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与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初中地理新课程不再提倡死记硬背的学习理念,而是强调实现初中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根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新课程还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改变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由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打破过去单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以及合作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和能力的提升。这一点与以往的教学理念都大有不同,对我们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形成了颠覆性的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如何适应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成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教师,是摆在每一位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次大考验。
为了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对初中生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教师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展开教学工作。面对新课程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我们广大的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被动的等待和应付,而应该主动出击,主动的调整与新课程教学不相适应的理念和行为,主动适应新课程发展对于教师的各项要求。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新课程对初中地理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呢?下面结合我自身的理解对以上的这一课题做一番探讨。
1 教师观念要更新,角色要转变。
1.1 要树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面向全体初中生的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把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摒弃过去单纯强调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不良倾向。真正的把培养学生的素质落实到实处。并且要创造条件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倡导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能力的成长。
1.2 注重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主体性参与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具个性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真正的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1.3 教师是初中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强调初中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主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不再是主导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前提下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的过程,进而真正的形成能力。
2 加强继续教育,促进知识结构的更新。
初中地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课程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地理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进步,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精力只专注到课本的内容上,还要不断的进行继续教育,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只有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掌握科技的发展,了解地理研究的动态,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3 尊重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预示教学不再是过去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尊重初中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创新,以适应新课程对于教学模式的要求。对于不同的课程我们提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针对初中地理学科特点,我们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并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并通过讨论确定合理的探究方案,由学生分组针对探究主题开展探究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学习,经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再把结果拿到班上进行小组间讨论。得出令人信服的探究结果。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初中生的积极性,他们是整个课堂的真正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变成了整个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其中,体验着学习的结论获得的全过程。学生之间采用分组的学习形式,通过互相合作,完成探究过程,通过讨论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探究结果,更是学生体验了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合作和讨论。真正把初中生的能力培养落实到了实处。
篇2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四、依托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篇3
《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在新课程学习背景下,数学学习过程成功体验机会多,初中生普遍喜欢数学。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也日益突出。在不利处境中,农村中小学对新课程改革表现出了更多的不适应。[2]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解决不公平的教育现状是当务之急;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资源配置不均等现象的存在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桎梏。[3] 当前我国农村与城市贫富差距显著,这样的差距是否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目前关于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的研究不多。从长远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了解农村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改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对数学教育的均衡化、大众化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学习尤其强调学生的数学非智力因素以及学习的方式和问题解决,由此本研究希望从数学情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方式以及问题解决方式等方面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的现状,以便改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及改进教学的参考建议。
二、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抽取了山东省滕州市9所乡镇初中的180名初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每所学校随机抽取20名,该市为县级市,乡镇经济处于我国普通乡镇水平。
2.调查方法
参考李琼《 小学数学观问卷 》[4] 和周仕荣、唐振松为《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5] 而编制的调查问卷,共26道题目,从数学情感、数学学习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三个方面调查农村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2份,答题时间为15分钟。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情感淡薄,兴趣不足,动机被动,信心欠佳;数学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问题解决方式丰富多样,交流探讨占主导,具体表现如下分析。
1.数学情感
学习兴趣。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对数学兴趣浓厚,其余多数对数学兴趣一般,小部分学生是毫无兴趣。从兴趣来看数学在初中生心里很难占据喜爱的位置。进一步的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32%认为在于学习基础,而接近50%的学生认为影响他们学习数学兴趣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动机。考高中是初中生所面临的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与此相一致,40%的学生学数学的主要动机在于升学的需要,此外也有近30%的学生是出于对数学的兴趣而学数学,这无疑是积极的一面,但总体来看学生是被动学数学的。
学习信心。进入高中之后能否有信心把数学学好,调查显示,有53.7%的学生信心不足,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学习数学的焦虑还是比较频繁,这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对于这种焦虑多数学生觉得在于数学课的容量太大,不能完全掌握。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体系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数学过程中的种种不安。
2.数学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67.3%的学生希望是讲练结合,而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探讨式教学还是处于冷门地位。45%的初中生在数学课堂中在乎的是解题及思考过程,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较少人关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看,这是极其不利的。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数学比较抽象,新课程改革中弱化数学的抽象性,但让数学贴近学生还需深入渗透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42.6%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训练是学好数学的最有效的方法,有的学生只重视课堂练习,而对复习和课外学习不太重视。完成作业习惯,除了极少数学生一直有做作业先复习的习惯外,其他学生都没有这样的良好习惯,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待科学合理化;85%的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而一些学生是看或者抄同学的,这样的习惯不改变,将成惰性;对于课堂之外的数学学习,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没兴趣,偶尔有需要的时候才阅读数学方面的课外书;58%的学生对于参加课外辅导班的观点是觉得少数学困生才有必要去。可见,农村初中生对于数学的课外学习看法比较片面、狭隘。
3.问题解决的方式
当遇到复杂的数学题时,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心理素质整体来说是良好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问题解决的方式跟过去相比还是丰富了很多,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占62.7%,明显高出其他方式。遇到问题不得其解时,有近50%的学生会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四、讨论及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实际上并未深入到农村初中课堂中。农村的初中生与城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相差甚远,学生的数学情感并没有上升,学习方式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主动建构”,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有所改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农村数学教师这个群体来看,年龄老化、非数学专业出身、专业功底不强等是造成这个群体整体教学素质和水平低下的主要因素。他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无心学习,为了应付上面的考查,只能随大流做形式工作,造成“热闹”的数学课堂,学生却不知其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数学只是为了升学,对于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素质、能力教育教师不予重视,学生只有在抽象、枯燥的数学题海中挣扎,何谈数学情感。从教材来看,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很大程度是体现在教材上的,而教材里的素材对于农村学生只是读一读的材料,不能引起共鸣。这对于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实施贯彻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从环境来看,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与环境简陋也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及信念。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数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改善农村数学的师资力量是主要的途径。首先,相关教育部门应组织农村数学教师研读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并进行考评,建立奖惩措施,施加压力,督促教师融入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之中,领悟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精神。其次,长期随机考查农村数学教师的课堂,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对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师进行重点教育。再次,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尤为重要,对于本体知识、教学功底、心理学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都应及时更新学习,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只有数学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新课程改革教学中,联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农村的数学教育才能看到曙光。同时,数学学习的评价机制要及时更新。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社会看待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念和方法应改变,即应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参与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相应的中考和高考也应采用多元化的质性和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形势下这一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与合理是决定数学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许丽英,袁桂林.我国农村新课改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6(10).
[3]陈先宝.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J].教育与职业,2008(14).
篇4
关键词 学习方 转变 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37-02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广大教育者首先应该认识和掌握其身心的发展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原来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在教师强加灌输式的状况下学习,这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还挫伤了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只成为一名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缺乏创新能力的“不健全”人。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所需要的有利条件。这些有利条件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根本保证。了解这些有利条件,并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做到的。
一、新课程理念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前提条件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的新理念,其核心部分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里所说的“发展”是全体地发展、全面地发展和个性地发展的统一,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普遍达到基本要求前提下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改革因为这一核心理念的提出,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基础和保证。
学生来自不同的社区,文化传统会有差异,还会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因此其学习偏好和需求也会不尽相同。我们如果只强调人的共性而忽视其个性,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发展的共性,而对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关注或着关注不够。传统教学中,我们教学追求标准化和“一刀切”,不顾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学习需求的差异,在固定的时间里讲授相同的内容,要求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同样的学习进度来学习,这种“千人一面”的课堂与教学是有悖于人的个性特点的。因此,新课程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既大力提倡学生采用有个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
二、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可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定位学生的角色,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一束“火把”。每个学生都有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这些在学习上的积极性都是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另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式地学习,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打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师只有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自觉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能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新的课程制度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课程载体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管理模式,地方和学校可以行使一定的课程自,地方和学校可以开发符合本地特色的课程,这就为课程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开设综合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之间的分离状态,加强了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整合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增强了不同课程内容跟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综合课程的学习同样要求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同自己已有经验相联系,从而实现由知识向经验进行转化。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提出正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初衷,就是在新的课程体系内开辟一个新的空间域,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一个新的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性学习,在开展必要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又重视实际问题解决这一过程的学习方式。
四、新课程的评价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时刻了解学生发展中有哪些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再提高。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核心,就是注重过程性评价而淡化结果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作用和教育功能而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改变单一的纸笔测验评价而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篇5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 “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 创新 新课程改革 教学手段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13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是主要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体验,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进而使高中地理课堂焕发生机。实践证明,学生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学习的时间越长,获取的知识就会越多。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能饶有兴趣地投入学习,不能积极思考,因此也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地理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基础知识,而是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能力,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焦点,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实物入手,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地理学科的知识性,把学生的真实体验都忽视了。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和现象,并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还要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能用已有经验和能力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力求通过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素质教育相比,创新教育的层次更高。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只有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新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型的人才。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体现,创新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创新素质。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地理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想象力的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启迪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树立学生的创造志向。
三、着力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应发挥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如创新性地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进程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课堂上教师富有激情,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及时点评和指导。又如,课堂上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课下给学生反思的时间,铃声一响,教师要准时下课,不随意占用学生的课间等。同时,教师要真正落实新的教学大纲,进而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良好发展。
四、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实施因材施教,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而对于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布置的作业和设置的问题要适合他们,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地理教师要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地理学科不是高考的科目,很多学生由于对它不够重视导致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们发现他们的优势就应当众表扬,为他们重塑自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不易太难,课后可以布置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多增加他们和优秀学生的关系,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此外,教师也要对其耐心辅导,使他们能有效突破重难点。
五、改变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能有效监控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构建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良好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改变原来以学生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地理教材、学习方式、课堂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变化,制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师生交流合作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一起体验成功和失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合作的空间和时间,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比如,在学习“热力环流”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把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在合作学习中巩固地理知识。如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家里都有空调,而空调的安装位置都在房间的上方,但是家里的暖气却在房间的下方,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充分探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的重大意义。教师要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地理学科的魅力。教师也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要我们大胆实践,把新课程改革理念渗透到教学中,高中地理课堂定会焕发异彩。
参考文献:
[1]吴昌品.更新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2]李鸿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5(1).
篇7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这是进行新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才能正确对待新课程与新教材的实施,才能将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实现课程教学的现代化与有效性。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现成知识的识记,只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成为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一起沦为教材与分数的“奴隶”,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知识与技能并重,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会创造,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使学生得到身心健康的个性化发展。
二、转变教师角色
1.由权威者转向引导者。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其权威地位不容动摇,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是传输者与接受者的单线型关系。要真正落实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就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走下来,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引导下与教师一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完成知识的构建过程。
2.由传道者转向科研者。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找到知识的源头,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传道者的角色,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实现用教材教,不是单纯地研究教材,机械地传授教材上的现成知识,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地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不断地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来武装我们的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具时代性、科学性与创新性。
3.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大的语文教学观,提出以教材为重要依据,优化整合其他教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教师既要注重语文学科与现实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语文学科学习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同时又要加强各学科间的联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我们要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实现学校教育、终身教育与社区生活的“一体化”。
三、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枯燥无味,整个课堂教学如同一潭死水。新课程改革提倡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推向。
1.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富有探索性与趣味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引入求知的主动状态,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充分调动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投入到积极的教学中,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个性见解,要知道这些个性见解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与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发动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善于发言,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
2.运用多媒体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巨大的教学优势。新课程改革提倡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像来综合呈现教学信息,以吸引学生有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来参与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这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升,在讨论中提高,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新理念;特点;问题;困境;对策;教师;学生;知行合一
在新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两年多时间,课堂教学面貌因此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在指出这些问题同时,对解决相关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课堂教学改革的困境和原因:
一、不能很好地整合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历史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发现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在课堂教学中追求课堂气氛活跃,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一部分年长教师,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却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理念已经更新,但实践力度不够,传统教学法仍在课堂大行其道,有“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对学习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对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类学习方式的内涵与应用有误解。课程改革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把课堂的主宰权交还给学生。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大多数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情有独钟,对这种教学法已形成思维定势,很难从习惯的思维中摆脱出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无法充分调动起来。
三、教学方式简单化,教学媒体单一化,“教教材”仍痴心不改。在教学中过多地偏重了接受性学习,甚至把它作为学生唯一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抑制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具体表现上看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忆、吸收和消化,这种方法只着眼于学生对一般历史知识和结论的掌握,不利于学生在新的情景下用所学知识分析特定历史现象、解决新的历史问题。课堂教学还是大多把历史教材视之为“《圣经》”,离开教材就寸步难行。特别是在运用教材这个基本媒体时,大多为“教教材”,而不是(有可能不知)“用教材教”。教材中隐含的认知活动的知识难以有效发掘,学习浅辄而止,学生很难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学生喜欢学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堂,可能也产生不太喜欢历史老师的连锁反应。
四、教学手段现代化,但依旧“换汤不换药”。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教学的优势相当明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历史教师制作的课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从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言,出现企图用课件包办一切的现象;从历史课件技术的而言,出现重技术轻内容的现象;从历史课件的内容而言,出现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两种倾向。
五、教学评价单一化,不符合新课程的评价要求,有碍于新课程改革的贯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追求分数是应试教育的典型,受到素质教育专家质疑;不追求分数,学生成绩不理想又会受到领导、家长、学生的质疑,历史教师则陷入极为尴尬的两难处境。平时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仍然以几次考试成绩为依据,判卷以采分点记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考查。换言之对,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很可能与思维能力极为优秀的学生在分数上难以区别。淡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没有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去全面考核学生学习,或者对学分认定工作进行应付,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高中历史教师要确实做到知行合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自身业务修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下功夫钻研教学方法。
一是要更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新教材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它不再过分追求学科本身的完备和高深,而是把怎样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怎样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根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一标多本”,打破了教材编写与出版的垄断,各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它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视角、理念和方法,为他们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提供了空间。必须树立“师生互动”的新教学观。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课程三准目标间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课程三维目标之间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往往把新课程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等同于旧课程体系中的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目标。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的讲解,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科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生成历史结论,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时自然生发的情感,而不是预设的无病式的口号、高调。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自主、合作、探究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关系。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标志,成为新课程理念得以体现的亮点之一。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一是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教学观无所适从。于是乎,仍然对教材奉若圣经、不加任何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得学生“未学历史想历史、学了历史恨历史”,丝毫没有学习的兴趣、热情,没有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是对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奉若神明,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于是乎,课堂教学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加任何引导。这样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出现了课堂教学中自由松散的局面,这两种倾向都要不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最佳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种学习方式代替另一种学习方式,要针对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者个体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接受式学习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注意力。
四是要要改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首先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采用史料等方法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其次是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议:搞社会调查、参观、讲座、生产劳动、军训、社会服务、撰写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的课程,是在教育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提倡的是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科学、重实践。高中历史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最后是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的手段,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想。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必将大大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篇9
论文摘要: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铺开。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学习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茶地展开。新教材在以往教材成果的基础上,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求,以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叙述方式,在结构体系、语言文字、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求新、求实、求活,其中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把基本理论观点与较为丰富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把“教材”变为“学材”,这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人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本次高中新课改的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由过去的分数制改为学分制,高中政治课程里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吸引学生选修的不仅是课程的丙容,更重要的是选修课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若教师素质不全面,专业水平不深,则意味着将被学生抛弃。所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乃为当务之急。正所谓,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要做到“资深”,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以生为本”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赵上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改变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意味着在学习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及评价学习的标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政治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1.要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主动性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在压力下被动学习为教师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政治、解读政治,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深人探究,广泛调查,教师利用讨论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讨论、发言并得出结论,加深其对问题的深人认识与理解。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教师应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让学生确立学习的责任感,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学习与生活、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要引导学生具有“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除特殊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显在的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
3.要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学习。
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完整过程。所以,学生政治学习的过程,不应以掌握政治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应力求在知识、能力、思维方式、情感领域完成课程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要求。当前新课程大力提倡的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突出政治学习的过程性,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主动探究政治和体验政治,这有利于学生转变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
4.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篇10
关键字:初中化学;教学评价;策略
一、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目标和内容
新时代的背景下在化学教学活动当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成为时展的趋势所向,化学合作学习方式主要是研究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协作意识,通过多渠道的方式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个人和集体的智慧,相互协作,共同配合解决问题。因此在对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情况,另外一个方面还应该重视学生团结合作,交流,创新探究能力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提升。既要科学的对学习效果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过程当中的考核。既要关注每一个学习个体的成长进步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评价效果。毫无疑问化学合作学习的评价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面。
1.1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对于化学的教学工作而言,应该要注重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业目标灌输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过程当中,要求学生能够对身边常见的事物的物质组成拥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熟悉他们的性质并运用化学符号表示出来,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知识。另外一个方面评价考核的重点还应该涵盖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自己动手设计并操作一些小实验,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
1.2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能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化学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原因在于这是对学习过程和尊重学生个体的最本质需要。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对科学不断探索和追寻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生能够主动的发现生活当中的化学问题,对信息和信息加工的方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在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通过多途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起他们的探索能力。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初中化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业目标上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需要不断的保持和增加。在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市方面,需要让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拥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程。在关注社会方面,能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与化学相关的社会活动当中,并产生正确的决策意识。在热爱祖国方面,需要形成真挚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化学教学方式的评价方法和策略
2.1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有效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能够引导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和方式。在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取得硕果,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时代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导向性,他们的成功开展与否直接影响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面,课堂教学评价效果与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学活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希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当中吸取知识,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则能够有效地帮我们有效的推进教育改革。既要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拥有一个清晰的评价,又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念方面的成长情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要鼓励学生学会不断的反思和及时的进行自我评价。
2.2对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的评价。
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效科学的课堂评价方式一方面要包含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考核,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和效率性。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面是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知识点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选取,能否抓住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课堂设计科学与否直接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联系,因此我们在上课前一定要详细的做好教学计划和教学准备,并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情况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调整,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解析,最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经验,就初中化学教学评价展开探讨,具体的分析了化学合作学习方式的评价目标和内容,化学教学方式的评价方法和策略。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于光磊;上海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