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范畴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艺美术的范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在又提出“振兴工艺美术事业”的口号,我感到惊讶和疑惑。工艺美术事业还需要振兴吗?
何谓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指美术范畴的概念呢还是指一个特殊的行业?这一直没有被分清楚过。所以概念的模糊性导致问题的不可解,大家只不过在某种“工美”情怀中感叹而已。我以为“工艺美术”决不单纯是“美术”的艺术概念的问题,说的再清楚一点,跟艺术概念没关系。
“工艺美术”名词与概念,是上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产物,是传统个体手工艺行业和私营企业改造后的合作化、集体化的行业代名词。比如:轻工部建立“工艺美术”局、各省市成立的“工艺美术”公司、下面成立“工艺美术”工厂……将轻工产品生产与出口创汇统一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框架中。其中包括相应成立“工艺美术”学院,以培养相需求的设计人才。原本艺术领域的“美术概念”中不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哪个节点上,原属于历史文化的传统艺术、手工艺术被时髦的“工艺美术”取代,而且工艺美术广义的范畴还囊括了设计领域的很大部分,形成排除“纯美术”之外的能够包罗万状的“模糊词汇”。工艺美术行业在计划经济建设中形成指导与管理、经营与训练,教育与理论、展出与评比的一整套实际经验,整整一代人为此作出一生的努力。
工艺美术事业的绝大部分是行业行为成分,事业标准中除了一小部分为争获国家奖项之外,就是要完成企业利润创收,这是工艺美术公司经理们心照不宣的目标。以“工艺美术”创作为生计的设计人员无论如何创新与革新,实际只不过为上级为企业做贡献而已,为降低制作成本,大批量生产,追求高额利润,哪里能够有机会体现艺术个性的发展,更不要讲在文化的高度去实现保护历史传统技艺和艺术价值!我们当年曾经做过那些美好的梦还少吗?
然而,以市场经济发展作为动力的社会,无情地改变了50年的大锅饭状态,很多以“工艺美术”为自豪的公司企业关闭了、解体了,很多员工提前退休了,转产了。以为国家赚汇为目的的“工艺美术”事业在人们心目中淡化了,甚至原来“工艺美术”界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都改了归属,抛弃“工艺美术”的称谓,堂而皇之地叫起某某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来了,现实无情地打破了“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心态平衡。
现在大家开会都在讲挽救、或者抢救“工艺美术”,是“工艺美术事业”日薄西山了吧?我想,一个随历史发展而来又随历史发展而去的事情,它是必然,是大势所趋,“工艺美术”事业连同这个词汇毕竟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此去挽救、去抢救,有必要吗?
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传统艺术并始陵复它原本创造、经营的模式。漆艺、陶艺、金属艺术,首饰艺术等众多传统手工艺品在西湖博览会,上海、北京等地的精品展中不断呈现出更美好的艺术作品,在立意上、在工艺技能上都反映出高超的进步,同时恢复出不少被人遗忘的古老艺术技能,并表现出高超的手工艺技能的艺术价值。拿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变化而言,令夕不能伦比。“艺术”不再被人为地分为上下九流。
篇2
首先,面对种类繁多的古代工艺美术品,我们可以根据其文化内涵和审美特点,分为三个大类:宫廷的、文人的和民间工艺美术品。民间工艺美术品因为普及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具有本地出产、即产即用的特点,从而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因此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相比之下,宫廷工艺美术品和文人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会比较集中,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一些主要产地。纵观中国历史,它们有这样一个分布特点:自唐代中叶以来,主要生产地呈现自北向南转移的趋势;而宋明以后,其产地基本上集中于长江流域及以南。下文就详细探讨一下宫廷及文人工艺美术品生产在历史地理上的变化。
一、宫廷工艺美术品
它一般指历史上皇室或上层阶级所欣赏、使用的工艺美术品。主要品种有日常实用的陶瓷、家具、印染织绣,和介于实用与欣赏之间的料器、内画壶等,也包括纯欣赏功能的玉器、景泰蓝等。宫廷工艺美术品的最大特点是富于装饰性、精工细作和不惜工本。对于这类工艺美术品的获取,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采取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在首都设生产机构,从各地选拔良工集中于京师进行生产;如唐代的少府监、明代的果园厂、清代的造办处等t这种方式受政治的影响大,一般以都城及邻近地区为生产基地,因此它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畴。第二种形式是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第三种方式,则是由宫廷在已成形的某类工艺美术品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后两种生产形式受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大,产地往往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迁移而迁移,因此它们属于本文的重点讨论范畴。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重心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南移:第一次自北南移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次是在唐代中叶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第三次就是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时了。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南方长江流域逐渐取代北方黄河流域,成为了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之地。
受到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态势的影响,自唐代中叶以后,手工业生产中心也自然地逐渐转移;南宋时随着政治统治中心――都城的南移(由今开封移至今杭州),南方的手工业愈加发达,富裕市民阶层的出现及其旺盛的物质需求,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手工业的繁兴;明代时,出现了以景德镇、苏州、南京等城市为代表的江南手工业中心。
下面先来看宫廷工艺美术品生产的第二种方式――由统治者在地方设立官办机构,生产或监督生产所需器用的方式:一股说来,统治者会考虑选择那些发展条件较好、本身已有扎实根基的工艺美术产地来设置官方机构。因此,元代统治者在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瓷局”,并自此至明清,景德镇始终成为中央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同样,自元至清,中央王朝均在丝织业发达的南京设立了官府织造机构,官营皇家丝绸用品的生产,这也促进了“云锦”生产工艺的长足进步。可以留意到的是,景德镇和南京都位于长江流域地区,这自然与元代至清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当地手工业十分发达密切相关。
第三种宫廷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形式,是由朝廷在自然形成的工艺美术中心产地进行定制或采购成品。宋、明以来江南手工业的繁兴,吸引了统治者源源不断地从这里采购器玩。明代王世贞《觚不觚录》载;“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明神宗定陵中“子冈”玉的发现,就是皇室从苏州选购玉器的明证。
清代建立以后,在江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手工业区。兴起原因除了珠江三角洲本身物产富饶以外,与它靠近东南亚、又成为清前期唯一对外商埠也不无关系。比如清代初叶,贵重木材仅由广州一地输入,广式家具因此占据天时地利,从而迅速繁兴并最终取代了苏式家具的地位;又因为处于中西文化交流的前线,广式家具常常在造型、装饰上受到西式影响,其异域风格也引起了清代宫廷的极大兴趣;他们每年从广州采购大批西番莲纹样的家具,以装饰宫廷尤其是圆明园中的西式建筑。
而自以后,位于长江下游的上海作为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迅速发展为另一个新兴的工艺美术产地。由于同样物产富饶和受到中外交流的影响,上海一旦崛起,发展就格外迅速。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上半叶,江南其他城市的工艺美术生产、经营单位纷纷到上海建立分部,甚至干脆将总部迁往上海,前者如杭州的“王星记扇庄”,后者如苏州的“周虎臣笔墨店”。经济、文化发达,良工麇集,产品优良,因而清代晚期的皇家也开始在上海订购玉雕、绣衣等宫廷用品。
文人工艺美术品是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另一个大类,其欣赏与使用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他们的审美观直接影响到其艺术风格和原料选用。一般来说,文人工艺美术品多采用竹、石等朴素质材,艺术风格常常清新脱俗,摈弃富贵气象;其类别主要包括砚台、毛笔、墨锭、紫砂壶、笔筒、镇纸等与文房生活相关的产品。同许多宫廷工艺美术品一样,文人工艺美术品的主要产地也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过程;而自南宋直至清代,传统文人用品的生产几乎都集中于南方。
以砚台为例:明清时期四种最有名的砚――广派、徽派、吴门派和文人派砚都出产于长江流域以南。端溪砚石自唐就开始开采,广派的产生自有其历史渊源;徽砚的闻名除歙石的出产外,又受到当地精细木雕、砖雕的影响,风格独特;吴门派则以苏州的顾二娘为代表,其夫家四代制砚,而她最终成为苏州有名的琢砚艺人;其侄顾公望则在康熙、雍正时被召至清廷制作御用砚。再看“文人砚”,明末清初江南文化发达,文人麇集,一些文人如高凤翰、纪昀、沈石友等直接参与了砚的制作(或进行设计,或亲自动手琢砚),风格鲜明的“文人派”砚雕艺术由此形成。而在北方,虽唐宋时期也有名噪一时的澄泥砚和洮河砚,但前者因战乱导致技术失传,后者则因难以开采,明清时期皆已湮没于世了,南方就独揽了名砚之出产。
又以笔为例,从隋唐直至宋代,均以南方安徽宣城所产毛笔风行天下;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奚廷墨”和“羊头岭旧坑砚”作为“新安四宝”进献朝廷,可见安徽新安地区文人产品的兴盛。南宋时政府偏安杭州,政治,文化中心逐渐以浙江为重,至元代时“宣笔”逐渐被“湖笔”所代替。地点虽转换了,但产地仍然在南方。
此外,“文房四宝”中墨的生产,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前主要集中于扶风、易水、潞州等北方地区;而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方墨工南迁,制墨中心由此南移,河北易水墨工奚超、奚廷南迁到微州,成为徽墨创始人,自此奠定了徽墨雄踞天下的局面。再有,与文人文房生活同样密切有关的笔筒,也多产于江南,明末至清代以嘉定和南京的竹刻最富盛名。
文人工艺美术品的发展,根系于南方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这类工艺美术品不同质材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在技艺上彼此借鉴和渗透,同时还受到其他艺术形式――书画、建筑、雕刻等影响。如吴门派砚雕就与吴门地区的书画、玉雕、砖雕等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同时也深受金陵与嘉定竹刻的影响,由此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歙砚与徽墨雕刻则与当地木版印刷业相互促进、并肩发展,同时还受到了“皖南画派”的影响。因此在明清时期,文人工艺美术品形成了一个彼此声息相关、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工艺美术品的分布除了受自然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出产等影响以外,还要受到历史地理的影响,就是说,其分布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内容相关联。许多工艺美术品产地所经历的历史变迁,又象一面独特的镜子,反过来折映着我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技术史》,祝慈寿著重庆出版社。
2、《中国古陶瓷论文集》中国硅酸盐学会编,文物出版社。
篇3
关键词: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美术形象特征;技术;景德镇;花鸟题材粉彩瓷
陶瓷工艺美术工艺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类型,它拥有实用、技术细腻和美观大气的基本特征,非常注重对美术形象特征和技术特征的有机融合。
一、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美术形象与技术特征分析
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仅仅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单纯艺术品,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美术实用性,而且这种实用性已经渐渐成为我国陶瓷器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讲,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不能丢失它的实用性,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陶瓷品,它的制造工艺准则都是“美观、实用、经济”。陶瓷在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陶瓷制造工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我国“陶都”宜兴的精陶、彩陶、均陶,我国“瓷都”景德镇的釉下青花陶瓷等等,都是已经占领了国际市场的重要陶瓷工艺美术产品。如何鉴定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实用性”关系?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陶瓷品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改变,谈到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这两大特色就不得不分析它所展现出的美术形象特征。在其生产过程中,包含着极高的艺术成分,但是技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因为艺术拥有其强烈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发挥成分,所以应该正确理解陶瓷作品的美,它应该体现在题材创作设计的构思方面,也包括对材料的运用和对艺术创作技巧的发挥上。以江苏宜兴的紫砂壶为例,它外观美观,且具有重要的实用性,能和金银搭配,单独摆放也独具艺术特色。它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它的巧工、巧形与巧色表现。从外表来看,紫砂壶的造型非常奇巧,体现出一种俊而不俗的风格。从整体工艺处理来看,它在视觉美观与触觉舒适度上也非常到位,基本兼顾了工艺美术品应有的艺术趣味性和它附加的实用功能性;所谓巧色就是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泽来突出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所体现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术艺术美感;最后是巧工,宜兴紫砂壶运用到了雕、镂、塑、捏等工艺技巧手法,每一步工艺的的细致到位才让作品整体艺术效果达到形神兼备。如此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美术作品配合金银配饰就更显它的绚丽多姿,非常符合紫砂壶自身的艺术价值品位。可以讲,这种传统艺术配合高档材质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将陶瓷的那种天然美感和人工美感浑然一体,凸显了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美术形象特征[1]。再以景德镇的青瓷水罐为例,它在美术设计上就运用到了荷叶作为主体,整体水罐所采用的是影青的青瓷釉,给人一种清澈如玉的工艺美术美感。在水罐侧面点缀了红色的荷花花蕾,它在飘逸的荷花池边荡漾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可以见得,整个作品在主题意境方面渲染到位,展现了作品主体清新脱俗的自然美感。同时在美术美感以外,还充分凸显了工艺与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这说明设计者在构思每一件作品过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底蕴,它也寄托了作者深厚的美好愿望与情感取向,需要鉴赏者反复品味,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工艺之美和技术之美,进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准[2]。
二、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与特征鉴赏
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我国具有极其特殊的艺术地位,它在近现代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这说明它在美术形象工艺与技术工艺方面展现出了很高艺术造诣,值得人们去深入鉴赏研究。花鸟题材粉彩瓷美术工艺品依附于陶瓷造型而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特别是强调自然审美价值观念,它的花鸟题材美术工艺也十分细腻。从其造型创作及工艺选择上来看,它属于我国陶瓷工艺美术范畴。1、花鸟题材粉彩瓷的造型特色花鸟题材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中的一绝,在陶瓷造型上,它采用了花鸟粉彩艺术进行多元化设计,其本身所展现的独特效果给人传达的正是一种和谐、平衡、韵律舒缓等等传统文化美感,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对于粉彩瓷的装饰效果已经超过了其它陶瓷工艺美术之于陶瓷本体造型的搭配效果。因为从观感上来看,它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细腻和造型多变,而且它的造型与装饰形成对立统一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完整共同体,协调性十足。整体来看,它的造型特色也是紧随时代特色变化,打破传统的,拥有着强烈的当代气息。2、花鸟题材粉彩瓷的物质形态特色从物质形态建构来看,花鸟题材粉彩瓷更加注重造型形态的改变,它基本沿用了我国康、雍、乾三朝皇帝所青睐的艺术造型,例如古朴的花瓶、瓷板、杯碗等等,其中的花鸟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某些特殊的花鸟粉彩艺术装饰强调花鸟祥瑞,意趣相当浓厚,这与传统中国画工笔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露出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以景德镇陶瓷美术工艺品大师张景寿的作品《富贵长春》粉彩碗为例,它就运用了绘画形象非常生动的百鸟图,其绘画工艺相当自然逼真,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在整个长春碗上所采用的是手工绘制花鸟纹路,并采用陶瓷与手工绘画协调处理方法,造就了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中难得的精品[3]。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陶瓷工艺美术作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形象特征,它代表着我国优秀独特的传统文化,也象征着前人智慧的伟大结晶。而在现代,陶瓷工艺美术作品在艺术创作上又登上了新一级台阶,它对主题、造型与技术的突破将人们的审美意识及理念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也为我国陶瓷艺术领域开辟了新天地,这是非常值得发扬和鼓励的。
参考文献
[1]傅华中.解析陶瓷工艺美术作品的形象与特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3(7):66-67.
[2]黄蔚,李振华.现代陶瓷的绘画艺术探究[J].陶瓷研究,2010(1):81-82.
篇4
[关键词]工业设计;工艺美术;教育;地域条件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工业设计学科历史较短,工业设计教育领域的研究国外相对较早也较成熟。国内工业设计的历史更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模仿西方模式或经验的阶段,但事实上,正如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用任何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一样,中国设计教育发展的模式也绝非任何西方设计先进国家的教育模式可以替换的①。近年来,在国内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中,不少高校出现了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现象,比如张道一、许平、王雪青等学者重点以本地旅游文化为契合点,从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撰、教学实践等角度进行过建设性的探讨,认为高校设计教育可从民间艺术资源中汲取宝贵养料,高校的设计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②。虽然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强调了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本科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工业设计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利用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具体方法,但如何通过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互动模式的研究③,探索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的方法和策略还有待深入。
一、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概念提出的意义
我国的设计学呈现出一种新的活跃姿态,知识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设计教育对地域社会的介入日益增强,这为我国设计教育在国民经济与文化实力整体增强态势中的提升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④,但由于我国设计发展较迟,再加上历次调整,目前我国高校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的现象非常普遍,具体问题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学环节过度依赖互联网与设计软件,设计作品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而缺乏人文内涵,华而不实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往小处说,将会使得中国各本科院校培育出来的设计专业的学生千人一面、没有特点;往大处说,将会导致中国的设计根基不稳,筑建其上的中国设计大国之梦想将永远都不可能实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为了形成高校本科设计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挖掘、研究当地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并与当地的工业设计教育进行互动融合,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高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其次,加强了对福建特有传统工艺美术资源方面的研究。以往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以云、贵、湘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省份及海外交流重镇的福建省来说,传统工艺美术的系统整理和专门记录却不太受关注,这不是一种应有的现象。故本选题特别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拟拓展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范畴。再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能为福建高校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体系与传承福建传统工艺美术搭建一个高起点的平台。在20世纪90年代前,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福建的设计艺术(工艺美术)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涵盖学徒制、企业培训、中高职业院校全日制大学等各种教育形式以及从学徒、职专到学士、硕士研究生各种层面的比较完整成熟的教育系统。但在现代设计教育的全面转型及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不少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被升级或被合并,瓦解了原有的完整的设计教育体系⑤,打破了原先建构的合理的设计理论教育与设计实践相融合的机制,传统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也得不到知识和素质上的提升和指引,在这样的情况下,承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是福建现代设计教育界应尽的义务。福建各高校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产品开发等方面把工业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形成当地工业设计教育的地域优势和特色,并向社会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为福建培养、储备大量的设计产业特色人才;同时,通过把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让专业教师下基层学习工艺美术,给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等多种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传统的工艺美术资源,促进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二、地域条件下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开发的互动
为整合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高校的教育资源,让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充分享受当地工艺美术资源带来的教学优势,提升设计教育的文化内涵,构建福建设计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同时也为福建工艺美术师傅与高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各环节提供交流平台和空间,课题研究拟以工业设计本科教育模式为对象和内容,探索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为形成地域优势与特色的工业设计本科教育与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互动融合提供思路与方法⑥。
三、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福建当地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及设计教育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各高校本科设计教育模式过于模式化、缺乏特色与活力的现状正逐步改善,在全国各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活动中,开发利用民间艺术资源的探索活动逐渐出现。目前对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挖掘和保护濒临失传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工艺美术资源上,主要通过各地文化馆、博物馆人员散布到民间的方式进行收录采集,分类整理的形式较多地停留在文字记录的层面,除了以上罗列的采集、保护方式以外,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还辅助采用了音频、视频、虚拟仿真等现代科技手段。然而,除了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工艺美术还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特征。所以,在挖掘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艺美术资源时,我们要充分调动当地高校的各种科研资源,将其纳入福建工艺美术资源挖掘工作各环节,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各种调查方法,挖掘出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特征以及隐藏在形式背后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挖掘,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保护才是有意义的;挖掘的成果,才真正是设计教育环节中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在工业设计实践中传承的。同时,我们要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厦门漆线雕、德化陶瓷等特色工艺美术资源进行整理汇编,以恰当的方式进行保存,将其建设成一个用于福建省高校工业设计特色教育的开放性数据资源库。为了给从事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师、工业设计的学生、工艺美术师、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完善、便利的学习平台,也为了能通过这些人士对工艺美术资源基础数据库进行源源不断的补充,使数据库本身能自我生长、不断完善,我们要用档案学的方法来管理这个数据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好学习平台、可扩展平台;同时,为重新构建集教学、设计、研究、实践为一体的工业设计教育的完整体系,各院校应在明确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设计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立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划拨专项资金以鼓励、资助教师编写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设计类著作与数字化多媒体课件,成立挂靠在高校的传统工艺美术研究部门,创建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实践基地,积极推动老师与学生们走出去,将民间工艺美术师请进学校、请进教室的双向交流。
四、工业设计教育中福建工艺美术资源的融合
在近几年的高校设计教育中,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融入正在逐步出现,也积累了一些数据资源。然而,工业设计虽然脱胎于艺术设计,但与艺术设计相比较却有明显的差异,为使现代设计教育与工艺美术能并行发展,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成果能够真正被工业设计教育所用,福建的工艺美术资源与福建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拟以高校工业设计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授课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对比,试图在工艺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里,为高校工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找到一些新的思路。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的角度来看,课程的开设应依托于有价值的工艺美术资源,要循序渐进。在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本科类专业教学改革中,通过系统梳理,结合培养目标,在大一期间开设素描、写生、色彩设计等基础课程,以示范结合实践为主,通过实地考察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一些关于民间工艺美术传统、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及艺术表现形式的感性经验,逐渐塑造学生在工业设计中应用工艺美术造型元素的意识;大二下学期到大三阶段则开设一些传统手工艺、模型制作等偏技术类的课程,逐渐加强学生运用工艺美术相关技术方面的能力积累;大四阶段则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运用,如通过专题研究、课程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等课程训练引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将积累的工艺美术元素及工艺美术相关的文化认知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同时,在各年级段按主题开设一些设计竞赛类项目,鼓励学生积累、运用工艺美术资源进行设计,且配套专项资金以鼓励优秀的设计作品,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其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来看,应该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而有所选择。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选取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工艺美术内容,最大程度地提高特色工艺美术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为例,产品设计方向的学生,选择与地方传统工艺美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陶瓷产品设计、漆线雕传统工艺、脱胎漆器设计、鼓浪屿旅游纪念品设计等与产品密切相关的内容,而动画方向的相关课程内容则有鼓浪屿建筑动画展示、土楼游览动画展示等与动画展示密切相关的内容。总之,为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为高校设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各地方的工业设计教育提供独特的艺术样式和表现语言,也为解决地方高校设计教育课程的资源缺乏问题,我们应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地方工艺美术资源有选择地导入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课程内容中⑦。最后,从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应因地取材,丰富多样。福建具有非常丰富的工艺美术资源,教师应根据本校条件和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福建省华侨大学工业设计系的教学安排为例,大一阶段老师带领学生到德化、福州等地进行实地素描、写生等教学考察,让学生们从中收集、整理自己的设计造型语言,同时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意蕴;大二阶段的设计调查则让学生自己组成团队外出考察,考察方式、行程安排、时间安排、人员安排、经费预算等都由团队成员自己商定,考察完毕后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再进行团队汇报,使学生能在更高的认知层面积累并丰富对于福建传统工艺美术资源的认知;在寒暑假里,动员学生立足家乡,挖掘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项目,并帮助当地居民树立保护与传承民间工艺美术的观念;大三阶段时将相关的工艺美术师傅请进课堂,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向学生介绍工艺美术的相关内容,并配置下工地进行实操的环节,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不但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大量鲜活的工艺美术资源信息,在收集工艺美术资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同时也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在设计实践中得到运用,较为有效地推进了理论教学与实地实践的融合;大四阶段鼓励学生进入福建一些陶瓷厂家、漆器生产厂家实习,并以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这些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的推动下,通过纵向及横向比较发现,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结语
篇5
1 工艺美术的概念
中国的“工艺美术”作为专用要领的建立与使用开始于20世纪初。它是一个复合词,工艺在我国古代有专指,所谓“工”泛指匠艺人、手工业劳动者。“美术”则是一个外来的词语,泛指徒刑艺术。在工艺美术一词的使用之初,还同时存在着图案、实用美术等异形同质的概念,人们试图对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说,而其本质和趋向实则是一致的。此时,中国正是新兴而薄弱的大机器工业化生产时期,工艺美术在某种程度上被植入了“工业美术”的概念。广义的工艺美术既包括手工艺包括现代艺术设计,既能解释传统工艺现象,又能包容未来的工艺形态。狭义的工艺美术主要指手工艺,与艺术设计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范畴。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我们都必须尊重以手工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一是因为其手工的特性;二是因为在其背后所蕴涵的一系列人文价值,而后者是更为重要的。
2 工艺美术发展的基础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在不同的历史和环境中形成的。在这一特点中包含着本民族喜闻乐见的,积累着民族智慧的诸多因素,反映出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下所产生的不同的民族精神。工艺美术是直接属于生活的艺术。一方面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前者是一般的满足,后者是更充实的满足,在物质产品使用的过程中,同时发挥艺术的作用、精神的作用。从上万年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看,艺术是由单一到多样,由实用性艺术逐渐派生成鉴赏性艺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基础的提高,特别是到现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开始综合,这个综合将会在工艺品上显现出来,以致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发展道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必定会演化出不同的形态和标准。因为人的本质,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
3 工艺美术发展的关键与条件
3.1 艺术与科学结晶的历史形态之一。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产物。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艺艺术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中国的工艺美术至少已有近万年的发展历史,这种艺术的造物史始终是与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拥有独树一帜的玉石工艺文化,其历史也许更为悠久。东方的一种智慧,工艺家们严格确定的角度和直线,用高超的传统手法展现动植物生灵的各种曲线,却全面展示了他们的几何学水准。对于工艺家来说,要实现自己对于提花织物如织锦、缂丝,编织物如地毯、挂毯的艺术设计,必须通过工艺的方式,将自己的艺术理想自觉地融合在织造和编织的之中,使二者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目的。人体工学是现代设计中的新兴学科,也是现代设计艺术进一步科学化的的标志。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艺术与科学而言不仅揭示了各自发展的新方向,展现了各自的新天地,它在带来人类科学和艺术的新发展的同时,会更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解决大工业社会的一些问题带来曙光。
3.2 加强教育事业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条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21世纪的来临,改革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已成为我们面临界的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我国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写进了宪法。理论应该联系实际,课堂教学要加一定的动手实习,但这样也不等于完成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实践的结合,关键在于教育结构和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
工艺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但要求理论基础,还要求动手能力,把思想、精神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结构中要想实现真正的发展,这些不是不够的。我个人认为,在学界对此开始关注之时,如果我们以超前开放的全新观念,抓紧注重逐步开发或充实自己当然有必要,我认为还应该学习以上一些知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到底是否合适,还待于研究。如前所述,诸多重点学科的应用研究,只是近期现实的急迫需要,对于宏大综合的“工艺美术学”的科学体系,无疑是当前急迫的战略重点任务,如果能予以高度重视,大力抓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在现有雄厚基础上,是有可能逐步完成而必有进取成效的。只有抓住以上两点要素,才能加速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4 工艺美术的研究
工艺美术学作为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工艺美术学科,研究和探讨工艺美术发生、存在、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规律,是艺术学科及美术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著录鉴赏阶段基本上可以从先秦时代开始直到清末,在这一阶段中,对工艺美术的研究侧重于著录、鉴赏的范围。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思想家、政治家等以工艺现象为例,作为阐述自己政治、经济主张的材料或思想基础,如先秦时期不少思想家、政治家们把工艺作为与农本相对立的奢侈品对待,主张进行抑制,由此申明自己的哲学、政治治国的主张;第二是作为工艺著录,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除这些专著外还有大量的散杂在文人笔记和有关史料之中;第三是文人士大夫的鉴赏性著录,这种鉴赏性著录数量和形式较多,往往集史实、考证、评品于一体,如明高濂的《燕闲清赏笺》、清朱琰的《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这种鉴赏性的著录,第二阶段是20世纪以来,随着工艺美术这一学科要领的提出和确立,以图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开始出现,这是工艺美术学科的建设初期。从20年代到40年代,一些艺术家就开始了对图案的研究。1920年傅抱石编著出版了《最新图案法》一书,这可说得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图案专著;此后还有一些著作如《工艺美术技法讲话》、《新图案学》等书,这些著作受日本图案学的影响,有着明显的传统倾向,不过,它毕竟为中国的图案学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基础。
80年代工艺美术研究的发展,使工艺美术研究开始发生了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更深的层次上的转变,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把工艺美术学的建设提到了应有的地位。研究者们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从美学、艺术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工艺美术进行整体研究,研究趋势表明,对工艺美术这一复杂的文化艺术现象,只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才能真正把握,才能贴近历史真实,发现它的存在价值,才能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所认识。
5 结论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遗留的丰富内涵值得我们多方面研究挖掘,进行工艺美术再创作,使一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故事能在今天起到启示作用。鼓舞激励后人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一点在戏剧电影中已有很好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唯有这样,我们的创作思路才会越走越宽。所以我们更要加强工艺美术与科学体系的相结合,加强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梅.直面艺术.第一版.天津人发出版社,2004.4
篇6
《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工艺品种和技艺。”由此可见,成为传统工艺美术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传统性。传统工艺美术并非单指实物形态存在的某件传统工艺品,而是指某工艺品品种和技艺。该工艺品种应是百年以前即已存在,且完成该种工艺品的基本技艺在百年以前就已形成。悠久的历史是传统工艺美术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它的卓越品质被不同时代的人们认可,而得以世代相传。
2.艺术性。手工艺本指具有高度艺术性、技巧性的手工。(注: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第7页。)虽然传统工艺美术(除珍品外)在关税法上并不作为艺术品对待,但《条例》要求其“技艺精湛”,并“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就决定了传统工艺美术作为手工艺品种中的精品,理应具有较高的艺术品味,非同一般工艺品所体现的美感。
3.民族性。鲜明的民族风格,即指传统工艺美术是对淳朴的民俗风情和多彩的民族生活的艺术概括和升华,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特有的艺术观念。而地方特色则是指,由作者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当地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意识所决定的,深蕴于传统工艺美术之中独特的风韵。
4.自然性。传统工艺美术应“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天然原材料是人工合成材料的对称。如,取之自然界的制作艺术陶瓷的陶土,用于玉石雕刻的玉石,刺绣制品所需丝、线等。原材料的天然性与手工制作相配,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主要特色。
5.程序性。“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是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要求。工艺流程是工业品生产中,从原料到制成品各项工序安排的程序。(注:吴山:《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是完成传统工艺美术必经的特定的手工操作程序。许多工艺美术如根雕、盆景等便不符合这一要求。
从美术学的角度讲,传统工艺美术仅指利用某种珍贵或特殊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巧的技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工艺品。如象牙、玉石制品、雕漆、景泰蓝等。(注:周之骐:《美术百科大辞典》[M], 农材读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由此我们可知, 不论是法律还是美术理论,均将传统工艺美术限定在极为狭小的范围内,为传统工艺美术先于一般实用美术而受到法律特别保护提供了可能。
二、传统工艺美术与美术作品
美术的表现形式是极为丰富的。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即实用美术),在东方还涉及书法艺术等。(注:沈柔坚:《中国美术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而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没有把它们完全包括在“美术作品”中。《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七款对美术作品解释时,列举了“绘画、书法、雕塑、建筑”之后用了“等”字予以概括,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于是,较权威著作认为“在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中,暗示实用艺术品享有版权”。(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所称美术作品,应当包括实用美术作品”。 (注: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4页。)总之,较一致的观点是:我国著作权法并未明确将实用美术作品归入“美术作品”中,但根据我国是《伯尔尼公约》成员国的事实,以及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对“美术作品”概括性陈述,可推知或已“暗示”实用美术作品是现行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1992年我国的《实施国际著作权条例的规定》之前尚能成立,而在该规定生效后,不仅不能成立,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为该规定第六条明确指出:“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自该作品完成起二十五年”。依《伯尔尼公约》确定的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国内实用艺术作品保护期只能是二十五年,而在《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并没有保护期为二十五年的规定。试图在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死后五十年的“美术作品”中,寻找实用美术作品的影子,岂不是徒劳?
实用美术作品在修改后的《著作权法》中将明确被加入美术作品行列,估计要成为现实。(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著作权法》修改前,作为一个单行行政法规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在第二十条规定:“制作、出售假冒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署名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是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吗?显然不是。因为,凡是在自己的商品上假冒他人的名称或姓名都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何必限定为冒美术大师之名呢?对照著作权法也许有些启示。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制作、出售假冒著作权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属于侵权行为。此处也肯定了不是竞争性质的行为。多数版权法学者认为:版权法中所管辖的冒名不是一般商品的假冒,假冒名作家之名发表低劣作品,多会模仿被冒者的作品,“至少把侵害的矛头指向被冒者作品的全部。”(注:参见郑成思:前引书,第145页。)两个“署名权”的保护目的是否相同呢? 笔者持肯定观点。因为《条例》要求美术大师的作品必须“自成流派”,(注:《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12条。)冒名者只有剽窃、摹仿大师的作品(表现为造型和美术图案的抄袭),方能“鱼目混珠”。故此处署名权的保护,也是为保护美术大师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已经涉及到作品的保护。
《条例》对“署名权”的保护,也说明了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了一般实用美术的范畴,而成为“纯美术”形式了。但传统工艺美术所受到的保护,又远远超过版权法对作品给予的保护。
首先,著作权法只保护美术作品中有独创性的造型或美术图案,而不保护实现这种造型和图案的技术与工艺手段。(注:参见刘春田:前引书,第45页。)而《条例》要保护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工艺美术技艺是在审美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为达到艺术最佳表现目的所采用的合乎美的规律的操作技能,是创造艺术产品的诸多方式、手段的总和。(注:王向峰:《文艺美学辞典》[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第7页。)工艺美术作品中所包蕴的心态情感、思想意向等内容, 以及具有生命意味的艺术形成,都靠技艺物化凝降于具体物质形态之中。因此,《条例》将技艺作为主要的保护对象,对窃取或者泄露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秘密的行为,给以法律制裁。
其次,《条例》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工艺美术品种既非单纯的生产设备与产品,也非单纯的技艺,而必须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注:参见梁太鹤:《贵州传统工艺与旅游开发》[ J] , 《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4期,第129页。)品种的延续靠技艺、原材料和艺人三个要素的支持。为此《条例》规定,国家鼓励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必要措施,发掘和抢救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征集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对制作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特需的宝石、玉石等珍稀矿种,国家依法加强保护,培养传统工艺美术技艺人才。
再次,传统工艺美术的文物价值保护。《条例》第十、十一条规定,对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进行征集、收购并由国家或地方的美术馆博物馆珍藏;珍品禁止出口。说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也涉及部分实物保护。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虽保护办法尚未出台,但在著作权法立法讨论中,就中国民间文学艺术领域只保护业已完成的“作品”形成了共识。(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根据《伯尔尼公约》第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学者们认为:(1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作者身份不明确,但可确信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群体创造;(2)“作品”已形成但未曾出版;(注:郑成思:前引书1990 年版,第126页。)(3)著作权法主体为国家或某群体;(注:江建名:《著作权法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张广生:《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 《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第45页。)(4)范围上包括民间的故事、诗歌、民歌、舞蹈、戏剧、服饰、建筑及立体造型艺术等文学艺术形式。(注:参见刘剑文、张里安:《现代中国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年版,第75页。)
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实用美术之间界限的划定,是制定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办法及修订著作权法不可回避的问题。
传统工艺美术与一般实用美术的区分,可着眼于考察用途上的区别,以及是否符合《条例》规定的前述构成条件。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与实用美术作品的划分就比较复杂。服饰和其他民间立体造型艺术,都是实用美术,以主体是否具有群体性为标准划分两类作品,在理论上也行得通。不过,要认定一件作品是利用创作的民间素材完成的,还是利用了未出版但已形成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比较困难的。相比之下,区分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文学艺术则容易得多,只要将传统工艺美术与民间工艺相区别即可。在工艺美术学上,民间工艺是指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付诸手工生产的一种工艺美术。包括服装、服装之附件、食餐用具(如:陶、瓷、金银制品等)、织染绣品、各种家具、竹藤类编织物等。(注:吴山:前引书, 第2页。)其强调的就是实用性,艺术性还谈不上,只能说具有观赏性,与传统工艺美术在范围上、用途上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两者在法上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从权利主体来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没有明确的作者。有人认为依照《伯尔尼公约》和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所规定的原则,可以推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只能由国家享有,并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注:江建名:《著作权法导论》[ M]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523页。)也有人认为,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必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出来的,因此,这个民族享有著作权的主体资格,国家可以规定由县以上文化主管部门代表该民族行使著作权。(注:张广生:《试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第45页。)两种观点都说明了作品的作者不明确,否则权利主体就不会是国家或某个民族了。而传统工艺美术,从技艺归属的角度讲,家庭祖传绝艺应由家庭或某家庭成员享有,由某社会组织发掘研究并持有的,归该社会组织享有,而进入公有领域的应归国家。从版权角度讲,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只要作品造型和美术图案具独创性,应由具体作者享有版权。
其次,权利行使方式不同。依《伯尔尼公约》有关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可以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成员国内之权利。传统工艺美术的技艺,须经国家有关机关认定,才被实施法定的保密措施,但权利人行使权利无需他人代表或。
再次,权利内容不同。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体,应享有复制权、翻译权、传播权和报酬请求权。(注: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6、107、131、132页。 )另外还有改编权,至少改编者应当注明原作出处。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人、发掘者而言,有表明身份的权利,技艺的专有权以及作品中所包含的与“美术作品”作者相同的各项权利。
四、传统工艺美术与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对象。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其定义为: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其中的技术信息,有人解释为:技术秘诀、工艺流程、设计图纸、技术数据、化学配方、制造方法、技术资料、技术情报等技术科学方面的专有知识。(注:黄勤南:《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讲座》[M],改革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笔者认为,技术信息作为商业秘密的核心内容,应具备两个显著的特征即秘密性和营利性。秘密性,是指该技术信息只能为某主体掌握、并被其采取保密措施,没有公开。营利性,指技术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持有人凭借它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工艺美术也具有以上特征,技艺也包含有技术秘密。技艺的持有者可利用其特殊的技能完成工艺品种在一定程度上的“复制”,占领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当然,传统工艺品属文化产品,营利性并不能作为它的主要特征,艺术价值高才是政府予以特别保护的原因。
传统工艺美术与商业秘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所处的领域不同。传统工艺美术属文化艺术领域的智力成果。传统工艺美术品的技艺性很强,是机器无法代替手工完成制作的。加之其所需原材料(如玉石、宝石等)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使传统工艺品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复制”。运用技艺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过程。而商业秘密中的技术信息,作为一种技术科学方面的专有知识,它用于指导工业产品的开发、生产,这种专有知识的运用,一般依赖于机械设备或仪器传递到产品上。故商业秘密属于经济领域的智力成果。
第二,保护措施和保护范围不同。传统工艺美术技艺受到双重保护,持有者和国家都应采取保密措施,而且国家有关机关要在确定密级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条件是传统工艺美术必须经国家有关机关的登记认定。而作为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只要为权利人掌握,无需经任何机关认定,便享有专有权,但权利人必须自己采取保密措施予以保护,一旦公开便失去独占价值。另外,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还包括部分实物保护,即珍品本身不允许私运出境。而商业秘密的保护不涉及利用它完成的产品。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条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交叉的领域,传统工艺美术中的智力成果,凝聚了所有人的智力和财力,他人窃取或泄露,是明显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对传统工艺美术法律属性的认识
篇7
关键词:庞薰l;艺术;设计;教育思想;探讨
庞薰l作为国内现代艺术发展的奠基者,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他的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现代设计教育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1 庞薰l艺术设计思想的起源
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庞薰l远赴法国的巴黎进行艺术深造,正值法国开展巴黎每隔十二年举行的博览会,庞薰l参观了博览会。通过参观学习之后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对艺术设计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面对生活中的艺术和设计之美开启了新的领悟及感受。回到国内后,庞薰l在艺术院校从事教育工作,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后感受到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和国外有明显的差别。国内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选择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限制性教育导致学生的目光和眼界比较窄,设计水平受到限制。面对国内当时的教学状况,他结合实际的设计教学工作,详细分析了当时艺术与设计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将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地引入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让设计工作和实际生活产生关联,再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其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和装饰设计思想。
2 庞薰l设计教育思想的建立和发展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庞薰l的教育观念始终围绕“工艺美术是什么”而展开。在庞薰l开始艺术教育的前期,他积极追求颠覆传统的观念,对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将艺术设计教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理念作为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他认为工艺美术教学应该划分到文化艺术的范畴中,重视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效融合,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艺术研究的水准。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国内的工业化建设持续加速,工艺美术教育正朝工业生产为主导体系的方向发展,庞薰l再次提出艺术教育要以传统教育理念和自身民族文化为重点,积极融合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建立实验工厂,最大化激发科学在设计中的作用。
庞薰l提出从科学的角度积极认识美术的特点和性质,他提出工艺美术的创作工作无法与科学完全分离。从材料选择到后期的成品制作,完整具体的工序对最终的设计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脱离技术的设计是不具备实际意义的,所有的工艺美术都不能够忽略美术设计的技术过程。虽然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是制作和美术设计不能分离。部分人员认为工艺美术是工艺品加工的一种,这种思维是片面的。美术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花色还要考虑品种。从陶瓷的加工设计研究来分析,陶瓷设计关注包括质地、纹样、器形等方面,质地不好产品美观度不足,无法表达某些器形;在器形方面需要考虑拉胚技术环节,纹样装饰也是需要考虑的环节。因此,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还要考虑材料和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等。
庞薰l提出美术设计教育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重视教育的地域性特征和结构的层次,关键在于利用地域特点来规划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实现美术教育和产业结构文化资源的融合。利用不同资源的优势,分析不同地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促进不同区域教学差异的互补。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教育中的工艺教学看似复杂,本质却简单明了,对有效发展设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他提出美学教育需要全面考虑作用,要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庞薰l先生也曾明确提出美术设计教育要走进实际生活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了第二次挑战。“”后,国内极其紧缺生活物质,人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国务院要求轻工业生产部门提升生产速度,国家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升到关键地位。在此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在考虑设计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庞薰l发表相关的文章,明确表示国内需要重视实际生活所需的设计,也就是发展现代工业方面的美术设计。现代美术设计需要领悟其本质,设计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美术内容,应该从现代工业化和科技化的角度去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庞薰l认为不需要过分依赖西方教学体系,发展设计理念不是空谈,国内的教育要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只有将具体的现实、生产结合到一起才会让设计具有更广阔的生命力。
庞薰l先生认为在艺术教学的探索中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精神,勇于将过去的落后、繁琐、凌乱的部分抛弃,保持传统的精神,用于将设计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3 庞薰l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
第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一种综合表达,现代对工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的各种综合研究为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庞薰l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指出,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各种局限,最大化地实现实际性和应用性的融合,这为国内的设计的现代化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中首先要保证实用性原则,改变传统单指绘画的基本观念,为未来艺术领域的发展和扩充提供更多得参照,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理论支撑。庞薰l艺术设计思想对促进国内艺术教学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让国内的教学思想理念快速和国际接轨,甚至对设计教育成果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效果。
第二,我国民族文化对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现代化设计教学理念的进步依赖于国内的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思想的拓展、延伸和变革。庞薰l先生是倡导者、实践者、改革者之一,他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变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国内的设计教育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第三,庞薰l先生在其一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现代技术理念和传统技艺的融合。他结合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优势,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教育思想。这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具有长远性的影响,我国也在逐步构建新的评价标准,而庞薰l的艺术教育思想正在被重新发掘和研究。
总而言之,基于庞薰l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影响,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将颠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面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将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高校要提倡成熟开放的教学取向,这对促进国内的设计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铭.浅析庞薰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J].艺术之家,2014.
[2] 张曼奇.对庞薰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略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篇8
【关健词】湘绣绘画设计 专业化人才经验当前状况 人才培养
湘绣属于民间工艺美术范畴,具有极强的专业化和民族化特点,专业化是根据工艺要求进行创意或制作的。传统湘绣主要分为室内陈设艺术品和日用装饰品二大类,绘画设计与刺绣相辅相存,绣师根据不同的绘画方法以统一多变的针法“随类赋彩”,同理画师也要熟知刺绣技巧,进行绘画创作,以达到两种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
湘绣发展到今天,文化多元相互交融。现代审美对传统工艺美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国画,油画,摄影等艺术门类和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对湘绣表现有了新的启示,绘画设计与刺绣针法的创新是湘绣艺术发展进步的唯一路径,也是体现湘绣时代感的不变法则。民族化是一个民族或区域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劳动者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接力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具有传承性、研究性和发展性特点。湘绣要民族化和市场化,人才是关键,固此本文从以下方面就湘绣绘画设计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后备人才培养经验
早在宋徽宗年间,就有了“绣画专科”的官方学校,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刺绣业的发展,刺绣和其它艺术门类一起构成了宋代辉煌的文艺历史。清代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画师众多,他们师徒相承,同样创造了灿烂的刺绣文化。上世纪30年代,以锦华丽绣庄唐仁甫为代表,把湘绣推向新的高峰,成为全国刺绣业的龙头品牌,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以大篇幅论述湘绣,甚至没有提及其它绣种。上世纪下半叶,各湘绣企业引进了大批绘画设计人员,他们有来自美术院校也有来自民间师徒相承的学生或学徒,在良好的竞争中依靠对事业的衷爱和主观努力,涌现了余振辉、杨应修、黄粹锋、李凯云等不少卓有成就的工艺美术大师。1962年湘绣老艺人余振辉创造了毛针法,所表现的狮虎毛发质感强烈,形态十分逼真,毛针法的诞生是湘绣艺术的重大创举。杨应修精通湘绣绘画,人物、山水、花鸟、走兽、书法无所不精,是位难得的奇才,其创作的《梅、兰、竹、菊》成为湘绣的精典之作,1982年入选国家精品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的《狮虎》、《饮虎》堪称极品。
二、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所有集体企业相继改制,绘画设计人员下岗、退休、改行者众,人才流失十分严重,造成多年的人才断层现象,整体创作实力明显下降。近年来,尽管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界的关注,湘绣形象有所提升,但复兴路依然漫长,企业内部的绘画设计环节还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
1.绘画设计人才缺乏领军人物
上世纪80年前后湘绣绘画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为5人,他们精工善写,各有所长,为当代湘绣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06年至今全国大师只有2人,且都供职于省湘绣研究所,许多企业感到人才难觅,难以支撑起全行业的复兴大任。
2.观念守旧缺乏开创性
过于依赖传统成果和名画名作,产品开发缺乏原创性,虽然近年湘绣在国内国际影响力稍有作为,但仍未跳出前人的思维定势,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3.过于依赖现代科技
(1)过于依赖电脑技术。
现代科技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而湘绣属于传统手工,过份依赖电脑是人脑惰性的表现。上世纪90年代,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写真技术被广泛应用,苏绣最先开创性地将扫描或下载图片真接打印于绣地上,再由手工刺绣,节省了绘画成本,其乱针绣法几乎能绣一切形式的作品,使苏绣面目焕然一新,在苏绣乘虚而入湖南市场的时候,对湘绣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但问题随之凸显,在绘画设计较为惰性之时,刺绣方式也走向极端,未能根据作品意图开发恰如其份的刺绣针法,制约了刺绣的发展。打印颜料分水性和油性两种,在湿润的环境作用下,容易挥发变色,对绣线缎面有很大的的负面影响,这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不益于收藏。
(2)过于依赖照相技术
照相技术的运用为记录生活和搜集素材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美术学习创作主要靠 摹和写生二种方法达到学习与创作目的,是作者主动思维活动的体现。依赖照相技术僵局化了创作思维和动手能力,是被动的描写,难以达到以绘画创作来表达思想性的目的。
4.培养机制滞后
传统经验告诉我们,湘绣绘画人才主要来自两大板块,一是来自美术专业院校,他们通过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有较好基本功,可塑性强,但没有受过湘绣特种工艺的系统教育,必须通过多年的实践才能掌握湘绣绘画技巧。二是来自民间的师徒相承,此类画师所学的范围没有学院派广泛,但学得很专业,经验较为丰富,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实现创作的学术支撑。两者应相互补充才能挖掘更好的创作潜能。
三、绘画设计人才的培养
2006年,湘绣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人才承前启后的接力关系。培养一个优秀的湘绣绘画设计人才绝非短期能够实现的,他们必须熟知刺绣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通过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磨炼,方能有所作为。湘绣绘画设计人才的培养,不仅依靠企业内部,还需要政府、学校、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行业内部要建立起长效的人才培训机制、竞争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鼓励原创型作者的积极性。普通高校要重视针对湘绣工艺美术人才的专业教育,更快地为行业输送人才。
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与湘绣企业建立了“校企模式”可谓开辟了一条新路,招收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毕业后通过实践,必然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湘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湘绣的扩张提供了人才准备。工艺美术协会及湘绣协会需要做更多工作,多组织一些湘绣绘画设计作品展览,为人才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田自秉:《工艺美术概论》,知识出版社
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湘绣文化 湘绣产业
传统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保护、传承,一是因为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特征;二是传统工艺品是纯天然材料创作而成,具有独特的材质美;三是传统工艺美术全凭艺人的心灵手巧,技艺难以掌握又容易失传。因此,要使传统工艺美术后继有人,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目前,许多艺术院校培养的大都是现代设计人才,而忽视了传统手工技艺的训练与实践,不能够从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做到中华民族基因的传承和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湘绣企业合作,在全国率先订单式培养专科层次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人才,校企合作,建立一个保护、传承、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以现代学历教育的方法传授传统工艺绝技,培养真正的传统工艺美术接班人,并由此创立了“新湘绣”。
一、在时代嬗变中找准转型新思路
过去的一个世纪,湘绣创造了它的百年辉煌。昔日,它从民间刺绣母体脱胎而出,短短30年间,以“改蓝本”的创新因子大力拓进,迅速超越苏绣,在上世纪30年代达到第一个鼎盛期,以《罗斯福绣像》饮誉芝城为标志,成为国内“唯一产绣区”,赢得“湘绣甲天下”的美誉。此后,又在80年代达到第二个鼎盛期,成为四大名绣佼佼者,以鬅毛针狮虎独领,以双面全异绣尤其是黄淬锋仕女人物系列全异绣尽得风流,可谓誉满天下。
然而,在今天经济和社会形态的大变革中,传统手工文化已处在十分尴尬、脆弱的境地,湘绣亦不例外,它能够伴随并支撑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走到今天,已证明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它确实需要变革。今天湘绣行业的陈陈相因,在新形势下的无力应变,是不争的事实。
制约今天湘绣向前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绣稿题材完全局囿主流中国画和西洋画范畴,几乎不越雷池一步,这是百年窠臼;一是师徒相授的经验型人才培养方式,无法适应今天湘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有着农耕文明印记的千年模式。新湘绣,首先是在这两点上实现了突破转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湘绣跟其他传统刺绣绣种一样,面临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农耕文明传统养育的种种均发生了不适应。其中,面临最大冲击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传统身传型人才培养方式,以经验积累型的长期消耗完全无法吸引新一代年轻人参与其中,青黄不接是普遍现象。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最根本的就是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传承,不在这一点上突破,遗产不能保护,产业也无法获得持续的发展。因为,伴随着题材、技艺的传承创新,最终都有赖人才去完成。这一背景,催生了新湘绣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转型。
新湘绣之新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本质,是引古润今。引古,是对湘绣千年传统百年辉煌之道的传承守护;润今,则是引守护传承的精髓,润泽与以往时代迥然有别的新时代的风华神采。这是有着深深农耕文明印记的传统刺绣,进入工业信息文明社会必然发生的转型。这是一场变革,但不是革命。因而它不是除旧布新,不是推陈出新,这是新旧古今充满善意的温暖拥抱和美丽对接,是变古通今。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把传统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体系,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新一代湘绣人才迎接这一转型挑战,主动对接湘绣产业,进行湘绣理论研究、产品创新研发,致力打造启示引领产业转型的“新湘绣”体系。
“新湘绣”是在吸引工艺美术大师、教授、艺术家、企业家参与革新的情况下,注重原创和产权保护,注重功能延伸,注重文化传承、融合、创新,注重工艺与艺术完美结合,在工艺总监和艺术总监全程指导下的创造性成果。“新湘绣”的作品,展示了学院思维介入传统湘绣带来的新面貌,展示了有着百年辉煌的传统湘绣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绣稿设计思维开拓,传统湘绣与当代绘画艺术直接对接多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新、观念变,新湘绣就能跨上有着历史高度的台阶。
二、勇立时代潮头打造转型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变农耕文明传统的师徒相授模式为现代科班学历教育,从身传到课授,新湘绣率先在传统刺绣行业实现了千年华丽转身。
传统绣工培养都是师傅带徒弟,学艺者往往要“十年磨一剑”才能成才。新湘绣构建“专业+项目+大师工作室+产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即生产过程,学生作品即产品,培养新型湘绣人才。
2006年3月,学院在全国首开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9月招收首届湘绣班学生,为企业订单式培养湘绣人才,将传统的师徒相授融入现代学历教育体系。两年后毕业。
2007年9月,聘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刘爱云为学院兼职教授,指导教学、实训、研发。
2008年6月,成立刘爱云大师工作室。9月,首次开办大专层次的湘绣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创刺绣史上高等教育新纪元。
2009年12月,与湖南湘绣城企业集团合作,建立湘绣设计研发中心。
2010年10月,学生绣制的8米长卷《锦绣潇湘》获第四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金奖,3名学生获首届中国湘绣文化艺术节绣女技能风采大赛“金牌绣女”称号。
2011年6月,学院被湖南省文化厅、教育厅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传承与保护基地”,成立全国首家刺绣类艺术学院——湘绣艺术学院,成立湘绣艺术创新研究会。
学院以传承、保护、创新湘绣为己任,从人才培养、绣稿设计、工艺技法、理论研究、绣品研发、推广营销等全方位推进,创作了一系列独具特色、堪为标杆的“新湘绣”作品。在湖南省博物馆热展的“新湘绣”在观众中尤其是在业界内,引发了巨大反响。“新湘绣”以让人耳目一新之势冲击着传统湘绣多年“波澜不惊”的行业现状。出作品、出人才,催生学院意识,被誉为新湘绣的主要收获。
出作品:不少精品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喜,爱不释手,争相传颂。出人才:学院发挥人才培养的科班优势,创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与车间一体。催生学理意识:关于湘绣的研究已经进入省级课题,借重学院开始规划的工艺美术基地正在启动。当古老的湘绣工艺与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传播、现代营销结合起来,给传统湘绣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新湘绣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实现了从身传到课授,从技艺到文化,从订单到定向的全面转型。课授,意味着湘绣的人才培养从理念到形式到方法到内涵的全面转型。
刺绣是手工技艺,丝色、丝艺、丝绝的创造,往往又不只是技艺本身,而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刺绣家韩希孟、丁佩、沈寿、杨佩珍都能诗善画,知书达理,才艺俱全,这是他们绣艺创造趋极的闪光所在。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今日绣女只能仰望大师。追根溯源,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新型人才培养,立足复合型人才方式养成,从而事半功倍,经典屡现,精品迭出。这是思路决定出路,心巧统领手巧的成功。
湘绣的精品文化就是绣画。学院培养的就是精品绣画人才,学生在刺绣大师和绘画名家的直接示范熏陶下,学习掌握绘画基本原理和技法,提高了审美修养,表现出极高的悟性和灵性,他们一般在经过半年学习后就开始了精品刺绣创作。《布达拉的阳光》《六骏图》等作品,一件件在他们手中呈现。
技艺纳入文化,技艺学习掌握事半功倍。湘绣创新研讨、刺绣高峰论坛、湘绣传承与保护讲座、学术报告、书法笔会等活动精彩纷呈,学院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国内艺术名家提供绣稿,工艺大师与设计大师同堂教学,艺术名家亲临指导,确保绣作的工艺与艺术水平。林凡、杨卫、林乐成、戴端等知名画家、艺术批评家、收藏家、设计师纷纷来访,以参观、座谈、讲座等形式为湘绣传承、创新、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新湘绣发展之路。以新模式培养的学生为主体的绣稿创新,多头并进,大放异彩,显示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强大生命力和无穷创造力。
拓宽艺术形式。将水彩画、色粉画、当代油画、现代新派国画等艺术形式融入绣稿,推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湘绣新品,如《六骏图》等。同时,研发出了麻布系列绣品,产生了别致的艺术效果,获得了湘绣界好评。
创新绣稿题材、尺寸。研发了以新潇湘八景为内容、目前国内最长的湘绣山水组合长卷《锦绣潇湘》(8米×0.7米),荣获第四届湖南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会金奖。
开发名家原创系列。研发了毛焰、方力均等当代艺术名家原创系列、刘顺湘蛋彩画和油画原创系列、杜炜写意国画原创系列绣品。
丰富表现主题。推出具有时代感、贴近现实生活的时尚主题绣稿,如《布达拉的阳光》等。
洋为中用。吸取西方文化艺术精粹,研制了具有异域风情的绣稿,如俄罗斯画家希施金的《雨中情》等。
精品引领。研制中外经典名著人物、中外美术名家名作,如齐白石名画系列等高端绣品,引领绣品创新。
三、千年转身,百年起步,一朝成型
人才培养模式千年华丽转身,同样起步于百年前。沈寿的南通女工传习所,杨士焯宁乡大湖塘的“开馆授艺”,都是先行者的尝试。然而,大规模、成系统的真正完成,则是今天的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艺术学院。
中国刺绣的悠久历史,虽然横跨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并在三种文化起伏消长、合流融合中往前推进,但千年以降,其传承方式基本一以贯之,即以农耕文明形态的家庭手工业为主体,以师徒相授的个人经验浸染型为固态。楚汉时期的湖北江陵楚绣和长沙马王堆汉绣如此,唐、宋、元、明时期闺阁绣、宋画绣、明顾绣同样如此,与文人士大夫文化结合进入绣画文化的欣赏型创作时期,尤其如此。明顾绣的代表人物韩希孟,则完全是以顾名世家族方式传承而知名扬世。其后知名刺绣家沈寿、丁佩也包括韩希孟更是侧重个人文化修养的全面造诣。韩、丁、沈等大家处于高端;一般家庭妇女属纯技法层次,处于低端;聚会在刺绣工场的,则是中间层次。即使相聚一起施绣,其技艺传承仍是师徒相授,靠互相浸染熏陶而成。这一师徒相授千年模式,对应农耕文明形态,好处是积淀深,弊端则在于耗时长、效率低、传承慢,直接与工业信息文明时代诸种发展要求背离。
改变发生于百年前。沈寿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为突破千年传承模式的最初尝试。明确以人才培养而不是刺绣生产为主导,不再纯靠耳濡目染的“师带徒”方式了,南通女工传习所的开创意义世所瞩目。
继起的湖南宁乡画师杨士焯大湖塘开馆授艺,就完全是以办学冠名了,培养了不少知名绣女,最突出的有《罗斯福绣像》的刺绣者杨佩珍,以及杨厚生姊妹、肖咏霞、任依静等,这说明了课授的卓越成就。惜乎杨士焯与沈寿一样,逝世过早,这一同样寄望个人名望与个人操作的办学,没有蔚然成风,彻底动摇了刺绣传承千年模式。
今天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新湘绣,完成了先人的百年心愿,实现了中国刺绣人才培养的千年转身。一方面,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它完全实现了刺绣人才培养从师徒相授向科班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另一方面,它以人才培养的实绩,尤其以新型人才刺绣的新湘绣作品,实现了中国刺绣技艺文化的第三次转型,这就是由以江陵楚绣、马王堆汉绣的成熟日用装饰形态,向以唐宋闺阁绣、明顾绣为代表的纯欣赏性文人士大夫绣画文化转型;再由完全以传统中国画题材为主向沈寿开创的仿真绣融合中西主流绘画文化形态转型,今天的第三次转型则是再从沈寿开创的中西主流绘画文化形态向中西主流绘画以外现代艺术即主流边缘同时融合转型。两种转型的结合,完美地实现了一次千年华丽转身。这在中国刺绣史上有着开创性的导向意义,这种意义,随着时间推移,将越来越彰显出来。
(注:本文为2011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湘绣绣画文化转型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1YBA114)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美术 审美 特征 民族 时代 直观 永固
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又称为“造型艺术”,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区别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也有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品类日多,美术范围益见扩大,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中国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备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辞海》缩印本第231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在我国,一直使用“美术”一词,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实用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等。
研究、把握美术的审美特征,对于美术欣赏、美术创作与美术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既可以从理论上起到指导性作用,又可以在实践中起到参照性作用。
具体而言,美术的审美特征,可分解为以下几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也是美术的生命和灵魂。鲁迅曾经指出:“陶元庆君绘画的展览,我在北京所见的是第一回。记得那时曾经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他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要字面免得流于玄虚,这就是:民族性。”(《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第4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俄国作家赫尔岑也指出:“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不问他创作了什么,不管在他的作品中目的和思想是什么,不管他有意无意,他总是表现出民族性的一些自然因素。总是把它们表现得比民族的历史本身还要深刻,还要明朗。”(《往事与沉思》,《赫尔岑论文学》第2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事实上的确如此,例如在绘画艺术上,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就带有各自鲜明的审美特征:中国画讲究写意、散点透视,重笔意与墨意;西方油画则讲究写实、焦点透视,重色彩与构图。又如雕塑艺术,中国雕塑艺中的兵马俑、佛像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雕塑中的《思想者》、《大卫》、《维纳斯》等,则具有西方的民族特点。再如建筑艺术,中国的故宫与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也各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总而言之,“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330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美术的民族性,同样体现出这种民族性的差异与特色。
二、时代性
时代性也是一切艺术的亮点和神髓,一切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有明显的时代标志。美术也同样如此。例如建筑艺术,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反映了整个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复杂内容。古埃及的建筑金字塔,也是古埃及对法老专制的“敬畏时代”的印记。中国的故宫,同样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才精辟地指出:“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美学》第415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三、造型性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造型性的审美特征,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 上一篇: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区别
- 下一篇:家政服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