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融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随着对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日益扩大,建立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政府财力直接投入为主导,行政配置资源为主体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迫切需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公用行业市场垄断,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最终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化、公用事业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投资主体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融资渠道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
一、目前城建投融资平台的现状及问题
1.现有投融资平台脆弱,缺少实体支撑
按照“政府投资、国企运作”的模式,各地通常以无收益的公益性资产为资本组建国资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然后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融资并负责项目实施。由于缺少实体支撑,几乎没有经营现金流入,其财务指标通常达不到基本的信用标准,必须依靠政府资源的支持,才能勉强维持平台资金周转。
2.债务问题突出,债务风险凸现
一是筹资渠道单一,城市建设债务主要表现为对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还贷压力大;二是债务结构不合理,多为中短期贷款,资金还贷期集中,可持续能力不强;三是净资产负债率高。城市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投资回报少,必然造成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本金却未能与负债总额同步增长,造成了净资产负债率畸高。
3.项目管理机制混乱,损失浪费问题严重
目前,城建投资项目的具体实施一般由建设局、水利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国有独资子公司作为建设业主,各子公司的组织体制不健全,管理人员不专业,违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招投标不规范,存在规避公开招投标,评标把关不严,业主擅自变更招投标结果等问题;二是项目超概算严重,很多项目实际投资超概算50%以上;三是项目建设和基建财务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变更设计施工、违规签证、提前支付或多付工程款等问题。
二、现行投融资体制运行中已暴露出的弊端
1.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城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均为各主管部门成立的国有独资子公司,呈现分散融资、单一建设、垄断经营、统一还贷的局面,这些公司拥有代行政府职能的天然业主地位,与政府往日成立指挥部直接参与投资和建设没有本质区别。
2.成本约束弹性化
现行模式其实就是“借贷主体是国资总公司,投资主体是各子公司,最终负债的还是政府”。这样,各子公司既不承担偿债风险,又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造成各种违规问题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损失浪费资金的现象。
3.融资渠道狭隘化
现行的投融资体制,融资渠道单一,高度依赖银行,不利于民间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事实上,许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有意向出资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缺少准入规则,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呈封闭式运行,使外界参与投资出现瓶颈效应,抑制了企业和个人参与经营性项目公平竞争的积极性,阻碍了政府财政之外的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三、对下一步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建议
1.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的传统体制使得人们对城市建设中公用行业的理解发生偏差,往往只注重它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的一面,认为公用行业向社会提供服务应该是无偿的,即使收费,也只能是象征性的。实践证明,无视公用行业经济属性的观点,只能导致这一行业的不断萎缩和衰亡。今后必须真正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以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来运作城市建设,构建城建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2.拓宽城建投融资渠道,节约政府投资,解决制约城建发展的“瓶颈”问题。在投融资时应注重直接融资,加快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步伐,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筹资渠道,完善筹资方式,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过程的良性循环机制。主要是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以及各种融资模式的组合方面进行研究,挖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营利点,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实现市场化的投融资格局。
3.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和激活无形资产是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互为条件。通过经营城市,最终要使城市资本实现“投入——经营——增值——再投入”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
4.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提高运行效率。实行“政企分开,投、建、管分离”,可消除原有体制下严重的“等靠要”现象,政府可以把主要精力转向为投资者服务,为各类投资者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同时,政府应防止从统办统揽的职能定位极端走向全盘推向市场,由市场主宰的职能虚位极端,在整个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必须切实加强政府的监管、导向、调控作用。新晨
5.加强对城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规范性文件,从制度上为强化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保障,做到“二控制一加强”。
(2)加强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包括对工程合同、支付凭证和工作量的审核,控制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严格审核项目用款,减少项目资金沉淀。
(3)配套进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设计施工总承包制以及项目制等方式,对项目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6.建立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偿债机制。建立稳定的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和可靠的贷款偿还机制,是保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姜笑琴.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投资环境[J].中国科技产业,2005,(5).
[2]樊保军.小城镇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J].村镇建设,2004,(3):15-18.
篇2
关键词:民营资本 铁路 投融资
一、引言
铁路是我国运输的主要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铁路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由于铁路建设急需大量的资金,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来说,无力承担这么建设资金,必须开辟新的投融资渠道进行相关项目的投融资,因此我国铁路建设投融资任务非常重大。
二、目前我国铁路投融资的方式
我国铁路系统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部门之一,铁路投融资体制深深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在这种体制下,我国铁路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政府投资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仍以政府投资为主。政府投资有三种形式:国债投资和国家资产实物投资、地方财政投资、铁道部投资。国债投资重点用于西部铁路建设,其中青藏铁路已使用国债58亿元,南疆铁路34.5亿元, 内昆铁路34.5亿元。
(二)国内银行贷款
国内银行贷款是铁路投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1991~2002年,铁道部基本建设共使用银行贷款1123亿元。目前,国家开发银行对铁路建设项目贷款期限延长至25年,中国建设银行也相应延长至20年,利率可以下浮10%。此类贷款的利率优惠,还贷期限较长,对铁路建设非常有利。
(三)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
自改革开放以来到2002年年底,我国铁路累计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61亿美元,涉及主要建设项目37个,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铁道部1984年开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共使用世界银行贷款8批,总金额21.9亿美元。
(四)发行铁路债券
铁路债券从1992年开始发行,到1993年年底共发行了7期,金额总计176.6亿元,对缓解铁路建设资金的紧张状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三茂、广梅汕等合资铁路先后在国内发行过企业债券。广梅汕铁路自1993年起发行了6期1~3年的企业债券,共筹集资金11.8亿元。铁路债券由于发行量大,资金到位快,可以满足铁路企业短期资金需求。
(五) 上市融资
1996年,广深铁路公司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纽约两地同时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募集资金折合人民币42亿元,其中16亿元用于偿还广深铁路建设债务,26亿元用于铁路建设、电气化改造和机车车辆购置,并投入12.7亿元自有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广深铁路公司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较好的经营业绩。
三、 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投融资的主要障碍
由于铁路建设自身的特点和民营资本投资的一些特性,民营资本要进入铁路投融资领域,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障碍
根据铁道部的规划,铁路建设急需大量的资金,但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只有拓宽铁路投融资渠道,实现经济上多元化经营才能实现铁路的大发展。铁路实现经济多元化存在着技术方面的障碍:
1.高度集中统一的运输调度指挥权
高度集中的运输调度指挥权限制了铁路局、铁路分局及铁路公司作为单位运输企业地位的确立,使铁路建设领域经济多元化的格局无法进行,进而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入。
2.铁路的固定资产专用性很强
资产的专用性越强,由资产不可逆性所带来的风险约大。如果以车站作为企业,线路、机车车辆只有为车站所用,但将线路、机车车辆拿到市场上去交易,则投资风险很大,一旦车站不购买,社会就会为此支付很高的交易成本。
(二)环境障碍
民营资本参与铁路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有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目前中国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存在的最大障碍就是产业准入和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
1.产业准入方面的限制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客观上限制了民营资本的进入。有些行业允许外资进入都不让民营资本进入。而且民营企业进入的审批要比国有企业和外资投资企业复杂和困难得多。
2.资金筹措方面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的资金筹措渠道是很狭窄的。首先,间接融资难,银行部门一般不愿意为民营企业贷款,因为他们感到发放贷款的风险与收益不对称。其次,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对于企业上市门槛要求很高,所以大部分规模比较小,产业层次较低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就不太可能。
(三) 现行铁路组织机构的制度障碍
现在我国铁路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模式,即铁道部作为全国的铁路最高的管理机构,是我国铁路建设的规划者和铁路政策的制定者。这样的组织结构使得民营企业不好进入铁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网运合一的铁路建设运营模式
目前我国铁路机构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大多铁路局都是网运合一的模式。这样就使得各铁路不仅要进行铁路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路线的铺设,通信信号和电力设施等相关配套工程安装),还要进行各铁路路线上的运营。使得机构臃肿,人员众多。并且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多数被限在铁路基础建设方面,对于铁路的营运都不能涉足,这使得一部分民营企业不敢进入。
2.统一的全国定价模式
统一的全国定价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期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统一的全国定价模式越发暴露出它的缺陷。因为运价不仅直接影响着铁路目前的经营效果,影响着铁路行业自身融资能力,还直接影响着铁路的投资收益,从而影响着铁路市场化的融资能力。
3.无法区分铁路建设的类别
目前由于铁路政企合一,使得在进行铁路建设时,不进行铁路类型的划分,但是铁路的类别直接影响着铁路以后的收益,所以在目前不分的情况下,盲目进行铁路的投融资工作,势必增加融资工作的困难度。
(四)法律和法规障碍
虽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投融资领域,但是只是对其来投资的前期工作有一些涉及,但民营资本进入以后,合作项目如何管理,民营企业如何收益及收益如何确定,国家现在并没有相关的文件和法规出台,在铁路这个需要大量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民营资本相对于国家或国企来说,还是处于劣势地位,使其在合作项目或公司中没有相应的权利,这样就不可能来保护其自身的投资和收益。而对于追逐利润的民营企业来说,其不可能对一些不确定收益的项目进行投资。
四、民营资本进入铁路投融资的建议和措施
(一)加快铁路重组和改革,实现“上下分离”
对于铁路企业真正成为投融资主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快铁路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铁路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制度创新,但在目前铁路部门的组织框架下,必须要与结构重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重组中推进企业制度创新的进程。“上下分离”不是铁路内部简单的生产组织调整,而是一种管理制度上的创新,通过“上下分离”真正实现政企职责分离,产权关系调整,经营机制转换。
从民营资本投融资的角度,这样的机构调整使铁路投融资有了根本性的变革。它使铁路投融资从原来的单一投资结构模式变成多元结构模式。首先,其把铁路投融资领域分成两个领域:一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这是指铁路建设的路线铺设、通信建设及相关编组站的建设等方面投融资。二为特路营运方面的投资。这主要是指对在铁路路网上运营的运输企业进行的投融资。
1.便于促进民营资本进入铁路运营方面的投融资。有了这样的路网分离模式,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运营企业的历史包袱,使其可以真正成为完全意义的铁路运营企业,经济效益可以明显的提高,便于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民营资本就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角度进行铁路运营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有了独立于铁路运营企业的调度公司,使得民营资本参股或控股的铁路运营企业可以获得和原有国家所有或控股的铁路运营企业同样的待遇,这样可以利用市场的手段,促进铁路运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真正的提高铁路的运营企业的效率。
2.同时,这样“上下分离”模式,有利于促进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民营资本的投融资。由于“上下分离”模式把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分开,这样会使铁路建设的投融资工作目的性更强。通过区分铁路类别,区别对待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的投融资。对于公益型的铁路建设,由于其是国家为政治、国防及国土开发需要而建设的铁路,运量少,成本高,运营后出现亏损。所以在进行公益型铁路投融资的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计划,通过对投资者进行合理的利润补贴,促进民营资本对公益型铁路的投资热情。
(二)进行运价体制改革,合理保障民营资本的利益
运价体现者政府对铁路的管制,要促进民营资本对铁路方面的投融资,必须要进行相关运价方面的改革,使投资者对其投资的项目拥有信心,并且带动更多的投资者进入铁路的相关领域。
改变运价,就是要改变目前所采用的“硬性”管制政策,在一定范围内(即给定限价)给铁路(包括铁路局,铁路分局)一定的定价权,即采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应的更为灵活而有效的铁路运价管制政策。总的方向是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铁路运价分类分级管理体制,即建立以国家统一运价为基础,充分体现铁路类别差异和地区差异,能及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定价的多种形式运价体系。
按分类分级铁路运价管理体制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企业自主定价。对铁路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公益型义务,应引入“社会成本”的概念,实行价格补贴政策。 即对于铁路承担的军运、抢险救灾物资运输、支农运输等低于成本的运营业务、必须维持的无效益支线、新线开通若干年内的亏损以及其他承担的社会公益型的业务,计算出铁路相应的损失(铁路所承担的社会成本),计入运营成本或以此为基础由国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
国家应根据物价指数、运输成本、运输市场状况等因素,确定铁路运价总体水平,并根据上述因素的变化情况,适时对铁路运价总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三)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保护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
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我国铁路投融资领域所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政策制度不完善,导致民营企业进入铁路投融资领域的政策成本比较高,使得民营资本不敢贸然进入。
完善相关制度,就应该完善关于铁路投融资领域的具体、明确、可操作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这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加大民营资本对铁路投资的金融政策支持;实行铁路税收优惠政策。
五、结束语
铁路投融资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民营资本作为一支非常重要的投资力量,应该在铁路投融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铁路体制和和制度的一些障碍,使得民营资本不好进入,本文在分析了其主要障碍后,给出了民营资本在铁路投融资方面的有些建议和措施,通过这些方式,促进我国铁路投融资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魁.“我国铁路投融资体制及国有资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01.
[2]王兆成.关于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思考[J]..铁路经济研究,2005.
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金融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198-02
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它以无污染,无消耗,高产出值等一系列优势被称为“朝阳产业”,是世界各国在未来大力发展,重点扶持的优势产业。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历史上一系列的起起伏伏之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春天――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利好措施,为发展文化经济,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开辟道路;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开”的状态让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好以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文化创意产品。此外,有消息指出,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十年,并有三万亿的缺口等待开发。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文化产业的地位不断提高。都让人对这一产业报以极大的热情与期待。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也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状况,国内外的研究集中于政府的投入和社会各界的投资基金上。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指利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创造力为核心,开发现有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心理、娱乐产品,增加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在我国,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出版业、影视业、网络信息业、娱乐业、演出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业、展示业、艺术品业、广播业、音像业、博物馆业等等。还包括一些与文化艺术相关的产业部门,如广告业、装饰业、设计业、时装业等。①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
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是“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综合指数排名前三位,通过对这些城市发展经验的分析发现,政府的政策支持、金融措施和大量的创意人才是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政府的文化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在扶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在1997年金融危机中痛苦挣扎的韩国,在短短几年内,经济重新崛起。韩国政府提出以“政府支持、企业投资、民间运作”为框架的“文化立国”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此外,韩国以国家性的非营利组织向文化产业提供廉价的场地、公共信息平台、研发以及优惠的贷款和免税政策,促进中小文化企业迅速成长。
其次,我国金融专家汪保健、肖瑞林曾经尖锐地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大金融的介入度。假如没有金融的全方位介入,文化不可能真正走向产业建设。总体看,目前金融支持文化的力度还是比较小的,这既有金融业对文化领域还不太熟悉、金融机构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我国文化发展的阶段和自身的原因。目前,我国文化企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企业规模往往比较小,大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抵押担保品不足,加上我国文化产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原因,总体上文化产业的风险还较大。金融系统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具有大规模支持文化领域的愿望和动力。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文化企业的资产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固定资产,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者项目提供贷款,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缺乏可依据的经验和风险评估体系,而且我国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向中小企业放贷,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基于这种客观实际,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虽然政府产业基金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获取门槛也较高。“已经出台的政策和措施虽然‘看上去很美’,但身处最基层的企业们对资金的饥渴依旧,文化产业融资及时雨并没有普降到最广袤的文化市场中来。”②
作为一个有前途的支柱产业,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国外的经验也证明,政府的扶持,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从理论上看,在资产评估活动中,评估结论仍然是评估人员的一种主观判断,而不是客观事实。因此,资产评估不是一种给资产定价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只是一种经济咨询或专家咨询活动。评估结果本身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一般而言,文化企业所委托的评估机构倾向于将资产往高里评估,而银行的评估机构为了谨慎其见,一般倾向于将资产往低里评估。也因此,双方评估的数额会有较大的差距,甚至超过10倍。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就要求有独立于银行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存在――由第三方提供相关的服务和信息,推动银企之间的合作。
(三)多渠道融资
篇4
1.旅游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抓住西部大开发及国家大发展旅游的机会,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克服“5.12大地震”的困难,全省大力推动旅游的发展,强化旅游宣传整合营销,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旅游企业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旅游产业也呈现迅速发展的状态。尤其2011年度,全省“四个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完工一批、储备一批)旅游项目共计894个,投资总额4890.1亿元,四川省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在国家的号召下不断加强。2.四川省市域旅游业的区域差异明显四川省不仅是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我国的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业已成为四川省的经济支柱。但是由于四川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众多原因,导致四川省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没能体现其缩小区域差距的功能。从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等旅游统计数据看,四川省市域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在扩大。2001年巴中市旅游总收入最低,为1亿元,成都市最大,为152亿元,二者相差151亿元;2011年甘孜州的旅游总收入最少,为30亿元,成都市的旅游总收入最大,为807.56亿元,二者相差777.56亿元。
二、四川旅游业投融资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但是由于旅游行业本身的复杂性,旅游业投融资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旅游业投资主体单一,政府投资占比偏大,但是政府投入却有限
目前,四川在旅游开发建设中,政府一直充当着旅游产业主要投资人的角色。但是旅游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大,单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四川省总体来说在全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还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在总体经济建设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加之,旅游业本身复杂性,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是有限的。
2.旅游业融资渠道狭窄,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银行机构贷款支持却不足
导致旅游业融资渠道狭窄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旅游业本身的不完善。四川旅游企业以中小微旅游企业为主,大型旅游企业少,特别是大型的旅游集团公司、旅游饭店、旅游商贸公司几乎没有。旅游企业财务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直接融资市场条件。二是金融市场组织本身发展不足,直接融资服务机构缺乏,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至于为什么银行对旅游业支持不足?简言之,就是银行融资门槛高。我国银行机构包括三种:一是国家政策性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其他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由于贷款的范围和投向有严格限定,一般很少对旅游项目投资;商业银行受其市场化经营原则及高管人员考核机制的制约,对于开发周期长而风险大的旅游业很难给予所需的贷款投入。其他金融机构则和商业银行也有类似情况。再有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我国部分地区旅游业贷款增幅小,贷款比重偏小,更加剧了旅游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
3.各地区旅游业投融资不平衡
现在四川改变了“蜀道难”的境况,中国其他省市区乃至世界各地增加了对四川的投资,相对,向外融资也更加便利了。但是由于四川各地区严重发展不平衡,四川的投融资主要集中于成都、绵阳、德阳三个市区,旅游业也不例外。然而四川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却多位于阿坝州、甘孜州等地区,但却由于当地总体经济落后,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投资开发,导致四川旅游业投融资不平衡。
4.旅游业投融资体系缺乏中长期规划
众所周知,旅游业开发引进一个项目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旅游业发展投融资中严重缺乏具备前瞻性、超前性的整体规划,导致在项目落地后,后续的长期持续投入也无法保证。旅游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投融资工程,而是需要持续稳定的中长期投融资,需要四川省政府从国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联合金融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超前性的整体投融资规划,才能保证旅游业发展投融资的长期运行。
5.旅游投融资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四川对旅游经营及旅游项目缺乏宏观调控,致使旅游市场出现了大量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出让旅游景区开发经营权缺少法律依据等。还因为旅游业条块分割,不同地区和部门的规章和法规很多且不一致。以上种种现象体现了旅游投融资政策及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四川旅游的发展。
三、构建旅游业投融资体系的建议
对整个旅游产业来说,其发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旅游业投融资面临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四川旅游业又面临升级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为旅游业的发展创作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对于促进四川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旅游投融资引导作用
政府在旅游投融资中起管理和协调作用,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投入的同时,大力实施以制度换资金,以项目换资金,以效率换资金,以开放换资金的产业扶持政策(投融资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在吸引资金的同时,省政府应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优势,加强政府的宏观主导与调控能力,指导企业规避投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引导企业对甘孜州等地区的投资,以平衡四川境内的旅游投融资。
2.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改善旅游业投融资环境
政府需强化监管,建立专业的投融资平台,如旅游开发银行、旅游金融财务公司或信托投资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为旅游业投融资提供相应的专业服务(信息咨询、投融资知识的普及等)。省政府在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业投融资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和评级机构。另外建立健全旅游法律法规及旅游业投融资法律法规,为旅游业的投融资创作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政府通过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法律体系的建设,推动旅游业投融资环境不断提升。
3.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
旅游企业可利用旅游资源等资产抵(质)押的方式向银行借款,采取垫资建设、门票抵扣、预售预卖等商业信用融资。另外,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通过将大型项目划分成若干个小项目,保证投资者有能力进行投资,严格按招标要求,向境内外的社会资金进行招商,防止投资者只对投资期短的小型项目投资。还可通过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已达到拓宽四川旅游业的融资渠道,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资金基础。
4.建立投融资中长期规划
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专项基金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其分类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子产业,指利用现代先进科技,以创造力为核心,开发现有文化资源,提供文化、艺术、心理、娱乐产品,增加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涵盖面广,既指文化公益事业活动,也指文化产业经营,同时包括其他产业生产经营中提升文化附加值在内的各种创意活动,它们共同推动着当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的协调发展和共同进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可分为四类: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投融资现状
(一)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族群关系的多样化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资源。这几年,广西利用独特的文化和区位优势,依托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逐步将文化创意产业推向市场,使其强劲发展。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妈勒访天边》、《八桂大歌》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也吸引了各地旅游者,推进了市场化运作。此外,“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创意品牌也采取了市场运作的手段开拓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2010年,广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80.2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88%,比2009年增长26.9%。文化产业核心层、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之比为32.7∶43.9∶23.4,其中,增长速度较大的有新闻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及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十一五”期间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但是,广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很大差距。广西文化创意企业多为中小型或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以桂林市为例,2009年桂林七星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达到了194家,但规模企业却只有24家。
(二)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现状
广西2010年GDP为9569.85亿元,人均GDP达3050美元,说明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也有了进展,如1999年首届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只筹集到160万元费用,到2002年推行市场化运作实现筹资额2757万元。但文化创意产业基础薄弱,规模不够大,其在投融资上仍有相当多的问题,仍以民歌艺术节为例,即使截至2009年民歌节筹资额有上亿元,其投融资形势仍不是非常乐观。
虽然广西区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了投资力度,从2004-2011年累计安排4.8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广西出版传媒业的发展,但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广西的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却不高甚至有回落的现象,2011年广西全区财政总支出为2571.19亿元,而文化体育与传媒的支出只占了28.02亿元。
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渠道缺乏,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多元化的投融资途径没有形成,具体表现为:
第一,资本市场融资难。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完备,主板市场上市需要太高的条件,对大多数文化创意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较难实现,广西企业大部分只能选择银行融资而非资本市场。
第二,广西利用外资水平不高,方式较为单一。虽然外资年增长在2009年创历史新高,达42%,但外资的利用规模偏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第三,民间资本所受阻力大。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不够宽阔,使得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可能性和数量大打折扣。
三、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文化产业的管理角色缺位
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增长,更倾向于给大企业提供支持,导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强。另外,由于地方政府需要加强民生建设,也会影响文化产业的投入。
(二)我国资本市场尚未成熟
企业直接融资的理想渠道是资本市场,但是广西的文化企业很难通过直接融资筹集资金。一方面,国内资本市场长期以主板市场发展为主,中小板存在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无论从企业规模、净资产、实现利润还是融资额度来看,客观上都限制了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
(三)文化创意企业自身存在缺陷
一是文化企业自身具有特殊风险,其创造出来的产品及服务带有人们的主观意识形态。二是广西的文化创意企业多以中小型甚至微型为主,其规模和资金存在先天不足,很容易使企业陷进融资困境。
(四)金融体系不够健全
现阶段大银行都优先发放贷款给大型企业,据统计,2010年广西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全区贷款份额的24%。虽然近两年来国家开始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但银行受上市业绩等指标影响,中微小企业贷款工作进展缓慢。
(五)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一是文化创意产业寻找融资途径时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二是非国有主体投融资与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投融资地位不平等,需要有效的政策法规来保障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四、解决广西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1.推进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转变
政府应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习,转变理念,借鉴国内外经验,渐渐从政府对文化的承担包办转变为管理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上,实行政企、政事分开。
篇6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或者以财政补贴、政府担保作为还款承诺设立的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重点将融入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随着国家货币政策日益趋紧,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21.5%的历史最高位,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采取审慎的态度,目前基本处于“只还不贷”的状态,同时,财政部不断出台文件要求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特别是加大了对县市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为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营运能力,解决地方政府投资发展需求与资金方面供给压力之间的矛盾,浙江省温岭市财政局对该市投融资平台的营运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目前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对策,指出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唯一的正确方向,应是在科学管理、理性决策的基础上,走制度化、透明化、法纪化的“阳光投融资”道路。
一、基本情况
2006年温岭市国有资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岭市国司”或“市国司”)成立,为温岭市首家政府投融资平台,该投融资平台采用监督、管理、营运 “三层次”构架,市国司及其子公司为其营运机构。目前以市国司为核心组建的温岭市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拥有17家全资子公司和2家授权经营事业单位,业务范围包括了公益房产建设、滩涂围垦、交通道路建设、园区建设、水务及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及其开发所形成的资产经营,基本涵盖了温岭市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
温岭市投融资平台营运四年以来,积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取得较大成效:一是成功发行市国司企业债券。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市国司于2009年成功发行总额为12亿元人民币,年利率为7.35%的七年期企业债券。二是开展银证信合作发行信托理财资金。2008年市国司与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浙江民泰商业银行达成了合作框架协议,成功发行理财产品2亿元人民币。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展深入合作,取得担屿围涂工程项目等多个政策性贷款项目的支持。四是利用商业银行借款。市国司在温岭市内各商业银行均有项目贷款,截止2010年底,商业银行借款资金余额为33.46亿元,占公司负债总额的43.17%,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
截至2010年底,公司资产总额为157.21亿元,净资产总额为79.69亿元,2010年共实现销售收入4.4亿元,利润总额为2.2亿元。
二、现存问题
从调研掌握的情况看,温岭市投融资平台经过数年的经营运作,尽管对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日益趋紧,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对县级政府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处于极其谨慎的状态,因此,现存的难题显得尤为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问题亟待解决。
(一)治理结构不健全,偿债主体欠明确
1、治理结构不健全。目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经营主体,只是地方政府投融资的工具。温岭市国司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存在政企不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公司法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人员由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兼职或指派,公司资本主要来源于财政注入或存量公共资产拼凑注入,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项目的使用权出让收入和地方财政补贴收入等硬伤。同时,市国司也存在人手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决策滞后等问题,在时间精力有限,一人分饰两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行政指令高于科学决策,决策机制难落实,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2、偿债主体欠明确。由于我国现行《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硬性约束限制了融资渠道,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借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来进行投融资运作,但实际营运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仅是作为地方政府的“壳”而存在,最后还款人往往还是地方政府。如,温岭市国司发行的七年期企业债券及各种担保形式的融资,大多以温岭市人民政府的名义作为担保,以地方收入的未来预期来作财政兜底。
(二)宏观政策趋紧,融资渠道受限
1、宏观政策剧变。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规模的刺激政策,极其宽松的货币环境造成地方政府融资上项目、抢机遇、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迅猛、急剧膨胀、风险显现,因此,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宏观政策日益趋紧,财政部不断下文要求清理地方债务,规范投融资平台发展;审计署对各级政府债务开展专项审计;央行更是多次上调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已达到前所未有的21.5% 。宏观政策一松一紧,目前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可谓履步维艰,已立项的项目无法上马,在建工程缺乏后续资金保障。
2、融资渠道受限。当前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严厉调控,使得作为地方稳定收入来源的土地出让金返还收入大幅锐减,同时,商业银行已酝酿全面退出地方投融资平台,必将大幅减少资金来源,而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中引入私营资本的做法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时机尚未成熟,无法全面铺开。
(三)项目效益不高,缺乏主业支持
1、项目效益不高。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决策评估机制,地方投融资平台所承担的城市建设项目收益受限,大多数公益性投资没有收益,而有些预算盈利项目在实际结算后甚至成为亏损项目。
2、缺乏主业支持。目前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大多存在经营性和公益性项目不分的“散、小、乱”等现象,大多过于依赖土地升值,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四)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忽视潜在财政风险
1、缺乏有效预警机制。2009年经济刺激政策的放大效用使得地方投融资平台迅猛发展,地方负债急剧膨胀,目前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负债率普遍都在7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00%。虽然温岭市国司2010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9.29%,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但公司尚未建立科学预警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如收益项目和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返还收入占还款比例等指标不是十分合理,信息披露存在口径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现象。
2、存在潜在财政风险。分税制的实行和我国多年来房地产价格的节节攀升使得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依靠土地财政来维持发展。现在中央出台支持地方发展的政策,都要求地方进行资金配套,如果地方政府不通过负债融资,仅凭地税收入根本没有能力来进行地方资金配套,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以未来的土地升值为预期,不仅推高了房价,而且加大了地方财政负债规模,负债膨胀会导致地方政府选择加税,从而引起诸如挤出民间资本、企业利润下降、通货膨胀、社会不稳定等一连串负面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治理结构,规划发展战略
1、明确角色定位。地方投融资平台不应仅仅服务地方政府项目融资,更应积极发挥国有资产特有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服务平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企业化操作平台和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对于温岭市投融资平台的治理,首先应理顺政企关系,将以政府融资为目的的平台载体和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分开设立。前者必须充分贯彻政府意图,防止功能泛化;后者应成为真正的市场运营主体,以项目直接投资和盈利为主。
2、明确偿债主体责任。明确投融资平台债务责任划分,使权责相统一。按照“谁用款、谁还贷”的原则,建立对投融资平台各下属经营公司的业绩考核体系,重点考核融资放大倍数和利润指标;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完善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充分调动经营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规划发展战略。可将优质国有股权作为国有资本注入平台公司,充实公司资本,改善股权结构,实现商业运作,长远来看,能壮大投融资平台实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其再融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密切关注财政、法律动态。尽管目前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作为债务主体发行地方债,但也有不少学者、政策研究人员建议有条件地放开地方债发行。县级政府应密切关注财政、法律动态,温岭市作为“全国百强县”排名前十五位的经济强县,更应未雨绸缪,待时机成熟时,可抢先发行地方债。
(二)创新经营模式,拓宽融资渠道
1、创新经营模式。开展多种经营模式,化解“土地财政”带来的系统风险。(1)转售为租。如通过将工业用地出让改为建成标准厂房后出租经营,在提升资产附加值的同时形成稳定收益;或可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的建设经营,在解决居民住房问题的同时形成租赁收益。(2)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可通过与知名上市企业共同组建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管理经验来募集、管理、使用资金,大力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使其突破资金和管理能力瓶颈,将其逐步培育成为大型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公司投资收益,补充城市建设资金需求。(3)合理运用公共资源。对项目投资形成的公共资源,应深度发掘其附加价值,如道路广告收益、公园附属设施经营权等,通过公开进场交易,在实现收益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市场定价模式的形成,进而促进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项目投融资领域。
2、破解资金难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1)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尽管商业银行借款受阻,但可通过项目打捆的形式,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中长期贷款,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项目筹集资金。(2)申请发行企业债券。温岭市国司申请发行的企业债券已投入使用,如地方财力允许,在科学决策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以考虑研究申请发行企业二期债券。(3)推动资产证券化融资。将缺乏流动性但预期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通的证券,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益,如可以考虑研究利用收费公路资产证券化进行有效融资。(4)引导私营资本进入公共投资领域。如采用BT、BOT等融资方式,通过“建设-转让”或“建设-经营-转让”的合作模式,引导私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实现合作双方双赢。尽管县级政府大范围采用BT、BOT等模式的时机尚未成熟,但可以考虑开放个别经营性项目,如水资源经营和担屿涂开发,借助境内外投融资机构的投资、建设和管理的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减轻财政负担。
(三)整合有限资源,盘活存量资产
1、整合有限资源。通过整合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源,提高整体运营能力。根据温岭市国司下属各子公司的经营性质和业务范围,区分公益性项目和盈利性项目,可将17家子公司整合为6家子公司,分管交通、水务、公益性房产开发、城市新区开发、东部产业集聚区开发和国有资产经营,打造公益品牌和盈利亮点。
2、盘活存量资产。探索国有资产集约化经营模式,把分散低效、闲置沉淀的 “死资产”转为“活资本”,从“固态”转为“动态”,可以通过资产集中处置、国有股减持等方式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此外,要特别加强对土地供应的调控,科学安排存量土地指标,有序变现土地收益,使其真正集中到政府手中。
(四)建立负债率指标,严格控制风险
1、建立负债管理预警机制。建立债务规模量化指标体系,使年末负债余额与当年财政收入的比值处于可控范围,量入为出控制负债投资冲动,防止过度融资;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密切关注政府可支配财力与债务规模的匹配情况,重点监控投融资平台短中长期债务比例、收益项目和非收益项目的比例、土地出让金返还收入占还款比例等指标,防止出现风险失控、债务扎堆、无力偿还的情况。
2、严格控制风险。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度,实施年度投融资计划管理。按照适度负债的原则,年初预算根据投资需求科学安排资金来源,确定融资计划和还贷计划,并交人大审议通过,严格控制投融资风险。
3、建立信息披露机制。为防止政府债务多头管理,可以成立投融资管理中心,实行政府债务统一归口管理,建立政府债务数据库,统一债务统计口径,及时向投资者、放贷银行及社会公众披露负债结构、使用方向、项目进展等情况,使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运营在“阳光”下进行,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四、结语
县级政府投融资平台如无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约束,必然会在分散状态和低效运行下积累风险带来后患。唯一的正确方向,应是在科学管理、理性决策的基础上,走制度化、透明化、法纪化的“阳光投融资”道路。作为县级地方政府,当务之急是如何在紧趋宏观政策的前提下,破解现存难题,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林作明.创新投资融资机制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管理,2009(06)
【2】陈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财政研究,2011(05)
【3】谢清河.地方融资平台与市政债券:基于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分析.金融与经济,2010(08)
【4】贾康.把地方融资平台引向“阳光融资”制度建设轨道.经济界,2010(01)
篇7
一、前言
作为提升城市交通水平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在近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管理问题,能够更好地提升该项工作的投融资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对轨道交通的建设起到重要保证作用。本文从概述相关内容着手本课题的研究。
二、轨道交通投融资概述
由于具有载客量大、快捷准时、舒适环保、有效利用地上与地下空间等优点,轨道交通已经成为解决现代化大都市交通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我国许多大城市已经逐渐步入了以发展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快速交通建设期,地铁、轻轨、城际高速列车等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普遍存在着资金匮乏、建设速度缓慢、商业化经营经验不足等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一项具有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内容复杂等特点的庞大开发项目。首先,资本密集型和高昂的沉没成本决定了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且线路一旦建成就难以变动。其次,自然垄断的特点决定了潜在进入者进入这一市场具有明显的难度,从而导致市场的竞争性大大降低。再次,由于建设和运营周期较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的客流量变化以及宏观政策变化等经营风险,投资者难以控制和独自承担。最后,轨道交通所提供的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巨大的外部效益,承担着对所有市民的普遍服务义务,在价格、服务对象、成本分担等方面必须体现公共服务项目的公平性,在节约时间成本、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正因为以上特点,轨道交通建设的初期,政府需要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以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并赋予企业独占经营的地位,对企业进行适当的保护。同时,由于企业面临着巨大风险,需要政府从资金补贴、客流培育、票价制度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而当线路运营开始产生效益之时,政府又需要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对服务水准、价格等进行严格的监管,激励企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
三、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发展
(一)政府财政资金无偿投入、政府经营的投融资模式
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轨道交通投资基本上是由政府无偿投入,即轨道交通全部由政府投资,经营上由国有企业(实际是公共部门)垄断经营,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达到盈亏平衡,如北京地铁1号线、环线、天津地铁等全部由中央政府投资。政府对项目的投入主要是现金投入,由于资金完全由政府财政投入,投资结构单一,政府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二)以政府为主导的负债型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投入部分资金,其余资金则依托政府提供信用担保,由地铁企业以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债务融资。目前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有很多采用这种模式。上海地铁1、2号线,广州地铁2、3号线即采用此种模式。这种模式筹措资金操作简便,资金充足、到位快,可以大大缓解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对地方财政的压力。但是融资成本高,巨额债务进一步加大了企业和政府的财务负担,尽管可以缓解政府的即期财政压力,但是政府必须提供持续的补贴,以保证运营的顺利进行。
(三)公私合作模式即PPP模式
公私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民营机构合作模式。中文直译为“政府民营合作制”,主要指政府部门与民营机构签署合作伙伴关系,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最终目的是共同完成某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及运营任务。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与BOT模式不同的是,合作各方在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参与项目。因此,PPP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的概念,并不是对项目全局的改头换面,而是对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组织机构的设置提出的一个新的模型。
四、建立多元化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投融资模式和轨道交通的运营状况分析知,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准公益性”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投融资模式不能按一般的商业性原则对其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应该构建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按投资收益关系分为两大类,一是线路建设和设备购置安装;二是附属设施建设及收益。那么前者是公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后者属于增值性收益。现将两者分开考虑分别建立投融资体系,在政策保证的前提下,实现投融资体制、经营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可以放开政策。真正做到谁投资、谁得益,建立真正的利益返还机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最大限度的吸引各种来源的资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轻政府资金压力,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环境。
对于与基础设施部分相关的附属工程、附属设施建设,可运用招投标的模式讨论相关开发方案,被选方案应该做到最大限度的服务于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带动基础设施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保证自身合理的利润空间。基于以上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附属设施建设分别筹资与运营的开发建设模式,既避免了投融资模式单一又保证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如此往复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五、轨道交通投融资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投资巨大,系统复杂,由此对投融资与管理模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在管理模式上,目前国内轨道交通在建城市多采用“一体化”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高投入给地方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压力,单靠传统的财政拨款加银行贷款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引入外部投资者,实现轨道交通建设多元化投资是明显的趋势。
(三)随着投融资模式的变化,在轨道交通发展中,传统的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的“大业主”模式将逐步演变为“市场化”的“小业主”模式。如通过BT模式将建设管理具体事务剥离,通过BOT模式将建设及特许期的运营都交给专业公司,通过PPP模式实现“公私合营”。这些新模式的引入给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带来了资金、专业的技术及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地方政府一方面设立公司按合同等契约参与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负责对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等事务的监管。
六、“三个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创新
(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一。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是以增加资金供给为着力点,通过市场化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私人资本,形成政府主体与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投融资体制,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动态均衡。这一政府与市场共生的多元复合模式,既否定了政府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行政性垄断模式,又否定了民营、外资企业等市场主体作为单一投融资主体的以市场为基础形成的市场性垄断模式。
(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二。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是以优化资本结构为着力点,通过对渠道体系的拓宽与优化创新,推进投融资渠道多元化,实现资金供给与资本结构优化的协调互动。
(三)投融资方式多元化是投融资模式创新的取向之三。任何创新都是对现存的超越,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方式的创新也是如此,需要改进:(一)一些已经为国内外投融资实践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得到推广或引进;(二)一些在其它领域证明有效的方式未能为基础设施投融资所用:(三)用于满足不同投资需求和融资需求的创新方式未能开发出来。
七、投融资模式优缺点分析
(一)北京市投融资模式
北京作为首都选择以“政府筹资+银行贷款”为主导的模式,该模式适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早期阶段。此模式能够(下转第36页上接第22页)保证建设资金迅速到位,有利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开展,同时,由政府作为建设主导力量,可以很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公益性。
但该模式由于需要政府补贴运营亏损和还本付息,这往往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客观上,为解决北京市日益严重的交通出行问题,又需要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为此京投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法如BT、PPP、BOT等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来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从而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二)上海市投融资模式
上海市采用“市、区两级财政+银团贷款”为主导的模式,政府作为融资主体能够保证申通集团具有一个较好的融资资信等级,利于资金问题的解决,方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迅速展开。同样,上海模式下政府间接作为投融资和建设主导力量也能够很好的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公益性质。
(三)南京市投融资模式
南京城市交通轨道刚起步不久,处于早期阶段,政府通过多渠道融资和为城市轨道交通建立长期稳定现金流等手段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长期稳定的现金投入,该模式为“多渠道政府出资+商业贷款”可以缓解政府单个部门资金压力,保证资金的稳定投入,从而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稳步推进,但从根源上仍由政府买单,地铁投入过大,长此以往,财政将不堪重负。
八、把握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特性,构建可持续发展投融资模式
(一)区别经营性与公益性在资产上的特点,构建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是投融资模式的基础,企业如果有盈利的可能而且构建了清晰可靠的盈利模式,投资决策就有了科学的效益指标基础,融资计划就有了可实现的经济基础,投融资模式也就据以建立,实现自主融资,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和现代企业机制保障。
1.优化地铁建设规划设计是构建盈利模式的起点。地铁建设规划和设计不仅直接决定建设成本,而且直接影响客流、附属资源商业价值和土地增值,从源头上决定投资是否具有盈利性和盈利能力的大小。
2.提高运营效率是构建盈利模式的基础。提高运营效率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特别要认识到,增加客流量不仅直接提高客运收入,而且客流量是地铁实现资源开发收入的源泉。
3.地铁附属资源是构建盈利模式的重点。地铁附属资源是地铁投资建设的衍生产出,边际成本收益率极高,只需增加极少的策划和建设成本,就能增加较多的附属资源,产生很大的资源开发收入。
(二)在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化运作,真正实现”谁投资谁得益“目标,解决因多元化融资的利益分配问题
根据产权理论和“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地铁建设和运营投入的产出都是企业法人的投资效益,属于企业法人的产权范畴。作为城轨企业的股东(如政府),拥有的是企业整体,通过股权享有股东权益。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和理念才是实现多元化融资成功的精髓。
具体来说,政府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应按照《公司法》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界定、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篇8
关键词:文化产业;安徽省;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日
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0年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列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一、安徽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1、实现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以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而发展文化产业正是一条可行的出路。安徽省应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安徽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更加繁荣”体现了对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安徽要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更加繁荣发展,使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投融资的关系
投融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证。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原动力,文化要实现产业化,其资金、人力、物质的投入会呈现出更为大量的需求。因此保障必要与充分的投资,是文化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1、通过立法来调整与规范。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杠杆两方面确认国家与企业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有法可依,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活动从单纯的经济行为变成法律行为,由最初的利润冲动转而成为利润冲动与法律责任的共同活动。
2、在政策方面,应鼓励文化产业领域投融资多元化主体的形成与运行。在保证国家、企业这两个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的职责的前提下,国家应允许并鼓励个人、社会团体、海外企业与机构以及各种基金组织共同参与我国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扩宽文化产业的资金渠道。
3、从实施上应予以充分保证。只有充分、有效地保证巨额的资本投入才可能使产业快速发展,并进而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与促进作用。如果只有法律与政策的规定而没有实施上的措施、监督与保证,文化产业投入仍然可能停留在口头,成为华而不实的表面现象。
三、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省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但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将制约其持续高效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政府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各级财政坚持将文化建设作为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持续加大投入,全省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174亿元,年均递增24%。但是,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出累计完成8,539亿元,年均增长29.1%。可以看出,文化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仅仅占了2%,政府投入的不足是制约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2、投融资渠道不畅通。表现在:一是无法保证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二是文化企业用于银行信贷的抵押资产有限,可信度不高,导致银行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三是资本市场融资难,对于中小企业的文化企业来说,很难实现上市融资;四是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准入领域不够宽阔,所享受的待遇还有所差别。
3、法律保障机制不完善。目前,安徽省的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诸如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等核心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了投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令投资者望而生畏。
四、加强安徽省文化产业投融资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观念,合理划定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资领域。政府通过制定文化政策对市场进行规置,由市场对企业的投资进行引导,明确投资主体的分工和投资责任,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尽快减少竞争性项目的投资,集中力量,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大型的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投资。
2、有效的制度设计是保证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畅通的根本。建立银行业对文化产业的介入制度,通过流动资金的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循环贷款、项目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短缺的问题;鼓励文化产业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争取股票直接上市或买壳上市、兼并收购扩张壮大,通过债券或向社会集资等方式募集资金;降低门槛,吸纳民间资本,取消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种种限制,鼓励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3、建立健全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要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降低文化产业税率,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差别税率政策;确立不同投融资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有利于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消除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主要参考文献:
[1]卡西·布里克伍德,邱慧译.文化产业投资与文化产业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8.12.
篇9
关键词:地方财政投融资; 存在的问题;新格局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的投资对资金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仅靠有限的财政收入,已很难满足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财政投融资作为政府资源配置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具有特独的功效;特别是当前要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启动宏观经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内需,财政投融资更有着其他政策手段无法替代的地位。
一、地方财政投融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短缺经济和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阶段的结束,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滞后尤其农业基础还较薄弱、经济素质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等矛盾逐渐暴露。形成这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的影响因素较多,缺乏有效和规范的财政投融资运作有较大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地方财政投融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政投融资缺乏必要的运作制度。由于我市财政投融资运作目前还未成型,缺乏基本的运作制度。特别是法律规范尚未完善,制定财政投融资的法规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在许多方面出现管理上的空白,诸如投融资业务的开展、投资方向都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和制度规定,运作范围不明确,从而导致有关部门或机构行为随意性较大,财政投融资运作不规范。
(二)财政投融资融资渠道的单一性。目前由财政部门管理的投融资运作资金基本上是依靠财政预算的转化资金,主要包括历年积存的各项周转金、预算外资金专户储存的沉淀部分。基本财源对财政的依赖程度过重,而缺乏市场性融资手段。如不能适时发行地方政府建设债券(国库券主要是中央政府用来弥补预算收支缺口或用于预算内投资项目),对邮政储蓄、社会保险基金等应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的资金部分也没有到位。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狭窄,也造成某些部门的行为严重地扭曲了财政投融资运作。
(三)财政投融资观念和体制上的障碍。对财政投融资运作现状的分析表明,目前其运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或非规范的因素,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两类:(1)观念上的因素,受传统经济体制的观念束缚,对发展财政投融资的基本观念比较模糊、或带有某种片面性,认为财政不能与银行争资金,信用是银行的活动范畴。在目前出现一些非规范“财政投融资运作”状况,对要否发展财政投融资的争议就更为强烈。(2)体制因素。体制上的矛盾和焦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财政投融资至今还没有从财政预算内活动脱离出来,还不能按照其自身业务要求独立进行运营,而只是仅仅依附于财政预算的一块“有偿性财政”活动。二是由于财政投融资没有形成自身的体系,因而各层面的财政投融资运作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这也是导致地方财政投融资行为非规范性和整体功能无法发挥的根本原因。
(四)财政投融资政策运用和认识存在误区。有些人对财政投融资的理解,局限于利用政府信用融资并直接投资于各项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将借来的钱投资于投资期短、见效快的竞争性行业,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在与民争利的同时挤出了许多民间资本,而且由于政府经营这类企业容易出现在内控上的风险,最终导致亏损,将风险转嫁给财政。这种错误的操作方式,既减少了民间资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降低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
二、发展地方财政投融资新格局
地方经济的现实运行迫切要求我们从重塑财政投融资的发展新格局出发,构造市场经济运行条件下符合实际状况的财政投融资运作体系,进一步改善财政投融资运作功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而要有效地运作财政投融资,把政府的政策目标变为现实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财政投融资运作制度的精心设计和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发展地方财政投融资,推进投融资体制的深化改革。发展财政投融资不仅是当前有效补充财政预算的不足、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推进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扩大当前社会投资总量,缓解投资结构矛盾,逐步解决投资体制根本性的弊端,明确界定和规范投资主体,推行资本金制度,建立微观投资主体的风险责任机制,完善具有内在约束力的投资机制,以使我省在新的经济增长中取得投资体制突破性的改革进展。
(二)通过财政投融资的发展和实施,对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和监控。对那些应纳入财政投融资渠道的事业单位收费和基金收入等,应由财政投融资机构来实行管理。在规范收支、强化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各项预算外资金的来源和性质,对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投融资范围,对应纳入统一管理的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对以政府行为征收的行政性收费和有特定用途的预算外资金列收列支,对事业性收费和事业收入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比例。对财政专户储存的预算外资金,可以利用不同部门在资金使用上的时间差,通过财政投融资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应积极研究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法,分类确定各类预算外资金纳入统一管理的比例,切实建立地方政府的调控基金,逐步形成地方各级政府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和实施能力,向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倾斜,增强经济发展的基础能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
(三)科学地确立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制。一是应设置专门管理财政投融资的机构,负责编制财政投融资的计划、以及对财政投融资运作的日常管理与协调。对在实施财政投融资过程中的有关政策性金融机构也要逐步纳入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系,以提高财政投融资的运作效率。二是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投融资的管理体制。地方财政投融资部门融资和投资的规模,贷款形式、利率、期限等要受中央财政投融资管理部门的协调和监督;同时向地方权力机构负责。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结合的原则,中央财政投融资主要承担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跨地区的、全国性的重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重大和关键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涉及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开发的重大投资项目以及少数需要巨额投资、或具有一定风险的基础产业投资。地方财政投融资则负责本区域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需要政策倾斜的企业等。
(四)财政投融资制度建设。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来塑造财政投融资,最为关键的是要通过立法来确立财政投融资的地位,需要尽快制定财政投融资法规及相应配套措施,对财政投融资的主体、运作机构、性质和运作范围、运作方式、财务管理、监管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范和具体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来构造财政投融资的运作制度。
参考文献:
[1]邵有为等:《中国金融组织体系改革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
[2]戴玉林:《投资结构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篇10
在全球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的形势下,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成为全球能源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在当今社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由于资金、技术、政策、市场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太阳能发电的相关技术研发创新及其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投资,资金短缺是太阳能发电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由于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商业银行以保证资金安全为第一原则,其投资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商业银行在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的主要资金供给者。中国的资本市场、相关政策还不完善,太阳能发电项目融资存在渠道相对狭窄、方式单一的缺陷,尤其是相关的民营企业很难通过IPO、发行债券等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集所需的巨额资金,融资难度较大,因此企业参与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2009年,国家第一个太阳能并网发电示范招投标项目――敦煌项目――可以看作相关投资者态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分水岭,也有人称之为中国太阳能并网发电的起点。在此之前,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并网电价高达三四元人民币/千瓦时,投资者对投资太阳能发电并网项目只是持观望态度,而敦煌国家级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的招投标让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投资者看到了中国太阳能发电市场启动的“曙光”,激发了投资者,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热情。但投资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技术瓶颈
中国太阳能发电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技术瓶颈是中国目前太阳能发电产业市场化的最大问题,太阳能发电的高端技术问题导致太阳能发电成本高,影响投资者尤其是民营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电网技术水平和电网公司
太阳能发电并网受电网等相关技术问题的限制,如果可再生能源总量超过了目标,政府就没能力收购,这也是影响项目投资和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而且太阳能发电的出力波动较大、可调节性差,增加了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压力。因此,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否则电网公司并不欢迎太阳能发电的并网。而民营企业与电网公司的关系肯定比不上国营大型发电企业与电网公司的关系,项目建成发电后,电网公司能否真正地保证以合理的并网价格全额如数地接收,这也是民营企业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时担心并慎重考虑的问题。
(三)国内市场及产业链
近几年来,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较快,但太阳能发电应用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极不平衡。
1.国内太阳能并网发电应用市场
受太阳能发电并网系统设备投资成本高,以及相关政策的影响,中国太阳能发电系统应用仍以独立发电系统为主,太阳能并网发电还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全国总装机容量占比很小。中国个别太阳能发电产品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优势,如太阳能电池总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大部分相关产品出口至欧美国家,国内应用市场狭小,发展缓慢,大范围的并网发电目前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
尤其是目前还存在“四头在外”的现象:一是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的动力来自国外,二是关键技术设备需进口,三是太阳能发电产业有近80%的原材料从国外进口,四是在市场需求方面,超过90%的光伏电池组件出口至国外。尤其是最关键的两个方面,太阳能发电的整条产业链中开头的提纯技术和结尾的主要市场均在国外,对外依存度高是影响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融资及产业发展的最大困境。
2.产业链
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链相关投资及发展并不合理。整个太阳能发电产业链的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发展并不相同,中国具有较高技术壁垒的产业上游环节的硅材料生产(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下游的系统终端应用尚处于产业幼稚阶段;而中游(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太阳能电池和组件封装已进入产业成长阶段。由于目前组件封装行业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等多种因素,民营企业投资较多,发展最快,造成中国组件封装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但利润微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产业布局会使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未来发展和盈利空间受到限制。而中国研发方面投入不足,核心技术还不完善,中国光伏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仍处于低位水平。太阳能发电产业链上附加值低的组装、制造、加工等中下游产值曲线的形状表明:由于中国相关的关键技术还不成熟,加上上游硅材料成本高,使中国太阳能发电价格较高,这是制约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的瓶颈,影响投资者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需尽快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四)政府相关政策措施
1.政府投入不足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虽已投资2亿元人民币扶持企业技术的自主研发,但总体上,对相关技术研发及项目投入仍然不足,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2.政府相关法规政策扶持
虽然中国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把太阳能列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相关法规政策还不够完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在政策层面上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政府支持太阳能发电发展的政策受政府财力约束,2009年基于标杆电价的太阳能发电产业,政府补贴已达70多亿元,负担沉重。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并网电价法,针对并网电价的政策还主要是概念性和框架性的。一些地方政府如江苏省2009年试行太阳能发电固定电价。
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德国、美国和日本都是由政府主导相关技术研发,美国除了联邦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外,产业界、企业家也有大量投资,不少州政府有专门的研发项目及相关技术研发计划。中国政府很重视相关技术研发,但地方和产业界等社会投资者介入甚少,需要政府采取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并积极引导。
3.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上的“温差”
受“唯GDP论”的影响,地方政府对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热情明显高于中央政府,但在核心技术上,地方政府往往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并不青睐投入大、见效慢的相关技术研发投资,更钟情于能“短、平、快”上马的项目,倾向于技术引进或直接进口,喜欢组装、拼装,只要把基础设施建起来,产业做大,做好地方经济的指标数字,但不一定有好的长期效益和利润,这对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不利,国家需要加强监督和引导。
4.投资与并网电价
截至2010年8月,国内获得发改委批准的光伏电站仅有三个:上海市崇明岛、内蒙古鄂尔多
斯和甘肃敦煌,装机容量分别为1兆瓦、225千瓦和10兆瓦。前两个项目2008年通过审批时上网电价均为4元/度。中国第一个太阳能发电并网敦煌示范项目的招投标中,投标者热情开始高涨,最低并网电价投标价爆出了远低于成本价的0.69元/度,最后中标的并网电价是1.09元/度。未中标的其他企业觉得“很难接受”这两个价格,认为报出这样低的价格可能是金融危机低谷时期为消耗库存设备的无奈举动,笔者认为这也是其为了抢得领先优势和声誉效益而“搏出位”的宣传手段。欧洲一些国家打算降低光伏上网电价,但电价下降的幅度远远不及中国的招标电价。
2010年8月10日,中国28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第二批13个特许权项目正式开标,这些项目的建设周期为两年,经营时间为25年,招标仍为“最低价中标”。第二次项目招标的竞争更激烈,共有121家投标企业或联合体入围。投标企业对13个项目的投标价大多集中在1元左右,13个项目上,投标价最低的企业中有12家为国企或有国企背景(甚至一家电力国企包揽了7个项目的最低价),而非国有企业报价总体偏高。
中国当前的电价体系中,使用化石燃料的环境成本没有计入发电成本,这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和价格显得更高。但并网电价过低也会有如下弊端:投资回报期大幅度延长,直接压低太阳能光伏元器件供货价格,影响供货商的利润。而不少国内光伏元器件生产商海外订单饱和,价格又高,对被国企低价盘踞的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并不感兴趣。中标价低于实际成本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利:恶性竞争影响行业竞争格局,不符合市场规律(私有资金是以追求回报为目的,它会促进短时间内的技术、市场突破,但在目前的形势下,民营企业无法与不惜血本的电力国企竞争,行业竞争格局失衡,不利于太阳能发电行业健康、均衡地发展),质量保证及建后正常营运有可能存在问题,妨碍进一步提高相关技术,影响出口以及供货商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太阳能发电行业和相关项目投融资的主要矛盾是较高的成本和较低的电价,要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项目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不能只是依靠招标电价来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关的强制并网和固定电价收购法规政策,会对太阳能发电电价的降低和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机制为太阳能发电提供固定的高于电力市场的价格补贴,为促进太阳能发电市场和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应尽快在各地分别招标试点经验基础上,按照国内太阳光照资源的不同地区范围来制定合理的电价;并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降低成本或给予相对较高的电价,提高太阳能发电的市场竞争力。
5.电力投资、规划及市场
长期以来,中国电力工业的电力规划、电力市场和投资方面的一些问题影响到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市场研究不充分,电力供求经常出现较大偏差,缺乏对资本市场、投融资问题以及政策环境的深入研究,政府相关法规政策还不完善。此外,全局规划和整体优化方面也存在不足,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从而影响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发展;短期行为较严重;对太阳能发电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和市场开发做的还不够;“金太阳”工程等一些现有太阳能发电项目存在产品质量差,甚至以次充好的问题,使一些现有的太阳能发电项目频繁发生故障,维修费和运行成本上升等投资建设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影响了投资者利益。因此,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方面的相关监詹工作还需加强。
(五)民营企业投资
总体而言,资金是民营企业投资太阳能发电项目最主要的障碍。巨额的初始投资以及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中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让民企投资者望而却步,对低价投标力不从心。与风力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资金,这正是国有大型企业的优势,而且国有大型企业在政策、贷款上更容易获得支持。参加投标需大量保证金,竞标门槛高,扼杀民企的参与。第二次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招标要求每个标需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间为14个月,竞标公司必须有10%项目资本金,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有30%自有资金。按照这些要求,竞标公司在每个项目中至少应该持有1.33亿元自有资金。除非与实力雄厚的国企联合投标,否则很多民企无法参与这些太阳能发电招投标示范项目。
二、国外相关经验借鉴
(一)加大政府扶持
为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创新,促进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融资及产业和市场发展,国外先进国家的目标一般都是“推进太阳能发电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并且制定相关的经济激励政策和法规条例(即强制性政策措施)。
出台太阳能发电项目的经济激励是为了纠正常规能源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各国的经济激励政策多种多样,从使用的频率和广泛性来看,最常用的经济激励政策有财政补贴(尤其是投资补贴和用户补贴)、太阳能发电并网电价保护、税收支持及金融扶持政策(如政府的直接投资、设立基金、优惠贷款)等。虽然各国的具体措施各有其侧重点,但主要都是在研发、投资、生产、消费这四个阶段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从法律上保证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这些为吸引投资者及相关企业参与太阳能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效果显著。
在德国、美国等太阳能发电大国,除了政府制定的指令性强制政策,并给予补贴、税收优惠、并网电价保护等经济激励政策外,还通过金融机构大力支持太阳能发电产业,并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由于太阳能发电项目所需投资规模巨大,政府的金融扶持对逐步降低太阳能发电的系统成本、吸引更多民间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国际上常用的太阳能发电融资渠道和方式相比,太阳能发电发展专项基金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方式。
(二)拓宽融资模式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开始采用现代新型融资模式――“第三方融资”(又称为“合同能源管理”),由拥有太阳能发电知识、技术和金融能力的第三方,即能源服务公司确保资金来源,为用户提供资金、技术、太阳能发电等一系列服务,每个月从项目的执行中获得利益,能源服务公司可承担包括技术选择、技术及性能风险、项目资金(融资)、建设与运行等多项责任,增加太阳能发电项目对用户的吸引力,有利于政府用少量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有效地解决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使用推广中所面临的障碍和融资困难,推进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发展。
在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第三方融资,利用能源服务公司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承担大型或小型太阳能发电厂的融资、建设和运行。
- 上一篇:对思维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 下一篇:体育课程思政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