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的艺术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高中数学 学生 数学素质 能力 培养 经验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学生能力以及素质培养的过程,特别是针对高中的学生,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质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数学素质的核心。之前我们很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只是交给学生一个结果,一个定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凭记忆去运用知识,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讲解,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演绎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需要考虑各个阶段学生不同的掌握能力与理解能力,教材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全部编排出来,而只是给出一个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全面系统的深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比如使用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从问题情境对知识进行讲解,从而克服学生的被动思维,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展示知识的发生、演变过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探索的方法,启发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让他们在创造中学习,在发现中获取知识,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比如可利用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应用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练习题的多解和延伸变化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问题的矫正过程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常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具有非凡的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以说是数学教学的精髓与核心,因为学会一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掌握一个单独的知识更重要。对于思想方法的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联系各项知识的间接纽带,这个方法虽然比较抽象概括,但是它却比知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更快捷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能终身受益。高中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如特殊、一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待定系数法等)、逻辑型(如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演绎、反证法等)、宏观型(如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归纳猜想、整体化归、数学模型等)。
学习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的实践,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更加注重对于实践的指导,当前的教育要把实践中的经验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与现实高度,以便学习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使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要多交流、多学习,总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猜想”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猜想往往可以省下很多的时间,同时科学上突破、技术上创新等发明创造往往是从猜想开始的。牛顿早就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注重一些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改变对数学严谨、呆板的印象,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3、强化语言训练,促进信息交流,提高综合能力
语言是最基本的交流工具,一个人无论专业知识学得再好,当他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知识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可以说是数学天才,但是他的表达能力却不是很好,这就造成了他的很多思想没有被学习到,对于数学界来说是个遗憾。当今世界是一个综合性的世界,许多事物都需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来解决,比如数学学科本身具备很强的综合性,代数、三角、几何教材中综合了许多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挥数学的基础学科作用,加强学科内联系,挖掘各知识交汇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帮助学生解决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正确运用数学语言加以表述。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概念教学,丰富学生语言词汇,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表示符号,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其所揭示的具体内容。如“”在几何中是三角形符号,而在代数中则是指一元二次方程根判别式。一个学生能否流畅地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理解互译各种语言。随着社会数学化、科学数学化程度日益提高,数学语言必将成为人类交流和信息存贮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语言,就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来更好地工作和生存的一种工具。
4、重视数学应用,积极开展数学建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评判一个人的数学素质的优劣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理论的多少,或者他能解决多少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学生性格活泼,既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又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和社会实践,提倡做中学,通过问题学,着重从学生今后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使学生能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能适应变化发展的世界,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和关心未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美术鉴赏;挖掘学生;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美术鉴赏》课程的的意义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艺术浓郁的情感性可以带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使人身心愉悦,但同时艺术所具有的多义性和抽象性又使人在欣赏时无法畅快淋漓地把握,人必须在掌握一定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这种审美才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才能让人了解和领悟艺术的深层意蕴,获得一种理性和情感的满足。
艺术是一门充满情感和创造的学科,文艺鉴赏课作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已不能像中学的文学艺术课那样仅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而要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艺美的理性认识。同时,尽管它是非专业教育,不承担培养专业文艺人才的任务,但因其基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文艺鉴赏课是一门能力课,而不仅仅是一门知识课”。它与很多重在掌握知识点的文科课程不同,不能采用灌输式的教法,满足于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知识和技能,忽视对学生独立的认识、体验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根据其教学目标和学科特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激活审美潜能,提高审美能力就成为重点。只有保护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使学生投入地去体验艺术,发现和探究艺术的魅力和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美术鉴赏》,侧重必然要求参与式的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走进艺术
我们知道,艺术鉴赏过程要经历三个层面,即艺术语言层、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在艺术语言层的欣赏中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艺术的鉴赏语言,比如欣赏绘画,就必须对它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语言有所了解;欣赏音乐,就要对它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语言有所了解等。在这个层面上,如果教师以讲授为主,就很容易枯燥,我们不妨打破书本上教学内容的限制,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突破口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同样,在艺术形象层和艺术意蕴层上也是如此。三者的关系是递进的,但在欣赏时却完全可能交叉,甚至统一。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启多种感官欣赏
与艺术作品对话,只有充分敞开,才能充分接纳,这种状态最有利于对作品的欣赏。那么,如果能创设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就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感官和心灵,使之与作品“碰撞”,从而发掘出作品最丰富的内涵。比如,欣赏托赛利的小夜曲,学生很容易听出了“优美”的感觉,但这是一种表层的情绪体验,不应满足,还要继续引导,开启他们的联想功能。教师可以设问,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早晨、下午还是晚上?雨天还是晴天?周围幽静吗,为什么?这样,学生进入了情境,激发了进一步倾听的欲望。当学生推想这个音乐描写的形象可能是早上(因为有鸟鸣),也有可能是雨后(下雨时鸟不可能出来),像在山中(周围非常幽静)等等,就可以启发他们开启多种感官进行欣赏。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可以嗅(嗅到清晨的清新空气)、感(静)、甚至看(画面感)。
充分调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项功能的复合欣赏,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同时激活了他们以往的艺术积累、人生阅历,心灵渐渐敞开,更加细腻、丰富起来,这不仅有利于他们迅速理解艺术语言,而且为他们开始与作品进行深层对话做好内在的准备。
2、善用类比,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文艺理论的教学,一直是难点,也是比较枯燥的。如果理论是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而得,则理论的学习就有趣多了,知识掌握得也牢靠。比如,在讲音乐欣赏时,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比较枯燥,也不容易理解,我举了其中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实际上就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与古典时期的音乐,以及古典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都进行了对比。我先放了三位大师的三首曲子的片断,然后问学生,假如有一群蚂蚁爬过,三位大师中,谁会说:“慢点,别着急,哦,好,从这边过。”谁会说:“咦,看你往哪边跑,哈哈,再来一下,对,有创意!”而谁会坐在蚂蚁爬过的地方思考,并要它们继续奋斗?当学生欣赏后,被问题激发了思考,于是不难指出第一个大师是巴赫,第二个是莫扎特,第三个是贝多芬。我就进一步引导他们说出原因,并把知识点融在推理中记忆,学生很容易就把握了这些重要的西方音乐流派及其风格。
用类比的方法,巧妙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看书,领会艺术语言,作出相应的判断,是学习理论的捷径。因为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艺术理论的过程。在解读艺术语言,理解艺术形象,领悟艺术意蕴时,教师可以转换思维,寻找切入点,不一定直接点题讲述,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兴趣,寓教于乐,避免枯燥,也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审美能力。
(二)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
在文艺鉴赏的过程中,由于艺术的情感性和多义性无时无处不在,因此造成鉴赏的个性化、多样化,如果强求一律,势必违反艺术的规律,但如果放任自流,又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鉴赏的具体情况出发,甚至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出发,巧妙地引导他们思考,进一步把艺术鉴赏推向深入,乃至达到融美育、智育、德育教育等于一体的境界。
1、鼓励学生表达感受、见解、质疑,使之深入探究
要提高文艺鉴赏水平,对具体作品的独立鉴赏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让学生热情地参与进这一过程,因此,要鼓励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见解,甚至质疑,使之深入探究。学生在问与答中,也可以看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逐渐提高能力。教师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开口。
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我先放音乐,再让学生畅谈感受,肯定每位同学感受的合理性。有个学生问了一个颇有意思的问题:“听完‘抗婚’一段,我已经没有心情再听最后的‘化蝶’了,心中注满了悲伤和沉重,已经感受不到最后一段音乐的美好;同时,从故事的结构上看,这个故事也讲完了,所以,最后的‘化蝶’部分是不是多余了?”这个学生的感受很“另类”,但很合理。我立即肯定了他的感受有其合理性,并将这个问题交给学生们回答。大家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大家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化蝶’给人以希望,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否则作品岂不是太灰色了,令人绝望。我随即结合这个问题,深入剖析相关的文艺理论,指出:‘化蝶’的存在是因为《梁祝》采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属呈示―展开―再现三部分中的再现部;而且,它也与展开部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刚愈显其刚,柔愈显其柔,进一步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这样一分析,对这一作品的鉴赏又加深了。同时,我又说明,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作品都要采用这一结构,在处理上允许体现不同的风格。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经过多次艺术的探究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鉴赏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解放思想,善于质疑,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前提。
2、巧用课堂中的意外,使学生学会正确思考问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危机阶段;审美培育;缘起与观点;内容与预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65-03
【作者简介】皇甫立同,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庸俗文化的相关元素刺激着高中学生的感官,混杂于网络、动漫、游戏、通俗读物、广告等庸俗化的内容和形式充斥于高中学生的生活,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对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科学认识审美教育和智育的关系,导致审美教育被严重边缘化、形式化、功利化。学校审美教育的严重缺位以及高中学生青春期特有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造成了高中学生审美取向的混乱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的高中学校进行了综合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加大了审美教育力度。我国也愈来愈重视普通高中的审美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要通过艺术教学实践加强学生艺术体验,增强审美与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与小学、初中相比,高中阶段学生逐步由自发走向自主、感性走向理性,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审美素养发展的“危机阶段”,非常需要在思想、精神层面得到正确的引导,非常需要利用“学校”这个审美素养培育的主阵地,加强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江苏省淮阴中学立足高中生审美素养的现实基础,面向审美素养的培育目标,围绕校内外资源,开发、转化、运用所需要的各类因素构成的教学系统及系统内各类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构建了一套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尊重教育基本规律的课程、课堂以及有利于生活和谐融通的,并逐级推进的审美教育体系,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
一、基本观点
对于“审美素养”的定义,目前美学界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界定和结构划分。我们尝试将“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为:个体在自然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对艺术作品、自然物态、社会生活、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认识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水平。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审美经验以及审美创造行为四大维度。
我们把项目课题界定为“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并初步形成了以下六个观点:
(1)高中审美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趣味,侧重审美素养的培育。它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是培养“全人”的重要途径。
(2)审美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审美教学的本原目的和根本任务,其主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审美观念,进而美化生活,提高现实的乃至未来的生活质量。
(3)审美教学是一种普适性教育,既区别于为升学而进行的专业性训练,又区别于以高品位的艺术追求作为人生目标的宏大愿景。
(4)美育不是智育、德育、体育的附庸,它只是学校完整教育之一端,是一种既独立于其他“育”之外,又与其他“育”有密切关联的教育。
(5)审美教育的全民化应当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一条必由之路。
(6)审美教育必须摒弃功利意识,严格遵循规律,扎实循序渐进。
二、项目内容
1.研究高中生审美素养现状与发展需求。
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必须建立在λ们审美素养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学校与相关高校、专家合作,以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为基本单位,通过抽取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年级的高中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为重建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的教育生态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研制出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基本目标,深入探究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实践路径,建立学校美育重建和社会美育发展的沟通机制,体现“重构”的必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程生态。
开发、开设“高中美学课程”,整合、重组与提升已有的艺术课程;吸收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开发、开设一批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审美必修或选修校本课程,如戏剧(含地方戏剧)、表演、设计、篆刻、陶艺、摄影、创意表达等;加强非艺术课程审美要素的发掘与整合,逐步形成各类学科完善的课程美育方案和实施细则,引领非艺术课程改革实践;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整合,如“数学+科学+工程+艺术”等新型跨学科审美课程;探究、设置以艺术课程为核心的新的综合性的审美教育课程,形成高中三年系列的、整体的、不同门类且逐级提升的审美课程群。
3.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课堂生态。
高中学生审美素养培育不仅是艺术课程及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也是其他所有课程及其施教教师的目标和任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责任。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追求“教学美”的课堂教学,促进各学科美育渗透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加大对艺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出如艺术课程的单科切入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交叉模式、艺术综合课程中的艺术鉴赏类课程以及相互关联的系列课为单元的“一串葡萄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本项目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
4.重构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活生态。
从根本上说,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努力为学生创设审美生活的环境生态。譬如,改造或重建艺术教室、创意表达场所等审美环境,实践以“美”为核心的班级生活,开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校园系列活动及平台,特别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重建与改革原有的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等。
5.研究c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评价。
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有序实施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评价,为审美素养培育评价的生态重建提供方向和标准。主要包括:艺术课程的定量、定性测评,非艺术课程、课堂的美育目标达成评价,美学课程的达标评价体系建构及实施,学生审美实践评价体系的建构及实施。
6.建设高中生审美素养培育的配套项目。
成立“审美素养研究中心”,选聘专职或兼职的高水平专家组成指导团队,建设一支胜任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学生“艺术素养评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培养指导;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为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创设培养和升学的“高端平台”或“绿色通道”;改建、扩建学校艺术楼,设置更多更先进的艺术功能教室,提供更丰富的艺术教学资源;以地域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依托,借助社会力量,联合建设校外美育基地;自筹建设一个配套的校内“美育课程基地”,引领艺术教学改革纵深发展。
以上六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可以用下图反映。
三、项目实验成果
本项目借鉴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实践探索,力求科学、准确地把握高中生群体的审美素养的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强化对高中生审美基本素养的培育实践,积累更多审美教育教学改革的普适性经验,重新建立合乎审美教育规律的教学生态,引领普通高中审美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成果明显。
1.学生审美素养明显提升。
学生在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追求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热爱自然生态,担当社会责任,追求幸福人生。
2.学生艺术素养较为突出。
学生多次参加省、市艺术展演或评优活动,均赢得高度评价或奖项;学校交响乐团应邀参加维也纳国际音乐节。
3.师资队伍审美素养良好。
篇4
一、我国高中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1.自我意识强化,人文价值观念匮乏。当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善恶与美丑等观念上相比于传统意义存在一定分歧与扭曲,这就导致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传统的标准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纪律观念比较淡薄和生活比较懒散的现象,而且还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楣娣叮缓艽笠徊糠值难生在和别人在进行交往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我个性追求过度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采用比较极端的处理方式和手段;目前当代高中生日益匮乏的人文价值观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民族意识淡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比较缺乏。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这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的科技、文化、历史传统和人文知识都在世界大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记,并且对很多国家后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的少,生活中过度热捧所谓日韩风、欧美风,却不够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造成国内传统文化慢慢淡出高中生视野。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当代高中生的民族意识逐渐弱化,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也很难产生相应的认同感。
3.人文常识掌握不足,缺失内在的人文素养。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应试教育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育的目标非常非常的明确,而且十分的单一,那就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一些专业技术的人才。由于应试教育教学目标的推动,国内很多高中教师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却不怎么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试教育环境下,我国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教师灌输更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导致学生精力与时间过度消耗,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提升自身的人文价值和人文素养,对相应的人文理念的感悟也非常的少。
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1.重视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对语文教育的地位进行明确。目前在我国的大多数的高中中,很多的管理人员认为语文课程的设立是没有必要的,导致很多的院校语文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的少,甚至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语文这个课程。所以要想通过语文教育来对高中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首先就需要重视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通过语文教育去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在高中要能够让学校的管理人员、高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在人文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学生的教学结构进行改善,同时还要能够对语文课程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扩大。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
2.坚持“人文文化”为主线的“大语文”教学观。随着人们思想的改善,各个学科之间的距离不断的被缩短,逐渐走向了大融合的局面,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也逐渐的变得模糊起来。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单一的语文教育模式进行改善,基于人文文化教学,将语文教育与艺术、哲学以及历史等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树立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观念,由此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视角展开人文素养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从多方位接受人文知识。
3.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语文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积极地开展和人文精神有关的讲座,邀请学者和研究人员来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深化,这样不仅仅能够建立起一个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并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人文精神。
三、结语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我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通过语文教学不仅仅能够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对自己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健全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中生 兴趣 高雅音乐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高中生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的现状
高雅音乐又称严肃音乐,是指与娱乐消遣、低俗缺乏内涵的轻音乐、通俗音乐或者流行音乐相对应的,泛指一切题材、内容严肃、艺术形式严谨具有一定认识、教育和审美意义的音乐。它内涵深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阶段,学校、家长、学生都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不重视音乐学习,再加上高雅音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甚远,而流行音乐适应大众化需求,同时网络电视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体也为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积极性。在对高中生进行音乐学习心理调查中,当问到学生“你喜欢哪一类型的音乐”时,有83.68%的学生选择了流行音乐,而喜欢高雅音乐的却非常少。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中生普遍偏爱于流行音乐。
2高中生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的原因
2.1从高中生自身角度来看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地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在鉴赏音乐时都会带有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他们喜欢情感丰富形式多样且能够触动自己内心的歌曲,而高雅音乐深邃优雅,韵味十足并且相比起流行音乐来没有那么煽情再加上大多数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对于作品内涵理解起来有困难 ,种种原因倒至他们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
2.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首先,教师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其次,教师自身的高雅音乐素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自身热爱高雅音乐且具有深厚的高雅音乐文化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充满热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将高雅音乐的相关知识和背景等阐述的更加细致,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3从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来看
鉴赏高雅音乐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音乐专业知识,而流行音乐通俗易懂不需要很多的相关知识背景为支撑;在选材方面高雅音乐的内容与高中生的生活经历相差甚远,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而流行音乐的题材广泛且贴近高中生的生活;高雅音乐的格式复杂、技术性较高、常使用复杂的交错节奏等等,而流行音乐的格式简练、节奏简单欢快、旋律优美动听、符合大众需要、让高中生容易把握。
此外,高中生对高雅音乐不感兴趣还因为长期受到身边的音乐环境以及网络、电视、广播等的影响。
3激发高中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
3.1教师方面
(1)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激发和培养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充分激发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内心产生想要去了解和学习高雅音乐的想法并持积极热情和肯定的态度,才能促使学生去参与与高雅音乐相关的活动,并喜爱高雅音乐。(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高雅音乐素养。教师要深入探究且从多角度来了解音乐作品,并与其他学科协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走出教材,不断地去挖掘教材之外的高雅音乐内容并运用于教学。教师自身更要热爱高雅音乐,不断地扩充高雅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也要进一步提高,并且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深刻意蕴。(3)教师还应该改变教学模式。太过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在鉴赏高雅音乐时感到枯燥乏味,缺乏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高中生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在课堂中加入情境式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下感受作品的内涵。
3.2学校方面
高雅音乐不仅能够给高中生以音乐学习上的启发,而且它还能够使学生从中了解到许多除音乐学科之外的文化知识,从而能够与其它学科一起进行协同教学。许多高雅音乐都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还有许多则是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等等,这些题材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中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学校应该予以重视并为激发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提供更多条件。例如,在学校开设有关高雅音乐的讲座,在欣赏的过程中把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方式等作对比,从而激发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
3.3家庭方面
家长首先应该意识到高雅音乐对于高中生的教育意义。许多高中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好学校,而对音乐不重视,但是时常听听高雅音乐不仅能够使学生得到放松,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比如在学生情绪低落缺乏信心的时候给他们听一听《黄河大合唱》,让他们感受一下乐曲中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斗志。其次,家长应该积极配合教师以及学校,更好地激发高中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最后,家长还应该在课后为学生营造一种好的音乐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高雅音乐。
参考文献
[1] 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人文性;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用
“人文性”是近几年美术教育领域改革的主题。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应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一方面,高中生本身承受了高考的压力,如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收获一份愉悦的情境及人文化关怀,这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借助人文性的美术鉴赏,能够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对民族的发展也会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中美术教育改革起步不久,但已经有不少的美术教师都已积极投身于实现课改的人文性目标,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中一线教师会认识到美术鉴赏教学中渗透人文性理念的重要性。
一、重视鉴赏素材的多元化,提高学生的人文性内涵
鉴赏素材是任何一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师生联系的媒介之一。高中新课改后的美术鉴赏素材更注重学科本体,为教师提供了合理的教学出发点以及依据。
1.注重流行的文化现象,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
流行艺术是当下时代的特定文化产物,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而高中生正处于审美心理形成的关键期,极易受到外界流行艺术的影响,教师必须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在对课程内容安排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些高中生所喜爱的流行美术,比如:动漫、现代服饰以及Flash等作品的鉴赏。尤其是注意对其中一些不良内容进行过滤,选择一些有审美情趣的作品进行美术鉴赏;可以比较鉴赏唐代的“丰肥之美”与古希腊的“健康之美”,继而探讨到底什么是美。同时,可以在鉴赏的过程中渗透艺术知识,可以通过网络的共享性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方便学生课后的良性鉴赏。
2.介绍美术名家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美术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人性、宗教、态度、民俗、性格以及梦想等,美术文化可以称为是能够润泽心灵的美料,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关注人文性主题,介绍美术名字的人生故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性思考,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比如:在讲授“中国现代绘画”时,可以介绍齐白石、徐悲鸿、司徒乔等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美术名家与民族共命运的故事,这些有血有肉的爱国故事情节能够深深感染学生。
二、拓展课程资源,加强美术人文性影响
课程资源就是教学资源,是对课程以及教学有用的物质以及人力的总和。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属于导向性的标准,教师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展美术课程资源,提升文化学习的高度,将各种课程资源整合起来。
1.合理利用校内资源,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鉴赏不能局限于课堂,可以扩展到课外。比如:举办美术小组活动;定期举办美术、书法以及手工方面的比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围绕美术课的作品展览;充分利用校内杂志以及报纸版面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等。
此外,一些美术课程资源,比如:国家课程配备实施的课程教材等,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各个层次以及各个地域的美术教学需求。本校教师可以参与开发本校的美术课程内容,可以补充一些美术基础课程中欠缺的内容,如:《色彩写生》《毛笔楷书名帖》等。
2.有效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美术文化
校外美术资源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地方美术资源,比如: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建筑、园林等。教师应结合学生所在区域的美术文化遗产进行教学拓展,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对保护地方美术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学校可以每年组织一至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制定一些人性化的路线。回校后再安排一节课,可以将学生自拍的DV或者照片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鉴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确保人文性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应该立足于课程资源的多元化语境,真正从人文性主题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校内以及校外资源,深刻挖掘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蒙旦.浅谈高中美术鉴赏的人文性[J].新课程:中学,2012.
篇7
关键词:流行歌曲 高中音乐教学
一、高中学生为何偏爱流行歌曲
高中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初步形成。生理上的成长变化和不成熟心理的骚动,都有可能引发他们许多矛盾或叛逆行为,青春期绚丽夺目,高中生的感情变得丰富。情绪也起伏不定,而他们的人格还未成熟。人生经验不足。易沉湎于幻想,追求时尚。再加上强烈的好奇心和薄弱的自控能力,使得他们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受其影响也在所难免。这是高中群体普遍都存在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大都旋律简单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节奏感强。很容易和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发生碰撞,引起共鸣。在欣赏流行歌曲时,高中生的好奇心能得到满足。并通过流行歌曲释放自己的欲望和压抑,情绪宣泄之后变得轻松释然。
此外,当代高中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会很孤独。他们渴望能被集体接受并融入中来。流行歌曲通过大众传媒各种手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高中生必会受其影响。其实不少人都有种“从众心理”。如果多数人都喜欢某首歌曲或喜欢某个明星,有一个没听过或不认识他就会产生“不合群的心理。这种心理特征在高中生群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二、流行歌曲的价值
1.实用性,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流行音乐具有实用性。对很多高中生的生活方式都有所改变。音乐是一种艺术,蕴含丰厚的文化在内,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工业文化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要求也不断变化着。以前人们偏爱西洋音乐的高雅脱俗,但那已是十九世纪。离我们太远:民歌是音乐文化的积淀。虽然经典。现实生活中却也逐渐消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各方面的压力巨大,高中生对那些高雅的、艺术性强的音乐认识不够,难以理解。而流行音乐歌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便于掌握,有些流行歌曲就是现实生活的原形,如《一封家书》,在歌词上的创作方法采用的是书信体,容易被大众接受。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鉴赏能力
除歌词外,流行歌曲的旋律节奏、人声、音箱等因素共同产生的感性效果。有利于挖掘人的表现能力。是另一种音乐美学。沉溺在流行音乐中,人们的身体是活跃的,精神呈”本我“状态,身心都能得到极度放松。而在欣赏音乐时,由于全身心地投入,能净化心灵,缓解紧张和劳累,心跳和节奏融为一体。不仅缓和了情绪。还能扩大学习音乐的空间,有利于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这种表现力和创造了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价值。例如《朋友》这首歌,不仅易学易唱,还能让学生们从中领会到友谊的可贵。加深他们之间的团结。而陶喆的《Susan说》借用了传统戏剧《苏三起解》中一小段,可以经此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增加他们的素养。
3.接触多元音乐,拓宽文化视野
在21世纪这个多元化时代。音乐教育也应该更新换代,建立多元音乐的理念。学校音乐教育已有部分把流行音乐引入到课堂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对音乐的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音乐教育者应对流行歌曲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作总结。对每一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及其文化背景都进行论述。这样学生才能更全面地了解音乐的价值和期间的差异音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国文化学习去接触全世界的音乐,流行歌曲在放松身心的作用下,还要承担一些责任。让高中生在认识了解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表别能力、创新能力和鉴赏层次。
三、流行歌曲在高中音乐教育上的实践应用
1.正视流行歌曲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教育体制都朝着“多级发展,多元并存”的格局前进。音乐也必将朝这个方向迈步。而目前多数高中在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材内容、和评判标准上的局限性很大,音乐种类繁杂。风格多变。音乐教育也不能因循守旧,应不断创新。流行音乐走进课堂,绝不是简单地教和唱,而是挑一些具有教育价值、思想性和艺术性尽可能完美结合的流行歌曲。与正统音乐虽有差别,但两者的基本训练方法和理论基础仍有相通之处。
喜欢流行歌曲是高中生正常的心理需要,教师应给予理解和尊重。正确引导,让他们在成长中提升审美和鉴别能力。
2.充实音乐手段,提升音乐教学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节奏相当重要。它能培养高中生的节奏感。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掌握。
音乐欣赏。流行歌曲中也有优秀的,可以让学生欣赏过后分析及价值。如《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等歌曲,高中生在整日哼唱中被感染,也潜移默化地加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器乐教学。现行的高中教材中,对器乐的学习更少。增加器乐的学习,丰富了高中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养。
结束语
传统音乐应该得到传承,继续发扬。但以传统音乐为主的同时,很有必要引入流行音乐,用现代的方式去重新解读传统。使音乐不再单单是音符。更是人们传递情感的媒介。
参考文献:
[1]张浩.当议流行音乐的教化功能及其异化[J].中国音乐学,2007,(03).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途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制约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校是西部的一所农村高完中学,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表现为:书写不工整,错别字多,语文知识缺体系,知识面窄,阅读量小,口头表达能力差,写作能力弱。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认为从以下方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效果比较明显。
一、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中都删去了语法章节,使学生难以理解词的内在意义和词组意义,给高考现代文正确解题带来困难。此外,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的缺乏,都给语文教学带来困难,使学生读文章不知文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校特意在起始年级,注重初高中语法和语文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构必要的语文知识体系。
二、培养读书习惯,加强语言积累
高中语文学习要求学生占有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但农村学生阅读少,知识面狭窄,只有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日渐提高。我们加强晨读并做好检测,学生每天接触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利用图书馆和班级图书角,增添《读者》《意林》《格言》之类读物,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师生共同动手,将可读性强、难度适中的课外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加强语言积累。
三、开展活动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苦练语文内功
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先天不足。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采取系列措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如,成立文艺广播站,努力促使学生学会说普通话;开展书法比赛活动,努力使学生每天抽出时间临字帖;引导学生积极向校刊《渔中人》投稿,依托校园刊物成立作文辅导班;每学期利用校园艺术节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安排一次作文展览,编辑一本学生作文集。
四、以新课标为指南,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
农村高中因为环境限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努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动起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切实提高农村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最有利的武器。教师也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探究。
语文是各学科中基础性最强的学科,语文素养的提高对人的修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农村高中生的语文素养任重道远,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提高农村高中生语文素养的更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蓉蓉.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反思[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0.
篇9
关键词:中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近年来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关键部分,同时德育教学也将极大的促进整个素质教学的发展,这将是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的。当然,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断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什么情况都按统一的方法进行解决,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对不同群体的音乐欣赏教学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由于年轻人也就是说青春期的人是形成良好德育的关键时期,对年轻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将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选取了中职院校的学生和高中学生进行研究,这2部分学生代表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学生类型,可见进行分析既有代表性也具有研究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简化研究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在整个大环境下分析双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然后针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更加细致的微观分析,然后希望通过针对解决这些不同之处来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以便实现中国德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一、中职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宏观状况
众所周知,音乐的欣赏教学正是现阶段音乐教学的重点,中职院校的学生和高中的学生基本是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上基本上没有差别,只不过在教学环境上存在一些不同点。总体来说,双方都是处于青春期,其思想是活跃的,而且也正是在形成人生正确观念的时期,这将是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因此,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共同点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音乐的欣赏,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得到艺术的不断熏陶,感受人文气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与德育教学的良好沟通,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然而,双方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重视就业,基本目标就是踏入社会进行生活,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基本的目标还是进行读书,进行学习,这是双方最为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必然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够体现双方目标的不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因为音乐鉴赏是众多大师心灵感悟的集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绝不是简单的看一看,读一读,更多的是需要掌握进行音乐鉴赏的方法和知识,通过增加的知识来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水平;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基本的目标是尽可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的广度,而不是加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要让中职的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日后的工作做好人文准备。这便是双方在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差异点。
二、中职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微观分析
1.双方教学目的有差距。高中的音乐鉴赏的目标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技能目标是全面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重视过程、强调方法, 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情感与价值目标居于课程目标首位, 其特质是情感审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可以清晰的发现其基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来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然后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在培养起重视学习的习惯,最终提升其德育水平;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更多是要将其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相联系,实现其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其在社会上高品质的生活状态。
2.学生自身特性有差别。高中生一般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对自身进行评价,构建起自身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可以看出其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所以在M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要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意愿,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于学习的热情都不高,而且其兴趣爱好也不是那种坚持时间比较长的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就不能够将提升其知识作为基本的目标,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不同,对于他们更多的是要让他们自由的发挥真实感情,不断培养他们的信心和热情,这样能够实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最终能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学生本身的职业规划有差别。由于本身在定位上,双方就是有差别,高中生在进行高中生活之后更多的是进行继续在学习和教育,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基本上意味着踏入社会,在社会中生存,所以双方这种职业规划的差别就导致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差别。高中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于对音乐整体的把握,提升其基本的音乐素养,不断的提升人文气息,以及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和创造,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重要的音乐欣赏课程是要加强了解的过程,让他们体会音乐的魅力,这样能够极大提升他们对于人文素养的向往,这将有利于在日后生活中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对于人生的有效引导。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普及,要求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加强音乐教育的培养正是符合了这一基本的目标,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要注意区分高中生和中职生本身的差别性,通过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能够有利的促进中国素质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论中职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区别[J].教育导刊,2005,2:45~46.
篇10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b)-0155-02
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平等对待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应试教育的阶段下,高中音乐教学面对着众多的挑战乃至于压迫。就本身而言,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固化,缺乏生机活力;就外界来说,高考的压力以及众多科目的设置使学生难以有精力来学习和创新音乐。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就必然影响音乐教学的改革创新。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跟随时展的脚步,充分地以学生为中心,满足高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为培养适合时展需要的综合人才。另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追求自由和谐的沟通交流氛围,关注和回应学生的质疑与建议。
1 当今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
高中学生普遍丧失学习音乐和音乐课程的兴趣,追究其中原因:首先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认为“学习音乐没有用”和“学习音乐浪费时间”“音乐没有语数外重要”,逼迫学生放弃学习音乐;其次是学生方面,在高考和家长的巨大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对音乐的学习,然而对那些热爱音乐和具有音乐发展潜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被迫的放弃梦想和机会。也有一些艺考生,仅仅只是为了报考好学校而学习音乐,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热爱音乐,其中夹杂着功利目的。然后,当代高中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被动的状态,由于学生被过多的学科消耗巨大的r间和精力,对音乐的学习缺少预习和复习的过程,高中生处于学习被动状态无法改变。
1.2 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在音乐教材的设置上,许多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高中音乐教育课本的教学内容偏向于器乐、声乐等内容。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存在随意改动的弊端,将原来的教学内容改为乐理、视唱、器乐等内容,完全偏离高中音乐教学宗旨,对高中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境界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由于90后高中生与音乐老师存在年龄差距,在思想观念和兴趣都存在较大差异,高中音乐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经典名曲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但是以高中生现有的音乐素养还不能体会其中精髓,缺少对名曲时代背景和内容表达的实际体会,还有现在音乐流行趋势的影响,学生对音乐的认同与老师产生分歧,使老师与学生难以达成共鸣。
1.3 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存在艺术类学习费用高、关于音乐的就业难,发展前景较差的问题,我国的音乐教师数量较少;有些音乐教师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其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高中音乐教学方法方面,依然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造成老师只讲课,学生不参与,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和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情况。在死板固化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和教条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没有参与和创新的机会。
2 在新课程改革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途径
2.1 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音乐积极性是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前提。音乐老师可以在上课前营造丰富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进入音乐状态。在开课前根据该节课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前曲,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用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例如范唱和范奏形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点,产生共鸣。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营造现场氛围,使音乐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产生学习音乐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参与创新活动,感受学习和创新音乐的愉悦。
2.2 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老师在课堂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营造学生感到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活跃音乐细胞,让学生自由发挥创新能力,真正让学生发挥音乐学习的主体。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音乐老师要依照教材内容来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的现实条件和思想观念,可以通过各种音乐学习活动动员全体学生,例如:小组讨论、大合唱、朗诵,音乐剧表演。老师需要勤于思考组织创新,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会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将现实生活与音乐教学相结合,比如对生活中的广告音乐多赋予关注和分析。
2.3 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
音乐老师要抓住课堂的每分每秒,对高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进行培养。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挑战一些具有趣味和挑战的音乐问题。学生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新视野范围,又可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有关音乐的背景、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与相关学习结合的方面给予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既增进了对音乐的了解,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3 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中国教育事业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高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对高中英语教师和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面对高中音乐教学对学生缺少吸引力、音乐教学内容偏离既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高中音乐教师数量空缺、素质以及教学方法落后的现状,教师要积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寻找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调动高中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音乐自学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参考文献
- 上一篇:体育教学规律
-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