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管理的底层逻辑

篇1

企业管理层而言,如果每年的IT运维管理成本预算不断增加,又不能清楚看到这些成本投入到哪里,会带来怎样的价值,加之时不时出现的IT故障和业务部门的投诉等。这些问题积攒在一起, IT部门不仅会让人觉得“虚”,更可能留下“花钱惹麻烦”的印象。表面上被认可,但实际价值却难以落“实”的企业IT运维管理已成普遍现象。近期刚刚收获“2012年IT运维管理最具价值品牌”荣誉的锐捷网络,正在改变这一局面。

“看、说、做” 的新角度

锐捷网络IT运维管理业务部总经理冯晋阳认为:“IT运维工作无法抛弃为业务部门服务的本质,如果缺乏展示手段,IT在企业中的价值就有可能被冲淡。IT运维部门想要得到认可,必须把工作价值体现出来,并让别人发现。”传统的IT运维管理产品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的应用基础,但在体现IT系统价值方面还存在缺陷。这些缺陷首先体现在给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的“看、说、做”上。

首先是“看”:保证企业的IT系统能够保持一个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提升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这是IT运维管理的重要价值。但是,传统的IT运维系统却很难直观地让管理者看到这种状态。其次是“说”:当年终领导询问下一年的经费预算时,IT运维主管领导往往左顾右盼,只能说“大概”怎样。在需要IT运维部门“说实在话”的时候,由于没有科学的证据,IT部门的主管往往难以获得公信力或者说服力,这也是传统IT运维管理工具的缺陷。最后是“做”:IT运维部门如何去描述自己的工作价值?虽然现代企业的发展离不开IT技术的有力支撑,但IT投入的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使业务系统发挥功效,实现利润与收益。在这条价值链上,IT运维管理在做什么呢?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设备、网络、服务器的底层监控阶段,运维管理是无法与业务有机融合的。在企业的价值链中,IT运维的价值也会在无形中被抹杀。

“站在业务的角度去做运维,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去说运维,站在企业价值的角度去呈现运维,这三点就是锐捷RIIL能够帮助运维部门把价值落实的关键。”冯晋阳谈到。用RIIL激活IT价值

对于IT运维管理部门来说,采用锐捷网络的RIIL激活IT价值,要做到有章可循,可以分为三个具体的阶段性操作来实现。

第一阶段:用RIIL搭建基础架构管理中心,通过多种协议方式完成所有设备的采集,形成物理和逻辑拓扑图。帮助IT运维部门实现IT基础设施管理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降低管理复杂度,从而提高对IT基础架构的主动监管能力。

篇2

 

一、企业经营绩效管理

 

企业经营绩效管理模式是包含自动化、业务分析方法论、流程系统框架的一套自动化的经营机制,帮助企业评价和优化企业运行控制以及发现和建立新的商机[1]。帮助管理者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传统的绩效管理往往以财务目标为主[1],评价各部门成本、效益均从财务的维度来分析,信息来源单一,评价维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健全。从单一数据源得来的信息往往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体现各个业务之间的关系逻辑关系,信息也不一定完全“有用”。各类报表反映了某一业务的结果,但是不能实时地挖掘其原因和影响因素,不能够实时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趋势做出好的预测。

 

改变当前去也传统经营绩效管理模式,就必须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按照战略目标和企业价值链自顶向下的展开,确保各层的经营管控体系与企业战略体系相一致,从而用以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通过商务智能科技使得信息自下而上反馈,取出出业务层和执行层的执行数据,保证执行目标的顺利完成。执行数据反馈于是该系统中,为管理绩效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也同时为管理层提供管控绩效考核的依据。两层数据通过筛选、汇总,最终确定出关键指标,支撑企业决策层的经营绩效分析。商务智能技术与管理改进共同作用,帮助决策层制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理清战略与业务流程的关系,预测各关键流程节点上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机遇。同时,自上而下的引领,使得决策层通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及时修正指标,管理层分解既定目标,分析目标的可行性、资源以及实现方式,监控各业务进展,并及时调整偏差;执行层负责将目标细分和落实,并监控日常的具体事务操作。

 

建立商务智能系统,理顺企业当前的运行机制,预测企业做出的决策对未来的重大影响,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商务智能技术概述

 

商务智能技术是以企业信息为基础,借助数据库、数据集市、通过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辅助企业解决市场环境中的决策问题[2]。实质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从信息中来发现知识,为思维决策、战略发展而服务。包括以下功能:

 

1. 业务的过滤与处理。在业务系统中存在了大量的业务数据,商务智能技术将判定这些重点业务数据,对其进行过滤和筛选,为决策者处理为可用的数据视图。

 

2.运筹平衡。全局观察企业价值链的业务过程、关键数据,宏观分析各种不确定因素,及其导致的资源和绩效部失衡,对相关的业务环节作出约束,帮助决策者寻求解决办法。

 

3.数据分析。利用逻辑运算与筛选判定当前业务状态,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预警关键问题。

 

4.决策支持。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抽取指标后,根据指标模型进行运算和展现,与给定的市场判定值和指标阀值做对比分析,提供清晰的决策依据。

 

三、搭建商务智能技术平台

 

商务智能工具软件的作用举足轻重。分析仪表盘、战略仪表盘、操作性仪表盘及移动仪表盘等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了支撑企业战略分析指标,而利用数据抽取传输(ETL)工具软件来支撑各业务层海量数据的洗和筛选工作,包括利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改变数据获取技术(CDC)以及元数据管理技术(MDM)组成了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解决方案。这些数据集成、数据可视化和视觉设计感知使得企业经营绩效管控更为直观和便捷。

 

利用单个商业工具或单种技术来搭建企业经营管控平台将有一定的的局限性。因此,在利用商务智能技术设计企业经营管控平台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因素,设计了独立的系统架构。将商务智能工具仅仅定位为系统展现分析的工具,集成业务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业务层、数据层、业务员逻辑层、展现层分层架构。在业务层,利用ETL工具将分散在业务系统中的数据来进行清洗、抽取和转换,去除其在业务系统中不必要的逻辑信息和繁杂的冗余信息,关联业务系统中的各业务数据,向商务智能技术平台的数据仓库层来提供完善而有效的数据视图。在数据层,利用SQLserver建立数据库,将分析与业务逻辑运行分开,独立于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仓库管理。在数据库与业务层之间,利用ORM技术作为数据访问与业务的关系映射,程序员无需过多关心底层数据库表结构的构成,而只用去关心面向的对象的业务属性。在关键的业务逻辑层,使用.net技术、面向对象的C#语言搭建整个系统Portal框架。最后,在顶端展现层嵌入了专业BI工具MSTR(Microstrategy),作为最终指标的展现、钻取工具,供管理者和决策者进行分析与监控。

 

四、结束语

 

企业经营管控管理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一种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其根本是用商务智能的信息化手段支撑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发展,促进员工和组织的绩效完善。运用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建立全流程的指标模型,使企业在经营绩效管控过程中改善沟通、促进合作,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与优化。

篇3

关键词:管理体系化 模块化 体系融合 管理提升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研单位型号研制任务也急剧增长,为确保型号研制工作的安全、优质、顺利开展,国家有关机关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不同侧重的管理活动,也对承担型号研制任务的厂家提出了强制性的资质要求,如:质量体系认证、保密体系认证、环境/职业安全体系认证等;加之研制单位为了自身发展和内部管理,所制定的市场管理体系、技术发展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诸多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一方面,促进了研制单位的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规范,另一方面,也使得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管理头绪更加繁多,企业管理者要投入极大精力关注不同角度的管理工作,任务执行部门更是要频繁应对来自不同方面的管理检查,总体管理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成为诸多研制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科研单位的组织结构,普遍为各不同部门履行其既定职能的条块式管理模式,质量、安全、保密、进度等管理要素由各自不同的职能机关归口负责,各管理机关根据自身的管理目标和职责,分别制定有利于自身管理的、有不同侧重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各管理要素间难以达到合理的匹配和协调,到了执行环节,效率与安全、进度与质量等诸多管理要素间的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各不同管理要素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和匹配,系统地提升管理效能,本文提出以模块化思路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通过最底层的“执行文件”对各类管理要求进行融合,以管理效能评价促进各类管理体系的不断协调和总体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目的在于为研制单位系统地推进管理提升提供一种思路。主要包括科研管理的职能、科研管理体系构建、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的效果预估等内容。

1 科研管理的职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要想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必需要持续提供优质的产品,不断发展自身技术、努力开拓市场领域并最大化的增加效益,必然会使企业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不断增加并向纵深发展;相应的,其管理职能也将随之不断的扩充和深化。一个单位的业务及其特点决定了其管理的职能,目前,随着型号研制任务的增加,诸多研制单位的业务量不断增长,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使企业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得以持续发展,大多研制单位均从战略的高度,赋予了自身更加丰富的管理职能,归纳起来主要有:

1.1 完成任务

保质、高效完成当前型号任务,是军工企业生存的前提,也是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1.2 发展技术

为满足持续发展和长远目标实现,必须不断提升技术能力。

1.3 开拓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品牌效应,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

1.4 增加效益

健全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工作效率提高,最大化发挥企业增长潜力。

根据企业性质及业务特点的不同,其主要管理职能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其差异如何,总体上,各管理职能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他们共同作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 科研管理体系构建

2.1 科研管理体系架构

体系是系统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不同系统组成的系统。体系可大可小,总体系可包含无穷深入的、多个层次的小体系。而体系化建设,系指在总体系框架下,以持续构建和完善各类有机联系的体系为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

科研管理体系架构通常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按照上述不同的管理职能,结合科研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并满足各管理要素的要求,所形成的各类管理子体系的集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技术发展管理体系、收支预算管理体系、市场管理体系等;另一方面,是为科研管理的持续改进,而设置的效能评价体系,规定了上述各体系运行是否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同时对各体系的协调性、合理性、统一性予以评价。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推动科研管理体系化工作不断完善、持续改进并协调开展。

2.2 科研管理体系构建方式

科研管理体系总体上按照模块化思路构建,所谓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系统分解为若干模块的过程;一般情况下,模块具有以下几种基本属性:接口、功能、逻辑、状态;接口、功能、状态反映其外部特性,逻辑反映其内部特性。

具体到科研管理体系构建,首先,对企业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结合专业特点和组织结构进行模块化分解,形成层级明晰的业务模块树;其次,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全面梳理所涉及的管理要素,确定每一管理要素的具体管理要求(通常为管理手册);然后,就业务模块树的每一模块,根据某一管理要素的要求,从业务特点和管理职责两方面考虑其外部特性,即确定每一业务模块的接口、功能和期望达到的状态,这样即可进行某一管理要素所对应的该业务模块的管理流程的编写,最后,将所有业务模块的管理流程组合,即可形成对应某一管理要素的科研管理子体系。所有管理要素所对应管理子体系的集合,则构成了整体的科研管理体系。

管理流程和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在各阶段组织充分的讨论和评审,尽可能地做到体系内各模块间接口明晰、各模块功能完整,体系整体逻辑清晰、状态有效。同时,管理体系构建时,要充分遵循现行标准、规范和其它管理文件。

科研管理体系构建要结合企业当前现状,充分继承已有成果,对于已有的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按模块化方式进一步改进,对新建体系,按照上述思路构建。总之,按照统一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完善的原则进行。

2.3 各科研管理子体系的融合

目前,大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系文件主要由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三个层次构成,也有些体系文件包括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两层,这是根据管理对象和管理要素的特征进行设计的,可不必完全统一。为了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层次明晰,这里对各层级管理文件的概念予以明确:

管理手册:是证实或描述文件化管理体系的主要文件,是阐明一个组织某一方面的管理方针,并描述相应管理体系的文件。

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对组织运作过程的详细描述和规定,也是标准条款在组织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应用。程序文件的编制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

作业文件:是对企业某一业务流程的文件化描述,类似于软件编制中的流程图。

由于所有的管理要求在执行环节,均要体现在具体的一项业务或一个操作中,同时,考虑到现有子体系自身的完整性,因此,设想增加最底层管理文件——执行文件,将所有子体系的管理内容均体现在“执行文件”中,执行文件面向业务或操作的步骤而设计,体现各子体系涉及该业务或操作的管理要求,并考虑高效率、标准化等通用要求。实质上,是通过“执行文件”,实现各子体系管理要求上的融合。

“执行文件”编制办法可按照“程序化管理”的要求进行。所谓“程序化管理”,是对一系列按照工作内在逻辑关系而确定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所实施的管理方式。通常将反复出现的业务编制成具有确定性的程序,这些程序要说明进行某种活动或完成某项工作的内容、操作方法及其相应的规则系统和前后衔接递进关系(类似于软件的程序语句),执行人员只要按照编制好的程序去做,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编制“执行文件”时,应先对某一业务模块按照所对应的管理子体系(通常为质量管理体系)作业文件的要求进行程序化分解,其次,逐步将所涉及的其他管理体系的管理要求逐项赋予每一步动作或行为中,然后将每一步及其所有管理要求进行组合,并按照高效、标准化的原则进行优化和修订,便形成相应业务模块的“执行文件”,同时,通过“执行文件”对各管理要素的融合,也使得各管理体系的冲突和矛盾得以较为全面、直观地反映,以便较早予以修正和完善。

2.4 科研管理体系的效能评价和持续改进

为使科研管理体系能够持续完善和不断改进,建立管理效能评价体系是必需的。如前所述,科研管理体系架构通过最低层的“执行文件”体现针对某一业务模块的所有管理要求,使得所有职能管理体系在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有机关联和融合,并进而在程序化的实践中对各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匹配性予以验证。管理效能评价的作用则是将各职能管理体系作用的结果,以一系列适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评定后,自下而上地反馈至各管理体系的相应环节,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管理效能评价体系的范围要涵盖科研业务及其管理要素所涉及的所有上述职能管理体系,并根据科研业务的特点不同确定相应的评价办法,通常可采用试验验证法、评审法、客户满意度测评法、打分法等,总之,要综合考虑体系运行效率、工作质量、管理成本等诸多方面。

为使管理效能评价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开展,企业应指定第三方部门(既不是体系的组织制定者,也不是执行者)归口管理效能评价和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工作,该部门对“执行文件”的组织制定和管理效能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管理,并负责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应体系的管理部门,这有利于中立、客观地暴露各职能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为体系化建设工作的良性开展提供组织上的保障。

3 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推进

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工作应与企业业务工作一并纳入计划管理,明确时间要求及相关责任,高效推动。通常,对新建体系,列专项计划、组建专项团队推进,对于已有体系的改进完善,管理改进的计划内容应与相应时间段内的业务计划内容相关联,并包括体系应用、体系效能评价及改进措施落实等方面。体系化建设推进工作的计划制订、下发和监督执行应由归口管理体系化建设工作的部门负责。

4 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的效果预估

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就是一个体系化的过程,对于科研管理体系,通过以模块化设计为思路系统构建、以“执行文件”为纽带实现融合、以效能评估为切入改进完善、以综合计划为手段持续推进,实现从构建、融合到落实、改进的全过程管控;通过自上而下模块化逐层分解,自下而上的与实际运行密切结合的效能评估,以及第三方归口管理的顺畅反馈和过程监督,周而复始,实现不断完善和持续改进;通过计划管理,将业务推进与管理推进相结合,促进各项工作系统、协调开展。通过科研管理体系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各业务、各子体系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以实现企业在改进管理、提升技术、推动任务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健.论科技创新创业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改革[J].价值工程,2010(08).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 云服务 云计算

近些年来,中小企业获得了平稳健康发展,规模总量、技术水平、专业特色都有了较大提高,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但是,相对于一些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管理手段较为落后,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竞争逐步加剧,管理问题凸显,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中以服务体系滞后较为严重。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对解决服务体系滞后问题有着重要作用,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并且面临着以下问题:(1)企业对信息化认知程度不够;(2)信息平台开发过程中存在技术问题;(3)信息系统之间集成性差;(4)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和业务实践相脱节;(5)内部利益的相互协调存在问题。

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软件的成熟,而兴起的一种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1]云计算的兴起使得基于云计算的服务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逐步接受。云计算是通过将计算任务分布在由许多计算机组成的资源群上,是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去的计算力、存储空间及各种软件服务。云服务平台的建设开始对中小企业网络运作和服务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云计算服务模式,设计出一个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并对该体系架构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为中小企业利用云服务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方向。

1 面向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

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并且虚拟化的计算机组成的并行和分布式系统模式。虚拟化的计算机动态提供统一化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等服务资源。这些资源通过服务提供者提供给服务用户使用,当服务用户不使用时将其资源动态回收以供其他用户使用。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1)系统规划的前瞻性与阶段性;(2)功能设计的扩展性与开放性;(3)具体应用的实用性与有效性;(4)技术选型的先进性与安全性;(5)应用系统的整体优化原则。

基于以上原则,从逻辑分层的角度,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整个服务体系由基础设施资源、数据资源中心、应用支撑平台、应用平台、服务渠道等组成。整个服务体系须在切实的安全和标准规范体系、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下运行。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和安全设备等,是整个体系架构的硬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为各种信息资源提供共享数据库,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活动提供基础;应用支撑平台包括IaaS[2]、PaaS和SaaS平台,该平台是云服务平台的核心子平台;应用平台包括平台门户改造、中小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平台及窗口服务对接等,其中窗口服务对接是重点;服务渠道主要包括综合窗口服务入口、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入口及呼叫中心等。安全保障体系多层次、立体性地保障整体系统安全。标准规范体系是实现基础数据共享、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运作的基础。

2 云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W3C将SOA定义为:“一种应用程序体系结构,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所有功能都定义为独立的服务,这些服务带有定义明确的可调用接口,可以以定义好的顺序调用这些服务来形成业务流程”。[3]

采用SOA构建一体化的信息通道。利用其业务驱动的架构模式[4],松散耦合的服务和组件支持商务流程和用户的需求,并创建功能或者服务的“构件”,来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使云服务平台的信息通道更加通畅。

如图2所示,SOA的实施底层涉及对企业应用、数据的重用与整合;顶层则涉及企业数据和业务逻辑的综合应用,甚至是跨部门或跨组织的应用;而在底层与顶层中间,则是通过流程、服务以及协议的转换,实现业务与技术的融合,顶层组合应用与底层应用和数据的对接。

正是位于架构中间的几个关键的层次,使得企业应用可以随业务的变化而进行快速的调整与重构。同时,为了实现这种对接,各层需要建立一个一致的规约,这种规约通过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来实现。再次,为了保证企业级架构的健壮性,对各层服务提供有效的管理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消息路由和转换服务、监控服务、策略服务等。

2.2 中间件技术

采用中间件技术可以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的服务体系,从而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中间件是位于硬件、操作系统平台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5]在构建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在梳理现有业务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原有系统的应用和数据整合。中间件可以实现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屏蔽底层操作系统的复杂性,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从而降低应用信息服务构建的复杂性。

采用中间件技术的平台将注意力集中在服务平台的业务上,不必为应用系统在不同系统软件上的移植而重复工作,从而减少技术上的负担,也减少平台网络系统的维护、运行和管理的工作量,还减少计算机总体费用的投入。

2.3 SaaS技术

SaaS是基于云计算基础平台所开发的应用程序,面向的是云计算终端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软件应用服务。[6]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租用SaaS层服务解决企业信息化问题,实现服务应用的泛在访问。

基于SaaS技术与模式,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依托两个方面: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本次工程建设的全省云服务中心提供的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二是SaaS服务提供商负责组织培训、实施以及后续的相关信息系统的维护工作。中小企业无需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便可通过互联网使用这些信息系统。

3 结语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技术支撑。本文基于云服务平台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分析了一个面向中小企业的云服务平台体系架构。说明了该平台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能够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该云服务平台拥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魏生辉,郑依华,南凯.基于云服务的会议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12,38(4):233-235,238.

[2]许辉阳,李劼,罗霄翔.面向业务的云计算IaaS研究[J].移动通信,2011,9:20-24.

[3]章毓晋.图像工程(上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郑广成.一种SOA云服务平台架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12):228-231.

篇5

1.1课题背景

河北通建是一家以通信工程为主业,涉及通信工程设计、设备调试维护、软件设计、招投标、网络优化集成等多领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科学高效的核心管理、专业管理运行机制和严密的制度体系,全面构建母子公司体制,使其各司其责、相互协作、规范运作,实行一切靠制度管理。但通信工程行业做为通信行业的一个分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远远跟不上通信行业的脚步,公司要力争以信息管理系统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品创新体系与工艺创新体系,实现产品成本和质量的精细控制。

基于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及业务需求,结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及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公司拟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持续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公司于2001年开始实施自动化办公系统,将各子公司大部分业务处理纳入到了系统中。后于2005年又全面升级了OA系统,并集成了工程管理系统,从工程的收入、支出、质量、进度等多方面出发,对工程业务层进行了自动化管理。在此期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原来规划实施的OA及工程管理系统已经很难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于原系统的业务局限,使得好多非相关业务进入OA系统进行处理后,造成业务数据的急剧扩大,使效率大大下降。由于公司业务处理方式的变化,原OA系统也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限和问题,如人力资源模块中的员工管理方式变化造成OA无法管理所有员工、现在OA系统由于系统平台的原因,可维护性较低等。从而造成目前的公司信息化建设不能为高层提供全面、真实、及时的决策依据和相关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决定立足原OA与工程管理系统的实施经验,深入调研,慎重选型,进行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1.2课题研究意义

在公司迅速发展的同时,公司高层慎重决策,决定实施符合集团发展的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此可见,此次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对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完成以下任务:即实现生产、质量和安全一体,质量设计和控制进入生产全程,成本管理覆盖生产流程,仓库管理信息化,采购信息化,销售网络化,工程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时办公、远程办公系统,拥有商业智能和可视化的信息中心、数据仓库及知识获取系统。建立全面、统一、共享的企业信息网络平台。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将以其明显的通信工程施工行业特性为通信工程行业各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带动作用,进而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推动作用,并为之提供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的经验。

1.3通信工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现状

近几年,我国众多企业在积极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现已有数千家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而通信行业依靠其对IT技术和资源的掌握,始终走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最前沿。但通信工程行业做为通信行业的一个分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远远跟不上通信行业的脚步。

大多数的通信工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管理储备和技术积累,信息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就是因为它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去除了无效作业,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因此,在大多数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业务流程重组(BPR)或者业务蓝图设计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主要是找出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并规划企业未来的业务流程。由于施工企业业务流程复杂,同时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初期的业务流程的改进并不是彻底的。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他们更适合持续的业务流程改进。

2流程优化

过去几年,公司坚持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技术引进、持续扩能,企业实力迅速提升。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来的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其表现是,管理体系中的规范,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原有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处理过程与实际业务也没有良好匹配;并且,原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其他相关管理规范和制度以及实际业务之间存在差异,由此成为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瓶颈。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和强化流程管理,建立起以业务为纽带、以顾客为核心,关注价值(而不是关注过程本身)的管理文化,由职能型向流程型组织转化。

2.1流程管理体系优化目标

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业务、关注价值、以顾客为核心的、高效简洁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企业管理创新文化,提高持续改进能力,奠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基础。

流程管理体系的理想境界如下:

1)建立和完善以客户(广义的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模式;

2)流程应能简捷、合理地概括公司经营活动;

3)通过管理流程绩效来衡量公司、部门、人员绩效;

4)梳理出适用于流程管理的组织架构;

5)建设出充分及时反映流程执行状况的工具;

6)建设出推广、管理、深化的长期团队。

2.2流程优化原则

流程优化在企业实践中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不可视为一成不变,或认为经过一次设计后从此再无更改,一本万利。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客观事实,为了保证企业的流程体系适应企业的需要,要遵循如图1所示的三个通用原则。

2.3流程优化方法

根据流程优化的原则和要求,并采用价值链及ABC分析方法,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诊断,识别流程的关键点。从结构式来看,流程都有四个构成要素,即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活动的承担者。从概念而言,它们是流程的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但在不同企业的流程里,它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关键因素。

流程关键点的识别就是要找出对流程的动作产生深远影响的要素。通过流程评估与诊断,对企业的流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经过以上工作剥离出来的活动正是进一步进行流程优化的基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新流程的优化设计过程。

1)简化和集成横向活动。删除不必要的活动(非增值的活动),合并重复活动。

2)压缩纵向组织,适当授权,将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处,变职能管理为过程管理。

3)将控制、检查、核对等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由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消除单独由人工检验核对的工作量,提高流程的效率。

4)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一次性”处理和共享机制,将过去串行处理的一些流程转成并行处理,提高效率。

5)消除流程瓶颈,把流程看成一条高速公路,则流程瓶颈就是公路上的关口(检查站、收费站等)或车道过少的路段。清除瓶颈的方法有,将形式主义的检查撤消,也就是说在设计流程时,要尽量减少多余的环节。

2.4业务流程优化

根据制定好的优化方法,对已经确定的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这一节以物资采购流程为例,具体介绍本次实践流程优化工作过程。展开对业务流程的优化。

公司现有采购管理流程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与手工处理相适应的,因此为了合理组织物资供应、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结合管理信息化系统搭建的信息技术平台,对现有的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诊断、优化。

2.4.1分析原有流程

全面分析现有业务管理流程,包括:

1)明确业务管理工作的范围

2)诊断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调研收集到的资料,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质按量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制定采购计划、签订合同、物资入库、货款结算、物资出库和库存控制以及合理分配采购资金、合理调配运输工具等管理工作。

主要流程如下:

1)各施工部门填写材料申请,包括数量。

2)各施工部门与物流中心询价,确定大致。并计算出材料总价。

3)报工程管理部工程主管审批。

4)如果材料款大于10万元则报工程管理部主任审批。

3)物流中心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了采购价格后,确认是否执行采购,若是则实施采购,否则早各施工部门重新提出材料申请。

4)物资将直接送到各施工处,到达指定目的地后,各施工处分别计量、检查物资质量,对不合格材料拒收并通知物流中心。

2.4.2分析诊断问题

通过分析诊断,企业现有物资采购管理流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网下执行步骤过多,共享率低,出错率高

这两个流程中,询价步骤与申请流程转采购流程的数据转换均为网下人工执行,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流程所有数据均采用附件形式,需要人工处理,且由于格式不统一,无法自动分析汇总,也就无法实现工程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2)采购流程耗费时间长

各部门之间的收集、交换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类单据和报表,由于人工处理这些单据和报表,信息不能共享,延误了单据和报表的传递,致使工作效率低。

3)人力资源浪费,办公开支高

工程材料申请与采购流程主要涉及三个部门:施工处、工程管理部和物流中心。在人员结构上,这三个部门都由一个领导作为总负责人,下面有几个分管不同业务的主管。据了解,工作量很大,很繁琐,容易出错。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信息系统利用率

2)优化采购流程,缩短采购时间

3)高效、充分地利用信息。

具体流程分析结果如表1。

2.4.3新流程设计

通过对原有物资采购流程的分析,新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优化说明如下:

1)消除了所有网下操作,提高信息共享率,提高执行效率。2)采购由库房主管发起,优化操作步骤。

3)审批结束后,领导将审批后的采购计划通过网络直接下达给采购主管。

4)将原附件形式的采购申请改为列表式,为以后的数据分析预留接口。

3系统需求分析

3.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如表2所示。

3.2功能性需求

3.2.1工程管理需求分析

在目前正在运行的工程管理系统中,公司高层对分公司、子公司工程的各项数据无法做到很好的监控,同时也无法做到实时的跟踪和监督,无法得到有效的统计汇总数据。工程管理系统在财务上的数据不准确,无法形成公司高层需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工程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无法做到无缝的结合等。

新系统将在很大程度解决这些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工程通过规范的数据支持公司高层的实时跟踪与监督、实时的统计汇总数据。与财务部门系统预留接口,将与工程相关的财务数据直接导入到新系统中,以方便形成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

3.2.2材料供应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公司的采购业务由物流中心与服务中心负责,全部通过原有信息系统及手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没有通畅的信息传递平台,加大了人工工作量,而且数据复杂,效率低下,容易出错。这些原因给采购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采购失误。新的信息系统将实现从采购至入库、使用、回收等过程纳入到统一的平台上来,从而实现快捷、准确的采购申报流程,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供应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2.3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各种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调配、薪资福利、绩效考核等的各种信息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缺少平台化的系统支撑,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和人事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拟实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对组织管理、职位管理、人员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实现信息化。

3.3非功能性需求

安全性: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不能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包括:网络环境、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备份系统、数据安全等。采用有效的技术和工具,防止非法入侵,并能监测网络安全中的漏洞,排除安全隐患。

稳定性:要求系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不论是在低负荷还是在高负荷的情况下系统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高效性:系统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能够处理较多的客户连接,而且系统在进行集中批量处理时也能高效运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今后在一定时期内的业务需要。

先进性:系统采用的技术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目前技术发展的潮流,并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可维护性:系统要具有非常好的可维护性,提供良好的运行日志,提供界面友好的管理界面,系统易于扩充和部署。综上所述,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管理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使领导决策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在此种情况下,公司需要一套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功能强大、技术构架领先、可以实现集中管理的信息系统。

4系统设计

4.1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前期需求调研,从功能架构上看,系统由决策支持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综合办公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分公司扩展子系统构成。其中工程管理子系统又可划分为成本管理、收入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材料管理、机具管理、仪表管理等模块,综合办公又可划分为公文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后勤管理等,人力资源子系统又可划分为考勤管理、培训管理等,分公司扩展子系统则包括专门针对分公司开发的实用工具,如库房管理、车辆管理、工具管理等。以下仅以人力资源子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4.2系统体系结构

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功能子系统内部的软件架构设计采用三层结构:UI层、逻辑层、数据层。

4.2.1UI层

接入层是业务系统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由接入逻辑构成。接入逻辑分为接入界面和接口服务。对于系统使用者(内部和外部),提供多样化的接入界面,实现对业务逻辑的接入;对于与系统相联的外部系统,向业务逻辑层提供一组接口服务,业务逻辑层通过接口服务完成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UI层使用B/S结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系统。

4.2.2业务层

业务层处于接入层和共享数据层之间,通过数据层的数据操作对象访问业务数据,向接入层提供统一的业务逻辑过程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由一些功能模块组成,这些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功能组件组成,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逻辑容器。接入层通过业务逻辑层的相关业务组件访问共享数据层,并实现相应的业务功能。

4.2.3数据层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中的数据子层存放系统中用到的所有数据。数据层的数据操作组件向业务层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操作对象,用于屏蔽业务数据的存储、组织和访问的细节,实现业务数据的充分共享。业务层必须通过数据操作组件访问业务数据,这些业务数据包括共享数据和私有数据。数据层中的数据组件组成数据操作组件库。

1)UI层:将企业不同角色的相关人员通过Internet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并能有效整合第三方的系统。

2)业务流程:可灵活配置的流程引擎。其中业务流程和工作流都是可视的,企业可以随时查阅每一项业务的流程规则、路线、处理状态及参与者,用户的操作也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

3)业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使所有的业务都作为功能插件连接在业务流程上,这些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甚至更换。

4)基础平台:将包含有各种底层存储、计算和传输的技术细节通过封装进行屏蔽,有效降低系统集成、应用部署的复杂度。

4.3系统设计理念

4.3.1核心设计理念:协同商务,集中管理

1)协同商务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建核心企业的最佳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流,协同各生产经营单位和部门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2)集中管理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障碍之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不同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但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是一切现代化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业务基础数据的实时垂直采集;②管理信息穿透各中间管理环节的直接统计汇集;③管理指标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

4.3.2设计思想

河北通建信息化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以工程施工的监控为基础,物流、资金流的合理组织和协调控制为重点,通过信息流贯通协调物资流和资金流。

在具体的设计思路上,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施工管理———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平台:通过全面计划预算的编制和分解,描绘企业的经营管理蓝图;通过对工程施工中进度、质量、成本、收入等数据的实时汇集,为公司高层对公司运营的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和标杆。

在市场预测基础上将工程收入详细划分为施工收入、工程收入、分包收入等内容,制定详细工程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调整,为协调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成本、进度与成本等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种种关系,为市场需求、协调生产和协调材料的采购、协调资金提供指导性的预测和支持。

2)材料申请采购管理:以材料申请单为核心,材料物流流向为主线,配合合同管理、采购价格控制、材料验收控制,为公司物资供应业务的组织、监控和协调管理提供支持。

3)财务管理:资金流是企业一切业务运行的血液,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保障。

配合公司所有工程施工动作,结合现金流量计划和各种费用情况,将工程施工中发生的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与工程管理密切结合,实现资金流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

实现会计核算过程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处理并支持期末业务处理的手动调整。

4)项目管理和责任中心管理:支持某一项目的计划预算管理、项目的成本费用核算和控制等管理;支持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的计划预算管理,利润、收入和成本费用等各类指标的核算与控制。

5)管理决策统计分析:管理软件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信息平台,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为管理决策提供各类报表信息、各类指标查询及统计分析数据和随机的实时查询信息。

6)技术架构

采用B/S结构:由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支持多数据库:SQL、ORACLE、SYBASE

7)可扩展性和接口:本设计思想为集团型的管理方案,具有一体化的设计,组件式的结构,模块化的设置。它是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充分考虑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支持数据的引入引出。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和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无缝连接。

4.4子系统设计(仅以人力资源为例)

4.4.1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设计

人力资源包括以下子系统:组织管理、职位管理、人事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绩效考评管理等。

4.4.1.1员工管理

员工管理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提供公司合同工与计时工的管理,包括增加员工、编辑员工、减少员工和员工岗位调整四个功能,各分公司若需要增加减少员工或调整员工岗位,必须按特定的流程办理。这四个功能的业务流程如右图2。

同时本模块还需提供员工信息查询方法,实现多角度的员工统计汇总(例如按政治面貌统计、按受教育程度统计),最终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员工信息内容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入职时间,合同信息(一条至多条),证书信息(零条至多条)、培训经历(零至多条)、所在部门、家庭住址、籍贯、个人电话、个人邮箱、公司电话、公司邮箱等。

4.4.1.2派遣工管理

公司员工中不仅包括合同工与计时工,同时还包括了一部分劳务派遣工,他们与其它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工作合同。我公司无法得到此类员工的详细资料,所以这部分员工的管理要单列出来。

各分公司如需使用劳务派遣工,则需要在此系统中提出派遣工用工申请,信息包括用工数量、岗位、性别、学历、年龄等条件,审批完成后即可与劳务派遣公司联系,再将派遣工的名单及相关信息上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完成后即可使用这一批劳务派遣工。具体流程如右图3。

4.4.1.3培训管理

河北通建将培训看成是提高员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每年都有大量的员工被送去培训,并有大量员工选择函授进修,所以培训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本系统将培训管理的全过程纳入到信息管理的平台中,实现培训管理的全过程自动管理。

员工培训的信息包括:姓名、部门、时间、主题、内容、地点、方式、组织单位、费用、性质等,完成后还可填写证书的相关信息,三个月后还要填写培训效果评估反馈等内容。培训所有信息均需按不同条件汇总查询。

培训从申请到结束流程如右图4。

4.4.1.4考勤管理与请假管理

正如人力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考勤管理也是员工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目前运行的旧系统中,考勤管理很不完善,并且由于工作关系,部分人没有填写考勤记录的习惯,导致请假系统运行也不是很正常。本系统将对此部分做大幅度的改动,将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招聘工)按要求自行申报考勤,各分公司每个月所得到的数据均来自员工每天申报的考勤。同时请假系统也将与考勤系统关联起来,请假期间的考勤将不允许申报。员工每天的考勤信息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所在地、工作状态、简要描述、交通情况、住宿情况、加班情况等。其中交通情况包括起止地点、交通车辆类型、车票价格等;住宿情况包括住宿类型、住宿费等。

本系统充分考虑到公司员工对计算机的使用程度和方便情况,为最常用的部分(考勤等)提供了两种申报方式:本人申报方式和项目经理申报方式。本人申报方式适用于网络公司等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水平均比较高的部门,项目经理申报方式适用于施工部门,可由项目经理代替申报考勤。考勤申报的模式如图5。

请假模块将按照公司制度实现,仅实现考勤部分,对薪酬部分不做实现。具体流程如图6。

4.4.1.5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相对比较简单,是公司相关主管领导对负责部门的一个测评,填写后人力资源部主管存档即可。如右图7所示。

4.4.1.6权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中另外一个核心就是员工权限管理,本系统将会把权限管理贯彻至所有方面,大点某功能模块的可能性,小到一个流程的步骤的是否允许审批,完全依赖权限系统。

本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授权管理,当甲员工出差时,可以将自己的权限授于乙员工,这样乙员工可以临时获得甲员工的全部权限,直到甲员工再次登录时,乙员工临时获得的权限将被甲员工自动收回。

如果乙员工被临时授予权限,那乙员工代替甲员工实施的操作行为将被以乙员工的姓名记录下来,其后注明何时何人授予的权限。用于区别甲员工本人的操作。

5项目总结评估

5.1系统上线运行情况和整体收益评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北通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管理电算化、网络高效运作的成功经验,整合业务、统一规划,实施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项目一期规划和目标,建立了科学统一的编码体系,实现了工程管理/综合办公/人力资源的业务一体化管理。

目前,本项目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目前系统运行情况比较稳定,新系统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2项目带来的应用成果

1)工程管理系统实现以工程为中心的施工/管理一体化。以客户服务为核心,实现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效益等情况的实时跟踪,融入到自动化管理当中。

2)工程管理系统实现主工程管理/子工程管理/发票管理/回款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分公司扩展模块实现了库房管理(工具/材料)/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员工从聘用至离开公司全程跟踪服务。使整个公司的管理效率更上一层楼。

3)财务系统与物流系统紧密集成,物流凭证自动生成,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收付款业务与销售、采购部门顺畅衔接。

4)完成物流中心管理系统与财务、销售、采购等系统的数据集成。

5)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口方式,全面使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消除了数据传输的滞后问题。

6)借助设备管理系统,使河北通建能够实现公司各部门的设备档案、设备日常维护信息实现集中管理。

7)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完整的职位和职务体系,对全公司的人事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校对。

5.3项目带来的管理成果

1)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了统一的编码管理制度,完善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业务信息的高度集中和流程的固化,保证了业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和事后责任的可追溯性,减少了人为的因素,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2)实现了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化的实施使企业信息化的资源得到了集成和共享,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物流更加高效快捷,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培养了一支管理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他们必将成为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4)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信息化的实施,淡化了部门意识,强化了流程管理,使企业管理由科室层次管理逐步向流程化管理转变。

5.4个人工作情况总结

李磊:(业务流程优化)负责业务流程优化的分析和设计工作,设计出新的业务流程。

孙蓓:(系统需求分析)负责系统业务调研、系统业务需求分析,并对系统功能、性能和信息安全提出要求。

张明月:(系统设计部分)负责设计系统的体系框架、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型。

李兵:(系统选型部分)负责对几家投标公司的指标对比分析,综合评估。

张健:(系统测试和评估)负责系统的测试用例的设计、系统性能测试的分析、项目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

5.5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项目的后续实施过程中,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在后续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宣传信息管理系统理论,并进行深入的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培训过程中,在进行操作培训、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理论培训。

篇6

[关键词]电力调度 信息技术 运用

中图分类号:TE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303-01

前言

信息管理的主体是部门的安全以及生产,辅以办公室自动化管理。信息管理的框架针对的是调度中的财务以及人身安全,构建管理对象的信息空间,为调度的信息系统提供畅通的流动渠道。本文简要的介绍了电力管理方面的现状,详尽的研究了信息系统。

1 信息系统结构

采用数据库联合网络合成的电力调度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内部建立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调度管理的网络化。在MIS系统中加入调度管理,通过对生产数据、停电检修等信息的监测掌握,实现自动化管理,促进调度管理工作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的转型。电力调度运行的安全性是电网运行状况的重要根据,为了使必要信息的合理公布,如停电相关数据等要发出公告,这时就产生了调度数据记录的安全和公共之间的矛盾,信息系统应构建基于Web三层体系结构与基于服务器/客户结构才能实现这一要求。

1.1 基于服务器/客户提醒结构

这一结构的信息技术适用于电力系统的范围内,用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这一系统包括:

(1)采用大型商用数据库;

(2)以企业内部网络为依据,Windows2000/NT为开发平台;

(3)分级权限管理用户;

(4)实现网络化的管理。

将此体系运用于数据库中,在服务器的一段放置数据库,使得数据库能够分析和计算出相应的数据并分析。客户机的主要功能为提供数据给客户,是客户能够连接至局域网内,保证服务器中数据资源的共享。其优点在于信息开放性,为自动化系统提供数据库信息的支持和信息化的网络平台。

1.2 基于Web的三层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其三层结构为:

(1)表示层。主要负责人机或UI界面的处理工作,包括调度界面、调度信息以及调度动态数据显示等。

(2)业务逻辑层。作为最重要的一层,业务逻辑层主要为表示层提供支持,对表示层的调度数据进行判断检查,选择与数据称的交换方式,同时也对数据称进行操作和访问。

(3)数据层。对调度数据进行管理和处理,是三层体系结构的基础和保证。

该体系结构运用于电力系统范围以外,其共享内容包括:

a.远程用户通过浏览器进行数据浏览和访问。

b.综合信息通过浏览器为最终决定提供参考方向。

c.电力公共信息系统通过浏览器对外各项公告。

d.采用多极化用户管理权限,保证网络化管理的实现。

2 电力调度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2.1 工作流管理系统概念。所谓的工作流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运作机制,它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工作流的自动化主要体现在业务过程中的各个事件的有效管理,自动化的主

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事件的自动激活和事件间的自动连接。一个客户端驱动工作流模型体系结构分为三层结构: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系统。也可称为客户端、服务端和后台数据库。整个调度管理(DMIS)系统采用的是两层加三层的结构体系,涉及到两类客户端程序:运行于应用服务器上的程序和运行于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在三层应用程序中,可以通过浏览器,直接在页面上完成一些简单的活动。

最上层的数据服务层使用工作流数据库来控制工作流程程序,包括工作流定义数据库,工作流实例数据库和用户应用数据库。中间的逻辑层,使用数据库来管理所有用户需执行的工作,并产生每一用户独立的工作清单。底层的用户界面,采用HTML和.NET2008C#技术,用户通过IE浏览器以Web形式进行操作。

2.2 电力调度分布式工作流系统的相关设计。作为电力调度系统的另外一个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对调度进行分区和分级的模式来进行,从而实现电力调度机构对于相关调度功能的控制。这个特点也是进行正常电力调度工作的流程进行相关设计和应用的必要条件。但是分区和分级并不代表这些调度机构是孤立进行的,而是通过相辅相成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每个级别和区域的正常工作,所以在各个级别之间的调度过程必须进行信息的相互传递和交换等措施。对于流程的流转也必须进行相关的纵向的布置和相应区域内的传输,这个方式就是广域传输。而这个广域传输的实现必须采用分布式的流程交互集成才能满足。

就像上文提到的广域传输,在进行电力的调度和相关的实施的时候,每个过程的上下级的信息交流和交换属于纵向的信息传递,分布式的流程能够满足纵向的广域部署的传送和运输。多个系统之间的流程和多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协调是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流系统的设计时必须注意到的。跟调度工作流系统一样,调度类流程也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进行调度业务的相关工作时对其他业务系统的调度也是必然会发生的。

DMIS流程在现实的背景里,主要是进行事物处理的相关工作的,这个流程所管理的对象以及各个数据之间有很大的相关性,为了实现工作流系统我们可以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平台基础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是由于工作流所管理的相关对象都存在于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的设计平台中。同时,如果要查询或者统计流转的现实结果,那么管理系统的操作是必须的流程,如果是对于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加工功能的管理可以采用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可以对工作量进行缩减。

流程引擎是基于智能化电网的调度技术,同时支持系统的开发,也是工作流服务的核心。首先是路由器的分配,然后是访问缓存、解析模型,进而处理相关的流程模型性格元素,最后,进行最终的启动、发送和追回以及回退等的操作流程的工作。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就组成了流程引擎的流程的流转工作。

3 结束语

电力调度一项综合工程,它是信息技术、理论、人员素质的集合体。信息化背景下的电力调度,可以使电力部门的信息管理更加科学、合理。随着智能电网的到来,信息系统也将向智能信息系统进化。因此,我们抓住机遇,跟踪最新技术,促进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林,朱向立.基于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调度市县一体化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152-153.

[2] 何光层,浦恩敏,肖顺巧.浅谈电力调度运行人员工作风险及预控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147-148.

[3] 吴树鸿.浅析UPS系统在电力调度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0):136-137.

篇7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信息系统

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主辅分离工作的实施,使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无序竞争的强大压力下,各电力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竞相压低标价。在失去了行业保护的情况下,它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其能否加强自身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成本,能否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将成本支出降到最低。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从预算的制定、计划的下达,到费用的归集、控制,再到成本的分析、考核,几乎全部依靠手工来完成,信息化程度非常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本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过程产生一套能在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备和系统软件支持下适合于本组织管理工作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针对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而建立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部活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两个最关键的环节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一)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和用户需求分析(包括组织机构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等),即解决新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1.系统组织结构、功能、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对现有操作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了解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具体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进行改进优化。

2.数据流程分析与逻辑模型的识别。在充分了解现有系统业务流程以后,把数据在组织或原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出来,舍去具体的组织结构、信息载体、物质、材料等,仅从数据流动的过程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包括对数据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存储过程等),就可以得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3.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将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转换和优化,改造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用一组图表工具来表达和描述。

4.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是系统分析报告,它是对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向有关领导提交的报告,为下一步的系统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获得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设计和具体物理模型的设计,本文只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是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进行大致设计,将整个信息系统按功能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系统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划分和模块结构图设计等。

二、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步骤,笔者对电力施工企业涉及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及其职责权限、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

(一)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分析

1.市场开发部对外签订工程合同。在收到工程中标通知书以后,市场开发部应尽快与建设单位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合同价、工期、工程款结算方式等重要事项。

2.经营管理部对内编制预算。外部合同签订以后,经营管理部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总价款和其他相关条款,运用工程概预算专业知识,编制出该工程的预算利润和预算成本,同时制定出该工程的内部承包费用,并与负责该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部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在内部承包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内部承包合同价、工期要求、奖惩办法等。

3.项目部上报形象进度报表和结转成本费用。工程开工以后,项目部应定期编制工程形象进度报表上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同时,项目部应将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有关的所有成本费用支出(直接成本)通过账务处理进行分类和归集,并定期结转到公司财务部。

4.工程部对工程形象进度进行认定。对于项目部上报的工程形象进度报表,公司工程部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和审核,之后将认定的工程项目形象进度公司各部门。

5.财务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公司财务部根据经营管理部与项目部签订的内部承包合同总价款和工程部认定的工程形象进度,计算出该工程到目前为止应发生的成本支出,然后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支出(直接成本)进行比较,核定其节超情况,并按成本分项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其原因,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6.各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考核。工程项目在完工以后结算以前,各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该工程项目涉及费用支出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机具物资部门应对该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是否发生机具丢失、报废和维修情况以及涉及费用的金额进行核定;办公室应对该工程项目在工期内是否使用了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如纸张等以及折合金额的多少进行认定,等等。以上工作完成以后,财务部将各项与该工程项目部有关的成本费用支出(直接成本)进行汇总,计算出该工程项目的实际结算成本,然后用结算价款减去结算成本,就是该工程项目所节约或超支的费用金额。

(二)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

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如图1所示。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在现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改造成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由于系统比较复杂,笔者采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用一套分层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整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1.顶层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系统的外部实体包括企业各部门、项目部和公司管理部门等;系统的输入数据有合同信息、工程形象进度、工程项目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主要的输出数据有成本分析结果和成本考核结果等。

2.中层数据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最主要的三项功能是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3.底层数据流程图。

(1)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汇总(P1)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成本结转是在项目部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所有成本费用支出,项目部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进行分类和归集,并定期结转回公司,为内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据。成本分摊是在公司机关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管理费用、辅助费用等,公司财务部应选择合理的比例将这些费用分摊至每一个工程项目。成本汇总是将项目部结转的直接成本和公司财务部分摊的非直接成本进行汇总,得到该工程项目的总成本,为外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据。成本表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直接成本表、非直接成本表、总成本表。

(2)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分析(P2)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内部成本分析是将内部合同价与工程形象进度相乘,计算出该工程在当前进度的理论成本值,再将其与直接成本的实际值作比较,判断成本的节超情况,并可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分别分析各个成本项的节超情况及原因。外部成本分析是将外部合同价与工程形象进度相乘,计算出该工程在当前进度的总成本的理论值,再将其与总成本的实际值作比较,判断总成本的节超情况及原因,并可分直接成本、非直接成本进行分项分析。成本分析结果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内部成本分析结果、外部成本分析结果,表现形式可采用曲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

(3)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考核(P3)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6所示。

内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将该工程项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涉及各部门的其他费用支出进行归集,然后与内部结算价进行比较,考核其成本节超情况。外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将该工程项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进行归集,然后与外部结算价进行比较,考核其成本节超情况。成本考核结果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内部成本考核结果、外部成本考核结果。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通过对上述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和改造,设计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见图7)。

由于在系统分析阶段已对主要的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所以下面只对“系统初始化”和“系统维护”的主要功能进行说明。

1.用户权限管理:对使用系统的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以达到内部牵制、相互监督和制约。

2.项目信息录入:输入或导入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工程项目基本信息应主要包括:编号、合同名称、简称、电压等级、工程类别、项目经理、项目财务主管、项目出纳、是否签订外部合同、外部合同价、工期、是否办理外部结算、外部结算价、总成本、外部结算节余、是否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内部合同价、是否办理内部结算、内部结算价、内部结算成本、内部结算节余等。

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以备查询和其他系统调用,或者当系统数据遭到破坏时可实现数据的恢复。

4.系统升级:当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制度发生变化以后,可将现有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文在充分分析电力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希望能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为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全面信息化提供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贺盛瑜,孙艳玲.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耀武.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2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变的愈来愈大,项目的技术工艺日趋复杂,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专业化的分工愈加精细。项目开发的成败反映出某个国家、地区或者企业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项目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被各大企业所重视,日益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作为施工企业时刻处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够在环境中保持较强的生存能力。若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施工企业需要合理评价自身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了解企业,改进企业管理。

一、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影响要素分析

建设项目是最常见的项目之一,其特点是:实施风险大、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建设周期长、耗用的资源量大。从施工企业的角度来看,影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因素比较多。笔者经过分析,在本文中主要从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企业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水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企业项目管理体系

建立有效的项目管理体系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依照项目进行管理的企业,要确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形式,设计和开发一套适合于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企业组织管理体系设计要结合项目管理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责任和权利的分配与界定、项目管理支持体系、项目管理监控体系。

在设计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时候要考虑解决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多头管理,要合理分配部门主管与项目主管见的权利;二是,项目与项目间的平衡问题,要正确处理不同项目间利益分配的问题;三是,人员的激励机制,要客观有效的量化考核。

企业中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高效率的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使用将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运行项目管理体系的能力。

2.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

项目管理若要顺利进行需要人员之间合作和资源之间合理协调,因此一种协作性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助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全体人员的共同信仰的理念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全员对项目管理的支持和部门经理与项目经理的协作上。

职能型的组织结构最大的弊端是横向沟通困难,这是开展项目管理的最大障碍。因此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由“职能型”向 “项目型”转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环境项目资源的约束,能够推动项目管理的效率。

3.企业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水平

施工企业要进行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所谓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是指项目管理标准方法的开发,这种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能够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被反复的使用。一个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水平决定着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

项目管理战略规划可以使企业上下步调一致,减少错误的发生。随着员工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学习效应的提升,企业可以从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整体协调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项目管理战略规划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了一个沟通项目整体目标的工具。它可以在企业顶层至底层,底层至顶层、职能部门至其他部门间形成反馈环路,提升沟通效率。

项目管理战略规划是一个标准的、结构化的平台,它能够提供一个方法合理、逻辑有序的思维过程,这样项目经理可以在其帮助下做出正确决策。

二、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价要有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客观程序,不能够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需要界定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与研究对象相关的评价标准,然后进行定性分析,选择与评价对象相关的指标构成预选指标的集合。这些相互联系的能够敏感反应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和存在问题的指标集合就是施工企业项目个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构建通用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即各项评价指标的概念要确切、科学,评价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计算的范围明确,应尽可能全面合理的反应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要增加客观性、减少评价人员的主观性,尽可能反映项目整体效果和内在的联系,反应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

2.系统性

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评价结果是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联系的表现。因此,在评价是应该考虑各种因素的相关性、整体性、目标性和有序性。

所谓系统性应该是评价指标的熟练和指标体系的结果能够全面系统的反应评价目标,从整体的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系统的结构,不同类型的指标间不能合并,不能有交集,主要的指标和伴随指标有主次关系不能并列。

3.动态性

动态性指的是评价指标体系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管理的动态变化,能够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管理状况。

4.可比性和可测性

可比性指的是评价指标能够反映评价对象的共同属性,不同指标的量能够转化为能够相互比较、计算的量。

可测性指的是评价的数据能够进行确切的测量,是可以测定衡量的,而不是模糊不定的。

5.实用性

实用性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符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评价标准适当,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体、可测量,有层次、有重点、可实施、可评价。

三、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按照项目管理的五个基本过程(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和收尾),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两项(项目综合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体系运行程度),建立施工企业项目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由此,产生出7个一级指标:项目启动能力评价、项目规划能力评价、项目执行能力评价、项目监控能力评价、项目收尾能力评价、项目综合管理能力评价和项目管理体系运行程度评价。

根据已有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和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笔者采用了38个指标对构建的7个一级指标进行描述,包括:项目需求分析水平、项目可行性研究水平、项目方案策划水平、范围界定水平、项目进度、费用、质量规划水平、项目风险规划水平、项目采购划水平、项目团队的效率、团队成员的合作水平、团队成员学习水平、项目信息管理水平、冲突处理水平、按计划执行水平、项目协调水平、合同管理水平、项目跟踪水平、项目范围变更控制的水平、项目进度、费用、质量的控制水平、风险识别、评估及控的水平、项目按时完工率、质量验收合格率、项目交付使用水平、客户满意度、项目评价水平、企业高层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文化与组织机构对项目管理的支持度项目管理各过程的衔接水平、项目管理中文档资料的完整性、企业项目化管理水平、目管理战略规划水平、多项目管理水平、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培训体系立情况、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使用效率。如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戴家信,姚锦宝.基于事故致因理论的施工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7(04).

[2]李万庆,周冲,孟文清.未确知数学在建筑施工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02).

[3]王立海,赵闻.项目管理理论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陈楚天.浅谈业主对建筑工程的管理[J].市场论坛,2006(08).

[5]邱洁.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基建优化,2005(03)

篇9

关键词: 云计算; Openstack; 建筑项目管理系统; 多租户; SSH框架

中图分类号: TN911?34; TM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19?0120?05

Abstract: It i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common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problems in virtue of the current popular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This system adopts the multi?tenant design pattern. The independent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by the architecture companies by means of registering and renting the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avoid buy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oftware again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project. The Openstack cloud platform is used to provid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in the system. The administrator allocates the infrastructure elastically according to the quantity change of tenants, which can utilize the input infrastructure to the maximum extent, and avoid the waste and insufficient problems caused by the traditional one?time hardware input. The project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pular open?source integrated framework SSH of Web application program, takes advantag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ble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can adapt to the future requirement change of the project, and is beneficial to later project maintenance.

Keywords: cloud computing; Openstack; architectur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multi?tenant; SSH framework

0 引 言

目前,各行各业都争相使用云计算技术以达到自己的产业优势,也逐渐出现了基于云平台的各种应用。但针对建筑项目的云计算应用却很少。建筑项目管理软件能够为建筑业自身的专业化需求提供专业化的管理服务,以达到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节约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通过利用云计算技术人们可以租用远程计算资源,企业再也不用为了购买硬件、构建数据中心做大量的前期投入,也不用为软件安装、系统维护投入人力、物力[1]。这种计算模式是一种创新,对于无论多大的计算能力和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用户都可通过互联网获得;同时它也是对商业模式的一种创新,对于计算和服务,用户可以取用自由、按量付费[2]。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可行性分析

在经济方面,项目开发完成后需要的云平台有两台IBMx3650服务器;开发使用Eclipse作为IDE,使用TortoiseSVN进行代码管理,使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所以开发中基本不存在软件方面的成本;OpenStack是个开源的项目,部署云平台时可以充分利用开源优势,免费使用OpenStack项目。在技术方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云平台采用OpenStack开源项目搭建;整个项目开发采用SSH框架,而SSH在企业级开发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综上,从经济上考虑成本是可以接受的,从技术上考虑,使用的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完成项目开发[3]。

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面向的是所有参与建筑项目的用户,做为一个多租户的系统要保证租户的数据安全,要有很好的数据隔离性,项目投入使用后要求项目在软件上也能够扩展[4]。

(1) 管理员

具有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最高权限,具体体现在能够对用户、企业、项目进行管理,以及负责整个项目的运维。管理员用户包括的功能模块为:首页管理、系统管理、账号管理、业务功能模块、移动端管理、规范管理。管理员用例图如图1所示。

其中,基于云平台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首页经常更新,将本产品的最新消息显示在页面上,公告列表要能够添加、编辑、查找、删除公告。默认PMC列表的企业会显示在页面上,方便客户了解现有的PMC合作单位。管理员应该能够添加、删除PMC合作单位,当PMC单位较多时要能够通过公司名称查询对应的单位。页面上显示的PMC合作单位的顺序有时要调整,在PMC列表中管理员要通过上移、下移操作调整PMC合作单位的顺序。产品介绍在产品介绍标签页中能够编辑产品介绍信息、更改产品的使用价格,保存编辑内容,确保再次打开首页能够看到编辑过的信息。

(2) 甲方用户

甲方用户根据岗位不同对应的权限也会不同,图2为甲方拥有最高权限岗位的用户对应的用例。甲方用户登录账号后会进入我的工作门户页面,在该页面能够显示我的本周任务、负责项目的概况、接收的资料、共享的资料。报批报建是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报批报建流程,用户可以查看工程项目的报批情况[5]。资金管理用来管理各个阶段资金的使用情况及资金计划。进度管理用来查看工程各部分的进度情况。资料管理分为分类管理、我的资料、共享资料三个部分。

(3) PMC用户

PMC用户的权限和甲方用户的权限是基本一样的,只是PMC不负责项目的报批报建,所以也就没有报批报建模块。PMC用户资金管理分为资金计划和资金支付,资金计划模块管理项目资金的使用计划并向甲方提出申请,资金支付查看甲方资金的支付情况。PMC负责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是PMC管理的重点,分为进度计划、本周任务、形象进度、分析汇报。进度计划用来对整个工程进行计划,可以编制计划;本周任务显示本周的任务;形象进度可以新增、删除形象进度,并对已有的形象进度进行修改;分析汇报分析整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向甲方、协作方做汇报,以掌握整个项目的进度。PMC用户用例图如图3所示。

(4) 协作方用户

协作方包括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功能模块。进度管理模块协作方主要负责监督工程的进度,并能够编制进度计划;资料管理可以查看工程相关的资料文档[6]。

2 系统设计

系统云平台是在三台IBMSystemx3550M4(7914I01)上运行OpenStack云平台实现的,OpenStack云平台在IBM服务器上搭建成功后,可以享用云平台提供的IaaS,本系统要用到的四类服务器都运行在OpenStack云平台提供的云主机上,租户访问系统时首先会通过Nginx服务器,在系统中使用Nginx服务器做负载均衡。系统使用Squid作为缓存服务器,Squid是一个缓存internet数据的一个软件,它接收用户的下载申请,并自动处理下载的数据,Web 服务器使用 Jboss。

系统的软件架构分层包括实体层、DAO层、服务层、Web层。首先是实体层,根据系统各模块需要的表编写实体并通过hibernate注解创建持久对象,由于实体层是在系统开始创建的且不需要经常变化,将实体层打成jar包,系统开发过程中只需引用包中的持久化对象。其次是DAO层对数据库表的操作基本上是增、删、改、查,将对数据库表各表的操作抽象出来,通过一个CommonDao类实现对底层数据库的访问。第三层是服务层,服务层通过对DAO的操作实现系统业务逻辑[7]。第四层是Web层,后台通过编写Action类的方法处理页面和业务的交互,并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velocity页面对业务数据进行呈现,并对用户的非法操作进行适当的控制[8]。

3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3.1 多租户系统登录

作为一个多租户系统,所有的用户都从首页的登录窗口进入系统,为了保证用户的数据安全,要在后台对用户进行过滤,以区分不同用户的权限。

系统首页将一个友好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对该系统进行介绍,公告等。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是提供用户登录系统的接口,用户点击首页左上角的登录按钮弹出登录框,输入账号、密码即可登录系统,如若忘记密码还可以通过验证找回密码。在首页登录时首先判断用户是否是管理员用户,如果是管理员就会进入广联达运营平台,在该页面管理员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能够对使用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企业、项目、账号、移动端的产品进行管理。当非管理员用户登录时就会根据用户管理的业务进行判断,如果用户没有管理项目就会根据是否是企业管理员直接进入普通用户管理页面和企业管理员管理页面。当用户有管辖的项目时,如果只有一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对应项目的岗位门户,如果有多个管理的项目就会进入工程项目选择页面。

3.2 管理员

管理员具有对整个系统最高权限的操作,负责管理的功能模块也最多,考虑篇幅问题,下面选择几个功能模块展示管理员页面的实现。

(1) 企业管理

管理员登录后界面如图4所示。页面头部统一显示欢迎信息和glodoncloud图标,左侧部分为功能栏,点击左侧功能栏选项,右侧显示对应的功能模块,登录后默认显示企业管理模块。在切换功能模块过程中页面头部和左侧保持不变只有右侧功能模块发生变化。

(2) 项目管理

管理员通过项目管理模块进行项目管理,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查询找到自己想要管理的项目,也可新增项目;其次对要管理的项目,管理员可以分配用户对项目的权限、岗位管理、协作企业;最后管理员可以编辑、删除项目。

(3) 公告管理

公告管理用于编辑、管理、显示在首页的公告,首先管理员可以通过公告标题、时间查询要管理的公告,还可以新添加公告;其次管理员可以对公告进行编辑、批量删除选定的公告。公告管理界面如图5所示。

3.3 甲方用户

(1) 我的工作门户

当普通用户第一次登陆系统时,无论是甲方用户、PMC用户,第一次登陆后都会进入如图6所示的我的项目页面,以后再登陆时就会默认进入用户上次管理的项目页面。在我的项目页面分两列显示我的项目,主负责项目列显示甲方、PMC角色管理的项目,协作项目显示以协作方角色管理的项目。当用户点击管理的项目时就会进入对应的项目管理页面。甲方可最多拥有的功能模块有:我的工作门户、报批报建、资金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我的工作门户显示我的本周任务、项目概况、接收资料、共享资料,让用户进入项目后能够直接了解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情况及要查看的资料。

(2) 报批报建

报批报建是甲方用户独有的功能模块,在该模块能够显示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报批报建流程图,当点击流程图中的节点时能够对该审批步骤进行编辑,当该节点完成时节点显示为蓝色,当节点工作正在进行中时显示为红色,当节点工作还未进行时显示为白色,灰色的节点不能进行操作。

(3) 资金管理

甲方的资金管理页面只有资金计划页面,在该页面甲方对PMC用户提交的资金计划进行审批,同意资金计划点击确认本月计划,否则取消确认。

(4) 资料管理

资料管理用来管理自己的工程资料,还可通过共享、分发等方式传递给他人查看以实现项目相关人员间的资料信息的传递。资料管理有三个标签页,分类管理页对分类进行添加、删除、编辑;我的资料页显示已的文档、已接收的文档、我的文档,可对文件进行下载、查看、分发、共享等操作;在共享资料页面,如果文件是本人共享的,可以对文件执行下载、查看、更新、删除操作,如果不是本人共享的文件则只能下载、查看。

(5) 后台管理

如果用户是企业管理员,后台管理页面有6个页签:在个人资料页签,显示、修改个人基本资料,更改密码以及设置密保问题;在企业基本信息页签,显示修改企业的基本信息、联系人信息等;在账号添加页签,为本企业添加用户账号;在账号维护页签,维护本企业的账号分配,可以编辑、删除账号;在项目维护页签,对项目执行分配权限,岗位管理,选择协作企业,编辑项目;在协作项目页签,对协作的项目进行管理。如果用户不是企业管理员则只有个人资料页签。

3.4 PMC用户

PMC用户的功能模块除了没有报批报建,其他功能模块和甲方功能模块基本项目相同,在此不再说明。但是PMC用户的进度管理模块有四个标签页,在进度计划标签页,可以查看、编制进度计划;在本周任务页签,可以查看本周的任务情况,包括本周共有任务、正常执行任务、等待执行任务、可能延误任务、按时完成任务、已延误任务;在形象进度标签页,可以新增、删除、编辑形象,在这部分新增的形象进度会显示在甲方和PMC的首页以及甲方的进度管理模块。

协作方用户的功能列只有进度管理、资料管理、后台管理三个模块。其中资料管理、后台管理模块和甲方、PMC用户的功能完全相同。进度管理模块只有进度计划、本周任务两个标签页,具有和PMC用户项相同的功能。

4 系统测试

4.1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验证系统是否能够达到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中的要求。本节功能测试选择黑盒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内容包括登录、管理员功能模块、甲方用户功能模块、PMC用户功能模块、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由于系统功能多,模块功能也多,选取管理员的项目管理模块、普通用户的资料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

管理员的功能模块最多,选取管理员用户的项目管理模块进行测试说明。项目管理测试部分试用例如表1所示,经测试项目管理模块的各功能能够与需求分析相符合,达到系统目标。

甲方用户、PMC用户、协作方用户的功能模块非常相似,经测试资料管理模块和需求分析部分相符,能够达到系统的功能要求。

4.2 性能测试

测试中使用ApacheJMeter进行压力测试,由于性能测试依赖服务器的性能和当时的网络情况,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可靠,采用多次测量进行数据统计。在本次测试中,选择4个比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页面进行测试,对这些页面发送400次并发请求,实验测试数据如表2所示。

以上测试数据表明,本系统能够响应高并发请求,并且平均访问时间没有超过5 s,能够满足用户基本的体验需求。

5 结 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建筑行业发展对建筑项目管理系统的强大需求。根据实际的建筑项目一般管理模式对系统进行业务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数据库设计。以SSH框架为基础结合sitemesh框架、Velocity模板语言、Memcache缓存技术实现了大型的面向多租户的建筑项目管理系统,并通过图解方式展示了系统的部分主要功能模块,从展示中可以看出系统是一个强大的、功能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同时保证了用户之间数据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尹楠,陈操.基于B/S和C/S架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信息工程,2012(7):65?67.

[2] 李欣琪.云计算中虚拟化管理方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1.

[3] 王庆波.云计算宝典技术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89?90.

[4] 杨梅,李宏波.浅谈云计算在企业IT架构的应用[J].科技风,2012(11):90.

[5] 李知杰,赵健飞.OpenStack 开源云计算平台[J].软件导刊,2012,11(12):10?11.

[6] 周婧.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应用软件商店开发者社区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经营;财务分析;财务报表

1.财务分析及其作用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对象,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揭示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及企业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投资人可以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债权人可以了解企业偿债能力以及企业使用资本的资本增值程度,从而对企业作出偿债能力的客观评估。当然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需要,财务分析可以为管理者分析并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决策资料。满足其他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供应商、客户、潜在投资人,为

了保护自身利益或更深入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状况需要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是评价经营业绩和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以企业财务报表基础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评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取得的经营成果和现行财务状况,并对影响企业取得经营成果和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

2.常用财务分析方法

2.1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法”是指将研究项目的数值或指标数值与参考值进行的对比,从而确定与参考标准间的差异,利用该差异分析和判断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的方法。比较分析可以确定各项相关财务数据的增减变动情况,找出影响各项数据发生变动的因素,充分发挥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按参考标准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额比较分析、相对数额比较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及财务比率比较分析等。选择合适的参考标准是进行比较分析的重要前提。在财务分析中常用财务指标的参考标准有一绝对标准绝对标准是得到人们公认和广泛采用的标准之一,任何企业任何时间无论出于什么分析目,利用绝对标准比较都是常用手段,绝对标准应用得非常广泛,通过与绝对标准的比较,能够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与经营效益的基本状况。

2.2因素分析

因素分析法是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过程实施成本差异分析时广泛采用的方法。随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能力的不断加强,在分析财务报告时也逐渐应用此方法。因素分析法本质上说是把具有综合性影响的因素分解为若干更具体的经济因素,再计算各具体因素的变动对于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财务指标含有高度的因素综合表现性,一个财务指标值的变化常常是因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要深入分析某个指标的变化是受哪些因素的共同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因素分解来剖析。因素分析法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计算法两种。连环替代法是测定单个因素影响的定量计算方法,也是因素分析的基本方法。它是把共同作用于某一财务指标的相互关联的多个因素逐个分解计算,在分析单一具体因素影响时,假定它可变而其他因素不变,逐次逐个地替换计算影响结果,从而测算出每个具体因素对于该财务指标的量化影响。差额计算法是本质上也是连环替代法,它是各个影响因素在比较期的实际数额与基期数额的差额,顺序地依次替换计算,直接得出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于财务指标影响程度方法。因素分析法可以测算出各相关因素对于综合指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有助于企业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中心划清责任和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使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和财务状况评估的依据更能让人信服,也能成为采取完善管理措施和内部挖潜的工具。

2.3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采用财务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通过一定方式计算相关比率来测算、评估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所产生效益大小的方法。比率分析法根据分析目的不同有相关比率分析和构成比率分析两种。相关比率分析是依据企业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和关联的因素,把两个不同却又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企业真正的生产经营境况。而构成比率分析则是计算某项指标中每个构成项目占该项指标总额的比重,分析其构成项目的具体变化,从而揭示该项经济活动的所具用特征和变动方向。

2.4综合分析法

沃尔评分法》是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以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流动比率、固定资产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自有资金周转率等财务比率为分析对象综合评价体系,即将多个财务比率采用线性结合方式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杜邦分析体系

是美国杜邦公司创造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这种分析体系从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绩效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出发,然后对其进行层层分解,以便全面评价企业的绩效情况和财务状况,在企业的经营状况随时间异动时可以及时找出其中原因并迅速纠正。

3.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的财务分析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高,无法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必然导致分析数据本身质量不高,分析报告浅尝辄止,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揭示财务、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选指标大而空。殊不知,眼下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方能水来土掩、兵来将挡,以不变应万变。

2)表现形式不直观,大多数财务分析报告专业性过强,大篇幅的是数据,作为非专业人员难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3)对企业的具体业务不够了解,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深入了解企业中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之会计科目设置不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出发而设置,要深入分析时,财务人员难以获得必要的数据。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4)缺乏体系化的思路,一个完整的财务分析必须能恰当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要求从会计科目设置开始,有一个体系化的会计数据资料,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完整而翔实财务分析数据,才能给决策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各个被分析层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无疑会给企业领导在日后的正确决策埋下隐患。

5)把手段当目的,财务分析是手段,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是目的,因此要求财务分析人员抛弃纯财务技术的思想。现实中往往是财务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大量使用一般人员难以理解的术语、分析方法,导致华而不实,失去财务分析应有的作用。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透彻。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因而导致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有的放矢。

4.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4.1财务报表的形式、内容

大多财务分析报告局限于文字、数字的罗列、堆砌,大量使用财务专业术语,导致其他部门或者上层主管不能快速领会财务经理要表达的意思,产生反感心理,因而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抵触,当然财务经理的处境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比如“xxx余额”,这是财务中一个最普通的术语,但是对于非财务人员,对于这样一个词的理解就要去认真地想一想,才能理解,所以财务经理应将其转换成大众能理解的、接受的表达方式。

财务分析报告应图表结合,很多表格、趋势性的变化,使用图表的方式更容易理解,尽量避免简单的数据罗列,对问题的反映也更直观,更有利于企业领导据此作出前瞻性分析和趋势性判断。

4.2报表体系的设计要合理完善

常用的财务报表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这些报表都是信息综合程度极高的顶层报表,在经营分析有关的报表的信息大都隐含在底层报表中(原始报表),因此,仅仅从高级报表中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必须从高级报表的相关信息中顺藤摸瓜向底层延伸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

财务分析报告的好坏有时不在于本身的分析质量,而在于可供分析的对象(原料)(各类报表)不够体系化,所以,难以得到有用的信息。因此,必须事前根据需要认真分析已生成合理的报表体系,供分析之用。

报表的形成应根据分析的需要,提供详细的信息、资料和数据,尤其是利润、成本、费用等指标,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既要高度概括和综合的翔实内容,又要有详细入微的分项计划,以便于形成的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或调整。

4.3分析应以成本、费用为主

企业管理者最重视的是利润,而利润与成本的关系最密切,因此财务分析应以与成本有关的字表分析为主。企业应有完整的资金、计划、预算,否则财务分析的结果缺乏比较性。对财务分析的结果差异应有跟踪分析,否则也就失去了分析的作用和意义。当然,对于具体指标应由财务部门跟踪,业务执行则由相关业务部门执行。

4.4财务对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体系而不仅是一个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