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 农村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

Abstract: the rural school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is the school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ork,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the dangerous goods management, power supply manag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waste liquid and the disposal of the accident few opinions.

Key words: the rural school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的学生分组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学生实验过程中涉及到水、电、的安全使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易燃易爆化学药品、有毒危险药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处理等关系到师生人员人身安全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特别是农村学校实验室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和突出。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进行探讨。

一、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包括实验保管室药品器材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和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管理,无论是实验室、保管室、实验教学都有具体的规范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的每个步骤和环节都需要给学生灌输操作规范和安全意识教育。实验室的管理由学校的主管领导负责,但具体的管理则是学校的实验员和实验教师,作为具体的管理者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并取得从事实验工作资格的人员,而且要有责任心。在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校类别的差距,设备设施器材药品人员的配备都有一定的差别,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部分农村学校的实验室缺乏专职人员管理,有的学校由理化生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有的学校有专职的实验管理员,但任职转岗频繁,新上任的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是理化生实验保管室的保管员,对药品、器材的使用缺乏基本知识,这种现象对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会产生影响,对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教学师生的安全造成隐患,所以在农村学校的实验教学中更应该强化管理,稳定队伍,加强培训,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

农村学校实验室要确保安全。实验室、实验保管室在学校的教学区内要远离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和师生食堂。实验室、实验保管室要有师生的安全通道并能通风、透气、排水、通电和通水。实验室、实验保管室要做到"四防"(防火、防盗、防破坏、防灾害事故)要求。实验室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重点在化学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化学保管室要设置在底楼。化学实验室涉及到易燃、易爆、易腐蚀药品、试剂,对这些物品的管理应设专柜妥善存放,标识清楚,严禁混存,并由专职人员保管。教学需用时,要随用随领,控制实验室内存放量。化学保管室保管剧、易爆品、易腐蚀品应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责任追就制度。剧领用须经主管负责人批准并详细登记领用日期、用量、剩余量,并有领用人签字备案,对、易爆品、强腐蚀剂实行月报告制进行严格管理。化学保管室内的危险品试剂应分类存放,基本原则是:毒、爆、腐蚀品存柜加锁分格安放,有条件的学校对毒、爆品可用保险柜存放(保险柜要便于开启)。 有机溶剂,固体化学药品,酸、碱化合物均需分开存放,易燃品及性质互相抵触或灭火方法不同的试剂应分柜分类存放。货架下层放液态试剂,中层放固体类试剂,上层放小包装试剂,易受光照变质的试剂必须放在保管室内最阴暗处用沙箱埋存贴上标签并盖上盖子。各类物品的标签、标识、柜卡清楚,帐、卡、物、存量相符。

三、安全用电管理

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理科实验教学的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个数比以前大量增多,师生使用实验室的频率大量增加,有的学校在物理和生物实验室安装有多媒体展示设备,有条件的学校正在建设数字化实验室,所以安全用电管理成为实验室管理中重要环节。涉及实验室内的电气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实验室内的用电线路和配电盘、板、箱、柜等装置及线路系统中的各种开关、插座、插头等均应经常保持完好可用状态,熔断装置所用的熔丝必须与线路允许的容量相匹配,严禁用其他导线替代。室内照明器具都要经常保持稳固可用状态。凡设备本身要求安全接地的,必须接地;定期检查线路,测量接地电阻。教育学生手上有水或潮湿切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电器设备,教给学生基本的用电常识。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止漏电或感电)。对实验室内可能产生静电的部位、装置要心中有数,要有明确标记和警示,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要有妥善的预防措施。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本室的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电器插座切勿接太多插头,以免电荷负荷不了,引起电器火灾。如果发生电器短路或电器线路燃烧实验管理人员知道应该怎样即时处置。师生、管理人员离开实验室要断开电源。

四、操作安全管理

实验操作安全包括准备实验安全和实验教学过程安全,安全意识应该贯彻全过程。为了安全地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实验管理员、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做到实验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教师做准备实验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实验操作安全管理化学学科是管理的重点,实验稍有不慎就会危及到师生的安全,所以教师和管理人员一定要重视。化学学科实验教学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严禁试剂入口以及用鼻子直接接近瓶口进行鉴别。鉴别时应将试剂瓶远离鼻子,用手轻轻煽动,稍闻即止。稀释稀硫酸时,处理的容器必须耐热,玻璃棒必须不断地搅拌,必须将酸缓缓倒入水中。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药品时,因其会大量放热,故必须用耐热容器处理。浓酸浓碱必须在各自稀释后再中和。沸腾的液体不可马上取下。如果必须立马取下时,需用烧杯夹等工具夹住摇动后再取下,以防液体突然爆沸溅出伤人。 实验后的废弃药液或废弃物必须依照分类标示清楚,药品使用后之废(液)弃物严禁倒入水槽或水沟,用专用收集容器回收,再进行化学处理,经测试后对环境无污染,再排出。使用化学药品后需先洗净双手方能进食。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口香糖及食物。五、废弃液及意外事故的处置

对环境有影响的废弃液主要是化学实验室师生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化学废弃液的处理应该是: 酸、碱、盐水溶液用后均倒入酸、碱盐污水桶、经中和后排入下水道。 对于废酸液,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或用废碱相互中和。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氢氧化钠、氨水废弃液,用盐酸水溶液中和后,再用大量水冲洗。调PH值至6-8后可排出。含氰废液,加入氢氧化钠使PH大于10,加入过量的3%的高锰酸钾溶液,使CN-氧化分解。农村学校实验室应配备应急消防器材设施,实验室走廊、楼梯、出口应保持畅通,每幢楼层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器材,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等更应添置足够的消防器材。消防安全设施存放处严禁堆放物品,消防器材不得随意移位、损坏和挪用。

实验室应制定紧急事故应急预案,如发生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遗失、触电、中毒、灼伤、机械伤害等情况,应急预案应规定危险情况发生时的应急措施、必备的应急设施、各层次人员的职责、信息沟通联络的方式等,教师、实验室员均应熟知应急预案的内容,学会使用灭火器处置不同火灾的方法,学会救助的基本常识。当有事故发生时,任课教师、实验员应根据伤的程度立即采取救助措施,同时拨打“120”救助电话求助。当出现诸如火灾、水灾、危险化学品遗失、环境污染等蔓延性灾害时,学校和实验室的任何人员应采取防止灾害蔓延的一切措施。同时拨打“119”火警紧急救助电话求助。采取救助的同时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做好善后处理,部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领导。

农村学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只有学校的管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才能确保校园师生的安全,才能防患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篇2

关键词: 安全管理 生命科学实验室 实验室安全

高等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是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场所,同时是高校人财物高度集中、安全事故易发的重点部位。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长,在硬件设施逐步加强的同时,软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及探索生命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都离不开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目前,我校生物学专业的实验课学时所占总课时的比重已经达到50%,这些实验课都是在实验室完成的,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是开展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2],在生命科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针对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新形势,要准确把握安全管理的特点,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全程的管理[3],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教学实验和科研正常运行的需要;是保障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的需要;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学科实验和科研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及用品的潜在危险,若使用、维护不当都可能造成严重事故。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运转,维持正常教学、科研的关键[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地方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建设规模、数量、价值不断扩大,实验室使用的人数、时间、效率不断提高,实验室面临的和潜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火灾、中毒、环境污染、偷盗遗失等事故屡屡发生,轻则财产损失,重则造成人员伤亡。只有确立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才能确保高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资产安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格外重视。

2.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任务和内容也产生相应变化。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室都具有以下特点:涉及资源多、学科门类广、人员组成复杂、安全隐患较多,造成安全管理难度大。为此,很多高校纷纷出台各类规定与措施,以保障实验室安全。但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时安全管理明显滞后,给实验室带来较大隐患。

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包含各种类型,既有单纯属于生物学专业的实验室,又有与医学或者化学专业相关的实验室;既有主要承担实验课的教学型实验室,又有主要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型实验室;既有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又有普通实验室。不同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要求也不同,而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师生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操作规范程度都会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产生影响。实验室主体以学生为主,流动性大,新老交替一直进行着,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技术、知识和设备密集的综合型教学科研基地发展。实验室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有些实验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或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由此还引起危险化学品安全贮运、实验室使用、实验室排污(废气、废液、固废、噪声、辐射)与处置系统等一系列安全与环保问题[5]。

3.实验室安全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把教学科研工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学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安全工作的本质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对于一整套的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缺乏统筹性的思考,宣传教育趋于淡化,仅凭经验就想当然做出决定,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师生安全意识较淡薄,持有或在潜意识里持有“不出事就是安全”观念的师生占绝大多数。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领导重视不够、师生安全知识不够,缺乏自主学习的文化氛围、平时养成不良的习惯,疏忽大意等导致事故时有发生。

现阶段,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都由校办、保卫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或环保部门负责,形成管理部门多、体制相对松懈的局面。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降低了管理效率,容易出现互相之间的推诿现象,导致管理体制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力。大多数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体制不完善,缺乏通识层面的培训和具有实验室自己特色的专门培训,教育培训不规范、管理难,管理力度不够,更涉及多头管理、交叉管理等问题。

缺乏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分级。国家有对生物实验室安全分级的具体申报和评审指标,但缺乏对其他实验室的安全分级指导。

新时期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制度,不仅存在上述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现有制度检查督促不力,执行落实不细的问题。例如,实验室三废处理缺乏专业部门统一管理,大部分高校实验室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对未经严格处理的三废(废气、废液、废渣)尤其是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只采取简单的直排或稀释后直接进入下水管网的处理方法,日积月累,产生的毒性,造成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6][7]。

实验室设施陈旧,安全隐患多。再加上实验仪器增多。用电功率增大,供电设施老化,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消防设施不足或老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逃生的方案,缺乏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在实验大楼内应明确标出实验室的位置及安全通道[8],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措施

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制度建设作保障,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一整套严格、有效、富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并在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没有严格的管理和明确的职责,安全就没有保障。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要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推动高校建立统筹负责安全的机构,并在各单位设立以安全工作为首要职责的管理岗位,只有这样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才能够得到切实保障。而不再是依靠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安全工作,致使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监督。

此外,由于高校实验室类别众多的特点,要求各实验室的管理规章制度切合每一类实验室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制度和规范。实验室的管理水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具有使用频繁、人员集中、流动性大、大量贵重仪器设备和重要技术资料集中等特点。因此,其安全性管理问题不容小视。制定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解决好实验室的安全问题,有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验室安全中人的因素是最主要的因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欠缺,与安全行为背离是导致实验室事故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实验室的安全意识,从根源上解决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有利于减少实验室的人为性的事故,减少学校的重复性投资,保障实验室安全及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学生的安全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学校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种制度,一种约束,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9]。一些高校开展安全讲座,播放实验室安全教育影片等,不仅使学生学到安全知识,而且在实验室中知道如何避免发生事故,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在危急关头知道如何自救与救人,这对学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和技能,形成人人知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力争从源头上解决实验室安全问题。如开设安全课程,让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有系统、全面的学习和了解。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编写专门的实验室安全手册,对进入专业实验室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培训,严格实施实验室准入制度。与保卫处加强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收集全球高校实验室安全方面的信息和案例,定期举办实验室不安全操作图片展,实验室不安全因素图片展和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警示师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举办多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活动。开展诸如安全咨询日活动、安全报刊设计、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讲座、安全标语口号征集、实验室安全志愿者等让广大师生易于接受的安全活动。在结构复杂的实验室大楼各楼层设计和悬挂道路识别、标志和图示。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应积极寻求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管理人员也应由纯管理型向专家型转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过网络安全考试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等,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安全检查对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心,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查找出不足、发现隐患,既可督促实验室整改,又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要时刻牢记“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切实通过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规范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建立例行检查、不定期抽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立体实验室检查制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依据化学药品的数量和类型、设备种类进行安全分级,具体分成低度危险、中度危险、相当危险和高度危险四个等级分级管理。根据其不同的分级对其采用不同的检查标准和手段,做到重点部位重点检查。

安全采购,确保设施设备和实验用品质量的关键,从源头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硬件的质量安全了,实验室的安全就有了坚实的保障购置安全系数高的设备,配置大型仪器的配套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通风、冲淋和消防设备,及时报废达到报废标准的仪器设备,定期开展有关设备的年检工作,配备齐全化学药品废弃物回收装备和处理设备等以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生物实验室的许多废物属于特殊垃圾,污染性、危害性很大[10]。如细菌、病毒、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的尸体或器官,放射性同位素实验的材料,实验后废弃的移液器、试管、手套等物品。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对人体健康和自然生态产生严重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甚至不可逆转的损失,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妥善做好处理工作。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类垃圾的处理有专门的技术和标准要求,实验室经过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后,统一交由政府环保部门指定的机构进行做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要监督各实验室按照要求进行初步处理,将其分类存放于指定场所和专用容器内。同时倡导实验室要尽量使用无毒无害或者毒害性低的试剂,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控制这些物质的产生量,尽量降低其危险性。

5.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实验室建设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为使实验室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实验室安全、高效、可持续运行和发展,必须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创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不仅要借鉴先进高校的成功经验,还要充分考虑每一所高校都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所侧重,有所突破。要调动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院系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共创安全。安全管理体系创建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高度重视,要“以制度保安全,以行动促制度”,既要重视制度建设,为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又要重视实际推行,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必须形成一套保障安全管理长期有效开展的管理体系,并根据学校发展、实验室组成、研究方向的变化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更不断改进,自我完善。

实验室安全条件建设应与实验室建设要同步进行。实验室应配备足够通用安全设施,如灭火器、烟感报警器等,楼道内设紧急安全通道,在高压容器、煤气阀门等处设醒目的安全标志。专业实验室要配备必要的安全环保设施和个体防护装置,如化学实验室中的通风橱、洗眼器、防毒面具;生物类实验室中能对废弃培养基等进行统一处理的高温高压消毒装置。放射性实验室中有防辐射、防泄漏设施,源库有视频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等[11]。在实验室及时地配备和更新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用品,安装必要的检测、监控设备,以期及早发现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及时采取必要措施,杜绝实验室事故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有效应对各种实验室突发事故,在事故发生之后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是完全必要的。应急预案应包括组织体制、应急措施和事故处理步骤等内容[12]。为了保证事故发生后按照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应付,必须进行日常演练。

只有创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实验室安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实验室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6.结语

安全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条件,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对确保实验室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保障人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3]。高校要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置于中心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研究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14],建立长效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验室的安全性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到安全意识牢固,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技术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才能推动实验室的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68-170.

[2]由继红.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浅谈[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79-181,184.

[3]李五一,谷大丰,胡放.香港高校实验室安全和环保工作考察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0-12.

[4]刘林涛,田慧珍,高校实验室安全体系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12-214.

[5]阮慧,项晓慧,李五一.美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给我们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0:4-8.

[6]郭亚.化学实验室环境污染[J].环境科学,2009,22(1):55-57.

[7]刘淑萍,张世铭,张新华.高校实验室应对安全事故突发事件初探[J].中国公安安全,2005(4):44-46.

[8][美]丹尼尔・D・沃奇,著.徐雄,冯铁宏,祝东海,译.研究实验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9]高淑芹,平梅.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49-152.

[10]汪建华,张惟才.研究型生物实验室的管理[J].生物技术通讯,2008,19(1):154.

[11]李殿鹏.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345-346.

[12]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8):164-165.

篇3

一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分析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由于人为疏忽、设备老化、安全教育宣传不到位、管理缺陷等原因,从而发生的安全事故,使人触目惊心。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本校自身的教学、科研需求及特点,探索与本校相适应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

二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化学实验室承载了教学及科研任务,是高校化学类专业课程进行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工作。教育部针对实验室安全工作,分别出台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备[1992]44号)等文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于2013年出台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的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对实验室管理和安全工作做出一系列有章可循的规定。但随着我国高校化学类实验室发展规模的扩大,各类新型实验技术、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不断涌现,实验室安全问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仅仅依靠国家颁布的各种管理办法文件很难满足各个高校化学实验室的个性化需求。所存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各类问题中,有以下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但在法律、法规或各种规章制度上仅依靠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1]等文件,很难有针对性的实现对各大高校的化学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提出的文件要求也是总体指导性精神,很难落实到工作实处[2]。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散

各大高校均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及管理机构设置特点,不同学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方式不同,有些由设备管理处与教务处共同管理,有些则分散到保卫处、设备处及科研处共同管理,部分高校将安全管理划归到综合治理委员会或发展规划处等部门共同管理。由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水电、房屋、消防、设备、保安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问题,多个职能部门协调沟通、共同工作的情况下,很难迅速有效解决问题[3]。

(三)安全教育重视度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学科研过程开展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宣传和系统讲授。虽然在实验室中悬挂有本实验室的安全须知,但并未在开课之前进行系统实验安全知识的讲解,也未针对实验安全方面开设专门的课程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专门学习,安全教育往往是走过场,不能达到实验室安全教育本应达到的效果。

(四)实验室安全专项经费投入不到位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综合排名,往往出现“重科研、轻安全”的情况,因此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教学、科研设备的购置等,但对于安全方面的专项经费则投入有限。有些实验室由一般教室改造,水电布局、防火防盗等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烟雾报警器、喷淋、排风系统不足或根本无法配备,同时有毒有害、具腐蚀性或易燃易爆试剂的放置间防盗系统不足,使实验室存在安全隐患。

三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针对以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室安全体系构

(一)制度建设

在任何工作开展前,制度的形成和建设都是核心工作,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考虑两个问题: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各高校在进行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所指定的制度,需要考虑具备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针对化学类实验自身的特点,以及各个化学实验的不同内容,该制度还应具备特殊性和可操作性。针对不同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要求以及事故预案,每一流程均有指导性的操作意见,使制度落到实处;②制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理流程。一旦发生事故,除了进行紧急处理及善后工作,还需在制度中明确应急处理上报流程,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流程清

(二)管理体制建设

制度建立是为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但体系建立和完善才能将制度落实。高校化学类实验室管理一般由学校管理层、教务处、设备处等各系分层管理。其中各系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化学类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各层领导下,由实验室主任及化学类实验室负责人主要执行安全管理工作,检查安全隐患,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责任落实到人,将“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落到实处,授课教师同样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者,从而达到将安全管理工作层层负责,提高实验室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和责任。

(三)安全教育建设

针对学生,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开设普适的实验安全教育课程,使每个学生均构建基础的实验安全意识。同时在开设的所有化学类课程开始前,均应根据本门课程实验的特点和危险性,提供专门的实验安全课程内容学习,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实验特点,提升学生安全操作意识。针对教师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开设安全管理教育类课程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等课程或专业培训,使授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从业务上熟练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方法。

(四)硬件设施建设

化学类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加热、各种化学试剂反应等,有许多试剂具有腐蚀性或有挥发性,因此化学类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橱、洗眼器、烟雾探测器、喷淋设备、消防设备等安全设施,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同时,化学类实验的废弃物有许多直接废弃会污染环境或侵蚀管道,因此还需配备废液、废弃物回收设备,用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结语

高校化学类实验室是高校化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而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近年来的安全事故从不同方面反映出化学类实验室的管理漏洞,表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不能有一丝松懈和马虎。通过制度构建、体制构建、安全教育、硬件设施贾强等方面的不断推进,努力提高化学类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从而保障化学实验课程及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28号[Z].2009-10-19.

篇4

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关系社会稳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是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应当为学生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安全管理教育也是学校管理中的首项要务。为了把安全管理落到实处,确保师生安然无恙,本学期我们制定了以下工作措施:

第一,成立安全管理领导机构,健全校园安全工作网络。

为了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本学期成立了安全管理领导机构,以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组长;为副组长;为组员。组长作为校园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其他人员各负其责、工作到位。把安全责任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切实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第二,各班主任制定班级安全公约,并落实到位。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安全管理和教育方面的职责。班主任在期初制定出本班的安全公约,并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做到“安全”二字天天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习惯。同时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对危及安全的做法要及时批评和制止,使公约落实到学生中去。

第三,签订安全责任书,落实责任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要求,让全体教职工都承担起校园安全管理和教育的责任。并把教职工履行安全管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理和教育责任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制定目标管理细则,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建立起专兼结合、全员参与、以责任制为核心的校园安全工作网络。

第四,值日领导负责当天的学生安全责任。

值日领导每天要准时到校,密切注意学生的动向,加强安全管理,对在走廓玩耍的同学要坚决制止。防止学生离开校区,到外面玩耍。此外,课间、放学后,值日导师应于楼梯口、大路口监督、疏导,确保学生安全。

第五,学校经常开展安全检查评比工作,表扬先进班级。

第六,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制度、标准和规范,切实加强学校安全日常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校园各类建筑,水、电、等基础设施,各类教学设施的安全监管,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坚决杜绝因建筑和设施修建不规范或损坏造成的安全事故。

二是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抓好消防安全工作。各类建筑要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组织检查、维修、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器材和标志完好有效,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三是要做好学生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工作,切实落实学生集体活动安全责任制。坚持“谁组织,谁负责;谁批准,谁负责”的原则,让责任落实到位。

四是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加强对教职工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和法律教育,坚决杜绝体罚及殴打学生的行为,防范和避免内部人员侵害学生、儿童的事件发生。

进一步加大安全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素质。

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品德课等深入地开展安全教育,将消防、交通、饮食卫生、治安等安全知识贯穿到教学中去,并结合环境、季节、疫情等实际情况,利用广播、板报、班会、知识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盗、防火、防食物中毒、防煤气中毒、防传染病、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汛、防震等多方面的教育。以创建“平安文明学校”、“交通安全学校”活动和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活动周为载体强化安全教育。此外,加强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法制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加强德育工作,从各方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耐心细致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积极调解和减少各类校园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杜绝校园暴力,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第七,主动协调,积极配合村政府共同营造校园及校园周边的安全环境。

篇5

(一)充分了解文化差异

因为文化习俗被误解而导致的冲突或者争端并不少见。在留学生安全管理中,务必要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并制订相应管理对策。文化是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的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Samovar,etal.,2009)。文化是一种群体特征,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互有差异。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教育环境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社会礼仪和时间观念的差异、对婚姻态度的差异等。在教育环境上,中国和亚洲地区国家倾向于说教,教导学生正确价值观等,而西方国家则倾向于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文化传统上,中国社会提倡团结互助,而西方社会倡导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社会关系上,中国人尊卑分明、长幼有序,而西方社会更注重人人平等;社会风俗上,中国社会礼仪含蓄且复杂、时间观念灵活,西方社会礼节相对简单、时间观念极强;在对待婚姻的态度上,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显得谨慎和严肃许多。在管理上,需要充分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性、等。任何突如其来的意识形态的强加与干涉,都会引发争执和冲突。如对于男女交往中观念与行为差异而导致的偏见、纠纷,让留学生与学校宿管人员发生冲突,甚至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若能充分了解文化差异,很多问题可以得到有效防范。

(二)促进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文化冲突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都具有两面性,文化冲突也不例外,它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当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接受中国文化教育时,原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作用,尤其在与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中感觉无所适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普遍特点是注重关系,乡土风情浓郁,且受地域、文化和人文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存在“耿直”“豪爽”“圆滑”“趋炎附势”及“热心肠”等不同表象,充分体现出其特有的亲近性和人情味,上述现象往往会使留学生感到不解和不适。此外,有的留学生对我国的国家政策、教育法规、各种规章制度存在认识偏差或误解,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如何合理对待留学生广泛、多元的文化背景,;如何在文化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推行合理的跨文化管理,是当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需要解决的难点。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作,只有建立有效的留学生跨文化管理机制才能满足其需要。留学生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文化管理观念,通过具有非理性、可选择性和渐进性的文化导入来引导留学生,拓展大学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充分发挥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所具有的潜能和优势,使组织具有生机和活力。充分的跨文化沟通和长效的跨文化管理能积极、有效地施行对于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以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高校应树立多元化的留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跨文化综合管理机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保证跨文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三)纳入校园危机管理应急体系

留学生安全管理必须纳入高校校园危机管理应急体系中。当留学生校园安全事件突然爆发时,需要快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处理突发事件,留学生安全管理小组需要立即进入问题处理状态,迅速启动预警、预案,调动学校各相关部门,制定正确处理事件的方案。同时,各部门也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弥补一切可能出现的漏洞。预警机制可以化解矛盾和冲突,为事件爆发赢得缓冲时间,充分进行备战,缩小安全事件爆发的影响范围,实现从“危机救治”向“危机预防”转化。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种类的留学生校园安全事件,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成立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预案程序,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检查安全预防措施,检修教学生活设施,定期举行应急演习,提高留学生应急反应能力。高校还要有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处理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善于总结经验,加强值班制度,完善信息报送网络,建设校园视频图像安全信息系统和安全信息中心平台。由于安全事件产生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和突发性,任何预案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无懈可击,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随时修正和完善安全处理预案。

(四)多元利用社区资源社区资源

篇6

关键词:安全管理;研究

引言

军事院校有寒、暑两个假期,学员返乡休假后比较分散,长时间脱离组织和领导的直接管理,再加上学员年纪轻,社会经历少,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给军事院校及学员队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假期安全管理已成为军事院校特别是学员队安全管理工作落实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对假期安全管理问题的规律、特点和方法的研究与探讨,提高军事院校管理干部掌握学员假期新情况、新特点、把准新动向的能力,已成为军事院校安全管理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假期安全管理问题的现状

(一)假前教育不扎实

部分学员队干部对假期前教育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专门坐下来认真去思考和准备教育提纲,更谈不上提前备好课。其次,部分学员队干部理论水平差,组织教育的能力偏低,开展工作不扎实,不认真,有时把传达上级机关的通知当成教育,扮演了传话筒角色,不愿动脑、动手,只动嘴皮子,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务,也不关注教育的效果。这样的教育,干部讲的乏味,学员听着平淡,不能产生思想的触动,行动的共鸣,其结果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应有的效果。

(二)管理干部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存在侥幸心理

假期还没有到,个别队干部就开始筹划自己的假期活动,盼放假、等放假。放了假,忙休假,以“小家”为家,无暇顾及“大家”,心不在单位,心没有想着学员。认为学员远离自己,想管也管不了,隔之千里,操心也阻止不了了,所以就靠碰运气,如果不出问题那就万幸,万一出问题,就自认倒霉,存在侥幸心理和依赖思想。把“进了学校门管理靠领导,出了学校门管理靠父母”作为假期安全管理的信条。

(三)个别学员组织观念不强、自律和防范意识降低,自控能力减弱

假期期间,学员不在学院管理监督的视线之内,个人的思想行为全靠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由于学员在校期间,管理严格,外出机会少,社会经验和阅历欠缺,自控能力较低,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加上与地方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思想的反差一直无法消除,经受这种长期的紧张和压抑之后,一旦放假,就可能像出了笼子的“鸟”,脱了缰的“马“,很容易产生“好好放松”的心理,行为出现失控,发生各类不安全问题。有极个别学员一放假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没有一点音讯,忘了自己身份,把部队的事完全抛在脑后,放假一到家就换电话号码,领导同学跟他无法取得联系,自己也不主动跟组织和领导保持联系,完全脱离组织、脱离领导,纯粹当了“自由人”,组织观念淡薄,《条例条令》被遗忘在脑后。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干部思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是队干部认为“学员在校好管,假期难管”;原因是学员在校外“隔山隔水”,是看不见的“战线”,难以监督。因此,队干部放任自留。二是认为“学员是未来的军官,无必要事事、处处、时时管,假期不需管”。三是认为“学员在校发生问题由学校负责,在假期发生问题由个人或家长负责”。所以,对假期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二)管理干部对学员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细致,不深入,盲目乐观

部分学员队干部对学员在假期容易出现的问题认识不清,研究不够,把握不准,估计不足,缺乏超前思维和预见性。表现在,个别队干部由于长期在部队工作,对地方关注较少,对社会环境了解不够深入,对青年学员的成长环境无知或了解不透,导致对新问题、新情况预想和预判不准,甚至有时脱离实际,凭空想象,凭自己的经验,对新问题,新情况呈现的特点,规律把握不准,在制定应对措施时容易出现漏洞。

(三)学员理论学习不扎实,思想基础薄弱,意志容易动摇

个别学员队在安全教育学习方面不重视,功夫没有下在平时。一是没有把安全学习与能力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导致理论决策水平低,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水平弱,遇到问题不是迎难而上,二是绕着过。二是没有把教育与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学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彻底,学用脱节,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四)安全预想预防工作不重视,监管措施落实不力

从军事学院管理模式来看,部分学员队假期安全管理的预想预防工作开展得不够扎实,对学员在假期当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问题预想不够积极,不够充分,防范的措施不及时不完善。往往给学员提的要求多,教得方法少,定的制度多、督促监管跟得少。有的干部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关键还是没有落在行动上。

三、应对措施

(一)做好假前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行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思想得认识。队干部一定要把假期教育搞活,要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开展假期安全预想预防发言会或主题班务会,队干部要认真准备教育内容,备好课,讲好课,通过教育,使应对安全的举措真正入心入脑,让学员受到思想的震撼,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做到慎初、慎独、慎微,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把自己置于自我管理之中。

(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安全管理问责制

一是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要把学员假期安全管理与学校、部队建设一致起来,把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与学校和部队负责一致起来,提高认识,克服侥幸心理。二是把假期安全管理指定到人,明确具体任务,实行责任制。对履行职责情况各级应当加强检查监督,对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敢于暴露,敢于追究,三是各级要坚决执行问责制,一级对一级负责,出现问题,决不姑息,严肃查处,保证假期安全管理工作的畅通无阻。

(三)布置一定的假期作业

放假前,学员队应当给学员布置一定的假期作业,既要有文化课作业,也要有社会实践调查作业,真正让学员做到人放假,课本不“放假”,休息“充电”两不误,时刻不忘学生身份。既要让整个假期时间安排合理科学,又不至于全面放松。

篇7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体系;现状与对策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实验室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3大类,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窗口[1],更是开展“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场所.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维护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影响到高校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国外高校也很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英国牛津大学[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4]及日本高校[5]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了解现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校情、运行高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对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调查的总体情况

本次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湖南省15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1),其中“985工程”高校3所,“211工程”高校1所,军队院校1所,部属院校2所,省属院校12所,省会高校7所,其他城市高校8所.问卷全部收回有效,基本能够反映湖南省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与水平.

1.1管理体系系统化

15所高校都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建立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多部门齐抓共管,相关制度配套,专项经费保障,日常管理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安全课程教育与专项培训互补的管理系统,为学校的实验室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湖南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

1.2管理机构多元化

高校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部门比较多,如保卫处、安验室管理处、后勤基建处、资产处、教务处、科技处等职能部门及学院、实验中心、系、实验室等都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有的高校还成立了实验室技术安全科.

1.3管理制度齐备化

具有“大学实验室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大学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大学实验废弃物处理管理规定”等涉及实验室安全主要制度的高校达11所,占73.3%,有的高校还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及“放射性安全管理规定”等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最为全面的是中南大学,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共13项.制订了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14所,占93.3%.涉及实验室安全的制度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呈现系统化、齐备化的特点.

1.4管理体系多样化

15所高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构建较为简单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和较为复杂的校、院、实验中心、实验室四级管理体系的较多,分别为5所和4所,占33.3%和26􀆰7%;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最少,仅一所高校,占6􀆰7%;校、院、系、实验室四级管理和校、院、实验中心三级管理的分别为2所和3所,占13.3%和20%.

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本次调查的湖南高校办学层次、学校类型和学科门类较多,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各具特色,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以下不足.

2.1顶层管理存在多头管理,管理责任不明晰

在体系结构的顶层,参与管理的部门较多,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确,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一级部门是保卫处的有5所,是实验室管理处的有6所,是教务处的有2所,有2个部门及以上的有2所.这些部门与校内其他部门之间责任不明晰,如与资产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如何分清管控药品的供应与管理、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处理等工作职责.

2.2基层管理者和使用者安全意识不强

在体系结构的基层,对实验室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管理实验室的是基层教师,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一般体现在教学科研上,教师对实验室的管理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应该不会发生安全事故.另外,从事实验的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实验者较多,而实验室管理者有时意识不到安全的隐患,不能严格督促学生按章操作.制订了具体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学校仅2所,只占13.3%.

2.3中层管理职能弱化

学院是实验室安全的中层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方面,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主动性不够,对实验室基层的监督力不强.制定院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仅有3所高校,占20%,主动开展学院实验室安全检查的仅1所高校,仅占6.7%.

2.4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方针的具体体现[3].涵盖从新生的入学教育、开设安全教育综合课程、开设专门的实验室安全课程、进入具体实验室前的安全培训全系统安全教育的只有1所高校,建立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也只有1所高校.

2.5基层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以法治校已深入人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在调查中发现,在学校层面上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比较齐备,但在学院,尤其是在具体的实验室(实验中心)层面上的制度不齐,而校级制度覆盖面广,比较笼统,对具体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指导性不强.

3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建设.多数学者认为应从加强硬件和软件设施管理开展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平台建设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6G8].笔者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3.1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

实验室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因素也多种多样[9],因此,应从校园安全的角度顶层设计实验室安全工作,成立校级安全管理委员会,其组成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技术专家、财务主管人员、工程师、医师等,领导和协调机构实验室安全工作,处理重大实验室安全危机和事故.保卫部门是学校实验室安全的一级管理部门.二级管理应分类设计,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可成立实验室管理机构,对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教学型大学可由教务管理部门管理实验室安全工作.三级管理应落实在学院,学院是办学和管理的中层组织,对学院人财物具有全面的支配权,只有学院重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和管理者是实验室(中心)和具体教师。

3.2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根据国家在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新要求,在进一步完善校、院级层面关于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制度外,特别要根据具体实验室的情况,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同时开展对制度的宣传学习.

3.3完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要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展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综合课程,到进入实验室前的安全准入制度学习,构建实验室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实验研究紧密联系的长效机制.

3.4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保障,建立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学校要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人,同时每年预算安排一定经费,对相关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培训学习相关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体系[10],购置相关安全管理设备,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提供人财物保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吕长平,周凤莺,何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6,38(14):150G153.

[2]陈家胜,贾丽霞,解成喜.借鉴他山之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0):8G10.

[3]刘浴辉,向东,陈少才.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68G171.

[4]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G202.

[5]龚守健.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途径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90G91.

[6]李颖.改革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适应创新型实验教学需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11):280G283.

[7]刘春元,邢小萍,程月琴.浅谈农业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2):188G190.

[8]潘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188G190.

[9]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G195.

篇8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安全意识 安全知识 安全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X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39-02

2013年4月,我国高校频发两起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4.1复旦大学投毒案”和“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爆炸案”。事故的发生给受害者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引起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必备场所[1]。但近年来,我国高校频发安全事故,给我们现行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探索科学有效的措施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与高校财产安全,确保实验、教学、科研有序进行是当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实验室工作,深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繁琐与复杂,更深知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现拟从实验室工作者的角度探讨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

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实验室建设也在不断壮大:实验室规模扩大、实验仪器增多、实验项目增加等,与之相匹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与安全建设却增长缓慢,大量的资金都用于购置高端仪器设备,却忽视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设备的配备,更缺少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在我们安全管理中还广泛存在着“说起来确实重要、忙起来可以不要、干起来要往后靠、出事才知真重要”的麻痹思想。而且安全工作特有的细致、具体、工作业绩无法量化及不可预期的特点,使得很多相关的管理者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或责任不明确,因此,模糊的“不出事就是安全”的安全观念在高校实验室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2]。

1.2 实验人员复杂,安全知识薄弱

实验人员是实验进行的主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实验室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安全监管的主体。伴随着学校为学生开设的实验课程、高校教师科研项目以及实验室承接的社会服务和创收工作的增多,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变得愈加复杂。一部分是实验室的专职工作人员,另一部分是科研项目组成员及所涉及到的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第三部分为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人员来源复杂、人员的知识结构不一,对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同,实验时间长短不一等给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3 仪器、药品试剂的管理不到位

药品试剂是实验开展的利器,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大的隐患。由于现用的大部分药品试剂都是由课题组自行购置,虽有指定负责人,但无购置计划与药品试剂的入室审查,而且没有统一的放置地点,实验室内随意放置;剧毒、易制毒试剂没有专人专柜管理;实验药品浪费严重,重复购置,药品使用情况无人登记等问题严重存在。

在仪器设备的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使用后不登记、不整理相关卫生、不关闭电源的“三不”问题,而且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及备品备件随意放置导致丢失的事情时有发生,小型仪器随意搬动或借用等等,种种不良的个人行为给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埋下了隐患。

1.4 实验废弃物的随意处理

实验产生的“三废” (废气、废液、废渣)处理,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高校实验室多数没有废弃物处理装置或回收桶,由于人员复杂,监管不力,有些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直接将实验废液倒入下水道;产生有毒和刺激性气体的试剂不按规定在通风橱内使用;废弃物未分类放置随意丢弃等现象存在,严重影响了实验人员自身的身体健康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此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5 安全建设不到位,水、电、火灾及窃盗隐患大

长期以来,在我国潜移默化的国家公共财产高于个人安危的教育下,使人们忽视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3]。实验室通风设备差,门窗关闭不严导致仪器耗材或电脑被盗,各种电线、水管年久失修,消防器材未定期检查或常年不更换,消防通道被堵,实验楼没有楼层示意图和安全消防通道示意图,绝大多数化学实验室内没有冲淋设备、洗眼器、气瓶柜、急救包和其他劳保用品等等,有的连灭火器都没有配备,当遇到危险时实验人员无法有效的保障国家财产和自身安全。

2 理应采取的措施

2.1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前提,为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起到有效的监督。高校理应专门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各院系、教务处、科技处、保卫处、各实验室等多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各教学、科研实验室逐一和学校签订“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书”,明确每个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人,建立“校-院-实验室负责人-实验人员”的四级实验室安全管理网络,让实验安全意识从上层深入、层层普及推广,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关键,高校理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自身学校实验室特点,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如“实验室安全岗位责任制”、“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和文件,使各级实验室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深入落实安全责任制,定期检查,积极治理安全隐患,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实验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4]。

2.2 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存在着重科学研究,轻安全预防的思想;存在着安全工作只要实验人员在现场就不会发生事故的侥幸心理,所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实验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和关键所在[3]。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学校应积极组织师生学习国家相关的安全知识法规和手册,并针对实验教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实验工作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等开展不同层次的安全知识教育,把安全教育作为一种常态教育,纳入他们的从业教育;经常性开展实验室安全宣传活动,如在校园内和实验室场所张贴实验室安全知识展板;不定期举办实验室安全事故图片展、实验室安全操作图片展等让师生员工了解怎样才是安全的,起到警示和告知的作用。二是要进行安全演习[5]。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定期组织相关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大楼火灾逃生演练、消防器材的使用和化学试剂泄露救助演练等活动,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和掌握逃生、自救和救护的基本技能。防栓的使用,以及如何从事故中的实验室逃生,中毒事件发生后怎样应急处理等等。

2.3 加强实验室人员管理,实行实验室准入制和实验人员培训上岗制

2002年1月9日国务院公布实施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指出:“从事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必须接受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作业。”。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应当将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纳入学校的消防安全年度计划。加强多层次、专业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工作,提高师生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6]。由此可见,实验室工作是很受国家重视的,并非如现状这般实验室工作轻于教学,实验人员的地位低于教学和科研人员。

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提高进入实验室的所有人员实验室安全素质,进而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一是要对进入实验大楼的一切人员实行实名登记准入制管理,每人实名登记办理门卡或登记牌,这样从源头保证人员来源的可追溯性。二是要对拟将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人员包括教职工、博士、硕士、本科生、其他单位科研合作人员,先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然后笔试并考核实际的实验操作能力,考核合格方能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7]。

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如:消防器材的正确使用,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的常规使用方法,紧急情况的应急对策,特别是实验过程中要求实验人员务必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按流程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严禁违规操作,将避免人身伤害的理念渗透到实验中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做到“安全第一、从我做起”。

2.4 建立仪器设备、药品专人负责制

一是对实验室所属设备按金额分类为普通仪器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且各设备均建立帐户档案、技术资料档案和设备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定期核对确保帐物相符,并对新购仪器设备进行编号贴标、卡片归档。同时大型精密仪器还需配备仪器使用人,负责所管大型仪器的日常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仪器使用情况的登记和保养等工作。

二是对实验室的化学试剂,配备专门药品柜,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对采购-领用-使用-废弃四个环节的情况予以登记造册;对化学试剂按有毒、无毒、有机、无机等分类整理,分柜分层分类摆放,药品柜外有明确标识;特别是剧毒化学品采取由实验室双人、双锁、双钥匙管理,使用情况登记备案,责任明确,确保剧毒化学品、易制毒试剂的安全使用。

2.5 废弃物的存放与处理

高校实验室应根据“分类收集、定点存放、专人管理、集中处理”的工作原则, 结合本实验室的特点,加强对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及固体废物(简称危险废物)的管理,规范和加强实验室排污管理,并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理。例如,尽可能对大量使用的有机溶剂自行回收提纯再利用;对有毒有害废液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剧毒废液和废旧剧毒化学试剂,进行解毒或降毒处理等。对自行不能处理的“三废”,由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将其统一收集定期交由学校统一集中处理或政府指定的处置部门统一进行处理,使实验室化学品垃圾处理工作常态化,从根本上消除化学品垃圾带来的安全隐患,创造安全和谐的实验环境。

2.6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实验人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会并正确使用防护设备,这样既保障了实验人员自身安全,也能有效地避免各种可能的危险产生,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趋于完善。一是在实验室或实验楼内明显位置张贴“楼层示意图”和“消防安全通道示意图”,当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的组织实验人员疏散;二是水电管线设施及时更新改造,防止因电线老化或水管渗漏、跑水而造成贵重仪器损坏或火灾事故的发生;三是按规定在楼道内配置固定式灭火系统,实验教室内按房间面积大小配置适量的移动式消防器具和器材;四是加强防盗设施建设,在实验室或楼门口安装门禁管理系统,实验人员凭卡出入,车辆凭卡进出,楼门口及楼道两端安装电子眼监控设备。只有通过以上措施,才能增强了实验室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实验室工作的安全有效进行。

3 结语

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意识要谨记,安全制度须落实,安全知识必掌握。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项艰苦的、细致的、长期的且无法量其产出工作,但它建设的好环直接关系着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环境安全,不容忽视或懈怠。在迈向十二五的高校发展进程中,实验室安全管理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实验室安全标准化建设,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从而达到实验中的人、制度、设备、环境的相互融洽与和谐,打造平安绿色校园,维持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明,穆建平,范卓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5-7.

[2] 王世强.研究型大学实验室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0):193-195,203.

[3] 李珉珉,曹燕.外来科研样品引起的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5):594-596.

[4] 黄文霞,罗一帆.高校化学教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93-195.

[5] 武培军,蒋勇.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0(34):174.

篇9

关键词: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问题;预防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昱(1988-),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吉林工商学院

物理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其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物理需要理论知识与实验相互结合,所以物理实验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修课程。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许多高校都加强了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但随之而来的仪器设备、易燃易爆物、具有放射性和辐射物质等危险品也不断增多,如果实验室内的安全管理措施不当,很容易造成人身安全及财产上的损失[1]。因此,物理实验室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应该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使学生能处在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中。

1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特点

高校物理实验室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2]。在这里笔者简单对高校物理实验室的特点进行阐述。

1.1实验室类别多,管理难度较大

高校物理实验室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实验室类别多,管理难度较大。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许多高校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物理实验室,例如,基础物理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基础光学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等等,以此保证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范围,但与此同时,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实验室种类比较多,导致其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

1.2实验室设备种类繁多

不同类别的实验室要进行不同种类的物理实验,因此实验室内部的实验设备也有很大不同,而且往往一个实验室内,就具有多种的实验设备。比如,在光学实验室中,就需要具备平面镜、凸透镜、光屏、分光计、钠灯、汞灯、氦氖激光器等多种光学元件,在基础物理实验室中,就需要具备压片机、电子天平、万用表、容量瓶、压力计、温度计、导管等设备。由此可见,不同实验室内的设备各有其独特的属性和特征,而且种类繁多,另一方面,这些实验设备的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项也有很大的区别。

1.3实验活动频繁,人流量较高

为了保证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物理实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校中的物理实验室大多数属于开放实验室,除了教师教学时间以外,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也可以自由的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物理实验,因此实验室内实验活动频繁,参与实验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流动性大,同时实验设备也经常被使用。如果学生的实验经验和安全意识不足,或者学校的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造成安全事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实验设备、实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些不良后果。所以,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

2高校物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应措施

2.1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是预防安全事故的基础条件[3]。首先,将实验室内的安全建设完善,对各个实验室做好防水、防电、防火的三防工作,必要地点放置灭火器和绝缘物件,在遇到触电、火灾等紧急情况时,通过这些安全设备能及时有效的制止安全事故继续恶化。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将这些管理制度张贴在实验室内明显的位置,以此确保每位实验操作人员都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按照这些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活动,使高校物理实验室变得制度化、规范化。

2.2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加强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实验室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在问题出现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学校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以切实的提高学生对安全技能的掌握能力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或者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要求,只有接受了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人员则不能进入,以此加强他们对实验室安全常识的重视。总之,想避免实验室内的安全事故,一定要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3排除一切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除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他们自身安全意识以外,还要及时的发现和排除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高校可以设立实验室安全员的岗位,安全员要对实验室进行定期的巡视和检查,检查水管和开关水龙头是否老化,下水道有无堵塞,电器安装是否符合规范,消防设施是否到位,实验室外的走廊是否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等,这能很大程度的降低实验室内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3结束语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及财产安全,保证实验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4]。另一方面,实验室的安全环境也是进行人才培养和进行相关实验活动的基础条件。因此,希望各高校能通过完善实验室安全建设与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排除实验室内的不安全因素这三种方法,彻底杜绝物理实验室中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黄雄辉.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8):241-243,252.

[2]刘有旺,方茜,李雅林等.关于高校实验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8):766-767.

[3]李曦雯.高校物理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3,16(4):191-193.

篇10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 安全管理 “6S”管理模式

随着近年生物科学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仪器设备的添置、实验项目的增加以及开放力度加大高校生物实验室呈现出技术密集、人员复杂、危险因素增加且相对集中的特点。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实验教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为保障实验室的良好运行,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我校生物实验室自07年实行了“6S”管理模式且效果明显。所谓“6S”是源于日本5S现场管理法,在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等五个项目的基础上添加并强调安全(Safety)这一要素。新模式在保障实验安全、改善实验条件、降低实验成本、打造高素质教学团队、提升学校形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我校今年成功由高等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在学校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如何坚持强化“6S”管理模式,更好开展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现结合几年的工作实践,做一些总结探析。

一、生物实验室安全防范的重点

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包括常规的防火、防爆、防盗、防中毒、防触电等方面,还应注意一方生物安全事故。

1.火灾事故

引发此类事故原因主要有:电路老化、负荷不足、短路、接触不良以及自然界的雷击和静电;操作不规范或管理不善使得火源接触到易燃物质;忘关电源,致使仪器设备长时间通电或工作,温度过高。

2.中毒事故

此类事故起因较多,主要包括:操作不规范造成实验人员误食误触有毒药品;通风设备老化或故障,有毒气体无法排出;仪器故障、容器破裂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排水系统堵塞或污水处理系统的故障导致有毒废水的回流或未经处理的排放,从而引起实验室和周围环境的污染;实验室管理不善造成有毒药品流失,在实验室外造成一些中毒事故。

3.爆炸事故

此类事故的原因主要是易燃易爆物品的错误存放、错误操作,压力容器的老化和违规使用。

4.生物安全事故

所谓生物安全事故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威胁。高校生物实验室此类事故主要表现为实验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病毒、细菌以及疾病的感染;实验产生的生物废弃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较大污染。

5.其他类型的事故

生物实验室高速离心机、烘箱、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由于老化故障、操作不当、缺少防护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人员触电或对实验人员造成其他方式的损伤。

此外,实验室的防盗工作也应做好,避免影响实验室正常使用、造成国家的财产损失。

二、推行“6S”管理模式,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实验室安全事故有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特点,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 “6S”强调的是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对人、物、事进行科学管理,改善实验环境,并将具体实施过程制度化、规范化,以维持其成果,从而人人按章操作、依规行事,养成良好的习惯,从根本上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偶然性。

1.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高校生物实验室的设计建设或改造应符合我国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做到如下几点:(1)实验室选址要尽量独立,确保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2)合理布局实验室的水、电、气管道,插座要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并接地线,排水管道应考虑防回水设计,保证水路畅通;(3)科学设置防护门窗,保证安全通道的畅通,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4)按要求设置通风橱、排风扇、空气过滤器和生物安全柜等环保设施;(5)操作台和边台的设置应预留足够的设备安全操作空间;(6)实验室要配备多种灭火器材,以应对实验室可能的起火;(7)设置必要的实验废物处理装置。

2.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

生物实验室仪器设备老化、损坏、生物因子污染、操作使用不规范都较容易产生安全事故,在仪器设备的管理和操作中应做到:(1)对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确保仪器设备状态良好、运行安全;(2)及时排除仪器设备的故障和安全隐患,经常接触感染性生物因子的仪器设备还应消除污染;(3)大型精密仪器和特殊仪器的管理必须责任到人,逐台建立技术档案,包括出厂的技术资料以及详细的使用维修记录;(4)大型仪器和特殊仪器的使用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或操作许可才允许进行操作;(5)生物实验室各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符合要求的设备,以免引发安全事故,如各级生物安全柜防护性能不同,选用时须注意。

生物实验常用的各种吸头、针头、注射器、培养皿、手术刀片、手套等器具在实验过程中会直接与实验材料和各类试剂接触,所以不仅要科学存放、规范使用,防止对人体造成机械损伤,还应及时消毒灭菌,以免成为毒害物质和病原物的传播载体。

3.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

生物实验室存在大量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药品会引发火灾,毒害品会引发毒害事故,腐蚀品会对人体和设备造成损害。我校一直把危化品事故防范作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药品储存区与实验教学区分开并设置安全标志,防止师生误入;药品分类存放,自配溶液要求标签上药品名、配置时间等信息齐全,避免误拿误用;严格执行药品领用制度,建立药品账册,记录药品的采购、验收、领用、交还情况,做到使用后及时消账;单独设立危化品仓库,实行双人双锁,危化品的领取必须两名管理员同时到场。种种措施保证了实验室药品储存、领用的科学化,规范化、减少药品无端浪费,绝不让药品从实验室流出,杜绝一切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4.实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生物实验会不可避免产生废气、废液、废渣以及生物废弃物,经适当的无害化处理才能排放。对于通常的废弃物,可以用溶液吸收、固体吸附的方法处理SO2、NH3、H2S、汞蒸气等废气;掩埋法或焙烧法处理无机、有机废渣;混凝沉淀、中和等方法处理部分废液。生物废弃物由于接种疫苗注射药物或抗体等实验处理往往对于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甚至可能造成疾病、病菌的散播,生物废弃物的处理主要是注意分类收集和消毒灭菌,避免与生活垃圾一同存放。

三、强化“6S”管理理念,提升实验室软件

1.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技能

实验室管理人员与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差,安全防范技能低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如何加强安全教育成了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安全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应做到安全教育常态化:(1)实验教师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实际操作技能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2)编写《实验室安全手册》和《实验实训守则》,并组织所有师生认真学习;(3)学生初次进入生物实验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室的功能、注意事项的介绍以及防火、防水、防触电、防中毒、防烧烫伤、防生物污染的安全教育;(4)每次实验操作前,教师应该针对本次实验教学讲解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

2.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从根本上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稳定性,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制定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我校不仅制定完善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还根据生物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制定专用设施、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同时为每台大型仪器都建立实时档案,包含操作流程和使用维修记录,实行每日上报制度,及时将仪器设备和药品耗材情况上报实验实训中心,使得仪器设备能够定时按需进行维修保养和更新,药品耗材能够及时补充,保障了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为了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的管理制度,我校还建立了生物实验室准入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制度。一方面对本校人员进入实验室进行权限管理,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实验室开放严格把关,开放人员的申请必须经由实训中心初步审查后组织专家进行课题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学校逐级下发实训任务至实验室负责人,负责人与指导老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确定时间对开放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合格方可安排时间进入实验室完成开放实验。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我校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专业人员具体抓的原则,以“注重组织领导、注重职责细化、注重责任落实、注重关键环节、注重督促检查”为手段,着力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管理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工作格局,确保安全工作做到有安排、有布置、有重点、有成效。

与此同时,我校还逐层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传递到个人、岗位职责细化落实到个人,真正做到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从上到下抓实抓好安全工作。通过领导以身作则带动教职工,教职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进一步提高全员开展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教导全员在实验时力争做到以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操作的“小安全”带动长治久安的“大安全”,推动实验室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四、结语

实施“6S”管理模式后,生物实验室在已有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和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体制日趋完善,形成一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实验指导老师组成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带动参加实验的学生和实验室开放人员一同为生物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安全运行努力。面对学校发展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我们仍应坚持这一模式,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两方面不断探索研究,适应学校的发展需要,做好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温光浩,周勤,程蕾.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53~157

[2]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3]戴芳,何江,赵治华.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的思考.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4):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