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研究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遗传学研究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遗传学研究内容

篇1

关键词: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内容 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今,遗传学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其它生物、医学学科,这使得原本在遗传学中讲授的内容也同时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种现象反映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高校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事实上,为体现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学科之间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以至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内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同行讨论。

1 遗传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生物、医药、农林等专业均开设有遗传学。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遗传学是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熟悉遗传学研究技术与实验装备,为学生毕业后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遗传学外,我院还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我们选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遗传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章节[1]与上述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课程的重点内容。尤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的相似度最高,这三门课几乎都重复着共同的遗传学问题――遗传物质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突变、重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开课时间与遗传学相同,这使得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遗传学教学内容在其它课程中的分布

2 问题的根源

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出现重复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遗传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其学科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进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大体上可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2]。如果以半个多世纪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为界,也可以简单的将整个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经典遗传学(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两大阶段:经典遗传学以孟德尔遗传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性状在系谱中的传递,即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兴起使遗传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脉络,又全面地影响并渗透到后继学科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界限十分模糊。通过对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子遗传学范畴的。另外,由于生化遗传学和早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材料,因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本身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们成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或进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同时开设的遗传学存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3 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重复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授课内容本身、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同行们在遗传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理论专长跳跃式地分割讲授,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讲经典遗传学而放弃分子遗传学。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遗传学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反会造成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面,对“教”和“学”都很不利[3];而如果无视教学内容重复的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对所有内容蜻蜓点水般逐一讲解,又无法实现大学遗传学教学深度和难度的提升。

我们认为,对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大刀阔斧整章删除,而应在重复章节内部进行微调,具体做法包括:精简繁杂冗长的内容,下放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自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内容,增加前瞻性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遗传学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各章节特别是重复内容在整个遗传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次选择不同的授课侧重点。

3.2 加强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协调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已成为遗传学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共识,对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无疑成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内容都作了删除,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变成被遗忘的内容。因此,积极促成遗传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相关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坐下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各自的授课章节,明确重复内容的教学分工,制订满足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多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授课计划,做到各有侧重而又不失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可避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还能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如:教师可在开课前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对重复内容的掌握情况;开课后则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3.3 优选教学方法

为了保持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的重复内容不但不可不讲,而且还要下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讲。对于在其他课程已深入学过而在遗传学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对于其他课程仅略有涉及但在遗传学中须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内容,宜先勾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点滴回忆,同时指出学生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地讲下去,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完成该知识点在遗传学中的深入讲授;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复内容,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讲好讲透,如:减数分裂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属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理解遗传的连锁交换和重组的一把钥匙;在整个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多次向学生强调和提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和渗透整合进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等多个章节,使枯燥难懂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变得易于理解,让重复的内容为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服务。

此外,遗传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如:我们尝试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合二为一,以综合性大实验的形式开设,从而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关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4 结语

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遗传学的授课教师,既要关心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又要加强对遗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刘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学规律,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84.

作者简介:袁茵(1981-),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讲师,从事遗传学教学工作,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陆幸妍,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篇2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遗传学;课程内容;教学策略;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张红利(1985—),女,山西寿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

收稿日期2020-03-19;修回日期2020-04-09

遗传学是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也是21世纪生命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已大幅度拓宽,由最初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遗传学延伸到医药学、免疫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各个生命领域[1-2],迫切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1遗传学课程教学现状

1.1遗传学教改现状

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课程。近5年,本科阶段的遗传学课程教学已在课程内容更新和知识传授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遗传学》教材版本的丰富和多样化,如《普通遗传学》《现代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动物遗传学》《医学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等[2];②遗传学精品课程的创设,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等各大名校相继开设了遗传学、医学遗传学、动物遗传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③遗传学教学改革的初探,如遗传学网络课程方面的建设与探索[3-5],在遗传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教改探析[6-9],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的遗传学改革探索[1,10-12]。

1.2遗传学教学现存问题

由于各高校培养对象、任务与侧重点、目标各有差异。山西大同大学现为山西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遗传学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①教学内容缺乏整合,且与实践应用脱节;②教学理念和策略保守;③课程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完善。传统的遗传学教学体系让学生感受不到挑战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如何对课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如何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已成为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优化知识体系,体现专业特色

2.1章节内容的精选和整合

遗传学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做合适的调整,内容要突显基础性、新颖性及适用性。第一,从章到节均需要精简,如高中遗传知识点(遗传的物质基础,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物种形成与自然选择学说等);与细胞学和基因工程课程内容重叠的章节(体细胞遗传、细胞质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突变、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第二,遗传学教材各部分内容相互渗透、实际教学中需要将这些分散的内容进行整合,补充和联系,使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结构有清晰的框架和脉络认识。如孟德尔定律、连锁交换定律、伴性遗传这些章节均属于细胞核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它们之间既有区分,但又密切联系,在研究多个性状的遗传时,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既可能遵循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也可能遵循连锁交换定律,而单个基因的遗传只遵循孟德爾定律。另外,伴性遗传性状并非独立与前二者,而是孟德尔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在某些性状传递过程中的特殊体现。在细胞核遗传规律内容基础上,细胞质遗传和母性影响对性状的遗传方式做了进一步补充和扩展,将三者比较区别联系,能更好地理解拓展性状的遗传方式,即决定性状的遗传信息因其所在位置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将呈现不同的规律,但又有内在关联。单基因决定性状的遗传方式是遗传学中最基础的内容,现实中有许多性状是由几个甚至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数量遗传学对于理解这些性状的遗传尤为重要。

2.2遗传学案例的引入

教学内容中引入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典型案例,能使学生通过悬念和联想空间达到理性升华。第一,通过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关注遗传学疾病案例,如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畸变以及基因突变相关的特殊性医学病例,学生分组绘制疾病的家族系谱图并分析其遗传特点,能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人类的性状遗传需用系谱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研究,调查疾病和绘制系谱是遗传疾病研究的前提基础,通过分析讨论疾病在家族系谱中的遗传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更好地理解掌握人类遗传病的遗传特点[13]。第二,通过引入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遗传学案例,如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组进行的“三系”配套法、两系杂交稻关键技术研究以及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现;荷兰皇家温血马协会利用杂种优势培育的享誉世界的荷兰温血马;标记基因在高赖氨酸玉米选育时的应用、不育基因或致死基因在防治害虫时的应用。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在农业上也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通过转基因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植物品质,通过导入抗病、抗虫基因增强作物的抗性。第三,遗传学实验案例。如大熊猫的分类和起源在过去较长时间中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提出大熊猫是熊和浣熊共同祖先的后裔。也有学者提议大熊猫应单列为熊猫科。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大熊猫染色体核型在数量排量上更类似于小熊猫,与熊存在显著差异;但是进一步通过G带染色,结果表明大熊猫部分染色体带型和熊的带型非常相似,意味着大熊猫可能起源于熊科,学生通过此案例能更好地理解领会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合理的精简整合以及引入遗传学案例更新优化知识体系,以培养具有遗传学系统知识框架的优秀生物学应用型人才。

3更新教学策略,挖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3.1教师的教学策略需发生转变

因章节内容的差异,多数章节仍需要以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但是部分章节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传统讲授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理念就需从传授知识转变为辅助学生获取知识,挖掘学生探究潜力,因此相应的教学策略就需要更新并融合应用。如将基因定位和遗传学作图、质核互作遗传、细菌的遗传重组作为试点章节,采用社会情境—问题导向—探究合作组合教学策略模式,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交互式对话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2课后任务需明确合理

课堂在多数情况下是重点核心知识讲授的环节,对于无法开展多样化课堂形式的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入带有疑问的案例,安排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解决案例中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和学习,课堂中才能更好地将基础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另外,选择适量的难度适合的习题或考研题作为课后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思考探究才能更好地巩固掌握课堂所授知识,且实践性案例习题能更好地帮助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习题的解答需在完整性、逻辑性、程序性方面提出高要求,有利于反馈学生的过程式思维。另外还需建立线上互动课堂,将习题反馈的疑问以及学生习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做合理的引导和科学的解答。

3.3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章节教学结束后及时安排学生小组完成细节内容、知识点的脉络图解。同时也要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联络知识的衔接及中型框架的构建,另外学期末要求学生结合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重建知识点大框架和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系统的遗传学知识框架体系,并掌握概念图知识框架构建的方法,培养学生构建整体知识脉络的能力。

4评价体系多样化深入化,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学生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未来在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大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技术及方法日益完善,但仍有一些方面有待优化。该文以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出改进遗传学教学模式及策略: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优化及教学策略的改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知识扩展能力,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遗传学是大学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生物学分支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包含了微生物、动物、植物等领域的全部遗传进化相关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内容,与生物学领域其它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并相辅相承。因此,大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尽管近年来大学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遗传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在不断丰富,但在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方面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积累的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知识吸收和需求等方面提出若干遗传学教学内容及策略方面的改进意见,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遗传学领域的知识。

 

1 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科学研究在不同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遗传学研究的发展同样突飞猛进。能被遗传学教科书收录的知识都是不同阶段遗传学研究中的精华,同时有价值的遗传学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写入教科书。因此,对于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要做到两个方面:使学生对遗传学研究历史中的重大发现如数家珍;使学生对遗传学领域现今的科学前沿及发展动态了如指掌。为达到以上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加强遗传學研究历史的讲解并将“CNS”的重要成果及诺贝尔奖的介绍引入课堂。

 

遗传学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针对同一问题介绍其前因后果,追踪发展动态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脉络的掌握。如对《遗传学》教材第四章“孟德尔遗传”知识的讲解可以加入其研究历史和后续的发展动态,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掌握更加深刻[1]。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这个章节需要掌握孟德尔以豌豆籽粒形状、子叶颜色、茎的长度等7对相对性状为基础所发现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讲课过程中仅介绍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原理及相关计算方法不足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实验设计思维的提升。在该部分内容可适当介绍孟德尔发表该成果的主要论文《植物杂交试验》的相关实验设计及数理统计,以达到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的相关能力。同时,在该部分内容讲解完毕后要追踪该问题的发展动态,介绍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成果。如该部分内容可增加部分关于孟德尔选取的不同性状背后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如对于豌豆籽粒形状的表现型(圆粒豌豆、皱粒豌豆)是由那些分子机制导致的。对于这个问题,后续的研究结果已经清楚证明,皱粒豌豆是受淀粉分支酶I(SEB1)编码基因所调控的,由于淀粉分支酶基因突变使种子中的果糖不能转化为淀粉,随着失水作用而使籽粒形状表现为皱缩[2]。其它几个性状的研究进展同样可以进行简单介绍,如子叶颜色受常绿蛋白(SGR)调控,茎的长度受赤霉素3-氧化酶(GA3ox)调控等[3]。通过围绕遗传学某一部分的内容,对其前因后果及研究动态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诺贝尔奖是科学研究领域的最重要奖项之一,绝大部分获奖成果在科学研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或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在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史上不乏许多被授予诺贝尔奖的重要成果,支撑着遗传学的发展和生物学领域的进步。因此,在遗传学课堂上适当引入诺贝尔奖的介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时可以引入1962年沃森(James Watson)、克里克(Francis Crick)、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由于发现DNA双螺旋模型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遗传学教学的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摩尔根发现连锁遗传的相关内容引入1933年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由于创立遗传学说所获得的诺贝尔奖以及1946年摩尔根的学生缪勒(Hermann Joseph Muller)由于发现X射线照射可引发基因突变所获得的诺贝尔奖。其它部分章节均可适当向学生介绍由于转座子的发现,聚合酶链式反应体系建立所获得的诺贝尔奖的相关信息等。同时最新的诺贝尔奖获奖内容同样涉及遗传学领域,如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关于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是对遗传学第十章《基因突变》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016年关于细胞自噬理论的研究是对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中细胞膜功能的深入阐述等。使学生在遗传学的学习过程中能不断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前沿有助于学生追寻科研领域重大发现者的脚步与时俱进,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

 

2 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

 

教师的教学活动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运用自如。遗传学的教学同样需要在讲解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产生切身的体会,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公众普遍存在的争议问题等的讲解,增加以课程的吸引力和实际应用价值。如在讲解遗传学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几个实验证据的介绍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该章节可以通过中国古代的迷信思想“滴血认亲”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来引入,讲授亲子鉴定方法(如DNA指纹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总结否定古代迷信的亲自关系鉴定方法,提出新的鉴定方法。在讲授过程中穿插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对遗传学领域社会争议的热点问题进行科普及探讨。如目前“转基因是否存在危害”这个问题是公众中存在争议的焦点之一,甚至引发崔永元和方舟子之间的争论大战,而公众对转基因的具体机理及操作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读。在遗传学课程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联系教科书中介绍的转基因操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做适当的扩展,深入阐述转基因的原理、田间试验的流程、目前中国可食用的转基因产品、目前中国可种植的转基因产品以及转基因真正容易引发的问题和不可能引发的问题等,使学生对类似的社会争议热点问题具有客观的认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遗传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可增强该课程的趣味性及应用性。

 

3 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

 

遗传学是生物学领域里一门重要理论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大学遗传学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与理论课的教学配合进行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遗传学的教学安排中,对于同一部分内容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连续进行容易使学生印象深刻。如在讲解“细胞有丝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把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一周内进行效果较好。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有丝分裂具体过程及细胞分裂各个时期形态特征后一周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真实的染色体形态,比较与教科书中的差异可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同样,遗传学的实验设计需针对各部分所讲的理论课程内容相配合,在理论课学习完成一周内开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同样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的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主动地归纳总结进而很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因此,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训练思考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遗传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具体的理论知识内容,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要做到以下两点:展示给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要求教师不仅要展示给学生具体的知识内容,还要求教师展示给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及学习过程,图示教学法是实现该目标的很好方法。教师在准备教学幻灯片时应尽量以图示的方式展示每一部分的知识内容,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书中的每一段主要文字,然后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学习到的以文字为主体现的内容转化为以各种图形及流程图为主来表达,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图示用文字的方式再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是学生了解到每一段文字都可以转化为以图形表示的直观内容,引导他们采用类似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如在讲授遗传学中“乳糖操纵子”相关内容时,为表达“乳糖乳糖水解酶基因开启乳糖分解乳糖水解酶基因关闭”这一过程时,可通过制作一个该过程动态变化的幻灯片来进行讲解,展示每一步反应及其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遗传学教学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归纳总結能力,通过比较相似及异同达到对不同知识点清晰掌握的效果。如在讲到“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教学难点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对其进行区分。在该部分内容中,学生对控制同一生物性状的两对基因间的几类相互作用容易混淆,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和归纳,采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控制同一性状两个基因的内在联系,如表1:

 

通过对不同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可以提高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找出各部分知识及内容的异同点,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大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材内容与科学前沿动态的整合,将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及社会关注热点引入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合理搭配、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等几个方面,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和兴趣的激发,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遗传病主线;高职学校;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

医学遗传学是介于医学与遗传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也是高职护理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难度偏高。为了提高高职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建设质量,近年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以遗传病为主线的课程建设策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方面进行了优化,现将具体的教学措施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纳入到本组研究中,均为女生,共計128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人。对于观察组学生,以遗传病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教学模式,两组采用同样的教材,由同一老师授课,学生基础成绩、课时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二)教学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用的理论+实践的授课模式。对于观察组,以遗传病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成立研究小组

成立《医学遗传学》研究小组,制作出玻片标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针对医学遗传问题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遗传病调查资料,编制论文集,并将相关知识力所能及的传递给亲人、朋友等。并普及《医学遗传学》的相关知识,在校内开展义诊活动与知识竞赛活动,结合教学目标来改革教学评估方式。

2.重构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将遗传病作为教学大纲,从遗传病原理、分子基础、遗传病细胞、遗传病临床表现、传递方式、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教学。并结合《医学遗传学》的内容来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满足高职《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规划,介绍学科的发展动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课件中有大量的遗传病资料图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同时,设置网络虚拟课堂,建立微信群,为学生提供关于遗传病理论、实验教学、教学课件、遗传病视频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习题、教学视频、参考资料、课件和教学大纲等,学生可以随时下载、复习。此外,以遗传病为主线,编写实验教学大纲,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遗传咨询门诊,成立诊断见习基地,在成绩评价上,不仅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也增加了实验与社会实践内容,提高考核的全面性。

3.建立遗传咨询门诊

遗传咨询即根据咨询对象的遗传病发生情况、诊断、防治问题进行商谈与讨论,让患者对自己家族的遗传病有系统地了解,选择合理的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中,遗传咨询门诊已经非常普遍,是遗传病治疗的重要内容,负责为患者提供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遗传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建立遗传咨询门诊,学生可以感受医生、患者的双重身份,从而知道怎样有的放矢地学习知识,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4.举行社会实践活动

在节假期,组织学生上社区、街道、特殊学校、社会福利院等,举办义诊活动,宣传优生优育的相关知识。在寒暑假,为学生发放调查表,为学生介绍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与注意事项,让学生利用假期来进行调查,写出报告汇编。通过调查,有的学生拍摄了珍贵的照片,最后由教师负责汇总。在一个个的实例中,学生感受到了消除传统封建陋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观察内容

对比两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满分均为100分,60分及格。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核成绩还是实践考核成绩上,观察组成绩都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表1两组学生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对比示意表

组别例数理论考核成绩实践考核成绩

观察组6486.4±7.688.4±6.1

对照组6473.9±8.275.9±7.8

三、讨论

医学遗传学是高职护理教学的一门重要内容,涉及的内容复杂,包括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度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与积极性均受到了影响,不符合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育人需求。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遗传学课程既包括基础知识,也包括与遗传病防治相关的内容。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我院以遗传病为主线,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构了教学内容,包括成立研究小组、重构教学内容、建立遗传咨询门诊、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方面,不仅包括理论教学内容,也对实验、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了改革。以“遗传病”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再将其付诸于自己的实践中,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进行调研,这种“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理论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有益。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理论考核成绩,还是实践考核成绩上,观察组成绩都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遗传病为主线的高职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临床实践与理论真正结合起来,借助于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对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有益。

作者:赵忠桂

    参考文献: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2]张咸宁,俞萍,祁鸣,等.医学遗传学课程建设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 

[3]冯浩,沙保勇,景晓红.浅析高等医科院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15(12). 

[4]米亚静,张妮,刘洁,等.青年教师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4(17). 

[5]张淑红,张金波,刘爽,等.提高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 

篇5

1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系统性,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

遗传学是发展极快的科学,新认知、新技术不断涌现。课程内容的设置整体上遵从遗传学的发展和固有内容体系,必须协调安排经典遗传学和现代遗传学两个部分,体现系统性的同时,还要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如经典遗传学的内容在教学时从试验过程角度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现代遗传学的内容侧重讲授结果和结论,增加知识量,开阔学生视野。教材选取最新的“十二五”规划教材,改传统经典教材为学生和教师的参考书。新出版的教材多融进了最新的学科发展内容,教材内容选取也都进行了改革,更适于现今的教学要求。本课程组选取了郭玉华主编的《遗传学》教材。教材内容全面,体现现代遗传学中与科学研究、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有配套习题集,辅助有需要的学生复习参考。

2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文字、照片、图形、视频(动画)、音频等各种课程信息形象直观、生动逼真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还可有效地反映学科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可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但在多媒体教学中由于课程进度加快,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接受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学生上课时忙于看屏幕、记笔记,影响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而传统板书教学无法实现高标准的图文展示,因需要手写板书而减少了课堂容量。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应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互结合起来,控制课堂容量和教学速度适中,特别是将传统教学方法辅助用于重点、难点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接受效果会更好,从而可实现教学目标。

3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组现行遗传学教学大纲实验部分设置8个学时,4个实验,存在学时少,实验项目少,内容偏简的问题。应根据应用型本科的要求并参考名校的课程设置,增加实验难度,增加现代遗传学的基础实验。通过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如细胞分裂的观察这个实验,可将原来永久片子的观察改为学生动手压片再进行观察,而永久片子作为辅助材料,这样实验难度加大,也增加了学生的实验兴趣。

4合理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衡量学生学习状况

篇6

一、分子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陈旧

传统教学方式较为突出:教师先将分子遗传学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详细的实验步骤及预期的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并在讲解过程中进行解惑,之后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是在传统教学的框架下形成的,导致许多学生被动参与实验,无法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实验操作的兴趣。而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成绩仅由教师根据学生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来确定,这种考核方式非常主观,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学生中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削弱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缺乏适宜的实验室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适宜的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在北京林业大学实验楼进行。由于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材料有限,比如PCR仪、电泳仪仅有2~3台,移液枪10把,SSR引物只有20对左右,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机会直接完成实验操作任务。此外,有限的实验室空间更使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到正常的实验中,实验效果较差。

(三)缺乏实验课专职教师或高水平的实验课

教师

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主要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且一名教师一次指导20名以上的学生做实验。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准备实验耗材、熟悉操作步骤,造成理论课教师时间与精力的紧张,直接影响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此外,分子遗传学理论课教师的实验设计思路有限,很难提出建设性的实验思路,使得实验步骤单一、难有创新性。

(四)缺乏完备的实验教学指导书

由于缺少正式出版的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指导教材,学生只能根据相关的教材和教师的指导整理实验手册,并据此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由于实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当实验材料发生改变的时候,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根据相关教材整理出来的实验指导手册对林木分子遗传学实验没有针对性,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实验指导手册也没有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不利于学生学习了解分子遗传学课程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

(五)缺乏有效的实验技术交流平台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手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实验能力提高过程被阻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一个实时的交流平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解答,导致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教师实验技能也难以得到拓展。

二、分子遗传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组建合适的实验教学平台和优秀的实验

课教师队伍

分子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须遵循实验教学规律。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使实验教学从辅助地位转变为创新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改变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符合以国家需求学科需要为目的的林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分子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优势课程,完全可以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平台,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建有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林木花卉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平台。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下设树木分子遗传与功能基因组、林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林木基因工程育种、林木细胞遗传与细胞工程育种、林木良种繁育等专门实验室,以及与之配套的人工气候室、温室、组培室和大型仪器设备室等,并配有优秀的实验教师。这些为分子遗传学课程的实验内容设计提供了较丰富的选择,为组建优秀的实验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根据教学目的及教学条件,分子遗传学实验项目内容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3个层次。北京林业大学在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充分考虑重点实验室的平台条件及遗传学学科的特点,开展了综合性设计实验。其实验内容如下:毛白杨SSR分子标记引物设计、毛白杨SSR分子标记的筛选、毛白杨分子标记扩增、种间分子标记稳定性评估、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关联做图、连锁不平衡衰退计算等。通过以上实验内容设置,可以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分子标记的设计、分析能力。

另外,北京林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指导教师结合杨树的基因组特点,设计了合理的SSR分子标记位点,并对重要的与性状有显著关联的位点进行了筛选。同时,利用关联分析结果对连锁不平衡进行了分析,提取了合理的代表性标记位点,从而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依据杨树的物种特点设计的分子标记位点筛选与分子遗传学中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内容有效契合,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理论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实践理解科学问题的能力。此外,分子遗传学实验课指导教师还鼓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选取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实验进行开放性实验设计,并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实验,有效地推动了实验进度,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三)编写完整的实验指导手册

为增强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和实验平台实际情况编写了分子遗传学实验指导手册。分子遗传学实验指导手册内容包括实验进度安排、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报告模板等。通过实验指导教师课前的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实验设计思路、时间总体安排、注意事项、实验目的、成绩考核原则,以及实验指导教师的联系方式等信息。同时,分子遗传学实验指导手册中还包含了实验中必要的软件下载地址及计算原理,一方面可以保证数据能够准确计算,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借鉴。实验报告格式模板的目的在于保证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便于存档。

(四)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课考核标准

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进行评定,成绩除由所有实验课程参与次数、实验报告质量组成外,还增加了实验小组多媒体汇报环节,用以引导学生组成科研小团队,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成绩为百分制,实验参与次数占40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调查的认真态度以及是否遵守实验纪律;实验报告的质量占40分,主要考核实验数据整理是否科学准确、报告撰写是否认真规范、实验数据分析和讨论是否深入;多媒体汇报环节占20分,由小组代表负责汇报,主要考核幻灯片的制作质量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建立师生沟通交流平台

当代教学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生关系的疏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知识交流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致使学生在实验课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北京林业大学分子遗传学实验课程尝试使用腾讯QQ、微信等社交平台建立师生实验技术交流群,目的是及时解答课程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享课程和实验作业以及分子遗传学课程最前沿的实验技术。同时,教师还可以实时将科技前沿的资讯、实验教学视频等信息上传到交流平台,供所有的选课学生学习、分享。

篇7

关键词: 高等农业院校 遗传学 实验教学 创新模式

遗传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多个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园艺、畜牧兽医等)的一门主干基础课,遗传学教学质量对于农业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作用[1,2]。遗传学实验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等专业学生入学以来所开设较早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它的开出对后续实验课程的开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3,4]。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遴选,实验类型的设定、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考核方法的改革,是构建适合于农业院校有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5]。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探索,总结了一套适用于不同专业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式,以期为同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

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遴选及实验类型的设定

遗传学实验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涉及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动物科学、畜牧兽医等多个专业。目前农业院校开设的遗传学课程学时不尽相同,各个专业的理论、实验教学时数也不尽相同,有的专业有野外实践,有的专业没有。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宽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的原则选择实验内容[6,7]。具体地说,就是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贯彻基础性、适用性、典型性、综合性的原则,在确保开设基础实验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特点,同时也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出打下基础。

1.1基础性实验的选择。

遗传学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遗传学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首先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培养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基础性实验是综合性及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遗传学基础性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显微观察、基本遗传规律的验证、细胞和组织培养等[8]。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学时的不同主要选择了细胞有丝分裂制片、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染色体(结构数目)的诱导及观察、染色体核型分析及显带处理等几个验证性实验。

1.2综合性实验的设置。

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理和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9,10]。综合性实验又称为复合型实验,我们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主要开设了模式生物性状遗传分析实验。比如,我们将果蝇的培养、果蝇的性别鉴定、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片观察、果蝇杂交实验、果蝇性状的遗传分析等综合成一个大实验。让学生从果蝇的培养开始,虽然时间较长,但是比较系统,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我们也可针对不同的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需要补充了一部分分子遗传学实验,如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如拟南芥突变体筛选、细菌局限性转导、转座子插入突变)等内容。

在此综合性实验教学阶段,目的是学生在掌握遗传学实验基本技能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去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去解决相对较为复杂的问题。在综合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工作的能力,为下一步开展探究性实验奠定基础。

1.3探究性实验的设计。

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是独立于遗传学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创新探索性实验,它最主要特点是独立性,同时探究性实验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和过程的系统性、科学性。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遗传学理论、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并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11]。

我们在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1)对学生所在的专业、学时进行分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实验室条件进行组合),每组3―4人;(2)进行实验题目的选择(实验指导老师预先拟定几个指导性题目供选择)或设计(学生自主);(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4)实验实施,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甚至研究论文);(5)实验教学交流,要求学生把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分析。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学生培养了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毕业设计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的对实验结果的验证认识引导到创造性的思维空间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改进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及思路

2.1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但多媒体教学在很多实验教学中应用不足。针对这一点,我们一改传统的“嘴巴、粉笔、黑板”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实验教学内容的信息量,积极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实验方法、原理、步骤和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2]。

2.2改“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动式”学习方法。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将不同层次的实验区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三类。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基础性实验教学采用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整理查阅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主进行与教师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对学生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探究式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和主体。对教师而言,要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管理得过于死板,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学生“主动式”学习方法。这样就在教学中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实验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核心展开,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角,在尽情张扬个性的同时积极地激发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尽快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进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实验考核不但能督促学生认真进行实验、检查学生对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把实验考核的重点定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上,将实验考核成绩分解成四个部分:通常情况下,实验报告成绩占20%,实验操作成绩占40%,实验理论成绩占20%,平时课堂成绩占20%,各成绩所占比例依据具体专业(如学时)、具体情况(如探究性实验所占的比例)适当变动,目的使最终的成绩客观、公正、公平,真正体现出“高分高能”,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4.结语

遗传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农业院校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遗传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更是势在必行。当然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建立长效的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谈家桢,赵功民.中国遗传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10-27.

[2]张建龙,潘伟槐.遗传学教学中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探讨.遗传,2002,24,(6):687-690.

[3]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诌议.遗传,2000,22,(6):413-415.

[4]林娟,郭滨,蔡新中等.综合性大学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8,4,(80):88-91.

[5]余光辉,贾瑞,王春台等.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多策略整合.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7):109-111.

[6]张贵友,张荣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26):5-8.

[7]刘华忠,杨捷.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化.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91,(1):17-20.

[8]祝水金,洪彩霞,肖建富等.遗传学实验指导(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3-56.

[9]刘艳平,刘静,郑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1):109-101.

[10]扈中平,刘朝辉.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研究,2001,(7):20-24.

篇8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优化整合;教学方法;成绩评价;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7-0089-02 医学遗传学是遗传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一个新领域,是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医学遗传学研究人类疾病和遗传的关系,即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愈后、复发风险及预防措施。它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新兴学科,在现代医学中,处于日益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基因、染色体、单基因病、线粒体遗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群体遗传学、生化遗传学、人类基因组、药物遗传学、肿瘤遗传学、遗传病诊断与遗传病治疗、遗传病预防等。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往往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交给了学生大量的内容和知识点,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消化”,形成了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通过改革,我们在绪论一章中布置作业,让学生自查相关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整合教学内容“基因、染色体”等 。在“单基因遗传病”中开展PBL、CBL、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在“肿瘤遗传学”等章节中结合科研开展教学改革。教学和考试时,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

医学遗传学作为遗传与临床疾病之间的衔接,作为生命科学这个科学体系的一个方面统一把握,做到结构合理、减少重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一 教学内容改革

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因为医学遗传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医学遗传学是培养高级医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未来在基础和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些是重叠的,在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将医学遗传学的有关内容整合到相关课程完成。如:“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生物学的“细胞核的功能”中完成,或者在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完成。“减数分裂”在实验课上完成等。

二 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理论课教学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归纳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例如在理论课上,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思考,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成就,另一方面也帮助同学加深对一些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实验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为主,辅以示教。在实验过程中,老师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做”“眼睛看”和“脑子想”三者结合中,加深对生命科学实验研究的认识,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实验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改革:本门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不但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着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完整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验课教学中,要使用“人类外周血细胞的培养及染色体的制备”“遗传病”等录像、光盘,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示,使课程内容的展示更为直观、具体,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应采用显微电视系统,将教师的某些示教内容呈现在荧光屏上,大大方便了学生观看和教师的讲解。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整个过程的质量。在实验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以提高教与学互动的机会。

第三,使用案例式教学。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遗传为基础、疾病为中心,有助于深刻理解遗传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在讲授各类遗传病时,引入临床病例,使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理解和巩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本质的认识。通过具体遗传病家系的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了延迟显性、遗传印记、遗传早现、动态突变等重点和难点内容。同传统的直接给出基本概念相比,这种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

第四,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验课上把相关的理论内容先进行讲解,然后接上相应的实验内容。使得理论知识得以及时检验和巩固,学生印象深刻。如:性染色质的内容,先对假说进行讲解,接着进行“X染色质的制备和观察”实验,使学生更加易于理解相关内容。

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形象化教学,使学生们在生动、充满乐趣的过程中获得感性知识。例如,减数分裂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口述结合挂图或幻灯的方式讲解,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遗传事件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后,掺入了形象生动的Flas,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近年来,随着各种现代化手段的应用,通过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制作针对新版教材的“医学遗传学”多媒体课件,100%多媒体授课 。教学结束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课件内容。优化网络教学的措施:医学遗传学网络课程上要及时更新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内容,结合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课程教学辅助”“网上考试”等。

三 成绩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教师通过批改学生作业、阶段测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给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使学生及时获取诊断性信息和相应的指导。

第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弥补不足,积极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成长方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通过有效的自我评价,培养自己对学习负责的态度,激发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同学间对彼此的到课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时间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相互督促、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帮助学生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的能力,并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提高自己的沟通协调能力。

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课程总成绩由3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由4阶段性成绩组成:自我评价占10%,小组讨论与课堂讨论学习占10%,课外作业占40%,课堂小测验占40%。

四 结果及分析

2012级临床医学教改班对以上内容和环节进行了改革,随机抽取一个教改班和一个普通班的医学遗传学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教改班的期末成绩、实验成绩、总评成绩与普通班的比较,通过office EXSELL T检验,P

效果分析,通过对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及标准差、各题型的平均难度和区分度等)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五 讨论

经过改革,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了建立全面“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得到全方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提高。根据以上结果,还应该采用以下措施进行整改:一是抓住课堂教学核心,加强遗传学基本原理、实验研究方法的教学。二是利用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为主、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三是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施“启发式”现代教育理念。四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现代科技含量,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通过教研室教学讨论会、集体备课等途径,实施在教改班实际授课过程积累的宝贵教改经验,以便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在其它平行授课班中,积极推广和实行教改班的最新教改成果,对其中一些创新型较强的理论成果及时整理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或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研讨会,及时推广成果,扩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云,杨向竹,胡秀华,郭 健.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

篇9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整合;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257-02

《遗传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是一门运用严密逻辑推理和大量实验论证来揭示生命奥秘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头。遗传学实验课是高等学校生物学科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容博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从广度和深度等层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经典遗传学的内容。近年来,为了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体现实验内容改革以学生为中心,逐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我系认真分析现有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现状和特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学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和基因工程实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现状和特点

高校实验教学的目标是训练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设计实验和分析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1]。遗传学实验教学服从于理论教学,当前遗传学实验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学内容陈旧,验证实验较多,综合设计实验较少,缺乏新技术、新方法的内容[2],因此,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为了跟上现代遗传学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必须进行实验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新体系主要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重新整合实验内容,将原有实验内容分成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四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实际应用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3]。

二、遗传学实验内容的整体优化

1.经典遗传学模块。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实验包括果蝇饲养以及生活史观察、果蝇的性别鉴定及突变体观察、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果蝇单因子实验、果蝇的双因子实验、果蝇的伴性遗传和基因的连锁交换及三点测交等实验内容,整合优化后改为果蝇杂交大实验,见图1。实验材料为黑腹果蝇的纯系野生型(红眼、长翅、灰身、直刚毛)和突变型(白眼、长翅、灰身;白眼、小翅、焦刚毛;红眼、残翅、黑檀体)。并告诉同学们眼色位于果蝇的X染色体上;体色、翅型、刚毛形态均为于常染色体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互换定律、伴性遗传、三点测验等理论知识设计实验,例如正交:檀黑身(雌)×灰身小翅焦刚毛白眼;反交:灰身小翅焦刚毛白眼(雌)×檀黑身。学生通过设计实验一方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学生自己培养果蝇,观察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并运用理论分析实验结果。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发现的现象可以先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与指导老师商量,写出具体解决方案,这个过程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将这些实验分开来做,而且都是提前告知学生怎么做,去验证一些现象或规律等,整合后,将验证实验改为综合实验,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参与进来,尽管实验内容没有变,学生积极性却提高了,不仅培养了学生多种实验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细胞遗传学模块。细胞遗传学模块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和观察、植物微核实验、姊妹染色单体分染技术、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植物多倍体的诱发及细胞学鉴定等实验内容主要是锻炼学生培养材料、制片、染色、观察、分析。整合后的内容改为蚕豆根尖细胞不同处理后的观察与分析,见图2。实验前将学生分组,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讲清楚,让学生自己培养材料,并鼓励学生材料和处理试剂自选,如“多倍体诱发与鉴定”实验,让学生自主选用不同的实验材料,摸索秋水仙素适宜浓度和最佳处理时间,研究探讨影响染色体加倍效果的不同因素[4]。

这样学生实验的兴趣大大地激发,主动性得到发挥,并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会发明一些小装置,例如:在暖壶盖边缘一圈打孔穿线,做成网状,然后在孔上滴蜡封孔,制备水培的培养瓶,简单、耐用、环保、经济。

传统教学内容中,这些实验分开讲解,尽管观察的实验结果不同但是实验步骤大同小异,学生就会感觉实验过程单一,没有创新,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整合后学生分组培养材料,同时制片观察实验结果,同一时间内就可完成几个实验的内容,不仅解决了实验学时少的现实问题,而且将枯燥单一的实验教学改为灵活多变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学生还可以自选材料进行相应的设计研究,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3.分子遗传学模块。分子遗传学的实验主要包括突变型的筛选与检出、突变型的鉴定、DNA提取及纯化和PCR扩增及检测,整合后改为大肠杆菌基因突变型的筛选与鉴定,学生从突变体的诱导,到鉴定,每一步都需要自己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操作。比如突变体的诱导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进行诱导。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实验结果没有唯一性,这样学生实验内容灵活多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得到很好发挥。

4.群体遗传学模块。群体遗传学的实验主要包括人类ABO血型的群体遗传学分析、人类指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人类对苯硫脲尝味能力的遗传分析,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人类群体遗传性状基因频率的分析,了解群体基因频率测算的一般方法;加深理解遗传平衡定律,了解改变群体平衡的因素。保证教学目的不变的情况下,将3个实验整合为人类群体一些遗传性状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可以任选某一感兴趣的遗传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写出相应的调查报告。

三、教学效果

我系遗传学实验内容整合以后,经过2年的尝试,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实验内容灵活,学生自由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实验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讨论,得到结果,锻炼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大多实验是分组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实验的成功需要每个成员积极配合,团结协作。对今后的科学研究有一定的帮助。尽管实验内容整合以后大多数变成了综合型实验,学生参与机会多了,但是教师应该在实验前做好实验指导的关键环节,使学生在实验思想和态度的培养、实验方法和条件的确定等方面都受到系统的训练。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改革考核制度,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闫绍鹏,王秋玉,王晶英.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75-277.

[2]宋宇,朱昌兰.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8173-8174,8177.

篇10

对于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大量查找文献,做成小专题汇报的形式,统一收上来由教师检查后,在课余时间点评、分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学能力,还可以增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可针对一些较好的小专题汇报,在课堂上抽一些时间由学生本人讲解,由教师对讲解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打破了教师所形成的固定、单一的思维方式,对教学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把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所组织的课外活动要选择一些可操作性强、又紧密联系遗传学课程的内容来进行。例如,当讲到“F2代衰退现象”时,鼓励学生到本院的植物房中种植商品粮的玉米种子,了解F2代的衰退及疯狂分离现象,使学生在感性认知上理解为什么玉米要进行每年制种。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创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遗传学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理念,最大限度的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具体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理论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本学科的理念,因此遗传学教学中我们开展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简介介绍”活动,每班由15名同学自愿报名,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后制成幻灯片的形式,在每次上课前6分钟左右向全班同学做简要概括。通过了解诺贝尔奖得主的典型研究经历,培养同学们尊重真理和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方式,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了“遗传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主要方式有:①及时下载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实到资源库中,并经常更新,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也便于课堂中随时调用,还可供学生自学,开阔视野,激发学习热情。②进行学术交流或访问时,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拍摄储存,实时加到教学资源库中,以充实教学内容。③教师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及时地收集目前该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并加入到教学资源库中,传授给学生,以激发他们研究、探索的欲望,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通过“遗传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更新与扩展,还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自学能力。我们每章都会列出一些阅读材料、所用专业网址及思考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

遗传学实验是我院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专业实验技能,它在遗传学课程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5]。我们对于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尝试,认为本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开设基础性实验,还要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创新性实验,形成了基础性、设计性及综合创新性不断深入的实验教学模式。基础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试验技能,我们主要开设“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与观察”和“诱变剂及植物多倍体诱发和鉴定”等,通过掌握经典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以提高同学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提供所需的实验材料和条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自行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和具体步骤,独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记录分析,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最后,由实验教师评选出最优实验方案并进行通报表扬,我们主要开设人群中几种性状的调查研究。实践结果发现,学生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查阅资料,各小组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综合创新性实验我们的做法是让同学们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研究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另外,我们实施全天候开放性实验教学,设有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来完成实验,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例如“果蝇大杂交综合实验”主要包括“果蝇培养基的制备”、“果蝇形态结构观察与饲养”“、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与观察”“、伴性遗传”等内容。这些实验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只要在学期期末前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即可。通过遗传学实验的锻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4改革考试内容,突出考查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

考试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遗传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考试,任课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比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检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由此可见,通过考试不但能检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传统的遗传学考试题型客观题所占分值较大,虽然这些题型具有公正、严格的一面,但这些题型的特点是书本上就能直接找到,这样会诱导学生死记硬背,仅仅测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为此,我们加大了问答、综合分析应用等主观性试题的分值,试题涵盖实际应用及社会关注的热点等内容。例如考题“如果发现了某村庄人群比其他村庄有较高比例的兔唇型新生儿,这是由于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如何判断?”这些试题在书本上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有通过所理解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回答,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另外,考试并不是评价教学的唯一手段,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综合评价。教师应把所教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来评价,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