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不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不足

篇1

关键词:学习主动性不足 原因 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完善,高职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然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却普遍存在。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压力增大,不乏出现“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齐齐求职于招聘会”的情形[1],用人单位的选择,就业市场的取舍,对高职生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备受高职教育者的关注。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的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有:1、学习需要不明确。许多高职生对社会了解不多,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无法把握,对自身的需求不能准确界定,当他们感到所学知识不是自己生活所需时,就不会有学习动力。2、职业发展目标缺失。许多高职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目标模糊,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的关系,从而无法对学习的价值和目标进行准确地定位[2]。3、对知识价值认知迷茫,学习功利性过分彰显。采取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标准,追求短期目标和物质利益上实惠的个体性求实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的、注重眼前利益的学习动机相当明显,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快速滋长,他们误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寻得“热”专业、求得高收入或者迈向更高的仕途[3]。

外在因素有:1、当前影响最显著的环境——互联网。部分高职生把大部分课外时间用于上网,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沉迷于网络,直接以学习为目的的上网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少。2、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家庭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较为复杂,家长的期望值高未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家长的期望值偏低以及对子女学习疏于关注往往又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社会环境对高职生的影响则更为复杂和持久,当高职生通过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了解到本专业的现实工作状况,发现现实和理想存在的较大差距时,就会对自己的事业前景感到悲观,从而降低自己的学习动力[3]。

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对策

1、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尽早适应新环境

高职学生对就读的高职院校往往具有一定的偏见。学校应尽早对高职学生做好引导,让高职学生打消对就读学校和专业的种种疑虑和不满,帮助学生意识到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上高职院校一样可以成才。学校一般应在新生入学后正式上课之前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经验的介绍,可以邀请比较优秀的高年级学生或是优秀毕业生来与新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4]。

2、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要让高职学生到人才市场、企业事业单位中去,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可以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同时也可以寻找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使企业生产现场成为进行教学的课堂,以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通过实践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

3、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之前要进行社会需求调查、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要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适应高职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教与学的活动中[4]。教师可设置问题情景,利用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可开展有趣的活动培养学习兴趣;还可利用间接兴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来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因材施教,追求实效。面对层次不齐的学生,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英语分为A、B、C三个等级。创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变成“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引入奖惩激励机制

学生是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着重要影响。从学习认识过程的外部条件来看,其影响集中表现为校风、教风对学习的形成与改善的制约性学校要把校风和教风建设放在一定的高度,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5]。同时要引入奖惩激励机制,激励是一种正强化,对培养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要善于运用正强化选择强化物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运用期待、鼓励、表扬、肯定、竞赛等激励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愉快的心理体验。

5、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有效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态,高职学生虽说在年龄上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还是不成熟的,容易受到各种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变的消极,害怕吃苦,不愿受约束。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看重的不再局限于文凭,更看重的是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明白学生的任务是要学好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只有学好知识,打好基础,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6]。高校在设立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注重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育工作。教师们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才能使学生心理环境得到净化、优化,进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发展需求来开展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德萍.对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

[2]程洪荣,程洪玲,刘泽林.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现状调查及分析.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6).

[3]徐德华.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原因与对策.中国培训,2009(8).

[4]王彦林.浅议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

[作者简介]文红欣,柳州师专高级讲师,广西柳州54500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3―0178―03

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研究型课程也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真正发挥其作用,广大教师仍然在不断地探索。笔者试就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境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内涵的再理解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可以说,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学科的,也可以是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也可以是多科综合、交叉性的;既可以是偏重社会实践的,也可以是偏重文献研究和思辨的。即便是同一主题,研究目标的确定、研究视角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的运用以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习者以足够的思维空间。研究性学习适应了信息时代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趋势,是一个理性的价值趋向,它有力地回答了校本课程向何处去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1)面向未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基本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2)立足现在,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具有“双向性”,既要注重学生今天的成长,又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形态迥异、独具特色的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征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成效性、实施过程的规律性和实施方式的灵活性。

研究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新课程结构中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

首先。基础性课程是课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意识、研究方法和背景知识。如果离开这个基础,片面强调研究性课程,必将削弱课程结构的主体功能,使研究性课程丧失物质来源,从而最终丧失其生命力。

其次。研究性学习对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反过来,研究性学习又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提供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必须的研究能力和方法,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学习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最后,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相互作用,渐进发展。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依从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如果能辩证地认识和处理这“三课程互联体”的关系,那么,这三类课程的学习就会是一个在层次上逐级提高、在量上逐步扩大、在质上逐级升华的统一体。

二、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历了好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地发展。

1 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对于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这种观点认为,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中,坚持这一观点的教师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理由是:(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否则,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2)即使各门学科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3)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课程。

其实,在实践中这两种观点并不互相排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

2 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3 教师思想与知识准备不充分。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学生在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时间,指导教师有很大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有关文件学习不够,思想与知识也准备不足,结果一时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

(1)教师思想准备不足。随着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降低,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把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指导,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到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多种学科领域。我们的教师多数或许是学科带头人、学科教学能手,但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在知识上仍然准备不足,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适应当前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加强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指导能力。

4 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拒绝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多教育者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仍然把研究性学习当作单纯的学科教学来看待。还停留在过去的考试和评价模式之中,担心开设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高考成绩,特别是担心会影响学习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的人认为,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搞研究性学习难有作为,成效不大。因而研究性学习成了某些学科的正常课时外的补充课,成为一种科普活动或兴趣小组等随意性较强的课外活动或者培养尖子生的课堂。

5 过度提倡研究性学习。与不重视研究性学习相反,过度重视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和正常学科教学对立起来,甚至用新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科课程相对立,没有认识到必须将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课程的优势结合起来。

三、构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良好环境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在实施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需要学校、教师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中,在考试的超常压力下,研究性学习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教师、学生、家长的观念能否根本改变?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否达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是否愿意去搞研究性学习?在学生的合作意识差、研究能力低、缺乏成功体验的情况下,如何启动研究性学习?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课题。

1 要从转变观念人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校师生要转变传统的培养人才的观念,要认识到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要站在国家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不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构建的立体教育模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全社会人人有责。

2 要进一步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讨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研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性教育政策,是以改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评估制度、考试制度为其固有内涵的全面改革。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全面实施。

3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很难适应要求。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显得束手无策,有些教师的实践能力还远不如学生。各地要有组织地进行师资培训,在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应尽快增加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内容。

4 学校要成立专门机构,各级教研部门也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评估,各校之间要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各地、各校可有侧重地先试点,后推广。有条件的学校,可选择个别班级开展实验,取得经验后再推广。绝不可一开始就一哄而上,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影响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篇3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点及优势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网上开放式的评价,意味着评价的主体从单向转向多向。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比较容易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专家、媒体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笔者浏览了对《历尽沧桑的浪漫》课题组的评价,有来自于教师、家长的评价,有来自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评价,有来自于专家的评价,还有来自课题组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个课题,有这样的多主体评价就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更快地调整自我。

2.评价内容的丰富性。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各课题小组的信息、课题、实施、过程、计划、研究心得、制作的网页等都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调用和查看,因而评价者就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加以评价。评价内容的丰富性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能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

3.评价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只要登录校园网站,你就能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加以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它的方便、快捷是其他评价形式无法比拟的。

4.对评价的反馈迅速。网上开放式的评价使得课题组的同学对评价的内容反馈迅速。一来一往,双方很容易沟通,双方都能从网上的评价中受益,而且非常快捷,这也是其他评价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另外,网上开放式的评价是背对背的评价,它比当面直接点出来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能使得被评价者冷静客观地对待评价,从而寻找改变,提高自己的方法,这也是网上开放式评价的优势。

网上开放式评价的不足

网上开放式的评价优势是明显的,当然,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评价的随意性较大和评价的主观性较强。

这两种不足主要存在于学生的评价方面,主要原因有三点:评价者没有认真地浏览网络上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而仅从外观上(形式上)来判定;根据个人的好恶来加以评价,而不是客观地看待研究性学习的情况;根据同学关系的疏密来认定。

篇4

覆盖面;交流与合作;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A)―0038―01

一、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1. 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但是,在它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却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按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方法进行的,所以,大多数同学和部分教师都认为研究性学习不像会考那样有明确的分数指标,便对研究性学习敷衍了事,企图蒙混过关,从而导致广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相应的主动性。

从教师指导的角度来看,尽管研究性学习在大多数学校已经展开,但却很少有学校能建立相对完善的工作制度。对于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怎样进行评价和计算工作量,也没有依据,以致大多数教师对于指导研究性学习没有足够的热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2. 研究性学习的覆盖面不够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还只是少数“精英”学生参与,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简单地与各类竞赛等同起来,将获得竞赛名次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这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

3.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多。在实际工作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往往成为项目负责人的单打独斗,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很少得到锻炼与提高,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业成绩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题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做好协调、指导、鼓励等工作,他们往往会“游离”于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

4.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研究性学习的实际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过分重视它的成果,而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学习和研究方法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往往不能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

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二、改进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措施

1. 通过教师的全程介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并不

是要教师撒手不管,相反的,它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怎样解决在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搜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信息、提炼观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充分调动他们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2. 因材施教,扩大研究性学习的覆盖面。既然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有差异,兴趣爱好各异,对社会的观察角度不同,他们提出的研究性课题的方向、水平就一定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满腔热诚地帮助所有学生分析、选题,促使他们在研究其所热心的问题过程中增强自信、挖掘潜能、提高学习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感受到研究性学习对他们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为特点的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文分析了制约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思想政治课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际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对制约研究性教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制约高中政治课研究性教学的因素

(一)思想因素—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第一,认为研究是大学阶段的工作,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还是打基础,因此不应当盲目提倡研究性学习。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研究性学习只是一阵风,高中教学抓应试、抓分数,仍然是永恒不变的主题。wWW.lw881.com

第二,认为研究性教学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影响考试成绩,特别是高考成绩。当老师要求学生去进行专题研究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支持研究性学习。

第三,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材料收集,加重教师的负担。在政治课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很多精心收集的材料,还要考虑材料与内容的结合点,运用材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实需要时间和精力。

第四,把研究性教学等同于活动课或社会调查等。活动课和研究性教学有相类似之处,如两者都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尊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选择等。但活动课意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而研究性学习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五,忽视教材在研究性教学中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中就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不少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偏离教材大谈网上摘来的资料。在研究性教学中,我们反对以本为本的灌输教学,但是离开教材的知识体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就难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二)能力因素—教师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足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教师的指导是按照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这对教师的已有经验和能力是一种挑战。但是,目前相当多的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胜任这个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窄。政治学科教师在师范院校中形成的专业知识结构,比高中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单一,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学科一旦确定,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甚至对政治学科自身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也比较漠视。

第二,研究能力欠缺。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态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基本素养。现实中在我们周围,政治学科老师写文章也多半是为评职称而突击的,达不到教育科研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规范,从而制约了研究能力的发展。

第三,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研究性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需要学生走向社会生活,这需要教师发挥好学校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作用,可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的活动空间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之间,没有或很少真正参与大范围的社会实践,限制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制度因素—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

教师评价制度十分严酷,关系到职称、岗位、出国、工资、津贴、住房等多方面的切身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工作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当前教师评价制度不利于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导致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是导致研究性教学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政治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最首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识到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成才和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提高他们对研究性教学的认识。

第二,教师要有一定的学术功底,认识到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置存在困难,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组织学生个人或研究小组就某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而且师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基础知识开展的质疑、研讨,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可先从加大课堂教学的研究氛围及方法人手。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研究性学习

将研究性学习法运用于高中英语课程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在研究性学习法运用过程中,如何发挥研究性学习法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高中英语

的教学目的也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旨在学生通过课程掌握一般的英语知识和口语技能,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意志得到磨练、英语思维得到发展、个人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因此,研究性学习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显而易见。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英语作为我国高中阶段教学的必修课程,由于其第二外语的应用价值,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项目,尤其受到学生和教师的特别重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边学边用的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效果是最明显的。但是在英语课程的传统学习方法中,学生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方法,即使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最后学到的还是“哑巴英语”。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与课程设立的目的相去甚远,而研究性学习法恰好可以更正这种“死读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英语学习当中的规律,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热情,达到把书读“活”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和任务

在课程即将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然后,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按排学生先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根据预习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主题,学生根据教学主题搜集相关信息。例如,在高一英语课程Unit 3 Celebration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确定课程主题为Celebration,教师根据这个主题让学生搜索有关中外节日的相关信息,这个过程使学生主动研究本次课堂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课程任务有了一定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腾出更多精力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多种教法相结合

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途径获得信息,同时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显著增强,而且能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使课堂问题能够得到自主有效的解决,最后达到增强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能力的目的。新课标教学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鼓励教师利用问题探究、合作研究、分组讨论、实践体验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其中研究性学习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问题的解决当中,达到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小组活动

研究性学习通常通过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以小组为中心的活动形式,有利于使学生对自我及团队价值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利用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学习的方法,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英语交流应用,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划分小组,打破传统的小组学习模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自由选择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享受自由的小组氛围。这样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英语探究学习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各小组之间良性的互动竞争,对比研究成果之间的不同,最终形成统一的结论。不仅如此,在进行分组讨论与学习之前,教师应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对各个小组的学习研究进行合理布置,确保各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探究学习。

(四)充分运用辩论形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表现出厌学、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因素,而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内部动力不足影响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投入进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足,学生对英语完全没有兴趣,英语学习成效较慢也是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因素,许多学生为提高英语成绩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成效依然不明显,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足,甚至在经过长期努力后产生消极情绪,最后对英语学习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面对这些非智力因素,必须通过激励的方式重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辩论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英语知识的了解程度,通过教师对学生参与辩论学习的鼓励增强学生深入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达到激发学生英语研究性学习热情的目的。

总之,在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在突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促使学生激发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及开放性思维拓展方面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因此,针对当前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进行充分认识,使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岩.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反思.《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15期

篇7

关键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性学习;探究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地理专题,通过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学习活动。当前,以研究性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相对独立地去发现、创造,其基本程序如图1所示。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实效

1.实践运用

教师结合所在地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特点和问题,基于不同年级段的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心智特征,设计参考课题或挖掘、发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研究课题。教师选择恰当时机、合适方法和场所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具体应用以“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为例。

本课题涉及的教学内容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2)、“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必修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选修6“环境保护”);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目前重庆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自己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

2.实效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研究性学习,初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其中12.5%的学生认为较有意义;课程结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表示喜欢,3.8%的学生认为课题较繁杂,不是很喜欢,但学生均表示参加研究性学习虽累但收获了快乐。课题研究表明有如下五种实效。

(1)促进多学科综合学习,激发探究兴趣。笔者指导的课题涉及两门以上学科知识(如地理与化学、生物、语文等学科),促进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调查中,95.2%的学生认为通过课题研究,发现了自己在学科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可巩固已学学科知识,90.5%的学生认为激发了学习相关知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学生感叹:“发现自己对地理学科中环境污染的分布及表现认识不到位,对化学学科中有关有机物的降解知识掌握不好;让学习更贴近社会现实,增强社会意识,激发我的求知欲”。

(2)提升实践能力,培育探索精神。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从周围环境中去寻找问题,通过调研考察、问卷设问、专家采访、上网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资料,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地理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探究“重庆市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与防治”课题时,学生考察了沙区街道,提出了改进分类箱、宣传分类的好处、加快建设我市现代化垃圾处理场等建议。

(3)形成科学态度,强化使命感与责任感。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了解祖辈的生存环境,深刻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继而上升至对祖国的感情。学生提到:“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社会实践让我们更接近科学,更了解科学,培养了我们良好的科学态度”,“我体会到了科学真理背后,需要付出太多,但用自己的汗水,却锤炼了一种精神,相信对每个人都十分有益”。

(4)提高沟通能力,凸显团队精神。在课题结题总结中,许多学生谈到,课题活动大大培养了自己的社交能力。课题活动以小组为基本的实施和评价单位,组长的威信、能力、责任心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课题质量至关重要。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意愿,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力从一开始就有了保证。学生在课题组最大的成绩之一是:“体会到了团队合作力量强大且增进了友谊;明白了同学合作、伙伴间互相合作,既分工又协调才能获得更大效益的道理”。

(5)增强抗压能力,培养耐性意志力。在课题调查中,87.5%的学生认为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时感到困难,许多学生都谈到在项目实施中曾遇到过失败,如不知道具体应找哪些部门进行调查;由于经验不足,以至于课题研究进展不大,资料来源广泛,查阅时难以集中等。有学生提到“某次调查对我们是很好的锻炼,我也切实感受到语言交流作用,尽管有拒绝,但我认为整个社会还是支持我们的”,“我们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步的积累经验。对待失败与挫折,我们学会了坚强的面对,不再轻易说放弃”。不难发现,学生经受挫折与磨练,能够促使他们不断成长。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

1.选材体现与时俱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与学科的相关性进行选择,侧重于热点(公众的关注度)、现实(学生亲身经历、身边感知参与、观察反思、讨论批判的事物焦点)、难点(学生学习教材的难点)等。

2.方式注重学研结合

地理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地理学科教学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而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的能力、得到的信息和新知识又由学生很自然地迁移到地理学科学习中。

3.评价强调以评促学

富有成效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性学习积极的结果将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也一定能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取得较好结果,因此,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同时它又强调以预期的良好结果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以他人的结果来激励学生。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之一。[1]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相信并依靠学生,将可以交付给学生的认知任务先交付给学生,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活动,在活动中自行感悟获取知识,发展学习天性,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2]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因此,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采取多种策略唤醒并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和自主开展研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目前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不理解“为什么高中阶段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什么?”;(2)不清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3)缺乏有效的研究策略,缺乏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方法。

2.2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2)研究动机不足,遇到困难,缺乏恒心与毅力。

3 促进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开展研究性学习前,进行必要的课程知识辅导

(1)以讲座形式介绍研究性学习

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出结论)。然后针对上述四个阶段,老师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如何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如何进行资料搜集、如何制定实验计划等等。同时, 介绍科学研究中如何开展调查,包括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处理、调查结论对实验的启发等等。

(2)以优秀论文作为学习范例

推荐若干优秀论文供学生借鉴与学习, 如:

①以实验法、访谈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生活中食用盐种类的调查及“真盐”与“假盐”的辨别方法研究》。

②以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垃圾分类回收在广州的调查报告及分解有机垃圾的实验报告》。

③以定量实验、对比实验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测定》。

3.2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多向交流,反复磨合,落实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历程常常是一种螺旋式的推进。譬如,学生在搜集了资料后会发现自己的题目不太适合研究,因此会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更改;又如,学生在开展研究后,得出结论的同时又生长出新的探究点,因此又会开展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在这个反复磨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进行探究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反馈与自我调整,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1)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学生尝试,鼓励组员相互沟通与协作。

[案例1]在第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上,×××等同学初步确定他们的研究课题是“验证零度可口可乐是否真的不含糖”;但经过一周的资料搜集后,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却变为了“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然而,在真正进行实验研究的那天,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变为了“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

老师询问学生为何否决“零度可口可乐”的方案,学生认为在搜集资料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检验方法,所以否决该题目。

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方案,学生则认为该实验方案较容易,所以决定采用,其中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果粒奶优中是否含维生素C、蛋白质、还原糖等。

至于后来为什么采用“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的方案,那是因为小组组长认为“果粒奶优”的方案技术含量太低了,希望换成这个课题,于是小组成员与组长产生了分歧,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决定尝试一下。

最后,该小组经历了两天的蒸煮茶叶等实验,制得了少许的白色粉末,学生估计这是咖啡因,但苦于没有更好的仪器验证咖啡因的成分,所以经组员讨论,该小组重新进行了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实验。

[反思]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选题的权利,不能包办或代办,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重要收获不在于研究是否有成果,而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提升“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研究课题的内在价值,老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果粒奶优与娃哈哈营养快线是同一类乳酸饮品,于是,建议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用纯牛奶、营养快线、果粒奶优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三者的营养成分差别,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的对比信息。

(2)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做学生的拐杖,但不做学生的字典。

[案例2]×××等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营养盐的研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铁强化盐的评价是:“那盐的颜色怎么有点黄呀?”对钙强化盐的评价是:“好夸张,溶液pH显强碱性喔!”

学生1:为什么铁强化盐显黄色的?

教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2:Fe2+被氧化为Fe3+吗?

教师:你们查一下资料看看吧。

学生1:补铁是指人体吸收Fe3+还是Fe2+呢?

教师:以前好像有学生做过铁强化盐的研究,你们去中国化学课程网的学生频道查一下。

学生2:钙强化盐溶液为什么显强碱性?

教师:强碱性意味着有腐蚀性,为什么还作为营养盐呢?你们去查一下,而且还要查一下使用钙强化盐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阵地,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助手,而不是学生的百宝袋,学生需要的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因此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本等资源分析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评价、调控能力。

在第二天的课后,该组同学告诉老师他在网上找到答案了。补铁最好是让人体吸收Fe2+,因为铁强化盐易被氧化为Fe3+,所以其补铁效率较低。钙强化盐中因含有活性钙,所以其水溶液显碱性,因此,胃酸过少的老人家及婴幼儿不适宜食用钙强化盐。

(3)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对比实验易于让学生找出物质间的差异,提升研究报告的价值。因此,让学生把握基本的空白对照实验的意义、实验过程中外界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化学试剂的用量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同”与“异”的因素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帮助。

[案例3]××等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方便面是否真的没营养?”,他们对某品牌方便面的三包调味包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调味包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于是,他们写出了研究论文证明“方便面是有营养的”。

[反思]学生在进行研究时,易出现研究目的不清,妄下结论的情况。如该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方便面,但实际研究对象却变成了方便面的调味包,以“检验调味包是否有营养”来证明“方便面是否有营养”,这个命题显然不合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根据与学生的访谈得知,学生认为方便面必然含有淀粉,所以认为没有研究的价值,“方便面有营养”应来源于调味包中还含有其它的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等,所以在实验中选取了调味包作为研究对象。

这反映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忽略了量的问题。“有”不等于“含量多”,更不等于方便面的营养成分高于其它粮食。因此,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课题的研究方向,因为“是否有营养”无法从定性的实验中简单推断。笔者引导学生选取同类食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它快食面调味包、味精等与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作比较,分析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是否在营养成分种类上优胜于传统的调味包或味精。学生的研究课题最终改为“方便面的调料剂与味精间的营养对比”。

[案例4]笔者与研究“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研究小组成员的对话:

教师:你们用果粒奶优与纯牛奶做对比实验,是否有点不妥?果粒奶优是乳酸饮料。而且你们的初步研究成果显示,纯牛奶含蛋白质,果粒奶优不含蛋白质,这是真的吗?可口可乐公司推颂果粒奶优中含有大量乳清蛋白。

学生1:我们敢于权威嘛!

教师:你们是不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好试剂用量呀?

学生2:怎么会呢?老师,我们有注意用量的。

教师:你们还是再重复做一次实验吧。

学生2:好,我们明天再去做一下实验。

教师:还有,听说可口可乐公司是为了打击娃哈哈集团的营养快线在乳酸饮料市场上80%的占有率才推出果粒奶优的,它的优势应是果粒奶优含水果颗粒,你们参照的对象是否还应引入娃哈哈的营养快线?

学生1:那我们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就以这两个竞争对手来作对比吧。

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入对比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的社会价值与闪光点,提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看问题的目光变得更客观一点、更实证一点。

(4)融合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研究空间

老师若能让学生自主整合他们所具备的知识,那么学生的研究空间就会广阔多了。

[案例5]×××等同学研究“珍珠奶茶的成分”。对于这个课题,笔者开始是不太看好的,因为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奶精等成分,是十分麻烦的事情。然而,该小组学生根据生物课本中关于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了解到可用苏丹红III检测蛋白质;其次, 设计实验对比牛奶与奶精的成分有何不同,发现奶精内含有淀粉,而牛奶中不含淀粉;于是,该小组取样四种来自不同饮食店的奶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间接分析出样品中是否含有奶精;而且,学生还以自制奶茶作为对比实验,分别用奶精+红茶、牛奶+红茶、奶粉+红茶进行对比,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奶茶颜色与奶精+红茶的样品颜色极相似;最后,学生还检验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含有淀粉,以及尝试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工业氯化镁。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支持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与知识上的支持,还要有一定的耐性,让学生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计划与方案,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探索精神。

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向优秀论文学习,形成研究成果

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存在如下的不足:

(1)条理不清。虽然学生完成了实验,但多个实验之间的关系未能理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总是混在一起,用一两段话来表述。

(2)研究方法单一。只呈现了实验法得到的基本结论,未能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

(3)未能提升课题的社会价值。如研究奶茶的学习小组,在开始时只是着眼于研究奶茶的成分,但对于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饮用奶茶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建议该小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其研究成果在学校书写了一份倡议书。

(4)未能记录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如学生在采访中的日记、实验中的札记、个人感受等等。

(5)引用网上的摘抄内容十分多,阐述个人成果的内容十分少。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搜集的资料。

针对上述不足,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1)要求学生向优秀论文学习,学习优秀论文的内容布局,文字措词,段落体例等。

(2)老师对论文中不足之处用红笔指出,并对学生论文进行面批,以文字形式把意见写在学生的论文草稿上,供学生课后详细分析。

(3)表扬学生在每次修改论文后的进步与论文闪光点,让学生体会论文撰写中需做到纲举目张并逐步提高。

4 实施成效

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先后三次在校内高一、高二年级开展关于“食品中的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等同学的《关于对“地下工场”里的白果加工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获第八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一等奖;×××等同学的《珍珠奶茶成分研究报告》获第十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二等奖,并刊登于《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学》第180期上。

近一年来,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升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009年9月,笔者任教的高一(4)班各科成绩较差,尤其是数理化三科。自从有两个来自四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关于“奶茶”与“山楂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在班内带动了不少同学来参加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高涨,化学成绩有大幅度提升。在期末测试中,该班的化学平均成绩从年级第十四名升至第八名,而且化学也成了他们骄傲的优势学科之一。

不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感想中认为获益良多。如×××同学总结到“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我获益匪浅:朋友多了,动手动脑能力强了,实验严谨了,更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这都要谢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队友”。如×××同学写道“在这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虽然耗用了时间,影响了我们的作息时间与课业,但我们没有后悔,因为它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各种能力,帮助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4.

篇9

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进一步阐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范畴,在此首先讨论一下研究性学习的几个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能是对校外各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旧接受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研究性学习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开放、学习时间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学习,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学习,还有来自社会问题和学校常规教育等等方面的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完全开放在学生的面前,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学习内容的开放,使得学习时间的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

己的学习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学习的时间,相对于学科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显然拥有更为开放的时间。

4.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本文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等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作为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相互补充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具体设计,同样可以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的特征作为参照物,甚至直接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批评意见作为设计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依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难以达到的范畴构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据此可以推断,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内容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区别,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以间接经验——系统化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而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则是以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同样是学习信息技术学科范围里的内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原理和技能,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却注重使学生应用这些原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坚持这一根本区别的前提下,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3.学习策略的设计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是沟通学校与社会、书本与实际、人与自然的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与通过间接的传授途径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通过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完成的、是对于现实的感受和认知。同时,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一方面需要学生情绪、情感的参与,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新的情感获得的过程。情绪和情感的获得会对学生的认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信息技术书本学习所不能比拟的。

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浩劫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观察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它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计划行为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105-04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人力资本结构的变迁,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已成为个人发展的必备基础,成为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这成为政府未来的政策指向。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曾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这一要求主导下,围绕对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1]

研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它以“问题”为核心,具有自主性、合作性、过程性、开放性等显著特征。[3]目前,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多通过课堂研讨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来实现。[4]其中,课堂研讨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体现为授课中增加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报告;而科技创新实践则是基于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对已立项课题进行选题、论证、调研、实验、撰写报告和论文等,是以创新为特征和目标的科研全过程。在上述模式的实现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教学效果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但是,由于对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的习惯性依赖,大学生发现问题并在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较欠缺,一旦被要求主动探究问题与查阅文献等,多数学生往往表现出畏难和抵触情绪,对课程要求不能积极响应或是以被动敷衍的态度草草应付。[5]222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不足严重阻碍了他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这已成为影响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的重要瓶颈。

关于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现有理论研究多是从教师和管理者的角度关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一般模式或保障措施,如探讨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6]、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和技术支持[79]、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行为[10]和完善教学管理手段[1112]等问题。但是,大学生――这一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问题尚未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13]因此,探究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意愿,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科学设计和改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形成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是以个体信息处理和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意愿的心理学理论。目前,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者行为、健康相关行为、投资行为等方面的研究中,并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理论对个人行为意愿的形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14]315因此,计划行为理论框架的引入,为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提出的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从事该行为的意愿推断,而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行为主体对该行为的态度以及他人对该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的影响。[15]但在后续研究中,Ajzen发现,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意愿往往受到外界资源和条件的限制,这种限制使人感到行为受到了控制,即感知行为控制。通过在理理论中增加感知行为控制这一变量,Ajzen将理理论扩展为计划行为理论。[16]665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个体行为不仅受到个人意志的影响,还受从事行为的个人的能力、机会以及资源等实际控制条件的制约。因此,个体行为意愿的形成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变量决定。[17]77在上述三个变量中,态度是人们对从事某一目标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决定的。主观规范,即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如父母、领导、朋友等)在多大程度上希望自己采取某个行为。主观规范代表了个体在决策时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而这种社会压力会对个体实施某个行为的意愿产生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人对其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控制的感知程度,即个体对要完成某个行为其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的评价。总之,对行为的态度越积极、他人对从事行为的支持越大、自身控制力感知越强,个人从事某个行为的意愿就越强烈。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形成与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有关。第一,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结果的价值判断和重要性的认识决定了他们对这一活动的信念和兴趣,从而决定其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也表明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二,大学生所认为对自己很重要的社会群体,如师长、领导、同学等对研究性学习的看法和投入与否,通过主观规范影响自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第三,大学生对自身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条件的评估,即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其完成学习过程的信心,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愿。

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行为态度: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兴趣

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包括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以及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研究指出,对于大学生而言,生存与发展、求知与自我完善、上进心和成就动机等内部因素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因素。[18]大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益于自我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的评价影响其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5]223若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所培养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在未来职业生涯以及深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则他们更容易对研究性学习形成正面、积极的态度。同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有助于强化自身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研究性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前提,对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观规范:重要社会群体对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意愿的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采取某个行为的意愿受到对个体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群体看法的影响,[14]315若个体认为对己重要的人希望自己实施某种行为,则个体实施该行为的意愿就会显著增强。[17]78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青年期,且生活方式基本以集体形式进行,故具有较强的从众意识。[19]由于生活范围较为局限和封闭,大学生的学习、消费等行为更容易受到与之密切接触的群体,如老师和同学等的影响。这些群体对某种行为的认同和参与往往会显著提高大学生采取该行为的意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老师以及高年级学生等重要群体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肯定和参与对于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中,同学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营造学习气氛,促进学生从众学习的意识,强化学习意愿;用人单位领导和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以及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对于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三)感知行为控制:大学生对自身研究能力和条件的评价和信心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认为自身具备完成某个行为所必须具有的能力、资源和机会时,感知行为控制较少,完成该行为的意愿更强。[17]79如前所述,在现有的培养模式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通过课堂研讨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两大类途径实现。无论何种模式,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主动、大密度地探究、发现问题,甚至通过查阅文献、动手操作或实地调查从而解决问题。[5]222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达到要求进行评价,对自身能否获得必需的实践条件、参与机会等作出预判。而评价和预期结果则影响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参与意愿和投入程度。所以,适合于本科学生的系统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对自身研究能力的评价,从而提高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的提升措施

根据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学生参与意愿的提升应从教学内容和方式、教学组织、课程设计三方面来实现。

(一)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应在教学活动中倡导和启发学生认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意义,树立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信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中,应结合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背景,编写以热点和关注点问题的设定和解决为基本任务的教学材料,结合互联网、大众传媒的信息以及前沿理论和问题,通过增强教材的新颖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深入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熟悉研究活动的过程,设计出适合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方案。此外,教师应更大程度地由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引导学习的角色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给予指导,包括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与社会现实,使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并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实施上提出建议,从而帮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和乐趣。

(二)推行学习小组模式,营造积极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对大学生而言,组成合作型学习小组,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营造学习气氛,进而提升参与意愿。学习小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均应承担一定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如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具的准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个人负责和协同合作,最终完成学习过程。

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应选择小组中学习主动、有兴趣、有组织能力和有合作学习经验的组员担任组长,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在组织成员完成研究活动的同时,不断调动组员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小组成员间进行充分沟通和互动,从而在组内形成无形的规范,约束成员活动,这有利于任务完成和保持小组成员积极的参与意愿。同时,可引入组间竞争机制,激发竞争意识和小组凝聚力,以组员间的团结和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研究方法训练,提高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信心

在目前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仅仅体现为专业课程中的研讨环节和围绕课题的调研活动。受制于课程学时和内容,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系统的研究方法训练,导致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和信心不足,影响了学习效果,进而制约了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使其对更为专深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产生畏难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完善相关课程,全方位强化对学生的研究方法训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减少学习障碍的目的。根据现有的课程设置,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使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部分课程过度强调课本提供知识的真理性,缺少质疑和探究,更适于传授而不适于研究。因此,有必要增加课程中的探索和研讨内容,以树立学生的研究意识,使其明确研究内容和可行性从而提升其参与意愿。

第二,设计旨在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课程。通过向学生介绍基本研究规范与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帮助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从而减少其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障碍,使其增强完成学习的信心而提升参与意愿。

第三,开发基于研究课题的课程设计,即结合理论前沿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在不同学科领域选择适当的主题,要求学生完成对研究问题的提炼和界定、资料文献搜集、研究方案设计与执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等工作,使学生通过实践有机会运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在研究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提升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

综上所述,为实现国家“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大学的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强化大学生参与研究性课程的主观动机,即激发和提升其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大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意愿受到他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对激发学生兴趣、树立对研究性学习的信念和积极态度有重要作用;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特别是研究小组的形成和有效组织小组活动,影响主观规范进而影响学生的参与意愿;在课程设计中,强化研究方法和技能的训练,通过感知行为控制影响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信心和意愿。

[参考文献]

[1] 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8150.

[2] 麻学锋. 基于课题的商科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文史博览: 理论, 2012(3):69.

[3] 刘智运. 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 教学研究,2006(5):377383.

[4] 张利荣.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2:38

[5] 张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学理论, 2013 (20).

[6] 顾建民,楼程富.以研究性学习带动教学方式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006(21):4142.

[7] 林秀曼,谢舒潇,吴芸.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促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9):5761.

[8] 汪人山, 邓宗南, 谢婷. 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对图书馆需求的个案实证研究[J]. 现代情报, 2013, 33(12): 7880.

[9] Donnelly R. Harmonizing technology with interaction in blended problembased learning[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0,54(2):350359.

[10] Chng E, Yew E H J, Schmidt H G. Effects of tutorrelated behaviours on the proces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2011,16(4):491503.

[11] 宋义林,高树枚,陈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42144.

[12] 任良玉,张吉维. 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8.

[13] 张达,宋义林,陈刚,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工科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658.

[14] 段文婷, 江光荣. 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2).

[15] Fishbein M, Ajzen I.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Reading:AddisonWesley,1975:30.

[16] Ajzen I.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32(4).

[17] 张锦, 郑全全.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 完善与应用[J]. 人类工效学, 2012,18(1).

[18] 杨彩霞, 谢发忠.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 中国电力教育:下, 2009(3):122123.

[19] 赵玉宝,张倩,冯晓华.从众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277279.

Factors on the Intentions of Undergraduates Participation in

Inquiry Learning: Analysis and Promotion Measures

ZHANG Y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