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4 21:5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实效性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能够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带动学生情感上的升华,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非常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为提高教学努力奋斗。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意义研究

1、提升实效性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文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到实际生活,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学习知识,同时教学的质量对学生起着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语言知识表达自己,接受信息,提高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2、提升实效性有助于W生培养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

小学语文课本的知识都是学者精心挑选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将语文书本与实际生活结合,加强教学的实效性,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的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了解到提高实效性非常关键,因此为了更好的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相互结合,提高实际意义,具体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策略,包括: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课堂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并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学实效性。教师可以开门见山,直接在语文课堂伊始就采用笑话、故事或情景等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从学习到实践,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逐步推进语言词汇的积累,提高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之时,课伊始,老师可以悬疑情境教学形式,用多媒体播放飞机快速飞行的视频,给学生提出问题:“飞机为什么会飞?飞机是怎样发明出来的?”此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都产生了非常强的好奇心,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进入课文阅读之中,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之中,努力的进行探究,最终得到答案。通过悬疑情境教学形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价值与意义,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然教学的实效性会不断提高。

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推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要想学好语文,首先需要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法宝。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可以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在不断的阅读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其次,要培养质疑的习惯,要能够不耻下问,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习惯的良好养成可以推进主动性的提高,也是教学实效性提高的重要表现。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逐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发散学生思维

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学习与生活相互结合,教师要能够根据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大胆的进行想象,在现有知识的影响下,发散思维,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实效性。

比如在学习《渔歌子》这首诗之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标题,可以看出标题表达出来的意境非常悠闲和美好;之后让学生们在自主的去朗读此诗,进行提问:你从哪里看出了其悠闲的意境?当学生回答之时,不用按照诗句的顺序,但是每找出一点,必须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师生一起参与到评价之中,看哪个学生寻找的最完整且最准确。在此过程中的寻找、表达与评价,实际上都融入了学生的情感与热情,自然会体会到作者独特的感受。再问:你又从哪里看出了此诗的美好?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及句子,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能够读懂此诗、便能够感受此诗描绘的景物,感受作者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境界。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表达一下自己所处的生活,又有哪些独特的特点。鉴于此,诗歌的学习不是为了解释字、词、句,更不是为了机械的掌握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真正的走入诗人的心中,用诗人的眼睛去看,用诗人的耳朵去听,用诗人的心灵去感受。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性;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围绕新课标要求,并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努力挖掘教材内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一、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语文教学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才能记忆深刻,学会思考,获得丰富的体验。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会阅读的学生,他不会只侧重于某一方面,而是广泛涉猎。学生接触的不应只有教材,还要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语言资源。有效的阅读需要边读边思考,不能漫无目的地去读,要既能和作者产生共鸣,又能大胆质疑,对书中的观念主动思考、探究,以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深化教学成效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活动,一切以学生的情况为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依靠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姿多彩、灵活多变,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料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要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教师不再是学生课堂的主宰者,而转变为学生的辅助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针对阅读指导课、作文课等来说,要想启迪学生的智慧,就要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内容,这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借助课件丰富的图片或者视频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的使用方便、快捷、灵活,充分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灵活的教学环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固定化,首先是教学字词,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逐段讲解。教师按照课前的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来概括中心思想,这就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没有任何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发展,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想方设法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欢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情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以及多层次的问题启发、小组合作讨论、课本剧表演等,这些都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打造高效课堂。否则再优秀的教师也不会打造成功课堂,教师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方面,还得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能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在这样灵活的教学环节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进行改革的原因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与时俱进,要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上。教育的发展演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时对教书育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另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者,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要非常重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着自己的未来发展,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以分数为中心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下产生的种种问题,用以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纠正学生的学习思想和习惯。学生只有维持积极的情感,才能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只要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接受的就比较快,学习成绩也比较理想,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真实实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三、改革后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对教学内容也更感兴趣了。教师的传统观念得到更新,在教学中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成绩自然能提高,并且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愉快的、轻松的,厌学现象明显减少。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整堂课教学质量,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关于改革的思考

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紧跟时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有立足之地。教学模式的改革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在改革中要参照传统教育,取其精华,不断地实践和创新,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五、结语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和实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注重其学习能力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活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刘敬霞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虎寨校区纸房小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12-01

现如今,新课程已在小学语文中不断的推广,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化传统正在与创新的思维不断融合。然而对当今的小学教学加以审视,我们可以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有效性仍然差强人意。教师很辛苦的进行教学,学生也很辛苦的不断学习,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教学的现况

现如今,很多的基础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复杂,教学的内容越来越繁杂,教学方式越来越复杂,对学生评价的手段也越来越复杂,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有着很多的改革,这些都为基础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这些改革,对小学教育有着一定的改善,让小学生能够有兴趣进行学习,提高了学校效果。但是,教育教学变得复杂有着一定的副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少走一些弯路。现如今,在小学、初高中甚至是大学都存在教育教学效率低下的普遍现象,而在小学的表现尤为突出,大大的浪费了教学的时间,却取得不当良好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师的工作效果,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进行强化其根本是有效的教学。教学即是教与学的统一,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导,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走进灿烂的语文世界。

二、提高小学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1、营造气氛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都处在儿童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儿童的文化现象。小学生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儿童都是好玩的,老师不能一直以严厉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动不动的对小学生进行惩罚、批评,这样会使得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自主的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不断的思考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与潜力,所以对小学生要以新颖的教学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激发兴趣

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接受者,要有这对语文的热爱。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兴趣差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主习惯与意识,鼓励小学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与领导者,语文老师必须转变观念,不断的更新自身知识,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对教材的内容适当的调整,有着针对性的教学顺序,确定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采用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巧妙设疑等方法作为语文课堂的开端,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在课程开始就引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课程学习中去对与一堂语文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语文问题竞答、谜语竞猜等方式,让学生比一比,答一答,看谁能回答,看谁做的快,谁的想法最有创意。同够这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自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哦课堂的讨论中。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给学生加油充电。教师一定要一对学生的激励变样为主,以灵活多变的的口头表扬,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表扬也要常用长新,定期更换,层出不穷,不能不断的用一种方式,一种评价勇于对学生进行评价,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适得其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一定要体贴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尊重他喜欢他,养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才是老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教师必须有着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意识,科学的进行教学设计,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主动地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全面发展

实际上,人们本身就在不断地无意识的、非自主的进行语言与文字的积累,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由于日常积累与语文教育内容上的差异,导致小学生在课堂上对语文教育中学习的内容无法联系到实际,对所学的语言、文字处于不知所措的混乱状态中。能否把语文的新课程理念转化成学生的实际行为,是决定小学语文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呢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为了提高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倡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的利用课程外的资源,开拓学生的视野,将教学联系生活,让学生的能够学的生动学的活泼。

为了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提高小学教育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总结完善,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方法熟练的运用,不断的研究教育教学的理论,使教育教学的质量不断的提高,让语文教育教学成为有效的、高效的教学。语文教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高、情感的熏陶。在注意学生当下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 凌小平.让课堂风生水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J].小学教学参考,2010(36)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资料 创新

尽管新课改在全国已经推广了很长时间,但是教师对于新课改条件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停留在摸索时期,需要广大的语文工作者去不断的探索,只要我们稳扎稳打,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症结都会被一一解决。

一、课前资料的搜集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老师将孩子“当做一张白纸,好书写最美丽的文字”的情况少了,更多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采取因学定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具有重要作用,这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了新课改要求的大语文观。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我们还应考虑到在实际教学环境中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在查找资料时,不分主次,贪多,盲目地搜集一些资料,各种资料鱼龙混杂。不能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学生搜素信息时不具备目的性。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时,可以给学生限定搜索的范围,搜索的要求、目的、怎样搜索等,久而久之,学生们漫无目的、贪多贪杂的搜索方式就会得到改观。另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资料的利用水平的提高,不能让学生在搜集到资料后,就在那放着,不去看,不去理解。只有学生将所搜集到的资料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资料的价值,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听课时,发现一种比较好的帮助学生利用所搜集资料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上课最初的十分钟时间内,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对课文的看法,这不仅能够看出学生搜集的资料的相关性,还能让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充分理解,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真实的理解,从而让孩子有切实的收获,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不是不顾学生的实际状态,让他们搜集一些他们根本就不能理解的一些东西,最后搞得上课前十分钟的资料汇报,变成了学生的照本宣科的宣读会。学生搜集到的信息自己根本就理解不了,更不用说对它再加以整理、提取,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添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劳民又伤财,净做无用功。

二、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应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注重各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学习、渗透和整合,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走出过去封闭、单一的教学困境,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在教学实践中大胆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活动化、趣味化、多样化,推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将更多体验、实践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但是,这样我们就可以脱离语文课本了吗?当前我们的许多老师,过多地强调了实践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美术课、设计科等等,搞得四不像,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文本特点,脱离了语文教学的自然规律。为了避免走向这样一种新的极端,必须让整个教学回归文本,让整个教学过程基于文本,并始终围绕文本,不能淡化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考虑到我国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小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学生思维方面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但是对语感和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都离不开对文本语义的准确把握。因此,回归课文的听说读写不能丢,只有我们抓好课文这一基础,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为学生学习课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新课标中强调不要刻意的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应该提高语文的实践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里是针对的是过去的“刻意追求”,而不是让我们彻底的放弃对语文教学文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追求。否则,如果不加强学生对基础语文的学习,去培养学生的其他语文能力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当前我们必须避免一些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导致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脱离它教授学生一些基本语文知识的基本要求,脱离中心地去授课,搞得小学语文教育残缺不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给予他们自我学习探索的机会,但是又不能过分的去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脱离语文教学的内容主体,导致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残缺不全,而是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文质兼美的教材中来,让他们更多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受到语文文本内容情感的熏陶。

总结

随着新课改在中国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我们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看到我们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正如我文中所说的学生对课前资料的搜集只停留在表面上,对所搜集的资料的利用水平不高。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忽略语文教学的文本作用。相信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各位老师,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注意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务实不浮躁,相信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提高。

篇5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人文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要通过语文教材和课程实施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借助人文性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获得热爱家乡、关爱他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成学生人文情感和个人道德情操和品位的提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和价值理念呢?

一、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让平等产生人文因子

新时期的教育是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更是为了他们人格人品塑造的教育。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平台上要教会学生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正确看待自我,形成人生价值的追寻,并有崇高的理想甚至对人类命运具有忧患意识。这里不能靠说教,而是要靠言传身教。如教学《升国旗》时,让学生说说自己升国旗时候的所见、所思和所想,如果学生看到老师在升国旗的时候没有肃立,没有庄重和专注;他们就不能感受到升国旗的意义,体会不到这项活动中传递的爱国情感。

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关爱别人,老师就要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我们不能微笑着上课,不能对学生和蔼友善,不能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那么,他们就难以亲近我们,我们想通过课堂和教材的学习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试图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养,努力促进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显然会事倍功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主人,老师是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的助推者。因此,要让学生有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期待,让爱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人文,在环境的营造和情感的熏陶中有人文的底色。

二、联系生活开展教学,让教材人文性感染学生

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教育教学离不开生活,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人文。如刘绍棠的《师恩难忘》是作者对上一年级老师的回忆,在朴实的叙事中抒发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那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老师哪个最难忘,对自己影响巨大?当然,有学生可能说自己难忘的不是恩师,而是自认为对自己伤害巨大的老师。这里,我们就要辩证地带着学生看老师,可以跟他们讲讲林语堂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中的带着浓厚文人气息的老师,告诉学生有些老师严格,不是为了伤害我们,而是为了我们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行为习惯的规范,就像我们父母一样,我们都被父母打骂责备过,那么,是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呢?这样,在对自己难忘的老师的回忆和表述中,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敬业、关爱和呵护。这样让他们阅读课文,找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想想是怎么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就能体悟到田老师的从学生视角思考,用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人生道理的启蒙教育,其实这就是田老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学生们都能感悟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从不同角度看到老师与老师的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多是联系生活、情感和成长地选择文章,在许多篇章中传递对学生人文滋养地不同人文点。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课文中传递的人文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与体验的深化人文思想。

三、创新人文渗透作业,不断提升学生人文情操

在联系生活的人文教育中会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人文的正能量,但是对学生人文滋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地重视与强调。我们要布置一些与人文价值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成为思想健康、行为正确、品质优良的人。这暗合新课标指出的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宗旨。如在单元学习之后,组织学生对专题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让他们对几篇同类文章的人文蕴含进行回顾,写写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如在第九册第二单元“自然之歌”主题学习之后,我们让学生回想,《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绿色的课本”比喻什么?这一现代诗要求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在这四篇课文学习之后,我们有什么认识和启迪?布置作业,让学生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精心呵护并观察它出土、发芽、长苗的情况,获得一棵绿色生命中茁壮成长的奇妙。如此,学生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植被和生态会有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的提升,就能获得和谐自然、关爱生命的人文素养的滋养和提升。

当然,除人文性的学习和掌握外,还要训练,让学生主动地反思,结合自己的成长进行剖析,从而陶冶人文情操;可用通过弹性作业和硬性作业让他们完成。如写一写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想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人是缺少人文修养的,自己将成为怎样的人等。

总之,小学生思想比较单纯,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并在教学和训练不断突出与强化,在“渗透”“滋润”上下工夫。如此,孩子们就能思想健康、行为规范,品质优良。

参考文献:

[1]万利利.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浅谈[J].好家长,2015(05).

篇6

一、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素养

新课程提倡要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我们小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课本。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仔细去研读课本,把握教材内涵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我们在研读过程中要明确我们教学的目标,按照教学目标去设计我们教学的内容,在实际的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好及时的反馈评价工作。只有我们教师提升了自身的素养才能根本地提升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而与之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在上课前,不是自己去研读教材,而是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教案,然后也不经过自己的思考而去一味地模仿、抄袭他人的教学设计,这样他们对于所讲授的东西,自己都没有吃透,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相反还会适得其反。

二、营造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的教育是我们儿童的基本启蒙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学生好玩心还非常突出,因此,我们的学生对于生动活泼、有趣味的课堂形式更为倾向。这种教学形式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为感兴趣,从而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他们对于课堂上所教授的东西就会愿意学,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就会处于一个积极获取的状态,这对于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在实际课程设计的时候,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好“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方式作为我们授课的开端,这样我们就能在一开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课堂的教学形式上更多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在实际课堂讲授的时候,就曾采用让我们的学生研读课本的内容以后,分角色扮演这种授课形式,下面是具体的课堂实例:

在教授小学语文《盲人摸象》这一课程的时候,笔者进行了如下的课程设计:

在课程开始时,从班级先找出五位学生作为表演人员,并分配角色,让他们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预习,然后再让其分角色扮演课本上的角色。这样在课堂刚一开始的时候,让他们对同学们进行课本内容的表演,其他学生就会对于将要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结合他们的表演,我再对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讲解,也会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课本内容有更深的体会与更好的学习效果。经过实际课堂检验,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有效性的开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实行多种形式,尊重学生主体

新课改以来,我们将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多地归为我们的学生,在实际执行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强调要让学生自主地、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62-02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生今后的学业发展中起到奠基石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教育教学的两个重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角度,分析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有效途径,并围绕素质教育探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1],要求教师以符合小学生接受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源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一方面,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较为薄弱,求知欲尚需激发;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着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据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谜语、表演、讨论、评比等多样化形式,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设计,培养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的意识。

2.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灵质朴而敏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较多的积极词汇,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表示赞扬的“这位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表示赞同的“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以及表示肯定和认可的“很好”、“完全正确”等。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的场景,采取“同学们,这位同学朗诵得是不是很有感情?”这样的方式,带动班级其他同学给予肯定。

3.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认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荣誉感。对于表现良好或者获得取得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其标志着荣誉的小红花等形式的奖励。同时,通过采取分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从互助合作中领悟学习所带来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

二、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形成完善成熟的主动学习意识,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提高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以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的基础。正如常言所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教育教学取得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们对于该门课程的喜爱程度[3]。教师应明确师生关系并非管教关系,不过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更多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4],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自觉接受教育。

2.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作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应自觉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通过自我监督、总结和反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修养。特别是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大使命。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无疑是学生眼中的标杆人物。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品性,才能更好地以身示范。同时,为人师者,应尽可能地做到博学广知,只有积累了广博的知识,才可以基于已有的教学计划,灵活地进行教学实践。

3.因材施教。借鉴孔子“听其言”和“观其行”的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容易骄傲的学生,过多的赞扬可能会起到助长学生自我评价失衡的反作用;而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多一些的肯定和赞扬,有助于其融入快乐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教师可通过师生平日的沟通和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性格;通过学生在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了解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喜爱程度;通过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手段

小学语文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取的是小学生可理解的美德类诗歌和短文,适合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需注重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搜集适合本次教学的资料,丰富和完善课程设计。尽可能地以多样化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寓教于乐,让学生寓乐于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自主识字、独立观察、资料收集、合作讨论等语文学习的方法。

2.道德观念的渗入。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渗入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接受智育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健全其人格的发展。例如,教学内容涉及我国的优秀文化时,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结的形成;教学内容涉及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等传统美德[5]时,可鼓励学生将这些美德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教学内容涉及个人的成长时,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育,这有利于学生诚实、善良、勇敢和坚强等品质的形成。

3.美学角度的阐释。以美学的角度为学生演绎语文课本中的诗词歌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指导学生利用拼音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让学生在良好的语境中扩展想象,使其体会和领悟作者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此外,教学时还应结合课本中已有的插图,或者教师和学生搜集的素材,以美学的角度理解课文。

综上,面向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思路如图1所示。教师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结合德育和美育加强智育;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措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更加激发其求知欲、增强其自信心以及提高其荣誉感,从而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等角度,积极设计课程教学计划与开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在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效率和水平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32-233.

[2]孙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125.

[3]陈年喜.浅论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3,(6):157-158.

篇8

俗话说“兴趣不但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且还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一点不假。从教几十年来,笔者一直在苦苦探索,作为语文老师要怎样才能把学生的语文知识稳步提高?一句话,只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老师将教学重点放在枯燥烦琐的知识记忆上,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造成学生普遍厌恶语文学习。为了转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谈谈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以期求得认可。

一是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情景教学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情景教学是直观的,生动的,可以使学生得到视觉和听觉的享受。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增强。通过情景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把课堂知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首先,情景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所展示的内容准确连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兴趣。其次,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枯燥无味。情景教学的应用有效改变了现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精彩,充满趣味。此外,情景教学的使用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利用情景教学可以提供直观的材料,通过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去分析、总结,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老师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情景教学,正确利用它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也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巧妙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集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应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通过这样巧妙的提问,学生对学习会产生欲罢不能的动力,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三是通过游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生年龄偏小,好玩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大都喜欢玩游戏。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展适当的游戏,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首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适当引入游戏。因为在教学开始前,学生普遍沉浸在课间活动的氛围中,比较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不在学习状态,所以老师在讲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活动,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到课堂,逐渐进入学习状态。这样不仅集中了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增强了教学效果。其次,老师可以在讲课过程中加入游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也只是做题练习,课堂十分单调枯燥。这样小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我们巧妙地引入游戏,就可以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语文学习兴趣及其重要性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文学习兴趣则是学生爱好力求认识与掌握语文的带有情感的倾向。

总之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只有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兴趣培养,使学生从厌倦语文学习转变到喜欢语文学习,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由此促使学生自觉地以更高的标准完成自己的语文学业。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也变得轻松活跃了。(闵永权推荐)

篇9

一、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其获取灵感

写作文,仅写自己观察到的,往往使人觉得有骨无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能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改造组合创造出新形象,可以使作者文思泉涌,浮想联翩,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文章形式更多样,文章的主题更深刻,思路更广阔。没有想象的文章,是枯躁无味的。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充分利用思维的形象性,引导小学生大胆创新、大胆想象,以此来指导作文。

比如在启发小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看着这些,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等问题。促使小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合理想象,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无不显示了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必须让小学生掌握这些规律才能写出有灵气的好文章,才能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创新想象的翅翼才能在广阔的生活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才能达到广阔的作文境界。

二、培养观察力,发展小学生思维

要善于引导小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很难想象,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对此,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应让小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倡他们写观察日记,留心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社会现象,做到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从而拓展视野,获取丰富感人的生活素材。有了丰厚的生活根基,写文章时就不会文思枯竭,无从下笔了。只要用心观察、留意,生活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

三、以多样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要想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作文命题中,要注重落实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小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如:《我们班小新闻》、《我当上了小老师》、《假如我是科学家》等题目,都是来自小学生“生活之中”。自然有兴趣,也乐于写。有时还让小学生参与到命题作中来,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让小学生自由的选择,或请小学生依作文要求,自拟题目,将作文命题补充完整再作文。小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作文,作文中独特的创新见解也跃然纸上。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作文填空,连词口头作文、想象作文等多种形式的作文,使小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小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又说:“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小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教给小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小学生生活实例,让小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小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日一新,既充满童趣,又散发出理性思维的光芒。

四、注意评价,培养小学生的人格

篇10

一、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在阅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感受和体会文本中的美,进而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获得良好的发展。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也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的价值,以确保在高效语文课堂中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例如,在阅读《桂林山水》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力来感受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桂林的山和水,以确保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的同时,也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是课改以来所普遍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将枯燥的语文课堂形象化,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来创设有效的情境,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走进语文课堂,二来能够展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对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为了将抽象的课堂形象化,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时,为了将小雨来的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冲击下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使学生体会文本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将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