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在学校艺术学为主体,文学、工学相关专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学科布局下,依托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设计学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建设学科、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等平台进行专业建设。工艺美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为目标与工作核心。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离不开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国内外交流与展览等方面的建设。工艺美术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发展成为山东省具有示范引领性的特色专业。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建设“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院所和实践应用五个主体的系统合作。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手工技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地方政府汇集了大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企业是生产的第一线;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实践应用则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政、产、学、研、用的合作,实现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多向介入、优势互补、有效利用实验室,积极联合企业,成立联合开发设计机构,创立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用人单位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是实现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课程体系建设
完善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通过对国内外同类艺术院校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及国内外相关知名专家意见访谈,围绕设计艺术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艺与技术、设计经济与管理等四个知识领域构建课程体系。拟定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框架。经过三年的建设打造纤维、染织、金工、漆艺、陶瓷、玻璃、首饰7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形成具有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教学课件,形成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材料与技艺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强调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个性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为主导、专业实践教师和技工为辅助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4.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导。建设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梯队结构合理、实践能力突出的教学团队是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通过对现有教师梯队的结构分析以及对国内外同类院校教学团队建设考察,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完成教师梯队结构的合理调整。形成由专业带头人指导带动、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力、鼓励其他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培养专业方向带头人到国内外同类院校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积极探讨工艺美术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本专业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指导骨干教师进行实践教学。通过选派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外访学、调研与交流,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素质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能手来提升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的实践教学能力。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艺美术专业特点和不同工艺需求选聘校外兼职教师,组建兼职教师专家库。通过聘请工艺美术大师或民间艺人,传授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使民间文化深人工艺美术专业教育,通过聘请专业技师教授专业技法,使学生掌握现代工艺美术制作技能;通过聘请校外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知名教授,引领学生了解专业动向,把握专业发展规律,合理规划学习方向;通过聘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更新、行业状态等。总之,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使实验室教学层次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氛围更加活跃。
实践教师队伍建设还应加强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教师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专业实践教师需要完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能够辅助专职教师承担技能性教学并负责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通过培养现有专业实践教师和引进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师完善实践教学团队建设。
5.校内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教学与实训场所。在教学过程中,除部分理论课程和一年级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程皆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实验室教学课程达到课程总量的70%以上。实验室建设对于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实验室建设是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包括纤维、染织、金工、漆艺、玻璃、陶瓷、首饰7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手工文化与技艺。实验室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工艺美术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文化素养。
实验室建设内容包括:第一,优化实验室空间;第二,完善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更新与维护,第三,完善师资配置;第四,建设实验室文化;第五,建设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前二者包含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后三点包含了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缺一不可。
6.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弥补了校内实验室教学条件的不足,是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①积极拓展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拓展企业实训基地,增加学生企业实习实训机会,了解行业信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化,签订企业实训基地合作协议,制定学生企业实训的管理制度、教师服务企业的管理制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制度等,构建企业实训的长效机制。
②博物馆教学是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博物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要结合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博物馆教学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专业历史背景与文化脉络并对所学课程内容有一个相对深刻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实践教学的进行。努力寻求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画廊的合作,健全博物馆实训制度,保障博物馆教学的常态化。
③民间手工艺是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方面。通过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的实训,使学生深入了解手工艺品类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工艺流程、审美特征、功能特征以及这些传统手工艺与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民俗村落的多方考察,建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工坊的资源库,制定手工艺制作工坊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通过举办手工艺制作工坊实训的成果展示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播。
④通过对艺术家工作室的考察与访谈,与艺术家工作室签订合作协议,并制定出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和学生进人艺术家工作室实训的实施办法。建设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艺术创作的方向。艺术家工作室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发展空间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⑤工艺美术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与行业协会共同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机制。工艺美术专业在现有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与玻璃专业委员会、漆艺专业委员会、纤维专业委员会的深度合作,发展与山东省陶瓷行业协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首饰分会等多个行业协会的合作。
7.国内外交流
通过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在交互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加强国内外相关专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校际活动,增强学生对外交流与沟通能力。加强校际师生互访,在教学、科研等层面开展交流。深人开展多个层次、多种方式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积极申办交换培养合作项目与国际合作项目、进行校际专家互聘、开展主题互动教学以及相关学术论题研讨等活动。在校际互动过程中,互通有无,有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8.展览与比赛
搜集国内外相关专业展览与比赛的信息资料,畅通信息渠道。鼓励师生积极策划或参加专业展览与比赛,并制定相关展览与比赛的奖励办法与方案。中国现代手工艺学院展、“从河姆渡走来”国际现代漆艺展、“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国国际创意设计展览、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都是与工艺美术专业切实相关的展览活动。另外策划、发起、组织、承办专业展览与比赛活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展览比赛活动的层次,逐渐扩大展览与比赛规格,加大比赛奖励力度。积累活动经验,完善展览与比赛活动细则,认真规划每次展览与比赛的活动方案,#展览与比赛活动常规化。
9.结语
篇2
一、创业平台建立的主要目标
深化理实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意产品创业展示平台,让学生真正与社会实际工作接轨,亲身体验在“做中学、学中做”。把社会上的实际项目引进学校,让学生从理论和实践都能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热情,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选项目、提供全方位的发展平台,为社会培养出大批优秀合格的实用人才。
二、创业平台建立的操作步骤
(一)深入企业调研,找准专业问题。
工艺美术专业的专业教师先后到企业和大专院校进行深入调研,与企业领导、一线知名设计师、教授等的座谈及问卷调查,发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以下问题: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模拟仿真实训教学不足,缺少学生作品的创业展示平台,不能满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自主创业的需求,难以满足学生岗位职业能力提升。
2.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岗位实际贴近的实训教材、统一规划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3.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能力和骨干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资源库需要进一步完善。
4.实训场地的软硬件设施还有待补充与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开发的新专业所需的软硬件及技术还需尽快补充与提高。
5.在校生缺乏实际企业工作经验,对第一线工作流程不熟悉,对先进的设计理念不了解、不理解。
6.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不高,没有创业意识,对将来怎样参加工作,如何适应竞争的环境没有正确的观念。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实施了工作室制度,建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工作室,聘请业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与学校本专业的优秀教师一同管理教学实训。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上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详细规划,科学实施。
通过调研,学校与企业按照企业生产实际情况,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以企业工作流程为依据,以教学实训由浅入深为原理,改善课程体系。根据工艺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特征,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教学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利用创业平台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使抽象的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采用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采用模拟教学法,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室内设计效果图、相册制作、书籍装帧、工艺美术软包装等教学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在校园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创业展示平台上进行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1.按工艺美术制作与施工流程,科学安排课程体系。按工艺美术制作与施工流程的顺序安排课程体系和实训制度。根据按工艺美术制作与实施流程和自主创业的顺序,设置课程为:策划阶段―方案阶段―实施阶段。按照工艺美术企业的流程和岗位,对应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思路和想法,为修改和确定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蓝本。
2.按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体系。安排的专业基础课程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工艺美术专业到底是什么,要学什么课程和什么软件等。软件学习是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的:平面软件―二维设计软件―产品实际制作。特别是产品实际制作,要有比较详细的分类进阶:二维基础―产品创意—三维产品制作―动画演示―利用产品进行校园创业。
3.强调课程的联系性和独立性,创意性和产品化。制订教学计划,让每一门课程都是相互关联的,又是相互独立的,强调创意性和产品化性。从市场需求看,每一门课程既要符合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岗位又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如产品实际制作课程,即对学生设计理念到实际产品的制作转化的流程学习是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毕业后可以找到工艺美术方面的工作,也会在校园创业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在教材选择上充分考虑其先进性、实用性、综合性,保证教材编写实例与工作流程对接;在实训室建设中按企业标准建设,保证实训基地环境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对接;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首选合作企业的首席设计师、知名的项目经理和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著名教授与专业能手任教。学校则以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任教或协助教学工作,保证任课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对接;同时选派专任联络人,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学生实训实习的工作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调整教学计划、授课时间、授课地点,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实施。
(三)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工作室。
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创立校内实训工作室,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引进企业的优秀设计产品理念,工作室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参与到这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中,通过创业展示平台进行对外展示与经营。通过引进企业中的优秀设计师任兼职教师,让这些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发展动态、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学校到校园文化中,既满足企业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要求,又为校内学生掌握实际设计能力就业提供便利。
(四)创新学生评价体系。
成立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委员会,制定学生学业考核标准、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考核方案,邀请企业人员参与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校技能大赛,建立校内(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技能大赛、创业展示大赛等多元评价形式。
三、创业平台建立的意义
篇3
笔者所在的职业学校,办学近60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办学至今,学校已培养出毕业生数万人,向外输出中级技工近万人。站在新的起点上,学校秉承“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以“行业--企业--学校”的一体办学理念,利用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契机,立足地方经济产业升级,依托行业,坚持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油画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莆田。不少莆田人以油画为业,相继创办了油画工作室,出现了众多个体油画作坊。进入21世纪之后,莆田油画产业持续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三大油画产地之一,成为亚洲油画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和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外销率达90%。这些画师、画工和个体油画专业户,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在保留和发扬传统国画艺术的同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作出各种画派的商品画,产品销往海外各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兴行业――油画产业。至20世纪末,莆田境内油画工作室、个体户已经发展到400多个,年产值达到3亿多元,并拉动了镜框加工、装裱、颜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油画是个新行业,莆田境内虽有绘画基础,但高级油画师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加上当时从事油画的学徒大多数为初高中毕业生,跨入油画行业纯粹是为了生计,大多数不是美术专业人员,也不是油画爱好者,缺乏油画基础知识,产品粗糙,附加值低,一张商品画只能卖几十元,几乎是出卖劳动力的价格,导致莆田油画产业发展缓慢。
由于国际油画市场需求增长幅度有限,加上境内油画人才大量流失,各县区又没有具体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短缺直接影响了莆田油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深入推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油画行业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提出建议;参与油画行业职业教育教学基本文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设备配备标准和教学评估标准及方案制定工作;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有文化理论和实践绘画技能,是油画产业的优质后备力量。坚持让学生的学习掌握理论与实训并举,积极探索不断转型、升级,蜕变和成长,培养模式取得实质进展。和企业与行业联合办学,为学生的就业和升学搭建立交桥,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要,又满足了部分企业和行业对职工专业素质的需求。
华林工业园区“莆田市欧雅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油画、画框、镜框欧式家具、树脂工艺品及陶瓷油画等系列产品为主的企业,产品主要出口欧洲、美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被评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校工艺美术专业与“莆田市欧雅艺术制品有限公司”联合培养油画人才。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建立起校企合作机制,欧雅艺术制品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让学生成材师资建设是关键。学校制定了系列相应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美术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了技能型教师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学校工艺美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能不强,与人才市场差距甚远的特点,学校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市场调研。以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1+1+1模式,即第一年在校内学习文化、专业基础课(以美术基本功为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实现了课程体系职业化,坚持让学生以职业考证对接岗位技能,以岗位技能引导专业教学;第二年在校内实习室学习油画艺术。
由莆田市欧雅艺术制品有限公司无偿提供实习材料,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安排提供充足的各种实训材料,所生产的成品或半成品,企业给学生一定的工作报酬和物质鼓励,使学校人才培养逐步由“企业配合”培养向“校企联合”培养转变。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第三年在企业定岗实习。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觉努力、渐次成长,继而逐渐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独当一面,挑起重任,能够胜任工作,较好地完成各种工作。推行学分制,修订完成教学规范管理制度、实训管理管制和学生定岗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我校的优秀毕业生。形成了优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4
[关键词]根雕产业现状对策闽西
1闽西竹木资源及竹木根雕产业的概况
1.1 闽西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根雕资源丰富
闽西位于中亚热带,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间1915.9 h,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大多数土壤有机质达4%以上,十分有利于竹木的生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竹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盛产经济竹木有绿竹、苦竹、石竹、大头典竹、红木、檀香、马尾松等16属89种,共有竹林面积16.73万hm2,其中活立木蓄积量7249万m3,活立竹数2.85亿根[1]。山多林密,年深月久,形成了一个由多树种组成的优质天然林区。老树的根枝叉沉溪底常年被流水冲刷或暴露地面经风霜雨露侵蚀,形成各种诡异的自然形态。材质优良,具有天然花纹,清秀高雅,色泽美观,富丽堂皇等特点。
1.2 根雕创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闽西根雕艺术出现于宋末元初,历史悠久,作品风格以古朴浑厚、飘逸典雅为主,形成精湛的加工技艺。充分利用树木或竹子的根、桩、瘤、枯木为原料,以自生形态或畸变形态为审美取向,讲究自然天成和人工技艺有机结合,早期作品大都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动物[1]。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的组织、指导下,连城县成立了冠豸山根雕根雕协会,自此,根雕艺术作品先后到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是根雕创作最为活跃的县城,形成了“中国根雕看福建”的良好发展局势。
根雕工艺业属于连城县重点扶持的“4+1”特色产业中的竹木加工业,现有加工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在连城县文亨乡形成了根雕工艺品一条街,年产值已达3亿元,成为连城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影响闽西竹木根雕产业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闽西竹木根雕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产品种类齐全、市场网络广、加工技术熟练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闽西特色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根雕企业分散,行业标准呈现凌乱的现状
截至2009年竹根根雕加工企业超过100家,行业年生产总值近3亿,但80%以上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加工方式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综合科技含量较低。“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和较小规模也使得无法消化数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先进的适用技术也无法更好地得到推广。“作坊主”小富即安、缺乏长远规划的心态也限制了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产品销售过程中缺乏统一行业运作标准,同类产品价格相差较大,不同级别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作坊主”无法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取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招徕顾客,从而形成恶性竞争。行业未实现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缺乏强有力的行业名牌的带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原有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林业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根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连闽西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缺乏工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更新较慢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已成为根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特别突出表现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才层次搭配不合理,年轻学徒相对较多。闽西熟练的根雕技术人员主要从泉州、闽清、莆田等地引进,缺乏本地技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术人才,造成人才流动量大;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年化,缺乏中青年技术人才,已出现明显人才断层现象。2009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45岁以
上的技术人员4692人,占78.2%;在从业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8人,仅占0.133%。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的老年化,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影响根雕加工技术的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2.3 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技术落后,干燥效果不理想
跟材干燥是根雕产品加工的首要环节,目前因根艺原材料的加工技术引发的 “裂”、“霉”、“蛀”向来是竹根雕产品制作者面前的难题,影响根雕产业的发展。现广泛采用的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2]:
2.3.1人工干燥法
“家庭作坊式”受厂房条件限制,为了使根材干燥适度,常采用火烤法、水煮法。水煮的时间大约8小时以上,而烘烧根材约12小时之后,翻动根材再烘,经过多次翻动和检查,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匀为止。因缺乏火烤法、水煮法的相关技术指标,根材厚度相对较大,干燥时间长,干燥过程中容易造成根材开裂、变色、炭化等问题(见图1)。
(a)端裂(b)表裂
图1根材在人工干燥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端裂或仅限于木材的端面,或延伸至端部的一侧或两侧,后者通常称为劈裂。主要原因是由于木材顺纹方向的导水性远远大于横纹方向,当木材干燥时,水分从端面的蒸发要比从侧面蒸发快得多。端部含水率低于中部,端部的收缩受中部木材的限制,因而在端部产生拉(伸张)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木材的横纹抗拉强度时,端面发生开裂。
表面裂纹通常都限于弦面,并且沿径向发展。浅的表裂可以用刨光的方法除去,但深的表裂不但难看,而且会降低木材的强度,特别是抗剪强度。表裂也影响木材的油漆质量,具有表裂的木材油漆后,可以因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裂纹张开和闭合,引起漆膜破裂。
2.3.2 自然干燥法
根材放置在露天、仓库、温室、地道、走廊、车棚等处,经过太阳晒、自然风干,在大气中进行干燥。自然干燥法严重受天气及环境影响,要防止雨淋和阳光直射,应放置到背阴通风处,且空气流通不得过于剧烈。干燥时间较长,一般约在60天至180天,干燥过程中根材易出现裂纹和变形(见图2)。
(c)阴凉环境干燥时开裂情况(d)受阳光直射后的开裂情况
图2根材在自然风干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3推进闽西竹木根雕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根雕艺术是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继传统“中国根雕看福建”之后的“闽西名雕”。为进一步提高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文化产业,现提出如下思考。
3.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竹木根雕产业
根雕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地方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结合闽西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设计好发展思路,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加强创新,以开发“奇、巧、怪、绝”特色产品为重点[3],兼顾市场需求量大、技术熟练的产品。还要重视产品的精深加工,赋予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根艺产品的质量标准,获取国家环保品牌认证,促使产品上档次、上品牌,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根艺产品的精深加工首先要解决原材料的脱水、脱脂、防腐、防裂的技术难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靠坚强的技术做产品质量的后盾,才能真正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3.2 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的保护意识
鼓励创作艺术精品,扶持和推动根雕艺术家多出精品,不断提升连城根雕艺术水准和文化品味,提高保护艺术精品的意识。艺术精品是根雕艺术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源,必须切实加以保护,要将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创作精品登记造册,引导根雕艺术家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让获奖精品留存闽西。
3.3 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把根雕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大力培育初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十二五”期间,凡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分别给予奖励。评上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艺术家,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与艺术苗子“结对带徒”,成绩显著的,给予一定奖励[4]。
(2)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到连城开办学术讲座,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师的领军作用。加强第二梯队建设,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讲座、交流、进修等活动,有效提高根雕人才艺术素养。将根雕艺术教育纳入职业高中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课程,加快培养一批根雕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促进根雕艺术教育理论传承。
(3)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地方高校+政策”的三赢合作模式。以高校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保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短缺、加工设备落后等现状;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政策,发挥它们在企业与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根艺造型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办人等四种农村适用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倡导从业人员持证上岗,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3.4 积极开展宣传交流活动
加强对“闽西根雕”这一区域品牌的宣传推介,汇编、出版相关资料。精心组织策划,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连城根雕的对外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以中国连城冠豸山根雕网为主阵地,丰富网页内容,开设网上订购业务,使互联网成为根雕对外宣传和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4小结
竹木根雕作为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通过整合
资源,打造出龙头企业,树立出知名品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适销对路,切实提高根雕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传统规模小、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家庭作坊纯手工加工的生产方式及不规范的市场运作,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的品牌,才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变为闽西的特色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地区志[M].连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汪传龙.根雕制作技法[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 中专学校学生 美术学习兴趣 提高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平面设计、雕塑、绘画、服装设计、场地设计等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成为各大中专学校的教育目标,绘画及工艺设计等美术专业也逐渐成为了中专学校发展的重点。目前中专学校进行美术教学不但是为了教给学生美术技能和能力,也是为了提高中专学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美术专业工作的素质。美术专业学习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影响中专学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原因
笔者对当前中专学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影响因素来自于社会因素、个人观念、学校理念、家庭理念等各个方面,主要影响原因有:
1.受到社会发展影响,导致学生忽略美术学习。
当前社会生存压力大,社会需要各种实用型技术人才,中专学校学生致力于理工科课程而忽视美术专业课程学习。他们认为学习美术属于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前途,美术学习积极性较低。
2.中专学校对美术教学资源投入缺乏。
中专学校为了以热门专业吸引学生和扩大招生,缩减美术相关专业的教学器材、美术师资引进、美术学习场所构建等费用,导致美术系学生对雕塑、设计等方面的兴趣得不到挖掘和培养。
3.美术教学方法陈旧和落后。
许多中专学校美术专业教学依照传统手法,在课堂上传授理论,教学模式死板、俗套,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迎合现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
在中专学校美术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背景下,要想短期内形成良好的美术专业风气,普遍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美术专业学习兴趣,掀起美术教学和学习的热潮较困难。因此,笔者基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已有条件,提出提高中专学校学生学习平面设计、雕塑、绘画、工艺设计等美术相关专业的兴趣的分布式发展途径,如图1所示。该发展途径分两个方面:一是中专学校领导层从学校管理方面出发,逐步完善美术系及美术专业的教学和管理,通过环境和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二是学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提高的发展步骤,从忽略美术教育逐步发展为全校学生普遍具有美术学习兴趣。
如图所示,中专学校美术系及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和逐步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分步实现。中专学校主要是营造美术专业教学和学习的良好环境与氛围,同时提供和确保学生美术学习、交流、实践的物质条件,对美术专业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提供基础保障;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逐步深入,由课堂被动接受美术专业理论课学习到自己主动进行美术研究和创作,再到对美术事业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发展成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三、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策略
提高中专学校学生进行绘画、设计等美术学习兴趣的分步发展途径,是对当前本专业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普遍问题探讨的结果,是提高学生兴趣的主线思路。但是要保证分布式提高途径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就需要各种方法策略支持,现对各种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进行探讨。
1.创造学校美术文化,通过环境氛围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校园文化决定校园环境,而环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中专学校学生美术学习兴趣,首先要在学校发展美术文化,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学校的美术专业内容和专业外在事物体现等,感受美术文化的内涵和视觉美。充满美术文化的校园环境可以促使美术类专业学生充分获得美术专业的自信和专业内涵体验,进而主动获取这种感受,从而产生对本专业乃至美术其他专业学习的兴趣。
对于创造学校美术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创建多个校园美术文化长廊,学生可以自由展示自己的画作、雕塑品、创新服装设计样品、美术工艺品等,同时学校不定期展示一些高水平美术作品供大家欣赏和学习,以此吸引美术类学生自由创造和自由展示,促使美术专业文化在校园内逐步形成。学校还可设置美术写生、雕塑地点,供学生创造和体验。还可以不定期开展美术相关讲座和电影欣赏等,从多个方面促进校园美术文化的发展。
2.采取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中专学校美术专业教学方式对能否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影响,要解决现有的问题和不足,就需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以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美术专业学习热情,提高专业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媒体教学、互动教学、竞赛式教学等。
(1)媒体教学。采用现代化手段代替传统的黑板式美术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术知识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展示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包括渲染的画作、立体的艺术设计、空间动态的雕塑等,容易培养学生欣赏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对美术专业的自信,激发学生对美术的思考,进而主动学习和创作美术作品。
(2)互动教学。互动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它可以由老师提供美术作品,由学生进行现场欣赏和讲解;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工艺美术作品,学生之间互相点评,然后由老师给出意见和建议等方式。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从内心深处养成对美术的兴趣爱好。
(3)竞赛式教学。竞赛式教学是在美术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竞争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创作,由老师对其设计的方案和作品进行评价,对竞赛中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和奖励,以此激发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使其学习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浓。
3.构筑教师人格和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美术专业教学老师的素质和表现对中专学校学生是否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具有一定影响,美术老师人格魅力强、待人谦和温柔、教学观念新颖、美术专业技能强等都能在不自觉中吸引学生,在情感上提高美术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中专学校美术老师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变:
(1)建立师生和谐的情感关系。情感是心灵的窗口,是人们对外在事物是否感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老师在美术专业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对美术专业感兴趣,首先要在情感上让其接受和喜欢美术,喜欢工艺设计、服装设计、雕塑等各个美术类专业,而不是被动接受。
要从情感上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密切,中专学校美术老师就要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学生平等讨论美术专业相关知识,互相学习,为中专美术专业学生美术学习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环境氛围。老师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积极对待每一个想法,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专业的美术设计和创作,在和谐的氛围中对美术进行教学。
(2)提升美术专业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以此感染学生。对中专学校美术专业教师的道德、专业、思想、技能等素质进行提升,使老师在学术专业教学中能够无私奉献,在满足学生知识学习需求的同时得到老师的关爱。美术老师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深入美术学习和商讨当中,使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产生强烈的亲和力和浓厚兴趣。
四、结语
培养和提高中专学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是当前中专学校美术专业拓宽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校应当从长远发展考虑,逐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方法策略以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确定提高专业美术学习兴趣的分步发展途径,从构建校园美术专业文化、美术专业教学方式多样化、建立师生情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创作等方面进行中专学校美术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进而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茂生.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2):127-128.
[2]钟海颖.对美术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6):189-190.
[3]何文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J].现代阅读,2011,4(4):180-181.
篇6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应当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原创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艺术设计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来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大多在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明显流于形式,过于笼统和程式化,因而难以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特征,也难以体现不同院校的个性和地方特色[1]。不仅如此,培养目标设置的不科学不合理还会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的内容的设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取,进而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科学
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大多在原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基础之上,嫁接了国外艺术设计课程的程式,缺乏创新和突破。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世界设计前沿理论实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显得捉襟见肘,大大滞后于国际设计教育前沿。主要表现在:其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上又偏重于传统的美术学科基础课,忽视对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其二重技能训练,轻创新创造。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传统手工作坊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注重技巧的传授和训练。教学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社会的需要存在脱节。其三课程安排上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缩水[2]。不但是实践教学学时数量难以达标,实验室利用率较低,而且实习的方式手段单一,许多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顾虑不敢拓展实习渠道,一些实习单位也不愿接收学生实习;还有就是多数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监管不严格、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同质化现象突出
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外来专业,从引进到发展历经时间很短,多数高校生硬嫁接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背景之下,一些高校在不具备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匆忙上马艺术设计专业,导致许多高校培养方式雷同,培养质量难以保证,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艺术设计领域的结构性问题凸显。一方面我们看到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许多省份对该专业亮起红灯;另一方面,我国急需的大量高端设计人才稀缺,难以满足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设计艺术教育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与当前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不相适应。尤其是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太少,而在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以培养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同时各院校也要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办学的特点,把培养具有本地特色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首要目标,才能在新一轮的高校激烈竞争中占据先机。同时,必须加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建设,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高校可以从本地和本校的实际出发,在充分挖掘吸收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探索具有本校比较优势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优化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和学科专业的前沿理论实践。当前,创意产业方兴未艾,创意产业的发展融合了文化、资本、技术等核心生产要素,艺术设计专业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向,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等学科特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应当根据实践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和优化,重视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突出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联互通。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三大构成,大多数高校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在简单因袭了国外教学范式的基础上,沿袭了传统绘画专业的教学思想和形式。这种传统的艺术学科教学体系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形式美的法则和设计原理的讲授,缺乏对应用工程学科的吸收借鉴,造成了设计基础课教学水平的落后,进而导致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创作只能设计一些结构简单和功能单一的产品,影响了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3]。因而,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对现有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工程课程,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属性,加大实践课程的配置比例,着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课程建设,要鼓励教师勇于创新教学,在知识传授、技法训练上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坚持特色办学,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各级各类高校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办学,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是高校在未来的市场竞争和生源竞争赢得主动的必由之路。同样的道理,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能否结合自身(当地)办学优势,发挥自身办学条件,办出自身特色,也是关系到艺术设计专业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具体来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当在艺术设计专业大方向之下,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特色,从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培养体系。在办学理念上,要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渊源;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人才的培养上,要有其独特培养体制和课程内容;在毕业生的去向上,要形成其相对固定的渠道和领域。
(四)在教师引导下探索项目实践教学
艺术设计作为应用型专业,其人才培养必须借助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因而,实践教学环节是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必须借助有针对性的课题项目来进行。学校应当明确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较为充分的市场调研,筛选出可操作性的设计课题,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性”课题[4]。依托课题项目载体,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注重学生的自主设计和过程训练,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探索实行设计导师制度。所谓设计导师制,就是指一个学生或者一组学生(或一个团队)在一个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艺术实践的教学管理制度[4]。在这样一个制度框架下,导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进行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每名教师可以指导7~10名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创作。设计导师制不同于一般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加突出了教学、科研、创作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设计导师制的实行,既能让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实践,又能训练学生的艺术设计动手能力,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双赢的效果。
(五)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质量[5]。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进行美的创造的一门学科,必须大力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形成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德才兼备的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
2.构建双师型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必然出现井喷式增长。高校一方面应当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深入学生和设计实践中,积累从业经验,锻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让教师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既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积极从企业和专业设计单位聘请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家或者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向一线设计师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设计才干。
篇7
关键词:中国当代设计职业教育;WSR系统方法论;设计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陈烈胜(1962-),男,江西铅山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和设计项目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8-0030-05
一、中国设计职业教育问题及思考
设计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相当普遍,但与西方先进国家地区设计行业相比,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尚未真正实现现代设计语境的转换
中国现代设计职业教育仍在沿用20世纪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院和20世纪50年代乌尔蒙设计学院所建立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模式:倡导以人为本、功能至上、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设计理念。教学模式以基础课为基础,工作室制度为辅,通过实践探讨设计各要素的可行性,除此之外,乌尔蒙学院加开了德育、理论和实证哲学、方法论等课程。两所学校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培养,要求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达到理性水准。包豪斯和乌尔蒙两所设计学院所提倡的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当时固然意义重大,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今天,绿色生态、和谐设计理念或者对于品牌文化的追求可能更有意义。
一位设计师曾说过:“设计教育是在工厂中完成,而不是在设计学院完成。”至今,中国的设计职业教育基本是在学校中完成的。我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学制一般是五年,四年学习一年实践,而设计类本科专业的学制都是四年,竟无实践时间。设计类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就业率很低,大多改行干别的,即使找到设计类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期。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 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现状做了一针见血的总结:“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1]这话使人读来有些可悲,但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的确如此。又如一个受过四年设计专业训练的学生和一个受过三个月设计训练的学生都能做设计,因为他们都有设计思想,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设计专业训练的人也有思想,也可能会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居住环境或者服装打扮设计得很到位。受过专业训练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设计有何区别?如果说没有区别,那么是否说明设计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学校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令人深思。如何突破这种状态,首先要纠正人们对现代设计的认识问题,其中包括对设计职业教育的认识。
随着数字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设计进入非物质阶段,设计要素逐渐脱离物质层面,超越“功能”和“形式”。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外形的打造,而是系统思考和深度实现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价值追求。
现代设计所要实现的,是一种转化:将人的主观意识转化为客观享受,将信息资源系统转换为设计形式转嫁给用户。在实现这种设计转化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关系:用户与设计师的关系,设计师与企业的关系,企业与社会的关系,设计师与评论家的关系,设计理念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关系,设计理念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关系,种种关系形成一个复杂关系网——现代设计关系网。在这个关系网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具有主观意识的主体,设计目的是人。由于道德水准、知识文化素养、审美价值观、哲学的不同造成设计过程中各种关系之间可能产生各种矛盾:设计师与设计管理团队之间的矛盾,设计团队与企业之间的矛盾,设计理念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产品价值与产品价格的矛盾,企业利润与消费者承受之间的矛盾、设计创新与技术、经费的矛盾,满足消费需求与地球资源短缺及环境的矛盾等等。当今的设计师面对这一串串复杂的事理问题和矛盾,须具有管控这些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在今天,仅凭学习形式技巧而不懂形式“生长”的综合原因,或仅熟知几个计算机设计软件是无法解决上述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兴起的WSR系统管理方式可能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方法论。
WSR是“物理(Wuli)一事理(Shili)一人理(Renli)方法论”的简称,是中国著名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提出的。从字面上看,WSR系统方法论是指“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也就是结合物理、事理、人理处理问题的方法,它是一种综合多种方法的方法论,可作为解决当下复杂问题的工具。WSR是典型中国传统哲学思辨产物,国外学者将其归为整合系统方法论一类。现代设计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优秀设计师,创造符合中国人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品位的设计理念,并能使中国设计真正实现现代语境的转变。
二、WSR系统方法与我国设计职业教育的融合
以平面设计教育为例,进一步分析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系前身是原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九十年代大多更名为视觉传达设计系,后来多数改用为平面设计系,主要包括三个专业方向:平面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书籍设计。主要课程有:图形语言、字体设计、设计编排、插图、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电子出版物设计、展示设计。核心课程编排为:字体与编排设计(课时三周)、印刷出版类书籍设计(课时三周)、烟酒保健品包装设计(课时三周)、房地产品牌设计与推广(课时四周)、日常用品再设计(课时四周)。精品课程编排为:设计概论(20课时)、现代设计美学(20课时)、设计市场学(20课时)、图与设计(16课时)、印刷与设计(12课时)、书籍工艺(12课时)、包装结构材料与工艺(12课时)、设计与色彩(12课时)、广告摄影(12课时)、文案与策划(12课时)、品牌设计(12课时)、品牌推广(12课时)。我们看出,课程虽多但不系统,所有课程都是与平面设计有关的概论,每门课程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很长时间专门研究和实践,比如商业广告设计,一般人都会明白商业广告设计的重要性,商业广告设计包括平面广告和三维广告制作,需要平面设计的知识、需要绘画构图的训练,需要摄影技术、需要熟悉电脑操作、需要了解符号学、需要了解市场经济学、需要熟悉产品性能和企业文化背景、需要知道媒体运作基本情况,绝不是在学校里三四周课时就能解决的,消化都谈不上,更何况实践,四年时间都无法穷尽如此全面的知识,但以项目设计实践为主的学习,却可能使学生引发兴趣,学会处理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达到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目的。在这里我们不是在否定设计学院四年的教育,而是想探索培养优秀设计人员的方法——WSR系统方法。
优秀设计师并非技术全能的设计师,然而社会需要的设计师应该是个懂规矩、明事理综合素养相对较好的人,能参与设计管理团队工作并知晓项目工作整体意义。如果将WSR系统方法论应用到设计职业教育领域及课程教学,那么根据这个方法所培养的设计师便是如此。
“物理”具体到设计方面是指所设计产品的客观特性以及应用原理。“事理”是指做事的规律和规矩,是“怎样去做”的事情,“事理”中涉及到一个巨大版块就是“管理”。“人理”指做人的道理,很大程度上是对道德的约束,“人理”所要解决的是“应当怎样做”、“最好怎么做”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最难处理,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素养和皆不同,对事物认识也不同,“人理”是WSR系统方法论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是否能够帮助解决设计职业教育中的种种问题?
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2]指出:“设计者从根本上改变了设计的着眼点,从强调产品外形的传统方式转换到强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更灵活的关系上。”信息普及化使设计主客体,也就是设计师和用户,设计与社会要求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相互融合的韧性关系。当今设计师和用户的相互理解成为设计过程顺利进行的关键。如同产品包装设计,只有在消费者与经包装的产品,或者更准确的说,消费者与设计师产生情感交流时才能产生意义,设计从来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在信息普及化时代尤为如此。设计主客体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结构,如何驾驭这种不稳定结构需要设计师多方面才能,除了设计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哲学、心理学、文学、经济学。
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的改变促使现代设计模式改变。正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每一种人类行动,只要意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美,这种行动就是设计性的。生产物质性人造物品的精神活动,与那种为治好一个病人而开处方的精神活动,以及与那种为公司设计一种新的销售计划,为国家设计一种福利政策的精神活动没有根本区别。从这个角度看,设计已经成为所有职业教育和训练的核心,或者说,设计已成为把职业教育和科学教育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商业学院、教育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等,全都是以设计过程作为核心内容。”[3]反过来看,为一件产品做设计必须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学院分科应该包括:建筑学概述、建筑物理学、建筑光学、建筑热工学、建筑声学、建筑经济学、建筑构造学、建筑设计学、室内声学、室内设计学、园林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程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岩体力学、滨海水文学、道路工程学、交通工程学、桥梁工程学、水利工程学、市政工程学,在中国还有必要加开风水学。如此没有单纯的设计专业,就工业设计来说,设计师为企业决定产品类型,开发潜在市场,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应该包括市场分析学。今天,电脑技术知识取代绘画技能虽是设计师的必修课但实属表达思想的工具。除此之外,设计专业都开设有美学、符号学、绘画、几何学、透视学、人机工学、市场分析学、法律、设计史、艺术史、电脑技术知识、工程学、心理学、民俗学等。这便是当代设计的复杂性,与之相伴,我们在培养设计师时应该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果不能成为通才,也要是位“通情达理”,善于接受新知识人。汉斯格雅品牌的设计总监飞利浦·格罗厄(Philippe Grohe)在2006年米兰国际家具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的角色是做一名沟通人员,汉斯哥雅与设计师合作的历史有35年,我们形成了一种对话式的团队文化。设计师很有远见,但他们并不样样都懂。他们不懂得如何做家具,不懂得如何制造水龙头和洗浴设备。所以,我们必须交流。交流的质量决定了最终的产品和结果。”[4]飞利浦·格罗厄强调了沟通能力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因为设计师必须熟悉公司的品牌文化、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
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设计师在中国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首先,我们课堂大多仍是过去的形式,根据教科书内容布置的作业常常是虚拟课题而非实际项目,学生不可能与客户见面,不了解市场、企业、消费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条件,没有综合性设计目标和实际问题点。而设计过程就是解决问题过程,没有问题实际缺失了设计所需的平台和事理基础。几年下来,学生很怕遇到设计问题和麻烦,设计变成了无用的形式游戏,结果自欺欺人,何谈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其次缺少设计实践教育应具有综合素质的老师,即使有些学校建立了设计工作室也有名无实。目前中国设计学院的老师大多毕业于绘画专业或者与绘画专业相关的工艺美术专业,或者从学校到学校的研究生,自身缺乏设计项目或案例经验,单单靠临时聘请外员又不能满足庞大的设计类学生群体需要,能够出国深造的学生多半成为别国的设计人才。当下这种情形,我们的设计职业教育确应改革师资结构与编制,将社会项目及设计管理团队引入专业教学,将与设计有关的具有各方面专业素养的实践型人才与理论学术师资合理配置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置身于实际项目的情境中团队里,融入“物理”、“事理”、“人理”思考与研究之中,在设计师(教师)的带领及指导下“工作”,在项目实战中积累和健康成长。
设计职业教育目的是为设计团队培养心智成熟的成员,除了与设计相关的专业知识外,实践中的协作能力成为设计职业教育培育对象的基本素质。现在的设计任务都不可能为某个设计师单独完成,设计团队成为设计行业的主导力量,现代设计的复杂性构成了设计团队成员的多样性,正如中国奥美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在接受《工业设计》杂志采访时讲的:“一个成熟的设计团队不仅仅能想出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能把想法完全实施和执行出来。在创意的执行中遇到困难司空见惯,但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实现创意却是件很让人沮丧的事情。因此,在进行设计团队的组织时,必须将设计领域以外的专业人才吸纳进入团队。”[5]通过团队合作让设计成果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状态。
设计团队成员的多样化、复杂化需要设计管理来协调统一。设计管控者不但要懂得管理,还要精通设计,更要有创新意识和跨学科经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做客CCTV《对话》节目时概括了这种管理者所要做的事情:“管理那些能产生好点子的创意人才,然后使得这些点子能被大家认同并且产生效益。”设计管理者如同指挥家,负责调配资源,掌控进程,实现和谐完美的设计结果。将WSR系统方法纳入到现代设计职业教育中也是为了培养有管理意识的设计人才,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避免形成机械的管理方法和单一的设计风格,同时也使设计过程充满人情味,提高设计团队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效率,从而提升设计品质。
目前,中国设计领域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许多矛盾,包括:企业很难找到既能解决设计问题又能处理各路关系的设计师;设计师和设计类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职业从而埋怨职场;设计师缺乏沟通能力和营销意识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在职设计师对专业与社会关系认识不清,知识结构不合理、意志品格薄弱导致半路改行。设计师与企业相互对立相互埋怨,长期恶性循环,必将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身心健康。所以培养“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的设计师是中国设计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WSR系统方法基于文化基础知识教育
现代设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普遍缺少文化基础知识,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越来越明显,企业品牌文化越来越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动力。
罗兰·巴特说:“文本的统一性不是在于他的初衷,而是在于他的理解,必须要读者对他的理解来替代作者对他的理解”。用户对设计接受度和理解度是设计价值所在,不管中国古代家具多么不符合人体工学,然而却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文化品位以及精神层面的哲学,所以,现代中国人家中喜欢摆些明清家具来提升家庭文化品位,而再高档的符合人体工学的欧洲家具也只能是财富和审美品位的象征。考虑到用户对文化的追求,欧洲战后大机器生产时代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需要与产品文化相结合。
现代企业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尽量减少成本投入,包括设计成本,而设计成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是文化投入,中国人尚未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所以造成了对文化的投入能少则少。难怪会出现人们对产品个性化、人性化、文化品质的要求与设计成本投入不成正比的现象。中国现代设计从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开始,当封闭太久的国门打开时,西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一浪接一浪地涌入中国,中国人无从选择,模仿抄袭是最方便的做法,或者直接购买国外廉价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图样,设计在中国铺天盖地迅速发展,没有探索和消化时间导致种种问题的出现。中国的设计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如今艺术设计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学习成绩欠缺的学生都来突击设计专业,高校扩招使这种突击式入学命中率很高。本来学习能力就差的学生,加上没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素养,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产品的文化价值。
正如Marco Diani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开篇伊始指出的:“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在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后果的大辩论后,设计的作用将会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戏剧化地增加。随着其重要性的扩大,设计的本质也要改变。”数字信息化时代真的到来了,设计本质变了吗?以人为本的功能主义设计理念始终不可能改变,而企业和产品的文化价值成为21世纪产品竞争的主要动力。中国人对文化价值的忽视造成当今国际名牌行列几乎没有中国的席位。
设计如何体现产品和企业的文化价值是中国设计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的。文化是抽象的,抽象的文化通过具象的产品设计延伸。具象产品设计中的每个符号语言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设计行为成为文化的注解,而设计却属于艺术创造中所使用的符号,这些看似普通的符号负载着超出自身的意义组成了艺术品。设计符号是一种包含着某种思想的意象,需要按照一定规则来组织,并受到各方面制约,限制美学就是在设计中产生的。设计需要结合科学中的抽象和艺术中的抽象。设计师与科学家的相似之处在于二者皆关心着“抽象”和“纯形式”,因为“抽象”对设计师科学家而言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设计中的抽象与科学中的抽象相同却与艺术中的抽象不同,然而所有这些抽象都是对某种结构关系的认识,所以设计抽象与艺术抽象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认识方法的不同,认识方法的不同主要取决于经验的不同。经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中可以提取出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可能是同类素,可能是相似素,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元素。设计就是对这些元素的重新归类组合,将这些抽象看不见的元素转化为可见的东西,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理性的指导。设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设计师理性分析问题和抽象归纳的能力,同时对符号学的学习成为必要。设计是一种系统的组织形式,需要用WSR方法系统概括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生命内涵和文化价值。
我们可以在所有设计作品中发现某个特定时期大众的普遍心理状态。设计评估主要是调查市场效应,调查消费者满意度,按照WSR系统方法主要调查三个方面:(1)设计是否充分显示了产品性能,即“物理”;(2)设计是否合乎客观规律,即“事理”;(3)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到了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审美品位,即“人理”。
设计职业教育中很大的一块内容应该为设计管理,而设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品牌的文化价值,设计作为创意产业是文化载体。它以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方针为依据,营造良好的设计环境,处理设计内外关系、制定设计计划,确立设计目标,使设计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在中国,仅有几所管理类学院开设了设计管理专业,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里却没有设立这门学科,2003年山东艺术学院成立设计管理专业,最近几年,上海交通大学工业产品与交通工具设计工作室已经对设计管理做了详细研究,并对设计管理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构架、基本特征、设计管理与企业经营的关系、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管理、设计沟通、设计管理案例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论述,为中国设计管理迈出了重要一步。当然这些总结和论述还不完善,比如仅把设计管理归结为高技术条件下的CAID和集成化管理系统有些偏失,设计管理范畴远超过这些。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管理问题,也与企业文化、产品价值、市场规律、人们生活习俗等紧密相关。设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应该作为一种持久经营的文化战略。
四、总结
我认为当下,中国设计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三大误区:认识误区、教学误区、实践误区,是目前WSR系统方法融入设计教育关键点、困难点和机会点。
认识误区主要是指对设计概念理解不充分,对设计师、设计团队、设计管理者职责认识不明晰,不清楚设计在商业社会的价值,不明确文化在设计中的价值。教学误区主要包括:师资队伍薄弱,教学内容抽象不成系统、教学方式不科学、缺乏实践。设计学院的老师虽然学历高,却经历了一条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路径,缺乏项目案例,多数老师是从未受过设计专业训练的美术专业老师。而那些具有实战经验的人却因学校编制及体制限制进不了课堂。在课程配置方面,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大部分设计学院仍沿用纯美术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或是增加一部分 “西方设计”基础知识,缺少与设计实战有关的科目训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设计职业教育观念。
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学校实践为辅,学生很少有走出校门实践的机会。对当代设计的认识误区和教学误区必然导致实践误区。当下设计职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很难接触设计项目,无从知晓现代设计的市场规律,无法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的使用感受。不通消费需求,不懂生产规律,不明社会事理,如此,设计常常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参考文献:
[1]童慧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J]. 装饰,1999(01).
[2]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出版.
[3]M.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6-107.
-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
- 下一篇:辛亥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