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文化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007-01
随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和美乡村建设的发展,大量整村推动项目开展,“村改社”而形成的农村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探讨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置换、流转等方式,把现有的行政村界限打破,将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进行撤并,从而整合的社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停留于硬件设施的城镇化改造方面,更应发展新农村社区的乡村文化,发挥文化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的作用。通过营造出类似城市社区的环境条件,使入住的农民以此为平台习得现代性而逐渐褪去其传统性,最终完成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角色转型。
一、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我县某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采取实地访谈等方式,发现新型农村住宅社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医乏,资金投入不足
经费不足是制约农村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村社区的政治性建构的特质决定了国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投资人主体。国家的资源持续性地输入到农村中,使农村社会状况得到了改观,并且表现出非凡的有效性,但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所有事务,政府不能包办一切。且这种农村社区政治性建构的有限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财政投入不足或者是分布不均匀致使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无钱理事”的困境、居民的有限参与不利于社区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民的被动参与使许多农民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等。
2.社区居民相对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和制约。文化素质较低和技能匮乏,社区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缺乏必要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使得居民的就业空间和条件十分有限,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文化娱乐。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只有在生产发展解决了居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后,居民才有精力和热情追求精神生活。
3.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有限的社会联系及狭小的生活领域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只要经济提升,就可解决所有问题,文化建设无关紧要。而且,对于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也是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至于效果和利用率的高低并不在意。据居民反映,农家书屋里面的书,对他们来说,大部分实用性不强,而且更新缓慢,真正会看的人只有少数;送电影下乡中所播放电影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很少有人会看,认为还不如在家看电视;而文化活动室在小区中通常是作为摆设用的。
二、对策
1.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成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尤其是乡村文化站应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努力争取专项经费;乡村文化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使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扩大企业在社区影响力的同时,社区获得文化活动经费,实现互惠互利;以文养文,进行文化经营,将其所得再用于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的活动经费要节约,开源节流。
2.实行文化建设责任制,使文化建设与政绩考核挂钩
受盲日追求GDP增长思想的影响,不重视文化发展,尤其是在农村,主要表现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建设中,实现了“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性设施的突破性提高,但是对于乡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却远远不足。据部分居民反映,本已规划建设的篮球场等体育设施迟迟不到位。笔者认为应通过建立检查、考核、奖惩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来充分调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
3.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招聘,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社区专职文化管理服务人员;加大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建设中,开发业余文化人才资源,培植业余文化队伍,免费培训文艺骨干,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卜的奖励;社区有关管理部门可与工业园及有关培训机构合作,定期举办培训班,为居民开展多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再就业能力;乡村文化站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把社区发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为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法制观等方面的素质教育;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特长,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80-02
近些年随着乡村卫生服务制度的不断改革,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自从我们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以来,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在加强乡村卫生服务、合理有效配置卫生资源等方面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现行的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1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发展现状特点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指的是在县级卫生部门的统一规划及组织管理下,是以乡镇为主要范围,对乡镇的卫生院及卫生室是行政、绩效、财务、药械及业务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规范的统一管理的体制。在乡村的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在县级卫生部门的委托下,乡镇卫生院负责管理本区域的卫生服务工作,给农民提供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综合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同时承担管理和指导卫生室的职责。“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核心,工作重心也是管理,通过统一的业务管理、统一的行政管理、统一的采购药品管理、同时的财务管理等等措施,大力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监督和指导。
今年6月份我们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启动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及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理顺了乡村之间的卫生服务关系,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从以前的竞争对象变成合作伙伴,内耗大大降低,主要程度上明确了基础公共卫生的经费和工作任务的分配上的问题。其次是卫生部门从“面”升级到“线”管理乡村的医生,有效地降低成本,通告工作效率,确保卫生工作的畅通。最后是“五统一”即“统一人员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械管理、统一绩考核,“两独立”即法律责任独立、财务核算独立,的确立,工作已经具体化。
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的分析
目前我们黔南州都匀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虽然形式上已完成,但是因为乡村医生的身份以及卫生室的所有制形式并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仅仅依靠行政管理及干预措施难以满足“五统一,两独立”的工作要求;其二是乡镇的卫生院在医疗改革中面临着困境,顾此失彼,难以发挥一体化管理的主体作用,一体化仅仅是流于形式。其三是一体化改革经过几起几落,先后经历了集体办医、解散然后就是合并的几个阶段,乡村医生付出远远大于回报,抵触情绪比较大,一直不能建立稳定,长期有效的工作体制,因此一体化管理基础比较脆弱。针对于以上现象进行分析,不仅仅有组织领导力度不够、财政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不配套的财政落实的原因,还有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医生自身的因素。
第一,组织领导政策落实方面。我们相关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以及推行医疗综合改革方面的认识能力不够,理解层次不深入,有关政策不清楚明了,面对当前的错综复杂的医疗改革工作缺乏整体的意识以及有效地措施,抱有退缩、观望以及等待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发展。同时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困难。第二,乡镇卫生院自从实行基本的药物制度以来,受资金的明显制约,财政补助难以满足医改所造成的缺口,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第三,目前卫生院现状,首先是卫生技术人员和相关配套设备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新农合保障水平提高,就医人员抬高了中心,逐渐向上级医院流动。乡镇卫生院的收入降低大大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据有关数据统计,乡镇卫生院门诊住院人数比例逐年下降,业务收入大大降低。第四,乡村医生方面,乡村医生文化底子薄,基本上是老农民半路出来搞的卫生员,很难适应目前繁重的公共卫生工作。
3对策和建议分析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作为农村医疗的一项重大改革,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卫生服务的发展,紧紧与基层的医疗改革联系起来。具体的建议措施如下:第一,“五统一”的管理。首先是统一人员的管理,根据地区的人口覆盖配备村医,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及择优的原则招聘卫生院工作人员,对聘用、考核以及奖惩等情况备案,积极改变村医的农民身份。其次是统一业务管理。要明确乡村卫生服务的责任,乡村两级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监督管理,统一的门诊登记,真正做到“八有一上墙”。再次是统一财务管理,实行统一集中核算,根据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和安排的任务,兼顾绩效考核,对卫生人员进行工资统一造册发放。目前我们黔南州卫生局关于贯彻落实《贵州省卫生厅关于认真执行黔府发【2012】13号文件切实落实村医待遇的通知》的意见中:从2012年起对村医政府政策性补助达到人均817元标准:分基本药物专项417元补助、定额补助300元、年终考核奖1200元。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匀卫发【2012】93号文件《都匀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中还明确村医还从乡级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中下拨40%补助经费、及开展的医疗收入等几项收入。文件中还明确指出,统一解决纳入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乡村医生的社会保险费中,由单位缴纳的在村卫生室统筹基金中安排,由个人缴纳的部分在其村医补助中扣缴。逐步探索使村卫生室成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使具备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和乡村医生职业证书的人员逐步并入乡镇卫生院,积极争取改变乡村医生的农民身份管理。再次是统一的医疗器械管理。实施统一网上招标采购的方式,药品实行统一的价格进行零差率销售,加强药品的进出库的管理,乡医不得私自采购药械或者是加价,违者严惩。然后是绩效的统一考核制度。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乡镇各级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分等级奖惩。最后是群众的满意度测评。第二,加强两个独立,法律责任独立,工作中产生的风险与责任相关的卫生人员承担,财务核算的独立,村卫生室实行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第二,严格按照《都匀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实际情况,村卫生室统一挂牌印章,做到“三室一房”即诊断室、治疗室、留观室、药房。第三,支持鼓励优秀的卫生人员加入到农村基层医疗建设的队伍中,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打击与取缔非法行医的行为,达到净化农村医疗服务的环境。第四是提高各级卫生领导的认知度,统一思想,有力加强组织的领导作用。第五是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小组要进一步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督和管理,秉公执法,严惩分明。第六,定期对乡村医生加强技术方面的培训,更进一步提高村医的服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
4结束语
总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发展,要强化政府的职责,加大卫生的投入,建立并加强一体化管理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管理的制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提高人员的素质,进一步深化网络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乡村卫生服务的一体化,提高农村的健康医疗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石全,利林春,孙佳鑫.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1):17-18
篇3
关键词:文化建设;基层群众;内涵;重要性;现状;策略
Abstract: The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in today's culture system is indispensable. The party's 18 years, will be the people, the masses of its own as the main culture, entertainment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ulture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struction system, active grassroots cultural life, and promot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Will meet thei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life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the case, "Strengthening the mass cultural, urban-rural interaction and common prosperity"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world, the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future will build China into a beautiful and prosperous coun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status quo was content, based on this propose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mass culture importance to us, and how we can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mass cultu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grassroots cultural enrich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Keywords: cultural construction; grassroots masses; meaning; importance;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内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些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要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认真思考、统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工作,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打造别具特色、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群众文化社区。为促进社区与乡村平安和谐发展,就要始终围绕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开展不同主题、多种形式的社区与乡村文化活动,使社区乡村文化具备盈实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我国居民文化生活,将我们的社区、乡村创建成有文明、有道德的地区,就必须将建设文化网络、加强我们的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与社区、乡村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和谐,所以我国必须开展关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的重要性
(一)为村民群众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群众对幸福生活指数的要求,就应对加强群众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进基层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作大量工作,这样才可以取得了民间实质性的文化效果,近几年来,乡村也兴起了卡拉OK、健身跳舞等非传统的都市文化活动,并逐渐成为时尚的活动。
(二)为乡村文化建设指引方向。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的学术界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面对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信仰、以乡村庙会为依靠的文化表演形式及其与地方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要将民间传统的社戏、龙灯、庙会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一些娱乐文化活动逐渐复苏并不断发扬光大。根据乡村的文娱文化写成了有关乡村文化活动的第一手材料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些探讨会对于我们审慎地处理乡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等问题提供一个重要参考,更为重要是社会科学的多学科之间交叉交流的产物,学者要从不同学科的视角为我们乡村提供一幅当下中国乡村与文化建设相关的新农村建设的真实画面。这些描述将为中国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出发点。
(三)为市民群众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更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市民的素质,加强市民队伍的建设,精心打造广大市民人人参加,人人创造,人人享受的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为基层群众文化立市,打造区域基层群众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城市,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四)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财富。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都围绕着一个市的中心“摊大饼”。这个想法的主要弊端是: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大,然后就形成“摊大饼”的模式。使建设布局产生不合理现象,由于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继续存在,建设差一些问题;这都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的建设。造成大量的拆迁、反复的拆迁,这样不仅浪费大量建设资金也浪费大量的时间。城区建设高度化,引起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产生交通拥挤,环境恶化问题。城区过大,城区永无休止的开发、扩展,形成了恶性循环,使人们常常出现走进死胡同的情况。
三、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人民群众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而我们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及创新,这样能够满足广大群众逐步增长的精神领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障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事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合理优化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对于文化建设的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是在总体财政的支出中仍占的比例较小,文化资源配置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失衡发展现象,所以会导致较多地方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撑,导致我们国家城乡的差距,国家发展不平衡。
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资源整合,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加强管理,发挥作用,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文化建设等惠民文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升群众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为美好城市建设作出最大贡献。“要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重点是加快地域特色资源文化产业发展,这要求我们挣脱旧体制的束缚,让城市文化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美丽的景象。”
结语: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基层群众文化品位逐步提高。这是加大政府对基层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应用现代先进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传媒手段,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本文从乡村社会环境和乡村社会本身两个方面动身,讨论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对作为社会个体的人及其行为的影响所在,寻觅乡村社会法治建立中去封建化影响的切入点,为乡村社会去封建化道路选择起点位置和要去封建化的对象目的.
虽然封建政权在我国消亡已有百年,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在现代中国身上的烙印却仍然鲜活,它触及的范畴是全方面的:更由于我由乡村社会的特殊复杂性,使得乡村社会法治建立中去封建化影响成了一个耐久而普遍的请求,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去封建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到乡村社会中需求去掉其影响的那些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封建思想文化传统是一个统称的概念,泛指在封建社会中构成的各种认识、思想、文化和在其影响下构成的各种行为形式、习气和传统。它其中当然不乏各种真善和理性的文化和思想,而作为去封建化的对象,是指那些仍然延生在乡村社会中,成为了乡村法治建立的障碍,与民主、进步和文化相对立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
一、乡村社会大环境中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及其影响
(一)封建功利主义思想
封建功利主义思想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为官者和受功利主义教化的人们头脑中最根深蒂固的局部,它直接影响到作为社会个体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它常常使人们的行为趋于功利化,为了到达名利和私欲的目的,想方设法来躲避不利、以至是不惜地蹂躏法律,这样以来它就成了某些违法立功的思想本源。在乡村社会上层的官员中,追求作为功劳化、政绩化的功利主义思想和行为大量存在,极大的障碍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开展和法治化进程。如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恶圈土地,牺牲乡村和农民利益搞城市开展:人为地限制司法等机关接访、接诉、以至是干预司法来降低本地域发案率,以彰显社会调和稳定:支配媒体封锁音讯,瞒报矿难、事故、恶性事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等现象直接和某些官员出于维护本人的政治出路和经济利益相关联。他们的功利第一位思想形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严重冷漠,而且在事实上也损害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由于农民的特殊弱势位置和逐步扩展的国度行政权利,在一定水平上给了官员们的功利主义思想进一步开展的时机,如不加以控制,它所形成的乡村社会问题将愈加凸显和锋利,近一年发作的多起群体性农民事情便与之不无关联。
(二)官本位及特权思想
在封建社会中,做官就意味着将具有比普通老百姓更多的预期财富,更高的身份位置和更多的特殊权益。由于为官者和普通百姓对官的膜拜,整个社会构成了官贵民贱的思想,产生了贱民文化。官本位及特权思想越开展,贱民文化就越盛行。在社会文化不时开展的当今中国,这一思想及贱民文化现状却没有几改动,更由于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特殊状况,被灌输了贱民思想的他们以至没有勇气来打破这一等级观念,行为做事时战战兢兢唯恐本人贱民身份的暴露,而这又进一步滋长了官本位及特权思想的滋生和蔓延。
与官本位及特权思想严密相连的是强权思想,强权思想常常又会招致强权行为。位置和身份上的优势,普通会让官员们行为时考虑的是“我怎样怎样样,你们该怎样怎样样”,他们从认识中蔑视别人权益,藐视法律和国度,以为本人就是法律。加上农民的顺民思想,为官者在运用本人权利时通常也会呈好事多磨之态,但有时也会有少数“刁民”会不为所顺,这些他们所谓的“刁民”也就当然成了他们强权打压的对象。由于“刁民”们冒犯的是他们的当官的威严和权威,触及的是他们当官的利益,所以这种打压也就是来自他们关于本人官员身份、特权和利益的维护,而绝不是什么国度公共利益和司法的选择。
二、在乡村社会内部,大量的封建思想文化传统余孽仍在活泼,这些农化思想认识成为了乡村社会本身文化开展的障碍和乡村社会法治建立道路上难以冲破的樊篱,当然也就成为了去封建化的对象
(一)农民阶级的顺民认识和违法传统
“公民”一词早己在我国运用多年,它贯彻的是一种对等和公平的思想,泛指一切生活在一国范畴内的具有该国国籍的人。同样在我国,公民这一概念当然也包括一切的农民,但要真正说道现阶段乡村中的农民群体,这个弱势的群体,我想没有比“农民阶级”和“农民阶级”更适宜的用语了。
我国社会的农民弱势位置这一现状由来己久,封建社会的贱民文化加上建国来长期的以牺牲乡村利益来推进城市开展的政策传统,使得农民阶级早己习气了本人的社会此等位置,他们安于现状,只需本人最根本的生存利益有保证,他们乐于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请求和义务,因而他们不断被奉为最违法的阶级。
篇5
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中被鲜明地解构与建构
1954年,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指出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播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今天,新媒介带来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传播渠道和新的娱乐方式,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中,通过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传达与反馈关系,不断被鲜明地解构与建构。作为我国唯一辖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直辖市——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化也不例外。
重庆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197.36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和黔江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3万,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2.7%。长期以来,重庆少数民族大多聚居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山野,过着封闭农耕的乡村生活,保留着大量的传统习俗。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城乡高速公路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重庆农村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冲击与转型。从当地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传承来看,一个真实的现状是:土家吊脚楼、苗家木屋,逐渐被钢筋水泥铸成的小洋楼、小平房所取代,苗家搓衣板、鼎罐、草凳被现代化的洗衣机、电饭煲、沙发所代替。从当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来看,一个典型的现象是:苗家青年男女谈恋爱已经不再唱苗家山歌,而是到电影院卿卿我我;土家青年男女也不再跳起欢快的摆手舞欢迎远方来的客人,而是到歌厅与客人k歌狂欢。嫁娶习俗更是和现代都市人无异,车辆迎送,婚纱西服,现代感十足。种种现状与现象表明,在先进的传媒技术及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中正在被鲜明地解构与建构。
现代建构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保留特色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在全球化的今天,保留自身文化特质与精髓,就是保留自己赖以生存于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之中的根本。因此,少数民族自身必须慎重选择自身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在这一思考和实践中,有人主张,少数民族文化应当保持传统不变,否则就会失去其独特性;也有人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应当大胆创新,否则就会失去其生命力。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合理性,但易走极端。理性的做法是反对“一刀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无论哪种模式,任何一项具体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都应当有一个基本的准则和宗旨,即满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要满足这一需要,除了现代化,少数民族别无他路。
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对中国而言,现代化的实质是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现代化对少数民族而言,尤其具有双刃性,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但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先进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会形成极大冲击和影响,会使少数民族弱小的文化在某些层面上“均质化、淡化和湮没而处于社会上装饰性的、残留的或边缘性的地位”。①因此,如何面对不可回避的现代化趋势,建构适宜自身发展且兼具本民族文化特质的生活方式,是少数民族必须解决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建构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现代建构,才能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才能使其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获得更好的发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其价值也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
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策略
1998年,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以多种研究手段对网络化时代传媒转型背景下传播系统和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其研究成果《传媒转型:改变社区粘合纽带》一文中,从生态学构架的视角提出“传播基础结构论”,认为传播基础结构由两部分组成:邻里趣闻轶事讲述系统和传播行动的环境(见图)。
邻里趣闻轶事讲述系统包括宏观的趣闻轶事讲述者:主流媒体(主流媒体主要讲述的是整个城市、国家甚至是世界的故事,讲述对象可以是这个城市、县或是地区的所有人口);中观的趣闻轶事讲述者:当地媒体和社区组织(对象是这个城市的某个特定地区);微观的趣闻轶事讲述者:居住在某些地区的居民本身。传播行动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传播行为周围的所特有的情况和条件的总和。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论”对于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结合重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笔者对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提出如下三点策略:
一是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即主流媒体、当地媒体和社会组织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本身应对自身所担负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应有着清醒的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少数民族群体自身应当居于主导地位,主动传播,主动反馈,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提升本民族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是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过程中,有关各方应当对传播行动的环境有着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分清阻碍或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各种因素,如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征、交通状况等,辨识促进或阻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社会文化特征,如低俗文化、落后文化等,从地理上打通闭塞的交往环境,从心理上构建一个开放的沟通环境。
三是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在任何一个环节,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建构必须在着眼于当前实际且兼具长远规划的基础上,基于满足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基本需要和更高需要这一核心理念。这里的物质需要,不是短期内的经济提升,而是因地、因时制宜,形成可持续增长;这里的精神需要,不是随大流,走媚俗路线,而是应当有本民族精神内涵。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与重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QNRW48)以及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从传播学视阈看民族文化解构与建构》(项目批准号:2012Y 0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
参考文献:
①蔡骐:《文化·社会·传播》[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张舒予:《论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复旦学报》,2003第4期
③牟岱:《论国家民族文化的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04第5期
④张志 王晓英主编:《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C],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
篇6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为切实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政办〔20**〕34号)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普查,全面掌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域、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及时制定保护计划,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步健全保护制度,传承发展我市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推动特色突出的文化强市建设。
二、普查范围和内容
全市范围内,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属于普查范围。具体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包括方言)、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传统医药等。
三、普查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调查要深入城镇和乡村,调查对象要兼顾不同的人群,调查地区所蕴藏和传承的各种传统民间文化载体,均需注意调查。要按照传统民间文化本来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和采录。
(二)代表性原则。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要力求抓住民间文化现象中具有主流的,或主要的形式、作品、类型、民俗现象,以避免在普查工作中平均使用力量。注重去粗取精,选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的代表项目,重点深入调查。新晨
(三)真实性原则。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原貌,真实地、不加修饰地、不加歪曲地记录,确保普查内容和成果真实可靠,杜绝提供虚假材料。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市文化旅游局,具体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篇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对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思考
科技时代的生命伦理
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的社会成本探析
浅论克隆人引发的伦理问题
试论法律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医疗纠纷成因及司法解决机制探析
血液:从商品到礼物——从社会政策角度讨论无偿献血制度的完善
案例教学法在留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科学理论对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论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医用数学双语教学初探
关于健康体检中心开展人性化服务
浅谈人体解剖学课堂设计
音乐疗法的功能与应用
辅导员如何加强医学院校药学类学生的实习管理
外科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某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干部综合能力调查研究
中世纪西欧医院的形成及其特点
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社会效应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和谐生态辽宁的重要意义
生态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失地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研究——以锦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从伦理视角审视人造技术
试论医疗工作中的亚氏幸福观
“以病人为中心”的合理解读
从伦理视角完善我国的代为同意制度
医疗事故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思考
国外艾滋病患者人权保障与立法制度
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
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临床医学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初探——以《外科学》教学为例
医学生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途径——以锦州小世界健身俱乐部为例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南通市某中学高三学生SCL-90评定结果分析
大学生网游成瘾案例引发的思考
音乐治疗在高校的推广与实施
论心性修养与道教养生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MCAI课件的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的分类及其条目的编排格式
强迫·打击·震惊——视觉文化研究的几种模式
辽宁国有企业文化创新的战略意义及其影响
改善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以宣传思想工作拉动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医学伦理素养教育的机制、途径和方法
医疗技术管理的伦理建制
加强研究生临床医学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医学伦理学》“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广西医学高职高专的调研
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审美要求
试论地方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以西部地区一所医学本科院校为例
医学生医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多元文化心理咨询模式与本土化心理咨询模式
教育失衡: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论道教的辟恶梦之法及其影响
以当代信息技术优势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篇8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乡村之眼”项目
项目实施时间:2007年至今
提名理由
中国西部是生态环境最好、动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些地区并非无人区,长期的生存适应已使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一套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及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这些生存方式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证。
但怎样真正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保留住影像也许是他们最后表达的途径。“乡村之眼”让村民拿起摄像机,透过当地人自己的眼睛,记录日常的生活。当温暖从自身生发,纪录在左顾右盼之间,无时差无隔阂,这种影像的力量当是一根浑然未琢的劲烈之棒,人与自然,人与当下,传统与当下,影像让表达成为可能。
“西部乡村式”影像的诞生
当有人问起“为什么开始这样一个事”的问题时,我就想起来自乡村的学员们一个个拿着摄像机上来介绍他们“第一次拿起摄像机的经历”。其实“村民拿起摄像机”已不再是什么稀奇事,当我漫步在乡村的集市,常常看到一堆堆粗糙但是内容却很本土的音乐光盘、小品光盘和流行音乐光盘放在一起“热销”,仔细分析热销原因,就是因为这是当地人自己拍摄的熟悉的生活;我经常在村庄的重要活动上看到拿着摄像机的村民忙前忙后,到了晚上,白天的生活就在夜晚的笑声中重现在了电视里。早在我们开始培训之前,影像其实在乡村里已经按它自己的方式开始发芽了。当然,从学员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影像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的工具,更是一个记录和发声的工具。
我所在的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是一个从事中国西部自然环境保护的环保机构,一个做环保的机构怎么会和影像专业的培训扯上关系了呢?这还得从山水在中国西部的工作经历开始说。山水选择在中国西部开展工作,是因为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好、动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些地区不是无人区,而是有着各种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庄或牧区,长期的生存适应已经使这里的人们创造了一套与当地环境相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制度及世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生存方式也是我们正在追寻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证。然而对于城市中的很多人来说,乡村无疑被贴上了“落后”和“贫穷”的标签,由此误解所导致的就是西部正在按照东部的模式发展。在这个发展的大潮中,我们怎么样才能听到来自乡村的老百姓对于发展、对于环境和对于未来的想法?我们怎么样去真正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像,是否能成为他们最后表达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用影像经营乡村文化事业
山水从2007 年启动了“乡村之眼”影像纪录项目,在云南、、青海、四川等地对农、牧区居民进行影像拍摄和剪辑的培训,支持当地人拍摄自己的纪录片作品来表达对家乡文化及环境的理解。四年来,项目共开展了四期不同主题的活动,即“自然与文化”、“我们是主角—灾后社区生态文明重建”、“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年保玉则乡村之眼—记录家乡的环境与文化”。项目至今已经培训了一百多名乡村学员,拍摄制作了近60部作品。目前为止,坚持拍摄的仍有一半以上,项目本身也从一个简单的培训班发展为一个公益影像计划。我们发起这个计划,也是希望除了办培训班的形式以外,能为这些影像的传播找到广泛的渠道,并陆续在乡村建立工作站,以长期支持相关的乡村影像工作,同时开展乡村的放映活动。
篇9
鄂南农村现状调查
1、总体经济水平不高、不同乡村差异大
目前,调查村镇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镇整体发展不均衡,总体经济水平低,村庄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洪湖市为例,市域范围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其中府场镇和瞿家湾镇依托工业和旅游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老湾乡等乡镇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欠发达。
以调研的16个村庄来看,居民的年均人收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通海口镇的新街村,其主要支柱产业为加工业,经济条件要好于一般试点村。其年人均收入为6700元;而甘岭村交通闭塞,条件较差,年人均收入1500元,大体在3000~4000元之间。
2、村庄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核心涣散
由于城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将农村绝大多数劳动力吸引到城市中。平时村庄中留下的多是妇女、老人、小孩。由于人口减少和村庄规划长期滞后,村庄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空心村”不断出现。
3、村庄布局散乱,土地使用浪费
村庄布点散,乡村景观差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过去自然发展状态下的村庄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建设混乱无序,违法搭建棚屋现象严重。
调查中的自然村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如瞿家湾镇瞿家湾村和乌林镇周坊村有近3000多人,小的如万全镇吴棚村只有几十户村民。村庄内土地利用率低,简易搭棚、围墙占地十分普遍,用地使用浪费,由此导致村庄集约型发展的模式无法实现,其它设施更难以配套。
4、基础设施缺乏,经济网络薄弱
总的来说,调查中现状村庄基础设施大多缺乏,功能不全,绝大部分村庄存在专用文化娱乐设施为零,公建配套不足,市政设施落后,缺乏公共绿地等问题。
在道路交通系统方面,虽然不少村庄通过“通村公路”工程对外联系得到解决。但村庄内部道路等级低,断头路较多,交通组织仍然无序。
在公共环境卫生方面,调查村庄中污水垃圾的处理过于简单,77%的村庄污水直接明沟排入附近的河塘中,也没有固定的垃圾收集点。
在能源利用方面,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了一定改善,有37%村庄使用液化气,10%村庄有沼气使用。但过半村仍以煤和秸秆为主。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严重滞后,这既是长期以来村庄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也与村庄数量过多过散,造成基建资金难以集中发挥效应有关。
对策与建议
1、乡村空间重构,缓解空心化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民主要是靠水产养殖,加工和工业等实现了增收,劳务输出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之一。这要求我们在规划中能与经济现状相呼应。促进集聚发展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进行乡村布点规划,适当调整村庄布局,对于地处偏僻的村进行迁村并点,以方便基础设施的配建工作。另一方面,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保护耕地。还要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空心化的缓解。
2、挖掘村庄特色,保护生态格局
规划中注意发展特色经济,发挥村庄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形成规模。以瞿家湾镇瞿家湾村为例,它紧靠洪湖蓝田生态园这一国家4A级风景区,还保存有明清一条街等多处明清古建筑。若对其加强整合和扶持,必能带来更多的效益。
尊重自然生态,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防污治理,改善黄精卫生和村容村貌。调整乡村工业布局,城乡镇工业集中布局和污染物的集中处理。保护平原水乡的绿色生态格局。
篇10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02
2000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的城市化不断加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观光农业兴起及各城市郊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到郊外进行以体验郊野风光、农事活动、民风民俗、乡村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以接待休闲度假旅游者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度假村、山庄、农舍的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成立了河南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及管理工作办公室,在制定标准、提供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河南省旅游部门还围绕环城游憩建设,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郊区景区开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析
(一)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大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含盆地)三种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旅游局评比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当中,河南省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名列其中。河南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在河南省,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中,基本上具有乡土气息浓厚,乡民风气纯朴以及历史文化悠久等特点。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析
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确定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按照性状分类、指标控制、包容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自然资源的欣赏价值和人文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河南省面积较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笔者根据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现场资源的调查、踏勘,整理出较有价值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共计10处。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结合河南省具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选择相应层次的相关指标对河南省典型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分和分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特级、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
根据资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资源等级;特级资源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五级资源是指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的资源;四级资源是指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级吸引力的资源;三级资源是指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的资源;二级资源是指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的资源。一级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基本吸引力的资源。
1、评价方法
由于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繁杂,这里仅从乡村休闲度假地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评价。由于乡村度假地的评价要素和评价体系各不相同,有各自特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应针对评价目标选择反映其特征的相关要素指标。
2、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
表1为度假设施的评价因素表,根据表中各因子加权比较分析,以此得出河南省的各类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得分。
表1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以上评价系统的分级标准均为:
总得权重数乘以100为其分数,满分100分。
特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值域在≥90,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
五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80-89之间,各要素接近理想状态,风景价值高,属于应优先和重点开发的精华景点。
四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70-79之间,风景价值尚可,值得重点开发。
三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60-69之间,风景价值一般,某些要素有缺陷,但仍具有一定的风景开发条件。
得分低于60分的暂不分级,以 / 表示。这类资源某些自然风景要素有严重缺陷,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目前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2)评价结果
表2是对河南省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资源的具体评价。
表2 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评价分值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地在评价中的得分均比较高。其中,五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一个,四级乡村旅游资源有六个,三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三个。这说明,至少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比较多。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虽然从资源评价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整体水平不高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开发资金不足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不足。尽管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发展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水平不够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好、观赏价值高,重点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有些旅游项目因管理不当,造成乡村景观的破坏。
(四)资源保护不够
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统一协调的开发建设规划,已经出现部分乡村景观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植被,以及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有些旅游点缺乏环卫设施,管理者和游人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受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部分旅游者对文物涂抹刻画和随意丢弃废弃物,其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和环境的破坏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省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直鲜为人知。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很少出现在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上进行集体宣传,其它形式的宣传也很少。单独印制的宣传资料不多,内容也不够丰富,对外宣传不利。二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如各种山庄、俱乐部等。另外,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省旅游的宣传力度。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针对河南省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考虑到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以及旅游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河南省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产品以外,还应通过整体规划、全盘协调,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塑造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具体而言:
(一)整合优势资源,确保协调发展
在旅游规划的总体指导下,一方面整合现有旅游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培育龙头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挖掘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打力度,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加强营销策划,塑造总体形象
加强河南省乡村旅游总体形象的塑造、宣传,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通过精心论证,尽快明确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通过积极主办、参与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宣传。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列为重点宣传项目,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和网上宣传,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优势产品,促进产品开发
继续加强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强化其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考虑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产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新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是提高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既增加河南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强化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河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不明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通过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有关当事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这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措施。特别是乡村拥有很纯朴的气息,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五)广泛吸纳资金,合理妥善使用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抓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牵涉面广、环节众多,抓好行业管理,尤为重要。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庄军.旅游投资环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庄军.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