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4 20:1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早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特别强调了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在张北三中的这次报告会上,总理明确提出了平民教育的思想,提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的乡村教育运动。
平民教育就是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我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接触平民教育这一概念的。1984年,我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定县(今定州市)农村当了一名小学教师。7年的教师生涯,让我对农村、农民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也对平民教育有了切身的感受。离学校十几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翟城,是早年平民教育的实验区。平民教育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晏阳初先生提倡并发起的。那时,晏阳初先生带领一批知识分子来到定县,立志改造农村、改造农民,进行教育实验,创造出了“定县模式”。当时的口号是“除文盲,作新民”。抗战后被迫南迁,晏老又在四川建立了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等教育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孜孜以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首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只有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提高城市人口的整体素质。当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中,来自农村的人口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相关研究,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657万,到2009年已经超过2.11亿;1982―2009年,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0.6%增加到15.8%。农民工占流动人口的比重也由1982年的38%上升到2009年的76%。农民工已经占到全部人口的一成以上。第三,只有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才能提高现代工业生产的水平。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工业生产的生力军。2006年,上海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在沪务工农民超过400万,其中商业、餐饮等服务行业占32%,制造加工行业占26%,建筑施工行业占20%。如何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农民工,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晏先生当年提出的“除文盲、做新民”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又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相对较弱,这不仅表现在办学条件上,更表现在教育水平上。平民教育思想从提出至今虽然已过去90年了,但在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出现的问题时,仍给我们很多启示:
1.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有一批志愿为农村教育献身的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都是凤毛麟角,何况农村!而就是这样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有些甚至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救民的热情,来到农村开展教育工作。晏阳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20年,他回到中国,受“五四”新青年运动的影响,立志走与工农结合的道路,深入华北、华西等19个省,进行调查研究、宣传平民教育,并于1922年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1926年,平教会在定县成立实验区,进行平民教育实验工作。当时在平民会工作的有近300人,其中,著名学者孙伏园、熊佛西、李景汉等亲自参与实验工作。这些教授、专家离开舒适的大城市,全家移居定县,一时形成了世人瞩目的“博士下乡”同农民为伍的新局面。当时正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雷洁琼先生也参加了定县的社会调查。在当年的一个普通县城,集中如此多的著名人士和近百名高级知识分子,“回到农村”、“回到民间”,为平民服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今天,要搞好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更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知识分子到农村去。
2.发展农村教育,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
当年,晏阳初先生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与他坚持科学精神、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分不开的。他认为:平民教育工作既然是以实际生活为研究对象,就必须到民间开展实地工作,具体的方案必须以事实为根据,而事实必须来自实地社会调查。正是秉承这一思想,著名社会学家李景汉先生主持了大型的定县实验区的社会调查,形成73.7万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其调查之细实为罕见,光各类调查表就有314个之多。据当时参加调查的张世文回忆:“如调查人口,不易得出准确数字,因那时定县农民是不把小孩计入‘人’数的。我们就到农家去看,根据晾晒的衣服一一问询。又如两村的距离,答案常为实距的两倍,因答者认为,你去了不是还要回来吗?还有,某人的出生日期是很难查清的,回答往往是‘赶庙会时生的’、‘中秋时生的’等。”可见,调查之细、态度之严谨。今天,我们加强农村教育,必须有这种科学务实的态度,必须有这种植根于基层、扎实做研究的决心,因为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篇2
关键词:本市农村教育 现状 问题 改善
1 本市教育的现状。本市有普通高中42所,普通高中跨越式发展。近四年创建成了五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高中达10所,高考万人上线率近四年跨越五大步,2000年居全省第九位,2001年居全省第五位,2002、2003、2004年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硬上线率己连续四年保持全省第一位。
本市的招生政策实行统考统招,大部分的优质生源流入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高中。留本地在普通高中的优质生源比例较低。由于本市的普通高中教育在全国已小有名气,许多外市,甚至外省的优秀学生也慕名前来。本市内的国家级示范高和省级示范高中的教师待遇也比普通高中好,所以许多优秀的教师也纷纷前往任教。这样使得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2 本地农村教育的问题。
2.1 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差。小学教育、国家为提高师资教育素质,在结束本地师范教育统招统分以后,许多优秀学生便不再报考师范学校,一段时间以来,高等教育的师范生也不愿意到农村小学任教,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这样便导致小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较大,老师与学生的沟通较困难,老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也较慢,教育理念与城市小学差距也非常大,所以教育质量普遍不高。
中学教育、一般能从本科院校选到师资力量,但是,由于本地初高中教育优质生源较少,虽然努力工作,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教师的工作难以得到社会认同,加上福利也比不上城市中学,所以,人才流失严重。
近些年来,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庭,从小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学习。农村中小学逐步萎缩。少数学校甚至出现了无生可教的情况。使得社会对这种状况颇有微词。
2.2 农村中小学生家庭问题。
2.2.1 家庭教育差。首先,本地学生家长有一部分长年在外打工,形成部分“空巢”家庭,子女教育从小便为年迈的爷爷奶奶代劳。因此,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均有不足之处:其次,学生家庭中有部分单亲家庭,学生性格较为孤僻;再次,即使留在本地的学生父母文化素质一般也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也存在不当之处。据我个人统计,班中学生出现心里障碍经医院确诊的同学己达五例,问题之严重可见一斑。
2.2.2 家庭经济状况差。当代农村经济虽已有较大改善,但据我个人统计,我们班内有65%的学生不是独生子女,其家庭一般需同时供2个及以上子女读书,由于多数学校交通不便,所以,学生多为寄宿,每人每月需至少400元左右的生活费,使其家庭负担加重。这些情况均会不同程度的造成学生学习时心理和生活压力,而这些压力在很多学生身上并不能全部转化为动力。
2.2.3 问卷调查统计。经我个人在本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单亲家庭12.5%,学生家长在外打工的比例为40%,且打工时间平均长达两年,非独生子女家庭65%,父母学历大专及其以上3%。
3 关于农村教育的一些想法。
3.1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应鼓励本科院校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给农村中小学增加新鲜血液。可喜的是,国家教育部门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实施了“特岗生计划”,目前这一状况正逐步好转。国家应长期执行“特岗生计划”,并鼓励“特岗生”扎根农村中小学教育。缩小农村中小学教师与城市教师的差距。以便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能留住人才。
3.2 为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国家已减免中小学学杂费,使学生家庭负担减轻,但仍有一部分子女较多的家庭经济负担仍然较重,所以应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
篇3
《中国农村教师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唐松林的著作。唐松林教授是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兼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主要致力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的研究,并发表多篇国家级论文与专著。《研究》一书于2005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康”视野中的农村教师发展研究》研究成果。此书是以中国农村教育以及中国农村教师的现状为背景,分析中国农村教育和教师素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及其原因和局限性,提出了以整合教师管理与教师教育的视角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作者试图通过解决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育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
本书通过对中国农村、农村教育和教师基本状况的分析,提出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为:(一)农村地区小学教师整体超编,但是局部地区缺编以及部分学科教师数量短缺;(二)师范大学毕业生“进不来”,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三)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程度低、科学技术素养差、创新意识不强及科研能力较差,教师人力资本贬值;(四)农村教师素质提高难(兼对民转公与代课教师素质分析);(五)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升不了学的学生就业困难,回乡学生在农村用不上);(六)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公用经费不足,教师培训经费无法解决,教师只能保证基本工资,很难有福利待遇)。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作者提出教师教育事业管理的理论,即协调教师教育事业中包括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与教师个体等诸要素的关系,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退出规则),使优秀人才“进得来”(吸入规则),使教师素质“提得高”(提高规则),重建农村教师“价值”(价值规则)。书中还从教师的群体和个体目标两个方面分析农村教师素质发展的目标。
农村教师发展的群体目标是:(一)针对超编与缺人以及教师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不合格教师“出得去”,达到“不超编”的目标;(二)针对人才溢流,人力资本贬值的问题,提出使优秀人才“进得来”,达到“不缺人”的目标;(三)针对人力资本贬值,素质提高难的问题,提出使教师素质“提得高”,达到“高素质”的目标;(四)针对劳动效益低,“产品”无出路的问题,提出重建农村教师“价值”,达到“高效益”的目标;(五)根据发展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提出保证经费“高投入”,达到“高待遇”的目标。这五个目标是针对农村教师群体提出的比较宏观的目标,也是一些政策和制度性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涉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农村教师的个体目标是:农村教师目的观,农村教师价值观与质量观,农村教师课程观,农村教师教学观,农村教师学校观等,即农村教师应在“培养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人、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应该如何教学、如何看待农村学校的文化使命、应该具备什么精神”等方面具有与城市教师不同的独特理念。其目的是有利于突出农村教师发展的特殊性,解决农村学生的出路问题。例如,农村教师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重视必修课、增加乡土选修课、加强实践与活动课;在学科课程中渗透有关农业知识的教育,普通文化课程和“三农”课程同时设置,把“三农”课程列入课表,使“三农”课程系列化、层次化。这些目标贴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农村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指导思想,但这个指导思想对农村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很高。关于如何培养农村教师的特殊素质,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操作性标准书中并未提及,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二、学术价值
本书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下列几方面:首先,作者试图在义务教育和教师教育间找到连接点,基于整合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的思想,以教师教育事业管理为视角,针对教师如何进入、如何退出、如何提高、如何有效益等进行管理,依赖政府、市场、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个体等要素的共同参与,并发挥退出规则、吸入规则、价值规则和提高规则等的作用,解决农村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村教师发展。其次,基于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的异质性取向的视角研究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上,同质化、城市化倾向严重。
一直以来,农村教师之于农村的特殊性被淹没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一样被抽象化与同质化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无论从理念、课程还是实践上都推行标准化的、同一性质的教育)。抽象和同质的结果就是使农村教师发生了“异化”,培养出来的人在从村落人走向城市人的转变中,会在社会、行为、价值和人际中无所适从,自己不知道属于城市还是村庄,在城市觉得自己是村里人,而在村落里又觉得自己是城里人,成为一个边际人。但本书作者针对农村教师的特殊性来构建农村教师发展的个体目标,具体表现在:物理教师会修家用电器;语文教师会指导学生乡土人文调研与评价、写调研与农村乡土调查与评价报告;生物学教师既能做生化实验,又能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农业技术的指导与新农业知识的传播等。再次,本书视域较广,论述了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中诸多范畴的问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只是其关涉的方面之一。
此书以教育学的视角为主,兼用社会学、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但是此书主要是基于制度和技术维度梳理问题并提出对策,对诸多问题和现象背后的因素,似乎还未深入分析。比如,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发展,作者认为主要是制度(考试制度和人事制度)和管理的僵化。对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关注,制度和管理的改善当然是重要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但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这里涉及农村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三、对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途径的启示
(一)农村教育的希望不仅在乡村而且在城镇
有学者有感于农村教育的衰落,呼吁“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需要的乡村教育模式既能给他们以同等升入高等学校的机会,又能让那些升学无望的学生受到对他们而言良好的教育;让乡村教育即使在条件跟不上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利用乡土教育资源来更好地实现乡村少年健康、活泼、全面的发展。”(刘铁芳,2002)此设计的构思是理想的,但是就目前来说,操作实现的难度很大。因为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使得工业文明、城市文明占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文明,优质的经济、教育和公共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农村家长送子女读书的初衷和国家的农村教育导向都是学而优则仕,所以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存在的。现在还存在一种趋向:农村学生基于对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向城镇流动,农村教育的城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成为公众的自发行为和普遍诉求。“‘教育移民’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的一种模式。”(胡俊生,2010)所以,农村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而是整个城市化建设、整个社会发展的问题。
(二)重视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在职培训
同样,农村教师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村社会内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凝练出了20个重大教育问题,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高居第二位。为此,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相关措施,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师范生实习支教”“师范生免费教育”等,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良好政策环境已经形成。现在关键是注重农村教师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以教师的“需要为中心”,关注农村教师每个个体发展,采取多样灵活的培训方式,推动教师积极地自主参与多元互动的培训行为,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篇4
关键词 农村教育;农业现代化;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06-02
1 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弊端
1.1 农村和城市人才“剪刀差”的客观存在
传统的中国人力资源流动是城乡双向流动或城乡双重循环,先是乡村的青少年通过科举考试等途径流入城市,即乡村向城市输送人才,然后这部分流向城市的人才到老年时再通过告老还乡等方式,以“乡绅阶层”的身份流回农村,并广泛参与农村的社会管理、经济文化建设以及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但自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后,这种双向流动的路径就逐步被封闭,双重循环的链条就逐步断裂。近些年来,大量的农村优秀青年通过当兵、招工、升学(近年来主要是升学)等途径离开农村而一去不复返,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剪刀差”演化成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的“剪刀差”。造成这种“剪刀差”的主要原因固然是我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致,但也与面向城市的农村教育关系甚大。
1.2 农村利益驱动和城市反哺机制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人才,而非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培养人才,农村培养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的绝大多数教育成本都要由农村承担,而最后学生毕业后留在城市里工作是由城市直接享受中、高等教育成果,收获优秀人才、智力资源的专业技能。在此过程中,由于农村学生甘受十年寒窗之苦,其目的就是摆脱那种被束缚于土地上的命运,享受城市的富足与繁荣,绝少愿意再回到农村的。再加上大学生、研究生乃至中专生缺少返乡的利益驱动机制,农村也绝少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在这个制度设计中,农村青年通过中考、高考进城有着充分的利益驱动机制,城市却缺少对农村制度化的反哺机制,且这个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回农村的利益驱动机制是现行农村教育方式的主要弊端。
2 中国农村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现实中,农村不需要现行中高等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中专生与研究生也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从城市走出来的大、中专生,研究生更不可能到农村去。所以,农村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为农村培养出足够的、合格的、留得住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次是为城市提供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以利于通过农村城镇化转移出部分农村人口,即利于农民变市民。农村教育为城市输送高等教育精英人才不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目的,但为体现教育公平,也要为有能力、有财力、有信心的农村青年提供一条成为精英,进入城市的途径。因此,农村教育改革必须同时面向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
2.1 改革现有的农村义务教育内容和模式,继续普及农村的基础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针对农村青少年,应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纠正“离农化”倾向。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安排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同时适当增加乡土教材特别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了解与认同感,通过教育目标定位,使大多数农村青年成为立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
继续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是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主渠道,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精英教育都得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展,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全国农村范围内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2.2 做好青年“后继农民”的培养工作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经商务工,致使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日益老龄化、女性化、弱质化。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大多在40岁以上,并且以妇女居多,种地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长此以往,随着目前的一线农民老龄化、子女又不愿意回乡务农的继续,我国的粮食安全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迫切需要:一是从小学抓起,通过在义务教育中植入农业内容,使学生增加对农业的兴趣;二是对受义务教育之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农作职业培训,以培养种田、养殖能手;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部分进城农民返乡种田养殖。因此,在农村中小学、高中课程中加入一些农业及相关二、三产业的职业教育内容,对毕业后需要从事农业的青年农民系统地传授农业经营知识和技术,使他们努力成为专业农民,是提高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2.3 大力开展农民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
未来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转岗、转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便成了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是减少农村人口,即农村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核心问题。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课题也正是如何将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应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农村人力资源的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配备师资。
篇5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影响农村教学条件的改善
教育历来是国家财政投资大户,硬件环境的改善和软件环境的运营,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是多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致使农村学校基本建设问题突出。比如,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安全隐患众多;许多乡镇小学至今没有微机室,或设备老旧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农村小学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急需的设备、图书等奇缺。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小学现有的设备、图书等基本上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借“两基”验收“补缺补漏”的。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办学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素质教育已提出多年,新课程标准也推行了多年,但看现今农村小学教育课堂,却涛声依旧。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陈旧,教育目标错位。有调查表明,多达80%的老教师认为新课改与他们无关,而50%的中年教师仍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即使是年轻教师也认为实施新课改费时费力,不易出成绩。许多学校领导和小学教师依然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多定位为好操作的知识技能类,教学方法多为简单的分析讲解类,新课改成了装门面的招牌,重视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成为空头口号。
(三)农村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
农村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传统保守,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知之甚少,更鉴于目前大中专生毕业后需自谋职业的现实,对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别近视,对升学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龙成凤。否则就会认为教育投入是浪费,不如让孩子认点字,就早点去学手艺挣钱。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娇宠过分放任自流,或严厉有余,使孩子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上有了偏差。家庭教育的失策,给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部分学生则是初中未毕业就流失。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城市入,产生的留守儿童问题,城市农民工子女问题等,既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难,也给社会带来问题。
二、促进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端正农村教育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学校校长教师,再到家长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为孩子学会生存打基础,这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重心。具体措施是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着的教育理念,紧跟时展潮流。利用各种教师培训以及校际交流,或研讨活动等形式,增进广大教育者献身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学校通过建立家校联动平台,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沟通,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二)强化责任,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规范学校收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同时也限制了学校收入渠道,政府投入成了农村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为此应通过强化教育投入法律责任,构建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是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基础。强化政府责任,调整农村偏僻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经费负担的政府助学金制度,以使贫困学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并获得较为充足的经费资助。现在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加大了行动力度,受益学生正在逐年递增。
(三)为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搭建平台
从优化培训机制入手,帮助农村小学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实现教育理念、教师角色、教育能力、教育评价全面转变。多途径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将教师的进修与学历、职称三者挂钩,促进教师自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自考等进修;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分散自学,分段考试,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开展远程教育项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建立城乡教师轮岗制度。促进校际间交流,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小学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偏僻地区支教。有计划地安排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任教,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科学安排教师考评体系,激发教师们的竞争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秉持公平原则,努力缩小农村教育的差距
坚持平等教育、公平教育的原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科学的做好学校网点布局,力求利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同时兼顾家长和学生方便。尽快取消重点学校的设立,实现县城以下城乡学校师资力量和教育硬件平衡,以调动乡镇农村中小学教育者的积极性。
(五)优化学校人事管理
篇6
关键词: 农村教育 奇怪现状 家庭教育
教育界,改革的次数不计其数,到了今天,也算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但身在基层的教育工作者们,深切感受到了农村教育工作中的“怪诞”现状。
一、心力交瘁的教育
教育部门提倡教育改革,肯定是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成长,可到了农村却变成了学生的负累。
在方法上推行素质教育,制度上依然是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单一,使得老师们只能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搞应试教育。课堂上虽主张自主自由学习,下课后不得不记考试内容。
老师们拼命提成绩,一是因为老师们想评先进优秀,二是家长们推崇高分,老师想赢得家长们的支持和好评。
孩子们为了提高成绩,勤劳刻苦,每到期末,部分学生总能考个好成绩,家长老师乐得合不拢嘴。但一部分学生就悲剧了,成绩不理想,总要被指着鼻子教育几番。有些“油条”式的,面无表情地听着,结束后潇洒走开,教育者总会长叹一句:“朽木不可雕也。”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会是朽木,是教育钻入了一条死胡同,套上了桎梏,使农村的师生心力交瘁。
二、“息事宁人”式的教育
在农村学校里,有个班级叫作学前班。代课老师是最轻松的,其任务就是“哄孩子”,维持纪律,教会几个拼音,完成几个算式,安静地等待放学。
因为很少有专业学前教育老师,有时老师脾气大,没有耐性,这些好动的小家伙就会变成“受气包”。在这一年的教育里,孩子们可能有几种不同的见解:学校是个无趣的地方,只能乖乖坐着;学校是个恐怖的地方,老师的脸上一直是威严的神色;学校是个好玩的地方,伙伴们那么多,还能学到新知识。在农村的孩子眼里,最后一种想法不会太多。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尤其小孩子对于刚接触的事物,如果丧失了兴趣,就会产生厌烦恐惧心理,对于以后的学习有害无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让他们初步学会用大脑思考,感受到思考带来的快乐。失败的学前教育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巧妙地避开了孩子的快乐和思维自由。
一二年级的教育中,许多农村学校把能力相对弱的老师放到一二年级,认为这两个年级最简单,其实恰恰相反,一二年级的教育是小学阶段最难的,孩子们需要养成学习习惯,形成接受知识的能力系统,逐渐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能力较弱的老师往往对细微的知识点不够精通,缺少有效而且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非常不利。
三、“魂不附体”的教育丢了“魂”
1.学生不快乐。
校园里到处可见垂头丧气的小孩子,见了老师就像耗子见了猫,躲着走,只有少数学生知道见了老师问好。他们玩耍的花样很少,也没有一件像样的玩具,甚至有的孩子连玩都提不精神。
农村教育的形式,是为了分数偏重于文化课的教学,忽视了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尤其是小孩子,对他们缺失积极情感的引导和美好情感的陶冶。让真善美的价值观不能很好根植于他们的意识中,也让他们失去天真和活力。
农村家庭里,许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就变成了守望者。回到家面对冷冰冰的房子,他们小小的心里没有温暖的感觉,没有安全感。
2.责任感缺失了
在集体活动中,他们表现得不够积极,甚至排斥。开学时,班里选了班长,票数最高的两个学生竟然提出放弃。我很诧异,这对他们来说是多难得的机会。可他们的理由让我汗颜――他们说当班干部会得罪人,会影响学习,得不偿失。
3.荣誉感缺失了
有个周一的早晨,学校给作文竞赛中得奖的学生颁奖鼓励。参加晨会的四百多学生掌声稀疏,领奖台上的孩子则表情忸怩。之后问班里一个学生,他告诉我,拿这个奖会让他在下来的一段时间和班里同学关系不和谐。“他们是嫉妒吗?”我脱口而出,他的回答让我有点始料不及。“他们会说我太爱显摆,而且其他同学根本不在乎这奖励”。
什么时候开始,荣誉竟然变成了被人数落的话柄?他们还只是孩子。
4.家庭道德教育方向错了
前几天,我见到一个孩子和他的妈妈对骂,口出秽语,言下之意是妈妈不要他了。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现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的妈妈来看望他,本是开心的事,可他却哭着让妈妈走开。因为妈妈的到来,可能会让他回到家遭遇邻居亲戚们的闲言碎语,还有爷爷奶奶的不快。
我觉得很难过。在农村,某些人会把大人之间的恩怨纠葛延伸到孩子身上,有的甚至添油加醋,把小孩子培养成自己的。真、善、美的价值观不但不能进入孩子心里,而且很容易扭曲孩子的情感价值取向,甚至分不清善恶,粗糙的家庭教育下,最大的牺牲者就是无辜的孩子。
我们的社会缺失了一种叫作信仰的东西。
四、失落的教育者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今人常说:“老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可是今天,一些老师不再自豪地挺起胸膛接受仰慕的眼光,他们有了深深的失落。
老师失落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受不到社会的尊重,许多人就产生了自己轻视自己的职业,想要跳槽的念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里的“本”是根本,根基打不好,楼房如何拔地而起?树苗栽不端正,参天大树怎样长成?
篇7
关键词: 董春玲 教育理想 教育者
在莱芜战役的发生地、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所在地有一所闻名全国的山区农村小学的典范――丈八丘联小。在这里有一位充满梦想与激情的女校长――董春玲。她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08年山东省十大年度创新校长、《山东教育报》2009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莱芜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国十运会火炬手……她用自己的睿智与心血带领着丈八丘联小走向辉煌,她用高贵的灵魂诠释着教育者的本色,谱写着农村教育壮丽的乐章。
丈八丘,原本是一座不大的山丘的名字。周边4个村庄联合办了一所小学,就叫丈八丘联小。2005年以前的丈八丘联小是个破旧不堪的学校,它所处地区偏僻、消息闭塞,办学条件落后,教师老龄化,教学能力低。每逢雨季,教室内外一起下雨,没有花草,有的只是看门老人开荒种下的几畦蔬菜。如何带领这所学校走出困境,创造奇迹,让家长满意、让教师乐意、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城市孩子享受的教育,成为摆在29岁年轻的女校长董春玲面前的难题。
作为一个农村小学的校长,董春玲不以学校之小而放松要求,放低追求,而是挽起那一群年过半百的教师的臂膀寻求学校发展的道路,发展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勇于进取,勇创特色,勇攀高峰。
一、艰苦创业,创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优化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初到丈八丘联小,校园简陋,不堪一睹。四排小平房就是所有的校舍,除了必须的课桌凳、少许的旧图书和仪器器材,没有其他。操场上没有任何体育设施,草丛漫过膝盖。穷则思变,董春玲校长毫无怨言,坚守这片天空,耕耘此方贫地,用自己柔弱却有力的臂膀挑起了新建校园的大梁。申请政府支持改善校舍,把各村委给她升任校长的“祝贺”补贴学校建设,宣传群众力助,带领老师挖土方,亲手植树种花,精心设计,美化校园环境,带领教师手写“静思”“超越”等文化石,精心选择名言标语、经典对联,不断更新文化展板,出台教育方针,创建网络教室。全校师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品格受到熏陶,使得这所不大的校园处处看得见文化,处处闻得见书香。
二、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打造精品校园
实施素质教育,农村和城市差距依然存在。面对如何突破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程、谁来提供等问题,董校长废寝忘食,不断翻阅资料积极求索。面对有限的资源条件,董校长始终相信:人,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她不断大胆创新,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亲自走访家长,把有专长(果树修剪、草编技术)的家长请到学校,请他们当“老师”,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举办联欢会、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把家长吸引到学校里来,真正形成家校联合的育人合力,弥补了学校资源的不足,也促进了周围居民的文化发展。
三、爱岗敬业,视工作为生活
董校长以校为家,到校最早,离校最晚。每天早晨来到学校,习惯性地安排好一天的工作计划,下午放学后认真把一天的学习工作心得、教学反思写进自己的博客。她舍小家为大家。她的母亲身有残疾,在老人家病危的时候,她仍工作繁忙,很多学校的工作是在医院的走廊里完成的。母亲病逝三天后,董校长隐藏起内心的悲痛,开始了工作,用依然活泼、向上、仁爱的笑脸迎接了来校学习的各地教师。
董校长如今不断外出学习、作报告,任务繁重,却仍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一直承担着语文教学任务。有的老师说:“现在校长上课很少,上主课的更少,你何必这样辛苦?”她笑着说:“校长就是学校的领头雁,要老师做的我必须带头做好,要老师把课上好,我就要先上好课。”多么朴实、简单的语言,却深深感动了每一位老师。董校长在工作之余发表教育博客500多篇,她用自己的言行向老师传递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的言传身教把全体教师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四、提高师资力量,打造创新学校
董校长认为在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结构的改革、综合课程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更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教师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修炼专业人格。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观念滞后,不思创新;竞争意识弱,得过且过;教育方法比较落后,教育创新能力不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严重缺乏;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技能较差,等等。
针对存在的这些不足,董校长努力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几乎每天下午孩子们放学后,董校长都要把全体教师组织到一起,共同回顾一天的教学心得体会,各抒己见,反思自己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努力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成为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成为一名“自我引导学习者”。
董校长认为教师成长的“着力点”是从教学模仿开始的,她努力为年轻教师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带领年轻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典型课例,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并带领大家一起参与教案的设计,每周在校举行公开课评比活动,教师之间纷纷听课学习,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良好氛围。
董校长是一位有思想、不甘落后的女性。“凭啥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城市孩子受到的教育?凭啥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丰富多彩的课堂?”带着这个想法,董校长毅然决定开全国家课程。谁来授课?成为了发展中的拦路虎。董校长大胆创新,带领大家深挖内潜,鼓励开发教师第二技能,全体教师都动了起来。有的自费学习电子琴,有的遍访剪纸高手,有的学起了太极拳,渐渐的每一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绝活,原来只上语文、数学几门课的学校一下子变样了,传统文化课、朗诵课、礼仪课、古筝课、电子琴、竖笛、剪纸、篮球等多门选修课“齐上阵”。董校长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亲自从社会上请来上舞蹈课的专业教师,教跆拳道的教练也是董校长从学校附近的俱乐部里拉来的。
面对种种因境,董校长从不气馁,她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开全课程,每个教师发展一门技能,虽然教师非专业所学,但却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且有的还是一技之长。让他们教这种课,不但学生受益,从崭新的视角接受更加全面的优质化的教育,而且是对教师本身爱好兴趣的一种张扬,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有效形式。
董校长用自己的教育理想点燃了农村教师的激情,也改变着农村孩子的命运。有人评价她似一朵兰花,赤诚地坚守于山涧;似一朵莲花,纯粹地傲立于人间。挽着一群年过半百的教师的臂膀,与山村孩子一起演绎着教育的童话。
一个联小校长,用整个的身心投入,担负起了对教育事业的完全责任,带领师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篇8
一、高度重视。
办好农村学校,农村教育是发展县域义务教育的重点。发展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教育工作作出的安排,就必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依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始终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促进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要以强化政府责任为关键,形成大力办好农村教育的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大力办好农村教育纳入农村改革发展总体规划,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之策,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工作统筹领导,强化政府责任。
二、倾斜投入。
明确各级政府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湘西州委、州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州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共同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要在以县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国家、省、州转移支付资金资助。充分利用好省对湘西贫困地区教育制定的优惠政策,抓住发展机遇,并结合教育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发展规划。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证机制,进一步提高经费保证水平,继续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健全学生资助体系,保证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要通过多种途径,尽快解决教育投入缺乏这一制约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继续、和谐、健康发展。
三、倾注人力。
着力建立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政策保证机制和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师待遇低,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当前要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住房条件差,加上城乡差别大,年轻老师找对象都存在问题。因此,只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除他后顾之忧,才干留得住人,进得来人,才干真正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二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要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在职农村教师要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考评,淘汰不合格教师,并妥善做好分流工作。三是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对教师缺口大的农村学校要尽快予以解决,新增教师要优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并出台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开展“捆绑式”对口支教工作和名师支教工作,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四、加强管理。
篇9
郑琦的素质教育观:
寓教于乐德育为先
5月29日,星期天。郑琦家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歌笑语,我们问孩子们:“喜欢这里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喜欢!”“为什么喜欢?”孩子率真地回答:“好玩!”当天,小院里大约有二三十个孩子,熟悉这里的朋友说:“这还是少的。最多的一天,这里来了300多个孩子!”
孩子们喜欢玩,郑老师不仅尽量满足,还经常带着他们一起玩。郑老师的学生杨静说,有一次登山比赛,她记得特别清楚:早上5点钟我们就起床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开始爬当阳电视塔,一人到达不算数,全组登上才算胜。正当大家艰难地行进着时,突然,前面出现了一根红布条,上面写着:“请到树上看一看!”一个男孩爬上了树,居然摸到了一个文具盒。大家高兴极了,疲劳一扫而光。后来,又看到一根红布条上写着:“累了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现在想起来,郑老师精心安排设计的这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同学们对课本上的“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等,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
郑琦的点子特别多。上世纪80年代,鄂西农村通讯手段简陋,只有几个用来喊话的高音喇叭,郑琦因陋就简地开办“红领巾广播台”,让孩子们为村民播送时事新闻。他倡议成立了“井岗小学红领巾事业基金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捐助,他个人带头捐了50元,筹集了2000元基金;他还组织同学们开展了小动物饲养、收废品等活动;组织同学们给英雄模范人物或英雄的家人写信交流,得到了潘星兰等英雄及先进人物的大量回信,这些回信,成了激励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动力。他组建的“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年投递信件报刊2万余件。
1985年,“六一”节刚过,在一次队会活动中,郑琦手拿一份《中国少年报》,站在庄严的国旗下,严肃地说:“同学们,非洲发生了严重的干旱,数以万计的儿童正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我们应不应该援助他们?”“应该!”少先队员们迅速行动了起来:有的捐献出了自己的小储钱罐,有的把捡废品换来的钱捐了出来,更多的,则拿出自己节约的口粮。郑老师帮孩子们整理着一枚枚硬币、一把把大米……最后,他代表少先队员在红纸封皮上写道:请中国红十字会转交给非洲儿童……
郑老师的学生,现任小学教师的杨静说:“是郑老师让我们第一次知道了‘非洲’,还让我们感觉到,爱心是无国界的。”
耐人寻味的是,郑老师带的学生,参加的活动特别多,但他带的班级每次统考成绩都名列前茅。郑老师自己每年都是模范班主任、先进少先队辅导员。
庙前镇中心小学教务副主任靳春娥感慨道:“我们学习郑老师,不仅要学习他热爱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应该学习他的教学理念。教学就应该是开放的,不能把学生只关在校园里。”她说,“现在我们谈的课程改革、素质教育,郑老师20多年前就已经在做了,还真有点儿超前。”
郑琦谦逊地说:“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搞的算不算‘素质教育’。我只是认为,对小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光靠口头讲讲。我喜欢看书读报,我的办法,都是从书报刊上学来的。”
郑琦的“育人为本”观:
必须成人都能成才
走进郑琦家的小院,人们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花繁、树茂、环境优雅。郑琦幽默地说:“人家说教师是园丁,我既是种花的园丁,又是教书的园丁。我这里的花儿总共有100多种哩,我什么花儿都喜欢。”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郑琦也都喜欢。问题少年、留守孩子、落榜青年、有智力缺陷的孩子等,这些连父母也头痛的孩子,在郑老师的眼里,都是有用之才。郑琦说:“每个孩子都应该‘成人’。”什么叫“成人?”他说,“只要达到了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能自食其力,为社会作贡献,就是‘成人’了。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都要去当国家干部,或者成为科学家、企业家,但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作为教师,郑琦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成人”,而且“成才”。尽管郑琦的绝大多数学生,长大后多是普通的体力劳动者,但提起他们,郑琦依然一脸自豪。郑琦认为,通过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各得其所,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是“成才”了。
1996年,阮建平因一分之差,中考落榜。他为此曾一蹶不振。郑老师只教过阮建平2年的小学,但早就注意到他有爱劳动、能吃苦的优点。得知他落榜的消息,郑琦来到了阮建平的身边,鼓励他说,如果能把荒山开辟成“花果山”,也一样有出息。在郑老师的激励下,在荆棘丛生、茅草遍地的荒山坡上,阮建平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当他气馁时,郑老师总是出现在他的身边,给他打气。郑老师还带他到外地观摩,引进金水柑的优良品种,帮他订阅农技书刊,请来市里的农艺师给他做技术示范等等。4年后,阮建平成了当阳有名的果树状元,现在还是当地“果树110”的技术专家。5月28日,正是阮建平打果收获的日子,站在他家2层楼的小洋房上遥望40亩“花果山”,阮建平激动地说:“我最感激郑老师的,就是他给我的精神充了电,为我指明了人生路。”
小学音乐教师杨静是郑琦老师的骄傲,因为,是郑琦把这块音乐之“璞”打磨成“玉”的。郑琦当时兼任音乐老师,他发现,自己的学生杨静乐感特别强,歌唱得好,弹风琴一学就会。于是,他专程来到杨静家,劝杨静妈妈给她买台电子琴,送她到镇上的电子琴培训班学习。可杨静妈妈反问:“电子琴是啥东西?农村的孩子学了能有啥用?”郑琦反问道:“农村的孩子怎么了?!杨静是学音乐的料,我们做家长、当老师的,不能耽误了她呀!”杨静的妈妈同意了,但还有个担忧:“淯溪镇离我们家有20公里路,孩子小,不方便啊。”郑琦说:“让孩子住我家,我家离镇上只有10多公里,我来接送!”就这样,郑琦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整整接送了1个多月。那一年,杨静与城里孩子同台竞技,在一片惊叹声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培训班的考试!长大后,杨静因出色的音乐才能,成为市级优秀教师。
郑琦的教育公平观:
一个都不能少见识也不能短
农村孩子因贫辍学是长期困扰农村教育的一大顽疾。对此,作为农村小学教师,郑琦牢固确立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为了这“一个”,郑琦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庙前镇龙泉村学生景月母亲生病去世后,父亲也外出打工了。2003年开学后,本应该读初一的景月,却没去学校。郑琦听说后,二话没说,骑上自行车来回数公里,找到她舅舅家,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还给景月远在外地的父亲打电话沟通。在郑琦的努力下,景月终于重返课堂。现在,景月已经读初三了。像景月这样辍学后,经郑琦帮助返校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不少。退休后,经郑老师劝返入学的就有200多人。
城乡教育的差距,更多地体现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上。郑琦的老朋友、原共青团当阳县委干部、现淯溪高中教师李贤桃认为:“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最缺乏的,是开阔的视野。”
郑琦甚至连做梦也在想着这个事情。1989年10月27日,郑琦在日记里写道:昨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在组织全校少先队的一次暑假活动。我把孩子们以村民组为单位按身高顺序,排成队,围成一个圈,教他们唱歌,走步伐,练队列,聘请生产队团小组长任各队的辅导员。我和他们一起带领队员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搞活动,有的家长也参加了,活动经费是村民组出一点,学生自费一点,活动的内容是到大城市里参观风景名胜,游览儿童乐园……我觉得,这个梦很有意思,对我依靠生产队团小组长任校外辅导员开展少先队工作很有启发,因为他们有权威,而且有筹集活动资金的能力。
杨静说,她参加过郑老师组织的夏令营,近的到过宜昌市的儿童公园、滨江公园,当阳的玉泉寺;远的游览过三峡,还到军营里体验过集体生活等。
郑琦认为,书籍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户。在郑琦创办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的书多。4月2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宿欣欣在日记里写道:“郑老师图书室里最吸引我的一本书是《儿童的疑问》,它使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鸭子为什么会游泳,羊为什么不停地吃草,大象为什么用鼻子吸水……”
桐树垭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图书室藏书3000多册,全是“开架”陈列,随时对孩子开放。不过,借书前,还要听郑琦或“郑妈妈”李应香“上堂课”:“你们看,这书都是二三十块一本,有的是买来的,有的是别人捐的,都来之不易啊,一定要爱惜。”郑琦家的报栏上,有一份《人民日报》。他说,这是村里订的,为了支持和丰富“中心”的活动内容,村里特意把报纸放到了这里。当阳市司机师傅姚恢贵说:“郑老师确实不容易,他只有那么一点退休工资,置办这些书籍和文体设施不容易,郑老师自己一点一点积攒下来添置,加上大家的帮助,才有了今天的这个样子。以后,我要把看过的报纸和杂志留下来送给农村的孩子,不能再当废纸卖掉了。”
1984年7月,郑琦作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代表出席了全国首届少代会,载誉归来的他直奔共青团当阳县委,与大家分享喜悦。团县委的同志接过他沉甸甸的大书包,还以为他带回不少礼物,没想到打开一看,全是带给孩子的书籍。
郑琦的立体教育观:
家校配合身为世范
4月3日,庙前镇中心小学请来校外辅导员郑琦老师给家长上课,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郭少凤老师说:“郑老师常说,教育家长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他每次给‘家长学校’备课都特别认真。这次,他提前很多天就和我确定了主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怎样教育孩子心中有他人。我们学校离他家有七八公里远,他几次骑自行车过来和我讨论讲稿。3号当天,早上6点多他就到了学校。”
家长们上课后,用郑琦教的“遇物则诲法”、“榜样示范法”、“表扬批评法”等方法教育孩子,还真蛮灵的。家长李凤珍说:“以前,家里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是孩子自己一个人吃,也不帮忙做家务。可现在我们下班回来,她还给我们烧好洗澡水……孩子越来越会关心人了。”
父母和子女的影响是相互的。不少孩子在日记里写道:“爸爸妈妈变了。”有的说,爸爸妈妈开始辅导自己学习了;有的说,爸爸妈妈不爱打牌了,脾气也不粗暴了。家长朱玉清说:“听了郑老师的课,我自己也更注意文明礼貌,孝敬父母了。因为,父母要给孩子作榜样啊!”
多年来,郑琦一直重视和家长的沟通。退休前,他坚持对自己班里的每个孩子,平均每学期至少要家访2次以上,对重点关注的贫困孩子、问题少年等,更要多次家访。他说:“通过家访,我和许多家长都成了朋友。给他们讲教育方法、讲道理等等,他们都很容易听进去。”
除了直接讲道理,郑琦自身的人品、行为也对学生家长有极强的示范作用。2004年的一天,郑琦的学生、当阳市庙前镇烟集村3组青年胡磊对其父亲胡明耀说:“郑老师都不抽烟喝酒,你也不要抽烟了!”已有30多年烟龄的胡明耀真的把烟戒掉了。2001年,地下“赌马”活动在当阳农村流传时,胡磊的家人也有些心动,可深受郑琦人格、道德教化影响的胡磊,和家人定下“君子协定”:全家人谁也不许赌博。现在胡明耀全家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发展家庭经济。
家长阮华明说:“郑老师不只是孩子的老师,也是我们大人的老师。平时生活中碰到他,每次听他说话,都包含很多人生道理,我觉得很受教育。他对我们的影响不只在家长学校。”
李贤桃对郑琦的“社会教化力”有切身体会。2003年的一天,李贤桃所在的淯溪高中派老师到农村作社会调查,每人必须访问3家农户。可农村山路崎岖,容易迷路,农民住得分散,到了这一家,不知道下一家在哪里。老师们都有点犯愁。李贤桃来到了庙前镇,没想到这里的农民对她那么热情有礼,在一家访问结束后,这家的家长就主动派孩子给她带到下一家。最后接过“接力棒”的一家,竟让孩子一直把她送到了高速路口。回校后,老师们交流经验,一些老师不免有些牢骚:“到了有的人家,大人连个座都不让,自己忙自己的。说话也不礼貌。”“路好难走,折腾到天黑差点迷路。”只有李贤桃感叹:“郑老师在哪里,哪里的民风都会受到好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生外流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将近9亿。农民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很大,但是现在农村教育仍然有许多问题,导致农村教育提不高。
一、农村的家庭教育阻碍孩子的教育提高
现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知识水平低下,对知识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有不少农民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很热心。我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自从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农村工作,并且担任班主任工作,对家长的了解较多,知道不少农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是很关心。例如:一次开学报名时,孩子的假期作业没有完成,我把情况告诉家长,这位家长是这样说的:“孩子的作业没有完成没有什么,我也不打算让孩子上大学,只要认识几个字就行了,上大学又有什么,你看你们老师的知识水平都很高,一个月才拿那么两个工资,你们现在攒下多少钱?我是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现在攒下几百万了,不如你们教师?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叫你们教师把孩子看大,不要让孩子摔倒、颠倒,等孩子大点的话就叫他和我做生意挣大钱,读书没有什么前途的。”还有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我的孩子一放假就到他的外婆家去玩了,昨天才回家的,哪来的时间写假期作业。”这样的家庭教育怎么能使他们的孩子学习好呢。再者,农村有些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现在由于农村实行封山造林,好多农民在家里没有事情做,就把孩子交给其父母到外地打工。还有好多农村孩子失去父母,有的是母亲嫌弃农村的穷苦生活,丢弃家人和别人跑了。父亲在外打工丧失生命的等等,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并且很难管理。据我了解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我们学校有,其他的农村学校也有类似的情况。
二、农村学习好的学生外流严重
虽然大部分农村学生的基础差,但是也有部分的学生天生聪明、资质比较好,经过教师的教育这些学生的成绩也很好,但是这些学习好的学生家长,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就把孩子转到县城里的学校。好多农村学校学习好的学生,都转到条件好的学校。所以,几乎每个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刚刚上去,就转学了。就我所在的学校,几乎每个班每年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就我所带的班级也是这样的。前年我带的是一年级,在去年的时候,也就是我带的班要升二年级了,我们班转走了5名学生,这5名都是我班的佼佼者,几乎都是前五名的学生。同样其他班级也转走了好多学生,大部分学生是学习好的学生。今年,也就是我所带的班级要升三年级了,报名时又转走4名学生,几乎都是学习好的,学习不好的倒是一个也不转走。我访问我们学校其他的班级情况和我所带的班级是一样的。有时候也碰上其他农村学校的老师,说他们学校的情况和我们学校的情况一样,好学生都转走了剩下的都是些学习不好的,好多老师上课没有信心。这样农村学校的教育能提高吗?
三、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在的农村学校,好多有经验的、年轻的教师都调到城里好的学校或者直接转到其他的单位了。
一是好多农村学校的老师待遇低下,虽然和城里的老师上班时间是一样的,也一样为学生备课、上课、改作业、教育学生,但是城里的老师待遇很高,而农村的老师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福利,甚至在大的节令也没有任何福利,好多的农村老师都想往城里调。剩下的大部分是些年纪大的老师,他们的年纪大,快到退休的年龄了,上课是可想而知的。再者,现在的课本知识更新很快,这些老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根本跟不上现代的教育。
二是大部分农村的老师家在城里面,家里有点事情请假回家也不方便,请假多了学校领导不乐意,不请假家里的事情又没有人做,尤其是女教师,结婚生小孩后,把孩子带到学校,农村没有幼儿园,把孩子放在家里没有人接送孩子上学,这些老师只能想方设法调到城里上班。
三是农村学校教育硬件和软件跟不上。好多学校科学实验是空白,有的是学校没有实验器材,只能靠嘴讲实验。再者学校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有些实验就算是学校里有实验器材,要不是实验不成功,要不就是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做。这样学生的科学会学好吗?好多农村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简直就是应付,好多农村学校出来的学生连音乐上的1、2、3也不认识。
四是农村教师的思想不积极,好多农村教师都以为离城里远,用一句话就是山高皇帝远,教师上班也是不上心,能应付就应付。这样农村的教育能实现新课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