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艺美术的起源

篇1

一、《儿童菜园》展现了高超的生活凝练水平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女孩、男孩与兔子之间以三角形点位关系和情节表现,形成紧密的团抱关系。这组作品的配景与主景部分呈现出有趣的艺术形态,配景内容显然是有意安排,但它自然地延展了主体生活场景,实现了“以次托主,离而不散”的呼应之势。在使整组雕塑层次更加丰富、更加情趣化和生活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图用这种不同的活动表现,扩展欣赏者的想象力。使《儿童菜园》的主题场景不断扩大,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使小菜园变成了大菜园,艺术手法堪称独到。

右边的另一组雕塑作品长约17厘米,宽约7.5厘米,高约20厘米,由五个人物和两只小动物组成。同样是一位阿姨坐抱着一个幼小的男童,这个儿童正急切地扯住向日葵,拉向自己。他们的对面站着一个稍大的男童,双手紧攥向日葵,表情紧张,紧盯葵盘里满满的果实,生怕向日葵被抢走。在阿姨的身后,一个小女孩坐在小凳上一手扶着阿姨的竹凳,一手抚摸着一只大花猫,抬头观望着这边所发生的一切。大花猫则踩在拨浪鼓上也对向日葵虎视眈眈。在阿姨膝前,另一个小女孩在嬉逗小狗,神情专注,对向日葵漠不关心。整个场景人物关系呼应紧密,顾盼有致,聚散相宜,与左边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

《儿童菜园》左右两组摆件显然表现了不同时间的两个场景,但却同样气氛热闹,情趣饱满,尤其人物安排相互照应且动静有致、刻画自然、鲜活真实、生动感人,反映出创作者洞察生活的敏锐与精准以及巧妙捕捉生活题材的能力。同时作者相形度势、因材施艺,以轻松、娴熟的技艺,成功诠释了幸福的儿童菜园,场景以点示面和以小生活示大幸福,使观赏者在品读的同时能够被快速感染,唤起内心深处的儿时记忆,让观者立时进入一个明媚、五彩、让人向往的幸福菜园。可以看到林元康先生在感悟生活、寻求题材、表现时代感上的探索热情。另外,这组作品的方寸之间可谓富丽清灵,完美的雕刻手法是主题表现的技术基础。艺术家运刀婉转流畅,人物刻画入微入情,人物造型符合传统审美观的完美、流畅、饱满的特征,体现了“圆”与“满”的视觉联系。作品的整体设计给人带来循环往复、团圆、饱满、充盈的心理感受。作品创作的魅力游离于现实与艺术之间,高度体现一个传统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与完美的艺术修养。

二、《儿童菜园》传承了优秀的工艺美术精神

《儿童菜园》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的幼稚园儿童生活场景,但作品的实际内涵远远不止这些。首先它依托当时儿童生活的经典情境,真实而形象地记载了民俗,它既可以看成是当时民俗物质本体的精神再现,又可以作为展示和维系民族民俗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整个作品呈现了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品最重要的基本特性,即民俗性。整组作品具有记录民俗生活(以儿童普遍的生活场景作为创作源泉和背景)、表达民俗观念(传统民俗文化里的象征艺术手法,即众多儿童形象的出现是象征子孙延绵、祈求生活幸福的观念)、张扬民俗活动(强化了民俗文化,更强化了民俗事项的情境气氛)的三项重要功能。尤其作品运用了借代的艺术手法,以当时的一个普通生活场景作为借体,与传统的子孙满堂、多福多寿的民俗精神的本体进行了绝佳结合,巧妙地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核心精神传递出来,可谓高屋建瓴,令人叹服。作品成功地运用圆雕为载体表现现实生活,深刻地传承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优秀精神。以极高的工艺美术艺术内涵与追求,奠定了作品在时展中的艺术地位。

三、《儿童菜园》体现了完美的中国艺术哲学的精华

《儿童菜园》整组作品吸收了中国艺术哲学中空间认识的精华。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诗画的空间,是一种时间化了的空间,中国哲人的空间观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种哲学思想造就了中国艺术独特的空间处理方式和审美方式,中国艺术的空间是“时空一体”的动态关照方式,即“游观”。欣赏者的心灵不随目光追随空间的无限,而是在隔停之间往复,抚爱万物。《儿童菜园》的创作思想正是体现了这种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念,左右两组场景是在同一空间(即儿童菜园)中发生的,只是具体的内容不同(这是时间发生的变化造成的不同)。作品将情境(即时间)的变化融入到作品创作中,将空间解脱出来,增加了空间的自由性,实现了观者在方寸之间的时间隔停的运动,从而造成视觉往复的艺术境界。从作品的创作理念可以探究中国人特有的空间哲学思想,把时间融化在空间中,赋予中国艺术一种生命的空间美感。所以说,《儿童菜园》体现了中国艺术中的哲学精华。

四、《儿童菜园》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单纯重复传统或简单地模仿他人都不能成就一件艺术品。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需要体现与现实世俗的关系,所以作品必须与之同行。如果分离于时代精神,徒以传统的模仿,或仅仅是展现一下手工技巧,其价值便已丧失殆尽。《儿童菜园》以20世纪50年代幸福的菜园现实生活,映射当时代的太平生活理想,完成了将民族化的传统思想与现代艺术语言同一到一个层面的探索。既体现个性和民族性,又展现出时代感,所以这件寿山石圆雕作品可以说代表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的中国工艺美术家在时代感、传统艺术表现、艺术哲学等层面的探索,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不奇怪它在1958年一面世,即获得当年“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大奖”。记得前人曾说“今天的经典,就是明天的传统”,所以这件作品必将成为寿山石圆雕领域的传统作品的代表。

说《儿童菜园》具有时代感,还因为它具有人类的共性,该作品表现当时代的儿童和小动物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发现,它包涵人类共性的社会色彩,展现了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体现了人类的共性价值观念。所有这一切都成就了《儿童菜园》的文化内涵。在工艺品和工艺艺术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儿童菜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作为一件艺术品一定要有时代感,如果缺失了这一点,那么它再有精良的手工水平,也只能是一件工艺品,难以代表一种广泛而积极的文化态势和跨越到艺术的行列中。

五、小结

篇2

【关键词】科技进步 工艺美术 发展

中国工艺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工艺美术起源于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的时代,大多都是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工艺美术”这一概念产生于近代欧洲,即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在中国,他作为专用概念的成立和使用是在20世纪初期。这以后,许多学者都对“工艺美术”进行诠释,最新的是吴山1987年主编的《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工艺美术”条目作如下解释: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工艺,是工业的一种加工手段,即体现从原料、半成品到制成品的加工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工业技艺”或“工业艺术”,但并非所有工艺都是艺术的,工艺美术应具备对一定物质材料作艺术加工的因素……

李砚祖曾在他的《工艺美术概论》中说:“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伟大才智的标志。技术具有不断发展和进化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它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他又说:“工艺材料、技术与艺术是工艺美术的三大构成要素。……技术是造型的手段,没有工艺技术就没有工艺造型,也就不可能有工艺美术的存在。”[2]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工艺美术必受到技术上的制约,这就使得工艺美术与科技有着密切的关系,科技进步促进中国工艺美术发展。

1 石器时代

设计艺术理论研究学者诸葛铠认为“艺术起源于300万年前石器制作的那一刻起”。原始人类为了获取生活资料,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只有摄取自然环境中的现存工具,如木材、石头等。经过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用砾石(鹅卵石)来作为原材料,而且其中的许多的石器保留了圆润的一端便于手握,另一端打击成缺口作为刃部。他们认为这样更有利获取生产资料。

原始人类在没有任何技术的直接承继的初期,要取得一点进步往往都要经过若干万年的时间。如从距今300万年前的到距今175万年前的石器发展,也只是从一些粗糙简单的砾石器,发展为具有不同用途的砍砸器、盘状器和球形器等。然而,当发展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时,石器已经从最初的粗糙、简单、品类单一到精美、复杂和品种多样,如对玉器的雕琢,最具代表的是玉龙。

若没有高超的技术,那半圆的、形神兼备的玉龙如何雕琢得成功?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材料性能的认识,进而利用材料的特性发明了新的技术和新型器物。比如石器时代穿孔技术的发明,可以说是石器制作技术上的一项突破,它的发明导致了带柄石器工具的产生,如石斧、骨针等,而骨针又可以缝织皮毛,这又影响了服饰工艺的发展,可视作技术对工艺美术的影响,他们既具有审美功能,又有适用功能,当然在当时是以适用功能为主的。

2 陶器时代

当两个石头碰撞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产生了火花,也就开始了火的使用,这是人类技术史上了一项伟大发明,作用之一就是导致了制陶技术的产生。陶器是农业定居生活的产物。在火未发明之前,人类要想装液体,只有把泥土捏成碗的形状,然后把他晒干,但用这样的容器盛水,时间长了结果只能是碗被水融掉。幸运的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火,这使人类以自己的技术力量改变了物质原来的化学性质,制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品类――陶器。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制陶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李砚祖先生曾在《工艺美术概论》中写道:“从制陶工艺的发展来看,从陶土的不陶洗到陶洗、选择,从手捏成型、泥条盘筑到慢轮制作,从装饰上的磨光到画纹饰、刻花、堆纹,从露天烧制到发明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可以看到制陶工艺技术不断进步发展的上升序列。”

中国彩陶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且花纹精美、图案繁丽、格式活泼,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然而这些彩绘要绘到陶器上是何等的不易啊!一次烧是不行的,有的要经过二次烧,甚至要三次烧,比如赫赫有名的“唐三彩”就是要经过多次烧才能达到效果。二次烧的温度要比一次烧的温度低,这个过程要使用降低温度的溶剂来达到这一目的。“唐三彩”是用铅作为溶剂,然而铅不稳定,具有流动性,温度高了就回流淌下来,而褐色与白色较稳定,所以稳定的与不稳定的混在一起就形成一种非常美妙的色彩斑斓的效果。如果没有高超的制造技术,不可能有这么震惊中外的工艺美术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制陶的温度上升到1200℃时就产生了瓷,这最早产生在中国,这些瓷器给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又添了一笔。

3 青铜时代

据今4000年左右,中原地区迈入青铜时代的门槛,青铜工艺是继陶器工艺之后又一辉煌的工艺美术创造。“铜是人类最早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人类开始以天然铜缎制小件工具和饰物,继而发明冶铜技术”[3]。但是在一开始并不能直接冶炼青铜,最先缎制的是红铜,人们在冶炼过程中加入技术,最后才缎制成具有威慑力的大型的青铜器。据说,“最初,人们使用的是地表常与自然铜伴生的孔雀石、蓝铜矿等,用这种矿石冶炼的铜是较纯的自然铜。接着是开采氧化矿层中的矿石,冶炼出的铜往往含较多的砷或锑。含砷的铜经过冷锻会很快硬化,其性能优于红铜。可是,一旦采用了硫化矿石,由于在焙烧阶段大量的砷要流失,所以炼出的铜又是较纯的铜,其硬度不如砷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寻找新的物质来提高铜的硬度,铜锡合金就成为生产硬铜的基本工艺,并最终导致青铜时代的到来。显然,同期的起源发展依红铜、砷铜、青铜先后序列,也是由铜矿矿床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4]

若没有长期铸铜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提高,如何能铸出像长信宫灯及司母戊大方鼎呢?这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最大的鼎,高1.33米,长1.10米,宽0.78米,重达1700多斤。今人知道古人制铜的方法主要有陶范法和蜡模法(俗称失蜡法),有学者认为失蜡法不够科学,因为在制作大型或细腻的青铜器时,当铜液还没流满蜡模时,铜液就已经凝固了。如果推测是运用分铸法,那么在没有发明焊接之前(焊接最早于周代)三脚鼎(作为烹饪器,便于在器体下用火加温,但足是空心的)的三脚是如何安置上的呢?所以,有许多大型的、装饰复杂的青铜器的制作至今都是一个谜。

另外,早商时期的在张家寨南街出土的一队四脚鼎等更令人不可思议,两鼎皆有1米高,重量一样,是一对“双胞胎”。就算用陶范法,制作内范和外番,也难以做两个一模一样的。

4 铁器时代

发展到汉代时,铁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汉工艺美术的发展,铁与铜一样也是外来的,但在当时铁由中央控制,由于铁的价格比铜低,所以铁的使用非常广泛,比如战场上用的兵器、盔甲等还有农民耕作的农具都是铁制作而成。到了清代,在安徽的芜湖出现了很有名的工艺品类――铁画,它是用铁片经过锻打、焊接制成的室内装饰品。据记载,“康熙年间,有汤天敌者,少为铁工,与画室为邻,日窥其泼墨势”。于是得到启示,以铁制画。他制作的铁画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在家具工艺中,已形成京作、苏作、广作、海作之分。苏作保持明式传统,广作则重装修,采用浮雕及镂空等多种手法。[5]

以上所述石器、陶器、青铜、铁器时代,从总的方面看科技促进工艺美术发展,技术的一次次提高,带来了工艺美术的一次次飞跃。但是,在如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有人认为中国工艺美术过时或者滞后了。而现代的工艺美术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化身了新的面貌存在。例如,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原用竹藤等编竹篮,改用成硬塑料皮编篮,这样一方面为了抑制滥砍滥伐,另一方面二次利用了塑料,而且塑料的使用寿命比竹藤长。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代科技还是同样一如既往的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如现代制陶瓷的窑已不是以前用的柴窑了,而改用含高科技的电窑烧制,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产品的损失率。只是现代的工艺美术品大多是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而被放置在家中美化生活,使用的作用大大降低了。

诸葛铠先生认为,工艺美术作为一个行业和设计艺术专业中的学科方向,并没有消亡。在审美需求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里,工艺美术在发扬传统手工技艺之长,并与现代审美观念结合,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未来的时代里,科技的进步会使我们得到更多更美的工艺美术品。也许工艺美术会寻找出一个更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诸葛铠著.《设计艺术学十讲》.山东画报出版社,P12.

[2]李砚祖著.《工艺美术概论》.山东教育出版社,P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权术出版社,1986年,P533.

篇3

        1 工艺美术的概念

        中国的“工艺美术”作为专用要领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它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徒刑艺术。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实则是一致的。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美术”的概念。广义的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包括现代艺术设计,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狭义的工艺美术主要指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我们都必须尊重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是因为其手工的特性;二是因为在其背后所蕴涵的一系列人文价值,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

        2 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在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一特点中包含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积累着民族智慧的诸多因素,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工艺美术是直接属于生活的艺术。一方面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前者是一般的满足,后者是更充实的满足,在物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发挥艺术的作用、精神的作用。从上万年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看,艺术是由单一到多样,由实用性艺术逐渐派生成鉴赏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提高,特别是到现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开始综合,这个综合将会在工艺品上显现出来,以致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定会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标准。因为人的本质,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3 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与条件

        3.1 艺术与科学结晶的历史形态之一。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中国的工艺美术至少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艺术的造物史始终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拥有独树一帜的玉石工艺文化,其历史也许更为悠久。东方的一种智慧,工艺家们严格确定的角度和直线,用高超的传统手法展现动植物生灵的各种曲线,却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几何学水准。对于工艺家来说,要实现自己对于提花织物如织锦、缂丝,编织物如地毯、挂毯的艺术设计,必须通过工艺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自觉地融合在织造和编织的之中,使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人体工学是现代设计中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设计艺术进一步科学化的的标志。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3.2 加强教育事业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21世纪的来临,改革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界的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我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宪法。理论应该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要加一定的动手实习,但这样也不等于完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结合,关键在于教育结构和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但要求理论基础,还要求动手能力,把思想、精神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这些不是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在学界对此开始关注之时,如果我们以超前开放的全新观念,抓紧注重逐步开发或充实自己当然有必要,我认为还应该学习以上一些知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到底是否合适,还待于研究。如前所述,诸多重点学科的应用研究,只是近期现实的急迫需要,对于宏大综合的“工艺美术学”的科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迫的战略重点任务,如果能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抓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在现有雄厚基础上,是有可能逐步完成而必有进取成效的。只有抓住以上两点要素,才能加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4 工艺美术的研究

        工艺美术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工艺美术学科,研究和探讨工艺美术发生、存在、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是艺术学科及美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录鉴赏阶段基本上可以从先秦时代开始直到清末,在这一阶段中,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侧重于著录、鉴赏的范围。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思想家、政治家等以工艺现象为例,作为阐述自己政治、经济主张的材料或思想基础,如先秦时期不少思想家、政治家们把工艺作为与农本相对立的奢侈品对待,主张进行抑制,由此申明自己的哲学、政治治国的主张;第二是作为工艺著录,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除这些专著外还有大量的散杂在文人笔记和有关史料之中;第三是文人士大夫的鉴赏性著录,这种鉴赏性著录数量和形式较多,往往集史实、考证、评品于一体,如明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清朱琰的《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种鉴赏性的著录,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随着工艺美术这一学科要领的提出和确立,以图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开始出现,这是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初期。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些艺术家就开始了对图案的研究。1920年傅抱石编著出版了《最新图案法》一书,这可说得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图案专著;此后还有一些著作如《工艺美术技法讲话》、《新图案学》等书,这些著作受日本图案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传统倾向,不过,它毕竟为中国的图案学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8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的发展,使工艺美术研究开始发生了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更深的层次上的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工艺美术学的建设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研究者们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从美学、艺术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工艺美术进行整体研究,研究趋势表明,对工艺美术这一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5 结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遗留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多方面研究挖掘,进行工艺美术再创作,使一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故事能在今天起到启示作用。鼓舞激励后人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一点在戏剧电影中已有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唯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工艺美术与科学体系的相结合,加强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梅.直面艺术.第一版.天津人发出版社,2004.4

篇4

一、民间工艺美术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艺术设计教育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各个高校分别设立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但艺术设计教育却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落后于设计实践的需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上,仍然存在着教学内容形式化、教学方法程式化等现象,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为了避免过于空洞的教学内容,引入民间工艺美术元素无疑是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可行方法,这样不仅避免了艺术设计存在的固有程式化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能让学生在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有的放矢,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成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艺术设计教学也需要借助“民间工艺美术”这个有力的臂膀来丰富教学内容,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思考力,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

二、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特点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由中国民间百姓创造出来的、以美化生活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初衷的美术形式。民间工艺美术分布于全国各地,由于每个地方风俗习惯、地域差别等原因形成了非常多的种类,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在具有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兼具审美价值,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艺术的瑰宝,种类繁多,包括剪纸、皮影、年画、蜡染、服饰、泥塑和陶瓷等,无论哪种民间工艺美术,都色彩华丽、质朴生动,民族特色鲜明。其中,剪纸只用一把剪刀就能裁出鬼斧神功、空灵深邃的作品;皮影使用光与影的艺术演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年画用简练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蜡染以织物染色刮起了一场场浓郁的民族风;服饰上各个少数民族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泥塑缔造了无数栩栩如生、津津乐道造型;陶瓷是用各种各样的造型和纹样诉说着一段又一段历史……这些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极具特色,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宝库。俄罗斯民族的特点是质朴坚韧、热爱生活,以欧洲文化为主的同时也吸收了部分亚洲文化,由此产生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俄罗斯民间主要的工艺美术有木制工艺(套娃等)、金属工艺(复活节彩蛋)、漆器工艺(霍赫洛玛漆工艺品)、陶瓷工艺(格热利陶瓷)、桦树皮工艺及纤维与编织等种类。套娃是俄罗斯木制工艺的代表,是一种不倒翁木蛋玩具,雕刻精美生动,色彩富丽堂皇,题材大多来源于民间寓言故事,给人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表达娓娓动听的故事及充满异域风情的俄罗斯文化。复活节彩蛋是根据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3天后复活的传说改编的,彩蛋是耶稣复活的象征,寓意新生。所以,作为复活节礼物的彩蛋,做工精美,常常镶嵌着各种珠宝、黄金等珍稀材料,对俄罗斯人来说,它能带来美貌、健康和好运。俄罗斯民间漆器工艺以霍赫洛玛漆工艺品为代表,主要是在木器上涂黑色做底,然后描绘金、绿、红等颜色,最后上漆并抛光,具体制作的器物有花瓶、首饰盒、盘碟等。起源于中国的陶瓷艺术在俄罗斯也有长足发展,格热利陶瓷是其中的代表,其生产的陶瓷主要以生活用品居多,新颖别致的茶具、风韵独特的乌釉餐具及受中国影响而诞生的青花瓷,都成为格热利的特色陶瓷制品。俄罗斯森林资源丰富,白桦树众多,由此产生了以桦树皮制作工艺品的民族特色。桦树皮经过剥取、烤制、染色等数十余道程序后,雕刻或编织成了篮筐、餐具、服饰、箱包等物品,桦树皮工艺品表达了俄罗斯人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质朴醇厚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俄罗斯纤维与编织工艺包括纤维工艺、柳编工艺、草编工艺等,每一种工艺都体现了俄罗斯人的心灵手巧的民族特点,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中俄民间工艺美术元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一)挖掘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材质特征

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课堂讲授环节中,不仅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和案例,也可以将一些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材质特征引入到教学中,木、竹、棉、麻等材质使用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酒鬼酒包装设计中,中国香港设计师黄永玉先生采用了源自湘西的粗麻布袋,简单缝制,既反映了湘西的地方乡土特色,又给人以反扑归真的自然美,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是值得珍藏的佳作。同样,俄罗斯也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材质特征明显。如俄罗斯民间草编工艺,采用麦秸草等材料,通过结、辫、串、盘等技法,编织成壶垫、草帽、洋娃娃等制品,可以让学生将这种草编艺术与现代设计进行巧妙嫁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丰富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再如,俄罗斯民间柳编工艺也值得我们借鉴,这种历史悠久的工艺采用柳条、藤条等进行编制,主要编制品有花篮、果盘、吊蓝等,这种工艺当然也可以引入到艺术设计教学中。通过这种编制技艺的引入,可以丰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诸如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艺术设计课程都可以引入这种工艺。

(二)挖掘中俄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特征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有丰富的图案资源,“借物言志,以物喻情”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图案的常用表现手法,题材多以财、福、寿、禄等为主,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工艺美术图案不仅仅在形态上采用夸张、简化等手段来增加其艺术魅力,还在寓意上进行加工,将形和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中国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在他的酒包装设计中采用了双鱼图案,年年有余的寓意一览无遗,形态上采用大红底烫金的视觉效果来表达中国红的民族特色,充满喜庆感和现代感。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也应鼓励学生多去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特征,将民族、传统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让设计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俄罗斯民间工艺美术的图案也非常多,这些图案可以用在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丰富学生的创作手段。例如,俄罗斯桦树皮工艺品上的纹样就非常多,有花草纹、树形纹、花瓣纹、三角纹、直线纹、人字纹、圆形纹、回形纹及漩涡纹等多种纹样,这些纹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认识到图案设计的无限种可能,为以后从事艺术设计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篇5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美术;审美教育;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生素质能力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整体专业性要求较高,尤其针对艺术类课程。通过审美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领悟能力,同时还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生活感悟能力,通过将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可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能力提升,同时对民族文化传承元素更加认同,了解民俗文化,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学习民间艺术技艺提升自身审美价值,在真正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表达美术思想。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

民间工艺美术重点体现在民间工艺,通过民间工艺体现出的美术价值。通常来讲,民间工艺是现阶段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民俗艺术,同时更加是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常见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编织,陶瓷,刺绣,皮影,紫砂,漆器,蜡艺,书画,文房四宝等。工艺通常是对物体进行加工,其加工类型具有较多,其中最为重要也最为关键并且起到美术审美教育价值的则为艺术品的加工技艺。民间工艺中的“民间”并不是指代工艺产品制作的具体场所,而是指工艺产品在制作过程中其具备的内涵。使用民间特殊工艺制作出的民间工艺品,除了具有极为观赏的,丰富的外在艺术元素表现,仍然存在诸多内涵,这也是民间工艺在与普通工艺进行区分时的重要标志[1]。民间工艺特点:(1)民间工艺是民间艺人利用不同工艺技巧,采用不同材料将其应用到作品设计过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特点。例如民间工艺制作过程中会针对质地,色彩以及相应的形态特征完成艺术创作,而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同样利用修饰,着色将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动物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进而体现出艺术的妙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其具有生动自然且手法别致等特点。(2)民间艺术通常具有其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重点强调,针对地方特色的展示以及民族特色的展示。以剪纸为例来讲,我国剪纸工艺已经在世界上流传,观察不同地域民间工艺特点,即南方以及北方艺术作品均存在不同的艺术表现,南方剪纸玲珑剔透,北方剪纸天真浑厚,南方蜡染对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有强烈冲击,这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发展中的个性化特点。

二、民间工艺美术对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审美教育作为目前美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以及自身创作能力增强起到重要影响,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存在重要价值。

1.以民间工艺美术提升学生美术审美能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以现阶段民间特色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艺形成人们艺术欣赏以及艺术创作的重要艺术形态。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多种工艺思想以及工艺技术进而形成了具有多样的艺术形式。大部分民间工艺作品的创作者都来源于基层百姓,这部分基层人员与专业的美术创作工作者存在专业差异化,这种情况下是民间工艺作品的美术表现力,作品审美价值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情感价值均较为丰富。而且相同民间工艺作品在不同地域条件影响下,导致其艺术特点艺术表现均发生变化。将该特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与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可使学生在基础审美教育的同时获得“野生”审美教育,使美术审美不再拘泥于条条框框,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深入了解,认识,掌握,并且对其内在创作思维,创作灵感,工艺技能,地域文化进行全面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民间工艺作品,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情感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美术审美水平[2]。

2.基于民间工艺美术提供学生学习驱动力

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艺术驱动力,这种艺术驱动力体现在美术作品领悟能力以及学生针对美术审美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美术审美教育多为以教师为教学主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美术作品鉴赏,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该种教育模式下极大程度对学生自身思维进行限制,使学生无法针对美术审美进行发散思维。而民间工艺美术由于其创作者源于农民,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具有积极向上的,淳朴的,健康的艺术创作思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健康的思维形式,同时对待生活可以更加积极阳光向上[3]。例如泥塑,木雕等均可以在学习中使学生更能走进民间工艺作品内部,吸取内在养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民间工艺美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工艺的奇巧特点,工艺作品无论从作品的工艺创作思路,工艺制作流程还是工艺元素表达,均更好地体现了民间创作者的创作智慧。将其应用到学生美术审美价值培养中,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美术实践欲望,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工艺作品艺术情感更好掌握。

3.融合民间工艺美术思想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间在历史长河中以及地域变化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代表产物,体现了民族历史发展中多形态,多艺术,多技巧的工艺发展进程。民族传统文化中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存在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同时也存在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美术与前两者相比更加具有历史久,奇巧多,美学元素颇丰且极具自然特点,这也是宫廷美术,官造美术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存在的重要差别。华夏文明发展使民族美术审美水平逐渐升高,人们在生活中增加了对美元素的追求,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创作过程中均极具美,而且更加展现美。美术教师在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结合民间工艺美术,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思想,对民族文化以及思想传承下来的民族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美术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术审美教育进行融合是现阶段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关注问题,尽管目前大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均开展了民间工艺美术,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总结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点原因:

1.实践中教师缺乏对美术审美教育重视力度

美术审美教育是现阶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素质能力水平的关键部分,更是现阶段国家开展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下学生需要达到的基础水平。提升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使学生对美术审美有深层次认知是美术审美教育中基础内容。但是就现阶段部分美术审美教育中教师难以站在人才培养以及素质培养角度开展审美教育,认为素质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在这部分素质能力中其审美能力占比较低,应该将重点的教育指导工作实施在例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学科上。这种思维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思维,一味地注重学生专业课程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造成了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工作中时间相对匮乏,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开展美术审美教育中,往往缺少有专业性的,具备教学指导特点的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利用自身对美术作品掌握基础为学生开展审美教学。课程教学组织中无法满足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同时教学辅具也无法与学生学习进行匹配。尽管教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是仍然没有开始真正的美术审美教育,学生艺术创作能力降低,美术审美能力减弱,进而产生美术审美厌烦心理,对学生今后的艺术发展造成阻碍。

2.教学中美术审美教育辅具不支持

美术审美教育辅具是教师为学生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育素材以及教学工具。这部分内容的缺乏使美术审美教育只能开展基础内容,无法有效深入讲解。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意识思维以及行为发展能力,而是培养学生这两部分能力,需要开展全面的素质教育,并且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内容形式向学生展现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而这种情况下,在开展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工具完成,既要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超的审美思维,还需要教师能够将作品素材中的审美知识进行迁移,传输,使学生全面了解审美教育素材内部的工艺制品以及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审美思维。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其教学教材更新慢,内容浅显,缺乏审美价值,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美术审美知识[4]。

3.美术审美教育缺乏民族文化内容挖掘

民族文化内容挖掘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在经历过社会动荡,经历过民族苦难后形成的具有特色精神的文化代表,更是推动艺术文化起源以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审美教学中其核心为提高学生素质能力,而这部分素质能力,内在核心要素是学生的爱国能力,以爱国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以积极向上,阳光乐观,努力进取拼搏的态度面对生活,实现艺术教育价值。但是现阶段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以及美术审美素材均缺乏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导致学生在开展艺术审美过程中只能对艺术潜在价值进行探索,无法真正地学习到艺术背后潜藏的精神价值。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需要充分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特点,进而将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过度美术作品自身外内容,缺少深层次精神挖掘。

四、民间工艺美术融入美术审美教育的科学措施

1.加强学校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

美术审美教育课程体系建立是民间工艺美术高效融入教学课堂的重要辅助条件。素质能力背景下使社会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素质能力均提高了要求,这是我国民族发展以及民族进步的必然内容。这种情况下需要积极加大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容中民族工艺美术教学成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民间工艺美术,了解民间工艺美术内部的文化,技艺,思维,情感。所以将民间工艺美术纳入美术审美教育课程内部,依据学生审美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理解能力增减民间工艺美术鉴赏作品。以岭南美术版美术教材初一上册《校园风采》课程知识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中内在构图以及风景表达,同时针对民间工艺-沙画艺术为学生们打开新世界艺术大门,该作品内部充分展现了祖国大好河山,将该种情景与校园风光结合,在构图上体现各自价值,使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与社会教育美术相结合。除此之外,开设专门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知识学习更加具有专业性。在长期的民间工艺美术艺术熏陶下,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文化逐渐渗透,逐渐掌握。

2.美术审美教育中注重多媒体使用

信息技术的优化以及发展使现阶段素质教育更加便捷,尤其是针对美术审美教育,在美术审美教育中融入工艺美术,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课堂上短时间的介绍,让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会极大程度弱化民间工艺美术在实际的审美教育中的实施价值。因此需要积极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开展实际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民间工艺作品的全景图以及解剖图进行PPT制作,而后对重点内容进行标记,在课堂中针对美术审美知识通过PPT进行基础讲解,针对重点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表达形式,美术创作技艺,美术文化内涵等充分展现,但这样需要教师在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5]。但其优势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开展美术审美教育课堂中,将过多时间花费在黑板书写以及作品介绍,让教师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美术审美教学中,帮助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民间艺术创作思路,同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民间工艺审美方向,对自身美术创作以及美术领悟能力均有所提升。

3.丰富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

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素材是现阶段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的关键内容,美术审美教学中随着主流群体的审美发生变化审美教学也需要不断变化。而长期应用相同的美术审美教育课本,对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升起到严重制约。(1)开展民间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寻找与之具有高度适配性的教学课本,由于民间工艺美术起源于民间,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多添加民间工艺元素,结合民间美术大师,传统手艺人,文化传承者等思想,使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更加具有超高的艺术感,丰富的美感以及醇厚的文化沉淀,这样的民间工艺美术教材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于美术审美能力的见解。(2)由于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极为强烈的地域性色彩,不同地域下的民间美术作品其文化表现均存在一定差异。审美教育过程中需要融入地域文化色彩,使学生在审美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掌握。此外,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更加需要具有丰富性以及多样性,满足不同阶段的审美教育需求,并且坚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特色美术审美工作,最为典型的则为南方区域以及北方区域,通过区域文化传承以及弘扬本土文化,可以有效融入南北方地域文化,使其在融入过程中通过激烈碰撞形成更加具有代表性民族工艺作品。(3)定期举办民族工艺美术课程,例如木雕,刺绣,陶瓷,还需要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民间工艺美术课程,例如皮影戏。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具有生动性,灵活性,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到民间工艺作品,对民间工艺作品更好地表达,将其学习的美术创作技巧融入自身美术创作过程中,基础以模仿为主,随着民间工艺美术教学深入,逐渐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求,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提高学生对美术审美创作能力。

4.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

美术审美教学方法优化创新是保证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提高的关键。民间工艺美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围绕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想要提高学生美术审美能力,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应试教育思维,摒弃以语数外,政史地为教学唯一思维,积极加大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挖掘,以课堂课本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对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赏析教学,通过艺术赏析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对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文化有更深的主动探究性。完成新工艺美术赏析课程后,可以强调对不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进行分类欣赏,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类的表现技巧,文化内涵深入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表达,针对学生对艺术作品鉴赏表达行为鼓励,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去探索,这样更能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起到提升。

结语

美术审美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在文章中发现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可以对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美术课堂学习积极性以及对民族文化自豪感均有显著提升。尽管民间工艺美术审美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但通过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定期更新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美术鉴赏以及美术创作能力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景青林.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知识文库,2020(18):35+37.

[2]杨寅.试论民间工艺美术对初中美术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30-131.

[3]王向群.民间工艺美术在高校特色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大观,2020(02):113-114.

[4]闫萧宇.思政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1(23):11-12.

篇6

工艺美术原本是为特定生活目的服务的,这就是它的实用性。人们往往记不住这一点,以为历史发展到今天,至少相当一部分工艺美术作品已经从实用目的身上独立出来了,有自己独立的装饰价值,实用与否已不重要。甚至像阿多诺这么一个大思想家也讲,“艺术的本质不能从其起源导出”,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此想法我看大有问题,因为工艺美术当初之所以出现,后来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下来,就在于它很好地帮助器具达成了实用功能。比如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周口店出土的骨针,其流畅平滑的造型就直接辅助于穿透缝补对象的目的;仰韶文化时期马厂类型彩陶很多纹饰也不独为装饰,均有生活意指,或为女娲崇拜,或为云纹星象等等。它们本身当然有装饰性,有赏心悦目的观赏性,但装饰与观赏却不能独立为其本身。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讲,装饰与观赏性无非是某种“加成”的功能,是让直接的实用性更具效果,让间接的文化意蕴更能动人。装饰性不是不可以独立,但这种独立的效果只是相对的,它最终还是应该指向实用,其指向性越强,价值也就越大。就像马厂彩陶“蚌纹陶罐”(图1)的蛙纹,其膜拜意义S着具象向抽象的过渡,装饰效果增强了,实用功能却随之式微。

这样说似乎有贬低装饰性之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应该相信柏拉图对当时盛行的吕底亚式(Lydian)音乐的批评,说它们是古希腊民风堕落的标志。因为这种音乐包括建筑都特别注重琐碎、柔美的雕琢装饰性,缺少传统多利亚式(Dorjc)艺术那种浑厚质朴的锐利锋芒。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呢?应该是的,或者大体上是。因为一个时期的艺术,包括工艺美术,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那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健康与否。中国古人也有这方面的经验总结,比如《毛诗序》中就讲:“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毛苌的这个总结不见得全对,但至少可以说明艺术与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让工艺美术的装饰性完全独立出来,为装饰而装饰,不是不可以这样做,但这样做了,恐怕容易存在柏拉图所说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艺每在一个时代的没落时期盛行雕琢华美之风,每在一个时代的崛起时期都讲求朴直济世,并非没有道理。

文化性是工艺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文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一种人工的培育,即自然的人化部分,涉及到向哪个方向来培育,所以它不但包含一般的“人化”意思,更重要的是还意味着某种导向,是特定时代所崇尚精神价值的审美体现。比如夏商的青铜器,各种纹饰古拙森然,甚至狰狞恐怖。比如商代晚期的“刘鼎”(图2),时至今日,看着它,仿佛仍然能体验到其时遍布社会各层次的祭祀文化、紧张的神人关系。汉代的工艺美术就不一样,像西汉“马踏匈奴”(图3)这座石雕,马的造型凶悍内敛,偏偏霸气外放,是其他时代的艺术所不具备的。

这种精神意向来自于艺术家对当时生活的提炼,用约翰・杜威的话来讲,是“令普通经验中的美好东西得以理想化”的结果。美好的东西也就是令今天的我们感动或者有触动的东西;理想化也就是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用艺术的方式展示出来。所谓文化性不外乎如是。这自然涉及到对我们工艺美术师的要求,要求他们触动的层次,看是否能抓住文化价值的真正走向。在今天,我们的工艺美术师追求技艺固然无可厚非,这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问“道”,即精神价值,这应是工艺美术的灵魂所在,所谓探索、创新,都离不开它。

前面两种可以说是工艺美术的功能,但审美特性不是,它应该是工艺美术的生命。相比其他艺术,工艺美术虽然在实用性和文化性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审美特性似乎不那么突出,但后者依然是工艺美术的基本表现方式。说它基本,是因为实用或文化目的的满足,都是通过美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祭地用的良渚玉琮(图4),在特定祭祀仪式中如果让祭司满意,让特定族群中的人满意,那它的制式和纹饰就是美的,反之就不美。这就像苏格拉底所讲,一个金盾牌如果不能满足适用的目的,它就不是美的;一个粪筐在这方面做得好,就“也是美的了”。所以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工艺美术的美或不美,是实践中满意与否的一种身体感受,是身心结合在一起的身体体验状态。

篇7

【关键词】民族工艺美术;传承;发展;工艺美术教育

中国的工艺文化是中华文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之悠久,成就之辉煌,使我们国人每每提起都无比自豪。工艺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工艺美术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并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无不包括其中。例如我们常接触到的就有提花工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中经常可以见到,其中广西的壮锦就极具代表性,这种工艺做出的布料已经被大量使用在服装和床上用品上;纺织工艺——在我国各地都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刺绣艺术,如湘绣、蜀绣、苏绣等;雕刻工艺——东阳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国之瑰宝”,扬州玉雕堪称鬼斧神工,还有根雕、竹雕、贝雕、砖雕等;陶瓷工艺——这种工艺不仅我们每天见到并使用着,而且中国的英文名China 的另一个意思就是瓷器,可见陶瓷这种传统的工艺影响着世界对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认识。由此便可窥见工艺文化对我们生活影响的深远程度。这些优秀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文化及美术作品是历史的沉积,也是历代艺人们才智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展现的是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无可比拟的精髓性。这些优秀的民族工艺文化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更需要我们用新的方式积极的传承和发扬,更要进一步发掘传统民族工艺美术的表现手法并且做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

民族工艺美术的每一个门类的发展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只有深刻的了解这些工艺文化,才可以在传统的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工艺美术作品。所以对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工艺美术教育的根本和必不可少的环节,传承是根本,是学习和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在中等专科院校对民族工艺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大量研习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图案、表现手法、传统材料的应用,从内到外的用科学的方式剖析和理解传统工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自己亲自还原和体验传统的工艺技法,以及对传统材料特性有深刻认识,才足以谈论民族工艺的继承和发扬。

美术教学在我国已由来已久,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渊源,可是教学体系的草创和建立却是近几十年的事,专业设置历史较短,课程和体系大都借鉴于西方。但是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本质的差异,所以我们也不应当一味的照搬照抄。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日本。

日本是众多东方国家中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西方文化与传统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强烈的碰撞和冲击,与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日本对于文化传承的态度是热烈而执着的,在盐野米松的《守住手艺》中文版序言中这么写道:“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这些手工的业种和技术,包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多都是来自中国。这些技艺在来到日本以后,是在风土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中慢慢地改变和完善的。但,还是有不少相通的东西存在至今。中国是被我们看作兄长的邻国。我们的文字、文化都来源于你们的国家。我们之间虽然有过一段不幸的历史,但是中国永远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所在。”可见日本民族对传统手工艺情有独钟。正是他们对传统的尊重和喜爱,才使他们在现代化的生活环境中仍然沿用着一些传统的器物,并将这些传统之物用新时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用新的角度和思想去诠释和挖掘这些传统之物,让它们在沿袭传统的同时也更具时代之风貌。所以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性,创作上也严肃认真、并善于探索,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继承优秀的传统风格时,又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单一化的语境下,为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提供启示和借鉴。

日本在这条道路上的成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这种学习不光是从事工艺美术活动者的需要,更是需要作为工艺美术教育者的必修课,工艺美术的教育者更该把这种传承的精神和革新的思想传播给正在校园中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

工艺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当下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就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对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分解组合创新,提高知识量与扩散思维能力,使现代工艺美术设计实现新的功用。从工艺的艺术性发展的角度看,现代工艺美术设计的创造特征也要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性、民族性、抽象性特点,追求幽默、滑稽、谐趣美等。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工艺,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包容、创新的观念,那么我们要如何树立包容和创新的观念呢?那就是有效开“产、学、研”的模式。

产、学、研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开展这一方法有很多途径,学校自身可以通过建立教师工作室的模式,同时可以通过“校企结合”进行有效的补充,这是实现“产教结合”的有效办法,也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就是积极的把企业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互相支持和促进,实行“订单”式培养,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办学目的。学校可与用人企业合作,(如创意基地、装饰机构、雕塑艺术企业、手工作坊等组织)分派部分学生的生产和实习,承担部分实训项目的教学活动和培训项目,以及新兴课程的开发。此外,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校的管理模式真正引导学校工艺美术类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拓视野,做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只有走进生活并被生活化的工艺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玩纯艺术,应该服务于生活。因为工艺美术的起源就是日常生活器物,是用来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用品,以前宫廷专用的贵重器具现在也可以成为普通百姓的家居装饰。只有让传统的民族工艺品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可以焕发新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花。不仅如此,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的技术,在工业发达的时代更应该了解技术的更新。传统的工艺其制作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但进入工业化后,制作的一部分手工工具被机械工具所取代,手工艺中的劳动强度减轻,效率提高,有的甚至质量也因此得以提高。例如,在木雕的制作过程中,电动工具使得初步毛坯加工和后期的精加工更为省力,生产开始批量化,手工只是运用于细节工序的刻画,从生产经营来说,机械化、自动化的方向是值得提倡的。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工具可以提高效率,而新型的材料可以让传统的民族工艺美术发出新时代的光芒,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活力。

篇8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建筑;自然;设计

1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

1851年,伦敦“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成功地炫耀了欧美国家工业发展的成就,但的钢铁和玻璃却暴露出机器和美学之间的格格不入,刺激了人们探索新的美学规律的冲动,并试图寻求工业产品与艺术间的某种平衡。19世纪下半叶,理论家拉斯金、艺术家莫里斯的理论实践及其影响促成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拉斯金反对“纯艺术”和大机器生产,主张艺术家从事设计实践活动,否定单纯制作工艺品的行为,艺术家应当自发地去改造社会,将美学与技术融合,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指引人们的审美走向。莫里斯身体力行地将拉斯金的理论付诸实践,他不满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矫揉造作的复古风气,认为艺术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他的设计有三个原则:一是崇尚哥特式风格,推崇中世纪的自然风格和手工创作,这样的设计是民族的、有品位的;二是将自然材料以及形态运用到设计中,保留了原始材料的特性;三是注重设计的完整性与统一性,讲究协调,讲究美和功能的和谐。

2英国的建筑设计

英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是莫里斯于1859年落成的新家——“红屋”(图1),其坐落在肯特郡内科斯利赫斯的郊外,周边地域开阔,环境优美。“红屋”的屋顶和窗户都保持了哥特风格的样式,外部简朴,采光良好,散发着浓郁的田园别墅气息。整体平面呈L型和非对称构造,房屋外表贴满了红色的砖瓦,没有粉刷,绿树环绕。室内装饰和家具用品则是由他亲自设计,秉承了忠实自然的原则,将自然界的植物藤蔓、花鸟鱼虫作为题材,以纯粹的中世纪手工方式创作,功能良好且不乏装饰性。整栋建筑、室内装修与周边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将功能、实用与舒适感完美结合。然而,英国的艺术改革者们反对工业化生产、否定机器产品、主张回归自然、回归中世纪的传统创作模式的思想,显然与工业化潮流背道而驰,这也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局限之处。…图1

3美国的建筑设计

工艺美术运动的思想漂洋过海迅速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运动的代表人物阿什比等人先后前往游访,并在美国社会积极宣扬设计思想。美国的艺术家们认为这种风格的设计能展现这个新兴国家的民族特色,更能用来表达个性。路易斯•沙利文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作为受到工艺美术运动影响的芝加哥建筑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和设计引领了美国建筑设计的潮流。沙利文设计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凸显了注重内部功能、强调结构的逻辑性、立面简单利落的设计特征。沙利文最早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被奉为功能主义设计的首要准则,功能永远在第一位,形式服从于功能。赖特沿袭并发展了沙利文的设计思想,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使功能、结构、装饰、环境等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对莫里斯注重设计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思想的继承。赖特还有诸多设计理念,包括崇尚自然的建筑观、构筑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技术为艺术服务等。他认为:建筑本应是自然的一种延伸,建筑是有生命力的;设计师要汲取传统的、有价值的营养,创造具有美国特色的建筑文化,他身体力行地将其草原式住宅保留了门廊这一传统构件;技术的进步能为艺术提供新鲜的血液。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着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源于他对材料的天然特性的尊重,既然材料来源于自然,那么建筑就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几何空间,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运动的。因此,他极力宣扬有机建筑,即建筑应与大自然和谐,他的流水别墅便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之一(图2),这栋建筑就像是从山林里生长出来的一样,生机勃勃地向四周伸展,粗犷的岩石材质与周围的山石融为一体。内部装饰不是人为的强加,而是如从建筑中生长出来的那般自然。赖特作为世界四大现代建筑大师之一,强调应用现代工业化材料,利用好每种材料的优点,不仅注重建筑自身各个部件的关系,而且充分考虑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心理感受。加州西海岸的格林兄弟有别于其他建筑设计师,他们更多地执着于手工艺和对细节的把握,这源于他们早年的手工艺创作训练。格林兄弟认为建筑设计是一项艺术活动,所以他们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外观还是室内,都非常的细腻,且讲究工艺。格林兄弟还受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设计中可以找到日本工艺风格的影子(图3)。

4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更像是知识分子反对工业化的逃跑计划,是没有出路的,但莫里斯作为现代设计运动的拓荒者,他倡导的中世纪手工创作、自然主义、人性化设计等都是难能可贵的探索实践,给后来的设计者提供了新的设计风格参考。更重要的是,美国建筑设计师经受了工艺美术运动思潮的洗礼后,在丰富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的同时,扩充了设计创造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着重协调了人与物、功能与形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发扬了美国式的个性。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曹天慧.风格设计……设计史点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邱佳妮.建筑师的匠心——美国工艺美术运动大师格林兄弟[J].家具,2014(4).

篇9

工艺美术是以设计为主导,伴以形象审美意识,用工艺手段制作出实用和审美并重的工艺品。有陈设和日用工艺品2大类。它是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之母。工艺美术的品类繁多,丰富多彩,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为人们所喜好。从人类的诞生起就萌发了设计审美的意识。艺术起源于劳动,生活因为有了艺术而丰富。中华民族祖先们对自然物的“磨光”和“钻孔”等的行为,这不光是原始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标志,同时也是设计能力和审美思维的开端;优美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谱写了新的篇章;灿烂的“青铜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新纪元的到来。青铜器作品技艺精湛、造型庄重,装饰花纹多样。

它从神秘、威慑的象征到步入日常生活,使它由繁盛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审美层次;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时代风格的玉器,代表了世界治玉用玉的最高水平;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一只朱红色漆木碗,其造型美观、色泽艳丽,说明那时的漆器就已达到了审美的理想境界;湖北出土战国时的"木雕座屏",因设计巧妙,雕刻精细,被视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典雅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从陶到瓷的创造,是世界文明飞跃的一个重大标志;中国古代的织造、缬染、刺绣和服饰工艺,技艺精妙绝伦,图案与色彩秀美无比。在当代中国,工艺美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但保持了原有品种的完整性,也随着科技文化、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而变革创新,一方面继承了它的绝技与特艺,另一方面注重科学研究,增添了具有时代审美气息的新品类。工艺美术的品类不光反映了和折射了人类劳动的成果和文化的变迁,更为各个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意和艺术的享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深厚的内涵思想、无穷的造型特色、鲜明的装饰风格和赋情寓意的手法,都以一种美的升华形态孕育着中国现代的艺术设计,并为其健康成长供给丰富的养分。

2中国传统绘画民族文化精神审美

中国传统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风格和极高的审美价值。“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把人与自然、绘画与意境视为一个整体,抒发着超越时空的情怀。它的传达思想与设计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指传统中国画。它在世界艺术领域自成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卷轴画和壁画是其2大主要门类。中国绘画造型所用的线犹如流动的音符,构成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鲜明特色;“随类赋彩”是中国画的设色要领,而不同的色彩又代表不同的感情。重彩和勾金,使色彩富丽厚重,装饰性极强;而“墨即是色”更是墨与色的精妙解析之所在,道出了中国传统绘画对色彩认识和使用的玄机;各式皴法不光是对所画之物表面凹凸和质感的表现,更是对物象的“面”和肌理的再认识与再创造。中国画把丰富的客观事物浓缩到用艺术手段所塑造的典型形象之内,也把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寓意藏于其间或画作之外。使作品与读者之间通过联想和经验、感知和认识以获得美的特征与情趣。中国画反映了人们与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使画家、作品与读者的思想都得以升华和扩展。花草的风韵与禽鸟的幽鸣、山川的雄峻与江湖的浩瀚、人物的百态与生活的多姿恰似大自然所赋予的超然景象。它是将物质的对象与主观心理相融通,继而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命和形象的载体。作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画,也自然承担起辅佐中国民族设计发展的责任。中国传统绘画不但体系完整,题材多样,而且以其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度,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绘画技巧和装饰技艺展示于世界。中国绘画与中国的设计艺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与互动的关系,共同创造了一个反映民族特征、传统品质与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体系。

3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理念

1)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把人与自然、艺术与意境视为一体,充满着与宇宙运动一脉相承的律动和神韵,抒发了超越时空的文化情怀,传播着宏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体会人的情感和对大自然的关照的同时,它更注重表达时代的强烈感受和人们的丰富情感。中国传统文化将人与自然,人与生活,人与艺术融为一体,人们与自然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得以升华和扩展。至今,不管世界设计怎样在流派与理念的出现与替换中发生着变化,但是,世界设计文化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优秀的设计艺术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同时还要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理念与思想精髓。这样,包装设计和其他设计的文化价值才能得以展示。

2)传承工艺美术品格和民族绘画语言。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是包括现代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源泉。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绘画不但体系完整,题材多样,凝结着深深的民族审美情愫和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以其博大精深的审美法度,独特的形式美感、高超的技艺展示于世界。集精神、境界、风格和技艺于一体的中国工艺美术和传统绘画正是提升当代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传承技艺经验、开阔想象思维和设计创新的灵魂和活力。现代设计直接反映一个时代的物质生活面貌,展示一种社会生活行为,体现一种审美观念。它是在科学与技术的实践中反映人的感知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努力挖掘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的潜力,唤起多样化表现意识的觉醒,塑造中国包装的现代艺术特征,使其作为经济和文化的载体而达到完美的境界,实现中国包装的现代转型,以完成在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神圣使命。

3)汲取世界设计精华。现代设计是以现代科学、文化为背景的技术与艺术2者的有机结合,属于物质生活、精神审美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应用门类。是建立在近、现代科技与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将手工艺设计提升、扩展与外化的结果。汲取世界设计精华是发展本土包装设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19世纪下叶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兴起到芝加哥学派理论家沙利文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口号的响起,现代设计的审美原则与标准已成为现代设计运动最具影响力的理念之一;"包豪斯"理性与科学的设计美学思想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二战后,意大利浓厚的民族特色的设计、德国理性的技术表现特征的设计、法国豪华雅致的设计,以及瑞士洗练、强烈的设计都独树一帜;美国的设计善于把新技术与新材料相结合,强调产品的美应寓于其材料之中,日本逐渐成为设计大国的成功秘诀就是在于使传统文化和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发扬光大;在信息时代的后工业社会中,众多的设计流派以突出产品的新的和强烈的文化元素去追求人与工业品之间的审美情感效应,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需要;“波普主义”的设计艺术对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和钟情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弘扬地方文化与艺术传统,注重对历史的借鉴,将优秀的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更使设计艺术与产品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现代设计正在解决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自然,绿色和为艺术化的生活是未来设计的主旋律。

4)提升中国包装品位。现代工业大规模和系统化的生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是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美学诞生的条件。而社会的需要和人们对产品的综合要求,形成了现代设计及设计美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包装的品位是其品质、文化、艺术等诸多因素的一个总和。事实证明,设计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优秀的艺术设计不但要具备先进的科学和发达的社会生产条件,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和艺术的同时,还要有鲜明的本土文化与艺术审美精髓;现代包装设计的美学价值特征在于极大地满足实用与功能的要求,高度体现造型美、材质美、装饰美、功能美和时代美;它在保持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将现代科技优势作为技术支撑,反映人们的生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中国现代包装设计的品位得以全面的提升,才能塑造出工业生产大国的形象。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传承与有机的融合,构成现代包装设计具有美感的客观内容,并获得设计与消费审美活动的鲜活材料,才会带有感情来揭示出它的美学特征和社会本质。中国现代包装的设计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缩短,在现代设计殿堂里已经看到了未来中国包装设计的美好前景。

篇10

按照与学院共同制定的教学研究计划,吴智在上海工艺美院以小班形式实现教学,以言传身教方式培养徒弟。3年来,他以持续不断的设计和制作积累了200多件银饰作品的创作过程资料,以言传和实操两手实现了银饰艺术的教学传带。从一块完整的银子开始,学生们耳濡目染于吴智的设计、编制、焊接、刻划,在学习的难点和关键环节获得吴智及时的讲解和技术指点,直至作品最后完成。吴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一个个具体的学习项目点出发,鼓励他们深入传统,努力创新;帮助他们掌握银饰作品的技艺要点,感悟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

传承的要义是拥抱变动、正态生存。过去,苗族的银饰制作技艺师承脉络只发生在亲族内部的父系男性之间;而今,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安徽籍女生王瑞萍也成了“吴智苗族银饰大师班”的门下弟子。过去,人们对苗族银饰技艺传承的认识停留在视觉形态的模仿;而今,在上海工艺美院承担大师班教学工作的同时,贵州传统手工艺大师吴智在上海这块最具包容性的文化场域续写出自己银饰技艺的崭新篇章。同样是缠丝、花丝、焊接、錾刻……3年来,吴智炉火纯青的工艺中开始融入现代元素,古老的苗族银饰近海临风。

苗族人配用银饰的传统源远流长,在苗族的古代歌谣中就有关于“用银铸造日月”的表述。在苗族人眼中,银饰是财富的象征,因此,黔东南苗族传统银饰常常以“大”和“多”为审美标准。面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冲击,传统工艺的濒危甚至消失让人痛心疾首。基于银饰艺术以及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承发展的共同目标,吴智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起承担了银饰艺术的教学研究与传承保护工作。3年来,除了完成常规教学,上海工艺美院资助吴智潜心创作;而吴智也在自己的技艺高峰期创作完成了数百件银饰作品,系统回顾苗族银饰经典,与所入驻学院一起,为传统苗族银饰系统保藏了最好、最珍贵的纯手工样本。

“象牙塔”与“苗寨”对接,“学院派设计”与“苗饰文化”碰撞,以新的思路研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将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今天新的创造生发的源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努力,吴智和他的学生们正在努力。

吴智苗族银饰的设计制作扎根于深厚的苗族银饰文化土壤。

苗族的图腾崇拜在吴智的创作题材和造型元素中占有重要地位。枫树、蝴蝶、燕子、水牛等重要的图案纹样都关乎与苗族始祖有关的苗族图腾,与苗族的起源紧密联系。苗族人认为,天地以外,枫树是祖先之祖,苗族银饰上的很多装饰图案是表现枫树的。有的是单一的枫叶装饰,有的是与其他图案构成的造型组合。在苗族古歌中,有家喻户晓的“蝴蝶妈妈的传说”:苗族人的母亲是先由蝴蝶妈妈生下12枚蛋,才有了苗族后人的孕育。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妹榜妹略(即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了12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帮助蝴蝶妈妈孵化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古枫树的树梢幻化而来,从而也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现实生活中,水牛是黔东南苗族人耕作的重要劳动力,同时被视作具有灵性的动物。枫叶、蝴蝶、燕子、牛角,这些与图腾有关的造型纹样成为吴智记载苗族文化的一种方式,构成了吴智苗族银饰中最富传统特色的部分。

吴智生活的施洞地区因地处清水江中游,有很多关于龙的传说,居住于此的苗族也常以“水边的民族”自居。伴随旅游业的兴起,施洞地区的“姊妹节”和“龙船节”都推进了银饰艺术的发展,两节期间自然也是银匠收入增加的旺季。施洞姊妹节期间,年轻姑娘会穿全套盛装银衣。在苗家人眼中,银饰是财富的象征;只要家境允许,苗家姑娘都会有全套银饰。有时小孩子生病,家里会为他戴上六棱手镯祈求平安健康。在吴智的银饰创作中,小的如各种蕴含吉祥寓意的手镯、项圈,大的如重达十几千克的特定题材成套银饰,永远有源源不断来自本土层面的需求。吴智用自己的理解在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银饰中记录苗族文化的过往,寄予施洞人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吴智的银饰设计制作技艺超群,是施洞吴家家传银饰技艺当之无愧的第八代传人。

吴智的家在清水江中游台江县北部的塘龙村,村子隶属于施洞镇,小镇人口1.5万人左右,九成多是苗族。塘龙村是有名的银匠村,均是吴姓人家,银饰工艺祖辈相传;不足400人的村子里有近三成住户从事银饰制作。村寨里的男子大半会制作银饰,他们的技艺从小在村里、家里的银饰制作氛围中自然习得。吴智家族世代以制作银饰为业。1950年出生的吴智从12岁起跟自己的父亲学习银饰制作,22岁开始独立并成为家传银饰技艺的传人。

塘龙村花丝工艺是黔东南银饰工艺的典型代表,特色鲜明。起初的抽丝要将银丝加工得细如牛毛;进而压丝,用铁锤将银丝压扁,再把压扁的银丝放在板上,一手拿银丝,一手用木方将银丝搓得状如麻花。搓丝过程中需要不断加热来保证银丝不被搓断,也可用两根圆的细银丝直接搓成花丝来编制成各种花型。对于这些基本技艺,吴智早已熟能生巧。纯正的塘龙村银饰需要纯度很高的银,这是制作细丝的基本前提;银子纯度不达标,细的银丝就无法制作。以前,人们无法像今天一样很方便地直接购买纯银;原料的提纯,就成为塘龙村银饰工艺的重要一环,也成为吴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

施洞吴智的银饰技艺精湛,两条六棱的银条扭在一起构成的“麻花手镯”,极具简约的现代感。吴智说,这种“麻花”看上去简单,制作中稍有疏忽就会功亏一箦。吴智的“小米手镯”由细丝编织,纹路精巧细密。此外,吴智谙熟于心的还有“豹牙手镯”、“大宝珠手镯”等不同的手镯款式。

要说难一点的,应该是工艺手法更为繁复的项圈、银冠和头饰;挑战高手的,当然还有对全套银饰的款式、纹样、工艺的设计及制作。当传统云南地域文化与令人叹服的银饰制作技艺结合为一体,当手里敲打出施洞人心目中的传统和时尚,吴智说,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