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东方美学设计的特点

篇1

关键词:禅意美学;理念意境;现代形象设计;体现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28-02

形象设计起源于西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设计领域较广,包含人和事物的形象设计。这些形象设计,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对人或事物的简单包装,而是由目的,有针对性的以表现某个层次为主题思想的行为。经过这样的形象设计,所括人或事物都呈现出与原来完全不同的特质,很能体现设计者所追求的表现目的。在这些艺术表现中,“禅意美学”因其所要表现的人或事物极具水准,难度高,同时又因在形象设计后所展现出的高等级效果,成为形象设计中逐渐流行,受到追捧的元素。

“禅”一词出自佛教,为古印度梵语,“禅”其意解为静心思虑,通过控制感悟来修身养性。是一种修身之道,“禅意”一词出现在唐代,曾有诗云:“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到了宋代曾有诗词“诗不入禅意必浅,画无禅意境必俗”。这种意境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精神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而“禅意美学”特点是将人的静悟与自然之道和谐完美的统一在一起,是与庄子对意境美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也就是轻物质重精神,崇尚自然,强调意境思维的一种解决方式。

一、“禅意”对现代形象设计的影响

随着社会进步,现代形象设计中禅意形象越来越多的融入到设计中,使这些形象设计增添了灵动和意蕴,彰显出独特的艺术之美。在东方禅意设计领域中,以日本形象设计界成就最高,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艺术成就,如日本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所设计的包装设计品牌“无印良品”就是以东方传统意念中的“禅意”为设计内涵,剔除一切繁琐的表象与浮华,简洁、简约、简单,只保留物品的本质。

二、“禅意美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现在的服装设计理念,简约主义成为设计师推崇的一种设计思路,这是一种以简单造型设计为主,倡导理念与禅意美学相互影响的一种设计思路。是将禅意美学中“佛”家表象以现代设计美感来体现。这种设计体现出科学、简约,有效,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舒适之感 。简约主义是现代艺术风格的一种,其艺术表现,深受服装设计师的青睐。这种设计理念不同于享乐主义奢华概念。在服装设计上几乎没有过多的进行修饰,以简单实用为主,所采用面料也是以天然环保为主,很少采用刺绣、镶嵌、繁琐工艺,以纯真质朴的自然美来表现。日本著名设计家三宅一生是简约主义服饰设计师,被誉为服装界的意境大师,他的设计理念以回归自然,自然衣着为目的,在他设计的服饰中,自然界的纤维织物成为专用面料,在他思想营造下,禅意美学被他赋予了新的生命,他将服饰之美与禅意精髓进行结合,使得他设计的服饰作品充满了自由洒脱的个性风格,满足现代人追求无束生活理念的性格。

三、“禅意美学”在个人形象设计上的体现

在艺术设计范畴中,人物形象设计位列其中,这是通过艺术包装,将人物的形体特征进行合理设计,以其达到设计要求,形成风格各异,特点独特的不同造型。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有的人物设计标准和特点。在东方,因其文化理念与西方差异明显,特别是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巨大影响,禅意美学的设计理念成为最具东方特征的设计思路。在人物形象设计上,去除华丽的外表,坦然的处世态度,内敛的人物性格都能将“禅意美学”进行展现,使得人物无论外在还是内在,都呈现出最原始的自然形态,将一个经过净化、荡涤污垢后的人物形象烘托出来,展现出东方独有的人物性格之美。我国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起步较晚,一开始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一味简单模仿西方思路和步骤。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崛起,具有东方思想特色的“禅意美学”成为彰显东方特色的人物形象设计元素之一,在经过古老深厚文化底蕴推动下,这种禅意美学特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为表现东方传统人物性格最真实体现。

四、结语

禅的思想境界,是东方古老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是独一无二对生命、自然感悟的人生态度。这种心灵智慧,不刻意造作,以真情流露为表现,以豁达之心抓住根本实质,成为在人物、服装等形象设计中最朴实无华的美丽元素,只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形象设计佳作。这种古老思想境界,在现代形象设计中的开放利用,正是体现了人们对古老文化的理解包容和运用智慧。当这种智慧与生活设计相联系后,其艺术情节的迸发,设计意图的巧妙,都为现代形象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和色彩。

参考文献:

[1]张节末.禅宗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2]六敏璐.良品改变生活―浅析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J].华章,2011,(21).

[3]刘艳芬.中国佛教思想观念对意境说生成的催化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02).

[4]池哲.利用自然要素营造禅意空间的手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

篇2

面对T台上的东方灵感,每当说到东方美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元素,其实在时尚圈中东方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中国情结,东方的定义从广阔的中华大地延伸到阿拉丁的故乡,从极寒的俄罗斯冰原扩展到炎热的东南亚海岛,还有南亚次大陆,而且日本的东洋文化是最被西方喜爱的一种东方特色。回溯历史,马可波罗留下太多的东方梦想,让今天的时装设计师们依然魂牵梦绕,时装这个大实验台,欧洲宫廷和东方思考永远处于平衡的地位,蕾丝与丝绸的交相辉映总是柔美优雅,每一季我们都能看到设计师们将东方片段,或用布料或用款式陈述出来,就像梦寐一样。

对于东方的理解,每个设计师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喜欢言与表,有的喜欢只会意,有的可能只运用零丁元素点缀,有的就是整个系列都洋溢东方味道。俄罗斯的传统服饰和宫廷建筑一直是深受设计师们的喜爱。2009年秋冬Karl Lagerfeld推出的“巴黎-莫斯科”取材于俄罗斯宫廷、结构主义和当地民俗的这一系列处处闪耀着富丽璀璨的斯拉夫气息。Christian Lacoix钟情的就是俄罗斯娃娃,即便面临随时可能关门大吉的危险,但依旧在高级定制系列做他的莫斯科美梦,单是在模特头上的方形毛帽就和我们印象中的俄罗斯男士帽一模一样,最后压轴出现的那套俄罗斯新娘礼服,高耸的头饰如圣母光环,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Yves Saint Laurent的俄罗斯套娃新娘装,前者是形似,更大胆,Lacroix则是神似,更真实。回看John Galliano在2003年的“紫禁城”系列中的作品更是将东方元素拿捏的粗粝,浪漫,具有戏剧性,中日元素的碰撞将时装秀推向了艺术的高度,日本和服和中国旗袍的款式运用,标志性的中国皇家配色和印花,艺妓的妆容搭配夸张的清朝旗头,外加忍者帽及武士道凶器,肆意地将文化进行融合和再创造。他未必真的了解东方文化,或者说他对东方的这种独特文化了解不深,却奉上了一个堪比史诗的恢弘东方系列。Balenciaga一直热衷将革命性的现在科技融入在高级定制中,每次看到都不禁感叹,这是什么高级面料。但在2008年的秋冬时装周中,pre-collenction没有给现在科技过多的表现机会,而是将含蓄古老的东方图案、精美繁琐的龙凤图腾、海浪松柏与机车夹克、金属装饰肆无忌惮的结合在一起,穿越时空的元素碰撞展现出一场精美的东方武士风格秀。

相比前辈们的华丽经典,在今日的T台上更多了一些简洁和韵味。2011年Louis Vuitton的春夏时装周,浓郁的中国风情,无论是流苏旗袍还是唐装套服,细节上的立领、盘扣、扇子,处处显得低调奢华,深V领、高开叉和蕾丝的透视效果将现代女性的风情万种和高贵姿态。Maison Martin Margiela一个擅长结构重组的“怪才”,在今年秋冬,用独特的剪裁和拼接的面料为我们展现了一场手工艺的视觉盛宴,我们从作品中能够清晰看到旗装的影子。无论是极尽奢华还是极简清新,东方元素的设计灵感总会时不时的带给大家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和文化盛宴。

除了设计元素,也有越来越多的来自东方的设计师进入国际T台。早年日本设计师高田贤三移居巴黎后成为了法国时尚圈顶尖设计师之一,随后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和三宅一生在巴黎引介了日本美学,这让主宰时尚界的西方人见识到了另一种全新形式的美,造成了时装界的轰动,以日本文化为主流的东方文化第一次进入时尚领域,也因此亚洲设计师以日本设计师为领军人逐渐走向国际。随着时尚圈越来越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东方的代名词不再仅仅是日本,黎巴嫩设计师Elle Saab用奢华高贵、优雅迷人的晚礼服征服了所有爱美的女性,宛如又一个Valentino诞生。印度设计师曼尼什・阿若拉(Manish Arora)更是颠覆了诗人眼中印度服饰只有纱丽的固有思想,将民族文化与现代服装款式完美融合,用特有的未来宝莱坞风格在巴黎时装周大放异彩。与此同时一批新生代的亚裔设计师们强烈来袭,像是我们所熟知的周仰杰(Jimmy Choo)、安娜・苏(Anna Sui)、亚历山大・王(Alexandar Wang)、王薇薇(Vare Wang)、吴季刚(Jason Wu)、林能平(Phillip Lim)等,他们在创立个人品牌的同时,像是亚历山大.王(Alexandar Wang)更是接管了Balenciaga这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这些接受西方教育却又拥有中国背景的华裔设计师们给中国时尚圈带来了一股“正能量”,从而激发国内时尚行业迅猛发展。如今,我们土生土长的设计师兰玉更是突破了传统文化的界线和以往复刻的中国时装将高级定制带到了法国时装周,将我们的传统苏绣与西方高端面料相结合,将东西融合的美搬上了国际舞台。

面对这样的文化融合和时尚行业前所未有的开放度,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能让中国元素成为东方美学的代表,如何才能培养更多的本土设计师进入国际舞台。在我们专注于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西方设计学方法普及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运用。大多数本土设计师在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东西方文化碰撞结合的时候,只做表面功夫,在我们精于学习立体裁剪的时候却不曾记得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和立体裁剪的旗袍,在我们寻找新型材料的时候也不曾记起我们传统的以四大名锦(四川的蜀锦、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这种高级面料。在我们不停的靠拢西方时尚的时候却忘记时尚不是沿直线和历史性的时间轨迹前进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本土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和现代中找的最为平衡的融合点,这样带有本土文化的设计才会被世人接受,符合大众审美。在早年的日本美学走进法国时装的时候,山本耀司便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出他收到传统日本和服的设计启发搭配黑色塑造出的无性你的女性形象只能在前卫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之间得到推崇,并不受到巴黎精英阶级的青睐。八十年代中期,他的设计变得柔软更加强点女体,采用丰富的颜色更贴近了丰富鲜艳的八零年代时尚,仍旧保持了自己不对称的设计特点,这让他的作品好评如潮,他成功的在传统日本美学与强调女性魅力的巴黎剪裁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得到了大众的共鸣,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而今兰玉的成功便是本土设计师发展最好的例子,灵活的运用了中国传统工艺,没有浮夸的运用大量的中国元素,没有完全照搬传统服饰的款式,将苏绣代替刺绣高级工坊的工艺,作为画龙点睛之笔融合在自己的设计风格之中,这样巧妙的结合让她待着自己的华服走上了法国高级定制的舞台。

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广告;西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特有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她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以其东方的独特魅力正散发着熠熠光辉。

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传播结合是处在全球化环境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结合使得广告传播更有其优势,同时也能更好的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梳理传统文化同广告传播结合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二者结合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出彩之处,让从业人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和清晰,在更多层次和更大领域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借鉴和研究,从而更好的发挥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显示出传统文化魅力和不落于时代的生命力,让人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并且,提出在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问题。

广告是一种商业文化,只有注重对本民族的文化研究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而和西方的广告有很大的差别。

中国文明起源于大陆,属于农耕文明,强调群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和自然和平相处,家庭观念极重,幸福感和家人、朋友或集体的标准密切相连。因而表现在广告上,中国的广告较为隐晦,注重和谐、皆大欢喜、以抒情为主。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也就是商业贸易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渴求个人的成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广告表现上以强调个性,表现冲突为创意来源。

中华汽车·CF 中华汽车电视广告文案:

台湾经典个案:印象中,爸爸的车子很多,大概七八十部吧!我爸爸没什么钱,他常说,买不起真车,只好买假的,我这辈子只能玩这种车喽。

经过多年努力,我告诉老爸,从今天起,我们玩真的。

爸爸看到车后,还是一样东摸摸、西摸摸,他居然对我说——我这辈子只能玩假的,你却买真的。

爸,你养我这么多年不是假的,我一直想给你最真的。

国外汽车文案:菲亚特轿车——开创菲亚特新纪元,脱胎换骨,来势汹汹,超级雷马1000。凯迪拉克轿车——将力量、速度和豪华融为一体。宝来——驾驶者之车。千里马——雷霆动力,纵情千里。

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文化里更习惯形象思维,而西方文化更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生动、实在的广告语更易打动东方消费者,而抽象的感觉描述更适宜于西方消费者。如雀巢咖啡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就比百事可乐的“ask for more渴望无限”更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好感。中国传统道德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讲究“仁义”,而西方的道德根源是宗教,这表现在广告中也是不尽相同的。中国要求礼尚往来,对人谦卑仁和,而西方理念讲究公平、感恩等。表现在广告中,中国广告更多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西方广告注重表现个人的诚实、自我完善。

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广告针对其接受内容更容易打动受众。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特有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历史之悠久,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它以东方的独特魅力正散发着熠熠光辉。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无论是精英文人创造的文化或是民间文化,经过历代的文人、画家、艺人、工匠的智慧积累,蕴含着大量丰富多样的内容。无论是诗词歌赋、俗语名言、国画书法、哲学思想,无论是张扬奔放或是沉静内敛,无论是华丽绚烂还是文雅素约,无论是粗犷宽阔或是细腻温柔,这一切为广告传播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贴切的图示语言。

在广告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加入,使得广告词简洁而富有诗意;广告文案具有神话传说色彩;打开了传统图形图像的宝库;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典美学;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等等。

借鉴传统文化的诗词、成语、对联等形式让广告语更凝练,具有古诗词的押韵、节奏特点,产生一种音韵美、意境美;神话传使得广告传播过程中更具吸引力;传统图形丰富了广告传播的表现形式;绘画和书法增强了广告的表现力,提升了画面的意境。

传统文化和广告传播相结合,赋予了广告不同的气质,适于同东方的消费者沟通,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使得传统文化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焕发出新鲜的活力。

21世纪是文化上的多元时代。经济全球化和随之产生的文化全球化的趋向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国际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必须要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要有中国气派,这样才能真正在世界设计界中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夏彤.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传统[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 楼正国.中国传统美学对中国广告招贴设计思想的影响[J].美誉时代,2003(11).

[4] 刘艳秋,马晨晔.台湾广告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J].2010(01).

篇4

关键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东方园林;西方园林;建设

Abstract: Green design in the historic area and modern buildings, how to position landscape style and how to use garden technique in traditional cit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the problem often encountered. Grasping the discretion design is needed and achieve already continuation of historical context style is achieved, having the spirit of the age.

Keywords: landscape garden, plan and design, oriented garden, western garde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他们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的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出现欧陆风、草坪风。随着房地产的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吹进了居住小区,他们不考虑小区人性化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也就是只注形式不注重功能。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

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景观基本上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类,各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和特色。西方园林是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式,景观特点是整齐、规则、对称均衡,常以轴线作引导的几何形图案美为其独特的风格特色,包括树木也都作规则式造型。东方园林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形式,景观特色表现为不对称均衡,以曲线作为引导的自然式山水园,成为著称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形成东西方园林形式各异的原因,都受各自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的影响。西方园林把美学建立在“维理”的基础上,它还左右着雕塑、绘画、音乐和戏剧等艺术。东方园林源出于我国五千年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特别是儒、道、佛三家崇尚自然的“天人和一”观,把美学建立在“意境”的基础上,并因借于文学、绘画和建筑诸艺术。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境”,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古人又说:“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所以“意境”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玄外之音,画外之境 ,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入至神入,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这是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中的审美心理结构,都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境”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三、富于诗情画意的特色

中国园林自从唐代出现了诗人画家自成一派的“诗画园林”以来,及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含着誉谓“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中国文学与文学、绘画自古以来互为表里,彼此借鉴,交互引发,相资为用。按诗画艺术组织园林类型,划分和组合园林的形式,犹如中国画咫尺千里的山水画立轴或横幅手卷,运用散点透视,及动向透视的表现方法。它的超时空概念,正是东、西方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边走边赏边构思的民族传统的方法,表现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自由观察,集大自然之精美于方寸之中。中国山水园林犹如画幅一样,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在组织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中,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

四、现代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我们一味的推崇古代园林,就没有进步。不同的时代要留下不同的符号。

五、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内在人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为此,设计师应该:

第一. 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第二. 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你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你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狠,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第三. 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详细规划》编者: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居住区规划设计》编者:《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篇5

关键词:民国建筑,装饰艺术,文化标尺,形式符号,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J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3-67-3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东西方碰撞,西风顺势东渐,在碰撞之后的协调、融合与发展过程当中,促成了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开始由近代向现代、由集中向折衷、由东方传统向中西兼容装饰美学的重要转型。因此,民国建筑承载了这次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转型的完整历史过程,在中国建筑装饰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而今,建筑艺术发展正面临后工业时代的观念性与多元化趋势,对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维护与再利用也不可停留在单一的保护与再翻建层面,而应是横向的“形式研究”,即作为建筑装饰艺术主体风格与语言的形式符号的维护研究,以及纵向的“文化翻新”,以促进今天的艺术创新乃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鲜明的文化标尺

民国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一部参考现代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集中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发展的双重价值取向:对东方传统样式非科学性的反思与对西方现代建筑理性成分的吸收。

这种双重取向的鲜明性与独特性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不曾有过的。她的产生可追溯为两条历史动因,一是国际趋势: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功以及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使得资产阶级制度与技术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而代表其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文化也随势波及世界,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美学在各个流派的百花齐放中,从文学,美术,诗歌到建筑等领域促成了新形式,新材料,新结构的产生,如新古典主义美学思路;以马列维奇、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与风格派;致力于现代设计为主导的德国魏玛的包豪斯等。二是国内趋势:1918年开始的以及次年的“五四”运动为,使当时中国更加开放的兼容外来文化,传统的本土文化面临现代转型,这极大刺激了中西合璧的现代性建筑美学的诞生。当时也出现了第一批留学海外的建筑师,如留日的刘敦桢,留美的杨廷宝、梁思成、吕彦直、林徽因等,他们日后成为了民国建筑界的中流砥柱。

在这两条主要动因的驱使下,民国建筑装饰美学走向了“内核”的聚变与“外缘”契入并互为转化的装饰艺术典型。中道西器、中体西用,在东西方不同风格、形式与功能之间复杂关系的探索中,民国建筑装饰美学呈现出一套独立完整的形式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表现了当时建筑装饰特有的形式美学,功能美学以及审美心理学。而值得我们研究与维护的是这些形式符号并非为某一个民族之样式、文化背景和心理参照,而表露为多重地域与多元文化特征在个体或群体审美功能积淀上的日趋独立与完整。这其中以简洁明快、抽象对称的新民族样式风格(又被称为现代化民族形式风格);以自由组合,不讲定法的西方折衷主义风格;以东方外饰、西式布局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简化风格等装饰符号最为突显。

二、符号学的研究与归纳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Leon BattJsta AlbertJ)在其著作《论建筑》中写道:“建筑的美在于各部分的和谐,以共同适合于恰当、匀称、表达、优美的反映”。可见形式符号与建筑的功能、结构之物质层面,以及伦理、审美之心理层面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其绝非某一简单之标记或记号,而被定义为一种象征、一种参照或一种含义,它喻示人类所特有的想象力、情愫、寄托与智慧,而成为一种精神性载体。

对于装饰艺术形式符号的保护与利用应建立在对其的研究与归纳之上,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建筑装饰艺术领域中,形式符号的功能结构性、文化象征性、心理暗示性进一步摆脱了技术制约而独立存在,在对建筑结构、环境等起到加强、维护与调节的物理同时,更满足了人们精神诉求、审美取向和思潮境迁等心理需要,实为建筑构造变化、风格演化的高级形态。

新民族样式风格着力于融合中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创造出既具时代气息又具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其大量采用平面组合体型与平屋顶结构,在构图与比例的原则上借鉴西方古典的三段式划分,柱式比例等,凸显出简洁与对称的构图。在建筑各构件如檐口、墙面、门窗、入口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形式与图案。如1934年建成的南京首府外交部大楼,建筑外型采用西方现代平面式,整体立面三段式构图,但细部装饰又富含东方传统意味,其檐口下以褐色缸砖装饰成的简化的斗拱构件形象,回纹线脚雕刻以及入口处门廊立柱与雨篷转角处表现出的霸王拳的抽象形象。斗拱、霸王拳、雀替等是东方独具的建筑装饰结构与象征功能构件,在承载较大面积屋面重力传递的同时表达了鲜明的象征性意味,如祈福求祥、厌辟灾祸、伦理等级等。在此建筑装饰中的符号却是简化、抽象、提炼过的,表现了当时人们己逐步趋向极具现代装饰感的西方抽象艺术与简约主义美学,因此转化为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感的纯粹装饰符号了。

形式符号是我们区别归纳不同时期、类别、地域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参照。东方的装饰形式大多是象征性、意象化的,包容了东方人祈福求祥的美好意愿和仁义礼智的精神崇拜。而西方的装饰形式大多是写实性或抽象的,更偏向于某种理性意识与宗教观念,反映了西方人祟尚自然与逻辑的理性文化。建筑装饰演至民国时期,各具东西方代表性的形式符号,或以原型,或以简化、抽象,交叉处理运用到建筑装饰构件当中,在混搭的形式上重塑形式之美,这其中以折衷主义风格较为明显。

折衷主义风格的装饰元素源于西方对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样式“令人信服”的模仿、混搭与自由组合,不求定法,自成一体,是民国初期建筑装饰运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建成于1910年的江苏省咨议局,其装饰整体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宫殿式,以拱券门特征为主,辅以帕拉蒂奥母题的栏杆与望柱,对称布局的法式梦莎式屋顶,复杂精致的欧式线脚装饰、磨砖雕刻、楼梯扶手、栏杆、木门等构件遵循西方古典样式。而在材料、装饰细节的处理上又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特点。如大量使用替代西洋石料的本土青砖、红砖,局部因地制宜地采用混合砂浆以及多种混合材料,细部装饰采用了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植物花饰如回纹、卷草纹等作为浮雕装饰题材。由此建筑的装饰构件到仪饰,从纹样到材料工艺,充分体现出东方人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新古典主义美学形式和功能的理解与接受,一方面基于当时人们生活水平,思维习惯,社会环境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建筑装饰符号本身之于西方文化教化与传播的心理功能,其时代象征意义与当时人们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是互为依托的。

中国传统宫殿式近代简化风格充分展现了“新功能、旧形式”的时代装饰美学,这类建筑装饰艺术既符合现代装饰功能的需要,又饱含了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华。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建于1933年的南京华侨招待所建筑群,主楼屋面采用明清官建庑殿项形式,二三层相连的西式竖窗,窗间以红漆装饰壁柱分隔。底层檐口与勒脚部分以水泥假石贴面形成高大的基座效果。正脊与戗脊均有简化后的鲜明民国式脊饰,正脊吻兽转化为了中国传统拐子龙浮雕的装饰性构件,四边戗脊走兽更是抽象成略有形象化的突起装饰符号。独特门廊的梁枋阑额、檐口下额均绘有传统的装饰彩画,雕梁画栋。这些装饰构件己超越了物理功能而上升为纯粹的符号元素。如建筑台基高度隐含了传统的伦理等级功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漆饰的用色也喻示了礼制的要求:“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黝、青、黄”。屋脊的鸱尾与吻兽装饰有厌辟灾祸,守护平安的功能;而完全抽象简化后的兽形图案以及西式墙面竖窗、壁柱等则非常契合那个开放年代的民族审美心理构想。

可见民国建筑装饰符号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虽然它现正面临减少、替换或彻底丧失。因此研究、归纳、提炼这段时期的装饰符号对于学习其装饰设计方法,传承其装饰美学理念,寻求维护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效途径至关重要。首先,要保持这些符号体系独立的美学价值与时代文化特性,研究其对于特定时期建筑装饰的功能、技术及材料运用的主导性与关联性,这并非着意强调功能须服从于装饰或反映装饰,而是要保证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的逻辑统一。如果建筑装饰结构、材料、施工等技术本身能考虑到形式符号的和谐与统一,才能在维护与保护的实践过程中忠实的还原其特有的符号与内涵,追溯原有的艺术氛围,为“拟建”一种新兴的民族地域文化经济产业链奠定理论与物质基础。

三、创意型文化经济产业链

目前,国内现己逐步意识到对民国建筑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如上海“新天地”广场的成功开发与南京1912民国休闲娱乐区域的建成。但这样的再利用仅以单一的经济获益为导向,是在对建筑文化并非真正深知与独到理解上的再利用。所以其过程中必然存在原貌丧失,装饰变味,滥取滥伐,资源浪费等弊端。因此,对于民国建筑装饰艺术的再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对其特征的描述与再现上,不应该只停留在单一的利益获取与盲从开发之上。

建筑装饰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一首无声的诗,那么以创意型文化主导的经济产业链无疑是将这首“诗”推向了更广泛的阅读群。在现代社会经济越发以“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经济”为依托,越发以服务化、信息化、开放性、关联性为特征的产业链趋势中,对经典建筑装饰艺术的再利用必须打造以民族地域文化为主(包括遗产文化、创意文化、衍生文化等)的文化输出型经济产业链,才能产生相当的规模与效应。

新兴文化经济产业链应是一个资源化、创新性、低损耗、技术化、多层次、再循环、网络化的链条结构,而文化输出是它的策略重点。实现这一新型产业链的资源化与创新性,关键在于归属“内容产业”的遗产文化发掘、归纳、创新的价值链。民国建筑装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体制、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等环境风貌,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师们创新民族传统装饰文化,探索西方文化本土转型之路。中西合璧、道器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环境、时代特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本土现代建筑文化源流的一面明镜。基于这一价值链的架构,首先应着眼于研究与时代背景相关的建筑装饰文化的概念创新、材料创新与方法创新,并将其看作是一座庞大的文化博物馆体系,从中提取最具浓缩性的装饰艺术符号,提取最具代表性的新材料、新技术结晶,提取某一建筑身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提取那最折衷,最多元化的衔接古今中西的“中间环节”,从而作为这个博物馆馆藏的一件件物质与非物质藏品,充分发挥这独特的装饰艺术所聚合的强大物质功能与精神载体,形成丰富的创意产业素材内容的产业活动。

而其技术化、多层次体现在归属设计制作产业的企业链。基于民国建筑装饰符号理论研究与创意内容、创新概念启发下,以文化输出与文化创意的高附加值为引导形成庞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载体。如建立民国建筑博物馆系统,装饰艺术馆、历史文献馆,在网络上创建民国装饰文化历史演变与陈列的虚拟数字博物馆,在还原或进一步凸显民国建筑装饰形态的前提下,将原历史建筑改建为民俗艺术馆或现代美术馆,在相对集中区域以历史建筑为实景开辟出专业的影视拍摄基地以及制作、编排、特效、宣传等高新技术产业区。同时兼容并蓄相关文化设计方面的企业、他们将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国际化的策略推广、信息的交互咨询和文化经纪等平台支撑。

再循环、网络化表现在归属服务与衍生产业的供需链,着重体现在消费类信息文化产品的普及和文化艺术符号的大规模市场推广。其前提是基于对现代消费心理学的求实动机、求美动机和求新动机等品牌心理的研究。民国建筑装饰完整的历史文化积淀早己使其成为代表民族的文化品牌,同时其特有的混搭、折衷、简化、抽象、仿古、现代等装饰风格又作为当今个性化消费主义的完美代言。因此高附加值的品牌效应在文化产品推动下将形成巨大的资源能量,渐入到一个网络化的衍生领域,衍生出相当可观的周边经济,如以民国建筑装饰为主题的餐厅、休闲会馆、主题公园,民国装饰文化的家居系列、生活休闲创意产品、文化用品、服饰,民国建筑装饰历史出版物、影像产品等等。

四、结语

一个时代的建筑艺术由于其独具特色,因而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区分开来,而这种特色必须饱含时代之沉淀才能富于生命力,才能作为本民族文化于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代表。因此,对于这些经典传世建筑装饰艺术的维护与再利用须切合其独有的文化体系与思维逻辑,须建立在系统的理论认知与独到的运用思维之上。单一的利益取材是思想贫乏的表现,而变味破坏性的翻修更是一种失职!一切偶然和仅仅是样式化的动机都应被放到它应去的最低层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本民族建筑文化之历程;通过具体的装饰美学形式追溯其源,才能使今天的文化产业创新具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参考文献:

[1]郭承波,中外室内设计简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美]Peter G、Rowe、关晟(Seng Kuan),传承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齐康,杨志疆,民国文化的坐标[J],建筑学报,2006

[6]卢海鸣,南京民国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科技与经济,2006

[7]郑东军,余莉,全球化语境下的地域建筑文化分析[J],建筑与文化论集(第八卷),2006

[8]张远,王焯,丁捷,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索[J],时代金融,2010

作者简介:

篇6

论文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篇7

禅意的审美特征

1平衡

按照佛学所指,人的思维缺陷在于认识世界时所依据的是相对存在,“有”必须建立在“无”上,缺一不可,这就是所谓的分别心。而禅就是要超越这样的思维障碍,禅是一种“中道”,所谓“不思善,不思恶”,不落“有”、“无”的两边,才能使心量、认知得到无限的延伸。这种境界在美学上体现为平衡,它作为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强调对立的、有差异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平等共生、相互渗透与和谐匀称,突破对立以达中和之理。在生活中即是人与自然平衡和谐之美,体现在“山水相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和谐统一的人生境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依据视觉艺术的原理,“平衡”在艺术的形式法则中主要通过形、色、力和量四方面的协调来处理视觉传达的关系。

2静谧

禅,从修行体验上看是一种围绕一个中心,具备智慧与力量的境界,这种力量的表象呈现出静谧的特征。禅意主张创造安宁、祥和、静谧的美学价值,运用在视觉艺术上通过视觉情感的传递,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放松,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禅意的静谧审美特征在当代具有现实的意义,泛滥陈俗与浮华的视觉时代,更需要自然简洁和纯净的本色,并用简洁的线条、柔和简约的形式以及对“物”的省略来获得内心的宁静。

3淡然

禅在修行上的目的是达到解脱,得到“真如”,也叫“本性”,也叫“如来藏”,也叫“涅槃”,也叫“平常心”。禅在美学上则直接体现为“淡然”的审美特征,正如坡所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里的“平淡”是一种“淡然”至美的境界。在视觉艺术中,“淡然”是基于视觉材料的纯粹化,充分展现视觉材料的天然、素色之美,从朴素中见淡雅。不饰雕凿,形随意走,使视觉材料呈现纯净、淡然和雄浑的景象。

4超越

禅的本质就是超越,超越思维的局限,超越认知的极限。不断打破成见使精神获得重生,使心灵不断获得解放,最终融入圆满的境地。在禅的精神触发下,“超越”在视觉艺术中则是利用视觉材料的矛盾与冲突,推动其视觉语言往超出语言表现范畴的方向发展,使视觉语言传递出新的观念及意念。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语言传递的意境远远超越了文字本身所描写的符号。

禅的审美特征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包装的形态构成

实用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就是讲究表现性与形式美。“禅意”包装的形态格局有着简朴、舒适、随意的形态特点。它以简素为美,其最核心的思想理念是摒弃琐碎、化繁为简,把包装设计的语言还原到了初始状态。在这里,简洁不是缺乏设计的简单要素,更不会以最简洁为纲领而摒弃舒适或美学的愉悦。往往在设计过程中遵循“减法原则”,多则繁复杂乱,少则淡寡无趣,或者容易失去其基本的功能需求,甚至于减损整体的效果,所以这个平衡的度是需要深思熟虑去拿捏的,用物质上的精简形态去寻求精神上超越的外在表现,让包装形态浸沐于静谧、淡然、平和的氛围之中,力求让使用者与包装形态产生共鸣,虔诚地从自己的内心中去寻找解脱和放松,在当今浮躁的物质化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超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意”所在。如同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说,“艺术世界交易的是人心”,“艺术家的目的是人心的救赎”。

2包装的色彩构成

“禅意”包装在色彩上主张以“素”为美,提倡保留自然材料的简素本色。往往采用单色调或运用柔和配色关系,这样可以让未经修饰的自然材料在柔和的色调中以一种静态的美感来构筑包装的审美内涵——静谧而淡然。“禅意”包装讲究一种内在的精神释放,采用留白、放空、迂回的艺术手法,运用大量的白、灰白或乳白色表现,一切被简化到极致,其营造出纯粹、闲静、超然的气氛。此外,在具有平衡性的柔和色调的基础上加以对比色彩来突显包装不同量体的可能性,譬如将具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红、黄等高彩度色彩来点缀,不但能延伸出更丰富的禅风,而且让整个低沉色系的沉静而内敛的气质空间中突显具有生命力的独特视觉表情,就像东方禅宗一直强调的“沾花微笑”,隐隐流露出一丝东方情韵。

3包装的材料构成

包装的材料具有感觉特性,即由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材料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材料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对材料产生综合印象。一个具有禅意的包装设计,其包装材料之间的对话,也能反映包装设计在审美层次上的深度与内涵的广度,等同于生活美学的另一种展现。在材料隐敛的语汇之间,多考虑选用具有静谧气质的天然材料,构建包装设计中隐性的意象——静谧、淡然的意境,即“静中真境,淡中本然”。不同的材料具有其独特的自然肌理美感,呈现出不同的感觉特性。如朴素的纸张、蒿草、原木、竹子、藤蔴、石材、陶器等温润之材,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在不加雕饰的状态下使用,并接受日月的洗礼焕发出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丰富的光泽,以呈现材料的简素本色,力求营造出一个安宁清幽、不为红尘所扰的静谧、超然物外的氛围,传达出人与自然亲近的渴望,平衡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还透射出朴素、内敛的文人气息,从而反映禅意的简素美学和谦虚性格。

篇8

关键词: 古埃及 神庙建筑 艺术风格

在古埃及建筑艺术中,除了金字塔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神庙建筑。神庙建筑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古埃及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凝聚着古埃及人的聪明智慧,蕴涵着古埃及人的、民族审美、文化象征等多层内涵。古埃及专制王权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宗教的力量,而神庙正是实现这种精神功能的场所。古埃及新王国时期是庙宇建筑的繁荣期,新王国时期的庙宇建筑分为神庙和祭庙两种。神庙为供奉神灵而建造,而祭庙是为已故的法老修建的。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艺术风格不仅受尼罗河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古埃及人的审美情趣的影响,饱含着古埃及宗教文化底蕴。

一、设计风格

古埃及神庙建筑往往沿一条纵长的轴线布置一系列由大到小渐次收缩的空间,而空间序列的尽头,以一个小型而封闭的密室作为结束,典型的如卡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和阿布辛拜勒神庙。在中轴密室之外,还有许多并列或环绕的小房间。之所以设置如此多的小房间,与古埃及宗教是多神教有关。古埃及宗教属主神崇拜,在主神之外还有许多次要的神,古埃及人往往把这些次要的神和国王的雕像安放在旁边的这些小房间中。古埃及的宗教观念决定了神庙是一种象征性的建筑。象征性是古埃及人审美思维的重要特征。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最早的形式是独立的象征型建筑。他认为,最典型的象征应该到埃及去找。古埃及神话和宗教仪式的需要决定了神庙的基本形式、布局和特点。

首先,神庙作为神的住所,它的作用等同于七者的“家”。因此神庙的设计遵循了房屋的模式。神庙围在一个砖墙之内,呈矩形,列柱大厅相当于接待室或客厅。其次,神庙象征创世之岛的观念也反映在设计中。围墙一段一段地修建,其排列呈凸凹间错的砖块构成的波浪线,代表创世之岛出现的原始海洋。

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神庙建筑的外形式及柱式直接取自自然物,以自然物来象征生命理念,表达对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建筑材料选用坚硬的石材,表达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观。人生是生命轮回的一个短暂形式,人的居所称为“宿”,死后的生命(灵魂)却需要永久的住所,这就叫“家”,神庙是神的住所,必须用最坚固的材料。

二、美学风格

神庙建筑的美学风格主要是反映它的神圣性。神圣性要求神庙必须显示出一种崇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认为:“崇高感和美感都只涉及客观事物感性方面的(即可用感官和想象力来掌握的)性质,这些性质很机械地打动人类某种基本,因而立即产生崇高感和美感。”崇高美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夸张的尺度、严峻的风格、威壮的气势诉诸建筑形式,从而给人以某种建筑美的独特感受。由崇拜而引发出来的“崇高美”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狭义的崇拜意识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独立存在的美学格调,古埃及神庙建筑就属于这类建筑。古埃及神庙建筑,就体量来讲,它的大体量给人以雄壮感,高体量给人以神圣感。在视觉上,凡是超常巨大的形体、超常的事物都能引人注目,使人们在观赏它们时产生自身渺小、对象强大的对比感受。任何来到神庙建面前的人,无不为它的巨大所震撼,由此联想神的威严、法老的权威。这正是神庙的建造者要达到的目的。神庙建筑要表现的就是崇高美。如著名的卢克索神庙和卡纳克神庙的“石柱森林”,在全世界的庙宇建筑中是无与伦比的。

三、布局风格

古埃及人的宗教观念决定了神庙建筑的布局风格。在新王国时期,太阳神阿蒙已成为全国崇拜的主神。阿蒙神庙的主要特点是规模宏大,其建筑设计和外形几乎是固定不变的。神庙总体呈长方形,一般为南北走向,四周以围墙环绕;所有的建筑都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此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神庙的四大组成部分:塔门、露天庭院、列柱大厅和神殿。塔门是古埃及神庙特有的庙门形式,因庙门建在两座对称斜壁的巨塔之间,故称塔门。列柱大厅是一个多柱式大殿堂,大厅中央的两排圆柱高于其他圆柱约1/3,形成两层高低不等的屋顶。这种空间结构与布局来自古埃及人的天宇观。古埃及人的创世论和天宇观是多元的。古埃及人的天宇观决定了神庙建筑几乎都是长方形,巨大的圆柱象征由众多的擎天柱支撑着蓝色的天空。

沿着南北流向的尼罗河生息繁衍的古埃及人,深刻地注意到太阳每日由东向西的运行轨道,他们把太阳的朝起夕落理解为出生与死亡的完整过程,而死亡只是在太阳西沉的那一个世界的再生。初升旭日的万丈光芒对古埃及宗教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古埃及的宗教体系中,太阳升起的东方是出生和再生之地,而西方则是死亡和来世之所。所以金字塔、王陵谷位于尼罗河的西岸,而神庙建筑大都在尼罗河的东岸。为死后的法老建造的陵寝,则应循着太阳的轨迹,垂直于尼罗河,呈东西方向的布置。埃及神庙也多采取东西向布置的轴向格局。

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设计风格来自古埃及人的宇宙论与创世哲学,美学风格来自对神灵的崇拜,布局风格与埃及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宗教文化息息相关。总而言之,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宗教思想、创世神话、宇宙神学、生死观等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古埃及神庙建筑的艺术风格。古埃及神庙建筑艺术风格对古希腊和后世的宗教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埃德蒙博克.西方美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

[2]宋瑞芝,黎海波.古埃及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2004,(4).

篇9

关键词:体育美学 发展 中国

我国的体育美学研究与欧美相比起步较晚,但已初步形成特色。伴随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体育运动作为促进身心健康的审美文化,正在焕发生态、绿色、人文的特性,倾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中国的体育美学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研究历程,但对体育实际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相对进展缓慢。而且,学科内至今仍然存在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一度形成研究热潮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主要取得的成果如下:

(1)体育美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国内外体育美学界的争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身体美、运动美、个性品质美等,突出了作为审美对象的体育运动中的人,强调了客观性。第二,认为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审美意识和审美创造,侧重于对体育审美感受的研究,重视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渗透和功用,主张体育运动艺术化。第三,认为体育美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体育的审美关系,从主客体两方面把握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

(2)多数学者认为体育美有其自身的特征,主要有:一是客观存在、二是社会性、三是创造性、四是感染性、五是形象性、六是象征性。

(3)关于体育美及运动项目的分类,由于研究的角度、依据的标准不同,对体育美的分类也就五花八门。有的学者把审美意义上的运动项目分为7类,即测速类、测距类、计量类、计数类、评分类、冒险类、自娱类。有的学者按体育美的表现特征把体育美分为表演、“软对抗”、“强对抗”、搏击运动。有的学者按不同的审美形态分为优美类项目和壮美类项目。有的学者按不同的存在领域分为教学美、训练美、竞赛美、人际关系美、环境美。也有的学者按不同的项目分为体操美、球类美、武术美、田径美、游泳美等。还有的学者按体育的不同目的把体育美分为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健康美和以提高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运动美。至今对体育美的分类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4)对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有的学者对3者的含义做了明确界定,认为真是指体育活动必须符合人体运动的规律;善是指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美则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体育领域中的感性显现。有的学者还详细论述了3者的关系,指出体育运动中的真善美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5)对体育美感的探讨,在运动者与美感,体育美感的根源、本质、特征、心理要素、体育美感的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有的学者从运动者的角度探讨了体育美感的形成条件、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等。有的学者从审美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体育美感的产生和发展、基本特征和心理因素等。有的学者还对体育审美意识、审美价值进行了初步探讨。

(6)其他的不同意见还有身体美、人体美的内容和特点、运动美的含义和特点等。对于体育美学发展趋势和前景,预计体育美学将出现研究领域拓宽、实证研究加强、理论研究侧重、研究队伍扩大、研究方法更新等发展趋势。

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二,是研究者忽视美学原理的学习。美学在20世纪50年代后曾在中国被斥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而打入冷宫。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思想文化的开禁带来了对知识的渴求,大陆掀起了美学的热潮,美学成为非常时髦的显学。体育界也是在这时接触到美学的。后来,人们发现,真正的美学与门外汉的想象存在巨大差距,学习和研究都需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即使不能读懂黑格尔《美学》和康德《判断力批判》,但为了掌握美学的基本原理至少需要认真读懂教科书。绝大多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者企图采用“无知者无畏”的方式前进,却不得不在深奥的美学原理面前望而却步,抽象思维能力欠佳且耐不住寂寞者纷纷知难而退,导致了美学热的退潮。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体育美学离不开母学科,一定要以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为自己发育的营养。无视美学原理的学习,或试图绕开美学原理,把美学和生活中的疑似美感划上等号,给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硬贴上“美”的标签,凭空谈论这美那美,不讲美学原理,导致体育美学研究的盲目和呆滞,成为泛化的伪美学。

阻碍我国体育美学发展的症结之三,是与实际发展的脱节。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美学家注意到与体育美学有关的研究,而且发表了很有深度的论著。譬如对分析美学有相当造诣的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了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对身体因素在美学和美好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以强调,并表现出对太极、瑜珈等东方文化和思想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推崇,这不能不让长期忽视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体育界为之汗颜。美学对体育的关注,紧扣时代的脉搏,解决实际的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运动竞赛带来的经济效益得到广泛注意,工程美学、技术美学在场地设计、广告布置等方面悄然渗入。美国的NBA、拳击比赛以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在获得盈利方面的辉煌成就,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竞赛与观众的关系,用接受美学理论来研究,对于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体育产业、开拓体育市场,起到良好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学人依然侈谈“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类的理论,自恋屠龙之技,龟缩于陈旧的象牙之塔,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无补。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体育,并使体育的审美价值与日俱增,在2008北京奥运会美轮美奂的场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体育美学难道还能袖手旁观?体育面向休闲时代,涉及的美学问题更多。体育美学帮助我们认识体育中的美,积极指导与体育有关的审美活动,促进身体运动技术趋向优美化和规范化,使人的身心日臻完善,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体育美学必须创新,对中国体育的未来做出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判断。通过满足人们对体育活动的特有审美需求来提高生活质量,赋予体育事业以审美理想,是中国体育美学发展的明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潘靖五.体育美学与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

篇10

关键词:装潢艺术 理念 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