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基本理论教程重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基本理论教程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B>课程
1,基本内容
(1)B>课/!/程的概念
(2)B>课程的要素
(3)B>课程的结构
(4)B>课程的与实施
2,基本要求
了解B>课程概念,理解B>课程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理解B>课程的结构;掌握B>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实施.
重点:B>课程的结构
B>教育活动
1,基本内容
(1)幼儿活动理论
(2)幼儿教育活动理论
2,基本要求
了解幼儿活动划分标准,确立游戏是幼儿主导活动的思想.了解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B>教育活动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理解幼儿活动,幼儿教育活动,B>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
能分析B>教育活动的特点,理解B>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及其关系.
掌握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方法和实施原则.
重点:B>教育活动的组织途径.
难点:B>教育活动的目标.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B>健康教育活动的概述
B>健康教育的目标
B>健康教育的内容
B>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组织
B>健康教育活动的方法和原则
(2)B>健康教育活动的
具体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创编
活动
(3)B>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实施与指导的一般要求
体育课的实施与指导
早操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户外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健康,体质,健康教育活动
(2)从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方面把握B>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B>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了解B>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组织.
(3)明确B>身体锻炼具体活动的内容主要有:游戏和基本体操.能遵循B>体育活动性游戏的原则进行游戏的创编.学习创编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本体操.
(4)遵循一定的规律B>体育课,幼儿早操活动,能根据户外活动的不同类型进行.
(5)了解指导幼儿实施体育课,早操与户外活动的一般要求.
重点:健康教育的原则
难点:户外体育活动的类型与组织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语言的概述
何谓幼儿语言
语言对幼儿的重要性
幼儿语言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
(2)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确定幼儿语言教育目标的依据
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
(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与组织
B>语言教育的一般方法
对B>语言教育活动与组织的一般要求.
2,基本要求
(1)掌握影响幼儿语言的因素,幼儿语言的特点.
(2)了解B>语言教育的类别与方法,能运用基本原则,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能出科学的语言教育活动.
重点:B>语言教育活动的原则
难点:语言教育目标的表述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逻辑准备及特点
(2)B>数学教育活动概述
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数学教育活动内容
数学教育活动组织途径和方法
(3)B>数学教育活动与指导
操作活动的与指导
集体教学活动的与指导
数学活动区(角)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2)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理解和掌握B>数学教育活动的途径,方法及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学会各年龄班数学教育活动并能辨析数学活动角的设置.
重点:掌握幼儿数学教学的内容和数学的途径与方法.
难点:掌握B>数学教育内容体系.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
(2)B>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和具体方法
(3)B>科学教育的方法
(4)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能通过实例了解,分析幼儿学科学的心理特点并提出改进措施.
(2)区分"正规性科学教育活动","选择性科学教育活动"与"偶发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3)能理解B>科学教育的目标和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能熟练掌握B>科学教育活动的方法,能创造性地进行B>科学教育活动的.
重点:掌握幼儿科学教学的内容和学习科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课程
4
4
2
B>教育活动
6
6
3
B>健康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8
4
4
B>语言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4
10
4
5
B>数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2
10
2
6
B>科学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6
12
4
合计
64
50
14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健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周兢主编.语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张慧和主编.B>课程指导丛书·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许卓娅主编.B>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二四年六月
B>教育活动与指导(下)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26学分1.5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应用性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一般理论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师的指导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B>课程和教育活动的理论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态度,基本知识及技能,为开展各种幼儿教育和科研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社会教育概述
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B>社会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目标
内容
方法
(3)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活动目标的与拟定
活动的准备
活动过程的与活动的指导
基本要求
(1)识记概念: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观察学习法.
(2)了解B>社会教育是B>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B>社会教育目标的几个层次,掌握B>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
重点:学习运用B>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教育活动.
(二)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1)了解幼儿绘画,手工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2)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能正确表述教育活动的目标.
重点:掌握B>美术教育活动的和指导方法,能B>美术教育活动.
(三)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发展
(2)B>音乐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基本要求
(1)了解世界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主要内容,理解音乐活动对于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2)理解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
(3)逐渐理解和掌握各项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原则与方法.
重点:B>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四)B>生活活动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生活活动概述
(2)B>生活活动的内容与指导要点
基本要求
了解B>生活活动的意义,目标和内容.掌握各类生活活动的指导要点.
(五)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内容
(1)B>区角游戏活动的概述
(2)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基本要求
能根据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原则,编写各年龄班各类区角游戏活动的教案.
(六)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1,基本内容
(1)什么是综合教学
(2)综合教学的意义
(3)综合教学的案例分析
2,基本要求
初步学习B>综合教育活动.
(七)B>教育活动的评价
基本内容
(1)B>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和作用
(2)B>教育活动评价的范围和类型
(3)B>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基本要求
了解B>教育活动的评价原则,范围和类型,掌握评价的各种方法.
三,学时分配表
序号
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1
B>社会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2
B>美术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4
3
B>音乐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6
4
B>生活活动的与指导
2
5
B>区角游戏活动的与指导
4
6
B>综合教育活动的与指导
2
7
B>教育活动的评价
4
合计
26
四,有关说明
1.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B>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幼教教材的"三学六法"结构已不适应当前B>课程改革新需要.《B>课程与教育活动》是专门培养,训练B>教师组织和B>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它既包含传统六法(语言,科学,数学 ,音乐,美术,体育)的内容,又增加社会教育,健康教育等新内容.
2.本课程不仅内容新,时代性强,而且实用性,操作性强.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首先以讲述为主,用描述性讲解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基本概念,实例分析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从典型事例中推出一般的原理.其次,学习本课程必须辅之以练习法,要求学生能具备与指导各类教育活动的基本技能.
3.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我们既要重视平时的见实习工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有关的音像资料制作CAI课件,利用学前教育实验室(模拟B>活动室)进行教学训练.
4.课程的学习必须在三学(学前卫生保育教程,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概论)的基础上进行.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倪编.B>课程与教育活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__
B>课程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陈帼眉主编.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孔起英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许卓娅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六,考核方式
平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考核,期末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查.
执笔人:陈蓓
审定人:陈蓓
批准人:刘维俭
篇2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肉体,一个有形,一个有声,二者完美的结合构成美丽的丰富世界。音乐与舞蹈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虽然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却不容小嘘。
1.现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全国各地不统一
音乐舞蹈教材是学习传递知识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教学大纲中细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一种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课程中有关音乐舞蹈板块的教学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地所用的教学素材不统一、虽然它们大致的内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这两大部分,但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版本过于杂散、知识点的排布也不够系统、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做有关参考学习,缺乏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识,并且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正确认识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1.2内容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简单
目前在很多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都过于单一,舞蹈的动作过于简单,教学观念不够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艺术体操为例,主要内容都是些基础的动作训练。由于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动作过于简单,练习机械化、枯燥无味,再加老师不端正的心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个学习疲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习效果不明显,使得学生没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
1.3教学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
音乐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掌握音乐舞蹈的基石,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去学习音乐和舞蹈的思想导向,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舞蹈课的理论学习很少甚至就没有,很多学生对音乐舞蹈课的形成历史作用和存在的意义都不清楚,这样就导致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再加上内在外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把要我学观念转化成我要学的观念。
1.4教学对音乐舞蹈的观念意识重视不足
音乐舞蹈教学作为一个辅的课程,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学校忽视不重视,学生学习当作把玩逃避其他课程学习的一个中场休息,因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课程中不积极的负面影响,也从而影响整个音乐与舞蹈的板块学习。
2.音乐与舞蹈板块教学的内容的重新缔构
2.1改变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大纲。
在实际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需要考虑,把握现在学生的一个生理心理需求,将各大理论体系相关资料进行一个统一的讨论、系统的编排,以做到一个全面海纳百川的集体力量,形成一整套适合相关年龄阶段学习的教材并制作出相应的影像资料供于学生学习。同时也还要借助音乐与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现代化元素做到内容丰富有特色,以达到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的效果。
2.2精选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
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重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师应将繁杂的学习课程进行一个有效的分类,挑选出实用的,重要的进行一个整合性教学,加强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2.3利用迁移理论将教学特色化。
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几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会很多技能理论功能等,一进行一个学习上的迁移,然而通过迁移理论达到教学目标。
3.建议
3.1材,在资料理论的统一讨论、编排下进行一个更有效的学习,并形成自编教程相应的资料,配合着影像进行教学。
3.2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学有所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到达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喜爱作为教学的背景依旧,结合学习的重点,进行简单易学的现代化教学。
3.4创新教学内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3]。
4结束语
本文以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以提高教学质量,材、创新知识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促进和改善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聂英涛,梁中娟.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的重构[G].当代体育科技.2012(1):38—39
篇3
关键词: 高校网球教学 教学手段 步法训练
1.高校网球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基本都开展了网球教学课或选项课,但由于它是近年来才在高校中开展的一项新兴的教学内容,因此就存在教学形式和方法单一,缺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问题。课程设置和安排只局限于网球实践课学习,再加上学生普遍基础差,对网球知识、技能等方面匮乏,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多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没有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网球运动的理解和自我学习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中不要采用单纯的技术评分制,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认定,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运动基础和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技术评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大学网球课程教学的硬件和软件上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对网球运动的爱好和对知识技能的全面追求。
2.网球教学方法和内容
2.1网球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形式和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熟练和合理地运用技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会网球的信心。教学手段应根据网球运动的特点、学生技术状况、教学目标、场地条件等因素来确定。网球教学除要充分利用分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等常规法外,还要根据学生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用网球教学特有的方法,对教学中某一阶段的重点予以强化和引导,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分级教学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分级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运动水平及运动能力,并根据教学大纲,对不同级别、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组织教法,突出各自的学习重点,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相互指导,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在网球教学内容上应突出重点。因为网球运动专业性较强,入门较难,在教学上应多样化,面向广大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网球课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提供学生尽可能多的具有引导性的网球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教学、技术教学、战术教学和教学比赛四大部分,对没有基础的学生以正、反手击球为教学重点。有了一定基础后在提高和巩固正、反手击球的同时,以发球、网前截击技术为教学重点。理论教学主要包括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网球运动的竞赛规则、比赛方法和网球运动的礼仪知识;网球运动的生理卫生、预防受伤及处理和运动常识等。
3.网球教学手段
3.1“短网”教学。短式网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瑞典,随后在欧美各国流行。短式网球最初是应少年儿童网球启蒙教学训练之需产生的,它使用的是海绵材料的实体球,场地较小。在高校,由于大部分学生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网球,而场地少、学生多,这就产生了许多弊端:初学者在体会挥拍击球动作时,球打不到球拍正中区域,往往容易打偏或打飞,或者握拍的手容易出现松脱,学生就要经常跑来跑去捡球,打球的时间还没有捡球的时间长,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的提高,而无球挥拍练习又枯燥乏味,因此,在高校进行“短网”教学可加以弥补。由于球的重量轻、弹性小,初学者容易形成回合,跑位、力量和击球点容易掌握,课余时间找个空地就可以练习。其训练方法是网球标准场地、短网用球、成人球拍,主要以正、反手底线挥拍击球动作、网前截击动作等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规范击球动作,攻克入门练习的难关。
3.2多球训练在网球教学中的运用。在网球教学中,如果都采用对打练习,那么一方面场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击球动作,容易失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老师可采用多球训练,让每个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增加击球次数,尽快掌握正确的击球动作。教师先进行原地抛球,具体方法是:学生拉拍后,教师用手拿球,让球从肩部高度自由落下,球弹起后学生挥拍击球,原地抛球多球训练难度低,适合初学的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以教师送球为主,开始时球速要慢,落点要准,学生打完球回位后再送下一球,但每组送球次数不宜过多,10次球左右。在网前送完球后,再到底线送球,送球的速度、节奏、角度逐步加强过渡到对打状态。要合理安排多球训练的量和强度,在教学中应注意男女和个体差异,掌握好运动负荷和间歇性休息,随着网球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每组10次球左右,一次课不超过5组,既能保证训练质量,又不至于过度疲劳,从而有利于技术定型,激发学习兴趣。
4.网球教学中的步法训练
网球步法是指网球运动中移动的方法。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移动的准确性尤其重要,准确的移动会使学生产生原地击球的感觉,大大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在移动的时候,先大步再小步,先快后慢再稳定击球,多加强基本步法的组合练习,如滑步、并步、跨步、小碎步等。具体方法:(1)Z字侧滑步练习、并步移动挥拍练习;(2)跨步挥拍动作练习;(3)交叉步挥拍动作练习;(4)底线跳跃向前冲刺练习,学生与底线处双脚、左脚、右脚前后或左右跳跃;(5)左右移动接V型步伐击球练习,学生于底线左右并步或滑步移动,听到指令后向左前方或右前方移动,并做正、反手击球动作,随后进行全场正手侧身击球,侧身攻后随球上网正反手截击,正反手截击后退高压球等组合练习来加强步伐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手法也就是击球动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语
高校网球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学生终身体育的要求,它不仅能调动教师培养学生直接参与网球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网球教学质量。当然,我们还要加强全面总结、学习和研究教学经验,增强网球教学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进一步促进普通高校网球教学的蓬勃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8.
[2]程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设想与实施办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
[3]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教学难点;动态情境教学;运动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142-03
《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医学、体育和师范类院校专业主干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教学对象普遍感到课程内容抽象、枯燥、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困难,此外,学生课堂疲劳使许多学生不与教师合作,敷衍老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准确适度地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应用于实践当中,达到教与学的相互结合、师生活动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是目前教学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根据教学对象特点,选取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分析并创设动态情境教学思路,为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增强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意识[1],通过本实验调查希望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资料。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2008―2011级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和民族传统体育学院学生,每学期,根据开课计划,在上课班级中选取1~4个班进行实验。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生上《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课;其他学院学生上《运动生理学》课。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访谈、走访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系、辽宁师范大学体育系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思路、研究方法、实验设计、问卷等方面提出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设计运动生理学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1560份,回收1560份,回收率100%。新学期在原有问卷基础上补充学习观念、自主学习方面的问题。
2.实验法:《运动生理学》教材选用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2]。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生理学》教材选用朱大年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3]。运动健康与康复专业《生理学》教材选用王瑞元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的[4],实验组与对照的教学由同一名教师担任。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进度保持一致。实验前后分别进行理论测试,每学期随机抽取1~4个班为实验组运用动态情境教学法;其余班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其他教学手段相同。实验前、后对2个组的同学使用同样试题进行考核。数据利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考核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用X±s表示。
二、情境教学方法
(一)动态情境教学过程
动态情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利用身体动作、教具或口头表述,以表演的形式演示课程内容。动态情境教学首先了解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掌握所学专业的特点。并结合多媒体、板书、讲解重点和难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重点讲解理论机制和过程,要求学生记下问题和名词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相关因素;学生可以进行讨论、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找同学复述机制和过程,期间指定学生或学生主动扮演“名词”,按理论机制发生过程逐个“名词”回答问题,同时教师要不断纠正错误、及时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鼓励学生多给教师提专项训练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生在动态情境中参与学习
为了真正达到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的目的[6],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之后,根据学生运动专项和人体生理学特点制定考核的问题,要求用实际案例加以解释,此时70%学生听懂,但不能全部掌握和准确表达所学知识。接下来进行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情境教学活动:如:“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的处理方法,教师画出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回心血量等因素之间关系简图或人体循环示意图,鼓励学生分别扮演心脏、血液、血管等组织,依照《生理学》的原理依次接力发言,或由教师点名做诱导式发言,学生可以自主或在学习小组帮助下回答问题并解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等生理学机制。
(三)学生在动态情境中掌握名词
文中提到的“组织”、“器官”、“物质”等均为学生演示的角色。学习《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中“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等内容。教师展示血液循环连接各组织器官的简图,学生分组确定角色“O2”到“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与“Hb”结合(“O2”与“Hb”牵手)成“HbO2”,“HbO2”运输到“肌肉组织”释放“O2”(“O2”与“Hb”分手)供给“肌肉组织”收缩,同时生成并释放“CO2”进入“血液”,最后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注意每一个角色的名称,不能空位,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四)学生在动态情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每个学科课程都有独特逻辑性和条理性,但由于学生对新知识接触少,即使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等手段处理好教学内容,还免不了学生感到课程难学、学习枯燥乏味。我们对特别抽象的机制问题也采取了动态情境情境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肌肉收缩机制”等内容时,找出几名同学分别扮演“肌凝蛋白”、“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肌钙蛋白”、“肌膜”和“Ca+2”,教师扮演“兴奋的信息”传递到“肌膜”,“肌膜”将兴奋信息经终池传递给“Ca+2”,“Ca+2”靠近“肌钙蛋白”并与之结合,引出“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结合产生收缩的过程[6]。这种合作演示生理学机制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类似的知识点,使同学们产生许多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9]。
(五)在动态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
在学习了“3个能源系统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们以“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体的三个能源系统是如何供能的”为题目进行动态情境学习。同学们首先分出3个组,分别代表磷酸元系统、酵解能系统、氧化能系统。然后由各组组长指定或大家选出角色:分别演示“ATP”、“CP”、“肌糖原”、“脂肪”、“蛋白质”、“乳酸”、“短跑运动员”、“中长跑运动员”、“长跑运动员”、“10秒”、“2~3分钟”、“1~2小时”等。教师提出某一个系统的功能特点,相关的“名词”便组织到一起,例如:题目“酵解能系统的特点?”出来后,“肌糖原”、“乳酸”、“中长跑运动员”、“2~3分钟”站起来,同时大家互相补充说明该系统供能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实验前1、2组考查成绩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实验后两组学生学习成绩考查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动态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实验组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应用得较好。其主要因素是学生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增加了自主学习的意识[5]。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学生对动态情境教学非常感兴趣,部分同学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师生沟通合作的良好空间,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经验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能够在动态情境学习活动中学习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在师生的情境合作中体会到课程的乐趣。实验组多名学生参加生理教研室课题小组活动。教师在情境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准备教学、怎样进行教学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1]。成都体育学院的改革与创新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8]。
(二)动态情境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由于运动生理学理论性强,知识点多,一些知识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动态情境教学中更加注重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人体各个系统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尽快地由形态性学习进入功能性学科的学习方法,适应高等院校的学习生活,也促使教师探求动态情境教学的新方法。从实验前、后考查成绩比较看,实验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三)动态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验组正确回答应用题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四)动态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组按时正确完成实验数据分析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五)动态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实验组比较准确、按时地完成作业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四、结论与建议
动态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师生合作,提高教学效果。适合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实践体验、表达和交流的平台,具有真实性、适应性。强调教学与个人生活实践间的密切联系。以应用知识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增强了同学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与老师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机会,是帮助同学们复习教学难点的一种具有可重复性、便于操作的方法。建议小班上课可以根据内容到现场教学,师生一起观摩专业课;动态情境教学也适合生理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肃,赵秋菊.对学科之间配合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53-54.
[2]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3]朱大年.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王瑞元.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郭永峰.生物学新教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徐开春,林松.体育教育系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48-49.
[8]柳伟.高等体育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分析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6(4):103-106.
[9]李杰凯.运动项目广义进化规律与体育教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4-75.
篇5
摘 要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完善自我身心与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已经不仅仅是追求温饱问题,而是开始追求身心的愉悦、身体健康,而社会体育就能够实现这一目的。随着参与人群的不断增多,社会体育将会成为主流体育既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社会体育 发展方向
一、社会体育本质特征有利于我国体育目的的实现
我国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我国从一个体育大国逐渐成为了一个体育强国,说明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从我国体育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表明增强人民体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实现。实现这一体育目的,既是人民大众所需的文化生活与落后的体育供应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办法,也是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与的,以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群众体育活动。它是我国体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是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的享受和发展需要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提高国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社会体育的宗旨[1]。
社会体育具有健身、文化娱乐、社会情感、经济的功能[1]。这些功能有利于参与体育运动目的实现,扩大体育参与,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参加体育运动。
群众体育的特点即活动功效具有复合性,活动方式具有灵活性,参与对象具有广泛性,活动时间具有业余性是社会体育是越来越多人群参与的主要原因,高度符合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社会体育的本质特征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社会体育的这一本质特征与体育的目的是统一的,是我国体育的重点,是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的吸引性
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是:社会体育体质正在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社会体育将全面面向社会化;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社会体育管理呈多样化的格局[2]。
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适应时展潮流的,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文质文化需求,有利于我国体育任务的完成。
三、政策的指向性
主席对中国梦的阐述:“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人民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体育作用的发挥。
十报告中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是对未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需要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这就需要发挥社会体育的作用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目标。社会体育是纲要实现其目的以及完成其任务的主要途径。社会体育的特征与目的有利于纲要的快速实施。
“终身体育”的提出,更加突出了社会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社会体育活动是催动终身体育实施的根本保障。
四、人民的需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多,消遣时间、愉悦身心、锻炼身体满足自我需求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参与体育运动就能够解决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不同参与人群有不同的需求,而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社会体育活动能够满足不同需求,能够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体育活动与人们所需的体育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现有的体育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目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体育需求,而社会化的体育活动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体育的发展方向就应该向社会体育发展。这也是实现体育的本质目的的需要,能够有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五、结束语
社会体育是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是顺应时展潮流和社会进步的,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基本政治制度,能够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社会体育的发展是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推动我国体育目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 李建国.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 周学荣,谭明义.社会体育学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4] 幺海欣,王丽娜,兰健.体育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问题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0:181-182.
[5] 王树宏.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篇6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年度;运动训练过程;调控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7-0121-04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raining Process of Elite Athletes in the Year of Olympic Games
XIE Yun1, QIAO Ping-jun2
(1.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2.P.E.Dept.,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Henan China)
Abstract:Adopt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interview, case study, logistic analysis and comparing analysis and with two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 process and training control, the paper gives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the high-level athletes in the national team for the Olympic Games in the year of the Olympics. The resear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ix aspects.1) The features of the athletes, namely, the feature of tactics, physical capacity, intelligence, character, competing ability, advantages and weakness. 2)Training load regulation.3)Training method and measures.4) The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on the tactics and strategies.5)Physical andbiochemistry regulation.6)Psychological training and regulation.According tosix control process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pre-games training process control on the high-level athletes in the national teamsfor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2008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national team for the London Olympics.
Key words: elite athlete; the year of Olympic Games; sport training process; regulation and control
投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谢云,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高水平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调控研究历来为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科学的调控,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取得理想训练效益,提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前提。不同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由于大赛任务的年度安排,对运动员的训练过程的规划和调整控制也有所不同。而在奥运年度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过程(包括期间的比赛)更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它的调控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奥运会的备战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国内外参加奥运会的部分优秀高水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系统查阅近五年有关高水平运动员奥运会年度和非奥运会年度的运动训练过程调控的研究文献。文献主要来源于各种书籍、中英文电子数据库、国家图书馆、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原文库等。
1.2.2 访谈法 运用结构、半结构以及无结构访谈法对部分奥运项目的国家队主教练和优秀运动员进行访谈,获取高水平运动员在奥运会备战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同时也对其他非奥运会年度选手的运动训练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具体实例佐证研究假设,使理论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象。
1.2.4 逻辑推理法 通过运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逻辑学方法,结合多学科理论,对所获取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奥运年度的时间的概定 依据本研究的需要把奥运年度的时间确定为次年的11月初到奥运会比赛结束10个月左右的时间。如:雅典奥运会奥运年度就是2003年11月初~2004年8月底,北京奥运会奥运年度就是2007年11月初~2008年8月底,其他依此类推。
2.2 两个基本理论的阐述
2.2.1 运动训练过程论 任何形式的训练活动,都发生在一定时间区域内的,运动训练活动总是与时间的推移、阶段的传递密切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训练实践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特性,准确地分析训练过程的结构,科学地组织训练过程的实施,从而有效地对训练过程进行控制。田麦久(1988)把运动训练过程看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剔除其中的干扰因子,系统进行质化,其理论具有高度的系统化,更高的逻辑性和普遍性;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包括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实施、训练过程中的检查评定、训练目标的实现等六个基本环节。运动训练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适应性和劣变性、集群性和个体性、多变性和可控性等四对重要特性。
2.2.2 运动训练控制论 “控制论”一词Cybernetics,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有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控制论把物质运动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的。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环节,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生物体保持自身的动态平稳,或是机器维持自身功能的稳定,都要通过反馈机制来实现的,使系统尽可能地自动按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6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对控制论在体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认识到要想取得运动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对运动训练系统的各因素尤其是运动训练行为的对象及其变化施以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朝着预定的方向运行,实现预期的目标,运动训练控制理论应运而生。人们把运动训练过程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运用从训练过程中所采集的大量信息,对训练过程、对象及竞技能力发展等实施着程度不同的反馈、控制与调节。大量的运动训练实践表明,这种控制是可行的并且是有必要的,已经对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效性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3 奥运年度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调控基本模式 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一般具有如下的特征:1)运动技术高度娴熟、训练思维高度模式化;2)伤病积累的不可避免性;3)部分技术风格、训练风格高度个性化;4)训练动机的下降性;5)高度的自察性和主动性。
在奥运会备战过程中,除了对运动员的起始现实状态进行诊断,确定训练和比赛指标、制定详尽的训练计划以外,教练员和运动员还必须在执行训练计划的过程中对计划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观察、自察、评定和训练监测。通过这些程序获得大量的运动训练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正确的诊断,予以修正和调节,使整个运动训练的发展能够尽可能地最接近竞技状态转移的最佳通路(图2)。
2.4 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调控基本程序及内容
2.4.1 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训练调控基本程序 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备战训练过程有所不同,但在训练调控方面还是有规律可寻,要遵循以下基本程序(图3)。
2.4.2 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训练调控基本内容 高水平运动员奥运会备战的训练调控过程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图4),每一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教练员可以根据运动员情况进行微调,只是内容安排的比重不同而已。
2.4.2.1 运动员个性化特征诊断 运动训练的个性化诊断是奥运备战训练过程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和调整训练计划及确定训练目标的重要依据,尤其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环节具有重大意义。高水平运动员个性特征的诊断内容主要包括竞技能力特征、个性特征、比赛能力特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等。以下是对射击优秀运动员的个性特征诊断(表1,表2)。
表1 张娟娟个性特征诊断
表2 钱佳灵个性化特征诊断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射箭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不是偶然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重点运动员和主要对手的个性特征及其技战术运用进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训练过程中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思路清晰、对策合理,训练计划操作性强,科学性高,从而达到预期的参赛效果。
2.4.2.2 训练负荷的调控 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施加适宜负荷并产生适应性,是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基本手段之一。对于奥运会参赛选手而言,多年大负荷的训练和比赛,已近个人生理极限,因而想增加负荷打破已有的内平衡,获得新的适应来提高运动成绩必须经过检测,科学安排负荷内容。否则会使运动员产生过度疲劳,导致伤病积累,机体发生劣变。即使运动员竞技状态较佳,也要根据项目的特征和训练规律,依据前期的平均负荷量,适宜增加负荷。因此,备战过程中要研究运动员负荷安排变化,为备战期间的负荷控制做严格的规划。另外,在训练控制过程负荷安排中,教练组应该遵循适宜负荷、交替安排、区别对待、科学规划、完整实施以及及时调整等六个基本原则。
2.4.2.3 训练方法和手段上的调控 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有效调控,对于奥运年度高水平运动员备战至关重要,维持运动员的技术稳定,负荷的合理性有较大的帮助,可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已形成的竞技状态。
俄罗斯女子链球运动员库泽考娃多次创造女子链球的世界记录,奥运年度没有在运动负荷上不断增大,而对其方法和手段进行改进与控制(表3)。
表3 库泽考娃奥运年度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调控
在2008年女子链球备战奥运的过程中,为了使张文秀的运动成绩有较大的突破,教练组对训练方法和手段进行科学的调控。根据张文秀的具体情况,在最大力量训练方面减少了上肢练习手段,改变抓举的形式为“抛”式抓举,这样使训练方法更接近专项技术的要求;下肢力量训练增加了单腿蹲,提高运动员下肢承受能力;最大力量训练的安排根据运动员现实状况,采用一定强度的重复训练法,既保证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同时不影响动作速度的发挥;最后采用减轻链球重量提高动作速度的方法,增强运动员神经系统对刺激的灵活性和肌肉快速收缩能力,提高神经―肌肉协同用力的能力(表4)。
表4 张文秀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比较
通过对张文秀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调控,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促进力量的增长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
2.4.2.4 训练的技战术调控 技战术训练水平对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和取得满意的比赛成绩至关重要。对于奥运会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多年的系统训练使得技战术运用非常娴熟,训练控制应该完善技术细节,强化个性化的独特技战术,突出个性化风格。
前苏联功勋教练员彼得罗夫斯基对短距离选手训练调控过程是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成功范例。他以世界优秀运动员为原型,建立百米10 s成绩的模式(表5),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表6),夺得了第二十届奥运会100 m金牌。
表5 鲍尔佐夫100 m(10±0.1 s)分段技术模式
从表8中,可以发现张文秀的双脚支撑的时间明显小于国外运动员,双脚加速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张文秀双脚加速时在80°左右,右脚就离开地面,而米安科娃、莫雷诺等世界优秀运动员双脚加速时可以达到90°甚至达到100~110°右脚才离开地面。为了改进张文秀技术方面的问题,制定了多种训练手段,提高下肢和腰腹力量,采用胶带作为辅助手段对踝关节、大腿内外侧肌肉、胯部及腹背力量进行了强化训练。经过训练调控,旋转过程中身体重心和身体姿态保持较好,旋转节奏和旋转半径有了明显的改善。
2.4.2.5 训练的生理生化调控 生理生化指标是运动员肌体反应即运动项目内在特征的体现,而技术和外在的负荷是运动员肌体进行运动训练外在机制的反应即运动项目外在特征的表现。运动训练的目的是要达到运动项目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高度统一,从而取得满意的比赛成绩。
表6 鲍尔佐夫100 m(10±0.1)s主要训练指标模式
立定三级跳远4×100 m变速节奏平均速度/m・s-10.382.63.6-3.76.4-6.52355.0-5.111.7599010.5表7 鲍尔佐夫(1968年)竞速能力检查评定结果
以表5~7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
表8 张文秀与国外选手用时参数比较
国家击剑队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对重点运动员进行生理生化监控,与世界优秀选手对比,确定负荷及技术指标,为备战奥运科学化训练提供了重要依据(表9~11)。
表9 2008奥运重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测定结果(x±Sd)
注:*,表示同性别间内比较p
表10 08奥运重点运动员WAnT无氧功率的测定结果(x±Sd)
表11 WAnT测定后运动员血乳酸(mmol/L)测定结果(x±Sd)
对三个剑种重点击剑运动员V・O2max进行测量,发现男花高于男佩和男重;女花和女重显著高于女佩。我国男运动员V・O2max水平显著低于瑞典运动员,而高于美国运动员。如从运动员体能恢复角度看,我国选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击剑的三个剑种中,佩剑节奏最快,其次为花剑和重剑,对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作为击剑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素质,良好的有氧能力仍有利于运动员代谢产物的清除和体力的恢复,因此也为体能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正确的导向。
击剑运动对运动员下肢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而WAnT 不但可以测定下肢肌肉的非乳酸性无氧能力,而且还可反映肌肉的无氧耐力。表11显示我国女子优秀击剑运动员WAnT 峰功率和平均功率显著均高于国外运动员。三个剑种男女运动员组间比较,男运动员中,峰功率男佩显著高于男重和男花组;平均功率大小依次为男佩、男花和男重;功率衰减率分别为男佩、男重和男花。显然,男佩运动员峰功率和功率衰减率最高。女运动员中,峰功率并无显著差别,平均功率女花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功率衰减率女佩最高。反映出男子组中,男佩有着最好的ATP-CP 供能能力,但糖酵解的持续供能能力要略低于男花运动员,而男重运动员与其他组别比较无显著特征。在女子组中,三个剑种ATP-CP 系统供能能力无显著差别,而女花运动员糖酵解持续供能能力最强,女佩运动员保持高速糖酵解持续供能能力较弱。
对监控数据进行科学地分析,确定训练对策并贯穿于整个击剑备战训练过程中,中国击剑队重点运动员在备战过程中专项能力都得到提高, 08奥运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4.2.6 训练的心理调控 当今信息化时代,训练方法手段普及化,竞技成绩的极值化,心理素质尤为重要。由于项目不同,其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其训练方法也有所区别。但心理训练应该持久不懈,做到有备无患。
例如在击剑运动员心理训练中,对重点运动员可能产生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1)应变差,主变少;2)盲目逼攻,假主动;3)咬不住,打情绪;4)压力重重,功亏一篑;5)动机弱,训练不主动。利用心理诊断系统对运动员的决策能力、操作思维、神经类型和竞赛策略进行测试,同时还对运动员的注意类型、目标设置和比赛心理自我评价做了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点运动员心理技术档案。完成了运动员的心理诊断后,根据国家队的实际情况制定重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计划:1)运动决策能力的训练过程。2)表象预测训练和对手模拟训练。表象预测训练和对手模拟训练也是在训练系统上进行的。3)认知模式的训练。
3 结 论
1)把奥运会次年11月初到奥运会比赛结束10个月的时间称之为一个奥运年度。
2)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训练调控基本程序:(1)重点运动员个性化诊断;(2)阶段性的检测评定,寻找差距;(3)分析原因,调整目标体系;(4)调整训练计划;(5)实施新的训练计划(包括新的训练方法、手段、新的负荷等的运用);(6)再检测评定,对比分析目标寻找差距等。
3)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学特征:(1)运动技术高度娴熟、训练思维高度模式化;(2)伤病积累的不可避免性;(3)训练动机的下降性;(4)高度的自察性和高度的主动性;(5)部分技术风格、训练风格高度个性化。
4)奥运备战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过程调控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员个性化特征诊断、负荷调控、方法和手段的调控、技术战术的调控、生理、生化调控以及心理调控等。这些是高水平运动员奥运备战训练调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教练员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侧重。
5)训练负荷调控是训练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必须遵循适宜负荷原则、交替安排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科学规划原则、完整实施原则、及时调整原则等原则,教练员可以灵活处理,但避免教条化。
6)奥运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的控制应该完善技术细节,强化个性化的独特技战术,突出个性化风格。
7)运动训练的目的是要达到运动项目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高度统一,处理好有氧和无氧训练的比例问题,从而取得满意的训练效益和比赛成绩。
8)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练控制基本程序应包括决策能力的训练、表象预测训练和模拟对手训练以及认知模式训练等。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 控制论起源[DB/OL].baike.省略/view/62820.htm.
[3] 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8年奥运会备战攻金模式和准备方案(总局内部资料) [R].2008.11.
[4] 叶・弗勃列夫斯基等著,步润生译.高水平女子链球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控制[J].体育科研,2003(3):46.
[5] 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的生理生化监控实用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7.
[6] 田野,等.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7] 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4.
[8] 徐本力.体育控制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5.
篇7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 篮球裁判员 执裁能力
1.引言
在篮球比赛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双方10名队员快速地奔跑和对抗,所以,发生身体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对于这些身体接触,哪些是合法的动作,哪些是不合法的动作,临场裁判员必须在发生身体接触的一瞬间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使比赛顺利进行。目前,在高校常常开展各种篮球比赛,而临场裁判员也往往是学生裁判员,有体育专业的高校则更是以篮球专业的学生作为主力军。然而,因为篮球比赛对抗性强,攻守转换快,场上情况可以说是瞬息万变,所以学生裁判员偶尔会出现错判、漏判或反判的现象。此时,一些队员在场上不服从临场裁判的判罚,有时会出现藐视裁判员或煽动性的言语或举动,而观战的学生在认为裁判员的判罚对本方不利时,往往会出现集体起哄、使用不文明的语言辱骂裁判来发泄其不满情绪等行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为了减少不良行为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我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和篮球活动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对体育专业学生对篮球裁判工作的兴趣、执裁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道德修养和知识面进行分析,力求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篮球裁判执裁能力。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裁判的执裁能力为研究对象,以国内职业篮球联赛篮球裁判员和本校大学生篮球裁判员为参照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优秀硕博论文、万方数据库和河南科技学院图书馆的检索,广泛阅读近十年的有关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有关篮球裁判员能力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收集研究与分析,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2.2访谈法。
对国内职业篮球联赛裁判员和本校大学生篮球裁判员进行实地访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感受。针对有关问题,与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2.2.3逻辑分析法。
以系统思想为基础理论依据,综合科学原理,采用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方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3.研究结果
3.1篮球裁判员应具备的临场执裁能力
3.1.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
篮球裁判员首先应当从思想上热爱裁判工作。所谓“爱岗才能敬业”,只有对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热爱并且执法好每一场比赛。这种热爱和忠诚体现在裁判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公正执法、准确判罚”的工作作风。只有有了这样的爱岗敬业的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不偷懒懈怠,不偏袒同学或朋友,始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才能确保比赛在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下顺利进行。
3.1.2良好的身体素质。
篮球是一项动态的、快速的运动项目,且随着近年来篮球规则的变化,以及新技战术的运用,不断朝着高速度、高对抗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篮球裁判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裁判员在比赛执行过程中,体能消耗较大,一场篮球比赛跑动距离在2―4千米之间,还需要高度集中精神,时刻关注球场内外各种对象的行为,并做出正确的处理,而且经常出现加时赛的情况。而体能不佳是导致裁判员反应速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篮球比赛争夺激烈,身体接触频繁,裁判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各种快速移动。因此,裁判员要具备良好的速度和耐力。如果耐力不足,跟不上比赛节奏,就容易出现错判、误判。
3.1.3稳定的心理素质。
篮球裁判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是影响准确判罚的因素之一。裁判员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裁判水平,顺利完成裁判任务。所以,一个优秀的篮球裁判员应当有坚定的信心、稳定的情绪、坚忍的意志、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保持稳定、冷静、沉着的适宜心理状态,在应激情况下果断、迅速地做出机智反应,客观、公正地完成好裁判任务。
3.1.4扎实的基本功。
篮球裁判员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是进行临场执法的具体体现。《篮球竞赛规则》、《篮球竞赛裁判法》是裁判员执裁的唯一准则。离开了竞赛规则,裁判员执法时就失去了评判依据,只有熟练地掌握规则,才能更好地组织比赛、引导比赛,才能及时对赛场上发生的情况做出准确判罚。篮球裁判员临场执法的基本功包括鸣哨、手势、脚步移动等动作和方法。裁判员的哨声与手势是裁判员临场指挥比赛的工具。裁判员临场工作中的选位与移动,是对比赛进行观察和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是体现裁判员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方面。移动的目的是及时抢占最佳的观察位置和角度,为及时准确地判罚提供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看得清,才能判得准。
3.1.5丰富的临场经验。
裁判员在熟练掌握规则和裁判法的情况下,必须通过长期的竞赛实践掌握和提高执法技能。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才能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把握规则的精神,从而逐渐提高对临场的控制、管理和预见能力,才能保证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
3.2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执裁现状
3.2.1临场时心理紧张。
一名学生篮球裁判员能否在一场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稳定、冷静、沉着的心理状态,能否在应激状态下做出机智的反应,这与裁判员平时形成的心理素质是分不开的。然而在实际的临场执法中,由于观众、拉拉队、场地或是运动员的影响,很多学生裁判表现出来的都是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影响到对比赛的控制与把握,经常出现鸣哨不响,犯规号码没记清楚等现象。
3.2.2基本业务水平较低。
3.2.2.1对规则的理解和专业理论知识理解不深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裁判员,必须熟悉掌握篮球裁判各方面理论知识,特别对学生裁判这种初学者来说,更应注重篮球裁判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由于接触篮球规则的次数较少,学校没有开设裁判这样的课程,学生仅仅是靠兴趣爱好去学习,难免会对规则中的个别法则有认识不清的情况,从而导致理解错误,致使在临场的判罚中出现错判和漏判的现象。
3.2.2.2手势动作错误
规则中指出:每个裁判员必须精通规则中的58个手势,并在所有的比赛中运用。手势能直观、简练和鲜明地表达比赛中发生的一切问题,它是临场裁判员指挥比赛的重要工具,是裁判员和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裁判员与记录台之间的联络信号和纽带,是裁判员的基本功之一。如果在执法过程中手势不清楚,不干脆利落,就会引起队员、教练员或观众对裁判做出的判罚产生质疑。可是观察发现,很多学生裁判员都会在临场执法时向记录台打出许多错误的手势,尤其是十位数以上的号码;在不多的情况下技术犯规与暂停会混淆不清;甚至违反体育道德犯规和双方犯规,也有人都不记得是怎么做出裁判,紧张之余就用技术犯规表示。这都是规则理解记忆不深的表现,当然也有些人是因为紧张怯场。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不断改善。
3.2.2.3选位与移动不正确
裁判员各种移动的方法和位置的选择是裁判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在实际临场中,两名学生裁判经常会出现跑重位置的情况,而且有时在出现犯规和违例的情况时,总是不能再跑到正确的位置进行判罚,甚至有的学生裁判在做前导裁判时,始终站在篮下没有随球左右移动,可想而知这样的判罚是多么缺乏说服力。种种现象要求临场的两名裁判逐渐学会在赛场上进行眼神的交流、相互的提示,积极地运用各种移动步法进行快速移动,找出进行判罚的最佳位置。
3.2.3临场经验不足
学生裁判在临场时最明显的不足就是在临场执法的经验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执法尺度的控制上,视野角度的选择,这些都是无法在书本上找到的,每一名裁判都要经历无数场大小级别比赛的磨炼,才能深刻把握这些难题。因为这些东西也是球场比赛激烈程度的表现,是影响比赛结果的关键,是每一名参与比赛的人都关注的点。只有经验不断增加,才能在处理关键点上收放自如,才能使比赛流畅地进行到底。
3.3普通高校大学生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的培养
3.3.1对学生裁判工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在教学中必须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篮球裁判工作的兴趣。要想真正学好篮球裁判,必须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认真持久地坚持下去,使自己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3.3.2裁判基本技能的培养。
3.3.2.1精通篮球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裁判应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篮球裁判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篮球竞赛的法则。认真深入研究、学习规则,学会把规则的前后各款联系起来,灵活、恰当地在理解基础上掌握规则的精神实质。教师要教育学生,对于规则的学习,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也不能满足于对规则的一知半解;对于裁判法的学习,要强调不刻意地和一味地模仿某个人的习惯,应当认真地按照《裁判员手册》中的规范和要求去做。
3.3.2.2规范基本功
学生裁判员在临场执法特别是在早期临场执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通常表现为基本功不过硬,不扎实。如:哨音不响、手势不规范。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基本功的练习。要规范基本功,裁判员在平时就要多自吹、自练和多吹各种各样的比赛,如:可以对镜练习,也可以找个同伴一对一联系,并在此过程之中严格按照标准来规范自身。如鸣哨要求做到:单声、洪亮、短促、有力。一般情况下,犯规哨音要比违例哨音力度稍强,声音短促而洪亮。裁判员每次鸣哨后应吐哨,以便于语言的补充与交流。手势要求做到:坚决果断、明确清楚、朴实大方。
3.3.2.3提高选位与移动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在学生裁判员临场工作中出现错判、误判、漏判或反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动差,抢不到最佳位置和最佳角度去观察和判断运动员的动作。优秀裁判员在执法时,有时仅通过一个侧身、一个上步等细微动作,就能清楚地了解和准确地判断比赛情况。学生在进行临场执法练习或直接参与临场执法时,由于实际经验少,观察的角度和位置常常把握不好,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加强移动,切勿站着不动而凭感觉判断。因此,可在业余练习中进行半场走位练习、全场跑位练习,并且在比赛实践中有意识地加强快速移动、积极跑位,始终是自己与进攻队员、防守队员保持等腰三角形,从而获得及时、准确判罚的最佳位置和角度。
3.3.3不断实践,丰富临场经验。
篮球赛场上的情况是瞬息万变、多种多样的,要想灵活自如地控制全局,就必须多实践,丰富临场经验,做到心中有数。首先,可以通过对电视转播或现场比赛观摩,来学习别人的判罚技巧;其次,多与经验丰富的裁判交流沟通,并探讨在执法中遇到的一些比较模糊、比较尖锐的问题;再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到比赛实践当中去多吹、多做、多练。可以通过教学比赛和校系比赛两种形式积累学生的临场经验。通过大量实践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理解规则,提高执法技能利用课余时间自发组织一些非正式比赛进行训练,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在训练中,重点解决学生的移动路线、鸣哨、手势、宣判程序等基本问题。每次练习后召开总结会,对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总结。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裁判员可以不断积累丰富的临场执法经验,从而果断、自信地在第一时间迅速做出准确的反应。
3.3.4提高心理素质。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建立在对规则的熟悉程度、执法经验及判罚准确性基础上的。其次,学生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干扰的能力,明确裁判员在篮球比赛中的职责和作用。称职的裁判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处理好裁判与参赛队的关系,做到公平、公正。对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压力,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冷静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稳定的情绪,并沉着、冷静、大胆地做出判罚,养成秉公执法的良好习惯。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篮球裁判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身体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场经验等素质。
学生裁判员在临场执裁时会经常出现心理紧张、动作不规范、对比赛的控制能力较低等现象。
培养学生对裁判工作的兴趣,加强基本功的学习,提高心理素质,不断实践,丰富临场经验等是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2建议
大学生通过篮球普修课或专选课中的几个学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难以适应篮球规则频繁修改、更新变化快的特点,所以高校应开设篮球裁判学的选修课,让他们有机会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执裁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同时,挑选具有一定能力而且执法经验丰富的学生作重点培养,以他们为种子进行广泛传播,一定会形成较好的氛围,从而推动高校篮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篮球裁判员要加强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学习,更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不断在实战中提高其执法水平。
在大学生篮球裁判员的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赛前积极准备、赛中裁判员交流和赛后及时总结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篮球裁判员手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12.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周智星.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肇庆学院学报,2007,(2).
[4]刘敏,李玉华.对体育专业学生篮球裁判能力的培养[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篇8
摘 要 在新疆高校足球专项课技战术教学训练中,应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新疆学生实际,结合足球技战术教学特点,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足球 教学训练 方法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开展得最为广泛、最大的体育项目之一。世界高水平球队都是讲究技术的队伍,在比赛中他们利用娴熟的技术牢牢控制场面和节奏。在我国普通高校都开设有足球专项课程。足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足球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足球技术、战术水平。针对新疆高校足球教学实际,怎样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数内,规范学生的技术动作,提高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足球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足球技术教学现状
技术教学从实质上讲是综合素质教育和运动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动态过程。现在新疆大多数高校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训练观念,即足球技术教学仍沿用讲解、示范、模仿、纠错、重复练习等非对抗运动项目技术教学方法,这也是中国足球一直抓技术却始终“技不如人”的根源所在。
足球中某单个动作教学是若干技术环节连续的教学过程,也是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许多环节技术之间有着相互迁移性和促进性。因此,教师在动作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对动作技术进行研究,向学生讲清楚每个具体动作技术在完整动作技术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学生充分明确学习动作技术的目的意义。但是,任何理论学习最后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足球技术的掌握程度只有在比赛中才能体现,也只有通过比赛才能升华。
二、足球基本技术教学训练
(一)初步掌握技术阶段
在初步掌握技术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表象和概念,讲解清楚动作要领,使学生明确技术动作要求及练习方法,初步学会技术动作。
1.讲解
讲解是运用语言对技术动作进行概述。讲解时要依据学生特点、学习内容、训练程度的不同,首先做到精讲易懂、生动形象,将技术动作的名称、作用、方法、要领、难点等讲清,简明扼要,突出关键的技术规范化问题和要求。其次,要讲清技术动作结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主要讲解动作技术的方向、角度、幅度、距离、节奏、机体参与的主要部位、顺序以及时间、空间和力的大小等的综合运用,指出技术动作要点,指导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动作与方法,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第三,讲解要富有启发性,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听、看、想、练有机地结合,促进机体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协调发展。
2.示范
示范是使学生能尽快明确技术动作形象的重要的直观教学形式。示范要动作准确、技术规范。运用示范时,一般是先做完整示范,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完整技术动作概念,然后是重点示范,根据技术动作结构特点和要求,重复或慢速示范,提示学生重点观察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以及关键点,有时为强化技术动作也辅助采用示错示范,正误对比,给学生指明错误动作的原因和问题,提出纠正方法,提高学生分析技术、辨别技术难点、重点的能力。示范要充分注意合理的示范面,依据场地、气象、学生人数、示范环境等因素,考虑和安排好示范的位置、角度以及方向等,足球技术教学中经常采用侧面示范。为了提高示范效果,还可充分利用图片、模型、幻灯、录像等直观演示方式,进一步使学生感知技术动作形象,加深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表象。
3.模仿
模仿即是试做。教师讲解示范后,即让学生尝试模仿试做,开始以无球练习然后至有球练习,动作由慢到快,练习形式由原地到行进间,由易到难,这样反复体会后,再结合讲解技术要点及技术动作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使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
4.纠错
纠错即发现和纠正错误动作。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如果不及时发现、纠正,就会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针对各种情况,抓住主要矛盾或突出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教学实践中,对少数学生存在的错误动作,常采用个别纠正的方法,使其及时得到指导与帮助,对主要的突出问题则集体纠正,避免出现普遍的问题。还可采用边讲、边听、边练、边纠正的方法,突出动作要点、难点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思考,分辨、分析并且自我纠正错误动作,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技术动作,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
(二)基本巩固技术阶段
当学生已经清楚理解技术动作要领,初步掌握规范技术动作时,即进入基本巩固技术阶段。
1.多采用练习形式,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技术动作质量。教学训练主要是采用重复练习法,在简化条件下,经过多次重复的技术动作练习,形成并巩固正确的技术动力定型。
2.练习形式的组织与选择原则,应当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在练习中通过变换完成技术动作的距离、速度、方向和练习的组织形式,加大完成技术动作的难度,由单个技术动作练习逐步过渡到组合技术练习,并适当增加一定的对抗干扰要求,提高学生技术的运用与应变能力。技术动作在原地和缓慢中能做时,应转入快速、突然性的练习,这个阶段要注意动作的全面性、连贯性以及动作的快速连接性。特别要注意培养技术动作目的性与准确性。
3.突出技术练习的同时应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加强战术意识培养,加强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4.这一阶段仍然要十分重视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以及改进技术动作,防止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出现技术动作掌握的“泛化现象”。
(三)提高运用技术阶段
提高运用技术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足球技战术的实际运用能力,巩固正确的动力定型,形成动作技能,更进一步达到技术动作自动化的程度。
1.加大练习密度,在不间断的练习过程中强化刺激,促进学生逐渐认识和掌握所学足球技能的内在规律,不断纠正错误技术动作,继而达到动作技能连贯地、均衡地发展。
2.传、射、控、运等重点技术、战术要反复训练,要根据实战的需要,组织一些高强度、强对抗条件下的练习,让学生在复杂或更加困难条件下掌握和运用技战术,提高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
3.利用教学比赛巩固、提高技术,比赛是教学训练的直接检验,教师要在比赛中注意观察学生技术动作运用是否正确,观察学生在复杂比赛条件下是否能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动作,观察学生技战术意识以及意志品质表现等,表扬和督促结合,提出改进与提高的方法与要求,提高学生的足球技战术综合能力。
三、足球战术教学训练
(一)建立战术概念
足球战术教学训练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战术通常是由个人战术行为、基础战术配合和全队战术配合所组成。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战术概念,其目的是通过讲解分析以及示范,使学生掌握战术配合的定义与要求,初步了解足球战术的基本特点、构成体系以及战术的目的与作用,了解足球攻守战术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初步确立个人、局部乃至整体的攻守完整的战术概貌,如个人在不同位置的不同职责和技术动作运用要求,局部配合的种类、队形、方法及其变化规律,全队队型以及全队整体战术的原理和构成等。然后讲解战术练习方法,组织学生试做练习。战术教学中可经常适时结合画图、战术板或者录像等直观教具的演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和理解各类战术的方法和要求。
(二)足球技术教学与比赛机制
激烈竞争与强对抗是足球运动的本质特征,足球技术不能脱离对抗、比赛环境而单独地、孤立地学习,任何技术都是实战的具体需要衍生出来的,并显示一定的位置特征。因此足球技术教学、训练不能脱离比赛环境。这是欧、美足球水平发达国家所一直遵循的足球技术教学、训练原则,即足球技术教学、训练应在对抗和比赛环境中进行。
(三)比赛机制教学与战术意识的培养
足球战术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足球运动员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足球技术与意识都来源于足球运动的实践,是体力与脑力的结晶;足球战术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是在对抗中进行。一个学生意识的好坏,需要学生更多地积累比赛经验,增强意识[3]。所以我们采用结合比赛机制的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战术意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四)基础战术教学训练
足球基础战术即局部的战术配合教学应从进攻配合入手,先教进攻配合,再教防守配合,根据战术配合的人员组成,一般顺序是先练习两人配合战术,再练习三人配合战术。进攻配合练习,要在学生试做达到基本熟悉配合的方法和路线后,逐渐增加练习的对抗性和干扰性,防守配合练习,应开始在消极进攻情况下进行,然后再在积极进攻条件下进行防守配合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局部攻守对抗与应变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和心理品质,启发学生的战术思维,提高战术运用的灵活性。
(五)全队战术教学训练
全队战术是通过一定的攻守阵形和配合方法所组成的。通常,在熟练掌握局部配合的基础上,进行战术配合的组合教学,当学生初步了解了全队战术的基本配合方法后,可把全队完整战术配合分解为若干局部配合,即先采用分解法,把战术分解为若干局部配合,如整体进攻中的中路配合战术、边路配合战术等,在这一过程中,应强调不同配合的衔接,以及配合进行的连接性及其变化,在掌握两个或两个以上配合战术的基础上,最后进行整体练习。
掌握全队战术,应先在消极攻守对抗的条件下,熟悉战术队形、配合路线等,掌握战术方法,掌握战术的综合变化,然后在积极攻守对抗条件下,提高战术的运用能力,提高战术的应变能力。
四、结束语
足球教学训练中,应依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新疆学生实际,结合足球技战术教学特点,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晓杰.足球专项课技战术教学训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3):283-284.
[2] 李宝耕.足球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45.
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学科地位的提升,对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深人解读了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状况,指出学科门类的交叉性,学科研究的引领性,研究质量的波动性构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特征。阐释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才队伍、实践研究、智慧层次、利益追求、学术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应对方略:1.重视实践,从创新过程中探索学科的独立性;2.开阔视角,从学科发展中拓展理论的创新性;3.严格规范,从学风建设中追求成果的质量性;4.建设梯队,从培养机制中提升人才的层次性。研究认为,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才能体现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系性与实践性。
当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呈现研究视角广泛,研究方法新颖,研究成果剧增的兴盛的局面,但又呈现出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的“混沌”状态。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如何走出这一“矛盾”阶段,对进一步深人理解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与内涵,构建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科学的功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要阐释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对策。
1对我国现行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状况的解读
1. 1学科门类的交叉性
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各门学科通过加强多学科的渗透与融合,促进本学科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一种趋势。诸如:哲学与历史学与文化学与政治学*体育史学与奥林匹克学、教育学与教学论与课程论、学校体育学与竞技教育学、社会学与文化学与经济学与管理学、体育社会学、社会学与管理学与行政学体育管理学等等。运用多学科融合的优势互补,重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而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然而,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在多学科融合的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门学科与相邻学科内容“重叠”的现状,缺乏学科体系性与独立性的问题,如《学校体育学》与《体育教学论》与《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与《体育教育学》等学科课程,都包涵着体育过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设计等内容。甚至在性质不同、名称不详的体育社会学科中存在内容体系雷同的问题。如:《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的内容都有相当比例的“重叠”。再如:《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学科名称既相似又有区别,但就所涉及的内容同样存在“重叠”现象。这一现状反映在一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多学科“融合”作用容易导致各门学科设置缺乏学科自身发展的结构牲与主体性,“有些研究有牵强附会,生搬硬套之嫌”。如果长期保持这种学科之间的“混沌”与“模糊”状态,便会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成熟。
1.2学科研究的引领性
作者查阅并粗略统计了2005—2008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以“体育社会科学”、“奥运”、“社会体育”、“体育管理”、“体育心理”、“体育哲学”、“学校体育”、“体育伦理”、“体育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人文”为题名的部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文献。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属于宏观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少,尤其是缺乏高瞻远瞩的、整体性的、战略性的、规划性的、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体育学者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宏观研究是政府决策部门的事,学校只能进行微观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形成比较重视体育社会科学某一理论与实践的微观研究,最多只能上升到中观研究的空间,客观上反映出忽视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研究的倾向,以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够明显与突出,有待形成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内容实际的理论体系,以指导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1.3研究质量的波动性
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数量剧增,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在很多情况下,无论对个人还是群体的研究成果的估价,用的都是数量语言叫。就高校而言,申报体育类硕士点与博士点、重点学科、各级研究基地等都应有核心期刊代表作、学术专著与各级科研项目数量上的要求。就个人而言,国内各高校对体育教师个人学术成果也有数量上的要求。上述要求虽然反映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语言,“但这并未根本改变语言的数量特征”,更不能全面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客观上也存在着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的问题。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属于一般描述性、简单整合的研究“文体”占有相当比例。能够运用哲学、系统科学、逻辑学、文化学等的理论与方法,从深层次与不同视角分析与研究体育社会科学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成果十分匾乏。追求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是体育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根本体现。如果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质量的提升,其结果只能是数量越多,质量越低,产生伪劣作品多的可能性就越大。
2影响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因素分析
2.1人才队伍
“研究质量是人才质量的标志和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人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单从数量上看,应该说是比较庞大的,如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中绝大多数是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但也应看到“精英”队伍建设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各级政府对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培养制度不完善;体育社会科学学科“领军”人物不多,许多具有“知名”头衔的“高级”人才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多,在国内影响力不大;硕士点、博士点培养机制的问题间接导致优秀体育研究人才不能脱颖而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存在近亲繁殖现象等等。反映出当前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函待提升的现实。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将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人才质量的提升,将影响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
2. 2实践研究
关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问题,是关系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与研究价值的问题,目前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所谓研究体育实践就是运动技术教学实践活动,就是在运动场上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活动。所谓研究体育实践,就是了解情况,收集一些事实资料而已。所谓体育实践研究,就是按照个人的主观意图让别人填写调查表”等等。上述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局限。不可否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实践,涵盖上述实践活动,但就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内容、组织、方法与手段而言,已经远远超过上述研究体育的实践活动。“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真理的实践标准,要着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根据实践的需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同时,更好地发挥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扰,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研究还未受到重视,“距离”主体的人甚远,只是在体育书本或相邻学科的教科书中寻找体育实践的“答案”,造成很多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深度与质量不高,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 3智慧层次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必须依靠学者个体的哲学智慧的功底与科学思维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促使研究过程的“优化”,更加精确地反映研究结果与结论的可靠性、准确性。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比较注重体育经验知识的运用,比较注重综合知识与交叉学科知识的运用,比较注重体育知识的“接受”与“整合”,因而在科学知识体系的框架下,出现了许多体育社会科学中的“体育十某某学”二“体育某某学”、“某某学十体育”二“某某体育学”,不断地重复进行己经确定了的知识体系重新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凸现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缺乏“反思”,缺乏由体育“客观事物”抽象出来的理论或“思想”。以至出现许多“形而上学”的体育社会科学理论观点,如“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二体育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是对立的关系”等等,反映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中缺少哲学智慧的引导,习惯用知识范畴下的“线性”思维方式去理解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发展中的许多复杂问题,容易受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干扰。
2. 4利益追求
所谓“利益追求”,反映到体育学术界,也就是为获取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各种生存活动。这种生存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职称评聘、人事分配、成果评奖、晋升导师、学科建设、学位评审、项目申报、工作调动、年终评优等,无不与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有关。绝大多数的体育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对体育专家、学者和体育教师都有科研业绩要求,普遍实行数目量化管理。规定不同职称的论文篇数,发表“层次”,并将篇数“赋值”,发表篇数越多,论著字数越多,得分越高,奖金越多;“层次”越高,得分越高,奖金越多。“层次”不同,“赋值”不同,得分不同,获得的“利益”不同。学术界盛行的个人“利益”与本位“利益”的作用,助长了盲目追求数量与速度,轻视质量与效益的急功近利的、浮躁的学风,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的产生。体育界学术腐败现象的滋生,与社会的整个学风和道德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个体在社会环境所处的地位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社会对体育学术成果价值评价导向的功利性超越了实用性、教育性与社会性,而这种实质性的转变所产生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对追求功利的少数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学术个体与群体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为了个人利益、小群体利益、本位利益,不惜败坏体育学风与学术道德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污染了体育学术环境。
2. 5学术环境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期望营造一种宽松、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需要营造有利于学者主体作用发挥的环境。优化体育学术环境对广大的体育工作者努力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会积极的意义。然而,缺乏健康学风的问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体育学术“垄断”现象比较普遍,例如各级体育课题申报中“行政”干扰所产生负作用的辐射,使得体育学术“行政化”的倾向占领上风。这种“行政化”的体育学术氛围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体育学术规范体制功能的逐渐削弱,不利于优良“文风”与“学风”的塑造,长期下去,便容易产生体育学术腐败的土壤。再如体育学术评价中的非理性化倾向,“由于公正、认真的学术评价被人为地引入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领域,偏离了正常的学术评价的轨道”。再如学术霸权现象,“就几个人搞学术统治,他们的研究左右着整个学术领域,使其他人没有发展空间”。这种学术“垄断”现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极大,严重挫伤了广大体育工作者从事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促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研究的具体方略
3.1重视实践,从创新过程中探索学科的独立性
3.1.1拓展体育社会科学实践领域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它与其它的实践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最终保证理论与社会互动的意义是实践”,通过设计、调查、模拟、体验、运动、测量、实验等实践活动形式,获得各种体育研究素材,并对各种体育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判断、推理等研究。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体育社会学科的实践活动,促进各学科深人发展,避免学科之间和个体学科内容的过多交叉与重复,逐步完善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独立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领域,如:国际体育、奥运经济、区域体育经济、体育文学、老龄社会体育、农村体育发展等。通过体育学科系统理论之间的互动,获得新的研究视角,促进体育学科理论的“生成”与创新,保持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具有独立性的特质。
3.1.2倡导体育社会科学实证研究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并不是事实的本身,而是事实所蕴含的无法得到解释的问题。现实中对各种体育社会现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想方法、不同实践标准进行解释,很容易产生于体育事实本身相背离的或者相互矛盾的结论,这种研究由于主观意识性较强,人为的因素较多,其研究结果大都缺乏说服力。因此,需要把自然科学研究中常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于体育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有关领域,通过脚踏实际的努力,获得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这对描述体育事实的真实性与精确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体育社会科学中各门学科在加强实证研究的过程中,要主动获得符合完善自身理论体系的信息与技术,探索与促进某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3.1.3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
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设计与交互、微缩与传真设备、录像与电视,建立具有文献复制、数据分析、体育技术、体育语言等功能的实验室。通过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把文字、声像、信息、数据处理成图形化、数据化,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符合实际的、精确的和比较全面的结论。体育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经济性和科学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必须通过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实验室的师资队伍质量,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提高利用率,促进实践研究的深化,把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
3. 2开阔视角,从学科发展中拓展理论的创新性
3. 2. 1重视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批判
体育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研究应该重视对各门学科自身理论与知识体系的批判,因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价值取向并非都是具有中立性的,容易受到人为的、主观的、利益的与权力的制约,容易受到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文化、社会教育、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思想影响及其控制作用的约束。开展对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的“他批判”与“自批判”,一方面有利于分辩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的真伪,阐明其本位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批判的理论进行检验与反思,促进体育社会科学学科理论的创新。
3. 2. 2定位体育社会科学实践理论导向
体育社会科学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应以实践理论为导向,要用发展的、全局的、战略的眼光,分析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理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理论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科学指导作用的渗透,体育社会科学的实践理论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形成语言层面的实践理论与指导现实过程的实践理论相结合的动态系统。确立以体育社会科学实践为视角的认识观,阐明体育社会科学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为个人与社会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方法。只有在充分发挥宏观研究的导向作用与微观研究的具体作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为体育社会科学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实践理论基础。
3.2.3挖掘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智慧
开发与利用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智慧,进行体育社会科学知识资本扩张与智慧教育,为更有效地进行体育社会科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其科学性、指导性需要经过严密的、科学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系统的、超越的、能动的理论体系。通过建立学科整合、体系构建、理论创新,促进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的智慧进化与智慧更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应以正确的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为指导,站在宏观研究的角度,从微观人手研究体育社会科学系统理论的功能,正确认识体育社会科学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
3. 3严格规范,从学风建设中追求成果的质量
3. 3. 1坚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勇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精神与民族精神。从学风建设上可以通过体育社会科学知识传递和积累的制度约束,展现个体与群体行为示范,鼓励体育学术创新。
3. 3. 2形成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个性特色
所谓个性特色就是和别人不相同的、具有自身独特性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从主体出发有个体研究、小群体研究、团队研究等多种形式,然而无论何种形式的研究,都应该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特点。必须依靠自身的体育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研究的相对优势,敢于探索别人未涉足研究的领域,生产具有个性特色的体育学术精品,凸现体育精品的学术地位,推动体育社会科学的发展研究向高层次方向转变。
3. 3. 3打造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学术精品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树立学术精品意识,通过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创新,打造一批精品,占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形成学科优势。“学术创新,可以打造学术精品;打造学术精品,又可以推动学术创新”。创新是学术精品的“灵魂”,要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潜心钻研,推陈出新,敢于超越,提出体育社会科学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只要把学术创新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就可以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奥林匹克学》、《体育基本理论教程》等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精品。
3. 4建设梯队,从培养机制中提升人才的层次性
3.4. 1制定体育社会科学人才战略规划
体育社会科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科学,就必须提升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各级体育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社会体育机构要把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该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规划,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数量、培养层次、培养梯队、培养机制、培养评价等。
3. 4. 2优化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
从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需要出发,重视培养中青年优秀研究人才。通过体育社会学硕士点与博士点建设、体育社会学研究基地建设、体育社会学重点学科建设,形成合理的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学术梯队,通过培养体育重点学科带头人、体育学术带头人、后备体育学术带头人、体育学术骨于、青年体育学术优秀人员,形成合理的体育社会科学人才梯队结构。注重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健全人才的管理制度;建立体育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加强体育社会科学人才的档案建设。
3.4.3营造体育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环境
篇10
一、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设计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明确专业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然后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确定课程体系,最后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构建起了产学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实施“双证书制”教育的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1.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面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院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IT产业第一线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及应用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高职的性质与功能都是由课程具体体现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目标是建立一整套与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软件人才培养,如果脱离企业和社会,闭门造车,培养的人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高职课程改革的深化和突破在于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产学结合重点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产学结合的课程上,通过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或面向工作过程的能力为支撑,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核心专业能力要体现在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技术的运用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然后分析学生必须经过哪些技能训练,才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必须有哪些理论支撑才能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群和课程链,再从这些专业课及实训课中推出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按理论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加大实践技能训练的比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力争使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保持零距离。
实践证明,软件编程人员若不是从事系统分析和算法研究等高层次工作,熟练掌握了一种或几种编程工具的高职学生,特别是通过认证的学生,完成具体的编码工作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有鉴于此,我们构建了“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公共必修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技能训练课)和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以及认证课三大部分,并针对专业核心能力,形成纵向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技术培养和训练体系。职业技术课要参照企业对员工技能的要求、著名培训机构和认证机构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群和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修,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非常明确的学习路线,能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使学生学有所长,利于其就业,也能够形成专业特色,便于高职院校开展订单式培养。如软件技术专业可以以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C++程序员、数据库管理、软件测试五条主线组织以主干课程为中心,关联交叉课程为依托的课程模块。删减与专业方向关联不大的课程或者将其改为选修课,例如汇编语言。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课时,如可以将“C语言”与“数据结构”整合为一门课程。与此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大幅增大有特色的限选课的比重,可让学生在计算机系内跨专业选修。采取这种“宽基础、多方向、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既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的应变能力,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树立信心,成为职业生涯的成功者。
产学结合的另一种形式是课程置换,施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如我院与IBM软件学院合作开办软件测试专业,在我院2005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引入IBM软件学院测试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课程置换的方式将IBM课程融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对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进行替换与简化,对动手能力培养比较关键的实践课程,在课时与师资配备上进行加强,利用IBM的丰富案例资源与技术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出的人才纳入IBM人才库。
3.完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依据职业技术岗位对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设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三个部分,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认知实训和基本操作实训完成,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则要通过综合应用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实现,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为了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我们加大了专业实训课的比重,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为1∶1,部分操作性强的课程教学在实验室进行。
毕业生实行“一教双证”,即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这不仅符合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就业政策,也符合当前企业的要求。目前,计算机类的证书有行业和企业的认证,如“微软”、“思科”、“Adobe”等认证,也有政府部门,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信息产业部的认证,这给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以便引导学生考取社会认可度高又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建立与课内教学相结合的课外教学体系
课外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它能实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目标。一是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多模式、多层次人才。二是解决相对基础的教学内容和门类众多的应用技术的矛盾,让学生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三是能够增强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开设网上课堂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开设网上课堂,要求学生围绕所学知识,通过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完成课外练习,当学生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由专业课老师轮流进行在线辅导,及时为学生解惑答疑。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如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将各种课程资源如课程大纲、试题库、习题库、课件库和教学录像等上网,便于学生预习复习,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将一些新技术的电子培训教程(如电子图书、教学光盘)上网,帮助学生在课外掌握专业新知识。
(2)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学科竞赛
借助专业实验室,建立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基地。从各专业挑选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各教研室指派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选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每学期组织几次课程竞赛或综合性的学科竞赛,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组织他们参加国家和省级学科竞赛,力争取得好成绩,借以扩大学校的影响。
三、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在对软件企业的发展规划、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强调适用,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原则设置了如下的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
公共必修课包括计算机数学、英语、体育等。本模块的课程必须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职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本模块的课程要以职业素质为基础,注重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力求专业针对性和社会适应性相结合,要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术课按专业方向提供专业课程群,并根据市场需求可搭配成多种专业课程链供学生选择,学校加以指导和调控,这种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便于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式”培养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求。具体设置如下:
“Java程序员”方向: Java程序设计基础、JSP、XML程序设计、J2EE、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NET程序员”方向: 、、C#、XML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数据库管理”方向:关系数据库与SQL语言、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维护、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数据库需求分析与规划、Java语言、网络数据库设计、Oracle数据库管理与维护。
“C++程序员”方向:C++程序设计、SQL Server 2000数据库、基于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Java程序设计、基于.NET的Web程序设计、源程序阅读训练。
“软件测试”方向:电子商务核心知识、Java 2编程技术基础、DB2通用数据库基础、软件测试、网络与Web技术导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功能性测试、使用 Rational 测试工具进行性能测试、使用 Rational TestManager 进行有效的测试管理、Rational团队管理工具。
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其中,限选课包括互联网实用技术、图像处理、电脑组装与维护、多媒体实用技术、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用操作系统、计算方法、英语、计算机英语、Delphi程序设计、JS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2EE、Oracle、Visual C程序设计、技术、软件测试技术、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会计应用软件等。任选课包括演讲与口才、人际交流、文献检索、书法与美术等。本模块的课程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调查发现,许多毕业生就是靠某一个专门的技能就找到一份工作。
认证课包括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培训考试、等级考试和IT厂商的产品认证等。如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就可以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证书。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师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目前,高职院校较为缺乏具有在软件公司从事过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大多数老师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发的实训和承担一些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鼓励老师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如根据课程建设的需要,送相关老师去培训机构培训和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开发;请有关专家来学院作新课程培训和举办有关软件产业发展、软件技术、软件企业管理模式和软件营销等专题讲座;发挥现有教授、副教授的作用,以老带新,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开发能力的提高,成立以系为依托的科技开发公司。
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招聘校外具有扎实的软件知识功底和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的教师以及合作办学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使得专兼职教师人数比为2∶1。这样既解决学院师资实际开发经验欠缺的问题,又能发挥兼职教师了解IT企业要求的优势,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能熟悉企业的运作方式,适应市场需要,从而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构建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两者互相渗透、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讲授和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主要的、基本的知识在课堂上讲授,以便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具体的软件,一方面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全面深刻地掌握相关原理和概念,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要更注重实效性。要从问题出发、从应用出发,对工程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VB、组装和维护等),可因地制宜地采用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现场教学、单元教学、真实企业案例教学或者项目式教学等教学形式,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任务设计、完成任务、归纳总结、实践应用的步骤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真实企业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对开发成功的项目,从设计思路、设计技巧、程序结构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在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学习的目的性更强。而采用项目驱动方式教学,可利用合作企业的项目或者已实际应用的成熟系统,在企业软件工程师的指导下,将学生组织成多个项目小组,对学员进行项目开发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开发技巧与项目设计、开发文档、系统测试等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尽早感受企业真正的工作流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以教学促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学手段也要注重实效性,所有课程都要全部或大部分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和校内实验实训场所的作用,让学生用计算机作实验、提交作业、复习、考试、阅览,师生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网上答疑、批改作业。
3.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体系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每一门课程上,可结合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组织相关教师组成项目组,围绕课程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课件库、习题库、案例库、教学录像和考试题库等内容开展建设工作,成果全部上网。主干课程要有校企合作自编的教材,并编写与课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
4.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开展中小型综合性实验,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专业实验室,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学院应在资金、人力和场地等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和支持。专业实验室由相关教研室管理,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实验和科研,把科研项目纳入实践性教学工作中,可作为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改变目前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的状况。学生在企业实习基地实习期间,也可以让学生把实习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采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导师”制。如果学生带着开发设计出的成果去求职,学生就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
5.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 上一篇: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 下一篇:乡镇农业站工作职责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