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 ,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 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篇2
【关键词】体育课堂;创新精神;培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一般意义来讲,创新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整个教育改革,也是体育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创造的本质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对学练过程感兴趣,有赖于学生身心的积极主动参与,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刻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创设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发挥其主动性,让学生要敢想敢做,最终让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创出新颖、独特的方法以及与众不同的练习方法等等。对体育教师来讲,谁能使学生对重复排列的,或较为枯燥的,或是远离生活实践的体育知识和技术产生亲近感、新鲜感,谁就真正掌握体育艺术。
二、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习惯。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直觉(指想法)开始的,学生是先有想法才主动练习、验证,而不是在练习、验证中寻找想法。他们的想法常常是不完整的,但就问题的解决来讲,不完善的想法比没有想法要有价值得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那些有良好直觉的学生受到冷落,要给他们有意创造机会,首先鼓励学生猜想、想象,接着让学生自己加以练习、验证;其次要借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要求教师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练习,而是不时的给学生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实验、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感受。久而久之,学生才有勇气去猜想。
三、发展学生个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何为个性?个性指的是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在思想上具有独立性的人,在行为上就必然具有创造性。试想,一个学生能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对问题高度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敢于假象、独立思考的习惯,那么创新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相反,一个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方法也是顺从别人的学生,其结果也只能是传统的延伸、他人的复制品。因此,对一个人来讲,最重要的是富有个性,对生活充满激情,才会有创新精神。新的课改就是要求我们体育工作者要指导学生的独立见解,促其养成敢于假想、独立思考的习惯,造就更有个性的新一代。
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要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人。一个循规蹈矩、不研究学生创新机理的教师不可能去超越常规教学模式。他本身就不会创新,指导他行动的思想也总是处于奴役状态,这样的教师别人想不到的,自己永远也想不出来,他只能是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只会传授,不懂育人。因此,课堂教学不仅仅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层面,更重要的是作业与学生的情感层面,刺激想想,激励情感投入,大胆学生假想,忽视小错误(指认知过程和想象过程),积极向学生提问,甚至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同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欲、创新意识,而不是让学生每节课做大量的重复练习。长此以往,在教学中把握这些并不是空想。
当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之后,才能教师指导其发展创造精神,避免教学快而不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及其发展与学生学习和掌握必须的专门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体育学习中,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能力以后,才具备了进行创新的基本条件,然后在教师正确的启发和诱导下,才可能产生独特的学习方法和见解。比如,在武术教学中,让学生自编简单套路进行练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但是,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一定的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教师就急于采用让学生自编套路的练习方法,学生是无法编出符合武术运动要求的套路进行练习的。
五、根据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避免教学中搞“一刀切。
体育教学内容广,项目多,其运动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学内容适合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多。比如球类项目的战术练习和教学比赛。有的教材内容则不适宜在教学中放任学生去“创新”。如:武术器械练习、双人攻防练习和游泳项目等。教师在这类教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和相应的保护措施,切不可盲目创新而影响教学质量。
六、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注重实际教学,避免“花架子”。
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一种只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性,而忽视完成体育教学基本任务的倾向。如学习分腿腾跃山羊,有的学生则从山羊旁边单腿腾跃过去,这种练习方法不能正确掌握分腿腾跃技术。学生创新的练习方法虽然有新意,但与正确技术动作的要求相比较却是错误的,严重影响了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设计与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创新 意志 精神 教育 贡献
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和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开发创造能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意志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意志教育是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意志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
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平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对创新是不是有热情和兴趣,能否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意志教育入手。就是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的事迹和英勇顽强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如中国工农爬雪山、过草地的史实),以真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去行动,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增强创新能力的目的。
2.这也是由意志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志是人自觉确定目的,并按照目的的支配调节、控制自己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意志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也提供了意志教育的好教材。从古代大禹治水,张骞通西域,唐玄奘取经,鉴真东渡,到近代的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无一不是体现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的历史素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史实和人物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历史教学中的意志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与已知,乐于且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创造精神及其对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理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理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造福的创新精神。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人生的总目标,需要数十年的奋斗,长期地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拼搏,必须有意志的坚韧性。鲁迅在“风雨如磐”的旧社会,特别强调要坚持“韧性的战斗”。韧性的战斗要求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许多卓有成就的革命家、科学家、文艺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他们的才能之外,无一不是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品质,即意志的高度坚韧性。正是这种坚韧性,使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向前搏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表现于坚持贯彻既定的决定,而且也表现在必要时善于当机立断地改变旧的决定,采取新的决定,即创新精神。所以说意志的教育,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新者对创新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精神体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意志教育入手。具有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才能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从而急中生智,思考对策,才能化险为夷。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甚至不惜生命的危险。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篇4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前苏联研究中小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数学教学即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化简[1+cos(α π/3)]/cos(π/6 α),按照化简的通常方法,需要运用cos(αβ)的公式,可想见展开后的繁杂程度。有学生指出,它很接近“正切半角公式”的模式(直觉思维),能否将上式中的两个余弦中的一个换成正弦,就可将化简程序简单化(思维的变通性)。由此分析出,由于cos(απ/3)=cos(π/3 α),且cos(π/6 α)=sin(π/3 α),因此,立得
原式=ctg1/2(π/3 α)=ctg(π/6 α/2)。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摈弃原有解题套路,对所化简的式子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是发展创造性数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地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数学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两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的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为此,都是要做到:①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较自由地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②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篇5
就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心理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当代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激励行为。
中学历史课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财富。比如“汉魏之文苑,晋之清谈,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歌,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戏剧,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殆无不在于非正式教育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儒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也。历史课程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思想与素材的宝库,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创造精神的审美因子。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应用和体现,初则感染其情绪,继则引起情感之共鸣,再则积淀为相对稳定之态度,久而久之,就能充分影响学生的身心,激励其产生相应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正如著名学者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实现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也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到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课程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的祖冲之到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雅典的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呢?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篇6
首先,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应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大敌。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当代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对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实现由权威性向民主性转变,是实现创新学习、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其次,教师要具有自主创新意识。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这种机制一旦建立起来,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创新意识,激发教师的创造潜能。
更重要的一点,当代教师应努力从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树立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前提,营造创新机制是保证。但最终要落实到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上。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善于学习。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要博取众长并融会贯通,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
二是要大胆质疑。质疑过程是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论证的过程,也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
篇7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石,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加快认识该事物;而毫无兴趣时,认识的速度就会减慢,或者不会接纳和理睬。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目标激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只有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才会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教师可以采取远景目标教学和近景目标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远景,随着社会进步,计算机将成为全社会应用交流的工具。在21世纪,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人,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进取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竞赛激趣。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学生们对于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例如,针对练习汉字输入,学生独自学起来总是枯燥无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汉字输入比赛,学生人人上机,比赛输入速度的快慢。竞赛大大激发了学生,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汉字输入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挑战冒险的精神。
二、“求新”“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创新就是不要雷同,要推陈出新,是不断地“求新”“求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问的精神。教师要积极地发现关于学生创新的亮点并及时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求知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制作幻灯片时,同学对“PowerPoint”软件可能不太了解,制作出的演示文稿,毫无新意,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为了使学生有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教师应仔细观察学生的作品,积极发现学生作品的优点,并演示给大家,鼓励学生说出创作思路,让其他同学发表看法,并将各自的想法汇总实践。培养学生创新作品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三、营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点
要想打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老师应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和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愉快地学习,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在教学《制作可爱的信封》一课时,首先教师出示信封的模板,再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怎样制作信封。然后,询问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再一一解答,接下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最终教师检验学生的成果。学生在宽松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知识点,无形中也增强了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创作的乐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有助于学生高效地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创新技能和创新思维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化繁为简”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捷径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将抽象、机械、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通俗明了,使学生一听即懂,很快就能掌握知识点。
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一课时,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展示一些新的科技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重点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功能。接着开始讲授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教师提问:“人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并且在黑板上写出“3+3=?”紧接着进行提问:“3加3等于几?”然后给学生讲解:“首先大脑处理信息时先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将信息输入,然后大脑通过加工已有知识,经过运算,再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理计算机也是这样加工处理信息的。”接着给学生讲解:“计算机也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用键盘、鼠标将信息录入计算机内,这两个部分相当于计算机的耳朵和眼睛。计算机的主机就是大脑。电脑的手和口也就是最终显示运算结果的显示器和打印机。”
教师将学情化繁为简,通过形象的对比和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高效率地掌握学习知识点和学习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五、技术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
篇8
本文以班主任工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入手,着重探讨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
班主任 培养 创新精神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一个对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创造性人格的动力因素。从心理角度分析,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性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的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从具体内容上看,创新精神应包括:求新求异精神;求真求是即探求事物内在规律的精神;奋斗拼搏献身事业精神。
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依靠三个方面的工作,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从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进程看,50年代及其以前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授,60年代至80年代强调智能的培养,80年代以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到了最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何种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如果将学校的工作教育和教学工作,那么传授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能力应主要由科任教师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班主任却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联系着,与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紧密相连。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起骨干作用。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所谓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首先,班主任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入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创造动机。真正的创造者也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者。没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创造发明往往会危害社会。这是有众多事例可以证明的。
其次,以培养科学世界观入手,使学生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没有科学的方法论,创造发明就无从谈起。班主任要认真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一定要身体力行,做科学世界观的楷模。
再次,从明确学习目的性教育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学习的目的是应用知识,创造新知识。班主任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要多指导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要举一反三,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在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充满自信,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一切创造者所共有的人格特征。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其乐无穷。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就得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上下工夫。
首先,班主任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那种视循规蹈矩,谨小慎微不感越雷池一步的“听话学生”为好学生,反之则是“坏学生”的评价,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的优劣之别。特别要注意绝不能仅仅以学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要给个性不同的 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会和平等的权利。
其次,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逐步解疑,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讨论、争辩。开发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然后对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受学习创新的美。
再次是班主任要改革操行评定的评价手段,增加学生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入手,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 品质。它突出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治力四个方面。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也应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班主任对形式创新精神的培养,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外,还应“导之以行”。通过组织诸如“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育学生,磨练学生意志。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有效方法
一、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这个时期,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得到充分的培养,才能够为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衡量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教育改革的新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自觉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要想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就必须把学生放在教育、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的被动局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阅读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教育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力量源泉,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发现问题,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寻求的问题解决方案、途径各有不同,这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二、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方法
= '北京精神
篇10
[关键词] 创新精神 教学结论 教学过程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我国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生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从教学角度讲,传统物理教学重视教学结论,所谓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新课程物理教学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地位,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讨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的物理研究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物理规律的背诵,现成的物理结论、论证、说明、讲解从源头上剥离了物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毋庸置疑,做为教学目的之一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如果不经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念的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物理理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物理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 上一篇:风格美学设计理念
- 下一篇: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