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算化会计发展现状

篇1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类的生活不断向更高效、更优质的方向迈进。会计电算化以其高效、准确、及时等优点会得到了众多会计工作者的青睐,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会计电算化的起源与发展

会计电算化起源于1954 年,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工资,标志着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到来,至今,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经历了单项数据处理、综合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集成化四个阶段,电算化水平越来越高,并且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而我国则由于使用的是财政部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和经济管理体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不能照搬国外的会计软件,必须走自己的路。自1979年财政部拨款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场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起,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拉开了序幕。经历了自行或行业定点开发、商品化和通用化开发阶段,我国的会计软件已经进入了“管理型”软件研究开发阶段。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的现状。

自70年代末期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以来,会计电算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2010年为止全国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会计软件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会计软件的开发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出发,易学易用,并且符合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及其配套的行业会计制度。然而,目前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主要是大中型企业,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对电算化的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在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导致会计电算化没有在中小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在已应用计算机的单位中,会计软件的使用情况又不大相同。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1.对电算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偏差

在电算化起步较晚的我国,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人们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手工记账的基础上,还没有认识到电算化的重要意义。多数单位引进电算化会计的软件仅仅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而在一些落后地区的中小型企业中,人们认为手工记账方式容易接受要比会计电算化数据更可靠;会计电算化只不过是编写计算机程序,不具有现实意义或者会计电算化为时尚早。基于这种观念,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方面,计算机硬件、软件投入上财力支持远远不够。

2.会计电算化缺乏专业人才

会计电算化要求培养综合性的财会专业人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他们不仅应当具备最基本的财会基础,也应当具备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实现从满足手工会计的需要到适应会计电算化普及的过渡。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掌握不足,仅仅经过短期速成培训,无法熟练的运用财会软件、无法及时的解决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财务管理时出现的问题。对计算机的软硬件方面的知识不甚了解,一旦计算机出现技术问题就束手无策,甚至会造成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难以挽回的恶劣情况。而计算机维护人员又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基本上对财务知识是一窍不通,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这也是制约电算化发展的原因。

3.会计电算化软件的选择存在的风险

由于我国财务制度的特殊性,西方的财务软件公司难以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只能选择由本国开发出的财务软件,在软件的选择上存在着局限性。但不同的企业对财务软件有着不同的需求,对软件的个性化也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软件研发者对软件进行维护,创新和升级,完善售后服务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然而目前我国的财务软件公司从数量上说不少,但从规模和服务上来讲却是参差不齐。虽然规模大、信誉度良好的大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后续服务比较好,但受其规模化模式的影响,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客户的某些专业化的需求,这就为一些小规模的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但也带来了软件购买的风险,因为小公司的服务质量和软件的质量常常难以保证。而近几年来财务管理软件的生产商往往是一套软件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核算特点考虑不够。不同的财务软件使用方法、数据接口都存在很大区别,这使得报表的汇总、数据查询及传输都存在很大不便,信息共享性极差。如果在电算化使用过程中企业想更换另一个软件公司开发出的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时,数据的导出就成了棘手的问题,虽然目前一些软件公司已经提供了数据导出业务,但却是有偿服务,这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4.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一是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许多软件缺乏操作日志记录的功能,无法做到对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的追踪,一旦出现问题不便于追究责任。另外,软件内部控制设置不尽人意,数据库缺少必要的加密措施,稍懂数据库语言者即可直接进入数据库语言,打开数据库,盗用他人名称和口令对账进行修改,这使得会计数据安全保密受到威胁。会计软件提供的”反记账”与”反结账”的功能使会计数据及会计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影响。二是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少相应的控制措施会导致企业容易被计算机病毒或是黑客攻击,造成企业数据的大量丢失。三是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例如未进行及时备份、未定期检查备份的数据、未及时打印凭证,账簿等。

5.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和会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二者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要对象,职能及责任息息相关。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会计电算化在对会计领域 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影响。具体来讲,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审查职能以及监督职能本质上没有改变,但审计的线索、内容范围、技术方法、标准和准则等发生了改变。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审计人员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档案的保管也有了新的要求。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行为变得更加隐蔽,这无疑加大了审查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完善我国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应使企业领导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只有领导认识到其重要性才会大力支持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运作,才会把会计电算化工作作为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这是做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要求。实现会计电算化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手段之一,把计算机视为首要因素,次要因素是财务人员,既要重视首要因素,又不能忽视次要因素。可采取以下措施: 在委派一名主要领导专门负责制订本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工作规划并监督和实施。其次,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带给企事业单位的巨大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对于会计软件的使用不要仅仅局限在核算上,对其它作用、功能也要加以使用推行。

(二)加大对“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加强对在职会计人员的电算化知识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知一些专业知识,更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要切合实际工作需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另外,会计电算化培训结束后,应当进行严格的培训效果检验,检验的内容难度应当大一些,真正发挥通过检验来督导学习的作用,切忌走过场、走形式。其次,相关的大、中专院校,要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

(三)改善和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

目前市场上的绝大部分软件具有账务处理和财务预算模块,但是将两个模块联系起来实现财务预算控制的却很少,从技术上讲实现起来很简单,并且企业对其需求量也会很大,如果将财务预算指标实时控制功能纳入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中去,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功能就加强了。

会计软件升级与开发应遵循化简为繁的重要原则。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设计的菜单和数据窗口的层次和数量要尽量减少,菜单项目的名称要符合会计人员的习惯。在不影响通用性的前提下提高其自动化水平,为用户提供方便。

会计软件的开发与应与售后服务相分离。如今,许多公司都是集软件的开发、销售、服务于一体,有的公司即使能够开发出品质优良的软件产品,但却不一定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而有的公司则恰恰相反,其产品品质虽不是最优,但售后令人满意。让软件的开发、服务公司相分离,才能更好的满足软件用户的各种需求 ,从而达到软件开发与售后服务相分离的目的。

另外,企事业单位更应注重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更新,虽然这项投入耗资不小,对经济效益好的企业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在会计电算化不断发展的,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认识到只有运用信息技术的武器来武装自己,才能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提高竞争力。今天的投入可促进明天更好更快的发展,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

(四)加强财务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电算化的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电算化的普及与财务软件功能的不断加强,现有的相关法规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需要,应针对电算化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法规进行完善,增强法规对会计电算化的约束,使电算化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更应细化对商品化软件的评审规定,杜绝软件的非法功能。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内部控制机制。企业会计内控机制是保证会计行为主体开展业务流程活动完成质量与效率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确保电算化系统处理会计信息、资产报表等重要信息能够在系统中正常运行的保障。与手工会计相比,电算化的内部控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重点也由会计部门核算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控制方式也逐渐转变成了人工控制与计算机控制相结合,以计算机控制为主;控制的要素要求更加严、内容更为扩大。建立健全内部制度,对于防范计算机犯罪,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资料的备份制度,对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实行多级备份。保证系统数据安全和可靠的重要方法。

(五)提高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能力。

会计电算化解决了会计人员记账的问题,实现了从凭证到账簿到再报表一体化的过程,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都有着很大不同,这使得传统的审计难以适应新的条件的需求,必须进行补充、发展和完善。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加强审计软件技术的开发、强化风险意识、加强机构及人员的管理控制、 加强操作控制及内部审计等。

四、结语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方兴未艾,正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的电算化还存在着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会计软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会计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等方面,是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经营决策,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我国会计的整体水平。另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在国际上的地位并实现与国际接轨、吸引外商等都需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所以,要采取相应手段,不断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董金艳.浅析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2).

篇2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会计行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会计电算化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会计实务中人工对一些一些账单进行计算的模式,减少了人工计算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差,提高了会计人员在对一些账单进行计算过程中的效率与质量。但是,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如何有效的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会计行业在发展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的迅速,但是不能忽略的是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这一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进行规划与协调,重视会计电算化中的账务功能,却忽略了会计电算化在管理这一方面的功能。

我国在会计方面的工作,一直都是从事事后的核算,对于事前的分析与研究工作以及事中的控制工作,因为对其进行计算的过程过于复杂,而造成难以开展的局面。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运用,能够在会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相关的事项进行计算,极大的减轻了会计人员在算账、报账等一系列方面中的工作负担,使会计人员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管理这一方面。但是,我国一些单位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只重视会计电算化在报账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在管理这一方面中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功能,这一现象极大的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我国在会计电算化软件这一方面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系统的体积过大、定义过于抽象、初始化时的工作量过多、企业或单位无法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加入自己想要的功能等。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1.正确的认识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不仅仅只是改变了会计信息数据的储存方式、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程序,扩展了会计信息数据这一领域,提升了会计信息数据在收集过程中的效率,保障了会计信息数据的质量,还有效的改变了审计的技术与方式以及会计内部中的控制,推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改革。

2.要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新的内容,会计人员要跟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步伐,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要丰富自己在经营管理这一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学习电子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内容,掌握操作电子计算机的技能。

会计电算化在会计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计算机业务这一方面的素质,所以要加强对于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会计电算化在会计行业中的运用,不仅仅需要财会人员有丰富的财会理论知识,还需要财会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以及掌握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会计电算化中的优势,为企业或单位内部中的决策、控制等一系列事项服务。

3.完善会计软件中的功能,向财会管理这一方面过渡

就目前来看,一些企业或单位中的会计软件,如果想要将会计电算化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我企业或单位内部中的管理事项服务,就必要将会计软件设置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完善会计软件中的各项功能。

会计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企业或单位中近期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然后做出相应的销售预算,根据销售预算再对生产、成本等一系列方面做出相应的预算,最后将这些预算的信息数据综合在一起,做成一个总体的报表提交给企业或单位中的管理部门。

4.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保密性、可靠性、安全性

企业或单位中的财务信息数据,大多数都是企业与单位中的机密文件,关系着企业与单位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各个企业或单位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

(1)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出相关的计算机安全法律,要加强在计算机安全这一方面中的宏观调控,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不断的完善会计行业中的制度,保障会计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2)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增强网络的安全防御能力,例如:安装杀毒软件、设置防火墙、身份认证、信息数据加密处理等。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些信息数据的保护,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设置指纹认证、声音监测、用户口令等一系列加密处理的措施。

就目前来看,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企业要加强内部的管理、完善管理的手段、加强企业内部中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会计行业中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还会持续稳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华.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0(23).

篇3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存在一些客观局限性,严重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对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不够。一些单位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有的甚至肤浅地认为“算盘”和“账本”就是财务会计的工具。

2.会计电算化实际使用的深度不够。一些单位在使用过程中,还仅仅停留在财务核算方面,如:工资的发放、固定资产核算等方面,而没有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金管理、资金分析上面。

3.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严重缺乏。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对计算机的应用不熟悉,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很难取得明显效果,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人员由于会计实际经验相对比较少,即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都比较缺乏。

4.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差。财务数据往往是企业的机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一些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者未能按照程序操作,导致会计资料的丢失或错误的出现,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财务人员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防范意识不强,未能有效措施防病毒和黑客的侵入。

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风险

1.系统故障风险。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系统的身躯,软件是系统的灵魂。由于机械故障、突然断电、操作人员失误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硬件系统失灵,由于非法调用和修改,软件系统因此受到破坏。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虚拟性导致系统的可控性降低,一旦遭遇系统阻塞、病毒侵入或黑客袭击,将导致系统的混乱甚至瘫痪。

2.内部控制的风险。会计电算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的责任,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加上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3.人员职责集中带来的风险。手工会计系统强调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每一步作业步骤都留有原始记录。在会计电算化操作中,由于管理员和操作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计算机接受这部分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将引发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造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信息输出错误,给投资人、债权人及其关联单位等信息的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三、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以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不仅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而且改变了会计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会计电算化决不仅仅是核算工具和核算方法的改进,而且必然会引起会计工作组织和人员分工的改变,促进会计人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因而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完善,促进了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是整个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2.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高效实施的前提,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形成良好地内控环境,做到不兼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安全、保密原则、内部防范的原则。

3.培养会计电算化的复合型人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大大改变了原有会计信息处理模式。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对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要经常性进行,并进行经验交流,使培训收到实效,要求会计人员树立会计电算化的观念、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4.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电算化系统实施主体是“人”,但无论规章制度如何完善,软件质量如何优良,作为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主体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有制度而不去执行,甚至恶意的修改软件程序,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非法取得口令,最终还是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因此,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应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财务软件

会计电算化,是把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数据处理工具和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据库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新兴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数据储存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方法,扩大了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是整个会计领域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萌芽起步阶段、茁壮成长阶段和纵横发展阶段。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多年来已有几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在会计工作中使用了计算机,其中大部分单位建成了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在这普及和发展的大好局面下,我们仍然应当看到我国在经济活动管理方面与其他先进发达地区有着不小的差距。具不完全统计,我国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的企事业单位占总数的比例不过10%.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我国西部地区贵州的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在全国范围来说处于落后水平。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贵州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目前贵州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问题

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近几年间,贵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在大中型企业和主要事业单位中先后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得到突破性进展。在2002年到2004年间,在国内财会软件市场处于主导地位的用友系列财务软件和金碟系列财务软件先后与贵州水城钢铁集团公司、贵阳味莼园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六盘水烟草公司等一大批贵州的大中型企业签约,涉及贵州的工业、通信业、食品加工、制药、烟草、电力、行政事业等多个行业,为贵州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在其发展成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是时展的必然,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一些财务负责人对电算化知识不掌握,对电算化管理很陌生,对使用财会软件生成的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安全性存在空白,因而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发生质疑,造成不会管,不敢管的混乱局面,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因不熟悉电算化而放弃对使用财会软件的企业的审核和监督。还有的观点则认为电算化仅仅是“以机代账”,软件只需一次投人即可,出现了只重视硬件换代,不注意软件升级,最终使得财会软件适应不了企业的成长。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首先,会计电算化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但同时也增加了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岗位,带来了许多新的要求,提出了新的问题。而目前,贵州建立在手工操作条件下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一些企业内部控制也不是十分完善。目前,不少单位没有严密的管理制度或有章不循,使得会计电算化不能正常健康运转。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电算化管理也就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手工与计算机并行时间过长,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其次,在已经开展了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较低版本的商品化软件。相对于高版本的财务软件来说,低版本的财务软件在价格上有很大的优势,而且操作也要简单得多。但是低版本的财务软件在软件功能、系统安全性、系统维护等多方面都远差于同等系列的高版本财务软件。

再次,虽然贵州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电算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管理,但我们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也仅仅限于大型企业和主要的行政事业单位中运用,对于占市场很大比重的中小型企业和大多数的基层事业单位来说,仍然是以手工进行会计核算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电算化在贵州的普及。

最后,作为在贵州占主导地位的核算型会计软件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手工会计核算的全过程,没有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而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以及会计核算业务量的增大、业务种类的繁多、对会计信息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的深入,简单的核算型会计软件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会计电算化涉及到会计和计算机两种专业知识,在岗的会计人员虽经过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要求的水平还是存在有较大差距。许多年龄较大的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比较熟悉,但对计算机知识了解有限,而年青人则相反。要使得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还有待时日。

另外,在人才的培训上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培训内容上重视财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忽视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和相关内容;在培训时间上,重视实施会计电算化前的培训,轻视后续培训;在培训方式上,方法单一,效果欠佳。当今计算机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甚至操作系统也有质的变化。而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多为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经过这样培训并通过考试的人员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之。

二、对贵州会计电算化今后发展的建议

对于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和部门,应尽快完善会计核算系统,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规章制度,彻底甩掉手工记账工作,做好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改革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移工作重心,抓紧建设以管理为重心的会计信息系统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而使会计电算化工作从核算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会计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作好准备。另外还应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档次,便于数据传输汇总,为进一步开发和使用网络化的会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做好准备,并为将来联成更大的计算机网络打下基础,便于加强经济活动的事前计划、预测和决策、事中管理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切实将企业财会管理水平从手工状态提高上来,以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尽快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使尚未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早日赶上来。

对于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大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比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与互联网资源,丰富会计电算化培训的方式,建立良好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制度,落实培训效果。当然在短时间内,要普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不很现实的,但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缺乏又会成为制约企业会计电算化实施效果的瓶颈。为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优势和所用软件的功能,应付日常会计电算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技术压力,降低咨询维护费用,实施电算化的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力资源投资,重点培训数名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能力,熟知财务软件知识,对计算机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会计人员,既可提高本单位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又可在必要时在部门内开展不定期的培训活动,带动其他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比较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贵州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但发展的步伐是非常快的。随着今后人们观念的改变和市场的需求,我想会计电算化在贵州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最大程度地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更好地为提高各级企、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前提;审计内容;审计程序

一、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一)提高电脑应用水平和审计业务素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网络知识和较系统的审计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运用水平。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不懂得电脑的审计人员因审计数据的异化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审计;不懂得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点和风险就不能识别和审查其内部控制;不懂得使用计算机,就无法对计算机内存储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或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会计、审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知识,而且要掌握计算机和电算化会计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会计电算化在不断向前发展,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式下新技论文术应用的企业审计工作的需要。(二)引进审计电脑辅助软件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资料的归集和反映与手工处理系统时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传统的内部安全控制方式有所减弱,这就要求引进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职能。审计电脑辅助系统较之于会计电算化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审计电脑辅助系统主要是辅助审计人员完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五)在发展电算化会计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六)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七)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二)会计电算的发展要适应电于商务发展的要求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于商务是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于银行账户划拨资金,企业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它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三)会计电算化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将网络页面数据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顺序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超链接,人们可以借助相关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所需信息,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在线报告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从其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脉搏以及业务活动。总之,在线报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追踪,便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方便,实现了企业的在线管理,并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成内部审计工作。二者的服务对象不同,但二者的内部功能是有联系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比如,二者既可以使用共同的数据库,但又有不同的软件包。二者既可以调阅、查询某些相同的数据资料,但又有不同的软件接口和不同的操作权限。都重视凭证数据库、明细账库、总账库及报表数据库等数据结构和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可靠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功能的强弱、数据库的标准化与开放性、是否保留处理过程和审计痕迹以及预留审计测试通道等对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影响很大。同样,审计电脑辅助系统的软件水平越高,越能及早发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及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内容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审计人员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账和机内日记账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三、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审计程序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也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审计人员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1)“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审计人员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2)“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审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四)异议和复审阶段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总的来看,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快速发展,同样要加快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引用和应用,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及审计电脑辅助软件的应用水平。及时地、准确地、全面地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作出审核和评价,监督企业管理和经营活动,使其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朝晖.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和思考[J].工业会计,2003,(5).

篇6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现状;发展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以来,经过20多年的努力,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走到成熟,这项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开发财务软件,有更多的企业使用财务软件。但是在发展进程中无论从会计电算化实践还是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此项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制于相应的制度规定、管理环境、软件水平、基础工作、售后服务等等。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包括人员管理、使用操作管理、维护管理、档案管理等各种管理及控制制度。目前有些单位却因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人员管理方面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或沿用原来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或岗位设置不完善,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为同一人;在操作管理方面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或未经培训合格者便上机操作;在维护管理方面没有系统维护制度,维护人员可以随意变动系统参数如系统运行环境原统账的套数等;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数据收集不及时,没有严格的档案调用规定甚至出现擅自复制文档现象等等。另外,单位制定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也存在某些同电算化规范相抵触的地方,如科目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等,这些大多是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考虑得多,从会计制度的要求考虑得过少。

(二)会计原始凭证仍是纸张数据

目前,大多数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采集的原始凭证都是纸张数据,而这些原始凭证在手工输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差错又未能审核出来,再者纸张凭证本身的真实性及信息的完整性也要打个问号。这些问题都是因原始凭证未能电子化而产生的。

(三)缺乏复合型人才

既懂会计学又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目前会计部门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热情和期望都很高,但普遍存在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会计人员不会操作计算机,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会计知识又较为贫乏,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两方面的矛盾制约着电算化的发展与推进。所以加快复合人才的培养工作已是迫在眉睫。

(四)商品化软件与单位会计电算化存在着经济冲突

一般单位在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时都是购买通用财务软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业务不断增多,原本购买的财务软件已不再满足企业现行财务管理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或是升级已使用软件的版本,或是将本单位的发展需求向原软件公司提出,希望其能给予针对性的解决,但当初购买软件时对其售后服务欠考虑,另外由于市场的作用,软件商的目光总会盯着有着丰厚利润的新用户,因此企业很难与软件商达成共识。

(五)会计电算化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只满足财务部门会计核算业务的需要,没有考虑相关部门如人事、仓库、生产等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难以为企业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动态信息;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有关的原始资料还没有实现通过互联网来传递、存储、网上开票等;又忽视了网络信息传递方便、快捷的功能,没有利用互联网来披露财务及相关信息。另外,不同商品软件发展的孤立性,也决定了各软件之间很难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转移。

(六)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还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再结合其他数据形成管理数据库,经过分析和计算后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有用的预测、决策依据。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

(七)电算化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三是相关审计淮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最后,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如不可预计的环境灾害、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失灵、人为无意的差错和有意的舞弊等,都可能给系统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也无疑给审计工作带来困难,加大了审计风险。

(八)会计软件智能化问题

企业的决策者们已不满足于财务软件提供的现有信息,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运行结果与系统内外的数不清的因素有关,特别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市场的即时变化,人们的消费心理对企业的决策有着很大的影响,但它们又是不可预测的,面对这样的情形,目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还无能为力。如何将这些因素对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是提高决策支持系统智能的关键。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九)网络环境下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出现新问题

1.难以避免非法侵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信息在理论上都是可以被访问到的,因此网络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甚至黑客或病毒的侵扰,一旦发生将造成巨大的损失;

2.电子商务给内部控制出难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上交易愈加普遍,但直到目前相应的技术和法规尚不完善,给系统的内部控制带来困难;

3.内部稽核难度加大:企业可能会担心相关内部资料暴露于外,影响其竟争能力,稽核技术复杂,会计师必须具备复杂电脑资料处理能力以胜任此项工作;稽核将大幅增加查核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4.网络环境下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实务经济形态中的各种有形资产是一种静态资产,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才能转移。但无形资产是一种动态资产,如人力资产的转移无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只在利益的驱使下便可发生。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

鉴于财务软件处理对象的特殊性,处理结果要求高度可靠,在满足一致性、安全性等普通要求的同时,必须符合会计淮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电算化会计系统宏观管理。

(二)原始凭证电子化

单据的电子化将不仅克服纸质凭证因人工传递而速度慢的影响,而且从Internet接收之后即可自动确认和转换为记账凭证,使得许多经济业务在其发生的同时其信息就能“实时”地进入企业会计系统,从而大大促进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因此,电于凭证化必将逐步取代大部分的纸质凭证,这是社会信息化的大趋势。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方面,培养大量能进行电算化系统的实施、构建的高、中层次电算化人才,他们是财务软件开发设计的核心;另一方面,培养大量能够熟练使用财务软件的低层次的电算化人才,他们是普及电算化工作的关键。

(四)加快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的步伐,使之与财务会计软件融为一体,实现全面会计电算化,从而引导会计电算化由核算模式向管理模式转变

管理会计软件商品化通用化比较困难,只能有针对性地开发研究。但是,管理会计电算化是以财务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因为它们的数据同源,财务会计电算化能为管理会计电算化提供所需的财会信息。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解决管理会计手工操作难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同时,也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五)在发展电算化会计的同时更要重视对电算化审计的研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特别在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电算化审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挑战,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远远不应局限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上,应是整个审计理论框架与实务的全方位的创新。网络时代号召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在互联网连接起来的全球化经济中,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网络时代的审计创新进行全方位的开拓,以保证与电算化会计的发展同步。

(六)随着管理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财务软件智能化必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利用决策支持系统,在系统中除了设计有数据库外,还有方法库,其中预先放置了各种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运用这些决策方法处理数据库中的数据,得出在不同决策方法下的系统运行结果,从而为用户得出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从理论上未说,如果方法库中放置了足够多的方法,那么,系统便能提供足够多的决策帮助。

(七)加强网络环境下电算系统的管理

设立防火墙、电子密钥,采用网上公证,分高监控与操作等办法来实现系统内部的有效牵制。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要顺应信息时代潮流

(一)会计电算化向网络化的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网络化目前大多限于局域网,信息传输的范围小,制约电算化会计效能的发挥,未来的电算化会计将向着广域网的方向发展,信息传输范围大大增加,使会计数据的异地共享成为可能。会计电算网络化将从原来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共享,上、下级单位之间的财务信息的传递转变到与外部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全世界进行信息交流。

网络会计环境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用户和银行等机构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二)会计电算的发展要适应电于商务发展的要求

电子商务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各类电子工具进行的一切商业贸易活动。电于商务是21世纪贸易方式发展的方向: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业务数据能够自主地进行双向交流,企业建设自己的电子账簿和电于银行账户划拨资金,企业采购、发货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进行确认。它正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

电算化会计就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从不同的来源和渠道收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会计数据、会计资料,按照经济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予以存储、加工,并生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外部各方面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经营管理,加强财务决策和有效控制经济活动。在网络时代,电算化会计在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将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新领域――在线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是指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设置站点,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定期更新的财务报告。其特点是利用国际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将网络页面数据采用“超文本”的形式,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交互性。

在线报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财务报告顺序结构,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了超链接,人们可以借助相关链接主动而迅速地搜寻所需信息,企业还可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财务报告。

在线报告改变了信息披露方式。由于信息链的建立并不局限于财务信息本身,其范围可以覆盖所有与企业经营有关的方面,提高了不同信息处理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在线报告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从其现有的在线报告来看,它们往往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出现在互联网上,而是融合于整个企业的经营情况介绍之中,与各种营销统计数据及其他非数量化信息一起向关心企业的公众展示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脉搏以及业务活动。

总之,在线报告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实时追踪,便于财务报告的需求者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第一手资料,为本企业的理性决策提供了方便,实现了企业的在线管理,并利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参考文献】

[1] 张朝晖. 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的困惑和思考[J].工业会计,2003,(5).

篇7

关键词:会计电等化 会计理论 会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016-03

一、理论背景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普及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许多企事业单位和机构积极参与会计电算化工作,应用会计电算化改变会计核算方法,数据存储形式,数据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扩大会计数据领域,提高会计处理信息质量,并改变会计的内部控制和审计方法和技术,从而促进了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会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改善和促进会计管理改革,使得会计管理制度在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中发生根本变化。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替代手工和机械操作,通过货币计量信息和其他有关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运算和输出,定期和不定期地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必然产物,电子计算机是会计电算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工具,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历史并不长,但发展很快,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电算会计。初级电算会计是将电子计算机运用于某一方面的会计数据处理,其主要是模仿手工。本阶段的主要特色是单项应用。

2.中级电算会计。中级电算会计阶段是从凭证处理到登记各种账簿、计算成本,从账簿记录到编制各种会计报表、数据查询和输出等。本阶段的主要特色是低水平的系统应用,但它的原则性、实用性、固化性、传统性太强,灵活性、随机性、扩张性、创造性不足;往往照顾共性太多,兼顾个性太少。

3.高级电算会计。高级电算会计是系统地应用和网络运用的结合,告别单机或多机的单独工作方式,进入多级局域网工作方式。实现了会计数据分散输入,集中处理,从而实现远程网工作方式,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并实现多用户、多任务同时操作。

会计电算化之所以发展迅速是因为其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八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创新管理思想。电算会计处理数据的电子手段,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速度快、精度高、容量大、记忆强、判断准、反应迅速。电子手段客观上要求创新会计管理思想,它的主要特征是管理系统的开放型、数据对象的多元型、数据加工的立体型。

2.创新管理模式。电算会计客观上要求创建一套新的会计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应与电子手段相适应,集核算、管理和决策于一体。

3.促进网络建设。电算会计的推广和普及,将大大促进宏观的会计信息网络建设,它为系统内部、上级领导部门、企业集团的母公司乃至更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空间信息交流、检查和分析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

4.改善宏观调控。随着电算会计的普及与提高,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将会有较大改观,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将大为增强,宏观调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

5.深化会计改革。电算会计不仅仅彻底改变了会计的工具,而且还将深刻影响会计核算的方式和方法,促使会计理论的创新,推进会计实务的发展,刷新会计人员的传统观念,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6.推动标准化进程。电算会计通过运行事先设计好的会计核算软件来处理数据,软件设计的规范性和标准型,将大大减少难以预测的人为因素,从而推动会计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进程。

7.提升反馈速度。电算会计管理系统是开放型的,电子手段要求建立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反馈管理功能,并极大地提升反馈速度,进而实现随时提供最新会计信息。

8.提高人员素质。电算会计意味着会计工作的现代化,它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电算会计的发展,将促进会计人员努力学习现代化会计理论和与电算会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优化知识、人员和队伍结构。

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了新的会计工具和处理方法处理会计资料, 给传统手工会计的理论和实务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方法,使得会计账务数据进入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其安全性、可靠性和正确性也得以保证。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给会计实务带来了一场革命,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会计电算化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所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把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实施会计数据处理的电算化,以便广大会计人员从抄写、计算等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投向财会管理,为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会计人员来说如何适应新的会计管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计算工具的改变,由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存贮特点,已引起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的一系列变化。(1)能够及时准确处理会计数据。由于计算机不仅能够大量存储信息,并且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和准确性自动地进行数据处理,突破了手工操作的局限性,为日常财会管理提供所需要的更为详尽及时的信息。计算机可以随时通过数据处理,跟踪新发生的经济活动,提供最新的经济信息,这样极大地方便了信息使用者。并且由于计算机不会发生手工计算、整理、抄写的差错,只要输入数据正确,在手工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复杂计算由计算机运行程序,复杂计算由计算机运行程序,瞬间就可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些都使得数据结果的准确大幅度提高,以满足各项业务管理的需要。(2)可以自动生成或查找会计数据。手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一套财务处理流程而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原始的凭证帐表和处理流程等方面引起了一系列变化。即会计电算化以后,可以只保存最基本的凭证数据,而不保存任何中间结果,像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账凭证。如果需要,可以在任何时候运行程序,将从记账凭证开始的登记和传递程序执行一遍直到生成总账,并显示任意一项中间结果。也就是说,账簿可以动态地自动生成,只要报表的数据生成方法是固定的,甚至报表也可以动态地自动生成。所以,电算化的会计系统不需要账簿,人工对账自然也无必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必等到期末才能得到所需信息,而可以在规定权限范围内,随时进行查询。(3)财会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会计工作在应用了计算机以后,会计数据处理绝大部分由计算机来承担,使财会人员从原来的抄写、计算机等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向财会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信息新技术环境下,会计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会计知识外,不仅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和技能、网络系统的使用与管理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预测、决策知识以及数据分析能力和较强的信息的沟通能力。

2.会计实务表面形式的变化。(1)会计人员组织结构变化。传统会计系统中是清一色的会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由其级别决定。会计电算化系统不仅需要会计人员,还需要计算机硬件操作和维护人员、软件操作和维护人员、系统分析和设计人员等等。(2)数据流程和账务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资料记载在纸上,传递于会计人员、各个小组和上下级之间。而电算化会计的数据存放在电子计算机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来传输,既迅速又可靠。传统的会计账务处理的各种形式都需要对账务数据多次重复登记账簿,环节多、差错率高。电算化会计的账务处理可以一次完成各种账簿的登记,迅速准确;可以实现一数多用,数据的长期使用和数据的共享。(3)会计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会计是在资料被带入到会计系统中以后,会计数据传递于会计系统的内部,在会计系统内部进行处理。这样,传统会计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电算化会计的账务数据都已经进入了电子计算机内部的数据库,可以主动地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调取数据,经过处理后再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相应的有关部门,进行管理和控制资金运动的活动。这样,电算化会计就构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

3.对会计深层理论构成的影响。任何理论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环境条件,会计理论也不例外。随着人类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技术时代的迈进,随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使会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和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对传统会计理论体系的重新审视,预见其对会计工作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所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它为确定特定企业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和进行的业务提供了基础。从而也为规定有关记录和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提供了基础。传统会计主体的选定有两个可以依赖的基础:一是根据能控制经济资源,承担义务并进行经营运作的经济单位来确定;二是根据特定的个人、集团或机构的经济利益的范围来确定。这一基础隐含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公司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了网络公司。它是一种临时结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由于其生产设施多为临时租用或与其他生产机构实行短暂联盟,在生产某一产品时具有同一经济利益的团体又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靠性,从而导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使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所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企业实体已不能适应计算机网络上各自独立法人企业所组成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这一传统假设已不再能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提供基本的支持。因此,将有围墙的会计主体理论运用于无边界的现代企业,似乎不再合适了。由于对会计主体认识上的差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会计处理和会计报告方式,所以,我们应对会计主体假设有一个认识上的深化,以确保会计工作适应经济发展,服务于经济发展。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强调单个绝对实体的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观,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所谓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企业将持续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被清算或破产。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企业所持有资产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假设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愿望和目的,旨在解决企业的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在互联网络非常普及的环境下,网络公司作为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临时性的联盟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有可能立即解散。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与收入的配比原则变得不能切合实际,不能正确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上这些都对相对稳定实体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基于历史成本计价原则、配比原则等基本会计原则而揭示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会计人员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大的压力。(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所谓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为了在会计主体终止之前,能够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及时提供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信息,人为地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过程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的会计期间。在以往手工操作的会计环境下,会计循环中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分步越多、过程越长、次数越频繁,信息提供的成本也越高。然而,在实现电算化的情况下,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会计人员只需要将各类明细信息搜集并录入计算机中,形成一个具体而齐全的基础数据库,以后各种报告及报表的生成即可由计算机依据一定的指令从基础库中自动搜集、分类和汇总而得到,而且成本较为低廉。因此,在形成基础库的环节中所花费的成本,就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沉入成本,基础库中的数据库被使用的频率越高,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报告和报表越多,单位报告与报表的成本就会越低。从而为降低信息成本、缩短会计期间和提高信息的及时性提供了可能。(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所谓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的最佳形式。尽管会计数据不只限于货币单位,但传统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有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是众多计量单位中最好的计量单位;第二,货币价值相对较为稳定。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人们能够以货币为工具来考察企业经营状况的全貌。但在网络时代,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而且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上的交易也日渐频繁,为了方便结算,电子货币已经出现并在不断地被推广使用,无纸化的趋势将成为货币未来发展的一大主流,这将对以某种纸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的传统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会计计量手段不应仅仅局限于货币,而应实现多元化。会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对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只要是对辅助决策有益的一切手段,都应该为会计工作所采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运用货币这一工具来反映企业的状况。我们不能因为手段选择的单一性所带来的便利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受到影响,从而使会计偏离了最初的目的和宗旨。所以,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商业行为也日趋多样化,会计工作应当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小结

随着新世纪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高速发展,传统的会计核算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引入会计信息系统后,会计数据处理速度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极大地加强。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和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发展,建立一个会计电算化的新领域将成定势。

会计电算化是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深入和发展。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兴起,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向经济活动领域普遍渗透的形势下,企业要全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彻底改变会计数据处理方法,加大改革会计数据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实时的财务报告制度,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新科学和实用技术。使用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对会计各个方面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的方式,但由于会计电算化事业是一个新生事物,开始使用的时候能不能走上会计电算化系统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关系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成功与失败,是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开发工作,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正处于实施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发展,财政部会计电算化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对我国的企业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电算化事业必将有更加美好的发展。总之,21世纪的会计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崭新会计,我们应该抓住这一良机来促进传统会计的革新,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能更好地跟国际接轨,以适应日益加快的信息化步伐。

参考文献:

1.林志军.会计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43~53

2.郑燕,魏哲妍.关于财经类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1(12):38~42

3.王文莲.电算会计基础.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14):24~27

4.姚美英.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内控制度建设与会计风险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9):43~48

5.陈祥禧.浅谈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现代审计与会计,2006(10):55~61

6.庄保军.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49~53

7.邱奉兴.论只是面向经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0(6):36~38

8.周茅英.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发散思维.高等农业教育,2000(6):40~43

9.袁秀梅.会计电算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西部科技,2005(19):44~45

10.王友权,程德兴,郑小讯.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创新.中国科技信息,2005(22):86~88

11.赵志坚.试论信息时代会计发展的新思路.邵阳学院学报,2003(4):66~69

篇8

关 键 词:会计电算化;审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3-0032-02

电子计算机在管理活动和会计系统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手工数据处理系统转变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即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审计活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使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和财务处理。信息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财务信息的载体、会计数据生成的途径和方式、审计的轨迹、管理和控制的方法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在计算机审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进行审计,不应改变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范围。”要遵守审计准则的这一要求,保证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正确评审被审计单位的电算化系统,二是要考虑使用适合电算化条件的审计技术方法。

1.电算化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对审计方案的影响。在对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实施审计时,首先要考虑电算化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真实性可能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要对电算化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审计人员确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并能在审计中使用有针对性的审计方法。由于电算化系统具有其独特的属性,如果被审计单位控制不当,就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允许匿名处理经济和会计业务,减少会计责任;移去或者模糊审计线索;允许未经授权的会计数据修改,或者不留相应痕迹的会计记录修改;易受到远程的和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隐藏或者进行一些不可见的处理;通过分布式系统广泛地分散数据等。正是由于实行电算化后存在上述风险,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前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并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适当的审计方法,对相关控制的有效性和所产生数据的正确性进行审查评价。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当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是否需要聘请IT审计专家参加审计;IT系统对被审计单位以及每一会计领域风险评估的影响;是否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支持审计,访问和分析业务数据使用何种软件工具最合适;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信赖程度等。审计人员必须把这些事予以考虑,并写入审计方案。

2.对电算化系统进行评审的主要内容。对电算化系统的评审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对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背景信息的评审。对背景信息评审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和收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情况,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大小、类型以及技术复杂性等,使得审计人员能够决定是否需要专业的IT审计支持,并考虑审计是否在未来介入被审计单位财务电算化系统的技术和开发。(2)电算化控制环境的评审。由于电算化系统控制环境中的弱点能够削弱每个财务应用程序中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需要对其控制环境开展专门的评审。对控制环境评审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电算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控制强度、弱点和风险。在电算化系统总体控制环境中确定的风险可能削弱植于应用程序中的控制的有效性,因而是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对电算化系统控制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是对计算机部门、系统软件和IT硬件中的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包括:有关职责的分离;物理访问控制;逻辑访问控制;操作控制;变更管理程序;灾祸恢复方案;外部IT服务提供商的使用;用户自行开发和运行的应用程序的控制。评审的方法通常是从询问被审计单位IT策略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开始,以便审计人员能够检查客户的IT策略、系统管理、内部控制以及安全策略的充分性。审计人员要确定电算化财务信息系统总体IT审计风险的程度和属性,以便在审计方案中提出相应的检查措施。(3)电算化系统应用程序的评审。对应用程序进行评审是为了检查存在于各具体财务应用程序中的控制措施、内部控制系统及审计风险。通过评审了解应用程序的控制措施,确定每个应用程序的审计风险水平,决定对应的审计方法。对应用程序控制的评审不应孤立地考虑,应当将电算化系统的总体控制环境与各个具体的应用程序控制以及支持电算化的手工控制联系起来进行审查评价。对具体应用程序评审的内容主要有:应用程序的可审计性、文档管理情况、应用程序的安全状况、输入控制、数据传输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常规数据控制等。

3.评审结果的总结和利用。上述评审完成后,审计人员应当对评审结果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应当包括: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系统复杂性的评估;电算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风险的总体评估;各应用程序和会计领域的风险评估;针对各个会计领域,提出审计中是否依赖其已有的控制以及对应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当写出一个简短的总结报告,概括反映电算化系统控制弱点的属性和程度,并将这一评审报告列入审计工作底稿。对这一报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利用:一是审计人员应当将其确定的控制弱点同它们可能对财务报告的影响联系起来,然后确定实质性审计检查的措施;二是要将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控制弱点纳入审计意见书,以便其改进工作;三是为确定具体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提供依据。

二、制定合理的电算化会计审计程序

1.准备阶段。(1)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在这一阶段,主要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一方面,调阅上一期的审计底稿资料;另一方面,与企业的有关人员初步面谈并查阅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资料,归纳出被审计系统的特点和重点。(2)组织审计人员和准备所需的审计软件。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可明确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构成特点、复杂程序以及审计任务的轻重,选择安排有计算机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担任项目负责人,组成审计小组。审计小组根据被审计企业的特点准备审计软件,包括通用的审计软件和审计现场需要直接编制的小软件。如果对某审计项目需要特殊的而且比较复杂的审计软件,还必须组成一个专门开发软件的小组,预先开发好所需的特殊软件,以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2.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计算机审计的第二步是对计算机内部控制的初步审查。初步审查的目标是使审计人员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程度,初步熟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从原始凭证的编制到各种会计报表的输出的整个过程。一般采用如下的检查和会谈:(1)审阅上期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初步了解上期系统的弱点;(2)检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文档和系统使用手册,了解系统模块结构、名称、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功能;(3)检查输入数据的基本依据,初步了解企业会计原始数据产生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情况;(4)对一些基本情况和上述检查发现的问题,与会计人员、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程序员面谈,以便得到与问题相关的背景资料;(5)初步审查数据处理流程图,了解原始数据的起点、文件名称和系统内的代码、数据经过的单位或部门、数据的终点和保管的措施,以及产生和使用数据的单位内部控制,并制作必要的简明数据流程图。同时,审计人员还要对下列资料进行了解:系统安装日期、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机房的基本管理设施、系统管理制度、系统的负荷量;系统的组织结构、各级管理的职责,以及计算机系统的负责人和系统的管理人员;系统中各应用子系统的控制类型和主要的经济业务。

3.初步审查结果的评价。初步审查后,审计人员必须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评价初步审查的结果,确定内部控制的可靠性程度,并得出结论。其结论包括以下三种:(1)退出审计。由于计算机审计人员缺乏实施审计的技术或内部控制不可信赖,存在许多问题,审计人员可提出一些管理建议并退出审计。(2)进一步进行详细审查。这一方式是在初步审查取得的信息表明内部控制是有一定的可信赖性的情况下采取的,实质性的测试可作一些简化。(3)决定不信赖其内部控制。做出这一决定有两种可能的原因:一是直接实行实质性测试更容易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二是审计人员认为可信赖用户的补偿控制,因为计算机内部控制系统可能不完善,各应用系统的用户往往需要自己增加一些必要的补充控制,因此,计算机审计师决定对补偿控制进行测试,这样更易于达到审计的目的。

4.内部控制的深入审查。深入审查是为了使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所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与初步审查一样,审计人员要判断是否退出审计,或信赖系统的内部控制而进入下一阶段――控制的符合性测试,或是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对于某些应用子系统,审计人员决定信赖其内部控制,而对其他的子系统则采用其他更适宜的审计程序。在此阶段,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都是审查的重点,但一般可先审查一般控制,如果发现系统的一般控制存在一些普遍的弱点,审计人员就要继续详细审查应用控制,否则可简化对应用控制的审查。详细审查阶段收集证据的方法与初步审查所用的方法相同。在深入审查阶段,审计人员必须鉴别出引起系统损失的原因和提出对现有控制制度改进的建议性方案,而且必须表明实施的计算机控制制度哪些是可信赖的,哪些是有待于进一步测试确定的。

5.符合性测试阶段。符合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寻找证据确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在发挥作用,以及实际存在的控制制度是否可以信赖。除了在前面审查中所用的手工收集证据的方法仍可用外,在这一步骤审计人员基本上是用计算机辅助收集证据。例如,会计软件开发和维护控制的测试,数据输入的有效性测试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测试等符合性测试都是要利用计算机来完成的。

6.用户补偿控制的审查和测试。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决定不信赖企业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因为应用子系统的用户采用了一些补偿控制来补充原内控制度的弱点。例如,在子系统之间原始数据的传递存在弱点,用户可以此核对由计算机程序产生的数据和控制的总额,在评价补偿控制时,对于那些重复的控制,不必重新审查和测试。补偿控制审查和测试如同前面所提及的方法一样。

7.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阶段的目标是取得充分的证据,使审计人员对计算机系统在各重大方面是否偏离公允性或存在哪些弱点做出最后判断。外部审计师表达这种判断以便在审计报告中指出系统是否在各重大方面存在表述不公允;而内部审计师所关注的问题更为广泛,包括:现有控制系统是否存在着某些弱点,系统已造成哪些损失或将带来什么损失,现有计算机系统是否高效率和高效益等。

8.全面评价和编制审计报告。通过上述审计步骤,审计证据和对各项目的初步评价结果已经形成,但这些证据和初步评价的结果是比较分散的,全面评价的目的是将审计小组各成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和初步评价结果进行综合,筛选出重要的证据和主要问题,将这些问题和证据作为重点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范围包括会计数据的公允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审计委托人的要求编制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在报告提供给委托人之前,还应当征求被审计企业的意见,必要时对重大问题追加审计,以保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的可信度。编制审计报告建议书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都与传统审计一样。但应当注意的是,应用计算机进行审计,其审计结果汇总评价的许多方面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甚至最终的审计报告也可由计算机辅助完成。

参考文献:

[1]康沛.我国计算机审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05(10).

[2]李志军.手工系统和电算化系统条件下审计的比较[J].财会月刊,2003(5).

[3]董化礼.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林文彬.试论审计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J].现代审计,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