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价值观;内在逻辑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其亲和力及针对性的同时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要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指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道路。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将普通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全面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任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在所有学科专业中加以推进。由此,“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成为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广泛共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如何在这一宏大叙事背景下,结合学生特征进行内容构建,将课程思政落细落实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中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逻辑关系及其解析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全面重塑体育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1.体育课程实践中的堕距现象导致当前体育价值观旁落。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整体文化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构建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迁,不同部分文化不一致的变迁速度是造成社会整体文化错位、差距、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并将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1](P1635)体育课程实践领域的文化堕距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社会发展过程中考试制度和考试文化的变迁,以及升学考试中体育学科权重、分数占比的失衡所导致的体育课程边缘化,导致体育课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至今仍大行其道。二是体育课程本身在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未能深刻认识到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体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深层联系;体育课程设计未能适应社会整体文化和人类生活方式快速变迁,导致体育在应然、当然和实然状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青少年体育整体目标的达成必然需要相应的体育价值观和具体机制与之匹配,即在对体育宏观目标进行规划时,各种制度安排和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二者缺一不可。就国家对青少年体育整体目标规划而言,201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7部门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文件对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要求,共同制定和了《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将学校体育目标锚定为青少年体育综合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两个方面;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和体育意识培养、活动参与形式、体质健康状况、多方联动效应和体育活动保障等几个方面构建了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体系,试图通过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家庭与社区的多方联动,实现青少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与3次以上中等强度体育活动、至少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25%以上等五项目标。目标规划详尽、制度设计亦相对完善,然而数据统计显示,当前能够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青少年学生占比不到20%,能够达到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周参与中等强度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普通学生凤毛麟角,可见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等目标均未能完成,身心健康及社会适应等目标缺位现象长期存在。究其原因,青少年群体体育价值观的缺失是目标难以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群体未能准确认识到体育的功能效用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未能养成坚持、协作、自律、拼搏的体育价值观念,这是体育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难以发挥效用的深层原因。2.体育课程思政全面重塑体育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如前所述,体育价值观缺失已成为困扰高校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桎梏,如何突破当前体育课程中的文化堕距现象,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相匹配的体育价值观,成为体育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体育课程思政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指导方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去,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这一要求在体育学科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体现为利用体育课程“身体在场、知行合一”的独特实践性和体验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领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各科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在学生“重拾阳刚之气、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中的重要作用,将体育素养提升与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联系起来,牢固树立“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终身体育思想。

二、基于价值观解构的体育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及其逻辑解析

1.体育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及其价值观解构。教育部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课程思政内容的整体构建给出了明确的范畴: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充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通过对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动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世界观教育。二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对学生进行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宪法法治意识教育为核心的人生观教育。三是以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价值观教育。这些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需要进行详略取舍、分类细化,既能够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又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既能够树立“健康第一、奋斗有我”的理念,又能够厚植顽强拼搏、“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情怀;既能够理性看待和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又能够认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中所蕴含的“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文武双全”等深厚哲理。2.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选择与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不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简单地照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对体育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进行发掘、梳理和重新认识,拓宽体育学科课程育人、育体、育心渠道的过程。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实践活动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双翼,同时也是体育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渠道。对体育学科知识和运动实践活动中的育人要素进行发掘,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其中,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内容框架,成为当前落细落小落实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必由之路。从宏观上来说,体育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文科领域的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法学、各种运动项目的教材文本,到理工科领域的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营养、运动心理等学科,我们既可以从不同运动项目的源起及发展历程中领略到民族文化差异和与种族歧视斗争的历史,深刻认识到体育文化交流与融合所带来的民族认同感,认识到体育强国之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也可以从体育史中看到中华民族体育振兴与崛起中许海峰、聂卫平等榜样的作用,从乒乓外交中领略体育之于国家的意义,从中国女排永不言败的精神中汲取为国争光的勇气和力量;还可以从民族传统体育与外来体育项目的比较中领略民族文化之美、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精神风貌。从运动实践活动的视角来看,学生参与实践是体育最为直观的体现方式。运动对身心所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兴奋和抑制等各种复杂情绪反复交织,不同情境下的选择和各种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形成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线索。首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不同运动技能的动作方法、练习手段以及在练习过程中的本体感觉,使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能够切实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坚持”的意义。其次,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技能和运动战术进行深入思考,即在运动实践中结合自身特征对如何运用基础运动技能形成个性化的技术风格,如何与队友协作形成多元化的战术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信、合作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化思维模式,领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再次,通过长期的运动实践,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体育价值观,即知道在不同运动情境下如何练习、运用和掌握动作技术,在形成个人独特风格的动作技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锻炼习惯,并能在体育生活化的过程中持之以恒地加以运用,真正从行为上认同体育的价值。

三、基于价值观生成的体育课程思政组织实施及其逻辑解析

1.体育课程思政中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路径分析。体育价值观是学生个体在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实践参与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按照“接受—反思—价值概念化”的逻辑程序形成的具有内部一致性的态度和信仰,既涉及价值观与体育知识体系及其传授方法之间的联系,亦关涉到价值观如何在运动实践的组织及参与中生成。根据布鲁姆的课程目标分类理论,体育学科课程目标可以据此划分为知识传承、技能实践和情意发展三类,前二者为显性目标,后者为隐性目标,隐性目标的达成取决于显性目标本身的科学合理性及其表达方式,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具体而言,知识传承是教师选用合适的媒介对体育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体系进行传递的过程,这其中包含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思想水平等隐性目标的传承;技能实践是对体育学科领域各种知识和运动技能进行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在内的实践认知,总结其中的基本规律,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反复练习和揣摩思考达到体育习得的过程,这其中亦包含了坚持、拼搏、协作、自信等优秀品格的培育;情意发展则是指在体育知识传承和技能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从事体育活动的动机、情感、品格和价值观,包括对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及专项知识的接受、反应、重视、组织并形成最终体育品格及价值观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体育价值观的生成路径不仅取决于教师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及表达方式,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态度、接受程度、实践方式和思维水平,亦即体育价值观生成要求学生不仅对于教师所构建的课程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能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和反思其中的规律、解决和克服遇到的困难,并将其内化为本体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够领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等隐性目标。2.体育课程思政组织及实施方略。课程的组织及实施是将课程中的概念、通则、技能、价值等各种要素或成分妥善加以安排,使其力量彼此谐和,并将其付诸行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最大累积作用的过程。就课程思政视域下的体育课程而言,是将体育知识、运动实践、情意发展、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要素的中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和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合理安排,并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习者理解体育内涵、内化体育价值、促成行为改变的过程。教师组织时不仅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体育知识水平和起点运动技能构建内容严谨、科学合理的层次,还需要从表达方式和表达细节上贴合当代学生的审美习性,在注重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的统整性和运动技能的迁移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关联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认知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以往体育课程改革中所积淀下来的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等优良传统的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最新趋势,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涵养,以久久为功、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综上所述,体育学科领域的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体育价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这对于解决当前体育课程文化堕距所造成的体育价值观缺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需要从内容架构中重新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与体育知识和运动实践紧密结合,并以恰切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明晰体育价值观的生成路径和形成机制,在课程教学实践的组织实施中以身为范,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联系起来,构建科学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课表编排涉及的教学资源有课程、教师、学生、时间等,各系部编排课表时在遵循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多方位思考且利用有限教学资源合理人性化地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 存在问题 教学资源 合理排课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形式变化,办学层次专业不断更新,对民办高校课表编排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民办高职院校排课时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重要实践应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学单位和课程众多,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现实中教师和教室的严重短缺,很难立刻制定出准确、合理的课表。且单纯使用人工编排需花费大量精力,教学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虽然教务管理系统已普遍应用,但是在排课这个模块中解决本院校排课人性化问题还是有不足的。因此,合理地编排课表是一个急需解决和棘手的问题。

学分制起源于美国,随后被世界各国高校竞相学习和采纳。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提出:“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措施,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学分制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分制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民办高职与公办高职相比,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分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对课表的编排有着不同的要求,课表编排在学院教学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系部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每个新学期开始之前,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制订全院公共课、各系专业课课表。以充分满足专业教学要求,并优化配置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得以科学、高效、顺利地进行。课表编排者在遵循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多方位思考且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合理人性化地解决出现的矛盾和困难,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贯彻教育部2006年16号、2011年12号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的要求。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按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主动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金肯学院有着其他民办高职院校的共性及特殊性,如各系各专业中的特色班、校企合作班。所以教学管理课表编排者谨遵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教师和学生需求为主体,找到合理编排课表的突破口。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异动频繁

民办高校存在已有一段历史,各种条件已相对成熟,人才培养方案已相当完善。但是每学年在实践过程中总会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张显每年度都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可是每当编排下学期课表时,人才培养方案还未调整完善,课表编排人员无法准确及时确认开设的课程。然而课程的性|、学分、课时等有可能出现改革,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拖延课表编排进度。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O;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因此需要学院制定严格的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规章制度,且在编排课表工作开展前已优化完成,课表编排者必须严格遵守人才培养方案,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更换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及课时安排。对于部分需要调整的,至少在排课前一个星期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异动的申请,经学院与教学管理部门同意后方能实施。这样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才能使下一个工作开展得游刃有余。

二、教学资源合理利用

民办高校因经费问题,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配备是课表编排困难因素。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将教学活动摆在首位,注意编排课表时需要统筹安排,合理分配现有教学资源,尽可能将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使课表尽量合理、科学且人性化安排。

课程表是学院日常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活动的“指挥调度表”。是执行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课表合理编排工作是学校最基本又非常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之一;是学院建立稳定教学秩序最根本的保证;是学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具体表现。课表编排利用手法有软件编排及人工编排,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的是软件与人工相结合的手法。一堂课包含的因素:具体课程、课时、班级、教师、场地、时间。大致可用一个矩阵图表示:

各种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因素都将影响课表编排,如何合理优化地编排是个难题。首先需要清晰了解这些因素,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老师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一门课程基于学分制条件可以分多少个课时,然后按照课时进行教学分配。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排课表。金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分类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素质模块,包括通识课程和跨专业公共选修课程;第二部分为底层共享模块,即专业基础课,专业群各个专业必备的职业基本能力的课程;第三部分为中层分类模块,即专业核心课,主要指学生面向本专业就业岗位必须学习的专业必修课;第四部分为高层互选课程模块,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拓展课程;第五部分为综合技能训练模块,主要有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

2.班级。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班级教学是现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教育形态。在金肯职业技术学院里班级有两种概念,有行政班和教学班之分。行政班级指招生时注册的班级,每个行政班级有相应的行政班级名称,如造价1班,造价2班。教学班有单独行政班,或者几个行政班级的合并,或者一个行政班级拆开的一部分,也有可能是几个行政班级拆分后的再组合……但在实际排课时要考虑上述情况。如某个专业的生源人数有210人,因专业的特殊性实行小班化教学,分成7个教学班,根据课程安排,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分成2~3个教学班。体育课因学生上教务系统选择自己感兴趣课程分开上课,因此真正上课的班级有可能并不是单独的行政班,而是几个行政班的组合或者一个行政班级的一部分。

3.教师。

《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狭义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担任教育、教学工作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人。在校园里又派生出来“××学科教师”,如数学教师、体育教师,管理学老师等,用以区别传授的课程。高校招收生源扩大,生源大战关乎民办学院生死存亡,民办高校从懵懂到成熟到趋于平稳,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建设尤为重要。学院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实,应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引进相应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由于课程的特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及其他学校的精华需要对外聘请教师。此外,本院校教师进修的、休产假的及辞职的,因此需要在排课前各系各部门制订一个合理的师资计划,否则会出现调课现象,从而影响教学活动。

合理且人性化的排课在保证教学质量且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教师提出的排课特殊性要求,在排课前做好计划,对怀孕教师及教师身体原因应酌情考虑,根据需要排课,并给予适当帮助;在课程特殊需求情况下酌情帮助安排课程。如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班长期在外的教师,可采用集中授课形式安排在前半学期或者后半学期,给教师腾出大片时间安排个人教学及科研工作。

4.场地。

教学场地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有教室、实验室、体育场馆、实习基地。教室: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画室;实验室:各系各专业专配的实验器材的教室。如汽车实训中心、机械实训中心、土建实训中心、人文实训中心等;体育场地:乒乓球馆,力量房、舞蹈房、跆拳道馆、田径场、篮球场;实习基地等。

排课时根据课程需求及学生人数进行场地选择与安排,以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1)公共课程中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采取的是小班化教学,选择设备较好的小教室;(2)公共课程思政课,专业基础公共课涉及合班问题,优先选择场地,选容量较大、设备较好的;(3)一些在多系共用的实验室中开设的实验课程需事先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提前安排,以免时间上冲突,如电子电气实验室;(4)由于学校加大教学资源投入,计算机机房也在更新,为了充分利用,我们对机房做了部分调整,如旧的计算机必然在硬件、软件上稍显过时,安排一些对计算机要求不高的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而部分要求较高的课程如CAD绘图课程则必须安排到计算机性能较好的机房。所以使用到计算机机房的课程需要事先了解课程的性质,做到合理安排;体育课到相应专有场地上课。对于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学生从感官层次接受教学,是先听还是先看?在这个被电子屏幕冲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是有利还是有弊?多媒体教学是把双刃剑,需要教师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从有限教学资源来说,多媒体教室虽一直在扩建与升级,但是仍然做不到每间自然教室的标配。从近三年开设课程登记表来说平均每学年每学期全院开设课程约225门,行政班级约210班,开设课程登记表有一栏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室,95%以上选择是,匿名调查表上90%的学生喜欢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是个互动环节。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协调安排,譬如按课时一周有两节大课的至少保障一次用到多媒体教室,没有被安排到的多媒体教室可以因课程需求给予调课请求。

5.时间。

教学时间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时间的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准。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标准时强调不仅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每天上午精力比较充沛,学习效率较高,特别早上1-2节课,因此在上午安排一些主要的和难度比较大的课程,如系里的核心专业课;每天下午学生容易疲劳,学习效果不是太理想,则应当安排一些较易理解的课程,或者实验、操作或体育课程,晚上和周末尽量不排课;每周三下午为W生和学院共同活动时间,也不排课;每个班尽可能保障每天都有课不要有空档期;同一门课每天不要超过三节;每位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门课程;每位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只能安排一门课程……这是从时间上安排课表需要注意的。

合理人性化的编排课表,首先熟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然后根据教学计划、现有教学资源及教师、学生情况,使教学时间、场地得到充分运用且方便教师教又方便学生学,以最经济的投资获得最佳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若有教师只考虑自己提出一些不符合排课规则的,不利于教学效果及教学成本的要求,此时课表编排人员要懂得以合适方式委婉地予以拒绝,以免破坏教学秩序。

三、课表的可行性及后期调整

1.课表检查与反馈。

课表编排工作是一项系统性较高的工作,在排课前各系各专业已将开课一览表送至教务科审核,开课一览表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反复检查,反复核对课程是否出现错排、漏排的现象,集中性实践环节周次是否空出,课程的性质、班级人数等信息是否有误,课时数是否符合教学计划等,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编排原则,提高师生对课表的满意度,在课表初步形成以后进行微调整。

2.进网络教务系统,提高排课效率。

课表进网络教务系统,提高排课效率。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基本利用计算机排课软件取代手工排课,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人性化地合理编排,需要计算机软件排课与手工排课相结合。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已采用计算机智能排课软件进行排课,经过几年实践,效果较为理想。还需要与人工排课相结合,这样才会及时发现漏排、漏报的课程;学生课表周次、学时安排是否有误或不尽合理的课程;发现教室、教师上课时间地点安排有冲突等。这些问题一经发现,得以及早处理,以保证课表的合理安排,避免教学事故发生。

3.反复校对装订成册,加强课表管理。

课表在系统里导出来后,再次核对,与系部核对,教学资源的核对(教师、场地、学生等),然后装订成册,在开学开课前分发到各单位。加强课表管理,在正常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及实际情况做相应更改及使调课率作为教学秩序的标志性参数,督促各系部加强管理,遏制随意停调课现象,以维持教学应有秩序。

我院校实行的课表排调课工作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学秩序的优劣。为此,寄希于各系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和支持。同时,加大对教学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资源,保障教学。以便有秩序地组织全校教学活动。另外由于它和其他时间表问题同属于一类问题,因此课表编排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力地推动其他具有这种性质的实践编排项目,如各类考试时间安排、各类大型会议、比赛、晚会,时刻表等。

参考文献:

[1]杨菲.在高校排课中实践“以人为本”思想的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06).

[2]荣华伟.浅谈教务管理中课程表的编排[J].科技信息,2009(07).

[3]丁明珠.关于高校课表编排工作的几点思考[J].龙岩学院学报,2007(02).

[4]李益生.高校课表编排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5]钱宇光.学分制下高校课表编排的基本原则与要点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S1).

[6]胡世清.高校排课多元优化策略与自动实现方法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