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规律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规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规律

篇1

心理学对迁移规律的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个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复杂问题。通俗来讲,迁移规律就是通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等对新事物的影响,它要求学习者必须在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中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也就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实质上就是将已有知识经验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迁移包含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其中,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取形成积极影响,可以促进新知识获取的现象称之为正迁移,而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获取形成消极影响,也就是对新知识的获取造成阻碍或干扰的现象称之为负迁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应用迁移规律的情况,彼此鼓励,互不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任何学习之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在中学体育教育要求学生能够思维更加灵活、涉猎面十分广泛的学科,迁移规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若能够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游刃有余的运用迁移规律来选择教学内容、编排教材,加强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的纵横联系。在不断的总结中优化教学组合,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排除干扰,激发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学习兴趣,成功实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及体育情感的迁移,最终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

二、知识迁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种技能的掌握可以促进另一种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尽量将新知识转变为学生原来熟悉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辅导练习时,通过与新动作很相似的已经学过的基本动作对学生进行诱导,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例如,在排球扣球教学中,可以将垒球练习动作与羽毛球练习动作结合起来。根据迁移规律,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认识越深刻,实现迁移的可能也就越大。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概括能力,讲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深刻体会已有知识与技能,并熟练地做出相关动作,从而最终实现不同体育项目,甚至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迁移。比如在篮球教学中,看似不同的各项跑、跳、投等基本技能之间,其实存在着共同因素和相似之处,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将这些不同技能之间的内在连贯性考虑在内,使不同项目之间实现完美衔接。如在学生学会体前变向运球之后,应传授他们持球突破和突分,因为二者存在明显的关联,前者为后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安排就可以实现技能的正迁移。同样,在传切突分教学之后,可以衔接快攻教学,这种安排与设计教学顺序的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不同技能,可以触类旁通,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中学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三、技能迁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而获得的,它是帮助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技能在性质与特点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两种。其中,动作技能即操作技能,是指人类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生产劳动中的各种行为操作,也是本文所研究的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技能的传授。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应用迁移规律,就必然要在认真分析各种新动作要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不同学习技术的相同性及相似性的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应该抓好技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中更多的注重模仿练习,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让学生逐渐领悟其中的融通性,即迁移并非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不断尝试与总结。比如,在篮球教学中,当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移动传接球技术之后,可以适时的加强其与基本战术的配合练习,如进行传切、策应和快攻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运球和投篮可以相对放松要求,而注重学生传接球的方法与时机的讲授,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运球和投篮对传、接球产生的负迁移,并且通过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尽快掌握传、接球技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情感迁移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影响迁移的因素中,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以及对不同体育项目学习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动机、自信心、注意力等,不仅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样还影响着迁移效应的产生。当学生学习与已掌握的某一运动技能相似的新运动技能时,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学起来就比较自信,加之学生间争强好胜、爱好表现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会很快掌握新的运动技能,从而有助于正迁移的产生,提高了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当学生学习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运动技能,甚至连相似的动作都没有接触过时,他们就极易产生恐惧的心理,这不利于掌握新的运动技能,导致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是技术迁移规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才能有效促进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

五、结语

篇2

1迁移规律在指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的运用

在制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除了贯彻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外,还要注意教材分布的纵横关系。在教材的纵横关系中就要考虑到迁移的问题。纵的教材关系如:进行标枪教学时,先教原地投掷,再教上步投掷,然后教助跑投掷。因为上步和助跑投掷的握枪、引枪有最后的用力到出手这些动作的基本环节和原地投掷相同,所教后两种投掷时只需把上步或助跑的技术与原地投掷技术连贯起来就行;在学习与原有动作结构相似的新动作时,大脑皮质由原已形成的基本环节或附属环节的运动条件反射即可作为新的动力定型的基础,只需补充一些基本环节或附属环节的运动条件反射,新的动力定型即可形成。因此,指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应尽量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的知识技能,将具有共同因素的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在一起并贯串联系起来,这不仅可以复习旧的技能,同时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技能,达到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后面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发展。

另外,在指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要避免运动技能之间的相互干扰。两种不同运动技能之间,动作技术主要环节不同,而细节部分相同,在学习时它们之间往往产生干扰。如:掌握了单杠挂膝上,对学习单杠的骑上有干扰,这是因为前者要求屈膝,后者要求直腿,动作的基本环节不同,前者干扰后者;如果同时学习某两种技能,而且都没有达到熟练和巩固的程度,这两种技能就容易相互干扰,或者两种技能中有一种掌握的比另一种熟练,那么前者就容易对后者发生干扰,如:学习了跳高起跳(单脚起跳)的技术动作后,对学习支撑跳跃的起跳(单脚上板,双脚起跳)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两种运动技能,结构相似,速度相反,其中某一技能已经相当熟练,要想形成相反的技能动作时,就感到很困难,甚至出现错觉,如:短跑和长跑,两者动作结构虽然相同,但在动作反应速度上对神经系统的要求呈现完全两样的,故产生干扰。

2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2.1讲解、示范中的比喻与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想象,而且还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例如:学习前、后滚翻技巧动作时,教师用球作比喻,启发学生要低头、团身、屈膝使身体接近圆球形,才能像球那样进行前、后滚动。从而使学生心领神会,加深对动作要领的切身体验,加速对新技术的掌握。

2.2组织诱导性练习

2.2.1模仿练习的运用

根据相似的刺激物可以引起雷同反应的原理,组织适当的模拟练习促其产生正迁移,诱导学生逐步的学习并掌握教材。例如:在铅球教学中,从徒手原地正面推铅球动作―徒手原地准备姿势(蹬、转、挺、推、拔)的最后用力―滑步推球的模仿练习,对诱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推铅球技术有帮助。其生理机制就是,通过模仿产生迁移,诱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教材。

2.2.2分解练习的运用

为简化动作的掌握过程,教学中常常把完整的动作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按部分逐次的练习,最后完整地掌握。例如:在进行排球正面上手传球教学时,可先进行传球手型的练习;其次进行正确击球点的练习;再次进行蹬伸迎拔协调用力动作的练习;最后将以上三种练习串联起来,就会使学生完整地掌握正面上手传球的动作要领。每一个分解练习都给大脑皮层建立暂时性神经练习过程产生了痕迹效应。如果学生个体能正确、熟练地掌握每一个分解练习,则分解练习过程中产生的迁移就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2.3辅练习的运用

辅练习是指为发展某种动作所需的身体素质的练习。体育教学中,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某项技术,而选用一些辅助练习来发展该项技术所需要的身体素质,确实有利于素质和技能迁移。例如:在推铅球教学中,为提高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必须发展学生推球的力量,因此,常常选用一些发展臂力、腕力、指力的练习,诸如俯卧撑、俯卧撑推手、俯卧撑击掌等等,以发展掌握技术所需的力量素质。

3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习的迁移

选择提倡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动作概念,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诱导。由于学生对这些动作、姿势印象比较深刻,因而容易接受和体验,如学习前滚翻时,教师可以用“篮球滚动”来启发学生;要求跳远踏跳的起跳的起跳腿快速蹬离地面时,可用“赤脚踩在滚烫的铁板上”的比喻来提示。语言简练、准确,便于同学回忆,指导自己联系。可见,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前提的。有关的知识技能掌握越多,越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技能的迁移

篇3

关键词:技能迁移规律;体育教学;应用

一、前言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总会产生各种影响,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知识与知识、技能与技能之间往往有许多共同或相似因素,在共同因素占优势,不同因素显而易见时,常常产生正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它往往发生在彼此相似的知识和技能之间。当新旧技能相关联的部分在结构上相似却本质不同时,原有技能往往就会先入为主,新技能常常被理解为原有技能,或者学习者意识到新旧技能间有些不同,但不能具体指明本质区别之所在。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新技能向类似的旧技能还原,从而出现负迁移。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已经形成的运动技能对新技能的形成会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现象。如跳远教材中,学生学会了蹲踞式跳远后,再学习挺身式跳远,助跑、踏跳与落地动作可以完全照搬,学生一点即通(正迁移),而空中挺身动作则要明显受到“蹲踞式”的干扰(负迁移)。又如技巧教材中,学生学会了后滚翻后,再学习直腿后滚翻,中部的滚动与推手动作可以直接迁移(正迁移),而两头动作则易发生干扰(负迁移)。这种现象在运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技能迁移”。

二、什么是技能迁移规律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由生疏到熟练逐渐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根据条件反射泛化原理,相似刺激物可以引起类同的反应。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两种技能刺激物和反应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对人的心理有共同的要求,就可以产生相互的迁移;如果两种技能刺激物和反应方面有不同的成分,对人的心理又有不同的要求,它们之间就有相互干扰的可能。两种技能在刺激物和反应方面有共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这些因素是两种技能可能发生迁移和干扰(正负迁移)的基本条件。因此,认清技能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我们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各项动作技能的正迁移,避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负迁移,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快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技能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用

1.合理地组织安排教材,把同类和类似的教材安排在一起,逐步实现教材最优化,容易让学生发现教材的公共因素,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的认识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与教师的教学过程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编写教学进度和安排技术教学顺序时,对技能迁移要有一个总体和系统的设想。合理的教学顺序应在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和每堂课的安排中体现。在学年、学期计划安排时,应使各项教材前后衔接、逐步提高,并使各项教材之间互相促进。在每次课的安排时,要精选教学内容,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相似的技术动作尽量安排在相邻的位置教学,使其获得较大的迁移效果,而把那些刺激相似、反应不同的有关技术尽量错开安排,以避免或减少它们之间的互相干扰。如在篮球教学中,先教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紧接着学习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就有利于两种技能的相互迁移。而行进间双手胸前投篮的教学应与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错开安排,以利于学生在初学阶段较快地掌握技能,这对他们后一阶段的学习将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有负迁移因素的教材之间的关系问题,对这类教材,在每节课或者相邻课之间的教材搭配时,不要同时出现。因为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一种新的动作技能时,必然要同已知的熟悉的知识、技能进行比较,对新旧知识、技术、技能加以辨别,而这种辨别只有在已学到的知识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之后,才是清晰、有效的,否则这种辨别易含糊不清,产生混淆和干扰。例如,在一堂课中把急行跳远和支撑跳跃这两个内容搭配在一起,或放在相邻课中,就会由于它们在结构上相似和在“助跑――踏跳”上矛盾,而导致学生难以对一个技术达到“概括”的程度,也难以深刻理解两个技术的关系,就容易产生干扰。

2.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指导

迁移现象是否发生,首先取决于新旧技能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共同的成分越多,一种学习就越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迁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比相似的学习情境,挖掘它们的相同成分,以创设积极的迁移氛围,继而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正迁移。

在体育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指导,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能对学生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运动技能的掌握,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作用。比如,在教学开始阶段,可采用降低速度、缩短距离,减小动作用力与动作幅度,降低难度和采用分解诱导等多种方法,对动作的难点与关键环节进行强化刺激。同时要注意所采用的练习要与正式技能的刺激反应相似,符合内在联系,并做到逐步提高。如篮球教学中的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动作,初学时动作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徒手三步上篮模仿练习,自抛自接三步上篮,慢运球三步上篮的分解法教学,在学生初步掌握分解动作的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完整技术练习,这样不但缩短了掌握完整技术的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由于迁移往往呈现双重性与复杂性,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各项运动技术动作之间存在着相似或相关的技术环节,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例如,篮球教材中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与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之间的技能;田径教材中的投掷手榴弹与投掷标枪之间的技能,它们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抽象概括,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可以为学生原有技能的迁移创造有利条件,使学生更快、更容易地学会新的技能。

3.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概括能力

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学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而概括则是揭示本质联系的结果。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越强,解决新问题时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越高,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越强。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取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这就要求学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去分析、理解和体会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其理论和动作熟练地说出和做出。学生对已学技能的内涵和动作原理理解得越深,就越能运用自如,也就越能引起迁移。“一个优美娴熟的动作往往就是一个高质量的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加深对技术原理的理解,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不同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本质差别,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促进动作概念的掌握,并引导他们分析新旧技能之间的异同,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技能的学习中较好地排除干扰,加速技能的掌握。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通过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有关力学理论,来调整好球出手时的角度和控制好用力的大小,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技术原理指导自己的技术实践。这样不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球的飞行弧度与落点,而且使知识技能前后连贯纵横沟通。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学生的心理积极作用于环境,其认知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影响着学习的迁移。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的学习的正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调整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学习信心、紧张程度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比如在课前认真做好场地布置和器材准备,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又以自己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的态度、热情友好的语言、新颖有趣的组织手段和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课上情绪活跃,富有联想,思维敏捷,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和使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这样就能有利于促进技能的良性迁移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小结

技能迁移规律是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它表现为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或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合理掌握和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技能迁移规律,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方法,也是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体育教师应针对不同项目、不同运动技能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概括能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强化各项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尽可能地避免各种不利于学习的负迁移,对学生顺利地进行新动作技能的学习,加快动作技能的准确掌握有着重要作用。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李建国.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9.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0.

4.莫雷.论学习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6.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体育课 心理活动 教学质量

一、前言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活动能力获得全面发展。通过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以及基本的保健知识,让学生懂学会体育运动的方法。现如今,体育文化知识既是锻炼身体的需要,而且又是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基本需要。所以,体育教学是中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对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应用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并希望在今后中职学习体育课应用心理活动规律方面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二、充分应用心理活动规律,激发学习动机

1.利用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动机是积极性的核心内容,对学生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两大类: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指的是和体育活动有直接联系的动机,针对的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作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然而,直接动机不能维持时间过长,只要满足了需要就会立即消失。间接动机指的是因学生的意志或者是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主要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直接动机相比较来看,间接动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动机转变为间接动机上来。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和我们所期待的正好相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选用一些和学生心理发展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够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动机。

2.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兴趣是感情与情绪状态的融合体,特别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当人们对一些事物产生兴趣时,往往会集中所有的精力而专心去做某事。在实际生活中,如果经常注意某一事物,那么将会对该事物产生兴趣。如学生在听到体操音乐时,很容易对表演引起注意,而当看到运动员做出惊险的动作时,那么就有可能会对体操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方法都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表扬和批评、正确示范等。只有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具体方法

1.注重思想教育。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体育学习与锻炼身体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主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学习体育的习惯,从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纪律、团结合作等教育。不能将中职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应该教学中始终向学生灌输思想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2.完善教学内容。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事物所吸引,从而转移注意力,而且经常会出现违反纪律的现象,通常教师会责备、训斥学生,然而,这些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实上,注意力和兴趣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兴趣越大,注意力就稳定。所以,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大纲教学的要求,考虑体育器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正常的选择教材,要充分体现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是学生所感兴趣的,然而有些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同时还要学习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只有全面学习,才能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然而,这完全不是根据学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学生必须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教师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轻松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中职学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教师应该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学习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所产生的学习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能够使注意力非常集中;学生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往往学习的情绪不是很高,甚至会厌倦某项体育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当遇到困难时,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努力克服困难,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同时,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中职体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红.运用心理活动知识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4).

2.安海波.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J].科技信息(科技教育版),2006(1).

篇5

关键词:小学教学; 规律; 题型种类; 归纳;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1小学数学应关注“寻找规律”

1.1“规律”是大自然的必然存在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其所需的技术支持越来越高,越来越严谨,数学作为其他科学的技术支持越发重要,通过数学所开发和培养出的能力更为重要。其能力主要表现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逻辑思考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等,而通过小学教学中的找规律可以从基础培养开发以上能力,找规律是意识的开始,任何新事物的出现,任何科学方法创新,任何真理定义的论证,都是有规律的发展而得到的。

1.2 “找规律”在小学数学中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是各种能力培养和开发的黄金阶段。而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展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数学"找规律"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思维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但教师在教授"找规律"这一环节时,不能只重视知识的填充和建设基本思维框架,应将重点放到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上,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此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2.小学教学找规律的题型种类主要体现的方面。

2.1数字题型规律的体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由简单的直观图形所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将数字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将数字排列,这一类称为 “序列类”。第二,将数字进行一定标准下分类,这类数字通常是按一定规律分组出现,称之为 “分组类”题目。第三,将一系列数字罗列出来,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字进行组合,并且,下一数字的出现由前几个数字通过运算出现;第四,是根据某种相对固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数字的错序排列,数字按一定的个数排列出现;第五,将未知和已知数字放在一起,通过已知数字来寻找未知的数字,寻求未知数字的这种方式类似于古代数学“杨辉三角”这一做法。

2.2以图形与生活物品进行规律的学习

以图形进行规律的查找,通常通过以下几类方式。第一,按图形出现的种类和顺序依次排列,第二;按图形的个数依次出现。以生活化题型进行规律的寻找,则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种。生活化题型一,钟表指针所指钟点,生活化题型二;节日庆祝摆放有顺序花篮或插放彩旗,生活化题型三;学生按性别排队,生活化题型四;大型会议桌种类摆放,生活化题型五;超市物品放置。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大多会将以上题型种类可以与小学数学任意知识点结合。

3.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存在的误区

3.1教学套路陈旧影响学生对新规律发现

教师教学方式的老化,对新事物新题型的否定。教师往往按部就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去创造问题,这就影响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机会,阻碍学生思维的超前发展破坏了学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能力。学生家长自认为找规律简单,没有重要性,不鼓励学生学习研究,得过且过。学生没有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回避。

3.2教学缺乏发散思维的拓展

有些找规律题型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发散性的题目不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材可以提供一些开放性的训练题,通过对呈现信息的选择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盲目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实质的教学方案,教学偏离生活化。

4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规律”探寻的教学思考

4.1小学数学找规律的应用技巧

“找规律”这个课题,究竟该怎样上,我认为教学“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立足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先让学生弄清规律的概念,自主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去发现规律,掌握寻求规律的方法,突出“找”字,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使其所学的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不同的规律。学习与教授小学数学中的找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可以满足学生数学的推理,计算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探寻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依托具体内容逐步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各项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快乐与力量,增加学生创造成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受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享受学习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设一个更高的要求,并奠定基础。为日益发展的各类科学助跑。

4.2小学数学找规律带给教师的深刻思考。

数学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关心的学科,也是造成学生整体成绩差距过大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令人堪忧,出现一系列较为突出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要求教师与学生一体化,教师营造数学思考氛围,学生积极配合在此氛围里思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见性提问、学生在此寻找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极好地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习――“学而思”与“思而学”是对立并统一的,思不离学,学不离思。数学是有一定方法的学科,但因人而议,不同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在以贯彻教育教学大纲为基础,针对学生年龄、性格、地域差别等因素制定相符合的数学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段元美. 问题解决认知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小学数学“众数”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2,11:135-139.

[2]宋乃庆,宋运明,李欣莲.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特色探析――以西师版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80-85+183.

篇6

关键词: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习得;实践

一、母语教育及其规律

1.母语教育

既然母语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其首先是一种语言教育,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组织方式、语言的表达与运用当然是其应有之义,它的社会属性则要求其应包含语言内容或者说母语内容对人的教化、育化功能,只有这样,“母语教育”才是完整的,由此可见,母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要大于“语言教学”。“母语教育是指在儿童的语言系统基本形成以后,通过学校母语课程中听说读写等学习方式,以母语的语言为核心包括母语的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所形成的文化的教学而进行的完善教育,……完善人的言语交际能力、促进个体的情感及人格健全发展,同时形成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2.母语教育的规律

习得在语言学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因此,母语的学习天然具有实践性。当然,除了无意识地习得之外,母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有意识地学得。克拉申认为,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显然,这与我们的课堂语文教育是基本一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学生开始在学校接受母语教育之后,习得这一学习母语的途径便自然停止了,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处理得当,学生可以在学得过程中获得第二次母语习得的机会。

如果说幼年时期的习得主要是习得母语口语的话,那么学校“语文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使儿童汉语水平向‘书面化’、‘规范化’、‘文学化’的目标前进” 。既然习得是学习母语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母语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母语书面语学习和实践环境,实现母语学习的非自然习得?这些非自然习得的方式包括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利用课堂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等,从而实现学得与习得的互动,获得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当下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阶段技术化的教学取向

母语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语言,其教学过程中当然具有语言工具性的属性,但也正是因为它是一种民族共同语,它又必须要具有传承民族传统与文化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现代语文教育中常常提及的人文性属性。但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是围绕考试来进行各种应试技巧培训,而忽视了学生母语运用能力和对母语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学生被束缚于对语言形式的技术主义的分解和训练之中,触摸不到母语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的时候,他们也就难以对母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获得深刻的认同了。

2.高等教育阶段边缘化的学科地位和延续性的教学方式

母语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体现为大学语文的教学。但是大学语文却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尴尬:

一方面,大学语文的地位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十分边缘化的危险境地。无论从学时分配、师资配备还是课程地位来说,都处于非常边缘化的地位。学时上,往往只有32-36学时;师资上,往往没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多是由文学院或中文系的专业课教师兼任;课程地位上,很多学校没有赋予它必修课的地位,而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有的学校即使将其作为必修课,但只针对部分学生开设,甚至有很多学校根本不开设该课程。

另一方面,大学语文在高校里常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主要原因是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高中语文有很大的相似性。教学内容上,往往还是针对某些具体的篇目进行解读,与高中相比并没有太明显的差异,学生对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信息依然没有形成有效的理解和接受。当然还有一种是按照文学史或文化史的序列来进行内容编排的,但一来大学语文的课时量不足以将这些内容讲透彻,二来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同样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上,虽然不再是对文章进行肢解式的训练,但大多也还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层理解和审视。

另外,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言基础没有打好,高等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又侧重于人文性的熏陶,导致了学生的语言学习出现了断层。没有良好的语言基础,文化的浸染功能同样难以实现。

3.缺乏真实有效的母语实践

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我国的母语教学中都存在着重视理论灌输,轻视语言实践的倾向。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有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的存在,导致了实际教学中重考试、轻应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更多偏重其思想性人文性,导致教师具有很强的灌输(或者启发式的灌输)冲动,再加上课时有限,高等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相对松散,自然就更加难以实现母语教育的实践性教学。

但是,如前文所说,母语学习天然地具有实践性。学生从实践中习得母语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在理论中学得母语的效果。它是对学得的巩固和提升,因为母语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语言,习得母语的过程也是习得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精神实体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脱离了母语实践,那么这样的母语教育一定是有问题的,也一定会出问题的。

三、母语教学的对策

1.认清母语教育的性质,建立一体化的母语教育体系

母语教育既是一种语言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这就是母语教育的基本性质。但我国当前的母语教育实践在应试体制之下往往二者都做得不足。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却并不注重语言的结构、形式及组织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进行文化教育却又往往变成了生硬的道德说教。

我国母语具有很多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如以字为单位,字又是音形义的统一体,音又有四声,义模糊丰富等。这些特点使我国母语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此基础上兼顾对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对母语中蕴含的文化、思想等有一定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性地培养学生对母语本身的热爱和尊重。高等教育则阶段主要是从思想和内容的角度,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因此,在制定母语教育的课程标准或者体系建设上,就应该有一体化的整体架构,而不是实行各自为政的课程标准。

2.重视母语实践,创设真实的母语实践环境

母语是从实践中习得的,也应该是用来实践的。当前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母语教学脱离了生活实践,使他们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进而便会产生疏离感,甚至排斥感。因此,我们要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取得有效的母语教学效果,创设真实的母语实践环境便非常重要。创设真实的母语实践环境,既可以是创设真实的问题,也可以是创设真实的母语交际环境。

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关注度往往与社会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生活关系越密切的,越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也就越容易获得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我们在忧叹母语地位岌岌可危、外语地位咄咄逼人的同时,也应首先反思母语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严重脱节。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未来更有建设性地改进我们的母语教学,才有可能使母语、母语教学和母语教育获得广泛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晟宇.母语与母语教育[J].长江学术,2006(03).

[2]荣华.汉语母语教育意识的觉醒——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

[3]张鹏举.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学习方式转变[A].转引自王和平.论母语教育及其文化的价值与建设——母语教育,我们丢失了什么?[J].教育学报,2007(03).

[4]魏占峰.母语习得论[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Z2).

[5]袁湛江. “三点式”阅读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6(01).

篇7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无意注意 教学效果

中职英语课上,往往是教师讲得筋疲力尽,许多学生却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教师总希望学生能认真听讲,积极地开动脑筋,接受知识,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然而,这一良好愿望却难以实现。那么,怎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呢?

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无意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同内部的主观因素和外部的客观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主观因素是指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人的情绪、期待、健康状况;客观因素是指刺激物的强度、变动状态、新异性等。无意注意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因素会使无意注意发挥积极的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则干扰课堂教学的因素会使无意注意产生消极的影响。根据这一规律,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将学生的无意注意集中到学习上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目标集中,直观呈现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的,它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的因素,又可以成为学生分心的原因。为了防止消极的影响,教师应首先刻苦钻研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高度集中,并具有指向性。其次,将总的教学目标化难为易、化多为少,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可借助板书,用对比性的排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鲜明的色彩差别强化学生的记忆。如:在复习现在进行时态与过去进行时态区别时,可在黑板上这样板书:

They are reading now.

They were reading at eight yesterday.

这样,学生对两时态的用法就一目了然,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逼真的情景。如在学习Unit 1 “Nice People,Nice Places”时,教师就播放各地风景名胜的幻灯片,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图像,加上纯正的英语背景介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牢牢地吸引了注意力。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效果远远优于常规的语言描述。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

1.教师仪表要端庄,教态要得体,教学动作要适当。讲授词语和句型时,可借助某些夸张的动作吸引并集中学生的注意。教师圆润、响亮、准确、清晰的英语口语,抑扬顿挫的语调,工整漂亮的板书和广博深厚的知识,幽默生动的语言也会集中学生的注意。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应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善于利用体态语言和表情;是富有才华的导演,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是优秀的乐队指挥,统领得当,指挥得法;是精明的广告商,用最少的时空表达最吸引人的内容,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愿学、乐学。

2.教师要慎重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上课时,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件常常会导致学生分心。教师要善于运用注意规律加以处理,从而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例如,课上一位学生的几本书掉落在地上,发出很大的响声,学生们感到吃惊,分散了注意力。笔者等那位学生把书本拣起来后,没有马上开始讲课,而是先稳定了学生的情绪,然后问:“同学们,刚才课讲到哪里了?”学生的注意一下子就被引导到原来的教学内容上来了。

3.教师要用得当的方法维持课堂秩序。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会开小差,玩手机、做小动作等。这时不能用指名批评、大声提醒、敲黑板或讲桌等不适当的办法,这样做反而会让他们成为教室里的注意焦点,反而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得寸进尺,而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就分散了。对此,教师要以不太引人注意的方式处理,可采用短暂停顿、提高讲课声调、利用巡视课堂之便给予轻声提醒等办法,或者在讲课中把学生的名字带进去,该生自然会得到提醒,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不会觉察出什么问题。如:“大家看黑板上的短语,都看到了吗,小明?”这样不但使该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学习上,而且避免了其他学生注意的分散。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基础确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有新鲜感。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创设悬念。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如同看电视连续剧一样,看完了这一集,总想了解下一集的内容。英语教学也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悬念。如在学习Unit 8课文Ford Motor Company时,笔者问:Who is Ford?让学生猜测课文相关信息,这样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再问:When was Ford Motor Company started? 这样,通过创设悬念,学生就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实践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而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而培养的。每当到了西方的节日,笔者都要求学生带庆祝节日的工具,按西方的风俗和学生一起过节。如在复活节时,笔者让学生每个人带一个熟鸡蛋到课堂上来画彩蛋,画好后,让他们拿着鸡蛋围着教室走一圈,走到自己的好友身边把鸡蛋送给好友,同时要用英语说一句祝福的话。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3.穿插游戏。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多种形式的游戏穿插其中,如自编英语场景对话、播放英文歌曲、课前值日报告等。这些游戏能创造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4.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利用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语言练习。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引导他们分角色进行表演并进行评比。学生热情很高,效果很好。

5.课堂竞赛。课堂竞赛可以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紧张但不疲劳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形式有:书写比赛、听写比赛、查词典比赛、英语歌咏比赛、英语智力竞赛等。只要教师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学生的注意力就一定能高度集中,并产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四、掌握学生的情绪,控制注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全班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有位学生英语基础特差,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打瞌睡或跟同学说话。笔者就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主动接近他,同他交流后得知,他在初中多次考试中连遭失败,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心里有压抑感和厌学情绪。笔者就对他进行英语学习心理疏导,经常在课堂上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积极鼓励。他的英语读得较好听,早自习就经常让他领全班同学读,他感到老师在帮助、关心他,慢慢地改变对学习英语的态度,课上注意力自然集中到学习上去。

期待的事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期待的情绪,控制他们的注意。比如,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在向学生说明了本课的教学安排后,可以告诉他们在课的结尾阶段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让学生心中有一个“盼头”。可以说:“如果进行顺利,我可以让你们在课堂的最后阶段看电视新闻或者到图书馆去,也可以让你们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这样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喜欢讲话的学生也会有所收敛。

五、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

符合人的兴趣,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刺激物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首先,教师要根据班级不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兴趣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难易要恰当,让每个学生每一天都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便会信心大增,对该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要因人而异,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性,批改评分的要求要区别对待,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从而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

刺激是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是增强课堂效果的前提。只要我们充分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影响,就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增强中职英语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规律;小学生;外语教学;课堂效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7-01

一、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现状

从小学增设外语课程是近几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根据世界形势发展及国民素质提升需要而迈出的重要步伐。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下形成的以灌输为主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小学生心理特点,背离教育规律和要求,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下的外语教学,成为阻碍小学外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加以分析,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以教师为中心,实行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这是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但它却隐含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也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内容偏于抽象知识。课堂上讲解英语音标、句型甚至语法等抽象知识。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接受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大,学起来非常累,而且达不到效果,时间一长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与信心。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纪律,学生自由空间小,压迫感强。

(四)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陈旧的教学手段必然降低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

二、利用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在学习中是很有效能的一个因素,它能够大大地促进学习。要有效地进行长期有意义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的意向、愿望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学习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一,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第二,学习动机还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最后,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生所取得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越强的学生,其学习成绩越好。

(二)适当激励满足学生自我价值肯定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外语学习的长效性。

老师应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法,把外语课与活动课相融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外语。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适当的竞争性游戏,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采取加减分数、抢得红五星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类活动还能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情感教育,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开展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观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决定如何学习。

著名外语教育理论家章兼中在《外语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学过程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树立学生是外语学习主人翁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耳听、眼看、动脑、动手的学习活动,掌握自辨、自治、自理、自学能力,知识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情感,从而使学生达到德、智、体、美、劳和个性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了解小学生注意力特点,合理安排外语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

从学生的生理发展看,年龄决定其注意力稳定期的长短以及精力旺盛期的久暂。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稳定性差,很容易分散。

作为教育部门的领导及老师,必须做好每天课时数的安排,考虑到每节课授课内容的多少及难易程度。一般来说,每节课的前半部分时间,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一些,理解力要强一些,后半部分时间精力会分散一些。因此,教师应抓好前半部分时间这个“黄金阶段”,按学生的生理发展规律,不要让学生到后半节课的“疲劳时间”去处理难点问题。

三、结语

小学外语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根据教学规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在保证外语学习的长效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能,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篇9

一、紧扣教材,倡导运用多元化资源途径

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掌握和语言表达运用技能情况。而教材则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摇篮”,也是考查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市的中考命题要求“每题都要能在书本找到原型”,让学生在答题中能有似曾相识之感。

但对于教材的运用,还应该注意多元化拓宽资源使用途径。教材无非是个样本,如何造样本来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图像,需要教师去深思。首先,应该多学习教材,让学生能够从教材中积累丰富语言文化知识,打牢知识基础。其次,深入挖掘教材中健康向上的素材内容,让学生能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语言运用自觉主动性。再者,充分运用好现代学习工具,像多媒体、网络媒体、英文报纸杂志,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学习认知工具载体。最后,教师应注重提炼近三年以来本市在中考英语命题中与教材相关的试题,多以发散性思维来拓宽教材学习运用途径。

中考英语命题要求紧扣学科性特点,不能出现要依赖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问题的考点。从教材中挖掘考点,更能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南通市2013年中考英语试卷的两篇阅读理解都能从《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中找到“影子”: A篇的话题与 Unit 4-6 中的慈善活动相关;C篇中的维他命有关阅读与7A Unit 4 Food的Main task中的healthy eating相关。“短文填空”中的自驾游的话题与8B Unit 2 Travelling的素材相似。由此可见,教材学习并非照葫芦画瓢,而更多的应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的资源学习途径来丰富学习内容。

二、贴近生活,倡导运用开放化教学模式

任何语言学习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英语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够 “学会用英语做事”,鼓励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分析,我市的命题更多注重融入生活化的元素。以书面表达为例,南通市中考英语书面表达话题2010年是“参观世博”,2011年是“健康成长”,2012年是“生活的变化”,2013年是“我理想的高中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命题贴近生活,本身就体现了“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体现人文化”的课程价值理念。以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或家庭生活紧密联系为原则,贯彻于试卷的所有题型的选材中,也是中考命题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见,英语教学不能仅要求学生能够会背诵词汇语法、课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探寻有关英语学科的内容。一方面,教师应多关注西方人在生活、文化、科技、风俗民情等方面的资料,多为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素材,同时,要能够紧扣教材表达内容,让学生加以了解;另一方面,多布置一些学习探究任务,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内容,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开放性学习过程中增强表达认知能力水平。这种开放化教学,能将课程学习内容融入多样化学习过程之中,突破传统课堂教学限时定量的不足。

开放化教学更多注重从生活中找到学生的学习触发点,让学生能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自觉主动性。开放化教学,主要要求教师能够从学科学习特点出发,多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寻找多元化教学渠道和途径。例如,南通2013年中考书面表达题中My ideal senior high school的话题及部分内容与7A Unit 2 My day的Reading—School life 和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School lives中的学习内容相关。对于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生活,教师更应引入开放性教学理念。多引导学生根据学校生活体验实际表达“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并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国外中学学校生活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搜集有趣精彩的有关学校生活片段,让学生能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悟课程学习内容。从课程教学中突破课堂限时定量的束缚,更利于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能在体验英语与生活的千丝万缕联系中有滋有味地学习和使用英语。

三、突出交际,倡导情境探究化交流运用

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学习和使用英语。“倡导英语为交际服务的理念”是2013年中考英语命题传出的内涵意义。以“单项选择题”为例,共15道题,其中8题以对话形式出现。这样的命题思路,更多体现了课程教学理念和英语工具性的基本特征。

鉴于命题的交际性,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交流,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体味语言运用规则。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特别是关注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的深层含义,走出机械化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有主动探究的愿望。其次,多注重情境的创设,多以轻松自由、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活化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再者,突出探究过程化,引导学生在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引导下,尝试通过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角色表达等方式来深化课程学习内容。最后,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多给学生微笑和表扬,让学生能够真正尽情释放自己的潜能,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情境探究和交流更多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作用。特别在课程学习重点内容“Reading”环节教学中,突出以话题为中心,语篇为主线,引导学生围绕所获得的信息展开听说读写。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A lucky escape”的教学中,不妨建议学生在整体理解并表达主旨意图的基础上,就主旨大意的表达来开展同桌交流,围绕“Why did the escape ‘lucky’?”来相互表达交流。可就文中的“细节判断”和“逻辑推理”来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建议学生就“What did they do?”和“Why did they escape?”来相互表达交流,以帮助他们深化认知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表达交流的基础上,更应该多为他们创设与阅读学习相似的情境氛围,帮助学生带着思考探究来表达和讨论交流,将阅读感知过程转变为表达运用过程。

四、关注发展,倡导过程化实践活动运用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特别是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外语的过程不再是一个枯燥地背诵和记忆的经历,而一个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过程,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全面素养提升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更多体现了尊重人的发展的学科理念。

命题关注发展,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始终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活动的引领来丰富学习思维认知。实践活动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内容,让学生快乐感受英语,享受学习的成功喜悦,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形成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从阅读理解到书面表达,无不融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技能的关注,体现了“教学生学会生存”的生本主义。这样的命题思想,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多关注学生学习认知和表达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学习思维和方法,促进知识技能内化生成。教师应多将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语言表达交流的实践过程,让学生在表达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知不觉地掌握相关知识。过程化的实践活动运用,更是丰富和优化课程学习资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倡导过程化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更多关注语言知识的拓展延伸运用,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敏锐捕捉学习信息。按照中考命题思路,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实践,多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来活化学习内容,让学生的鲜活思想和鲜明个性融入语言表达过程之中;多鼓励学生通过英语手抄报来展示自己的才艺,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展示平台;多为学生举办英语学习沙龙、联欢会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探寻语言运用的规则;多让学生欣赏英语原声大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能够开动脑筋,体验原生态的语言表达内涵之美。英语教学过程化的实践活动的运用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最直接考验。

如前所言,中考英语命题以考查学生语言知识掌握和语言技能运用为主旨,凸显试题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开放性特点。所有考查评价都以课程标准和《中考复习指导》为基础,严控“四度”(信度、效度、难度、梯度),突出情境化引导、差异化发展、综合式运用,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角、课外学习的体验者。从中考英语的命题规律中探寻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轻松教授和愉快学习的有效助推剂,值得我们所有英语教师深思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素萍.基于课程标准的中考英语阅读测试效度检验[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朱彩霞.透视中考作文,谈初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4]闫美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观念的转变[J].学周刊, 2011(9).

篇10

一、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凸显的问题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走进初中课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问题也凸现出来,就目前而言,可将其分为两类:

问题一:课堂教学存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现象。虽然说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园丁,但是过度的讲授知识而不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常常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强调以及题海战术。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学生并没有主动参与,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发挥。

问题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初中的教学始终围绕着中考这根指挥棒,让学生在中考中获得更高的分数成为初中教学尤其是后期教学的主要任务,严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教师过多地讲解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而忽视学生提取知识信息以及对知识点的处理,很难让学生对英语形成一定的运用能力。

二、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具体方案

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可以综合考虑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习参与学习

教学中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中采取有效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将学生引入知识学习的殿堂。在课堂导入时,从多个方面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能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英语的学习。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试想:如果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对老师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怎么可能平心静气地接受老师的教学讲解,又何谈和谐课堂,又怎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呢?因此,必须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建立自信心和主动意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主动自觉地学习语言知识,并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最终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

3.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需要课堂组织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学方法就显得特别重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选择,诸如听录音、做游戏、演讲、搞表演等,采用哪些方式方法,教师应精心安排。英语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因科制宜、因课制宜、因人制宜地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结合学科的特点,将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为课堂注入活力。只有选择好正确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高学生复习效率

复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要达到巩固并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做好两方面:一是加强复习的计划性,根据复习的内容和复习课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针对初三毕业班时间紧、任务重的状况,详细地写出复习课教案,并注重复习内容的联系性,把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二是注意复习课的针对性,把复习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以及常易出错或失误的内容方面上,努力做到有的放矢,把一般复习和重点复习结合起来,通过一般复习重复已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而重点复习则针对学生容易混淆或感到困难的项目进行重点讲解并着重进行复习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