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前教育改革的现状

篇1

关键词:职业学院 英语教育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71-01

随着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开展,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对于日常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彰显。同时,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的英语教育也呈火爆之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就当前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来说,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英语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就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来说,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所以说,做好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不仅是教育机构内部实现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更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尽快的发现目前在职业学院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的寻求解决之道。

一、当前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现状

1、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偏离教学本质。

目前,我国职业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同时,职业学院教学的目标和方针也是以实用为基础。基于这一教学方针,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目的就应该是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英语知识,同时,还要将授课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运用,尤其是一些涉外专业的学生,在对其进行授课时更应该注重他们将来所要面对的职业环境。所以说,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应该比普通高等教育机构更加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但是,由于职业学院教学环境的客观原因,目前很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授课的过程中放弃了实用性,使英语教学成为了应试考试的一个节点,丧失了学以致用的目标,使英语教育沦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英语教学的课堂也成为了单纯的理论研究而设立。

2、教学模式老旧,不适应现代教学。

就当前的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形式来说,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育依然采取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多数教学任务都在课堂中完成,缺乏所需的实践课程。而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采用了教师单向授课的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缺乏,且多为回答问题,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由于职业学院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教学经费比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少,且设施较为陈旧,大多数还是采用老实的黑板、粉笔和课本,多媒体教材的普及使用率较低,教师缺少授课的热情,学生没有听课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的降低,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乏味。而学校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考核也大多数以考试分数为准,没有多样性的考评和测试,使学生将精力过多的投入到应试中,关注理论研究和应试技巧,而本应该关注的实用性却受到了忽视,形成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而经由此种教育模式产出的学生市场认可的程度肯定较低。

二、职业学院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

1、迅速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一定要面向社会和市场,要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就业的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所以说,目前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尽快改变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方式方法,必须针对职业学院的特色,树立技能型人才建设的发展思路。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大量增加实践性的技能学习课程,确保学生既能满足理论学习的需要,又能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用过所学来满足工作需要。

2、改革教学模式、多种教育方法并行。

目前,职业学院英语教学的重点还包括进一步变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各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必须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就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更加灵活性和实用性的教学课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师传到授课的积极性。同时,职业院校还要拓宽教学空间,使学生走出课堂,模拟日后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的模拟和解决,是职业学院学生能够未雨绸缪,在今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这些活动包括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外宾接待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和写作工作等等。同时,教师必须贯穿到学生英语实践的全过程,以便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要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使用,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来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进一步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交流,营造出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由于职业学院的生源质量普遍较低,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并以其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工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的开展下去。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职业学院还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杜绝单纯以笔试成绩片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结合起来,既考查学生的课内表现情况,也考查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将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终极考核结合,测试的设计与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方向结合,将笔试和口试结合。

客观的说,目前国内的职业学院英语教学已经比过去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可用之才,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成绩而忽视了缺点和不足。基于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饥渴状态,职业学院必须尽快的改变包括英语教学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实用性技能的人才,使职业教育的步伐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才能有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峥.试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8).

[2]陈建生,杨玉娟.英语教育不宜过早[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3]班红玲.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实用性教学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4]徐辉.浅谈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3(I).

篇2

在当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研究生综合素质现状备受社会关注。基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

>> 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路 研究生教育改革 探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 新就业形势下的研究生教育改革 拔尖人才视野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研究生信仰教育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模式探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改革探析 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思考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党建质量调查研究 和谐教育环境下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协同创新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究 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改革探讨 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通识教育 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黄殿臣.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37-39.

[3]诸峰,陈凌,李忠祥.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6):32-34.

[4]范涛,梁传杰,李志强. 论新媒体视阙下五维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构建[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50-55.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现状 改革出路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于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得到缓解,对于促进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农村学生语文基本素质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总体上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相比于城市初中生语文教育水平来看,还存在着许多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普及与推进,不符合当前语文教育需求。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初中语文教学观念滞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强调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应掌握的一门工具。语文学好了,就掌握了打开文化科学知识宝藏的钥匙。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局限在识字、阅读、理解层面上,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学生智力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上。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师中,中文专业本科

毕业的教师很少,许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讲台,从事语文教学。目前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教学生识字、解词、语法修辞、总结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而不注意探究课文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人文素养。这样的语文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熏陶学生的情操。

2.师资力量不充足

虽然,我国一直大力提纲到西部贫困地区支教,这一举措对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的师资力量有所缓和,但是总体看来,其发挥的效应远远不能解决当前农村中学多存在的师资矛盾。而相当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许多支教的农村语文教师专业水平不足,师资力量欠缺,而另外一方面师资人才的流失也是一大矛盾,许多城市单位高薪聘请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师,使得许多本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流失,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师资力量不充足。

3.学生整体语文素养不高

语文素养一词的正式提出主要是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所提出来的。概括的讲它主要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新课程教学理念所提出,符合当前教学形式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是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即写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除语文课本知识需要具备的能力。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层面往往提留在课本教学知识上,教学内容和策略往往局限于书本,局限与背诵、熟记等。

4.教师对素质教育改革并不了解

虽然我国整体上素质教育改革已趋于成熟,得当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实施。但是相对于较为落后的农村初中来讲,其普及力度和普及面都还不够。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仍然沿用老套的教学思路去开展教学教学活动。新思维、新理念都很难渗透到教学中。这致使我国农村素质教学改革步伐很难跟进,形成了恶性弊端。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进措施

要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整体步伐,提高我国中学生的整体教育水平,就必须立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进一步推进改革措施,以提高我国农村初中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增强我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发展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时代的发展。

1.加强初中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实初中语文教学师资力量

在初中校舍调整布局的过程中,要整合语文教师资源,尽量将中文专业毕业的教师回归到语文教学中来,充实初中语文教学的师资力量,加强语文教研室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研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语文教师的培训

依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业务能力的培训,使语文教学回归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轨道上来。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学观念陈旧,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的教师过少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加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3.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开展多元化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给予学生给多自主性的空间,使其在教学中能得以施展自身的才华,是当前农村语文教学中应当解决的问题。初中生正处理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习惯十分必要,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人喜欢,进行个性化的针对培养,多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渐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思维,通过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逐渐培养他们语文运用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整体语文学习素养。

4.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充实初中

篇4

关键词:国培计划;教师置换培训;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35-01

一、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初具规模,基础音乐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正在得到不断的拓展和丰富。但与此同时,农村音乐教育改革仍然进展缓慢。从对湖北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前期调查了解到,在农村地区,音乐教育改革举步艰难。领导重视不够,缺少师资,缺少设备,家长认识不够,这都是农村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农村音乐教师缺乏、素质偏低严重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偏低,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下音乐教育改革的进展。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在湖北农村地区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的47所中小学(6所中学,41所小学)中,其音乐教师大多还是中师或大专毕业,有的是通过进修、培训等渠道获得学历并进入中小学任教的,而具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数量偏少。此外,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兼职的问题,有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不乏兼职现象。

(二)音乐课程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法逐渐得到改进,但应试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仍然影响巨大,音乐作为非统考科目向来不受重视,因而针对音乐课程的教育评价机制建设长期滞后。本次调查中发现,孝感市、随州市和十堰市多数农村中小学尚未就学生音乐课程学业水平的评价和音乐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形成明确方法和标准,音乐教育评价方法与过程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三)教师待遇偏低,队伍建设资金匮乏

音乐课程作为“副科”在中小学教育中向来不受重视,虽然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程及音乐教师的地位得到一定提升。但本次调查中发现,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且在学校晋级、评优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副科”教师,往往被忽视,其工作成果得不到重视和认可。而音乐教师的培训,音乐师资条件的改善都需要政策、资金的支持,重视不足与资金匮乏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现有音乐教师队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就难以得到解决。

三、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

(一)依托“国培计划”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质量,但目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强化音乐教师队伍设的需求十分迫切。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也是“国培计划”实施的第三年,这为农村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尤其是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此,应依托“国培计划”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专业技能培训,延伸“影子模式”,同时积极举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专项技能如器乐、指挥、歌唱等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期教学理念,提升其教学热情和责任心。

(二)完善音乐课程评价机制

应不断健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考评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对音乐教师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指标,使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明确对学生音乐科目考查的方法与指标,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以此更好地引导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校之间也可借“国培计划”下的相关活动相互交流课程评价机制的建设方法和评价指标,从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身课程评价机制,有效激励音乐课程“教”与“学”成效的持续提升。

(三)健全音乐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当前,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待遇,增加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资源及音乐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成为保障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的重要前提。对此,中小学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申请专项拨款,另一方面也要强化对经费的管理与筹划,提升其有效利用率。此外,做好现有音乐教育设施设备的维护,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为音乐教师培训和音乐教育改革争取资金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总结

总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美育功能,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强化师资建设和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以及改善音乐教师待遇和增加音乐教育资金投入,是推进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首要举措。

基金资助:湖北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度开放项目,项目编号:2012K07

篇5

关键词:校园足球高校足球教育改革策略

“校园足球”是我国足球运动领域新兴的教育理念,对促进我国足球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校园足球的蓬勃发展给我国的职业足球输送了许多年轻的人才,为我国足球事业的更进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校园足球背景下的高校足球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我国足球梯次建设起步较晚,国内足球发展氛围较差,使得高校的足球教育面临很大的困难,高校足球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1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校园足球”简而言之就是在校园范围内开展与足球有关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统称。“校园足球”也被称之为“学校足球”,以学生为足球运动的参与主体,由学校提供足球活动所需的场所,校园足球的开展对学校的其他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刺激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与此同时,校园足球的开展还能够为国家的职业足球领域培养后备人才,真正的实现一举多得。作为全世界最具有影响力的单项团体体育运动,足球运动对人们的影响颇深,开展校园足球运动不但能够促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施,还能够为社会营造积极的足球氛围,使得足球运动越来越大众化。中国足协之所以将原有的“学校足球”改为“校园足球”就是将本来比较严肃的称呼变得更加接地气,符合开展“校园足球”教育活动的初衷,这是现代体育观念的核心理念,在青少年中开展足球教育能够使得足球运动深入大众,避免的足球运动只是专业运动员和竞技比赛的思想误区,使得足球运动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

2当前我国高校足球教育现状分析

2.1教学模式落后

高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无论在精力还是体魄方面都能够满足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要求,但是由于高校体育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知识的积累,导致高校体育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难以满足校园足球的高校教育改革需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高校的足球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主体其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决定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落后的教学模式只会对高校足球教育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而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在难以提供先进教学理念的同时,其自身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还往往被人诟病,这种对工作不负责、不认真的态度很难给高校的足球教育改革提供良好的动力,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激发。

2.2教育体制难以跟上改革步伐

高校额足球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个体性差异。“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使得基础差的学生是越来越差,基础好的同学难以得到相应的教学支撑,使得学生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很难得到质的突破。高校的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屡屡难以得到校方重视,高校的足球教育课时难以得到保障,而课程的安排也更加混乱,足球教学场地的教育内容也不够丰富,“大班”上通课的基本要求难以实现。这种教育体制的落实使得高校开展校园足球举步维艰,高校的足球教学水平难以提升,不能跟上校园足球教育改革的步伐。

2.3硬件设施不健全

随着校园足球在我国高校足球教育中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高校足球教育改革成效可见一斑。硬件设施建设是足球运动开展的前提,是足球教育改革的基础,一旦足球硬件设施建设跟不上足球教育改革的步伐,就会造成教学的完整性较差,更为甚者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

3推进高校足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3.1改革高校足球教育模式

在校园足球背景下的高校足球教育改革的切入点就是教学模式改革。高校足球改革的核心就是强化足球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高校足球教学内容、重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推动高校足球教育改革的进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不同班组的足球水平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和分配,构建健全的考评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足球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足球学习氛围,进而实现增强学生足球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3.2转变传统足球教育理念

若想给予学生进行足球活动的科学指导,就需要高校足球教师转变传统的足球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以提升学生足球综合素质为目的设立科学的教学内容。高校足球教师要将足球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结合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丰富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角色,重视教育引导方面,将学生视为足球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

3.3完善高校足球教育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之于高校足球教育正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之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一样重要。高校要针对校园足球教育改革设立专项资金,还要在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资金筹集,设立专项建设项目保障资金专款专用,进而实现高效足球教育硬件设施的强化,引进高精尖的足球训练硬件设施和教学硬件,保障学生在进行足球教育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幅提升高校足球的教学质量。

篇6

一、高中体育教师创新教育改革的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当前,在奥运会成功举办产生了诸多影响的状况下,国家逐步加强了对高中体育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力争使我国的体育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强有力的发展势头以及竞争能力。高中的体育教师在这种时代环境中,纷纷实施了对于其当前教育改革的模式的创新,力求推动教育改革的全面、及时、高效实现。具体来讲,高中体育教师创新教育改革的模式的必要性如下:

首先,我国高中体育教师应对国家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体育教学实施的改革,普遍地存在着形式化、层面化、口号化的问题,其教育改革换汤不换药,依然是应用着以往的体育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这种状况不仅无法达到对于国家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教学等要求的相符,从而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健康发展的实现,还使得学生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对于体育的不良心理情感,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新时期的体育事业逐步迈上了新的台阶,为了使国家体育事业在更高程度上走向世界,国家对高中的体育教育实施改革已经成为既定的无法更改的一项决定。而且,国家相关的教育研究人员还为高中体育在新时期有效开展,探寻出了诸多的优势教学方法,并大力推动了多媒体教学与现代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高中的体育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假若一直不能积极地对教育改革的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便会有被淘汰出教师队伍的危险。

二、高中体育教师创新体育教育改革当前模式的策略

1.设立模式创新的有效指导思想

首先,高中的体育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必须以国家当前的体育理念作为具体原则来开展,即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作为指引,来设定具体的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要从整体理论的层面,围绕这一主导思想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妥善订立,为体育教学创新的开展采取实际的各项措施,着重在教学中体现对于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双方面素质的有效培养。

其次,教师要以“健康”为主要目的,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改革关键点,来推动教学改革的具体创新。一方面,体育教学要积极地与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以理论为指导转变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情感认知,以实践为载体来对学生实施实际的锻炼。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全面分析自身的具体教学现状,着力完善教学内容,并将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高科技手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推动体育教学的全面创新。

2.不断创新教师的教学队伍建设

首先,高中学校领导必须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视,针对现有的教学师资力量状况,以及全校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需求,来为教学队伍进行师资补足,确保教师的分配与学生人数实现和谐的搭配。并且,定期组织开展对体育教师的现代化体育教学理念、高科技教学手段、心理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体育教师能够顺应当前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来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建言献策,并具体地推行各项创新措施。

其次,国家教育部门还要为高中领导制定出培训现代化体育教师队伍的强制性的目标,着力就体育科研、健康知识、教师素质等方面来督促高中学校展开教师培训,努力完善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存在的缺陷,确保现代体育教师从年龄结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等方面与教学创新改革需求相适应。

3.着力创新体育学习的考核方式

首先,高中体育教师队伍要针对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为学生从各方面设立完善的学习考核方式,推动考核方式从学生优势项目测试、主观知识理论考核以及阶段性小测试、终结性测试等方面的完善,并取消以分数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而将测试结果作为对学生实施下一步的针对性教育的参考,使学生降低对体育学习的畏惧心理及抵触情感。

其次,高中体育教师还要全面推动学生在体育成绩测评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推动师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测评的开展,着重利用主观性及表扬性的话语来总结测评结果,使学生实现快乐的体育学习。比如,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处,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考核评价项目表,并预留出可以由学生自主添加测评项目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自己的学习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帮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其体育学习的成就感。

篇7

家庭教育投入最直接的方式是支付学费。当然,目前大多数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是禁止学校收费的,不过以“募捐”、“资助”等委婉借口的变相收费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在家庭支付的校外费用方面,主要是购买校服、学校用餐、就读期间的零用钱等①。另一项大的家庭教育支出则是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外辅导所产生的教育补习费。满足个体需要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初始动力②。

(一)提高教育质量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的保障

一般认为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在于弥补国家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作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性因素,这当然是不能忽视的。不过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家庭教育投入的存在能够提升家庭对教育服务价值的重视。而这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动力和支持之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家庭教育投入是引起公众关注的感应点。原因在于,权利与义务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和功能上的互补关系③驱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所付出过的领域,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够带来预期的结果;相反,人们也容易忽视自己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对这些领域,人们很难提起兴趣去关注。这在教育发展领域当中是有史为鉴的。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经济发达,政府能够为本国儿童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教育资源,但是新加坡政府也鼓励私人和社区进行教育投资。这并不全是因为经济因素,而是为了提升私人和社区在教育中的义务。1998年,新加坡政府实施了COMPASS计划,即社区家长共建学校方案,实践证明,与免费教育相比,对学校进行资助的家庭对学校的运作更感兴趣。④Shaef-fer指出,这种合作和参与不仅扩大了教育经费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的相关性、适用性和促进改革创新的持续性。⑤因此,家庭对教育进行投入,就会更加关注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改革进程中去,从而提高教育本身的社会关注度,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此外,在成本-收益机制的作用下,家庭教育投入使得教育在家庭中不仅仅产生机会成本,而且存在实实在在的现实成本。与机会成本相比,实在的家庭教育投入更能激起人们对收益的期待,从而家庭对教育的关注度会大大增加,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增强。家庭教育投入还是满足个体教育差异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条件,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强力支持性。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国家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的背景下,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需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理论上讲,家庭教育支出、政府教育预算支出和第三部门教育投入是教育经费构成的三个主要渠道。”⑥家庭对教育的价值有着足够的期待,家长和个人均希望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因而有充足的动力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供给还体现在对个体教育需求差异的满足上,这一点家庭教育投入具有天然的优势。家庭教育投入的资源指向体现了其子女不同的教育需求。受教育者作为个体而言,具有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为了及时弥补不足或拓展优势,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往往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这就是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功能之一,即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

(二)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优化家庭教育投入结构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与发展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教育投入应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已逐渐成为政府改革的实践。但家庭教育投入作为教育成本“合理分担者”的角色并没有因此而予以否定,相反家庭分担教育成本的基本原则趋向一致,只是具体分担份额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且认同具体分担份额取决于具体的环境。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家庭教育投入在学前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将继续扮演着“合理分担者”的角色。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投入则是“个体需求满足者”,虽然政府提供全面的财政保障,但毕竟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财政保障水平也有差异,家庭教育投入还应该在满足子女的多样性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如选择民办学校则需要缴纳较多的学费等。由此看来,无论在哪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家庭教育投入的支持,对其进行优化和引导便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庞大的教育补习市场,家庭教育投入则不限于上述《纲要》中规划的向学校缴纳的学费、校服费、交通费等类型了。教育补习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事实上,目前它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贝磊等人的研究发现,教育补习不仅在富裕国家存在,贫穷地区也可能存在;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的教育补习更为普遍;教育补习的内容大多数是语言、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类知识;其“繁荣兴旺”的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生活的高竞争、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就的高预期和家长们现在经济生活条件的高质量。②我们暂且不论这种教育补习现象的教育影响及社会经济影响,但它的存在与整个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是不无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投入问题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与内容。

(三)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参与和渗透

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取决于家庭对于教育资源的选择行为,反映家庭对教育资源的一种偏好。这种偏好不是“孤芳自赏”的封闭概念,而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体现一定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特征。反过来,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也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且还参与教育改革与发展。例如,优质教育资源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其选择成本是相当高的。家庭教育投入过分倾向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会使得原本稀缺的优质资源过度紧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优质资源本身的最佳配置,如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持续地稀释优质教育资源以满足需求,结果影响其效用发挥。家庭教育投入的取向及变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否顺利及成败。其非正式约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符合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设计的方向,则这种改革与发展在文化上具有了合理性,就能够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自身正义性的巩固,增强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信仰和认同,自觉积极地支持教育改革与发展,从而降低了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实施的阻力大大减小。第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潜在规则。之所以说是“潜在”,是因为其虽然不具有实体的形式,但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人们行为选择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脑中形成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度和价值观,指导并规范着人们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态度,以及支持抑或不支持的行为选择。对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和成效的这种调控作用,意味着家庭教育投入取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正确决策的前提。第三,从教育改革与发展效果的长期来说,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则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与制度设计的演变。一次通过“震荡(剧变)”进行的教育改革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方向是否同家庭教育投入取向的自发演变方向相一致,是否有后者的相应变化相配合。第四,由教育制度非均衡引发的教育改革,其目标是要实现教育制度均衡。教育制度均衡意味着教育改革中的正式教育制度供给必须与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家庭教育投入取向具有相容性,一旦背离这种情况就会出现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不合作甚至摩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就会十分普遍,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正式制度设计最终在实践中出现“制度畸形”。

二、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不足

教育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支持,但是当前家庭教育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现状却不容乐观,家庭教育投入存在的诸多偏向应该引起反思和关注。

(一)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义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背离

从当前情况看来,家庭教育投入除支付学费外,投入方向的主要领域为子女的应试课程补习,其动机在于让子女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以便进入优质的初中、高中和大学。广大家庭不惜花费重金,为子女报各类辅导班、特长班,让他们加班加点,努力学习。家庭教育投入如此地急功近利与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与教育自身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是反教育的。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的这种过分功利主义,过于强调应试课程学习,在资源选择和利用上给予大力的支持,却忽视了对子女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和支持,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支持的错位。家庭教育投入的功利主义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制度背景,主要是受当前人才选拔方式和人才观的影响。当前的人才选拔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考试主要以知识考查为主,这当然使得家庭教育投入倾向于知识学习。“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①当然,即使当前家庭教育投入的目的是功利的,也不能完全抹杀其价值。家庭教育投入对子女知识学习的侧重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但这也同样能说明家长在对知识价值的肯定和认可,他们认同“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也期望子女能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价值,增强未来的竞争力。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导致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缺位

家庭教育投入一般分为必需性投入和发展性支出投入。其中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满足学生上学的基本费用为必需性投入;课外补习费等为发展性投入。狭义家庭教育投入的结构失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必需性投入占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发展性投入不足,必需性投入中,学杂费所占的比例较大,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明显②;第二,发展性投入占家庭教育总投入的主体地位,发展性投入中,知识学习投入所占比例较大,对子女实践创新学习投入不足,这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明显③。这说明由于学杂费占家庭教育投入的重要比例,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不得不将财力集中到满足子女“上得起学”,发展性投入基本被压缩。当然,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学杂费,学杂费所占的比重在逐步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贫困地区免除学杂费以后,家庭对于子女的发展性投资并没有增加,这需要引起研究者的继续关注。在经济发达地区,财力充足的家庭同样面临着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的问题。在高额的发展性教育资金投入中,应试课程学习投入占极大比例,对子女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支持性投入不足。此外,从广义的家庭教育投入的角度来看,当前家庭教育投资中,还存在金钱、物质的投入比重大,时间、精力、文化投入少;重旁观式的赐予性的单向投入,轻参与式的共同性的双向投入等结构问题。①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向。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同样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家庭教育投入对子女的综合素质培养创造条件。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调,导致对子女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投入支持太少或缺失,造成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缺位。贫困家庭由于子女发展性教育投入过低自不必说。富裕家庭子女的发展性投入主要在教育补习方面,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教育补习的存在使得体育运动、闲暇活动和交往活动都被挤掉了,课程学习和考试分数的取得经常都是以牺牲其他方面的教育为代价的,而这些被牺牲掉的教育也早已证明是很重要的②。

(三)家庭教育投入差异不利于促进公平

有研究发现,世界主要国家的私人教育支出与社会公平是反方向变动关系,较低的私人教育支出和学费支出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公平。③从家庭教育投入的区域和群体来看,家庭教育支出现状的不均等不仅存在于地区间、城县乡间及不同的教育阶段间,而且还存在于校际间、不同群体间以及教育支出的内部结构之中。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关乎教育公平。由于不同家庭的财力有着较大的区别,富人比穷人的负担能力强,家庭教育投入会加大教育的不平等。因为研究者担心“家长总是尽力使自己的孩子接受具有排他性的优质教育”。④以教育补习为例,富人要比穷人更容易获得教育补习,所获得的补习量更多,质量也相对较高⑤。“此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差异性的存在,必然导致地区、城乡和不同人群间教育投资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平等”⑥。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差异过大违背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有差距不等于不公平,应该允许通过合理途径获取的优质教育资源被人们享用。比如通过增加受教育者个体家庭投入,而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就应是合理的。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在于教育发展长期以来的不均衡,即教育的最低水平离平均水平的距离太远。显然,这并不主要因为家庭教育投入的差异,而是在于政府公共职能的缺失,家庭教育投入对扩大教育差距只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家庭教育投入的集体无理性造成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家长都望子成龙。在很多情况下,家庭教育投入就成为了某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比如诸多家庭认为,让子女进入优质学校、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子女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成绩;接受更多的教育,意味着子女就会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也会有更大的收益。但是家庭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子女的实际需求,盲目跟风攀比,造成家庭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社会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真正成为‘人上人’的学生凤毛麟角,可是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上人’,表现在教育投资上就是不计成本,过度消费。”⑦出于对教育资源价值的重视和对子女的热切期待,在个体理性推动下,优质教育资源成为香饽饽,普通的教育资源变得无人问津,或者是无奈之选。这些现象,在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家庭和优势群体家庭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种从个体理性出发的家庭教育投入,实则是成本—收益机制博弈导致的集体无理性。家庭教育投入的本意是收益最大化,结果却往往陷入了投资收益低下、教育资源浪费的困境。家庭教育投入的集体无理性导致了教育过度需求和大量的过度教育,加大了地区和群体间的教育差距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政策建议

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每年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支出不断增加,相应的招生录取政策不断出善,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赤字严重,少则千万,多则上亿,财政拨款不能满足其要求;其次部分高校管理松散,加之录取阶梯差异较大,致使学生综合素质低,产出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再次,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相比,明显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阻碍大学教育的一大瓶颈。

二、大学教育改革的理念取向

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育理念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也不例外。而作为指导教育的理念,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二是出自本国教育研究著作。国外发达国家教育理论固然有其优越性,但是其先进理论生长于他国,完全照搬理论未必能彻底解决各种教育弊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教育改革需要在借鉴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的成熟教育理念。

三、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方向

综合国内外教育优劣,我国大学教育改革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高校充分引入企业捐助,以知识创造价值。

资金是学校发展的一大动力,缺少资金将无法改善相关实验教学器材的更新,也不利于优化在校生学习居住的条件。即使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事业大幅度倾斜,但是拨款资金仍赶不上高校发展的速度。怎样使发展资金充裕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种现状下,各高校引进外界捐助势在必行。各高校应提高其品牌效应,加大对外界的宣传力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完整的捐助体系,使外界资金成为学校前进的又一助推器。另外,鼓励科研项目,将知识应用实际并形成价值对于高校吸纳发展资金也十分必要。

2.营造校园文化,提高学生产出质量,加强引导和管理。

我国高校大同小异,但是校园文化却是千差万别。校园文化的建设应立足于严厉活泼的校园氛围。严厉是指对于影响校园风气的学生要有严格的惩罚措施,特别是那些作弊、抄袭论文、赌博等的学生要严惩不贷;活泼是指要形成学术活跃,活动积极,师生融洽的和谐关系。其次,各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必备素养的引导,尤其是学生品格和学习要两手抓不放松。要使学生既有优秀的人品,又不失扎实的专业知识,真正创造出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国家的高素质人才。

3.走素质教育之路,发掘学生潜能,鼓励创新。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一大口号。高校应秉持多方面发展的态度,不拘泥于学习成绩而定论。学校老师要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辅助,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发掘学生个人潜能,搭建展示学生个性的空间。还要结合课堂这个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和质疑,对不同观点给予肯定;高校管理层要从宏观上把握校园创新脉搏,资助支持学生创新项目,举办创新比赛,定期对优秀者予以表彰。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 突出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214

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任务,学前教育的战略性地位和意义愈发凸显出来,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后期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应该来说,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当前的学前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当前,学前教育还面临着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必须尽快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积极应对。这是我们从头开始抓起的教育任务,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1 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

1.1 教育理念较为落后

我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学前教育的观念仍然较为落后,很多人认为学前教育没有必要,他们的学前教育意识较为淡薄,把学前教育主观臆断地等同于带孩子,从而使得学前教育机构的入学率持续低迷,严重阻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1.2 教师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很多教师没有正规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仅仅依靠主观经验进行学前班教学。还有些教师学历层次不高,教师整体素质偏低,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社会上并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队伍也就参差不齐,教师工资水平也不够高,福利待遇也不够好,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一些优秀人才加入到学前教育的行列中来。

1.3 教育经费不足,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学前教育的资源相对来说较为匮乏,这是因为我国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很多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这些也导致了公办学前教育机构逐年减少,民办教育机构收费较高,但学前教育机构配备的设施不够好,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发展需求。

1.4 教育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

我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还不够深入,其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很多地方把学前教育管理权利分配给政府,这就造成了学前教育中“分片包干”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权责利不清、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出现,尤其是对于一个跨学科性强、综合程度要求较高的学前教育体制来说,这种多部门管理现象必然会造成实际管理工作的混乱。

2 我国学前教育突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鉴于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学前教育机构覆盖面不够全面,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有着较多的体制限制,办学条件也不够好,有一些还没有达到办学规定的标准,学前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师资力量不够稳定,待遇普遍较低等。这些问题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具体如下:

2.1 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我国政府已经开始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政府的这种措施有利于减轻经济压力,但是社会力量办学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容易造成一些问题,比如说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等。因此,我们对于学前教育应该仍然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办幼儿园模式作为主导,适当引入一些社会力量参与到幼儿园办学中来,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学前教育。

2.2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前教育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其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完善。很多幼儿园的管理都是依据着谁办园,就由谁来管理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显然与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出一条新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共同管理,从而让学前教育管理走上一条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道路。

2.3 建设学前教育机构,提高其办学质量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我们当前的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其办学质量却是参差不齐,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因此,我们应该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努力构建出适应当代社会要求的学前教育机构。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建立一些中心幼儿园,并依托相关的政府和社会力量来共同管理这些幼儿园,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闲置的教育资源进行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甚至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学前教育活动。

2.4 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质量

对于学前教育来说,其教师队伍的质量也是关系到学前教育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鉴于当前学前教育教师队伍质量不够高的现状,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适当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学前教育队伍中来,从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幼儿教师队伍。

总之,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困境,出现了不少突出问题。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起步阶段,学前教育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因而,我们应该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转变对学前教育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政府和社会力量来共同建设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强化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配套,建立一支有着较高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从而以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来对待学前教育,依法治学办校,改革办园机制,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提升我国学前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蔡迎旗,冯晓霞.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J].教育与经济,2004,(2).

[2]教育部等.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J].早期教育,2003,(4).

篇10

教育实践已经证明,教育发展的方向必然是信息化,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那么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是对于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是渐进的,需要逐步探索前进,同时还要及时总结经验,以保证其快速顺利发展。本文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1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随着各方面投入的逐年增加,我们极为重视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并从规划建设、师资培训、合理使用等方面考虑,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发挥软硬件的功能,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保证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硬件条件。

2 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育信息化在面临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纵观当前市场上的各种教育信息化方案,都有不足之处。

2.1 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教学方式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学习主体内在的智慧能力和智慧水平的发展变化,才是真正的教学,不能只关注学生外在学习表现的变化。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强大和完善的环境和平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是为关注和实现学生智慧水平的内在发展而实施的。

2.2 信息化开发模式是根据教育开发的常规模式进行的。因为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其教学方式不可能还与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方式一样,必然引起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信息化变革。如果教学平台软件的开发还以当前或以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为参照模型,这就注定了开发出来的教学系统或平台不能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发展。

2.3 现在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需求立项,然后技术人员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构建起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模型,使需要技术人员的学校进行详细的需求调研,这些教学系统或平台的开发的参照模型存在着极大的谬误。

2.4 当前需求为导向的建设模式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缺乏以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为指导的整体建设规划和目标。因为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所以开发了各种研究性学习平台;开发了MIS系统,是因为学校需要每年向教育局提交各种报表等等。而这些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和沟通,有令人费力和气恼之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不人性,不能形成教学与管理上的合力。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建设原则:

①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一管理和统筹协调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与国家相关部门的沟通,实现基础网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应用有效衔接、管理科学规范,全面提升整体效能。

②融合集成。根据《规划纲要》的任务目标,加大网络、软硬件、信息等资源集成力度,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共享与服务。创新应用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体系和教育发展的全面融合,全面深化教学、管理、科研等教育领域应用,切实提高应用水平。

③普及提高。在农村及边远地区普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升级、扩展、扩容“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性能,支撑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

④开拓创新。加强战略研究,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大力培养和培训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