为客家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赣南的文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文艺学校景况为什么会出现低落呢?

从外部条件看,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的跌落是社会变革、制度转换等原因直接造成的。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变迁使各个领域都处在急速变化之中。经济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变革和冲突,犬牙交错,内外互动。经历了这样的动荡、调整和挫折,人们更希望尽快地告别过去、瞄准未来、轻装前进。于是,国内的艺术职业中专纷纷忙着转型和升格为职业学院。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转型及文化体制改革下文艺团体的转型和分解,原有的生态链被重新组合。中专学历层次的职业学校一下子被边缘化,许多行业由于产业调整都不再承担行业办学功能,存留下来的学校虽然还能享受财政保护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部分依托,但办学硬件投入不足、教师队伍老化或年轻教师的专业精神不够等等问题却日益凸显。高校扩招、普通中学艺术特长生的教育扩张、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民办专业学校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吞食着已经很不富裕的生源市场,再加上失去了原有行业系统的就业渠道保障,生源吸引力被大大削弱。艺术职业中专学校的日子艰难了。

从学校内部来看,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生源往高校独木桥上挤是中等职业学校低落的内在原因。在国家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体系之时,一批学校升格成为职业学院,而没有搭上这班快车升格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则四面受困。专业文艺学校的教育管理伴随着几十年悠久光荣历史的同时,面临经费投入不够,设施陈旧,面积狭小,教学设备不足等等一系列硬伤。由于办学条件差和个人收入低,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截止2003年,赣南文艺学校的在编人员削减了近半,美术专业的副校长、声乐专业的校长前后调到高等学校任职。在受到重创之际,赣南文艺学校便把培养人才方向也对准了高等院校。但是,高校扩招,文化、专业考试线降低,普通高中已经成为考上大学艺术专业的捷径,学艺术不需要到中等艺术学校学习就可以拿到专业考试合格证,加上中专文凭就业的危机,学生纷纷涌向高等学院。只有文化成绩差且专业水平不高的学生才无奈选择艺术类中专。而艺术类中专的部分专业教师把主业当副业、学校的文化课课时量不足、文艺学校学生要考取高等艺术院校还需请家教等现象,给中等艺术学校的生源带来极为不良的后果。

三、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伴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将蕴含着中华文艺的伟大复兴。要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艺术职业教育必将再度走向繁荣。

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道德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领域。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艺创作更加积极活跃,文艺队伍更加意气风发,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兴衰更为重要。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活跃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艺术职业教育,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重大的现实课题面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新世纪新阶段,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文艺求美,而“美是和谐”。文艺工作者理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赣南采茶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南文艺学校不断为赣南采茶表演艺术输送人才,秉承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持与发扬。赣南文艺学校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为开创中华民族文化的新辉煌,迎来艺术职业教育的再次繁荣奋斗不息。为此,我们要准确定好艺术职业教育的位置,探求走向新的繁荣对策。

对策一:求真务实,端正办学方向,采取综合性办学。

端正教育思想,培养对社会有用、适应和推动艺术发展的人才,那么我们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更健康、更顺利、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中等专业表演人才和实用型群众文艺人才。国内许多职业学校就致力于就业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把艺术团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学校宣传的窗口,直接解决艺术实践和生产的问题。中等文艺学校的发展应朝着综合型艺术职业学校、就业型职业学校发展方向发展。教育要以职业训练为中心,要千方百计聘请演艺界第一线的专家、演员加入教学队伍;要建立能与社会实践衔接的工作室或教学环境,建立学校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要可把选修课和跨学科选课作为辅导学生的重点,让学生在多学科选择和多专业边缘化上谋求发展,北京盛基艺术学校就在这方面创造了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路子。

对策二:中等职业学校要办出特色,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要。

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既然是为地方文化需要服务,办学就要有地方特色,学校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生命力。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色发挥优势专业求生存图发展,在新专业上开拓市场。立足特色,面向市场,机制灵活是中等职业学校也是艺术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许多国内中等艺术职业学校不盲目求大,踏踏实实的办好现有中专,办好特色教育。厦门艺术学校,学校规模很小,以舞蹈专业为主,其他的一些专业主要是服务地方文化,地方戏曲专业的学生主要就是为当地的戏曲院团培养演员。厦门艺校有个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舞蹈团,在全国的专业舞蹈比赛上也是举足轻重,占据厦门市整个官方演出市场2/3以上的份额。江西的吉安文艺学校也是以舞蹈为优势专业办学,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建立教学资源共享,这都是特色。艺术学校还应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建立包括普通学历教育、职业班教育、短期培训在内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深入社区培养学生特长,建立升学和就业的艺术训练营以及考级、上岗证和成人兴趣培养班。赣南文艺学校2005年办了首届剧团班,为各文艺学校立足市场、为职业艺术多层次教育积累了可喜的经验。

篇9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快速测定;相关性分析

一.引言

化学需氧量是在特定条件下氧化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它是以毫克升来表征水的污染程度,是我国现行的经典标准方法,氧化效率高、能够比较准确的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但操作时间长且所做的样品数量有限。快速测定仪有快速、操作简便的优点,对其测定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及与重铬酸钾法显著性进行检验,是否能够满足环境监测的需要。

二.实验仪器

CTL―12型测定仪是由承德市华通环保仪器有限公司生产,采用冷光源和窄带干涉技术、单片机数字处理技术的光学比色装置和数字自动控温、计时的加热消解装置(专用的催化剂和氧化剂和专用的玻璃具塞试管)。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仪器开机,调至开始打印且仪器变为加热升温状态

(2)取水样3.00mL装于反应管内(空白用实验用水代替),加入1.00mL的专用氧化剂混合均匀后,用移量管垂直加入5.00mL的专用催化剂。将反应管放入已预热到165℃±5℃的反应加热孔内,按“消解”键10min后仪器蜂鸣,取出反应管放置试管架上两分钟,在分别加入3ml的实验用水,闭塞多次摇匀,再水盆中冷却两分钟后取出。

(3)按“功能”和数字“4”键显示“P”按“1”打印曲线后显示“A0”倒入空白水样少许冲洗后放空,再贴壁慢慢倒入剩余的水样,盖上遮光的盖子,20秒后按“输入”显示“n1”放空水样,在倒入水样少许后放空,再倒入余液,盖上遮光的盖子,按“输入”显示“0.****”,带此值稳定后,(响7或8声不变)按“输入”打印。最后按“.”结束。

四.实验结果

4.1精密度

精密度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相互独立的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常用标准偏差表示。

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可靠,根据重铬酸钾法测定浓度上限700mg/L,用邻苯二甲酸氢钾(基准)配置成CODCr浓度分别为70mg、630mg/L以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标样350mg/L的工作溶液,对这3个浓度的溶液进行4次平行测定,结果见表1。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重现性比较好,精密度能够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4.2准确度

准确度是指测试结果与测量真值或约定真值间的一致程度。准确度用加标回收率表示。

采用已知浓度的①为80 mg/L和②为200 mg/L溶液进行加标回收实验,结果见表2。

实验结果表明,加标量为80mg/L,回收率为98.8%,回收范围为98.0%~102.5%;加标量为200 mg/L,回收率为99.5%,回收范围为98.0%~103.5%,符合环境定量分析的要求,准确度可靠。

4.3与重铬酸钾法的显著性验证

根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定技术导责要求,应用与比较两种方法的精密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用F-检验,两种方法的准确度的显著性差异用t检验法。

分别取不同污水样的工业废水样1和2,每个样品测定4次。重铬酸钾法①、快速测定法②(其中工业废水样2稀释十倍)测定结果见表3。

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的F检验查表得F0.05=9.28,准确度的t检验查表得t0.05=3.18工业废水1F0.05=1.56

五.结果讨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COD的快速测定值同重铬酸钾法的测定值非常接近。准确度和精密度符合水质质量控制指标。试剂用量少,大大节省了密闭回流的时间、实验空间和能源,降低了实验成本。通过对两者相关性的F检验、t检验可以看出,在对实际采集的样品的测定中,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者的氧化效率比较接近。可以替代重铬酸钾法,适用于工业废水的测定。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和编.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关键词:两系杂交稻;大群体;掺杂回收;带型比对

中图分类号:S511;Q7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8-3941-02

Study on Detection of Seed Purity of Two-Line Hybrid Rice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Ⅲ.Adulteration and Recovery Experiments between Two Different Varieties

LIAO Fang-li1,LIN Mei1,ZHANG Yu-fei1,ZHAO Hong1,XIONG Xian-feng1,ZHANG Kai2,TU Shu-xin3

(1. Seed Management Bureau of Jingzhou City in Hubei Province, Jingzhou 434020, Hubei, China; 2.Agricultural Colleg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3.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groups seeds purity of two-line hybrid rice variety Liangyoupei 9 adulterated another different variety Xinliangyou 6380 was detected through exterminating leaves with the method of SS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Xinliangyou 6380 adulterated could be recognized exactly. The same lane between Xinliangyou 6380 and Liangyoupei 9 sterile line was observed during detection in the laboratory.

Key words: two-line hybrid rice; a large group; adulteration and recovery; lane alignment

由于DNA提取方法的简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的运用,以及SSR分子标记鉴定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具有快速、重复性好、多态性高等优点,使得SSR法成为目前室内鉴定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时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子标记方法[1-6]。但是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的谱带分辨率低,信息量不充分,谱带的主带一般表现为不育系、恢复系和杂交种3种类型,不能区分不同的杂株类型。

为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前人的研究一般是在鉴定时,采取人为在鉴定样品中掺入该组合的恢复系、保持系、不育系的方法来检验[7-9]。但在田间正季种植鉴定条件下,用两系杂交水稻种子大群体定位掺杂回收,且对掺入的杂交种子杂株谱带特征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10-13]。

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单对引物对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的识别率,验证单对引物SSR法测定亲缘较远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纯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探讨样品中混入其他杂交种的谱带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材料是在通过系谱比较后,选用遗传背景不同、亲缘关系较远的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和新两优6380(03S×D208)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由荆州市种子管理局从市场上抽取商品种子,并经生产企业确认。所用引物及试剂均由北京鼎国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1.2 PCR反应体系

PCR扩增反应总体积10 μL:10×buffer 1 μL,10 mmol/L dNTP 0.2 μL,50 ng/μL primer 0.2 μL +0.2 μL,2 U/μL Taq酶0.6 μL,25 ng/μL DNA 1 μL,ddH2O 6.8 μL。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然后进行35个循环的扩增,循环参数为94 ℃、15 s,55 ℃、15 s,72 ℃、30 s;最后在72 ℃下延伸7 min。扩增产物在含EB的3%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后,应用凝胶成像系统观察记录。

1.3 掺杂和抽样方法

试验于2011年4月15日播种,5月15日移栽。小区单本栽植500株苗,50行,每行10株,行距26.7 cm,株距16.7 cm。每个植株用4位数编号,前两位数表示所在的行数,后两位数表示所在行的位置,例如0508表示第5行的第8株。在两优培九田间鉴定移栽时,每隔9株混栽1株新两优6380。两个品种之间的植株特征特性差别较大,易于田间识别(表1);同时两个品种之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易于室内检出。

返青后按对应编号采取田间各植株的倒二叶叶片,用RM11对两优培九进行室内分子检测,为了防止人为因素干扰,试验过程中将掺杂、田间鉴定和室内SSR检测的操作分别由3批不同的专业人员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