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理论基础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科学理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综合英语》 研究型 建构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基于研究型教学的综合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B009。
引 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明确提出了新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英语专业培养的不应当是传统的工具型外语人才,而应当是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贯彻大纲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
《综合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词法、文体修辞和文化背景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交流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然而,受到传统的“精读”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目前英语专业的《综合英语》课程还是过多地注重于技能培训: 偏重听、说、读、写的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 忽视专业的学科内涵和学术深度, 忽视知识获取的认知过程, 缺少对学生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求知欲( 钟美荪, 2006) 。而上海外国语大学何兆熊教授也曾指出,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 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往往相对薄弱, 这可能与英语专业的学习要求和教学方式有关。一些教学方法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开拓性的积极思维(何兆熊 2004)。进一步强调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目前, 英语教育界出现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呼声, 倡导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 致力于重点培养英语/ 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 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胡文仲、孙有中, 2006) 。从英语专业学科发展来看, 这是一种更为前瞻的视角。大学教育更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升其思想境界和培养学术研究能力, 这其实是一种“全人的教育”(Williams & Burden, 1997) 。而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的, 是融学习与研究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是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 图式) 为基础,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 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孙忠兵 2001)。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重心是逐步由获取知识, 转移到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上, 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所需资料的一个综合素质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且,在研究型的教学课堂中,师生是平等的互相促进、合作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曾指出: 学习应基于有指导的发现,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教学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学生要主动学习, 教师要启发、引导、激励和评价。在课程学习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团队合作的精神以及有效交流沟通的技能。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冲破传统教育模式, 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提出了“以人为中心 ”的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作用。罗杰斯指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能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之时。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和个人情感。该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个人因素会造成其学习结果的差异, 而在学习者的个人因素中, 态度、动机、个性、焦虑、移情、自信等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会产生很大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还倡导内在学习与意义的理论, 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因此,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注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最佳教学必备的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奠定了人文基础, 它让我们看到,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特性, 给予其自我展示和发挥潜能的机会,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满足学生的安全和归属需求, 使学生的学习焦虑降到最低; 同时, 设计有意义和有一定挑战性的课堂活动,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学习者越是认识到完成或参与某一任务的价值, 就越能够激发其参与的动力和努力完成这一任务的决心( Williams & Burden, 1997)。
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结构主义,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上世纪60 年代提出的,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总是将个人意义带入自己的认知世界, 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更是一个学习者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所面临的问题的过程( Marzano 1992)。Piaget ( 1971) 在论述学习过程的建构性时, 描述了两种学习类型――同化和顺应。前者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 新的信息被融入学习者的现有知识系统; 而后者指当学习者接受新的信息时, 需要调整原有的知识结构以纳入新的信息( 转引自Marzano 1992) 。因此, 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互动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的意义构建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学习被分为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 学习有无意义取决于学习者能否从中发现个人意义。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对学生个人来说是重要的理解。教师所期待的不应该是学生能重复什么, 而应该是他们能创造、阐释和展示什么( Brooks &Brooks, 1993) 。在语言学习中,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复述语言结构和操练语言技能, 而是积极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意义, 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和促进这种建构过程, 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Williams & Burden, 1997) 。
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中教师角色被定义为帮助者、促进者、知识的导航者(knowledge-navigator),而不是传授者和灌输者。相对而言,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建构主义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为《综合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奠定了实践基础,在有意识地学习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知识传授型教学”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指导学习者通过研究、合作、讨论等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并解决问题。而研究性教学正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主动反思与思考,并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的方法。
结 语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将研究型教学贯穿英语专业技能训练, 加强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教育,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维境界和学习能力。而这其中确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是一个实质性的认识问题。正如Tudor 所言,“毫无疑问,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将增加教师的责任。”但这一责任是责无旁贷的。研究性教学的理念符合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符合大学教育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和信息提供者,应能够创造出轻松、融洽的气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综合英语》任课教师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Brooks, J. G. & M . G. Brooks. The Case for Constructivist Classrooms.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ASCD) . 1993.
[2]Lan Tudor. Teacher roles in 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J]. ELT Journal,1993(1).
[3]Marzano, R. J. A Different Kind of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CD. 1992.
[4]Rogers.C.R. Can Schools Grow Persons? Educational Leadership.DEC,1971.
[5]Williams, M. & R. L. Burden. Psychology f 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孙忠兵.研究型教学:当代课堂教学新理念[J].基础教育研究,2001(3).
[8]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9]钟美荪.以精英教育理念深化外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篇2
行为科学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继古典组织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说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管理理论。行为科学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为依据,通过研究人的行为的动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影响行为的因素和激励、控制行为的方法途径的规律来激励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在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实现管理目标服务的一门管理理论。行为科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哲学原则,认为行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动上的表现,管理要充分发挥人的工作兴趣和工作效率,关键在于建立能持续激发并满足人的合理需要的激励机制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人的潜力发挥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的创立,一是引起管理对象重心的转变,由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改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二是引起管理方法的转变,由原来的制度监督管理转变为调动人积极性的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学的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行为科学创立以来,给美国、日本、瑞典等很多西方国家的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基础,促进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20世纪80年代中期,行为科学传入我国,行为科学理论研究在我国逐渐开展。近年来,在我国,行为科学不仅在企业管理中,而且在教育、医疗、体育等许多领域的管理中进行了探索和应用,为科学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行为科学重视人的因素和挖掘人的潜能以及人的动机的研究,认为搞好人的管理是搞好管理的核心,从而强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为高校管理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教育学是人学”,学校管理过程是调节学校各人际因素的互相作用,共同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在高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就必须在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中融入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充分肯定和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显大学管理的文化特性。怎样来彰显大学文化管理的特性呢,近年来,高校改革的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协调学校人际关系的纽带,是学校进行文化管理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借鉴应用行为科学,收到较好的成效。
二、应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建设具有民办应用型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应用行为科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差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具有一般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又具备其自身比较鲜明的特征。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民办应用型高校特殊性、学生特点相适应,要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相适应。哈尔滨华德学院起步于1992年,诞生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学院根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沃土,经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边远地区短缺人才培训大专班、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本科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本科独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评估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哈尔滨华德学院。尽管办学时间不长,文化积淀不深厚,但继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学风格和治学传统,给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学院成立以来,既重视对母体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风的传承,又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必须根据民办本科高校的特殊性,尤其是其教育对象学生的特殊性来创建适合自己特点的校园文化。民办本科高校的学生除部分来自职业高中外,大部分是高考“三表”录取生。这种层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不仅文化素质、理论素质存在着差距,而且在思想修养、心理承受能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上进心不强,人生目标不明确,一部分学生个性张扬、纪律松懈,集体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面对着这种实际情况,学院建院22年来,在艰辛探索中,秉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遵循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特点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院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侧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的育人理念和“两个尖子培养”(即百名研究生计划和专业技能尖子)的目标。并借鉴应用行为科学“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把人的因素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重视人的因素和人的潜力的挖掘,形成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构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整体建设思路。遵循立德树人为先的教育原则,倡导全院学生“先成人、再成才”,把理想、信念、志向教育,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引导和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成才、就业开展学生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切入点”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融入实践养成,开设“养成教育”课、劳动实践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特长,学院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其专业设置,创建了“五大文化品牌”(即课前五分钟演讲、升国旗手资格状、华德霓裳、华德雪艺、华德创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逐步形成了具有民办应用型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不仅陶冶了师生情操,规范着师生的行为,更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形成了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大爱、责任、荣誉、合力、坚韧“为内涵的华德精神在师生中得到发扬,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刻苦成才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在“两个尖子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每年都有40名左右的学生在学院的支持鼓励及提供条件的帮助下,经过努力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三表”学生到重点大学深造不再只是梦想,已成为可能。2003年至今,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近3000余人次,累计获奖800余项。1998年至今,学院为社会输送了近2万毕业生,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因“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学院发展成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111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黑龙江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示范单位单位,全国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全国首批民办教育双优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35所理事单位。华德学院成为向国内一流高校输送研究型人才的生源基地和为各行业输送应用型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
三、应用激励理论,创建民办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的核心内容。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类本身内在的强烈的要求———也就是需要,所以说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决定的。当满足了某种需要的时候,由这种需要而引起的行为即可减弱或者消退。但是另一种尚未得到满足或者更高一级的需要,又会激励新的动机,促使采取新的行动来满足新的或更高的需要。而动机能引起行动,必须要有一定的条件作为刺激。所以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正确地去诱发需要,去激发动机,管理的作用就在于使人们因措施的刺激而产生一种行为动机,即采取激励手段去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针对管理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激励方式,去激发人的动机、挖掘人的潜能,是应用行为科学激励理论取得成效的关键。哈尔滨华德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借鉴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原理,依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学院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及其专业设置,构建了激励的平台———“五大文化品牌”,即课前五分钟演讲、升国旗手资格状、华德霓裳、华德雪艺、华德创造,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课前五分钟演讲”是指在每天早晨上课前利用五分钟的自习时间,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学号由一人上台演讲的活动。当今社会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而语言及文字表达是综合能力中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依据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顾德库院长在建院之初就倡导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学生查找资料,精心准备,针对大学新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爱国等内容发表演讲。22年来,该活动以100%的学生参与率,正规、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已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胆量和见识,更成为学生进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的好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锻炼、成长,并在各类演讲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升国旗手资格状”是指在每逢周一和重大节日的升旗仪式上,由院领导经过遴选、确定,对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升旗手(包括学生、教职员工)颁发学院特别制作的荣誉证书“升国旗手资格状”的活动。该活动于2003年由顾德库院长倡议发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学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的励志平台,成为学风院风、大学精神文化的展示平台,成为表彰那些始终坚持传承、践行华德精神的优秀师生员工的荣誉平台。据不完全统计,该品牌活动举办以来,已为1000余名师生员工颁发了“升国旗手资格状”。
“升国旗手资格状”活动,已成为激励全院师生员工不断进取,创优争先的动力。“华德霓裳”是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系学生在每年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自行设计制作极具特色的精美系列服饰,并由训练有素、演出经验丰富的“梦故事”学生模特队,通过大型服装专场表演对服饰进行展示与诠释活动的统称。它诞生于2001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历练,如今“华德霓裳”已成为塑造学院形象、发扬学院精神、落实学院办学理念的窗口,不仅在学院的专场表演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同学们的设计作品多次在国家和省的大型赛事上获奖,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声誉。受到中央电视台、哈尔滨电视台、哈工大电视台,《黑龙江画报》《生活报》《晨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华德雪艺”是指由艺术系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以华德精神为灵魂、以艺术系专业发展方向为背景,以日益兴起的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为展示场所,以丰富的学生活动、参加各类冰、雪雕比赛为载体而创建的学生文化活动品牌。“华德雪艺”自2005年正式创立至今,不仅在各类国际、国家级、省级大赛中多次取得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已成功实现了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学生活动的有机统一,成为锻炼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平台。“华德创造”是指学生在各类大赛和科技节中设计制作的各类作品命名的统称。
篇3
关键词:行为财务理论;传统财务理论;有限理性
传统财务学作为一门较为成熟的理论学科,有其自身较为完善的体系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它始终假定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有充分的决策能力来进行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经济主体追求最优决策的价值判断依据直接构成了传统财务学尤其是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在有效市场假设条件下,资本市场的股价即使出现偏离,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接受过程中短时间的差异造成的。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能用传统财务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因此,充分吸收了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理论的一种新的研究理论即行为财务理论随之兴起。该理论不仅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范围,而且以人类现实的经济行为研究和分析传统财务理论所无法解释的诸多财务问题。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及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已经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还没有一个为学术界所公认的严格定义。在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通常将人的心理活动行为结合到财务理论的研究中,并从财务行为发生、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财务行为与其他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揭示财务现象的本质。
(一)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
行为财务理论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理论体系,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学、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其主要研究方法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以及投资者在做出判断时是怎样出错的,或者说是研究投资者在决策或判断时的系统性偏差。它试图解释实证研究结果与传统财务理论不一致的异常之处。
概括起来,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不断放宽甚至放弃传统财务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基础上,以人们决策过程中的实际心理特征为变量,研究金融市场异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等系列问题的一种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行为财务理论是将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财务学相结合的一种边缘性、交叉性理论体系。它不仅是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在决策过程中,还考虑人们的认知、感情、态度等心理特征,兼顾了行为人的信念、偏好及与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其次,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关于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的假定的影响,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影响,更多的强调投资者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第三,行为财务理论以人们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金融市场与传统财务理论相违背的异常现象和资产定价等问题。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财务领域的相关现象及其本质。由于行为财务理论研究的核心是财务主体的行为观念,而行为观念又必然会对财务信息的处理流程及其管理产生影响,包括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动机、利益分配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将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人们的行为和财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行为财务理论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理性决策,而且也要研究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人的心理感受、他人的行为和社会规范等。
二、行为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与财务理论中引入心理学研究成果是分不开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会明显地呈现出如下常见的心理特征:损失回避、心理账户、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确认偏差等。因而,传统财务理论与心理学研究的交叉为行为财务理论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心理学关于个体的判断与决策的突破性研究为行为财务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行为财务理论利用了投资者的信念、偏好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投资决策模型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进行简单测度的范式,以“非理性或者有限理性”的投资者实际决策心理为出发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规律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从而更透彻、真实地刻画投资者行为,由此使行为财务理论以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过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新审视了整体市场的价格行为。
(二)行为经济学基础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的条件下,针对某一现象,通过控制某些条件,观察决策者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被普遍看作是一种必须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而不能依靠在实验室里做受控制的实验来进行研究的非实验性科学,其研究依赖于各种合理的假设,这些假设在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使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各种数据的收集,从而所得出的结论越来越贴近于现实。
行为经济学是伴随着实验经济学、经济心理学而产生的,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决策科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以实际经验为根据,修正了传统经济学中有效市场和理性人的基本假设,认为现实中的人类的行为不只是自私的,他还会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从而影响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
行为财务理论利用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修正了传统财务理论的基本假设,指出由于人们认知过程中的偏差和情绪等心理方面的原因会使其无法以理性人方式做出无偏估计,由此确定市场并非是完全有效的。
(三)传统财务学基础
行为财务理论并没有否定传统财务学理论,而是在接受人类行为具有效用最大化倾向的前提下,以人类行为有限理性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丰富其分析问题的视角。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传统财务理论的质疑中提出来的,但行为财务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财务理论的深化和拓展,我们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有限理性假设的复杂性和心理因素的不可度量性,行为财务理论尚不能完全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做出普遍的解释,两者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所以在研究和应用行为财务理论时,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分析、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应当予以全面考虑,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
三、行为财务理论与传统财务理论的比较
尽管行为财务理论是在传统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释的金融市场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修缮,但从行为财务理论的内涵、研究对象及其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和传统财务理论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假设基础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和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之上的。然而,大量的实践观察和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会干扰这两个基础。基于此,行为财务理论对传统财务理论提出了质疑。首先,传统财务理论认为人都是理性人,有充分决策能力,能够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决策,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
但行为财务理论通过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认为市场上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在面临不确定的市场时,通常是以正常行为取,用现实中投资者真实的行为模式替假设。其次,传统财务理论把市场预设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这样,无论在何种情景下,投资者都可以运用有效市场,根据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做出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行为财务学恰恰就是在这最基础的假设上,对传统财务理论进行了反思。行为财务理论认为,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这样的假设更贴近实际,也打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的认知。第三,传统预期效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当人们面临不确定性时,决策主体可以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加权估价,从而选择预期效用最大化的方案。期望理论在预期效用理论重建过程中成为行为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期望理论成功地替代了传统预期效用理论,并且解释了不少预期效用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理论严格规定的理性。
(二)解决的问题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旨在解决两个问题:其一,通过最优决策模型解释什么是最优决策;其二,通过描述性决策模型探讨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传统财务理论已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但是,由于该理论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投资者的实际决策并不一定是最优决策,因此,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遇到了困难。
在行为财务理论早期研究者Kaheman和Tver2sky的研究成果中把心理学与经济学融合到了一起,对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做出判断和决策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不确定情况下人们进行决策判断的实际过程,解决了传统财务理论未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对投资过程的认识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均衡过程,根据均衡原理,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前提下推导出金融市场的均衡模型。行为财务理论基于心理学原理,把投资过程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投资者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产生系统性的或非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或选择偏好。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中的决策偏差,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从而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
(四)学科特征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是较为纯粹的、单一的财务理论学科,它是建立在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上,并利用大量数学模型解决现实财务问题,具有数理财务学的特点。而行为财务理论则以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是传统经济学、传统财务理论、心理学研究以及决策科学的综合体,是一种交叉性、边缘性学科。行为财务理论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认为理性投资决策模型就是决定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实际投资决策模型的假设,开创了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进行决策的研究领域,从而把人的行为模式建立在更加现实的基础之上。
(五)研究方法不同
传统财务理论主要研究以财务预测、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方法,进行筹集资金、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资本回收、资本分配等,其主要运用财务数学模型来分析财务问题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依然坚持用理性人决策模型和预期效用理论来分析投资者行为和金融市场。它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且排斥实验的方法。
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通常是围绕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展开的,它建立在经济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有独特的研究程序。该理论坚持经济学分析框架,突破了传统财务理论理性人假设,借鉴了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注重通过模拟实验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及其心理特征。
行为财务理论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目。其创新之处不仅在于为财务领域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在于它能够很好地指导客观实践,解释财务活动中的异常现象。行为财务理论在国外的研究己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而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我们必须充分了解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心理学、行为学理论充分结合,并运用到财务理论与实践领域中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行为财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祝涛.关于行为财务理论的几点思考[J].金融·财税,2005,(3):35.
[2]林钟高,谢生滕.国外行为财务理论评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5,(4):20.
[3]张多蕾.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历程评述[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4):18.
[4]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综述与启示[J].新疆财经,2004,(4):75.
[5]宋志芳,董小红.行为财务理论发展及运用[J].理论视野,2007,(2):38.
[6]董志勇.行为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05.
篇4
关键词:管理会计研究;功能至上;范式
中图分类号: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2-0042-07
围绕社会科学路径开展会计研究,在英国等国家的一些会计学会或组织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些学者以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杂志为载体,表现出应用以社会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的倾向。本文依据对社会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Burrell and Morgan(1979)提出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作为分类的框架展开讨论,探讨哪些方面可以成为管理会计研究的方法。
一、管理会计研究的基本类型
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类型是以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为主流,此外则是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国内主要的几种研究类型有:
1.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传统的管理会计按成本性态进行分类,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分别对成本性态下的成本结构重新进行计量,从而有了与完全成本法下收益计算不同的基于间接成本(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计量。为了提高管理会计学科的精密性,20世纪60~70年代管理会计领域开始大量引入数学方法,并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管理会计研究之中,尤其是运筹学的应用更为普遍,使这种计量结构的研究方法达到。国外一些代表性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常用的计量基础有微积分、数学规划、矩阵代数、投入-产出模型等。尽管这种倾向在后续的研究中有所减弱,但以数学为基础的计量方法仍然占据一定的学术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的管理会计研究中,许多成果仍然是以计量方法的合理设定及其模型化为重要手段的,这类课题有预算管理、业绩评价、作业成本法(ABC)与平衡计分卡(BSC)的应用等。在预算管理中,将预算以科学、客观的设计理念为前提,强调预算编制的战略性,并通过零基预算、作业预算等加以改进,在预算设定的结构上合理借鉴超越预算的思想,进而达到完善传统预算管理的目的。如针对实务界直面的预算管理“计划不如变化快”的局限,学术界借助于计量模型的设计调整预算结构,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有关预算基数的“真实诱导预算法”等方法。此外,适应制造过程间接费用增加这一现状的要求,借助于计量手段改进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也是计量结构学派惯用的做法之一。如对作业成本法(ABC)进行增值与否的作业划分,调整作业的动因结构(如区分为结构性动因与执行性动因等),并对不同情况下的作业成本采用不同的计量手段加以核算等。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路径,主要是指依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等新古典经济学开展的研究。多年以来,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和管理会计研究的理论基础。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信息经济学、人理论、行为科学、相关成本真实信息体系的引入,使以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一些管理会计假设发生了动摇。如“决策者获取的所有信息资料不需花费任何成本代价”、“决策者具有很强的分析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管理决策者是企业所有者或必须承担所有者经营目标”等。
管理会计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研究观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市场的机制。市场是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基础,对各种产权和在产权界定下的人们提供各种行为,旨在适应经济增长的需求并在各种规则下予以运行。当然,市场的作用主要还是依靠价格机制。(2)人的经济学假设。即仍然假定人是理性的,但同时认为,市场上的交易和其他经济行为已不只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追求效用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即它是根据各种制度安排(约束)作出的反映一系列欲望、期望和偏好的选择过程。(3)交易成本。要理解市场上的交易是一个“过程”,就必须肯定并研究为达成交易所花费的时间、人力和其他资源,它们构成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权的界定对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围绕竞争的市场,产权本身或内部结构会经常进行变更和重新安排,从而使人们在更低的交易成本环境下实现经济行为的便捷、高效,使经济得到逐步的增长(即资源可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
3.行为科学的路径,即应用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路径展开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IT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深入,学术界深切地感受到:仅仅依靠自然科学及其最新成果去加强“物”的管理,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这就迫使人们广泛地运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知识,转向对“人”这个因素的研究。在当前加强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研究过程中,行为科学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会计道德为例,会计道德体系是会计行为的道德标准,不对会计行为作深入的研究,怎能建立起约束、引导会计行为的道德规范(毛伯林,2002)。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就产生了《周易》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更呈现出思想活跃和学术繁荣,在几千年文化遗产中,不乏“行为”研究方面的珍品。继承前人成果,开展管理会计创新研究是我国会计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从管理会计内部来看,在责任会计的责任预算编制过程中,应用行为科学理论要求每一个责任中心都根据企业的总预算编制责任预算,即在编制预算时,让职工参与预算的编制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员工的智慧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服务;另一方面,还会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信任,从而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不遗余力地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服务。
4.经验实证的路径,即对管理会计与组织相关的“微观层次的属性”,通过采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路径。自上个世纪末实证方法引入我国以来,该方法在会计学术界有逐渐形成研究主流之势。尽管这种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领域,然而,管理会计领域也有扩大运用这种方法的倾向。对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孰优孰劣,目前国内学术界尚存在争议。由于经验实证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而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比较短,因而在具体的研究中,其计量模型、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以及研究手段等在我国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样,将实证研究套用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会计研究中,面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其数据的来源更是存在严重的问题,从而使这类研究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以实证研究中常用的因素检验法在ABC中的
应用为例,其目的在于开发成功应用ABC的可进行统计检验因素的理论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试图对ABC应用中涉及的因素加以简化。因素研究法的问题之一是,对已经报告的过去信息采用因素检验研究,有时不会产生更多的新内容;另一个问题是,影响应用的有关因素的数量本质上可能是无限的,需要确立某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还有就是这些解释不能抓住因素与参与会计实践的人们的动机和愿望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系统稳定性的确立和相应对策的制定。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中,以自然科学为特征的研究范式可以说是一种“功能至上”的研究类型,下面对这一范式进行分析。
二、功能至上的范式
管理会计必须对决策有用。“功能至上”是围绕整体优化思想,根据包含某一要素的整体所产生的贡献,以及对其内在规律的把握,从相互关联的理论或模式出发加以考察的研究路径。功能至上的范式,就是对每一研究对象采用预先准备好的“处理框架”,以普遍的、客观的尺度对其加以分析的行为过程,它主要从外部着眼,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可能会脱离企业面临的社会现象,难以体现人的行为主体作用。尽管许多学者致力于完善这种理论,但根本的缺陷仍然难以克服。譬如,虽然Burrell andMorgan(1979)针对构成功能至上范式的具体内容,从客观主义和社会系统理论加以了细化,但是脱离现实的现象依然存在。
1.客观主义。客观主义提出,可以将社会世界犹如自然世界那样加以处理,并将由此产生的社会现象采用类似于物理现象那样的操作方法加以客观的考察。对于人类活动,假定其是被外在的规则全面地加以规定或限制,研究只不过是对外部条件的一定反映。这种类型的研究方法有实验法、模拟法等。
事实上,客观主义仍然难以体现人类活动的规律,无法对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管理会计活动作出解释和预测。因此,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思维”方式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所采用的应该是“艺术思维”的研究方法。管理会计主要就是在这种艺术思维下形成的“经济文化”。文化的意义是历史赋予的,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的观者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今日的文化热点,明日或上高头讲章,或下茅厕沤粪,朝为中郎将,暮为田舍翁。这是一个变动的世界。管理会计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客观主义的手段,采用诸如实验室的研究方法等观察管理会计对象是难以真正反映出管理会计的客观现实的。
2.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存在无视行为主体的情况,即它将社会看作是“机械”或者“生物”的模式化路径。在社会系统理论中,包含开放系统理论、控制论,以及我国应用的经验实证理论,这些都是为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而构建的单纯“模型”。
三、管理会计研究的定位
在现有的管理会计研究范式中,由于产生的背景及各自国家或地区环境的差异,不同的研究方法均有自身的优缺点。认识这一点,并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明确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管理会计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1.基于计量结构的方法研究。诚然,它在推进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这门学科具有自身特色,且以更精密的特性融入到现代管理科学之中去。但是,在这种计量结构方法的运用中,也产生了一些片面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这种以计量结构为特征的方法研究过于偏好复杂数学方法及模型的应用,使管理会计的决策相关性减弱。现阶段的一些管理会计研究在定位上过于考虑它的精密性和成熟性,错误地认为只有建立在严密数学分析基础上的硬科学,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科学。
在具体的研究成果中,则表现为片面强调管理会计的技术功能,并认为以计量为手段的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才是组织管理的“唯一最完善的方法”,这种思想也体现在管理会计教科书的编写之中。在一般的管理会计教材中普遍认为,即便在考虑了组织关联性的前提下,也能够依据这种计量结构对管理会计对象加以还原,如变动成本法的成本计算可以还原为完全成本法的成本核算。事实上,这种认识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它没有对社会现象作出客观的分析,只是以特定环境下的会计问题代替复杂社会条件的会计现象,无法体现人类主体方面所具有的“客观主义”精神。计量结构与方法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不能片面地提升这种方法。换言之,任何学科的研究,都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数学只是自然科学的语言,而不是一切学科的语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发挥计量结构与方法研究在管理会计中的积极作用。
2.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路径。在采用新古典经济学派思想开展研究的国内文献中,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以及理论等展开研究,并由此产生出一批较为丰硕的成果。这种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的管理会计研究,对于丰富管理会计学术,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方案,开展决策,尤其是对制定管理会计制度具有积极的贡献。从上个世纪管理会计的研究状况分析,尽管理论的应用在其中占据了极大份额,但在应用理论研究管理会计的现实问题时,往往缺乏合理性和应用的可行性。这种研究存在无视管理会计主体的现象,并且常常是“基于主体行为能够‘进行经济学变量的还原”’这一假定而开展的客观主义研究,如管理会计“人说”,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这样,按照人说的观点,权责划分是确定转移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若没有相应的激励制度配套,相关责任中心的经理们就不可能具有履行权责的动力。因此,欲使“人说”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发挥更大的贡献,必须结合社会现象,充分考虑管理会计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合理定位委托理论在管理会计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此外,综合应用各种经济学方法,关注信息不对称及不确定性环境等因素,这是提高管理会计科学性的重要手段。
3.行为科学的路径。基于行为科学的研究促使管理会计产生了行为会计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它对于构建会计道德体系,促进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行为科学作为针对“人”的研究,它有别于“物”的研究,在管理会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有相当的难度,如基于社会心理学路径,普遍认为预算编制的“全员参与”与“员工的工作效率”具有正相关,而实际上,这种研究对象将预算编制过程中组织成员的“主体方面”给忽视了,即员工愿意参加吗?这种命题,从研究者角度讲是设定“假设”来处理的,即假定员工都愿意参与,这是以一般统计意义上的“客观主义”为思维前提的。
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有用性实际上是说管理会计信息能够用来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因此,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在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它将激励人的行
为力量贯穿于激励职能的全过程。重视“人的行为”方面,是现代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方向。
4.经验实证研究的路径。经验研究方法以研究者自己的经验或研究者观察到的经验以及别人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如档案数据资料)为依据,对经验事实进行理论归纳,或用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证据来验证已有的理论。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一是经验研究与实证研究没区别,可以相互混用;二是实证研究包含经验研究;三是经验研究包含实证研究。本文倾向于第一种观点。这种经验实证的研究路径也存在片面性,如企业预算目标是否成立,往往假定为由“组织的变量”来左右。这种研究使用独立变量与从属变量构成一种单纯的“模型”,对于社会现象的研究考虑不足。可以说,这是应用机械模式开展研究的一种“社会系统理论”。在这样的经验实证理论中,假定会计受到单纯的组织结构及环境所支配,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人类主体自主性的一面,把人类限定在规定的“结构”这一焦点之中,使这些研究不能够恰当地对会计与组织状态间的关系作出“理论说明”。
总之,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研究中,许多是属于“功能至上”的范式。并且,该范式研究作为分析问题的方法存在着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征,即将单纯的理论及模式、假设演绎的路径强行地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之中,从而表现出“研究对象缺乏生命力的物质现象”,或者体现为“因非现实性而过于单纯化”等的倾向。此外,以传统的社会学为中心的社会科学理论,可以说是以“结构”或“主体”的某一方面为重点的理论架构,“功能至上范式”的界限仅仅以“结构”为焦点,而对行为主体创造社会价值这一方面则被置之度外。
四、管理会计研究范式的变迁
通过对上述管理会计研究范式的探讨,我们感受到了“功能至上范式”的影响力,面对这种范式存在的种种不足,今后如何有效地应用社会科学的路径,并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这是管理会计研究范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一)基于IT技术,创新管理会计系统
全球性的激烈竞争,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外币汇率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要求管理会计系统提供相关成本的真实信息。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其本身并不足以保证企业在经营上获得成功。然而,管理会计如果提供的是虚假的信息,管理者却信以为真,那可真是败事有余了。经营上的成败,取决于产品是否符合顾客的需要,以及生产和销售系统的工作是否卓有成效。
IT技术在生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使生产业绩能迅速地用数字反映并记录在电脑之中,生产中的消耗数字也能够便捷地取得,成本控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过去20多年的电脑革命使收集信息、计算成本的工作大大简化了,从而有可能设计并推行一套有效的管理会计系统。100年以前,在科学管理运动刚起动之时就产生了一种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将会在今天再现于那些有创见的经营人员和学术界研究人员的身上,他们担负起开发新理念的责任,并且将设计出与企业管理相关联的创新的管理会计系统。
(二)转变管理会计的研究范式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以复杂的现实现象为研究对象。一直以来,人们应用各种不同的路径开展研究,将这些多样的社会科学范式加以比较,在以社会学为中心的学术研究领域,给会计界带来较大冲击的研究成果是Burrell and Morgan(1979)提出的模式,他们依据图1中的二个坐标轴对社会科学的范式作出了分类,其中横轴表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客观主义是“整体的、总括的”路径,从中可以发现与社会相关的“普遍性法则”;主观主义则是“局部的、个别的”的路径,是社会原有状况的记述。纵轴表示“激进式变革”与“渐进式变革”,渐进式变革体现了“现状、稳定”特征,它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社会需要作为一种现实而加以维系;激进式变革将焦点集中在“变动”、“纠纷”、“矛盾”这些方面,它所关心的是将阻碍人们的各种结构予以解放,从而实现突变。
Burrell and Morgan(1979)依据这两大轴划分了四大范式,并且指出这些范式不可能同时实现。即通过这些范式相互替代、排它,获得各种研究形态,使各种不同的范式能够解释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本文在这一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借鉴英国等学者对会计研究分类的结果,提出五种范式,即功能至上、解释的路径、结构关联性理论、主体与结构的综合理论、激进的理论。下面,从其性质和其依据的路径对管理会计研究作一探讨。
1.功能至上。在图1中表现为渐进理论和客观主义相交的象限,依据所具有的普遍性法则来说明各种现象,作为方法论应用的是“假设演绎”法(演绎法)和“观察归纳”法(归纳法)。这种范式也具有自然科学的路径特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同样重要。
2.解释的路径。图1的渐进性变革与主观主义相交的象限是解释的路径,社会是行为者们作为媒介意义构成的象征世界,必须将会计现象通过行为者的观点,从行为者的立场传导给该场合中的人们,并借助于相互沟通等活动作出具体的分析,并由此得到相应的认识。它属于基于社会学的表征性活动、现象学中的社会学、民族及文化学等范式。该范式重视“主体”并指向“具体的、特殊的对象”,在方法论上则使用“意思解释”。
该范式的研究没有使用功能至上那样的理论及模式,而是将研究对象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是科学活动之前的“日常生活世界”。这种范式涉及会计学之类的社会现象领域,表现出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情况。客观现实中,方法是帮助人们对这些现象作出正确思考、加深理解的手段,若没有科学活动之前的解释,直接采用某种技术或管理会计工具,这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这是因为,一些技术方法难以有效推行,其真正的问题不是技术变化而是伴随技术革新的人的变化,人们不拒绝技术变化而拒绝社会变化。为保障有益的、成功的会计系统变化,仅关注技术问题甚至一般的组织问题(如确保管理支持)是不够的。因此,这种范式表明,与前面看到的脱离现实的功能至上的研究相比,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现象。
3.结构关联性。结构关联性是一种将某一现象与其他现象所具有的依存关系,通过其与现实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所谓“结构”,即是一种“关系网络”,该范式的研究围绕会计的各种现象,可以看作是会计与社会背景在这种不可视的“结构”、关系的网络中的初次确立。并且,这种“结构”一旦崩溃,会计实践也会崩溃或者变迁。结构性理论由英美传统的领先社会理论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既能解释社会制度又能包含理解其转变条件的概念体系。吉登斯认为,结构和行为间存在递归的关系,它称其为结构性(structura-
tion)。其基本假设是任何完整的社会理论必须既包括个人在其中相互作用(结构)的社会结构,又包括有自主意识的人的行为。结构性表达了个人和社会结构间的双重或相互依存。结构性和结构的双重性是行为过程所形成的行为方式的社会模式常规的持续复制,是理解社会繁衍和持续性的一个关键概念。
这种范式在重视“结构”这点上,虽类似于“功能至上”,但其侧重于记述,与“功能至上范式”中的经验实证理论似是而非。我国应用的经验实证理论被假定为“会计依据外在环境单方面的影响”而构建的一种“模型”,该路径是“将会计与其背景构成一种构造、形态的描述”。结构关联性理论对于时间经过的过程,与作为记述相比可能更侧重于结构,与所谓的历史研究相对立,也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传统的管理会计历史研究是以“会计应有姿态向前发展”这种假设为基础进行的突出编年史为中心的研究。作为该范式的历史研究方法(即由傅科提出的“考古学”、“系谱学”),结合会计研究是一种以“变化是完全特定的内容,以及面向完全特殊的问题及特定课题解决”情况为前提的“非连续的历史观”。
4.主体与结构的综合理论。它是将重视“结构”的理论与重视前述的“主体”理论综合的路径,是一种以这种综合为导向的总括理论的框架。即在会计研究中应用结构性理论束缚会计主体行为结构的同时,依据主体的行为将会计作为媒体对结构再造这种现象进行能动的分析。Bums和Scapens认为,吉登斯的结构性理论虽然对理解管理会计的性质很重要,但对解释变化的过程帮助不大,它没有与历史时期相结合,而他们所开发的框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Bums和Scapenst的框架是在对Barley和Tolbert(1997)所提出模型修改的基础上建立的,起于结构化理论。Barley和Tolbert研究了随时间推移行为和结构间的关系,并总结了一个描述制度化过程的框架,该框架借鉴了Goffman(1983)的工作,将“脚本(script)”的概念由Giddens的更抽象的概念“模式(modalities)”替代。Bums和Seapens认为它等同于结构理论中的规则和路径。规则与路径是不同的(见表1),规则是对方法作形式上的规范,路径则是被实际使用着的方法,这是它们两者主要区别。
5.激进理论。激进理论是支持激进性变革的理论基础,它将社会科学作为社会批判来应用,除了采用别的范式那样理解社会,还将“变革”作为一种目的。激进理论认为,人们的思考是社会的产物,当具有超越客观知识界限时,来自该时代的影响力必须要求其变革。因此,社会科学不像其他范式那样是“中立的、客观的”。并且认为,不应该像功能至上那样将“事实(经验法则)”与“价值判断(道德)”分离,对于社会应该采取“批判”的姿态。
在该范式中,“观念形态”这种概念成为一种分析框架。所谓“观念形态”,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具有的错误意识”、“社会作用及制度合理化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想。有关会计研究或者会计观念形态的性质,若遭遇社会成员可能的错误意识,可以考虑从社会作用及制度合理化工具这一侧面展开分析,以促使这种现象发生积极的变革。从这种范式来看,现有的“功能至上范式”是将学术认识以“法规确立的科学”的一元观来考察社会现状,试图促使现有的社会观念形态进行再造。这种激进性变革往往将管理会计对象理解为是受“技术支配力的扩张”影响,并且“从社会强制力中得到解放”,这种观点正受到来自实务界的强烈批判。换言之,基于功能至上的管理会计研究,与其说由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不如说是受到经营管理上的观念形态的支配而展开的研究活动。
总之,上述管理会计研究中的五种社会科学范式各具特色,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图1中的客观主义与渐进式变革的象限。我们并不否定功能至上研究范式的有用性,而是对过于倚重此研究提出善意的忠告。
篇5
纵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间断地对绩效管理进行探索,18世纪的产业革命,围绕提高企业利润,产生了绩效管理的思想火花,早期的绩效管理思想处在苗头状态,分散在其他学科之中,1895年,泰罗提出具有激励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绩效管理的学者逐步增多,这个时期已提出对员工奖罚技巧问题,缺陷是对人性化问题注意不够,20世纪30年代,孕育了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员工激励理论的形成,主要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为后来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了对绩效管理中对“人性化”问题的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会计学应运而生,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并把目标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是绩效管理的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公司分权制的建立,权、责、利问题的提出,部门绩效考核的责任会计的发展,标志着组织绩效管理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360度绩效考核法在欧美企业广泛应用,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学者创新了考核方法,最突出有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记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其中KPI和BSC是目前最广泛绩效考核法,EVA关注企业增长潜能和企业财富持续创造,被称为至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行为的一致性,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至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谁能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保持员工行为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绩效激励是员工激励的基石,是员工激励的基本依据,是企业人动、工资调整、职务晋升、人员培训等人事工作的主要依据。绩效管理涉及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核心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汇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企业获利能力,其实质是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极至,通过绩效管理,切实保证员工选拔、报酬、学习培训、技能开发、激励奖惩、晋升调动、辞退除名等一系列人事工作具有科学性。
三、加强绩效管理的策略建议
1.加强学习,领会和掌握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人的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要想将绩效考核转化成实际行动,应转变观念,为此,应加强绩效考核理论的学习,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明确绩效考核的意义和目的,使之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抵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应加强绩效考核技术的培训,帮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绩效考核的程序和技巧,领会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2.做好绩效考核基础工作,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各个环节支持配合,因此,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应花大气力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进一步推进企业绩效多元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完善基本核算参数和计算方法,增强业绩计量的可靠性;完备内部制度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3.进行职位分析,制定科学规范的职位职责,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他各项工作才有依据,职位职责是整理职位分析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职位基本信息、职位设置目的、工作领域、工作职责、业务权限、工作频率、工作依据等,以及任职要求(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职位分析与职位职责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4.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合理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并随公司战略的演化而不断修正;能有效反映关键业绩驱动因素的变化,是对关键重点经营行动的反映,使高层领导清晰了解对企业价值最关键的经营操作的情况,使管理者能及时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采取行动;能有力推动企业战略的执行,能为业绩管理和上下级的沟通提供一个客观基础,能使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管好最大驱动力的经营绩效。
篇6
一、 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
Demski等学者首先开创了从激励视角对预算行为进行分析,即开展了基于委托理论视角的预算理论研究的先河。在其后的20多年间,研究学者们越来越依赖于从委托理论的视角对预算管理和控制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有学者将TCE(Transaction Costs Economics)引入预算文献(Waterhouse等,1978:65-76;Johnson,1983:139-146)。自此成本理论一直是预算控制理论研究的主要基础。
从成本的角度上看,预算制定的过程就是委托人和人基于委托关系所完成的一系列交易行为。预算管理中的上下级就是交易中的双方。而预算是预算上下级通过讨价还价之后得到的交易契约,预算所包含的业务内容就是交易物,而最终交付的预算结果就是交易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下属完成预算目标的情况是其交易的义务或者劳务,而要求上司据此支付的报酬是其权利(Patashnik,1996:189-212)。
预算责任人的自利行为动机是产生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主观因素。由于预算责任人和上级之间的效用函数不一致,经理人在制定和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就会寻求能够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但是往往其选择的方式会损害预算上级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预算下级会采用谈判以获取容易实现的预算目标或者仅关注于能够提升当期预算业绩的事项,因为这些事项从公司长期预算效率来说常常会对他们产生不利。
预算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客观条件,也被认为是造成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罪魁祸首”。在各种交易成本中,信息扮演着核心角色,交易之前的信息匮乏显然要被当作信息成本对待(Williamson,1979:233-262)。Baiman指出,当管理者拥有私人信息,并且具有谋求个人收益的潜在动能时,他们就会以私利为出发点行动,而以牺牲公司所有者为代价。预算机会主义行为也就自然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两种预算机会主义问题,一种是事前(ex- ante)隐藏预算签约相关信息导致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问题,另一种是事后(ex post)隐藏预算行动导致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问题。
二、 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后果
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对组织活动会产生深远的现实影响。例如早期研究就发现,预算相关行为受到组织利用预算配置资源的往复活动及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与预算在监督、计量和业绩评价中的作用紧密相关(Swieringa等,1975:236)。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人对公司责任的逃避,是预算过程中一项独立的必然缺陷(Harrell等, 1994:569-577)。研究也发现人的预算机会主义行为会以系统化方式与人角色紧密相联,而且人角色和预算机会主义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业绩(Macintosh,1992:63-78)。
关于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负面影响,是所有研究文献共同谴责的。它已经被公认为制约预算作用、损害预算效率的最大弊端。其经济后果总体来说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预算机会主义行为伤害了预算契约关系。例如Baiman等认为,人如此(掩饰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极大地降低了预算过程的价值。Noreen甚至认为,出于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契约各方的不信任会导致市场坍塌(markets collapse)。其次,预算机会主义行为造成了道德两难境地。有人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将预算机会主义行为描述为“基于提高监督成本基础之上的利他主义” (Hirshleifer, 1977: 1-52),因为它使下级通过欺骗性手段攫取过度资源,这种行为侵犯了公共社会规范和职业管理的基本标准(Davis,2006,:19-35)。
三、 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对策
1.正确使用预算参与。Baiman等以委托模型验证了,预算参与促进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完全能够产生一个帕累托改进。然而这也会带来一个新的激励问题,假如预算被用来评价其后的业绩,人就有使信息偏见化的动机,以获取容易实现的预算,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就出现了。也就是说,在使用预算参与时控制预算强调的程度会抑制预算机会主义行为水平。
2.建立公平的预算环境。公平范畴会是组织里自利性机会主义的一项抵消因素。实证研究也发现,公平范畴能够影响预算卸责水平,得到较高报酬的人会通过提供更高的努力来进行回报(Hannan,2005:167-188)。
3.有关预算激励方面的对策。不同的薪酬计划会左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委托人应当利用这一点以减轻问题(Berg等,1985:working Paper)。Baiman等也发现,预算卸责会通过重新整合薪酬计划中而减少。在一定意义上,预算行为问题是由上级设计的奖惩制度造成的,无论下级的预算行为多么恶劣,那都是上级有意无意地让他们那样做,所以矫正预算行为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检讨并调整现行的奖惩制度。
四、 研究启示及展望
1.研究启示。①治理预算行为应基于对预算机会主义行为的理解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非常善于利用环境资源进行有目的的交易,特别是能用自己拥有的一种资源去换取对自己更为需要、对自己效用更大的另一种资源。但在目前的预算管理中,我们很少考虑或几乎不考虑预算行为因素对预算的影响。殊不知具有不同利益取向的科层组织及个人,其预算人性、预算行为动机、预算行为模式相差迥异,预算行为后果也就千差万别。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展开研究。目前的就预算谈预算的研究现状,是无法系统借鉴行为科学、行为经济学及信息经济学等相关科学理论,权变地分析预算过程中人的行为,根本性地指导预算实践并解决预算的现实问题。国外关于预算机会主义行为已有研究成果,完全打破了学科界限,其理论基础大量渗透了其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其研究主题都来自预算现实,是可视可为的活生生的具体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其研究结论与实践过程的快速有效对接,对改进预算实践具有很大价值。③实证研究是主流范式。预算机会主义行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理论范畴,但是与其相关的影响因素也较为广泛,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和预算机会主义行为之间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构造因果分析模型,是便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条件;西方进行管理行为研究普遍使用的多量级调查问卷法,能够准确刻画心理因素、行为动机和行为后果,已历经80年的较长的历史经验,参与公众的接纳及认知程度较高,采集数据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也较好,便于进行该问题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建立在持续积累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国外长期积累的前人实证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也为后人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篇7
一、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如制度、政策等,有效的配置和管理企业的人力,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积极度,从而实现企业所设目标的管理活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包括战略层次、管理层次、操作层次。所谓战略层次是指与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设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及企业总体经营准则相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总体层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管理层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层依据战略层次为指导所设定和实施的具体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操作层次则是上述两个层次的具体细化和落实。
(二)企业效益的概念
企业效益指的是企业经营的收益状况。学者们对企业效益给予了不同的定义。有学者认为企业效益包含有效性、效率和可变性三方面,三者结合决定企业竞争力。比如企业员工的个人效益的衡量,是从个人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等出发所设置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就企业整体而言,企业效益是企业最终成果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效率,是企业投入资本和所取得的产出的比率。其次是效果,是企业的产出状况,比如产品产出量、质量及利润等。三是经济,这里的经济指的是企业能否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成本最小化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当中。这一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体现于个体身上的资本,包含其能够提供的劳动,受教育程度等,是个人身上各种劳动技能、生产知识及健康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将个体劳动投入与经济投资回报结合起来,依据市场和回报率的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管理措施。
(二)行为理论
行为理论是针对理性人假设下的理论难以解决现实中一些问题而衍生出来的,行为理论也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的完善和应用。行为科学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以以人际关系学说或人群关系学说为主要内容,从梅奥的霍桑试验开始,到一次美国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止。后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定名为行为科学。
(三)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了资源基础论。资源基础理论假设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并形成企业的某种特有的能力,此种能力具备难以模仿性的特点,使得企业在市场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论主要阐述的是企业如果要具备市场上所独有的竞争优势,就要特有的方式整合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使其发挥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使得企业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在概念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探讨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实践经验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一定的提升作用,笔者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层面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个体层面指的员工的个人能力、对企业的归属感以及忠诚度和给企业带来的收益等。企业个体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笔者从以下几个层面阐述:首先,招聘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对于企业的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细化分工有利于职权的分离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各部门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员工的专业化的提升。同时强化部门间的协调合作,能够统筹企业生产工作,最大效用的发挥企业人才的效用。同时设立晋升、竞争、奖惩等激励机制,激发人力的上进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效益。其次,招聘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即是企业的选拔人才的过程,对提升企业未来的效益起着关键的作用。企业高层次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着变革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企业理念及文化的承接。高层次的人才是企业宝贵的资源,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阶段。最后,招聘后的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企业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的奖惩制度、人力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等。这一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不同能力和不同努力程度的员工加以区分,并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励个体自觉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通过培训提升个体的对其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同时增强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程度。上述两点皆可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个体对企业效益提升的贡献度。
(二)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
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对企业收益的提升,笔者从下述两方面阐释: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团队工作的关系。企业效益与企业人力资源储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是否更加有效也决定着企业的效益创造。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及储量和质量都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规划和发展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而如何更加有效的运用企业人力人才储备这一智囊库,依赖于企业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二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效益创造团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组织层面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提升企业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目标需要与企业整体目标相一致,这也体现了组织团队目标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合理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对企业效益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组织层面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直接决定着企业效益、竞争力的强弱以及市场竞争的成败。
四、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企业效益应进行的变革
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企业效益的提升作用甚至对于企业的管理不利,笔者提出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变革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以企业利益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负责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部门。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基于企业战略层面的目标,并符合企业全局现状,确保其各环节都是为实现企业利益服务。同时,要考虑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及人文氛围,从而使得人力资源规划与本企业相适应。对于规划的实行,要给予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对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提高和保障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
(二)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培训开发
当前知识技术更迭迅速,因此企业要及时加强对员工知识技能的培训,从而保证企业整体的文化知识水平跟上时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各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性。同时,企业应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企业培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对培训的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估,对优质的培训规划加以拓展和推广。
(三)承担企业报酬与津贴系统的开发任务
人力资源部门要针对各部门的职能和其对企业的重要性、贡献度设计出差别的薪资,合理设计企业薪酬和津贴系统,并监督系统的运行情况。薪酬和津贴系统的设计较为复杂,与企业的切身利益相关,这就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到企业的利润,不损害企业的效益,还要充分的发挥薪酬津贴的激励效应,使得该系统能够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在薪酬和津贴的设计上,各部门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五、结束语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较大程度的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不仅仅要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还要变革传统低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使得企业管理现代化,以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作者:彭颖 单位: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
参考文献:
[1]季宇.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J].商,2013(11).
[2]苏中兴,曾湘泉,赖特(Wright).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国内外实证研究的评论与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6).
[3]刘萍,刘国成.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分析[J].学术交流,2003(3).
[4]李玉蕾,袁乐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研究,2013(10).
篇8
1 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
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 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
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 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
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见表1。
表1 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
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
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e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 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
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行为观察示意如图1所示。
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 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具体安全预警指数界面如图3所示。
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所遵循的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如图4所示,系统针对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功能实现。
图4 360安全体系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在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安全问题伴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只要有生产,就会有安全问题,生产企业就会面临保障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要求。每10万人死亡率是国际上评价工作场所安全状况的最主要指标。先进工业化国家每10万人死亡率普遍较低,目前平均值为4左右,其中:英国最低,在1以下,为0.60;澳大利亚次之,由1992年的7.00下降到2011年的1.93;德国居第三位,自1990年的5.10下降到2008年的1.87;美国由1992年的5.30下降到2011年的3.30;日本2010年为1.61。经同口径测算,目前我国每10万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平均值。由此可见,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上还有很大差距,如何将国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应用到国内企业安全生产管控工作中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比较国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以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为例,提出适用于集装箱码头企业的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
1 国外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基础
发达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证明,通过体系化管理,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风险识别、控制和管理,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逐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终是可以实现本质安全的。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较早,伴随着工业进步,其安全生产管理理论也有了飞跃式发展。从法默的安全事故频发倾向理论、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轨迹交叉理论、系统安全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和理论从最初的宿命思想到可控思想,从单独因素到系统因素,从单一关注伤亡到将健康与安全统一考虑,这都是不断进步的表现。从最初的事故学理论到后来的风险控制论,再到现在的安全哲学理论、安全逻辑科学、安全法学理论、安全信息理论、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理论、安全工程理论、安全仿生理论、安全文化理论、事故灾变理论等,其他学科的理论不断与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相结合,对现代安全及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默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认为,少数工人由于自身原因,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内在倾向,是所谓的事故频发倾向者和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种理论目前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海恩里希的因果连锁理论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会经历多个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中间环节起到预防作用,就能避免事故;只有重视消除轻微事故,才能防止轻伤和重伤事故,否则大事故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1961年,吉布森提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意外释放的各种能量是造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及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作为一种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强调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同又匾的地位。按照该理论,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的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安全理论是人们为解决复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而开发研究出来的安全理论和方法体系,其强调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即在设计系统时就用安全工程方法进行风险管控,系统安全工作包括危险源识别、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及危险控制等一系列内容。
安全行为管理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企业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后迅速在欧美及日本等现代工业化国家兴起;由于其成功地为许多知名企业(如杜邦)实现卓越的安全绩效,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并采纳。安全行为管理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采用“行为前因-行为-行为后果”的行为模型,通过创造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鼓励人的安全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人的行为而引起的事故,进而实现事故预防和安全生产目标。
2 内外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情况
比较
基于上述理论,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就形成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典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是我们熟知的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环境(Environment)管理体系(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健康安全评价标准体系OHSAS 18001。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效果十分明显。HSE管理体系强调以领导承诺为核心,以无事故、无害于员工健康、无损于环境为目标,包括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三大要素;体系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建立的准备、初始风险评价、策划和设计、文件编制、执行和实施等。
为提升我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该《规范》包括13个要素。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HSE管理体系与《规范》的比较见表1。
从我国相关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结果来看,普遍存在重体系、轻日后管理,重机构审核、轻自我提升,重原汁原味、轻联系实际等问题,导致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与安全管理能力不匹配。此外,有学者认为,现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过多地强调管理的标准化,而忽视现场操作的标准化。
不可否认,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然而,众多国外企业发现,在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后,虽然企业的重大安全事故比例明显下降,但企业的一般事故却没有得到明显控制。为此,国外企业结合其安全生产管理实际,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推行安全行为观察管理方法,使企业安全绩效得到明显提升。业界一致认为,安全行为观察方法不仅丰富了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而且是基层队站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及促进安全团队文化落地的重要工具。
3 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
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在集装箱码头企业的应用普及,部分码头企业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来固化和提升安全生产管理,但国内绝大多数码头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仅实现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文档(法律、法规、制度、应急预案、组织架构、安全目标、安委会会议、安全投入等)电子化、安全检查表等管理功能,针对班组安全的信息化应用却鲜有案例。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安全行为观察的集装箱码头企业360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集成企业管理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实现现场安全状态评估和预警体系与标准化融合,形成自下而上的安全生产管理优化模式。
为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可将生产要素抽象分类为5个一级要素和162个二级要素,其中,一级要素主要包括人(即各工种)、设备和工属具、设施(即码头、库房、办公楼、道路等)、环境(即天气、船舶、水域等)、管理(即教育、会议、资金、制度等)。集装箱码头企业的生产作业流程可拆分为11个一级工作场景(包括靠泊、系解缆、集港、装船、拆打加固、揭舱盖、船前准备、辅助生产、提箱、离泊、卸船等),在将工作场景与生产要素交叉后,按照安全行为观察的方法对员工的反应和站位、个人防护装备、工具和设施、程序和标准、人体工程学、现场环境和秩序等标准进行图文采集,从而实现对指定场景员工安全行为标准的数字化处理。此举是推行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安全行为观察和团队安全文化的基础,也是安全职责清单具体化的重要手段。集装箱码头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行为观察示意如图1所示。
对照安全行为观察标准,员工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反馈观察结果(反馈结果包括现场行为实时照片和定性评价),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定期分析安全行为结果,并通过系统发送达标行为统计和安全行为标准图文资料,从而对行为不安全人员进行培训,并要求相关责任人确认。同时,系统还具备安全行为随手拍功能,以启发员工发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隐患。
此外, 360安全体系对物(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管理标准也进行了图文标准定义,并设定相应的排查周期,从而实现安全主体责任层层预警和监控功能及安全预警指数的计算功能(见图2),具体安全预警指数界面如图3所示。
收集到员工安全行为数据后,便可以随时应用安全行为观察方法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所遵循的安全行为观察步骤如图4所示,系统针对每一步骤都有相应的功能实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手机端安全排查界面如图5所示。
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
360安全w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 结束语
经过半年的试运行, 360安全体系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展现和贯彻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承诺,落实有感领导,全面关注安全;提供上下沟通、双向讨论的途径,增强码头企业安全文化氛围;有助于了解码头企业的整体不安全行为及趋势,识别现有安全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为进一步改善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目标和方向。
(编辑:曹莉琼 收稿日期:2016-11-14)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合行业典型安全事故,在360安全体系中定义重点安全行为治理的4个领域,分别是人机配合、高空坠物、流机作业、机械维修,从而使安全管理人员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行为管理。360安全体系提供一键式安全行为排查功能,例如,在针对岸桥高空坠物的安全行为管理中,系统对岸桥容易产生高空坠物的部位进行安全标准化信息(包括易坠落物的标准状态图片、排查周期等)采集。360安全体系定期向指定员工发送排查任务,以便其实施现场排查,反馈排查结果。360安全体系手机端安全排查界面如图5所示。
360安全体系分为以下三大模块:(1)手机端,是隐患群防群治和隐患数据采集的工具;(2)个人计算机端,是各部门落实自身主体责任的工具,同时也是安全管理人员实施监管的工具;(3)系统后台,是企业级隐患评估和安全管理的工具。
360安全体系后台有10个有助于安全行为改进的度量指标,称之为“十率”,即检查标准覆盖率、自查隐患率、逾期整改率、较大隐患控制率、标准排查超期率、隐患标准重复率、学习人员覆盖率、标准学习覆盖率、考试人员覆盖率和考试标准覆盖率。“十率”的作用在于:实现集装箱码头企业隐患不排查、系统能觉察,排查不上报、系统能知道,上报不整改、系统有记载,整改不及时、系统有警示的安全生产管理功能。
4 结束语
篇9
(一)自然辩证法简介
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门类,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某一具体规律、科学技术某一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中具体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1]。它吸取了历史上自然观的精华,摒弃了旧自然观的糟粕,研究和认识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学图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规律,并研究和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科学技术观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1]。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来考察,科学技术发展到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成果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1]。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理论体系[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社会认识实践具有重要的自导意义,唯物辩证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系统阐述了我们在实践中所用的方法、技术和逻辑过程。
(二)自然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他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度,需要一个正确的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自然辩证法为我们提供这一整套理论,要求我们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自然辩证法
(一)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一词越来越多地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定义很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ISO10006)》定义项目为:“由一组有起止时间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所组成的特定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规定要求的目标,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
“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3]。
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是项目管理的重点。工程项目的对象通常是有着预定要求的工程技术系统。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系统的管理。完整的项目管理工作过程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反馈等。项目管理应该包括全部的管理任务,有工期、费用、质量(技术)、合同、资源、组织和信息等的管理。
(二)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的一般步骤:阐明问题目标选择系统方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决策实施计划。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4]。
1.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内在要求性
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系统性、产品固定性、成果的不可挽回性、体积庞大、操作空间有限、技术复杂、规模宏大等技术经济特点,从而对立项的正确性和目标的实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许多的子项目,也包括管理项目的人——管理者。工程项目管理者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经营素质与方法等,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主导因素。
(1)现代项目管理具有特征:“1)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化。这是现代项目管理最显著的特征。现代项目管理吸收并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具体表现在现代管理理论的应用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现代管理方法的应用;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最显著的是计算机的使用。2)项目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由于现代社会对项目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需要职业化的项目管理者,这样才能有高水平的项目管理。3)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项目管理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复杂的工作,要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使得项目管理日趋国际化。”[5]
(2)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内容:包括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等。
项目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工作,在某一工作区域内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都会对另一个工作区域产生影响。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很明确的、可以把握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难以把握的。由于存在这种内在的相互作用,所以需要管理者对各种项目目标进行权衡。在各种管理中,要有整体和全局观念。任何一个子系统、子项目都不能脱离整体,一旦脱离整体,其组织就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2.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
系统不仅是整体的,也是开放的。系统的内外部环境也会影响到管理者对项目的管理。如何处理系统的开放性问题,管理学中的SWOT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其哲学依据就是开放性原理。SWOT是在进行项目选择时最常见的对项目优劣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左右框代表内因,上下框代表外因;Ⅰ、Ⅱ代表积极因素,Ⅲ、Ⅳ代表消极因素。框内内容表示:(1)上边的Ⅰ为内部积极因素,即自身优势(Strength);(2)左边Ⅱ为外来积极因素,即外部机会(Opportunity);(3)下边Ⅲ为外来消极因素,即外部威胁(Threat);(4)右边Ⅳ为内部消极因素,即自身劣势(Weakness)。
在承接一个项目之前,以项目团队为中心进行SWOT分析有助于提高决策的理性,减少决策的失误。其方法是:(1)列出团队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充分地发挥这些优势,并填入Ⅰ。(2)列出该项目提供了什么外来机会以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填入Ⅱ。(3)列出可能影响项目成功的威胁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威胁,并填入Ⅲ。(4)列出团队自身弱势以及怎样将影响降至最小,并填入Ⅳ。
SWOT方法就是如何利用内部的变化去适应外部环境。项目目标要能实现,就必须发挥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避免威胁。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事物质和量的统一体现在“度”的范畴里。“‘度’是一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话动范围。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6]协调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取得一个成功的项目,协调具有重要的作用。
协调可以使矛盾的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是协调的中心和沟通的桥梁。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
三、结语
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础。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自然辩证法贯穿在我们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赵修渝.自然辩证法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杨.软件工程中的自然辩证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6).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俞慧玲.运用系统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管理[J].水路运输文摘,2005,(2-3).
[5]成虎.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财会人员 后续教育 柔性管理 研究
一、绪论
1.柔性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其含义
(1)背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日美企业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竞争环境的变化太快而企业自我调整、适应的速度跟不上,仅仅依靠对现有大规模生产模式和系统的逐步改进和完善,已经不能实现重振制造业雄风的目标。对此,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率先做出相应的配套改革,从而导致企业内部柔性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并于上世纪末被引入我国。
(2)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人的心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
柔性管理理论建立在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基础上,目的就是要用先进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去引导人、塑造人,逐步形成环境,达成共识,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即要求员工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去执行,完成“外在规定―内在接受―自觉行动”的转化过程。
柔性管理的特征:
柔性管理的理论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真正从管理学理论上来分析,柔性管理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模糊性、非线性、塑造性和滞后性上。
刚性管理则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利,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而柔性管理则是基于人们对规章制度的认识、理解与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寻根求源,柔性管理理念其实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道家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柔性管理为特征,按照事物自身的法则来进行管理,不把人的主观意志强加给事物及其过程。儒家则把“道之以德”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提出了“和为贵”的社会和谐平衡和“刚柔相济”、“宽严结合”的指导原则。在如今的许多企业中,儒家的管理思想也渗透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将柔性管理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2.刚性管理
刚性管理则是强调以“规章制度为本”,管理者视生产资料为资本,视人力资源为成本,组织依靠严密的结构、严明的规章制度和赏罚分明的激励来进行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具有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它要求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一切照章办事,不讲情面,注重效率和实绩,典型的有20世纪通行的泰勒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它的种种不适与弊端也渐渐显现出来。
3.柔性管理模式与刚性管理模式的比较
刚性管理则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依靠的是组织制度和职责权利,管理者的作用主要在于命令、监督与控制。而柔性管理则是基于人们对规章制度的认识、理解与内化,它所依靠的是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心理文化氛围,管理者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支持。
二、实施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工业经济时代的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是强求统一的“刚”性管理。目前我国财会人员后续教育管理工作基本上就是停留在传统的强调控制、监督和惩罚的刚性管理格局上,坚持以“事”、“物”为中心,管理理念陈旧、管理体制僵硬、管理机制欠缺、激励机制模式化、培训机制不系统等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产生了不少矛盾:供给和需求存在矛盾、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层次的单一性与后续教育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传统后续教育方式与大规模的学习需求的矛盾、后续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的缺失、从业者的薪酬水平与其拥有的从业能力不相匹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其不利于财会人员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和最有价值的高级管理人员潜能及创造力的发掘,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柔性管理正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管理,强调灵活与变通、民主与合作,突破了刚性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实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和柔性化,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发掘人的潜力,从而促进人的持续、全面发展;而且,近年来柔性管理思想在企业里尤其是知识型企业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趋势是鼓励创新的教育,智慧型、主动型和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争夺的焦点所在,与之相适应的财会人员后续教育管理应该与时俱进,开展较具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
与一般组织结构不同,财务人员工作时间具有明显的时间性与连续性,一般情况下,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的工作高峰期,银行业更为明显;双休日基本上都他们的结账时期;岁末年初几乎都是审计高峰期。这就决定了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管理应该坚持以弹性管理为主的原则。尽可能地尊重他们的工作期间,尤其是财务骨干的工作特性,尽可能创造条件,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捕捉灵感、开展企业服务研究。
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网络后续教育柔性管理的主要做法及其启示
1.各省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集团以及其他具有培训需求的委托方向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提交学员名单、身份证号码以及其他必须的注册资料。
2.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开辟后续教育专栏式网页,学员注册登记后即可限时登录学习。
3.课程划分为必修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所学分数计入后续教育学习考核体系中,只是每门课的分值较低。
4.在开放期间内,网站每天24开放,学员随上随学,可以反复不停学习。
5.设立在线测试,随时掌握学习程度。
6.允许多次考试,以最终成绩为准。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实际上就是BUS教学组织方式,它可以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员个体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益。在考试方面,允许学生自主参加考试,实际构建了考试管理柔性化、学习评价综合化、学分认定等价化等的学业考核机制,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育模式方面:能够完善人员结构多元化、能力培养个性化、绩效考评综合化的教学团队培育模式;可以适应工学矛盾,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制定适时调整、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管理制度,充分满足教师合理的个性化培训要求,不断激发兼职教师参教、导教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财会后续教育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
四、柔性化后续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设想
1.成立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增强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力度。财会人员继续教育毕竟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财政部门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因职责不同等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财政部门中设立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将有利于加强对财会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力度。该委员会是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智囊团和决策机构,由教育界、会计界和财政部门的高层次人员组成,总体上以教学、科研单位的会计专家为主,同时吸收部分大中型企业高级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应用财会资料的组织如评估机构等参与。财政部门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财会人员的培训、优化教学资源工作,切实保证培训质量。
2.系统开发财会职业后续教育课程。课程开发是影响后续教育内容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实施课程开发时,应历经立项、审批、实施、试验、评价几个阶段。课程开发的内容应根据课程培训目标、内容和知识空间来确定要使用的课程开发工具和课程的最终表现形式(如在线课程、多媒体课程或传统课堂教学课程),而不应先确定要使用的技术再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材料应包括学员用书、练习题与答案集、教师用书、讨论案例和所可能涉及到的其他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式的,除网络信息途径资料或传统的课本式,还可以教学光盘等课件的形式以及其他可能的多媒体形式。
3.大力推广、加强远程教育模式,通过IT技术途径,向学员提供主动的、弹性的自律学习平台。利用网络现代科技的远程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机智能最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为学习者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以后续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4.实施BUS教学。BUS顾名思义,即“定点乘车、自由上下、强制检票”。BUS有固定的路线,乘客在不同的站点自由上下,最终达到各自的目的。“BUS模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某一段时间,对某一特定模块滚动开出,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到期参加课程考试。BUS教学模式主要形式是“固定内容、固定教室(网站)、连续时间、循环讲授、随时考试”,同时在网下建立实体辅导教室,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预约进行培训项目具体训练相结合的预约式教学模式,以此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网站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5.预约式辅导教学。借鉴电视大学教学方法,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辅导。同时建立学员学习交流小组制度:网络教学是学员分散式培训,限于时空限制,教师不大可能与所有的学员都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因此,各地在设立辅导班过程中,应当将培训辅导班划分为若干学习交流小组,通过学习交流小组把学员组织起来,建立起辅导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师生沟通桥梁。学习交流小组的组长人选可包括各次参加培训的财务主管、领队,也可以是学员代表。辅导教师除在课堂上组织实施教学辅导外,应经常课下与学习交流小组的组长和代表见面、交流,收集学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6.考试管理柔性化。财务人员工作具有明显行业特点,劳动成果难以衡量。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组织机构内应建立一套鼓励创新、科学且合理的激励机制。
借鉴网络游戏的积分性刺激做法,循序渐进引导学员深入学习。
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跨国性。广大财务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着种族、民族、语言的不同,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文化特征,在工作中必然会产生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因此要创建一种宽容、谅解、包含的文化氛围,以减少冲突。
为了有效地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应当允许学员在统一组织安排的指定考试之外,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到网络考试中心申请参加各类相关课程的考试,既可以申请后续教育计划以内的课程也可以申请计划以外的课程,选定的学习课程成绩以学员历次课程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这种做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由此,学员乐学善学必将蔚然成风,可以进一步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7.学习评价综合化。建立任选课学分奖励机制,学员在指定期间、年度、取得的行业研究成果、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相关技能竞赛奖、地方相关职业技能赛排行榜前10名等均可获得任选课学分。这种机制将能够有力地调动学员全方位通过自己努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
8.展开教学团队柔性化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学能力。在授课管理方面,改变原先设置高壁垒、流动性差的僵硬做法,转为以实际需求为基点,围绕需求合理的配置授课教师,建立有利于创新,具有包容性、融洽性的柔性组织文化。因此,应当创造有利于教师创造力发挥、知识共享的文化气氛,组织者要把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必须实施师资队伍结构多元化、能力培养个性化、绩效考评综合化的教学团队培育模式建设,优化教学团队的“多师结构”,激发企业以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组织人员参教导教的积极性,开拓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渠道。
五、正确处理好柔性和刚性的关系
柔性管理使得学员对学习、对课程、对专业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度增大,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柔性管理的“柔”主要体现在选择度上,考虑到了学员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不同学员有不同的发展潜力,所以在培养过程中不能一刀切;“刚”主要表现在学习标准方面,只要学员选定了某一个课程模块或某一个专业,就需要严格按该模块、该专业的学分要求进行学习和审核。柔性管理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是刚性与柔性的互补。
教学管理的柔性化更好地体现了后续教育的“高等性”、“职业性”、“社会性”,保障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项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工作的综合性改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按照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教学管理柔性化各个方面的配套管理与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君.高校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首席医学,2006.11.20.
[2]刘芳,于善甫.论企业柔性化管理.2009-11-28.
- 上一篇:树木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 下一篇:历史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