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美学教案

篇1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由幼儿园转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

2、学生的绘画习惯养成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3、美术课的课堂常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指导。

4、学生来自不同的幼儿园,所学技能与方法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差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方面。本学期美术共20课,教材的内容充分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创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为目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从而使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形成简单、具体的形象。本学期在绘画的具体形象上有所要求,学习一些简单的简笔画,把基础打实。

1、全册教学目标要求: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2、知识教育要点:

(1)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2)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3)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4)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3、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4、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5、全册重难点:

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一)重点:

1、用蜡笔或油画棒的形式进行平涂作画,描绘观察、记忆、想象中的动植物,

2、线条流畅,色彩均匀丰富,造型大胆、夸张、生动活泼,富有一种童趣;

3、传授版画的方法和步骤,并进行一系列练习;

4、用撕纸拼贴方法进行简单画面制作;

5、欣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和中外儿童优秀美术作品。

(二)难点:

1、在绘画训练中,要求线条自然流畅,色彩鲜艳丰富,造型大胆生动,富有儿童趣。

2、在工艺制作中,培养学生初步的造型能力,培养按步骤操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3、在欣赏过程中,提高欣赏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全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注意学生的情绪,语言要亲切,气氛要轻松,要积极鼓励学生动脑筋,大胆添画,来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二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年级六个班的美术课。这学期要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和表现力作进一步加强,训练他们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初步感受美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所以要培养他们作画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一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本册教学内容中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色彩:涂色练习《五彩的烟花》_渗色练习(《水彩游戏》)—平涂。形色结合(《缤纷花布》)—在复杂形内填色(《热带鱼乐园》)——尝试色彩搭配(《彩旗飘飘》)—。造型(设计):用线造型(《五彩的烟花》)——自然形(《水彩游戏》)—几何形(《缤纷花布》〈彩旗飘飘〉——适合图形《美丽的盘子》、《东西南北》、《纸拎袋——动物造型〈粘贴小动物〉、〈信封纸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植物造型〈“蘑菇”家园〉、,各种各样的树》—实用品造型〈船儿出航〉、〈纸拎袋〉、〈剪拉花〉、〈彩旗飘飘〉、〈面具〉—人物造型〈画画亲近的人〉〈夏日〉。

本册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容涉及社会、自然、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例如,社会节日庆典:《五彩的烟花》〈彩旗飘飘〉、〈面具〉。美化环境:〈“蘑菇”家园〉。亲近自然:《热带鱼乐园》〈神气的大公鸡〉〈夏日〉。美术游戏:《水彩游戏》、〈信封纸偶〉、《东西南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要点

(1)感知各种随意形状。

(2)认识和运用各种平面形、常用色。

(3)运用形和色,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

(4)学习使用各种简易绘画工具,学习撕、折、拼、贴和揉捏、搓、挖等手工制作法,养成正确地绘画、制作姿势与习惯。

(5)欣赏祖国风光和儿童画、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能力培养要点

(1)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促进从无意想象过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提高手部运动的灵活性,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

(4)提高对色彩美、形状美的能力。

3、审美教育要点

(1)培养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2)让学生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激发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多中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2、在绘画活动中大胆用笔用色,鼓励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3、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感受美术活动的愉悦,使儿童对艺术创造活动感到兴趣。

4、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因此教师还应加强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特别让他们记住在准备工作,上课纪律,及作业等方面的一些要求。抓住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无法长时间端坐的特点可以结合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不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3、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案例三

一、教学情况分析:

一年级小朋友第一次接触正规化的美术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新奇、有趣、好玩的,而且新生入学前所受的教育各不相同,心理因素也不一样,在绘画上、工艺制作上一定有着学生自己的创造思维、想象能力、技法的个性,但这些会造成学习的不一致性、习惯不统一化,给美术课的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2.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全册重难点:

(一)重点:

1、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并能用英语表示各种色彩,体验不同媒材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2、探索感知泥性,归纳几种基本的玩泥方法,口头发表体验感受。

3、欣赏感受剪纸、撕纸、折纸艺术之美,学习剪纸、撕纸、折纸造型表现的方法。

4、探索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各种物体。

5、引导学生感知并发现食物之美,在教学中穿插双语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

(二)难点:

1、学生对感受物体的发表,并用简单的英语口语来表示。

2、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笔触、不同的画材赋予画面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充分学生对卡通形象的感受,在学习活动中能举一反三进行探究。

4、领会自然界中的事物与美术作品中的区别,让小朋友们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

5、怎样使双语教学在美术课堂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措施:

1、教师联系各学科的课堂要求,根据美术课的自身特点,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正确的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直观性演示,动作要规范化,给学生以楷模,学习正确作画方法,充分调动起学习气氛。

3、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游戏教学形式并渗透英语美术术语,在学生不知不觉游戏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篇2

【关键词】桂西民间美术;图案设计;教学研究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所以这个地区的民间美术文化也就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样式、种类上也更加的多种多样,像铜鼓、壮锦、绣球、蜡染、服饰、银饰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融合于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体。而这些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方式让这种民间美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也是我们都乐于看见的一个结果,例如在图案的设计教学当中对桂西民间美术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桂西民间美术资源在图案设计教学中的一些内容。

1.桂西民间美术资源在图案教学中的意义

桂西民间美术这些精美的图案在兼顾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们以独特的图案和精细的做工赢得了很多的好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果能够建立起现代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并将这种独具特色的图案融入其中,对于我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步。图案课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最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如果在他们的基础课程当中可以进行桂西民间美术的学习,对于设计师后期的风格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让设计师的风格更加的具有个性,同时也更具有内涵。

2.桂西民间美术资源在图案设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桂西民间美术的图案———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等

在桂西民间美术的图案上面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等,它们的原型一般来说都是我们生活当中较为常见的,就是这些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东西在桂西人民的受众构筑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为人们的生活增添着无限的乐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在的桂西民间美术图案当中又增加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民族团结等这样的一些图案来反应当代桂西人们的生活面貌。对于桂西民族来说,这些图案代表的是他们的自身形象,同时也是他们的情感与寄托,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每一个图案的背后都有它所蕴含的意义,象征着吉祥与祝福,承载着美好的希望。

2.2桂西民间美术色彩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在桂西美术色彩的运用方面主要以红、黄、蓝、绿来作为基色,形成的图案色彩较为鲜明,在色彩的配置方面通常也是较为夺人眼球的,色彩缤纷却又统一有序,不会给人一种乱七八糟的感觉,反而是在鲜明的颜色之下更加凸显出桂西美术色彩的特色之处来。这样的一种色彩运用对于图案设计来说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它会给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意与灵感,这对于设计教学的民族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桂西民间美术元素再设计应用

在对纹样图案再设计的同时,应该要保留壮族几何纹样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前期加入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色彩,后期逐步融入运用现代感强的色彩,研究壮族纹样在不同个性色彩对比中的运用,来不断寻找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切合点,主要的再设计方式有以下五种。

2.3.1切割转换

将原形打散分解,作局部选取;抓住对原形的局部元素加以延伸、变异、转换。

2.3.2分解再构

对原形进行整体分解后重新组合;打破原形的组织结构形式、进行变异和重新排列;保留原形美的部分和最具特征的角度,对原形进行切除,再重新构成。

2.3.3边线组合

取物象的边线(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边线形)构成,这种局部的边线可以从原形中分离出来,通过组合后,产生一种新的形态,它的变异保持了原形美的节奏和韵律。空间转化了,形也随之向抽象转化了。边线组合有多种形式:直线型分解组合、斜线型分解组合、曲线形分解组合和综合式线型组合。这些边线组合方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根据设计目的需要选用出不同的组合方式。

2.3.4正负置换

几何形有正负形的构成,而此种正负形是将正形打散组成负形,而负形也可变为正形,再将异形作为主体,也就是实变虚,虚又变实,相递转化,从而产生新的形态。

2.3.5基本形变异

人工形象也像几何纹一样,也可进行分解切出,如建筑物经过打散分解后,可用重叠、错位构成具有现代感的新图案,这是向虚转化的方法。桂西民间美术资源就是以这样一种独特奔放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一幅幅美丽的图像,其间也存在着很多图案设计的元素,所以对于图案设计教学来说这是一个极为宝贵的学习对象,值得每一个设计者去学习钻研。

参考文献:

[1]韩成利.谈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种类与特征[J].戏剧之家.2017(15)

[2]赵静静.浅议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体现[J].包装世界.2017(04)

[3]牛再霞.民间美术的坚守与创新发展初探[J].大舞台.2014(02)

[4]赵尔奎,李洁.陕西民间美术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商.2014(02

篇3

教学策略:

在本课的学习中,多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工艺的魅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雕刻制作的过程,学习不同雕刻方法,提高对雕刻艺术的认识与欣赏能力。本课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在雕刻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感受、亲身体验,激发其创作灵感和动手实践的欲望。通过感悟、发现、尝试、创作、拓展学习几个环节,由浅入深,让学生逐步掌握雕刻的方法。本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探究,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作业展示中让学生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他们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展示、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教学目标:

1、选择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欣赏了解各类雕刻作品,认识雕刻的种类。寻找并运用身边的媒材,引导学生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3、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雕刻的相关知识,对雕刻作品的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掌握雕刻的刻制方法。

教学准备:粉笔雕刻的酒杯、ppt

教学过程:

1、出示展示物,引出课题。

2、生活中的雕刻品(公园里的石像;故宫里的图腾;寺宇里的佛像;精美的玉坠)

共同特征:通过雕刻而成。

3、解释雕刻的含义

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塑、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

4、请学生举手发言:生活中你所知道的雕刻品。(引出雕刻的不同种类)

5、雕刻的种类(1、按空间占用分类。2、按材料加工分类。3、按功能分类)

6、雕刻的表现形式:圆雕、浮雕、透雕

图文解释各种雕刻品及形式,着重将圆雕与浮雕做对比,帮助学生分辨两种雕刻品(请学生在学习了圆雕和浮雕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理解。)

7生活中不一样的雕刻艺术(知识拓展:水果雕刻、冰雕、蛋雕、粉笔雕刻……)

8、介绍雕刻工具

9、学习雕刻步骤(1、设计草图。2、切基本型。3、构画样稿。4、确定刻法。

5、进行雕刻。6、尝试敲印)

10、布置作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件小型雕刻作品(分小组讨论,设计初

步草图)

11、课外知识补充:知识窗

传统雕刻即以手工的方式运用刀、斧等工具在木材、石材等基料上

篇4

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耳鼻咽喉科,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评估尖吻腹蛇血凝酶在鼻腔手术中的止血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 利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选择于2012年6月—2013年6在该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于入选患者行一般资料的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均一性,可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一组在术前给2u尖吻腹蛇血凝酶(实验组),另一组不用尖吻腹蛇血凝酶(对照组),比较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出血量,评价尖吻腹蛇血凝酶对减少术中出血量的影响,比较应用HCA患者术前、术后3 d血常规、凝血常规,评价应用HCA对血常规、凝血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0,P=0.00)。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常规、凝血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血常规=0.866,P血常规=0.478;χ2凝血=0.285,P凝血=0.803)。实验组术前、术后3 d的凝血功能、血常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T=0.098、PTT=0.685、Pp=0.796、PFIB=0.744;PRBC=0.275、PHGB=0.12、PPLT=0.393)。结论 尖吻腹蛇血凝酶对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明显疗效,但对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尖吻腹蛇血凝酶;鼻中隔偏曲手术;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 R9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b)-0005-03

[作者简介] 李东波(1979-),女,山西朔州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鼻科学。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鼻科常见的手术,目前通过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内窥镜的应用,需要清晰的手术术野,对术中减少出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减少术中出血,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尖吻腹蛇血凝酶(haemocoagulase agkistrodon,HCA)是一种从尖吻腹蛇毒液中提取分离出的蛇毒类凝血酶[1-3],作为一种动物来源的蛋白酶类止血药,鼻腔手术止血药物的应用少见报道。该研究通过对该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利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应用HCA患者对术中出血量的影响,同时评价应用HCA对血常规、凝血常规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入组与排除标准 选取在该院耳鼻喉科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0例,女22例;年龄23~58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在3个月~2年,平均8.2个月。其中有鼻塞的52例,鼻出血6例,头痛4例。每例患者均详细采集病史,进行鼻内镜检查,鼻腔CT检查,符合鼻中隔偏曲诊断。入选标准:年龄>18岁,无鼻窦炎、高血压、凝血功能障碍。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该研究入选实验组的患者及其家属均充分理解尖吻腹蛇血凝酶组的药理作用,并签署临床治疗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大连大学临床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

1.1.2 患者一般情况 统计学比较提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资料具有均一性,可进行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1.1.3 实验材料 HCA 1单位/瓶,4瓶/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633)。

1.2 研究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手术方式相同,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及鼻内镜下进行。术中鼻中隔采用三线减张矫正术、中鼻甲内移固定术、双侧鼻窦对称开放术、下鼻甲外移固定术。使其最窄处距离鼻中隔约5 mm(术中麻醉收缩状态下)。术后双侧鼻腔用膨胀海绵填塞,于48~72 h后取出。术者属同一专业治疗组,最大限度排除了实验设计的人为因素。

1.2.2 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将入组患者,一组在术前15~30 min给2u HCA,外周静脉入壶;另一组不用尖吻腹蛇血凝酶。手术时,取500 mL生理盐水用作吸引器所需要的,术后记录吸引器瓶里的液体。两个数据结果相减即为该手术的出血量,其结果见表1。

1.2.3 使用HCA患者术前、术后3 d,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同一批号的试剂和实验员,其结果见表2、表3。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术前、术后3 d血常规、凝血常规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使用HCA患者行鼻中隔偏曲手术出血量

使用HCA患者组平均出血量较没使用HCA患者平均出血量少,两组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鼻中隔偏曲围手术期应用HCA对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使用HCA的患者术前、术后3 d的PT、TT、APTT、FIB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CA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显著影响,见表2。

2.3 鼻中隔偏曲围手术期应用HCA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患者的RBC、HGB、PLT在术前及术后3 d化验检查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HCA对患者血常规中影响凝血因素无显著影响,见表3。

3 讨论

作为呼吸系统的门户,鼻腔在上气道阻塞中发挥着源头性作用[4]。越来越多的手术通过纠正鼻腔结构的异常,降低鼻腔阻力来治疗鼻塞、头痛。这些手术包括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切除术、鼻息肉摘抄术等[5-6]。鼻中隔是解剖结构的核心,也是引起鼻腔结构改变的核心[7]。因此,矫正明显偏曲的鼻中隔是解除鼻塞的关键步骤。内镜技术的使用,对术中出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术中视野清楚,才能减少术中副损伤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麻药的用量。人体内正常的血液凝固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凝血途径,但最后均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水解纤维蛋白原(AαBβγ)形成纤维蛋白单体而凝血[8]。尖吻腹蛇血凝酶做为国家创新药物[9],是一种从我国内地特有的尖吻蝮蛇的毒液中提取分离出来的蛇毒类凝血酶,此药纯度高,不良反应轻,机体耐受性好,基本无血栓形成的风险[10]。它只含单一类凝血酶成分,不含凝血因子X,仅促进纤维蛋白原水解过程,而非生理性激活凝血酶及因子Ⅷ,这样形成的纤维蛋白聚合体不牢固,这种止血栓在完成使命后容易会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和循环血液清除。因此该药适用于血管内给药而又不至于引起血管内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等并发症[11]。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在围手术期使用HCA可明显减少鼻腔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为鼻腔手术微创提供了干净的视野,通过内镜技术,矫正了偏曲的鼻中隔,减轻上气道阻力,个性化地去除鼻腔的炎症、占位病变以及解剖结构异常,能够有效改善鼻腔通气等生理功能,缓解睡眠时上气道阻塞,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病、老年代谢障碍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重要意义[12]。通过该实验,使用HCA患者出血量较不使用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于应用HCA组患者术前、术后3 d血常规、凝血常规的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也说明应用HCA安全、可靠。赵慧[13]报道曾有患者使用尖吻蝮蛇凝血酶出现过敏性休克事件,但是在该研究过程中无一例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可以用于临床鼻内镜手术患者,鉴于该组病例有限,该药更为合理的有效剂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ang SS, Zhang JH, Tang BS,et al. Biochemical and hemostatic mechanism of anovel thrombin-like enzyme[J]. Thrombosis Research, 2009,124(5):631-639.

[2] 吕慧敏,李长龄,董金婵,等.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止血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4): 883-885.

[3] 瞿敏.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一类止血新药“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上市[J].中国执业药师,2009(5):54.

[4] 韩德民.关注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源头性作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8, 23(2):60-61.

[5] Nakata S,Miyazaki S,Ohki M,et al. Red uced nasal resistance after simple tonsil lectomy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m J Rhinol, 2007,21(2):192-195.

[6] Kim ST,Choi JH,Jeon HG,et al.Poly somnographic effects of nasal srugery for snoring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Acta Otolaryngol.2004;124(3):297-300.

[7] 袁晓培,马有祥,邢志敏,等.鼻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2007,21(17):782-785.

[8] Nielsen VG,Levy JH. Fibrinogen and bleeding:old molecule—new ideas.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2007,105(4):902—903.

[9] 贺海平,梁宁生.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概况[J].蛇志,2000,12(1):73-78.

[10] 章征兵,胡华琨,谢维炎.尖吻蝮蛇血凝酶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 90-91.

[11] 欧光武,李戚.尖吻腹蛇血凝血酶的研究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0(12):9-11.

[12] 韩德民.鼻腔扩容技术的临床意义[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l,46(2):89—90.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51-03

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说,在宇宙的原初,各种鲜活的生命因素不仅弥漫于整个宇宙,而且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各种生命因素及其发展过程都是相互依存、彼此确证的整体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到整个宇宙,小到每个具体活动,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都对过去、现在、未来开放。由此,我们可以推论,作为以人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最理想的状态也是由师生等各种教学因素构建的,生生不息的,和而不同的状态。这与新课改的精神理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同时为了响应全区今年九月开始的高中新课改,我们截取了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案设计,作为我们研究高中新课改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对比传统教案设计的优势和不足,尝试进行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从宏观上提出语文教案设计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生成性,希望能为新课改的探讨略尽绵薄之力。

一、新教案设计对传统教案设计的借鉴

新课改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包括教案设计在内的各种新变化,但是,新事物终究会代替旧事物并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会与原有教案设计彻底决裂。我们对新教案设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教案设计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才显得科学而有意义。

当新课改来临后,国内学术界对传统教案设计进行批评的文章比比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之语,在这里不再赘述。但冷静下来,笔者认为,传统教案设计并非一无是处。比如传统教案设计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紧扣课本内容,狠抓基础知识,设计步骤力求清晰严谨等等,这与新课改的理念并不矛盾。新课改在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新教案设计应是师生双主体构建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我们的课堂要开放,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抛开课本和基础知识天马行空,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课本联系到广阔的社会人生;新课改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备课、上课、课后都是生成的,并不意味着写一份严谨的教案就会被认为落后跟不上形势,新教案设计形式到内容都可以多样化,但必须科学严谨。此外,传统的教案设计虽然更多地指向高考而显得功利性大于人文性,但也不意味着新教案设计就可以完全抛开高考,专门讲人文。从现实来看,高考选拔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仍然是目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拔制度,所以仍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那么,只要高考存在,完全抛开教育的功利性就显得武断而幼稚了。所以,我们的新教案设计的有效性之一仍然会指向高考,但绝不会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而是力求在功利性和人文性之间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伽达默尔说过:“我们作为有限的存在是处在传统之中的,不管我们是否了解这个传统,不管我们是有意识地对待它,还是完全盲目地认为我们正在重新开始——这一点也改变不了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传统的力量。”当我们把矛头都指向传统教案设计并为新课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或者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努力着的时候,我们想说的是,请停下来思考一下过去和现在,不要浪费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汲取、为我所用,或许我们会有新的感悟,从而走得更稳更远。

二、教案的生成性资源——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1.教案设计具有生成性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否定、超越的生成过程。其实,作为生命表达的文学艺术也是这样。文学艺术以有限的在场联系着无限的不在场,因此艺术的生命意义必然会被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同一时代的不同人,不同时代的人所不断解释。而每一次言说,就意味着原有意义在某种程度上的丧失,新的意义随之产生,生命意义因此不断丰富,从而更接近生命的真实和完整。正如金丹元先生在《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中所说:“云彩追求无穷无尽的空间,在追求中不断变换自己的形态,他不计较原形的存在与否,因为丧失本身就意味着新生。”生命也如云彩一般,并非一目了然,清晰可辨,她“常常是以不清楚或不愿清楚而现身露脸的。要想使一个东西更清楚,必须一刻不停地和不断说下去。”不清楚意味着生命的空白,空白意味着未知,未知必会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因此作为生命表达的艺术更愿意选择不把生命看得一清二楚,而宁愿把生命的一部分留给未知,宁可相信生命中还有一团漆黑的地方,以此激发作者和读者乘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艺术的天空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文学文本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其教案设计是否有效与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密切相关。

2.教案设计的生成性资源的具体体现。

我们要对教案设计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一份教案设计是否具有生成性是判断其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么,何为教案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认为教案设计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大致可分为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的理解,集体备课、说课给教师带来的启发,上课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形成的火花,与时俱进的资源,教学后记等等。而在这么多的生成性资源中,笔者又仅仅以课堂上师生互动造成的火花作为论述教案设计生成性资源的一个切入口,因为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的资源代表着师生相处最和谐的状态,代表着师生最灵动的智慧,最具不可预知性和创造性,因而也最具生成性。

(1)课堂是舞台,满足师生表演的欲望。

由于实施新课改后对讲台作为权力中心象征的消解,课堂成了师生展示各自演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师生都是主角,只有互相唱和、互相配合才能把这出戏唱下去,并唱得漂亮。教师的举手投足、语言、眼神都充满了个性化的表达,学生由局外人一跃成为戏中人,他们积极投入到戏中来,教学过程终于成了由师生双方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于是在这个舞台上,师生时刻关注着对方的表演,并努力完成自己的表演,在对方鼓励理解的眼神中,不仅看到了尊重和认可,还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对象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还希望自己的表演有观众。理想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表演的欲望,尤其来自“内行人”,即“同台演出”的“演员”的欣赏,更让人信心倍增。而由于这是一场合作式的表演,因而产生了双倍的动人效果。原有的教案设计无论多么有预见性、多么完善,都不可避免地在此时遇到一些“意外”,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意外”,对教案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更适合师生的发挥。

(2)知识的交流互动。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无论教师在原有的教案设计中准备得多么充分,也必定有其“未知”的一面,学生也必定有其“已知”的一面,此时,通过课堂的交流互动,就可以实现知识的优势互补。笔者在上课时就深有体会。每一次学生的课前演讲都让我大开眼界,学生关注的东西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文化、体育、音乐……无所不包。所以,我常常会抛弃原来设计的上课导语,顺着学生的演讲导出我今天要上的课,既尊重了学生,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每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对话,学生的新观点经常让我灵感突现,说出我在备课时根本想不到的例子或话语。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互动会让师生拥有更多的知识。

(3)情感的交流互动。

师生在课堂上都有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愿望,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目标。因此,在理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真情涌动、心潮起伏中将每一个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通过真诚的情感演绎,把“对无穷宇宙的探索,对大千世界的众生百像,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对善恶美丑的褒贬都有效地转为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冲动”。学生同样可以表达真情实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学习的动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总之,尽管师生双方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但畅所欲言所带来的愉悦,被人倾听所带来的慰藉,必将唤起师生心底最深处的共鸣。情感教学也是教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维度。通过课堂上的对话互动产生的耀眼火花,丰富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师生有了无限的再生性和多元性。由此而来的教案设计必定是最具时效性和有效性的。

总之,师生在知识与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积累,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带来质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质变就是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在知识与情感方面都得到“净化”,从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这是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因为“教学双方的独立性受到尊重,创造性得到发挥,教与学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教学过程呈现前所未有的民主范围,教与学在智慧、知识、智能的审美体验中达到了教学的最高境界——自由”。这种自由是最真实的自由,同时也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自由。教师获得最大的自由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教案设计,他会更有动力、更有兴趣、更有资本。而理想的课堂不会用有限的结论终结无限的对话过程,而是大家接着说。在这个意义上,师生双方其实都是教案设计的生成性的设计者,因此,笔者才说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最具生成性的资源,它将不时督促着教师对原有教案设计进行及时调整,而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忠实地记录在教学后记中,成为下一轮教案设计的背景资料。这样的教案设计,不再是静止的,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某一批学生、某一节课,而是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从而也是最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也是最有效的。

三、一份生成性的语文教案设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既然教案设计的有效性标志之一是其具有的生成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做好一份教案设计呢?初步推论,既然生成性是教案设计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那么教师本身对教案的理解和设计也应该是生成性的。比如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先进的教学理念,具有比以往更强大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时刻学会为教案留白,永远不要想着万无一失。教案的不断变化,正是新课改下语文教案设计的最大魅力。

篇6

关键词:师范教育;审美;课程改革;PBL审美素质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能够丰富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是蕴育创新能力的温床。审美素质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师范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美学原理是高校审美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师范生获取美学知识,掌握审美理论的主要途径。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师范生审美教育的有效性,然而。我国高校的美学原理课程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生无法在实际的专业操作中实践美学理论,使课程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一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单方向将原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理论的抽象性,学生很难主动将其与自身现实生活相联系,对理论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表层,冈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PBL教学法的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机结合“教”与“学”,教学者将课程内容设计成现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通过自我探究去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隐藏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1.起源和发展。PBL起源于2O世纪五十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在一次测试中发现,学生对前几年所学知识的遗忘率达~U90%,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医学教学与实际的工作情境联系不紧密,成绩高低主要靠学生短时记忆的有效性决定,通过背诵去寻找考试答案,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所学知识无法真正应用到实践中,由此导致了较高的遗忘率。随后,Barrows教授成立了相关的研究小组,提出了PBL教学方法。八十年代以后,PBL教学法在北美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将PBL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在世界上,70%的医学院都采用此类教学法。鉴于PBL在医学教学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他领域已经开始研究PBL教学的引入和拓展。

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儒德教授和李芒教授等教育专家,致力于介绍和推广PBL的研究工作,促进了PBL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2.主要特点。PBL归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畴,知识的获取过程不是单一的接受,而主要是通过学习者在有意义的情景设置中,借助他人的辅助和指导,主动加工获取学习资料,建构出知识结构。

(1)逆向性教学。传统的教学一般都是从理论讲授开始,教师对理论知识讲解后,学生再利用接受到的理论去解决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巩固学习知识。PBL教学思路则刚好相反:先抛出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理论知识。比起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事实,这种逆向性的教学更强调知识的意义,解决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而非单一配对。

(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PBL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有效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PBL中,教师的角色由知识输出者变成指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引路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他们需要对课堂问题进行界定、分析、搜寻、整合、应用和检验,每一次解决问题的经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3)以问题为导向,体现知识的综合性。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其学习。与传统教学上的良构问题测试目的不一样,它不是用于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取新能力的途径。PBL所设计的问题是劣构的,具有不确定性,随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解决的方法也有可能随之变化。问题的设置是以现实情境为背景,真实问题的成因通常是多因结构,因此会涉及到不同的学科,PBL教学可以突破学科的分界,让学生有机会在相关学科之间进行理解和联系,从而达到整合知识,构建知识的综合性的目的。.(4)以小组为学习形式。在现实工作中,很多问题的解决并非靠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一个默契的团队。团队合作包括团队意识、分工合作、有效沟通、团队责任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需要系统发展的综合能力。在PBL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形式正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相比个人学习,这种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发展。

3.教学流程。PBL教学模式主要由“问题提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问题”四部分组成,它是一个动态和循环的过程。在“问题提出”阶段,主要是教师没置劣构问题,创造现实的问题情境;在随后的“分析问题”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界定,找出具体可研究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T,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总结问题”阶段,主要是对解决问题的评价,总结归纳所学的知识理论,并在新的情境下进一步应用。

转贴于 二、PBL教学法的应用

1艉出问题。在PBL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在现实背景下设置问题情境;二是问题具有劣构性。对于师范生的美学原理课程,其主要作用是在提高师范生审美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达到引美促育的教学效果。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在现实的工作情境中主要体现在教书育人上,因此,运用PBL教学技术首先要突破的难点就是,将美学原理的内容和教书育人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其次,劣构问题是在没有完全界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是开放性的,问题自身的结构存在着未知部分,包括定义、目标、条件以及解决方法,因此,它不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模糊的问题,需要学生下一步的自我界定。比如,在“审美经验”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并不会直接讲授审美经验的定科研在线义、特点和构成,而是设置一个情境——“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学生在制作教学课件中切身体会到审美感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而这些要素正是审美经验这一章节主要学习的关键部分。师范生学习“审美经验”,不仅仅是自我理解,还要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审美化教学正是审美知识在教学中的实践,师范生模拟未来教师,通过课件进行审美化教学,让他们未来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和理解审美经验。“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不是一个单一明确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情境,涉及到的知识点不仅仅有美学原理,同时还隐含着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内容。在现实中,学生面临的问题正是这种复合型情境,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并有机结合实际情况,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

2.分析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将学生分成6~83.为一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对问题进行界定,分解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比如,对于“如何通过课件制作促进审美化教学”,待确定的问题包括审美化教学的定义、特点、教案内容的选择、课件制作等方面。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分工需要教师加以辅导,每个小组的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记录人等,以避免小组工作一人独揽、保持沉默等问题的出现。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学生要在第一次问题探讨后各自分工查阅相关的资料,整理资料后再进行新一轮问题的讨论,以形成问题的假设。问题的假设提出后,学生开始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设置的假设,每小组确定好研究的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按照教案制作课件,进行课件展示。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循环,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然后信息评价确定,讨论是否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则继续讨论,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评价和总结。与传统的课程评价相比,PBL教学更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不仅仅出现在教学的后期,在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中,教师应一直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主要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成品展示等多方面展开。其中,知识获取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美学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能力评价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合作情况表现在合作的态度、责任、沟通、任务分工以及完成的程度;学习态度主要评价学生的参与和研究程度。最终作品的评价,除了包括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评估,还包括对学生对作品价值的理解的评价。最后的总结阶段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学习心得,包括理论的认知和能力的提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教师主要总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对新学到的美学知识进一步清楚地讲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新知识;在解决题中应用的已学过的美学知识进行概括,指导学生激活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对于交叉学科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学会有机整合,构建出学生自我动态、多维的知识体系。

高校美学原理课程为师范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将审美理论应用到师范生实际工作中,是美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以现实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在教学平台上创建了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将专业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外部要求转化成自身需求,提高学料研在绂数学教育而言,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中有规律、法则或模式可遵循;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中的规律、法则、模式不是机械的、僵死不变的,在真实课堂中又是灵活多变、富有个性、充满灵性的;贵在得法,指的是教师将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技巧等恰如其分、灵活巧妙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使教学进入最高境界,唯我欲为。教师的教学从“无法”到“有法”进而达到“得法”,正好体现了教学由低到高的三境界。实习生初上讲台,很明显处于第一阶段,由以往的实习指导经验来看,虽然实习生有一定教学理论基础,但缺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结点,造成实习生在处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方面存在困难。《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育提供了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教学建议等,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依据实习生实际情况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构建,为实习生分析处理教学内容提供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并不排斥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也是重要的有效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家骥.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结构分析『J1.中国教师,2007,(3).[2]张春莉,王小明擞学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f4】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f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唐祥德,聂东明,聂春芳.数学教育实习生反思性课堂教学的策略.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习效果,从而优化美学原理课程的教育有效性。

篇7

关键词:目标技能;课程设计;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随着世纪之交的教育格局调整,中师教育从辉煌逐步走向彷徨,美术教育也日益边缘化。无论是生源、教学目标,还是教材及培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五年制中职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都将走上特岗教师或各级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岗位,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求实创新精神,能为人师表;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胜任小学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学;能承担美术活动课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计划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语文、英语、音乐、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书法、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儿童画创作、简笔画、小学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中外美术简史等。

在上述课程中,应体现出专业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元素。应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其中,专业基础课、儿童画创作、简笔画、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手工制作、小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当着重研究、落实并见成效。

由于生源的变化,五年制师范生既不同于高校扩招前的三年制师范生,又不同于现阶段师范院校的美术学科的学生。他(她)们的文化课起点普遍较低,分数线一般每年都在中考成绩的300分左右。美术专业课水平多数学生基本从零开始。所以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内心里接纳学生,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美术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为素描几何形体、简笔画和美术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懂得造型的方法和绘画的乐趣。万事开头难,老师应精选教材,研究教法,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素描以抓住结构、比例为主,简笔画重在用线,感悟线条的美感。二年级学习素描静物,色彩及简笔动物、人物,中国美术鉴赏常识等,注重造型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石膏人像、白描花卉、图案的制作、色彩静物及外国美术鉴赏常识等。四年级主修素描人像、工笔鸟类、平面设计、色彩风景及艺术概论等。五年级主要学习油画、美术课件的制作、工笔人物、儿童画及小学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法等。

三、专业技能

1.能欣赏,会鉴别

著名画家潘天寿说:“学艺之道,首在鉴别。”学美术首先要眼高,懂得造型的规律和美学辩证法,将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的高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什么是和谐、优美、意境、神韵等。在绘画实践中明了比例、结构、色彩、调子的高下之别。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满着神秘莫测和人文主义的光辉。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给人一种力量之美,大气磅礴,充满生机和活力。欣赏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体会到画家笔底涌动的色彩,表现大自然光色奇妙的变化。面对齐白石透明的河虾、徐悲鸿奔腾的骏马,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能写美术字,会画简笔画

在当今读图和键盘时代,汉字的书写功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去年央视科教频道的“全国汉字书写大赛”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美术字将汉字和美术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巧性,是未来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人人会写,且有相当的书写水平。实际上,写美术字要比写毛笔字容易。只要有一定的素描功底,写好美术字就不是十分困难,但要写出相当高的水平却另当别论。简笔画造型较简,容易入门,学生较感兴趣。学好简笔画能为今后的儿童画辅导打下基础。简笔画重在用线,要求学生画出均匀、有力、流畅的线,结合有趣的形象,画得既快又生动。

3.能出黑板报,会设计制作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编排黑板报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它涉及构图、文章内容、书写、图案、美术字及色彩等综合知识技能。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编排校园生活题材和青年成长题材的黑板报,要求内容健康,主题突出统一,版面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设计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制作一个小动物、一个人物、一个建筑物,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力戒浮躁和马虎。设计制作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以廉价、易得和环保为宜。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变废为宝。

4.能教学设计,会评价反思

学会教学设计,又称会写教案,是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的需要,也是教师未来从业的需要。首先必须告诉学生教案的结构。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时及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应包括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节课应有一个重、难点,有时重难点是重合的。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可切分为导入、活动(老师和学生)、评价、小结、反思等几个部分。导入应新颖,可多样化。而活动部分又是重点,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学写教案者不易把握,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才能抓住关键。如教小学生画树、花、鱼等动植物,可进行关爱自然及环保教育的渗透,又如教《我的妈妈》《今天我值日》等美术课,可进行亲情关爱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评价即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述和鉴别。以鼓励为主,但要真诚,实事求是。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吹捧,应恰到好处。评价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师评、生评、学生互评等。

反思即教师或执教者对所授课的得与失进行的自我小结。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有不足的败笔,可理解为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教学水平越高,其反思和小结的水平就越高。这正如高考生的自我估分,成绩越好的考生,估分越准确。

教学设计可先仿写,再由学生设计,循序渐进。尽量写他们熟悉的课题。如《美丽的大森林》《海底世界》《大公鸡》等。

教育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师美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在路上,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篇8

关键词:设计色彩;顶层设计;立体化教材

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建设新理念,是一种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善教材建设工作的新观念。从目前现有的资料来看,国外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得如火如荼,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就宣布,该校把所有类别的课程都放到网络上;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学校现在也全都把相当大比例的课程放到了网络上;英国也一直在进行远程“开放式”授课(够年),几乎每个学科的课程都免费开放。

国内方面主要集中在文理科课程立体化教材的设计和研发,分析立体化教材的基本特征,提出立体化教材的教学设计框架、媒体选择,设计的模型和原则,立体教材的结构体系以及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现实意义等。设计类方面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的资料有:魏静的《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实践与体会》、卢世主《艺术设计.立体化建设――江西财经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漫谈》、徐丽红《美术设计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与应用》等,主要立足于分析该课程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但对于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以及将顶层理论应用于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的研究尚处于空缺状态。

1本课题的作用和意义

(1)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

(2)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研究促使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有利于形成学生自主式、个性化、交互式、协作式学习的教学新理念,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处理能力。

(3)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教学资源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给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更大的交流空间,有利于理想教学环境的创设,从而提高设计色彩课的教学质量。

2具体研究内容、目标

(1)内容。立体化教材是指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动画、声音、图像、影像、文本等多媒体技术,包含网络资源的一种新型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它突破了以往以纸质教材为知识传播载体的局限,利用不同的媒体优势从不同的视角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应。立体化教材是目前教材建设的一种创新。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理论运用于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是指将该专业课程的建设目标从总体上进行构想,从整个专业的角度建设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对教材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同时,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要有层次差别,从视觉传达专业教学设计的整体化出发,构建多功能、多样式教学包,形成系列化的教学解决方案,将教学包与课程学习网站相结合,营造教师教学方便、学生学习自主的教学环境,有效延伸“课堂”的空间和时间。设计色彩课程在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中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紧密结合视觉传达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色彩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形态的抽象思维和抽象表现,进而从美学的角度去探讨色彩艺术的整体表现形式,使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和掌握视觉效应、色彩的心理感应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专业打下坚实基础。基于顶层设计的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研究从总的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特点出发,从根本上突破了单纯的纸质印刷媒体的局限,将单一的印刷教材发展到教学课件、音像制品、教学资源库(或者试题库)、素材库、网络课程、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撑平台等多种立体化状态的呈现形式。同时,修订教学大纲,将顶层设计、一体化设计理念融入进去,将以上的组成部分采用不同的编写方式,把教材的精华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形成一个交叉和补充、重复与强调相互配合的信息化课程的有机整体。总之,基于顶层设计的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研究是集中教学资源并以多种形式展现,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布局,制订建设规划,分期分批,稳步实施,也是提高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途径。

(2)目标。将顶层设计、一体化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大纲中,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将单一的设计色彩课程的印刷教材发展到主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或者试题库)、素材库、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撑平台等多种立体化状态采用不同的编写方式,从各个角度呈现给师生。

(3)解决的问题。第一,根据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顶层设计理论融入设计色彩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中,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后续的专业课教学。第二,基于顶层设计的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建设将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主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教学资源库(或者试题库)、素材库、案例库以及教材应用和服务支撑平台。

3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建设

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是利用不同的媒体,从不同的视角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时效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元素,设计色彩立体化教材体系依然以传统的纸质教材为基础,它在立体化教材体系中具有指导和规范教学的作用。同时,教材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选定符合学校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案。

(2)教学参考书。设计色彩教材是一些围绕教学内容的知识需要教学参考书来进行补充,教学参考书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资料,有助于师生剖析知识点,也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打开更广泛的视野空间。

(3)电子教案。电子教案是设计色彩课立体化教材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可以将音、视和文字融为一体,让设计色彩技能的传授更加直观化、标准化,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

(4)其他资源。设计色彩课立体化教材在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通过建设网络第二课堂纳入大量学科背景知识,同时结合主教材中提纲挈领的讲授,使学生对知识的涉及面更加广泛。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学 变革 关系

美术是美学,不仅需要应和课程改革的步伐,更要遵循美学规律,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为学生的尚美生活培养人文情怀。因为美术学科是“非应试学科”,学校教育及教学管理对其均不够重视。在课程改革深化过程中,虽然美术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且中考已提上议事日程,但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情怀,笔者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中确定了“抓好三个关系,深化美术教学变革”的基本教学方法。

第一,改革和稳健的关系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在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冷静分析课堂教学,美术课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不少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对教育、对美术教学、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目的和要求的认识不够充分;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虽然利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但内容肤浅,没有内涵,讲究花架子,距离学生的生活美学太远。教师对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太少,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舍弃,对学生缺乏耐心,对自己缺乏信心,对美术教学缺乏成就感,课堂教学没有激情,不能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美术情怀。现时的不少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的放松课、“减负课”、甚至 “睡觉课”。又有一些美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心目中要把学生培养成美术家,成为艺术的高材生,高度重视技巧、方法,过多地强化了技能,轻视了美术课的人文因素,忽略了美术的审美作用,弱化了美术课对人的怡情悦心作用,无形中弱化了美术的地位,最终使得美术课缺失了美术课程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手段上没有较大的突破和创新,教学资源的开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的加入都比较薄弱,因此,美术教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状况。

然而,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又必须是稳妥的、稳健的。稳妥、稳健的含义有以下几层:

一是要有充分的准备。没有充分的准备,仓促上马,势必问题不断产生,影响改革的深入。有人说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所以,美术课的教学改革要先立后破。立什么?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会是邯郸学步,不知何从行走了。

二是紧密联系现时的教学改革。美术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改革的实际,空喊口号,不能超越师资的现状、学生现状、教学评估的现状。目前,由于小学阶段美术教学的薄弱甚至缺失,学生的美术基础较差,对美的认知能力不强,加之过去的考试制度根本就没有能很好地体现美术的地位,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有些学校美术甚至成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后退之路”或者“冷门”,应引起重视。

三是确保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因此,美术教学改革应该不会影响质量,但是,不到位的改革,变味的改革,超越历史条件的改革很有可能会影响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美术的“先天不足”,如我们试图一下子放手,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万事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幻想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课程改革倡导者所期望的境界是不可能的,要树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观念,否则欲速则不达。

第二,创新和继承的关系

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革和创新。从理念而言,强调较多的是创新,大家感兴趣的也是创新。确实,我们的创新精神是太缺乏了,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像不像”、“美不美”;在评价过程中,谁的作品“画得好”“做得像”我们就赞美谁。古代的“画谱”,名家的作品是学生临摹的“经典”,谁最接近,谁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心目中的天空是前人的天空,学生手中的作品是前人的翻版。结果是学生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缺乏对生命的理解,缺乏经过自己的想象以后的“胡来”,笔者认为这是美术教学的悲哀。我们的教师呢?思考得更多的是“授鱼”而不是“授渔”。教师备课是一个典型的“教案”而不是一个“学案”,是一条设计好的让学生钻的圈套或者是一个预设的把学生的思维、回答全部引入的框,更不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方案”。创新是每一个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以贯之的美术欣赏课基本上都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纯粹的“注入式”,或者由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讲解,这种欣赏离不开画家简介、作品分析、艺术特色之类,这样一堂课讲下来,教师“累”、学生“烦”,教学没有效果可言。曾经听过这样一堂欣赏课,教师做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玩”法,先让学生自己理解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学生平时所积累的美术知识,全班自由组合分成八组,围绕某一件美术作品进行表演。表演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以及艺术特色等渗透其中,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且全员参与,学生自始至终是真正的主角,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演力以及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创新和继承是密切相关的。如今比较时髦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结构设计”“师生互动与合作”也并不是什么最新的发明,我国古代就有“教学相长”说法。因此笔者认为,美术课改革如果对过去的传统全盘否定,那我们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甚至走到课程改革的反面。

第三,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果,忽视过程,尤其是只注重作品作业的完成与优秀,这是一种功利性的又扼杀个性的教学。在这样的评价支配下,学生以做模仿作品为快乐,以自己的“逼真”为满足,教师也在黑板上画出精美的作品来显示自己的水平。结果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发挥,在同一把尺子的衡量下,将一批有创造性、有灵性、有特长的学生扼杀在他们“小荷露角”的阶段。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希望会出现“一个学生用自己的鞋子沾上颜料在纸上留下痕迹”就是一幅“美丽的作品的”事情,这确实使学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地把作品的精妙之处告诉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揣摩、感受,更不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周围美丽的世界和生活,所以,美术教学同样要注意过程,尤其是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特长,并加以特别的呵护和培养。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这也是美术课改革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美术教学变革应让学生的天性在美术教学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如果赶时髦,求热闹,摆好看,那自然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我们非常担心地看到在“追求过程”的幌子下的那些好看而不中用的“提问”“讨论”和“活动”。有些美术课,忽视美术基础,忽视最基本的美术教学,如此课堂,学生用什么来欣赏和创造呢?学生学到最后不会欣赏,不会观察,不能感悟,得不到情感的愉悦和享受,那算什么美术教学呢?我们强调过程,并非否定结果,而是追求在过程这根枝叶上结出更为丰硕的果。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备课;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有必要对传统的备课进行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任务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节奏紧凑,但是分类显得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整个设计思想重知轻能,重智商轻情商,重接受轻探索,重整体轻个性。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有所扬弃,扬弃的结合点是让备课“动”起来。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会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

一、目标“动”起来

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程具有开放性特征,目标设计要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看见的知识与技能为显性目标,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隐性目标。

例如,《正弦定理》一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三角形的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一种数量关系――正弦定理。

2.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正弦定理可以解决某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和学习,经历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进而领会数学的人文价值、美学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开放的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掌握本课和本单元知识、技能为短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为长期目标。只有在这种动态目标的引导下,才能承载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维目标”的有机落实。

二、过程“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彼此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新的目标和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在备课中不断调整。例如,在正弦定理推导教学时,预先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认清“任意三角形”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确以下探究方向:(1)在锐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2)在钝角三角形中,结论是否成立?(3)如何作出一般性证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但一些学生并不这样思考,他们会用其他方法将三角形边角联系起来,如向量法、坐标法等。此时,要不断调整教案,在调整中获得创新与发展。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教案的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三、全程“动”起来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第二次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及时巡视,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案内容,完成第二次备课。例如,一位教师在《正弦定理》课后写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一味地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展开和引导。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还应有灵活应变的能力,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才不会为了进度而将学生强拉进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正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2.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如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利用向量证明等,本节课将斜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导出正弦定理,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去设计问题,思路自然,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证明方法。但在具体推导时,要注意尊重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能力。

3.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节课利用《几何画板》探究比值的值,由动到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课下学生问:∠A是钝角的情形怎么证明呢?于是我将这一问题给学生留作思考题,即“你能否将∠A是钝角的情形转化为锐角的情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