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治疗的伦理学要求

篇1

搜集历代中医书籍和现代期刊中记录的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共122例,分别从案例年代、性别、年龄、疗程、致病因素、中医疾病诊断、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合并治疗方案、现代诊断、现代治疗分类以及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等11个方面进行统计调查,了解诊治情况。

其中,中医疾病诊断,根据案例记载的内容进行分析,按照《中医诊疗常规》[1]中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现代诊断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进行诊断;有无违背伦理学原则,是依据现在的法律法规,以治疗的实施过程有无涉嫌违法、侵犯公民(包括患者、治疗师或他人)的权益为判定标准。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参照全国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中医心理学基础》[3]中的心理治疗分类进行分类。其中情志相胜疗法是指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劝说开导疗法是针对患者的病情及其心理状态采取语言交谈方式进行疏导,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情绪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顺情从欲疗法是顺从患者的意念、情绪,满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以释却患者心理病因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移情易性疗法是通过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或通过精神转移,改变患者内心关注的指向性,从而派遣情思,改变心志,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暗示解惑疗法是指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通过语言等方式,剖析本质,以解除患者的疑惑,从而达到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修身养性疗法是指通过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及增加交往活动等方式改善心身素质,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平衡的治疗方法;激情疗法指有意识地加以诱发,以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某些可以预期的强烈机体或行为反应,从而改善躯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疗法;习以惊平法是让患者习惯于接触某些刺激因素,提高其适应能力,使之不再对该刺激因素敏感,以治疗由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病症的一种心理疗法;惩罚治疗指对患者施以责打、旋转、厌恶刺激等适当的惩罚,把症状和不愉快的体验联系起来,以矫正病态行为的方法;行为诱导疗法是指用各种方法对患者施以行为诱导,以矫正变态行为的方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通气血,以此来产生预防或治疗疾病的效应;导引吐纳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一系列功法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

2结果与结论

2.1案例年代见表1。表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年代分析(略)

在122例中,有13例年代不明。能识别年代的案例中,明清时期46例;近现代案例27例;唐代至元代为24例;唐代以前8例;民国时期4例。可见,明清时期是中医心理治疗比较盛行的时期,到民国又明显减少。建国后,中医心理治疗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应用逐渐增多。

2.2性别构成见表2。表2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性别构成(略)

2.3年龄构成见表3。表3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年龄构成(略0

0~3岁4例;3~14岁4例;14~30岁17例;30~50岁18例;>50岁8例;另有71例不能识别患者的年龄。提示心理疾病各年龄组均有分布,但中青年最多,可能是与这个年龄组压力较大,心理疾病的患病率高有关。

2.4疗程见表4。表4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疗程分析(略)

有58例(47.54%)在治疗当天病情就获得缓解,1个月之内缓解的占68%。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1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多数在1个月内使病情获得缓解。

2.5致病因素见表5。表5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致病因素分析(略0

共有59例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其中“忧”“思”致病为最多,分别为10.66%和11.48%。可见忧思是导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2.6中医诊断见表6。表6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中医疾病诊断分析(略)

疾病的诊断多为癫狂、郁证等精神科疾病以外的内科杂症(心身疾病),占55.74%。在心理疾病中,以郁证为最多,约占总数的1/5(21.31%)

2.7心理治疗方法分类比较见表7。表7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治疗方法分析(略)

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情志相胜法(19.67%),其它依次是暗示解惑法(14.75%)、激情疗法(12.30%)、劝说开导法(9.84%)、顺情从欲法(8.20%)、行为诱导法(9.02%)等。

2.8合并治疗情况见表8。表8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合并治疗情况(略)

有近1/3(31.97%)的案例合并药物或针灸治疗,说明历代中医医家很重视心理疾病的综合治疗。

2.9现代诊断分类见表9。表9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诊断分类(略)

由表9可以看出,按现代诊断分类,诊断较多的是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与现代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是一致的。还有一部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使用了中医心理治疗。

2.10现代治疗分类见表10。表10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现代治疗分析(略)

由表10分析,有近一半(57例,46.72%)的案例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某些理论相当一致,如支持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但比现代心理治疗要早许多年。还有一些属于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情志相胜等,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

2.11伦理学问题统计见表11。表11122例中医心理治疗案例伦理学问题统计(略)

有22例(18%)的案例中使用了有悖于伦理的方法,对患者施以痛打等,严重的甚至因治疗引来杀身之祸。

由上可知,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有效的短程心理治疗,主要适用于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癔症等精神障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值得挖掘和推广。但有些治疗过程有悖于伦理学要求,应注意避免。

3讨论

尽管精神科临床中,药物治疗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心理因素的关注将逐渐成为精神科工作的重点,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精神科治疗手段的主流之一,心理治疗的一些基本理念及思维方式也是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4]。现代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5],所以研究和使用中国本土化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是必要的[6]。

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短程心理治疗一般指不超过25次会谈的心理治疗[7],它正逐渐成为最为流行的心理治疗形式[8]。本研究显示,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短程心理治疗,经治疗后1个月之内缓解比例高达68%,而在治疗当天就有明显效果的达到47.54%,尽管当时的治疗师和记录者对于疗效的评价不一定准确和严格,但也至少说明中医心理治疗是一种短程、有效的心理治疗。如金代张子和著的《儒门事亲》载:名医张子和采用“思胜恐”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恐惧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就相当于现代西方心理学的系统脱敏法,收效显著而迅速。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适应证方面,本研究显示,多以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癔症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有8.21%的案例为精神分裂症的个案,当前精神分裂症的非药物治疗也是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和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情志相胜治疗是使用最多的一种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也是最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中,“情志”指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种基本情绪,按照五行的属性分类,它们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如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根据上述五行相胜的规律,情绪之间也可以互相制约,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等。因此情志相胜心理治疗是有意识地使患者产生一种情绪去克服、缓解另一种情绪,是医学家在长期临床观察及实践中,用五行原理概括出来的对情绪相互之间最佳调节的一种假说[9]。例如,成书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的一例“怒胜思”案例,及《儒门事亲》中记载有1例“喜胜悲”案例,这些案例的成功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情志相胜心理治疗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其原理主要是:解除情绪刺激多余的能量、改变情绪刺激的方向、改变在引起情绪的中介——认知(理性情绪疗法ABC理论)[9],与当代被广泛认可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某些相通之处,值得我们在临床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最主要的是有些治疗方法有悖于伦理学原则,占18%,在现代的治疗中应当坚决避免。

另外,本研究是一个文献回顾性研究,年代跨度较大,每种心理治疗方法操作各异,缺乏对照组。所以,本研究结论有其局限性,还需要在更为严格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中加以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诊疗常规[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62.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董湘玉,李琳.中医心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3.

[4]唐登华.心理治疗在精神科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5):355.

[5]Yii-NiiLin.Theapplicationof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tocounselingChinese[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2002,56(1):46.

[6]向慧,张亚林,黄国平.中国本土化心理治疗的回顾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2):64.

篇2

中图分类号: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8-0543-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8.003

保密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思想,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建立也依赖于此。伦理价值观中除了无伤害这个终极原则以外,再没有一个伦理原则比保密更常被业内人士拿来反复讨论,也没有一个伦理原则像保密这样,打破它反而比遵守它会引发更多的争议。

保密是治疗关系的基础,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也是临床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专业职责。美国的各种临床工作者专业组织(美国咨询心理学会,ACA;美国心理学会,APA等)都在其伦理守则中对保密和打破保密的情况做了规定。随着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伦理困境,Lindsay和Clarkson[1]1999年对美国注册心理治疗师的调查发现最主要的一个伦理困境就是有关保密原则的。本文将介绍心理治疗与咨询中保密的定义及其伦理守则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回顾和总结美国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各个阶段涉及的有关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问题的研究,对此进行初步的讨论,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促进我国临床心理专业领域的伦理建设与发展。

1 保密及其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发展

1.1 保密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保密就是尊重他人的秘密,未经他人的允许不能泄密,保护个体控制个人信息的权利。保密(confidentiality)与广义的隐私(privacy)和狭义的自(privilege)两个概念密切相关,都包含在特定方面限制他人接近信息的意思。伦理学中的尊重原则和自主性原则都支持保密原则。

保密是人类发展中自我意识的表现,这包含了个体一方面谋求与有特殊关系的人就敏感的问题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则需要限制这些信息不会被自己不认可的人得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和咨询就是建立一种紧密的治疗关系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而保密关系到治疗联盟的建立和能否提供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让来访者说出与自身问题有关的信息,因此具有非常重要和独特的意义。

1.2 保密的伦理规范

尊重人们隐私权和信息保密的重要性很早就被各个专业组织认识到并反映到他们制定的伦理规则中。从1959年到2002年之间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伦理守则中,保密一直被认为是心理学家的一个首要职责。APA伦理办公室在强调它的重要性时指出:保密是我们职业的一个核心价值[2] 。

早在1953年第一版APA伦理守则就提及保密原则,但提法较模糊,只是要求心理学家作为一种责任去保护专业关系中的隐私。之后的APA第三版伦理守则都保留着这种提法:“保护个体的信息……是心理学家的首要责任”[3],而且保密被作为单独的规则在第六条中列出。保密的唯一例外,即“在专业关系中得到的信息只有在对个人或者社会有确定的并且即将发生的危险时,经过周详的考虑才能披露”在这几版的伦理守则中也一直没有改变[3]。直到1970年美国出现了有关儿童虐待和强制报告责任的法律条款后,这些法律引发了许多新的与伦理标准不一致的争议。这期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当遇到一些特定情况时治疗师―病人的自在法庭上不再像过去那样适用了,比如1976年加州著名的Tarasoff案 ,临床伦理和法律的冲突和争论从未因法庭终审判决而消失。当危险还没逼近时,治疗师是否应该坚持保密(遵照伦理守则的相关规定)或者打破保密原则(按照法律规定)报告来访者过去所遭受的虐待等信息,在1979年版的APA伦理守则中找不到任何答案,治疗师们只有自己决定在伦理与法律的困境中如何作为。1981年版的APA伦理守则仍然没有澄清这个问题,而把“保护信息”换成了更模糊的“尊重信息” [4]。 1992年的版本对此做了新规定,但引发了很多评论,大多数是批评其不符合法律规定,规则模糊并且缺乏具体性。这一版伦理规则中关于保密的部分不再从陈述规则开始,而代之以对来访者告知有关保密例外情况的要求(标准5.01,讨论保密的局限)。另外,维护保密(标准5.02)的条款也不再提及对信息的保护,而是提出保护保密的权利[5]。2002年版的APA伦理守则[6]回到由保密规则开始陈述的格式,治疗师的根本责任变回对信息的保护,而不仅仅是对保密权利的保护,并且在规则陈述之后仍然对专业人员提出了告知来访者保密局限的要求。

2 保密的限制和打破保密原则

APA1992年版伦理守则中的5.01(a)条讨论了保密的局限性,要求心理学家对保密的局限以及对于可预见到的信息使用情况进行讨论[5]。APA伦理守则指出,在以下情况下保密可能会被打破: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是危险的;来访者声明放弃保密这一权利或者同意披露其相关信息;遵照法庭的命令对来访者进行的评估或治疗;来访者是未成年人,而且治疗师有证据怀疑其受到了虐待;来访者是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治疗师相信其受到了躯体虐待;来访者控告治疗师失职;来访者卷入了法律诉讼,来访者自己公开发表相关记录或者法庭要求出示相关记录。在美国咨询心理学会(ACA)2005年版伦理守则[7]中要求咨询师要对保密有足够的觉察和敏感,尊重文化多样性以及对隐私披露的不同观点,在咨询开始要告知来访者保密的限制并在整个过程中确认可预见的必须打破保密的情境。该守则规定打破保密的例外主要有3类情境:危险和法律要求(指威胁来访者自身和他人生命的危险);传染性的、有威胁生命的疾病(指对他人具有危害的情境);法庭要求的披露(涉及法律诉讼时法庭要求公开信息)。在这3种情况下要求做最小限度的信息披露(只披露必要的信息)。

尽管有了上述守则,迄今为止,没有多少保密的例外情境在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实践中得到业界的一致公认和接受。早期打破保密原则的考虑一般从病人的利益出发,比如治疗需要团队会诊的时候,保密限度会放宽。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心理治疗师难以再维持完全的保密。在法律案例和伦理困境中出现大量关于治疗师-来访者关系的保密限制问题,而且不同于早期打破保密的案例,许多情况下打破保密原则不一定有益于来访者。Boylan等[8]认为是法律导致了指导专业行为的伦理规则的变化。他们总结了3种在治疗关系中对保密限制有直接影响的法律约束情况:第1种情况,例如最有名的1976年Tarasoff一案,法庭判决认为治疗师具有向第三方告知危险以保护其利益的责任,此时要求专业人员打破保密原则;第2种情况是发现儿童或老年人遭受虐待时,治疗师有强制报告的法律责任,也要求治疗师打破保密原则;第3种情况是源于对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卫生机构的诉讼,指控他们不能为自杀的来访者或病人提供足够的看护,在存在自杀风险时保密原则也将被打破。此外,Beck[9]提到向治疗师支付费用的第三方(如保险公司,未成年人家长)要求治疗师报告来访者的信息是另一种影响保密限制变化的情况。随着法律条款和对伦理思考的变化,治疗师开始倾向于把治疗关系中的保密看作是有限度的保密而非完全和绝对的保密了。

3 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问题的研究

3.1 知情同意

尽管保密是有局限性的,但它仍然是治疗关系的奠基石。为了建立信任的关系,有必要给来访者做一些有关治疗关系中的保密以及自主沟通的教育,让来访者认识到保密和自属于他们自己,而不是属于治疗师。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知情同意来实现这一教育过程。保密的局限则是任何知情同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知情同意过程中有关保密局限及打破保密原则的研究主要涉及4个方面:知情同意书的呈现方式,知情同意中保密局限内容的讨论,保密局限对于来访者的影响以及对未成年人的知情同意和保密局限问题的讨论。

呈现保密局限性的知情同意书如果超出来访者的理解能力会极大削弱知情同意书的告知效果。Handelsman等[10]检验了治疗师呈现给来访者的知情同意书的可读性,发现知情同意的平均书写方式相当于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而50%的成年人阅读水平低于九年级(注:美国九年级的教育水平相当于中国初中三年级)。

关于知情同意书中保密局限的内容,最著名也是最需要向来访者解释的一项内容是治疗师可能会在来访者威胁到他人时打破保密原则,其二是治疗师有伦理责任去保护那些因为精神疾病而会伤害自己的人。保护住院病人相对容易,但对于门诊病人来说这个责任很难履行。另外,存在一些需要治疗师和别人分享治疗信息的情况。例如,一些工作人员可能会接触和处理来访者的信息(例如档案管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有责任对可能发生的打破保密的情况进行说明。治疗师有时需要和同事或督导探讨个案,此时提供来访者的某些个人信息是难以避免的,接受过训练的治疗师有伦理责任告知来访者在这种情况下保密是有局限的。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师往往担心和回避与来访者讨论保密问题。Baird和Rupert[11]调查发现只有61%的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讨论保密问题,而19%的治疗师告诉其来访者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保密的。很多治疗师认为解释保密限制的细节是对来访者的伤害和对治疗的破坏,除非来访者得到完全保密的承诺,否则他们将会回避自我暴露。也有些人认为告知保密的局限性会削弱人们寻求治疗的动机或者会给来访者传递一种治疗师不可信任的信息。

Muehleman[12]总结说大多数来访者并没有被保密局限所限制,特别是当治疗师能够向他们具体说明和澄清保密的局限时。Muehleman等人对抑郁大学生进行了单次诊断性访谈,那些被告知保密局限性的大学生和对照组的大学生在对抑郁症状的自我暴露意愿上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别。而大部分的研究则持相反的观点,Woods 和 McNamara[13]发现被告知完全保密的被试比那些知道信息会被第三方获取的被试更愿意自我暴露。Nowell和Spruill[14]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同时发现自我暴露与特定的临床问题有关。比如,不论是在绝对保密还是有限度的保密条件下,被试对于其有意伤害他人的内容都暴露得较少。另外研究还发现对被试进行保密有限性的解释时,完整详细的解释与简短的解释相比对于被试的自我暴露的抑制程度没有差异。

保密局限与打破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是对未成年人情况的保密。2005年版ACA伦理规范B.5单独列出了对于缺乏知情同意决定能力的来访者的保密条款,明确要求对这类来访者,咨询师应按照联邦和各州法律、政策以及适用的伦理条款指定的那些内容来保护来访者的信息。通常,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治疗应事先征得父母的知情同意,但美国法律确认了4种例外[15]情况,即:成熟未成年人(指其足够成熟,能够理解治疗的本质和意义),解放的未成年人(由于各州法律的不同,被法律赋予成人的法定权利和责任的未成年人,比如结了婚的未成年人) ,紧急情况治疗(由于情况紧急父母知情成为默认的)和法庭命令的治疗。

研究者们在未成年人是否有能力自愿对保密相关的内容做出知情同意决定的问题上存在争议。 Messenger和McGuire[16]调查发现年纪大些的儿童(12~15岁)比年纪小的儿童(6~8岁)对保密有更好的理解,Weithorn[17]则认为11岁到14岁的孩子即有知情同意能力,Belter和Grisso[18]实验证实15岁青少年能够理解和保护他们的知情权,而且表现的和21岁的被试一样好。Messenger和McGuire[16]发现那些认为自己在保密的治疗关系中是积极参与者的未成年人更可能和治疗师建立治疗联盟,更少出现对治疗的抵抗。

对未成年来访者的保密是否应有限度,包括是否应透露一些信息给其父母或监护人,也存在许多争论。Myers[19]认为专业人员肩负的保密责任不是对其父母的而是对儿童的,因为他们才是来访者。Pardue等[20]建议事先告知未成年人他们的监护人可能会获得治疗的信息,然后让其自主选择是否还愿意参与治疗。Glenn[21]认为是否对未成年人来访者有限保密和打破保密应该建立在不同个体的特殊性的基础上。Thompson[22]坚持治疗师应在决定是否泄露信息前确认来访者的监护人是否能够恰当使用这些信息。尽管说法不一,总体来说,对于未成年人,治疗师可以根据其认知能力水平、对治疗的需求、目前暴露的问题、父母的情况以及相关的法律来决定合适的保密程度。

3.2 高风险个体

治疗过程中,在面对高风险的个体来访者时最容易触及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问题。高风险个体主要包括特殊疾病患者(比如HIV阳性感染者),有自杀倾向者和有暴力倾向者。和高风险个体工作时,不仅需要权衡各方面风险,还要考虑将来伤害可能会扩大的风险,才能决定是否打破保密原则。

当来访者为高风险个体时,保密存在着复杂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和治疗关系的问题。治疗师能否确认来访者对他人具有危险性,治疗师是否有责任打破保密原则,警告第三方围绕这些问题,不同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Kain[23]认为在AIDS干预中,心理治疗的作用不是向官方或第三方告知来访者具有危险性,而是应解决那些可能会妨碍来访者告诉其和他人的心理问题。Gray和Harding[24]则建议在来访者不愿意告诉时治疗师应直接告知其确定的或报告给相应的官方卫生机构。最明确的结论是Schlossberger和Hecker[25]提出的,他们认为:(1)治疗师有法律责任提醒那些可能遭受非法威胁(基于Tarasoff一案)的人。然而当求助者具有的危险性是社会通过法律赋予他的权利时,治疗师则没有责任进行干预。(2)除非某个州的法律(刑法或民法)直接或间接地要求HIV阳性者必须告知他们的伙伴,否则治疗师没有责任提醒他们。在打破保密前应先告知来访者本人并且解释法律和伦理依据,以减小对来访者和治疗关系的伤害。很多研究者还对影响治疗师决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Mcguire等[26]发现心理学家对同性恋的恐惧水平越高,越容易做出打破保密原则的决策,他们提出个人偏见可能比临床因素更影响治疗师的专业伦理决策。在对Tarasoff案例研究回顾的基础上,Lamb[27]用实验证明治疗师做出打破保密决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依次是:危险程度、法律和伦理、心理诊断和,而较少考虑潜在受害人的确定性。

另一个典型情境是面对有自杀意图的个体。制止自杀的方法被Szasz[28]命名为强制干预,在这种情况下保密原则会被打破。但有些个体心理治疗师和治疗师团体,比如Hemlock协会,不主张对自杀进行强制干预,认为人有权理性地做出死亡的决定,特别是处于疾病晚期或者遭受严重痛苦的来访者[29]。Bursztajn等 [30]则认为即使在这些情况下,自杀可能也只是受到暂时情绪驱使的行为,而自杀行为却是永久的、无法逆转的。由于治疗师不可能预知来访者是否会按照自己的自杀想法实施其自杀行为,因此需要向自己的来访者、督导、直接管理者,以及在任何一份可保留下来的记录中清楚地阐述他们在治疗中采取行动的理由,即治疗师为什么相信打破保密是有益于来访者的,打破保密的目的以及为何无法取得来访者同意的原因。

在讨论高风险个体的保密问题时不难发现,和法律联系最多的是在临床实践中对有暴力倾向个体的处理。Monaham[31]建立了一个暴力行为风险的临床决策模型,根据暴力风险和治疗关系的情况将来访者分到四个由风险高低和治疗联盟强弱划分的矩阵中,并选择相应的干预方式来加强治疗联盟,使来访者从高暴力风险矩阵移动到低暴力风险矩阵之中。只有当无法将治疗联盟加强到足以使治疗师完成降低暴力风险的干预工作时,打破保密规则、警告潜在的受害者和报告警察部门的措施才是必要的。一旦保密规则被打破,来访者对于心理治疗的信任及未来继续进行治疗的机会可能会随之一起丧失,理想的方式是从来访者那里获得打破保密的许可,从而避免信任的丧失。

在治疗过程中对高风险来访者的记录也需要谨慎处理。Cohen[32]建议此类记录应包含下列内容:与来访者以及相关他人接触的概要,定期的干预进程摘要,知情同意和心理测验数据。Sossion等[33]认为有关法律行为、或者其他敏感的可能伤害来访者的信息不适合记录。很多机构和私人开业的心理治疗师会单独做工作笔记,并把这一笔记与来访者会谈的正式记录分开保存,以此方式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密性。

4 保密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心理治疗师本身至少具有两种身份,一方面是社会的公民,组织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其职业要求以来访者为中心,是社会中心理治疗或咨询的专业人员。因此保密总是一个“两难”问题,专业人员往往处于几种方向不同的强大力量形成的张力之中。专业领域对于保密是否应该有限制、限制的程度和影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是否应该打破保密原则的探讨从未停止过,而对如何维护保密或者弥补打破保密的影响等内容则很少涉及。

纵观美国心理治疗与咨询方面关于保密的文献,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探讨集中于保密的概念和法规方面,90年代后出现了一些实证研究,之后大部分是关于法律案例和伦理规范的争论以及对伦理困境决策的研究;21世纪初关于保密的文献骤然减少,大部分文献主题集中于特定的咨询对象(比如夫妻、未成年人、团体咨询)对保密的影响以及特定的咨询环境(学校、机构、医院)对保密决策的影响,还有一些关于来访者死亡以及死亡后对保密信息的处理等内容。随着近年来网络和电话咨询和治疗的兴起,保密的研究又出现了新的热点。ACA要求咨询师告知来访者网上咨询不能够保证咨询工作的保密性,而Shaw 等[34]的调查发现仅有33%的网站要求上网寻求帮助者签署保密有限性的知情同意书,仅35%的网站申明没有法律监护人的知情同意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网上咨询。

国外对于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原则问题的理论和评述较多,目前文献检索到的几乎所有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都是建立在对经典案例研讨上的。实证研究很少,大部分只是针对治疗或咨询双方态度的调查研究,具体的量化研究极少,一般也都是从来访者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

国外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就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保密规则,而我国国内对于保密的研究大部分还只限于医学伦理研究。直至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颁布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35],是国内第一个临床心理学专业伦理规范,但目前尚未能广泛应用。另外,我国没有专门的保护隐私权的立法,在司法实践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通常被作为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来处理。

近年来,少数研究开始涉及心理治疗与咨询的伦理相关问题,其中揭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关于保密问题的结果。例如,国内近年来的一次心理咨询现状调查[36]显示:55.28%的人不十分信任咨询师,32.52%的人担忧咨询师是否能为其保密;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美调查的比较研究中[37]发现在“不向来访者透露测试的目的”、“未经来访者同意进行录音”、“不向来访者说明保密原则受限的情况”几个与保密和隐私有关的条目上,中国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认为这些论述符合伦理的人数占受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显著多于美国。另外一个对国内咨询师和来访者群体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的调查[38]得出了更明确的结论:中国来访者群体和咨询师/治疗师群体回答有最大差异的条目之一就是保密原则。Lum[39]指出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对保密原则的理解存在差异,ACA也提醒专业人员要注意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咨询师用适合来访者文化背景和理解水平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保密权。可以推测中国的来访者对于保密的理解和感知,在治疗过程中保密局限和打破保密原则对来访者的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同样从治疗师的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治疗师特定的文化特点,对来访者保密期望的了解程度,对保密伦理守则的理解和实践的状况,以及面临保密伦理困境的决策特点也不同于国外;另外,治疗师个人的助人动机,人格特点以及中国人际关系的文化特点对于临床保密伦理决策也有很大影响。随着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工作的迅速发展,探讨中国文化下保密以及保密的局限的涵义,探寻保密原则对治疗关系的意义,研究中国与保密相关的伦理困境决策的特点和影响决策的因素,以及如何对专业人员进行保密伦理规范的培训,已经成为专业领域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Lindsay G,Clarkson P.Ethical dilemmas of psychotherapists[J].Psychologist,1999,12:182-185.

[2]Behnke S.Ethics rounds: Disclosing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 consultations and for didactic purposes[J].Monit Psychology,2005,36: 76-77.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standards of psychologists[J].Am Psychol,1968,23: 357-361.

[4]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J].Am Psychol,,1981,36:633-638.

[5]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and code of conduct[J].Am Psychol,1992,47: 1597-1611.

[6]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Ethical principles of psychologistsand code of conduct[J].Am Psychol,2002,57: 1060-1073.

[7]American Couseling Association.ACA Code of ethics[M].Washington,DC:Author,2005.

[8]Boylan JC,Malley PB,Scott J.Practicum and internship textbook for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Washington,DC: Taylor & Francis,1995.

[9]Beck JC.The basic issues[M].Beck JC.Ed.Confidentiality versus the duty to protect: Foreseeable harm in the practice of psychiatry.Washington,DC: 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1990:1-8.

[10]Handelsman MM,Martinez A,Geisendorfer S,et al.Does legally mandated consent to psychotherapy ensure ethical appropriateness?[J]The Colorado Experience EthicsBehav,1995,5:119-129.

[11]Baird KA,Rupert PA.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nfidentiality: A survey of psychologists in seven states[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7,18(4):347-352.

[12]Muehleman T,Pickens BK,Robinson F.Informing clients about the limits to confidentiality,risks,and their rights: Is self-disclosure inhibited? [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5,16,3: 385-397.

[13]Woods KM,McNamara JR.Confidentiality: Its effect on interviewee behavior[J].Prof Psycho,1980,11(5): 714-721.

[14]Nowell D,Spruill J.If it's Not absolutely confidential,will information be disclosed? [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3,24(3):367-369.

[15]Plotkin R.When rights collide:Parents,children,and consent to treatment[J].J Pediatr Psychol,1981,6:121-130.

[16]Messenger C,McGuire J.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confidentiality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J].Psychother Theory Res Pract,1981,18:123-130.

[17]Weithorn LA.Developmental factors and competence to make informed treatment decisions[J].Child Youth Serv,1982,5:85-100.

[18]Belter RW,GrissoT.Children's recognition of rights violations in counseling[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4,15:899-910.

[19]Myers JEB.Legal issues surrounding psychotherapy with minor clients[J].Clin Soc Work J,1982,10:303-314.

[20]Pardue J,Whichard W,Johnson E.Limite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in counseling[J].Pers Guidance J,1970,49:14-20.

[21]Glenn CM.Ethical issues in the practice of child psychotherapy[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0,11(4): 613-619.

[22]Thompson A.Ethical concerns on psychotherapy and their legal ramification[M].New York: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3.

[23]Kain CD.To breach or not to breach:Is that the question? [J]J Counsel Dev,1988,66:224-225.

[24]Gray LA,Harding AK.Confidentiality limits with clients who have the AIDS virus[J].J Counsel Dev,1988,66:22.

[25]Schlossberger E,Hecker L.HIV and family therapists' duty to warn: A legal and ethical analysis[J].J Marital Fam Ther,1996,22(1):27.

[26]McGuire J,Nieri D,Abbott D,et al.Do Tarasoff principles apply in AIDS-related psychotherapy? Ethical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role of therapist homophobia and perceived client dangerousness[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5,26(6):608-611.

[27]Lamb DH,Reeder GD.Tarasoff andconfidentiality in AIDS-related psychotherapy[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90,21(3):155-160.

[28]Szasz T.The case against suicide preven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41:806-812.

[29]Fujimura LE,Weis DM,Cochran JR.Suicide: Dynamic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J].JCounsel Dev,1985,63:612-615.

[30]Bursztajn H,Gutheil TC,Warren MJ,et al.Depression,self-love,time,and the"right"to suicide[J].Gen Hosp Psychiatry,1986,8:91-95.

[31]Monahan J.Limiting therapist exposure to Tarasoff liability:Guidelines for risk containment[J].Am Psychol,1993,48:242-250.

[32]Cohen RJ.Malpractice: A guide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M].NewYork: Free Press,1979.

[33]Soisson EL,VandeCreek L,Knapp S.Thorough record keeping: A good defense in a litigious era[J].Prof Psychol Res Pract,1987,18(5):498-502.

[34]Shaw HE,Shaw SF.Critical ethical issues in online counseling: Assessing current practices with an ethical intent checklist[J].J Counsel Dev,2006,84:41-54.

[35]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J].心理学报,2007,39(5):947-950.

[36]张宁,李箕君,袁勇贵.心理咨询的现状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89-391.

[37]张爱莲,钱铭怡,姚萍.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55-61.

[38]高隽,钱铭怡,蔡文虹,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66-72.

篇3

幸福能否量化

英国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中的4个问题是:你觉得昨天有多快乐,你觉得昨天有多焦虑,你对你现在的生活是否满足,你觉得你做的事情有多值得?华威大学的幸福经济学专家安德鲁・奥斯瓦尔德说,应该补充两个问题:你的睡眠好不好?你觉得你的时间是否紧张?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罗杰・科恩说:“试着计算社会的幸福程度而不是增长率和生产率已经变得很急迫。当西方工业化社会开始测算国民生产总值时,很多人还面临生存问题。现在大部分人都丰衣足食了,但不知他们的感觉如何……美国宪法中说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注意这里的差别,这显示了美国立宪者的智慧。独立宣言保障自由,但说到幸福,只说对幸福的追求是一种权利。也许,现在该看看这种追求实现得如何了。”

英国作家娜塔莉・海恩斯则认为幸福指数调查毫无必要:“政府如果真的想知道什么使人们感到更幸福或更焦虑,他们不需要做调查。他们只需要同情心。当我们看到一家银行宣布一年亏损了10亿元,但同时给它的员工发了10亿元奖金,这会降低我们的幸福。有报道说我们地方的医院、图书馆或学校的经费将会被削减,我们也会感到幸福减少了。”

英国政府要统计国民的幸福程度,但幸福无法计算,这并非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一种心理状态。1974年,美国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写道:“假定有一个体验机器可以给你任何你想得到的体验。神经心理学家可以刺激你的大脑,让你觉得自己在写一部伟大的小说,或者在交朋友、读一本有趣的书。其间你浮在水箱里,头上插着电线。你会一辈子跟这台机器接在一起吗?在水箱中时,你不会知道你是在那里,你会以为那都是在真实发生的。你愿意吗?”这个思想实验说明,幸福不是一种精神状态。很多人都会拒绝接上那台机器,因为我们相信那不是真的幸福;写一部伟大的小说跟拥有写一部伟大小说的体验是不同的。如果只是要得到幸福感,那么往自来水里加药就行了。

按照功利主义理论,任何行为的道德价值要按照它带来的幸福的数量来计算。但即使对这些思想家来说,幸福问题也不只是幸福的多少的问题。密尔明确地认识到了幸福质的差别:他认为听歌剧或读弥尔顿的比享受美食更高级。他有一句名言:“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头满足的猪更好。”人生的道德价值在于能被更多、更深刻的经历打动的能力。这也包括遭受痛苦的能力。

早在功利主义兴起之前,一些困难就已经被指出来了。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人的人生目标是幸福。我们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心灵,最快乐的人就应该是以最出色的方式施展心灵的人。幸福源自好的习惯,深刻的幸福概念是长期的自我实现,而不是转瞬即逝的快乐,前者很难甚至无法通过“你昨天觉得有多快乐”来加以记录。

亚里士多德还认识到,伦理学跟哲学的其他分支不同,它不是一门准确的科学。在18世纪,康德强调了这一点:我们当然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是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也不知道如何得到它。追求过某种东西并希望它让自己快乐的人最后都感到失望,那甚至成了压力和焦虑之源。

在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看来,英国政府真正关心的并非国民是否幸福,仍然是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英国政府之所以转而关心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由于受到了心理学家理查德・莱亚德的积极心理学的推动,强调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西方社会已经产生了心理治疗文化,过去不满会让人谋求改变,现在不满被认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积极心理学让工人无视他们自己不幸的状态,有理由担心政府是想用心理治疗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心理学家说,估计精神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70亿英镑左右,心理学干预的结果会是公民们把问题看做个人对环境做出了不当反应,而不是环境本身不公正。

美好生活需要感知幸福

在西方古代哲学传统中,对最美好的生活的思考几乎都承认我们都追求幸福。哲学家经常把人类的幸福当做判断善与对的重要标准。道德标准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人,伦理标准告诉我们该如何生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努力证明,荣誉、责任、公正等美德跟幸福的伦理理想是相关的,遵守道德会让我们感到幸福。

从康德到尼采,与弗洛伊德一脉相承,都认为幸福是一个模糊和天真的概念,这些哲学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对幸福的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在尼采看来,好生活是一种最强烈的生活,因为它最和谐;它是最优雅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这些重要的力量之间不是相互矛盾、分裂和竞争,从而相互妨碍或消耗,而是开始合作,把优先权交给积极的力量。

我们推崇伟大的艺术品主要不是因为艺术品能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而是因为它体现了一种精神上的表现――迎接艺术上的挑战。我们推崇美满的生活,因为它们也体现了一种表现:迎接一个人生要过这一挑战。我们人生的最终价值是副词,不是形容词――是一个我们怎样活过的问题。人生的价值在于表现,而不是抽走表现后剩下的东西。人生的价值是记忆变淡、涟漪消失后仍在心头的杰出的舞蹈或俯冲。

篇4

关键词: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标准化服务;药品管理

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药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民营医院和药店的大批出现,迫切要求社会福利性医院门诊药房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为此门诊药房应与时俱进,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

1  在软件上狠下功夫

1.1  全院微机联网提高工作效率  患者就诊,医师开出处方,收费处统一划价收费后,配药信息传至药房打印出来,药剂人员凭打印票配药,放入配药器中,此时患者未到,形成药等人的格局。核对发药时,同时核对打印小票,一并与药品发出,使患者几乎达到零等候。药品的名称、数量、价格也可以让患者一票在手了解于心。

1.2  窗口视线无障碍透明服务  我院门诊药房前台设计选择了玻璃幕墙并设窗口,使患者直视药剂人员的举止、仪态,从而监督了药房的工作。取药高峰时患者看到药剂人员繁忙情况,可增进理解并耐心等候。患者直视药品储存状况配药环境,对所取药品放心使用。

1.3  实行标准化热情服务  我院不仅要求员工普通话服务,说话“请”字当头,对仪容、仪表、坐姿、站姿、语气措词具体语言都有标准,对药学人员进行培训,树立良好的形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提供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感到亲切,解除紧张情绪,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在嘱咐用法时,我院采用不干胶贴签,签上印有每日/次,每次/粒(片)等字样,只需填写数字即可贴到相应药品包装上,清楚表达用法用量,规范了服务,更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4  开设药物咨询窗口  随着药品种类的日益增多,药品不良反应也有增多的趋势,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药品是药学专家、药师工作的重点。药师可以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以防新过敏反应的发生和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向患者提示药品可能的不良反应;还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运用药物经济学知识向患者推荐疗效好,费用低的药品等。

2  加强药品管理

2.1  药品管理科学、安全、有效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药房从金额管理向数量管理的转变。量化管理可查询患者的就医全过程,包括时间、接诊医师和药师、处方内容、具体药品生产厂家。当患者在用药前、用药时、用药后进行咨询时,可以做到有据可依,及时答复,使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能防范不规范行为。

2.2  药品维护  建立药品定期盘点随时抽查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或堵住收费差错。药品库存不足时申领二级库领药单,经库管药师修改和确认后发至一级库,一级库即组织药品配送。做到药品领取、验收双人核对避免差错。跟踪效期药品、脱签、破损、变质药品,保证患者的用药质量。

3  加强人员管理

3.1  提高药剂人员专业水平  通过自学远程网络教学和各种形式的考核、测评,强化门诊药房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要掌握其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药动学过程,了解各类药品特点、合理用药要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知识。

3.2  加强思想素质教育  开展诚信服务大讨论活动,评选优质服务明显,开展药学道德、药理伦理学教育,强化服务意识。要求药学人员在工作中善于换位思考,多从“弱势”的患者角度出发,诚信服务。

3.3  药师与患者沟通技巧的改善  沟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仅有专业知识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药师应掌握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交流学等知识。做到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掌握聆听的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善于利用语言的心理治疗作用,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与患者的交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需求不断增加,今后还需逐步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提供个体的给药方案,开展不良反应监测等。总之,作为医院医疗重要组成部分的药学工作,应该顺应发展,实现功能转变,通过药品和药学技术手段向患者提供更加周到的药学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建国,唐璐,王建新.现代药房“零距离”调剂模式讨论[J].世界临床药物杂志,2003,24(7):446.

[2]  陈宜鸿,周筱青.培养高素质医院药学人才的几点思考[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5):338.

篇5

【关键词】 国外医学;临床考试;客观结构化;标准化

【关键词】 国外医学;临床考试;客观结构化;标准化

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自然科学,医学生通过医学教育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终极目标,所以培养医务人员的独立临床工作能力就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除了应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综合的临床操作技能[1],既往的临床医学教学和评估过分依赖理论,从而忽略对临床实际能力的客观评价,同时也由于缺乏客观的临床技能评估方法,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偏离其目标,为了获得好成绩,将重点放在学习临床技能的"理论"上,而非实际的"技能"操作上缺乏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考核分值与实际临床操作技能不吻合的状况,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临床实践教学和评估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方法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关于临床技能考试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各国医学教育界探究的热点[2]。本文就国外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的研究应用予以介绍。

1 定义及发展[3]

OSCE中的考试主要用来评估医学生、实习医生、临床医师以及护士等临床操作技能的一种新方式。有的将其与"客观的临床能力考试"或"临床实际操作能力考试"概念相匹配。

作为一种客观评估临床技能的方法,可追溯到1975年的美国Harden医生的倡导,由于该考试方法作为临床技能考试有其突出的优势,相继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运用。如美国许多医学院校从此(1975年)一直采用OSCE来评估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加拿大、日本、韩国也在全国医师考试中引入OSCE模式。据1994年调查,当时美国、加拿大等共有111所医学院在评定学生的临床能力时采用了OSCE法和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20年来的实践证明,OSCE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现在,以SP为基础的多点OSCE已经成为国外几种高标准考试的一部分,如加拿大的医师资格考试,以及为希望到加拿大行医的外国医科毕业生设置的资格考试,美国医学考试委员会已把OSCE法应用到医师执照考试中去。

2 OSCE具体操作程序[4]

国外OSCE的实施一般在门诊和病房进行,形式上分为理论答题和临床实际操作。每一所要考试项目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担任主考官,受测试人依次到各考试科室接受测试,考试主题分为两部分,即临床理论部分和临床操作部分。首先回答主考官提出的临床问题,并在一定的时间内

完成临床操作。

临床理论知识包括:(1)与学科及专业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诊断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药理学、临床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2)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如教学医院三级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及相邻、相交叉、边缘学科的知识。(3)专业理论知识。如精神障碍的分类。(4)人文社科知识。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及相关的卫生法规知识。

临床技能的考核方式体现其实践性、客观性原则,考核应尽可能结合临床诊疗操作实际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对临床技能的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控制可变因素,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一般包括晤谈、生命体征的检测、头颈部检查、胸腹部查体、心肺复苏、外科常见的基本操作等,在不同专业侧重点稍有不同,主要考试专科物理检查,如内科、儿科、传染科的病历书写、病历讨论,胸穿、腰穿、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吸氧、体格检查等;对于外科、妇科侧重皮肤消毒,洗手穿衣、铺无菌巾、皮肤切开缝合、换药等。临床专科特殊技能:基本了解和掌握专科性较强的无创性和有创性技能的操作、分析、诊断等。有创性技能主要包括心包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股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术;初步掌握右心导管术、临时人工心脏起搏术;了解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无创性技能主要包括心脏超声、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24h心电检测)、心电向量检查及心脏核素显像等。

考试一般在双盲情况下进行,即考生、病人互不相知,值得提出的参加OSCE的病人指的是SP,他们是一些经过训练,旨在恒定、逼真地模仿真实临床病人的模拟人,他集演员、评分者、教员三种角色予一体[5]。

3 关于OSCE的稳定性和有效性[6~8]

传统的临床考试应用的病人都是真实病人,真实病人未经过培训,在学生采集病史和体检过程中,有时叙述病史的一些内容有变化,体检的自我感觉也有改变,这样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判断,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水平,而且评价的病种受实际情况的限制,不能保证相对稳定,很难对学生整体水平做出判断。

为确保OSCE的可靠性,国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结果证明[9],要设立更多的站点,但另外专家研究发现随着站点的增多,OSCE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站间任务的类型。不同站点任务的一致性增加了OSCE的可靠性,增加站点数目和任务的多样化也增加了站间的可靠性,若站点少,各站的任务要近似,若站点多,各站的任务便可多样化,这样都能保证一定的可靠性。

OSCE的有效性直到1990年代才作出了评价。有两项研究共用了30多站来确定OSCE的内容有效性,并且得到专家们的认可。内容有效性要有足够的站点来支持,而结构要的影响。患者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Piper(1977)等人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更多具有内向神经质特点,表现为孤僻、好静、悲观,遇事思虑过度,易怒但又常压在心理不能发泄出来。国内有学者研究发现极端A型性格与消化性溃疡关系密切。具有这些性格的人好胜心强、雄心勃勃,努力工作,有时间紧迫感,心理上经常处于紧张、 急躁、 焦虑、忙乱状态, 情绪反应激烈[6]。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具有A型性格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是胃溃疡患者的2倍, 说明A型性格的人群更易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卢宁等[7]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个性多为内倾情绪不稳定性,并证实这种个性倾向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1.1.4 情绪障碍

情绪与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胃和十二指肠的消化功能对情绪变化极为敏感,加之有的个体具有生理始基(高蛋白酶原血症),刺激损害就更易定位于胃肠器官。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因素产生应激所致的抑郁、烦恼等不良情绪可致溃疡的发生。中医认为七情皆可内伤,思伤脾。思虑过度,久伤脾气,造成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促成溃疡发生。

1.1.5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

在应激疾病因果链中,社会支持起着缓冲作用,属保护性因子,低社会支持则伴随高的躯体疾病发生率[8]。社会支持的缺乏使个体得不到情感的支持,无安全感,个人的价值不能保证,不易保持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的缺乏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危因素[9]。国内学者王丽虹等(2004)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主、客观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均比正常人差。另外,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对策略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尽管消化性溃疡患者应对方式的确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患者使用怎样的应对策略直接与患者的心身康复有关。Medalie等[10]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和应对方式明显关联。国内有学者研究[11]发现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消极应对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另外,与生活方式有关的因素包括膳食、营养、吸烟、酗酒、不良的行为方式等都可能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1.2 心理社会因素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目前医学心理学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发病机制尽管已经取得进展,但很多细节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和证实。关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的轮廓主要涉及以下过程。

1.2.1 神经内分泌失调

心理社会因素易引起机体神经内分泌失调,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引起下丘脑功能失调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糖皮质激素,使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并抑制粘液分泌,造成胃粘膜糜烂与溃疡。

1.2.2 胃粘膜保护功能削弱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患者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胃粘膜屏障功能的许多方面减弱。粘液层厚度降低,粘液及粘膜中氨基己糖、磷脂、巯基类物质等含量降低,导致对各种离子的选择通透性降低,对腔内有害成分缓冲能力削弱。胃粘膜微循环障碍被认为是应激性溃疡发生最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胃粘膜微循环可预防或减轻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2.3 胃粘膜损伤因素作用相对增强

"溃疡病性格"患者,尤其是A型性格患者,常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易致大脑皮层机能减退,皮层下的植物神经中枢紧张性增加,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抑制调节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胃肠平滑肌和血管痉挛,局部组织缺血,粘膜营养障碍。同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壁细胞分泌多量胃酸,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屏障遭到破坏,导致攻击与防御因子失衡,从而产生溃疡。

1.3 消化性溃疡患者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心理帮助

许多消化性溃疡患者认为现今临床治疗单一强调生物学治疗是不足以满足他们全方位、立体式需求的。尤其是那些对心理治疗有所了解的患者,为能得到医生的心理帮助苦苦寻觅,其结果又使他们失望。随着一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消化性溃疡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需求心理帮助的人还会继续增加。然而,目前消化性溃疡患者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与我们能满足患者这种要求的能力、资源是不平衡的,差距也很大。

2 心理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2.1 心理治疗在消化性溃疡病中的应用

近年来,已经有部分相对成熟的心理治疗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如认知治疗、行为治疗、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心理支持疗法等。这些心理干预应用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增强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减少复发。

2.1.1 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有"扳机"样效应。心理医生应使患者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份,而纠正患者的认知模式。认知行为治疗强调认知并纠正患者歪曲的态度观念及体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二者常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无法截然分开。这种心理干预并不是直接减轻消化性溃疡的症状(如常见的腹痛、恶心等)。而是通过认知治疗,降低了患者因负性生活事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愤怒的情绪反应,减轻了患者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增强了患者控制腹痛的信心,进而在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痊愈率。消化性溃疡患者若在以后的生活中再次遇到负性生活事件时,就会自行矫正消极的情绪反应,通过合理的认知控制情绪反应和心理行为因素,调整神经系统的紧张性,减少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和减轻发病时的病痛,缩短疗程,提高效果。同时通过认知疗法的掌握,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水平。对吸烟、酗酒、不良的行为方式可使用行为治疗的方法,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或是教会患者利用一些积极的应付方式。从而减少心理、社会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生理影响。

2.1.2 松弛疗法与生物反馈治疗

松弛疗法具有良好的抗应激效果。通过长期的反复松弛训练,可以形成条件反射性心身松弛反应。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减少应激状态下生理活动的反应,增强自身康复能力。生物反馈治疗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可以使患者有意识地自我调控自身的生物活动(如腹痛),从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减少症状的发生。放松和生物反馈治疗在消化性溃疡腹痛中的应用疗效可靠。另外,医生在药物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开始,可同时采用心理支持治疗,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以感情上的安慰和支持,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误解和疑虑,鼓舞他们生活的勇气,加强心理防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培训他们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技能。

2.2 心理治疗应用于消化性溃疡研究的治疗效果

为了尽量减少心理因素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效果的消极作用,广大心理学家和临床医生一直尝试着将心理学技术应用到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中去,并研究其治疗效果,例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应用等。Wilhelmsen等做前瞻性研究发现为期4个月短期的认知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神经质特点和焦虑情绪[13]。Jones等研究发现行为治疗应用可以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复发[14]。Malouf等报道了生物反馈治疗可以减轻消化性溃疡的症状[15]。Vaizey等[16]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也有相似的发现。国内有学者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总有效率达100%[17]。孙晓宁(1998)等报道药物加心理治疗消化性溃疡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黄黎亚等(2001)研究发现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消化性溃疡的痊愈率。杜意平(2003)等观察到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对消化性溃疡患者可明显改善抑郁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并能促进溃疡愈合。综合国内外近十几年来心理治疗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借鉴国外的研究的成果,这些无疑为消化性溃疡心理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经验。

3 现代医学模式对今后消化性溃疡病治疗的指导意义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在今后的消化性溃疡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不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后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的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医生看的则是患病的人。当今时代,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消除误区,不再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转变观念,了解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是完全封闭孤立的存在,具有开放性,即总是处在同外部环境或其他系统的相互联系之中;具有整体性,人的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理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了解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则表现在个人的疾病神经内分泌过程、病理过程、心理防御机制、个性、心理状态、及种族、性别、年龄等方面,外部因素则表现在患者所面临的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文化和环境因素,社会支持等,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失调而发生消化性溃疡;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消除误区,扫除思想障碍,为推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心理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今时代要转变医学模式,引入适当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改变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和解决消化性溃疡等心身疾病的治疗。吸取以往心理治疗的不足之处,以循证医学的方法,为每一个患者做出心理治疗方法的选择。根据其自身特点,开展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试验(心理治疗为设计性对照研究)和系统评价,应用循证的方法,客观而公正地进行疗效评价。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这些都需要临床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协商进行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和必要性。

参考文献

[1]Keynes WM. Medical response to mental stress[J].J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1994,87:536

[2]Andesson SI, Hovelius B, Molstad S, et al. Dyspepsia in general practice: psychological findings in relation to Helicobacter pyloriserum antibodies[J]. J Psychosom Res,1994,38:241

[3]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3~54

[4]Feldman M, Walker P, Green JL, et al. Life events stress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men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J].A multidimensional casecontrolled study.Gastroenterology,1986,91(6):1370

[5]郭方.消化性溃疡与心理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康复,1999,14(4):224

[6]张晓萍,杨泽之.A型性格与消化性溃疡[J].健康心理学,1996,4(3):170

[7]卢宁,朱昌明.几种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

[8]Cohen S.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98(2):310

[9]Fukunishi I, Kaji N, Hosaka T, et al. Relationship of alexithymia and poor social support to ulcerative changes on gastrofiberscopy[J].Psychosomatics,1997,38(1):20

[10]Medalie JH, Stange KC, Zyzanski SJ, et al. The importance of biopsychosocial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uodenal ulcer in a cohort of middleaged men[J].Am J Epidemiol,1992,136(10):1280

[11]黄慧婷,周正.消化性溃疡58例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分析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0):705

[12]Wilhelmsen I, Haug TT, Ursin H, et al. Effect of shortterm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on recurrence of duodenal ulcer: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Psychosom Med,1994,56(5):440

[13]Jones ML, Mathewson CS, Adkins VK, et al. Use of behavioral contingencies to promot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pressure ulcer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6):796

[14]Malouf AJ, Vaizey CJ, Kamm MA. Results of behavioral treatment (biofeedback) for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J].Dis Colon Rectum,2001,44(1):72

篇6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外科,广西南宁 530021

[摘要]自我管理对慢性疼痛患者预防和控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慢性疼痛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可有效地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文对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应用的对策、促进和实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慢性疼痛;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c)-0020-03

Application Overview of Self-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LIANG Ying

Outpatient Service Surgic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s Hospital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anning 530021, China.

[Abstract]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pain patients wider applic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pain patient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pai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This article reviewed on self-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promot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ronic pain patients.

[Key words] Chronic pain; Self-management; Coping strategies

[作者简介]梁颖(1963-),女,广西南宁人,大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疼痛护理。

国际疼痛分类学研究协会(IASP)将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3个月或创伤痊愈后仍持续存在的疼痛”。慢性疼痛作为一种持续显著的刺激,不断促进注意网络及大脑重要网络的重新形成,干扰人的认知能力[1]。引起一系列的社会家庭、心理、行为问题。慢性疼痛患者期望通过自我管理使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以改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对慢性疼痛的自我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我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自我管理是指个体自身对事件作出的反应,也就是患者对慢性疼痛的症状、治疗、生理、心理以及作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换言之,自我管理是指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个人需要承担的一些治疗性和预防性保健活动的健康行为。慢性疼痛患者强调在自我管理中个体自身的主要作用,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控行为控制慢性疼痛反复发作,以解除或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我管理的内容包括[2]:①疾病管理(medical management)指患者管理自身疾病的能力,如服药、转移注意力、放松、自我评估、运动。②角色管理(role management)由于慢性疼痛引起功能受限使原有的生存状态被打乱,患者需要保持新的形象继续正常生活。③情绪管理(emotinal management)指患者能处理和控制因疼痛引起的各种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2 慢性疼痛自我管理应对策略

2.1 合理用药管理

慢性疼痛治疗仍然强调的是个体化多模式的综合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仍然是基础[3]。慢性疼痛有多种复杂机制存在,因而慢性疼痛治疗不仅要考虑到疼痛的严重程度,还应考虑其潜在的发病机制[4]。李玉乐等[5]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表明,药物治疗的原则遵循:无创给药、按时给药、按阶梯给药、用药个体化,还要注意具体细节。临床上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往往是由于对疼痛认识的不足,即使医护人员也存在对疼痛及其药物治疗手段的错误认识[6]。如对阿片类药物会引起耐受、依赖、成瘾等不良反应顾虑太多。因此患者服药依从行为存在动态决策过程,患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对慢性疼痛的认识与服药的相关信念影响患者的依从性行为。黎玲等[7]在慢性疼痛口服镇痛药的依从性调查也阐明了服药依从性与医护人员对疼痛的认知、具体指导方式与患者婚姻家庭支持相关。在慢性疼痛服药依从性的干预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成为争议的重点[4]。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必须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8],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科学选择镇痛药、合理确定药量、简化用药方案、减少用药频次、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来说越简单越容易接受,提高慢性疼痛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2.2 慢性疼痛自我评估

首要原则是评估病人,而不是简单地评估疼痛[9]。慢性疼痛作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已普遍认可作为临床护理工作常规监测的内容。唐珂[10]阐明对慢性疼痛的评估是第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疼痛评估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疼痛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评估。抑郁和焦虑等并发症也同时评估和治疗[11]。慢性疼痛的评估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过程。董琼芬[12]阐明慢性疼痛评估原则:①主诉是唯一可靠的指征,不能被他人证实或否定。②全面评估疼痛。③动态评估。④注意精神状态和分析社会心理相关因素。⑤体格检查。国外医学动态阐明[13]可评估的阶梯式保健模式:①功能干预。②情绪评估。③睡眠评估。④风险评估。阶梯式保健模式可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慢性疼痛,以全面掌握慢性疼痛患者信息,是医生选择止痛剂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础。目前临床上使用评估疼痛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统一标准,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疼痛患者个体特点情况而定。常用的有:线性视觉模拟标尺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是应用最广的单维测量工具[9];口述分级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 VRS)也较常用;文字描述评分量表法(Verbal descriptors scale VDS);数字评分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Mcgill疼痛分级法;Wong和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Memcllan疼痛估计表法,比较适用于整体护理中评估疼痛[14];针对儿童疼痛表示法;“长海痛尺”评估法,将NRS和VRS结合的一种疼痛评估法,在VRS-5的基础上,对疼痛标尺做出更祥细的解释,使患者容易接受,结果更接近准确程度减少误差[9];体表面积评分法(BARS),反映疼痛的范围,也是疼痛定量分析的重要内容;疼痛行为评估法,对疼痛引起的行为变化做定量测定。每个慢性疼痛患者各有特点,那种方法更适合应根据患者而定,可以用一种或者结合几种评估方法进行综合评估,每一个方案都是完全针对一个人的,每一份量表应由患者完成。

2.3 心理治疗

对慢性疼痛患者来说心理治疗是不容忽视的,在国外,心理治疗已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常规手段之一,且大量研究证明对慢性疼痛有效[15-16]。国内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治疗师的要求很高,限制了心理治疗的应用。而且临床容易将心理治疗等同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心理治疗没有标准化的操作细节,规范系统的心理治疗作为辅助手段,对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精神和躯体功能很有效[17]。心理治疗大体可分为理论导向和某些特殊的技术手段,最普遍应用的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包括支持性访谈、催眠术、冥想、放松训练、生物反馈技术、认知治疗等。成晓洁等[18]荟萃分析了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疼痛患者改善精神状态及对疼痛的适应能力。目的是让患者接受疼痛,提升自身和情绪功能应对疼痛,达到减轻疼痛,更重要的是实现功能重建[19]。因此,在给予其他有效的治疗措施的同时,心理治疗占相当重要地位。

2.4 心理护理

慢性疼痛患者常有心理和情绪的改变。有研究表明[20-21],慢性疼痛与抑郁,焦虑密切相关,抑郁发生率为3.7%~58%,伴有明显的认知功能扭曲和无助感。慢性疼痛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同疾病伴随的慢性疼痛特点各不相同[22]。导致疼痛加剧,生活质量下降。治疗慢性疼痛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和提供心理支持。有利于缓解疼痛还能减少镇痛药的使用量,慢性疼痛患者疼痛时希望护士高度重视,希望有护士、家人或朋友陪伴、关心、询问,并给予精神、情感上的安慰鼓励。护理人员要倾听患者诉求,满足患者需要,引导患者互助治疗,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等措施,增强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参与治疗,有效管理慢性疼痛。

3 慢性疼痛自我管理的促进与实施

3.1 自我效能管理

自我效能是个体能否实现某种行为的能力,包括自已完成任务的能力和忍受疼痛的耐力。慢性疼痛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分4个阶段实现[23]:思考前期患者没有打算自己去应对疼痛;思考期患者有自我管理疼痛的打算;行动期患者积极接受疼痛自我管理的知识并偿试进行疼痛应对技巧;维持期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成为一种习惯。自我管理效能有赖于患者慢性疼痛自我管理认知和信心的提高。医护人员可通过授课、演讲等形式宣传及普及相关的知识,针对不同患者不同阶段有所侧重,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管理,使患者有自信处理慢性疼痛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改变。自我效能受自我与他人榜样作用、重要人支持、情绪等因素影响,影响患者在自我效能管理中努力程度、投入水平和适应水平。有研究显示[24]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自我效能管理对慢性疼痛患者从认知到行为管理起催化剂的作用,促进自我效能管理的实施。

3.2 医疗体系的支持和促进

慢性疼痛是一种疾病的认知已达成共识200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每年10月11日定为“世界镇痛日”。把免除疼痛作为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把每年10月11日至17日确定为“中国镇疼周”。提醒人们关注疼痛,设立疼痛科门诊,为慢性疼痛患者带来福音。慢性疼痛患者应得到治疗,即使是癌症疼痛患者也应当可以得到缓解,表明全球医疗卫生体系治疗控制慢性疼痛的决心。膝海如等[25]调查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实现医院-社区-家庭无缝隙的护理管理的联动模式,应不断完善社区慢性疼痛相关设备的配套,重视医护人员的培训,实现对慢性疼痛患者住院和门诊的专病管理、电话随访、健康宣教、家庭访视,网络化远程监测和管理。研究表明由社区护士指导、社工、家属及患者共同参与的慢性疼痛自我护理管理的工作模式,使患者建立健康行为,维持健康心态,通过社区护士给患者建立健康档案,拟定相适宜护理计划,实行社区综合管理,达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26]。分析表明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即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案由医院专科制定,康复回社区,这样更贴近患者,有利于医患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密切配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慢性疼痛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27]。研究表明社区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28]。

3.3 家庭的支持与促进

慢性持续性疼痛以神经疾病的方式显示与认知损害有关。可见慢性疼痛与认知、情绪、情感有着重要的关系[1]。因此,对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应针对慢性疼痛患者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患者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自我管理执行的依从性,干扰患者自我管理的执行能力,家庭成员最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性格特征,家属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和精神支柱。研究显示,家庭的支持和关爱,会增加他们被接纳、被尊重、被理解等的积极的情感体验[29]。有效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让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慢性疼痛的自我管理全过程,通过家庭成员干预和家庭教育,建立一个以家庭成员为基础的护理管理模式,内容涉及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等,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建立家庭治疗护理环境,家庭成员共同护理、关心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模式。

4 展望

大量研究证实慢性疼痛患者的自我管理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关系,它需要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实现患者的自我有效管理来减轻疼痛、以恢复机体的功能。未来可开展更多有关心理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心理治疗对慢性疼痛患者的心理状态的研究,关注农村广大慢性疼痛疾病的患者,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导较少。完善和键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配置,借鉴国外经验,培养更多的疼痛专科护士,实现以护士作为主体的慢性疼痛管理模式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是实现全程、全面、连续的整体规范化护理服务的基础,提高对慢性疼痛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珊珊,吴文.慢性疼痛的脑机制及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2):102-105.

[2]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1.

[3]Argoff CE,Albrecht P,Irving G,et al.Multimodal analgesia for chronic pain: rationale and future directions[J].Pain Med,2009,10:S53-S66

[4]卢光,陶蔚,朱宏伟,等.慢性疼痛的药物规范化的治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12):746-751.

[5]李玉乐,吴欣娟,谢瑶洁,等.国内外疼痛的管理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08,8(4):20-22.

[6]马忠立,张晓莉,樊碧发.疼痛医学的现状和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0,8(3):32-33.

[7]黎玲,周远华,罗忠玉.慢性疼痛患者口服镇痛药的依从性调查[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9):679-680.

[8]白雪.个性化护理在提高老年慢性疼痛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231-232.

[9]黄宇光,李勇,罗爱伦.对疼痛常见问题的新认识[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11):1054-1055.

[10]唐珂.患者疼痛的测量和评估方法[J].当代护士,2008(9):7-9.

[11]Potter MB.Chronic pain management:practical trps and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Adv Stud Med,2004,1:31-40.

[12]董琼芬.老年患者慢性疼痛的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1):89-91.

[13]崔滨泽,胡永生.慢性疼痛的管理:可评估的阶梯式保健模式[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5):257-258.

[14]田子明,郭建军.外科疼痛的评估及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2010,8(5): 1201-1202.

[15]Henschke N,Ostelo RW,van Tulder MW,et al.Behaviour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Iow-back pain[J].Cochrane Databbase Syst Rev,2010,7(7):214.

[16]Turk DC,Audette J,Levy RM,et al.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psychosocial comorbidities in patients with neuropathic pain[J].Mayo Clinic Proceeding,2010,85(3):S42.

[17]马强龙,杨继明,陈雪茹.慢性疼痛浅谈[J].中外医疗,2011(13):188-190.

[18]成晓洁,张荣.团体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中慢性疼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医药,2011,46(6):495-497.

[19]王锦琰,罗非.疼痛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临床和社会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4):238-240.

[20]梅丹.慢性疼痛与情绪障碍的综述[J].临床与医疗,2013(13):473-474.

[21]闻洁曦,邢国刚.慢性疼痛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7):436-439.

[22]韩桐师,辉,万憬,等.心里因素对不同种类疾病慢性疼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51-1653.

[23]祁俊菊,王仙园,周娟.主要照顾者参与慢性腰背痛病人疼痛管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2013,27(10):3334-3337.

[24]刘美凤,李福霞.中文版慢性疼痛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于老年癌痛病人的信效度研究[J].护理学报,2012,19(B6):11-13.

[25]膝如海,曾宪明.中山市社区慢性疼痛患者现况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3,11(17):65-66.

[26]刘伯宇,麦燕华,毕照荣.社区管理对慢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58

[27]曾宪明,刘宝.中山市社区慢性疼痛诊视现状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24):18-20.

[28]胡任重,罗国华,陈伟忠,等.社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疼痛干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8):1421-1422.

篇7

关键词:  人性化 护理服务模式 探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人为本、充分倡导尊重人格,满足人的需求,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人们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人们认识到人体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疾病的形成是复杂的、由多种因素决定,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需要立体的综合措施。在医疗服务中,强调以人和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患者不但需要获得满意的诊疗,而且还有精神、心理上的舒适、安慰,治疗上的参与、选择和多元化的服务需求[1]。而人性化护理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手段和方式,这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护理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如何应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及时发现和满足住院病人的心理需求,如何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1 病人的需求

1.1 病人的护理需求 人们患病时,从自己熟悉的社会环境走进陌生的医院,从家庭社会的多种角色变为病人。住院后,病人非常关注自己的诊治医生、责任护士、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希望尽快进行检查治疗并知道自己的检查结果;希望了解疾病的治疗效果;希望知道治疗疾病所需的总费用;希望亲人的陪护以及与护理人员沟通交流;希望护士的技术娴熟;希望住院的环境安全舒适等。

1.2 病人的心理需求 人们患病后,心理方面会产生焦虑、恐惧、孤独等心理问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需求。

1.2.1 焦虑恐惧心理 害怕疾病不能治愈,经常处于惊恐不安的紧张状态,有的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压力很大。这时,他们希望医务人员多关心他们,给他们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治疗。

1.2.2 孤独心理 人们患病后进入医院这个新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及医护人员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他们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希望有亲人的陪护,希望医务人员多与他们谈心,尽量缩短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

2 满足病人的需求

2.1 营造人性化的环境 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的温馨和舒适的环境。一切本着方便病人,从细微之处入手。

2.2 将人性化融入护理过程 我们的医疗对象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关怀病人。从入院那一刻起,我们就要把病人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来关注,帮助他们尽快熟悉环境及周围的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多与他们沟通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刻苦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以娴熟的技术服务病人。

3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

3.1 确立服务质量标准 根据人文精神和健康新概念来调整、确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强化对护理人员服务主动性和体现人文关怀等内容的评价指标,建立住院病人需求分析制度,出院病人跟踪随访调查制度以及护理服务质量讲评分析制度,将病人对服务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将病人的需要和期望转化为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

3.2 培养人文精神、强化礼仪修养 培养人文精神,除了丰富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丰富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性格,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强化礼仪修养,打造礼仪化的护理服务。护士礼仪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2]。优雅的外在形象、过硬的护理技术、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是做好礼仪化的护理服务内在要求。一是基本礼仪,包括言谈、举止、仪容、服饰、个人和公共卫生等,做到语言文明、举止得当、行为规范、仪容整洁、服饰得体、庄重大方、和蔼可亲;二是职业礼仪,主要指掌握医学知识、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工作计划、了解患者病情、加强护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注重心理治疗等。

3.3 营造人文氛围,优化就医环境 努力营造医院的人文氛围,使患者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一是营造人文化的医院环境,医院建设生态化、园林化,让患者有亲临大自然的感觉;二是建设人性化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让患者在诊疗期间既有舒适感,又有亲切归属感;三是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温馨化、艺术化、人性化的布局和装饰,根据就诊人群的不同彰显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对患者的热情和关注;四是就医流程人性化,通过导医、分诊、全程、便民及特色服务,营造舒适、温馨、便捷的就医环境,良好的就医秩序,科学的就医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提供优质的、人性化诊疗服务。

3.4 努力提高护理艺术水平 护理艺术的核心是研究和掌握病人的心理,做到因人而思、因人而护,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3]。我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人文学科、社会学、操作技能,获得专科护理的专门技术和方法,成为一个有道德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护理人员,能够掌握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用高超的护理艺术完成不同的特色护理。

3.5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服务行为 一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诚护理事业,倡导奉献精神;二是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对病人尽职尽责;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为病人服务的自觉性,对诊治工作密切配合,对患者的生活精心照料;四是工作严谨,认真观察病情,防范差错事故;五是严格规章制度,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服务行为。牢固树立制度、规程就是质量和生命的理念,严格规范服务行为;六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篇8

1.1预警和叠测工作离不开护理人羹

为了及时发现灾难事件发生的苗头,在灾难发生后能够迅速做出反应,及时应对,有效控制危机局势。必须建立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的专门机构。预警和监测系统建设是目前完善灾难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受灾人员,责无旁贷应做好灾难事件的早期报告和监测工作,在有关部门做出反应之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2护理人羹是开展灾难事件相关知识宣传赦1|的主力

灾难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容易引起社会的不安和人民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护理人员作为医学救援临时机构管理的重要成员。应是卫生宣传教育的主要人力资源,开展从制定卫生宣传计划到实施宣传计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掌握个人防护的基本技能,了解预防控制灾难事件造成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灾难事件。

1.3护理人羹参与伤高曩的预枪分诊

灾难往往造成大批伤病员,无论是在灾难现场还是在医院,救治工作都非常紧迫,而救治力量又十分有限,因此,第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做好伤病员的预检分诊工作01。通过预检分诊区分出轻重缓急、救治的先后次序,从而使有生命危险的伤病员当场得到紧急救治,较危重的伤病员得到优先救治,使一般伤病员得到妥善处理。预检分诊要求在几分钟内完成,因此。必须由有经验的医生、护士承担此项工作,护士主要协助医生检伤,负责做好记录并指挥担架员运送伤病员进入临时指定的救治室或医院病区。

1.4实纯对伤病灵的护理救治

灾难事故的现场医学救援包括赴伤病员集中点、难民营的巡诊医疗,大量的伤病员病情一般明朗,急需进行各种创伤急救护理操作,包括软组织损伤、烧伤的清创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大量的急救护理操作。由于灾难现场环境复杂、污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操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好帽子、口罩、手套,尽量不直接接触未经消毒的物品;行动时穿救援服及高筒靴,防止毒虫、动物咬伤。

1.5组担伤病灵的转运、灾民的撤离

伤病员经过现场以及灾区医疗站的急救、治疗之后,大部分需要转送到后续医疗机构,实施更完善的治疗。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主要承担转运途中伤员的病情观察、保障伤员的安全、测量伤员的生命体征,为重伤员、生命体征异常的伤员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等工作。护理人员还要负责组织灾民从受灾地区暂时转移到安全地区,并做好撤离途中的环境卫生工作,降低危险,确保人员的健康、安全。

1.6开展灾后的心理护理

灾难涉及很多人,包括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受害者不仅需要立即的手术及药物治疗,同时遭受了极大的心理创伤,随着人们对生理和心理康复需求的日益提高,灾难受害者的心理治疗过程可能更为复杂。尤其是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弱病残需要更多的关注。护士的心理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护士应针对灾民出现的精神症状,除了根据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外。主要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受害者紧张和恐惧的程度,帮助他们精神康复,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

2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措施

2.1囊学形式

2.1.1对护生实施规范事件应对初期医护人员的应对不及、防治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局限性的反映,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内容尚不够完善。提高我国灾难医学救援整体水平的最根本措施就是对医学生、护生实施规范化培训,在高等医学院校专业中设立与灾难医学有关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将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作为各个层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开设一定的选修课,使护生了解灾难医学的基本思想、主要内容以及灾难救援工作的任务和方式,为将来开展灾难医疗救援工作打下基础。

2.1.2对在岗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难医学课程,因此,绝大多数在岗的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灾难医学的培训,特别是护理人员,缺乏现场救护的基本技能,有必要对在岗护士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对现场维持、恢复生命的基本抢救技能,即心肺复苏的训练。形式上可以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或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学效果要进行统一评估,组织接受培训者参加中国医师协会这一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证书,即具有开展救护的资格。

2.1.3定期组织模拟演练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常规灾难事件卫生救援的模拟演练,根据紧急预案的内容组织实施,包括车辆调度、救护、心肺复苏表演、急救知识、自救互救技术等。在职护士每年参加23次模拟演练,通过演练,一方面提高了护士应对灾难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使医护人员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高护理部门的管理能力以及整个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2.2主要囊学内容

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课程体系目前尚未建立,由于灾难医学在现场救护方面与军事医学有相似之处,课程的开设可以借鉴军事医学课程。目前军队开设的军事医学课程主要包括野战内科学、野战外科学、军队卫生学、防原医学、防化医学、军队流行病学、军事心理学、卫生勤务学等。因此,从灾难医学救援的特征来看,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灾难医学系统组织的基本原理;(2)各种灾难尤其是核、化、生灾难的处理原则;(3)各项急救的基本技术,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抗休克、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解毒等急救技术;(4)伤员检伤分类,包括现场分类、收容分类、后送转院分类和医疗分类等;(5)伤员后送与转院,包括后送的时机和条件、后送的要求、后送的组织、后送的体制、后送的方式和转院到达后的交接等;(6)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各种灾难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和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等;(7)灾后的心理护理,包括灾难引起心理障碍的表现特点和护理的措施等;(8)灾难医学护理管理,包括医疗队的组织、灾区医疗站(临时医院)的编组与展开、救治机构的部署、药材物资的保障等。从教学内容来看,其课程至少涉及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危重监护医学、社会学、管理学、灾害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公共卫生等。

2.3灾难医学护理囊1r量待解决的问置

篇9

【关键词】 老干部;疗养;心理治疗;心理保健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现代医疗模式已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1]。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疗养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也显著增加,因此疗养院不仅要帮助疗养员促进生理健康的恢复,而且要积极应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因子,使其在疗养员心理健康的恢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军队老干部往往面临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特别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巨大改变,加之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疗养院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关于心理保健和治疗的方法和技巧,尽早对有心理不适应的疗养员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帮助疗养员在疗养期间达到生理、心理的全面康复。

1老干部常见的心理变化

有调查显示,老干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项因子分均低于军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1焦虑老干部年老体弱,社会适应能力下降,遇到不如意之事感到无能为力,情绪消沉、忧郁。如果得不到子女和周围人的理解、体谅和鼓励,更会加重症状,出现焦虑不安、心情压抑、急躁易怒、嫉妒别人等[3]。由于得不到及时防治,约1/3的老年人因此发生了心脑血管病和其他老年病。1.2多疑有些老干部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人际关系方面,如不能适应环境变化,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表现在对一些生活小事斤斤计较,甚至情绪低落,态度消沉,猜疑心重。长期以来,这些不良因素产生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对心身健康极为不利,会加速身体的衰老,导致心理疾病的过早发生。

1.3孤独很多老干部疗养员是一个人来疗养院,远离家人。其中一些疗养员已经丧偶,子女工作繁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在外地疗养期间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表现在老干部对医务工作者不熟悉,不愿交流,甚至不配合相关治疗,对周围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喜欢独处等等。这一系列生活事件接踵而来,都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冲突而影响老年人的情绪。

1.4抑郁有调查显示,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65岁以上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65岁以下离退休干部[4]。对于年龄愈高、丧偶、身边无子女或独居、肿瘤术后或有残疾的老干部要加强预防,他们可能是老年抑郁症的好发人群[5]。据有关文献统计65岁以上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左右,76.8%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诱因。

1.5好强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在职时大多是领导干部,职务高、级别高,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人生阅历丰富,所以自尊心理明显,高层次的需求比较多。尤其是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更为明显,表现为不服老,担心被冷落嫌弃,猜疑多虑,对是否得到尊重特别在意[6]。

2疗养期间心理保健措施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乐观的情绪和豁达的性格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因此在疗养期间,采取正确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对离退休老干部纠正心理失衡状态,使其保持乐观的、健康的心态是十分重要的。

2.1尊重老干部,消除陌生感疗养前3 d是疗养员入院焦虑的好发期,此期间,护士和工作人员应多给疗养员人文关怀。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他们。值班护士主动迎接疗养员,营造温馨良好的生活氛围,使老干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和温情,让他们感觉如同到家一样,从而使之尽快消除陌生感,促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此外还应告知疗养员疗养期间的日程安排,并向疗养员说明入院检查治疗的程序及配合要点。让疗养员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具有安全感和自我控制感,减少诱发焦虑症的因素。

2.2加强了解和沟通老年干部疗养员大多有慢性病、老年病,对自身疾病常有恐惧感。医护人员平时应经常到疗养房间巡诊,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注意察言观色,与之谈心交往,了解其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避免精神刺激,回避死亡、抢救等话题,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惧,从而消除老干部疗养员的孤独感和恐惧感。关注其身体状况,及时解决老人的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另外坚持个体化原则,针对其所患疾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给予正确的生活指导,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使他们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目的。

2.3安排舒适的生活在生活上给予体贴、周到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增强疗养员的自信心,改善心肺功能,削减和抵制产生消极情绪的大脑兴奋灶,使人精神和躯体放松,同时便于疗养员结交新朋友,获得新的信息,增加感情交流的场所,充实活动空间。这样,在提高了躯体健康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老年疗养员外出要集体组织,清点人数。冬要防寒,夏要防暑,派医护人员随同,备一般用品及急救用品,以防止发生意外。

2.4引导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老干部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康复活动,及时宣传老年期科学生活方式、合理用药的知识,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上的失衡,使他们克服心理上的空虚,做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以利心身健康[7]。在疗养期间医护人员应经常组织老干部参加各种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娱活动,以愉悦情绪、陶冶性格,可根据个人爱好,组织书法、绘画、垂钓等活动以活跃疗养生活。

3应用心理治疗方法

老干部疗养期间,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对于产生的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心理治疗,使疗养员得到整体疗养,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3.1心理干预医护人员通过解释、启发、疏导、安慰来帮助疗养员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心理,改善心境,增强康复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通过改善各系统的功能调节心理平衡。有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讲座及进行个人咨询等方式,使疗养员正确评价自己,协调好各种关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角色变更,从而面对新的生活,所以心理干预是改善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状况的有效方法之一[8]。

3.2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生物反馈仪器,把人体内部生理功能的信息,以视觉和听觉的形式显示出来,使病人能有意识地控制和矫正不正常的内脏器官功能反应,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和防治疾病的目的。患神经症和心身疾病(高血压病、偏头痛、心律不齐等)的疗养员均可用此种方法辅助治疗,并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3.3景观疗法景观是一种良好的疗养因子,选择恰当的景观地点,既可达到医疗保健的作用,同时又具娱乐性,通过景观治疗,使疗养员消除疲劳,调整心态,振奋精神,是一种综合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有效方法[9]。美丽的景观,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灶发生转移,能够消除疗养员精神紧张和心理矛盾,稳定情绪,增强体质,增加食欲,改善睡眠[10]。对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疗养员起到调理、疏导作用。

3.4矿泉浴疗法利用医用矿泉锻炼身体和防治疾病的方法叫矿泉浴疗法。充分利用临潼的丰富矿泉,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皮肤有丰富的末梢神经感受器,冷或热刺激后,由向心神经传到中枢引起各系统的反应,温热刺激可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加强,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发挥镇静作用[11]。故温水浴和不感温浴可降低兴奋性,缓解疲劳,改善睡眠,缓解紧张的情绪,调节心理平衡和促进健康。

4加强辅治疗方法的应用

心理疾病需要配合相应的辅治疗,使治疗效果提升,并达到促进心理疾病早期康复的目的。

4.1应用物理疗法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皮肤、肌肉和其他感觉器官(如眼、耳、鼻等)进行良性刺激,促进大脑的整合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抑制神经兴奋性,从而恢复和维持人体平衡,使焦虑、烦躁、失眠、头痛等症状得以改善或消除,如音乐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色光疗法、高压静电疗法、空气离子疗法等,可促进人体各项生理指标恢复正常。

4.2中药调理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人体的阴阳平衡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中药既可对身体进行调理也可对心理进行矫正。中医将人的负面情绪聚合分成两大类:阴性和阳性。阴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悲哀、抑郁、恐惧、消沉、畏缩等,主要采用阳性的药物治疗,根据辨证可以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阳性负面情绪聚合主要表现为焦虑、烦躁、不安、痛苦、愤怒、暴躁等,在食物上多吃阴性的食物,比如苦、酸、甜味的食品,也可多吃富于汁类的水果和蔬菜等,中药根据辨证可以采用龙胆泻肝丸、一贯煎等。

5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心理学学习

5.1注重医德医风培养医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高度的责任感、熟练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和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来赢得老干部的信任,尽量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5.2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充分利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选送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培养心理医生,开设心理咨询室,为老干部提供合适的表达场所和倾听对象。

5.3掌握交流技巧美好的语言是人际关系的调和剂,我们应掌握与老干部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交谈时应寻找对方乐于接受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拉家常,增进工休之间的了解,并耐心听取老干部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及时解决他们在疗养期间遇到的生活困难,给予亲人般的关怀。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阶段的疗养员要学会倾听、揣测他们的心理,注意言语适度、吐字清晰并留心观察对方的反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5.4加强关怀,善用心理疏导要注意心理状态的观察,善于从老干部的言语行为中发现其内心活动和疾病变化迹象,及时解除心理上的障碍。对害怕孤独、自尊心强的老干部,要做到嘴勤、腿勤、多问候、多巡视,增加与他们的接触和交谈,对非原则的问题要尊重和尽量谦让老干部,谅解他们的言行,多加语言的劝慰,不要冷言激惹。始终保持微笑及热情相助的态度。

5.5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医护人员在“说”、“教”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保健技能,如太极拳、关节操、老年健身操等,懂得指导疗养员如何配合和实践。来院疗养的老干部都是为部队作出贡献的功臣,自身素质高,对健康保健知识掌握较多且需求高,所以要求疗养院工作人员要打牢专业基础理论、技能的同时,还要多学习社会科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关系学、时事政治等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便有助于与疗养员进行良好沟通,建立信任和睦的护患关系,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进行。

随着医学新模式的转变和老年疗养员的日益增多,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调节心理平衡与稳定,做好心理保健和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心理保健疗养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十分繁多,如何更好地完善疗养内容,将心理保健疗养贯穿于疗养工作中,全方位地提高老干部的整体疗养质量和效果,无疑是疗养院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卫兴,欧阳定保.关注健康做好疗养卫生保健工作[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197-198.

[2]徐青华.军队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杂志,2007,25(1):46-47.

[3]李新颖,孙洁.老干部疗养员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2):134-135.

[4]田径,廖忠友.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情绪的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05,14(3):189-190.

[5]吴以武.军队老干部抑郁问题初探[J].中国疗养医学,2002,11(4):50-51.

[6]叶凤萍,宋杭梅.军队离退休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7):635.

[7]史启旺.实施心理治疗做好老年保健工作[J].保健医学杂志,2006,8(2):112.

[8]刘海莹,吕欣,白丽梅,等.心理干预对军队离退休干部心身健康作用的对照研究[J].护理杂志,

2001,18(2):10-11.

[9]李亚红,李亚男,郑阁萍.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疗养中的景观治疗作用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3):136-137.

[10]吴成金,田艳.浅析开展老年人心理疗养的做法和体 会[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25-26.

篇10

【关键词】 临床心理护理; 心理品质

An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Nurse/HUANG Si-e,WAN Xiao-qi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8):097-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emand of clinical psychological care of nurses’ mental quality.Method:64 nursing personnels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4 and de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est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32 persons in each group and all of them were clinical nurse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strengthe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training.100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pondents and were de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as well,5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nalyzed the outsight,memory,technological levels, moral sentiments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of every nurse,while surveyd 100 pati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demand for nurses and the satisfaction with nurses’ psychological quality.Result: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cultivating effect of the tes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psychological nursing; Psychological qua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Fuzhou City,Fuzhou 344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8.027

随着医学模式地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地提高,当代医学发展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而心理护理在临床上则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对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心理压力[2],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周围的环境,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体康复和心理健康的保持。与此同时,这对护士的心理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敏锐的观察力、良好而准确的记忆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语言的表达能力。护士通过与患者详细的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采取针对性地疏导和安慰,促进患者身体康复[3]。本院近年来通过对护士心理品质的培养,较为显著地提高了患者临床心理护理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64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2岁;学历:本科6名,大专34名,中专24名;职称: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23名,护师25人,护士14人。将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2人,均为临床护士。两组护士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100例住院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1.2 方法 对试验组护士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照组未加强心理品质培养。具体心理品质培养方法如下。

1.2.1 医院方面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将护理质量作为医院内涵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加强护士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护士只有掌握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及心理治疗和心理卫生等多方面理论与技术才能做好心理护理工作[4-8]。医院要为护士争取更多学习外出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同时通过同工同酬、护理绩效考核等多种机制,提高护士的待遇,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2.2 护理管理方面 护士长在护理工作中起到承上取下的作用,既要做好领导带头作用,又要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护士。不但要在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同时还应该关心护士的生活,观察护士心理情绪的变化,帮助减轻护士心理压力,让护士建立最佳身心状态。

1.2.3 加强护士自身素质的培养

1.2.3.1 培养优良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注重慎独修养,塑造良好的性格,稳定职业心态,热爱护理专业,激发工作热情,释放内心的压力,视医院为家,视患者为亲人,关心爱护患者,提高护患间的亲和力。

1.2.3.2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护士在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稳定,遇事情沉着冷静,特别在抢救患者过程当中,要做到忙而不乱。要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9],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将生活、家庭中遇到的不良情绪迁怒到患者身上,以稳定、沉着的情绪,赢得患者的信任。

1.2.3.3 加强护士理论和技术操作水平,提高综合素质 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才能赢得患者信任。在日常工作中,护士要勤于学习,经常参加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特别是加强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学习,以提升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同时经常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10]。

1.2.3.4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护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求运用基本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患者入院后,护士要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获取详细的患者资料,通过观察患者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患者的需要,对每个患者进行评估,做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这就需要护士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1],以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求。

1.2.3.5 培养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良好的言语沟通是护士整体素质的体现,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 ,更是临床心理护理的主要措施之一 。因此,护士要加强训练自身的言语沟通能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护患纠纷,促进护患更为和谐。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护士的观察力、记忆力、技术水平、道德情操和语言能力,同时向100例患者进行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和护士心理品质满意度的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患者对护士心理品质的需求中,工作认真占17%、技术水平占26%、道德水平占11%、服务态度占16%、沟通技巧占12%、护患关系占13%、学历水平占5%。

2.2 两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比较 试验组护士心理品质培养效果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理护理在临床整体护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有利于增强患者信任、安全感。护士在给患者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地心理沟通,给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把预防疾病、卫生知识传授给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在沟通过程中,通过热情和善的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增加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利患者更坦率,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观点,获取患者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建立信任安全感[4],营造良好地气氛。(2)有利于调动患者主动配合的积极性。人是一个有思想、有意识、能够运用语言,与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生物。当人生病后,社会角色发生改变,由于病痛带来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从而产生特殊的心理需求和反应。而不同患者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护士针对不同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地心理疏导,让患者在情绪上由焦虑不安变为安定,在意志上由懦弱变得坚强,在治疗态度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使患者得到安抚和激励,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自觉履行护患双方的角色、责任和义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有利于护患关系更为和谐。护士在医生、护士和患者三者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特殊角色。平常护士与患者接触远比比医生要平凡的多,而与医生的工作又是紧密相连的,这些多层次的角色体现了护士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医护关系、护患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各种情况,让患者以积极的心理效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疾病的任务,促进患者身体尽快康复,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4)有利于整体护理更为深入的开展。整体护理是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针对患者不同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需要,提供适合于个人的最佳护理[5]。它要求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情绪变化、情格特征和生活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护士以言语温和、态度和蔼,热情开朗的情绪去感染患者、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6]。绝大多数急危重患者,都有恐惧、悲观或失望心理,当护士以严肃、认真、沉着、机敏、果断的工作作风和稳、准、快的熟练技术展现在患者面前时,大大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全部过程中,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促进整体护理更深入地开展。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越发激烈,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护士因其职业性质、特殊的环境氛围、超负荷的工作和社会公众理解支持不足等因素而承受着高于一般职业的工作压力[7],如果调整不当,就会出现一系列身心问题,工作效率降低,护理质量下降,导致医疗差错、事故增多,激化护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所以缓解护士心理压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对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对护士的心理品质也产生了一定的要求。(1)高尚的职业道德。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患者入院后,要求护士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水平的护理质量和满意的医疗效果,是高尚护理职业道德的体现,因此,护士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示患者为亲人,牢记“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7],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通过与患者接触交谈,了解掌握不同患者的不同性格和修养,运用语言的艺术情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充分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2)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对护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护士通过对患者全面、系统、周密的观察,推断其内心世界,了解在疾病发展中所表现的认知、情绪、行为反应的个体特征,并及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排解患者心理压力,加速疾病的康复。(3)创造性思维能力。护士应具备有独立思维品质,护理工作对象是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性格、不同疾病的患者,护士不能简单的遵照医生医嘱执行护理操作,还得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4)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是治疗身心疾病不可缺少的良药,护士要加强言语交流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能力[8],掌握语言交流技巧,尽量使用安慰、支持、鼓励、积极暗示、果断、明确的解答等治疗性语言与患者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注意掌握语调、表情、姿势、动作、态度等非语词性沟通技巧的运用,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心理护理的效力。(5)保持良好的稳定情绪。在护理工作中,护士的情绪稳定是举足轻重的,护士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因此,护士要培养自已的自制力[9],克服个性心理中的不足之处,不要喜怒无常,更不要把个人的烦恼发泄到患者身上,遇事沉着、冷静,要做到忙而不乱,急而不慌,给患者以安全、信任感。(6)心理护理要有前瞻性。前瞻性心理护理可以提前预防、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评估,及时收集资料,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有效预防较严重疾病引起的情绪或生理方面的并发症[10-15]。

综上所述,护理工作作为医院内涵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医疗服务中责任重大,而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贯穿着整体护理地全部过程,是现代护理模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护士不但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时,在护理工作中,护士要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广泛的兴趣、良好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的性格和心理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564-565.

[2]雷淑琴.护士职业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51-52.

[3]沈兴华.个性化心理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5,10(1):43-44.

[4]王红霞,王旭阳,陈丽莉,等.认知心理干预对垂体瘤患者心理障碍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01-103.

[5]宋丽.心理疏导护理对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术患者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7):100-101.

[6]陈哲明,郑卫星,罗助荣,等.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医学,2010,31(9):1282-1283.

[7]张瑞芹,孙翠勇,王娟,等.护士情绪智力与护患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7):8-10.

[8]曹玉霜.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0):356-357.

[9]乔军,麻玉秀.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疗效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5):8-9.

[10]李灵艳,陆虹.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44-145.

[11]潘承云.认知行为干预对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79-2281.

[12]吕占武,陈世玖,黄雪梅,等.心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患者急性期情感抑郁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8):114-117.

[13]杜金香,王晓燕.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5.

[14]李佩丽.心理护理干预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