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教育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是学生在枯燥的文化学习中的自我放松。传统的美术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日后的小学生美术教学活动中,应当从各个方面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力求美术教学可以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在新课改理念之下,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价值。小学是孩子学习生涯的开始,同时也是孩子接受最初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而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孩子思想的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新课改之前的教育模式多半是应试教育,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应试教育模式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逐渐显出其僵硬性的弊端,同时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美术教学活动当中,除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同时能够使学生的洞察能力、记忆力等各种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在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语言的引导,使学生自己去感悟美术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形成良好的情操,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目前的社会是物质和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同时展的趋势相一致,满足了时展对其提出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的新要求。小学美术教育应当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推动我国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二、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文所说,传统的教学理念强调应试教育,在该种理念的影响之下,美术教学的地位很低,很多人对美术教学不重视,认为其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通常人们会认为美术教学就是教会小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但这些认识还只是很片面的认识。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之下,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就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由于学校不重视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因此师资力量不齐全,老师专业素质偏低;教学设备落后,无法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活动一味追求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美术只是一门辅助的课程,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等等。

三、新课改理念下从新认识美术教学

学生学习应当使保持一个愉悦、快乐的心情,小学美术教学在这一方面应当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勾勒出一条条魅力的曲线,绘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孩子的想象力是天生的,我们不应该去抹杀,而是应当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了解小学美术的教学目标很重要,其重在每样小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能在枯燥无味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培养一个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孩子都是善良天真的,他们的作品就是他们内心做真实的反映,不会有丝毫的修饰。虽然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符合实际的现象,但这些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新课改的理念下,美术教学抛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转而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展开,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四、新课改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得美术教学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改变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笔者有以下几点创新意见:

1.理解学生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想法。首先,要了解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日常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学生的尊重。其次,在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放下老师的身份,以平等的心态同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将你当做知心姐姐或者知心哥哥,能够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向你表达,形成一个轻松、平等、欢快的教学氛围。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作为美术老师应当尊重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当鼓励孩子发挥其创造力,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预孩子的思想。通过大量的研究,让孩子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意志,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注意自己在美术教学当中的地位,其不是教育孩子如何运用创造力,而是引导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会根据孩子个性的不同,开展不同的教学模式,使其孩子的自身优势能够充分地展现。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当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学会尊重他们和理解他们。

2.营造良好学习气氛

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不需要老师的督促,自己也能够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都依赖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创设。比如,在教授学生画太空场景的时候,有部分老师会请一些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宇航员头盔,假象自己在太空当中漫步,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在这样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整节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学到了内容。

3.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的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展现在画纸上。每个学生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和美术教学的目的相一致,都应当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

学生的想象力是基于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学生对原来物体的自我加工,画作是他们内心的最真实想法,老师应当最终学生的这一付出,对其审美能力要给予肯定。创造力要求学生在美术绘画中具有创造性,其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各方面思维,对原有物体进行创造,有利于其逻辑思维、模仿能力、灵感的培养。

4.学会鼓励和肯定学生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来自于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无论学生创作的作品质量好坏,只要其是用心、认真的在创作作品,都应当给予肯定,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创作的快乐,对今后的创作也更加有积极性。及时学生绘画出的作品可能与教师的期望有出入,也不要一味的批评学生,而要在了解学生的真实意图对其进行讲解,使学生不会丧失对自己的自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理念的推动下,美术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平等、愉快的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同时,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蒋乾杰.小学美术课改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教师版),2007,(9).

篇2

一、明确美术的概念,构建美术教育的新理论

西部大开发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们的美术教育水平决定了西部开发建设中文化含量的比重,而文化比重直接影响经济建设的质量。因此,必须在经济开发的同时,从实际生活和实用美术入手,从理论高度认识和提高关注整个社会的建设,探索实用美术和实际生活的关系,扩展美术教育的范围,完善美术教育的体系,构建适时美术教育、适地美术教育、适材美术教育和适度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理念框架,使西部的美术教育更适应西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使美术教育从理论观念上摆正关系,深入人心。

二、资源的开发应注意把审美教育与技能教育、品德教育、智能教育相结合

“美术”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原义是指相对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泛指各种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及文字、戏剧、音乐等,考古史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语言文字出现之前的新研器时代,就已出现贝饰、炭画、陶饰这些美术样式,中国古代就有“绘缋之事”“画事”“刻削之事”“刻镂之术”“锦绣文采”等术语。因此,应注意科学间的联系,相互补益,灵活而自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历史责任在经济开发及西部开发的作用。

三、注意发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全社会都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应从大美术的观点从理论上研究探讨,搞清美术概念的内涵,美术家和理论家应从根本上关注这个问题,不要纠缠在美术家的圈子里,画家作品圈子里和一些小圈子里,美术学院要关注初级教育、学前教育和各种业余美术教育,使大家认识到美术与每个人、每阶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关系,开拓美术无所不在的市场。

四、注意西部农村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这一教学改革目标看,我们的西部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有助于因地制宜实现西部美术教学目的的。坚持经济性、区域性、季节性、实践性的原则,可以更好地发挥西部美术教育资源的优势,初步实现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篇3

关键词:艺术;儿童教育;启迪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自身的感知能力,丰富儿童的情感,升华儿童的情感世界。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有效训练与培养儿童的创造意识,使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有效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而且,美术教育对提高儿童的观察与实践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与探索习惯,提升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增强儿童的判断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1儿童美术教育与儿童心智发展的关系

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概念,“美术”最早产生在欧洲,最初是同“艺术”同一含义。在进入到中国以后,美术的概念出现了数次变化,在最初时美术的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有:文学与绘画、音乐与舞蹈、雕塑与建筑等等。伴随学科的发展与分类的细化,美术后来被归类于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以及空间艺术范畴,美术的定义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来对平面或者立体的视觉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系列活动。总之,美术是对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工艺艺术和建筑艺术等艺术类型的一个统称。对儿童来说,由于受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所限,美术活动的范围只限于绘画以及种类手工制作。

在儿童美术教育当中,艺术的审美性教育体现为对儿童的美感教育。在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儿童时期是进行美感训练的最有效的黄金阶段,在儿童时期进行美术教育要坚持审美原则,重视对美感的训练,将儿童时期的美术教育和美感教育有机统一在一起,为儿童未来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儿童美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儿童美术课教学中,只注重绘画教学,而不重视运用各种艺术教学方式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在儿童成长之后,大多数人都会疏远美术,原因是并非所有儿童都能够成长为画家。所以,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要从长远的发展观点出发:既要使儿童能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又要培养和发掘儿童的审美情趣,有效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观察能力。

2如何有效施展艺术教育启发儿童

经国内外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儿童的美术活动始于游戏、靠兴趣进行研究引导,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所以,美术活动对于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即便是专业美术人才,其在儿童时期进行的教育也并非是单纯的技术训练,其中就包括了对美和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兴趣的有效培养。

美产生于自然,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引导儿童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儿童与美存在天然的联系,但儿童对美的感受力却并非与生俱来,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与细心挖掘,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的儿童的审美教育。

第一,美术教师应引导儿童产生对艺术的感悟力,并以此来激发起儿童对审美的兴趣,提高审美的感觉。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的教程多是从简易教育向写实发展,绘画“像”与“不像”是成绩的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的表现方式严重影响到对作品的审美品质,缺乏应有的艺术性。长期以来,人们并不重视儿童绘画,把这些绘画看作是孩子们的随意涂抹,与艺术扯不上边。这是对儿童绘画错误的认识。

第二,注重对儿童创造潜力的培养,使儿童学会提炼美和创造美,通过创造活动来体现出儿童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对儿童的大胆艺术表现给予鼓励,大多数非写实的作品自然比不上写实作品那样直接,但是,非写实作品具有的强烈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可以激发起儿童的联想,从此构成了儿童艺术活动的出发点。

第三,儿童通过其情感的表达来陶冶心灵、达到辅德启美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审美品质。将儿童的绘画期可分为涂鸦期、图式期以及写实期,这三个时期是儿童绘画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时期,儿童个体存在着各种差异,所以各阶段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但是,三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变的。三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儿童心智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增强的轨迹。儿童各种绘画作品当中注定会包含某些情感因素,但差别并不太大,单纯、直接、无污染是儿童绘画作品具有的最主要特点。与之相反,我们亦佳可使儿童的绘画作品成为某种理智的情感表达方式。美术教师应当为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培养儿童的审美品质设定出必要的教学思路,这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宗旨所提出的要求。以艺术作为开展教育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以此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3结语

儿童的智力发展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可以做到陶冶儿童的性格与品德,同时还能够提高儿童对世界的观察能力、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炳云.对非常态家庭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04).

篇4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学

一、民族民间美术的概念及特点

(一)民族民间美术的概念

关于民族民间美术的定义在行业间一直存在争议。在广义上指的是:凡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类创造都可以被称为民族民间美术,包括手工艺、 饰品创造,以及雕塑品等。在狭义上指的是:专指在农村劳动中创造的审美艺术,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有严格的^别。相关的学者认为,民族民间美术是渔民、牧民、手工艺者等社会中下层群众,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融合了生产、生活方面的因素,进而创造出的一种审美文化。可见,民族民间美术源于社会中下层,它的创造者就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二)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

首先,创造主体不确定。根据我国著作权的相关条款,著作权是基于创造主体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该内容,严格的确定了创造的主体。但是民族民间美术是在社会劳动中被创造出来的,创造的主体可能是某一个人,也可能是一群人,所以不能明确具体的创造主体。其次,具有社会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在创造时,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基础上, 融入了一定的审美因素创造出来的。在创造的内容上,包括衣食住行,礼仪信仰以及艺术生活等。比如,傣族的竹筒酒杯就是基于携带的需要,加入简单、质朴的编织工艺。因此,它的社会化功能更多。最后,艺术形态、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意义。民族民间美术是民族原文化的代表,反映了人们的人文、地理、哲学、宗教等文化。因此,民族民间美术文化强烈的代表了一个民族的艺术形态与文化内涵。比如传统的面花、彩绘、剪纸、 木版画、皮影等,不但反映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艺术形态,而且在艺术形式上具有独特的内涵。

二、民族民间美术在现阶段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高校其自身作用以及性质,决定了其在当前的民间美术保护以及传承过程中,拥有着天然的优势以及特殊功用。 应该说,高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是通过一些专门的知识系统来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和规范培育的,可以说是当前社会造就一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进行文明传承以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一个科学、有效的系统工程。这对民间美术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拥有着相对丰富的智力资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业师资力量,可以随时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专业指导,同时也能够形成一种长期化、科学化的人才培育机制。这对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解决我国在传统文化传承当中后继无人的情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在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将民族民间美术合理有效的融入进来,并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做好民间艺术传承和发扬工作。

三、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民间美术有利于拓展高校美术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西方美术教育模式为基础,其教学课程也是以较为传统的素 、油画、国画、塑像等为主要内容, 民间美术还未被纳入到任何美术教学课程体系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些省份以少数民族人为主,这类多民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也使这里的民间美术创作呈现出多样性。以云南为例,这里有表现形式古朴的沧源岩画 、民族气息浓厚的农民画以及类型多样的民族服饰等,这些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都能使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丰富多彩起来。

(二)民间美术丰富美术课程教育的形式

高校美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突破传统的较为纯粹的艺术创作和造型教学。民间美术具有多样性,它包含了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民间美术的教学课 程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日常课本上的美术教学,学校还应当为学生创造民间美术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带领学生在学校所在地周围寻找当地民俗文化艺术,拜访民间艺人, 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美术产生的环境和目前所处的状态。还可以举办民间美术讲座,邀请有名的民间美术大师到校园中为学生示范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通过各类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并为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奠定基础。

(三)民间美术进课堂,培养更多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

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专业的美术人才、美术教育人才以及美术文化研究人才,其中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美术教育人才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基础,更关系到民族美术文化的普及和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民间美术课程纳入到其教学体系中,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为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供便利条件, 由于教师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所以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民间美术课程在提升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更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四)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

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必然要求相关的教学、学习主体要参加民间美术文化的学习、研究中。民间美术涉及的内容范围较为广泛,与其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学科跨度较大。这就要求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基本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作为学生,不断学习民间美术,将有助于升自身对传统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民间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民间美术具源于生活,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民间美术进入高校的美术教学课堂,将有利于丰富和和完善美术教育,通过汲取民间美术的文化养分,有利于学生创作出新的艺术形式。同时,民间美术也可以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借鉴其他艺术创作方式来拓展民间美术的创作范围, 寻找新的创作素材,从而促进民间美术和高校美术教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学美术教育融合

一、对当代艺术的基本分析

1.当代艺术的概念

笔者经过研究相关的资料,对当代艺术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当代艺术主要指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其对艺术元素有丰富的理解和多种表达形式。在时间上,当代艺术是当下时代的艺术,是一种具备现代精神的艺术。

2.当代艺术的特征

(1)艺术语言的创新

在以往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人们运用传统的审美法则对于艺术语言的描述比较单一。当代艺术能够突破传统艺术的限制,有效创新艺术造型,艺术表达形式也越发多样。与传统艺术相比,当代艺术更能凸显创作者的理念。创作者充分应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媒介和环境因素等,实现对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使艺术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让人们可以认识当代艺术的具体特征。(2)表达内容更趋生活化艺术源于生活。近年来,我国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更趋向于记录人们的真实生活。当代艺术将传统的艺术元素与现代的艺术题材相结合,能够有效拉近实际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艺术更好地为人们所理解。可以看到,有些艺术家会以实际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为原料,经过加工和艺术创作,展现人们真实的生活状况,以艺术的表现形式提高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度。这种形式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使当代艺术的价值更加深刻。(3)艺术表现形式不够确定艺术的概念比较抽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具有较大差异,这让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人们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不再有严格的要求,对创作技巧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综观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看到,不同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当代艺术更加个性化,能够展现不同的风格,人们从中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艺术创作者传达的理念。此外,在艺术种类划分方面,当代艺术也表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各艺术类别之间的划分更加模糊,很多艺术类别之间往往存在交叉的现象。

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价值

教育事业势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完成人们的预期。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价值,不论是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还是对文化艺术的传承,都可起到显著的作用。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代艺术

笔者分析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现状发现,目前在一些学校,美术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提升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难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今天,素质教育获得较大发展,教育者对美术课堂教学更加重视。教师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融合,可以培养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通过相关美术知识的教学,逐渐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的内容及相关作品产生新的认识。在这些艺术作品的影响下,学生的艺术创作理念、审美观念也会发生改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

2.充分调动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美术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对此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为他们学习能力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帮助。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结合,有助于美术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以多种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主观能动性,继而为中学美术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新型的艺术人才。

3.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当代艺术的特征可以看出,当代艺术具备不确定性,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多样,将其与中学美术教育结合,有利于学生采用多种丰富的形式,创造更加多元化的艺术作品。当代艺术作品的独特表现形式,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想象力的培养,继而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创作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从当代艺术作品中汲取更多创新性的艺术元素,有助于提升中学美术教学效果。

三、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原则

中学美术教育的内容与当代艺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融合只有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学价值,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文化艺术的传承奠定基础。

1.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原则

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将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有效融合,旨在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掌握程度,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两者的融合必须以贴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本原则。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中学生对各种当代艺术作品及其价值理念的接受程度,提高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可以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2.直观性原则

艺术是一种较为抽象的概念,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有所不同。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可以引导学生对各类艺术形式产生直观的感受。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可以对艺术形象有新的认识。教师可以直接给学生展示一些当代艺术作品,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积极的引导性原则

在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中,教学内容应体现教育的价值,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更多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在这种原则的引导下,当代艺术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将更能突出其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当代艺术中反映社会现象的艺术作品,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辨别周围的事物,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

四、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1.艺术作品的赏析与兴趣培养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和探究艺术作品,借助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如,一些著名艺术创作者在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运用了“重复”创作的手法,教师便可以结合我国古代的艺术形象——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学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重复”创作手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与分析,并借助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代艺术作品对材料的选择与应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

我国中学美术教育,旨在带领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意识。现阶段,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能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更多新的认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临摹一些当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根据自身的理解,创作出个性化的艺术作品,从而促进学生艺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美术教学

当代艺术给人们带来的视觉体验与传统艺术有所不同。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可以采用视觉化、交互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美术教学,为学生播放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不断地拓展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挖掘他们的创作潜力与灵感,为我国美术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篇6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童心 新课改 实践构想

一、回归童心的小学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研究

1.回归童心的内涵

明代李贽在其《童心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童心”这个概念,他将“童心”释为“真

心”,即本然之心。在这里,李贽将“童心”“真人”“至文”“假人”“假文”等概念对应起来,认为人品决定学品,强调人品的重要性。同时,李贽认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应该是复归“童心”,即要通过教育使丧失了的“童心”复归。而且他希望不要用“纲常”、“人伦”残害人的“童心”,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1]

五四时期,儿童的精神和价值开始受到关注,“儿童本位”的思想得到传播,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认为培养儿童,不能斥责儿童的“痴状”,而应该培养儿童的“痴状”,这里所说的“痴状”就是指“童心”,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童心”,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情趣。

西方国家中,18世纪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主张“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的‘儿童中心论”。[2]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先天善良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用心呵护儿童,保护儿童,激励儿童,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保障。20世纪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儿童中心主义”,他认为“儿童是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都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都要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3]

王礼芳在《回归童心》一文中指出“童心亦真心”,是纯真无邪的原本之心,提出“童心泯灭是教育之大忌”。“回归童心”即返老还童,改变角,与幼儿平等对话。[4]郭雯的《回归童心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中在第一部分对“童心”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童心是人出生时的自然本性和天赋资源的总和,它是自然之心,是未被异化之心,是人最为宝贵的属性。童心既是儿童之心,也是人最初的自然本真状态,它包含人的真实、自主、创造等品质。[5]

2.回归童心的小学美术教育

罗恩菲德在他的《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提出“美术教育在于提供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6]在这里他十分重视对儿童天性的保护,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强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反对在美术教育中一味的模仿,希望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儿童的创新精神。赫伯特・里德在其《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幼儿自然本性的发展。[7]他认为儿童有其自身的特点,有艺术创造力和发展潜力,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保护每一个儿童,发展他们的个性。

3.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问题分析

1.1功利性教育之风盛行

艺术本身是无目的的,非功利性的,美术也是这样,学生的绘画源于天性,充满原始的想象力,使他们的作品十分自然而有生命力。然而当今社会,商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许多教师以赚钱为根本,在教学中扼杀了学生的天性,甚至把美术教学作为招生、晋升、创造经济效益的手段。

2.以提高绘画技能为目的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美术教育长期以来以提高学生绘画技能为目的,过于关注学生的模仿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灌输,忽视了美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绘画中的自我表达受到干扰,使学生失去了“童心”。

3.美术教学的成人化倾向严重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往往都是教师自己预设的,教学中教师只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忽视学生感受,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以灌输统领学生,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在教学评价中依然是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方式,过于关注结果,缺乏对学生发展多样性的关注。

二、回归童心的小学美术教育实践策略

1.关注童心,支持原创。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眼中的世界是十分精彩的,他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而且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自由而魔幻,他们的画中常常出现了许多夸张变形和不符合逻辑的形象,让人感到新奇和有趣。因此,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原创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出更多好看而又新鲜的画作。

2.创造条件,因材施教。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让学生创作出好的作品,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特定教学情景,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提高美术素养。

3.积极引导,拓展视野。

小学生的心智还未发展成熟,各种能力都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审美体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创作冲动,同时,美术教育是全方位的,需要创造条件,回归童心,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4.多元评价,回归童心。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小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的思维方式考量作品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积极开展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评价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理解学生的构想,与学生一起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综合采用各种有效评价方式,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有趣,实现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回归童心,驰骋想象,个性飞扬。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文联出版社,1984.

[3]王坚红主编.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胡惠闵,郭良菁编著.幼儿园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鄢超云著.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林琳,朱家雄编著.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维克多.罗恩菲德著,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8]宋婷.回归童心的幼儿美术作品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9]郭雯.回归童心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

[10]宗宏岗.小学美术教育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对“个性化”教学的实施[J]集美大学学报,2011.

篇7

【关键词】美术教学 创作 理念 新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14-02

一、引言

美术教学的创作理念涵盖的内容较多,既包括美术教学的理论,又包括美学概念和艺术概念。美术创作教学是一个系统的体系,需要运用一定的观察、体验和分析,对素材进行选择后,塑造出美好的艺术形象。我们研究美术教学的创作理念,实际上就是探求美术教育的创新体验,明确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美术教学的创作理念要以美术基础知识为创作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思考能力,同时注重通过绘画教学带来的哲学思想熏陶。我国美术教育基础深厚,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美术教学贯穿学生的整个教育阶段。因此,研究美术教学的创作理念,可以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从理论层面发展美术教学的新观念。

二、创作理念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1.创作理念是美术教学的中心思想,可以有效拓展美术教学的方式。创作理念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引用什么样的创作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结果。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只注重美术基本能力的培养,忽略的美术教育的真实意义。美术教育不仅是绘画技巧那么简单,更主要的是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形成艺术性思维。让学生充分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创作理念的统一和谐,可以开阔美术教学视野,拓展美术教学的模式,把对美术素材的选择放在与生活相关的媒介中,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创设美术教学环境。

2.创作理念是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美术教学科目的设置具坚持普遍性原则,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重要分支。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关系到美学、社会学的综合体现。在教育体制改革下,美术教学改革也在进行着教学机制的不断完善。新的创作理念,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理念中固定单一的思想。引入新的美术教学创作理念,可以促进美术教学改革。美术教学改革不仅需要教学形式的丰富,更需要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提高综合艺术素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在美术教学中融合新的创作理念的方法

1.以生活体验为源泉,挖掘创作的潜在能力。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美术教学的何种创作理念,都要以现实生活为发展基础。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莫测,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原始的素材。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致造成的作品脱离实际的现象。由此可见,美术教学中,要教育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生活细节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从而让教学与生活有机结合。

2.启发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灵感。想象美术创作的动力。美术教学中的新创作理念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想象力的认知和培养。想象力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这种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需要在一定的结合点上才能爆发。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通过选择题材,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朝着一定方向思考,激发创作灵感。在美术训练中,把实物和代表的思想通过想象产生新的概念,创作出源于生活的创作构思。

3.深刻理解认识美术创作理念的意义和内涵。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不断更新的美术创作理念。理念是思维层次的概念,但是,没有新的创作理念,美术教学就无法发展,美术教学就会失去它的魅力和奇妙的能力。深刻理解美术创作理念,就要以探索教学方法为过程,逐步找到美术教学需要改革的地方,把创作理念作为一种思路引导教学实践。

4.以美术鉴赏为教学内容,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美术作品都是历史给人类留下的高级文明的代表。优秀的美术作品所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是它的灵魂。美术鉴赏从作品的布局、对比、平衡、节奏、韵律等多方面进行赏析,注重分析人的情感、心理、精神,是美学思想的对立统一。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

5.把握美术创作的主题,掌握素材的分析提炼。素材是美术创作的基础,一幅美术作品确立主题后,就要对主题素材进行分析,从分析中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动态和静态的感受,记录的是瞬间的精彩,而且重点就是对瞬间的延续。对素材的分析和提炼,可以完整表达作品的情趣和真实情感。美术创作新的理念就应该以作品创作为目标,融合各种美学思想,达到各种艺术形式的交集。

四、结论

经济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推动着教育理念的进步,美术教学改革一定要经得起教育和教学更新中观念和意识的挑战。以生活为基础,以发掘自然为创作目标,不断找出适合的方法来提高美术创作教学的新体验。新的创作理念是指导美术教学发展的思路,是美术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蔺伟,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学周刊》,2012年第11期。

[2]张晓舟,学校美术教学中写生活动的重要性,《吉林教育》,2009年04期。

篇8

【关键词】网络中学美术教学评价实验

随着信息网络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和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推行,传统美术教学评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出来,迫切需要从理论探讨和实际操作上开展创新性的研究来加以回应。虽然目前我国的美术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己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对信息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评价才能完善美术教学过程,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我们美术课程改革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我们试图将信息网络技术与中学美术教学评价进行整合,并对有关问题作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一、网络美术教学评价的概念

要给网络美术教学评价下定义,先要了解网络教学(e-Learning)以及美术教学评价的概念。美国教育部关于e-Learning概念的定义为:“e-Learning是指主要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a 我国的何克抗教授根据他的研究认为:“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综观所述,笔者认为网络美术教学评价并不是网络技术与美术教学评价简单相加的产物。因为,网络技术发展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技术层面教学手段的革新,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它触及到美术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方法、学习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因此,我们认为:网络美术教学评价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美术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并通过因特网对美术教学进行有效地管理,对美术教学效果作客观、科学的价值判断,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目的。

二、网络美术教学评价的理论思考

(一)普通美术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按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我国所有的公民在中小学都应接受美术教育。因此,全体性应成为普通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要体现普通美术教育的全体性,冷暖的适度把握至关重要。冷暖是相对而言的,冷性指偏向于理智、约束的倾向;暖性则指偏于情感、自由的倾向。我国目前的普通美术教育要做到冷暖协调,要适当增加暖性,惟有如此,才能增强美术学习的魅力,让学生以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的心态接受普通美术教育。

2.情意性。情感既是人在意识中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又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情感作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具有普遍性,没有情感的人是不存在的。而且,情感是艺术的一种属性。艺术的形、色、质……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直观形象和符号,更容易唤起人的某种情感。因此,普通美术教育必然带有强烈的情意性。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它的核心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Hiebert等提出了要以问题解决为基础来改革教学和课程的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具有对知识的好奇,然后再去探索,去质疑,去寻找答案,解决自己认知上的冲突,通过这种活动来使学生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⑧]但如何调动这种主动性与积极性呢?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我反馈等等策略,这些自主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因。建构主义的教学也强调外因的作用,例如教师要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以及组织合作学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网络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网络美术教学评价中应体现出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根据学科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网络技术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获得丰富的、具有联想结构的学习资源,他们经过选择、概括和分析,或通过自我评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反馈,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网络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在美术教学评价上,我们应注意到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的差异性,采用“观察――理解”的方法,纵向看待和评价每个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而不是让每个学生面对同一的标准,产生压抑和和挫折感.

在网络条件下的美术教学评价己经完全打破传统美术教学评价的重课堂教学轻平时指导;重老师评价轻学生自主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但是,在实验中我们看到,各种评价都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却也不可避免人为的因素而产生的“失真”。特别是普通美术教育中差异性这一特性,不仅表现在学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而且还反映在评价者的评价过程。如何才能得到比较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真正成为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有待我们深入的研究。可以预料,在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网络将使美术的教学评价更趋全面和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高凌飚:《新课程的评价问题》, 广东省教育厅教育教学研究室,2002-03。

篇9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民间美术资源;运用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文化。高中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学生对于人文教育和传统美学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学基础,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兴趣,保护我国传统的民间美术文化。

一、我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我国民间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千百年发展留下的宝贵艺术。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差异较大,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我国的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多样,美术作品的创作目的和用途也有很大区别。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主要包括绘画、刺绣、家具、服饰、雕塑、剪纸、玩具、戏剧等,它们融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之中,是我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我国民间美术资源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艺术创作能力与聪明才智,是我国人民审美意识的体现。

二、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民间美术资源是我国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文精神的体现。民间美术蕴含着整个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感知、对哲学的思考、对审美的认识,包含着中华文化的民族情感。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缺乏重视,一些民间美术资源正在流失,今人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挽救先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瑰宝。目前,我国美术教育者充分认识到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民间美术资源是美术教育的根本,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并在美术教育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文化的价值,让学生认识民间美术,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高中美术教育工作者应从基础做起,将民间美术资源与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美术教育形式。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展了课内外教学资源。同时,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资源,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发展、人文景观、民间风俗等。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艺术价值,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间美术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有效运用的途径

1.激发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

兴趣决定态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才能有效发挥高中美术教学的作用。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资源多样性、独特性的作用,让学生提高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从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入手,通过挖掘学生身边的美术文化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民间美术的魅力。高中美术教育需要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形式,解除课本教学的束缚,从青少年充满好奇和渴望认知的心理出发,让学生从沉闷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切身感受民间美术的美感。如,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美术馆参观,让其直观感受民间美术资源的魅力,这样就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从而有效地实现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2.聘请本地美术艺人授课

民间美术资源来源于生活,活跃在民间,它的精髓往往只有民间美术艺人才能够掌握。要想有效实现民间美术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只有理论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结合艺术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民间美术艺术的理解,改变固有的教师授课形式。所以,在高中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聘请德艺双馨的民间美术艺人来学校为学生授课,展示民间美术作品。如果说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那么民间美术艺人就是民间美术资源的开拓者和发扬者,是传统艺术的继承人。民间美术资源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没有艺术传承人的口传身教,只是通过理论教育,学生很难掌握要领。同时,民间美术资源富有趣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热爱民间美术,积极传承和发扬民间美术。

3.高中美术教育须因地制宜,发扬地方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所以不同地区的高中美术教育要有所侧重,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地区民间美术资源。学校也需要根据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科学、合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课程。教学应具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深层次的专业划分,让学生专心学习某项民间美术,做到术业有专攻,有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高中美术教育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区民间美术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的亲切感,这样更容易将美术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民间美术资源,从而有助于提高高中美术教学质量。

作者:苏亮 单位:江苏省黄桥中学

参考文献:

篇10

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家”和中国的“百工”一样,其社会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他们都“终是一个,手工艺者,职业的劳动者。”在欧洲的中世纪时期,即中国封建社会的前中期,艺术家的地位同样十分低下,而且似乎更为悲惨,他们的艺术教育方式和中国一样,属于师徒相授,父子相传,没有正规的美术教育。直到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中,艺术家的地位才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成为中产阶级,在中世纪教育中被绝对禁止的审美教育也第一次受到重视。

在文艺复兴期间的艺术教育所提倡的是一种符合天才观的教育思想,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学院立足探索普遍的艺术科学知识。达•芬奇首先在艺术教育中灌注了科学的成份,他认为“绘画是一种知识和科学”,在他的心目中,所谓科学必须拥有两个条件,一是以感性为基础,二是像数学一样严密地被论证,而绘画正具有这两种条件,首先,它依赖的是人的最高感觉――视觉;其次,在绘画中相应诞生的透视学和明暗学的确能够像数学一样严密地论证。他还认为雕塑是一门“知识渊博的科学,而非一种机械的或无创造精神的技艺。通过以上可以得知,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在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是严格的以科学的解剖学、明暗学等来进行教学的,这为西方的艺术教育埋下了科学理性主义的萌芽,使得西方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呈现出写实、缜密、科学理性的光辉。

到了17世纪,由于经验主义科学研究的兴起,艺术的地位呈下降趋势,西方的民众及哲学家坚持用清晰的语言形式传达科学的客观性,科学语言超过了艺术的语言,而艺术在西方专制主义国家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到了18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进步,技术上的进步又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在整个欧洲,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新工业,对工人和技工的制图及设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工业生产的最常用的日常用品质量,而大量开设绘图专业,科学的进步间接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由于科学促进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使许多以培养手工艺人及绘图工的工艺美术学校产生。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期间,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像西方这样互相促进发展的情况始终没有出现,此时中国的美术教育的“技”与“艺”的分离更加严重,“艺”的教育被确定为中国文人书画的传承与教授,“技”的传授仍遵循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格局,始终没有把“百工之技”的美术教育提到与“明德之艺”相当的位置,这一长期分离也就决定了中国的艺术教育朝着“美善合一”的路子越走越远,西方的艺术教育则因为科学的进步,及其工业的需要,具有了更多的实用与科学的精神。

研究发现,影响欧洲美术教育思想有两大思想系统:一是科学理性主义,一是浪漫表现主义。前者偏爱理性结构和精确的科学程序,而后者追求在课程中表达美和情绪,虽然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兴起,削弱了科学理性主义对艺术教育的指导,但科学进步引发的技术创新,以及大量手工业设计人员的需求还是在极大促进着科学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法国装饰艺术学校、德国的职业学校、英国的设计学校都是极好的例证。但是应该看到的是,这学校开设与美术教育有关的课程,为的并不是传承美的艺术,陶冶情操,它还不具备更多的现代美术教育中传承美的功能的作用,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功利主义的需求,因为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就明确提出把美术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目,但应者并不普遍,富兰克林也试图将美术课引入普通美术教学也未成功,只有个别学校开设有图画、手工业课,因为人们都更多的将眼光投在发展工业而重视科学教育上,这种间接对美术教育发展的促进必然也是功利性的,而不是基于真正意识到了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上,当人们对工业产品失去原有手工艺的美而提出批评时,才使欧洲认识到,工业发展只有科学尚不够,还需要艺术,需要美的介入,工业产品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样,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因为同样原因,工业产品事件对美国的震动也非同小可,为此美国为应对这一困境实施了工业图画运动。在工业图画运动中第一所艺术师范学院――马萨诸塞州艺术师范建立,由此种种情况,成为西方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竞争的需要,西方国家在美术专业学校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小学也普遍开设了图画课,由以上史料及分析还是说明一个道理,西方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终归是因为科学进步的促进才得到不断完善的。

杜威认为,要用科学家的方法来检验教育理论。“自然研究运动”同样也受到科学的影响,这一运动认为,自然研究的内容应该来自对自然的日常观察,如亲眼目睹四季变化和野生植物的生长,而不是来自书本。如果说先前的科学发展只是间接对艺术和艺术教育起作用的话,那么到19世纪中后期,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就变得更加直接。例如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的发明、化学颜料的发明,光色理论对印象派绘画产生的影响以及潜意识发现,抽象概念和科学简化论不可能不对美术教育产生影响。赫伯特•斯宾塞和格兰维尔•斯坦利•霍尔等人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影响,强调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儿童的美术教育,并由此在各国兴起了一系列包括儿童研究运动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活动。在儿童研究运动中,库克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儿童艺术朝艺术教育中自我表现方向发展,他试图将科学方法建立在科学观察而不是传统权威之上。

1957年以后,科学更是为西方艺术教育在内的整个普通教育提供了课程改革的模式,“学科”定义来源于科学,美术教育学科课程改革方法同样源于科学,它直接套用学校数学研究组这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中,首先由数学家明确数学领域内的主要概念,然后再由课程专家就这些概念的教学活动制定课程和教材。尽管各方面面对学科定向课程计划进行了批评,尤以艺术教育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学科的反对更是激烈,但是历史的发展表明,自1984年以来,人们对DBAE的兴趣迅速增长。

此外,艺术媒介的扩大,新一代媒介的应用,同样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录像机、电视等科学技术的新创造都每时每刻在促进着西方艺术教育的发展。

如前所言,与西方艺术教育不同,中国的美术教育在很长时间内与科学是分道而行的,科学的发展进步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的教育产生影响,长期的“艺”、“技”分离使独特的中国艺术沿着非功利,重伦理、道德,利用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具的传统走向了另一条发展道路,因此中国艺术教育中艺的教育也就主要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方针来进行,而与艺的教育长期分离的百工之技的教育也始终没有摆脱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模式,只是其组织形式还有行会、帮会等多种。

,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清朝统治阶级的有识之士才意识到科举制的弊端,提出了废科举,办新学,造就新人才,发展现代生产力是强国之路的主张,在这些改革派官员眼中图画、手工课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教育和启蒙教育,因此出现了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实业的“”。此时,由于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前手工业生产方式所需人才的不同,要求不仅要懂科学,还要懂工业制图和工程图,这就需要一定的图画知识。于是1904年始,在新创办学堂中才出现了图画课,这才是科学技术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影响的开始。

在中国的美术教育中率先阐述科学与美术关系的是改良派的梁启超,他在北京美术学校的讲演中指出科学与艺术都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科学化的美术和美术化的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的发达,科学的发达推动了工商业和军事的发展,由此,可以带来国家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