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难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工作过程;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改革
《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及变化的规律,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消费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能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问题,能针对消费者行为特点与心理规律组织营销。同时综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营销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这样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用人的需要,因此对其进行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解析
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是指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这一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符合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学情境三者的关系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改变。在这里,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讨论和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整理在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者和创造者。学生唯有通过切身的实践,才能够获取实践意义上的个人知识并实现能力的提升。教学情境包括教学情景、教学策略、教学工具等辅助教学的载体、项目、任务和案例。教学情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复合体,是教师和学生交流、沟通的媒介,同时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选择好教学内容并制定出相关的工作任务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与企业、社会现状基本相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点介绍具有实用价值的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再学习能力有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学生学了有用、学了会用,同时吸收现代生产中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剔除过时的内容。
在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合理地整合这些教学内容,使其能涵盖在若干个教学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地去发现新知识、新内容,进而掌握这些知识内容。
3.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评价方法也应该适应这一教学法,较传统的一张试卷做评价的方法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变化应体现在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标准的真实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评价主体的主动性上。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改革难点
1.对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课堂的掌控性有较大挑战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这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组织、指导与协调的作用。
由于《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知识点发散性很强,很多问题都是要依据具体情景而做具体分析的。因此,教师在用工作过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经常会遇到不可控的情境,会出现突发性的问题,这个时候要求教师思维有较高的灵活性,能把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引入到课程内容中来。同时也要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以确保学生的活动都在课程的主题上。
2.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有较高的要求
《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决定了进行工作过程改革有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知识点多且零散,内容庞杂。本课程内容涉及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从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揭示,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社会环境的追踪,再到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的研究,从理论的阐述到方法的介绍,知识点多且零散,内容庞杂。
面对如此众多且零散、庞杂的知识体系,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中,用工作过程的几个典型任务要全面覆盖知识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按传统教学法,因知识庞杂,学生也不易系统掌握,学了也会觉得很零散,很难对本课程形成整体的认识,更不容易把这门课程和其他营销类课程连贯起来思考,这样又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虽然在典型任务的选择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克服困难,实施起来,对于学生全面的掌握实用知识是有一定帮助的。
(2)学科跨越广,不易把握教学的切入点。本课程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吸纳、融入不同学科观点的营养,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和营销学的理论内容。在具体理论授课过程中不易把握教学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容易变成纯心理学或社会学的讲授。
面对学科跨越广这一特点,在对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改革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专业方向,以营销工作为重点去设计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又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的知识融入进来,这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3)理论知识难,不易和实践相结合。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如认知协调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记忆系统理论、态度多因素模型等等。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这些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更多的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代替理解记忆,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透彻理解与灵活运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这些理论知识,但是因为本门课程并不涉及具体的营销业务流程,这又为教学改革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是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很好地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同时也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学、教师更好地教的手段之一。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因其教法有异于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测评方法将不能很好地检测工作过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套更新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过程进行测评。但在制定新的评价标准时,因为课程性质的特点及教学组织方式的更新,给新的评价考核体系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工作任务的完成很难用量去衡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学习。而《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性质又决定了同样的任务会有不同的完成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完成,且完成的最终结果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各有利弊的,给评价标准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小组内成员的贡献值很难准确确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中,学生是通过分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在小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对小组任务的贡献有一定差别,很难区分各成员在小组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因此,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准确地对每一位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是有一定困难的。
三、《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改革的解决思路
1.课前做好精细准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应变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做好各种准备。
首先,对教学内容要精心研读,提炼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重点与难点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这些重点与难点,进而熟悉并掌握这些重点与难点。
其次,教师在每个教学模块备课时,应事先扩展相应的知识点,并尽可能多地思考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想法与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掌控力。
最后,教师在课前应对课堂情境中所必备的各种资料做好收集与整理工作,并在课前布置学生做适当的知识与能力准备,使学生有最基本的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储备。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消化和运用新知识。
2.有效组织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难点在学习模块的确定上,即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上。《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因为知识点多且零散,内容庞杂,不涉及具体的营销业务流程,使得典型工作任务很难确定。但细细考究本课程的内容,不难发现《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以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各类因素。因此在设计课程学习模块时,可以考虑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管理过程入手,思考各类营销信息作用于消费者的途径及消费者做出反应的方式。
从消费者购买决策出发,可以考虑把这门课程分成以下七个模块:
(1)《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认识。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能明确《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的内容框架,了解消费者行为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明确学习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掌握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方法。
(2)消费者需要与动机识别。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需要与动机的相关理论,能通过调研分析消费者的需要及影响消费者需要的因素,能运用相关理论制定激发消费者动机的营销策略。
(3)营销信息展露。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感觉、知觉的相关理论;能根据消费者感知觉的相关原理并依据企业展示信息的特点,制定信息展露计划,使信息有效展露。
(4)营销信息接收。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注意、记忆的相关理论;能根据具体的实践需要制定相应的营销方案,引发消费者注意及有效帮助消费者记忆。
(5)营销信息处理。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态度、个性、自我生活方式的相关理论;能根据目标消费者群的特性,分析影响目标消费者信息处理的因素,并能制定相关营销方案促进消费者对信息进行积极的理解。
(6)购买决策干预。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相关因素;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干预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策略,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7)满意度与忠诚度维护。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者满意与忠诚的相关理论;掌握调研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方法;能制定出维护消费者满意度与忠诚度的方案;能有效处理消费者投诉。
3.完善考核体系
完善考核体系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难点。如果仍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去做测评,将很难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也将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工作过程教学方法的特点,在设计考核体系时应考虑从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基于以上考虑,可将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划分为三个方面,即:
(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每一次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这一评价标准里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通过对各次任务完成情况的考察,可以对学生工作方案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及工作效率进行测评记分;其二,学生对自己在团队工作中的表现做自我评价。这个评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自己在团队中的定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及时进行内省,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其三,通过对学生出勤情况及课堂与工作任务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作出评价。
(2)结果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主要针对学生每一单元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的评价。这一评价标准里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性任务完成的有效性、完整性进行测评打分;其二,对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同步训练完成的情况进行测评打分;其三,对学生提交的单元学习任务完成的结果分析进行测评打分。
(3)第三方评价。为了使学生的成绩评价更为公正,更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在测评体系中有必要引入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主要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小组间学生的互评。小组成员是共同完成任务的伙伴,小组成员间互评,能较好地反应出小组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其二,企业(社会)的评价。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接触的企业与社会人士对学生的评价,能较好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函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29-01
一、前言
函数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内容及思想贯穿在整个高中数学之中,且高考对函数的考察题型灵活,注重对函数思想和函数概念的考察。新课程改革以后,教材中对原本的函数知识点做了一定的增减,但函数内容依然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认清课改前后函数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变化,对函数内容进行准确的定位,对考点与难点做出精细的讲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函数的特点和本质。笔者结合多年数学教学经验,对新课改后高中函数的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作了简要的探讨,探讨如下:
二、高中函数教学策略
1.重视对函数概念的教学
函数概念是对函数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相关函数概念之后才能掌握和应用“抽象的”函数。函数中的概念有许多,如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是函数的“三要素”,三者相互关联,共同阐述了函数的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因对概念的不熟悉而产生一些错误。例如,一学校打算建设矩形围栏,现有栏杆300米,求矩形栏杆的面积S和矩形长度x的关系?在解这一题时,学生会得出解析式为S=x(150-x),但有许多同学会因对函数概念不够熟练而忘记了对长度x定义域的分析。除上述概念以外,还有函数的单调性与定义域、函数的奇偶性与定义域、函数和不等式等概念,这些重要函数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关键,在教学中应重视相关函数概念的教学。
2.重视函数性质的运用
对函数性质的考察是高考的一个主要方向,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运用。函数的性质主要有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及函数图象的性质,教师在重视函数概念教学的同时,对这些性质作出一定的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有条理性的理解这些性质,然后通过习题加强函数性质的练习,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并运用函数性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重视“一题多解”教学,让学生在同一题中训练多个函数性质。如一些关于解方程、解不等式、值域的题目时,可以通过函数模型利用单调性解题,但有的习题同样可以利用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解题,这样“一题多解”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效的掌握对函数性质的运用。
3.函数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概括了数学理论、概念和事实的本质,是解决和探索数学问题的总则。高中数学中,函数问题蕴含着许多数学思想,而传统的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不重视对数学思想的渗透,很难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函数学习。新课程改革后,为提高学生函数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在函数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其中主要的函数思想包括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归纳总结、分类讨论等几大类。在渗透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数学结合掌握函数图像和函数的关系,通过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提高解题思维转换能力,同时在相关题型训练中强化归纳总结思想,让学生在函数教学中训练用数学思想,在熟练掌握函数内容的同时,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函数教学的注意事项
1.强化差生对函数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能否真正理解函数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关键。新课程改革后,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强化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主学习,这就为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带来了挑战。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很难自主的去学习,而且函数内容趋于抽象,更加阻碍了学生对函数知识的自主学习。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对优等学生的培养,而要更多的了解成绩较差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理解情况,通过了解和分析他们所认为的难点,帮助他们突破思维瓶颈,及时对他们的困惑做出解答,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做好课程改革后函数教学与高考的衔接
新课程改革后,对函数的知识点进行了一定的增减,删去了一些比较繁琐的知识点,同时增加了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内容。针对一些新增加的内容,教师往往不能把握对知识点深度和广度的讲解,导致出现知识讲解与知识考查不一致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课改后删减的知识内容,并不是删减后的知识点就不再考查,有的甚至还是考查的重点。例如在三角函数这一章节中,新课改内容删掉了原有的和差化积和积化和差公式,但在高考时仍会出现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这就说明一些删减后的知识点还会用到,虽然这些知识可以由其他知识演化出来,但在平时强化这些知识点的训练,可以有助于学生在高考时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明确新课程改革后的大纲要求及高考趋势,做好课程改革后函数教学与高考的衔接,让学生达到对函数知识的全面掌握。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后的函数教学与传统函数教学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学习和总结新课改后的函数教学策略,认清与传统教学的不同,运用有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克服难点,进而提高学生对函数内容的有效学习。在学习中需要教师采取多样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函数,从而提高应用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敏. 浅谈数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 民族教育研究. 2006(02)
篇3
摘 要 生物化学是临床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课程教学两难问题普遍存在。在生物化学课程改革中建设生物化学网络课程
>>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重难点・微课”模块应用研究 “微课”在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 化学概念课中教与学重难点的突破研究 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浅析微课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微课突破中学化学重难点的教学措施 微课在初中物理教学重难点突破中的使用价值 PBL教学模式在“食品生物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小议多媒体技术在生物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与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联合应用 多媒体手段在生物化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突出涉外护理特点的生物化学精品课研究 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高级生物化学研究生平台课教学 基于微信互联网平台的研究生高级生物化学课程改革与建设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重难点及其对策研究 浅议数学课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微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化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② 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65-69.
③ 马素慧,崔颖,陈长香等.改良PBL教学法在康复治疗学专业实验课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39(16):2153-2155.
④ 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篇4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角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49-01
1.高中数学的新课程改革浅析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无论人们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要通过想,这里的想就是思维。思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学生的学习活动、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活动等,所以,学习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教学观念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定要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起来,并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其次,调整教材内容结构。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科体系是否完整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对教学的结构与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函数模型的背景与应用的要求,多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使知识间的联系更密切,并满足信息技术整合的要求。
2.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非常重要。其一,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思想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单向地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讲授,这种理念导致教师对钻研教材非常崇尚,把处理好教材、教好教材作为教学的艺术,这与学生实际需求并不相符。教师应转变观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让学生拥有更多发挥的机会。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引导学生多发现、多思考、多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其二,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都是非常封闭的,太过于预设,导致课堂的教学非常机械式,也非常沉闷,没有生气与乐趣,学生没有学习的乐趣,并且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成为教师强制灌输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表现出倦怠的状态,对教学与作业都是应付了事,无缘于创造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课堂上都焕发不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3.对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
首先,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能够留有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第八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谈到圆的直观图,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随后再请刚才的两名学生按照相同的要求进行作图。学生通过对两次作图的详细过程的观察,会得出很多经验与教训。教师因势利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定义的印象就更加深刻,并且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在对标准方程进行要求时,经常会遇到化简出现错误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对含有根号的式子进行化简时,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学生会回答用两边平方。教师再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好。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个方程,如果运用直接平方是不利于化简的,而整理后再平方,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一来,椭圆方程化简的问题就很快得到解决。其次,要善于把现代化教学的手段应用到教学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教师掌握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有:其一,能快速增加每一堂课的课容量,原本需要45分钟的内容压缩在40分钟解决;其二,使教师板书的工作量得到减轻,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举例中,这样能提高讲解的效率;其三,较强的直观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能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四,对整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总结非常有帮助。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再把本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同时通过投影仪,让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内容有更深一步的掌握与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把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展示。
4.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得出,在对新课程进行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对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完善,通过借助现代化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之间的关系,讲好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要从根本出发,不但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程知识,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通过参加社会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束必祥. 高中数学教学课程改革探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0:6.
[2]王浩. 优化高中数学学习方法的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3,10:46.
[3]付慧,王睿.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 华章,2013,28:262.
篇5
关键词:教学目标;针对性;数学观念
高中数学作为高考的重头戏,其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各个科目都在进行“以学生为本”的知识、技能、技巧等角度的全方面改革,但教师习惯的传统授课方式与学生习惯的传统学习方式使高中数学改革走得格外艰难,在有效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流于形式、忽略结果、忽略学生能力培养等问题突显出来,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得到及时解决,才能使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得到完善,使学生得到真正发展。
一、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开展有效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1.有效性教学注重表面功夫却忽略本质
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全国各地各个实行课程改革的学校都推陈出新,各种新奇的教室布置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都涌现了出来,教育者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然而,在教育者积极准备与实施这些新办法的时候,学生仿佛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并不清楚自己在学习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实,不止是学生,即使是喊着“生本思想”口号的教育者,也是让“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实质上的、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在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设计上花费精力与时间甚至多于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太专注于形式上的丰富多彩,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尤其是教师为丰富形式,还会采用与教学并不紧密相关的设计环节,往往使学生云里雾里,久而久之,学习兴趣磨灭,有效性教学适得其反。
2.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忽略结果
新课程改革为高中数学课堂注入了鲜活的新血液,学生得以摆脱传统形式教学带来的沉闷课堂氛围,在老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中轻松地学习。学生们对于这样的学习都抱有兴趣,积极参与,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学过程丰富多彩,愉快轻松。然而,教师和学生却忽略了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即学习内容。太多的精力被耗费在过程上,却没有强调学习结果,整节课过后,学生们脑海中回荡着笑声,却回想不起学习过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这样的教学必然是失败的,更谈不上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开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数学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一些数学课程教育者注重学生的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只能看到放在眼前的习题,掌握多种解题技巧,却不知道将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思考方式带入生活中,去体味数学的奥妙,因此他们的学习稍显乏味,甚至会产生“数学无用”的错误理解。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
1.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前提条件。通过对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全面解读与深刻理解,一改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明确长期教学目标与阶段性教学目标,使每节课都有目标可依。
2.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学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学生因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个性发展必然千差万别。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与个别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设计,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进行针对性教学。
3.注重数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与数学题解题技巧的同时,要将知识与学生们的生活进行必要的链接,提高学生们听课注意力的同时,培养其数学观念与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之外也能感受到数学世界的无穷奇趣。
4.采用情境结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开展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设立,采取与数学知识讲授、数学思维渗透紧密相关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亲身参与到情境当中,亲自探究数学的奥妙,培养其探索精神与探究能力。
5.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节数学课的讲授,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要围绕教学重点来进行,切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对于难点要着重讲解,运用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难点的理解程度加深,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6.巧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结合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更加强调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进行,相关工作者看到有效性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正,不断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爱琴.创新理念,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成效[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3]刘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尝试[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篇6
【关键词】高职 课程改革 校本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地理解职业教育课程的内涵,把握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的新模式,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课程改革中的校本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为了克服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防止其困扰和制约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施的质量,应当主要在教师方面做工作。教师不能拿着新教材,却守着旧观念,用着老办法。作为新课程实施载体的学校,必须强化校本研究的作用,坚持立足本校,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上下工夫,坚持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学科教研全员参与为主题,以骨干引动,新老带动,上下促动,整体推动为策略,以建立校本研究制度为保障,多渠道,全方位地促进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2.1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
推动新课程改革,首先要做的是通过校本讨论等形式将教师的思想理念统一引到新课程的目标上来,理念决定行动。然后应认真整合校内的教研力量和教学资源,搭建好校本研究的平台,切实抓好对新教材的教师个人钻研和教师集体互动研究。学校要加强教师个人对新课程研究的引领,必须强调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专业发展的前提是自身挖潜,应落实在对新教材的认真钻研上,落实在对教育责任的自觉追求上。指导教师应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备课环节,要求每一位教师真正把功夫用在钻研教材上,静心凝神去研读教材,理解和驾驭教材,准备认识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并从教法、学法上认真揣摩教学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去构思设计教案;二是抓教学策略,明确“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原则,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上。三抓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结束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站点,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结束后,让教师在脑海中认真地去“精彩回放”,从反思的角度去审视、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困惑,找出每节课的成功感悟或缺失原因,把教学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积极有效的整改对策,把教学与教研融为一体,使每个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目标迈进。
同时学校要突出课堂教学的说课研究。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前教师全员参与对一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在教授相同课程的教师组内进行说课汇报,让教师从教材的宏观背景和具体环节上,定位、分析,理解、把握有关的知识点、重难点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明确教什么、怎么教的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的说课研究。
2.2 开展校本研训一体化,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校本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实践教学研究。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本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其中包括教师职业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能力的培训。有条件的话还应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理论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走出去,请进来”通常是有利于促进双方业务水平提高的很好的方法。学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经常开展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相互了解、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互通有无。特别是校企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提高学校的职业技能实践教学有极大的甚至是不可代替的作用,因而应积极开展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但是学校送教师外出学习,人力、物力都会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和困难。新课程改革的起始阶段,各院系都将骨干力量向课改起始阶段倾斜。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所有的教师都将接受新课改的“洗礼”,教师培训的量会更大,面会更广,这些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突现出来。对此,应积极创建一种“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机制,以教研组建设为基础,以教师获得专业成长为目标,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中心,使之成为教师群体合作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教师行为改善的实践共同体。
2.3开展校本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校本研究,我们应针对当前学校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来开展,求得解决的办法。例如: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这门课,就应当针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特点,研究怎样对课程进行改革,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清晰化。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来展示教学内容,把抽象的课堂变得形象、真切而具体,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同时还应注重把电子产品知识学习拓展到课本以外的空间,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过程和实践的指导,使学生有一种真实感和可信感,以此来改变学生厌学电子、难学电子的状况。
3 结束语
校本研究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教师个人都会带来丰硕的收益。校本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记录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更加深刻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也为教师之间分享教学、加强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校本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课堂上教师讲的少了,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用教材的多了,教教材的少了。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将继续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机制,加强校际联动,促进区域教师人力资源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为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一、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使我们教师催生了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改革,更是一种文化的改革,理念的更新。观念使个人具有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我们英语老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同新课程一起成长,正确理解英语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改变过去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是管理者的理念。
二、备课的改变
传统的授课形式下的备课是教师针对课文的内容,在大纲的指导下钻研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接下去是寻找材料、寻求方法,如何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对施教的对象考虑得很少。而新课程的备课不但要备课本,更重要的是去备学生,要考虑学生对课中的问题是如何想的,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由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新课程的备课还是老师再学习的过程,老师应更新内存的知识以供学生的求知所需。
三、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而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受教师注意。如在M5 Unit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按照传统的教法,老师先教一些单词与短语,再讲解课文。但新课程的教学则不一样,老师备课时会设计“同学或朋友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这一问题,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们在辩论、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是平等的,是互动互助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手段的变化
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活动的内容是学生身边的交际用语和常用物品。过去一提起学英语,学生就会想到“背单词”、“做练习”、“考试”等,学习方式单一。进入新课程以来,教师注重学生的发展,利用多媒体平台和PowerPoint等现代化教学辅助设施设计每一堂课,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共享的校园网、广播、英语报刊等宣传媒体,采用朗读外文、唱英语歌、用英语讲故事、表演、开辟英语角进行英语书法比赛,出英语小报,举办英语节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五、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评价不同
以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依据的观念由来已久,以往的学习评价只重视反映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只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交流能力的考查;只重视老师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新课程的评价改革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标准》中提出评价体现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体系,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点滴成绩与进步应进行积极的随机评价。如可设计如下表格:
篇8
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育的执行者――教师。教育改革最大的动力和阻力都来自于教师,教师的因素解决了,改革就成功了一半。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不少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教学模式,江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河南焦作市许衡中学的“强化备课,学案导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改革之所以成功,关键在于对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角色的定位取得了成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真正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
一、教师必须是一名设计者和引导者
精心编写导学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导学案的编写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做。导学案要体现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和权威性的原则,要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生活场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突出重难点。导学案要反映学生的学习环节,让学生明确每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应包括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和小组合作探究部分,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探究的余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导学案量要适度,切忌为学案而学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设置前置性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如政治学科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可在课前3分钟设置新闻播报环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和评价近期时事,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此外在展示过程中,还可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台姿、台风等形象礼仪。这对学生的终身成长是有帮助的。
二、教师必须一名组织者和管理者
新的教学模式指出,除了学生自主学习外,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分享交流的机会,这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相符,为使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作为组织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因素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小组的制度规范和成果激励措施。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小组,能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作为管理者,教师必须把握好整个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课堂的节奏。特别是小组探究讨论环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姿态主动参与小组讨论,适时地指导学生探究思路,探究方法,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和启发。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声音太大,影响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和别人因为观点不同的争吵,这就需要教师具体指导,让多次发言的同学把机会让给别人,鼓励没有发言的同学大胆发言和展示,积极与别人沟通。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良好习惯,让学生不仅自己说,还要倾听别人观点。同时,教师还要防止讨论课出现“冷场”或“炸锅”。教师要随着根据情况调控教学环节,有效组织管理好课堂,从而实现好新课程“以学定教”的“为不教而教”的理念。
三、教师还必须是一名反思者和研究者
篇9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co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is the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of teaching reform. To ensure tha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hieves actual effect, we have to reform education thought and education concept as the guide, takes building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s the key point, through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perfect the mechanism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关键词: 高职;课程改革;思考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reform;thinking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8-0305-03
0 引言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和实施,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施课程改革,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随之被引入到教学之中,如能力本位、学生主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做”一体等。但在具体的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一些困难、疑惑、甚至阻力。因此,如何确保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扎实地推进,并取得良好效果,自然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要在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能顺利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促进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与改革”,这是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被明确提出的。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来,发展历史较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成熟的经验积累,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单就教育思想和观念而言,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在部分教师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教师对教育所持的思想和观念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因此,在课改过程中必须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在广泛开展职业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交流和学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强化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全新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和教学观,不断提高教师的课改水平和教学能力,稳步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否则,课程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学模式的转变、能力本位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2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随着经济增长、科技发展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职业岗位的技术性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变动也日益频繁,这无疑对高职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核心、学生为主体,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应用的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好地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1 必须全面贯彻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 课程观顾名思义就是关于课程方面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形成的过程需要依据一定的哲学观和教育观,并参考心理学、社会学和技术学等方面。课程观在课程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核心思想,比如对课程目标的建立、课程模式的设计等等。明确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实现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更好地建立高职教育正确的课程观的关键。
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其次必须深入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进行广泛调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出发,与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共同探讨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过去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的培养出有实践能力的学生,从而完成高职院校的职责。
2.2 必须坚持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 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一般是指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是学生胜任职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方法能力主要是指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独立制定计划的能力等,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社会能力则包括组织协调、团结协作、适应社会、口头与书面表达、心理承受等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是学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又是基本的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截然分开,要充分体现课程的渗透性,要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对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加强课程的职业性,让每门课程的设立都是为职业服务的,让学生具备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及核心能力。其次,要做到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不但要让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经验,让每个学生都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充分的实践经验,更要有创新意识,突破过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摒弃“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实现教学一体化,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学和职业更紧密结合;通过军训、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等途径,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
2.3 必须贯彻多元整合的思想 高职培养的是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够在生产中及时的解决一些实际发生的问题。但是毕竟高职的学制有限,分在每门课程上的时数就更有限了,再加上各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所以,必须贯彻多元整合的思想,形成高职教育特有的课程教育体系是必不可少的。
要贯彻多元整合的思想,就不能片面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一定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能被学科知识体系给捆绑住,要以就业为目标,以培养自身的能力为核心,让理论知识联系上实践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必要的理论基础。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做到课程门类清楚精简,重点突出综合实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2.4 必须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最终能够和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做到步伐一致,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只有体现课程的开放性,才能将最新的思想、最新动态和最新的技术融入课程之中,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成效。因此,在确保总的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高职课程的自我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一定要很强。不然,刚性太强、柔性不足的课程结构一定满足不了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实行课程结构模块化是体现开放性原则的一种有效尝试,一个专业可设置几个模块,模块之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变化与组合,既满足各种教学计划的需要,又实现了专业方向的调整,有利于专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课程模块化有助于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增强学生对职业的适应性,使教学要求与社会发展变化基本保持同步,更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3 落实课改方案,是实现课改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根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要求,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编制形成了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等,对课程目标、课堂组织、实施环境、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改革方案。但在接下来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落实课改方案或只落实了一部分,造成了为改而改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第一,少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转变仍处在形式层面上,还没有认识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缺乏忧患意识。第二,一些教师从主观上也想落实课改方案,但客观上教学条件的建设还没有跟上,不具备实施环境。第三,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化不到位,教师已习惯了演讲者和信息给予者的主体角色,不讲或少讲就有负罪感;学生也已习惯了扮演被动接受者,在最初的实施阶段,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觉性较差。第四,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不及时,仍然沿用了旧的评价体系,致使教师实施课改方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为了扎实、稳步地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确保实现“课程理念先进,课程标准明确,课程设计科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条件优良,课程实施有效,课程质量较高,课程资源共享”的改革与建设目标,就必须解决好以上制约课改实施的几个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教学监控的作用,全方位督促落实课改方案。否则,只改不实施,无异于没有改。
4 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团队建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基础
4.1 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因此,高职学院要把改善校内实训基地条件作为内涵建设的重点,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为课程改革实施提供必要条件和场地。
4.2 打造双师教学团队,培养课程改革主体。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教师。在课改过程中,必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鲜明、专业技能水平高和教学效果突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选派骨干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教育部师资培训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的能力。
5 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有力保障
5.1 加强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组织和领导。要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学院内涵建设的基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在学院和系部层面上成立课程改革和建设领导小组,院级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教务处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院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规划和协调;系部级领导小组由系主任主持,教研室主任和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负责课程改革的具体事宜,确保课程改革与建设扎实、有效地稳步推进。
5.2 创新评价机制,深化课程改革。各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评价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作用,将课程评价贯穿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全过程,确保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与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不断优化课程设计,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不断完善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类型课程的评价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施课程评价,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检查功能、反馈功能、激励功能和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功能。
与此同时,课程评价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资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实用性作出判断;并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要制订相应的督导和检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多形式地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5.3 完善规章制度,为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国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目标和规模,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系列鼓励和保障课程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激励措施,加大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课程改革与建设专项资金,对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建设等进行专项资助,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意识,努力克服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不断完善课革方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管理指导手册[M].华夏教育出版社,2007-9.
篇10
一、提倡“自主”,但并非无节制的“自由”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英语学习的主人。它更强调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宽松和谐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多样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教师如果过分强调自主,给他们过宽、过大的空间,忽视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以至于学生把课堂的布置及分配完全靠自我感知,产生“过多”的自信课堂,因自由时间过多而松散,这对于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不利。教师应该在有利、有节的情况下,掌握整个课程,使学生真正在体会到课堂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真正有所收获。
二、要求采用新的方法与技巧,但并非完全摒弃“传统”方法
以合作为手段,营造“情景”氛围是新课程改革对学习英语的要求,即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课堂结构“表演”化,这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很好的激励学生的潜意识,挖掘他们的创作潜能。“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接触课文,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所爱好的角色。这样,既可以使他们各取所长,又可以培养集体合作精神。
但是,无论是“小组表演”,还是“情景再现”它都要依靠传统的说教方式,英语中的基础词汇及句型仍要“死记硬背”,因为背诵能将语音、词汇、语法融为一体,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丰富头脑中的积累,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英语文章中的语法知识仍就靠教师的“满堂灌”,只有多重复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活学活用,触类旁通,用所学过的词汇来自编自演提高表述能力,才能真正达到自如运用英语,出口成章,进行自我创造。
三、不能只追求浮华多样的教学过场而要注重“实用、实效”
课程改革要求营造活泼的情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时而小组表演,时而大声齐读,读书声充斥着整节课堂,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状态中,感觉课程精彩纷呈。其实,这样浮华多样的教学过场违背了学生的生理规律,不符合张弛结合的道理,使学生易感疲劳从而学习效率降低。我们应该注重学生情绪,及时进行调节,合理安排课堂容量,使学生能身心轻松、内心欢喜,保持清晰的思维,做到整节课重点、难点突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整节课除了“说”、“读”以外,也要注重学生“听”、“写”的训练,使学生对课文有清楚的思路,这样才可以掌握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做到学有所得。
四、要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意味放弃课外辅导及巩固
- 上一篇:村级安全生产工作汇报
- 下一篇:医美美学设计理念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