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学概念

篇1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美术创造力概念

美术老师是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无论是2001版的实验稿美术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的新版美术课程标准正式稿都提出美术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创新精神。可见,关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提倡和发扬,而能够把注重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内化的一线美术老师又有多少呢?

请看这个课例:拓印画《美丽的瓶花》。

教师在讲授拓印技巧时,示范的是一个圆形的花瓶,花瓶上点缀着几朵全中国人民都熟悉的五片圆形花瓣的小红花。课后,从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看,全班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跟着这位教师拓印一幅点缀着五片圆形花瓣的小红花图样的拓印画《美丽的瓶花》。

这位美术教师在现场示范和欣赏环节时应该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各种美丽的花卉造型,而不是简单地只拿概念化的小红花作示范,这样机械僵化的示范导致的结果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样品纯粹地临摹,作品概念化,单一重复的训练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样的美术教学完全脱离了生活实际。世界多姿多彩,花卉品种极其丰富。只有教师的眼睛发现了,才能引导学生善于探索生活中不同花卉的美,拓印出个性化的“百花齐放”的美术作品。小学生的身心正是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处于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位美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意识,而不让宝贵的创造力被概念化的教学影响呢?在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重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下面谈谈自己在小学美术个性化创作教学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如果我们挑选一个生疏无趣的绘画内容让学生表现,则部分学生很可能没有创作激情,无从下笔。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在统一化的美术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课题地域性强,有些与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距较大。在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我果断地摒弃了以往陈旧的绘画主题,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内容和方法。例如《没有客人的宴会》,一确定这样的绘画主题,学生自然就产生疑惑:为什么宴会中突然没有客人,客人去哪里了,究竟发生在哪个主人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猜测不同的故事情节,于是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表现不同创意,班级中会出现风格迥异的几十幅不同构思的作品。有的学生画的是在好朋友的生日宴会中,隔壁邻居家发生火灾,大家跑出去帮忙提水灭火了。有的学生画的是在小熊的生日宴会上,小公鸡和小狗吵架了,大家不愉快就散伙了。有的画的是生日蛋糕是变质产品,几个小朋友吃完中毒,大伙一起把他们送医院急救了……经过实践探索,我发现学生的美术创作呈现个性化色彩,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所选择的绘画主题突出新、奇、趣,这是美术教师备课研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积极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创作手法

学生常用的创作手法如果长期重复使用,渐渐地他们就难以保持创作的热情,偶尔引导学生尝试从来不曾接触的新方法,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

1.改变常规

创造是美术的灵魂,没有创造就没有美术,美术作品的最大价值就是独创性,历代流派风格的更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说:一幅画应是一种唯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形式。一个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可以打破常规的逻辑,甚至将虚幻的和现实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表现在画面上。如西班牙画家达利的著名代表作《时间的永恒》,这无疑为严谨的、常规的科学思维多开了一条自由之路。打破常规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美术创作,它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如创作《有趣的颠倒世界》,学生画出了树种在人的头顶上,鱼游到了树上,大老鼠追赶小猫,鸭子飞到天空等充满幽默有趣的个性化的画。

2.改变材料

在美术界其他门类中有很多创新之举。例如油画方面扬·凡·埃克发明了油画颜料的新配方和国画方面李可染将光引到了山水画作品中。既然美术学科中有这么多的创新材料切入点,我们为什么不多开发和利用呢?如同样的课题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比如:火柴棍、禾秆、细竹签、羽毛及采集的动植物标本等进行手工粘贴作画,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各种动植物画。再如用油画棒在磨砂纸上作画,水粉颜料在彩色卡纸上作画,水彩笔、油性记号笔在生宣纸上作画等都是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个性化的创作手法。

3.改变时空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画不下去,如果变化绘画时空,让学生当小老师走上黑板上绘画,很多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展露自己的绘画才艺,欲以此得到大家的肯定与赞赏。比如在艺术节中,让学生集体趴在地上画一幅合作长卷画《我们来到25世纪》,面对观赏他们绘画表演的观众,学生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自由自在地创作自己到了25世纪发生的奇妙有趣的故事。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绘画时空多样性能刺激潜藏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绘画冲动。所以,我们要在启蒙引导中,为学生创造多种绘画时空,刺激潜藏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绘画冲动,把每一个学生当做画家,让他们得到许多的绘画机缘。”如教学《校园的一角》一课时,对学生来说,这样的题材不够有吸引力,我在教学时就带领他们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实地观察校园风景,亲手触摸树叶的形状,新校园环境幽静美丽,处处春色盎然。室外课让学生精神振奋,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最后,一幅幅生动而又亲切的《校园的一角》就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4.改变构图

艺术是求异的学科,没有变化就没有艺术,儿童画创作也不例外。如果学生每次画的都是同一种构图的画,众人一套,千人一面,总会让人乏味。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变出新的构图形式。构图即是一幅画的结构,如同房子的结构是由梁柱等组成的一样。如中国画教学,它的构图形式具有一定规律,多样统一又千变万化,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避免重复上一节的构图,利用线条的曲直、粗细、保持画面均衡的同时,处理好疏密的关系,鼓励学生创新出与众不同的构图方法。

我们并不是要小学生现在就有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学会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敢于探索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力。改变惯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有了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就能轻松地做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引路人,达到良好的效果。

篇2

片段描述一(回忆知识)

1、出示“2×9=18”。

师:认识这个式子中的数吗?谁能用本单元的知识把这三个数或者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给大家?

生:2是偶数,也是质数;9是奇数也是合数;18是偶数也是合数;2和9是18的因数,18是2和9的倍数……

学生回答后师追问:什么样的数叫偶数?最小的偶数是几?什么样的数叫奇数?最小的奇数是几?

你能说出18的全部因数吗?(学生动手写后说一说找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出几个9的倍数吗?9的倍数中最小的是几?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数叫质数?最小的质数是几?什么样的数叫合数?最小的合数是几?一个合数至少有几个因数?

2、自然数分类

1动手操作:同学们桌上有0――9十张数字卡片,先把0收起来。根据本单元所学知识把1――9进行分类。

2学生汇报,并说明分类依据。

3判断对错:

奇数都是质数。( );合数都是偶数。( )

一个非0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 )

3、摆数活动

利用同学们手中0――9这十张数字卡片,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摆数。

1摆2个三位数,使它们是2的倍数。(生独立操作,汇报摆的结果。)

师:你们摆的这些数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2摆2个三位数,使它们有因数5(5的倍数)。

师:你们摆的这些数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3摆2个三位数,使它们是3的倍数。(生独立操作,汇报摆的结果,同桌互相检查。)

师:同学们很快摆出来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摆1个三位数,使它同时是2、3、5的倍数。

师:这样的数有什么特征?

思考:一个乘法算式“2×9=18”,起到了牵一脉而动全身的作用,唤起了学生对因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等众多知识的回忆,教师适时追问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概念。看似简单的1―9卡片分类活动,进一步澄清了学生对自然数两种分类方法的认识。

片段描述二(整理知识网络)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如果我们能根据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它们进行整理,将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掌握它们。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哪些知识之间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

1、独立思考。2、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4、教师引导形成知识网络。

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因数与倍数这一单元知识间的联系,并且整理出了知识网络图,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数学知识就像一颗颗珍珠,必须把它们穿起来才不容易丢失。今后大家在复习时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整理知识,这样将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帮助。

思考: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使学生进一步从本质上理解了概念。面向全体的独立思考,使得人人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合作交流,显得更有意义和实效。

片段描述三(综合运用知识)

(一)课堂游戏:“转转盘”。游戏规则:转动转盘,使指针转动。指针指向几,就从下一格往后数几格,数到哪一格就得到那一格中的 。如:指向4,就从第5格开始往后数出4格,即得到第8格的礼物。(说明:转盘平均分为8格,第1、3、5、7格里分别标明一、二、三等及优秀奖;第2、4、6、8格里分别标明想一想、填一填、写一写、做一做等题目。)

1、想一想

(1)4的倍数是( )。

(2)60的因数是( )。

(3)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10,这个数是(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5,这个数是( )。

2、填一填

(1)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

(2)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

(3)既是2的倍数,又是3、5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

3、写一写

(1)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45,这三个奇数分别是( )、( )和( )。

(2)20以内的质数有( )。

(3)两个都是质数的连续自然数是( )和( )。

(4)两个质数的和是18,积是65,这两个质数分别是( )和( )。

4、做一做

学校鼓号队同学排队,每行8人或6人都正好排成整行,鼓号队员不到40人。鼓号队有( )人。

(二)引导揭秘

篇3

【关键词】大学美术

教育课程改革 美术教学理念

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大学美术教育改革面临严峻形势,从长远来看,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增强美术人才的竞争力,加强美术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从实际教学来看,美术教学面临很多现实的难题,比如,高校对美术教学的认识和理念需要重新认识,需要对社会需求重新审视后转变教学思想,突出应用与实践能力;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对美术教学进行系统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为全面提高美术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校美术教学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成为具有创造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现在美术教育偏重于技能传授,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新时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型人才向全面素质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教育美术教学也应该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美术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再教育不是初步的教育、基础性的教育,而是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再次深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行美术教育必须提供终身学习所需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把握如何学习,如何综合运用已学习的语言进行绘画创作,实现美术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知识受时间、地点和教师艺术水平等方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足。在高校高等教育美术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广的美术知识和信息,开阔艺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自信对于高等教育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充满自信,才能敢于实践,敢于创新。高等教育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握了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领悟了深厚的艺术内涵,从而增强了自己的自信心,树立了自信心,增加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等教育美术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自己的专业水平制订切合实际的自学计划,任何一门知识的获得,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低到高的过程,切不可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所以自学时一定要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系统性,扎实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高等教育美术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因此,制订完善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就很重要。美术专业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制订学习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基础和专业特色,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这样在完成目标时就会有困难,就会影响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去制订明确的自学计划和目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指导原则、教学方法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重点,使学生改变依靠教师和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高等教育美术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的效果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高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高校美术教学中应该引导高等教育美术学生怎样去确立学习目标,怎样去制订学习计划;充分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根据学习的内容和确立的目标,紧密地结合自己专业特色,探索出最佳方法。良好的学习氛围包括课堂氛围和外部学习环境,从以教师为主的、单纯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美术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

信息社会新的问题给工业设计带来新的应用领域,设计教育也应该及时地根据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拓宽专业领域。参考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同类院校的教学体系,结合我国国情逐步构建自己的教学体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压缩学时、改变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过高的学时数使得学生在就学期间忙于上课和完成作业,无暇顾及课程之外的东西,对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不利。对教学计划的完备程度,教学过程的组织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下一步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的需要建立开放灵活的体系化课程结构。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在增加学生自主选课权、自主调配学习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高等教育适应目前迅速多变的外部社会的有效措施。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工业设计的定义与学科范围的讨论重新成为热门话题。计算机与多媒体课程群是目前唯一以手段而不是学科规律划分的课程群。设计课程内容设置上避免采用以对象作为课程分类依据,而坚持以处理不同类型的设计问题作为课程分类的依据。

总之,美术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并有强烈的业务心和责任感才能完成教书育人重任。美术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应为培养目标服务,并需要围绕美术基本性质来探讨课程设置和安排。教学改革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趋势是要不断反映国家和社会对人材的需求以及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2]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2008

[4]王宏建、袁宝林. 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6

篇4

(1)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和谐的师生共事环境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形成的稳定、持续、比较融洽和亲密的关系。这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来建立,其中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热爱、注重、理解、宽容学生,经常关注学生,创造亲密交往的机会,捕捉沟通时机。如给学生写信或写便条;迎面遇见学生,主动打招呼;留意困难学生;主动与学生交谈;了解、记住和称呼学生的名字;与学生分享玩笑与幽默;学生进入课堂时友好地与他们说话等。然而,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构成和运作是由不同的人(教师和学生)来实现的。其共事的效果与共事的师生间的和谐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和谐共事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2)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新课改中如何营造让学生感到快乐、兴奋的美术课堂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防止“一言堂”,营造“群言堂”。

要营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清楚有哪些不利于和谐的因素,有的涉及一个学生的品德修养,有的属于学生的性格兴趣。要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师不妨设身处地的多为学生着想,经常换位思考,多想学生的长处、困难等。人各有长,各有所短,与学生相处,不必求全责备,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失误,鼓励学生提意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一切偏见杂念,去掉个人陋习,待学生以诚,善于容人,善待学生,以自己的诚心取得学生的信任。

(3)探究就是探索和研究。探索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求本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经历探究的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为目标。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它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性过程。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误的,但这个论断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潜心实验、独立思考而得出的。为了得出论断,学生投入了热情,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感知系统和知识储备。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探究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从中学会获取知识,提高洞察世界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陶冶科学思维品质,并体验到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成就与荣誉感。所以,探究式教学不但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

(4)对学生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传统评价主体的单一性,评价方式的固定化和评价标准的唯一性往往只能对学生学习做出“终结性”评价。想有效展示学生的思维状况更需要进行“形成性评价”。

篇5

关键字:护理;教学方式;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多媒体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的对象和教学的目标,经过教学设计,合理有效的应用教学媒体,用图像、语言、图形、影像、声音、文字来作用于学生,然后对学生加以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其灵活、立体、全方位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这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更能主动的去学习。

1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活动来作为主要目标的,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主动学习这个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传统的教学中,粉笔、黑板是课堂的主要工具,而多媒体技术则是多处在辅助的地位,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让学生虽然能记录下知识要点,但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繁多的知识点和内容让教学效率也大大的降低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这种教学观念在我国的教育事业当中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这样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就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从而也忽略了学生创新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

传统教学思想就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考试的时候取得好成绩,但是这样也就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日后立足于社会。我国从古代开始就非常重视对人的教育,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教学课堂都是以教师讲解书本知识为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能随意发表想法,这也就限制了学生创新思想的延伸,而书本上的知识是静态的,白纸黑字根本就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我国的教学都是以“灌输”为主的,重视的是学生有没有记住知识要点,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理解了知识真实含义。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是对是错,但是从目前来看,这样的传统教学严重的限制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达到了教学目的,却没有达到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是为了日后能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是当今教学中的重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改变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有更多发言、思考的机会,在多媒体教学课堂中,教师摒弃了从前的说教方法,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而这种教学思想的改变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技术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教师们开始树立起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观念,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2.1 备课方式

从前教师备课都是以教材为主的,找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知识难点,然后设计出说讲方式,但是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备课从教材变成了课件,这也让教学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利用各种的信息将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就是多媒体课件所具有的最大特点。那么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我们就要注意下面这些问题:(1)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要避免和教材内容相互堆砌,要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机组合在一起,教学的纲要需简洁明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2)对一些课件中所需要的素材要合理的选用,在课件中可以插入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视频、图片等,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课件不能设计的过于花哨,不能只关注了课件的视听效果,而忽略了教学目的,要不然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到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效果;(3)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要重视授课质量,虽然说多媒体课件节省了从前书写板书的时间,但是课件的内容比较多,节奏也比较快,那么学生也就不能有过多的时间去联想、思考,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就不能对知识留下太多的记忆,那么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就要掌握好授课的节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互动和启发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思考知识,这样才能更好让学生能理解知识。

2.2 学习方式的改变

像是一些护理外科休克、急腹症病人这样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从前都是教师按照书本上的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那么在多媒体教学当中我们就可以以学生自学或是开展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对学习进行教学。其方式如下:(1)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情况来编写成学习提纲,在上课的前几天发放给学生;(2)将学生分为4人或6人一组,让学生针对学习提纲自己预习、查找资料,同时准备好课堂讨论内容;(3)在上课时,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在学习提供中的一个问题进行表述,其他同组学生补充发言,但在此期间教师不进行任何评论;(4)所有学生发言完毕以后,对学生所说正确地方教师给予肯定,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补充,最后教师总结发言,将本节知识的重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本节内容加强记忆,能得到正确、清晰的认识。从前的教学方法教师讲的时间很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而这也就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给学生自学提供时间,让学生能具备解决、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自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样的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就要设计出明确、周全的活动目标,合理的分好讨论的时间,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自主学习。

2.3 情景式教学方法

学生身在校园,虽然通过课本能了解到护理知识,但是纸上谈兵并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知识,那么在教学中就可以以情景模式、角色扮演这样的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来简单介绍下本堂课的内容,在课件中加入关于护理过程的视频,让学生在看完以后能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接下来就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扮演护理人员,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好实际操作的技巧。

3 总结

多媒体技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教学效果,那么在护理教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就要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好课件,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到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思想、方式,全面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好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冯明高校混合式学习的新模式——三分屏课件与互联网主机结合解决面对面教学的不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4(02).

篇6

关键词:化学教学;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02-01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在虚幻的空间中寻找自己,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是一种社会责任,教育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教育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当教育和信息技术联系起来,教育的新模式出现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育正向着更高更远的空间发展。化学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快速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学化学是中学阶段锻炼学生思维模式的有效课程,化学思维决定着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一、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比较单调,教师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任何的发言权。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学生在座位上小心翼翼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写着。我们通常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将知识塞给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加以强化。学生花费很大的气力来背诵、理解知识,模仿教师的解题思路。通过“题海战术”取得一定的成绩。学生是解题的能手,模仿的高手,但是在知识的社会应用中,却成为知识的“傻子”,不能精确有效地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传统的教育方式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摧残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化学知识只存在于课本中,课本外浑然不知有化学。例如:学生练地记住了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但在生活中看到快餐饭盒摇动就能放热却不知原因。学生把化学的学习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忽略了化学是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的本质。传统教学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忍耐力,提升学生的定力,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好,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不适合新教学改革的转变。

多媒体技术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基本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教师用WORD、PPT等手段制作了简单的化学知识框架,配备大量的例题、习题。教师省掉了板书知识框架和抄例题、习题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了,讲述的题目更多了,学生抄的知识点更多了,这是一种“包袱”式的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毫无讨论交流的机会,受到了更加严厉的“迫害”。2、教师的教案、例题、习题直接通过展示台投影在屏幕上,学生面对密密麻麻的整版教师的“真迹”,毫不思索的做笔记,教师讲授的知识点更是汹涌澎湃,学生唯一言语是“老师等一下了,还有几行没有抄完”。3、教师讲课不使用多媒体,作业、考试时疯狂的使用,屏幕上投影着满满题目,学生不停地抬头低头,哪有时间思考,最后还是相互抄袭占多数。

二、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

化学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化学是有不同的特点。九年级是趣味性化学,高中是推理性化学,大学是深究性化学。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化学的特点。化学的起始阶段是九年级,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红磷的燃烧使之产生气压差,根据水进入的多少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实验,以此来验证氧气的多少。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三、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方式

化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充当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追求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化学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化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化学规律,这就是化学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九年级水的净化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净化装置,在家里进行净化水实验,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又能学以致用。

篇7

一、从工艺美术到工业设计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工艺美术领域经历了一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变革。这场变革始于设计概念的争论,继而影响到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这场变革无论是在实践领域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我国艺术设计,尤其是外来艺术设计理论和作品的不断涌入,使得我国艺术设计和设计教育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当20世纪70年代末包豪斯的某些突出成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时,一场重大的艺术设计教学变革开始迅速蔓延开来,范围涉及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其具体内容表现在“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设计观念的引入。“三大构成”的引入逐渐取代了我国长期推行的基础图案教学,弥补了我国以往基础设计教20世纪末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变革徐芳李海源学领域的不足,为专业设计教学做出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新领域。最先把这一“构成教学”引入学校教育的是广州美术学院。

“三大构成”是发生在院校中的改革,而“技术与艺术新统一”观念则是当时艺术设计行业的新设计原则。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时代的要求,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备受关注,其教育规模也随着各类院校增设设计类系科而逐渐扩张,教学规模和系科建设迅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1978年,其工艺美术系仅开设了4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磨漆。1986年,其工艺美术系已增设至7个专业,即装潢、陶瓷、染织、装饰、服装、环艺、工业品造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往的工艺美术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而与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关系密切的工业设计概念开始在我国盛行,并逐渐取代了工艺美术的地位。工业设计崛起,使得设计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我国引进工业设计概念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起初被称为工业美术,直到1987年10月14日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新时代的到来。在这个时期,我国学术界出现了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概念的争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柳冠中先生曾撰文指出“:工业设计时代文明必然取代工艺美术时代文明。”同时,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研究室撰文指出“:在设计发展上,工业设计与工艺美术自应有适当的轻重关系。”因为“在当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都是两条泾渭不同的设计道路。前者是指手工艺方式、密集型劳动生产的传统工业产品设计,而后者则泛指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制造的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概念的学术讨论,虽然最终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概念及其内涵的关注。1992年7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布的《推进轻工业工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增强轻工业企业工业设计意识,加速培养工业设计人才是搞好轻工业设计工作的关键。”①同时,《意见》还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七点改进措施,其中的第六点为“将‘工业设计’列为全国轻工业院校各专业的必修课;对已设立工业设计专业的轻工业院校(包括轻工业成人院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的建设,加强师资资格的考核,优先从事所需教学设施;通过专业培训,抓紧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高、中级轻工业工业设计人才”。②这为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和系科,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更为普遍。据资料统计,1991年初,全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约为二十余所,而据1995年8月的一项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仅设有工业设计专业的理工科院校已达一百余所;1998年,这一数据更是猛增至二百余所,涉及全部美术院校、大部分理工类院校和师范院校以及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院校就是这样通过增加现代设计教育的比重及减少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比重,并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我国逐渐从工艺美术教育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过渡,其专业名称也由原来的工艺美术转换成艺术设计。原来开设工艺美术或工业设计系科的院校纷纷更名为设计学院或设计系,部分原来没有开设这个系科的院校也开始增设设计系科。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名称的发展与变化

篇8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然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在。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随意替换。不少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与“艺术”一词同义。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后来随着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艺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趣味。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艺术教学进入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艺术的审美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高人的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因而,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①这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艺术教学强调教学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儿童美术作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微课;实践;课堂;发展

一、微课的概念内涵及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微小说、微博、微信、微广告等一系列“微”事物,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电脑或手机获取和微信息,进行交流互动,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学习资源越来越便捷,人们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发生了变化,高中生需要在高中阶段学习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微课逐渐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课最早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六十秒课程,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2008年提出的,2010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率先给出微课概念,随着微课实践和研究的深化,人们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全面,概念及内涵不断丰富。2013年,微课实践迅速升温,专家学者及教育行政部门对微课给出了各方定义,微课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善,每个阶段的微课概念内涵、表现形式、功能特点、应用范围不尽相同。微课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学习规律,时长为5~8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课例,微课算是课例片段。其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少,聚集问题,突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加强某个教学环节,内容精简,资源容量大,微课视频是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师生在线观摩课例、课件等教学资源,也可下载保存到笔记本电脑、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最后,微课的教学资源情景化,教学视频构成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真实的微资源环境,师生可以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中获得知识,实现教学观念和技能风格的提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业水平,微课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学资源,构成了新的教学模式。

二、微课应用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意义

在高中美术课堂实施微课教学,观念新颖,手段先进,效果显著,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造就高素质人才。

1.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应用在高中美术教学,多方位实现美术课堂高层次电化教学,微课教学知识点零碎,表现形式直观,声音、图形、文字相结合,生动形象,学生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利用视频的暂停、重播,有利于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防止学困生出现学习困难,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信息,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2.微课应用使欣赏课更加精彩

美术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美术教学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微课广泛运用于高中美术课堂,使欣赏课更加精彩,采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欣赏内容在屏幕上显示,图像、文字、声音一起呈现,学生的思绪随着画面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机交互方式可以实现学习反馈,学生按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美术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化审美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自由表现,畅所欲言,发挥出真实的个性特征,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3.微课应用让绘画教学更加生动

高中美术教育强调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美育人,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电脑绘画,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利于减轻绘画基础薄弱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美术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张扬个性特征,促使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化特征的发展,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

三、微课在高中美术课堂的应用示范

1.高中美术微课的设计理念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不同,它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还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及教学反馈等辅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共同营造了一个应用小环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微课的宗旨是从小处着手,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小,但知识内涵丰富,教学意义巨大,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稳步推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通过微知识、微学习,形成大道理、大智慧。

2.高中美术微课资料的选取

微课程使用多媒体技术,将网上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现,教学方式新奇,在融入式的课程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距离感,微课资料的选取,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3.高中美术微课的制作

对于高中美术,微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的教学资源,针对美术课程的特点,用视频资料将课堂的重点内容解析,学生的印象深刻,微课制作要考虑动画的整体效果,根据主题内容体现图片和文字以及动画效果,图片和文字的处理,要避免过于花哨,突出知识点,做到文稿设计漂亮、内容组织良好、教学传播积极,例如,“国画”教学,技法方面的讲解,教师使用DV工具录像,制作微课,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国画画法技巧,节省课堂时间,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

四、高中美术微课的实践

利用微课为学生构建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与协作化的学习交流,使高中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和便利,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图片、音乐、影视资料,创设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从感性到理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教学“建筑艺术”时,播放几分钟的故宫建筑视频,配以气势恢宏的音乐,向学生展示故宫建筑艺术风格,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结合历史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特征及价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提供了交互界面,学生通过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古代瓷器”的教学中,学生观看瓷器视频,了解瓷器的造型、色彩、质感,结合视频,讲解作品的艺术技巧、创作背景等瓷器的相关知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瓷器的资料,了解关于瓷器的历史及价值。微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在5~8分钟时间内,播放音频或视频,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高中美术微课的评价

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给学生播放微课视频,通过学生的表现,评定微课效果,引发思考,合理评价微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学生信息,教师对上课进行反思总结,修改微课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微课在高中美术教学的完善。多元评价标准,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综合考虑和全面评价相结合,建立多主体的评价体系。

总之,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微课进入高中美术课堂,实现了资料共享,为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阮昌奇.试论新课改下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篇10

美术设计类专业是当代高校艺术类一级学科范畴下的重点发展分支,也是各综合性院校及美术专业型院校重点学科。有效合理的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质量有效保障,同时,它也反映有关专业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本文结合该专业在当代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实际中的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对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方法现状的总结为广大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参考进而更好地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美术设计类学科。

关键词:

美术设计;教学方法;发展现状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以下简称“设计类专业”)是高校美术类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设计看做一种通过构想或计划,以及把这种构想或计划通过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的创作过程进行专业学习的分支学科。高校设计类专业的学科设置一方面体现了美术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设计类专业更具有实用性,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将抽象的美术表达形式具体化、实用化、功能化,这一特征使得设计类专业学生学习到的是一种实用技能。结合上述内容以及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常见教学方法也恰恰迎合了设计类专业的主要特征和功能,经过笔者总结,现将当代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常见方法和其主要作用归纳如下:

一、理论教学为基础保障

设计类专业是依托美术学科发展来的分支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学习者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就离不开教育者针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当代我国高校设计类专业在学科课程设置的编排上也反映了这一要求,而设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体现在美术理论知识和设计理论知识。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对美术基础理论的教学,可以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从更为深刻的角度去用心理解美术,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学习中外传统美术理论的主要作用在于让学生了解主流文化,对美术这一学科的发展形势有宏观的认识和理性的理解。与美术理论相呼应的则是针对性更强的设计理论知识,相比美术理论知识,设计理论其实更为抽象,特别是教师在对某些设计元素,设计思想进行讲解时,学生并不都完全能心领神会,不过,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元素才起到的了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作用,这部分理论知识也更为关注设计中的技巧运用,如何掌握和谐的、能反应美的、立美宜人的设计思路才是学习的重点。综上,设计类专业教师通过理论的教学是设计类学生学习的基础保障。

二、实践性教学为知识巩固

本文引言部分指出,设计类专业在研究事物美的属性同时也更多地体现了美术的实用性,实践性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呼吁学生关注设计类专业的艺术实践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而使学生对设计的意义进行再认识以达到对理论知识所学的巩固。举例来说,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深入,大学授课中实用多媒体设备已不是新鲜事,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向学生演示某一设计作品,条件更为丰富的还可以利用更为生动的实物教具进行授课,例如参观博物馆、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景观等设施。教师实施实践性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使设计的目标作品更为直接的呈现到学生面前,同时,实践性教学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这就真正做到了“艺术理论引导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丰富艺术理论”。

三、互动教学确保学科活力

设计本身就是极具创作性的一个概念,枯燥乏味的说教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因此互动式教学就显示出了其优势。当前,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主要教学发展的另一方向就是互动性教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在传授完基本知识后会有针对性的对某一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探讨,具体的形式包括问答、辩论、讨论等。当代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方面的关注越来越重视,在互动的形式上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上述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互动方式以外,很多院校以及专业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高校间、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各种艺术类作品比赛,这些竞赛类活动一方面是对作品的展评,但是从教育学的理论来看,其本质也起到了互动式教学的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与不同地域的同专业学生进行学术上的切磋,比赛成绩的优劣本身可能使学生得到鼓励,并激发更浓厚的热情,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参赛者与他人的互动交流、比较和学习是也潜移默化地能使自身的创作能力大大提升,而这恰恰呼应了前文所述的“设计的特征”。专业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而互动学习的功能在保证学生学习效果更佳的同时也保持了美术设计类学科的活力。

四、学科交叉式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设计作为美术的分支学科,必然要依托美术的有关知识作为基础。但是无论是设计还是美术都与哲学、宗教、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概念紧闭相连,教师仅单一的传授设计的相关概念是不现实的,很多设计思想、理论基础、灵感来源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这是所有艺术类学科的共通特征,因此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本身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予以考量,一些知识可能与其他学科互补,而一些则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美术设计课程的这一特征,使得教师在关注其与其他学科交叉关系时就要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结合其他学科进行设计创新的能力,目前,高校设计类教师在这一点上十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一方面有针对性的延伸了其他学科的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很多教师自身也不断吸取更多的知识,扩大个人的知识面,以保障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课题知识环境。交叉学科的相关研究极为锻炼学生的辨别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必然从中扩宽视野,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创新能力。

作者:张潇予 单位: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德].论艺术的精神[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