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3-28 18:1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孩子的天性就是充分享受快乐。我们认为,快乐主要是他自己创造的,父母的责任是给予他更多的时间、空间和宽容。我的孩子到现在仍然喜欢看动画片、玩男孩子喜欢的一切小游戏。每到周末,他就会无休止的玩。我们尽量不打搅他,并热情地款待他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我们父母应该做的,就是轻松愉快地看他们活动。

也许有的家长还在慨叹:自己就不是那样的命,命里就不该有成才的孩子。这样思考的结果是,孩子成了承担后果的责任者,而对自己的责任,家长却茫然不知。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舒服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同时,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需要,让孩子学习无后顾无忧。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花点钱不算什么。在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更应该是学校要承担的责任,而自己一旦把孩子送入学校,好像就可以一劳永逸了。

其实,教育孩子的责任,家长的作用比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更重要。学校面对的是学生的全体,而只有家长,是面对自己的个别的孩子,所以家长的教育应该更有针对性。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应该孩子上学或者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进行的了。一个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学者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候说,我在幼儿园时获得教育最重要,因为幼儿园的老师教给了我很多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孩子习惯的生成,则要依赖家长。也许家长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是独生子女,因为优生优育,家长们已经竭尽全力去做了。年轻的父母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双方的老人更是投入所有的热忱和人力物力。难道这样还不够吗?当然不够!如果说到对孩子的物质需要的满足,那么我们明白的一条道理是,穷人是没有办法和富人相提并论的,可是富人的孩子坐吃山空,最终把家产挥霍殆尽,自己沦落街头,这样的例子绝不匮乏。而穷人的孩子,却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奋图强,白手起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创业的神话。所以,孩子的教育需要良好的习惯的生成。我们很难想象,家长成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有出息”的人。

当父母带着自己的孩子走上街头的的时侯,在书店和商场之间,父母选择了商场,那么孩子生活词典里也许就没有了书店的词条;在图书馆和游乐场之间,父母选择了游乐场,那么孩子就会把游乐场当作自己的首选。在看电视和读书之间,父母选择了看电视,你还指望孩子能在一边安安静静地好好读书吗?父母挑灯夜战,无休无止地打麻将,打电脑游戏的时候,你还能指望孩子们在学习之外,自己会找一些你认为更正经的事情去做吗?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以后也是孩子身边最直接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就在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了。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努力去做那样的人。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一个年轻的母亲,她的丈夫去了国外留学,只有他自己带着年幼的孩子。依靠丈夫的收入,他们本来也可以衣食无忧。可是,年轻的母亲却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努力工作的双重重担。她自己是个老师,后来做了学校的校长。而她的孩子被她的奋斗的精神感染,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成了其他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样板。孩子要有一个生活的空间,也要有一个学习的空间。孩子需要爱,更需要鼓励,需要沟通,需要引导,需要给孩子默无声息的作出榜样。如果你想要孩子天天向上,作为家长必须好好学习。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初中英语重要性

1.父母是英语学习的兴趣激发者

学校集中的班级授课制,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因学生较多,教师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没办法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家庭教育却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因父母比较了解孩子的特点,且学生本身就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而父母在家可以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家庭教育是只针对固定数量孩子的教育,且教育环境相较于学校教育比较宽松和自由,如:父母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英语绘画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这些英语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只有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各项学习内容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2.父母是英语语言环境的创造者

虽然英语在如今的学生的学习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我国普遍的初中课时安排中,每周平均有5个课时的时间,课时比之小学是增加了,但学习效果很难让人满意,班级集中授课,使得每个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地用所学英语知识去表达,而英语本就是一门语言,要多说、多读方能达到学习效果,因学校英语教育的时间有限,故而家庭成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最佳场所,而父母也是孩子们英语语言环境的创造者和配合者,比如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孩子今天的在校所学,与孩子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也可根据孩子们所学的单词,结合家庭中的物品,让孩子们大声说出所对应的英语单词等。父母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创设多说英语的语言环境,以不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

3.父母是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者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赖于一定的民族文化而得以存在和发展,故而对英语的学习也应该以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初中学生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初一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很有限等,故而对孩子们单纯的灌输文化知识对他们而言,枯燥乏味,很容易让他们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父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比如讲故事、模拟真实的英语文化家庭的交流场景等,让他们感受真实的英语文化国家,继而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4.父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共同参与者

在学生整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教育是最重要的,是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父母不仅是孩子老师,同样地,孩子身上也有很多值得父母学习的闪光点。在孩子对英语的学习过程中,父母也应该对自己做出严格的要求,与孩子共同学习,在参与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完善自己。很多孩子都将自己的父母视为学习的榜样,因此,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英语、共同进步,可以为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榜样教育环境,让孩子在这种优质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地基础不牢、不实,高楼是起不来的。学习英语也一样,一个连单词都没认识几个的学生,怎么可能顺利地阅读,又怎么能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更别说提高英语成绩了。不管是英语阅读,还是提高英语成绩,基础知识是根本。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共同参与者的父母,尤其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英语基础,想方设法,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减少学生的错误理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5.父母是轻松学习环境的缔造者

对知识的学习过程大多都是有压力和负担的,而在家庭中,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表达、乐于开口。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应该采取理解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批评指责,要在孩子犯错了之后,首先肯定孩子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努力付出,继而引导孩子逐步分析犯错误的原因,让孩子明白犯错误并不可怕,也不可耻。相反地,要让孩子明白这些错误是我们进步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之后,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错误,让孩子在一种开明宽容的环境中获得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6.父母是英语课外英语读物的筛选者

课堂之外的英语读物、书籍等可以维持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动力,让他们对英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但是市场上的很多英语读物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父母在筛选这些书籍、读物的过程中,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在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为孩子筛选出高质量的英语课外读本。家长一定不能把初中生英语阅读内容仅限于课本有限的内容中,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任务,丰富学生的思想,扩大学生视野,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高质量的英语读物,带着任务去读,有的放矢,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想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呈现优异的学习成绩,父母在家里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要多指导,让孩子进行更加深入的英语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每个单元的英语学习后,父母就可以让学生去搜集适合的英语故事进行或浅或深的阅读,感受英语故事的情感,语境环境,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一定的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所以,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只要我们在孩子的英语学习中,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选择和推荐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并设计阅读任务,一定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使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良好个性

笔者从事幼儿园工作多年,每天来接送孩子、问询孩子日常、陪着孩子玩耍的家长中,妈妈占到了绝大多数。通过约访得知,爸爸们比较忙碌,有的加班、有的应酬,还有的在钓鱼。男主外、女主内的老思想依然在当今社会实行着。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通过书籍、影视、歌曲来歌颂母亲的伟大,强调母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在家庭里父爱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母爱和父爱就像阳光和空气,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不可或缺。虽然爸爸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不同,但是爸爸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有着和妈妈同样的责任。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1父亲要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将教育资源有机结合。首先父亲要明确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担任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一味地注重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性格的培养。应该多和孩子交流和谈心,参加孩子的活动和娱乐,从多方面了解和观察孩子,从细节里发现孩子的优缺点。配合老师共同解决孩子的各项学习生活问题,做好家园共建工作。男性的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对孩子会造成多方面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坚强、勇敢、忍耐和开拓。反之则会产生许多不良的身心影响,让孩子的未来生活埋下隐患。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男老师较少,让孩子减少了与男性接触的机会,造成孩子绝大多数时间处在女性的管理和行为方式里,在性格的培养上出现了缺失。长此以往,男孩子会因缺少模仿对象而变得胆小和犹豫;女孩子长大后面对男性时,会显得羞涩和拘谨。因此,在这种教育现状下,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更加凸显,他将对孩子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父爱让孩子拥有良好个性

父母性别的特点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很大的影响。男性的刚毅、果敢、智慧与女性的稳重、细腻、温柔形成了互补。在生活中夫妻可以通过双方性格的互补来解决各种问题。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和模仿,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尝试,去挑战,最终将父母最优秀最成功的方式方法融入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这就是父母能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当父亲为了物质奔波错过了孩子的教育,母亲只好担当更多的家庭角色用以弥补,从而产生了角色错位。这种错位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性格缺失,随之产生偏执,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父爱让家庭教育更加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斯可基•约里昂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专家史玉梅女士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发现由男人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些。男性在教育孩子上计划性强,对于发展孩子哪些方面的品质,如何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更强的目的性,想要培养孩子哪些品质,通过哪些方法来实现,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实践并坚持下去。在这个问题上母亲就要弱一些,大多数母亲对孩子都有很高的期许,但在教育过程中喜欢多方面尝试,听取身边人的建议,或者不断报名各种培训班,所以实际教育过程中,她们往往显得无计划性。男性偏好于历史、地理方面的阅读与学习,因此,父亲给孩子讲得更多的是历史故事、风情民俗和英雄人物等。这些看似平常的讲述对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拓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母亲在拓宽孩子视野,丰富知识面方面要弱于父亲。在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父亲作为成年男性崇尚独立、勇敢、果断且具有冒险精神。在生活中他们会带着孩子登山、涉水、骑行等户外活动。教会孩子基本的求生、简单的维修和如何应对突发危险。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在保护中度过,所以母亲对孩子的保护欲更强烈。生活中母亲会拒绝孩子做危险动作、碰不干净的东西等等母亲内心不能接受的事物。所以笔者在幼儿园总能见到有的孩子不敢快跑,不敢捏泥人,甚至听到狗叫就赶紧往教室跑。这一点上,父亲的作用远大于母亲。

4父爱与孩子情商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情商的重要性经常被人们提及,在幼儿早期教育中,父亲对孩子情商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男性与生俱来的外向性格成为了孩子情商培养最好的模板。虽然有的喜欢夸夸其谈,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模仿爸爸,敢于在展示自己和主动与人交流的态度。在幼儿园里善于交流,能够主动展示自己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有一个情商高的父亲。父亲往往能给孩子更多的竞争意识,让孩子走出家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与陌生人交往,并逐渐取得自信。在解决突发问题、情绪控制、成就感等方面,父亲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并极有可能成为孩子解决问题的一个标准,所以父亲不仅要教好孩子,更要做好自己,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没有分辨对错的能力,更多的模仿。智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整理,而情商的培养就是性格的培养,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影响。作为父亲,在这一项工作中应该当仁不让主动承担,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

5父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在孩子出生之日起,家庭教育就开始了,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为人的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家庭教育为孩子打好学校教育的基础。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轻松,许多比较富裕的家庭用上了非常多的高科技用品,家务活也请别人做。许多事情都可以有便捷的方法,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请专业的人士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只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因为这些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不同的,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好的学校,因为学校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所以就把自己的孩子全部交托给学校,认为自己只负责交学费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比起学校,孩子更长的时间是在家里,虽然不像教师那样一字一句的教授给学生,但在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造成了影响,即所谓的潜移默化。家庭文化在孩子出生时开始就影响着他们,就像语言一样,听的多了就会说了,家庭文化也一样,见的多了也慢慢学会了。所以说,父母要自己为孩子做一个好榜样,制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而不当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心理上潜移默化地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效应。家长本来代表称职的父母,但不当的家庭教育却会变成孩子成长的阻碍。传统的教育本来对家长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有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思想观念和行为上陷入了误区,成为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然而在社会的不断变迁中家庭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用到正确的方法,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如过度保护、过分宠爱、揠苗助长、过分专制、戒脸孔严厉、忽略优点、限制说话等,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作为家庭方面,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注意养教结合,爱严结合,言传身教结合,但是父母的知识有限,不可能在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与引导,必须要有更专业更多的人来共同教育孩子,学校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要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做到与学校教育相对同步,督促孩子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不提与学校相矛盾的要求,不当着孩子的面非议学校,埋怨、责怪老师。同时,家长要教育孩子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关心同学。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和学校要做到: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中小学设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篇5

一、强化理论的形成及基本内涵

强化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学习理论,它的提出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其代表人物分别有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等,是他们在不同时期的研究结论共同成就了该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强化”最早由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巴甫洛夫在用狗做经典条件发射实验时使之保持饥饿状态,这种饥饿状态使狗保持对实验环境的警觉,当实验人员将铃声和食物进行若干次配对呈现后,狗对铃声产生了反应(分泌唾液);若反复呈现铃声而不给予食物的话,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又会逐渐消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一种学习现象,是联想的结果。他把这种条件刺激(铃声)和无条件刺激(食物)的配对呈现会增强学习者对条件刺激(铃声)的反应称为强化,其中的无条件刺激(食物)被巴甫洛夫称为强化物。在巴甫洛夫的研究基础上,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等人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强化的内涵和外延。桑代克的研究发现,决定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机体的行为后果。如果一个行为能导致满意的结果,该行为将会被加强;而如果一个行为不能导致满意的结果或会带来麻烦的话,该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斯金纳在前两位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仔细的研究,发现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率;通过呈现厌恶刺激可以减少行为的发生率;而通过撤销厌恶刺激也可以增加行为的发生率,因此他提出了强化有正负之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加行为的发生率;负强化是通过撤销厌恶刺激增加行为的发生率,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减少行为的发生率。此外,斯金纳还进一步提出了强化的层次和程序。从而丰富了强化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著名的强化理论。近年来,强化理论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二、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时展到今天,仍然有很多家长的观念中仍然存在传统的、专制的、保守的落后成分,如为了防止孩子骄傲一味地使用“威严”,即使孩子做得很好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就会以训斥、谩骂和体罚进行教育,结果使孩子产生抵触对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或结伙违法,或厌世轻生。

(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导致家长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下,将升学变成对子女的唯一希望和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导致家庭教育内容学校化,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使孩子变成了考试的机器。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常常手持“升学”大棒在孩子面前挥舞:“上不了大学,你这一辈子就算完了!”“上不了大学,你就得去扫大街、看大门、捡破烂、要饭吃……”这种强迫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甚至对孩子的心理构成伤害,使本来活泼聪颖的天性变得郁郁寡欢,并对学习产生了恐俱感。在家长的一味逼迫下,孩子们会表现出厌学、考试焦虑、忧郁、压抑、胆怯畏难等。

(三)教育方式上的随意性

教育子女的态度常常以父母个人的情绪为转移,教育的语言和方法随心所欲,常常掌握不好分寸。

三、强化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其实,强化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很多的时候,家长是在无意识中运用或误用。因此收不到较好的效果甚至是产生相反的效果。例如,孩子在学校考试中比上次有了一点小小的进步,回家告诉父母,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鼓励。父母出于怕孩子骄傲,说:“进步这么一点点有什么好炫耀的?还差的很远呢!”孩子将以后不在愿意和父母讲或不在愿意努力学习。又如,孩子第一次帮助家里扫地,但扫的不是太干净,家长不满意将孩子说了一通“连扫个地都扫不好你还能做什么?”孩子很可能以后不愿再帮忙。再如,家里来客人,家长让孩子和客人打招呼,孩子的声音很小,家长批评“没礼貌,声音像蚊子一样,谁能听的到?”孩子接收到的你不满意的心理体验,下次打招呼尽管会大声但很不情愿或尽量避免这种时候出现,多次以后就会影响孩子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而想反,如果上述三例中,家长给予的是相应的认可或表扬,则会产生积极的强化效果,即孩子会更努力,争取再次取得进步,得到父母认可,并不断获得自信。强化的最大意义在于它能通过满意的心理体验来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为的动机水平。家长想要孩子在哪方面得到发展,就要在孩子做出这方面的行为是给予认可、鼓励而不是一味地表达不满意和没达到要求。将强化理论运用到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使孩子的积极行为得以发扬,消极行为予以取消或转变。运用强化理论可以使孩子的一生被一次次的强化所塑造的。

(一)当孩子出现某种符合目标的行为时,家长应及时采用正强化来认可,激励,包括各种奖励、赞赏、认可、微笑以及创设令孩子愉快的环境等。这样可以使这种行为得到保持和发扬,从而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对孩子的某种不当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的轻视或某种程度的否定。时间一长,孩子的这种行为就会逐渐消退。

(三)对于一再出现的冒犯底线的行为,必须采用惩罚(批评甚至处罚)来表示对某种行为的否定,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孩子这种行为的出现。但用惩罚时最好和正、负强化一起使用。

篇6

1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家长支持

一个具有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的老师,无疑是人们心中的丰碑,会引起人们的爱戴,在行动上得到支持和拥护。因而,班主任老师要树立起形象,才能深受家长欢迎。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动之以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使家长引起共鸣,愿意主动和老师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 尊重家长意见,建立良好关系

由于班主任老师与学生家长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同,教育的方法也不同,班主任老师在同学生家长交往中,要尊重家长,才能建立良好关系。

2.1 克服互相埋怨情绪。

在面对后进生的时候,教师与家长间易互相埋怨,这样,导致双方产生对立情绪。老师在于家长交流时,要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防止只“揭短”“告状”的现象。

2.2 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班主任往往对喜欢的学生大力表扬,而对一些不称心的学生指责有加,结果造成学生家长怕见老师,于是影响了家校联系。因此,在与家长交往中应客观对待学生的错误,以商量的口气与家长共商教育方法,这样家长也欣然接受,也愿意和老师沟通。

2.3 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大纲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教育。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在家访、家长会和同家长联系时,这对班主任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

2.4 实现家校合作 共商育人方法

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1.家庭教学的方式不够科学

其实父母都在对子女进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经历、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异性,可见而知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其一、过于溺爱,这是从古至今也是最常见的方式。目前独生子女很多,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监护与关注,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但是家长在进行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时完全没有意识到“娇生惯养”给孩子带了的巨大后期伤害,会慢慢在潜默化中对孩子的心灵健康进行吞噬,逐渐将孩子变的过于自私、任性、脾气坏等等,特别造成孩子性格上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来越无能。过于依赖父母的性格最后导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丧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谈不上肩负社会责任。其二、专制型模式。专制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是强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为典型。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这类错误的理念,在家庭想通过监护权来构建对孩子的权威,其目的是让孩子不能有反对意见,不做就打骂,严重的就会造成悲剧。从而造成孩子们精神与肉体上的痛苦,甚至严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渐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现对他人施暴、离家出走、误入歧途等等现象。其三、过于宽容。这类方式是对孩子过于放任,让其自由发挥,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对于子女没有正确的要求和引导。这是典型的消极式家庭教育,这类父母坚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进行放任管理,造成更多问题。

2.父母没有责任感

孩子要成长学校教育也很重要,但是学校教育并非全能,一个好的教育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结合。很多父母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完全一副“甩手掌柜”的态度,完全没有责任感。解决孩子的问题是需要家庭和学校进行配合的,这并不只是教育方法的问题,也是一种责任和态度的问题。孩子有问题,家长在管教过程中必定也有困难,家长一旦放弃了管教,不与学校配合,甚至完全放弃这种“合作”的机会,必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形成不良意识,学校再好的教育也是空谈。

二、家庭教育的改革策略

1.打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一种爱叫做“宽容”。只有打造宽容和谐的气氛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对于这点,很多家长在平常生活中会懂的,但是会在特殊的情况下,忽略这个细节。父母在教育孩子多“宽容”的同时,却在孩子犯错时,没有对他们“宽容”,孩子自然会觉得父母的爱很虚伪。因此家长要放弃冲动的处理方式,实施“冷处理”,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宽容”,才能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和谐共处,慢慢改掉自私、傲慢、暴躁等坏习性。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指家长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率先示范来努力将孩子培养成良好品质与修养的人。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天生的,那么非智力因素是需要家庭和学校来努力的,因此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

2.打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推行“终生学习”的理念,才能提升生存能力。打造学习型的家庭氛围,是可以体现家庭文化程度的。学习型的家庭并不是要父母有高学历或者高地位。但是最起码家长要意识到通过自己的行动可以证明读书对终生有益的,而且这个过程很快乐,需要孩子们自觉完成。“学习型”家庭可以至少订阅2种以上的书刊,及时了解新闻消息关注时事;收看有意义的电视,杜绝孤陋寡闻;还可以设置书柜,构建小型学习空间;经常和子女进行交流与沟通,谈自己的感受,让子女也谈自己的想法,掌握孩子们的心理状况,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温馨的“学习气氛”。从而才能影响孩子,驱除贪婪与浮躁,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如此“爱学”,那么整个国民的素质必定能大大提高,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

3.杜绝攀比、奢侈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青少年早已淡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过于追求时尚,追求吃穿、摆阔。所以要给孩子们灌输勤俭节约的美德,要从家庭教育做起。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不能过于铺张浪费,不与人攀比;父母要穿戴得体,不能过于夸张,不能过于追求时尚;不赌博;更不能有犯罪活动;不浪费粮食、生活用品;还可以带孩子参加义工,走访贫困地区,感受到清贫生活等等。青少年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内涵,就会让人感觉到美好的精神之光。新守则、新规范要求全社会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素质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中父母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自身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成为社会道德的建设者和宣传者。

4.培养受挫能力,迎接挑战

篇9

家庭教育的灵魂是人格教育,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子女学会做人。不论你的孩子是“神童”、“天才”,或是在某个方面智力”超常”;不论你想“养儿防老”,还是“望子成龙”;不论你在给孩子请家教补课或学习美术、音乐,作为父母,要时刻记住: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一根主线,一根主心骨,就是培养孩子做人一一做一个正直的人,生理上、心理上、精神上都是健全的社会人,一个既独立又合群的人。按照陶行之老先生的话,不做人上人、人下人、人外人,要做一个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人中人。

二、教育的四大支柱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观点,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把辅导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低能、人格缺失、甚至是智优德劣的孩子,这是一个尽可能避免的现象。

目前国内流行一种“育人产品论"一一即把学校培养学生比作工厂生产一样,称作产品。于是,就有精品一一品学兼优者;次品一一仅文化课不好,其余均好者;废品一一各方面不错,但身体和心理素质很差者;危险品一一智力、文化课方面都很好,但品德过差者等之说。其中危险品的出现即是做人教育的失败,也是教育的根本失败。

三、做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现在,不少家长包括社会舆论,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一切都好了,这是一个片面的危险评估。这类家长可以因孩子的学习好而自豪,但千万不能忽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用一俊而遮百丑”。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因恶意用硫酸烧伤动物园狗熊事件而被判刑;极个别高智商青年因高科技犯罪而锒铛入狱,还有个别青年留学生因犯叛国罪而被关入铁窗。这些鲜活的例子,应该为这类高智商的家长所记取。

作为一个明白的、有眼光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好以外,一定要培养孩子做人,做一个爱国、爱民、正直、正派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具有社会主义荣辱感的人,这才是育人的根本。

对于学习成绩一般,智力正常的孩子,可能通过升学成才的希望不大,但家长一定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品德良好、有一定能力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常言道,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要求孩子都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能学会一门技术,成为一名用双手养活自己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普通劳动者,照样可以潇洒地生活。要看到上大学的毕竟是少数,不上大学照样有出息。纵观世界500强和我国50强的企业老总经理们,大部分都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但他们的事却如日中天,日进斗金。环顾我们周围,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老板、大款,高学历的也不多。关键是能力、信心、是信念、品格、是诚信、正直,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格魅力。

反之,如果子女智育不好,品德还有问题,整日东跑西混,惹事生非,这是很危险的,它是普遍存在的失败的家庭教育的类型,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调查显示,破坏社会治安的事件,绝大部分都是这类孩子干的。

四、新时期对人才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时期的特点

当前的时期,是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是一个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激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崭新的时期。面对新世纪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专门人才。只有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一代四有新人,才能使他们担负起祖国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而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代新人的任务,不仅历史地落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也与广大教育工作者息息相关。因为家庭教育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抚养教育着下一代。在人生的基础阶段,塑造着亿万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个体素质。

(二)新世纪人才教育的新要求

从大的方面来讲,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两个基本方面的素质:思想品德和知识才能——这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其次,还需具备几个条件。

1、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使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它是几千年来按我国亿万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民族的内聚力,粘合剂。爱国主义情感是人们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具有深厚爱国主义情感的人,必然会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的光荣,能自觉的把自己的成长同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情感是最强大的精神力量。他是我们弘扬和培育们足精神的需要,是对祖国、对人民“奋发的、热烈的、积极的、不屈不挠的爱。”它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及其献身精神紧密相连。

2、崇高的理想信念

理想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信念,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终身的总目标。一个有理想信念的人必然会认识到人生的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历史任务和满足社会现象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这样,就能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在一起,具有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荣辱观,就能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做出重大贡献。

3、高尚道德的情操

4、现代的思想意识

这里主要是指创新意识、竞争合作意识、效率意识和环境意识

5、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6、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真正教育好子女如何做人,还需要首先从家长做起。除了对上述几点论述有较深刻的认识——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外,还要学习掌握几点教子女如何做人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家庭、因孩子而异。

2、坚持知和行的统一,借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成功家教经验。

篇10

体育家庭作业,就是学生按照体育老师布置的作业或根据自己的喜爱,在家庭或社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形式,达到掌握与运用操作性知识的目标,并有反馈而进行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终身体育的习惯,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潜能,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体育课的重要意义

1.练就健康的体魄

中学生的身体正在处于发育阶段,加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学生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时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么,进行体育运动锻炼可以练就好的身体。

2.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课上的集体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会让学生逐渐改掉自私自利、心胸狭隘、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例如,接力赛、打羽毛球、踢足球、打篮球等。这些团体活动项目,不但锻炼身体还能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使其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的荣辱放在首位。

3.形成良好的性格

现在有的中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在他们的脸上展现最多的往往是淡漠。很显然,沉默的学生内心是孤独的、痛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极其不利。其实性格内心的学生心里还是渴望和同学、朋友、老师及父母交流的,也很希望融入班级这样的大集体中。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许多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即使是一些小挫折也会使他们小小的心灵不能承受,更会令他们的情绪无法控制,那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体育课上的各项训练、比赛就势在必行。在体育课上多进行比赛并评出胜负,会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力提供锻炼的好机会。

二、体育教学中家庭作业的重要性

1.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

社会上和教育部门推行学生的“减负”工作,使学生每天回到家里有许多剩余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这些剩余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上网、看电视、打游戏等上面,无形中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也上不去。而体育家庭作业正好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派上用场,不仅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健康的生活好习惯。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获得锻炼身体的机会,还可以了解更多课外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加大各科的知识面。这使得体育家庭作业在整个尝试过程中得到了大多数家长们的认可。

2.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都忙于事业,孩子的课业负担也越来越重,属于孩子自己的空间更是少之又少。而体育家庭作业可以促使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3.促使学生积极锻炼,增强体质

在现在的中学体育课中,把课堂作业和学校的小型体育比赛、运动会的比赛、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等项目有效结合,让课堂作业和体育活动同时进行,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团队精神。例如:在去年的学生体育质量抽测和模拟测验中显示,学生的爆发能力、柔韧素质、肺活量指数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体育家庭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效延伸

体育教学中学生刚学到的知识、动作技术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就会逐渐忘记,所以,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必不可少。它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延伸,更有利于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升。

5.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学校的体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需要将家庭和社区这一平台很好地利用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结合校外的体育资源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意识。体育家庭作业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科学锻炼的方法,为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安云.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J].科技信息,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