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同时还是一种基于新教育文化的课程构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文化会出现诸多的冲突、矛盾,协调这些冲突、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冲突、矛盾凸显为如下几点:其一,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教育长期发展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而职业性又是职业教育的现实选择;其二,基础性与发展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致力于服务一线生产行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随着更多岗位的出现,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发展、充实;其三,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发掘学生的潜力与提高短期办学效益也存在着冲突。如上所说,新旧课程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冲突,而要理顺两者的关系,做好过渡和衔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解决这些冲突、矛盾,还需要因势利导,深化课程改革。高职着力开展的是专业技能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达到与其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更好完成就业。高职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的是技能的实用性,属于应用型教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一线岗位。此外,高职学生在一线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组织、合作、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纪律,树立集体观念。无论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和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把握教育规律,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如上所述,高职课程改革是理顺新旧课程设计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而要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教育课程目标。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应该明确自身的课程目标,从社会具体需求、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角度,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结合该课程目标,调整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模式,改良教育教学方法,重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体系,输出更多高水准、现代化、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的需要。2.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但包括技术能力培养部分,还要包括综合素质培养部分,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深度,拓展实践实训范围。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整合中,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课程。在理论课程整合上,应该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将反复、冗杂、效用不大的课程取缔,建立基于就业需要的课程结构。此外,课程之间要自成体系,相互配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具体专业的学科属性,要深挖本专业的岗位特点,确保课程设置全面、细致。3.体现职业岗位群要求。在设置高职课程体系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岗位和地方经济特征需求,并以此来调整、改革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模块。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岗位需求,提供必需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分析。4.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课程评价以提高课程合理性、有效性。其二,突出能力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训练等,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高职在课程建设中,应该突出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为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加强实训。而明确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教师设置一些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而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有关,教师需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开展企业项目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创建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职业岗位,通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加以改正。好的职业课程必须有清晰的任务主线,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才能更好地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能否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进行有效的任务训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整个课程评价的关键。
三、总结
为了理顺新旧课程文化的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改革高职教育课程十分必要。课程改革是为了扬长避短,消除缺点,扩大优势,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只有立足当下,不断改革、突破,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高职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高职就业优势。本文分析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希望对高职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房强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十以来,各领域改革成为热点问题,其中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教育改革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高中音乐教学领域改革谈起,分析了音乐教育在高中综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音乐教育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现状和学生状态,讨论了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意见和方案,以供在实际操作中参考。
关键词 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从小学减负到提倡素质教育都对教育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对于高中教育而言,由于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导致高中的教学模式在高考的指挥之下,也没有发生变化。如今,高考制度改革日渐清晰,改革的力度空前。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改革高中音乐教学的希望和前景。一般认为,音乐鉴赏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一个人在高中阶段接受音乐的课程教学对其音乐鉴赏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也确立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构建适应需要、时代性强、基础性优的音乐课程,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创造好条件,打下好基础。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我们清楚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于个人的修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实际音乐教学和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是因为教师很大程度受到应试教育惯性思维的熏陶,不能真正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更不会去体会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深层次影响,往往应付了之。而对于学生而言,由于面临高考,学习压力增加,同时音乐学习不如想象中轻松,多少还有点枯燥,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音乐课程。另外,高中音乐教学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比如,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授课内容与学生兴趣不符,导致音乐课形同虚设。同时,高中阶段对音乐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音乐教学片面追求客观知识测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所以,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高中的音乐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
二、关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准确把握高中音乐的学科特点
高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学会把握音乐的本质。音乐作为听觉艺术,首先要加强听觉体验,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其次要把握音乐学习的方法,通过感受音乐和鉴赏音乐,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才真正体现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学生才能逐步学会感悟音乐魅力。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
对于音乐的感受和鉴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教师只能是一名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没有差异,都是音乐的欣赏者。所以,音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的,教师是教学组织者,在选择教学内容健康向上的基础上,要充分的尊重学生意见,挖掘学生音乐学习的潜能,保证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
由于以往对于高中音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往往教学方法比较的单一和死板,不能结合实际和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的安排和设计,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契合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且教学方法不能结合最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得不够,因此,要把现代教育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创新方法优化课堂设计,实现教学相长。
三、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新方案探索
(一)改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导音乐教学的根本,应该和新课程标准统一,确定音乐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感受音乐,学会领略艺术的魅力。另外要通过音乐作品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味,丰富学生气质内涵,提高音乐的鉴赏力。转变理念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爱好倾向,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为学生紧张的学习调节氛围。
(二)改革教学过程
前面已经分析,音乐教学以听为主,通过理解旋律,在脑海中形成不同的世界。所以,今后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音乐教学过程,尽量增多对学生感官的刺激,营造出学习音乐的浓厚氛围。可以引入互动学习、表演式学习等模式,让学生把握作品情感,多媒体的引入能够更加的促进学生融入音乐世界中。
(三)注重民族音乐的强化
“音乐没有国界,但是音乐家有祖国”,把曾经的一句名言这么引用到音乐上同样适用,还有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所以,高中音乐教学更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弘扬,提升高中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音乐的理解程度,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理念,同时起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意识的树立,引导同学们树立文化自豪感和价值观。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了改革的新举措,对于音乐教学更加贴近新课标,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作为音乐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狠下工夫,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引导学生感受艺术魅力。最后本文还特别提到了弘扬传统音乐的学习与鉴赏,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复兴的强烈使命感,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振兴.试论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1,18(14):132-133
[2]张文婷.新课程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J].才智,2012,13(24):324
篇3
[关键词] 高校 网络课程教学 改革
自从在高校开设网络教学课程以来,网络教学已经在日常教学中显示出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重要实力。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水平,直接反应出一个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技术能力,也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只重视理论教学水平的培养,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者说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高校范围内还没有适应网络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场所。这些使得高校网络教学的弊病凸显出来,这就间接的为高校网络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因而,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本文力图通过对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一下在高校进行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给出自己的改革建议与意见。
首先,我们先谈谈高校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网络教学课程自从设置以来,一直都是偏重于理论教学的。网络教学课堂上都是以教材为主,实践能力运用的训练是很少的。事实上,网络教学更可以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换言之,与其说网络教学应该重视理论的话,事实上网络课程更是一个动手的课程。那么由于高校网络教学课程的特点所决定,导致高校网络教学上,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们参加实际动手的机会很少。另外,由于种种原因,高校教师也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等特点,使得高校网络教学改革变得更加迫切。
所以,高校网络教学课程的改革就应该从以上几个特点入手,结合高校自主能力提高的特点,真正为高校网络教学献计献策,真正做到提高高校网络教学的水平,使得广大高校毕业生更能与社会相结合,适应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一、转变思想观念,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网络教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一本教材在手,教师就能讲解一个学期甚至一年。事实上这样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根本与社会上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是相脱节的。社会上大量需要计算机网络人才,高校年年都向社会输出计算机方面的毕业生,但是,这些毕业生不能被社会所利用。这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部分原因。所以,高校网络课程教学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一从高校校门走出去后,不用经过长期的岗前培训,就能迅速地适应社会上各个企事业单位对这一类人才的需要,马上投入到社会生活的实践当中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
二、适当投入,扩大高校网络教学的实践空间
事实上高校网络教学之所以存在只重理论轻实践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等方面投入不多,学生们实践机会较少等原因造成的。那么在高校网络教学上,学校应该统筹安排,适当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在高校范围内,为计算机课程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高校还应该与社会上的各个网络企业相互联系,为网络课程的学生们提供实地参观,实地实习等机会。同时可以让在校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的参加地方网络实践工程中去。这样不仅解决了高校网络教学场地不足的缺点,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真正实践动手的机会,还可以由适当的经济收入。这样,学生们不是只从教材上学得知识,而是真正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们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实践过程中,由那些技术工人或技术人员的实际操演,更有利于学生们对于网络设备、网络技术、网络管理等等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提高了学生们实际动手的能力,更为学生们早日投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高校网络教学的综合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提高网络实验室的技术水平,使其真正发挥网络实验室的作用。与社会上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相结合,使其与社会上的网络技术水平不相上下。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解决的了的。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各方面的协调合作,还有社会技术力量的支持等等。其次,对于高校网络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革。应该扩大实践教学的内容,将网络教学从课堂上转移到实验室里,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实验报告的检查,才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另外,针对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还可以多方联系引进社会上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来,让学生们在真正的网络工程中得到锻炼,教师在此期间进行各个方面的指导,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与实践能力。
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顺应网络发展的需求,校园网络的开发也真正适应了高校网络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各位教师应该在不同教学方法上有所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使得高校毕业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加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应一个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也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高校网络教学同样在高校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高校网络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使得高校网络教学的弊病凸显出来。因而,高校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对高校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了在高校进行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同时给出自己的改革建议与意见,希望对高校网络教学改革提供更合理的解决方法,真正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隆文超. 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2010.6.
[2]陈. 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5.1.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引导文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7-0000-01
Analysis the needs of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Lu Lina,Hu Jun
(Wuhan Ordnance Military Academy,Wuhan430075,China)
Abstract:"Computer Application"is a non-commissioned officers academy students to open one compulsory basis.Through the course of study,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mputer from the foundation to gradually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basic knowledge,to master the common office software and networks operating,training students to use computer processing operation and in official capacity.Therefore,the strengthening of basic education,computer courses,students develop computer skills,especially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proposed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s imperative.
Keywords:Computer-based courses;Teaching reform;Guide teaching text
一、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指导,激发学员实践创新能力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是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任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员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员的自身特点和课程的改革目标,我们尝试将原来的《微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操作与维护》及《信息安全》三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计算机应用与维护》,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内容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变化,同时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性,强调精练教学内容,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强调学员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课程在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规律,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既满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对军队士官人才的能力要求,又适应参训学员的个性和职业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学习,以满足各级部门岗位任职能力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不再明确划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专修室成了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教室。教员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指导,边讲边练、讲练结合、适时讲评。学员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共同协作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互评和自评。授课过程中教员更加注意宏观调控、控制节奏、注重引导,而学员则需要提前预习、注重协作、及时反馈。
二、针对军校士官学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目前,军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员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建设是军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动手实践,这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充分考虑学员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员的潜力,实现学员个性化发展。教学手段应呈现多样化,并与实际工作案例相结合,语言上通俗易懂,使所学内容简单明了。
三、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从认识计算机到逐步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软件及网络的使用,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最终达到提高学员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员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员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操作环节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操作课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类似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或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遵循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指导思想,注重实践环节,面向应用,努力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员。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性教学
引导文教学方法是“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法之一。为适应这种教学方法,本课程专门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活动实施手册,为各情境、各任务编写了详细、全面的引导文。在课前下发给学员,供学员自学,完成引导文中设置的问题和任务。教员检查学员完成引导文所布置的任务的情况后,根据学员真实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员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员指导下的“以学员为中心”,即以学员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员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
总之,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军校任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质量和特色随着任职教育从观念更新与模式转换向教学过程深入,这样的改革方向是一种必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邵玉兰,李红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成才之路,2008,22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要性;对策
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同时还是一种基于新教育文化的课程构建。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文化会出现诸多的冲突、矛盾,协调这些冲突、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冲突、矛盾凸显为如下几点:其一,学术性与职业性,职业教育长期发展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学术基础,而职业性又是职业教育的现实选择;其二,基础性与发展性,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致力于服务一线生产行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而随着更多岗位的出现,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发展、充实;其三,刚性教育与柔性教育,发掘学生的潜力与提高短期办学效益也存在着冲突。如上所说,新旧课程设计存在着较大的冲突,而要理顺两者的关系,做好过渡和衔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解决这些冲突、矛盾,还需要因势利导,深化课程改革。高职着力开展的是专业技能教育,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达到与其企业需求的良好对接,更好完成就业。高职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的是技能的实用性,属于应用型教学,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一线岗位。此外,高职学生在一线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组织、合作、应变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纪律,树立集体观念。无论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还是综合素质的培养,都和课程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把握教育规律,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对策
如上所述,高职课程改革是理顺新旧课程设计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客观需要。而要进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教育课程目标。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应该明确自身的课程目标,从社会具体需求、学生全面发展、企业岗位需求等角度,确立正确的课程目标。结合该课程目标,调整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模式,改良教育教学方法,重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体系,输出更多高水准、现代化、复合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企业生产的需要。2.整合现有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但包括技术能力培养部分,还要包括综合素质培养部分,提高基础理论课程深度,拓展实践实训范围。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整合中,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课程。在理论课程整合上,应该坚持“必需、够用”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将反复、冗杂、效用不大的课程取缔,建立基于就业需要的课程结构。此外,课程之间要自成体系,相互配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具体专业的学科属性,要深挖本专业的岗位特点,确保课程设置全面、细致。3.体现职业岗位群要求。在设置高职课程体系上,要充分考虑社会岗位和地方经济特征需求,并以此来调整、改革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要结合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化的教学计划与课程模块。理论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岗位需求,提供必需的理论知识,并进行实践分析。4.创新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坚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参与课程评价以提高课程合理性、有效性。其二,突出能力目标。高职院校学生接受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训练等,最终都是为了提高其职业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高职在课程建设中,应该突出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为了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需要加强实训。而明确能力目标,建立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中,教师设置一些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习。而具体的项目内容和学生的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有关,教师需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联系,循序渐进地开展企业项目训练。此外,教师还要创建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职业岗位,通过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督促其加以改正。好的职业课程必须有清晰的任务主线,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才能更好地锻炼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能否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进行有效的任务训练,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整个课程评价的关键。
三、总结
为了理顺新旧课程文化的冲突、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改革高职教育课程十分必要。课程改革是为了扬长避短,消除缺点,扩大优势,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只有立足当下,不断改革、突破,才能更好地建立健全高职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突出高职就业优势。本文分析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高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希望对高职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作者:房强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 必要性 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35-01
新课程改革注重广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以此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能力。为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更新,在新教材中新增了展示传统文化的篇目,这些篇章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精神、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等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因此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凸显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一、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凸显传统文化必要性
(一)传播传统文化淡化不良之风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青少年在优厚的物质条件下顺利进入中学时代,这些学生个性十足、敢想敢做、开放自由,喜欢追求歌星、靓女、韩剧,这些孩子愿意在流行音乐中陶醉,喜欢在盛行舞蹈中疯狂,敢于在奇装异服中超越……感觉他们这是在为流行而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精神世界近似空白,诚信可以在叛逆中丧失、谦虚可以在虚伪中泯灭、自强在音乐中迷失。优越的生活让这些未谙世故的青少年意志薄弱、精神不振,不思进取,迫切需要精神营养使他们健康成长。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融入具有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篇章,激励中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意志坚强。语文教师一定要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担,通过语文教材中精神力量淡化并纠正青少年中的不良之风。
(二)学习传统文化强化社会公德
现代社会中的青少年一般都是家庭中的宠儿,在幸福生活中享受有余,责任欠缺;奢侈有余,节俭欠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集体利益置若罔闻,这些学生眼中的集体观念不强,公德意识较弱,自我思想严重,只要能玩得尽兴、尽情、尽意,不在乎社会公德的约束。这种做法甚是可怕,现代社会接班人未来令人担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唤醒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爱护公务、关心集体,号召要时刻以大局为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二、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彰显传统文化
(一)经典散文渗透民族精神
初中教材中经典散文是道德的范本,是很好的道德教科书。学习欣赏更多的传统经典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如《孟子》,尤其是其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名篇,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千古绝唱,表现了自立自强、热爱祖国、追求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精神。《陋室铭》中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令现代物欲为重的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敬仰;《爱莲说》中周敦颐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倚世独立的脱俗精神多感染。经典散文中的人物历代传承,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鸿门宴上能屈能伸的刘邦,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还有六出祁山为蜀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故事。我们借用这些古典文化人物,拓展延伸单元主题,凿通历史和现实,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精髓时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而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教师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就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而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也不仅仅是文言的知识,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共鸣、净化与升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传播的是博爱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在《论语・微子》中看到孔子积极入世救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博怀,更看出他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这种精神直接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心忧天下,大济苍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也是我们当代莘莘学子应该继承,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
(二)精美诗词塑造高尚情操
中学语文新编教材中极大一部分精美的古典诗词,意蕴丰富、意境优美、情感炽热,很多爱国诗篇深刻表达对伟大山河的无比热爱。
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传统文化是照亮中华历史天空的璀璨明星,更是文明发展的夺目瑰宝,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放射着无与伦比的耀眼光辉,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巨大财富。在新课改指导下,中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篇目,这无形中是用中华民族的瑰丽文化净化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提升未来接班人的文化精神,健全新时代栋梁的人格。课程改革恰似和煦的春风,吹拂传统文化的嫩芽,吹红艳丽夺目的精神之花。
参考文献:
[1]梁振桂.试论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底蕴的培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9).
篇7
关键词:课程改革;组织;考核
高职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国内各高职院校所理解,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行课程改革活动,其中不乏一些学校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课改只是一个噱头,抱有投机心理,因此对待课程改革也不够严肃和认真。笔者从2009年开始参与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5年来先后完成了100余门课程改革的验收和管理工作,作为课改政策制订的核心参与者和实施组织者,也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所广泛接受,课程该的模式也多种多样,从德国的“双元制”到加拿大CBE模式,从“教学做一体化”到“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各种课改新理念层出不穷,高职院校课改的成败不在于采用何种课改方法和理论,而在于学院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也就是课改的基本思路。
结合5年来的课改组织、管理经验,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任何形式的课程改革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其目的一定要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课程改革的方式和方法从顶层设计角度可以推荐一两种模式进行倡导,但不应进行限制,应提倡多种形式的课程改革,哪怕仅仅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小小改进,也是应该提倡的。
2 课程改革的组织工作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课改工作的研究和组织,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办法、考核标准、奖励措施和推广方案等一系列的工作。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当中,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推荐不同的课改模式,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做到有组织、有跟踪、有检查、有反馈,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和政策制订应该坚持“先试点、再推广、后观摩”的步骤稳步推进,切记好大喜功,在未深刻理解课改内涵、目的和可能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就大规模的推行某种形式的改革。
3 课改考核标准的制订
3.1 结合学校特点,制订特色化考核标准
我国高职院校数量众多,每所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课程改革的考核标准一定要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直接照搬照抄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的精品课、公开课考核评选的标准和条件,更不能直接使用其他本科院校或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考核标准。比如有的高职院校占地面积小,实训条件不足,在其课改考核标准中就必须允许教师变通方式进行实训;有些学校负担重,财务紧张,在其考核标准中就不应该强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完成的项目。因此,制订突出每所学校特色的课改考核标准,是课改工作组织与管理的关键任务。
3.2 课改方式应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制订特色化课改可和标准的过程中应注意去考核课改方式的实际效果,强调课改的实用性,可以在学生满意度、期末考核成绩、学生专业技能熟练程度等指标上进行观测和考核,坚持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应该是课改考核标准的首要目的。
3.3 改革过程存有完备过程材料
课程改革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考核标准还要强调对于课改过程资料的留存和整理,只有如此才将改革当中暴露的问题,积累的经验进行推广和应用,才能发挥课改对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因此,考核标准强调对过程资料的整理与留存也变得十分有意义。
4 课改成果的管理与推广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把课程改革当做一项阶段性活动来对待,某一门课程在进行完课程改革验收之后就偃旗息鼓,不被过问,缺乏后续的跟踪、管理和推广,要想发挥其更大的作用,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4.1 课改成果研讨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教研活动作为专业教师同行之间的一种学术研讨,对于深化和丰富课改成果是十分有用的,将课改成果拿到同行间进行品评和讨论,交流心得,提出建议,发现不足,才能促进课改成果不断优化。
4.2 课改成果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对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研究,不应该是阶段性的,应该与市、省、国家级的教学科研立项进行结合。作为顶层设计,应该引导教师在完成学校内部的课程改革之后,将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继续申报更高一级的科研立项,并逐步形成一定特色和风格的课改方式方法,努力构建一种符合所在学校特色的课改新理论,将课改成果进行固化。
4.3 课改成果展示与公开课相结合
公开课这种形式从中小学到普通高校几乎被贯彻到整个教育领域全过程,我们进行课改取得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应该通过校内的公开课平台向全校教师进行推广和传播,在组织管理上,学校要将公开课工作制度化,固定地点和途径公布课改教师的上课地点和课程,邀请全校教师随时听课、观摩和学习,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活动将课改成果进行推广,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作为锻炼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的一项有效手段,已经被我国高职院校广泛推行,但课改工作不应作为一种短期性活动而存在,课程改革管理的基本工作思路,组织、考核与后续推广管理工作对课改成果的应用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泽龙.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与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9):59-61
[2]刘太闯.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J].化工时刊,2011(12):67-68
[3]潘献晓.高职院校基础化学项目化课程探究性学习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0(11):16-18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
为了适应通信线路工程建设的岗位需求,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开设《通信线路工程》课程。作为一门通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涵盖通信线路的设计、施工、测试与预算知识,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1 市场需求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随着“三网融合”的实施,光缆、电缆和综合布线工程设计与施工将进入新一轮建设,通信行业对通信线路工程建设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信息网络进一步高速发展,新知识与新技术不断涌现,光纤技术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有必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原有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满足高职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
1.2 优质教材资源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选用的通信线路工程教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材的知识性较强,内容类似于本科院校教材内容的删减,侧重理论讲解,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建立教学情境,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学内容陈旧,很多工程案例仍然以很多年以前的电缆线路工程为主;再次,教材的编写缺乏对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针对工作岗位的能力分析不足,教学内容缺乏项目实践的支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论多、实践少,很难进入工作情境,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实践条件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影响,课程中大部分内容以老师在课堂中讲解为主,辅助以少量的实践教学内容。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通信线路工程教学内容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注重技能训练,需要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边学边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改革的思路
2.1 调整教学内容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明确岗位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础。本次课程改革充分解构通信技术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求,使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能够满足现任岗位群的要求,还能考虑到未来岗位群的要求。在重构教学内容时候,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根本,甄选企业中真实的经典案例为载体。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针对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测试与预算等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创设工作情境,并且融入线务员职业资格证书中的考核要求,以项目流程和工作内容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学习项目按照通信工程建设程序设置,逐步叠加,最终完成贯穿整个课程的项目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课程要求的全部知识与技能。
2.2 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阶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事物展示等方法,以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各种实践场地及材料,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
采用多层次教学方式,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利用实践课程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学生在完成课堂项目任务的同时,在课程中深入贯穿课后项目任务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的运用职业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2.3 注重实践性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在运用室内已有实训环境的同时,适当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户外考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课程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搜集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堂外及网络中充分接触和认识通信线路,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改革考核方法
课程属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结合,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目前科学高效的评价模式是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针对通信线路工程的实际情况,课程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其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反馈,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进度,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增强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其中,形成性考核占70%,按照学生在每次项目任务中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任务完成度、团队合作、职业道德、出勤情况、作业等;终结性考核占30%,根据学生在学期末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评价。
3.结论
通信线路工程课程改革在这几年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跟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更加提升学生的认同感与专业归属感。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只有紧跟行业发展,着眼职业能力需求,才能使我们的课程不断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帅.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研究,2014(6).
篇9
关键词:中技 设计专业 三大构成 课程改革
三大构成课程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组成,是所有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进入到专业设计课程的桥梁。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三大构成是分别作为单独学科来开设课程的,所占的课程比例很重,也充分体现了其在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整个技工教育都在探索改革道路的大环境下,传统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我们要对三大构成的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一、三大构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中级技工教育的“2+1”政策下,三大构成课程必须进行改革。中级技工教育的“2+1”政策就是中技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毕业前在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种工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能更有效地把专业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能更适应社会的用工要求。但带来的问题是在校设计专业学习的时间减短(旧的中技教学模式是2.5+0.5,就是中技学生在校学习2.5年,毕业前在企业顶岗实习0.5年),这就要求三大构成在课时分配上要做出调整,但这种调整是否就只是一种简单的减少课时或删减课程内容呢?当然不是,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与三大构成本身的联系性,对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与优化,既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有效率和容易理解与接受。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三大构成课程要进行改革。现在的中技生普遍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也不高,而前面讲到传统的课程设置中,三大构成是作为三门独立课程进行设置的,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一个错觉,单单是学设计基础,就有足足三门课程,就是要学习三门独立的知识体系,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产生畏惧感,而这三门课程分别布置练习的话,作业量其实是挺大的,学生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把三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学生在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也容易
提高。
二、三大构成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下面我们分别从课程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
1.三大构成各自的课程目标与特点
无论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还是立体构成,其中对构成的定义都是将两个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原则,重新组合成新的单元。平面构成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特点是摈弃功能、材料、技术、造价等设计关系思考,把注意力集中于造型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着重于二维空间的研究。色彩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和构成的思维方法、配色方法及表现方法,研究色彩构成的时候同样忽略功能、材料、技术、造价等设计关系思考,把注意力集中于色彩配搭能力的训练,重视色彩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训练时也着重于二维空间的研究。立体构成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立体形态创作能力和对形体敏锐感觉,特点是着重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或空间直觉的培养,要求能通过抽象的立体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而在立体构成的训练中,开始涉及对材料与工艺的研究。
2.三大课程整合为一的可行性
从上面对三大构成各自课程目标与特点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大构成之间是存在着很多根本的联系的,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具有可行性。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都是研究元素之间的对比和组合关系的学科,在设计运用当中相辅相成,有很多相通的理论基础,也存在知识的延伸关系。比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都着重于研究元素在二维空间中的对比关系,平面研究的是形象在二维空间中的变化与对比,色彩构成研究的是色彩在二维空间中的配搭关系,而其在现实当中,没有形象能脱离色彩而存在,也没有色彩不依附在形象当中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其实是把一个元素的不同性质分开来研究。再比如立体构成着重于研究造型在三维空间中的对比关系,其实就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对三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造型当中,没有巧妙的形象、没有好的色彩配搭,这个造型还能是美的吗?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一样,也非常重视对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的运用,而立体构成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平面构成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其实是相通的。平面构成研究的对象是点线面,立体构成研究的对象是点线面体,可以说立体构成是平面构成研究的延伸,而色彩构成,则始终贯穿在这些形象与造型当中。而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知识的联系性,减轻作业量并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完成一个立体线构,要求同时运用平面构成的方法(重复、渐变、韵律等)以及色彩构成的方法(明度秩序、色彩感情表现等),这样能让学生明确地认识到三大构成的联系性,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传统课程设置中要分别完成三次作业所无法比拟的。
在深层次的研究中(如本科教育),我们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分开研究、细化认识是必要的。但在中技阶段的教育中,这样的细化反而让本来基础不扎实的学生难以掌握,不如把三门课程通过整合简化成一门课程,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强调三大构成的联系性,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理解与接受,也能形成把知识联系性地进行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对三大构成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
我们把三门课程通过整合与优化变成一门课程,将其命名为基础设计课程。在基础设计课程中,三大构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是不进行删减的,而是突出三大构成的联系性,把所有理论知识加以连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单纯地研究二维空间中各种元素的对比关系而忽略功能、材料、技术、造价等设计关系,立体构成在研究三维空间造型的对比关系的同时还要考虑材料与技术等因素,为下一阶段专业设计的学习做准备。也就是说基础设计课程的课程内容可以根据二维到三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专业的规律进行设置。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种基础设计课程的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绪论 构成学概论
第一章 平面构成的基本元素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二章 色彩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图形心理与色彩心理
第四章 图形与色彩的结合
第五章 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第六章 立体构成的材料与制作
第七章 综合构成训练
第八章 构成的应用实例(针对不同设计专业)
篇10
【关键词】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课程创新
自从道路和桥梁专业开设以来,“道路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就随之产生。尤其是当该专业被确立为国家高职高专的央财政扶持专业后,学生和老师等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大家也开始关注“道路建筑材料”这门课程开设的实用性。现如今,很多的高职高专在这门课程方面都在积极引入专业人才和先进仪器的同时,也在努力寻找更加适合的教学方式,争取让这门课程能够得到更好的创新与改革。
一、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
对于道路与桥梁专业来说,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么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建筑材料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为今后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专业基础。然而,现在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相关的理论性太强,缺乏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做到与具体工程的完美结合。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目标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专门的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技术人才,为了能够顺应教育的真实需求。那么,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创新是相当必要和关键的。
二、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创新
(一)对课程的调查研究
要想使得“道路建筑材料”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道路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趋势,突出高职高专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符合现代社会对道路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活动。具体的调研对象和内容不仅可以是社会上的相关企业单位在工程的方案设计、监督管控以及质量检测方面,而且还可以对相关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在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方面的改革创新内容。通过详细地调研活动,再结合现代的市场需求,对课程中的不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行整合。
(二)对课程的目标制定改革创新过程
经过详细地调研工作后,根据所搜集的一系列相关资料,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目标制定采取下面的具体整合办法。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和整理;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对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然后,构建合适的教学与实践环节的体质,并且努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模式;最后,在课程大纲的要求下,认真对道路建筑材料新教材进行编写工作。
三、对课程的实施改革创新过程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由于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是一门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主,同时培养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方面需要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课程中理论知识内容的改革创新中,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对任课老师作出了相应的要求,需要他们对教材以及的内容相当熟悉,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简单而又涉及范围广的内容。对于实践环节,首先需要提供充足的实践课时;其次,学生必须按照要求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指定的试验。最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参观学习。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在道路建筑材料的实际教学中,为了让课堂不再沉闷无聊,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再由老师去正面引导学生,最终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一,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模式,通过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现成的视频资料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第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实践环节方面的能力,老师在具体的讲解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的工程案例来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程度。最后,还可以采取开放性的实验教学手段、对学生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及对教师师资队伍的全面整改等一系列相关的有效措施来实现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改革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道路建筑材料课程在市场调研、课程目标设定与实施过程方面的改革创新,使得课程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变革,取得了较大的功效。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导下,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方面能力的提升,让学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更加突出了现在高职高专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参考文献
[1] 赵孝平,周敏,施晓丽.高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构思[J].山西建筑,2010.19.
[2] 张丽,刘存柱,李云峰.高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01.
[3] 王卫.道路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与思考[J].山西建筑, 2013.32.
- 上一篇:地理信息系统行业现状
- 下一篇: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