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母亲素质;家庭教育;孩子成长
家长的使命就是传帮带孩子,传承自己优良品质,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消解疑惑,带动引导孩子走上健康上进的路。母亲素质与家庭教育简而言之就是言传身教,拆而析之,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之以行。父母的行动是孩子最好、最直接的参照。父母如园丁,好的园丁凡是经手的花木总能侍弄到赏心悦目,好的家长应该总能把生养的儿女调教到称心如意的地步。小时候一个个孩子都那么可爱,大了差别就出来了。是差在孩子吗?不是!其实家长教育调教之精力、之心思、之韧劲、之技巧的差异也是问题的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往往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做家长的(特别是母亲)总是情不自禁地竭力避免让孩子受苦。这无异于害了孩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情感经历,这种情感经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心、毅力和能力,而这种情感多方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因此作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把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观念,把我们民族的各种美德传播和灌输给子女,这是家庭教育中母亲素质的体现。
一、使人忧虑的问题
1、母亲对孩子的社会性教育状况堪忧
相当一部分母亲把子女看作“私有财产”,忽略了“社会人”的角色,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基于孩子的成才、家庭的幸福、父母的愿望,母亲教育观念中普遍存在较为严重的重才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2、母亲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有待更新
教育观念偏颇。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集中表现为“五轻五重”。即:重智轻德,重知轻能;重生理发育,轻心理健康;重生活安逸,轻爱心教育;重孩子成材,轻自身素质;重全家呵护,轻和谐教育。
3、母亲心理健康有待强化
不少母亲在激烈变化的社会现实中,无法面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做出调节,如:职业的变更、商场失意、人际关系冲突以及教育子女的失败等,最终导致心态失衡。
4、母亲的示范作用有待提高
母亲们严厉地要求孩子这般、那般,而对自身的示范作用往往注意不够,实际是为需求一种自身心理补偿的一种表现,教育孩子可谓是苦口婆心、乐此不疲,但自己却是懒得做给孩子看。
二、当今母亲素质教育的建议
社会转型给家庭教育带来新的困惑,也对每个家庭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下面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几点母亲素质教育的建议。
(1)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母亲素质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母亲学习现代教育知识,不仅是教育孩子的需要,也是母亲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这样才可能让家庭教育从经验型、自然型发展到科学型。
(2)母亲要向孩子学习
今天的孩子成长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多向的,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影响成人世界的潜能,孩子们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理念反哺给成年人已经成为必然,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母亲向孩子学习是当今家庭教育观的重大突破,是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重要途径。
(3)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要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给以正确的指导,我们就必须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变“教育和训斥”为“交流和沟通”,变全知全能的“家长”为共同学习的“朋友”,只有这样:我门才可以得到孩子们的真心理解,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5)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母亲仅有教育孩子的一般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母亲的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了解孩子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指点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协调亲子关系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6)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篇2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但是,当前家校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要么家校教育同质,有些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父母 “沦”为助教;要么家校联系缺失,家校形不成合力;要么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教育应有功能也被曲解和误用。
但是,“家庭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并不是普遍现象,笔者就职在民族地区农牧村学校,大多数家长放牧、种地或出外打工,不少学生到县城学校就读,大多由爷爷奶奶陪读,而爷爷奶奶大多不识字,只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无力或无法辅导孩子功课和作业,大多只是督促孩子完成当天的作业。可以说,在农牧村学校,家校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质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多家长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真正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缺失的、缺位的。
笔者认为,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全部。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更为广泛的形式和内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孩子一生的行动指南和迷途灯塔。
那么,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不是优秀的学习成绩,更不是丰富的物质条件,健全的家庭教育,核心应该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和心理健康。以民族地区来说,应该是父母与孩子的母语交流、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民间民俗文化的口耳相传,民族风俗习惯、节庆时令的参与体验,邻里相处、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节约……
所以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协助学校教育的延展,而不是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也不能让家庭教育缺失或处于空白状态。换句话讲,唯有理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本质区别,将新家庭教育观融入日常生活中,让家庭教育步入正轨,回归本位,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取长补短、良性互动,共同铺就孩子的健康成长之路。
篇3
一、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自然情况
1.学历层次较高,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学历层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丰厚和成熟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全部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学历层次较高。另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性别结构偏差较大,女性居多,占89%;男性较少,仅占11%。2.专业结构多元化,教育类专业所占比重较低家庭教育指导师通过与家长及儿童的互动进行评估,找寻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家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生活和学习习惯,帮助家庭走向和谐与幸福的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指导对象不仅包括孩子,还包括家长。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分布较广泛,涵盖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会计学、公司管理、艺术设计、小学教育等多个领域。从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多元实务角度来看,学科领域多元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不同背景的家长互动与沟通,能够开展多领域、多角度的家庭教育指导。但从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内涵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旨来看,教育学与心理学学科背景的不足和缺失可能会降低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性。
二、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认知与认同情况
职业认知是对职业性质、内容、目标等的认识和理解,职业认同是指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认同会影响从业者的归属感、忠诚度、上进心和成就感,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价值的心理基础和动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主旨是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困惑,纠正家长已存在的不良家庭教育方法和理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中有33%认为家庭教育指导能够完全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67%认为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问题。可见指导师们的职业认知度相对较高。另外,指导师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前景认同感较高,83%的人认为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会很好。
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发展与需求情况
篇4
一、教育的误区
重在校教育轻家庭教育。一是教育 “跛足”走路。大到社会小到家庭普遍存在重在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现象,有人习惯把在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割裂开来,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一些家庭忙于事业,不能或不愿在家庭教育上花精力,把教书育人责任推给学校;二是“重分轻品”。一些人只认成绩,不认其他,忽视品德教育,高分低能、违规违纪“问题生”现象普遍存在;三是重结果轻过程。一些家长和老师只讲成绩,考好了就奖,考砸了就罚,三分钟热度,过后即丢,管理上错位。
家庭教育软环境缺失。亲情缺失,一些学生与父母亲长期分离致性格封闭,不愿与人交流;示范作用缺失,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实际承载着孩子的大部分教育责任,父母亲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亲情分离或者示范缺失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互动缺失,互动是家庭教育的表现形式,没有互动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不会有好的家庭教育。攸县新市镇一名旷姓学生,小学系该镇“尖子生”,后来父母外出打工,将其送毗邻县能够全托管的武术学校,“亲情联系”变为“金钱联系”,成绩急转直下,变“拔尖”为“殿后”。
家庭教育扭曲。 “金钱扭曲”,一些家长把家庭教育“简单化、庸俗化”处理, “钱”字当头,把奖钱当教育手段,有意无意引诱孩子向“钱”看,扭曲了教育目的,毒化了教育风气;“管理扭曲”,一些家长只管生活不管学习,有的只管课堂不管课外,有的只管成绩不管习惯, “偏科生”、“问题生”垢病难除;“金钱扭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一些家长急功近利,以高分为成才,以成绩为成功,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结果是事与愿违,“才难成材”。
二、家庭教育错位的原因
家庭素质先天不足。一是缺书香文化,一些家庭父母亲本身素质不高,对孩子的教育认识不够,教育目标不明确,教书育人的欲望不高,家庭教育形式粗放简单,书香文化缺失。二是缺育才理念,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教书育人、造就人才是一项浩大、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前卫的教育理念来支撑。一些家庭态度消极,走“足踏西瓜皮,溜在那里是那里”路线。三是缺育才能力,一些父母亲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无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职责,无法承载大教育的责任。
家庭因素制约。经济基础制约,有的家庭经济拮据,生存矛盾突出,经济基础难以承载大教育的支出,这样的家庭难施行有效家庭教育;家庭关系方面的负面影响,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不和,有的父母自身修养缺陷、染赌逍遥恶习,有的父母离异或早亡,家庭要素先天不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书育人;家风家德教育缺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育什么样的人。家风家德对教育的影响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家风家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前提条件。
家庭教育意识错位。一是教育定位滞后,“家庭最大的事业是教育事业”、“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教育成就”,一些家庭父母亲忽视家庭教育,虽然自身事业很成功,但在子女教育上出现严重偏差,最终因为教育失误而遗憾终生;二是家庭教育效率低下,一些家庭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投入不可谓不大,精力投放不可谓不多,只是方式方法不对路,难达预期效果;三是家庭教育意识淡漠,有的家庭忽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名存实亡。教育工程即系统工程,教育形式承多样性,在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一个家庭教育意识淡漠的家庭不可能有教育上的成功,一个教育不成功的家庭就不可言家庭幸福。
三、家庭教育作用不可或缺
(一)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特点之比较
家庭教育具“唯一性”, 在校教育具“模块性”。对家庭来说,家庭教育对象是子女,是“一对一”的排他教育;对学校来说,在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对多”模块教育。
家庭教育重个性偏微观,在校教育重共性偏宏观。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相克相生,相互补充;家庭教育重个性引导,助力一枝独秀;在校教育重规范整合,强调平衡发展。
家庭教育重示范引导,事无巨细;在校教育重说教,规范严谨。
(二)家庭教育作用不可替代
凸现家庭教育影响力。家庭教育是坚持,是坚守,要始终如一。教育周期长见效慢,家庭教育的影响无形且无声,家庭教育用的是亲和力,比的是耐劳力,拼的是意志力,博的是感染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家庭教育既律人又律己,表里要如一。家庭教育更是行为科学,是品行与品格结合体,父母以行为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家庭教育的内涵必须正面、规范、尽量无瑕疵,经得起道德检验。
把家庭教育做成教书育人的大后方。在校教育在前,家庭教育在后;在校教育在明,家庭教育在暗;在校教育有形,家庭教育无形;在校教育单刀直入,家庭教育兼收并蓄;在校教育担纲传授知识的主责,家庭教育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后方大保障。
两条腿走路,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相向而行。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功能互补,相得益彰,不可或缺;教书育人坚持两条腿走路,家庭教育与在校教育必须相向而行。
家庭教育重在立品育德。一是育人先育德,“家风正,人丁旺”、“厚德才能载物”、“品为本行为末,本末不能倒置”,知识是技能,品德是载体,育人先育品,树人先树德,家庭教育重在立品育德;二是学习是行为,是习惯,更应成品质,家庭教育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锤炼意志、磨练品质的过程。
篇5
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合作,能开启儿童的生命智慧、塑造良好的个性与人格。然而从幼儿园教育实践来看,幼儿园与家庭教育不合拍,幼儿园缺乏家庭教育科学而有力的结合等诸多问题已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办园历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必须向家庭教育拓展和延伸,将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这是幼儿园发展变革的应然使命,是儿童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家庭教育指导的模式与策略需要反复地实践与提炼。近年来,我园人格教育的特色办学延伸出母育学校、“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等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经验。基于此,“十二五”我们对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能分析与评估,对教师、家长、甚至社区等不同群体进行了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发放了近千份调查问卷,对真实的现状、问题、发展不断审思:何种家园合作模式能改变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瓶颈?促使家长教育观念向行为能力方向提升的抓手在哪里?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互补作用?2012年,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采取课题式的合作教育方式,建立课题研究,幼儿园与家长共同参与完成。我园课题《幼儿园节日活动中家园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真实实践为活动背景,将家庭和幼儿园和谐融合,形成“发展共同体”,共同承担课题管理,建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立体交叉”结构,科学合理架构课题的管理网络,聚焦教育内质,通过共同育人、和谐互动、协同研究的实际教育情境,实施有效的问题研究,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水平和能力,深化幼儿园指导的品质,让人格教育走向深入。
二、设计实施:多元创新的操作路径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方案是实现整合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使其发挥整体教育效能的基本保证。我们依托课题,与家长共同设计方案,梳理凝练,归类设计,构建立体多元的操作框架,建立起互动式的双向通道;创新联系途径、将家庭教育指导的触角延伸至各类家长群体,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整个运作体系中。
(一)活动专题指导
我们所提出的“活动专题指导”特指以家园合作为形式,以节庆活动为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家庭教育专题指导方式。任何的家庭教育指导都需要真实教育情境的亲身体验与积极互动,才能得以理解与提升。因此幼儿园以横向10个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如:重阳节、妇女节、植树节等;8个节庆活动如:园庆、杜鹃花节、科技节、动漫节、毕业庆典等)、纵向18项主要家庭指导系列内容来编织“活动专题指导”较为系统的实施网络。在此过程中,课题采用多种文本活动指南、活动互动、教育体验等方式帮助家长感悟教育,了解儿童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同时针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开展不同类别的活动专题活动,丰富指导形式,增强家长参与合作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活动专题指导在家长资源的充实下,更富有意义。
(二)社团专项指导
社团专项指导主要以促进幼儿个性发展与自主学习为目的,指导家长开展满足幼儿发展与兴趣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我园所提出的社团专项指导是基于前期家庭教育的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对于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索、健康运动、亲子阅读等诸多兴趣需求存在科学指导困难,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他们积极寻求学校教育的专业指导,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与方式、家长的指导策略、学习方式的拓展等,来优化家庭对儿童学习成长的教育支持。对于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亲子阅读社团”“欢乐足球社团”“创意宝贝社团”“小科学家社团”等具有活动指导张力的社团形式,充分借助幼儿园学科组的专业研究优势,定期向各年级部的家长、幼儿开放,家长可根据自己需求自愿报名申请,由幼儿园统筹安排,学科组共同设计家庭教育指导方案。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的互动形式(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帮助家长打开适宜幼儿学习发展的教育视野。
(三)班主任跟踪指导
儿童的成长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幼儿园,在实施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坚持对家庭进行跟踪指导尤为重要。每个儿童都是个性独特的个体,他们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速度各不相同。为了使班主任及时依照儿童的变化,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措施,我们每个班级、家长与班主任都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如:活动信息反馈单、面对面沟通对话、网络交互平台、微信实时互通方式等。及时应对儿童具体生活情境中发生的问题,通过交流与分析,帮助家长理解儿童行为,有效地实施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实施指导中,就有诸多翔实记录的指导家庭教育的案例:《榛榛的足球梦》记录了一名胆小懦弱、患有腿疾的小男孩,在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微笑,教师拨开笼罩全家的阴霾,让他从阴暗角落、拐着腿自信迈向绿茵场,立志当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故事;《自信的“小精灵”》叙述了一位屡遭学校劝退的“问题儿童”,教师重拾父母的教育自信,使其一步一步成为无锡市“小精灵”的故事。这些班主任跟踪指导,有针对性、有效地指导家长如何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鼓励孩子等等,从而不断积累针对各种儿童不同的指导经验。
(四)特色效能指导
过去的家庭教育指导始终强调家长转变观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也发现相当一些家长,往往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却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教育活动上,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效能训练,只有提升家庭的教育能力(了解儿童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兴趣的能力、发现问题的应对能力、合理评价儿童的能力等等),才能体现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在诸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尝试着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入个案、行为训练、家庭治疗等特色效能指导。如:“太阳花开心理辅导站”项目特色指导,重点围绕发现的特殊儿童个案,学校联动家庭、取得儿童行为干预中心的专业支持,开展一系列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儿童行为训练等指导活动,帮助家庭掌握相关指导技能、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方法,强化家庭指导效能。如:“儿童助教体验”效能指导,教师承担儿童助教家长及邀约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通过“活动前教育指导——互动活动——现场评估——反馈分析”等环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多元的互动中,来提升家长的现场指导能力、增强指导的实效性。
三、内涵延展:积极有效的价值生成
篇6
家庭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6-0020-0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基,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在科技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及其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父母或其它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其内涵随着社会发展在不断地拓展,它不是单向的,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内容上不但探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子女的影响,而且还探讨家庭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以及家庭教育策略等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教育。其次,家庭教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动态关系。一般来说,年长者对年少者进行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会发生相互转化。第三,家庭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既是日常教育,也是终生教育。第四,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功能等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家庭教育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时代特征。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所受教育的启蒙和基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始于孩子出生,伴随孩子成长,是孩子最先接触的教育。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发育成熟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的正确诱导下培育起来的;父母教给孩子最初的语言,传授最初的生活本领,在家里养成最初的习惯,从父母身上模仿最初的行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起点上的延续和深化,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大。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先天素质使孩子具备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质,但发展的关键在于后天。青少年是成长的关键期,而其大部分体验来自于家庭。
第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学校是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专门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教学进度、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殊感情,使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最直接、最有力、最具权威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而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更具针对性。
第三,家庭教育关系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是父母的最大心愿。每位父母都会倾注全部的爱,寄予无限的希望。孩子的茁壮成长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社会里,由于青少年社会阅历有限,如果缺乏正确引导,便会毫无过滤地吸收各种信息。而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有选择地接受信息,提高辨别、抗拒不良影响的能力。今天的孩子是国家明天的建设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有着特别亲情的家庭,使生活在其中的成员相互感染、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方面
观念是隐含于人们头脑中对事物的基本看法、假定和信仰,对人的行为起最直接的作用。家庭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如何教育孩子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发展观和教育观等内容。家庭教育的人才观是指家庭教育者对人才价值的看法和对子女成才的价值取向,它决定着对子女的看法、期望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行为。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不同的亲子观决定不同的家教态度和教养方式,影响家教的效果及质量。如,把孩子的前途看作实现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将会按照父母的意志进行教育。“依附型”儿童观会剥夺孩子成长的主体性;“民主型”儿童观使孩子在平等交流中得到健康成长。家长的教育观主要指家长对教育的作用和自身能力、角色与职能的认识。不同的认识影响青少年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
(二)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指家长教育子女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孩子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情绪传导、性格形成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专制型和放任型均不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专制型的家庭教养强调服从,限制了自主性的发展,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受到压抑。溺爱的家庭,父母给予过多的自由,青少年在获得自主方面很有效,但过多的自会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权威型的家庭中,父母以一种合理的、问题定位的方式指导子女行为,在发展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是最有效的教养方式,因为允许在做决定时有自己的看法,同时设立规则,而规则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学业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业方面的主观认识。其形成影响学业成就,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父母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促使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自我评价。父母温暖少,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较多易形成青少年的悲观归因,而温暖和理解可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学习习惯,易形成积极的归因。惩罚、否认、拒绝和干涉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自卑感,对学习厌恶、抵触和缺乏信心。
(三)家庭环境方面
家庭环境是构成家庭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是孩子的栖息地,其一切都无形地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父母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品德修养等。成员之间的关系、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家庭经济条件和成员精神状况如何,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交往等等,会形成较为稳定的习惯性。孩子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时刻受着熏陶感染,由此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亲密度差、情感表达差,矛盾冲突就会多,易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在同情、支持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心理正常,遭受挫折、专制、矛盾冲突以及其它来自父母与环境诸多压力的孩子一般会产生心理压力。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娱乐性差的家庭,子女易形成内向、精神质个性;矛盾性突出的家庭,易形成情绪不稳定、精神质个性。良好的家庭气氛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和睦安宁的家庭,孩子采用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显著多于偶尔争吵和经常争吵家庭中的孩子;父母不良的纪律管制行为会导致糟糕的家庭氛围,引起青少年和成人早期的许多适应不良行为。
三、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在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教育孩子不单是知识教育,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守校规校纪、遵守法律等都应是家教的内容。教育孩子是学校和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人,教育孩子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要纠正两种错误:一是不重视家庭教育,甚至缺位。父母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各自充任不同的角色,做好自己的角色。二是教育观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父母的责任就是供其衣食;二是认为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其他内容排除在外。那种仅认为成绩好,就算是人才,重智轻德,对孩子在思想、道德、做人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或一味地娇纵将会导致孩子错误的道路,使之成为不健全的、心灵有缺陷的人。在教育孩子时,切忌要求过高、好高务远、揠苗助长,更不能操之过急,多倾听孩子的诉说,要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另外,作为家长,要多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父母共同进行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宁静和谐的家庭气氛,使孩子感到愉快、安全,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和谐家庭更加民主与互相尊重,成员之间彼此体贴、关心,易养成孩子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之中进行的,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积极动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活空间,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人格上的平等,而这些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的。家长应学会倾听,既要听“说”了什么,更要听语言中包含的“感觉”和没声音的“话语”。不但听还要告知怎样做、怎样想。家长良好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尊重他。
(三)要有科学的教子方法
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子女个性形成和心理健康。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教育孩子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循序渐进。严格型和拒绝型的教育方式易引发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不仅影响他们人格健全的发展,更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家长无原则的溺爱易养成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偏离正确方向,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家长要抓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不足,对于优点要充分肯定,给以鼓励;对于缺点,要明确指出,正确引导,使其改正;在鼓励过程中,以精神鼓励为主,避免孩子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指出不足时,要实事求是、语言准确,并指出其危害、找出根源、指明方向,忌打骂、侮辱人格。
(四)做孩子的朋友,引导青少年自我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处于青春期的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出现叛逆心理,追求独立、自尊。父母要了解成长特点,合理、合时地实施教育。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而且更应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味地责备,而是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对自己保持一份信任。人的发展不能缺乏支持、批评和引导。父母是孩子迈向人生旅程的第一位导师,永远是支持者。家长所承担的角色、职能及需要掌握的技巧,是孩子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其积极态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别是面对成长危机时。父母应把孩子的人生危机转变成品德发展的阶梯,合理利用周围一切有利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修正品德缺陷,发展生存的能力。
不要过于夸大青少年道德缺失和问题的矫正难度,要信任他们自身的人格和能力,要提供合理的发展渠道,促使其自觉地修正过错、独立成长,不要把人生道理强加给孩子。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说,人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强加上某种意义,也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正确的方式是必须自己或在其他人帮助下去发现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青少年正处于逐渐独立的阶段,最重要的是摆脱事事依赖家人的人性弱点,学会独立谋生的热情、技能和本领。因此,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否则将使其丧失自由发展的空间。父母要做孩子的引路人,机智地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使其自我发现、自我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家庭成员,更重要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以崇高的理想和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家庭氛围,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提供良好环境,保证家庭教育职能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提高家庭教育程度的关键是家长再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9(6)::42-43.
[2]沙银芬.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家庭教育[J].教育探索,2009(10):9-10.
[3]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联系
一、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两者的内涵与特点
(一)幼儿园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幼儿园教育是国家教育机构的一部分,是主要面向学龄前幼儿为由国家教育部所提供给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它是幼儿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教导幼儿的过程中依据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再加上社会发展对孩子的要求,在幼儿园在进行教育中循序渐进的制定出相关的目标任务,再由幼儿园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有组织和目的性的教育,从而使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智力水平得到提高,通过与小朋友之间的游戏互动和交流实现良好的合作能力、通过老师的教育和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由此可见,通过幼儿园教育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特点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还可以培养每个孩子们的综合能力,符合时展的要求。总之,幼儿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家庭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中,与每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家庭教育是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通过相互影响而得到共同成长的过程。然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身体力行,即言传身教,特别是身教,达到指引和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知子莫若父”,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父母可以根据幼儿的本身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和指导,由此了解孩子们的思维逻辑并分析他们的行为语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教育分工是不同的,它们各有所长,通常教师们首先通过参考幼儿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来进行分类,再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案,在教育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所以每个幼儿对环境的的适应性也各不相同。而由家长作为主要教育引航者的家庭教育,父母作为教育的主体始终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个教育过程具有连续性,且孩子与父母之间始终保持着较稳定的关系,所以孩子在接受教育时并不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孩子在接受父母的言传身教时始终在一个熟悉和稳定的环境进行中,所以比起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因材施教更有利于幼儿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无法和家庭教育相比较的地方。
二、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父母实施家庭教育工作
通过比较两者各自的特点,非常容易就能发现:幼儿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一般制定了更加系统、更加科学、更加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的教育方案,而家庭教育则相反,由于父母不了解教育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通过教育培养孩子,所以父母不能通过很好的掌握教育方法去实施教育,所以家庭教育一般在一个相当随意的环境中进行,家庭教育根本没有计划性可言,它的教育内容是封闭和片面的,这就导致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家长们面对一些个性异常的孩子们束手无策、哭笑不得的情况,这就在相当大的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幼儿的全面进步,也是他们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受到了局限性。所以,尽管幼儿在父母那里接收到的教育在幼儿的教育过程和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但是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导航者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结合两者各自的特点,互相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两者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
(二)幼儿的家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幼儿园的发展
尽管幼儿园所实施的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幼儿在家长那里受到的教育对幼儿在幼儿园中接受到的教育具有反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是根据我国的教育部门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但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实施的教育计划。而父母在制定幼儿成长计划时是随意的、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的特色,有时甚至与幼儿园制定的教育计划相违背,这样下去,由于两者的教育愿望相互矛盾发展,将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发展,要想让孩子茁壮成长,那么家庭教育在制定教育计划时必须全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政策和目标,与其密切结合。否则,家庭教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和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大大降低幼儿的教育水平,抑制幼儿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两者相互配合的方式
(一)学校举办父母与孩子能相互沟通的活动
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的活动有诸多方面的优点:第一,亲子活动为父母与教师之间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游戏或相互配合完成一项任务的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幼师之间的沟通、协调的桥梁,是使父母全身心的投入幼儿教育问题本身的最直接的方式;第二,父母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加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与孩子之间的默契与互动;第三,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状况,这样促进家长根据学校的培养计划改进家庭教育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保持密切的结合与一致性;第四,通过开展亲子活动可以激发家长的主动性,家长可与幼儿园方面在教育上交换意见和建议,提出提高教育水平的更具有针对性地意见和建议。
(二)父母与孩子所在幼儿园的教师应在私下多交流,彼此信任对方
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进行共同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参与的态度,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支持、理解、幼儿教师执行教育计划的实际能力以及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在保证幼师实施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合作并顺利实施往往占据着的决定性的地位。对此,家园共育若想取得预期的效果,两者必须做到相互支持,时刻保持在一个平等的关系上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体系,再通过互相交流后充分了解了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表现、较上次有无进步、接下去应该如何做等情况做充分的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家园合作计划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作用与效果。
四、结语
总之,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家园共育策略要想取得最大的成效,两者在发挥各自作用时需要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从能得到共同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幼儿园方面若想要使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优缺点,通过与孩子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作比较,分析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另外,父母在实施对孩子的教育计划时必须要以幼儿园的教育计划为导向和导航者。只有这样,两者才能保证幼儿接受的教育是一致的,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孩子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苏俊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现状及发展思路[ J] .中国成
人教育, 2003, (05).
篇8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经验,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历史故事、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想象力。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童话故事,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篇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越来越注重对教育的管理力度。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育的要求。在我国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家庭教育开始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甚至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也逐渐受到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性格、习性、品行、气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负面的影响,成为了人生课堂中的一门负面教材,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这样的现状。
一、现状分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甚重,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孩子童年生活的质量。尤其是时展迅速,家庭教育对于教育本身而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来越显著,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正是处在一个向未来迈进的过渡时期,也是打好人生基础的重要时期,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农村小学教育而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隔辈教育
当下,很多农村的家长去城里打工维持生计,把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代为看管。在农村,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教育孩子的家庭数量很多,他们普遍过分溺爱孩子、娇惯孩子,最后导致管不住孩子,放任孩子跟随自己的意愿生活,使孩子的家庭教育一片空白。
(二)重书本、轻道德
在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中,农村家庭往往会犯一个很普遍性的错误,就是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性格、道德的培养。大量的农村家庭都存在着这个传统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出人头地,不像自己一样过着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渴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他们身为农民,深深地知道农民的苦与累,所以对自己的子女纷纷给予厚望,要求孩子们好好学习,未来有出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有的家长甚至想,只要孩子努力学习,怎么都行。只要学习好,孩子身上存在的任何缺点都不算什么大事,学习好胜过一切。因为学习好就是有出息,学习好会光宗耀祖,跟乡里乡亲聊天的时候谈及自己的子女特别有面子。这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其他方面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小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三、农村小学家庭教育优化措施
(一)改变错误教育观念
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必须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要过于教条去一味地注重书本教育,轻视其他教育。教育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孩子既有才又有德,使孩子成为一个智商和情商都优秀的人。不要被当今应试教育过分洗脑,要注重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与学校和老师及时沟通
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情况。通过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发现孩子身上更多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品质。通过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不但可以加深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相辅相成,便于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篇10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研究甚多,而对社区家庭教育的研究很少,对于有关社区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笔者通过使用不同关键词,在不同数据库进行了文献查询。通过研究其内容发现,国内相关文献多停留在以某市为例阐述该地区社区家庭教育现状,对社区家庭教育的定义还没有具体的研究。国外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指社会学校对父母进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即对父母开展的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组织和公益团体对未成年人尤其是弱残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救助。可见,社区家庭教育是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体,与社区教育密切相关,与家庭教育同音共律,但它与二者又存在很大区别。首先,社区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载体不同,家庭教育主要以家庭为载体,而社区家庭教育则以社区为依托,相比家庭教育而言,在实施广度上要宽泛得多。其次,父母在社区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定位不尽相同。《辞海》将家庭解释为由婚姻、血缘或收养而产生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在这个共同的生活组织里产生的相互之间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正如力的作用是相互一样,家庭教育本身也是相互的,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同时,父母自身也受到教育。社区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以第三方形式展现,目前我国的社区家庭教育主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部分由社会教育机构参与,父母则变成了纯粹的受教育对象。广义上的社区教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产生,如原始社会的燧人氏钻燧取火,教民熟食;神农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是社区教育,只是这种社区教育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现代社区教育则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为基本标志,其教育对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并根据不同社会层次的不同社会需求,形成了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一般以整个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如给居民创造良好的娱乐环境以丰富居民业余生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职业培训以提高就业率等。当现代社会问题更多反映在家庭教育上时,社区家庭教育便从社区教育中分流出来,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独立发展。不管是社区教育,还是社区家庭教育,都无疑对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综上所述,根据我国家庭和社区实际情况,笔者将社区家庭教育定义为:在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系统中,社区管理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的社区工作和社会服务对家长和未成年人开展的一种新型教育。
二、社区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即教育所具有的作用和影响。社区家庭教育作为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符合现代教育标准的新型教育,不管是在微观个体上,还是在宏观整体上,都具有多重功能。
(一)优化功能
第一,社区家庭教育是提升家长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传统教育和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家长的教育思维。长期以来,家长总是把“自我理想”教育和对孩子的理想教育混为一体,不仅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灌输给孩子,还把自己在成长经历中的遗憾和没有实现的理想抱负强加在孩子身上,以满足自身的成就感。很多家长过分关注分数,盲目攀比,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让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备感无所适从。社区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育儿方式,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指导孩子,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因此,开展社区家庭教育可以促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反思自己现有的教育方式,更新家长教育观念,提高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第二,社区家庭教育是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有效手段。除学校以外,社区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他们探索新知,休闲娱乐,健康锻炼以及社交学习等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当今社会青少年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大多工作比较忙,很多都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监护人不当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给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教育他们合理安排好在学校之外的时间,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成为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社区家庭教育是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技能的必要方法。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家庭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社区家庭教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办好社区家庭教育的重要保证。社区工作者尤其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效率的高低。因此,从事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既是服务群体、服务大众的任务,又是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塑造高职业道德、高工作能力、高知识水平的综合型社区管理人才,有利于引导社区管理者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融入,在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基础上也大大提高了社区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
(二)协调功能
第一,协调亲子关系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驿站,亲子关系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人际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及人格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总是树立家长的绝对权威,孩子只能顺从,直接导致了亲子矛盾和亲子冲突,令不少家长陷入教育困境。在社会大转型时期,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时代变化。社会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成长,如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父母追名逐利的行为导致子女的价值观偏颇;祖辈带孩子致使孩子骄纵无理,形成了性格缺陷等。这些不良的家庭教育现状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导航帮助其矫正。社区家庭教育正是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引下,改变以往单向、权威的家庭教育模式,将未成年人的家庭打造成一个不受世俗影响的成长乐园,使家长与子女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动的亲子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第二,协调社区人际关系以提升社区管理水平。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村委会向城市社区转化,但城市化的衡量标准不应该只是关注这种简单的转化,应更多的关注转化后的社区管理和发展问题。据笔者访谈发现,从目前的社区管理模式来看,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交流极少,只有涉及到“户口”、“生育”等行政问题需要履行行政手续的时候,居民才与社区管理组织有部分接触。可见,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参与度低,故而对社区治理的满意度也不高,这从根本上都归因于社区管理组织没有解决居民切实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作为一个普遍现象真实存在于几乎每个家庭,社区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又能实实在在为居民解决困扰他们的难题,这无疑是协调居民与社区管理组织关系的最佳契机,通过在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中增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的互动,社区工作者能了解到居民的各种意愿,居民又能对社区管理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有更深刻理解,在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中,既完善了社区管理组织职能,又提高了居民家庭生活质量,起到了互利互惠的双赢效果。第三,协调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优化社区管理。社区管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实现和保障社区有序、有效转化的重要内容。目前,社区居委会在自治实践中对自己角色认知不明显,很多工作者在自我角色定位中都出现角色冲突、角色混乱甚至自我职能异化。通俗讲,当前社区该怎么管,管成什么样,用什么策略管,哪块儿具体谁来管,管理部门没有明确方向和规划。很多社区的管理模式还沉浸在“官-民”的传统模式里,扮演着“道德和制度的绝对权威者”,作为一个准行政组织,他们一味地机械接收上级行政部门的命令和指示,继而盲目执行。事实上,这种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当代教育需要,社区家庭教育迫切需要一种“自下而上”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让社区工作者能在群众呼声中有目标、有方向的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工作,根据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原则,使每个社会工作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运用自身才能做有价值工作,这便推动了社区工作者内部职能细化与分流,优化了社区管理结构。
(三)整合功能
- 上一篇:工业智能化虚拟仿真技术
- 下一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意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