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08: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教育叙事

篇1

关键词:教育叙事研究 Blog 教育叙事报告 中小学教师 构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建构主义理论所倡导的要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与生俱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去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中小学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就得积极探索和创新自己的教育研究方法,其中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就是近年来在中小学比较流行和提倡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与以往的教育研究方法相比,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更加关注教师的真实生活,更加关注教师行动的意义。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以教师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和反思等为主要记述内容,它更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更有利于教师在相互交流和分享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的进步。

一、教育叙事研究概述

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本人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它并不直接给教育下定义,也不直接说明教育应该怎么做,而是给学习者叙述一个或几个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让学习者从故事中领会教育是什么或者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自己既是叙述者又是记述者,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者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教育叙事研究其实就是一种“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由教师自己来策划和实施,也可以在研究者指导下实施。它以故事的方式反思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述者,由研究者来记述,在这种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者把教师当作自己观察和访谈的对象。教育叙事研究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以“自传”来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加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像“行动研究”、“质的研究”等方法一样,教育叙事研究方法能将教师的研究与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Blog为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平台

Blog(简称“博客”)是“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简单地说,Blog就是网民们通过因特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Blo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2002年开始在我国出现并流行,近两年来在国内得了迅速的发展,并被人们认可和使用。Blog给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将以往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教育叙事报告构建在Internet平台上,使教育叙事研究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叙事报告有以下主要特征:(1)电子化,有利于教育叙事报告更容易保存、共享、复制,只要通过Internet就可以使它的传播范围全球化。(2)网络化,只要敲击键盘,你就能方便地获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优秀教育叙事报告资料。(3)便捷化,以书籍、杂志、报纸为载体的教育叙事报告,生产和传播的周期很长,而Blog为载体的教育叙事报告可以随时更新。(4)大众化,以书籍、杂志、报纸为载体的教育叙事报告,需要经过若干“守门人”的把关,对普通的师生来说,投稿和发表的门槛较高,而Blog却实现了所谓的“个人出版时代”,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自己的教育故事,与全世界的读者共享自己的研究成果。(5)双向化,Blog能使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读者与研究者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交流,创造出更多的智慧。

然而,Blog给教育叙事带来巨大生机的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自觉遵守网络版权道德、信息安全条例和信息伦理常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叙事研究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三、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报告的构建

1.主题性

一个优秀的教育叙事报告必须要有一个中心主题。教师每天都从事着很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多琐碎的事情。撰写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报告要防止“记流水账”,不能简单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而应该要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录教育的事情。在教育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生着很多难忘的事情,这些事情会使人们振奋、激动、感慨、惊诧、难过等等。在教育故事中通常充满了矛盾和问题,既然有矛盾和问题就有它们产生的根源,所以,研究者要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得出一定的结论。教育叙事报告应该围绕以上这些有价值的主题,叙述这些事情。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留意、认识、研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报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地走向成熟。

2.理论性

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报告必须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来支撑。中小学教师在叙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时,肯定要受某种教育思想的支配,不管记述者是否意识到,教育叙事报告总是体现了记述者自己的教育理念。记述者通过对具体的教育事件的回顾、反思和揣摩,就使某种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应该在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叙述自己的教育叙事报告。只有这样,完成的教育叙事报告才对叙述者和阅读者有意义、有价值、有帮助、有促进作用。亲身体会然后耗费精力完成的教育叙事报告,往往更能打动人、感染人,更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教育。相反,如果教育叙事报告受到了错误的教育思想的指导,那么记述者就会误入歧途,对于读者则会形成误导。所以,正确记述者必须要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撰写和完成教育叙事报告。

3.故事性

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报告应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像其他的好故事的标准一样,教育叙事报告必须要有有趣的故事情节。应按一定结构表现教育故事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有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要把教育故事讲述成为一个“事件”。所谓故事,就意味着在平常的工作中发生了某个突发的事件,这个事件是日常工作的一个偶然的变化和波折,它是一个起伏,一个跌宕。只有这样,它才曲折、委婉而动听,让读者有可读性。为了增强教育叙事报告的真实性,教育叙事报告应有从故事中的人物那里引述的口头的或书面的一些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加相信教育叙事报告中内容的可信度,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化和教育别人。

4.感染性

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报告中的故事要很强的感染性,在教育叙事报告中,叙述的故事应该是一个个具体的关于某个人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化和打动别人。在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而感人的教育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的各种事件,不是稍纵即逝、可有可无的,它会由于各种原因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态度、思想、行为。教育叙事报告中要有“人”,应形象、生动地刻画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研究者或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报告时不应该只是纯粹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清楚,还应该有研究者或教师在事情发展过程中针对某个观点和问题的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想法,而且要深刻,要叙述出在这种体验、感受中的思考、反思、总结等。

总之,开展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教学研究的必然产物。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能很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也能够从教育叙事中学到很多道理,得到很多启发,有时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开展基于Blog的中小学教育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回顾那么多节课,较成功的还是2009年参加马鞍山市第三届教坛新星评选在当涂县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上的《圆柱的认识》这一节课,因为那节课上出了浓浓的“数学味”。下面结合那节课谈一谈。

导入新课阶段,我运用从教育资源上下载的课件入手,让学生先观察蛋糕、圆柱形茶叶筒,从而抽象出图形——圆柱,因为生活中没有圆柱,只有圆柱形的物体,认识它必从实物开始,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课件、抽象成形的过程中,我把课件上原有的刺耳的刹车声、射击声等一一删除,以便让学生静静地观察,效果不错。由于是比赛课,上同一课题的另一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不但没删,反而将音量开得很大,我听都觉得震耳欲聋,可想而知学生能仔细观察吗?事后我也请教了一些资深老师,他们肯定了我的做法,因为观察是数学特有的思维活动之一,它是从整体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仔细看,这时如有干扰因素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就这样下去课堂看上去很“花”,可是离数学却越来越远了,倒有几分像配乐表演了。

新课探究阶段,首先我拿出自己准备的二十多个八宝粥罐,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滚等环节来了解圆柱的组成,以及每个面的特点。我知道要上好这个环节让学生都有可供观察、操作与实验的圆柱实物十分必要,我想到了八宝粥罐。由于比赛课准备只有半天时间,教具要老师自己准备,由于找不到那么多八宝粥罐,饮料罐上下底又不便于操作,我就去超市买了两箱八宝粥回来,用盆倒下,才准备了那么多罐子,我们全家接连几天都吃的是八宝粥。在学生充分感知、形成初步印象时,让学生说圆柱有几个面,它们什么形状,是平面还是曲面。最后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借助课件进行小结加深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试想如果只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的眼睛随着老师的鼠标去认识这些知识,或许学生也能了解,可是这样就把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机会给剥夺了,这样的课看上去很省劲,其实与参观浏览无区别,谈不上印象深刻,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

认识圆柱的组成后,我又引导学生探究圆柱的特征。先认识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再认识圆柱的高,最后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形状。认识两个底面时开始让学生去观察,接着问:猜猜看它们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努力验证猜想。数学课堂不反对猜想,但拒绝漫无目的的瞎猜。假如不观察就让学生猜,甚至出现分歧后举手表决,就有悖数学的本质了,变成了缺乏“数学味”的游戏了。认识高时学生沿侧面画出几条不同的高,通过测量发现相等,就得出结论,我并没有立即肯定,因为这只是不完全归纳,接着我启发:有没有其他的高了,它们也相等吗?稍后有学生思考后说,在圆柱的侧面像这样的高可画无数条,它们长度相等。学生的思维由不完全归纳变为了完全归纳,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我又启发:只有圆柱的侧面上有高吗,内部呢?学生沉默,小声讨论后汇报,学生的思维又由外及内,再次得到提升,从而知道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且长度相等。这样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使这一环节饱含“数学味”。认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我有次回归生活,从茶叶筒的商标纸出发,通过实验操作了解沿侧面的高剪开,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高,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打下基础。同时顺势提问:如果沿侧面上的一条斜线剪开会是什么形状?问题抛出学生跃跃欲试,很快结果得到验证的同学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练习巩固阶段,我结合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设计了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从他们一张张满足的脸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成功,看到了以学生为本,朴实无华但充满“数学味”的课堂的生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教学 课堂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08-01

新时期,新气象,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新课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做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笔者对于新时期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不容否认,兴趣是学生的直接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也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一旦学生有了兴趣,作为优质教师的我们下一步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合理适度的学习动机;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决策权,包括目标的制定、学习方式的选择、课堂管理的方式等;同时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积极行为;以及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2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只有短暂的40几分钟,然而要想在这简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的优化教学课程,从而提高教学课堂效果。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小学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那么我们该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认真的备课,而认真备课就要从课堂导入开始。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一进课堂就可以或让学生听听与课文有关的录音或音乐,或讲一个与课文有关的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人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后我们还需要设置提纲,引导自学。课前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小黑板让学生看,明确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问题等等。而学习日标与自学要求的提出,低年段学生以激励比赛方式最好,因为比赛可以激发小孩子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合理安排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而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正如古人所说,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我们要善用合作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3 重视方法的指导,循序渐进

篇4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育生态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06-01

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解释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1]依据生态学的原理,整个的教育也是一个和大自然相类似的生态系统,其中也包含了众多的生态因子,它们对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也起着积极或者消极的作用。这时,我们就需要充分的发挥积极因子的作用,同时还要避免和克服一些消极因子对教育发展的阻碍。

一、限定因子定律与教师继续教育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2]那么在整个教育的大系统中、在教师发展这个小系统中,哪些因子在教育、教师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从教育这个大系统来看。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不再仅仅是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此次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3]这里,教师是主导课程改革的最主要力量,他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对于学生个性有着很好的了解,教师们对于课程改革上的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十分的宝贵。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教师自身也获得了专业化发展的机会,真所谓达到了“双赢”

再次,从教师教学活动这个中系统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变量。要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们就应清醒地认识并且履行教师的职责。从古到今,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这个活动体系中,教师的学历,知识背景,对教学手段的掌握情况,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都可能会影响到教师的作用,继而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不良的后果。

最后,从教师自身的这个小系统来看。首先,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将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成绩。如果让一位没有对从教没有任何兴趣的人站在讲台上,他肯定不能100%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相关的职业道德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一潭活水效应与教师继续教育

1、什么是一潭活水效应

活水,乃可以流动之水。活水的好处,一是有自我净化之功能。可谓“流水不腐”:而是能因地制宜地向缺水的地方流动,有利于灌溉良田,滋润禾苗。所以相对于死水而言,人们更喜爱活水。[4]针对于教师,一潭活水效应就是指教师不能仅局限于自身所占有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并且长久地使用下去。这样就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也会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应该拥有一潭活水,源源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扩充自己的技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率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对学校、对整个教育事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当前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随着教育的发展进步,对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有的人就提出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认为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潭水。这种现时教育形势下作为一名老师对来自知识方面的压力的深刻感悟是真切的,我们深有同感。这种说法作为老师成长的长期目标,作为一种理想追求,作为对老师自身文化素质的要求是十分可贵的。

3、教师继续教育应该交给教师什么

校本课程给教师们的继续教育带来了便利,主要的内容为:(1)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2)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3)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4)现代教育技术。(5)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校本培训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使得原本知识结构固定,教学手段和模式较为陈旧的教师们受到了时展、科技进步、知识爆炸所带来了在教学上的改进。这时的教师拥有了一潭活水,通过不断的校本培训得到了知识上的扩展和技能的熟练,这是一桶死水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 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存荣.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行动导向教学[J].教育探索,2010, (6)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一、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现阶段虽然很多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好,他们的动作很标准、体育能力也很强,但是他们的其他能力(例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却很弱。很多体育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一般只注重身体素质的练习,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却遭到忽视。虽然教师自身的体育素质非常好,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吸引学生兴趣,如何管理学生,导致教学效率非常低,从这一方面来讲,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二)教学改革之后,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仅仅是体育,各学科的教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的培训,他们的一些思想、观念依旧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阶段,面临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三)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提升整体师资水平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也越来越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水平和能力,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文化水平、教学能力都相对较低,甚至有的学校音体美这三科是一个教师来教学的,教学的质量很差,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一)学校定期开展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当前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得并不深刻,针对这个情况,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主题类型的会议,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及时传授一些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学生对体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而现阶段很多体育教师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一些专题讲座来对体育教师进行再教育,对他们渗透最新的教学理念,让他们学习并按照标准来开展教学,这对于体育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二)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一定要采取丰富的形式,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效率肯定会很低,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对教师进行一些理论知识灌输的话,那么他们接受起来肯定也会有难度。因此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一定要丰富,首先可以带领他们去一些体育教学比较先进的学校去参观,感受那些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怎样的,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来完善自身;其次,可以采取多媒体播放的形式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最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体育教师先进的教学方式,这种形式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对教师进行培训;再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选取一部分教师并为他们报名继续教育的课程,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继续教育。要想真正意义上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就要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可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继续教育。举例而言:培训相关人员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找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教师对学生说话比较粗鲁等等),针对教师的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让教师切实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自身并提升教学的质量。

三、为什么要关注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教师纯粹就是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只要把一些运动的要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投入人力、财力来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其实不然,体育也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有效开展也需要学生的配合,需要教师具备很高的素质,然而当前许多体育教师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精神都没有达标,如果不能及时对体育工作者进行继续教育的话,那么教学的效率就很难提升,学生的身体锻炼也不一定是在自愿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是在教学形式还是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体育作为小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它承担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责任,体育教师素质的提升也显得尤其重要,今天我们就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原因以及教育的措施做了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作者:王辰 单位:鞍山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一种资源,长期使用而不作适时的补充,就会导致知识资源、能量资源的匮缺和荒芜。因此,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在职业能力的使用与补充中必须有一种良性循环,即“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形成职业能力的再生性,保持不断提升的良好的工作状态。因此,对于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的认识,应把握如下方面。

1.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始终应该是道德的先师、学识的专家,这是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基本状态。现代社会科学文化发展迅速,教育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处在不断更新与变化的动态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始终处于专业素质、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可持续状态。

2.教师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专业素质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基础;职业能力代表着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效和质量,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体现。教师的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

3.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不是日常人们所理解的那种少数的、精英式的专家,而是教师群体的行业特征。这个概念应有两层内涵:第一层面是指教师与教师个体之间的比较和教师个人不同成长阶段的比较,是从实然状态(普通教师)向应然状态(专家教师)的努力和转化,亦即每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目标;第二层面是指教师群体与教师以外行业的比较,指教师应该是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本行业无可非议的职业知识、能力、经验和权威。成为专家型教师既是教师个体发展的最终方向,也是以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时代对教师群体的专业要求。

4.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保持一种持续不断的、阶梯上升的基本态势

从“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来看:教师的发展是指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一种质的变化和持续的跃进,而不是仅仅靠经验的积累就能完成的。教师的这种职业要求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先进的、发展的基本态势,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从教师个体发展的角度看,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如果不能在专业上始终保持一种上升的、发展的态势,就必然会因为不称职而被淘汰。

5.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终身学习

正是因为“发展”强调的是教师个体内涵的提升,那么仅仅靠经验的日积月累是无法完成这种“质”的变化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会终身学习,随时随地并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通过系统的训练学习提高,也通过对实践的反思来学习提高。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为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基础;专业上的每一点进步,更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促进。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自己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

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1.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取向――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始终以一种自觉的理性状态对待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不仅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从教之本和发展之源。

2.教师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师的发展不仅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劳动,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唯有如此,其人生价值才能实现,其历史使命才能完成。而教师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师发展应该追求的崇高境界,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能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3.教学实践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主体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具备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社会主体的培养建立在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上,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这不仅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教学实践的客观要求。[2]

三、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这些因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内部因素,主要取决于继续教育的观念、培训者的素质、学员的素质和心态、培训过程中的内容及方法、质量评价体系等;二是外部因素,包括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1.继续教育观念滞后

在继续教育过程中,培训者、管理者和学员都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对继续教育的价值定位不当,都会影响培训效果。

一般来说,教师继续教育的功能包括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指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是指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所起的作用和功能;外部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内部功能的充分实现为前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部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弥补智能结构的缺陷,加强智能结构的薄弱环节;二是智能增新和改组,改变线性状的知识序列结构,提高教师的智能素质;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教师继续教育内部功能明显表现出缺失或窄化,特别是忽视了全面发展这一功能。

另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为数不少的教育部门注重对教师的使用,却忽视了教师的需求和对教师的培养,甚至在教学常规工作中置新课程理念不顾,加之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心态各异,以致造成一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束缚着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2.培训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担任中小学一线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培训者主要是教师进修学校(院)教师。一方面,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长期与中小学教育脱节,缺乏调研,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了解不够,结果在培训中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引导中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开展课改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存在培训不到位、实践指导滞后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专业和教学科研任务,不可能花大力气去调研,对中小学教师的现状和继续教育的本质规律也较模糊,因此离“专职”教师的标准相去甚远。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的培训者,由于少数基层教师进修机构师资队伍把关不严,他们当中有些人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观念落后,有的学员称进修学校(院)是“退休学校(院)”,这样势必阻碍教师的发展。所以,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师继教育中,学员虽抱着很大热情挤时间来“充电”,但很多时候往往是失望而归。师资队伍素质问题成了制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瓶颈。

3.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一些地方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一些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认识不到位,相关机制不够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健全,致使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没有能够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使继续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

4.缺乏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我国,由于教师继续教育相关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推行措施的执行细节考虑不足,因此,许多观念和想法还无法真正落实。譬如,在我国,对于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然而却对如何将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计入具体的考核和晋级之中还缺乏细致的规划,也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因此,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形同虚设。在保障性措施缺失和培训质量低下的情况下,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外部刺激也没有形成,导致了我国当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意愿不足、动力缺失的状况。[3]

四、改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策略

1.体贴设计、减负增效的保障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接受的再教育与培训。对于接受在职培训的教师而言,教师继续教育与本职工作是一项并行的活动。因此,能否协调好二者在教师时间与精力上的分配关系,解决好其中的矛盾,不仅是教师参与培训的现实条件,更左右着教师参与培训的意愿。在教师培训保障方面的制度设计要体现出体贴与人性化的特点,为教师参与在职培训提供有效保障。作为教师教育有机组成的教师在职培训,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虽然教师“参与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作为教师的一种权利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然而这种权利的实现不仅需要法律的保护,更需要相关政策与制度的保障。

只有真正减轻教师参加培训的各种负担,才能够实现教师的积极参与及全心投入。一方面,要以国家投入与社会资助的方式筹措充足的继续教育资金,无论是教师培训机构的经费还是教师教育的学费、差旅费都应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免除教师个体的经费负担;另一方面,国家、学校对参加培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担和时间避让,化解培训与本职工作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冲突,切实解决教师参加培训的工作负担,真正帮助教师实现对继续教育的无障碍投入和全身心参与。因此,必须完善和细化相关的制度体系,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障性措施的落实提供制度依据。

2.以师为本、切合需求的培训制度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教师既有基础上的再教育。既有基础构成了教师再教育的起点,不同的既有基础也使得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标、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如何甄别需求、按需培训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首先,在开展培训前应由培训单位对培训教师进行咨询或调研,根据教师提出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制订培训目标,研究培训内容和方案,再对教师开展相应培训。以这样的方式确定的培训方案既能使培训机构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同时因为切合了教师的真实需求,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其次,无论是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形式的设计上,都应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实效性。如为专业知识欠缺的教师进行的基础性学科培训;为专业知识达标教师从原有基础出发、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的补充性培训,培养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为达到一定学历或学位的培训;应对教育改革或教学变化,针对各类人员进行的集体培训;为使新教师尽快熟悉教育工作、掌握教学技巧的培训等。在培训前,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评判自己需要的培训项目,然后选择培训的形式和内容。而国家根据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状况设计和安排培训的课程和方式,使得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能更好地满足各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

比如,从教育时间来看,教师可以选择参加短期培训(1个月以内)、中期培训(1~2个月)和长期培训(4~12个月);从内容上来看,应体现课程设计的多元化和模块化、开放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特点;从形式来看,可以参加脱产、半脱产和在职进修等;从学习方式来看,有校本培训、学区区间内和区间外的培训、远程培训与面授相结合的系统学习等。形式上的灵活多样可以满足教师的多种需求,内容上则是以菜单式的选择来切合需要。

3.考核、晋升与继续教育紧密相联的激励制度

众所周知,吸引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要求,而如何实现对教师参加培训的引导,是教师教育制度首要考虑的问题。促进教师的选择和参与,不能光靠宣传教育,也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只有充分尊重教师的自、正确对待教师的利益需求才是实现对教师行为有效规引的关键所在。尊重和正确看待教师的利益需求,将培训与教师的物质及精神激励相结合,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积极性。通过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是当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方法,也是效果比较显著的手段。

教师的激励制度必须是多元化的,要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教师的行为,使教师的需要与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其早日成才。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总体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目标,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目标书中,既要有师德目标,又要有专业发展目标,并进行阶段性目标达成度的检测与激励。[4]

荣誉激励:学校因地制宜地制订出能发挥教师潜能的校级各种荣誉称号的评选标准和细则。如“师德标兵”“学习之星”“最受欢迎的老师”“优秀班主任”“课题成果奖”“教育教学创新奖”“后进生指导奖”“家访效果奖”“学科导师奖”“心理健康教育奖”等,使更多的成长期的教师受到嘉奖,获得荣誉称号,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

科研激励:鼓励或资助教师、出版专著、课题研究,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研讨、命题等活动。

成就激励: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教学技能、教学科研、教学成果等进行鉴定或表彰,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发扬或推介成熟教师的成功经验,鼓励和保护优秀成熟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建立名师工作室、举行名师个人成果展或教育思想研讨会等。

情感激励:接近离退休年龄的教师,由于精力和工作热情会慢慢走向衰退,可以对其在工作量、学校考勤制度、医疗等方面的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最终实现对人的系统、全面、整体关怀的终极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核心理念是实现人的普遍关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把着眼点放在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上来,关注教师需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为在职教师创设适宜的学习、合作、交流、研究等条件,促进教师成长,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丹凌.教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2,(3).

[2]吴民祥.略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10).

[3]许峥嵘.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2-0000-02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Model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Wang Minxin

(Hena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Luoyang471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teacher qualification regulations,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 requirements promulgated on the teachers engaged in basic education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t the same time,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status quo continuing education teachers in pos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recent years,national and local schools have put a lot of manpower,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different levels and categories of different scales of teachers continuing education,but the results were not satisfactory,the prevalence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a wide range of qualifications good and bad;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programs no long-term planning, teachers'passive acceptance of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s lack of autonomy; teacher training time,funding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real problem.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is article explored a collec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authorities,training institutions,employing institutions, teachers,four,one of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of a new model for reference.

Keywords:Primary schools;Teachers;Continuing education

一、“四位一体”模式内涵

“四位一体”是指为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质量这一总体目标,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引导,加强相互协作和服务,最大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形成整体合力,达到四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各自职能如下:

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整合地区(省或市)中小学教师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继续教育资源。一是每年对各培训机构申报的培训项目进行资质评估,去劣存精。二是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和地区教育实际,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对地区培训机构发展进行引导,使培训机构在培训课题、项目、内容等方面有侧重。三是每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培训机构可以承担的培训项目和方案供用人院校和教师选择并提供培训指导建议。四是依据各用人院校上报的下年度教师培训计划,协调各培训机构教育资源,明确哪些机构获得培训任务,尽量做到按需分配。五是对获得培训任务的机构提供经费资助。

培训机构。包括各级各类院校都可以申报承担某方面继续教育任务,接受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和用人院校、教师的挑选。一是结合现有教育资源,重点打造自身优势培训项目,不求全而求强,参与同类培训项目的竞争。二是加强与用人院校和一线教师沟通,广泛开展调查,做好本地区教师培训市场需求分析,调整自身教育资源以适应市场需求。三是向教育管理部门申报培训项目并公开具体方案和培训资源,接受教育管理部门评估和用人院校、教师的挑选。四是接受教育管理部门国家和本地区继续教育相关政策的引导。五是对培训合格教师进行登记统计,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和反馈用人院校。

用人院校。自身也可以成为某项目培训机构参与竞争,协助本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做好服务。一是为在校教师建立继续教育个人档案,教师接受培训的机构、项目、时间、内容等,与个人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相挂钩。二是在协商基础上协调本校整体学科建设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求,协助本校教师制定个人在职生涯继续教育长期规划和不同成长阶段的短期培训计划。三是做好本校教师参加培训和日常教研工作的协调,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四是向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本校教师培训需求和计划。

教师。对于自身在培训时间、项目、机构等方面有较大的自。一是协同本院校制定个人长、短期继续教育计划。二是根据教育管理部门公开的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项目内容、时间地点、师资评估报告等,挑选合适机构参加培训。三是以问卷调查、网上投票等方式参与教育管理部门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四是对培训机构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二、“四位一体”模式的特点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最大功效

在“四位一体”模式中,教育管理部门作为协调和监管者,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本地区继续教育市场需求,从本地区继续教育全局的高度,通过政策引导、评估制度、经费支持等方式,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盘活本地区继续教育资源一盘棋。通过评估去劣存优,支持各培训机构优秀项目做大做强,减少对劣势培训机构、培训项目的投入,使其自然淘汰。从全局看,避免重复投入、资源浪费,最后各培训机构达到相互补充,发挥各自优势,使各方面培训资源达到最优。

(二)培训机构引入竞争,提供最优服务

具有同一个(类)培训项目资格的各培训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关系。他们接受广大教师的挑选和教育管理部门的评估,只有在同类项目中出类拔萃才能获得教师的垂青和管理部门的好评,进而赢得各方挑选,获得培训任务促进自身发展。因而,各培训机构只有不断自我完善,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才能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值得指出的是,教育管理部门并不是各培训机构相互竞争中的唯一裁判员,广大教师才最具有发言权和选择权。

(三)教师自主选择增强,提高培训意愿

一方面,教师和用人院校在个人专业发展的长、短期培训规划(计划)中进行协商,协调院校学科发展和教师个人成长,兼顾双方利益。另一方面,院校在对教师提出在职培训要求时,并不做出具体的、硬性的规定,只做出方向性、政策性的大框架,在具体的培训时间、方式、机构、项目等,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以上两方面,院校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和给予较大培训自,必然极大地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当前部分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局面。

三、“四位一体”模式必要条件保障

篇8

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现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大局 ,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首要任务。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

题 ,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而导致基础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最终影响的将是整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

发展。本文中,笔者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师 继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一)对继续教育缺少正确的认识

重视一次性教育而轻持续性发展的功利主义倾向 ,成为了教师教育的理解误区。如大部分教师对在职进修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培训的价值和意义,被动应付培训 ,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认真做,敷衍了事 ,把难得的培训时间白白浪费掉;基层学校也存在认识的模糊, 认为在职教师外出培训既影响了本校的教学安排,又增加了经费支出,不派教师培训,或者不派骨干教师培训,派出去充数的,是非主要学科教师。同时,培训机构同样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把培训当作一项任务完成 ,管理松懈,放任自流;甚至有的培训机构把培训当作一种创收手段,只要交了钱即可,不抓管理,不问质量,时间一到发放结业证了事。

(二)政策不配套,缺乏驱动力、激励性

教师培训体系缺少制度性的规范,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 《继续教育法》,因而反映在具体实施层面,仍然体现的是管理缺乏明确稳定的规范依据,现行管理体制混乱的特征。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教师继续教育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培训是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义务是不能推脱的,但对学员培训达标后的相应的待遇没有明确规定,培训没有很好地同评职晋级和评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乃至教育专家很好地结合起来,以至培训缺乏吸引力、驱动力。

(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

目前的教师培训不同程度地存在:培训内容重理论传授,轻视教育教学技巧的交流、教学方法的研究;重业务知识的培训,轻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的培训;重最基本的知识传授,轻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的传授;重基本技能传授,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传统的教学观念,轻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四)培训渠道单一

目前的教师培训 ,一是培训形式单调,一般是亘古不变的课堂讲授式 ,没有充分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二是省、 地、 县、 校四级培训各成一体 ,自我封闭 ,没有达成培训网络的整体性、交互性、协同性、共享性;三是校本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没有有效地发挥。

(二)督导评价机制不完善,培训质量缺乏监督保障

目前各级培训机构都有培训计划 ,但还缺乏督导评价机制 ,对培训工作的科学性、 实效性缺乏过程督导和终端评价。

二、相应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继续教育终身化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宣传教育和与之配套的人事制度、 分配制度的改革 ,让广大中小学教师解决两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 ,一是改变合格学历的资本尽够受用一辈子的陈旧观念 ,使其认识到 , “一次性” 师范教育已成为历史 ,终身化职业不复存在 ,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才能适应从事某项工作或转岗、 再就业的需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地用新思想、 新理论、 新知识、 新技术武装自己 ,才能胜任复杂而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基层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要站在促使素质教育的发展高度组织好培训工作 ,学校要选派优秀教师出来培训 ,培训机构要抓好管理 ,抓好质量。只要思想认识转变了 ,继续教育终身化的观念确立起来了 ,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就会变为广大教师强烈的心理需求 ,就会逐步实现由 “要我学” 向 “我要学” 的转变。

(二)建章立制,依法施训 ,把继续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

要尽快从国家的要求、 地区的实际出发 ,抓好政策法规建设;要开展广泛深入地调研 ,确保政策规划、 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 ,要抓好政策法规与制度的落实 ,依法施训。教师培训法规建设要同人事制度改革、 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 ,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不要简单地把继续教育同单位与个人的待遇挂起钩来 ,要发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激励鞭策作用 ,促进政策法规的落实

(三)制定和不断修订继续教育课程方案,建设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课程教材动态体系

首先,要更新观念,确立与素质教育要求相一致的目标和标准.新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的继续教育必须凸现出专业态势和应变能力,而后才是教学技巧和学科知识.第二 ,将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一体化 ,从一次性师资培训走向终身教育。在课程教材系的建设上 ,既要考虑职前和在职进修内容的一贯性和连续性 ,又要紧扣未来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

(四)继续教育的多元化和网络化

继续教育的发展、 教师多方面的素质需求、地广人多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继续教育更应是多元化网络化的。从纵向上 ,要形成国家、省、地县、中小学五级培训网络,分别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在横向上采用院校培训、校本与自我培训、远程教育培训、计算机网络培训。从横交织,形成立体教育网络。在培训层次上,要区别岗前新教师培训、在岗位期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不同层次,分别由不同层次的培训机构实施培训,其中要特别重视和加强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

一、 中职学校班主任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明显提高。继续教育自改革开放后有了长足的发展[1],对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有重要作用。班主任老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组成部分,他们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抓好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继续教育工作,是中职学校获得发展的关键步骤。

2. 中职学校班主任老师继续教育是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专业思想的树立,专业知识的构建,专业能力的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思想是其自身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核和基础,专业能力是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所形成的教育实践能力。继续教育通过不断加强班主任老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系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班主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

3.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适应中职教育创新的迫切需要。教育创新已成为中职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如何联系中职学校实际,贯彻落实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是当前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的关键所在。班主任作为学校班集体的管理者,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联络任课教师和学生等基本职能。中职学校班主任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努力创建学习氛围,不断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才能真正成为中职教育创新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4. 班主任继续教育是提高班主任综合素养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为未成年人,他们的思维以及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班主任只有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养,做好榜样,在无形中更好的引领学生。继续教育作为非学历教育,以增强老师的自身修养以及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为目标,从而提高班主任老师的综合素养。

二、 新时期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思考

1. 积极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终身学习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要求,尤其是老师,而继续教育则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补缺、拓宽知识面和提高科技素质为主要内容,是大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2]。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肩负着社会赋予的重任,要牢固树立学习的意识,珍惜和把握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

2.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制度。学校要建立健全班主任自学和集中学习制度,结合班主任学生管理工作实际制定班主任团队及个人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具体内容和学习要求,使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并且在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的过程中,引入竞争激励体制,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3]。

3.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特点,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班主任自身要立足岗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同时学校要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继续教育形式包括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开展班级教育研究和参加学术会议等,这些形式通常都以岗位技能学习为中心内容。除了岗位技能学习外,人文修养以及心理辅导技能方面,也应纳入继续教育内容,学校还可以开展业务技能以及心理辅导技能竞赛,鼓励大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学习,切实拓宽学习内涵。实践学习容易被忽略,还应把班主任到企业实践或考察、调研纳入计划。另外,社会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理论研究,提供经费、条件保障,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规律,创新班主任工作方法。

4. 构建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情况的继续教育模式。开展中职学校班主任继续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鼓励班主任老师有计划的参加继续教育,以推动继续教育的开展。其次建立社会、个人、学校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资模式,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拓宽继续教育内涵,在理论学习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优势[4],在实践学习中要加强校企联合[5],并且实行反馈制,收集班主任继续教育学习的反馈意见,如实填写学习情况[6]。

参考文献

[1] 郑灵,朱中伟.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J]. 莆田学院学报,2011,(6):72-75.

[2] 张淑霞. 论继续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中的作用[J]. 继续教育研究,2000,(4):7-10.

[3] 彭皓焱,徐承亮. 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2011,(4):73-75.

[4] 马立,郁晓华,祝智庭. 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 教育研究,2011,(11):21-28.

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中小学

一、前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向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迈进,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的目的不单只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中小学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把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风格,已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迫切需求。但是,目前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没有统一标准,甚至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都各自为政,课程设置五花八门,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为了体现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总体规划,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

二、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办学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培养目标定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高分学生上,缺乏对素质教育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大都由高等院校来实行,培训师资大部分是高校教师,他们中许多人对基础教育的情况不十分熟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常常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相脱节,使被培训者感到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但是难以学以致用,缺乏实效性。

2.缺乏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随着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迈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当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员实际操作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现代社会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眼光,能够比较准确地对各种问题和现象做出适时的判断。

3.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培训。许多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新教师,不能很好地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教材教法类课程的系统学习。

三、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和管理对策

1.规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国家除对少数课程有明确的规定外,其他均是指导性文件,由继续教育培训基地设计和规划。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具体培训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管理办法、组织机构、培训时间、预期结果。

(1)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培训使他们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地方教学领域起到骨干引领作用,推动本地区教育教学发展,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

(2)要有科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内容由理论与技术、教学实践与考察和课题研究三个版块组成,各版块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培训,着重提高培训对象的理论素养和学术水平,开拓专业视野,调整知识结构,增加交叉学科的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很高,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实践操作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着重提高培训对象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科学研究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样对中小学教师也非常重要,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都较为薄弱。教学是科研的前提和基础,科研对教学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研究方法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地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移、补充到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

(3)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考核内容由学业课程考核、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和实绩考核三部分组成。学业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考试、课程论文、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形式;教育教学实践研究能力考核采取教育教学实践成果评定和结业论文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实绩考核则由培训对象所在单位的考核意见和综合素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汇总形成考核结论。

(4)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学科专家对培训方案进行严格审核,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在学员中进行问卷调查,充分吸纳学员的反馈意见,结合评价结果进行总结,提高培训质量。

2.加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理论知识模块外,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的培养,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多方面入手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比如多增加一些案例教学,进行分析讨论,在各种典型的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分析和研究名师、名家的成功教学经验;到教学水平较先进的中小学进行教学考察,学习先进经验;组织学员进行教学反思,提高学员接受和运用新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有的放矢地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学员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分析和研究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过程,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课堂训练,提高教学能力。

3.成立继续教育导师团

分专业和学科选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验和科研能力,同时对基础教育有较深研究的教学专家和中小学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组成继续教育导师团,发给相应的继续教育导师证书,避免继续教育导师选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继续教育导师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电话、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跟培训对象进行互动、交流,不仅在培训期间,包括在培训结束后双方继续保持联系,以切实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果。

4.建立一个完善的继续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确定教育活动及其效果的有效程度,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的增值的过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估,不仅仅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效果的评价,而且要贯穿继续教育的全过程,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目标设计层次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在价值,课程最终能否满足中小学教师的教育需求,促进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强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造就一支献身教育事业的高水平中小学教师队伍,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是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孙龙存.新课改关照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J].继续教育研究,2005,(2)16―19.

[2]方晨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36―21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研修手册: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70.

[4]郝福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及课程设置研究[J].琼州大学学报,第9卷,(6)103―105.

[5]徐荣远.试论新世纪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3,(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