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工作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农业工作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
引言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1]。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智慧农业离不开高素质农业装备技术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高水平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提高的训练系统[2]。在此背景下,课程教学团队依托国家级农业工程综合训练中心和省级农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聚集优势学科科研平台,按照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教学平台有关工作要求,展开了基于VR技术的农业机械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开发,围绕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过程中“耕、种、管、收”环节,完成不同模块的网络化的农业装备虚拟仿真实验与部分农业装备虚拟仿真训练(实践)。为加快发展“新工科”,深化科教结合与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打下基础。
1农业机械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目的
为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逐渐加大专业课程的实验环节或专业实践环节的课时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专业实验或实践环节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必要。从农业装备的认识、典型农业装备的性能分析、设计、制造,乃至控制、智能化设计、维护等等都需要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其中。但由于经费、场地等原因,购买大量的新设备很难操作,而虚拟农业装备实验且可以很好解决农业装备实验的系统性、完备性问题,无需太多费用、场地、操作人员等,即可获得有关实验的虚拟现代化农业装备。大型农场的认知、大型喷灌机械、大型复合作业机械等等大型农场、农业装备,对学校而言根本无法购置与运行。传统的简单模型的替代方法无法真实再现大型农业装备其功能、结构及大型农场的情景。采用农业装备虚拟实训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不出校门实现大型农场、大型农业装备的运行、认知的实验与实践工作。如今,农业装备的科学研究已从二维化向三维化发展、从图纸化向无纸化作业发展、从经典设计向现代设计的发展。虚拟仿真技术作为现代的设计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业装备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一方面可以用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及实践教学,一方面也可用于智能农业装备新产品的研发。
2农业机械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设计方案
农业机械学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农业机械学》课程虚拟教学资源设置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的建设原则,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凸显虚拟教学的特色,实现虚拟教学的创新。结合农业机械化生产实际和教学特点,在原有植保无人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基础上,提出“智慧农场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项目方案,项目设有四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块,基本涵盖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实验教学课程及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智慧农场虚拟认知模块、“耕-种-管-收”农业装备虚拟拆装模块、农业装备动态仿真模块、农业装备虚拟测绘模块。每个实验模块均包括专业知识、综合技能和研究创新三种层次的多个实验,并充分与理论课程、真实实验、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2.1模块1:智慧农场虚拟认知
智慧农场虚拟认知主要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真实再现让学生对现代化专业化的农场进行沉浸式的认知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了解不同农作物的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后处理的生产过程;可以了解整个农作物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的不同农业机械的功能动态模拟;可以了解典型农业装备的虚拟驾驶与操作功能。
2.2模块2:“耕-种-管-收”农业生产装备拆装
“耕-种-管-收”农业生产装备拆装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些黄淮海地区主要农作物“耕-种-管-收”环节重点农机设备的正确的拆装步骤、必要的拆装工具,并实现实验过程的自动打分、测评。实现犁、耙、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移栽机)、大型喷雾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关键功能零部件的拆装。
2.3模块3:农业装备虚拟动态仿真与操作训练
农业装备虚拟动态仿真与操作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农用机械设备的外形、结构,并对关键部件进行文字说明,对于大型设备,展示其运作原理。学生通过虚拟操作实现不同农业机械,如犁、粑、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喷雾机等主要部件的功能的动态仿真,使学生真是体会到农业装备正常工作的内部动态功能,了解农业装备主要部件的工作原理。对于主要农作物,开展轮式拖拉机、轮式/履带式收割机虚拟驾驶和收获作业训练,让学生掌握道路交通安全、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和机械常识、操作规程等相关知识;利用三维影像技术构建出田间作业场景,实现拖拉机/收割机模拟实景作业,通过多个作业场景练习,掌握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及操作技术。
2.4模块4:农业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虚拟测绘实验
农业装备关键零部件的虚拟测绘实验是让学生能通过三维结构的查看和尺寸测量,能够充分理解农机设备重要部件的几何结构,帮助学生提高手绘能力,以及未来对先进设备重要部件的设计和改进能力。比如铧式犁的犁曲面曲线测绘、播种机的排种器、收割机割台、打捆机打结器等关键零件的测绘。
3智慧农场农业机械化生产装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设计
3.1系统主要内容与界面
3.1.1登陆界面。进入系统,学生或教师或维护人员首先需使用学号和密码进行登陆,在登陆的同时,系统后台会自动验证账号所具有的权限,并自动加载权限对应的功能模块;此外,登陆过程中,系统自动检测版本号及相应的资源信息,并自动进行对应的更
3.1.2个人中心。个人中心主要是学生用于管理个人信息,查询个人学习记录和考核记录;其中,学生信息主要包括管理学生个人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学号等;学习记录主要查询学习模式下的操作记录,包括操作时间,实训用时,操作步骤的正误情况等;考核记录可查询虚拟考核的记录,包括考核时间,考核用时,考核点的正误情况,考核成绩等。
3.1.3课程选择。学生进入虚拟实训系统首先需进入课程中心进行训练模块选择,当前,我们为系统设计了四个课程应用方向模块,分别是智慧农场三维数字化认知模块、“耕-种-管-收”农业生产装备拆装模块、农业装备动态仿真与操作训练模块、关键零部件虚拟测绘模块。
3.2系统基本模块中的软件与应用
3.2.1模块1:智慧农场三维数字化认知。进入模块1,系统会自动加载农场模型及其中的设备,由于场景较大,所以采用的是分布式动态加载的技术;当虚拟场景较大时,场景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方面是从模型的制作开始,就需要进行面片数和贴图材质的优化;另一方面,是在程序设计时,要考虑到采用图形优化技术对场景的加载和显示进行优化,这其中主要用到几种深度检测技术、遮挡剔除技术、LOD技术等;在漫游功能模块,漫游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学生可以选择让相机自动行走漫游展示农场布局,也可利用鼠标/键盘进行自由查看;整个场景除了农场的布局外,还会有一些工作中的设备,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字化农场。
3.2.2模块2:“耕-种-管-收”农业生产装备拆装。进入模块2,系统将虚拟拆装分为学习模式和考核模式,学生在教师的学时要求下,需先就进入学习模式进行交互操作的练习,当满足了要求后,进入考核模式验证学习成果。在学习模式下,拆装的流程需遵循设备既定的拆装顺序,不允许任意拆卸/装配,系统界面会显示操作步骤提示和上一步操作的正误情况;在拆装的过程中,系统界面会显示操作步骤列表,学生可按照该列表进行流程操作,每完成一步,系统会判断正误情况,并显示在列表中;在学习模式下,系统也会对下一步操作的对象进行提示;同时,学生也可查阅实验的操作步骤,或者开启自动拆装进行学习;辅助功能在学习模式下,系统默认为开启状态,也可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关闭/开启;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有操作错误的情况发生,系统提供返回上一步的功能,但是在学习模式下,只记录第一次操作的正误情况,不更新返回操作的正误情况,让学生可以明确回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熟练或者有错误的地方,并对此进行反复操作练习,加深印象;碰撞操作主要作用于两个方面,一是工具与零部件的拆装操作,学生在使用工具进行拆卸操作时,在三维空间中需与零部件产生包围盒碰撞才能触发零部件空间位置的改变;二是拆装过程中零部件之间的碰撞检测功能将使零部件之间产生真实的物理碰撞,从而避免穿插的发生,同时也有空间定位的作用。在三维空间中,当学生对零部件进行操作时,在零部件到达存放位置或装配位置时,约束功能将保证零部件自动捕捉空间坐标位置;当该设备的拆装学习完成后,系统会将操作记录自动存储到数据库中,学生可通过个人中心进行查询;考核模式与学习模式类似,但是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系统不会给予任何提示,系统后台记录每个步骤最后一个操作的正误情况,并在操作结束后给予评分表。
3.2.3模块3:农业装备虚拟动态仿真与操作训练。进入模块3,首先选择动态仿真、操作训练两种模式;动态仿真模式下,首先先进行动态仿真农业装备的选择,设备主要包含犁、播种机、旋耕机、收获机、植保无人机等,这些设备及相应的功能也是具有模块化和松耦合化的特性,后续可作扩展添加;选择设备后,系统会自动载入一个设备仓库,并在仓库中停放着所选设备;点击外观查看,设备会自动悬浮于仓库中,学生可使用鼠标控制,对设备进行360°查看,放大缩小查看,点击标签按钮,可显示外观结构重点标签及说明。点击结构查看,设备会呈现爆炸状态,学生可使用鼠标控制,对设备爆炸结构进行360°查看,放大缩小查看,点击标签按钮,可显示爆炸结构重点标签及说明;点击运行按钮,会显示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模拟;点击重点部件,设备外壳透明化,进行内部重点部件工作原理展示,学生可选择随时停止播放工作原理,也可重复观看多次。在实操场景中实现学生训练情况记录,并且可以在训练结束时全程回放,回放时可任意角度的查看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地方,方便学生全面观察自己的操作情况,提高操作水平和训练效率。模拟考核时,通过三维场景设置,按照联合收割机/拖拉机驾驶员考核大纲规定,依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科目考试评判表》评判标准,实现模拟考核功能。该功能严格按照驾驶员考核大纲的要求,设定各考核点知识说明,模拟考核场地,真实再现考核科目,评判严谨公正,客观验证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操作驾驶技术水平,以此激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考核优秀率。
3.2.4模块4:农业装备关键部件虚拟测绘。学生选择考核模式后,就会看到界面上有当前所需考核的设备零部件,零部件主要包括犁曲面、旋耕刀轴及刀片、移栽机鸭嘴(或栽插器)、收割机割台、滚筒、拖拉机悬挂系统、播种器等,具体的考核内容由教师端进行设置;首先进行部件测量,进入部件场景,部件摆放在仓库中,考核模式下,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自由选择工具和测量点对部件进行测量,系统不进行任何提示;然后进行工具选择和操作,学生先对测量工具进行选择,然后选择部件的测量点,选择测量点后,镜头会自动切换到适合测量的位置,学生用所选工具进行测量;需要对视角进行调整,由于测量对于视角控制的要求较高,所以系统可切换2D/3D现实,在2D视图下,用户可选择只看物体的顶/侧/底/正面,便于学生考核时的精准定位;同样的,在测量过程可使用鼠标键盘的配合操作,调整一个较为合适的视角进行操作。
篇2
关键词:智慧农业;物联网;zigbee
中图分类号:TN914
当下,物联网技术正中国迅速发展,其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已经开始应用于工业和生活的很多领域,如生活中应用最成功的智能家居,工业领域中的智能交通和智慧矿山等。我国的第一产业虽然经过了60年的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是处于机械化作业的初级阶段,随着劳动人口的城市化转移,农业从业者将会大大的降低,必将会制约农业的发展,影响我国的食品安全。智能农业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会降低对于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在智能农业下,信息和知识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同时,能够显著地提高农业环境的监测,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对食品进行跟踪和调度,提高食品安全,因此智能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技术的提升将会为我国的第一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1 系统结构设计
智能农业系统由信息采集器、无线传输装置、智能网关、工控机、智能监控装置以及自动控制设备(自动通风装置、自动采光装置、自动喷水装置等)。系统设计原理为,信息采集器将环境信息收集起来,收集的信号为模拟信号,通过AD转化数字信号,连接无线传输装置(zigbee),信号由电信号转化为无线电磁波,无线传输装置采用zigbee技术,该技术功耗低,组网灵活,终端连接数量多,通过装置的协调器将数据传输给最重要的设备,智能网关,智能网关内置linux操作系统,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智能网关进一步将信号传输至监控信息中心,在信息中心所有的数据均汇聚于工控机内,通过内置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存储、绘制图表等操作,同时通过智能判断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智能网关,网关通过无线传输装置进一步下传给自动控制设备,完成控制处理。同时智能监控装置将图像信息采集至监控中心,实现远程的可视化监控,可实现专家的远程诊断等功能。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四部分:
1.1 传感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单元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现场的光照度、温湿度、二氧化碳信息,经由ZigBee无线路由最终汇集到ZigBee网关,ZigBee网关通过对传感器信息的整理融合,并根据设定的阈值对喷水系统及空气调节系统做相应的调整。
ZIGBEE 2.4G无线通讯技术类似目前已经广泛应用的WIFI(WLAN)技术,它和WIFI的通讯频段、通讯方式、编码方式、协议方式都很类似,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一个就是带宽,ZIGBEE 2.4G的带宽较小,最大不超过256KBPS,不能流畅的传送视频;第二个是功耗,ZIGBEE 2.4G的功耗一般只有WIFI的十分之一,耗电量很小,非常适合家用。除此之外ZIGBEE的所有性能和WIFI差距不大。
1.2 视频监控
用户可使用终端(电脑、手机、平板等)实时查看当前农业作物生长状况,并通过相应的控制指令对空气调节系统和喷水系统做远程控制;也可调取过去的视频资料,以作为农业作物生长历史数据。
1.3 远程控制
用户可使用远程终端(手机、电脑、PC等)经由网络发送控制指令到ZigBee网关,然后再由ZigBee网关对相应指令进行解析并通过ZigBee无线网络将开关指令发送相应的设备以控制农业现场空气调节系统和喷水系统等。用户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实时了解当前系统的运行状况。
1.4 数据分析
系统对农业现场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存储整合,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天气状况和农作物生长状况分析出对农作物最优的环境数据,并根据其数据对农业现场做相应的调整。
2 系统工作原理
信息采集部分主要通过传感器采集现场环境参数,采集的数据主要是跟农作物生长息息相关的环境参数,做到环境参数的量化处理,采集的主要数据包含空气温湿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温湿度以及土壤PH值等主要数据,为软件决策提供依据。
采集到环境变量为模拟信号,需要通过AD转化为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传输至无线传输装置的终端内。
无线传输装置采用zigbee无线技术,通过zigbee自动组网,构成一个低功耗的传感网络,同时省去了布线的相关费用,组成传感网络的模块分为终端和协调器两种,终端负责连接信息采集,协调器则与网关相连,实现了通过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智能网关。同时zigbee无线传输装置实现了双向的传输,实现信息数据上传的同时将控制信息传输到各终端模块,实现自动设备的控制。
自动控制设备主要由电控系统、执行设备和供电组成,通过电动控制系统控制各种农业生产的执行设备,包括遮阳控制设备、通风控制设备和喷水控制设备。
信息中心的业务平台负责对用户提供农业大棚的功能展示,主要包括环境参数、数据分布、历史数据、阀值告警、远程控制和远程监视六个方面。系统软件能够通过数据进行展示,存储、分析经过智能运算,分析出最恰当的阀值,对自动控制设备进行远程自动控制,还能够对农业数据进行汇总。
3 智慧农业的使用意义
3.1 物联网技术推动农业信息化
通过各种传感器和无线传输设备的使用,农田信息能够实时自动传输到农业管理人员的眼前,实现了农民和农田的有机互联,进一步通过标签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仓储和运输,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实现食品安全,同时农田信息的获取和联网还能够实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方便区域管理,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农业自动化。
3.2 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传统农业的管理水平,在农业生产环节,利用农业智能传感器实现农业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利用自组织智能物联网对采集数据进行远程实时报送,为农作物大田生产和温室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农作物生长环境,不仅可获得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同时可提高水资源、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3.3 物联网技术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在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领域,集成应用电子标签、条码、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农产品和食品追溯系统,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跟踪、溯源和可视数字化管理,对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实行智能监控,可实现农产品和食品的数字化物流,同时也可大大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文黎明,龙亚兰.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54.
[2]管继刚.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0,3:24-27.
[3]余华,孙艳红,车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4:2172-2174.
[4]肖克辉,肖德琴,罗锡文.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细农业智能节水灌溉系统(英文)[J].农业工程学报,2010,11.
篇3
1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不存在一个严格的定义,它的范围很广泛,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的通信双方传输距离限制在较小范围内,就可以称为短距离无线通信,它主要关注建立局部范围内临时性的物联网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低成本,工作频率是免付费的ISM频段;第二个特点是低功耗,无线发射器的发射功率一般在100mW以内;第三个特点是对等通信,通信距离大多在几十米或上百米之内。目前,射频识别(RFID)技术、蓝牙(Bluetooth)技术、ZigBee技术、超宽带(UWB)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中。
1.1射频识别(RFID)技术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无需直接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采用无线射频技术对物体对象进行非接触式操作,并能够自动识别的无线通信系统。标签、读写器、天线三部分构成一个最基本的RFID系统,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标签与读写器之间发送具有空间耦合、传输特性的射频信号,通过天线完成对物品的自动识别。RFID技术的主要特点为:自动读取,实时显示,简单方便,应用领域广,安全性能高。
1.2蓝牙(Bluetooth)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低功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该技术采用较低的成本完成设备间的无线通信,天线单元、链路控制单元、链路管理单元和软件单元四部分组成一个蓝牙系统。蓝牙技术的实质是要建立一个通用的无线电空中接口和控制软件的统一标准,使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在没有电缆连接的情况下,不同厂家生产的便携式设备可以在短距离范围内拥有互相通信的功能。蓝牙技术的出现推动和拓展了无线通信的应用领域。蓝牙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低功率,低成本,工作频段为全球通用的2.4GHz,可同时传输音频和数据,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
1.3ZigBee技术ZigBee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网络技术,是一种介于无线标记技术和蓝牙技术之间的技术提案,该技术依据的研发标准是IEEE802.15.4无线标准。ZigBee技术主要应用在短距离范围内且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电子设备之间,通过多个ZigBee节点的部署,建立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达到数据信息传输的目的。ZigBee技术特点:数据传输速率低,为20~250kb/s,功耗低、成本低、网络容量大,每个ZigBee设备最多可与254个设备相连接,组成一个具有255个节点的ZigBee网络,覆盖10~75m的范围,基本上可以覆盖一般的家庭或办公室环境,工作频段相对比较灵活,不仅可以使用全球通用的2.4GHz频段,还可以使用欧洲的868MHz频段和美国的915MHz频段。
1.4超宽带(UWB)技术超宽带(UWB)技术是一种使用极窄脉冲方式完成无线发射和接收的特殊技术,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彻底摒弃了普通无线收发中必须采用载波调制的传统技术手段,成为一种在时域中直接操作的无线技术,打破了传统无线通信技术高速度、低成本和低功耗不可兼得的两难问题。鉴于该技术的众多优点,使得它很好的应用在成像系统、车载雷达系统、通信与测量系统。依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规定,UWB通信系统可使用3.1~10.6GHz的频段,在10m范围内,信号传输速率达到500Mb/s。UWB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传输速度快,保密性强,兼容性好,定位精准,体积小,功耗低,系统结构易于实现,适合短距离通信。
2应用领域
目前,RFID技术得到了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全球各大软硬件厂商相继投入大量的研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物流领域的仓库管理、日用品销售;运输领域的集装箱管理和包装运输,公路收费和车辆监控;农林牧渔领域的跟踪定位;医疗领域的药品生产、医疗垃圾跟踪等。蓝牙具有功耗低及体积小的特性,因此它可以被集成到对数据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移动设备和便携设备中。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家用无线联网、移动办公和会议联网、个人局域网、Internet接入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等。ZigBee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家居、工业与环境控制、医疗看护等行业中的低速率无线通信,具体包括:家庭安全智能控制、工业控制、公共场所的烟雾探测、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及传输、医疗部门的实时监测与治疗等。
UWB技术最初被应用在军事方面,后来拓展到民用领域,具有很好的商业价值。主要包括两方面技术,一方面是高速率数据传输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一方面是精确测距、定位、成像等的无线探测技术。具体的应用领域包括:短距离高速无线多媒体智能网络、智能交通系统、传感网络和智能环境、工程探测和救援、军事领域等,超宽带具有很宽的带宽、低功耗,它可以与其他应用程序共存。因此,在无线通信领域,超宽带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
3结语
篇4
关键词:物联网;实时信息;信息理论;信息获取;问题探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物联网也在不断地占据着国内技术领域,物联网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渐的形成。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的应用以及实时信息的获取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加大对物联网中实时信息理论和实时信息获取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物联网实时信息相关理论研究
(一)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物联网实时信息,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所获取的与任何事物有关的及时、有效地信息。研究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是最大化地利用物联网在获取实时信息方面作用的重要前提,对人们掌握最新的生产与生活信息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高人们办事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物联网实时信息作为互联网信息的一种,与报纸、电视等实时新闻信息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具有有效性、及时性和多样性。
(二)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的作用
物联网实时信息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城市建设、工业的发展、农业的进步等等。
1.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的提出,为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智慧城市互联互通的协同共享。将实时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2.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的发展翻开了人类互联网技术的新篇章,悄然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 随着我国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的发展,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集群逐渐形成,我国物联网时代下的产业革命也初露端倪。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服务技术的发展对推动我国产业链的完善、集聚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应用实例研究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地发展,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渐的扩大。就目前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工业的生产,又或者是智能交通的实现,都可以借助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的作用。
1.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它以交通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利用为主线,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智能交通的发展以及智能交通信息系统的建立,都离不开物联网实时信息的支持。智能交通借助无线网实时信息的相关特性,向交通运输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信息,确保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转。
2.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最初,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主要应用于部分零售商业中以及物流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物联网实时信息逐渐扩展到工业的生产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等领域。首先,物联网实时信息为工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其次,物联网实时信息及实地反映出工业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方便有关人员对工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再次,物联网实时信息可以将具体的工业产地分布情况抽象地反应在相关数据中,提高产业链的客观性,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工业产业链,最大化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总之,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作用。
3.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具有对信息的高度概括性和及时采集与散播性,并且使信息具有较强储存性,其发展状况会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掌握最新消息就是掌握了最大的发展优势。在企业内部建立局部物联网,可以加快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速度,让每一位员工了解到企业的最新发展动向,使员工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 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军事中的应用。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利用多传感器的优势建立了作战空间的态势监测系统,具有很强大的作战能力。传感器在美国军事中的应用,是物联网实时信息理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雏形,是物联实时信息理论在军事领域成功运用的典范。
二、物联网实时信息获取问题研究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技术使实时信息的获取、处理、交换与传播成为了可能。现如今,任何事物的实时信息都可以通过物联网反映出来,实时信息的发展正在逐渐的改变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掌握大量的实时信息来帮助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事情。
(一)物联网实时信息的不同获取路径研究
物联网实时信息的获取路径主要分为:人工采集和自动采集两大类。两种不同的信息获取路径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原理。
1. 人工采集实时信息路径研究。物联网实时信息的使用有效性,取决于实时信息的真实度。真实度越高的实时信息,使用价值也就越大。运用人工对实时信息进行采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真实性。此外,部分实时信息对保密性也会有所要求,使用人工采集可以有效地解决自动采集技术中对信息的泄漏问题。然而,在人工采集实时信息的路径中,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物联网实时信息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人工采集模式是无法应付这一海量的工作。
2. 自动采集路径研究。所谓物联网实时信息的自动采集模式,就是指:物联网利用自身的相关技术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与总结。自动采集实时信息的模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整个实时信息获取工作。然而,物联网技术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随时对某一事物进行判断,而物联网技术倘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或被不法分子侵略,就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给人们提供大量的错误信息。
(二)物联网实时信息获取中的难点分析
物联网实时信息的获取路径有多种,在运用不同的信息采集路径的过程中,会遇到共同的采集难点,当然也会有截然不同的采集难点的存在。其中,信息的丢失和信息的误传是实时信息采集中最大的难点。
2. 实时信息的丢失。物联网实时信息是以物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因为物联网受侵略或遭遇故障而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实时信息的完整度直接影响着信息的使用价值,物联网实时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造成丢失,破坏了信息的完整度,会大大地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
3. 实时信息的误传。物联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要想通过物联网传递实时信息,就得借助诸多系统技术来实现。实时信息在这个复杂的传递过程中,倘若某个物联网系统部件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实时信息在传递过程出现失真的现象,严重地破坏了实时信息的精确度。
总之,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应用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与拓展。物联网中的实时信息理论在促进我国工业、农业以及军事方面的发展上,有着重大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物联网实时信息获取问题的研究,加强物联网实时信息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炳潮.物联网中关于实时信息理论和实时信息获取问题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2] 牛玉霞,任伟.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1(08)
篇5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当前几种职业教育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知的融资在天使到C轮之间职业培训类的教育项目在180家以上,跟广义上的在线教育项目相似,其培训的基本模式都为工具类、平台类、网校类等几种。
工具类:工具类是以一个教学工具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即针对某一种职业或者该职业的细分领域做一个工具类的APP。由于操作简单且能满足精准人群的需求,可以在短时间内累积大量用户,譬如有道词典等就是这一类教育。工具类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小而轻盈,迭代渐进,容易成功,同时达到用户量之后也可以扩展为平台。
平台类:现在来看,平台型在线教育是各种在线教育发展的主流,不管任何种类的职业教育最终都会成为一个平台。平台可以累积大量的两端用户,也是传统教育进行在线教育试水的首选。平台类的特点是大而通吃,布局未来,缺点是投入大、风险大,需要快速积聚大量的资源。2014倒闭的在线教育机构中,相当一部分是平台型。目前来看,BAT等网络巨头布局的在线教育都是平台型。
网校:网校的特点在于,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入互联网,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相对于面授教育而言,网络教育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是师生分离、非面对面组织的教学活动,是一种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网校可以融合工具类以及平台型等各种类型,在教学对象上也可以是B2B或者B2C等,形式相对比较灵活,同时内容一般比较丰富。网校有综合教育类也有垂直教育类,其中职业教育最受欢迎。 职业教育将是热门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对它影响最大的就是经济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几个方面。
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规模的大量扩充,以及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得产业结构由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工业为主,才使得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当前正处于全产业的转型升级大时代,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工业4.0正在让生产车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据化、智能化、连接化、信息化是将来生产制造车间的主流技术。这同时也对从业职工有了更高的要求,生产制造正向生产智造迈进,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
譬如,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以及3D打印在接下来也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流,虽然这几项技术会让从业人员越来越高深,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必须懂的机器人工作原理及流程、人机交互以及3D建模等技术。
未来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将是精工作业,这也需要大量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等技术的人才。这样,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将会是一个大热门,服务于企业转型升级的中间商将需要大量的懂互联网并能具体操作的人才。随着人才缺口的逐渐增大巨大,市场必然会越来越可观。 把握“互联网+”时代
如今,从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的大背景看,以往的职业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互联网+”时代。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上,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无法更好的适应当前行业的转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教学形式上,即便是一些在线职业教育也仍旧沿袭过去的教育方式。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参与职业培训的人员依旧无法直接在企业内上岗,还是需要在岗培训很久才能真正入职。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如何做才能突破、超越呢?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是通过培训让某些人具备从事某个职业的技巧,另一方面是让企业能够找到入职就能工作的职业人才。
那么,基于这两个方面,职业培训首先就得了解市场与需求,其次要搞明白做职业教育需要的资源有哪些。然后要在了解市场、明白用户人群、拥有一定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洞悉整个产业链的情况。
此外,虽然本身是一个企业整体,但是为了供应链与价值链能够延长乃至下沉到企业内部,职业教育还是要与企业直接关联,这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同时,为了进一步做好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将来还要做关于人才梯度、培训体系、产品理念、线下线上O2O渠道等几方面的建设与研究,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乃至教育全行业的更高要求。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物流;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1 概 述
1.1 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近几年来受到国家及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物联网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中文翻译是“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第一,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仍然是互联网,其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的网络;
第二,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以实现对物品的定位、跟踪、智能化识别、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流业定义
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物理性实体流动过程,物品将发生时间或空间的移动。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物流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其中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资源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物流服务业。这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因为所有产业的物流资源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优化整合,可以起到1+1>2的功效。
1.3 物联网推动物流业变革
1.3.1 物联网让我们开拓思路,主动面对未来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业将进一步开阔相关政府部门、物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他们的认识,将能让物流业全面主动地提升物流业信息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并借助于新的RFID等技术,全面开创物流业智能物流的新时代,让物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更好地参与国内与国际竞争。
1.3.2 物联网技术能更好地改善物流业的管理水平
物联网技术的良好使用,将促进物流业的信息化,提高物流配送的智能化,并将带来供应链节点的变革,使物流业可以实现实时化与透明化管理,实现重要物品的可跟踪与追溯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被充分的利用,并在物流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相信一个智能物流的美好时代将会很快实现和到来。
2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与研究现状
2.1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现状
物流业是最早利用物联网的行业之一,目前很多物流系统采用了RFID自动识别、卫星定位、认址、红外、自动识别、激光、无线、编码、传感等高新技术,已经具备了初步智能化、信息化、可视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敏捷化等先进技术特征。
以上这些具体的信息化技术就是目前我国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主要表现。总的来说,在我国目前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相对成熟的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1 通过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对产品状况进行实时掌控
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行业,如物流、烟草、医药等行业,正在使用产品追溯体系来实时掌控产品的具体状况,可以实现对货物的实时追踪、查询、信息采集、识别与管理等,目前这些行业里有较多的成功实例。
2.1.2 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对物流活动过程进行管理
基于GPS技术、传感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等各种技术来对物流过程管理,逐步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管理,将可以实现在物流过程中对车辆进行定位、线路规划、在线调度、运输物品监控保护与配送等的高效管理。目前这些具体的技术在物流业中已得到了充分使用。
2.1.3 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的自动化、信息化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可以对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全面协同管理。目前国内的一些物流配送中心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管理,例如,这些物流中心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控制堆垛机自动完成出入库管理,实现无人搬运车搬运物料,并可以借助机器人码垛,开展自动分拣等业务,因此,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管理将可以逐步实现现场无人化作业。
2.1.4 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供应链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个性化订单,如果没有良好的供应链整合管理,将会让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会使企业处于竞争的不利境地,因此,供应链的合理整合与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避免牛鞭效应的发生,需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正确预测,只有通过智慧供应链才能做得更好,这也推动着物联网成为企业智慧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物联网在物流业中的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概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如何运用物联网技术改善物流信息管理的研究
例如,西安工业大学荆心博士(2010)的《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该文指出了目前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存在着一些不足,然后具体分析并总结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系统的设计必须以智能为基础和核心。侧重研究和使用智能搜索、智能控制、完成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等功能,使得物联网技术得到充分的利用,最终满足物流信息系统资源配置最大化的需求。
(2)物联网在各行业物流中的运用研究
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徐亚鹏(2010)的《物联网在烟草商业物流的应用研究》,该文对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将给中国烟草行业商业物流带来深远影响和深刻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基本的工作原理,对物联网技术在烟草商业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展望。
(3)物联网在具体物流环节的运用研究
例如,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武晓钊副教授(2011)的《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与展望》,该文对仓储这一物流环节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有智能信息管理技术、智能机器人堆码垛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环节应用的不断深入,射频识别技术在仓储业的应用将得到快速发展,感知技术集成应用将成为仓储的潮流,无人搬运车与智能机器人将融入仓储物联网,无线网络与通信技术将得到应用,仓储环节的物联网应用将出现互通互联的大趋势。
2.2.2 国外研究概况,主要分成以下几类:
(1)从技术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如何让物流管理利用物联网的一些具体技术。例如,JITR、RFID自动识别技术及MES的基本方法与先进管理理念,通过车间生产物流信息的实时反馈进行物流数据分析和监控,加强车间物流控制,实现生产节拍、物流、信息流的同步,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物流管理成本。
(2)从产业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TI、INTEL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目前都在物联网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Symbol等己经研发出同时可以阅读条形码和RFID的扫描器。IBM、Microsoft和HP等公司也在积极开发相应的软件及系统来支持RFID的应用。欧洲的Philips、STMicroelectronics在积极开发廉价RFID芯片;Cheekpoint在开发支持多系统的RFID识别系统;诺基亚在开发能够基于RFID的移动电话购物系统;SAP则在积极开发支持RFID的企业应用管理软件。
(3)将物联网与物流业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进行结合研究
例如,将物联网的技术:RFID自动识别技术、移动技术、中间件技术以及JIT、MES的先进管理理念与基本方法应用到物流业的物流跟踪管理系统中。
3 充分利用物联网对物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3.1 利用物联网能提高物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智能化和信息化是目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经不仅仅是对物流的基本环节与基本职能的管理问题,而且还可以将相关物品的信息等特定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并且可以根据物品所面对的相关物流环节与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的分析,并做出智能化的分析、建议与决策。
3.2 物流业利用物联网将能提高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程度
物联网能帮助进行物流功能的整合,可以有效提升流系统的整体效率,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主要指物流活动过程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管理,它是通过利用物联网来实现智能物流管理,将物流活动过程中的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管理等环节进行良好管理,使之集合成物流活动一体化系统,以便物流业高效率地向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
3.3 利用物联网技术能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
为了更好地面对国内外物流业的剧烈竞争,为了赢得客户,赢得竞争优势,现代物流管理都希望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或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而将物联网与物流业的良好结合与应用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点,今天物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能使相关的信息采集变得更加快捷与高效,促使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并进一步降低物流服务成本。
例如,物流业可以采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在集装箱等集装单元器具上使用相同类型的电子标签,这样在对集装单元器具进行装卸搬运时就可以通过信息采集快速收集跟货物有关的信息,从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约物品的装卸搬运时间,并且可以实时掌握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具置变化,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减少相关物流环节成本,最终使得物流业的整体利润率得到提高。
3.4 利用物联网使得供应链各环节整合更加紧密
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智能化的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信息资源整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了相关企业在原材料、物资供应、产品生产、货物流通、市场需求等环节上的协同,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在供应链各环节的库存数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控制,以缓解供需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可以避免需求被不断放大,有效地控制住了牛鞭效应的发生,使得企业的库存减少,流动资金得以增加。
物流业对物联网的良好运用使得供应链各环节整合更加紧密与高效,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让相关客户的满意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进而避免了客户的流失,保证了客户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4 物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物流业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有许多优势,但是目前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处还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行业标准,因此,国内相关物流企业在利用物联网技术时还将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结合使用。
4.1 物流业采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资金需求量较大
在物联网技术成为相关行业,特别是物流业的通用技术之前,在该技术的使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目前物流业的整体利润相对来说还比较低,因此,对资金的依赖成为了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普及的重要障碍之一,不管是采用RFID技术,还是GPS技术等,这些都将会增加相关企业的资金等资源的投入,也将增加企业的初期成本压力,因此,中小型物流企业要是没有急切的技术升级要求,一般不会主动地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与物力资源来发展物流业的物联网技术。
4.2 物联网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限制智能物流发展
首先,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读取可靠性,因为今天相关的物联网识别技术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程度,企业在对相关数据的读取过程还可能受到相关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其次,是数据本身还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因为物联网的识别技术在读取相关数据时需要经过网络,特别是互联网的传输,而互联网本身就存在着信息传输等安全,这也使得物流业在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物流时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
虽然物流业在采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物流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特别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物联网在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将会是十分光明的,同时,相关行业及管理人员等在面对物联网热潮时,也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不顾企业实际情况而去跟风,应该注意切忌浮躁心态,尽快制定统一标准等。
5 当前可以利用物联网发展物流业的重点领域
5.1 物流业智能运输管理子系统
将物联网技术综合运用于物流业运输管理环节,通过物联网技术建立起一个适合企业需求的智能运输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包括了企业车辆调度管理和车辆控制等方面。
5.2 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智能仓储管理子系统
通过RFID自动识别技术将符合行业要求的标签附着在需要被识别货物的表面、外包装物或货物的内部,当被识别的货物进入到RFID自动识别可控制距离内时,RFID读写器将自动且无需接触地对货物进行读写。该子系统包含货物自动入库、货物自动盘库、货物自动出库和货物自动周转等环节。
5.3 物流业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统
物流企业智能配送管理子系统以GPS与GIS等通信技术为基础,主要为物流业物流配送提供高效服务。该子系统包括车辆实时监控、动态调度、配送货物查询、物流企业与外包方的通讯、车辆配送路径优化等。
5.4 物流业智能包装管理子系统
智能包装管理子系统是以RFID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材料科学等技术为基础,通过增加物品的实时信息以便各方对物流过程的追踪管理,提高货物的包装效率,特别是运输包装的效率。
5.5 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物流安全管理子系统
通过利用RFID自动识别等无线数据通信技术,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企业相关货物的实时跟踪与识别,掌控货物状况,从而保证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库存管理、货物正确与快速运输和产品销售等全过程的时效、可靠与安全管理。
5.6 企业智能质押品监管
例如当融资企业把相关质押商品存储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后,并以此向银行申请授信,物联网技术可以使银行等金融企业随时对融资企业的相关质押品进行信息实时监管,从而降低银行等金融业可能需要承受的风险。
5.7 企业智能保兑管理子系统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智能保兑,将可以随时掌握从银行承兑到仓单质押等各个环节的反常问题与情况,并且可以预警上游生产商回购质押货物。
6 物联网在物流业应用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发展推动着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变革。随着物联网理念的不断引入,相关技术的不断提升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扶持,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物联网将给中国物流业带来历史性与革命性的变革,中国智能物流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全新时代。
我国未来通过物联网为物流业提供的应用将主要出现以下四大发展趋势:
6.1 主要从智能供应链与智能生产融合
随着RFID自动识别技术与传感器网络的逐渐普及,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给企业的生产子系统、采购子系统、物流系统与销售子系统等的智能融合打下基础,而网络的融合必将产生智能供应链与智能生产的融合,企业物流完全智能地融入企业经营之中,打造智能企业,打破传统流程、工序等的界限。
6.2 智能物流网络开放共享,融入社会物联网
物联网是聚合型的系统创新,必将带来跨行业的应用。如产品的可追溯智能网络就可以方便地融入社会物联网,开放追溯信息,让人们方便地实时查询、追溯产品信息。今后其他的物流系统也将根据需要融入社会物联网络或与专业智能网络互通,智能物流也将成为人们智慧生活的一部分。
6.3 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能物流
目前在物流业应用较多的感知手段主要是RFID和GPS技术,今后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传感技术、蓝牙技术、视频识别技术、M2M技术等多种技术也将逐步集成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用于现代物流作业中的各种感知与操作。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等。
6.4 物流领域物联网创新应用模式将不断涌现
物联网带来的智能物流革命远不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以上几种模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更多的创新模式会不断涌现,这才是未来智慧物流大发展的基础。
目前,就有很多公司在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如,某公司在探索给邮筒安上感知标签,组建网络,实现智慧管理,并把邮筒智慧网络用于快递领域;当当网在无锡新建的物流中心就探索物流中心与电子商务网络融合,开发智慧物流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无锡新建的粮食物流中心探索将各种感知技术与粮食仓储配送相结合,实时了解粮食的温度、湿度、库存、配送等信息,打造粮食配送与质量检测管理的智慧物流体系,等等。
7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物联网应用于物流业仍处于孕育和准备阶段,离大规模的应用和普及还有较大距离。但是,物流业作为物联网技术最早涉及的领域之一,已经具备初级应用雏形,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业的整体运行效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技术不断革新的大环境下,物流业必将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将迈上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吴晓钊,王继祥.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业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2):52-59.
[2] 赵昱. 物联网对物流活动影响之展望[J]. 企业导报,2010(6):107-108.
篇7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landscape, water cultur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the part of the theme, and is the external performance of 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 whos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water culture and aesthetic thought, and fully reflects the water's natural beauty of movement and voicing, the twists and turns. At the same time, the campus buildings, structures, roads and other buildings, are not only to meet the water modeling for the external elements, but also to create water environment for the name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natural beau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auty of campus water culture.
关键词: 校园;水文化;建设;措施
Key words: campus;water culture;construc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5-0097-03
0 引言
贵州清镇职教城地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之间,总用地80平方公里,包括时光校区和乡愁校区两个校区。相邻职教城是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三级政府按照“世界眼光、国内一流、贵州特色”的理念,共同致力打造的国全领先的“生态园地、科创基地、人才高地”。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西侧,距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红枫湖1.8km,距省级风景名胜区百花湖9.8km。学院占地面积600亩,在校学生规模8000人,总建筑面积31.4m2,总投资13.82亿元。
2015年5月,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我校调研后提出:“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学校这里有山有水,要在保持原有风格风貌的基础上,运用山水、亭台、池塘、田园等标志性农耕文化符号,统筹规划设计,建设错落有致、山水相连,与时光贵州小镇相呼应、相媲美的乡愁园。学院乡愁园位于校区北侧,占地面积98.6亩,为乡愁贵州一期工程。乡愁园核心规划为乡土水利区和坝体景观区。为使校区景观绿化与乡愁园相互呼应,打破纯粹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景观绿化格局,将水元素融入景观规划主脉中,结合乡愁园背景和我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室外实操实训,打造具有水利特色的景观校园,对建设鸟语花香、蜿蜒曲直的水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水文化建设方案
为实施响应贵州省水利厅、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节约用水办公室下达《关于开展节水型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以及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拟将打造为节水示范型学校。水文化建设纳入新校区总体规划,在校园景观、建筑单体造型、色彩、建筑物命名突出水文化特色。水文化建设内容包括雨水回用工程及配套的室外管网工程、水体景观区、乡愁大坝整治及提水泵站。
根据水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校园设置明流和暗流两条水流通道,对水文化景观进行补水,如D1。暗流主要是利用地埋式雨水收集管网将屋面雨水、运动场雨水收集至篮球场地埋式污水池,经过污水泵提升至乡愁岭山顶植生池净化处理后,输送到清水池储存。处理后的雨水从清水池经雨水回用管输送到水体景观、绿化区域、卫生及洗车供水点;明流主要从山顶清水池出口开始,沿山体及道路修建开敞式溪流,利用跌水、陡坡、缓坡、挡水坎等水工建筑物形成自上而下的溪流,下泄的水流直接进入广场北侧水体景观。超过水体景观设计溢流控制水位的水,通过溢流管再次回收于污水处理池。
2 水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
校园水文化建设要围绕“水”来构思,一是要决解“水”的来源和水循环利用,二是是要体现“水”的自然美,三是要展现古今中外治水历程及发展。
2.1 水源选择及水循环利用
该院水文化建设“水”的来源包括雨水收集和泵站取水两部分,首先对校区水质较好的屋面雨水进行回收利用,以降低运行成本,当收集的雨水量不足以维持水体景观的需水量时,再利用泵站进行补水。
地势总体北东高 西南低。结合校区地形条件以及道路规划,为尽可能多的收集屋面雨水、提高雨水利用率、且降低雨水收集费用,雨水收集池设置于运动场与单身教师公寓之间篮球场下方,室外埋地设置。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水文化之水体景观补水、校区绿化浇洒、洗车、道路与广场冲洗等。
经测算,校区收集的屋面雨水水量不满足水文化景观需水要求,需另辟水源进行补水。补水水源选点于校园北侧乡愁大坝,乡愁大坝总库容8.65万m3,正常库容5.85万m3,水面面积12000m2,设计日供水量为500m3。主要为校园水文化景观及绿化供水。
2.2 单体建筑水文化建设
在建筑单体造型突出“水”元素,融合了当代水利工程坝体主要型式:学院主大门为世界著名的三峡大坝造型,教学公共主楼选用贵州典型坝型――双曲拱坝造型,图书馆则采用重力坝造型。
在建筑色彩突出“水”元素。以蓝色四坡屋顶体现大气的水利水电特色;建筑外墙采用混凝土本色――冷灰色,使建筑融入自然;建筑线条采用褐色点缀,带动建筑的灵气。
2.3 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命名水文化
建筑物、道路、学院大门命名上突出“水”元素。教学公共主楼命名为润泽楼、中心广场为润泽广场、主大道为润泽大道、主大门为润泽门。“润”取自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春夜喜雨》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泽”上善若水,泽惠四方。因水体景观都江堰工程靠近次入口,将次入口、次入口道路命名为淘滩门、李冰大道、淘滩大道。“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李冰为避免内江河床泥沙淤积总结出来的方法。滩,就是河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堰,就是挡水的堤坝。
2.4 校园景观水文化
校园景观绿化建设要与水文化建设遥相呼应,打造具有水文化特色的景观绿化,该校设置贯穿整个校园水体景观绿化,总面积5640m2,配合新校区规划轴线、弧形的水体文化廊道呈“品”字形分布在校园主入口及广场两侧。
北面水体靠近体育区和生活区,以溪流及湿地水池为主要形式的自然跌级生态水体,有助提升师生的生活及运动环境,增强水体休闲观赏性。
校园西入口水池是与校园正门一体设计的造型水池,与校门整体营造出水利学校的校园特色与校园文化理念。
南面的大面积线性水体是校园水体景观的主体部分,面积约3300m2,与周边的绿地植物、广场、水利文化景墙及小品形成独特的教育水体景观。
南面水体景观区域是结合了水体景观的休闲观赏功能、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课外实训教育功能的综合水体环境。其利用现场高差关系形成围绕图书馆的东面高、西面低“L”字型水带。并根据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及技术分为三个区域――下游的水利工具展示区、中游的都江堰工程仿真区及上游的现代坝体构造区,分别代表了中国水利工程从古到今发展的古代农业应用模式、大型水利改造模式和现代水电能转化模式。
水利工具展示区由高位湿地、观景湖、文化景墙及实体古代水利工具组成,主要为了展示古代水利工具如翻车、水车、水碾等实体模型及其运转原理和文化历史。让学生在室外休闲或实习实训过程中接触水利工具及体会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感受水利应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校荣誉感和归属感。
都江堰工程仿真区是由等比例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实体模型及对应的南入口广场和造型景墙组成。都江堰是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建成后两千多年来不断修葺扩建,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实体模型是参照建国初期的形态、其设计是为了体现中国大型水利工程通过改造水利环境,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水利工程的力量及智慧所在。
现代坝体构造区是由三角重力坝和我校教师自行设计的甘金桥拱坝的等比例实体工程、控制展示室、构造小品及说明景墙组成,是整个水体景观的核心部分。坝体内的控制展示室能真实地展示坝体的核心智慧、工作原理、构造形式及水电能转化模型,并通过控制坝体出水口大小展示中游都江堰模型的丰、枯水期的水流模式,教师能根据水利知识的学习阶段对坝体进行互动教学,是具有实际教育功能的水体景观区域。
2.5 水文化景墙
为彰显水利文化,水体景观四周还配置7块水利文化景墙,如图2,彰显不同水利发展时期的水利文化。分别代表水利发展初期、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时期、向南发展时期、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水利最发达时期、漕运为主时期、新技术酝酿期、近现代时期等7个中国水利发展时期。
2.5.1 初步发展期
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以前-前256年秦灭周时期,主要介绍大禹治水水文化。
2.5.2 以黄河流域为主的时期――中国水利的第一个
秦灭周(公元前256)-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是中国水利第一个发展期,主要介绍郑国渠、都江堰、灵渠、坎儿井等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
2.5.3 向南发展期
自东汉初平元年(190)-隋正权建立(581)的392年间的中国水利文化,介绍此时期洪灾防治工程、堤防与排涝工程、灌溉工具、运河槽渠建设、灵渠斗门设计及相关水利人物。
2.5.4 鼎盛时期-中国古代水利最发达的时期
自隋初(581)-宋北末(1127)547年间中国水利文化,主要介绍运河发展中通济渠、永济渠、圩田、防於肥田、复闸工程及相关代表人物。
2.5.5 漕运为主时期
自南宋初(1127)-明嘉靖末(1566)的440年中国水利文化,主要介绍京杭大运河、水利技术创新及秦九昭等水利代表人物。
2.5.6 新技术酝酿期
自明隆庆初(1567)-建国初期(1949)的383年间中国水利文化,主要介绍黄河青口束水攻沙原理、洪泽大湖修建、引黄淤灌、民国虹吸管工程及相关代表人物。
2.5.7 近现代时期
介绍自建国初期(1949)以来中国水利发展成就,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典型案例,例如葛洲坝、山峡、南水北调等水利工程。
3 结束语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水文化建设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一期工程全部完成,二期山涧溪流工程正处施工阶段。工程总投资911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0%。工程建设中,学院本着水文化建设与水利水工程建筑专业室外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水利开发模式,打造叠级水体景观;利用自然地形,结合水工渠系建筑物打造陡坡、跌水等自然溪流景观,不但提升了校园的水文化艺术水平和自然美,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传授学生水利水电知识,是校园水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吴寒,王佩珊,吴建锋.校园文化纪念品创新设计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篇8
【正文】
一个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了这个理论所涉及的领域中的主要成分,基本原理则揭示了这些主要成分之间的联系,并指出了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之下,这个领域发展变化的规律。
1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
一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就是揭示了这个学科领域实践的发展规律的那些表述。图书馆学的基本原理,就是指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发展规律。通过前面的论述,我们认为,下述的三条原理概括了图书馆实践领域的发展规律:
1.1文献单元属性的分化和融合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
可获得性论按照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的原理,通过分析文献单元的知识单元、表意方式和文献载体三个属性的组成及这些组成在历史上的分化和融合对图书馆发展形态的影响,从而,用统一的逻辑解释图书馆历史形态的发展。
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用这一原理分析了文献单元属性现时代的分化和融合,得出了互联网是新一代的文献载体的结论,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基本文献属性的分析,提出了自由文本网络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形态。从而,实现了对图书馆的未来作出符合理论解释逻辑的预见的理论目标。
由此可见,图书馆的技术发展,始终是以文献单元的知识单元的子属性作为组织文献体系的逻辑依据,以表意方式的子属性作为组织检索系统的形式依据,以文献载体的子属性作为保存和表现文献体系内容的依据的。据此,不难得出图书馆的发展是以文献单元属性的发展作为前提的结论。我们将其称之为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一原理。并且认为,这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
1.2图书馆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
可获得性论从文献产生是由于人群传承文明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文献是人群、进而也是人类社会这个耗散结构的“遗传记忆”。所以,图书馆存在的终极意义,要从文明的传承和创造中寻找。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导致了文献信息需要的集中化,文献信息的集中化是文献聚集的前提,文献聚集又是图书馆产生的前提。同时,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也是图书馆在实践中首先要面对的需求规律。所以,人群中文献信息需要分布的离散性,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假设前提,也是图书馆产生的社会原因。重点用户是否有足够的文献信息需要,图书馆能否为重点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能够持续存在的社会原因。提出社会对文献信息需要的规模增长、“自由平等”理念的张扬、图书馆主体性的觉醒是图书馆获得长足进步的社会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的实践领域,是文献的保存和整理为支撑,包含了文献信息创新过程中的文献信息传播、文献生产部分领域的一个区域。文献信息创新过程,最终是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的。因而,随后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消费过程考察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指出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决定图书馆作用的具体方式,提出图书馆的哲学定位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并且,在这个哲学定位的指导下,考察了图书馆职业信念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网络文献体系为实践特征的新一代图书馆职业信念是:所有知识为所有人服务。
由此可见,只要图书馆不断地开拓进取,始终保持自己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性设施的地位,图书馆就能不断的发展。所以,这条原理揭示的是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将其称之为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二原理。
1.3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
图书馆学第一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技术原因,第二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社会目标。然而,即使图书馆已经明确了解了文献单元属性的可利用性,也时刻牢记图书馆的社会目标,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够顺利使图书馆与时俱进。因为,还需要将这些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够真正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在将新的技术、方案、信念、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组织协调,使得这些技术、方案、信念、理论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作用的问题。这就引出了可获得性论的图书馆学第三原理: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领域角色再分配的出发点。
从静态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怎样组织图书馆的活动,才最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社会目标。在“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分配”一章里,我们已经分析了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的历史,指出了图书馆领域角色分配,是以提高文献群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为角色划分依据的。所以,提高文献中知识单元的可获得性是图书馆馆领域角色分配的出发点。
从动态来看,当文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引发了新的社会需求,当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变革的机遇来临的时候,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一旦图书馆完成了针对新的形势的分析,形成了实践领域的角色再分配,就预示着图书馆渡过了对新的社会和技术环境的适应期,迎来了图书馆事业新的发展时期。所以,这条原理揭示的是图书馆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1.4小结
这样,可获得性论首先通过从基本定义推导出三层6个基本概念,接着,通过分析这些概念的各种属性和联系,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各种现象,论述了图书馆形态、图书馆职业信念和图书馆领域的角色三者各自的发展逻辑,力图从图书馆领域的实践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认识。本文又进一步总结出了三条用以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并指出第一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分条件,第三条原理揭示了图书馆发展的充要条件。从而,在结构上保证了图书馆学核心理论内容的完整性。
2图书馆原理的探索
上文提出了三条用以指导图书馆实践发展的图书馆学基本原理。按照学科理论结构的推理逻辑,在学科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应该可以推导出一些更为详细的推论,作为用以解决实践问题时的指导。这些推论通常被称为“定律”。可获得性论认为,图书馆学应该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由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部门学科,这种“定律”是指面向实践应用的实践原理,所以,我们把这些推论称为“图书馆工作原理”,简称“图书馆原理”。
2.1什么是图书馆原理
简单地说,图书馆原理就是图书馆的工作规律。比如,印度图书馆学家SR阮冈纳赞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就可以视作这一研究领域的典范之作。[1]至于阮氏的著作英文原名为“TheFive&nbs
p;LawofLibraryScience”,直译应为“图书馆学五定律”,为何这里译为“图书馆五定律”呢?正如学者黄权才所指出的那样,阮氏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不是图书馆学的而是图书馆工作的定律,是图书馆工作者而不是图书馆理论工作者遵循的原则”。[2]至于阮氏为何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TheFiveLawofLibraryScience”,可能与当时的图书馆学研究尚不够成熟,研究领域还没有明确划分有关吧。
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图书馆原理呢?我们认为,研究图书馆原理的目的,是为了为图书馆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思想,探讨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的发展规律,阐
发对作为整体的图书馆工作的限定和指导。这其实也就是阮氏五定律所讨论的问题的主旨。
那么,图书馆原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我们认为,明确图书馆原理应该包含的内容,是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前提,如果不给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划定边界,就容易出现在论述时漫无边际的现象,使得讨论的结果变得没有可比性。如上所述,我们认为,图书馆原理涉及的内容,是把图书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在这里并不代表图书馆事业,也不是具体的业务工作的代表,而是作为一个具体社会机构的图书馆的形态的抽象。本文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分析讨论图书馆原理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的。既然图书馆原理试图为图书馆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思想,那么,影响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因素,理所当然就是图书馆原理所要涉及的内容范围。
影响图书馆工作发展的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两方面。所谓技术因素,是指图书馆专业技术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那些因素。所谓社会因素,是指外部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精神对图书馆提出的要求。从图书馆工作的内容来看,也可以分为社会工作和技术工作两方面,而且,从社会工作到专业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逻辑过渡。比如,公共关系、读者组织属于社会工作层次,文献采访编目、书库的维护属于专业技术工作层次,读者的接待及相关服务,属于社会工作向技术工作的过渡层次。所以,我们认为,图书馆原理,就是要全面地为这些范围内的工作提供思考的出发点。
2.2图书馆原理不是图书馆事业原理
自从20世纪30年代阮冈纳赞提出著名的“图书馆五定律”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爆炸”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催生了许多使得阮氏“图书馆五定律”的解释无法完全涵盖的内容。于是,国内外图书馆界的学者试图通过发展和修正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来为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提供指导思想,它们的名称也都无一例外叫做“图书馆五××”。比如,美国学者米切尔·戈曼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图书馆:梦想、狂想与现实》一书中,提出了“图书馆新五定律”(FiveNewLawsofLibrarianship)[3],国内有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4]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5]。但是,我们发现,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并不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图书馆的工作规律,而是图书馆发展原理。可是,仔细推敲起来,黄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讨论的内容范围包括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两个方面,这显然与我们在上面界定的图书馆原理讨论的内容范围有矛盾。那么,我们在上面作出的这种限定是否有理论根据呢?
图书馆领域的实践主体,包括图书馆员、图书馆、图书馆事业三者,它们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层次。图书馆员对应于具体的读者和用户,图书馆对应的是具体的服务人群,图书馆事业对应的是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
从使服务对象满意的角度来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图书馆员的层次,更多的是交际因素。图书馆员并不能很快改变现实可获得资源的状况,特别是过去年代出版的文献资源的状况。但是,尽可能地让读者明确地知道资源现状和了解自己的对读者需求的负责态度,并且,让读者理解图书馆工作的现状,则是图书馆员可以做到的。显然,在上述工作中,交际因素居多。同时,自从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机构存在以来,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都是由当时图书馆的经营方式所规定的。也就是说,图书馆员的工作服从于图书馆的专业分工。所以,图书馆员这个层次没有独立的工作原理。
在图书馆层次,更多的是服务方式因素和统计因素。图书馆总是面对一个具体的服务人群,因此,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具体的人群为基础的。这也是图书馆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领域。因此,图书馆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服务对象的需要,需要而且也能够通过具体的服务方式和统计数字来表现,这也是具体的人群对具体的图书馆的发展施加影响的依据,是图书馆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根本所在。而且,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图书馆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图书馆学是否能够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在图书馆工作这个层次,应该存在独立的实践原理。在图书馆事业层次,更多的是政策因素。由于不同地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也由于图书馆作为一个具体的社会服务机构,它的服务存在着现实覆盖面的问题,具体的图书馆必然是面向具体人群的。所以,具体图书馆的存在状况,更多的受到当地人群的影响是必然的。作为为全国图书馆提供发展指导的图书馆事业,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地区的具体状况,更不可能面向具体的人群。因而,图书馆事业更多的是带指导性的政策因素。图书馆事业中的政策,不应当是一般社会事业政策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类比运用,它应该体现图书馆事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正如我们在讨论图书馆领域的角色分配时提到的:具体的图书馆是体现图书馆存在价值和意义的主体,当出现了单个图书馆无法解决,或者解决起来将有损图书馆的社会目标的问题时,图书馆事业就有了存在的必要。因而,图书馆事业本身也有独立的原理。因而,没有必要把图书馆原理和图书馆事业原理混为一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图书馆这个层次的实践,是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和戈曼的“图书馆新五定律”这两个新旧五定律以及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的共同基础。只是不知道他们是否意识到了。相比之下,黄俊贵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就另觅蹊径,试图阐述图书馆的发展原理,提出一套用以指导图书馆工作与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黄先生的研究非常有价值,但是,他把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认识,称为图书馆原理,违背了上文的分析,是不妥当的。
其实,通过分析黄俊贵先生的图书馆五原理,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黄俊贵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五原理是:(1)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2)符合国情;(3)以读者为中心;(4)可持续发展;(5)以办馆效益为目标。[5]如果我们把“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去掉,把“以办馆效益为目标”改成“以办事业机构的效益为目标”,使得前四条原理变成这样:(1)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2)符合国情;(3)可持续发展;(4)以办事业机构效益为目标。[5]我们可以发现,这四条原理其实是社会事业的一般发展原理,并没有哪一条是图书馆领域所特有的。而“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也不过是对阮氏的“图书馆五定律”部分内容的重复,也只有这一条原理体现了图书馆领域工作的特殊性。这样,黄先生的这五条原理就成了四条社会事业的一般发展原理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和一条图书馆工作规律的简单相加。我们认为,既然叫做图书馆原理,就应该是在一般社会事业发展原理之外,体出了图书馆领域的特殊性的规律性认识。毫无疑问,研究一般社会事业发展原理在图书馆实践领域的运用,对图书馆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黄俊贵先生的研究在这个领域中确实有不少创见。但是,应该在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具有图书馆实践特点的规律性表述,而不应该就此止步。如果,去掉了“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就看不出在这图书馆五原理中图书馆事业在原理表述上的特殊性了。而且,从逻辑上来看,一个是一般事业原理,一个是专业机构原理(图书馆事业面对的不可能是具体的读者),两者之间显然存在着层次的差异,把这两者凑在一块,怎么看都不协调。所以,把这些内容称
为“图书馆原理”,看来是不合适的。既然如上所述,图书馆事业也存在着独立的原理,“图书馆原理”一词还是留给图书馆这个层次的实践吧。
2.3图书馆原理的来源和产生方法
追溯一个理论的来源,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所建立的基础是否牢固,另外,在对同一内容范围内不同表述的理论追源索本,还可以起到对比发明、启发智慧的作用。探索一个理论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这个理论中的使用,则可以让人们了解到这个理论的逻辑体系是否足够严密。
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的内容是:(1)书是为了用的;(2)每个读者有其书;(3)每本书有其读者;(4)节省读者的时间;(5)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阮冈纳赞在这五定律中,以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为起点,使用演绎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推导出其他四条定律。用演绎方法推理整个定律体系的好处是,只要第一定律是成立的,其他定律也就获得了成立的保证,因而,最终需要证明的只是第一定律。不足之处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展开也受制于第一定律的表述。阮冈纳赞认为第一定律“书是为了用的”是毋用质疑的。言下之意大概是说,人们生产书籍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知识,传播信息。这种目的,不会因为书籍成为了图书馆的藏书而有所改变。可获得性论在讨论文献的目的的时候,指出了人们创造文献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重现信息。文献显然要“用”才能重现信息。因而,可以说,“书是为了用的”是建立在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之上的。正是因为第一定律的可靠性和使用演绎方法来形成整个理论体系,阮冈纳赞的五定律,才拥有了无比的说服力,被誉为“我们职业的最简明的表述”。
戈曼的“图书馆新五定律”的内容是:(1)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2)掌握各种知识传播方式;(3)明智地采用科学技术提高服务质量;(4)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5)尊重过去,开创未来。[3]按照学者景海燕的论述,认为新老五定律“所包含的各个定律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第一定律都是带有根本性质的基本原则……第二、第三定律是第一定律的必然推导和具体化……表现了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内容,第四、第五定律是第一定律实现的有效保证……支撑着图书馆的不断发展。”[6]戈曼也自称,他的这个“图书馆学五定律的提出,是站在我们职业的这位巨人(注:当指阮冈纳赞)肩上,以当今图书馆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背景,对阮氏图书馆学五定律所蕴涵真理的重新解释”。[3]从这些论述上看,戈曼也继承了阮冈纳赞五定律的研究方法。但是,其第一定律表述为“图书馆服务于人类文化”,显然忽略了图书馆所被社会公认的情报职能,因而,其第一定律并没有象阮冈纳赞的第一定律那样,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的。这样,推导出来的新五定律就难免有遗珠之嫌了。
龚连英、袁漪雯两位学者提出的“图书馆五原则”是:(1)搜集与整序能优化人类文明的信息资源;(2)以人为本;(3)向一切现实与潜在的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追求创新与高效,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功能;(5)发展着的图书馆应探求出自己的演进规律。[4]龚、袁两位在提出这五原则时,指出以微机革命、网络革命和通讯革命为主流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送网络化、信息产业化,从而对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然后,直接提出了五原则,并且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并没有进行原则与原则之间的逻辑推理。所以,只能算是在对前人理论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归纳。正如该文的题名:《21世纪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新解》。至于其内容是否完整,由于没有论述,所以,不敢妄作判断。
至于黄俊贵先生的图书馆原理,我们在上文已经作了一些分析,可以看出黄先生对图书馆原理的来源的理解,主要是从一般社会事业的发展原理类比而来的,所以,可以认为主要使用了类比的方法得出的;“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条则是通过对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的归纳和深化得到的。使用类比法和归纳法可能会导致一些缺陷,主要是可能存在不恰当类比和不完全归纳。比如,阮冈纳赞在“图书馆五定律”中,用了四个定律来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问题,而且各有侧重。黄先生的图书馆原理仅用了一条原理来阐述,是不是过于简略了一点?另外,其他四条原理彼此之间联系也不大,所以,也很不好检验其论述所涵盖内容的完整性和其中的论述到底是否完善。所以,黄先生提出的这几条原理看来也只好象他所说的那样,“通过集思广益,去粗取精、除丑求美,逐步取得共识”[5]了。这种做法走的显然是与理论建设追求逻辑严密性所不同的另一条路子。
2.4小结
如果图书馆原理真的象黄先生所说的,要“回答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图书馆学是一个什么科学系统”,[5]恐怕也不是象黄先生提出的图书馆原理那样,由几个没有严密逻辑联系的原理组成的。其实,图书馆学原理负责揭示的,是图书馆实践领域所具有的特殊矛盾的规律性,也可以说,图书馆学原理是由图书馆学研究对象展开而成逻辑体系。图书馆原理负责揭示的,是图书馆具体工作中的所要求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发展规律。这两者之间应该是存在着差别的。
我们认为,把图书馆学原理和图书馆原理混为一谈,其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深层缺陷: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脱节。结果是进行学科理论研究的学者,不知道怎样去解释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原理,比如,对于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我们就很少见到(确切地说是没有见到过)有著作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角度,特别是研究对象的角度,去论证这些实践原理。另一方面,进行实践研究的学者,不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是怎样的,只从现实工作的需要出发,提出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试图冠之以学科原理的名称来指导实践工作。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图书馆学原理和图书馆原理屡屡发生错位的原因。这也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书馆学尚未成熟。
本节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原理这个概念的梳理,划清图书馆原理所涵盖的内容范围。通过对各种图书馆学原理的来源和方法的考察,认为为了保证图书馆原理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需要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正确的选择。
3结语
本文在可获得性论核心逻辑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了三条图书馆学基本原理,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推演出图书馆的实践原理,并且,对图书馆学基本原理与图书馆实践原理的关系,以及图书馆原理的界定、来源与产生方法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1.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黄权才.谈阮冈纳赞和戈曼的新旧《五定律》.图书馆界,2000(4)
3.景海燕.图书馆学新五律.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3)
4.龚连英,袁漪雯.21世纪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新解.益阳师专学报,2001(3)
篇9
方观承认为种植棉花“功同菽粟”,只有使农民重视植棉纺织,才能“衣被独周乎天下。”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根据自己多年深入民间考察的收获,对棉花、棉布生产的全过程进行了精深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月精选画师,绘制成《棉花图》系列,共有图谱十六幅,依次为《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反映了棉花从播种收获到纺织染色成布的全过程。每幅图后面配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然后装裱成《棉花图册》,并在册首恭录清圣祖康熙的《木棉赋并序》,呈送乾隆皇帝御览,乾隆应方观承的请求,为每幅图分别题写了一首七言诗,同时准予方观承所作的诗句附在每幅图的末尾。由于有乾隆皇帝的题诗,所以方观承将这份图册正式定名为《御题棉花图》,并精心临摹副本,镌刻在质地优良的端石上,同时刻石上还增添了《方观承恭进棉花图折》、《方观承恭缴御题棉花图册折》和《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三文。七月,方砚承将《御题棉花图》交回宫中。从此《御题棉花图》原本即深藏宫中,《御题棉花图》刻石则留在了直隶总督署。所以确切地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并不是《御题棉花图》,而是《御题棉花图刻石》的拓本。清朝灭亡后,刻石流散到了保定市半亩园街两江会馆,1954年由河北省博物馆最终收藏保存。
《棉花图》刻石画面严整精到,繁而不乱,流畅的细阴刻线勾画出陂塘畦畛、屋舍器具,错落有致,合乎规矩;人物动作,各具形象,姿态生动,五官清晰,须眉刻画一丝不苟,纤毫毕现,既突出了画面的主题,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方观承在书法上很有建树,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将他的行书列为能品,从刻石上的楷书来看,取法钟太傅、颜真唧,厚重宽博,与御题诗洒脱秀逸的行书相映生辉,同细致的线刻图共同构或了一幅幅完美的画卷。准确地反映出在十八世纪中叶我国北方冀中地区棉花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其中许多成功的经验,至今仍在广泛应用。如一至五图,反映了棉花选种、播种及田间管理和采摘的经验。
在我国的传统农学思想中,一向重视种子的质量问题,认为“择种为第一义”,“种一不佳,即天时、地利、人力俱大半弃掷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棉花图》继承了这一科学思想,在首幅即开宗明义地指出“种选青、黑核,冬月收而曝之。清明后,淘取坚实者,沃以沸汤,俟其冷,和以柴灰种之。”阐明选种首先要进行粒选,即“选青、黑核”(乾隆时代河北所种亚洲棉以青核、黑核两个品种较优),初步剔除杂劣,然后在第二年清明后进行水选,除去秕粒,留下沉底的饱满坚实的种子备用。播前种子还要进行三道工序的处理,一是晒种,即“冬月收而曝之”,这可以提高发芽率;二是烫种,即“沃以沸汤”,使种子珠心的薄壁细胞破坏,加带氧气进入,促进种子发芽;三是拌种,即“和以柴灰”,柴灰(草木灰)含钾量很高,既作为种肥帮助棉花发育生长,又有一定的抑制病虫害作用。
《棉花图》中,对于播种,也作了详尽的说明。首先植棉“宜夹沙之土”(见《布种》说明),因为棉花是一种深根作物,主根、支根和根毛组成一个发达的根系网,需要砂壤土才能生长好;在种子入土深浅的问题上指出“种欲深,覆土欲实;虚浅则苗出易萎。”(见《布种》说明);播种的季节《棉花图》中提出“雨足清明方布种”(见《布种》乾隆诗),“种在谷雨前者为值(音zhi,庄稼种得早些或熟得早些叫“植”)棉,过谷雨为晚棉。(见《布种》说明),河北省的主要植棉区在中部和南部,谷雨于4月19―21日交节,此时,天气转暖,雨量渐增,正宜棉花播种。因为棉种发芽需要一定的地温,幼苗生长需要一定的气温。如果播种过早,地温低,种子在土中的时间过长易于烂子、烂芽或长出病苗、弱苗,造成缺苗断垄,如果播种过晚,棉花苗迟发,就不能充分利用有效生育期,而且晚苗营养生长势强,不利于结优桃;播种植棉的疏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至到单位面积的产量:过于稀疏,虽然单株能发育良好,但由于单位面积内株数少,总产量仍不会高;过密则单位面积内虽然株数多,但由于单株发育不好,总产量也还是低的。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古代农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主张“一尺作一穴”,有的认为“千丫万丫,不如密花”,有的主张“每步只留两苗”,《棉花图》中,则采用了一个相对灵活的处理原则,“古法一步留两苗,虽不可尽拘,大要欲使根棵疏朗耳。”(见《耘畦》说明),土质好地力足的地块,可以“一步留两苗”,瘠薄的土地,棉株相对较小,就可以适当密植,这种因地制宜的态度,似乎更适于千差万别的土地条件。
《棉花图》中,极为重视田间管理。首先强调“种棉必先凿井”(见《灌溉》说明),在我国很早就把水利看成是农业的命脉,《管子・水地》中提出了“民之所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的思想,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农田灌溉经验,在水源上有泉溪、水井、水塘,在工具上有戽斗、水车、辘轳、桔槔、虹吸管、液槽等。“农民仰占阴晴,俯瞰燥湿,引水分流,自近彻远”。特别是“北地植棉多在高原,鲜溪池自然之利,故人力之滋培尤亟耳。”(见《灌溉》说明);其次由于中耕不仅可以除掉杂草,而且对促进土壤熟化和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都有很大作用,因此,《棉花图》中提出了“时维夏至,千锄毕兴。一月三耘,七耘而花繁茸细,犹之谷五耘而糠秕悉除也。”(见《耘畦》说明)。第三是整枝,《棉花图》中写道“苗高一二尺,视中茎之翘出者,摘去其尖,又曰打止,俾枝皆旁达。旁枝尺半以上亦去尖,勿令交揉,则花繁而实厚。实多者一本三十许,甚少者十五六。摘时宜晴忌雨,趋事多在三伏……如或失时,人秋候晚,虽摘不复生枝矣。”(见《摘尖》说明),由此我们看到古代植棉中的两条科学经验:一是整枝可以多生果枝和花繁实厚,这是对调节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了认识;二是明确打旁枝尖是“勿令交揉”,这是对改善棉株光照条件有了认识。精细的田间管理,是我国传统农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特色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光芒。
《棉花图》六至十一图反映了棉花拣晒和收贩以及加工和纺纱的经验,十二至阜六图,描绘了绵线织成棉布、染色加工的过程。其中尤其是在棉花的深加工方面,由于工具的改进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首先是轧核机具。轧核是原棉加工的第一道工序,目的是将棉絮和棉籽剥离开来。元代出现了需三人共同操作完成的“木棉搅车”,利用曲柄 和碾轴相轧碾去棉籽。明代后期出现只用一人操作的“太仓式”轧花车,将元代木棉搅车的木轴改为一铁一木,“铁轴透右柱,置曲柄;木轴透左柱,置圆木约二尺,轴端终以绳,下连一小板,设机车足。用时右手执曲柄,左足踏小板,则圆木作势,两轴自轧;左手喂干花轴罅。”(《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卷二一八引《太仓州志》),从《棉花图》《轧核》的画面来看,轧花车已经又有了改进:取消了圆木而改在铁轴透柱外的左端安一个叫“毂”的装置,毂上按有十字槌,并取消了踏板。文字说明中写道:“以毂引铁,下以钩持木,左右旋转。”这样可以增加毂和十字槌的重量,更有效地利用惯性,从而节省人力。其次是弹花器具的改进,弹花是用弹花弓将瓤花(去籽的棉花)弹得松软匀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弹弓都是以竹为弓,用手拨弦弹棉,元末明初才有了用檀椎击弦的记载,到了明末,弹弓材料变为“以木为弓,蜡丝为弦。”(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构造上增加一钩竿,用悬绳系住弓身,以减轻弹弓人手的负担。在《棉花图》的《弹花》中,钓竿已从固定在其他物体上改为系在弹花人的腰间,这样,弹花时或坐或立或行,活动自如,不时变换姿势,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纺织,顾名思义包着两个程序:纺纱与织造。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显示,在全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有石质、骨顷、陶质和玉质等。早期纺轮,比较厚重,适合纺粗的纤维,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锥形、球形、扁圆形、四边形等。新石器时代晚期,纺轮变得轻薄而精细,可以纺更纤细的纤维。由于纺坠效率低,线的粗细也不均匀,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一种根据纺坠工作原理制作的单锭手摇式纺车出现了,并很快代替了纺坠,成为纺织手工生产的重要工具。它由手柄、一个锭、一个绳轮组成。
纺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目前还无法确定。但在出土的汉代文物尤其是画像石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因此也不难推测,纺车的出现应该是比这为早的。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达,形成了一个空前广大的市民阶层,为适应其审美趣味,随之出现了反映市民生活及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农村生活的大批风俗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图为绢本,主题是表现丽日融融的春天,两位村妇一同纺绩。画面上纺车轧轧,一位年轻村妇怀抱着哺乳的婴儿,坐在纺车前操作,稍远处一位老年村妇站立为之牵线。画面右侧绘有一个嬉戏的儿童,两位村妇之间则点缀一只小犬正在撒欢。背景绘着随风披拂的柳丝及几段粗硬的树干,非常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田家妇女辛苦劳作的场景,也向我们形象直观地展示出北宋时期的纺车模样。
宋元之际,纺车有了很大改进,单锭改为多锭,手摇改为脚踏,出现了卧式手摇纺车、立式手摇纺车、脚踏纺车、水力大纺车。其中,脚踏纺车与水力大纺车尤为先进。
脚踏纺车是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史上的重要发明。是由一位民间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发明的,它的结构特点,是利用杠杆曲柄结构把脚的往复运动变为圆周运动。由于纺车上可以安2锭、3锭直至5锭,驱动纺车的动力来自于脚,这样双手便可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力大纺车自然更为先进,它不仅以水为动力,大大节省了人力。更重要的是,它的车身大,长约2丈多,宽约5尺,绽数多达32个,以纺麻为例,一般脚踏五锭麻纺车,每昼夜能纺二斤纱。而大纺车,一昼夜能纺一百斤纱,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在西方直到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才制出水力纺机,比中国的水力 适大纺车晚了四个多世纪。
在《棉花图》的《纺线》画面中,我们看到使用的是卧式手摇单锭纺车,纺者面向纺车,左手握棉条,右手转动纺车,带动锭子转动,棉线便像缫丝一样被抽引出来。
关于原始织布机的具体型制,目前还缺乏更多的实物依据,但是,我们根据考古学的大量资料,也可以了解到它的大致情况。1975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纺坠、管状骨针、打纬木刀和骨刀、绕线棒等纺织工具。这是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最早的原始织机的佐证,也是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原始织布工具。
人类最初是怎样织布的呢?原始的织布方法,古时称作“手经指挂”,使用构造简单的原始腰机,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一手投纬引线,一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这种原始织机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后来,人们在织布的生产实践中又逐步革新创造成功了踏板织机。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但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像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可能出现在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以后,织机又不断地得到改进,出现了脚踏提综的斜织机。斜织机是一种配备有杼、经轴、卷轴、综片(单综)、踏板和机架的完整织机。它采用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用脚踏板来控制综片的升降,使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三角形开口,以织造平纹织物。这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用双脚代替了手提综的繁重动作,就能使左右手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纬和打纬的工作上。生产率比原始织机一般可以提高十倍以上,大幅度地提高布帛产量,并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在《棉花图》的《织布》图中使用的依然也是脚踏斜织机。但我们从《棉花图》的描述中,看到了这一地区纺织技术的巨大进步,纺织时,已不必像明代要在地窖中进行,以避风土和干燥。在明代,著名的肃宁县布“埒(音lie,等同)松(松江,今上海市)之中品”,“今如保定、正定、冀、赵、深、定诸郡邑,所出布多精好,何止中品。”(见《织布》说明),而达到了“产既富于东南,而其织丝之精,遂与松娄匹”(见方观承《御题棉花图》跋),更由于直隶同南方在风俗、气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自己棉织品的独特风格,“南(江南)织有纳文、绉积之巧,畿人弗重也,惟以缜密匀细为贵。”(见《织布》说明),在风大、寒冷的北方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
篇10
有人说,是它诞生了最古老的文明,有人说,是它孕育了最原始的宗教。有人说,是它创造了最初期的文字。有人说,是它建立了最先远的帝国。
与无数文明一样,它起源于河流。土耳其东部巍巍群山的积雪,给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最初的生命。它们各自延绵,越过山脉跨过高地,一路壮大,来到今天伊拉克的科纳后欢笑着结成一体,又带着它们的新名字阿拉伯河,奔入波斯湾的怀抱。被两河共同滋养的土地――美索不达米亚。它的富庶美丽让《圣经》也欣喜地传诵,说它是人类曾经的伊甸乐土。
历史脉络
“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称谓出自希腊人,直译就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它曾让文明高度发达的古希腊赞叹不已。它的核心区在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西部。这里如今也是世界的焦点之一,一个个民族来了又走,一个个国家兴亡交替,传递的却是血脉相同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距今8500年的时候,两河流域里出现了农业定居的小村落,那星星点点的文明之火燃烧了两千多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欧贝德文明”。因为这一时期没有文字出现,所以被称为两河文明的史前期。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开创了两河最早的文字文明。他们建立城邦国家,让城市和神庙闪烁在大地上,他们创造的人类最早的文字一楔形文字,在此后几千年中一直被两河地区的各民族使用,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根基。
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属于游牧民族的“闪米特人”开始陆续从沙漠草原迁来。命运注定他们是更为辉煌的两河文明的缔造者,虽然此时他们还仅仅是荒蛮的部族。公元前2371年,第一支闪族人击败这里的苏美尔人,建立了阿卡德帝国。但阿卡德帝国在这里只存在了不足200年就消亡了。此后苏美尔人曾经复兴,但终究是昙花一现,闪米特人终于成为两河的主人。
从叙利亚草原上来的“阿摩利人”也是闪族的一支。他们在公元前2200年来到两河的巴比伦建国,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创造的文明发扬光大并推向。古巴比伦帝国的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是两河文明中著名的帝王,他的帝国强大富庶,国都巴比伦城更是一座壮丽繁华的国际大都会。但古巴比伦在800年之后也走到了尽头。在公元前1595年被赫梯人消灭。
一直盘踞在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人此时已经壮大。这是一支闪族和非闪族结合的民族。他们建立了亚述帝国,国民骁勇善战、嗜血成性。它的版图曾经横跨西亚和北非。将两大古老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收入自己的囊中。亚述帝国的终结者是另一只闪族――迦勒底人,他们建立的新巴比伦帝国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后的辉煌。公元前538年,随着波斯帝王居鲁士的到来。两河流域正式并入了波斯帝国的领土。绵延3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终于被波斯文明所替代。
文物的诉说
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在历史的轨迹中和中华文明未曾交汇,今天却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收藏的48件珍贵文物,远渡重洋来到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这48件文物数量虽然不多,却几乎概括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各大重要时期。其中“恩黑度阿娜浮雕盘”“界石”“水道图泥板”和“亚述王宫浮雕板”更是宾大博物馆重要的收藏。以前从未离开过大学所在的费城地区。这些文物将向人们讲述美索不达米亚这个人类历史上最悠远的文明是如何从村落走向帝国,又从繁华归于寂静的。
女性人体小雕像 陶土烧制高16.5厘米 宽5.6厘米欧贝德晚期
距今65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到处都流行着一种陶制小型人体雕像。和人类早期的许多艺术品一样,它抽象简洁、朴拙明快。这件雕像刻画出女性修长窈窕的身体,她有着一张奇异的脸。头顶上覆盖着黑色的沥青,表现出高耸的发髻。面部的五官简单成线和孔,薄细的嘴唇上下打着孔。鼻孔两边向上斜飞两道凹槽,如同飞入鬓角的柳叶长眉,表现的却是双眼。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像一种昆虫。雕像的身体部分更加简单,却着重刻划了女性的生殖器官。8000多年的时光中,她就一直这样将双手叉在纤细的腰间。并脚而立。似乎用一种挑衅的姿态看着后世的人们。她的形象或者是保护人类的神灵,或者是表现当时人们对生殖的崇拜,更或者是对死者的艺术摹刻――专家们种种的猜测只能引起更多的好奇。
文明从苏美尔开始
文物比起文字文献来更加直观,更加真实。是它们带来了那些早已逝去的日子,带来当时人们的生活、艺术、信仰和种种值得珍惜的事物。而文物的价值并不一定决定于它精美和稀少的程度。
在两河流域的遗迹中,有一种被考古学家们戏称为“比泥土还普遍的东西”――斜沿碗。它出土的数量之大占到同时期陶器的四分之三。这种碗的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快捷:人们先在地上挖出一个个凹洞当模具,再把准备好的添加了大量干草的泥土灌压到模具里,并用手指拍压成型。干燥后再移到窑中烧制。在烧制过程中,泥土内的干草被烧掉了,因而留下许多洞孔,以至于这种碗根本无法盛放液体。
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大量烧制这样粗糙的碗呢?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当时已经进入协同合作的社会,出现了许多需要集体劳作的工程,比如挖凿灌溉水渠。当人们被征募为劳工时。自然不能再靠自己的种植获得食物,所以政府部门要用粮食来作为报酬。每次分发时人们需要大量的量具,而它们的使命随着分发的结束就结束了,当然不会有人关心它们是否精美,只要大小相同就可以了。这种斜沿碗正是充当了标准量具。
有些碗的内壁还被涂了一层沥青,防漏性能增强,就能用来盛放液体了。不论它具体盛什么,总之都是一种很好的量杯。这粗糙的斜沿碗,正显示了苏美尔人在管理、制造和观念上的进步。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克莱默曾写过一本书――《历史从苏美尔开始》,里面历数了苏美尔人的27个世界第一。从最早的文字、文学,到最早的议会、法典,再到最早的历法,种植等等,涉及早期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苏美尔人不愧是两河文明的缔造者。
文字是苏美尔人对两河文明最大的贡献。此后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都使用它,还演变出许多不同的语言。苏美尔人发明的这种文字被后人称为“楔形文字”,因为几乎每个字上都有一个三角的尖头,好像木匠用的楔子。早期的楔形文字是象形文字,之所以发展到后期有了这种特征,可能和用于书写的纸笔的材质有关。
当时人们最常用的“笔”是芦苇秆,最常用的“纸”则是泥版,这源于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两河地区木材和石材都非常匮乏,只有取之不尽的泥土遍地皆是。人们把它制作成大小不等的泥版,再用绳子分割成行,而后把芦苇秆削尖。在黏湿的泥版上书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按压出文字。这样渐渐地形成了每个字都带箭头的特点。
泥版的正反两面都可以用于书写,写好后把它晾干或者用火烧烤一下。就能保存长久了。使用这样简便廉价的“纸张”。比起其他文明似乎显得有些笨拙,但对于后世的学者来说,却是最 大的福音。因为它比埃及人的纸草纸和中国的纸都更持久,也让美索不达米亚的史料保存得比许多古文明都要完好。
斜沿碗陶土烧制 高6.0厘米,直径18厘米 乌鲁克(约公元前5400~前3100年)和捷姆迭特那塞尔时期(约公元前3200~2900年)。
记载财产变更的墨绿色石碑 高8.0厘米,宽8.0厘米,最厚处达1.8厘米捷姆迭特那塞尔时期
这块刻满文字的墨绿色石头,记载了一个买家从5个卖家手中获得63.51公顷土地的交易。上面的文字和后来的楔形文字还很不相同,它们更像是一些图画符号,是典型的早期象形文字。当年在比泥版更坚固的石头上刊刻文字时,人们是希望借助石头的记载而永远拥有土地。而如今,却是文字让石头得到了永恒。
文字的保留固然重要,但如果文字不被人认知,却也是徒劳。随着两河流域被波斯帝国吞并,楔形文字渐渐成了死文字而被人们所遗忘。当17世纪西方人得到大量书写着这种奇特文字的文献时,世界上已经没有人认识它了,人们甚至不知道它究竟是文字还是图形?应该从左向右读还是从右向左读?
就在学者们对这个难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赌注竟然让问题得到突破。1802年。一位年仅27岁的德国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突发奇想地和朋友打赌,说自己一定能破译这种古老的死文字。当时他手上仅有几份楔形文字的蹩脚的摹本,但他凭借刻苦钻研和天才的假设,竟然破译了第一段楔形文字。虽然这只是波斯人使用的晚期楔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相去甚远,但破解的思路毕竟成为开启楔形文字的一把钥匙。之后又经过学者们近百年的努力,如今在两河发现的几十万块楔形文书,终于开始述说那些被湮灭的文明。
苏美尔人的贡献远不仅仅是文字,他们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来加快自己文明的进程,其中轮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在今天,轮子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它该怎么生活。苏美尔人最初把轮子用在制陶的器具上,后来又把它的工作原理用于运输工具。
驴拉车浅浮雕石饰板石灰岩 高13.0厘米,宽26.8厘米早王朝三期(公元前2600~前2234年)
在这块已经残缺的驴拉车浅浮雕石饰板上,着重表现了四匹驴子拉的一辆车。车轮的结构非常清晰,是由3块木头组成,木头之间用两对夹子连接。车轮中心是圆形的车轴。车上还安置有供人骑坐的靠椅。在人类的历史上,军队总是被最先进的科技武装。在乌尔地区出土的“军旗”上,描绘了战车的形象,可以看出辐条替代了辐板,金属轴替代了木轴,拉车的驴子和牛也换成了被人们驯服的马匹。轻快的战车在战争中的威力越来越大,带着帝王们征服世界的野心飞速旋转着。
轮子让人类走得更远,它可以带来战争,也可以带来交往和贸易。在苏美尔人的记录中,从遥远的地方得到物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捻角山羊头像 铜合金 高15.54米,宽15.2厘米早王朝三期
这只青铜铸成的捻角山羊头,比例精准而完美,让人不敢相信它是来自4000多年以前。羊头上那对巨大的螺旋形的犄角相对而出。额头和两边的面颊上还装饰有贝壳和红色的石头,它那对大眼睛也因为镶嵌了白色的贝壳和黑色的石头而显得炯炯有神。
这件青铜羊头不仅说明苏美尔人当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冶炼和铸造技术,而且它本身的形象就颇耐人寻味。捻角山羊的栖息地很广。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一直延伸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克什米尔地区,但这些地方都不在苏美尔人的版图之中,所以苏美尔人只有通过贸易和战争才能得到捻角山羊。实际上,当时的两河地区贸易的对象从阿富汗到黎巴嫩,再到印度河流域,范围之广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如果今天去中东地区,能看到许多高高的土丘,这并非自然的赐予,它们的下面很多都沉睡着古代建筑遗迹。因为两河流域缺乏石材和木材,这里的建筑大都是泥砖建造的。泥砖的易于损坏,使建筑都不能存留太久,需要不断被拆除重造。天长日久这些建筑所在地的地势就被不断抬高了。
打开这些建筑的遗址,从遗迹中不但可以发现当时建筑的格局,还能发现一些不易破损的建筑构件。这是一根从神庙遗址中发现的圆柱。它高达2.3米。由一棵涂抹了沥青的棕榈木制成,如今木头已经朽烂,但外面的装饰依然完好。这是一种有如马赛克镶嵌的装饰。分别由白色的贝壳,粉红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含有沥青的石灰岩组成。它们把柱子分为图案相同的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上下两小部分。下面是粉色、白色和黑色各自成行的菱形。而上面则让白色长三角单独成行,另外两种颜色则混合在一起和它交错。这种搭配使色彩既规则又富于变化。其中白色的贝壳因为带有闪光,更给整个柱子增添了华美之气,充分显示出苏美尔人优雅朴素的美学观。
镶嵌小鸟的门楣 石灰岩、铜和含沥青的石灰岩高20厘米,宽12.3厘米 早王朝三期 用于建筑门楣部分的装饰品。
有花状顶端的陶楔 烧制的陶土、石头和沥青每根长31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 早王朝三期 这些陶制的花朵在神庙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枚,它们应该是用来装饰过道墙壁的。
在苏美尔人的遗迹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考古发现莫过于乌尔王朝的王陵墓葬群了。现在乌尔王陵被发现的墓葬数量高达1850座,但据推断当时的数目起码是现在的两倍。时间让它减损了不少,但里面出土的文物依然让考古学家瞠目。在早期的墓葬当中,还有大量的“人牲”。“人牲”是在安葬墓主人时。作为殉葬祭品被杀死的人。这些“人牲”到底是什么身份?和墓主人的关系如何?他们是心甘情愿去陪伴墓主人还是被迫面对死亡呢?许多未解之谜依然等待着答案。
乌尔王陵的墓葬中,男性“人牲”数量远远少于女性,他们大多是卫兵的身份。这些男性也配有饰品,但远远不及女性的品种多、数量大,似乎死亡也不能阻断女美的天性。在一个被称为“死人巨坑”的陪葬穴中,有多达74具“人牲”!其中68人为女性,她们大多是仆从,侍女和乐师。根据她们身份的不同。佩戴的饰品从材质到形状都不相同。许多佩戴黄金花环头饰的女孩都围绕在各种乐器旁。虽然当时不论男女都喜欢戴发箍。但一般都比较简单。这种精美的花环头饰,大概是宫廷女乐师的一种标准服饰。
花环头饰 黄金、青金石和玛瑙 长32.1厘米,宽5.5厘米早王朝三期
花环由天青石和红色的玛瑙穿成珠串的主体。再等距地装饰上13片黄金制成的白杨树的叶片。这些薄薄的金叶片上还被精心地轧出了象征叶脉的斜线。白杨树是当地常见的树木,工匠们对它们的模仿自然也细致逼真。
和神殿建筑材料的色彩搭配一样,苏美尔人似乎喜欢将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在一起。许多饰品中都用暖色调的金色和红色,配上冷色调的深蓝色。而材质则代表了不同的身份等级。在苏美尔时代的美索不达米亚,黄金是一种非常稀有的贵重金属,许多黄金都来自遥远的阿富汗北部。同样来自那里的还有青金 石。这种美丽的石头不但拥有纯净的深蓝色,而且其中隐约闪现金色的星点或丝线,如同湛蓝夜空中的星辰,这让苏美尔人非常迷恋,经常用它制成各种饰品。
珠子袖饰 黄金、青金石和红玉髓 长12.0厘米,宽6.0厘米,直径0.5厘米 早王朝三期 这件袖饰由243颗黄金、青金石和红玉髓珠子组成,穿成了并排的12串,交替闪现着明亮的红色、金色和蓝色。这种珠串被缝制在女性的衣袖上。
图11 珠子项链 黄金、玛瑙和红玉髓 长50厘米,宽1.5厘米早王朝三期
玉髓是一种人工制作的宝石,当时只有印度河流域可以出产。在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用楔形文字记载了他们在印度河流域的一些活动。后来有一些工匠从印度河移居到了两河流域的南部,他们被苏美尔人称为“麦路哈人”,这些能工巧匠用自己特有的工具一一种坚硬无比的石头为玉髓钻孔。像这样一串项链中的玉髓长珠,在中间钻孔可能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么复杂的技术让这些红玉髓珠身价倍增。
在乌尔的王陵中出土了大量的红玉髓珠,这种对玉髓的偏好,让专家们不禁猜测,也许王室的某位成员就是一个来自古印度的公主,她远嫁到此带来如此多的印度珠宝。
金花头饰 黄金、青金石和沥青 直径4.7厘米,高1.0厘米早王朝三期
这朵花由一整片金箔制成,有片状花瓣;花心里用沥青乳香黏贴上青金石制成的花蕊。在花盘的后面还有一根银制的花茎。这种插在头发上的花形饰品全部是用黄金制成的,可能这种花对苏美尔人来说有更深层的含义,而不仅仅是装饰意义。
“狗项圈”或紧围在脖子上的项链 黄金和青金石长23.5厘米,宽3.3厘米,高0.5厘米 早王朝三期
这种项链比较少见,非常短小,如果戴在颈部一定是紧紧贴着皮肤的。所以有考古学家称它是“狗项圈”。不过目前已经发现,在当时的陶版中,描绘了一位佩戴着这种项链的女性。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有无数让人惊叹的创造,而他本身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苏美尔”是后来的阿卡德人对他们的称呼,而他们自称为“黑头的人”,被认定为黄色人种。而苏美尔语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孤立的语言,不归属于任何语系。
苏美尔人的容貌特征和之前的欧贝德人、之后的闪族人都不相同。大多是这样体格健壮、直鼻大眼,不蓄须发的形象,如果有胡子也大多把上唇胡须剃掉。
苏美尔人的来源,也是学术界争议颇多的一个问题。从两河流域的北面到东面再到南面,人们争论不休,甚至还有人根据他们崇拜高山和对肉眼无法看到的行星的惊人描绘,断定他们是外星人的后代。不论如何,苏美尔人为人类遗留的财产非常丰富。他们记录了最早的天文现象,把一年分为12个月;创造文字,缔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吉尔伽美什》。还有和圣经上极为相似的关于大洪水传说,实际上许多圣经的故事都源于苏美尔人的神话。苏美尔人还神奇地创造了60进制,成为我们今天时间的进位系统。
当苏美尔人心不甘情不愿地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后,两河流域就是闪族人的天地了。
闪族人的登场
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来自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今天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属于闪族的后裔。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之间总是冲突不断,善战的游牧民族往往会征服定居的农业民族。而后却又被先进的农业文明所征服。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正是如此。在阿卡德人用武力击败苏美尔人后,开始逐渐臣服于苏美尔人先进的文化,成为这种文化自觉的继承者。
阿卡德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用它们记载自己的生活。这块泥版上用楔形文字书写了一份关于洋葱的档案洋葱是当时重要的贸易物资,它的征集要由国家官吏负责。并用这种“洋葱档案”记录下来。对于后世的学者来说。泥版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上面往往标注帝王的年号,为后人确定时间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这块泥版就确切地告诉后人,它刊刻于公元前2216年。
滚简印章 某种绿石高4.3厘米,直径2.9厘米阿卡德王朝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滚筒式印章。这种圆柱形印章雕刻有文字和纹饰。它可以在潮湿的泥版上滚动轧出花纹或文字,有如印刷术一般。阿卡德使用的滚筒印章图案更加丰富,比如这件就表现了他们热爱的竞技活动的场景。
出身低微的闪族人萨尔贡注定要改变历史。他以惊人的军事才华,带领闪族人击败了苏美尔人。当时的苏美尔人所建立的是许多的城邦国家,而萨尔贡定都阿卡德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军事帝国――阿卡德帝国。萨尔贡还向东面的埃兰、西面的今天属于叙利亚和土耳其的东部地区大举进攻,自称是“天下四方之王”。
萨尔贡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名望和军事才智,在他之后继续统治帝国。而他的女儿也声名显赫。沿袭当地的传统,萨尔贡将自己的长女恩黑度阿娜任命为月神南那的高级女祭司。“恩黑度阿娜”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恩。饰天的(人)”,是一种宗教职务的名称。
带有阿卡德王朝建立者萨尔贡的女儿“恩黑度阿娜”铭文的浮雕盘 方解石 直径26.0厘米,宽4.5厘米 阿卡德王朝
石盘背面有不完整的铭文:“恩黑度阿娜。南那神之妻,基什王萨尔贡之女,建台石于乌尔神南那庙的zA.zA。”
这块雪花石制成的圆形浮雕板上,展现的正是恩黑度阿娜祭祀月神时的场景。祭祀板的圆形本身可能就象征着月神。在图案中一共有4个人物,其中左边第二个是恩黑度阿娜。她戴着一个特别的头冠,头冠下面是像女神一样长而浓密的发辫,身上穿着层叠的塔裙,这些装束都是祭祀专有的。恩黑度阿娜神情肃穆而专注,虔诚地为月神南那献上祭祀用酒。
历史上的恩黑度阿娜在大祭司一职上非常成功。她不但主持国家的各种重大祭祀活动,而且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她赞美歌颂神灵的诗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首署名的诗作。这些文学作品在现在不但是人类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学者们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的重要文献。由于恩黑度阿娜的非凡才智,她几乎拥有了半人半神的地位,在她去世之后,影响力还延续了好几百年之久。
虽然在阿卡德人之后苏美尔人还曾经有过一段复苏,但青山掩不住,毕竟东流去。另一只闪族人缔造的巴比伦帝国以更加强势的姿态出现了。
辉煌的巴比伦时期
两河流域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两个巴比伦王国,都是以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巴比伦城为国都。它的位置在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因为两个巴比伦帝国的辉煌,史学界甚至直接用“巴比伦文明”来概括称谓两河文明。
巴比伦曾经只是幼发拉底河旁一个不知名的小城,被阿卡德人炫耀地列入被征服城市的名单中。公元前2200年,闪族的另一支“阿摩利人”来到巴比伦,他们以此为基地逐渐征战出一个强大的帝国。
在古巴比伦的帝王中,最杰出的当属汉谟拉比了,他在位时统一了两河流域的南部地区。而令他名垂千古的还有一部 《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早在古巴比伦之前,苏美尔人就颁布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但它只流传下来两块残片。《汉谟拉比法典》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这282条法典被巴比伦人精心地刻在高达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这部法典对人们生活中各类事物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足见当时古巴比伦人法治的完备。
记录法律文本的楔形文字泥版 高8.8厘米,宽4.7厘米,厚2.6厘米 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期(公元前1792~前1750年)
目前发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法律文书数以千计,从这些泥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使用法律的。这块汉谟拉比时代的泥版记录了兄弟三人向母亲赠送一名女奴的事情。这份法律文书详细地说明了三个兄弟及他们母亲和被赠女奴的姓名、关系,这位母亲大概已经孀居,所以三兄弟赠给她一名女奴以照顾她的起居生活。并注明如果某天她再嫁了,他们将带走这个女奴。后面列举了11位见证者的名单并书写了国王的年号。泥版制好后被装在一个泥制的信封里,还在封口处盖压了见证者的滚筒印章。可见人们对各种文书认真细致的程度。
楔形文字一直是两河流域各民族通用的文字,在不同的时代也经历着不同的演变。从早期的类似图画的象形文字,逐渐发展出拼音规则。字母表中字符的个数也在逐步减少,从最初的七八百字符,发展到汉谟拉比时代已经精简到七八十个了。
由于楔形文字的繁杂难懂,掌握它的人并不多。当时的人们认为文字是神的赐予,将那些识文断字的人称为“神的书记员”。书记员既可以受雇于官府也可以受雇于私人。那些为官府工作的高级书记员还身兼祭祀的职责。他们更成为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这些人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声望。有一句巴比伦的谚语说:“一个擅长于写作的人,他会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
不过想要成为王室和神庙中受人尊敬的书记员,就必须完成书记学校艰苦的学习过程。这种圆形的小泥版常被古语言学家们戏称为小圆饼,它是书记学校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品,学生们在这个时期学习书写体系和词汇,通常老师在这种圆形泥版上写一个简单短小的段落,学生们则在后面练习抄写。
两河流域生活的民族众多,这里的神灵也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保护神。甚至在一个家庭中,不但有家神,还有门神、灶神等等,真是眼花缭乱。根据公元前9世纪的一次官方统计,神族人口竟然高达6.5万以上。其中非常重要的大神就不下十数个。
兽首权杖头可能是皂石 高8.0厘米,颈部直径5.0厘米伊辛-拉尔萨和古巴比伦时期
这件石雕的公羊头就代表了埃阿神的形象。它原本是一个权杖的杖头部分。虽然只有8厘米高,但刻划得非常细腻。卷曲的大羊角和丰密的羊毛簇拥在羊头的四周,公羊的头略微仰起,一副威严而倨傲的神情。由于不断被手抚摸,黑褐色的羊头上留下了被手滋润后的光泽。
羊头代表埃阿神,是一位治理宇宙的大神。他因为拥有精湛的技艺,又成为艺术和手工艺者的保护神。他的这个羊头兽的形象逐渐成为神权的象征,出现在滚筒印章、界石、神庙等许多地方。人们喜欢在它的面前赌咒发誓。以显示自己的公平和诚信,请求得到埃阿神的保佑。
在两河流域,由于泥土的普遍,书写的材质一般是泥版,也有木版、石材或者少量的金属。而珍贵的石材则是王室和神庙所专用的,后来的学者称它们“库杜如”,翻译成中文就是界石。界石并不是用来划分土地边界的,而是记载与经济相关的事件。
这块界石上记录了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一世在公元前1119年将一块180公顷的土地赐予一个叫努斯卡・伊博尼的人,此人不但是一位重要的大祭司,还身兼尼普尔这所著名城市的市长。铭文中有一块被赐土地的简略地图,然后是对尼普尔主神恩利尔的称颂,之后详细描述了这块土地的情况,并规定它不能被转让,否则一定会遭到众神的诅咒。铭文的最后还列举了14个证人的名字和国王的年号。最有意思的是这块界石还刻有一行字:“此石柱名为:‘神尼努尔塔和努斯卡是边界的守护者’。”这种给界石起名的做法,在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非常罕见,也许这是一个特例吧。
在这块界石的上部装饰了21个图像符号,他们都是美索不达米亚人信奉的神灵。在台石上的独角冠象征着尼普尔的主神恩利尔,他是风神,也是被许多地方普遍信奉的大神,传说他喜怒无常。时儿是让万物复苏的春风,时儿又是摧毁一切的飓风。他赐福或者惩罚人类,掌握着人类无常的命运。他在众神的会议中担任首领,但后来他的地位慢慢被自己的儿子马尔杜克替代。马尔杜克在界石上被描绘成坐在一条龙头上的铲形。马尔杜克的名字是“暴风雨之子”的意思。他最初只是暴风雨之神,是巴比伦城的主神,自从古巴比伦帝国崛起后,他就被尊为万神之神。在创世纪的神话中,是他勇敢地战胜了怪物提阿玛特,成为众神的首领。
马尔杜克的儿子那布,后来成为他的书记员。传说是他发明了文字,于是他掌管书写。当众神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时,他就负责把这个决定写在泥版上。界石上用一杆芦苇笔来表示他。
阿达德是风暴之神,他集恐怖与仁慈于一身。人们认为每年河水泛滥带来的肥沃土地是他的恩赐;而狂风暴雨带来的灾难,也是他的所作所为。此外界石上还刻划了医药健康之神、月神、日神等等形象。
林林总总的众神需要众多的神庙来祭祀,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就更是多得数不清。考古学家发现,仅苏美尔人时代的神庙遗址就达到3500个。神庙的华美仅次于宫殿。而神殿中的神职人员,地位也和王室不相上下。国王是君权神授,他的登基必须经过神的代表一祭司的授权,否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那些高级的大祭司都拥有极大的特权。神庙还是国家财富的聚集地,正如界石中记载的那样,国王常常将土地和财富划拨给神庙。
早在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开始绘制地图了。最初他们绘制地图是为了方便土地的交易,后来种类逐渐增多,不但有对耕地、城墙和河流的刻划,还有记载城镇布局的地图。公元前600年,这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地图。
在这块泥版上,训练有素的书记员绘制了一个地区水利灌溉的水道图。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很早就非常注重水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灌溉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所以人们会精心地将设计规划好的水道记录下来,并作为资料保存。
图中那些椭圆形的圈表示村镇,连接它们的像道路一样的线条就是水道了。为了更加清晰方便,人们还用水道周围的村镇给这些水道起了名字。比如靠近别尔舒努镇的就称为“别尔舒努运河”。这种用于土地和城市规划的地图,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地图中占了绝大多数,体现了两河流域人们对土地的重视和管理才能。
战争机器亚述
西方人对亚述的认知最早来自《圣经》。犹太人传唱的圣经旧约里记载了犹太国家被亚述灭亡的历史。《圣经》中的亚述暴虐残忍,历史上的亚述帝国也似乎的确如此。亚述人在两河流域 活动了将近千年的时间。从公元前2500年左右。他们开始在两河流域的北部建立城邦制国家,此后几经兴衰。历史上经历了古亚述时期和中亚述时期,最终在公元前的935年进入最为鼎盛的亚述帝国时期。
进入铁器时代的亚述帝国,生产力大大提高。他们用铁器打造大量的武器,而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军事帝国。亚述帝国如同一个上紧发条的战争机器,乐此不疲地东征西掠,在它称雄的300余年中,历代君主几乎都是在不断的征伐扩张中度过一生的。
亚述人的才智不仅展示在军事方面,他们对巨大的建筑也很有偏好。首都尼尼微的奢华壮美一点也不次于名城巴比伦。在无数巨大的宫殿和神庙中,亚述人装饰的浮雕也是最独具特色的,它们不但是亚述帝国也是整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这些浮雕作品不但数量众多,雕刻生动,而且艺术构思也很巧妙。比如霍尔萨巴德宫殿的守护神像,是一个长着翅膀的人头狮身形象。奇特的是雕刻者让它后面长了三条腿,从它的正侧面看去,其中的两条前腿重叠,神像是站立不动的;但如果移动一下位置,看到它全部的五条腿又会觉得它正在行走之中。这种不同视角下的动静的转变,真让人感叹亚述艺术家的奇思妙想。
迄今为止发掘到的面积最大的亚述王宫,是亚述帝国早期的一位君主――阿淑尔那西尔帕二世(公元前883~前859年)的宫殿。它位于首都尼尼微西南,占地大约2.5公顷,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30米,共有100多个房间和天井,可谓一个巨大的宫殿群。它的不同区域分别被亚述王用来接见朝臣或者居住。
宫殿内有一根1.27米高的石柱。上面的铭文记载了阿淑尔那西尔帕二世曾经举办过的长达10天的宴饮活动,从各地各国来的宾客多达69574人,整个宫殿是一座“充满欢乐的宫殿,充满智慧的宫殿”。高大的宫殿里有许多天井用来采光,在大厅的宝座前还放有一种带轮子的火盆,在冬天它为亚述王驱除寒意。宫殿中众多的房间也被精心设计过。西面用于国宴和觐见的房间外还有一个阳台,站在上面正好可以远眺美丽的底格里斯河。宫殿的大门和墙壁上装饰有大量的浮雕和铭文,烘托出宫殿的庄严和雄伟。从现在残存的颜色来看,当时的雕刻都是经过彩绘的。这些浮雕大都表现了国王的各种宗教和世俗生活,内容非常庞杂。
在连年征战之后,亚述帝国达到了它的顶峰,然后就突然土崩瓦解。公元前612年,新巴比伦帝国和米底人联手攻陷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公元前605年,曾让四邻闻风丧胆的亚述帝国灭亡了。这距它的极盛期不过50多年,也许这正是它穷兵黩武带来的恶果。亚述的遗产被胜利者瓜分,新巴比伦国则以最华丽的表演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谢幕。
华丽的谢幕
建立新巴比伦国的“迦勒底人”也是闪族的一支,他们在公元前7世纪末刚刚从西部的沙漠地带迁入两河流域。从公元前626年在巴比伦城建国,到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吞并,只经历了短短的88年。但这期间,新巴比伦却创造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第三个辉煌。
那布珀拉沙尔时代的写有铭文的奠基圆柱 陶土烧制 高15.5厘米,直径9厘米,孔洞直径2.2厘米 新巴比伦时期(公元前626~前538年)
这根圆柱和一个伟大奇特的神庙有关,它就是埃特曼安吉神庙,人们推测它可能就是《圣经》中记载的“通天巴比塔”。现在已经不能确定这座神庙最早建于哪位帝王之手,而圆柱记载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创建人――那布珀拉沙尔重修它的事情。这项巨大的工程在他去世时也没有完工,他的儿子继续了这项事业,这就是著名的尼布甲尼撒二世。
尼布甲尼撒二世是可以与汉谟拉比齐名的伟大帝王。新巴比伦帝国在他的统治之下,不论是军事、政治、文化还是经济都成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绝唱。他不但完成了埃特曼安吉神庙的修复,还重建了毁于战火的巴比伦城,建造了号称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
- 上一篇:镇农业工作汇报
- 下一篇:双十一网络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