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课程改革

篇1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实现共同发展与交往互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知识传授与情感沟通组成。可以说,课堂教学的基础就是师生间的情感,教师只有在被学生接受的情况下,才能确保自己传授的知识同样被学生接受,进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倾注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对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当重视,强调课堂中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给予一定的关心与爱护,秉持宽厚、友善、温和的教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

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每位学生在个性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兴趣上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多样化的学习指导策略与教学方法,从而使不同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策略与认识方式。教师可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相应的档案,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学习存在困难与问题的学生应加大指导力度,并让其适当表达自己对于美术的看法与想法,对他们的进步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耐心指正错误;而对于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其特长,充分挖掘他们的美术潜力。

三、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强调“美术课程应着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高中美术课程利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精美的画面与独特的线条使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水平得到提升。美术教师应将教学分成课内与课外,前者包括艺术语言如质量、色彩、线条等,通过这些因素,使学生构建起对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感知;而在课外应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一些风土人情引导学生感受美、感悟美,最终使学生的美术创作积极性得到激发,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四、对高中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科技发达、信息资源爆炸的今天,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与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1.引入多媒体教学

第一,美术的创造过程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一些美术内容单凭语言无法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音频、视频技术,将动画、声音、图像、文字效果集中起来,大大增强视听效果,实现将抽象化为具体、将繁琐化为简单、化曲为直、化静为动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感性。第二,受限于美术教材的篇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接触到更多的优秀美术作品,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将海量的美术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为美术教学课题迅捷地提供相应的信息,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地展示更多的美术信息,使学生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不仅使美术课程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加强。第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课余时间,学生还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欣赏的同时,更可以自主创作美术作品,充分提高学习自主性。

2.从生活中发现美

“艺术源于生活”,学生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是无法具象化地感知艺术与美的,这样教授出的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也会缺乏表现力与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在实践中感知,在生活中领悟,同时为学生的美术创作与学习提供素材,激发其创作灵感。另外,教师还应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如参与美术社团活动、走访民间艺人、参观美术馆等。

3.挖掘美术素材德育资源

美术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与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陶冶其情操。教师可通过对我国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方面在世界上的贡献与成就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让学生能够从祖国的山河美景中汲取更多的美术创作元素,令学生更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美术课堂教学;教育理念;领航

一直以来,美术学科教学总处于学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美术本来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和训练,而且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生活美的诠释能力。但是,由于导向问题,美术课呈现令人担忧的现状: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自身缺乏美术课的新理念,学生则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学不学都一个样,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创造性。新的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极大冲击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把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美术课堂教学推向了风口浪尖。作为实施美育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如何将新课程改革理念灵活运用于课堂,应该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将会影响课程改革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的导向,将决定课程改革理念能否真正贯彻到美术教学之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做以探析。

一、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

要想在观念上转变传统美术教学,使之适应新的教育改革的需求,首先要有对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有一个清醒的、全面的认识。那么,美术课的现状如何呢?我认为应该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在整个中小学教学领域,美术教育处于劣势地位,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很多美术教师自身对美术课就不够重视,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产生思想的松懈,忽视了美术教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再次,学生自身的认识也很关键,他们认为美术学科是副科,学不学一个样,普遍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美术学科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缺乏认识不无关系。

认清当前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才能够有的放矢,惩前毖后,在新课程改革的旗帜下,抓住机会,扭转这种被动趋势,倡导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使整个中小学对美术课重视起来。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要从重新认识、理念更新、学生导航人几个方面做起。

二、认识: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集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当今时代快速飞奔的文化列车不能缺少美育教育。通过美育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完整的教育,通过我们的美育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经济时展的人才。不仅学校要理解这一点,教师也要懂得其重要性,然后在学生中,进而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改变美术课传统的副课地位和劣势形象。

三、理念:新课程改革下美术课堂人文精神的培养

如前所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充实和提升人的“人格素质”,塑造出完整的灵魂。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新理念,也是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美术课这一新理念应该贯穿我们的教学之中:

首先,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有很多欣赏课,我们可以从欣赏教学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中学美术教材中的《中国山画的意境》《中国画的形式美》《笔墨的情趣》等中国画课程,如果我们老师只是单纯地讲解意境、形式、情趣,而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出来,不把千年的文化精髓内涵讲出来,不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境界讲出来,那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很失败的,通过这样的讲解,才能让学生认识并感受、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西画大潮冲击的今天让我们的学生遗忘了我们自己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尤为重要。其次,尊重、正视、珍视青少年儿童的独特见解,善于引导他们。

四、领航人:教师在中学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就决定了他怎样教学,无论是“智育、德育、美育”都离不开“育”这个字,所以,作为美术课,教师要做一个领航人,要体现教师在美育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在强化育人的同时,美术老师要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育人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从思想上育人,老师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特征,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美术作品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并将这种理解渗透到课堂中去,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要有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观,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了解世界美术文化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动向,只有在这个认识框架中,才能扩大自己的行动范围,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还要学习其他学科,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

其次,课堂上施教中教师对学生美育的领航作用。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去学习。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课程改革

在以往的教学中,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通常按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讨论法来完成教学。笔者通过对大庆地区小学教师的听课结果进行总结,认为以往的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应用性和参考性,学生对于如何把美术形式应用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存在诸多困难,应加强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故此笔者尝试采用练习法来改进教学。

一、运用练习法改进教学

在讲授完毕简笔画课程后,教师根据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课堂教学进行简笔画教学练习。运用一边写板书,一边绘图、一边讲解授课内容的方法,简称为“书绘结合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花”的简笔画绘制方法,在安排5分钟的手绘练习后,让学生们采用练习法来练习模拟课堂应用,并根据所学“花”的简笔画的绘制来讲解小学语文三年级《荷花》这篇课文。然后,根据学生们练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教师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在练习中,可选三位学生在讲台上模拟讲解过程。笔者的观察总结为:学生A与学生B绘画形象性与美感较好,学生C绘画形象性和美感稍弱,学生A能够很好地运用“书绘结合法”来讲解,但讲解时绘图用时稍长,讲解节奏有待调整。学生B在讲解时,采用先绘图后讲解的方法,因此绘图用时较长,没有照顾到台下学生,也是不可取的;学生C在讲解时能够较好利用了“书绘结合法”,对书、绘、讲的节奏掌控很好,只要再提高绘制质量和美感就可以了。对学生整体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后,笔者为每一位学生提出改进方案,最后针对学生们的共性问题,笔者重新进行示范演示讲解过程提供参考。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改进教学

学生兴趣各有不同,应根据所学内容因人而异进行任务安排。任务驱动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按照自我的兴趣方向去自主选择练习课题。同时,对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练习的反馈情况,能对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例如,课程学习了简笔画动物的画法,设定任务为以动物为形象的课堂教学模拟。课堂训练后,笔者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备讲,选3位学生上讲台模拟:学生A运用蜗牛的画法来讲解小学数学问题,运用“书绘结合法”边绘制边讲解蜗牛从井底向上爬3米下滑1米的问题。学生A的绘制能力较强、美感较好,但节奏把握较差,原因是对于这种问题的讲解,完全采用绘制方法不太妥当,用时较长,而选择结合教具的方法来讲解更为恰当。学生B讲解课文《小松鼠找花生》,绘制形象感和美感都较好,课堂节奏把握也恰当,由于很好掌握了“书绘结合法”,课程讲解得生动有趣,但在图和文字的排版上略有冲突。学生C尝试运用绘制动物形象讲解英语字母,造型选择也较为恰当,美感和节奏感都较好,讲解直观很生动,但对于动物形象的选择缺乏典型性和概括性。在学生讲解完毕后,根据学生在模拟过程中的不同问题,笔者分别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关键步骤重新进行讲解示范演示。

三、运用模拟训练改进教学

(一)模拟方法探究

模拟训练内容分为模拟“书绘结合法”、模拟教具制作、模拟教具应用、模拟多媒体演示制作这四个方面。“书绘结合法”是根据授课内容来安排的,这种方法主要研究根据课程应选用何种绘图方式、绘图的速度与绘图的步骤、如何“边写边绘”、绘图的安排和板书的关系、哪些课程内容适合此种方法等。模拟教具的制作,主要研究怎样根据授课内容来准备和制作教具,包括如何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主体、如何增强教具的美感、如何把握教具的实用性、如何增加教具的可操作性等。模拟教具的应用,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具体研究教具应用的适时性、教具的展示和操作规范性,以及如何利用教具进行互动演示等。多媒体演示制作,具体研究为如何确定设计风格、如何增强制作的美感、如何增强操作性等。例如,小学教材科学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通过示范制作不同溶液溶解盐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溶解盐的过程,最后结合真实的实验来了解一杯水溶解盐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定位学科风格,如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图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不但增强了授课的趣味性,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授课效率。通过模拟练习后,把学生分组,用任务驱动法分配给学生不同的任务,根据所给题目课下练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反馈。最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改进训练内容

模拟教学内容即为训练内容,即“书绘结合法”模拟训练、教具制作模拟训练、教具应用模拟训练、多媒体演示模拟训练四大内容。训练方式从易到难,从训练单一内容训练直到多种模拟内容的综合应用训练。利用“书绘结合法”改进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绘图与板书书写交叉应用的协调性方面得到加强。从绘制手段、不同绘制方法达到的不同绘制效果、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训练,根据教学的不同需要来进行具体的选择。对于板书的书写布局安排、绘图与板书文字的组织方法、文字书写与绘图的操作节奏与合理性安排进行针对性训练。利用模拟教具的制作方法改进训练,使学生能够独立制作操作性和说明性强的教具,让教具既具实用性又具趣味性。从制作教具的材料选择、加工方法、安装和固定方法、艺术效果的渲染、趣味性的表现方法等方面逐一进行指导训练,并加入了声、光、影、风等特殊效果。同时,对市场上已有的教具进行解析学习,让学生们提出改进设想。此外,可以安排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应用需要和授课者需要,分析开发制作新型教具。利用多媒体演示制作法改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的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师应利用PPT进行课件制作的风格设定方法、增强设计美感的方法、图片布局安排的合理性、图片与视频资料的整合利用方法、讲解与演示教学的操作规范进行分别训练。安排学生对于操作性展示视频课下自己录制短片并剪辑后回到课堂播放。在课程结束前每节课给出固定时间进行模拟训练的综合应用,即综合利用以上方法进行模拟课堂教学练习。

(三)改进训练评价

对于训练评价,增加了模拟训练得分占总分60%的评分模式。分别从绘制应用能力、教具制作质量、教具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等四方面来考察。对绘制能力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从绘制手段选择是否合理、绘制方法是否规范准确、绘制步骤的科学性、“书绘结合”操作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对教具制作质量进行评价,从教具材料选择是否合理、加工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安装和固定方法是否科学、教具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教具的制作美感表现、教具的趣味性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具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于教具的应用时机选择的恰当性、教具展示的合理性、教具操作能力与讲解结合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应用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对PPT课件的风格定位、图片的布局安排的合理性、讲解与示范教学操作规范性进行评价。

四、实践评价

此次教学实践更加贴合时展需求,对从事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在教学中的美术实践应用更具指导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模拟课堂教学练习中有了实质性的收获与提高。首先,学生在板书和绘图的综合能力应用方面得到了提升。之前学生对于绘图手段的选择有时还不够恰当,但是经过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后,学生对于“书绘结合”方法有了很好的掌握,真正做到了板书与绘图较为恰当的结合。并对不同学科特点能够采用不同的“书绘结合”方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第二,学生们在模拟教具的制作中,端正了学习态度,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教具制作的可操作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制作中激起了学生们对趣味性的表现欲,对教具操作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加深了理解和认识。在模拟利用教具的互动演示教学中,学生对受教者的操作效率也提出了新的想法。第三,在模拟教具应用和训练方法中,学生更切实地体会到了受教者的需要。了解怎么样利用教具启发学生兴趣,怎样操作教具才更具直观性和说明性。在模拟教学中对板书的书写与教具操作,有了更加合理的结合,使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第四,在利用多媒体制作改进教学和训练方面,学生的从教能力明显得到了提升。对于不同学科的PPT课件的设计风格的把握有了很大提高,对于图片的筛选与板式的合理布局有了正确的表现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采用互动演示的方法和结合教具演示操作法使课堂效果更加丰富。

结语

篇4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美术;课程改革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1]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通识类课程,并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美术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美术通识教育课程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的通识性和专业性有待改善;其二,忽略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已有知识体系不对称。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更合理有效地建设美术通识教育?在设置美术通识课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识教育体系中美术课程总体目标设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3]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均应接受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通常分属若干个学科领域,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别。高校的美术通识课程整体设计应有别于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课程,通识美术教育需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但目前高校的美术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对于拿学分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完全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也没兴趣,因相对容易获取学分而选择美术通识类课程。大部分非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领域并不重视,更多的是抱着一种“拿学分”的心态来上课。在课堂上,非美术专业学生对美术领域也较陌生,专业性过强的美术课堂很容易造成课堂上“坐飞机”,理解吃力,最终造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学生上课只为获取学分的局面。根据这类普遍现象,在美术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针对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通识课程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应以兴趣目标为导向,增强学习兴趣;以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为载体,拓宽艺术视野;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目标为拓展,打开创新思维;以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目标为主体,提升人文素养;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高品质”的综合素质。

2更新通识教育体系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2.1结合社会横向、纵向发展理解艺术风格

将美术作品还原于历史、社会等环境中,紧密联系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比如,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如果不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前因后果、社会的发展,就无法理解何为文艺复兴,为何要复兴文艺,复兴的文艺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又有何区别。

2.2通过作品赏析把握艺术内涵,培养人文精神

西方绘画和中国画有各自的理论支撑体系,中国画强调意境,特别是文人画派,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表现形式上尤其讲究诗、书、画三者的结合。中国画常用的表现题材之一是梅、兰、竹、菊。中国画为何如此喜爱这类题材?这就需要从画家所处时代、个人经历以及植物的特点等方面去思考,体会中国画借物抒情的特点。

2.3采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多维度理解艺术

通识教育提供的是内容宽泛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储备也不尽相同,通识美术课程如只采用单一的美术作品欣赏,则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也会束缚创新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应以美术知识为载体,以学科交叉的方式欣赏美术作品。

3更新通识教育体系中美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程套用其他学科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削弱了艺术的魅力。

3.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长期以来,美术欣赏课程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主性、互动性。因此,美术课堂翻转迫在眉睫。课堂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将美术通识知识与非美术专业知识结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问”“答”,做课堂的“主人”。

3.2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平台,丰富教学方法

目前,在课堂中,授课老师所使用的教学器材仍以放映器材为主,如幻灯片等。美术欣赏课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程的特色性、专业性大打折扣,成为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数字化、交互性、海量储存、无时空障碍等技术优势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因此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课堂服务,搭建网络与多媒体平台,利用高校的网络、微博、微信、App等载体,构建集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延伸课堂广度

传统美术欣赏课程因诸多原因,以理论知识为主,较难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美术通识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国外,美术通识教育推行的时间较长,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利用高品质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作为课堂的延伸,鼓励学生走进各类展览,重视学生相关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方式值得借鉴。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审美等方面的信息,将课堂延伸进博物馆并共同探讨,与专业人士交流,从而获取多方面的知识。甚至可以进入美术工作坊中进行实地参观并参与其中,动手绘制或制作美术作品,通过实践加深课堂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这种方式突破了教室授课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以美术知识为切入点,拓宽知识的广度,培养深入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精神。

4结语

高校美术通识教育应从整体着眼,改善通识美术教育的总体设计,使美术通识课从“专业性”走向“通识化”。在课程设计中,应增强可视性、互动性、拓展性等,着眼于美术重感知和体验的特点,打破传统照搬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方式,提供宽泛的教育,构建“跨学科性、开发性、整合性、关联性”于一体的美术“通识化”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2]徐冬青.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美术教学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当中的必修课程之一便是美术课程,美术课程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全面响应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形式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拓展初中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帮助初中生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指导初中生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初中生对事物的判断力、认知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充分认识新课标要求和教育形势的情况下,初中美术教师还必须有效地挖掘其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关心,提高其对美的追求,陶冶其艺术情操。初中美术教学活动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美术家或者艺术家,而是借助于美术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美的教育,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改革下加强初中美术教学的措施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以往美术教育被认为是学生的一种特长,是为今后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打基础,因此造成部分学生侧重于文化课,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最终导致初中的美术课成了走马观花的课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符合现代化教学的需求,美术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能发现美、感受美。因此,现在的美术教育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对比得出情感体验。比如,达.芬奇的经典名作(蒙娜丽莎),体会画家在文艺复兴时期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对待时代的变革,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欣赏(蒙娜丽莎)色调和画面形式,学生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讨论、感悟其人文精神,从中提高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操。

二、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的初中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育不应该再是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发现问题的主体,还应该是创造问题的主体!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初中学生的这种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以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和新时期课程改革的推进。例如,在欣赏画作“静物”时,霍达按照科学而精确的结构与透视规律,借助细腻丰富的色调转换,塑造出质感强烈、若可触摸的、逼真的静物形象。在欣赏画作时,学生看到的还是平面的图画,教师可以对应画作找到相似的静物,按照画作呈现出的角度和光线将静物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可以进行对比观察,更直观、更具触动性地领略画家独到的画功。美术不仅是理论和创作,更重要的是观察,通过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缜密,使学生能够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地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创新教学模式是对学生和美术教育事业都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美术课堂要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形成主体人格

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双边关系,在这个关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情感关系。”受新教学理念的影响,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得到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主体人格。这些理想的教学目标,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及氛围来完成,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学习活动或是自主探索的舞台,确保学生在美术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充分的论证,尽情地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和幸福,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得到个性化发展。

四、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

学生的作品是美术教学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的表达。初中学生的美术课不是单一强调专业技能,也要普及生活性的美术知识。因此面对学生的作品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找出作品的闪光点始予肯定,同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师给予学生指导使其少走弯路。教师要将创造形象生动、别致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原则变得十分重要。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结语

美术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它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及时地反思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想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且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美术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积极且全面地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切实地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不断地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才能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创新 兴趣鼓励

我们知道,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一个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审美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在此,结合自身在实际课堂中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创新体会。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失去了对这门课的兴趣,那他就学不好这功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学美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轻松、愉悦的环境会使人产生良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就会带来绘画的灵感,必然就会画出好的作品。所以我认为,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加上美术这门艺术的自身魅力,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要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面前,学生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的丰富,语言的亲切,声调的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积极性。

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个性,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在尊重他们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一个微笑,学生的一份信心,课堂上我始终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进行亲切、和谐的交流,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教学上对教材要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在理解教材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将我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入到教材的讲授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意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知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已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是学校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备等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教学方法与手段。不能老是固定的几个环节;提问,引导,讲授,指导等。要敢于创新,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在遵循教学原则,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敢打破课堂教学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和自觉性。多种教学方法要灵活运用,使之产生互补效应。

我在教学中总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越性,在声音、图像、直观效果下使课堂教学更具兴趣性和丰富性,有时还自创条件:投影或自制教具,到大自然中写生等,大胆打破教学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多激励,表扬,少批评,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之才,这样学生对学习才能真正感兴趣,对创新有激情。当然有时学生也会走入误区我总是及时给与指导,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我在教学过程中示范绘画,不特意强调学生来注意自己的示范步骤,示范过程而是“不经意”地“带”过去,示范做到“活”而适度,不仅让学生从中更好的领会,消化本课的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打破自己的示范框框,不拘一格的表达各自的思维。

三、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在这样做,但我不敢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麽,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哪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锐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和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他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所出示图案范画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四、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已受过一定传统教育的学生,要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开始,一种发挥自己想象的冲动,是上好美术课的主要任务。我相应地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例如上课时,在黑板上分别画了四个相同的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组同学轮流意图行为基本,随意在周围添画,看最后那一组画完的作品最有趣,最有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热情高涨,激动不已,充分调动内在的天赋与潜能。或是出示一张很大的画,让学生讲讲这画中的内容,以及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在画的一个空间上画上一笔,然后,让学生想想这是什么。接下来让几个同学在一起在画上画出自己所想的,所知道的东西。最后,教师采用声、形结合的方法不断出示一些比较大胆的画图,以及播放动物、流水、自行车、汽车声音。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审美创作活动,使学生在不注意中体会到美术创作的自主性。

篇7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而进行的又一次重要的改革举措,它从1999年正式启动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多年。这十多年间,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深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得到有效的遏制,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得到全面实施。高师教育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输送师资的重任,可以说两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因此,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1]可见,高师教育教学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但遗憾的是,现阶段的一些高师院校对高师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高师院校以生源和就业为风向标,看到美术专业的市场潜力大,于是盲目扩招,大力发展非师范类专业来迎合市场需求,使非师范类专业规模远大于师范类专业规模。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缓解学校发展一时之急,但它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紧张,教师精力分散,无法保障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也严重制约着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从长远来看,其实是弊大于利。高师美术教育历来担负着为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培养、输送合格师资的社会责任,高师美术院校应对自己的工作重心有清醒的认识,高师美术教育也应抓住新课程改革机遇,加快改革步伐,努力为给基础美术教育输送高质量、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资力量提供保障。

二、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相衔接,突出高师美术教育的“师范性”特色

新课程改革通过吸收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与学的新方法,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要他们学会主动学习,自主探索。换句话说,新课程改革也就是要实现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从“教什么”到“怎么教”的转变。因此,新课程改革对高师美术师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就是建立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重新认识与掌握之上。但是,由于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长期仿效美术院校教育体制,重专业训练、轻师范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为例,其美术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占总学时的55.5%,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占总学时的36.1%,教育类必修课(中学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只占总学时的8.4%,而涉及基础教育实践的教育实习课程在大学本科四年中只有短短6周时间[2],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课程被边缘化,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师范专业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使他们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工作难以产生足够的热情和信心。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高师美术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内容,密切联系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把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格师资作为自己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

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变化要求,加强美术师范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在构建美术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上有许多新变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内容系列。由此可见,基础美术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要打造基础美术教育师资的“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加强高师美术教育的基础课程建设,实现各门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衔接与贯通是提高美术师范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高师美术教育提供的2+2学制模式(两年基础课和两年分专业学习)使许多高师美术教师和学生比较重视分专业后的专业课程(如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的学习,而作为根基阶段的基础美术课程(素描、色彩、基础图案、设计构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则被忽视,这种学习内容过专、研究方向单一的局面并不能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新要求。从目前基础美术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恰恰是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这些工具简便、容易操作、易学易用的基础课程在中小学最受欢迎,这些课程之间的界线不像国画、油画那样泾渭分明,其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的特点使它们在基础美术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基础美术课程建设是衔接高师美术教育与基础美术教育的一条重要纽带,而培养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使他们成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则是锻造、强化这根纽带的关键。

篇8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政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篇9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按照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普遍不受重视,特别是高中的美术教育只是一味地把其当做追求升学率的“灵丹妙药”,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知名度;家长和学生为了能上一个大学。再加上高考制度的缺陷,致使美术教育的严重变形,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实践能力。本来是新课改的美好出发点,却成了美术教育快餐化、功利化的起点。关键问题在于:教育体制的内驱力是功利、实用主义教学观。因此,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与其说是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不如说成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

美术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丰富文化知识的素质教育。美术课是以发展学生德育和培养个人才能为核心。中学的美术教育不仅是专指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其教学方法具有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和其特殊性,其任务不是学生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伦理知识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紧密联系,最终使学生的人格趋向真诚,善良,美好。

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从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中“教材统治人”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强调“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甚至以描摹形象逼真与否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新知,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为目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讲授、临摹、创作、参观、谈话、游戏、欣赏等等都可运用。千万不可拘泥于一种教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课堂活跃起来,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真正和谐地发展。教师的角色由过去教学中的主角转换为“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组织者、合作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下就新课程改革中学美术教育方面谈几点刍议

1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眼力”

眼力,既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的能力,既看作品的本领。

人的观察力是人们原始认识事物的能力,也是人们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由于中学生的感知觉处于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的时期,还具有好奇心的特点。因而对学生进行的教学内容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在直观感觉中让学生获得艺术美的感受。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知识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学生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凭视觉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还应安排一些静物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经典作品作为教具,让学生从真实的作品中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感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理性的分析,进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观察大量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特征。进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拓宽学生的视野。

2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育人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激发想象:文学、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同根孪生。音乐与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通过音乐和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用文学语言作品激发想象。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

其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启发想象。网络时代的美术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内容更加宽广、直观。使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纯机械的反映,而是围绕作品提供各种信息而展开联想和创造。这样在网络技术下的学生美术想象能力就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孔子曰“君子不器”:一个成功的教育,不是将多少知识灌输学生的头脑之中,学生拥有多少知识,学生不是充当装知识的器皿。而是学生将学到的有限知识去解决无限的问题;教学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也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和学习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

3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对美术的情感教育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地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这样方能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才是理想的境界。而学生一旦有了真情,学习就不在是任务和负担,而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是一种乐趣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