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工程专业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药工程专业评估

篇1

关键词:制药工程;人才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制药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为适应地方医药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我校率先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及医药产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实际,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我校重新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于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目标,专业建设为主线,紧抓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实验实践六大环节,使培养的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性技能。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重基础,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改过去常常提到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的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满足与本专业相关的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二)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原则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3+2”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指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三)坚持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 。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

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制药工程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单独设实验课程;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置

(一)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课程体系学分分配表参见表1。

(二)平台结构

平台结构分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

1.通识教育课平台:通识教育课平台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注重人文素质,文理交融,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就业指导。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简称:通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简称:通选课),总学分为53学分,其中通修课40.5学分,通选课12.5学分。通修课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通选课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通选课不得少于12.5学分(选修超过12.5学分按12.5学分计算)。

2.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强调重基础。

3.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融通性,注重学科交叉,强调课程综合,系列课有机联系。按相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

(三)模块结构

模块结构分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

1.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特色或现代化大农业特色,拓展专业面,注重因材施教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课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论证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并且要选国家级精品专业课2~3门作为选修课。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强调课内外结合。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26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不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但可计入通选课学分或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在实践环节,本科生实施导师制,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针对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精简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解,与时俱进,根除陈旧的知识,改革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注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设置中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明丽,赵广荣,白鹏等.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2004,(1):12-14.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50-52.

篇2

[关键词]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需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模块化课程建设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尝试。教育部推行和倡导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在安徽合肥学院试行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已初现成效,我校教务处也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根据这些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药学院在制药工程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药学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药物制剂专业(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模块化改革的探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认真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模块化整合成效显著

2008年,药学院开始基础化学的实验课模块化整合改革,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剥离,打破四大化学实验各自为政的壁垒,构建独立的基础实验化学课程体系。从2008级本科生教学中实施到现在,基础实验化学的模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为推进药学院模块化课程改革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1构建完整独立的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院将四大化学实验整合为基础实验化学,是药学、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课程本身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和医药领域发展需要,对陈旧、重复内容进行删改和重组,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根据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应用、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实验有机结合的新体系。该课程总学时数为120,其中包含81学时基础性实验,3时综合性实验和2周综合设计性实验技能训练。

1.2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基础实验化学课程的原考核方式为根据平时出勤率、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等综合评分,其中实验报告成绩占总评分的比例较高。由于考核方式较笼统,部分学生实验操作马虎,部分实验报告还有相互抄袭的现象;指导老师对部分学生的评分不够客观真实,忽略了实验技能操作,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达不到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改革考核方式后,首先明确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的比例,并大幅度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在总评分中所占比重。把原来的平时出勤率、平时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综合评分组成平时成绩,增加了期末综合考核(卷面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试的形式),对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以口试方式进行考核,对实验装置的搭建、实验过程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现场重点考核,保证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占总评50%以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推进基础实验化学教学研究与改革

药学院将基础实验化学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内容改革物化在教材中,成功编写了配套适用的教材《药用基础实验化学》,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把传统的四大基础化学实验按照知识体系与教学顺序整合为一体,充分满足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素质,从2008年使用至今教学效果良好,并且很多兄弟院校都在使用。在取得一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药学院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定期组织课程组骨干教师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交流课程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革,申报各级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2精准专业定位,明确专业核心课程

在基础实验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药学院根据学校进一步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三个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核心课中全面推进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初步形成了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模块群。结合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知识能力要求,重新梳理专业核心课程与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药学类各专业特色凝练和各专业区分度等问题,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明确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核心能力,组成体现专业特点的核心课程体系。药学专业定位为培养能在药物研究所、医院药房、社会药店、制药企业从事药品研发、质量分析、营销管理、合理应用和生产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和药事管理法规。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产品质量意识,能在医药、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制药工程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药物制剂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化工(化妆品)等行业从事生产技术改进、质量控制、工艺设计、新剂型开发研究、新制剂技术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物分析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

3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打造

根据药学类各专业不同定位和核心能力培养特点,将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优化整合,以必要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前期铺垫,构建核心能力知识体系,形成药学类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群,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以原料药为主线的制药模块,包括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技术、制药工艺学等课程。模块内容包涵了从有机化合物到化学合成单元反应,从药物构效关系到药物合成的关键技术,从制药小试工艺研究到中试放大工艺等整个制药研发生产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

(2)以药物制剂为中心的制药模块,包括物理化学、药用高分子与制药辅料、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GMP车间与制药设备等课程。内容涵盖了药物剂型的处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质量控制和新剂型开发等基本知识能力。

(3)以药品质量控制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波谱分析和药物分析等课程,涉及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设备等内容。

(4)以药物营销管理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包括药事管理学、医药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药物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等课程。每个课程模块的组成模仿中医药组方配制的基本原则。按照“君臣佐使”基本理论,“君”和“臣”为该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佐”和“使”为重要的基础课,将课程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该模块的基本知识能力要求。

4药学类专业“一站五区”实践教学模块化课程改革

2011年,药学院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提出了“一站五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由制药工程专业推广到药学院各专业,展开实验教学体系模块化改革。“一站五区”是以培养卓越制药工程师为目的,设置卓越制药工程师培养站,分五区展开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连续的培养,从基础到综合,从小试试验到中试放大,依次为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和生产实习实训区。根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一站五区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各专业教师召开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研究所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共建一站五区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每个区设计开发出切合实际生产和实践需要的实验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验组成基础实验实训区、综合实验实训区、中试实验实训区的实验项目。基础实验实训区包括80个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实验实训区包括10个综合性实验,中试实验实训区包括原料药中试实验和药物制剂中试实验2个项目。把课程实验对应某一区,分区进行有机整合,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考核要求,固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编写配套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充分利用与企业共建共享的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校办药物研究所,同时结合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比赛、药学类实验技能大赛和产学研项目等开展设计与开发实验实训区建设,并将本科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七学期的毕业实习组成生产实习实训区,使本科生从进校到毕业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以连续、渐进、系统地方式铺开。在第一学期到第五学期完成第1~3区的学习和训练;在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展开第4~5区的学习和训练。其中第六学期有9周时间集中进行生产实习,保证实践实习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药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学院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针对五个区不同的实践内容和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评估方式,以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作出考评。一旦学生有一个实验实训区考评未通过,将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5结语

模块化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深化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首先应根据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应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特点和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将模块化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其次要通过修订课程大纲,使各模块内的课程内容衔接具有连贯性和阶梯性,有效发挥模块化课程在学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要指定理论课程模块群和实验教学模块群中每个模块的建设负责人,建立各模块教学目标和培养标准,细化每门课程的改革计划和建设方案,提出配套的应用型教材编制计划,逐步落实好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8-11.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篇3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国际化的趋势,为提高高等学校工程教育质量,过去的十年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已经引起了各高校的广泛重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始于1992年,开始进行建筑学、土木工程等6个工科专业评估,同时探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1,2]。200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国,正式开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2016年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会员,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我国全面开展[3]。全国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开始于2012年,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到2016年已有12所高校的制药工程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内涵就是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并突出过程的持续改进。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门涉及药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涵盖了中药制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和药物制剂与工程等内容。旨在培养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维护和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和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4]。制药工程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其中实践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5,6]。本文将结合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要求,探讨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系统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中,内容涵盖药物合成、中药提取、药理学、制药设备、化学与仪器或设备的分析以及工程基础实验等。首先,实验内容均为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大部分实验都是按照实验教材进行重复性实验,并且由教师逐个步骤进行指导,学生得到的数据与结果基本相同,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其次,课程内容相对独立,每门课程根据课程情况设置实验内容,各学科之间关联性小,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培养,不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制药过程的复杂性、完整性和综合性[7,8]。最后,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中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的安全和环境因素未列入教学内容中。基于以上问题,实验教学改革中应设计药学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化学药物(同一品种)的合成或中药的提取纯化、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药理学实验、药物制剂及制药设备或仪器实验,使学生巩固药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系统性和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设计创新性实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题目的自选或根据教师成熟的科研结果,从查阅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操作实验、分析结果和结论、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培养目标。除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制药安全工程概论》等课程外,实验课程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加入实验安全教育和三废处理方法等内容,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同时也符合毕业要求中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意识。

 

二、建立完善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能够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9]。生产实习主要以参观、认识和参与生产的形式为主,由于学生人数多、生产周期、工厂检修和安全卫生等问题,存在实习单位落实难、学生动手机会少、参观走马观花及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等现象,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对制药过程的整体、全面的了解受到限制[10]。因此,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建设完整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同时随着计算机在药物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校内仿真实习基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仿真操作使学生对制药过程的生产原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以及安全和环保问题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在生产实习之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制药过程中的生产工艺流程、工程学基础知识、设备原理及结构、主要工艺参数、企业概况、产品工艺规程及安全环保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一些问题。做好学生生产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条理有目的的学习。

 

三、改革教学模式,深化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是本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综合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熟悉查阅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运用公式和数据,并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达设计思想和结果。同时也是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往的教学存在以下一些缺点:(1)题目设定上不能发挥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大同小异,并且可能与毕业设计或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同组学生的设计内容基本相同。(2)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理论知识的正确运用不能得到保证,设计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也不善于与指导教师沟通。设计过程中,还有部分理论课程没有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还不能够完全掌握和正确运用,也是导致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根本原因。(3)教学时间不利于保证学生课程设计的全覆盖,课程设计的时间固定为2周,且大部分与考研时间冲突,因此,导致考研的同学基本上不参与,同组同学做了大部分工作。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需要探索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运用导入式或启发式教学,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由相关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对课程设计中涉及的工艺流程、工艺计算、设备或仪器以及制药环境保护和安全等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充分理解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工程学问题。其次,在每学期开学提前进行课程设计分组,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设计题目的选择,学生可以尽早查阅文献和数据,开始进行设计的准备工作,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每周固定设置讨论教学环节,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学生各组间的讨论组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对考研学生,可以进行开放性课程设计模式,利用考研完成后进行课程设计,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质量。

 

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制药工程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教学环节[11,12]。目前,由于教师的科研评价体系和师资结构等问题,大部分教师的毕业环节选题以科研项目为主,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数量较少,导致制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程设计的比例较低,质量也不高。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在现有师资队伍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加大对教师工程学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指导教师组成毕业教学环节的“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建议各指导教师进行导向性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对于一些具有考研意向的学生,指导教师可以选择以科研项目为主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系统的科研能力培养,从文献检索、文献总结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总结以及论文的撰写进行系统培养。对于准备进入生产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和工厂相关的品种进行毕业论文或设计,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岗位特点,工厂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等内容。以上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的核心理念。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等学校工程教育需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切实提升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社会及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应深化对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完善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实践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从而使实践教学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制药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静.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培养的实践路径———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96-98.

 

[2]谢小银,刘冠辰,陈丽,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建设的几点感悟[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6):41-43.

 

[3]王世盛,高志刚,郭修晗,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制药工程专业生产实习[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4):81-84.

 

[4]刘慧,张珩,祝宏,等.制药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初建[J].药学教育,2015,31(01):75-77.

 

[5]颜雪明,肖新荣,谭倪.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3,30(1):45-48.

 

[6]冯修猛,王俊林,刘春凤,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95-297.

 

[7]钟方丽,陈帅,薛健飞,等.地方工科院校药学类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12):30-33.

 

[8]王德利,汤海峰,刘永红,等.高校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15-17.

 

[9]叶云,钟英英,廖兰,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6,44(1):206-207.

 

[10]薛健飞,张扬,周鸿立,等.生物制药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33(8):70-73.

 

[11]杨华,王亚晶,王坚毅,等.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药学教育,2016,32(3):64-67.

篇4

 

关键词:制药工程制图与CAD;教学探讨;实践能力

 

工程图样是工程师之间用来表达思想以及语言交流的工具,因此熟练掌握读图与绘图是作为化工工作者的必备技能。《制药工程制图与CAD》是高校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对国家标准的认识与执行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该课程还为后续其他课程《制药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夯实了基础[1-3]。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具备阅读及绘图的能力以及熟练地掌握国家标准对绘图的规范化与统一化[4,5]。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结合地方院校-梧州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地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反思,本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手段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

 

一、教学内容精简化

 

《制药工程制图与CAD》在我校的教学计划中有51个学时,其中包括34个理论课学时和17个实验课学时,面对如此少的课时量安排,对教学内容的精简化显得尤为重要。《制药工程制图与CAD》是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利用机械制图的基本投影原理与方法,结合制药工程的工艺条件和特点,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能熟练地阅读与绘制制药工程图样,譬如制药工程平面工艺图、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以及制药设备图[6,7]。

 

针对以上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在《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上选用的是中国药科大学于颖主编的《制药工程制图》,该课本主要有十三章内容,但是经过对内容的精简化,最终将课本划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制药工程制图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点、线、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以及组合体的视图及尺寸标注,该部门内容作为后续内容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弄懂读图与绘图的基本规则;第二个模块:制药工程制图的表达形式,其中包括机件常用的表达方式、标准件及常用件、零件图、装备图,该部分内容难度较大,由于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机械类图样要求不高,所以该部分内容可以适当的降低难度,主要让学生懂得相关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即可;第三个模块:制药工程图样的读图与绘图,其中包括计算机绘图、制药设备图以及制药工艺图,该部分内容最为制药工程制图的重点内容,也是衡量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学习该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要将理论课程与CAD上级操作进行实践地结合,这也是该门课程最终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

 

《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只会导致学生课程气氛沉闷、缺乏兴趣以及教学效率低;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教授课程的之前要考虑到学生还没有建立或者适应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PPT课件制作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flash、3Dmax、AutoCAD以及录像等多媒体手段从而使得学生能将抽象的图形进行具体化,这些内容的制作就要求讲授《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的老师要掌握一定多媒体软件制作方法;其次,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携带一些小型的实物或者模型到课堂,结合“启发-互动”教学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思考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最后,课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教学重点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自主的讲解,即进行一个小型的翻转课堂,学生课后可以通过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譬如:慕课在线学习,超星学习通,微课堂等方式对自己组内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从而将被动的听课转换成主动的授课,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性,有效地保障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手段工程化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的实践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性锻炼。首先,在学期授课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到药厂见习,使得学生对制药设备、厂区的平立面布置,管道分布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一周的药厂工程师的讲解,要求学生手绘出该药厂某一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以及重要设备的设备图,从而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次,将计算机绘图充分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去,从药厂见习回来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将手绘的图纸用Autocad表达出来,通过这一次的实践练习学生对之前上机课堂Autocad的一系列命令和模块化操作会有一次新的认识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它是与我们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鼓励学生多参加制药工程设计大赛,通过参加此类设计大赛,学生可以将自己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设计中的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以上的实践方式和方法可以真正实现《制药工程制图与CAD》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结合。

 

四、考核方式多样化

 

《制药工程制图与CAD》这门课程是将工程制图理论与CAD实践两部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传统的试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将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具有表现在以下四个部分:⑴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以及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20%;⑵理论考核,期末考试笔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⑶实践考核,对CAD学习中的命令和模块进行出题和考核,占总成绩的25%;⑷课程设计,学生从药厂见习之后将药厂的某一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以及重要设备的设备图用AutoCAD进行绘制,占总成绩的25%。

 

五、结束语

 

结合地方院校梧州学院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及地方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反思,本文从教学内容精简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实践手段工程化以及考核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教学改革,希望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使其适应现代化制药行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穆飞虎,戴本林,朱安峰.化工类专业“工程制图与CAD”课程教改实践[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4(8):255-256.

 

[2]杨珍珍,刘红姣,李敏.本科高校《化工制图及CAD》教学初探[J].山东化工,2018(8):167-168.

 

[3]卢翠红,黄灵芝,李立峰.本科化工专业《化工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2013(3):105-106.

 

[4]杨晓红,石维,任富忠.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16):239-240.

 

[5]蔡建信,邓圣军,王榕.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4):9-10.

 

[6]钱红亮,祝忠林,秦琲琛,等.新形势下高校《制药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30):143-144.

篇5

关键词:制药工程;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111-02

制药工程是一门将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进行有机结合与交叉的工程技术科学,主要通过讲授现代制药工艺及设备等方面理论和知识,使毕业生具备能够从事药品生产,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工作[1]。据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有制药工程专业,一方面大量该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又为不能找到足够数量真正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而苦恼。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医药产业日益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制药企业近150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民族药(苗药)生产企业,医药工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五大主力之一。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人才引进上不具有优势,因此立足于自主培养所需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要的毕业生也成为西部地方院校的重要职责。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使学生具备在药品生产、供应、开发等工作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能力和相应的操作技能[2]。目前,民族地区医药企业基本以生产民族药物为主,如苗药、藏药、蒙药等,在药物分析实际工作中有其自身特点。针对这一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真探讨如何组织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通过优化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实践,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知识适用性

药物分析课程所涉及内容众多,各版教材基本都包括药物分析基本理论、典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中药制剂及生化药物分析基本方法、药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基本上按照药理活性来分类讲解药物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等内容。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和前人经验[3,4],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在药物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精选了教学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以中药、民族药物生产为主的实际,适当增加了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教学比重,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地减少了化学药物分析比重。同时,随着中药材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等新型药物分析任务和分析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药品分析任务的需求,有必要注意加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部分仪器分析的知识内容,将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检测中药材及其成方制剂的能力,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鉴别、气相色谱法检查农药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及中药指纹图谱等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均有重点讲解。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信息量大,系统性较差,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4]。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改简单地传授和示教,将过去单纯以教材为中心的理论课授课模式改以专业教材为基础,结合实用药物检测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授课过程中较多地采用讨论方式讲授课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特别注重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通过三聚氰胺事件提出对传统凯氏定氮法优缺点的讨论,进而引入高选择性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对某刑事案件受害人死因的鉴定,引出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应用;由奥运会兴奋剂检测引出LC-MS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等。通过对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讲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也促使学生有了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意愿。针对学生对大型分析仪器兴趣较高的实际,就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更好的将分析化学的知识与药物分析知识融会贯通。

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传统的口头讲解和板书与动态的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减少大段定义和原理的罗列,尽量把枯燥烦琐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分析反应过程用生动形象的立体构型和动画形式展现,同时利用颜色、字体、标注、强调等多种方式突出课程重点,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理解难点、浓缩重点的目的。充分利用专业数据库和其他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药物分析应用与发展趋势。通过对《药品管理法》、新版GMP和GSP等法规的查阅和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恰当的考核评估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体现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意图,我们在实际考核中将实验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设定为30%。实验课成绩评定分为常规实验操作和自主设计实验两个方面,常规实验操作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情况判分,客观看待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考核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自主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根据小组所制订实验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判定分数,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加强校企联合

具备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做好药物分析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尽快独当一面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把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专业实验”和“综合工程实践”几个层次。“认知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体企业等形式完成,让学生对工业化生产有直观的认识。我们与省内外十余家医药生产、销售企业合作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部门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协助参与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药物的检验工作。“专业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优选实验项目的操作,使学生具备基本实验仪器装置的操作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所有学生实验都做到1人1组,独立操作。为使实验教学更好地结合实际,我们还自编实验教材,将一些研究热点及最新版药典中的新内容引入实验,以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5]。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药物开展验证分析,打破了过去基础性实验过多、设计性实验偏少的格局,并剔除了部分老化、过时的药物分析检测项目。分析方法涵盖了化学方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以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作为药物分析的主线,加深了学生对药物结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之间规律的理解。“综合工程实践”是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心、中试基地和科研平台进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入教师的课题组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和具象的生产实践结合。

四、结语

将传统的以授业解惑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两者并重的新型教育理念,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5]。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和实验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由于医药企业生产的特点,使得企业定期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尚有一定困难;与此同时,高相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药物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大型分析仪器由于价格昂贵,配备的数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为此,我们也正在尝试采用仿真系统结合实践操作来缓解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新路,对少数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家骊.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0,38(11):236-237.

[2]杭太俊.药物分析[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

[3]冯学花,胡铭浩,陶阿丽,等.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8):185.

篇6

药物合成反应是制药工程专业本科阶段一门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化学药物及其中间体制中重要的有机合成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提高学生在实际药物合成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药物合成反应涉及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宽,各章节间缺少相关联系,而且人名反应繁多,各种类型的反应极易混淆,[3,4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基于多年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教学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特色和学生、教材的实际情况,笔者就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下列尝试和探讨。

一 讲好第一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校现在所用教材为闻韧主编《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教材内容纷繁复杂,而且没有安排绪论内容,如果直接进入“卤化反应”教学,学生会感觉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颖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结构趋于合理,做到专业特色与课程特色的有机结合,笔者在第一堂课增加了绪论部分。基于笔者国家二类新药“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及其软膏”和“抗癫痫药加巴喷丁及其胶囊”研究成果,讲述了化学合成在新药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新药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使同学们对新药研究的程序和要求有了初步认识,揭开了新药研究的“神秘感”。进而,笔者介绍了抗肿瘤药紫杉醇,紫杉醇首先是从美国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后来人们用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得到了紫杉醇。以其为先导化合物找到了活性更高、副作用更低的多西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的发现正是使用了化学的方法对紫杉醇进行结构修饰而得到的,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化学合成竟然如此“神奇”,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认识到合理药物设计与合成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制药工程专业浓厚的“药味”,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有了新的认识,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药物合成反应课程的学习热情,为该课程的后续讲授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呆板的表现形式,以其生动形象的声像、视听等技术来表现学科教学内容,具有清晰、美观、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对于药物合成反应中的许多教学内容如反应机理、药物分子结构、分子成键等,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可使其直观化、形象化,缩短了客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可以利用不同的颜色或特殊标记把重点内容标示给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将一些抽象的反应机理和复杂的合成路线形象的展示出来,及时补充、更新药物研究与应用的相关前沿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教学信息量大幅增加,转换速度快,往往使学生无法跟上授课进度,缺乏思维过程,对所学知识无法及时消化和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差异,在重点、难点等内容上辅以板书,做到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模式有效结合,这样既保证了教学容量,又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记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就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照本宣科。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药物合成反应案例不是泛泛而谈或简单的罗列,必须有中心议题。案例的选择首先要与药物生产实际相结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共鸣,其次案例要涉及重点单元反应,有助于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举一反三。[6] 笔者结合专业特色,在药物合成反应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活跃了课堂气氛, 起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第二章烃化反应,笔者引入了很多新颖的“案例”,对于O-烃化反应,“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硝酸咪康唑的合成”是这类反应案例的典型代表,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大多熟知“达克宁”,但对其主要成分“硝酸咪康唑”知之者甚少,老师首先向学生介绍了硝酸咪康唑的物理性质,药理特性及临床作用特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药物合成的具体方案,并与其类似物硝酸舍他康唑、硝酸芬替康唑、硝酸益康唑等药物分子的合成进行比较,通过师生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我们得出结论,上述药物分子可以通过Williamson反应来制备,也可以通过相转移催化反应进行合成,通过综合分析,相转移催化法更适于规模化生产,而这些实验手段和方法恰恰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知识点。通过这一案例,使同学们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药品“商品名”与“化学名”的理解。继而,我们进入了N-烃化反应的教学,笔者引入了另一案例“烯丙胺类局部抗真菌药特比萘芬、萘替芬以及布替萘芬的合成方法”,同学们通过检索发现,这类药物分子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来制备,都要通过N-烃化反应来完成。对于C-烃化反应,笔者引入了一个特殊案例“西布曲明的合成方法”, 西布曲明有一个华丽的商品名“曲美”,又是一个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减肥药,通过讨论和交流,同学们领会了C-烃化反应的基本理论,同时认识到滥用减肥药的危害,理解了加强药品广告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使同学们更好掌握如何通过酰化反应对药物结构进行改造,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增加疗效,或减少副作用,在O-酰化反应教学章节,我们首先介绍了前药设计的基本知识,拼合原理在药物分子设计和合成中的应用,这样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酯类化合物的特性及其制备方法,笔者适时引入教学案例“胰腺炎治疗药甲磺酸萘莫司他的合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法,羧酸与酚在DCC/DMAP参与下的缩合方法,以及酰氯在缚酸剂存在下与酚的缩合方法,进而,笔者又提出,甲磺酸萘莫司他质量研究中,甲醇溶解后经过室温或冰箱冷藏放置,含量为何会降低?问题一提出,部分同学已“胸有成竹”,这是酯交换的结果,我们由此掌握了酯的另外一种合成方法,即“酯交换“法。总之,药物合成反应理论教学中, 通过系统地引入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贴近时展的药物合成“案例”, 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重视总复习,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总复习不是对已讲内容的简单重复,应该是重点内容的总结和归纳,以强化、检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例如通过介绍局部盐酸罗哌卡因、盐酸布比卡因、盐酸左布比卡因等药物分子的合成方法,使同学们巩固了卤化反应、酰化反应、烃化反应等三章重点教学内容知识点,并了解了在烃化反应中碘化钾和碳酸钾的作用。癫痫及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以及骨骼肌松弛药巴氯芬均为取代的γ-氨基丁酸结构,它们的合成方法涉及到了Knoevenagel反应及Hofmann重排反应的应用,同时,使同学们了解了老药新用、一药多用的相关知识。抗抑郁药盐酸氟西汀的制备过程使我们重温了酰化反应、Mannich反应(缩合反应)、还原反应、Williamson 反应(烃化反应)等多个章节的重点内容。降血脂药环丙贝特的制备方法体现了Friedel-Crafts及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反应在药物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这些生动实例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把握了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医药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制药技术的不断革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因此,要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上述教学方法的实践,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人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元英进,尤启冬,于奕峰,等.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06(1):12-15.

[2]李华,梁政勇,胡国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2):42-43.

[3]赵鹏.中药制药专业《药物合成反应》教学方法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3):99-100.

[4]冯菊红,巨修练,葛燕丽,肖艳华.《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 2010, 38(10):235-236.

篇7

在我国院校林立的高教江湖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无疑是王者中的王者。无论是师资、学科设置、就业,还是对外交流、学术氛围,都高出其他高校一截。当然,要想跨过王者的门槛,超强的实力是你必不可少的。一般情况下,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要高出各地录取分数线100分左右,各地状元、奥赛冠军等自然也会被收入麾下。紧随其后的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均为 “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财政重点倾斜,雄厚的办学实力在国内屈指可数,部分学科的科研实力已经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当然,并不是所有一本院校都能像上述院校那样获得国家财政的重点支持。一些院校在排行榜上的名次没有那么靠前,在全国的名气相对也没有那么大,但是他们立足其所在地区,依托当地资源,重点发展某些特色学科。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也拥有在全国数一数二的优势专业。比如天津医科大学的医学影像学、河北工业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延边大学的朝鲜语、广西大学的生物工程等。这些优势专业大多与国家重点学科相辅相成,从国家重点学科中衍生而来。

国家重点学科是教育部评定二级学科的最高等级,教育部对该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有极高的要求,一旦某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即表示教育主管部门认定该校该二级学科的科研实力达到国内顶尖水平。但入选并不代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教育部会定期在全国范围内选聘学术水平高、办事公正的有关专家对该校该学科进行评估,如果不符合要求,重点学科就有可能在下一轮的评选中被撤销。

此外,选择学校、选择专业与当地优势产业也有密切关系。考生所选专业如果能与当地优势产业很好地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该专业在当地能够较好地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样也意味着该类产业集群效应大,人才需求量大,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便利。

篇8

关键词:医药;工程;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医药工程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也日渐升高。2010年新版GMP突出阐明和确定了风险管理的理念与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才能推动其向前进步[1-3]。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是损益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后果的危害性。质量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是对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包括产品从最初的研究、生产、市场销售一直到最终从市场消失的全部过程)中,对风险的识别、衡量、控制以及评价的过程[4-5]。本文对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讨论。

1 分析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医药工程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十分重要,药品GMP(2010年修订)规定“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目前我国还存在对于质量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不完善,从事医药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太少等问题。

1.1 未能意识到质量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的医药工程项目的发展时间较短,对医药工程项目的质量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尽管企业认识到药品实施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并未把质量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正常管理程序,而是作为质量保证的附属工作,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得不到有效保证。风险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的严重性的集合体。危害是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包括由产品质量(安全性、有效性、质量)损失或可用性问题所导致的危害。

1.2 医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者的素质需要加强

因为我国专业的医药工程人员的人数很缺乏,项目管理者的不专业,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作用,素质也不高,严重影响其正常有序的发展。GMP对制药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明确的,中层管理人员除了应具备GMP要求的基础知识外,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引进新理念,但我国医药工程管理者缺乏专业的医药工程管理经验及风险管理培训。风险管理的意识是需要经过培训而成为员工的理念的。全员的全方位的培训,使员工熟练掌握风险管理工具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加强对其专业素质的培训能使其重视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发展中的作用,使医药工程项目更好的完成。

1.3 医药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方式有很多不规范之处

我国的医药工程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关的规范和标准,但还很不完善,一些相关的标准还需要制定。医药工程项目一些措施实施不到位,导致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困难,不能充分实施风险管理制度,阻碍了其正常有序的进行。

2 研究医药工程项目中质量风险管理策略

加强落实医药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风险管理是使其正常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当前医药工程项目中问题很多,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制药人的经验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全过程的管理,降低质量风险的发生率,才能防止质量缺陷的产生,为人民大众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药品。

2.1 加强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者对于质量风险意识

质量风险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中,与质量体系相结合,是一项指导科学性和实践性决策用以维护产品质量的过程。因为目前医工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管理者的经验缺乏、自身素质不足,工程很多时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得不到有效保证,与科学化、规范化地实行质量风险管理还有一定差距。只有该项目管理者切实将质量风险管理实施到项目管理中去,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质量风险的发生率。

2.2 提升质量风险管理者的自我素质

医药项目工程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所以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管理者只有提升自身的风险质量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减少项目发展中的风险。因为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较少,所以要多组织国内外专业人士和专家担任讲师和培训师培养相关人员,提高其质量风险管理水平。另外加强与国外先进管理者的交流,从而提高我们项目管理者的素质。

2.3 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

风险评估和管理是一项长期积累、不断完善和补充的过程,必须不断完善相关的质量风险体系和规范,建立质量管理的标准。通过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直接有效地规避和防范风险,促进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为企业制定应对风险策略提供依据。

3 讨论

对药品实施风险管理既是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保证药品质量和人民用药安全的重要举措。只有医药工程管理者对质量风险管理足够重视并切实落实,不断完善质量风险管理规范,进而推动我国医药工程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华,金丹,杨月明,王嘉仡,魏晶.我国实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基本策略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09(03).

[2]张炜,任锐龙.突出品种特点实现从剂型认证向品种认证转变――药品生产企业以品种认证文件系统的完善[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05).

[3]肖江宜,平其能.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企业GMP实施中的应用[J].中国新药杂志,2009(22).

篇9

学校占地2617亩,建筑面积89.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4.9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192万册,收订中外文科技期刊2843种,建有中国学术期刊、外文科技期刊等各种数据库,数字化信息资源总存储量达39T。《河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均为河北省优秀期刊,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学校现有教职工235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24人,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720人,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06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0541人,成人教育学生15875人。

学校学科专业齐全,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九大学科门类,基本覆盖了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设有18个学院,74个本科专业,其中30个为河北省名校热门专业,理工、文史类专业全部在本科一批招生;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9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

学校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重点实验室”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是科技部主持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建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即: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实验室、河北省药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生产过程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纺织服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材料近净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建有河北省软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有化工制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生物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制药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生产过程自动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河北省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河北省高校化工中试基地、全国CAD培训网络二级网点等机构和河北省工程图学会等十几个省级学会也设在我校。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逐步形成了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有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格局。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0多项和其他纵横向课题2000项,到校科研经费连年递增;获省部级奖励81项;取得鉴定成果513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26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是“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和“河北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单位”。

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切实推进个性化教育改革,注重实践创新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近五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科研类)、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等多项活动和竞赛中,共获国家级奖励240余项、省级奖励290余项,获奖数量、层次均名列省属高校前茅,其中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科研类)上,我校连续多年稳居奖牌榜首位。在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中获创意类一等奖。我校代表国家参加英国国际大学生飞行器设计大赛,荣获电动组项目冠军,并获该赛事唯一一项最佳设计奖。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0年位居省属高校前三名。

篇10

关键词:生物制药;药理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86-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教学中使用除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进行授课,在国内主要指采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在教材,讲课,课件,作业和考试等多个环节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最终达到使学生既提高语言能力又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培养一批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高教司于2001年9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在本科教育方面20%以上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必须进行双语教学,特别是在金融、法律、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1,2]。

生物制药专业是建立在药学、生物学、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应用学科,要求培养一批同时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并能与国际前沿接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因此在该专业的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药理学作为跨越药学与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双重桥梁学科,在生物制药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很多专业术语和药物名称都来源于英文。为了使本专业的学生能准确掌握药理学的核心知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最新前沿信息,我们学院从2014年起在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药理学的中英双语教学。本文针对药理学双语教学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本学院初步开展的双语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谈谈开展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体会。

一、生物制药专业课进行药理学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双语教学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生物技术制药领域需要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大国间的生物技术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重点之一。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复合型生物技术人才,实现由生物技术大国向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由于生物制药领域的特殊性,作为专业人员,只有具备与国际同行切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新的技术和理论,为药物的研发做出应有的贡献。英语是国际主要流行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专业英语更是体现知识水平的重要佐证。通过药理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学生学会了自己查找第一手英文文献,并及时阅读掌握全球生物制药的发展现状、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提高自学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科研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所在。

2.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科发展《药理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而生物制药,也叫生物技术制药,是20世纪末人类科技史中最令人瞩目的高新技术,是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体产生人类所需医药产品的高新制药方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制药行业的方向与未来。近年来新兴的抗体药物、基因工程干扰素、重组疫苗、免疫细胞、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生物制药的杰出成果[3]。目前生物技术制药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4]。自1986年实施国家“863”计划以来,各种研究计划不断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投入,使我国近年来在生物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目前国内综合研发能力与国际现代生物制药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药理学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生物制药专业药理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1.师资力量的准备优秀教师队伍的建立是双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课程的授课教师均为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青年教师,还包括一名外籍教师。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较高,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接受的就是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学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而且所学专业均为生物制药相关课程,因此,在师资力量上具有优势。在授课期间,这些教师还相继参加学校组织的口语课程,全程旁听外教授课等强化训练。教师间实行试讲制,互相听课。定期与外校本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课的英语教学能力。

2.双语教材的准备教材的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是双语教学成功的基石,没有好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英文原版教材当然是最权威最规范的,例如国际上通用的一些药理学教材[5]。但是,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首次接触原版教材,难度比较大,价格也比较昂贵,不符合现实情况。因此,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的是参考国外主要药理学教程的自编教材,同时推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文药理学教材,中英对照的学习。

除此之外,参考国外药理学主要期刊杂志,我们还自编了一套药理学案例,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分类的药物抽取代表药进行英文的案例教学。

3.制订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双语教学尤其要注重灵活多样,避免枯燥。生物制药专业的药理学教学安排在大三,大部分同学都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另外在大一、大二两年,已经学习了生理学、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也有部分学生参加了课外科研活动,为学习药理学打下了很好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展药理学的双语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度、支持度高。

授课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制作图文并茂的全英课件,采用英文讲解为主,重点难点用中文重复解释,并借助视频、Flash等手段加深印象。

理学是科学性和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国外的发展远远快于我国。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我们还开展了以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主要获奖成果为例子,给学生介绍药理学的发展进程。由于都是国外的案例,适合用英语讲解,内容又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印象。

对药理学本身的特殊性,每类药物我们选取了代表药,作案例分析。首先请学生用英文介绍案例,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对于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布置学生课外查阅英语文献,该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建立生物制药双语教学的评估体系。药理学双语教学课程我们采用了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办法。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时安排随堂小测,小组讨论并汇报,课堂提问等方式,作为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平时成绩占30%比例。药理学考试为闭卷考试,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几种题型。采用百分制,部分题型(主要是主观题)采用英文试题形式出现。经过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努力,采用双语教学以来,药理学考试成绩优秀率达20.2%。学生对教师的教评分普遍为优良。

三、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心得与展望

经过两年的药理学双语教学,我们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总结了不足之处。师生英语水平的欠缺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尤其是教师,应加强课堂用语的训练,提高英语交流的能力,表达多样化。在教学安排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比如许多英文药名都有相似的前缀或者后缀,通过构词法的讲解,启发学生寻找规律,快速记忆。

总之,药理学双语教学作为生物制药专业双语教学的试点,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同时也有待提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龙,饶燕婷.开展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6,(6):53-4.

[2]李莹.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7):35.

[3]付爱玲,王建,李晓荣.《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444-5.

[4]王来友.解读百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76-8.

[5]周淼,卢依平.形成性考核的优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24):148.

Study 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of Pharmacology in Biopharmaceutical Specialty

GUAN Su

(School of Bio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