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6 19: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生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三生教育

篇1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东西最宝贵吗?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考试满分、竞赛第一、工作业绩、芭比娃娃……但是,大家想过吗,如果没有了生命,你还能生存下来,拥有你所要的一切吗?

自然灾害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让人类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灾害却是由于人们的麻痹大意而引发的。连给我们带来温暖的火苗,促进人类发展的火种也威胁到我们生息的这片熟土。大火,你在这儿烧够了,有到另一处肆意燃烧,如毒蛇的舌头,叫人触目惊心,胆颤不已。

80年代,大兴安岭的燃起了一场熊熊大火。在火灾现场,消防员叔叔日月坚守,把生命置之度外。一场大火,差点毁坏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森林宝库。而我们小小的赖宁为了救火,永远地留在了这片火海之中。事情的起因竟然是一位工人不慎将烟头掉在了森林里,在晚风的作用下,几个小时之内就把大兴安岭烧成一片火的海洋。人们啊,面对这能给你温暖的火,你怎么不想想它那凶恶而狰狞的面孔呢?

生命,生存,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三生教育让我们获知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责任。生命是前提,生存是基础,生活是目标。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生活的强者,就不要惧怕成长道路上的风风雨雨,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理想,磨练自己,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记住:生命由你掌握。

篇2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构建教育和谐的基础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一种有益的实践和探索。那么如何在德育工作中实施“三生教育”呢?

一是强化课堂教学。按照文件精神要求把“三生教育”列入必修课,保证学时,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中“三生教育”的显性内容和隐性内容,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二是突出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工作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如,通过升旗仪式实施“三生教育”,利用升旗仪式,进行深情并茂、丰富多彩的演讲活动,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让他们更深层次地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还可以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展示和锻炼他们的特长,让兴趣活动带动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氛围,使“三生教育”得以充分地实施;

安全教育是“三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开展各种主题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法制宣传、防火知识讲座、交通知识讲座、意外伤害事故知识讲座、禁毒防艾知识讲座。通过这些安全教育使广大师生提高安全意识,认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动员和鼓励学生对其家长宣传,家校共筑一道坚固的思想长城。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

三是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创建良好的“三生教育”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实施“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如在校内开设“校园之声”广播站,由学生担任小记者和小播音员,周二至周四下午六点开始广播,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通过广播这种显而易见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校外文化,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在校园内粘贴名人名言;在花园和草地旁树立“手上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荫”、“爱护我的身体,我有益你的健康”等警示牌,提醒学生,尊重弱小生命。这些警示标志,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引导,在学生中广为传播,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篇3

在每年的高考大潮中,考生、家长、老师都希望考生考上理想大学。但受考分限制,而没能如愿的同学心理都有一定程度的失落。就目前实际情况看,就读高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高考分数普遍偏低,多数同学在原来的学校和家长眼中是被看作为“差生”的同学,长期的“差生”帽子对考取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影响。再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及人们对高职院校认识不够全面,总认为上高职就低人一等。而上了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失落感更加严重,自卑心理也更加强烈,学习兴趣急剧下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高职观”,重新树立其自信心。1.以高职在国外的良好的发展状况告诉学生“上高职也能出人头地”。2.从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相关政策角度引导学生。3.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角度为学生指明就业前景。4.以当前国家应用型研究生招收角度进行引导,为学生继续深造指明方向。经过这几个方面的引导,学生对高职教育会有客观的认识,对自己未来也会充满信心。同时,在训练中让学生学会感恩,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把学生培养成充满自信、懂得感恩,正确认知,敢于担当的现代职业人,为其在学校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自我学习能力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良好的自学能力是现代社会合格成员必备的核心能力。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习,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随处可以得到各种信息和知识,但也因为知识来得太容易,所以缺少了知识的积累和加工的过程,知识仅仅浮于表面,没有真正的沉淀下来成为自己的资本。据此,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三、表达沟通能力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90%以上的时间都是用听和写去完成学习任务,准确的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站在台上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很大一部份大学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岗位和工作,获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基础能力。许多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是自学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足且语言表达能力差。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集中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收集方法和问题解决的办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沟通水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礼仪训练

学生素质如何,首先是在言行举止上体现的,而礼仪则是对学生言行举止进行的规范性培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必备能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交往往往凭借第一感觉做出评价,第一感觉能感觉到的是一个人的外貌,衣着打扮、谈吐、举止等。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极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五、时间管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一个讲求高效率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企业的财富。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说过:在所有的资源中,时间是最特殊的一项资源,因为时间,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更不可能以其他手段来获得。时间的供给没有任何弹性,不管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会增加。现在大多数企业都在对其员工进行时间管理,因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职业人士,80%以上的人时间管理都存在问题。时间管理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一个会为自己做规划的人,必然也会管理自己的时间,能把80%的时间,放在重要的事务上,同时学会劳逸结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六、与人合作能力

就当前企业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十分需要善于合作的员工。打开任何一个招聘网站,80%以上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会招聘信息中注明要求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有团队合作意识……足见与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用人单位要求求职者应该善于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实现共赢的目标。与人合作能力的强弱,是影响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识比较重,普遍缺乏合作意识和机会;另一方面,在精英教育思想的氛围下,多数学生以成绩高低论成败,意识不到合作的好处,同学之间关系生疏、冷淡。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学生在学校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业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4

一、促进“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整合

1.生命教育极其重要,但又相当匮乏

拥有生命和生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保障,在关键时刻我们就能守护生命。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孩子相对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对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缺乏应对灾难和危机的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意外伤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为什么青少年不珍爱生命,为什么青少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这与我们长期缺乏生命教育是有一定关系的。

2.热情极度高涨,但又极其缺少专业

据了解,当前许多学校的“三生教育”课老师有不少是从语文或其他科目借调过来的,虽然对“三生教育”充满热情,但由于专业程度不高,直接制约了“三生教育”的教学水平。由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欠缺,加之心理学知识的欠缺,教师多数情况下显得捉襟见肘,课堂教学只能照本宣科,达不到深层感悟和内蕴提升。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实践性强,如果能够与“三生教育”整合在一起,将会更加绽放异彩,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资源极其丰富,但又极度缺乏整合

生命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坚强的生命,那些感人的事迹和精神;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激发生命的潜能,创造生命的奇迹以及各国对运动员们的关注、尊重等,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怀,都蕴含了大量的生命教育资源。在“三生教育”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这些资源并利用互联网等实现资源共享的课堂教学手段相对滞后,且操作性不强。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整合的目标达成

研究重点:用激情、理智、兴趣来积淀智慧、积淀知识、锻铸品格。开展有特色的“三生教育”,注重体验性、注重广泛性、注重实效性;突出主题性、辐射性,最终达到认知、体验、感悟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相结合,让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研究难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三生教育”与德育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三生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情感体验实际和思想实际各个方面入手,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和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稳妥地整合两者的关系。初级目标:

1.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实践“三生教育”的理念,提升本人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价值的追求,重新理解教学生涯,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进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

2.做好“三生教育”课堂的学科延伸,将“三生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人文科学的教学强调突出人文性: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他人的人生境界,欣赏他人的高尚情操,从而加深学生个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自然科学的教学应带领学生探索生命和宇宙无穷的奥秘: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3“.三生教育”课的实践活动之一,就是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体现“三生教育”。如在校园文化方面,用心营造育人文化,无论是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还是班级宣传橱窗等,都可以围绕着“三生教育”的主题,在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同时,也给予师生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启迪。

4“.三生教育”课的实践活动之二,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实施民主管理;关注教师评价;开展师生之间、教职工与校领导之间的心灵对话。终极目标:让“三生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技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成自己独特而完整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参与率等于教育的成功率,让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帮助他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存技能,实践生命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健康、高尚的生活目标和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实施方法、步骤

1.方法

(1)通过邀请专家进校园、集中学习研讨、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开展通识培训。以活动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为主的课题研究方法。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学生终身学习的信念,培养学生的情商。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整合现有知识内存,拓展学习空间。

(3)把“三生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组织设计开展形式多样的“三生教育”学生活动、团队活动,寒、暑假活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三生教育”。在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中渗透实施“三生教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保障德育教育活动、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的时间。

(4)从“三生教育”核心出发,分析学生实际,有效地制定每一时期德育工作主题,围绕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常规工作,保证了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每天的“监督示范岗”,以“谦和有礼”为准则,规范个人举止;每天班级建设“十项考评”,以“律己修身”为原则,从行为上矫正成长的轨迹;每周“国旗下的讲话”,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从身边的事说起,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每月“流动红旗”的颁发,“自强不息”为宗旨,从精神上树立向上的目标;每次“学生成长咨询”,为同学打开心结,放飞梦想……。

(5)借助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学校“三生教育”工作,坚持工作系列化,使工作步步深入。通过行动———体验———感悟(顿悟)———升华的过程,从行动到体验,再到顿悟升华,再指导行动,如此多次反复,使概念真正升华成信念,指导行为。我们为学生提供了行为实践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实践,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思考。#p#分页标题#e#

2.步骤

(1)组织拓展训练,借拓展训练中的相关项目,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感,树立集体观念,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提高沟通能力,从而最终在活动中提高生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培养成为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公民。

(2)突出实践活动,把“三生教育”与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密切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蕴涵的“三生教育”内容,利用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育人。成立志愿者小队,既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贡献智慧的机会,也为学生架设道德概念真正升华成道德信念的桥梁;开展合唱团训练工作,发展学生的声乐特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建学生科技创新协会,为“挑战杯”和“全国创新大赛”等有影响的国内学术竞赛提供智力和成果储备,为同学提供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燃起对个人专长爱好的追求和积极上进的火焰。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整合来诠释“三生教育”的真谛,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落实。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帮助家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让孩子健康成长。举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使家校间保持密切联系;在学生中开展“感知亲情,感悟亲恩”系列活动,收集学生的体会文章、摄影作品、DV作品,发现学生的真情。鼓励家长和孩子互通书信,从家长的来信中,让孩子感受到作为父母的幸福;从孩子的来信中,让家长明白孩子对他们的至亲至爱,从而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篇5

据了解,云南省“三生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其幸福人生引路导航。“三生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学行为,在云南已经具化为课程教学活动,纳入从幼儿少年到青年学子的系列教育教学之中。该省还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身心发展、生命存活状态特点,配置编撰了相应的教学载体——“素质教育基础系列教材”——《生命?生存?生活》。不仅如此,为更好地组织实施,云南省教科院编印了配套的《教师使用手册》,用于指导“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可见云南省教育厅在“三生教育”上的良苦用心及果敢作为,这绝非花拳绣腿、钓名沽誉之伪饰,而是直面问题、求真务实之善行,要在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上下真功,让他们在各自人生之旅见实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受用”。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三生教育”之“受用”实效已初见端倪。笔者为此对云南省“三生教育”的同仁深表敬佩,同时,也想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的教学与研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就“三生教育”的理念与意义课堂的实施简述一点个人不成熟的理解与思考,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谈谈对“生命”“生存”“生活”三个概念的内涵关联的把握。众所周知,“三生教育”的缘起,是出于不少学生对生命的机械、单向、孤立的理解,乃至对生命的漠视态度及其不负责任的生命行为。简言之,是缘于学生的人生中出现的“生命问题”。针对生命问题施以救助之方,就要让学生体悟整全的生命内涵,让个体生命逐步体认生命的可贵,渐次感悟生命的魅力,进而激发生命的潜能,创新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方面的教育入手。笔者认为“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概念虽互相关联,却彼此分别,其中“生命”是前提也是中心,“生存”与“生活”都围绕“生命”从不同维度展开。“生存”无疑侧重于使“生命”存活而不受任意侵害,不受死亡威胁,尤其着重于危难之际维持生命存在、保全性命之意念与行为。由此衍生的应急避险技能培训与毅力意志砥砺,便是“三生教育”之中“生存教育”的本意。“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强调于生活目标之幸福、生活方式之健康,侧重于“生命”之“活”的状态。它既包括理想的目标状态,又包括合理的方式选择。易言之,“生存教育”侧重于应急避险或应对挫折打击等生命困境之解决,而“生活教育”注重相对常态下的生命活动的展开与适宜标的、方式择优与意义诉求,不仅是指用恰当的方式(“生计”)让生命鲜活,而且让生命快活、幸福,意在追求人生幸福的获得、生命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生命行为之过程,又集结生命行为之目标。这就是“三生”之本质关联。

其次,着重议议“生命”意蕴。如果说“生命观”即“观生命”——如何看待生命,进而如何对待生命——自然就引申出如何进行生命作为,包括对待生命之“存”与“活”等命题,这就是“观生存”与“观生活”。也就是说,对“生命观”的理解与把握,会自然反映到“生存观”与“生活观”之中。反之,“生存观”与“生活观”,皆围绕“生命观”而展开,而“生命观”的核心乃是“生命”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三生教育”时,对“生命”意蕴应有恰当的理解,这是“三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当今的人们习惯于自然科学“生命是什么?”的解释,其答案即为自然科学的结论——生命就是DNA,生命就是碳水化合物。笔者认为,自然科学的界定固然不错,但若以此为唯一“正确”的固定“标准”来指导“三生教育”也是有问题的,它易于将“三生教育”流变为保命利己、卫生延寿的“护身”教育,个中原因就在于祛除了生命的神圣性、窄化了生命的内涵。现实已经雄辩地表明,“祛蔽”后的、纯粹的科学知识是“守护”不了人生意义虚无、自我价值丧失者的性命的,因为那些人并不缺少科学知识,只是缺乏应有的人文生命意蕴,因此,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科学层面“生命是什么?”的回答,更应该从人文层面去反思“生命(尤其是人的生命)究竟包含了什么?”的命题。对这一命题的合理解答才是人们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个体开拓生命之旅、夯实生命之意、提升生命之境的力量之源,而且人的一生也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追问,并付诸以不断的行动,人生才能有努力的方向、“日新”的希望及不竭的动力。对此,笔者简称之为涵括“知、情、志、信、行”诸多元素的整全的生命内涵,这是“三生教育”的基本命题,也是“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得以开展的学理前提。

有了对“生命”理念的整全性的体知,当下“生命”的延展与作为——“生命之行”才会有“心力”与“愿力”的保障,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才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而我们的“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也才有了直接的面向与预期的目标。针对当下学生在生命、生存、生活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人生困顿,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注重以下几点效用,让个体生命有切身感受:

——生命不再孤单。我们知道,生命本是一时光之河,她有源有流,有支有节,个体生命是这条大河的一个段落。由此在的个体生命往上看,可以溯源——达至祖宗神灵,往下看,可见去处——接续子孙后代,这便是生命纵向的维度。另外,在横向的维度上,更有万物天地内在于己的丰富意蕴,譬如自我生命与他人(非亲)生命、人类生命与非人自然生命、地球生命与宇宙生命等诸多存在,实乃休戚与共、彼此感通的生命共同体。人虽贵为万物之灵长,亦不过匆匆之过客,应在个体自身生命之中,体证万物一体、神人共在的心境,正如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所云:“天地者,万物之羁(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命无非大化流行之显现,需用心体认方有物我同春、古今一理之感受,领悟到生命的神圣性,方有对生命的敬畏心,方有对人生作为的义务心。

——生存不再乏力。既然生命神圣,当下此在的生命个体肩负不可推诿的生命之重(责任与义务),应保养好身家性命,不可随意处置自己的生命,哪怕是在天灾人祸之时、生死攸关之际,应顽强坚强不放弃、毅然决然挺下来,其间既要有意志毅力的保证,又需避险自救的知识技能的支撑,二者缺一不可。

——生活不再乏味。生活便是生命的具体展开,表现为出生入死的人生过程。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幸福,幸福的获得需要科学理性下的知识技能,也需要理想信念下的生命方向,更需要谐和人生问题的生命智慧。如果说幸福是目标,知识是力量,那么可以说,智慧便是调谐人生适意生活的法宝。人们常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见,如意幸福诚难兑现。如何使个体生命在不尽人意的世俗生活中,活出生命的意义,是不可回避的人生难题,不客气地讲,也是“三生教育”不可回避的课堂议题。

眼下“三生教育”已经在云南省系统铺开,并以课程的形式,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从幼儿起蒙到高校陶冶全面推进,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维度多个层面有序展开,这无疑是利国利家利民的惠生举措,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方式,身为从教二十年的笔者,看到了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新希望,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对其课堂教学也有些许思虑。

其一,“三生教育”的课堂何在?

现今的“三生教育”配置有系统的教材,有特定的教学时间,被纳入素质教育基础工程,这些都极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然而,在笔者看来,这些工作还只能属于狭义的“三生教育”,因为若仅仅诉诸一门课程,通过几个课堂来实施,以考试学分来评价,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扩展,步入广义的“三生教育”。笔者认为,学校(包括幼儿园)所有课程,都是关涉生命、生存与生活的课程,与“三生教育”不无关联,只是在相关程度上有深浅、联系上有多少、表象上有显隐、实效上有大小的殊异而已。譬如说,自然科学之类的学科,侧重于科学理性下、自然生命的规律性探究;而人文社科之类的学科,侧重于人文意义下的精神生命的皈依、人生意义的方向性探求。如果说前者旨在帮助个体生命如何获取较多的物质财富让生命活得滋润的话,那么可以说,后者则长于帮助个体生命确立何种人生才值得拥有的生命信念;如果说前者解决人生的力量问题,那么可以说后者则表征着人生的价值问题。我们知道,仅有方向的引领,没有力量的保证,人生幸福之路不能长久。反之,仅有力量的供给而没有价值的导向,人生或许就南辕北辙,枉费气力。从这层意义上说,我们的课任教师,甚至包括其他教辅、行政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是“三生教育”之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并实施“三生教育”。这样,“三生教育”的课堂就不限于某门课程、某个课堂的教学,她更有随时随地的领域,也有延绵不断的生长时空。就是说,“三生教育”的课堂应跳出有限的科目、时段,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甚至可以延伸到学生学校生活以外直至整个人生历程之中。显然,在校期间有形的“三生教育”课堂,是为学生终身生命成长、幸福获得而奠基定调。其实,人生大舞台何妨又不是生命作为的大课堂?

其二,“三生教育”的课堂精神?

常言道,“学高为师”,这是人们对为人师者自身学问的能力要求。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为人师者的职能概述——传习生命大道,讲授生存知识,消解生活困惑。国人素有生命学问方为大学问之说,那些对生命学问研习至深至高者,方可为人生导师(简称“人师”),而人师所传承者乃生命之道。这样,授者为师,受者为生;有师必有生,无生则无所谓师。师生便是一对相互生成的范畴,结成一种生命传承的对子,师生之间的这种精神(学脉)传承,在古人眼里,犹如父子之间的血脉沿袭。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正是在此意义上,“师”受到极高的尊重,甚至被纳入祭祀的系统,列为祭祀的对象——“天地君亲师”中的重要一员——个中原委是教师在人类的生命传承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生命传承中,表征特有的文化气象,具有独到的社会价值。而凝聚这种精神生命的要素,便是我国古代人文传统中世代接续的师魂。

伴随着近现代教育理念的变迁、教育行为的更新及教育规模的扩大,昔日以弘扬生命之道为要义的人师,其职能与处境也悄然在变:从形式上看,传统意义上的父子式的师生关系,与当下的教育现实显然不符,从教学的内容(科学突显),到教学的对象(人数众多),都是今非昔比,然而在生命涵养、人文关怀上,传统的师魂精神却不应该受时代左右,也不该有缺位失语。遗憾的是,按照当下一般人的理解,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而教书就是传授知识,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可以了,将教学任务完成就万事大吉了。在笔者看来,知识的传授只是教学的一方面,但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道——生命之道。诚然,学生入校是来学知识的,所谓“知识改变命运”。然而,教师还应在人文涵养上下功夫,在授业精艺中传道育德,不仅仅在乎知识的“结构关系”,更应该在意知识与人生的“意义关系”。为人师者应该用自己的生命激情激活学生的生命潜能,用自己的理性圣火点燃学生的生命之光,用自己的人生睿智开启学生的多彩人生……人师与学生的生命情愫在教学中碰撞、交流,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成长,人师在教学中也关注到学生的生命成长并欣赏每个学生的每一步生命成长,在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人文化成”之价值。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要求人文之师应以亲子养子之心,传承精神价值,传播人类的真善美,实现精神生命的薪火相传。如果说,传授知识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的话,那么,传承道义育好人就是人师的非凡之处,而且育人的功夫不仅在课堂之内、在课程之中,更应在课堂之余、课程之外,使其生命精神、睿智仁爱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体现在学生健康、适意、幸福的生命历程之中。

其三,“三生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所学到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老师的诱导,学习的过程需要体验感知,那些没有体验、没有认可的东西,学起来的效果基本上是很差的。“三生教育”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走进生命,切实体验生命,才有良好效果。伽利略说过,“你无法教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去发现一些新东西”;西方哲人苏格拉底也说,人师的职能相当于接生婆或助产妇。笔者很赞赏这些说法,但现行的教育教学,总的来说,跟学生的实际生活还有不少距离,直接反映在其评估体系中,不能涵括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等基本要素,只局限于考试范围之内、知识教学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却隔膜生命,脱节生活,更不知生命之究竟。这也就是“三生教育”课堂的发力处。我们应当切记,我们所教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的方法,应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生命,感受生命,欣赏生命,描述生命,表达生命。

作为专门的“三生教育”课堂,其组织方式可以借鉴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一种“非指导性教学法”,类似我们古人“行不言之教”与施“无为”之方——倡导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场景,而不拘泥主题与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生活感受,尤其是负面的生命情愫,如孤寂、郁闷、苦恼、牢骚等,一股脑地发泄出来,其他同学也可不时接过话题,参与讨论,进行沟通,老师并不妄加干涉,或者品头评足,而是给予体贴与同情,让学生能够面对自己,“产生丢开戒备心理和正视自己的勇气”,在自由开放的氛围意境中,实现生命的自然愈疗与自我修复。这样的课堂“象生活本身一样,行云流水,一去不返,似乎漫无目标,它向前流淌,谁也说不出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饱含期待、警觉和生机。”这种课堂不正是真实生活的再现吗?

而其他广义的“三生教育”课堂也应尽量在知识传授与人生意义确证之关联上做文章,但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却正是“三生教育”的应有之义。

其四,“三生教育”的课堂意义与预期?

正如弗兰克所言,“我们生活在一个弥漫着无意义感的时代里。在我们这样的时代里,必须仰赖教育。不仅为增进知识,而且要纯化良心,使得人人皆有足够的聪明,以便能够辩明暗藏在每一个个别情景中的要求”。人生的意义在于发掘与发现,生命的价值在于确立与创立。这一点在青少年学子尤为显见。以下便是一例证。

篇6

一、提高认识,转变理念

教师本身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要明确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熟记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获得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通过知识的积累,掌握生存的技能,领悟生活的意义,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知识是可以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而学习的技巧、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格培养,才能为终身的发展与幸福奠定基础,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所在。学校实施“三生教育”,其主导性因素是教师,教师对学生思想和品质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性作用。教师要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关怀,即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和守望者;2.教师宽容,即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3.教师用心和教师责任。

二、明确目的,以人为本

“三生教育”从以人为本、适应学生需求出发,稳步推进。认识生命是前提,尊重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要让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能够正确处理好父母的给予与个人消费、学习与娱乐、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从而推进“三生教育”。

三、主体参与,学科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把“三生教育”看成是一个单独的课程,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角;在组织形式上,让学生体悟“三生教育”的过程。这样,学生作为一个拥有者才能体验自己在参与中获得的感悟与经验。“科学”教会学生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奥秘;“艺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语文”体现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也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体。

四、精心组织,多彩活动

我校把“三生教育”理念有机渗透到学生的一日生活中,充分利用“生活”———这条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对他们进行生存知识技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从常规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从细节入手,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三是开展社团活动,拓展“三生教育”的途径,深化“三生教育”。我校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如“聂苏少儿书画社”、“土掌房陀螺队”、“聂苏合唱团”等,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自然美、生命美、运动美、合作美,进一步理解美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对自身生命的热爱。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有实践的机会、体悟的空间、超越自己的机遇和实现自己的舞台。

五、正确引导,恰当评价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近年来,很多省份和地区有一些专科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很多在校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方面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点。很多学生对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任意践踏,稍微遇到一点困难、打击、挫折,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或以伤害别人作为解决的方式。所以,“三生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1、生命教育

在高校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质是要帮助大学生们认识、尊重、并珍爱生命,高校通过对大学生们进行生命教育,使他们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对高校的大学生们开展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们在思想上更加开放,独立,逐渐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念,当面对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或颓废的思想时,一些大学生们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也容易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我们周围一幕幕悲剧上演的时候,留给我们太多的思考。正是这些悲剧,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生命教育方面的缺失,所以,高校必须加强此方面的教育。

2、生存教育

在高校生存教育中,主要是强调如何帮助大学生们学习生存知识和技能,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通过生存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帮助大学生们设立适合个人的生存追求目标,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大学生要想真正地融入社会,那就必须得掌握在社会生存的各种能力,包括各种生存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对大学生很好的融入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前社会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啃老的现象,这是高校在这方面教育缺失的后果之一,高校必须对大学生们进行必要的生存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与社会和谐相处,自食其力。

3、生活教育

在高校中开展生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获得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生活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通过个人努力奋斗来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以人为本是当今大学的教育哲学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二、开展“三生教育”在新升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三生教育”的开展体系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存在证明了我国以前过于偏重经济、相对忽视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应该尽快解决的,在摆脱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我国同时借鉴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教训,最终提出了的新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可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从“三生教育”的角度看,教育目标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在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按照人的特性和人的内心需要去实施,将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和谐及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既满足学生当前发展的需要,又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前景。

2、“三生教育”的开展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为了切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就要自觉判断和反思传统文化模式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对新的文化模式进行正确的认识,努力构建新方法、新思维、新理念,在头脑中形成发展理性的思维。自从高等教育普及以来,通过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我们又构建了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勤工助学、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较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但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拓展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为了加快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步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显缺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教育内容,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们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及内容尚不明确。因此,我们要做好“三生教育”,将教育工作逐渐从生命关照扩展到对生存和生活的全面关怀,使学生在困境中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确定人生目标。争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统一的新型教育理念。

篇8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教育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需从强化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注重文化育人等三个方面入手: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集中力量编写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要求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保证必要的学时,进行灵活的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与“三生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课堂中时刻以“三生教育”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

突出实践活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注重文化育人。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要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意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使孩子上不了学,政府及各方面社会力量都在资助,但是精神贫困却是只有自身才能解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篇9

1.独立学院开展“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活能力缺失的问题,这种问题在独立学院同样存在,同时,独立学院作为一个培养新型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存在自身的特殊需要。总的来说,独立学院对于“三生教育”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1当前青少年对生命、生存、生活的漠视和“无能”。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环境,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系列漠视甚至无视生命的事件陆续上演。沉重的课业负担、巨大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受“排挤”的体育活动量,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差,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生活兴趣单一甚至低俗,这些都反映了大学生在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方面有较大的缺陷。

1.2独立学院基础教学未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累积上相对本一、本二学生有一定差距,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起点相对低一些。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的经历更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思维比较活跃,有很强的求新求异的意愿,对理论知识兴趣不浓,更喜欢接受感性、具体和时尚的信息。然而,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不甚明确,教学大纲采用母体学校的翻版,把校本部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移植过来,缺乏对学生特点的深入研究,不能完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特色群体的要求。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没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母体学校教师,或者聘用年轻教师及其他学校退休教师,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多局限于讲授知识,缺少艺术性和生动性,难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的特点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导致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1],也就难以培养出知识、技能具有理想深度和广度的新世纪人才。

1.3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不仅仅要传授学生书本上的既定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判断能力。但是,我国过去脱离生命本原、忽视生存能力培养和生活情操熏陶的教育根本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正是从这种需要出发,“三生教育”致力于帮助青少年提高生命质量、掌握生存技能、获得生活体验,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延伸个体存在的意义。这也迎合了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由此可见,我国“三生教育”的提出植根于现实,来源于实践,是为了解决当前教育过于统一、忽视个性的问题。独立学院更要参考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寻找出适当的、独特的实施办法。

2.“三生教育”的实践性

“三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改变,也将这种体会和改变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三生教育”本质上是实践的。

2.1“三生教育”的提出源于实践的要求。教育负载和传承人类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经验;彰显和追求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在人类现实生活中遭遇的种种难题要求我们不仅适应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做到在险峻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和发展。面对生活的多元化,人生的选择多样化,有学者将当前教育质量的问题归结为“三无状况”: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2]这就回到针对教育的提问———“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上来,“三生教育”就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2.2“三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依赖实践的指导。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三生教育”致力于构建积极、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建构过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必然在实践论的指导思想下进行,也依赖于从实践中获得反馈进而不断修正和提高。“三生教育”是否经得起检验最终得回到实践这一层面。为此,李兴华等提出在“三生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3]:第一,“三生教育”的目标要与人生价值观相结合,有合理的教育结构。第二,“三生教育”的方法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教育。第三,“三生教育”的路径要与人格成长相结合。

2.3“三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回归实践、服务实践。教育的本质内在规定了教育必须以促进人的生命完善,促进人的生存、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为主题。“三生教育”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构建的人生教育理论,其本质必然从属于教育的本质,受教育本质内在规定性的制约。也就是说,“三生教育”作为一种人生教育,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动力[4]。这一本质体现了“三生教育”的目的是回归到人的实践中并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3.“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迫切需要“三生教育”,而“三生教育”又是实践性的教育,因此探讨“三生教育”在独立学院的实施途径就十分必要甚至刻不容缓。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独立学院特点的分析,认为在独立学院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里实施“三生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培养师资力量,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育人的核心力量,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需要深刻理解“三生教育”的理念并有能力以恰当的方式把这种理念传授给学生,还要结合实际对“三生教育”的内涵、结构和实施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丰富“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云南省正在尝试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士和学生代表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但是这样的队伍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师资力量本来就是薄弱环节,引进专业人才或者增加现有老师教学任务都是比较困难的,不能成为“三生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优势,承担起主要任务。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立一支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起‘指导者和引路人’重要作用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独立学院建立的时间较短,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的良好风气都还有待形成,学生思想活跃,自我约束力相对薄弱。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工作更多,难度更大。正因为辅导员平时和学生接触频繁而且深入,相对一般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且辅导员在进行思想工作和主题教育活动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特长十分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反过来,“三生教育”力求达到的目标契合了教育部对辅导员工作效果的要求。为了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生存和生活全方位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辅导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三生教育”的理论和实际操作要领,并且研究和掌握全面、多样的教育方法。这无疑也是对当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更高要求和全新挑战。随着这一教育工作的开展,还可以从辅导员队伍中分流出“三生教育”的专职人员。#p#分页标题#e#

3.2完善课程设置,深化学生理论基础。教材和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要系统实施“三生教育”就必须有相应的教材和课程。从课程设计角度来讲,尽管渗透式教学即在各门课程的教授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思想更为理想,但是可操作性较低,因此,在尝试的初期应采取单一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根据教育目的和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编制“三生教育”的教材。课程设置方面,需要专门开设“三生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课或者限选课,保证学时和学分。这一做法,要利用课堂和教材这一媒介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从理性角度掌握“三生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操作流程。

篇10

早年接触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是在学校当学生时,那时也没有把三者并提,自己对此也是了解不深。而今我已是一名幼儿教师,当“三生教育”的春风吹进各大校园时,我园也不例外,教师们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深刻了解了“三生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我也从中领会到了“三生教育”的真谛。在幼儿园开展实施“三生教育”,我认为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贴进幼儿的生活中,融汇贯穿三生教育的内容,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教育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下面就“三生教育”在幼儿园中的实施,谈谈我个人的观点。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幼儿园的三生教育,重点在于围绕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随机地进行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道德习惯以及学习习惯,使其一生受益。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活习惯,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生活质量好坏的一把标尺。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强,从小教给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们长大以后能幸福生活、快乐生活也就是三生教育的目的之一。在幼儿园,随时看见有些小朋友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小手脏了不爱洗,衣服脱了到处乱放……这些坏习惯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现场教育。比如,在进餐时,有些幼儿爱掉饭粒或是挑食、偏食,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教师就要引导幼儿懂得爱惜粮食,讲一些关于爱惜粮食的故事和儿歌,让幼儿知道挑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知道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它可以帮助小朋友长高、长大。同时还要提醒幼儿多吃蔬菜,少吃一些垃圾食品,如冰激凌、烧烤、方便面等。又如在玩玩具时,有时孩子玩完玩具后不会收拾,到处乱丢,甚至不爱惜玩具,我就趁势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鼓励幼儿向做得好的孩子学习收拾玩具,玩玩具时要轻拿轻放,不要抢,要爱惜玩具。从幼儿在园时的吃饭、洗手、入厕、睡觉开始,每一个环节都注重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引导他们从好的方面发展。

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个人品德的好坏决定他的一生。良好的品德要从小塑造,幼儿就象一张白纸,纯洁无暇,因此,老师的言行和老师的引导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早晨入园时,我们就要求幼儿要跟教师互相问好,离园时要跟教师说再见,天天如此,年年如此,这看似简单的一件事,其实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教育。在幼儿园,还随时看见有小朋友硬抢别人的东西,无故打人、骂人等现象发生,在发现时,我都会耐心地给孩子们说清楚为什么不能抢别人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打人、骂人,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向别人说“对不起”。在做游戏,小朋友之间往往会有你推我撞,磕磕碰碰的事发生,此时,我会告诉孩子们要大方一点,勇敢一点,朋友之间要互相谦让,让幼儿从小具备大度、大气的高贵品质。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一点一滴地渗透三生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学到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