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的持续调整变化,单纯依赖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防范和化解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风险。立足抗风险和反欺诈视角,实施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式的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管理,已成为时代催生的崭新课题。社会保险基金无论从收支过程来看,还是从具体运作流程来看,都潜伏着风险,而且收支规模越大,基金风险也越大。风险一旦发生,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对象待遇的实现,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防范和控制,建立规避社会保险基金风险的协同防范机制,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完整。近年来,我们在加强基金风险管理,构建规避基金风险防范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和实践探索。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内控规范与业务流程相融合
为进一步摸清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工作底数,找准基金安全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风险点和创新点,发现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近年来,我们每年定期开展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调研检查。调研检查发现,基金管理的大量风险是在日常业务经办过程中逐步形成、积累和引发的,所以说,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全流程、全员式的实时的连续过程。因此,我们按照“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规则和基本规范,统一和规范业务流程,科学设置岗位,严格操作权限,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从源头上预防治理;签订安全管理责任状,明确监管责任,并建立要情零报告制度,全面确定了不同类型社会保险基金安全运作程序和办法,使内控管理规范全面融入业务流程之中,确保了社会保险基金合规运作,同时加强内控管理制度和信息网络建设,规范基金安全管理各项工作,建立与内控管理、经办流程和基金安全防范相协调的信息网络系统,提升监控能力和效率,逐步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和制度化。
二、创新监管方式,静态事前控制与动态实时控制相协调
面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持续调整变化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规模不断壮大的新形势,过去那种以事后检查监管为主的个案查处方式,已不能适应基金监管工作的需要。推进基金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管为主转变具有时代和现实双重意义。基金监管方式包括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两种方式,有静态事前程序控制和动态事中事后实时控制两种形态,事前和事中监管属非现场监管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推进事前和事中监管,主要是通过对被监管者基金安全管理有关情况和业务、财务报表资料的定期分析审核和动态监测评估,进行风险预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管理中的风险点,及时加以控制,防患于未然,避免基金损失。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事后监管向事前和事中监管转变,组织了一些县(市、区)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将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有机结合起来,顺着基金管理运作的全部流程,跟踪基金收入、支出、结余和运营管理脉搏,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出发,建立基金安全管理事前资格条件审核和事中程序控制,基本实现了基金风险控制从单一环节向全过程转变,从事后监管为主向事前事中监管为主转变。同时,还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信息系统和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基金安全使用情况以及业务、财务报表资料的分析,对基金安全进行全面、动态、适时的风险预测、评估和定期分析,有效地实施了基金安全管理的预测和预警,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数据共享,切实防范了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如湖南省沅陵县人社局每月定期对报表资料进行风险预测、预警、评估和分析,中方、溆浦、麻阳等县在加强动态适时监控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合力
加强人社、财政、审计以及银行、邮电、医疗等部门的合作,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近几年,由于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主体由一家管理变为多家参与,管理环节相应增多,基金安全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其基金监督机构,应在发挥主体监管作用的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积极推进并构建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共同实施基金安全监管的协同机制。比如,基金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健全、权责分明、制约平衡、运作有序的良性运行和制约机制,增强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能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财政专户管理机构,应建立内设机构与不同岗位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的机制。银行、邮电、医疗等社会服务机构,应建立社会化服务长效机制,并制定切实有效地风险控制措施,把基金管理运作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监察部门要建立违纪违规责任追究机制,严肃追究有关违纪违规人员责任。今年我们与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转发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提出了贯彻落实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制定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办法,实施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还会同财政部门探索建立了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的“双印鉴制度”,中方县正着手探索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内控机制和多方协调机制,这些文件规定和实践探索,为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监管机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篇2
为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管理与监督,提高内控执行力,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根据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是确保基金安全完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建立了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了社会保险业务“纵向指导、监督,横向协调、制约”的运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的工作任务还十分繁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是一项管长远、固根本、保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把提高内控执行力作为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针对本地存在的问题,按照《细则》的有关规定,切实抓好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作为经办能力的重要标志和考核内容。要按照《细则》要求及时、系统地梳理已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完善,建立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业务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内控机制的有效运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经办业务运作的监督控制,提高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内控有力
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运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4号)和《细则》要求,高度重视稽核队伍建设,完善稽核组织体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细则》要求认真开展内控运行情况的考评工作,切实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按要求对本单位及所辖机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要着力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严格执行内控制度的各项规定,严肃处理违反内控制度的机构和责任人,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维护内控制度的严肃性,防止流于形式。
三、加强学习,认真贯彻
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迅速组织干部职工学习《细则》,全面准确理解掌握《细则》的各项规定,结合实施劳动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把《细则》的有关要求落实到具体经办工作中。同时要加强稽核部门业务培训,提高其监督管理能力。在实施《细则》过程中,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则》实施意见,使内控制度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部、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条例、办法为依据,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构建市、县(市、区)两级非现场监督网络,规范和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和完整,促进我市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内容
非现场监督是对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要求定期或不定期报送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有关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评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担出意见和建议。就我市而言,非现场监督工作将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实行按月报送制度。其内容包括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结余及运营管理基本情况;参保缴费及欠缴人员基本情况;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基本情况等。
三、监督程序
1、各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底从本单位采集当月基金征收、支付、管理等环节的业务、财务数据,如实录入软件,于次月5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报送同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金监督科(股);市直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于次月10日前报市局基金财务监督科。
2、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金财务监督科(股)将本辖区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的数据进行汇总,经主管领导签字盖章后,于每月10日前,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连同纸质报表报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金监督科。对财务数据中异动较大的,须说明情况,并附加盖印章的原始单据复印件。财务数据中异动标准为养老保险基金50万元以上,失业保险基金10万元以上,医疗保险基金20万元以上、工伤保险基金5万元以上、生育保险基金5万元以上。
3、市劳动各社会保障局基金财务监督科对各县、市、区报送的数据组织进行汇总,对疑点问题,通过询问、函件、咨询以及实施现场监督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情况,查清问题,于每月15日完成分析评估报告,经主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划财务基金监督处。
4、对非现场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与相关经办机构沟通,反馈监督结果,提出整改意见。
四、工作要求
1、要安排专人负责。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非现场监督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确保非现场监督工作顺利开展。
篇4
【关键词】基金的财务管理 基金的监督管理 基金的非现场管理。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保障保险对象的社会保险待遇,按照国家及省市有关法律、法规,由单位和个人分别按缴费基数的一定比例缴纳及通过合法渠道筹集的资金。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完整,关系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国家重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是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和社保制度可持续运行的手段。
一、规范财务行为。
社保经办机构经办的基金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包涵广泛。财务管理人员要依法筹集和使用,健全财务制度,搞好基金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如实反映收支状况,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为保证按时、足额收缴和支付,有权规定缴费单位如实提供用工情况、工资表、财务报表等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原始资料。社保基金设单独的基金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按险种分别建账、核算。经办机构要做好基金的预算工作,按批准的预算执行,分析收支情况,定期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及时纠正问题,对基金实时监控,合理使用社保基金。
基金的筹集,按规定按时、足额地筹集,杜绝擅自截留和减免应缴的保险缴费。细化各险种收入,对产生的利息、财政补贴、转移、其他等收入按项目规定进入各险种专户。缴存时,经办机构按凭证记账。对所管辖单位和个人所提供的资料要存档,定期对参保单位进行缴费稽查。
基金的支付根据社保统筹范围,按规定的项目、标准支出,不得借口增加支出项目和提高标准。社保基金支出包括养老支出、失业支出、基本医疗支出、工伤支出、生育支出等。设保险基金支出专户,明确用途。基金节余就是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额,不得擅自动用。
严格管理社保各险种的基金收入、支出帐户。根据原始凭证入帐收款和付款。做好的基金决算,编制基金报表。
二、财务监督管理。
保证社保基金的安全稳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分不开。加强基金管理的监督工作,执行社保基金管理的政策法规。国家相关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制定了基金财务制度、会计制度、行政监督办法、审计规定、保险稽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制度。加强经办机构学习各法律法规的力度和学习范围。改变管理理念,提高创新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方面的管理监督工作。
加强社会保险经办人员的队伍建设,调整充实专职和专业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敢于坚持原则。
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创造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做好社保基金管理的保障。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搞好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检查工作,找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形成对社保基金全面、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制度,研究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办法,控制社保基金的风险。
转贴于
三、非现场管理及监督。
社保基金非现场管理监督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机构对手工报送或网络传输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分析,掌握被监督单位社保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防范措施的一种远程监督。开展非现场管理监督,有利于提高社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促进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对完善社保基金管理监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非现场监督工作。确定出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结构,制定数据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发了社会保险管理软件。基金监管应用系统,要从数据采集起步,实现对财政、税务、银行等有关部门基金管理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监控分析。
进一步完善规范数据指标、业务管理和宏观决策等工作,实现对社保基金管理运行情况的网络监督,确保基金的安全完整。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在实施非现场监督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本着实施范围由点到面,数据信息由简到繁的原则,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要充分利用已经实现全国联网的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数据,开展养老、失业保险基金的非现场监督。在国家统一制定下开发社保基金监管指标体系标准后,要按照统一的指标体系开展非现场监督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监督内容,扩展所需的监管数据指标。实施符合非现场监督的技术要求规范的统一的数据库。在数据中心生产区建立集中的社会保险业务、基金财务数据库,为基金监督提供准确、及时和完整的数据信息,并以此为依托,按照全国统一的基金监管指标体系的要求,从生产区采集基金征收、支付、管理等环节的业务、财务数据,在交换区建立规范统一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数据库。依托金保工程网络。通过金保工程业务专网进行基金监督数据的采集和传输。省级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应具备向部里传输监督数据、接受地市监督数据的功能。地市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应具备向省里传输监督数据、支持区县级基金监督机构开展本级基金监督工作的功能。逐步实现与财政、税务、银行、邮局、公安、工商、民政、统计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联网,并通过网络获取有关监督数据。建设满足需求的应用系统。逐步升级财务管理软件,实现财务管理软件与业务管理软件的无缝对接。设计规范统一的非现场监督工作流程,确定指标需求,建立基金监管应用系统,并完善业务管理和宏观决策等应用系统,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制度运行状况实施有效的监控、分析和评估。切实加强对非现场监督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行政主管部门在基金监管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争取政府以及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非现场监督工作。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规定和全国统一的基金监管指标的要求,规范核算管理方式,细化核算内容,满足非现场监督的需求。提高质量,掌握实情。要监控从生产区数据库转入交换区基金监管数据库的数据信息,确保其准确、及时和完整。审核、分析各项数据指标及其变化,对波动异常、结构不合理以及相关数据不匹配等情况,应进一步访问业务管理和宏观决策等应用系统,并运用查询、传输等功能查明数据指标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与财务、业务原始数据进行核对,及时发现疑点问题。必要时可通过询问、函件、咨询以及实施现场监督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情况,查清问题。对非现场监督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被监督单位沟通,反馈监督结果,提出整改要求。发现重大问题,要及时报告上级监督机构。监督机构按月、半年、年度编写非现场监督报告。非现场监督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 基金管理总体情况,征缴、待遇支付、结余基金管理以及运营等情况,基金管理水平和制度运行状况评价,存在的问题,潜在风险的分析预测,整改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等。非现场监督报告应当以事实为依据,突出量化分析,做到问题清楚,依据详实,观点明确,情况完整无误。配备硬件,加强培训。配备必要设备,为非现场监督提供物质条件。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丰富计算机、财务、审计、金融、法律等相关知识,提高基金管理监督人员业务素质,胜任非现场基金管理监督工作,为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5
一、秉承“为民”宗旨,创新机制严管理
(一)加快现有资源整合,扩大社保影响力。整合经办管理服务资源是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经办机制、更好承担繁重任务、扩大社保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为此,自治区社保局把资源整合与提高统筹层次列为“十二五”的核心工作,在蒋明红厅长的亲自率领下,积极督促市县加快推进资源整合,取得重大突破,已有玉林、北海、南宁、钦州、河池5市获得批准成立统一的社保局,其中玉林市、北海市已挂牌,南宁市按正处级单位建制,钦州市、河池市即将组建,柳州、防城港等市正在积极争取,为2012年全区各市县成立统一的社保局奠定基础,为有效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组织条件。
(二)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高部门公信力。群众利益无小事,基金安全皆大事。为此,自治区社保局始终坚持把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作为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加大建章立制工作力度,先后在柳城县、武鸣县启动“阳光社保”工程试点;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办法,将管理“触角”伸延至科室和医务人员;建立门诊慢性病管理季调度制度,防范多地重复参保及重复享受待遇的风险。加大检查稽核工作力度,区市联动,对5个县15个经办机构和农垦社保中心开展内控检查评估,对23个经办机构进行基金安全抽查,切实管好用好人民群众的“养老钱”、“保命钱”。
(三)统一业务经办流程,增强机构执行力。统一业务经办流程是实现经办工作规范化的基础。为此,自治区社保局继续总结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了全区统一的《工伤保险经办业务规程》,加之已经实施的全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向我区实现5大险种均统一业务经办流程的目标又迈出了一大步。此外,该局还出台了《基本养老金核定办法》、《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办法》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流程》,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各级经办机构保持“步调一致”。
二、遵循“惠民”理念,落实政策强经办
(一)保发放、提待遇。社会保险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保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参保人合法权益的实现上。为此,自治区社保局继续把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支付摆在首位,2011年全区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支出332.53亿元,有效地维护了参保人员合法权益。同时,继续努力实现参保人利益最大化,连续第7年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区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基本养老金1353元,较上年底增长13.9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提高到年人均200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群众得到的实惠进一步增加。
(二)抓扩面,促征缴。扩面征缴是硬指标,是社保工作永恒的主题。为此,自治区社保局加大工作力度,养老保险以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医疗保险以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失业保险以事业单位聘用人员为重点,工伤保险以“老工伤”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广西的扩面征缴任务。截至2011年底,全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次超过3000万,达3035.54万人次,其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83.7万人、240.77万人、981.29万人、272.52万人、243.78万人和813.48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突破400亿元,达403.06亿元。
(三)解民忧,化积案。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为和谐发展助力是民生工作部门的天职。为此,自治区社保局继续通过完善落实政策、变上访为下访、领导干部轮流值班接访等形式,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着力解决“老工伤”、被辞退民办教师和代课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全区已将1.38万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并积极落实了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帮扶困难企业、为在领失业金人员缴纳医疗保险费、实行失业人员物价补贴等惠民政策,自治区本级涉及社会保险的事项实现“四年连降”,2011年再降54%。
三、坚持“便民”原则,丰富手段优服务
(一)强化信息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信息系统是经办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在整合资源、五险合一的背景和趋势下,统一信息管理是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经办机构的呼声,是广大参保人的期待。为此,自治区社保局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整合现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2套系统,努力为实现“一卡通”创造条件;通过完成养老保险关系异地转移系统平台搭建和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平台建设,开发退休人员独生子女待遇发放、“老工伤”缴费参保、公务员医疗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养老保险决策分析系统软件等,实现自治区本级生育保险在医院直接刷卡结算,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个人缴费信息短信查询“全覆盖”,灵活就业人员在银行网点实时缴纳养老保险费覆盖率100%。
(二)规范档案管理,方便群众查询利用。档案具有“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将来着想”的重要价值。为此,自治区社保局继续跟踪问效,加强检查指导,大力推进社会保险业务档案规范化建设,开发运行自治区本级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积极在有条件的市级经办机构推广应用,推进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为广大参保人员和参保单位查询社会保险业务资料维护合法权益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为每个参保人“记录一生、跟踪一生、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篇6
政府对养老基金投资收入的税收政策不完善创业投资行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而我国目前无论是在税收制度上还是在税收管理上,都没有考虑其特殊性。例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创业投资机构在缴纳营业税时,都没有独立的行业分类,而是被归入“旅游、服务”行业。这不仅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也使创业投资在纳税时享受不到作为新兴行业所应有的税收优惠[3]。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上缴本企业工资总额的20%,劳动者按自己上年的工资总额的8%。国家负担体现在税收上,依据个人所得税法律的规定这28%无需征税。如果未来我国养老基金应用于创业投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征税的矛盾[4]。一方面创业投资企业目前面临着税收负担甚至重复征税的现象,养老基金作为投资主体的一部分不得不和其他投资主体一样上缴税金,另一方面在投资环节对养老基金投资征税从实质上来说也是国家的对企业盈利所得的索取,却违背了国家对养老基金免税的初衷,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影响了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不利于养老基金保值甚至增值。
二、对我国养老基金参与创业投资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2010年以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还是一片空白,2010年10月29日出台的《社会保险法》使我国社会保险的发展有了法律制度的保障,但对于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规定仍存在较大漏洞[5]。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养老基金创业投资方面的法律仍十分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创业投资过程中的风险,也无法很好的规范企业和相关机构的行为。因此,国家尽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定监管部门的相应职责及其追究措施,完善监管体系,对养老基金的投资做出严格规定,限制过度投机行为,控制投资风险,从而形成养老基金安全投资的全方位管理机制。
(二)针对养老金不同组成部分的特点选创业投资资金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支付方式以及对投资收益率的要求不同,所以应对养老基金的各部分进行差异性管理。对于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基金部分,其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相对较高,尤其是社会统筹部分,所以应该采取集中管理模式,由政府设立的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存入银行、购买国债,或投资与收益率较稳定的基金,以稳定性和流动性为首要目标。而对于企业年金部分来说,是企业自愿为职工缴纳的补充养老基金,这部分基金具有较大的投资潜力,且风险承受能力高于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比较适宜采用分散化投资,使其高度市场化,所以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创业投资较为适合。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自建立发展以来,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
【关键词】
医疗;有效;管理成本;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自建立发展以来,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启动再到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普遍推开,特别是包含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了对国民的全覆盖。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扩大,同时产生了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效率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而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引入商业保险公司这样一种市场机制,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办法。
从广义上说,医疗保险既包括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也包括由市场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除了社会性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形式之外,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一些中间形式的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也就是当参保人员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用筹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对患者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对超出社会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医疗保险,称作补充医疗保险。
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是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对其起很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保险公司管理效率的高低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管理效率高和业绩好的企业相对而言更能占据市场,而低效率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奖惩机制的惩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各保险企业及其员工认识到这种市场奖惩机制是可信的,只有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奖励”,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社会保险机构的人事管理模式存在“X低效率”现象。“X低效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勒伯斯坦提出的反映大企业内部效率及水平状况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勒伯斯坦称这种状态为“X低效率”。“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组织机构和人们动机的不同,企业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机会,特别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或者由于企业氛围的不同,对内部成员的监督成本可能较大,从而使企业很难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人力资源浪费等。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它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兼顾了组织和员工、现在和未来。但是社会保险机构采用的是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且内部层次多而复杂,管理和监督成本大,导致产生X低效率。同时由于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入的门槛很高,人员数量很少,导致工作人员老龄化严重,工作效率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
据X效率理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或理性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与所受的竞争压力成正比,竞争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工作理性和斗志。而在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下,竞争机制缺乏,外在压力不够,集体努力程度和个人努力程度不高,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商业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效率大大提高。商业保险公司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作,采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进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等企业目标。它强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增加了员工的竞争压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减少了管理和监督成本,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还具有如下优点:
一是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商业医疗保险的新方法、新技术。商业保险产生较早,许多原理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如商业医疗保险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并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等都作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预测,这些做法在各级各地政府制定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措施时,都应加以考虑和利用。
二是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商业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基金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引导,不仅可以对其不合理的供给行为进行制约,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支付措施促使医疗机构降低费用,提高质量,使广大参保人获得实惠。
篇8
一、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现状
广西从2009年至2011年分别开展了三批新农保工作试点,涉及72个县(市、区),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66.1%。第一批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涉及66个县(市、区),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60.5%。两项制度均圆满完成了覆盖面达60%以上的工作目标(以下统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截至2011年底,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813.48万人,有285.63万人按月领取了养老金。收取养老保险费6.05亿元,发放养老金14.66亿元,基金累计结余16.81亿元。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体系,随着事业的蓬勃发展逐步得到加强。2011年底,在试点地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设置中,市级机构7个,经办人员112人;县(市、区)经办机构85个,经办人员738人;乡(镇、街道)级机构775个,经办人员(含兼职)2052人;村(居)委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设村7208个协管员。初步建立了自治区、地级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协办五级经办管理服务网络。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尚显薄弱,难以承担制度全覆盖带来的繁重业务经办任务。
二、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办服务能力与担负的扩面、征缴、发放任务矛盾突出,人、财、物短缺
集中反映在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足,经费保障不足,办公场地不足。例如:截至2011年底,14个设区的市目前只有7个设有经办机构;自治区本级经办机构只配4个编制;县(市、区)级85个经办机构,在经费来源方面,其中有68个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16个由地方财政差额拨款,1个自收自支;775个乡镇负责新农保试点工作站点办公场地有单独办公场所(含租用)的376个,与其他单位合用的399个。从经办服务的需求上看,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乡镇和行政村经办人手紧,没有正式编制,有的甚至靠自筹资金过日子。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加之待遇偏低,基层经办人员流动过于频繁,难以保证工作质量和基金安全。可以预见,制度全覆盖工作的推进要比之前三批试点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更多、更复杂。
(二)经办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联通建设滞后
虽然新农保信息网络由自治区统一投入、统一建设,但是部分乡(镇)、村级的业务信息管理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联网,即使有的已经开通也未能很好地应用,直接影响了经办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经办管理粗放,基金安全隐患大
一是部分经办机构的工作人员未严格实行经办规程和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部分乡(镇)、村级经办人员存在自收自存社保费,不及时归集存银行的现象。一些地区个人账户建账不及时,记账不规范,实账管理落实不到位。二是业务经办人员知识结构配备不合理,从试点县的情况来看,85个县(市、区)级经办机构,只配有47名计算机专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从机构改革富余人员中调剂进入新农保经办机构的人员,绝大部分缺乏计算机操作知识,难以独立胜任业务经办工作。另外,部分从事业务经办的村干部没有经过政策和业务培训,就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对政策不熟悉,不懂业务操作,势必影响经办工作正常开展。三是内控监督体系脆弱,不规范的业务经办或错误操作事件时有发生,基金安全隐患大。四是忽视了基础资料管理,特别是初次参保登记的纸质档案随便堆放,参保原始数据难以保障完整无缺。
三、提高广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能力的建议
广西要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着力把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以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规范化运作、人性化服务为目的,打造高标准的经办服务模式,坚持走社保主导、社银合作、管理提升、服务下沉的路子,努力实现决策支持系统化、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基础管理网络化、数据管理电子化、网络管理智能化、咨询服务人性化的最优目标。
(一)建立健全经办机构,统一机构名称,保障经办管理服务的必备条件
一要成立专门的经办机构,按照业务流程科学设置内设机构,统一经办机构名称,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没有一个正规的机构负责经办服务,老百姓参保不放心。建议市、县成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并纳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整合为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二要在国家尚未出台经办机构管理服务标准情况下,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通过整合资源、增编、聘用,调整补充等办法进一步充实人员,但正式在编人员必须为主体。特别是县(市、区)级经办机构,必须配备1名计算机管理人员,确保信息系统维护和正常运行。一些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可以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完成。三要落实好业务经费和办公场地及设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天等县是广西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中,县党委、政府非常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组建机构、充实人员,落实办公场地。做到每个乡镇经办机构办公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人手电脑一台,办公桌一张、复印机一部、打印机两部。并明确了今后每年的业务运行经费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按应参保人数每人每年5元计。其中县级经办机构的业务经费按应参保人数每人每年1.5元计;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业务经费按本乡(镇)年度应参保人数每人每年1.5元计;村(社区)按本区域年度完成参保人数作为绩效奖,每参保1人奖励2元计。天等县以奖代补方式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提供业务经费保障,这样虽然不可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但它是解决经费保障的一种好办法。
(二)健全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确保经办业务正常运行
信息系统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提高经办效率,实现精确化管理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区已建有统一的信息系统,各地要积极配合,首先要把网络开通,其次是经办人员要熟练操作,第三是遇到问题要及时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信息中心加强联系。一方面要形成省集中数据管理,市经办管理并指导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经办服务网络,业务数据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逐步形成以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为基础,以网上办事和综合服务平台为延伸,以数据挖掘和审计分析系统为工具,以社会保障卡为介质的全方位信息化构架的“电子社保”。另一方面,依托集中型数据库开发网上查询服务平台或开通声讯查询系统,使参保人轻松快捷地查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相关信息,推动社会保险工作“阳光运行”。同时,实时联网,共享数据,也有利于参保人员办理关系转移接续和待遇资格认证,真正做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信息系统全覆盖、信息应用全覆盖。
(三)强化经办管理,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社保经办服务讲管理,要求工作推进的时效性,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经办流程的规范性,档案材料的完整性,部门衔接的周密性。笔者认为,强化经办管理必须一要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完善经办管理制度,做到建章立制,办事有章可循,用制度管人管事。二要抓住经办管理核心,加强个人账户管理和基金管理。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制度本身决定了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组成。基础养老金由财政补贴支付,个人账户存储额按国家规定计息,并全部用于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个人账户必须进行实账管理。社保经办机构要根据申请人填写的参保登记表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参保人员个人缴费额到账后,社保机构要将个人缴费额和地方财政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实时记入个人账户,并从缴费的次月起开始计息,进行实账管理。社保机构要编好预算,根据城乡居民的缴费情况,及时提出财政补贴计划,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按规定及时将财政的缴费补贴划拨到财政专户,并将相关单据提交社保经办记收入账。社保、财政部门、金融机构要按月对账,确保基金的安全与完整。三要强化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经办人员“应知应会”业务培训,建设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的经办队伍。目前,广西已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广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广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关键在于严格执行,不断优化经办流程,完善内控制度。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都能够熟知政策规定,熟练操作工作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钱从银行流、业务网上走,基础台账规范,业务档案完整。
(四)加大省、市对县(市、区),县(市、区)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指导力度,开展经办管理服务示范点创建活动
篇9
2008年我国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制,其中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类医保险种为主体,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家庭病床、铁路医保等小范围险种作为补充。随着各类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渐扩大,2011年我国正式进入“全民医保”时代。文章通过对目前医疗保险基金统筹运行机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指明建立医保基金省统筹运行机制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合理化建议。
1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筹机制的必要性
11医疗保险基金低统筹层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1)统筹层次低,基金风险大。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至今,我国现已建成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目前,基本医保的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面稳固在95%以上,与医保政策全覆盖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医保基金统筹层次比较低,大部分集中在县级,较少部分集中在地市级,只有个别大城市才实现了全市统筹。据统计,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2620个统筹单位,其中约85%是县级统筹。[1]由于医疗保险是对可能出现的疾病风险进行共同分担,在缴费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参加保险的人数越多,缴纳基金的规模就越大,县级统筹相对于市级、省级统筹而言参保人数相对少,形成的基金规模和共济能力有限,一旦出现大范围的疫情灾害或意外事故,有限的医保基金安全将存在很大隐患。
(2)统筹层次低,政策不统一,各类成本高。由于经济规模及发展不平衡,不同的统筹地区参保人数与缴费情况存在较大差别,基金统筹支付能力也相对悬殊。目前,各地(市)县都在国家级、省级医保政策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涉及的缴费基数、起付线、封顶线、支付比例、医保目录等存在着地方差异,同时,不同的医保政策也带来了不同的管理方法和信息结算系统,导致信息系统、基金平台建设的重复投入,各地经办机构和经办人员的重复配备,大大增加了经济成本和人员管理成本。
(3)统筹层次低,异地就医难。医保统筹层次大都在县一级,而较好的医疗资源却相对集中在上一级医院,当出现急、危、重和疑难杂症的医疗救治时,参保人出于自身考虑,往往选择转往资源较好的上级医院治疗,只要参保人离开县级医院统筹范围,就属于异地就医,异地就医不仅仅需要县级医院开具转诊转治申请,经县级医保经办机构审批通过后,还要面临在上级医院就诊时基金统筹政策的不一致,例如增加转外治理费用,降低医保统筹支付额等。如此种种都大大增加了参保人的就医难度和经济负担。
(4)统筹层次低,基金使用效率低下。基金统筹层次低必然出现统筹的单元比较多,出于基金使用安全考虑,每个单元对于医保基金总额的管理目标都是“略有结余”,造成了每个单位的“小结余”聚集在一起使得医保基金总量结余过多,不能完整发挥整个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12建立医疗保险基金的省级统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保险法》的要求。《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明确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现省级统筹”。省级统筹是医保较为理想的状态,对提高财务的可持续性、省内报销简化手续和转移接续医保关系、统一报销政策,进而实现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社会保险法奠定了公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等权利,影响公平性的主要问题在分配的合理和机会的均等上。[2]医疗保险的公平可以理解为同病同治,每个参保人都能公平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要实现医疗保险的公平性,相关部门应根据国务院部署,按照“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的要求,研制具体实施方案。
(3)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医保基金省级统筹,有利于精简优化医保政策部门和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的组织配备,提高人力资源配置,大大节约人力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统筹机制的建议
21适当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引进商业保险
医疗保险统筹支付政策的不统一,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各统筹地区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以收定支”策略,如何确定合理的医保缴费标准是实现医保基金省统筹的重要前提。我们可以从省级出发,以县为单位,汇总统计最近几年每年缴费基金总额和基金支出总额,测算基金使用和结余情况,在确保基金总额安全的情况下,医保待遇尽量向高标准倾斜。建议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提高财政卫生支出水平,强化政府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资金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用以弥补部分贫困县市的缴费资金缺口,适时引进商业保险机构共同合作,为基本医疗保险中的大病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补充资金,同时积极探索引进其他民间资金或模式共同筹资。
22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和运行机制
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省统筹,不仅仅要解决资金缺口问题,还要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医保基金筹资缴费标准、基金支付待遇水平、医保药品目录及诊疗服务项目目录、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政策、医保关系的转移续接等。只有统一各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机制,实现医疗保险的省级统筹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3建立统一的信息结算系统和信息平台
建立全省统一的医疗保险信息结算系统和信息平台,实现全省联网现实操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使政策允许实现异地就医结算,也因为信息系统中的医保项目不匹配、信息不完善而造成参保人无法实现联网结算异地报销。因此,要努力建设一个先进的覆盖全省的医保信息系统作为技术支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省、地(市)、县医保经办机构财务、业务、统计、稽核等工作统一到一个平台管理,实现全省医保制度统一、流程统一、操作统一、结果统一,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有了全省联网系统,医保监管机构就能及时调取医保基金各类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监测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对基金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预警,合理控制医保费用过高、过快增长,积极引导医保基金在总额一定的情况下更合理、更有效率地运行。
24积极探索多种付费方式的改革,确保基金运行安全
当前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基金风险增大是制约医疗保险基金实现省统筹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探索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逐步由以往按医保项目付费的方式变革为按疾病类型付费,如单病种付费,或按总额预付制等。单病种付费模式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科学地制定出每一种疾病的定额偿付标准,医疗保险机构按照该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住院费用,使得医疗资源利用标准化,避免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服务项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防止医院小病大治,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总额预付制是根据一定区域内参保人数、年均接诊人数、次均接诊费用来测算年度统筹补偿控制总额,由医保经办机构定期预拨,实行总额控制、包干使用、超支分担的支付方式。?@种支付方式对医院服务质量提出较高要求,使得医院收入不能随服务量增长而增长,只能在总额预算内控制过量医疗服务,一旦超支,就只能和医保机构共同分担,有效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
篇10
关键词: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统筹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0-0066-06
一、引言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社会保险项目之一。它是由社会性的工伤保险基金为劳动者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伤害时,提供医疗救治、经济补偿、职业康复、伤亡者遗属补偿等保障的制度,其目标是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分散社会风险。自1884年德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伤亡事故保险法》以来,到2000年,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7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有164个国家建立了工伤保险制度,其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与工伤事故相关的保障制度安排。①
“统筹层次”一般指社会保险基金池的统筹管理层级,经常以相应的行政管理范围为参照。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启动时间不长。由于历史原因,2004年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启动之初,并没有对各地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进行明确的规定,而是效仿了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县级统筹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伤保险县级统筹的局限性愈加明显,易导致基金安全隐患及经办管理服务的“碎片化”等问题,从而阻碍制度发展,因而有学者主张工伤保险县级统筹应由省级统筹替代②。“十二五”期间,国家人社部一直致力于推动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逐步建立省级基金调剂金,并积极主张实行省级统筹管理。2010年颁布的我国《社会保险法》第64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作出了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但是,我国《社会保险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推进提升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实践探索进展缓慢。迄今为止,仅有4个直辖市实现了省级统筹,8个省实现了市级统筹,其余各地依然采取县级统筹管理模式。本文结合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管理理论,对我国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五种类型、演变路径、管理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对工伤保险适度统筹管理层级进行探讨。
“大数法则”也称“大数概率论”,是现代保险学的数理基础。“大数法则”指的是统筹层次越高,覆盖面越广,参保缴费人数则越多,保险基金池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小。③一般认为,社会保险制度遵循“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工伤保险当然也遵循其道。但是,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是不是越高越好,学界认识并不统一。
一种观点认为,提高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可以增强其待遇的公平性,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区域间的不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待遇公平。④当前,一些地方实行工伤保险县市级统筹,使得一些高危行业被拒之门外,难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⑤也有学者对一味提高统筹层次可能导致财政负担过重、管理无效率的情况有所担忧,主张谨慎看待统筹层次的提升。如张军等人认为,不宜过多依赖社会保险统筹管理层次。像山西这样的资源型省份,省级统筹不但难以解决煤炭行业工伤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全省的工伤保险基金平衡。⑥
一些学者对统筹层级提高到省级统筹所带来的难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根据实际管理运行情况,适度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统一政策是前提,明确政府责任是关键,加强管理是保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必要支撑。⑦我国《社会保险法》虽然明确了要实现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诸多障碍,最大的难点在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间不同利益格局的制约。不同地区在历史债务、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且长期以来形成了中央、地方、企业、个人等不同的利益格局,严重制约着统筹层次的提高。⑧反对者认为,社会保险资金的省级平衡,等于弱化了市县级政府的责任,如何维持市县级政府的积极性,是实现资金省级平衡的重点和难点。⑨统筹层次提高将会发生不同地区利益失衡现象,统筹层次越高,经济发达地区的积极性会越低。⑩省级统筹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市县级政府与省级政府的权利与责任,同时谨防道德风险的出现。
其实,单就基金池的风险共济能力而言,基金池规模越大,化解风险的能力越强。但在具体的管理中,提升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难点不仅是要面临如何划分各级政府责任、打破利益藩篱、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调动包括企业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共同发挥工伤预防的作用,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在提升统筹层次的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和高度重视企业主体的责任变化。因为企业在工伤保险预防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工伤保险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项目所不同的地方,也是工伤保险制度独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关涉其基金池的兜底责任。研究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不仅要考虑基金问题,更要考虑各级管理主体的责权关系。统筹层次提高,意味着在统筹范围内公平性的增强,但同时也就要求统筹范围内的财政具有相当强的填空补缺的能力。在县级统筹管理模式下,社会保险基金共济的兜底责任是由县级人民政府和全县范围内的参保主体共同承担的。同理,在市级、省级和国家统筹管理模式下,基金共济的责任分别由市级、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政府及其范围内的参保主体共同承担。一般来说,各级政府的责任能力与基金池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制度的公平性成正比(见表1)。
第二,研究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次,必须充分考虑各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在工伤保险统筹中,从市级统筹提高到省级统筹,极有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体现在:实行省级统筹意味着较统筹层次低一级的地方政府将不需要为支付工伤保险金兜底,这会使这些地方政府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支付风险有所松懈,不再会花大力气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不再会积极提高基金征缴力度,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会违规做出降低缴费率、违规认定工伤等行为。工伤保险统筹层次提高的过程,实质上是各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过程。博弈包括市县级地方政府与省级政府的博弈、省级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各级经办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在制度运行中相关的财政部门等的利益矛盾等。可以说,各相关利益主体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参加到利益的角逐中,使整个制度改革都深深刻上了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痕迹。因此,结合主体责任、风险控制能力、基金池风险程度和保障公平性程度,可将各级统筹层次的规律和特点概括如下(见表1)。表1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的影响因素
第三,盲目提升工伤保险统筹层次需警惕“大数法则”的理论陷阱。大数法则是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经济理论基础。工伤保险强调的制度公平目标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社会成员参与的机会公平。任何社会成员凡符合工伤保险制度规定的条件,不论其地位、职业、贫富等均被强制性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工伤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愈高,这种机会的公平性就愈充分。二是工伤保险社会统筹。通过统筹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互济,在一定程度上缩小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一些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后可能陷入生活困境,进而可能威胁社会稳定。而健全的工伤保险制度可以保障社会成员受伤时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起到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剂作用,从而为提高经济效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完善的工伤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与促进经济效率的和谐统一。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忽略的是,上述分析实际上存在着理论陷阱,即“大数法则”的成立是基于保险对象同质性和风险概率一致性这样的基本前提。“大数法则”要求“风险单位彼此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也即参保单位或对象趋于一致性。由此,引发工伤保险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将高风险行业和低风险行业强行放入一个统筹池,到底是制度公平的体现还是有违制度公平呢?这些理论争议决定了工伤保险制度到底是执行单一费率还是行业差别费率的问题,继而影响到工伤保险的制度模式以及基金的统筹管理模式。这些研究同样是提高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后能否更好地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及其费率浮动机制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的地方实践
我国工伤保险统筹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的。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标志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进入全面社会统筹的阶段,各省均根据《条例》出台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同时成立了相应的管理部门――工伤认定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条例》启动之初,并没有对各地工伤保险的统筹层次进行明确规定,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承袭了原县级统筹的管理模式(见表2)。到2005年底,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份中有19个省份实行了工伤保险县级统筹。
随着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原县级统筹管理模式的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易发生基金缺口的弊端逐渐显现,个别县、市出现了工伤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扩面工作难以进行、风险逐步增大的严峻局面。2008年以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计划逐步提高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次。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推动下,2010年全国近半数的省份实现了工伤保险地市级以上统筹,全国工伤保险统筹地区共计986个,其中省级统筹4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占0.4%;地市级统筹277个,占28.1%;县级统筹669个,占67.8%;委托企(行)业单建统筹36个,占3.7%;17个省份实现全省地市级以上统筹,占全国的53%,其中地市级统筹中统收统支模式的占90.3%,其余为调剂金模式。对此,实践很快证明,市级统筹管理并不能满足基金共济的需要,一些地方产生了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的需求和动机。但贵州等先行探索并实现省级统筹管理的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工伤保险的省级统筹也存在诸多问题。
1.地方管理责任主体地位被削弱
在省级管理制度模式下,市县级经办管理机构责任主体地位被大大削弱,边界责任更加模糊。市县级经办机构因为有调剂金的兜底依赖,基金管理责任的主体意识被相对分散化。在省级调剂金制度下,工伤保险基金缺口的兜底责任仍在市县级经办机构。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工伤保险基金被上解,地方的积极性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全国多数地方仍然实行“市县统筹+省级调剂金”模式,该机制最大的问题就是省级经办机构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手段。
2.省级统筹监管难度高
由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起步晚,有关经办管理的监督考核体系尚不健全,相关的科学评估标准比较缺乏。统筹地区一旦发生基金缺口危机,其最先想到的便是等待上级机构的救助和调剂。但上级机构在接到下级机构的调剂申请报告后,往往因编制限制、人手不足、能力手段不够等制约,难以就下级机构的基金缺口责任做出科学评估。另外,法制建设滞后,缺乏有关公开、公正的运行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也使上级机构在具体决策过程中难以就基金缺口问题做出准确的评估。现实中的调剂金决策机制随意性强,往往受人情关系、地方公关等因素的限制。而从制度机制上说,省级统筹制度也存在着各级机构工伤保险财权责任不清晰的问题,容易产生争议并导致权力寻租等弊端。
3.实施行业差别费率及浮动费率机制受限制
在实施省级统筹以前,地方政府迫于基金收支平衡的压力,在探索行业浮动费率和差别费率方面积极性较高。当统筹层次提高后,地方政府责任降低,极大影响了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的执行效果。贵州省等地的实践表明,在省级统筹格局下,行业差别费率机制被淡化。2009年以来,贵州省遵义市在工伤保险方面积极探索推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自2012年开始实行省级统筹以后,该市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建立和完善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机制,能进一步平衡企业缴费负担,使企业费率水平更趋合理,从而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保的积极性,解决目前部分地区出现的参保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促进工伤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但是,目前全国仅海南省和广东省有地方人大的相关立法强调工伤保险的地方政府责任,许多地方并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
四、域外管理经验与启示
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发展时间较长,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因国情和制度模式差异,国外学界对工伤保险制度的研究多集中在基金的筹资、投资以及工伤保险待遇补偿的公平性等问题上。国际上,与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级相对应的英文术语为“Polling”,意为“基金风险池”,一般侧重基金管理的层级和覆盖人群的规模。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工伤保险制度模式以及不同的基金筹集、管理和待遇保障模式。概括起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德国模式。由公立机构即同业公会负责经办工伤保险事务,主要采取行业差别费率,为多数发达国家工伤保险制度所效仿。二是美国模式。通过公立机构、私营保险公司以及雇主自我保险等多种方式共同承办工伤保险事务、支付工伤保险费用。三是以新西兰、荷兰、瑞士为代表的模式。不区分工伤事故伤害与非工伤事故伤害,进行一体式均等化赔偿。第一种模式多实行行业统筹管理,以行业或企业差别费率、浮动费率为基础筹集资金,各行业间的基金不能相互调剂。第二种是区域统筹的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模式。如美国在联邦法律框架内,由各州组建州级层面的工伤保险统筹基金,对不同行业企业征收不同的费率,并进行费率浮动。第三种是区域统筹模式下的统一固定费率制。在所覆盖的区域内,针对所有行业企业征收相同的工伤保险费率。从上述这些国家的情况来看,各种不同制度的筹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基金管理体制和基金管理层级。就工伤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层次来讲,行业统筹、地方统筹、全国统筹以及混合统筹加调剂金模式都有,不一而足,关键在于具体的制度运行环境和管理因素。其中,作为工伤保险制度建设起步早、制度体系较为完备的德国和美国,都未实行工伤保险的全国统筹或省级统筹。德国的主要特点是行业统筹,其全境工伤保险经办管理主体主要分为农业同业公会、工商业同业公会、公务人员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三大类。2010年,这三类机构共56个,其中农业同业会8个、工商业同业会21个、公务人员同业会27个。除公务人员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属地原则统筹管理外,其他各类工伤保险同业公会根据行业类别进行组织,各行业间基金不能相互调剂。其基金缺口问题主要通过行业、企业差别费率以及费率浮动措施予以解决。与其风险分散机制相对应,德国高度重视行业工伤预防和企业主体的作用,其制度建构理念主要是行业统筹模式下的劳资分责制。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医疗保险统筹层次的研究情况也表明,建立在风险管理与评估机制(Risk Adjustment/Risk Equalization)之上的统筹机制已成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并在德国、美国、法国、瑞士、荷兰、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理论界获得高度认同。所谓“基于风险管理与评估进行统收统支”模式,是指原本实行行业和地区性统筹的国家或地区,建立一个中央层面的医疗保险基金筹资再分配机构,在风险管理和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或全部保费收入实行再分配,达到在合并全国或地区风险分散池的同时有效控制支出风险的目的。考察域外,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一是世界各国工伤保险制度统筹管理层次因制度模式和资金来源不同,往往采取不同的模式,其主要模式为行业统筹、地方统筹、区域统筹加调剂金制度。二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主要效仿德国模式,其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雇主责任和行业统筹,特别注重发挥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的调控作用。
五、总结和讨论
工伤保险制度的特殊性以及管理中监管能力的不足,使得地方管理主体以及企业主体极易放松管理责任,发生道德风险。这表明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级不宜越高越好。来自贵州、云南等地的实践管理经验也显示,省级统筹模式依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因此,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级应以适度为要。
1.适度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确定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工伤保险制度明显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如对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言,将其置于一个标准下,实行统一的支付和补偿标准,不管制度设计是按照发达地区还是按照欠发达地区的情况确定,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部分地区的积极性。因此,适度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确定,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筹资和相对应的待遇保障机制上,应突出按比例筹资和按比例享受待遇,以增强制度弹性,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2.适度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次应突出强调地方政府的责任
在工伤保险统筹中,片面追求统筹层级容易导致地方政府和企业主体对工伤防控责任的忽略。提高统筹层次后,低一级政府不再为工伤保险待遇承担兜底责任,必然会对辖区企业工伤保险防范有所松懈,继而引发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行为,如减弱扩面征缴的力度、降低缴费率甚至违规认定工伤等。在省级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对基层政府考核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实行省级统筹,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提高劳动安全的积极性。因此,适度的工伤保险统筹层次,必须充分考虑财政分级管理体制,防止地区出现道德风险。在目前分级分税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仍应是工伤保险统筹管理的重要责任主体。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在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仍是现阶段的理性选择。
3.适度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层次应注重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的调控作用
工伤保险浮动费率是在国家行业差别费率的基础上,由各地根据企业一定时期内工伤事故率和工伤保险费用收支情况展开评估,定期对企业费率在其行业基准费率基础上给予上下浮动的机制。实行工伤保险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对于完善工伤保险筹资机制、增强制度吸引力和开展企业工伤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风险行业聚集的县市往往因基金抗风险能力弱难以开展实施。实行更高一层的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如何充分合理地调动各地积极性、防范道德风险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基金分责机制和具体量化指标,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工伤基金征缴责任,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一方面,要避免省级统筹后个别地区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对于完不成征收目标的地区,应要求当地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去“鞭打快牛”和“收支自我平衡”的情况发生,对于实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地方政府,不再把收支平衡作为其主要责任,这也是省级统筹的意义所在。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费率机制,通过实行“差别费率+浮动费率”,切实将费率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结合起来,下大力气鼓励、敦促企业加大事故预防的投入,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在减少基金支出的同时也降低企业的负担,形成工伤保险制度的良性发展。
总之,工伤保险重在预防,其本质是劳资责任险。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均表明,统筹地区出现工伤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时,除了采取提高统筹层次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缴费基数、实施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合理划分各级政府责任、加强企业安全预防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适度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确定,应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主体责任、工伤风险防控能力等因素相适应,可以在“市级统筹+省级调剂金”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机制,增强基层政府的监管意识和一线企业的责任意识,共同防控工伤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