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课程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标课程改革

篇1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体育 课程改革

中学体育教学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当前,体育教学要求日益提高,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针对学生情况,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应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教学质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首先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是把握体育教学改革正确方向的前提,自从中学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之后,有人认为体育教育已经发展为健康教育。

一、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以下几点要求:

1、体育课程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2、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

3、体育健康的知识技能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目标为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目标。

4、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的一门课程。

5、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及社会生物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 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只有深入研究体育课程的性质和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课程标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治运用,从而达到提升体育课的质量。

二、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但学生身心处于发育过程,发育尚未成熟,有些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以学生兴趣为中心,应该引导学生的兴趣成为情趣,进而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那种让学生喜欢什么学什么,爱怎么样学就怎么样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实际上是放弃了教育的职能。

“学生是以接受别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 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的经验。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要积极掌握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知识来源掌握获取知识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的。只有把学生个性的发展融洽在教学任务中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必须要依赖良性的教学管理,才能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对传统教材进行现代化和改造,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还要以传统教材为框架,对内容进行优化和改革,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运动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观念。如:铅球、跳高、蹲踞式起跑、前滚翻等趣味性较差,技术要求高,难以掌握,又无益于终身体育的项目可只作介绍或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比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在学生“玩”的过程中讲解一些动作要领,提出一些动作要求,让学生更好地“玩”让学生既掌握了最基本的动作方法,又“玩”得开心。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是新课改对传统体育教材的需要,这样做学生既掌握了动作,又增强了信心,培养了兴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十分重要。要精选既受学生喜受,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另外还应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课程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有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以后,就更加有利于培养终身的体育观。

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落实《课程标准》是的目标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上四种:成绩良好和较差的,对某些项目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针对这几种情况采用不同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不能认为学生成绩差或不感兴趣就放弃教育。由此提出二个问题进行探讨。

1、关于运动技能学习问题。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技能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重视不够,随着教育改革和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了“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 但是有人认为“会学”比“W会”更重要. 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关键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把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锻炼能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2、关于学生运动兴趣问题。

过去的教学对学生兴趣关注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此《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强调,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但本人认为“教学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把学生运动兴趣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的说法,从而忽视对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对意志的培养的忽视,是错误的。

篇2

一、来自初中教育的后遗症——科目不受重视导致的基础知识匮乏

这是目前农村中学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地理课在农村初中教育中尤其不受重视。重视的只是中考和与中考科目有关的科目。有的学校制定教学奖励制度,又因为地理不是中考科目,也被排除在外。中学地理和生物进行结业考试后,学生就不再学习地理和生物的知识。尽管会考成绩也会记入学生的学分累计中,但地理会考在执行过程中总是声严实松,甚至有的学校老师在考试的同时帮助学生集体作弊以提高通过率。在这种情下,大多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就不太用心去学。再加上初三一年地理教学的空白时间,当升入高一后,地理知识几乎是重新从零开始学习。

其中这种情况在新课标改革之前就有了。每一届的高一地理教学中,不是按照课本去讲新课,而是首先领着学生们复习初中的地理课本。这相当于是又带领学生们重新学写了一遍初中地理课程。在新课标改革以前,教师们大多都是讲初中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硬塞给学生去背诵,等学生们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高中地理的学习。但在新课标的教学模式下,这种方式就不适合了。新课标要求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学习,如果以这种“引导——自学”方式来复习初中课本的话,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且效率并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摸索出的方式是:不进行初中知识的集中复习,而是将知识融入到高中课本的学习中去。在地理教学中遇到大部分学生都忘记的重要知识点时,便临时进行一些知识的补充。另外一种补充初中地理知识的方式,就是设置一些特殊的活动课。这样学生在趣味竞赛的同时便充分熟悉了初中所遗忘的地理知识,以便于他们的高中地理学习。

二、教辅资料要求高,教学设施难配套

对于地理科目来说,读图是一项重要的技能。而地理知识大多是通过地图以及图形图像的形式来展现出来的,因为地理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到知识领域很广,从自然到人文,从天文到经济。而高中地理课本以及配套地图册上的图根本就不够教学使用,还需要教师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及各种教辅资料来配套使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张大篇幅的挂图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载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率,但这也恰恰是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硬伤——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套严重不足。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基础教学设施落后,尤其是地理教学器材的配套更是短缺。大多学校有够化学实验室、物理试验室和生物试验室,而唯独没有地理实验室。即使有,也只是一些简单的立体挂图以及各种地球仪之类的,连一些最基本的各类岩石标本都没有。另外,地理教学涉及的天体运行、各地的风土地貌等直观知识,也是需要大量的实地图片需要给学生来展示,这都是需要多媒体教学设计来作为载体进行展示的,而农村地区的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套不足,许多学校即使有多媒体设备,也仅仅是在报告厅或某个多媒体教室安装,并不能在每个教师普及。在这样的公用多媒体教室的环境下,只有一些特殊的情况经学校批准才能使用的多媒体教室,不能作为日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场所。这都对地理教学点直观性特点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以上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普遍遇到的问题。针对此种情况的解决,向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多媒体设备普及是不太现实的,毕竟乡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经过我们多年的摸索以及各地乡村教师的经验交流中,我们也尝试用其他的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多媒体教学设备无法在日常教学中长期使用,但可以用购置多种类型教学挂图的方式进行替代使用。其次,教师要多训练板图绘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一些看图题的讲解过程中,板图的绘制非常重要。第三,利用当地乡土地理资源,带学生实地进行考察。比如讲到关于褶皱和断层的知识的时候,如果是山区地区的话,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去实地参观有褶皱或断层露出地表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

三、生源素质不同,难以将参观学习来的经验直接套用

在新课改进行的这几年,无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基层学校,都在积极地执行新课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也组织了许多一线基层教师到课改效果较好的学校进行听课观摩。但由于各校之间的情况不同,尤其是不同学校之间的生源素质各有不同,被参观学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在其他学校进行推广。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教育主管部门想通过这种观摩的方式让课改较落后的学校能学到被参观学校的一些课改经验,而来参观的学校经过听课观摩后不仅没能够学到有效实用的课改经验,更是发现了生源是推行课改的障碍后丧失了继续课改摸索的信心。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点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今天,教师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并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引者。一方面,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深刻把握化学教学难点与重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与教学大纲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好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而指导学生合理、有序的开展教学活动,并积极提倡合作、探究、自主的教学新方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氧气鉴别”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空气与氧气的集气瓶中,并发现、鉴别、总结氧气鉴别的具体方法。其次,化学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更要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真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主体”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教会学生“对比”这一学习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二氧化碳、氧气、氢气三种气体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制取方式、实验步骤、检验方法等,更好的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再例如,可以通过分析对比纯净物与混合物、分解与化合反应、化合物与单质等概念,可从中找到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第一次面对化学这门新课程,学生在掌握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将抽象、繁琐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例如,在“燃烧”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氧气等抽象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可在大屏幕上直接演示二氧化碳、氧气的分子模型,并通过视频方式让学生观看物质燃烧过程。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直观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进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本质上来说,化学变化就是分子破裂、原子组合的过程。在多媒体技术的声、像、动画等支持下,学生能较易理解并掌握物质的化学分子、性质等内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化情境。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应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化学是一门“生活化”课程,因此,化学教学应尝试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入手,指引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化学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完“物理性质”这一概念后,可以指引学生思考“厨房中有哪些调味品,尝试描述这些调味品的物理性质”;在讲授完“碳”这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人将木材微微烧焦之后才将其埋入土中做木桩呢?”“为什么古时候用墨汁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能长久保存?”经过学生讨论与探究之后,发现两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答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善于观察与利用生活中的“化学”,积极创设生活化情境,指导学生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2.创设趣味性情境。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鉴于化学课程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创设趣味性情境。天女散花、手指点蜡烛、魔棒点灯、变色纸花等都是有趣的小实验。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可通过趣味实验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在学习“燃烧条件”这一内容时,可以先演示“魔棒点灯”这一实验,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抓住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

四、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学科探究也是最能反映学习目的、内容、过程的学习方式,其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可在化学教学中应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合学生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置小组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集体精神。例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中,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为每一小组成员提供广口瓶、导管、试管等实验器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积极探究。并且,每一小组均要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由全体同学评价。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环境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力求改革创新,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手段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宗永学.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几点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0).

[2]陈明.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尝试[J].化学教学,2012(05).

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问题;教学改革

我国的基础教育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与教育规律不断地蓬勃发展,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着改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课程的培养目标上与时代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新时展要求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2001年开展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撰了相关的试验的教材。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38个实验区进行了为期接近4年的新课程的试验研究工作后。在2005年秋季开始,新课程的标准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初中开始实施。但是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根据所出现的普遍问题,对于未来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对于历史教学上重点把握不足。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课本一改之前只注重文字,没有相应的图片、表格、数据的单调的编排形式,在正文中或旁边加上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图片、历史地图、表格等辅图像,并且颇有创意的添加了如活动与探究、动脑筋漫画和注释等设计。这些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正文,并且对正文起着很好的说明作用,可算是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但是,当这些内容与文字混在一起时,学生在接受有效信息上便很可能出现偏差,他们很难分辨哪些是主导性信息,哪些是辅信息。如果要求学生达到面面俱到的学习所有的内容,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培养出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的热爱。同时对于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很难取舍的尴尬,对于学生真正应该去掌握哪些知识,也没有一个明显的标准与尺度。

2、历史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落实不到位。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历史课本中每一小节后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这一板块,目的是为了激发出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式学习。但是如果一个问题设计的过深。过大,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比如“为什么会失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解的历史史实并不多,探究这样的问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引导起来也很费劲。这样的问题太大,不如改成“宣布取消科举考试,全国会有什么直接反映?”这样的问题接近学生的经验,打个比喻,假如大学停止招生,那么高中学生的出路怎么解决?这样引导学生可以使之很快理解到位,可以由此认识失败原因的一个侧面。而“为什么中国失败了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接近其边缘,探究的核心问题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认识出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形象思维是主要的,要求探究的问题抽象思维的特点太强,就无法实施。

3、新课程评价标准的误差。为了区别出跟老版教材的在教学目的与理念的不同,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显规定出:历史新课程要实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功能。但是,虽然在功能的阐述上十分明确与科学,也给新的历史教育目标提出了努力的方向。但是,“新课标”倡导教学新理念时缺乏辩证精神,矢之偏颇。于是,在历史的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教师与学生曲解了新课程评价的现象。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等庸俗化现象频频发生。例如,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些老师为了刻意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把课题营造的看似很热闹,但是本来应该井井有条的课题也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二、未来教学改革方向

1、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技术。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使用可以在很大限度上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也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也为选择适合学生差异性的历史教学内容提高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在有条件的初中学校,都应该为教师与学生配备例如电脑、投影仪等现代教育设备。这在极大程度上为选择适合的各个学校、班级、乃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便利。把现代的教育技术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相融合,在提升课堂的容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注重学生本身课题资源。新的课程改革的哲学思想是“以人为本”,把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教学的第一要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更需要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学生早已经不是学习过程中被动填鸭式的角色,他们应该是历史信息的自主加工者。因此,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关注学生本身,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独特性去制定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以最合适的形式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在挖掘学生自身个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很多指标,例如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学情”,把学生身上多样的课程资源转化为有效的含金量高的资源,选取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教学内容。

3、把握好教材、教参之间的关系。教师教学用书对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意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不完全拘泥于教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历史教科书为重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参内容进行取舍整合。教师在操作过程可依据课标,大胆对教材进行设计,引领学生对历史教科书进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超越。

三、总结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领会《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质,强化《历史课程标准》的规范效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和总结,我们就能够顺利完成新旧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转轨,全面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服装表演 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16-01

《服装表演基础》是服装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往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了服装表演的起源、模特的形体训练、服装表演基础训练等内容。但目前市面上没有一部本科《服装表演基础》的正式出版教材,在市面上出版的服装表演相关书籍还算丰富,但由于专业特点、图片多、理论内容少,所以只能作为参考书籍使用。本人作为服装表演专业的专业课教师,根据几年来上课积累的一点经验,以下谈谈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理论讲授的改革与创新

我们高校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不是单一以培养名模为目的的,而是不断为模特行业和相关领域输送高素质的管理和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更注重学生理论素质及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以往在理论课程的讲授时,教师只将服装表演的起源、性质、类型模特应具备的条件、综合素质以及分类介绍给同学们,给学生以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服装表演起源与演变中,教师不能忽视对中国服装表演发展的介绍。虽然在我国这一行业发展较晚,可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距离我们现在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最初的“名模”们有的现在还仍然活跃在时尚“T台”之上。书面、图片以及网络视频资料比较好搜集与总结,而且让学生们熟知我国服装表演发展对今后从事本行业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做这方面的介绍时也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理论知识之一。

在讲授服装表演的发展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加些世界上和中国的主要模特赛事的介绍。由于服装表演专业招生条件受限,符合专业课招生标准的学生有的自然素质较好,在接受本专业的学习过程后,可以参加一些专业的模特赛事。所以,我们服装表演基础课教师在最初的理论讲授时,要注意添加些国内外主要模特大赛的介绍,便于学生们了解赛事的文化氛围,便利对比赛场景和相应准备事项的了解,为以后参与这类赛事积累经验和做好准备。

二、服装表演基础实践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原来的服装表演基础课程内容其中有一项为形体训练,而在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中,《形体训练》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在《服装表演基础》课程中这些知识也呈重复出现。这次我们把这项内容改革为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及韵律练习,改革后的授课效果很好。

模特在进行专业的走台技巧训练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及韵律组合练习,其目的是为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关节、肌肉,提高模特做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从而帮助模特塑造挺拔、优美的体态,为接下来的服装表演技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是以人体动作为中心的活动身体练习,模特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认真地模仿、深刻地记忆,同时能够认真模仿,以便准确做出这些动作,使得表现出来的动作达到美观和协调一致,在这一过程中,模特要清楚知道身体各个部位是如何运用的。模特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多数为徒手练习,训练内容针对不同身体部位采用了不同的练方法。由于训练前的准备活动练习多用于身体的局部练习,一般很少采用双人或以上多人集体练习。

模特进行了单一的训练前准备活动后,下一步要将从头部到脚部、从上肢到下肢身体的各个部位动作整体配合起来,在做这些动作的表现过程中再配上节奏明快的音乐,增加模特的艺术感受力,使之能够流畅地完成组合成完整的韵律组合练习。通过模特的训练前韵律组合练习,帮助模特更加全面地达到做动作时动作流畅、身体协调、造型美观大方的特点,从而为模特的表演技巧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服装表演基础课程实践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自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要求对模特的塑造不仅要达到内修气质、外塑形体,而且更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掌握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来完成,因此,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我们重点以体验教育为主,让学生亲历亲为,不妨把实践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阶段,设计了不同的实践课内容。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改革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教学,从教学本身出发创新了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就是要完善服装表演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后形成的理论结果可供高等教育及服装表演专业人士参考,对专业教育的理论发展起到促进性作用,达到专业与行业的稳步接轨,强化其教学的时代性、应用性特色,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化过程。并通过此次的改革与创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出适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焕良.服装表演策划与编导.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4月.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民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27-03

高等职业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法律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民法是高职法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法律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民法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一、《民法》新课程标准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中提出,“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此要求下,传统的《民法》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亟需改革。新课程标准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采用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学习并掌握民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

1.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民法课程是法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开课时间是一年级,是学生入学以来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以往的课程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热情。新课程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方法,将原本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项目任务完成的需要来确定,将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项目任务的解决来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学习情境,每个情境之下又设立项目任务,广泛采用六步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对民事法律事实的认定和民事纠纷的解决进行介绍和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民事法律关系领域中的基本原理,掌握民事法律事实的认定方法和依据,并能解决民事法律纠纷。整个课程的理论教学以解决项目任务为主要实施过程,学生接到任务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3.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入学之初自信心相对缺乏,大部分学生怯于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部分愿意表达自己的学生其表达能力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任务的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成自己的看法(观点),并能够通过收集、消化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用于支撑自己的观点并能有条理地表达。24个项目任务的完成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通过重复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收集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场所为固定教室,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方式,教学方法上也采用的是讲述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但教学场所单一,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由于课堂教学地点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效果。

1.“教学场所多样化”流于形式。一直以来,教室就是固定的教学场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都在教室里完成,教学场所单一。近年来,许多专业进行教学场所多样化改革,将教学场所搬到厂房、车间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法律专业就业面向较为特殊,只能选择律师事务所或模拟法庭等场所作为新的教学场所,且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的教学都是综合性的案件分析与解决,需要学生有一年到一年半的法律知识学习经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体系。而《民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开设时间是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培训背景,更谈不上专业知识体系。如果照搬别的专业的教学经验,机械地将本课程的教学场所扩展为律师事务所或模拟法庭等地点,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边做边学,不但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2.案例教学法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案例教学法是法律专业教学所经常采用的方法,过去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法律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民法》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初学者,对于那些源于生活的综合案例,他们没有能力进行分析。教学案例往往内容单一,仅仅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所编写,过于枯燥,且案例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可信度相对较差。再加上大部分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多采用“教师介绍案例学生思考解决案例问题”的三步骤教学,未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应有的作用。

3.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经提出多年,各课程教学也在进行不断改进,但很多改革仅仅是注重形式上的课堂互动,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为主体多体现为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包括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发言等。其中,回答问题多用于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并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讨论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思想的碰撞,但由于课堂组织的缺陷及忽视小组成员个人力量的发挥,往往流于形式。

传统教学模式在过去的教学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满足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再加上法律专业的教学特殊性,更需要对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

三、新课程标准下《民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民法》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能够掌握民法知识,学会认定法律事实,解决纠纷,并在学习中逐渐养成法律思维,习惯使用专业语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而民事纠纷本身又是法律纠纷中最常遇到的类型,民法是法律从业者使用最为频繁的法律部门,课程教学就必须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民法课程教学应以学习情境设计为主线,注重动手能力的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术语的使用。

(一)教学场所多样化

学习情境是在学校内仿真法律职业环境中对真实法律过程的教学化加工,以完成某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跳出教室这一固定场所,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而综合性的案例分析或模拟审判又不适合初学者使用,故本课程在仿真或真实的教学场所进行时,多采用学生观摩、提问的方式进行,辅之以一定的动手操作。

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而言,法律职业是个令人向往但又敬畏的职业。为了更好地完成“将学生领进法律之门”的任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现场教学作为首要手段,通过与当地的律师事务所、法院等行、政业联系,利用“法院开放日”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法律职业工作场所。律师、法官作为现场教学的老师,为学生讲解律所、法院的部门设置以及主要工作内容甚至是一些休闲放松的活动;学生则可利用现场教学与律师、法官面对面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法律职业,并对该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职业自豪感。但是,这样的教学不宜重复进行,在课程的教学全过程中只能使用一次,且应在课程开设初期进行。

学生虽然还不能解决综合性法律问题,在实际案例中却可以做一些辅工作。本课程在教学中,利用“法律援助中心”这一集实训基地与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平台,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在法律援助中心,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咨询当事人接待、咨询内容记录等任务,对于一些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案例,学生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涉及到诉讼的案例,学生还可以帮助准备文书、整理资料,参加法庭旁听。这样,在真实的教学场所,学生直接接触实际案例,通过个人努力、团队合作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学习任务。

(二)不断改进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广为使用。民法课程在教学中,结合课程与学生特点,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案例教学。

首先,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场所,在带领学生赴校外实训场所现场教学前,预先与校外教师联系,从法院、律师事务所历年案件中筛选出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民事案件,以便在现场教学中结合参观场地,向学生讲解案件内容及法律关系。其次,重视书面案例分析的训练。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相关案例以书面形式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将案例分析整理成书面报告的形式上交。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书本、法律条文等相关资料。这样的案例分析训练旨在锻炼一年级学生查阅法条、理解法条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为法律文书撰写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以法律援助中心为平台,以真实案例分析为载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参与接待当事人,听取当事人的案情陈述,从中筛选、记录有用信息。对于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案例,可以直接答复当事人,对于复杂案例,鼓励学生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再对该方案进行评价,并和学生一起分析需要改正或完善之处,得出解决方案,并由学生负责与当事人联系,作出答复。对于需要进行诉讼的案件,主要由法律援助中心联系具有律师资格的老师承担,学生作为老师的助手,帮助收集证据、制作文书,并参加法庭旁听,真正地体验案件解决的全过程。这样的案例分析教学融知识学习与实践为一体,案例真实,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新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探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知,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1.小组讨论法的使用。在使用小组讨论法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课堂任务更加细致地分解,使得每一位学生都相对独立地承担任务。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分解,应尽可能地考虑课堂教学特点,教师预先模拟课堂教学过程,将教学中出现的知识点逐一分解出来,并设计与之相应的问题或任务。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任务的设计,应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讨论、发言、书面报告等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后,要求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并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防止个别学生“浑水摸鱼”。学生上交的书面报告,应列明小组成员及分工,并将讨论过程中的原始材料一并上交,以便教师评价每一位成员的表现;而小组成员的总体评价则是根据小组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进行,使得学生既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也要注重团队协作。

2.项目教学法的使用。项目教学法多在民法分论中使用,以遗嘱继承为例,教师首先将教学内容按照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进行分解,分别设计五个项目任务,要求承担任务的同学通过对书本知识和法律条文的查阅学习,为每个项目中的当事人选择最适合的遗嘱形式,并根据自己的选择为当事人草拟一份遗嘱。在任务完成情况的展示中,每组的展示人还应当说明其选择的遗嘱能够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展示环节之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本组及其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评价,最终完成课堂学习。

作为高职法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民法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了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作为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民法的教学又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甚至是专业的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设计符合高职教育目的,注重体现职业性。教学组织上,将民事法律基本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以学习领域情境为教学单元,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基础,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六步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将理实一体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完整地使用学做结合、专项实训、法庭旁听、法律咨询服务等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完成知识储备、专项动手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锻炼等学习、提升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

[2]龙昱,江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J].商情,2011,(24).

篇7

一、“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介绍

“目标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揭示目标、指导自学、自主学习(当堂检测)、点拨启发、当堂巩固.

(一)揭示目标

上课一开始教师向学生明确自学内容、自学方法和自学要求.

(1)查找相关的资料故事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预习和课堂的小组讨论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

(二)指导自学

通过投影明确告知学生:(1)自学内容,具体到几页几行,什么内容和范围;(2)自学方法,告知学生怎么自学,引导学生抓住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学生重点思考关键环节,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知向旧知转换的环节上.(3)自学要求,也就是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自主学习(参照书P33科学足迹)

1.古代关于天体运动的两种学说.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课堂研讨(小组讨论交流)

核心:对开普勒定律的理解

(1) 开普勒第一定律又叫椭圆轨道定律,是从空间分布认识.

即:所有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轨道.

太阳在轨道的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又叫面积定律,是从速度大小认识(如图1)

由图1可知面积AOB和面积COD相等,则行星从A点运动到B点的时间和从C点运动到D点的时间是的.

你能想到更多的信息吗?行星在哪里运动的更快?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请把大家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3) 开普勒第三定律

告诉我们一个公式.

其中k是常数,与无关,只与 太阳 有关.

通过式子可知椭圆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行星的公转周期就

.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学状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紧张、高效地实施自学,教师对发现的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要及时用各种方法去引导纠正.

(三)自主学习(当堂检测 )

自学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用题来检测,练习题必须精心设计.(1)在全体学生练习的同时,可以让中等偏下的学生上黑板做题或抽问回答,(2)检测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自学的目标出题,可以是类似题的翻版,切忌离题万里,注意跨度不要太大,难度不要太大,主要是掌握和运用好自学方法,解决问题就行.类似题的检测可以及时地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当堂检测

1、关于行星绕太阳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

C.离太阳越近的行星的运动周期越长

D.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四)点拨启发

1.教什么.教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凡是学生会了的问题坚决不再教.让学生回答问题后,评判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2.怎么教.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只要有学生会,就让会的学生教,如果实在没有学生会,教师再教.

3.教的要求.不就题论题,做到教一题会一群,教出方法,教出规律.

(五) 当堂巩固

当堂巩固是使学生达到检查、巩固、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动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设计各种题型.难度一般分为基本题、中档应用题、挑战题三个档次.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独立完成练习,并按照审清题意寻找思路规范解题仔细复查四个步骤来做题,从而形成学生学成达标.

2、太阳系中除了有九大行星外,还有许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小行星,其中一颗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1.00×1021kg,它运行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的2.77倍,试求出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年?

二、课堂教学的“五个”转变

1.

“目标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组织的作用.

2.“目标教学”课堂除了必要的师生互动外,更多的是采用生生互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如,小组讨论、学生板演后相互纠错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达到“兵教兵”,“兵强兵”的目的.

3.“目标教学”课堂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充分讨论、表达、板演、纠错,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增强,愿意表达(虽然会出现了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同伴互助充分.

4.

“目标教学”课堂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板演后同学间相互纠错等方式,学生发言踊跃、情绪饱满,表现欲望较强.

篇8

【摘 要】新课改的实施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是具大的,根据新课改的内容,各个学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改变,高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众多学科中的一支,也顺应着要做出合理的转变,根据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得到了相应的课改启示。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高中;信息技术

随着知识经济、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共同需求,我国在1999年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课改”,在这次的课改下,许多学科都根据着它的课改方向作了适当的调整,走在科技前沿的信息技术当然也不应落后。以新课改作为依据,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上做出改变,实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促进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它之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由于它与新课改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密切相关,这个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而去增强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信息技术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自主地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是非常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高中的学生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积累,在深入了学习后,完全可以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几点,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研究方式,因此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握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

新课改之后国家教育部又于2000年1月9日制订了《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在这部草案里又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等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这部草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兴趣与意识充分反映了新课改理念,而后的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等都比较符合新课改的目标,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到高中的信息技术同样没有不同于小学、初中,只是可能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而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深刻地体现了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的新教学观,这也是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

三、在新课改目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开展

新课程改革基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教育方针,提出了六项具体的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这些目标是新课改方向的代表,与之前提的要把握高中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下的方向是一脉相承的,在此我们来更深入地讨论在新课改目标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该如何开展。

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现从“传授”到“引导”的功能转变

以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总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进行操作的模式,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学科,教材有一定的置后性,加之有的教师的语言缺乏生动性,往往令不少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提不起兴趣来。比如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其实很多内容与时代是有些脱节的,加之在这本教材中理论的东西较多,教师又不能把理论生动、生活化的话,则容易使得学生不能好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教育的方针相违背。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有必要做出从“传授”到“引导”的改变,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去自己探究,有不懂的来问老师,老师给予相应的点拨,这样的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②体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综合性与选择性

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局限一门的学科,它可以和许许多多的学科融汇贯通,比如学习多媒体信息加工的软件flash、Photoshop可以和现代美术相结合,学习字表加工则可以和语文、数学学科相联系,这是非常灵活的,体现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综合性以及其选择性。

③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生活紧密相连

信息顾名思义就是新的有一定可靠性的消息,这也就表明了它不可能与时代相脱节,然而正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一样,虽然信息不与时代脱节,可是我们并不常更换的教材却相对置后,如果教师再照本宣科的话,就更容易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与时代脱轨,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新课改的目标下,教师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时代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字、表处理一章时,课本中用的却是word及excel 2003版,可是这款软件已经升级到2010版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新的版本,并根据新的版本的改变,给学生讲解使用的新方法,紧跟时代的脚步。

④改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

有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式有一问题,是为了应试而去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这种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是存在问题的,毕竟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工具性远大于它的理论性,如果停留在理论上,则有可能陷入“纸上谈兵”的死循环,因此这种学习方试要改变,教师需要给这些学生一定的点拨、指导,把他们引到学习信息技术方法正确的途径上来。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基础[z].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7 p440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z].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07

[3]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J].wenku.baidu.com

/link?url=c9lzHyz_Kt0cBC2eqA9RQTozt3ZJm-qY7eYIWi4J

篇9

现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改革也在大刀阔斧地进行,对中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成为研究重点。体育教学模式需要在特殊的教学条件下完成,其特殊的高效教学活动构架,包含指定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专门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

一、当代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进步,体育和健康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因此,对中职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意义重大。可以提升中职的体育教学水平,让体育和健康思想被人们从心底接受,达到传扬体育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当前国内中职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一,中职体育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过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也造成了中职体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在当下,很多中职还停留在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方法的教学,而忘记了对学生进行体育观念的培养。第二,中职体育教学课程设置较中小学差别不大,内容也较为陈旧。同时,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科化倾向较浓,过分强调技术的准确与规范,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方式缺乏多元化,有的教师素质较低,这些问题已经限制中职体育的继续发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下中职体育教学还将竞技体育作为重要内容,并不具有实用性,不符合中职学生的需要。中职体育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较低的素质很大程度拉低了教学水平,使得中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一直未能快速发展。第四,学校在体育教学上普遍面临相同的困难,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与配套的器材和设施,太多的中职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太过陈旧,场地也不足。除此之外,关于如何做出高难度动作与灵活使用比赛战术,教师更想借助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来详细分解教学,但学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匮乏仍是中职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推进中职体育教学进程的策略

第一,中职学校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改革的第一要务。作为中职变革的引导理念,其先进性不但可以确保中职学校改革事业的稳步推进,还可以给中职体育教学改革以理论支持。中职学校要想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就要抛弃陈旧的教学思想,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有创新地提出顺应发展的体育教学改革思想。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当成改革的核心理念,信奉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体育体制改革当作中心任务,持续推进中职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进行。应重视中职体育教学评价系统的构建与维护,适时改变评价观念,构建完备的考评系统,让中职体育教学的考评趋于科学化、标准化。第二,增加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是推动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充实的教育内容和多种类型的教学手段既能够迎合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和个体差别进行选择,还要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教学应和时代同步,配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完善现代体育教学方式。第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学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创新体育课程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汇集各种模式的优势,并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情,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此外,在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延续综合性的体育教学形式,照顾部分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学习和锻炼。比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来说,能够利用教学过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渴望,把一些竞技项目的体育课程变成爱好,或者在课堂中带进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采取选修模式或爱好班制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提升中职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和融入度,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四,中职学校作为培育中职人才的基地,教师素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中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掌握体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理念,优化其知识结构,从而促进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五,体育教学的环境是体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其中,体育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和设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的数量,加大中职学校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和建设。学校应设置多个课程项目作为发展策略,重点扶持其中的热门项目。同时,还要注重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环境建设,营造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校园文化氛围。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1999年开始我国教育领域便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开始的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一直发展到今天的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将课堂让给学生,改变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找出答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想多问的习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交流经验,也促进了自身能力的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新课程改革表面化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新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作用,并已经逐渐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身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等。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模式,将新课程改革停留在了表面。这种方式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课程设计不明确,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真正意义的教学改革,没有将教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目标性和方向性,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变得茫然,降低了学习效率。

(2)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存在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式地传授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然后进行记忆,不断的重复和练习,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掌握问题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只注重结果。加之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即便知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也不得不以填鸭方式指导学生反复练习,这不能将新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高考成绩成了衡量学生学习好坏,教师能力高低,学校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它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程,但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而是按照高考规定的大纲来设置选修课程,并且在高考的压力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此外,由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限,理论知识匮乏,学校的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也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明确教学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大纲时应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合理分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不但要完成教学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交际等综合能力。课堂内容设计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考虑学生的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有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2.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延续以往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的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引导式教学。事实上,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不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去思考问题,尤其是在遇到苦难的时候,这是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从单一的讲授书本知识向启发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转变。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课上课下多和学生沟通。课堂上,教师在给出问题后,对思路正确,符合逻辑的答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方向错误,偏离目标的答案不能盲目批评,应当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启发,最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鼓励这部分学生继续思考,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根据课堂上学生们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教学。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

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要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书本上一成不变的理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及时对知识进行扩展和更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当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思想,使其充分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转变自身的角色,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做一名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的完善自身,改良教学方法,转变角色,培养学生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生的习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畅.试论高中语文在课改中的课堂教学[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3]柴西琴.对探究教学的认识和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1(8):16.

[4]彭春霞.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