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篇1

【关键词】RFID,网络,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

2010年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正式竣工,标志着长沙市拥有了一个集教学、实训于一体的专业职业教育基地。项目教育教学用地1103亩,规划在校生规模2.8万人,总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信息技术学校、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长沙市财经职业中专学校、长沙市美术学校、原长沙铁路职业中专学校、原长沙商业职业技术学校、长沙市汽车工业学校等8所院校入驻基地办学。

将8所院校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整合划分为相对独立的6个校区,基地内教育资源特别是大型的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均实行资源共享。基地图书馆设计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5层。经长沙市教育局研究决定,基地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由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负责,上级领导反复强调基地图书馆的规划与建设要达到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因此,职教基地图书馆需要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和安全的基于网络的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以满足整个园区读者和师生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需求。

1、主要研发内容:本系统包括:运用RFID设计和建立的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和安全门检测系统,并基于网络将这些系统进行有效和快捷地交互和联动作用。

(1)研发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实现智能化识别:读者将要借或还的书籍全部放在自助借还机读写 器可识别区域内,读写器自动扫描图书里的RFID 标签,一次性读取多本RFID 图书标签的信息。

降低使用成本:将非接触芯片嵌入到低成本的介质中,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解决方案的需要,应用这一先进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设备的投资和维护费用以及硬件磨损的成本。构建人性化界面:读者在自助借还书机的触摸屏上独立完成借还书过程,操作界面提示读者按步骤进行,并且有详细的注意事项说明,借还书过程简单快捷。

提高设备灵活性:自助借还书机高度能由读者通过按钮进行调节,以方便师生或其它人群使用;还书箱箱内底板可随书的重量自动调整其上下位置,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系统安装和调试非常简单,后期的使用和运营维护也十分便捷,查找、识别图书档案速度很快。

确保系统安全性:按照TCP/IP 联网协议,通过SIP II 标准协议接口与图书馆终端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确保系统安全。

(2)研发系统的总结构。系统总结构:RFID图书馆系统由硬件、计算机集成设备、软件组成。通过网络连接或者数据拷贝的方式进行数据交换。终端软件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服务中心的连接遵守图书馆业内相关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协议。系统拓扑结构图如下:

(3)研发系统的软件结构。软件构成: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定制研发软件两个部分,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中间件和文字识别OCR软件。

(4)研发系统的硬件件结构。计算机主机网络设备: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需要部署在服务器,本系统需要服务器用于系统运行。对于在书库内的RFID标签数据回传利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结合的方式实现。安全监控设备:为对进入图书馆人员进行图像监控,本系统采用红外半球网络摄像机设备进行安全监控,网络摄像机布设在天花板顶部,通过有线网络回传中心控制室。RFID图书管理系统包括:标签转换系统、自助借书系统、自助还书系统、智能查找系统、推车式盘点系统、安全门检测系统。RFID相关设备:系统中针对RFID标签,有图书RFID标签、架标、层标等多种类型,同时需要标签打印设备。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法:1.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目前较为流行的MIS开发方法是结构化生命周期开发方法,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地自上而下对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与设计。

2.原型法。原型法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也得到不少应用。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系统开发人员凭借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通过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构造出一个实在的系统原型,然后与用户协商,反复修改原型直至用户满意。

3.面向对象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2)技术路线。第1步进行商业建模及系统调研 ;第2步进行系统需求分析;第3步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第4步进行系统实现;第5步进行系统测试;第6步进行最后系统部署汇集成文档。

(3)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系统为C/S模式采用Java技术架构,数据库是关系型的SQL,分为服务器、客户端子系统和RFID设备,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与RFID设备相联的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

篇2

招商地产在组织变革上,分权更加明确,重点处理三大关系。

一是在总部运作层面实施大部制改革,打破部门墙,提升管控效率。大部制主要是设定两个管理中心:一个是产品管理中心,把原来的策划设计中心、采购管理部和客户服务中心合并。因为招商要做产品标准化,而产品标准化不是一个户型的标准化或建筑立面的标准化就可以解决的。另一个是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千亿目标,总部职能要由运营管理的职能逐渐向战略管控职能演变。要完成这样一个演变,首先必须集合起运营管控的能力,因此招商把五个部门相关的职能人员合并,包括办公室制度管理职能、营销中心销售督导职能、财务部管理会计职能、原运营管理部工程管理职能、企管部业绩考核职能相关人员全部并到运营管理中心,并分成计统巡查部、业绩考核部、流程及知识管理部三个部门。

这三个部门有一个逻辑关系,就是通过系统掌握整个公司的运营情况,然后通过巡查去发现问题和得到现有制度的反馈意见;通过掌握基础信息之后来考虑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方式牵引整个公司的运营往前走,同时在运营过程中发现哪个点有阻碍,在流程制度上进行改造。

二是总部和城市公司耦合。在总部和城市公司耦合方面,强调纵向权责下沉,做实城市公司,同时做好监控。招商地产在努力改变一个观念:总部和各城市公司不是执行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定义为出资人与职业经理人团队之间的协同。企业会在今年把以前签订的所谓目标责任书逐渐以文件的形式固化下来,甚至把流程都改了,将其称为“城市公司的职业精英团队对出资人的年度贡献承诺”。

三是城市公司运作方面:自运转和制衡的决策机制防范放权失控。城市公司运作层面,将流程拆分为审批流程和工作流程,并落实城市公司两会机制(城市公司办公会、城市公司成本管理小组会),构建自运转和制衡的决策机制。

以IT促进管理

2012年,招商地产对运营部就提出能不能直接获取到公司所有的经营数据,结果很难及时获得。这进一步推动了招商“把原来信息孤岛打通形成一个大平台”的IT系统建设进程,以整合整个公司管理的信息和数据。

这个系统建设有三个难点:一是口径统一难,二是数据维护难,三是决策支持难。有些数据还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举例来说,就建筑面积这个数据,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至少有5次变化,最多的出现过19次。这5次先后出现在土地可研阶段、报建阶段、施工图阶段、初查账时阶段和交付完成之后的查账报告阶段。这5个面积是一个项目走完必定要变化的,这就是数据统一难。

那么这个变化谁来维护它?这又涉及到数据维护难。在整个测算过程当中如何取值、从哪里取、能不能有一个标准,而且各种各样数据交叉,部门级业务数据与公司级经营数据存在鸿沟,导致决策支持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总体思路是自上而下提要求,自下而上做支撑。

首先是统一数据标准和口径,包括语境、定义和取数规则。很多问题在行业内好像很熟悉,但实际上在应用概念的时候很不一样。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在南方所称的洋房到了北方可能就不一样,在营销系统里面就无法统一。因此,很多语境、定义和取数规则上的统一就势在必行。比如把“存货”确定为五种基本形态: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开工建设但还没有达到预售条件的,第三是达到预售条件还没有开始卖的,第四是已经卖了但是还没有竣备的,第五是已经竣备了但还没有卖房子。在分析了大概200多个案例后,梳理出工程进度模板、销售的去化率模板、回款的模板以及每个项目的建设投资投入的模板。这些模板的依据之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要达到1000亿的目标,当在售货值为1的情况下,在建部分应该是1.93,土地应该是4.5,已售未竣工的应该是1.5,而已竣工没售完的理论上应该为0。如果存货维持在这样的比例,就能够很顺利达到1000亿的目标。其次是明确数据维护与更新机制,包括责任主体、触发场景、版本管理、审批流程等。再次基于高层管控视角,梳理决策支持指标,形成包括了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BSC维度的运营门户指标体系。

篇3

一、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与职能安排

项目管理机构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一个项目工程比作一列火车,那么项目管理机构就是这列火车的火车头,只有火车头的方向正确,才能使整列火车正常运行。项目管理机构的设置通常遵循精简高效原则,并取决于工程规模大小、施工企业的自身需求以及业主对工程管理的要求。其主要的职能部门有:负责编纂施工技术措施、施工安全措施、质量保障措施等作业指导书的工程技术管理部门;对施工全部过程中的安全、文明、环保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督促贯彻安全、环保管理条例的施工质量安全部门;扶着按照工程施工计划书中的安排,进行施工过程中资源总调配,协调内外部的施工生产调度;采购、保管、按要求供给设备和物资的设备物资管理部门;预算和控制成本,经营管理财务和账目的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负责各部门,各施工过程中公共卫生等的后勤服务部门。

二、施工进度的管理

施工进度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一个项目的顺利运转离不开合理的进度计划和施工协调和目标控制。

1.进度计划。进度计划的制定是根据工程项目中工作持续时间和工作工序之间互相衔接的逻辑关系,通过计算得到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确定其中的主要线路。根据机组安装的特点,我们知道大型水电站的机组控制节点目标通常是:土建交工作面机电买件安装开工时间;座环蜗壳安装竣工时间;机电正式开始安装时间;转轮和转子的吊装时间;轴线全面安装时间;机组和系统静态调试时间;机组充水调试并首次启动调试时间;机组连续带负荷运行72h后的时间[1]。

2.进度计划编制原则。大型水电站机电安装进度计划通常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考虑设备到货和工作面移交与工期节点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施工进度;(2)统筹各项设备安装安排主干线路工期;(3)合理安排安装时间,使各工序衔有条不紊;(4)综合考虑一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影响,合理安排施工强度指标,使生产均衡,同时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

三、可行性分析

1.成本构成分析。根据合同和文件,尽可能准确的估算项目收入,根据此项目预收入确定目标成本。在大型的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机电安装相对来说较为特殊,其成本主要是由直接费、间接费、缴纳的税金等方面构成,其中直接费用所占比例较大。

2.成本控制策略。开源重要,节流更加重要,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渠道。机电安装项目的成本控制必须贯彻三大原则:(1)坚决抵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更不能降低工程的质量标准;(2)员工工资必须按时发放,也不允许通过降低各类保险和福利的方式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3)必要的安全环保措施一定要做好,不能通过降低质量保障的方式降低间接费用的开支。控制机电安装项目成本的策略有很多,例如:采用先进科学的施工工艺,合理安排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通过合理运筹资源投入,提高设备物资的利用率;机电设备安装工程要时刻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适时合理应用新型的技术和工艺,通过安装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笔者发现在安装过程中,许多自制的装配工具也可有效降低成本;加强合同管理,各个部门的高管应及时收集工程完工资料,随时准备回收资金,最后一台机组投入使用后,应尽快安排竣工结算,竣工收尾时间越短,机电安装项目的效益就越高。

四、安全环保和质量管理

项目部成立之初,最重要的就是要完善管理职能和制度,根据上文提到的各个部门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计划,适时控制程序,明确目标和岗位的职责,细化考核管理办法。将安全质量的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第一负责人,并进行主机责任分解和落实,创建完整的责任体系。安全施工是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必须大力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把关,加强全体安全、质量和环保的意识,普及安全知识和工艺要求,以此来提高安全质量技术水平。必须全力保护每一个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细化到单项工程,单元工程以及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规范和要求,有效进行工程质量控制。同时在安全、质量、环保方面加大前期投入,理论上说,机电安装项目安全专项费用不能低于工程总量的1.5%[3]。

五、小结

篇4

关键词:工序总体安排;方案;质量;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U2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2-0185-01

引言:

随着国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升,花样繁多的用电设备与风格迥异的用电需求不断涌现,个性化的用户要求应成為编制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电气安装工程的特殊性,国家电网公司对其编制、审批及实施已做了详尽的规定,并颁布了相关规范与流程,因此,解决用户与国网公司相关规定之间的冲突刻不容缓。

施工组织设计是集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安全措施、施工方案于一体的纲领性文件。在编写施工组织设计时,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网公司及各级供电部门下发的有关规定、招标文件、技术规范关于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结合用户提出的各种特殊需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质量验收规范》、《施工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主要包括:

a.编制依据;

b.工程概况;

c.施工总体安排;

d.施工方案;

当然,对于专业性强的项目,还需要单独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并强调措施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1编制依据

国家建筑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国网公司及各级供电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安全规程、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施工图纸,勘察设计资料,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用户的实际情况及个性化需求等。

2工程概况

根据招标文件,说明工程概况,如:

2.1工程简述:

描述工程的项目名称、建设地点、用户(和/或招标机构)名称。

2.2工程规模:

描述工程的主要设备、主要材料的规格型号及相应数量的安装、调试、试验、送电及相关手续的办理工作等。

2.3工程承包范围:

描述需要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量。

2.4地质及地貌状况:

描述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及地貌状况,如有必要,用户需提供电力勘察设计院1年内对工程所在地的勘察资料,或者向政府相关部门查询,为采用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器具提供参考依据。

2.5交通情况:

描述工程所在地的交通情况,方便施工过程中考虑设备、材料运输和二次搬运需使用交通工具、搬运工具的类型及数量。

2.6工程特点:

描述工程中设备、材料的安装工艺及施工规范,结合工程施工现场情况及用户的具体要求,提出本工程的施工重点与难点。

3施工工序总体安排

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根据国网公司下发的有关文件及工程的现场实际情况,对工程施工的各个工序进行总体安排。主要包括:

3.1施工准备:

第一,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参加供电公司或用户组织的图纸会审。第二,编制技术、安全措施,并按照国网公司的要求组织技术、安全交底工作等。第三,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上一道工序进行验收和复查,考察现场实际作业条件,根据需要对临时设施,施工工器具、物资以及国网公司要求的安全设施等做好准备。

3.2劳动力计划: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需要、各工序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以及施工规范,按照国家及国网公司的相关规定,到现场施工的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符合规定的种类和数量,确保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按期完工。

3.3材料计划:

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招标文件、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列出本工程中需要使用的主要材料、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及供应方。

3.4组织机构:

根据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及国网公司的相关要求,列出本工程的项目经理、主要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材料员、预算员、资料员等的简介、相关业绩和管理职能。

3.5工序及工序间的安排:

依据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列出并合理分配各工序的起止时间及各工序之间的衔接配合,并保证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及整个工程的顺畅运行。

3.6现场布置:

依据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工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绘制出科学合理的现场布置图,便于材料的分供运输和施工管理。

4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家和国网公司下发的相关标准规范,以及用户的各项特殊要求,分析工程的特点与难点,针对主要工序和主要控制点制定方法可行、符合国家规范和施工工序客观规律性的施工方案。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工期,而且提高了整体工程的经济效益。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提出的特殊要求往往与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现场实际情况、国网公司及各级供电部门的要求有冲突,需要施工单位根据现有的技术能力及以往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与用户、设计院、供电部门、甚至市政部门、交通部门的多方面沟通,在尽量满足用户要求的基础上,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既提高了性价比,又满足了各部门的相关要求。

对于电气安装工程,不但要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所发生的材料费用及安装费用,还要为用户考虑日后的使用维护费用,并向用户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设计、采购、安装、调试,到试验、验收、送电,协助用户制定最经济合理的供电方案,实现电气安装工程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5结语

施工组织设计,尤其在电气安装工程中,作为一个公司的技术能力、沟通能力、管理水平、财务实力以及文明程度等各个方面的体现,涉及了公司的人员、材料、设备、工艺、质量、安全、文明、环保等多个方面,这对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人员的技术水准、管理水平、现场经验以及业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用户要求不断提高,用电负荷不断增大,国家和国网公司高度的重视质量、安全、环保的时期,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指导施工的纲领性文件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 

[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2014). 

[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0-2013). 

篇5

关键词:信息化;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 3)01-0155-02

企业信息化建设为财务管理现代化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在信息化的支持下,提升了会计核算效率,提高了财务工作质量,扩大了财务信息采集面,实时掌握企业的财务动态,实现了产品项目管理,实施了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财务工作重心已由账务核算、成本计算、纳税申报、报表编制提升为财务规划、预算管理、资金集中、财务分析、内部控制等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较大的提升(见下表)。本文想从交易处理、项目管理、全面预算和内控制度等四个方面谈信息化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职能。

一、信息化使企业财务成为高效的处理者

企业信息化推动了财务系统作业流程的重组和创新,提高了财务系统运行的效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改变、信息来源的改变、会计人员岗位的变化、会计人员角色的变化、工作方式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

1.提升会计核算效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降低了核算工作量,使会计人员大量的数据收集、加工由系统自动实现;减少了会计计量,对大量的规范的业务计量都可以在初始设置中加以预先设置,自动生成相应的分录凭证;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变为审核确认。信息系统的集成可靠地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财务集中核算通过流程标准化、科目标准化、账务处理原则标准化,确保提供正确的财务数据,改善会计核算效率。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传统的会计核算成为高效的处理者,发挥了集中、大量和常规财务处理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会计处理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使财务管理能释放更多的资源用于决策支持。

2.实现资金集中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通过信息化建设,把财务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市场调查、项目论证、洽谈合同到收取订单,以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许多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财务集中管理,通过结算中心在整个企业内调度资金,实现了对各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使暂时闲置的资金随时可找到用途,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了资金的监控、融通、投放、结算等先进企业的资金管理应用。

二、信息化为企业项目管理创造条件

在企业发展中,如果说战略管理是核心,营销管理是命脉,那么项目管理则是企业发展的主体,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已经为企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扩展形式。

1.为实现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信息管理系统以产品项目为核心,始终贯穿流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对策划、预算、实施等整个阶段的流程化、一体化管理。同时,对所有与项目管理各阶段关联的资源、人员、费用、合同、数据交换等,进行全面有效的统一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将产品生产的管理过程,通过计算机有序的连接起来,并能够为财务、营销系统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在项目管理的营销阶段,可按产品分类、地区分类、客户性质、销售部门等多个不同层次进行统计;可对企业的产品库存、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回款情况等进行分析统计,为企业及时调整计划、控制工作进度、避免产品的积压,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

2.使产品项目核算全面准确。在信息化以前,要实现产品项目的单品种核算困难重重。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财务部作为信息归集中心,从单个产品到系列产品再到生产部门,财务系统能及时归结业务系统的各项成本数据、销售数据,及时掌控产品项目进度,进行产品项目的量本利预测和分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本、销售、库存的项目核算,为企业各部门产品项目的考核提供依据.为准确的部门绩效考核提供支持。

三、信息化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为可能

全而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各方面的数据和流程指标,而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了企业的全部信息,能够整合数据与业务流程,实现企业全过程控制的管理,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载体,满足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信息化为完善、发展和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创造了条件。

1.为全面预算管理打下基础。在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中,整个预算管理过程是涉及企业各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全面管理过程。从预算编制到经营活动,从会计核算到考核控制,信息化使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信息系统中,让各职能部门在信息系统中整合为一体,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从而实现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既使预算成为引导和控制经济业务顺利流转的重要标准,又为预算与业务活动的差距分析提供了方便的技术支持。信息化使每位员工都参与了预算的编制工作,使他们明确了自身工作目标,信息化又使每位员工实时掌握自己的工作状况与预算的差距,使预算成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的行为导向。

2.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信息化支持了全面预算体系的建立,有效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运作,提高了预算执行监控能力。首先对组织机构的职能部门进行了结构重组,建立了负责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和制定相关制度;其次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系统,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基础上,明确各责任中心的预算考核体系和制度规定,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预算指标对比实现对业务活动的预测、监控和分析,预算的控制作用得以有效加强。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便捷。在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包括:全面预算系统的制定、编制预算、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的分析与考评等。各单位结合上年度自身生产经营计划和市场发展态势,按照企业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要求和统一格式,做好年度预算的编制,进行指标的分解与制定。通过信息系统支持的预算模板和指标定义,财务部门实现预算编制、审核、调整、汇总;通过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核心业务流程实现对预算的实时控制;通过系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比较,提供深入细致的预算比对分析。

四、信息化强化了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管理信息化是集企业组织业务流程、企业规范和信息技术、实施方案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为实现内控目标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管理基础,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效率。

1.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能力。管理信息化改善了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帮助企业设置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建立合理的权责分配体系。从内部牵制到管理控制,再到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其不反映了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影响。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套勾稽关系严密、各职能之间紧密集成、信息共享的系统,加大了舞弊的难度,有助于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管理信息化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实施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授权批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预算控制、业绩评价、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除了预算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控制手段外,根据控制目标和控制原则,整合流程控制,使控制流程与业务流程相吻合,并保证对整个业务活动具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关键点控制。

篇6

【关键词】进度管理内容 进度管理技术 进度控制痤疮

一、进度控制技术方法

1)关键路径法

利用这一技术可直接地表示所有的项目工作的顺序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将各种分散而繁杂的数据加工处理成项目管理所需的信息便于人员进行时间及人力、物力等其他资源的分析和配置,帮助制定折中的进度。

缩短计划的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找出关键路径。

(2)找出关键路径上单位时间为用斜率最小的割线(单个活动或活动组)。

(3)按其费用斜率,制定将步骤(2)找出的最小割线的活动或活动组所需时间缩短到极限的日程。

(4)在步骤(3)中缩短日程后,计算其费用的增加额。

(5)将步骤(3)得到的新日程在返回到步骤(1)。

(6)如果所有割线的费用斜率在步骤(2)都是无穷大,则停止继续缩短。缩短可以进行到以特急所需时间实施所有活动时的计划完成时间为止。

2)计划评审技术(PERT)

计划评审技术主要用于不确定性因素多而复杂的项目,因事先不能估计需要的时间,而只能推测完成时间的范围。计划评审技术最通常采用三点估计的方法,在估计所需时间,计算下属三个值:

(1)正常所需时间

(2)乐观估计时间

(3)悲观估计时间

此时,期望值=1/6(4正常所需时间+乐观估计时间+悲观估计时间)

所谓乐观估计是指全部活动进展顺利,而且活动时间能压缩到最短的推断时间,即所需时间以达到在不能缩短的程度。相反,悲观估计时间是必须考虑由于各种不利因素需要延长时间的估计值。

3)甘特图

甘特图主要用于项目计划和项目进度安排。把计划和进度安排两种职能结合在一起,纵向列出项目活动,横向列出时间跨度。每项活动或实际的完成情况用横道线表示,横道线还显示了每项活动的开始时间和终止时间。甘特图是通过代表工作任务的条形图在实践坐标轴上的点位和跨度来直观地反映工作任务的各种有关时间参数。通过条形图的不同图例特征(如实心条、空心条等)来反映工作任务的不同状态。通过箭线来反映工作任务与其他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将在同一个项目进度计划甘特图中显示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进展情况的对比,直观清楚地对比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之间的差距,并作为控制计划的定制依据。

4)里程碑系统

里程碑系统实际上就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的重大而关键的项目活动。每个里程碑代表一个关键事件,以下时间通常是里程碑系统表示的关键事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下事件通常是里程碑系统表示的关键事件:

(1)项目主要阶段的结束日期;

(2)主要分项工程的完成日期;

(3)主要合同的授予日期;

(4)主要设备的交货日期;

(5)实施条件准备就绪日期;

(6)整个项目的完工日期;

(7)保证项目的完工日期。

这些关键事件综合了各种因素,针对事件本身对项目的重要活动而言,它可能在网络图的关键路径上,也可能不再关键路径上。

二、进度控制措施

1. 合同措施

建设单位根据施工合同要求施工单位在合同工期内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以施工单位实际完成工程量(符合设计图纸及质量要求的)为依据按施工合同约定的方式、比例支付工程款。因此,合同措施是建设单位进行目标控制的重要手段,是确保目标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措施。

2. 经济措施

1)强调工期违约责任

根据审定的工程进度计划对照形象进度,属施工单位原因超过计划时间点未能完成形象进度的,以合同价款的若干比例按每延误一日向建设单位支付工期违约金,并在工程进度款支付中实际体现。施工单位在下一阶段目标或合同工期内赶上进度计划的可予以退还违约金;否则,建设单位将继续扣留或累计扣罚违约金,违约金支付上限不超过法规规定的合同总价款的5%。

2)引入奖罚结合的激励机制

采取奖罚结合的办法可以引导施工单位变被动为主动。施工单位在合同工期内提前完工奖励的幅度可以约定为一个具体数值或是与违约金支付的比例相当。由于奖励比惩罚的作用更大,争创品牌的施工单位自然会积极配合建设单位的进度控制,尽可能为此荣誉而努力,也有利于促成双方诚信合作的良性循环。

3. 组织措施

处理好参建各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通过明确各方的职责、权利和工作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潜在能力。在项目组织结构中应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和符合进度控制岗位资格的专人负责进度控制工作。进度控制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以及调整进度计划。这些工作任务和相应的管理职能应在项目管理组织设计的任务分工表和管理职能分工表中标示并落实。应编制项目进度控制的工作流程。

4.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涉及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以及承发包模式、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等。用网络计划的方法编制进度计划有利于实现进度控制的科学化。承发包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工程物资的采购模式对进度也有直接的影响。还应注意分析影响项目进度的风险,重视信息技术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同时,建设单位还可以敦促施工单位对工程项目部从进度、质量、资金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管理。

三、项目进度管理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 常见问题

1)制约因素多,管理不到位。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影响进度的因素很多。项目成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激励、考核机制,目标分解不够明确,在进度滞后的情况下找不到直接的负责人,各部门人员之间相互扯皮,进度目标一直不能按期完成。

2)没有把握好进度、成本、质量之间的关系。由于人、机械的高强度作业改变施工条件,可能影响到质量,施工中承包商们并没有花费心思去思考怎么样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均衡。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最终的结果是进度越来越拖后,成本也越加越多。

2. 解决对策

1)建高效团队,实施科学管理。加强成员彼此之间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构建团队文化,发挥团队知识。有了高效的团队,在运用国内外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实施标准化、程序化作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在进度管理上以项目经理为进度目标责任中心,对进度目标合理分解,使责任分配到人。制定严格的考核体系,对成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上下功夫,向管理要进度要工期。营造一个积极的工作氛围,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

2)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工程计划,进行项目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评价。这个计划不仅要包含施工单位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包含业主的工作、设计单位的工作、监理单位的工作,以及充分考虑与施工密切相关的政府部门的工作的影响。建设方根据各方计划,合理拟定现场项目总计划,再反馈各方实施,并及时听取各方意见,及时调整。

3)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计划。工程开工前,承包商一定要编制一份详细的、经过论证可行的进度计划。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主,制定其他的劳动力和材料供应计划、机械设备需求计划、采购和租赁计划、质量控制计划、安全环保计划、资金供应与支付计划等。

篇7

一、立足企业实际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般而言,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大致有决策参谋、综合平衡、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四项基本职能,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职能作用,加强计划管理的综合功能,就应该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从影响和制约计划管理的内外因素入手,科学界定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内在结构、管理手段、组织制度,以及管理规则,操作流程等诸多方面的要素。为此,在构建一个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时,我们主张从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业务入手,全面地、系统地考虑计划管理体系建设,追求计划管理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用。

在实践中,一个优秀企业的计划并不是表现为一个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正是这个有机的计划体系与网络,把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生产、经营与管理,以及重点工作、业务拓展与企业扩张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纳入了组织化的计划管理轨道。借鉴优秀企业计划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

一方面,从时间跨度上做出长期、中期到短期的计划管理,通过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计划,实现企业的有秩序、接替性和可持续发展;从组织机构上对整个企业、各个部门到每个员工进行计划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做出适宜的组织机构、人事组织制度及人力资源的计划管理;从经营管理过程上对市场预测、原材料供应、生产经营(销售)、利益分配、企业发展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计划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主张把计划管理延生到对企业的经济要素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全部经济要素的规划计划,来实现全面计划管理的目标。一般而言,全面计划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主要经济要素或指标有:一是利润指标,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税前税后利润、利润分配等;二是成本费用指标,包括生产成本和差旅费、招待费、办公费等费用;三是项目投资指标,包括投资项目、投资期限、投资额、投资来源等;四是劳动人事指标,包括人员数量、结构、稳定性、工资福利、培训计划等;五是财务指标,包括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人均利润、人均收入等;六是能耗指标,包括水、电、暖、燃料油气消耗指标,把上述经济要素或指标全部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以上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企业计划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这是我们建立全面计划管理体系的基础,只要我们对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实施有效的全面的计划管理,就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做到主动控制、主动评价、主动纠偏,并最终实现企业的和谐、持续和目标性发展。

二、细分业务范围建立多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个企业的涉及的领域和业务往往是纷繁复杂的,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性和层次的交叉性上。构建计划管理体系首先要细分企业业务范围和层次,弄清各业务相互间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

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按周期分为长期与短期,按层面分为策略层面与运作层面,相对应地,企业计划管理被分为规划、年度计划、季度(月度)计划。规划是用于指导企业未来长期性生产经营活动,它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对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内部综合平衡,外部协调等方面的研究与预测,并体现其战略性、指导性的原则。年度计划则是在规划的指导下,规定了较明确、具体和量化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具备可操作性。季度(月度)计划是安排衔接全年生产经营活动,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指导各部门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制定和实施季度(月度)计划目的是要保证年度计划的全面完成。

因此,立足企业业务细分,分层次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应该是一个包括企业计划、部门计划、岗位计划相互衔接,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互衔接,建设项目计划、经营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互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系统化的计划管理结构体系。这个体系既要做到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的有机结合,又要做到各种业务计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相互促进;既要包括明确的战略指向,又要实现计划的具体化、数字化;并真正做到了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计划管理流于空泛、模糊和形式。

三、按照逻辑关系建立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相互联系的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之间遵循必然的逻辑联系,计划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按照计划管理的逻辑关系,建立起顺畅的计划管理流程体系,这是实现规范化、程序化计划管理的制度性根据。其中,要着重处理好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企业计划的制订大致包括五个相互衔接的过程或方面,一是收集资料,科学预测,确定计划的基本前提条件;二是确定组织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三是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目标结构;四是综合平衡,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做到各种计划之间的有效衔接;五是编制具体计划并下达执行。与此相联系,企业计划的制订与执行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体流程,一是初定各部门的目标计划体系;二是企业就各部门目标计划进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企业总体计划;三是根据企业总体计划,分解目标,形成合理的部门计划,并签订部门目标计划责任书;四是部门据此分别确定岗位计划;五是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工作情况,评价其进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按程序对年度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六是计划落实情况的考核和奖惩,在年度终结后,对全年度完成计划情况进行总体考核评价,并决定对其奖励和处罚措施。

在操作上,企业计划可以分部门、核算单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编制,由企业确定经营战略、业务方向、增长目标,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制,并上下反复沟通,确保计划的可操作性;企业可以设立多级计划控制体系,将各部门的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以便详细地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每期经营活动实际完成后,还要将实际业绩与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检查生产经营是否按照计划在进行,是否有偏差,偏差有多大,原因在哪里;及时发现计划执行中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计划科学和实施。

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完备的计划管理体系来说,秩序、规范、有效的管理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克服计划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同时,计划管理体系的功效需要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来实现,其中规范性是第一位的,管理流程是否完整顺畅、有无漏洞,是否对计划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是否可以提升计划管理效率,都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依靠现代管理技术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管理技术及手段也日新月异。现代管理技术与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技含量。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巨大效能正在通过现代科技被大量地释放出来。为此,结合计划管理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作用,建立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成为许多企业提高计划管理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制定计划需要大量的信息并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信息的生成与加工处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便捷的分析工具。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信息和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的特性,计划项目内容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影响,而编制计划的依据要尽可能地采用最新的市场信息数据。因此,编制计划的手段要求高度信息化,要求建立计划与生产经营有效对接的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与原材料、产品市场供需数据库相连接,及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组织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产品投放市场,并根据其中的变化情况,及时精确地调整计划。同时,为了精确指导生产,适应计划系统对市场需求反应快速并灵敏的要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有关软件编制和调整企业生产经营运行图,并对日计划及月计划进行调整与管理。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计划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数字管道,创建基于计算机智能化、数字化控制并与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支持数字控制的计划管理体系。

五、树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

计划本身是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但计划客观上又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实践证明没有管理的计划,往往不是欠科学,难以实现,就是在执行中缺乏支持和监督而大打折扣。因此,企业需要确立全员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体系,实现计划的组织化实施。

首先,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支持体系。只有建立起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项业务规章制度、管理流程,使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全体员工所承担的业务或工作符合计划要求,才能保障计划的正确、顺利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为此,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组织(职能)机构,并根据需要设置规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概预算管理、定额定价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计划性管理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从不同层面,不同业务类别归口管理企业规划计划业务。并制订相应的业务规章制度,配套制订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年度投资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建设项目后评价等业务的管理办法。这是保证计划管理实现科学目标和发挥最大效益的组织制度基础。

其次,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议事规则与工作做制度。一般地,规则是执行程序中对每一步骤工作所规定的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章。有管理的计划就是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中有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议事规则、会议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一方面,计划的制订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议事规则,一是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目标太高、太严往往难以执行和实现,抵耗员工工作积极性。目标太低太松又难以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损失应得的企业效益,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二是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企业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三是 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要做到完成一项计划所配套的措施量应有明确规定。 四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为了保证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提高计划的质量,企业整体、中长期计划,局部、部门等专门计划的制定,应吸收员工参与讨论、接受员工的提议,特别是专家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沟通。 五是按程序制订、执行、修订计划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按照应有程序进行,一旦制订立完成,就应当认真遵照执行,要注意防止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如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确需调整、修订计划也必须按照程序进行;对计划的监督与考核应当严格以正式计划为准,即以按规定程序制订、修订、下达的计划为准。

另一方面,有管理的计划体系还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各类会议及请示报告等工作制度。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年度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议,以及规划、投资计划、生产计划、统计工作等业务会议制度和计划编制、投资项目追加、计划调整、定额定价等具体工作的请示报告工作制度。

篇8

关键词:ArcGIS 国土资源 一张图 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047-02

1 系统建设目标

数据集成系统是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张图”工程建设需要调查成果及各业务数据库的支撑。市级基础地理成果主要是基础测绘成果,调查成果有全国第二次土地、矿业权核查成果,规划成果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成果,各业务数据库包括地籍、土地征用、土地储备等数据库。在专题数据库建设完成之后,通过对各个专题数据库对应的业务之间相关性进行梳理,建立起各业务之间逻辑关系,进而进行数据的有机整合与集成,使这些成果在“一张图”中得到充分展示并能联动协同办公,与电子政务相结合,实现带图审核,达到“一张图”的管理模式。

2 系统设计原则

(1)一致性原则:一致性指在数据集成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专业名词在定义的界定上,必须严格保持在语义和概念上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对同一个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的解释必须是唯一的,不允许存在两次或两次以上不同的解释。

(2)集约性原则:集约性指经过集成的数据库要符合行业规程的要求和对应的数据库标准,不能存在数据库结构和内容的冗余,奠定数据的共享基础。

(3)独立性原则:独立性是指数据库要独立于业务所使用的应用系统,即不管业务应用系统如何变化,基础数据库数据不会因为应用系统的变化而发生例如数据内容和结构这样实质性的变化,必须消除数据本身对应用系统的任何依赖。

(4)适用性原则:适用性指经过集成的数据要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保证数据共享和交换无障碍。集成后的数据要能正确无误地响应对不同的应用系统,保证每次调用结果相同且有效,工作效率不受影响。

(5)完整性原则:完整性是指集成后的数据在整体上要具有概括性和包容性,并且要严格符合地理信息系统格式的要求和数据建库标准,含有数据库标准的全部信息,不得重复或遗漏。同时对空间数据库进行整合时,要满足原数据或用户对精度的要求。

3 系统的总体框架

国土资源业务系统是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国土资源管理的各类系统的统称,根据国土资源管理职能,简要将国土资源业务管理系统分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专项业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系统四大类,在专项业务系统中,又根据职能分工将专项业务系统分为地政管理、矿政管理、测绘管理和综合业务管理四个方面。根据目前梧州市国土资源局各项业务需求,设计梧州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4 系统的体系结构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系在从体系结构上采用C/S和B/S两种混合模式,前者侧重于业务办理功能,主要用于对业务基础数据信息的处理、统计、分析、输出;后者侧重于“带图”行政审批,主要用于政务信息的网上流转、审批办理以及信息的对外和服务。

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数据层、支持层、应用层。

(1)数据层:负责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之间的数据通讯、数据同步、数据交换与数据安全管理等功能。(2)支持层:保证整个系统运行的环境,它直接或间接为系统服务,以服务的形式支持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系统的运行。(3)应用层: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系统在该层提供可视化的操作界面,允许用户输入信息后并提交给后台,也可以提出数据请求,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接口。

5 系统建设平台设计

梧州市和各县区采用统一搭建平台,主要包括GIS数据处理及应用平台、电子政务运行平台和电子政务构建平台。电子政务运行平台是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系统的支撑环境。

搭建平台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电子政务构建平台定制和维护各项业务应用,同时建立电子政务平台支撑数据库;通过电子政务运行平台对支撑数据库中的元字典的解释和调用,形成国土资源“一张图”业务应用系统。系统平台框架如图2所示。

搭建平台主要功能包括:工作流引擎、图形访问引擎(WEBGIS)、内容管理引擎、统计分析引擎、日程安排、信息全文检索、电子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即时通讯等功能。支持各种外部接口,如通用信息接口、外网网站接口、移动终端查询接口、远程信息提供接口以及其他服务提供接口等。

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关系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不管是纯粹的空间数据集成或是整体的数据库和系统集成,必须严密设计并严格遵循预先的设计程序,本文所设计的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集成程序见图3。

6 结语

主要介绍了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总体设计,分别从国土资源“一张图”的系统框架设计、系统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研究数据集成,提出了数据建库的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1] 全国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一)[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1(2).

篇9

[关键词]:经济法、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经济法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的日趋完善,为经济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条件,迎来了中国经济法空前发展的新纪元。在新形势下,反思过去,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对经济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必然会形成某些新的认识。为进一步促进对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的研讨,笔者拟就经济法的概念、对象、体系等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略抒浅见,以就教于法学界同仁。

一、关于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的概念是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是经济法学体系和结构的支柱,也是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能否科学地揭示和界定经济法的概念,不仅关系到经济法理论框架的构筑,而且直接决定着经济法能否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因此,对于经济法概念的揭示与探讨,是经济法学研究不可回避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无论经济法在形式上是如何的繁荣,在实践中是多么的重要,其结果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自经济法概念被引入我国后,二十年来,对经济法概念的研讨始终是我国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所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经济法的概念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定,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经济法学说。(注:对经济法概念的不同认识,形成了种种不同的经济法学说,举其要者,大致有三,即“纵横统一说”、“经济行政法说”、“学科经济法说”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某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颇有影响的经济法学说已经逐渐地被放弃。顺应时代的潮流,经济法学家们对经济法的概念又重新进行认识并另行作出界定。

尽管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因素错综复杂,但考察经济法概念产生的历史过程,在笔者看来,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既存法律的一种分类和再分类的活动。在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概念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法律突破了传统公法与私法分类状况的认可与折衷。由于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为了适应国家对经济的统制,同时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秩序,资本主义国家从对经济活动的自由放任并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调整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国家干预。与此相应,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颁布了大量的体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出现,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私法自治的局面,使私法关系渗透了国家干预的痕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公法与私法划分的传统理论,使公法融入了对私权关系调整的内容。这种法律性质及其内容的演变,被法学家们概括为“私法的公法化”。正是为了适应这种法律性质及其内容的变化,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家们将那些介于传统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律概括为“经济法”。由此可见,无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产生的动因如何复杂,表现在法理上,则是因应变化了的法律,对原有法律体系的一种重新分类活动。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出现虽然也是对法律的重新分类,但其产生的基础却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天壤之别。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管理国民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职能,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无时无刻不在参与、干预和管理着社会经济活动,甚至具体到某份经济合同。加之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因此,规范国家行政活动的行政法最大量的是国民经济管理法规。这种情况在以行政法作为典型公法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传统行政法所不能包容的。尽管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手段、方式和程度有了根本的变化,但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介入和干预的程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比拟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出现,同样是对传统法律分类的再分类,但这种分类的基础不是对公法与私法划分的折衷,而是对内容庞杂的行政法的再分类以及对其他相关法律的重新概括。

综上可见,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都意味着对法律体系的重构。既然经济法是法律重新分类的活动和结果,而法律分类又是一种人的主观抽象概括活动,那么,在对法律重新分类的过程中,基于主观认识的不同,对经济法概念的理解就必然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本身就是对法律的重新分类,但这种分类绝不是主观的随意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对已有科学分类的充分尊重,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归纳和概括。否则,经济法就永远无法获得应有的独立地位。

纵观我国经济法概念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不仅受制于经济体制,而且还受制于法制的发展水平。首先,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受制于一定的经济体制。在我国,虽然经济法的概念被正式接受至今仅仅有着20年的历史,但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产生着对经济法概念的不同认识。在计划经济体制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产生着“纵横统一说”等经济法学说,而且这些学说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亦不无道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学说,目前经济法学界正在致力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经济法学说的建立。这一状况恰恰证明了经济与法的关系,表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其次,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还受制于法制的发展水平。在我国《民法通则》及一些重要的商事法律尚未出台前,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有些经济法学说无节制地扩大经济法领域,将传统民法与商法的内容视为经济法,有的甚至主张用经济法取代民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法使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相反还导致了法律学科与法律体系的严重混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步伐。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随着我国《民法通则》及一些重要的商事法律的制定与颁布,那些“大经济法”的主张及“综合经济法说”等观点都相继退出了法学舞台,也相应地净化了经济法理论。我们认为,除了内容庞杂且没有统一法典的行政法外,凡是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业已被确定地归属为某一独立法律部门的法律,都不应再列入经济法的范围。不仅民法如此,商法作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其独立性亦应受到经济法的尊重,也不宜纳入经济法的领域。否则,经济法就无法摆脱“综合症”的困扰,难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法制建设的发展与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亦日趋深化,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经济法就是调整国家(政府)干预或管理社会经济关系之法。尽管在具体的认识和表述上仍有差异,但在原则问题上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共识。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我国的经济法是指调整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国家干预或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表现,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毫无疑问,经济法的概念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密不可分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对经济法概念的定义都直接源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研究实质上也是在深化对经济法概念的认识。在逻辑关系和认识顺序上,定义本应结论于对事物本质的揭示之后或同时。本文对经济法概念所作出的定义同样不能违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只是为了叙述的便利,才将对经济法定义的结论交待于对调整对象研究的过程之前。

把有无独立的调整对象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依据,是为法理学所确认的一项普遍适用的原则。因而,经济法要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必须有其独立的调整对象,即特定的经济关系。从经济关系的法律性质上考察,以经济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即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由民法和商法统一进行调整,这就从立法上排除了经济法直接调整此类关系的可能性。因此,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就只能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亦即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关系发生于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以行政管理性为其基本特征,可以把它简单地概括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

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发生在经济行政机关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根据在此类关系中经济行政机关有无上下级之间的隶属性,还可以将这类关系细分为两类,即不同层次的经济行政机关之间的隶属关系和不同职能的经济行政机关之间的业务范围上的管理关系。前者即上级经济行政机关与下级经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如上级税务机关与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由于职能分工的不同,某一政府机关在业务职能上与其他政府机关之间发生的管理关系,如财政机关的决定对同级政府机关的约束。第二类是发生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行政管理关系。根据引发此类关系产生的政府行为的不同,可以把这类关系细分为两类,即因抽象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管理关系和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的行政管理关系。前者是特定政府机关向市场主体实施抽象行政行为所形成的管理关系,如特定政府机关向不特定市场主体颁发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后者则是特定的政府机关按照法律规定并依其职权向特定市场主体实施具体的行政行为所形成的管理关系,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者的处罚。就上述两类行政管理关系的性质而言,第一类行政管理关系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并不都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有的是行政法的规制内容;而第二类行政管理性的经济关系则是经济法的主要调整对象,并构成经济法的基本内容。

要正确认识由经济法调整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性质,必须澄清以下问题:

首先,必须搞清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与行政隶属性经济关系的区别。有的同志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概括为行政隶属性经济关系,或者认为隶属性是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注:李中圣:《经济法:政府管理经济的法律》,《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第1 期。)我们认为这种概括并不确切。如前所述,严格意义上的隶属性只存在于上下级经济行政机关之间,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并无隶属性可言,存在的只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将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概括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较为准确。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不仅包括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那些应由经济法调整的具有行政隶属性特征的经济关系。

其次,必须搞清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与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的联系。有的同志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经济管理关系,管理主体包括国家机力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注: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07~213页。)诚然, 广义上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可以具体化为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职能活动,也就是说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绝不能因此便得出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都是经济管理机关的结论,更不能把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活动看作是经济管理行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活动由宪法、诉讼法和有关的组织法等予以调整,此类关系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无干,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必将重蹈“大经济法说”之覆辙。国家立法机关主要是以经济立法的形式去表现和实现国家的经济意志,要实现国家权力机关的经济立法意图,离不开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也就是说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都是由政府来完成的,都要转化或表现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因此,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家经济管理关系实质上就是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

再次,必须搞清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与市场主体行为的联系,即与平等主体关系的联系。有人认为既然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既然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应由民商法来加以调整,经济法就不应涉足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市场关系,其实这是不应产生的误解。必须看到,经济法所调整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基础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市场活动。一般说来,只要市场主体的行为在民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就可以排除经济法的介入,而由民法来加以调整。在民法调整的范围内,主体享有充分的意思自治权。但当市场主体的行为超出了民法调整的范围,导致市场机制失灵、民法无所作为时,即可能引起经济法的介入,而当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政府机关依据其管理职能及管理权限介入该经济关系时,此种经济关系即成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并随之成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例如,当市场主体依法公平竞争时,其相互关系为民事关系;当市场主体实施商业贿赂、降价排挤、强行搭售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就会引起有关管理机关的介入,在有关管理机关与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市场主体之间就会形成反不正当竞争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并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由此可见,那种认为经济法不能作用于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观点是不切实际的,完全摈弃经济法对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作用,无疑是拆除了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石,使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无所指向,从而实质上导致了对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否认。有人把国家通过政府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对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评价比作体育竞赛的裁判,我们认为不无道理,体育竞赛的裁判虽不能直接参与竞赛,但裁判的对象却是竞赛场上运动员的竞技活动。在运动员违例犯规时,裁判员就要主动干预,对犯规的运动员及时判罚,以恢复竞赛秩序并保证竞赛的公平进行。经济法对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作用情同此理。

复次,必须搞清经济法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有人认为把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就会过分强调国家行政权力因素,使经济法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其实这种认识至少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经济法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混为一谈,二是将经济法的调整手段简单地等同于行政手段。对此,我们认为,其一,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并不会过分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或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和程序等都已被经济法所固定化,政府干预或管理经济的广度与深度已被法律所限定。其二,经济法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并不等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那种认为经济法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的观点,直接源于对经济、行政、法律三种手段关系的误解。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三种手段视为并列关系。然而,从经济法的角度观之,这种认识并不科学。因为健全完善的经济法制必然要求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法律化,而经济法就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化的集中表现。在经济法中,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行政手段,都集中地表现为法律形式。例如,税收、税率、利率、价格等作为经济杠杆是实现国家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但这些经济杠杆在经济法中都已被法律化,理所当然地又成为法律手段;又如,计划、命令、禁止、许可、确认、撤销、罚没等都是国家管理经济的行政手段,但这些行政手段在经济法中也被制度化、法律化,上升为法律形式,自然也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手段。因此,法治国家干预和管理经济应当一准于法。经济法作为国家管理经济之法,是对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并非单纯或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强调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的法律化并不是抹煞这两种手段在性质上的区别,而是强调它们在经济法形式上的统一。

最后,要正确认识经济法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必要性,还必须搞清经济法规制此类关系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始终存在着市场主体自利行为失控的可能。为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和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就必须有效地强化政府权威,充分发挥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的职能,以防止市场主体自利行为的失控。同时,由于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有充分的经济自由,为防止对市场主体权利的侵犯,还必须严格地限定政府的权力,保证政府依法行政,不允许政府对市场主体活动的法外干预。这就决定了经济法不仅是国家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干预政府之法。经济法既要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设定权利和义务,也要界定政府干预或管理经济的权力和责任,这就是经济法规制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根本宗旨,也是经济法调整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全部内容。

三、关于经济法的体系

经济法体系是指对已有的或应有的经济法律、法规,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建立起各个经济法部门,由各个经济法部门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经济法系统。对于经济法体系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实然的经济法体系,即由已有的经济法部门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经济法系统;二是应然的经济法体系,即由已有的和应有的经济法部门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经济法系统。就二者的关系而言,应然的经济法体系是对实然经济法体系的理论指导,而实然的经济法体系则是对应然的经济法体系的现实反映。无论建立实然的经济法体系,还是构筑应然的经济法体系,实质上都是对经济法律、法规按其内部逻辑关系(或依其特有的调整对象,或依其作用的不同领域)进行的一种分类或再分类。建立应然的经济法体系的目的是用来指导经济立法活动,确立一个科学的立法规划,使之成为内部和谐统一的法律整体;构筑实然的经济法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有的经济法律、法规的分类,使庞杂的经济法律、法规条理化、部门化,以便于市场主体知法、守法,并便于经济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经济法的准确适用。

经济法的体系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决定的。这一方面说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不同,将直接决定经济法体系在结构上的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对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界定在建立经济法体系中的决定作用。例如,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界定为“纵横统一经济关系”的经济法学派,势必将经济合同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主张经济法调整综合经济关系的“综合经济法学派”,甚至把民法中的所有权制度、法人制度、知识产权制度等都视为经济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显然基于此种认识所建立起来的经济法体系,不仅无助于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地位的确定,而且还人为地造成了现存法律体系的混乱。可见,能否建立起科学的经济法体系,首先取决于对经济法概念与调整对象的正确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经济法学界对于我国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的认识也日趋一致,这就为科学的经济法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由于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政府机关与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因而经济法首先应当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管理法这两个最重要的经济法部门。对此,我国经济法学界已经基本取得了共识。此外,我认为,资产资源管理法和涉外经济管理法也应当成为我国经济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宏观调控法

应当指出的是,所谓宏观调控法并不是以法典形式表现出来的部门经济法,而是对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行政管理性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层次的调节,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因而当市场主体的自利行为失控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看不见的手”就会无所适从。为此,就必须建立必要的宏观调控体系,用国家的自觉调节来弥补乃至于在必要时取代市场的自发调节。国家在调控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与市场主体发生的经济关系就是宏观调控关系,调整此类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就是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调整宏观调控经济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防止或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化了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衡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引导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

作为经济法部门的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计划法、财政法、税法、金融法、价格法等,它们分别采用或综合运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关系进行卓有成效的调整。

篇10

(一)法律责任概述

1.“责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双重含义:一是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失。前者表示积极方面,具有肯定性;后者则表示消极方面,具有否定性。两者也是相互联系的。哈特认为,责任至少应当包括:(1)角色责任;(2)因果责任;(3)应负责任;(4)能力责任。也就是说,责任范围是很大的。法律责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亦即由于违反第一性义务而引起的第二性义务。这种传统的法律责任概念只强调了责任的消极后果,使得“有限责任”、“证明责任”和责任制之“责任”等概念无法解释。经济法学者却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提出要考虑责任的积极功能,扩张责任的含义,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含义包括:角色责任、能力责任、公共责任、财产责任、组织责任、道德责任。

2.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在于:(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

3.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的性质,可以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

(1)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2)刑事责任是指行为人因其犯罪行为所必须承受的,由司法机关代表国家所确定的否定性法律后果。

(3)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违宪责任是指由于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某种法律和法规、规章,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从事了与宪法规定相抵触的活动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5)国家赔偿责任是指在国家机关行使公权力时由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所引起的由国家作为承担主体的赔偿责任。

(二)对现有法律责任的分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另一种说法是刑法,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法,经济法,环境法,军事法这部门法。那么,是否每一个法律部门都应该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呢?我们是否需要在现有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基础上增加经济法责任、社会法责任或者环境法律责任呢?首先,违法经济法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这种责任是具有独立性的。目前,关于经济法责任独立性的主要观点分为三类,即固有与援引说,综合责任说和彻底独立性说。经济法的责任形式我认为不应该是民法、刑法、行政法法律责任形式的简单综合,但是,仅基于此就设立一个经济法法律责任,这种观点是否妥当呢?这是令笔者感到疑惑的。

其次,我认为,将法律责任划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是出于对违法行为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纠正时法律所代表的主体以及其法益目标两者进行衡量而产生的:民事责任是法律站在平等主体之间的立场上,其法益目标是维护公平、平等,因此大多为补偿性措施,比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道歉等等;刑事责任我认为是法律以国家的名义,在强制力的保障下,法益目标是对公正、正义的追求,通过惩罚犯罪而达到预防犯罪,所以大多是惩罚性手段,比如罚金、有期徒刑等等;行政责任则是政府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目的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实现,所以一般是吊销营业执照、查封等行政行为。而经济法的法益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代表的经济法主体是生产和再生产领域的消费者、经营者和管理者。

第三,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不是单一的,在接受刑事责任的惩罚的同时,还要承担民事上的赔偿责任,如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后果。因此,违反经济法后,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应该是包括刑事、民事、行政责任在内的综合性责任。

二、经济法的法律责任必然存在

(一)经济法律责任的学界观点

国内学者对经济法责任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其含义大致有法律后果说、应付代价说、强制义务说、义务后果双重说、后果义务措施说等。

在经济法责任的外延上,最为典型的是石少侠教授提出的将经济法责任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区别开来。依这种观点,经济法责任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包含于经济法规定的责任形式种类之中,除了经济法责任之外,经济法规定的责任还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他们相互之间互不包含,是完全并列的关系。与之针锋相对的,是认为“经济法责任是由经济法律法规所确认的各种责任形式的总称”的观点。在这种观点下,经济法责任将民事、行政以及刑事三种责任形式包含在内。

有人从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待经济法责任,认为经济法责任的实现是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式.提出保护经济法律关系的方法包括经济制裁、经济行政制裁以及经济刑事制裁三种。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