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

基金项目:教育部湖南省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11464015)、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JJ6035)、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47),实验教学改革项目(2013SYG032)。

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很多,但大部分进入企业后的毕业生主动或被动定位为“码农”,往往因跟不上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技术的快速更新而倍感压力,简单的认为软件行业是“青春饭”行业,进而选择辞职转业;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软件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甚至不愿聘用毕业生。实际上,企业真正缺少的是能够快速理解软件架构及编码核心思维并能根据新技术、新潮流创新求变的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离散结构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基础课,一般由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教师负责教学,其作用有别于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公共数学课程。然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往往意识不到离散数学与软件科学之间的关系,误将其看作公共数学课,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较差,更谈不上将课程内容与软件科学领域实践相结合[1]。针对这种情况,部分软件工程专业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大幅压缩理论课教学,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一些经典的应用案例及解决模式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大量练习套用所学模式解决常见技术问题。但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该理念易于使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倾向于技术培训与强化训练,偏离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客观认识离散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实施该课程教学的综合改革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思路与举措

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际,借鉴国内多位名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下面介绍笔者以思维与应用有机结合为核心理念(“思维———应用”)进行教学综合改革的思路与具体举措。

1 研究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出版的高等院校离散数学类教材,一般包含四个部分:集合论、数理逻辑、代数系统和图论,也有部分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材把二元关系从集合论中剥离开来,单独作为一部分。国内教材的特点是数学性强,结构明确,侧重概念、定理、推理与证明,但实例较少[2-4]。而国外经典离散数学教材,以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一书为例[5-6],结构为:逻辑、集合、函数基础、算法整数矩阵基础、数学推理、计数、高级计数技术、关系、图、树、布尔代数、计算模型。其特点是:一方面概念的引入、定理的诠释高度数学抽象,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入门;另一方面侧重于实际问题的引入,实例多而精彩,但体系庞大不易把握。因此,国内外教材各有其优越性。为此,教研组选择了邵学才、叶秀明等编写的《离散数学》作为理论课教材[7]。该教材知识点清晰,概念的引入,定理的描述推导相对浅显易懂,便于学生掌握。并且把该教材集合论基础理论部分、函数部分定为学生自学内容,删节了代数系统的环和域的理论部分;实例部分则由教研组综合比较国外系列教材,共同研究具体实践案例。

2 精选教学案例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保证学生对离散数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又要培养学生使用离散数学思维解决软件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意识,这就对教学案例的选取有较高要求。鉴于文献[8]的研究,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部分精选案例。

(1)集合论、二元关系

此部分内容中集合论的知识较容易理解(自学),但涉及到“关系”知识点时,由于新的概念、定义较多,学生往往接受困难。针对该知识点,教学中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把握关系的实质,选用的实例多用来说明关系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以常见关系数据库SQL Server 为例,使学生意识到关系的本质就是一些n 元组的集合,而且关系的运算本质可转化为矩阵运算(注意:矩阵运算是先期线性代数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因此举实例时,可以先介绍矩阵运算在加密解密、信息压缩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兴趣,而后介绍相关矩阵运算的计算机编码实现技术。进一步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关系传递性的Warshall 算法设置为课外实验题。

(2)数理逻辑

数理逻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逻辑命题及系统推理。离散数学课程介绍了数理逻辑的基本内容,但是其众多数学符号、定义、定理往往使学生陷入枯燥繁复的数学知识学习中[9]。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应用”意识,在此部分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布尔检索、专家系统原理等实例。逻辑联结词是数理逻辑中的基本知识点,就其本身概念来说,属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合适的实例能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布尔检索技术目前广泛用于网络资源、Web 页面搜索中,大多数学生都使用过baidu、google 等搜索引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设计了布尔检索实例:先引入布尔检索概念中,联结词AND 用于匹配包含两个检索项的记录,联结词OR 用于匹配两个检索项之一或者两项均匹配的记录,而联结词NOT 用于排除某个特定的检索项。进而设置了如下问题供讨论:

问题:用布尔逻辑搜索北京市或上海市非985 大学主页。答案:((Beijing OR Shanghai)AND UNIVERSITIES) NOT 985(需要注意,AND 运算级别高于OR )。该实例教学将布尔检索中的这些概念紧密地与数理逻辑中的合取、析取、否定联结词知识点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逻辑联结词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以数理逻辑思维重新认识信息精确化定位检索的实践。

(3)图论

图论是离散数学的重点, 并且是数据结构等课程的基础,与计算机、软件工程科学的联系较明显,易于调动学生联系其与软件工程的意识。但是,图论内容抽象、难度大,对低年级学生来讲,难以过渡到用相关算法在计算机上编程模拟实际问题。我们选用的理论课教材实例也多为趣味性问题,如旅行售货员问题、代价最低网络通路等问题。尽管如此,我们设置了一些课外实验课题供学生选做。

二研究改进教学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基础理论课时更少,再加上课程具有逻辑性强、抽象且难度大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重点介绍笔者采用现代技术改进教学方式的主要举措。

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首先,重视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离散数学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性质多,传统的板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而多媒体课件的醒目、美观、可塑性能扬长避短。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我们综合采用各位名家的教育理念与经验[10-12]。除了做到常规的要求(标题简洁明了、条理清晰等)外,在概念的引入、讲解中,重视图文并茂,适量演示学生易接受的应用实例及实践技术。

其次学院与深度合作企业建设了“高校智能移动学习云平台”以下简称“移动云平台”。教研组实时向云服务器加载精选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扩展的教学视频资源,如:慕课MOC 资源等),更新实践案例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弥补课堂教学时效有限性。实践证明,“移动云平台”的搭建及运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注重研讨式教学

离散数学中基本概念、性质、定理较多,而且连贯性不明显,单纯地讲解,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热情。而通过设置少量的研讨课题,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并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讨式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单位,所有学生都能直接参与到所设置问题的讨论中,回答问题或提出质疑,相互交流意见,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师生参与讨论,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

三配套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一般是粗放式“1+1”模式。随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尝试了配套的精细化“1+1”考核模式,细化了平时成绩,强化了对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考核,详见表1。

其中,能力测试主要对学生进行随堂考试,对有一定综合性的理论知识或思考题进行解答;课外实验设计成绩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原理分析正确,程序逻辑清晰,代码符合规范,实验报告完整等。下面重点阐述我们在课外实验设计教学环节上所作的一些改革。

目前离散数学不提供上机实验课时,如果仅仅让实例停留于上课时的讲解演示,无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动手能力[13-14]。因此,我们编写了课外实验设计指导讲义(根据知识点分布,我们目前共设置了12 个课外实验题目),并在“移动云平台”加载了对应的电子版,供学生自由选做其中3 个(注意:每个知识点仅选一题),并在期末考核中占20%。以下仅列出部分实验设计题库简表:

其中,图论部分实验设计对于计算机专业低年级本科生来说偏难。但是考虑到图论是后续课程数据结构的基础,数据结构课程将涉及到这些算法与编程实现,所以将其选编入课外实验中,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作。上述课外实验设计题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加,以期形成与时俱进的实践题库。

2011 级5 个教学班的大部分同学至少选作两道题,均提交了源代码、实验报告的电子文档。小部分同学提交了较多课外实验报告,文档、代码水平较高,这部分同学的综合成绩普遍处于优秀级。另外,对于学生做好毕业设计也有潜在效果,教研组老师所指导的30 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效率高,质量较好。体现了课外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作用。

总之,借鉴国内名家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配套的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之离散结构的教学综合改革举措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强了学生从思维到实际应用的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需求趋势,培养“思维———实践”高层次软件工程人才的具体实践,是教育部湖南省吉首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的有机组成。

参考文献

[1][11]韩春燕,朱志良,姜慧研,刘益先. 软件工程专业离散数学的教学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1(11):68-70.

[2]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3]左孝凌,李为鑑,刘永才.离散数学[M].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4][7]邵学才,叶秀明.离散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 Kenneth H. Rosen. 离散数学及其应用(英文版5 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Kenneth H. Rosen. Discre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4th Edition) [M].McGraw-Hillcompanies, Inc, USA,2002.

[8] 师雪霖,尤枫,颜可庆.离散数学教学联系计算机实践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20):113-115.

[9]何锋.离散数学教学中的命题符号化难点讨论[J].计算机教育,2007(9):38-40.

[10] 赵青杉,孟国艳.离散数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J]. 计算机科学,2004,33(11):304-305.

篇2

中学历史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新课标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当多样化和现代化,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当堂讲解、演示的内容,与学生的问题探究结果、材料研习结论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设备,如投影设备、录音影片、模型等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以及历史课件的开发和制作。

一、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不仅内容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广、领域多,而且呈现方式也各式各样。比如:图片及各类文献;近现代影视资料;考古出土的历史文物等都是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不同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历史借助不同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历史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不仅为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注入了一股强劲活力,还激发了学生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研究兴趣,准确的理解历史发展轨迹,以史为鉴,培养博大而宽广的处世胸襟,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影响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利弊分析

1.信息传递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教师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全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与组织下进行。这类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的讲授,但历史知识量庞杂,属于典型认知性的学科,一味讲述很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教师缺乏感染力,学生缺乏能动性,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就会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2.情景复现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主要以创设历史情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认知活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应仅局限对概念的理解,还应以对历史的直观感受来认识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情境的真实再现或模拟复现,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历史的真实,调动感性认识,从而引发积极思考,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课堂某一环节中插入角色扮演,充当某一历史人物来“重现”历史,教师从旁指引事件的发展,让学生直接融入历史情境,占据课堂主体地位。

3.资料研习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主导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接参与,通过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来获得历史信息与学习技能。历史课程主要以文字材料为主,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教学实践中,可以由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也可以布置某一主题,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研习,引导学生克服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型的教学模式,知识点往往都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系列过程中得到不断巩固与加深的,所以这也是一种探究过程,通常以讨论、辩论等课堂形式出现。对历史的学习,不是要机械式的背诵观点与结论,而是要学会如何比较历史,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学会立身处世的原则,形成正确历史观。

三、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析

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认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历史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简单的说,现代教育技术即多媒体教学法,合理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视频与声音,动画与影片,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具体可感的实质画面,将单调乏味的历史知识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1.有效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多媒体全方位立体式的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对历史知识进行宽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不仅提高了历史教学效率,而且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特有的音像效果与情感渗透力,为学生再现历史的真实发展过程,让他们如临其境般感受历史的波诡云谲,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发。比如,学习“”这一历史事件时,选播影片《》中的几个特写镜头:大量官兵吸食鸦片,清兵溃不成军;国库白银外流,百姓因家破人亡。这些令人扼腕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弱民贫,也深笃鸦片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对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抵触。

3.再现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具备强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且信息储量庞大。不仅能为学生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风云变幻,展开对历史英雄人物才略伟绩的联想,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力、洞察力,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教训的吸取,来体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一课时,利用影视剧《北洋水师》中邓世昌英勇抗战,为国捐躯;而李鸿章为求自保则敕令北洋水师避而不战;慈禧太后为庆贺生辰而大肆挪用公款;最终以清政府彻底失败而告终的一连串画面,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装备先进的北洋水师会如此迅速地被日军击溃?”在真实感官影像的刺激下,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内心百感交集。从而能够更细致地展开思考,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最终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篇5

中医学理论认为,心理活动是五脏身心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能动反映,是人的一种机能。心理因素是情志活动的基础。情志是由身心活动所派生,同时又反过来对身心活动以重要的影响。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发挥能力、考出实际水平、高考获得成功意义重大。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考试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历史教学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些许尝试,以此为历史考生高考成功搭桥铺路。

1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完成的,为此,我主张要采取下列三种教法:

1.1 启发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通过让学生看考古实物、图表、幻灯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比较揭示历史知识的差异,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实物、图画展示、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

1.2 自学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 历史知识本身不是说教,而是具体、形象、生动的事实。根据历史学科这一特点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解决教材或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认识的具体知识、概念融进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今天与未来的时空中,重新理解、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课堂上交织成一种主体参与的氛围,这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1.3 问答式教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有意识地创造问题情境,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教学采取师生交流、设问回答、一问一答式,培养学生胆量和演说能力,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历史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建立新的教学评估标准和机制,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教学和教学对象

2.1 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效果及历史思维能力,分层论证,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劲头和求新求变的精神。

2.2 实行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即兴练习法,培养学生的考试技能和素质,这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每堂课应科学分配教学时间,反对教师满堂灌式教学,应把主要的时间让学生读书、练习。对每个知识点的当堂消化,可采取及时练习,并把每一个知识点与其他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让学生趁热打铁消化知识,锻炼学生解题的能力。

2.3 在课堂内外练习(包括各种考试)中,实行A、B、C、三卷制,A、B卷为基本历史知识题型,C卷为历史知识的正确观念和自我认识能力。

3 创造良好的舒适的教学环境,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的智力水平是从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学习条件愈适宜,愈良好,大脑 对外界信息的储存就愈牢固,信息之间的沟通就愈灵活,信息显示就愈鲜明,对信息的辨别也愈精确,这些现象达到极点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异乎寻常的工作状态——“灵感”,因此,舒适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关系密切。

3.1 模仿高考的考场、考试环境,培养学生考试的适应能力。高考前的模拟考试,除对高考试卷题型、分值、考试内容进行模仿外,还应包括高考考试的考场,从监考到座位编排进行模仿,使学生一旦进入高考考场,便似曾相似,以致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自信心自然而然树立起来,这等于高考已成功了一半。

3.2 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愉悦、宽松、平静的心境。学习成绩的好坏、父母对此的态度、教师和学校的看法均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而往往学生睹物思人,易于造成情绪的波动。所以紧张、失望、忧虑、压抑、喜怒时时困扰着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室内清洁卫生、座位整齐、寝室内明亮宽敞,学校内林荫成道,绿色苍苍,教师为范,同学文明,使人耳目一新,心情为之舒畅,因此,这也不失为消除不良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方法,舒适的环境能使学生保持舒畅的心理。

3.3 科学进食,加强锻炼,适度休息,培养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是培养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的前提。高考期间,考生因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和体能,容易身心交瘁。教师要提醒考生做到饮食品种多样化,要多食蔬菜和水果,适当搭配肉、鱼等食品,保证有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与补充。此外,必须重视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精力充沛,使脑子更清醒,记忆力增强,并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养成良好的考试心理素质和习惯。

此外,清华大学的同学们在总结学习经验时,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8-1>8” 的公式,即每天从8小时学习时间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后,7小时的学习效率要大于8小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把工作和休息、锻炼的关系归纳成这样一个方程式:x=A+B+C,X代表成就,A代表劳动,B代表必要的休息和娱乐,C代表少说废话,这些都说明了学习与休息、锻炼是相辅相成的。

篇6

关键词:学生 历史活动 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中,我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历史活动的形式

1.1课前三分钟回顾

要求学生每天有一人到讲台前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其他学生点评。回顾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对上节课的认识和看法、上节课的历史基础知识,也可以是其它相关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我特意将一些优秀的学生安排在前几名,并在课前做指导,从内容、语言、仪表等方面把关,使其发挥示范作用。实验后,其它学生们对他们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并投去了羡慕的目光。点评时学生也很激动,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的机会,自己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表现。

此活动得学生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他们能大大方方的走到讲台前,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能在问题上作到出新。如赵静的讲三国时,模仿单田芳,语言精练,字正腔圆,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王雪娟的《怜李清照》,使全班同学泪眼朦胧;冯伟的诸葛亮的逸事,使学生领略了知识性的趣味性;韩娜的激情话改革,使学生精神振奋;南极的《孔子生平》使学生懂得了知识的渊博源于日常的积累。

1.2小组合作式学习

现代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培养的人才应具备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总结能力、看问

作者简介:丁景良(1970.2),男,山东阳谷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题的能力、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动”基础上的“互动”,小组学习是实现学生互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信息、经验相互交流的一个好方式。课堂教学中,我建立了精神放松、形式自由的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创设条件。在划分小组时,开始我是根据学生成绩划分的,进入高二、文理科分班后,我的小组以宿舍为单位来划分。这样学生的合作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延伸到宿舍。学生合作的机会增多了,默契程度增强了,效果也更好了。

1.3情境表演

在学习完必修三后,我设计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自选内容,脱稿,学生自己主持。任务布置后,学生特别兴奋,找唐诗、宋词、诗选、席慕容诗集,根据个人嗓音、气质、爱好,选择内容,背诵。经过一周的准备,在周二的晚上主持人的激情开场,一下子将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表演,有李白的《将进酒》、有的《七律》、有苏轼的《江城子》、有李清照的《一剪梅》……他们兴趣盎然,动情朗诵,得到了一次诗歌的洗礼,心灵的震撼。同样,在学过明清小说后,我安排学生写小说,在班级内发表,学生写的特别认真,有言情小说,有哲理小说,有讽刺小说;有的寓情于景,有的细腻感人;有几千字的短篇,也有精彩的微型小说。此次活动后,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了,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提高了,同时也获得了一次成功的体验,学业上的切磋。

学习完元杂剧、明清小说后,, 402宿舍排演的话剧《豆蔻春绸》别出心裁,将古代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和现代四个女孩放在一个时空内来展现,既表现了现代女孩的时尚,也对当前部分女孩的玩世不恭给予了批,给学生以全新的震撼,成为学生的永久记忆。

1.4每天一抄记

在高一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高考的需要,每天由课代表抄写三个历史概念、特殊事件、历史结论,我定期检查。坚持两个月后,我进行检测,对掌握好的学生给予鼓励表扬,对掌握差的学生进行督促。一学期的后两个月我让学生抄写容易出错的概念和知识点,第二学期的前两个月,我让学生抄写容易混淆的知识,高二分班后,我根据高考的动向让学生每天抄写三个特殊时间或儒家代表人物或是一个思想观点、一个科技成果、一件外国历史上的大事,还可以是一个历史转型时期的新事物或伟人的思想。这样,可以使知识化整为零,对加强学生的历史修养很有帮助。

2、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的意义

2.1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老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回顾、合作式学习、比比看谁的记忆力好、历史片段写作、话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历史知识,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强烈的兴趣。

2.2培养了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活动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历史的生活实用性,即实践性,其本质是实践。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设计、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学生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活动来应用历史知识,提高能力。

2.3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历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主动复习课堂内所学知识,巩固、加深和提高;它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学生的知识由感性向能力迁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历史知识的消化、吸收。

此外,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历史素养得到了提升,应试能力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德育教育;多媒体教学;历史教学;课堂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学必须与科技发展相适应,创造性地运用先进技术为教学服务。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历史教学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记忆,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一、借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一个人求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了教学中兴趣和学习的关系。而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课时少课堂内容多,涉及的事件、人物和知识点较多,课后学生得花大量的时间来记这些琐碎的知识点,这就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都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更无从谈起。

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适时适度的给学生展示一些历史音像、图片、史料,创设氛围,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谈感受和体会,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这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从而改变靠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我在讲《三国鼎立》时,课前先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发现学生非常兴奋,就问:“同学们熟悉这首歌曲吗?”学生齐声喊到“熟悉”,有得同学已经开始唱起来了,“那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三国呢?”看着学生兴奋的表情,我就知道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我调动起来了。在讲《历史的抉择》一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结束后中国人民艰难生活的视屏,接着用简短的史料揭示和的不同目的,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百姓,你会支持谁”?学生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选择,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新的一课悄然展开。

二、妙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之中。中学历史教师也应时刻担负起这一使命,利用历史事件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如讲《》一课时,播放电影《林则徐》和《》中有关林则徐禁烟片段,我便问学生“如果你是林则徐,你会怎么做”?学生表达着各自的想法,我便趁机教育学生要敢于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在讲《第二次》时,我给学生播放列强的片段,请他们谈论观看后的感受,学生们表达着自己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愿望。在讲《难忘九一八》《日军大举侵华》时,我会选典型的图片、视屏激起学生对日军残暴行为的愤慨和热爱祖国、不畏、勇于抗争的爱国情怀。

三、巧用多媒体直观性强的特点,化解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的保持是有限度的。在一节课中,要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学习,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历史课教学必须从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着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境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把教学内容的各方面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例如,我在讲《三国鼎立》时,发现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很难理解,就设计了一个演示动画,曹操袁绍各用一个圈表示,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又用一个圈表示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后用三个圈分别表示魏蜀吴三国建立,于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看完动画,学生大声嚷着“原来这么简单呀”,这一课的难点就这样被轻松化解掉。如讲“”“丝绸之路”“新航路开辟”内容时,对于这些路线,学生往往难以记忆和理解。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在路线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都能轻松记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手段,就容易分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通过比较、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归纳总结是历史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是初三总复习,面对开卷考试,必须让学生熟悉历史知识框架,使用传统板书进行归纳总结,既费时费力又没有足够的空间。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弥补这种缺陷,我多年来一直用图表的形式把世界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每个专题的知识体系归纳整理,做好课件,设计好显示顺序和动感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既省时又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善用多媒体容量大的特点,扩大练习容量,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似点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对知识的加深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教师将题目抄在黑板上或口头念,既浪费时间,题目容量又不大,即使使用小黑板,也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我经常使用计算机把练习题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展示,不用耽误课堂时间,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课堂教学进程。同时,也能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军. 历史课多媒体辅助教学三思――从大众传媒的社会效果谈起[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07)

[2] 王子强,刘意萍. 浅析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的相关问题[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2(06)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应用

前言

现在初中历史的课程中包含的知识很多,有政治、文化、神话、军事等等方面。个别内容年代久远的内容逻辑性强,学生只通过书本上的文字进行理解掌握。但是老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以图片、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充分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处理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讨论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多媒体应用现状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进行,老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但是对于历史学科来说,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以下几点:没有把学生带入到学习知识的情景当中。引入学习情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当时现实中的老师在进行教师的时候,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灌输给学生,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并没有正常理解与掌握知识。对于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合理,部分老师制作的课件只注重课件的美观与新颖,这对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什么用处。没有加强对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的培养。历史课程中的知识大部分是分散的知识点,或者是一段一段的知识,这给学生理解掌握知识都有着不小的困难。老师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老师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工程中,对于多媒体技术总结分散知识点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总结知识,筛选知识的能力。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只是老师单纯的进行教学,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额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师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通过对每个学生情况的分析,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制作出质量好、吸引力强的课件,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2.1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将历史课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展现出来,是多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在老师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递,这不仅对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没有帮助,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老师在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根据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件展示给学生,创造出一个生动形象的历史学习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

2.2通过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老师只是进行只是的传递,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的作用。而历史学科优势一门逻辑性特别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当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个学习氛围中可以进行积极的讨论与思考。改变学生以往的学生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本体的作用,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进行,与老师教学理念的改变,现在应该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挺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为了中国教育行业的更好发展,应该更好更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参考文献]

[1]朱志勇.多媒体课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篇9

新高中课程标准在明确高中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确保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我们应紧跟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前进。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确保高中教育质量的稳步前进,我们的教学要切实有利于广大学生的自主发展;针对这一新形势,我们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口号。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望亭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年级共六个班近三百四十个学生,重点班生源质量相对较好,普通班生源质量相对差一些,高一新生一方面由于初次来到一个新环境,心理和作息习惯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的历史基础知识都比较薄弱,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基础的培养和兴趣的培育。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穿插一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尽量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脉络通过生动活波和直观浅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方法:

综合考点内容,突出学科内的知识衔接,注重学科间的贯通,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基础训练,重在运用;拓展训练,重在提高;综合训练,重在发展。使学生既从“点”上拓展,又能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融会贯通。

高中历史教材的主体结构按“学习专题”构建。历史上的政治活动是丰富多彩、极其复杂的,他与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一起构成了人类历史上多彩的生活活动。只要同学们潜心学习,细心探究,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感悟许多历史的真谛。

四、重点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重点工作: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二)、具体措施:

1、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过渡到成熟的理性思维,完全枯燥和单一的理性分析还不完全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他们对于事件本质和事件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要糅合趣味性较强的历史典故和历史逸闻,辅助学生对当时历史环境和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2、转变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1)每堂课均采取1+2+1的模式。前3—5分钟复习上一节内容;30分钟讲课;最后3—5分钟检测本节课学习情况。做到日日清。

(2)每两周一次小考,把两周内所学主要内容以提问形式或试卷形式考察一遍。做到周周清。

(3)每月一次月考,查漏补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做到月月清。

3、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

(1)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篇10

关键词: 五年制幼师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一、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历史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重基础知识教学,轻阅读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往往局限于知识点的孤立讲解,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进而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

2.阅读面狭窄,方法单一。

即便是少有的阅读也有很大的缺憾,内容上阅读面狭窄,目光仅集中在固定的几篇基本篇目上;方法上或是教师代劳式阅读,以教师讲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发挥主动性,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阅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或是放羊式阅读,完全让学生自主阅读,教师不加任何指导,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更有甚者干脆以此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课上只字不提。在少量阅读中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产生“厌史”的情绪,大多数学生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历史课成为花的时间最多、记得最慢、忘得却最快的科目,教学目标流于形式。

二、五年制幼师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的需要。

从学科特点讲,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语言更具科学性。很多历史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历史学科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认识形式:考实性认识、抽象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说明历史阅读有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从历史教学的特点说,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对阅读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历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高于其他学科。

2.历史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历史课程目标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质疑和自我发展”,重点加强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历史学科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阅读是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只有先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共同基础,才能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把培养历史阅读能力作为历史课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3.五年制幼师学生思维能力发展阶段的需要。

五年制幼师生由初中升入,年龄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与高中生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那种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的学习已经很难满足他们思维发展的需要。他们在已有的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在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的前提下,更需要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以达到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的目的。由于入学门槛低,他们的基础素质明显弱于高中生,因此,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养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提高成绩,而且会终生受益。

三、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一般策略和方法

1.掌握――通过专题课等附加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附加式”阅读指导,是指教师以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形式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的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五年制幼师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由于没有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特征,不具备最基本的历史阅读能力,因此,学习中不能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和运用都有困难,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根据这样的学情,要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就必须首先通过学法指导课、新学年导言课、阅读指导课等附加式的专题课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1)历史学科知识的基本特征

历史知识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五要素”、“三部曲”、“多方面”。

五要素:时、地、人、事、义;

三部曲:原因、经过、结果;

多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问题、对外关系。

在阅读活动中,把握“五要素”、“三部曲”和“多方面”的基本点,进行归纳、概括、分析,从中取得规律性和本质性的认识,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从而奠定理解和运用的基础。

(2)历史阅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学法指导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介绍学习历史的基本理论武器,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初步认识,并初步学习用之指导阅读,从而对阅读能力培养和思维能力培养起到导向性作用。

2.内化――通过“渗透式”的阅读教学,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阅读方法的内化,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渗透式”阅读教学指导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结合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给予相应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教学机会,将导读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渗透课堂教学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作导读示范,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还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导读示范和学生的反复强调与不断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并内化阅读方法,培养并提高阅读能力。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还可以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实现历史学习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飞跃。

由于这种方式是经常使用的,它一方面要求教师制定出历史阅读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以及相应的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与其他教学行为密切结合,完成教学任务。

3.迁移――通过扩展式的阅读训练,用课内已掌握的阅读策略和方法指导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其重要的功能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更加丰富的人文知识也是历史学课的任务。但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学习习惯于把目标局限在课本教材,实际上历史知识浩如烟海,课本上提供的材料知识沧海一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弥补教材的不足,引导学生在更宽厚的知识背景下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历史课程标准特别引入一个“课程资源”的概念,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如何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料外,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把教学过程延伸到45分钟以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课外阅读。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列出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随意阅览,有意识、有计划、有系统地构建一个中学历史学科课外阅读体系。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指定阅读主题,并介绍一些书籍文章,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一边阅读,一边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写成读书心得,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指导教师可在活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推荐一些适合学生的历史书籍外还可指导学生分别制定小组和个人活动的评价标准,或参与部分评价工作。评价标准不仅仅是活动终结后区分出学生活动水平,还在于知道学生的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自我约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这种课外阅读的过程既是学生对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又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历史课程新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4]田向洲.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新探.历史教学,1995.5.

[5]李哲治.阅读能力培养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学,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