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对构建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所涉及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进行了研究。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发展,除了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外,也先后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体育教学观念。尽管每一种教学观念都代表了当时的新思想,并赋予新的内涵,但是,无论是技术教学观念、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增强体质教学观念、快乐体育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教学观念,还是终身体育教学观念,都未能脱离强调运动技术技能学习与培养这个中心,都未能形成学生接受体育要以健康促进为目的的观念。所以,造成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学校体育教学方法过于训练化、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过于技术化,学校体育成了竞技运动的翻版,突出了学校体育教育以项目为中心,摒弃了学校体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偷换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由此而导致了学生经过12年的学校体育教育,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发生,出现了2000年《中国国民体质调查报告》显示的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
为了克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系列间题,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分别制定和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这是21世纪初指导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根本依据,也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必须进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员令。如何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新颁文件的精神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建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就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从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方面,对公共体育课程的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力图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重构。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促进功能,凸现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达到学校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点问题
以人为本,构建“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必须以现代课程论、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以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三维健康观”为切人点,从影响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师资建设等因素人手,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够完成。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平台,就必须首先对新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完整的系统分析,找到影响整个构建过程的影响因素,即重点问题。通过专家座谈、文献分析等方法,笔者认为,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主要有:
1.1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历史与现状的比较分析。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形成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报告,即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知道改革的目的、重点等影响改革的关键性问题,为新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明确方向。
1.2对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行详细解读,进一步认识新旧(教学指导纲要》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颁《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质,使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具备扎实的理论依据。
1.3以“健康第一”新体育课程思想为指导,展开关于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区别与联系的研究与探讨。虽然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多,但研究结果还没有得到公认,大部分的研究都容易陷人“非此即彼”的两极境地。理清学校体育以健康促进与竞技运动以成绩为最高追求的目的差异性,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平衡,是形成学校体育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新理念的必然,也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必要环节。
1.4通讨对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进一步认识和拓展,明确学校体育课程的运动参与意识形成、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健康三维观”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使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
1.5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重新搭建学校体育课程结构。要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形成体育课程结构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模式,扩大体育课程的结构范畴,为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改变大中小学竞技体育内容一贯制的现象,在异化竞技体育内容的前提下,使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得以继承和发扬,使娱乐休闲体育内容得以引进和吸收,使健康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融于体育课堂。使学生的健康知识得以丰富,健康行为得以养成,体育欣赏水平得以提升,体育锻炼兴趣得以有效培养。
1.6改变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固定化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研究设计保证课程目标实现和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体育课程组织形式,在充分体现“三个自主”教学组织原则的前提下,从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体育必修课、选修课和俱乐部不同方式的搭配与衔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体育锻炼学生个体的需要。
1.7进一步研究探索适合新的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系统式教学方法”,机械地搬用了竞技体育的训练方法,忽视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从另一个角度讲,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又过分重视了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系统性学习,经常看到学生不学三步起跳,就不教三步起跳后的落地,更不能先学起跳后的沙坑落地和腾空步练习,只能使学生学会了这些基础性的练习后,才让学生学短距离助跑,然后,再学全程助跑和脚步丈量等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的确创造了这些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运动员到运动场上比试高低,而忘记了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是为了学会生存、促进健康。尤其令人费解的是体育课上教师习惯地把运动训练的“三从一大原则”原原本本地搬用过来。鉴于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产生的一系列弊端,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基础上,探究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体育课教学方法体系。
1.8教育部新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倡导的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方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为此,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在上述评价原则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实践建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突出体现对学生学习锻炼效果和过程的评价,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强调激励和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之中;突出体现对体育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等)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的评价;突出体现对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综合性评价。
1,9新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必将带来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一系列新的问题。怎样使体育教师跟上时代的要求,完成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实现由“教练员”向“教育者”的观念和教学行为转变,制定什么样的现有体育教师培训方案,等等。研究探索影响体育专业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问题所在,从根本上和源头上解决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教书育人所需要的能力巫待加强等问题,都将是新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环节。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观;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教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1.012
体育课程是高校公共必修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体育课究竟是竞技体育教育还是健康素质教育?几十年来,国家的体育和教育系统从上到下都没能很好解决。体育双轨制一直是竞技体育单挑大梁。《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①(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旧的惯性依然给力,新的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虽然《指导纲要》本身就有一些行政化痕迹,存在些许和教育实际脱钩、难以量化、操作困难的缺陷,但毕竟向改革迈出了艰难的一步。其方向性是明确的。本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指导纲要》的教改要求,从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着手,提出树立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观和指导思想、提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以及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等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教改提供参考依据。
1 树立新的高校体育教育观是新时期的新任务
1.1 高校体育教育观
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应该是研究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等规律的立场和观点。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其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目的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1.2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1.2.1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高校体育教育的体育和竞技体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完全“不搭界”。 当然,这里说的不是广义体育(即大体育),广义体育被认为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即所谓的小体育等,用一个概念难以界定。如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取得优异成绩,与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有本质不同,目的取向完全相反。而高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高校开展的一项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其目的不是争金夺银,而是通过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培养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在身体、情感、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获得益处。
1.2.2《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高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的。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是怎样来实现其教育目的?《指导纲要》第一条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②可以看出高校体育课程是通过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来达到其目标的。《指导纲要》的目标就是高校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的。
1.3 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
1.3.1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对宏观层面的调控更迫切
《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且不说施行当初其部分内容就被质疑,仅施行这些年来就有许多需要“突破”的框框。这里仅举两例:
首先是课程目标中的基本目标部分内容:1.目标不能虚构:“具有健康的体魄”,难道高校学生一律不招收眼睛近视的学生?2.目标不能跨时空:“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可以传授正确知识,不能保证学生一辈子都正确;3.目标不能跨界:“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育课程无法考核学生的生活态度乐不乐观。
其次是课程结构:1.难以计划的课程结构:“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③高校每年都制定课时计划,那么这类人数众多的课目要纳入课程结构,怎么规划和实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2.难以实现的理论教学:“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④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学的目的是“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那么基本目标中“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 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等,是扩大知识面能解决了的吗?上述举例,并不是要否定《指导纲要》,而是要客观地看待问题,实事求是地来研究和解决问题。《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年,其本身可能还有改进的需要,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呼吁新的《指导纲要》早日实施。
1.3.2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创新要求高校的积极实践
高校的体育教育,这些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积弊甚多,惯性不止。首先这是由教学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向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主、身心协调发展转变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其次,纵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课程项目,不论田径、球类、体操还是水上项目,绝大多数都属奥林匹克竞赛项目。这些项目其本身就是竞技体育,虽然教学对象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但一样的体育项目、一样的教学内容,想要改革创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反映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多数高校并未脱离体育课程重视运动技术、以竞技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框框。这里我们需要重复,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绝不能混为一团,竞技体育目的的第一位是成绩,是奖牌;第二是金钱,是物质;终归不是健康。这类运动已经逐渐演化为职业体育,成了企业逐金的LOGO,成了类似于明星所表演的节目,成了大众的娱乐项目。竞技体育催生了体育产业,金钱围绕着他们旋转,却惟独不和健康搭边。
《指导纲要》实施以来,许多高校虽然也在探索教改,同时也有许多新思潮,提出不乏所谓的新理念如“和谐体育教学”,“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等”【2】,由于惯性使然,形式多于内容,教材改了名称,内容多是拼凑。
1.3.3树立新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教育观
转型期必然有转型期的焦虑,纵观目前体育理论界,各种理论、各种见解、诸多诉求呈现百花齐放势态,诸多刊物堆彻的各类新名词层出不穷,这是一个可喜的局面。但是,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高校的体育教育观其中也包括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基于新的形势,需要有所创新,但不能脱离教育的对象。《指导纲要》已经明确,通过规定的体育课程,使被教育者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我们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树立。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是必然的,包括理论的创新、确立新的教育目的、建立新的教育体系、设立新的体育课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必然要遵循一个发展着的规律。而这个发展的规律,正是我们要建立的新的体育教育观的立场和观点。
2 高校体育课程教材现状
2.1高校体育教材问题相当严重
《指导纲要》“颁布后短短几年时间,高校就涌现出几十种不同版本的体育教材(主要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3】据王素强对广东、湖北、山东、上海、四川、辽宁的38所高校的体育教材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体育理论教材基本沿用全国或省市统编教材,而实践教材则可谓百花齐放,16.7%使用全国及省编教材,4.3%使用自编教材,79.0%无教材上课。【4】可见,体育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
2.2体育教材的规划、组织、编写和审定程序面临挑战
《指导纲要》第十九条规定:“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大学规模不一,硬软件条件差别比较大,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便是一个难题。
各省和高校有自编体育教材的积极性。这里边如果有很小百分比的辖区和高校如要自编教材,要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困难,《指导纲要》第十九条在操作性上是否可行?
面对高校体育实践教材教学中的79.0%无教材上课的现状,我们不能光在体育教材上规划和组织,也要有应对的措施。
3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
2.1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的目的取向要务实
要用务实的态度对《指导纲要》课程基本目标和课程结构理解和改革创新。比如一个高校有两万学生,大学四年前三年每人参加一次野外训练(如登山、野外生存等),按教学工作日计算,每天就要组织一批(30-40名)学生。这涉及到活动的规划、责任、组织保障、经费、学生负担、活动保险等,是否行得通?课程设计要和行之有效紧紧挂上钩才是务实的态度。如今年清明节期间,北京某校师生三十多人开展野外登山运动被困,警方出动数百人、两架直升飞机去解救,教训极为深刻。
2.2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需要考虑的诸多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课程设计,首先要根据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和《指导纲要》要求的目标,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用或编写教材、设计教学策略以及设计评估等。其次,应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实施,这里要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地域特色、地域气候、传统优势、教师队伍特点等因素。在教材的结构设计上:首先遇到的是技术和理论比例问题。每学期4学时,大学前二年共16学时,这16学时的理论课按《指导纲要》课程结构第八条“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够了,但是要实现《指导纲要》基本目标中五个领域目标的要求,就可能不够。大学这16个学时的理论课,是连续一年上完,还是每学期4学时,哪种模式更利于学生的学习,这又是一个问题。正常情况下,一门理论课,不能拖得时间太长,有关体育保健,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还是早些让学生掌握为好。如果按《指导纲要》“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要求,体育理论课不论从课时量还是连续性上都必须给予重视,并且还要有实验课来辅佐,这样的话,配备专业的理论教师并不为过。从技术课的设计上来看,这里的改革创新就可能更复杂一些,高校体育教育的技术课怎样通过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来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要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注意一个目的两个平衡点:即体育教学技术课要围绕目的“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来平衡体能和技能两个点。体能和技能两个点又不能过度,如果过度,就转向竞技体育的框框里,与学生的健康不利。这是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的问题。这和高校组建运动队的训练性质和目的取向完全不一样。
2.3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教材的选择
篇3
中学体育课“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将受到巨大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化。新体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将体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确立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四个基本理念。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体育——塑造健康体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是对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掌握多少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一、研究目的
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而带来的价值观的激烈冲突,面对现代教育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在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高职高专体育教师应大力提高个人和组织与应付变化的能力。因此,研究影响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因素,设法增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教育改革的动机和能力,关注体育教师,吸收他们参与体育教育改革,这是我们走进21世纪,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也是推动体育教育改革走向成功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借鉴、比较的角度出发对欧美亚部分国家体育教学的横向对比、传统型与俱乐部型教学模式纵向对比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得出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高职高专体育体育教学模式的结论。
1、借鉴:国外体育教学的横向对比
由于政治、经济及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模式在国外高校的形式与实现方法并不尽同,各有特色,主要是受各国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与体育课程目标所制约的,通过对比分析可借鉴其精髓。
2、对比与分析
从各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目标及教学模式来看,其发展与变革主要有下列几点:
第一,各国均把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进行体育道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及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从而使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目标体系趋于完善,内容不断充实。
第二,由于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但其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的核心具有共同的特征:“充分挖掘个体的价值,让每个个体服务于社会。”
第三,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的规范下,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在各国都深入人心,为我国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3、我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
我国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课程目标的确定经过了不断实践、摸索和借鉴的过程,是适合中国国情并且顺应国际潮流的,目前的问题是,在以上思想和目标的指导下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扬弃使之顺应时代的发展。
三、比较: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1、对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评价
传统型体育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
第一,在体育教学价值上,表现为重视功利性价值,忽视非功利性价值。学生主体性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在体育教学任务上,表现为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个性发展,这种教学任务观的核心是“唯书”、“唯知”。
第三,在体育课程上,表现为课程结构单一化,必修课多,选修课少,课程设置又受场地、器材和设备的极大限制,难以满足。
但是,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传统体育模式的合理性因素,如注重基础运动技术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规范化、易操作性等。
四、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对策探索
1、当前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的改革,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增设学生喜爱的项目,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锻炼动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为适应21世纪现代高校体育教育需要,必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其学历层次、专业基础理论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水平,保持知识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先进性。
3、根据研究本文确定新教学模式选课的设计方法为:上一学期期末将下学期开设的课程、任课教师及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公布给学生,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体育俱乐部及教师。每个俱乐部的教学目标均分为A、B、C三级,A级为最低级(即初学者),学分赋值1分;B级为中级,学分赋值1.5分;C级为最高级,学分赋值2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现有水平自由选择各等级,并打乱年级及班级的界限。
4、教学模式设计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教学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因此要严格筛选教学模式设计,以求最优化。
5、体育理论课是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的重要环节。美国高校体育理论课占体育课总时数的1/3,涉及知识很广泛。而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存在着教材体系、课时、教师理论水平偏低等诸多问题。
篇5
关键词:课程资源;普通高校;开发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84―03
投稿日期:2005-07-11
基金项目: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曹莉教授,解毅飞教授。
作者简介:赵吉峰(1977-),男,山东平邑人,研究方向体育课程与教学。
在体育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调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开展对体育课程资源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新课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支持,而且对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促进素质教育进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山东省18所普通本科院校的216名体育教师和20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想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思想资源是指存在于体育教师和学生等人员的头脑中,支配和指导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各种观念。
2.1.1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因素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70.7%的体育教师认为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力度不大,影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见表1。
2.1.2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分析 目前体育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指导思想(表2)。这表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2.1.3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职业应该提供的工作条件前三位是工作环境舒适、薪水高、地位高。众所周知,教育职业是一种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行业,目前体育教师职业的地位和薪水处于一般的水平,现实中的实际情况与体育教师所要求的“三重光环”还有不少差距。可见,高校体育教师对体育职业的价值取向偏高。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积极调整对体育职业的价值取向,摒弃过于功利化的观念。
2.1.4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想观念的分析 1)大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态度的分析。大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见表3。结果发现,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另外,大学生喜欢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高于喜欢体育课的比例,说明体育课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改进,诸如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
2)大学生对高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地位期望的反馈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地位的重要性赋值为7,对体育教师的地位赋值为8,而专家认为这两项的数字实际为5和6(假定分值为10)。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地位的需求与实际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反映了大学生对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有较高的期待。这一数据也反映了一些高校办学理念存在偏差,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应当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热情,重视教师和学生思想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之形成正确、积极的工作和学习态度,树立对学校体育良好的价值取向。
2.2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知识资源现状 体育课程的知识资源以各种形式存在,既有纸质载体如体育教材、体育报刊杂志等,还有感光、磁性材料的幻灯片、光盘、录音带等载体。
2.2.1对高校体育教材的开发利用 调查表明,只有33.8%的高校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深加工,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直接应用,表4表明,山东省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效果较好。
2.2.2对体育教材以外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48%的教师经常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不大涉及教材以外内容的为12%。他们利用体育教材以外的知识资源的渠道(表5)。
2.3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经验资源现状分析 体育课程经验资源是指体育教师、学生等人员所具有的个人或群体经历的总和。其中体育教师的经验是起主导作用的经验资源,他们的经验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体育教学活动中,支配着课程活动的过程。
调查发现,40%的体育教师经常与同事交流教学经验,97.3%的体育教师认为与同事关系比较融洽。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征求过学生意见的体育教师占75.7%。在体育课外,经常与学生交流的占33.3%,有时与学生交流的占46.7%。这说明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比较重视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4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人力资源现状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山东省高校40岁以下的体育教师占81.0%,以中青年为主,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占83.2%,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为1:2.4:3.9:2.5,而较合理的比例为1:3:4:2,山东省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显示,88.6%的高校体育教师认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只有11.4%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多,调查结果表明,职称晋升、继续教育、住房、孩子教育问题是困扰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问题(表7)。因此,要想有效开发体育教师这一核心课程人力资源,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应当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2.5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现状分析体育课程物力资源是指保证体育课程实施的各种具体形态的体育器材、场地等资源。调查发现,67.2%的体育场地和72.5%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需要。75%的高校很少组织大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校外的体育活动,如爬山、踏青、野营拉练以及野外生存等活动,而喜欢到大自然中进行体育活动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7.4%。这说明,高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自然地理环境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较低。
从以上调查与分析中可以看出,物力资源建设相对落后,这反映了在当前高校普遍扩招的形势下,体育课程物力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同时对自然地理资源较低的利用率,表明了部分高校对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起步,还没有利用身边的一些资源来缓解课程资源的短缺。
2.6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时间资源现状体育课是实施体育课程的主渠道,正规体育课时间的保证是体育课程顺利实施,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条件。山东省内98%的高校能保证教学计划每周两课时术科教学的需要,90%的高校能保证每学期2学时的理论教学的需要,73%的高校能保证每学期4学时的理论教学需要。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每学期约4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可见,高校
术科教学的时间能得到很好的保证,理论课的教学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偏重于术科的教学,忽视了理论课的教学,同时又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理论水平修养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山东省高校较多注重了正规体育课时间的开发利用,对于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节假日等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发相对欠缺。这不利于建立新课程倡导建立课堂体育、校园体育、生态体育、社区体育的大体育课程观。因此在保证法定体育课上课时间的基础上,应延伸课内、校内体育学习、活动的时间,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校外的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2.7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2.7.1建立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在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目标导向性原则。首先要明确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认真分析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的特点,从中筛选择优,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保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性。
2)安全性原则。众所周知,体育课程的实施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显性以及潜在的因素错综复杂,一旦掉以轻心,意外事件就可能发生。对于像攀岩、游泳、滑冰、武术等隐含不安全因素的项目必须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安全意识,做好组织工作,为学生的安全负责。
3)经济性原则。应尽可能利用当地条件和优势,就地取材,尽可能地开发利用对当前课程教学有意义的、投入少的课程资源。
4)乡土性原则。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独特项目,如少数民族的骑射、摔跤、各种民族舞蹈,东北地区的溜冰、滑雪,丰富水资源地区进行的游泳、划船,以及其他地方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资源等。
5)主体性原则。要充分发挥开发主体自身的资源优势,比如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自己所内化的经验,自己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2.7.2建立普通高校网上体育课程资源库 1)普通高校网上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系统设计构想。建库目标,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目标是建成一个质量标准化、服务现代化、科学化的资源库,以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为宗旨,形成网络化、多功能的体育课程信息服务系统,成为体育工作者、大学生学习、交流的舞台。
2)体育课程资源库的建库原则应遵循:①便利性原则。便利性原则是使用户登录后能够方便地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功能,而不需重复登录。②权限等级原则。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库面对大学生、体育教师、资源评价人员、系统管理和维护人员等不同的用户要提供最好最方便的支持和服务,并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③开放性原则。资源库是动态开放的信息汇集中心,任何有助于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资源都应能方便及时地放入到资源库中,任何用户在库中对所需要的资源都能进行加工,亦能资源需求信息。④动态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库地建设是一个“缺失一供给一平衡一缺失一供给……”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它和体育课程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3)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系统结构设计构想。①体育课程资源库的管理系统模块。主要包括资源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三部分。其中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具有资源上传、资源预览、资源下载、资源审核、资源查询、资源删除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具备资源库系统的初始化、安全控制、功能扩展接口等功能。用户管理模块主要为不同用户赋予各自的权限,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资源的质量。②体育课程资源库的主体模块内容设计。体育课程资源库主体内容模块应包括:体育快讯、教育理论、课程改革、体育教学、体育科研、师资力量、法规文件、统计数据、教师论坛、大学生天地、体育游戏、在线阅读、校际通讯等。
3 结论
1)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中出现了多种指导思想,按比例大小依次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素质教育”、“掌握三基”、“增强体质”等,表明当前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呈多元化趋势。
2)网络信息资源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师开发利用教材以外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体育课仍然是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反映了高校师生获取体育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3)目前,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着力点依次为体育学习能力(28%)、增强体质(22%)、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21%)、掌握三基(16%)和思想品质(5%)等,反映了高校体育教师在接受终身体育观的同时又忽视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
4)山东省大学生一周中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课外体育锻炼的占7.9%,经常参加(3―4次,周)为19.3%;喜欢参加校内外体育比赛的为38.6%;在节假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为19.2%。表明目前我省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仍较薄弱,高校体育校内外一体化的程度还较低。
5)目前山东省高校有67.2%体育场地和72.5%的体育器材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有75%的高校很少组织大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校外体育活动,而喜欢这一活动的比例却高达87.4%,表明山东省高校的物力资源相对紧缺,且一些高校对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起步。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考
1.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经过十多年探索、研究和改革,基础课程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令人担忧,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效性差,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缺乏有效开发等问题突出,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才能构建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真正目标。
2.阻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深化改革的主要因素
大多数中职学校将培养学生技能作为主要任务,将学生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大力支持对技能相关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重视技能相关课程的改革,却往往忽略了像体育课等基础课程的发展,轻视其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其亦是缺乏足够鼓励和支持,体现在资金投入比例小、缺乏相关鼓励政策等,导致了体育设施资源严重不足,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教师等相关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举步维艰。
2.2 教学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尽管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有关规定,但受思想观念、师资力量、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中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脱离不了传统课程内容架构,仍多以田径和游戏为主,虽然在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逐步增加了网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但总体来讲,以当前的现状,仍然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3 学生缺乏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学生自身具有好动、好胜、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课,但是自由活动的体育课,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不重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主要原因:(1)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够,对体育课不够重视;(2)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时会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过度强调注重教法,忽略学法;(3)家庭的溺爱也是学生缺乏上课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多数的孩子在家都是娇生惯养,体育课是要求有一定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以身体运动的形式开展的,而多数学生在家里养成了怕吃苦、怕困难的坏习惯,以至于他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2.4 体育课程综合评价标准执行不力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对中职学校各年级的体育成绩评价标准,但由于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等对这一评价标准的片面认识,导致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不能很好的实施,而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教师往往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或完全取决于教师的评价,体育课程的综合评价成为了一纸空文。无法发挥评价所应发挥的重要功能。
3.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思想上重视,加大宣传和指导的力度
学校应积极阅读教育部门下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传达和各种体育条例、办法、标准、文件和新修改规则等,同时应及时组织体育教研小组进行深入学习,思想上给与体育课足够的重视,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大投入,完善体育设施资源,积极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广播、标语、挂图等形式,广泛传播体育的思想理念,如“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等,此外,学校还应将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让这些口号能深入学生及家长心中。
3.2 彻底转变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注重教法,忽视学法,一般都“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授式”、“灌输式”等陈旧教学方法,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身体锻炼及其效果,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在新的体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体育教育观念应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地位,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举办更多的、形式各样的小型体育比赛
多数中职学校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篮球赛和秋季运动会外,其他体育活动组织相对较少,过少的体育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因此,学校在教学之余注重学生的课外体育生活,可多组织以班级为单位,参与人数多,如跳绳、踢毽子等小型的体育比赛,此类比赛不仅能提高广大中职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综合评价标准执行
评价是一种手段,考核应以“重过程,轻结果”为指导思想,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分方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平常上课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在期末考核的成绩。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才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在实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时,教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角色不应体现在最终的评价上,而是对评价本身理解与实施:首先是对评价标准的讲解,其次是将评价细节落实到每一节课当中去,最后形成最终的评价。
4.结束语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神圣使命,通过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思考,认识到中职体育体育教学应遵循与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认为,要进一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相关人员思想上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彻底转变体育教学的传统观念,科学有效地举办更多的、形式各样的小型体育比赛,还应切实落实体育课程综合评价标准执行,对学生的学习给与准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公报,2006.
[2]徐向荣,刘昀.试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体育改革[J].桂林师专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6(1):93-95.
[3]杜勤.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其体质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4,3:110-112.
篇7
关键词:商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目的
我院经过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由2004年正式转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并于2005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作为三育之一的学校体育,应亟待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体育课程目标的教材体系,这样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构建一个全新的具有商院特色的体育教育新模式。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上海商学院2009—2010级学生为对象,同时进行教材,教学方法及学生评价的实验与改革。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借鉴有关各兄弟院校体育课程教材,汲取精华为编撰我院体育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共450份(其中男生230名,女生220名),内容涉及了教材的选择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回收有效调查问卷430份,回收率为96%。
2.3.3座谈访问法
召开部分教师、学生座谈会,走访原商院毕业学生,征取和了解对我院体育改革的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修改前版本的缘由
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了五十年代的“三基”传统教育,六十年代的“唯生物体育观”及七十年代的“增强体质”论的不同阶段后,学校体育改革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唯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多维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转化。因此,原版本存在如下几方面的不足:
3.1.1以竞技体育为中心体育课程、教材等亟待改革
调查资料显示,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中竞技体育项目时数约占64.6%以上。这不符合学生前期体育教育经历,个性心理特征及体质、健康差异的现状。
3.1.2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应改变
由于体育课大部分时间是属于野外操作,而大学体育理论课所占时数很少,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同体育实践应并重。
3.1.3学生体育考试评价应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衡量一个学生体育成绩好否,都不能全面,客观评价,以提高健康水平和体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动态、过程、科学的学生体育考试综合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3.2再版后大学体育课程几大特点
3.2.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由原有的单纯重视体质教育,拓展为增强学生体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三维体育观。
3.2.2再版后的教材内容较为丰富,它不仅涵盖了高校体育教材常规内容,还增加了田径运动、中国与奥运、时尚体育等。
3.2.3教材更加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为我所用”的原则。
3.3课程实验与教学改革
3.3.1体育教学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学有所成,并能坚持不懈,这就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和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富有时代气息的口号,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3.3.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实施课改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⑴在教学班的组建方面,打破年级、系、专业的界限,在同一单元内由学生按需要自主选课,并在条件具备时推行学生自主选教师和自主选上课时间的“三自主”。
⑵激感,寓教于乐
“情感体验是一切之首”。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体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满足舒适感,趣味感,亲切感,循循诱导,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重要手段之一。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实现“视界融合”,平等、尊重、热爱学生,达到共同提升。
⑷积极倡导俱乐部制体育课,培养学生的独立锻炼能力
俱乐部制课是非正式的体育课,技术含量较少,它是体育课的延伸和拓展。课余体育活动同样作为体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的延续和补充。
⑸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本项目教学实验,建立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综合、动态、过程、科学的学生体育考试评价体系变终结性考试为阶段和过程考试,体现体育评价为教育过程提供反馈信息,因此,设计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个人纵向提高分值。
(1)一年级入学新生第一学期的50米、立定跳远、800米(女)、1000米(男)的原始成绩与上述项目的期末测得成绩相比较,检验进步情况。
(2)第二学期以及其后各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与前一学期进步对照。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步幅度均由计算机评分。
(4)提高幅度与得分对照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由原来的单纯重视体质教育,拓展为增强学生体质和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三维体育观。
4.1.2走出了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误区,提倡“应诸方之用者其法宜多,锻一己身者其法宜少”的精神。
4.1.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由以教为主转向为以学生为主。
拓展学生个性,转换教师角色,开发学生IQ(智商)的同时,更应注重开发学生EQ(情商)。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4.1.4新增设的体育项目富有新颖性、娱乐性、休闲性及挑战性。极大地满足了学生选课的需求,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4.1.5学生体育考试评价体系更趋合理,建立了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体质教育为核心的全面综合、动态、过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4.2建议
4.2.1随着改革,人数增多,锻炼空间却越来越小,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资,拓展运动空间,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向上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篇8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 教学; 现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58-001
一、前言
高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接受系统教育的比较关键时期,它担负着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传授大学生健身方法和知识、获得健康体魄的艰巨任务。但由于人们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高校公共体育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困惑。
二、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功能单一
我国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观念都突出强调了学生体质的增强,更多地关注了运动技术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解决在培养健康人体支柱“身体”的同时,又能通过体育教育影响其个性发展和品德健全等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却还没有形成共识。
(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不完整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定位既模糊,又未能全面概括其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功能,以至于使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形成了一些不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就是让学生学习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熟练了,体质增强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自然而然增强了,运动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比较熟悉的教法,例如:示范与讲解法(完整与分解法)、反复练习法、比赛法、游戏法等。很少有公共体育教师会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采取最佳的教法,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进程的实施。
(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过于注重结果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是现实体育教学效果的个体评价,而未能体现促进和鼓励性评判。这种评价方式,仅仅评价了学生接受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状况,而没有对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态度、努力程度、团队精神等发展要素进行综合性评判,其评判结果自然只能是以偏概全,不能充分反映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效果实质。
(五)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普通高校一线的体育教师,其执教思想大部分滞留在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等认识层面上,其执教方法大部分沿袭着“师傅带徒弟”的传授方式。在处理和对待体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以及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上,过于重视自己的作用,考虑学生的作用不足。
三、构建新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分析
以教育部新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构建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大胆地转变观念,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把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制定科学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功能
针对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目标,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促进学生运动技术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并获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采用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多样化和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运用体育教学方法时,要考虑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引导和启发,做到以学生为主,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
(四)建立一支适应公共体育教学的师资队伍
加强高校公共体育课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有:1.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鼓励公共体育课教师发挥第二专长,弥补某些运动项目体育师资不足的状况。2.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结构,培养双知型(既是运动型又是知识型)的高素质公共体育课教师,适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五)重视个体差异,构建人性化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公共体育课的考核,应该尊重不同大学生的运动基础及体质、体能方面的差异。在对运动技能考评时要侧重对运动项目的认知度和综合体育学习能力进行考评,并把学习结果评价与进步幅度的评价有机结合。只有这样,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新的公共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地持续研究,一步步地接近成熟的课程体系,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宗平,赵国梁.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J]体育与科技,1999,20(2)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0 前言
当前,我国教育界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发挥学校体育教育多元化功能,是目前从事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和实践课题,也是笔者一直研究的课题。
1 高校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实施的教学模式,虽然比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较少更新,在实践教学中,部分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缺失进取之心,平常的教学多是以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工作任务,较少地进行自我的主动业务学习、专项技能的学习与提高。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强制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以教师示范为中心,注重教师的自我感受;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过多的注重学生运动成绩的提高,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培养,阻碍了当今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传统体育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调,教师的讲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一成不变,致使学生兴趣不高,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技术的掌握,因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只注重眼前的课堂教学,忽视终生体育的培养效应,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的是停留在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上,学生的到课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传统的考试评价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弊端,大多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评更多的是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单方面的对学生运动技术、运动技能的测试,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印象的评判,带有典型的个人色彩的评价。这种终结性考评机制,所带来的问题较为突出,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技能、技术掌握的水平,也不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情况;不能确切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进展,不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2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传统式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灌输”、“填鸭”为主,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主动学习动机的培养,抑制了大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是体现了这种体育教育改革的思想。
2.1 更新体育教育观,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
学校体育开展成功与否,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要更新体育教育观,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2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现代体育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运动知识,运动技能,更要积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磨练学生的心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素质教育的本质,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让学生掌握更好的科学的健身方法。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传授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而应该有意识,通过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众多的信息和方法中,挖掘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3 课程设置应切合学校教学实际,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课程的设置应该全面考虑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个性培养,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中学阶段体育课程的设置相衔接,让学生的体育观念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有个转变与适应过程,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现行的开课模式是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是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以田径、传统武术、三大球、基本素质练习等,强化体育基础教育,结合贯彻《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基本技术、技能和基本知识。大一下学期,大二上下学期开设开设了篮、排、足三大球,定向运动、拓展训练、网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健身与防卫、轮滑、瑜珈等公共选项课,使学生在全面锻炼的基础上,对某一专项运动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专项技能能力。
2.4 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适应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现代体育教学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知识更新,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开展,同时也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的锻炼与提高,通过科研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有利于促进对技能技术的改进和提高。随着教师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师的教学惰性容易滋生,如果不更新教学知识,不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只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有所创新,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J].体育科学,2004(3).
[2]张立新.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1).
[3]胡凯.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趋势[J].中国学校体育学报,2002(6).
[4]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郭立亚,赵轩.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蒸仙,温元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09(14).
篇10
1.资金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
学校体育资金有限,对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资金倾斜度不够。每年体育教育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对现有场地设施的基本维护,部分学校出现体育经费被挤占,甚至无经费可用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出现无法开展的局面。很多体育器材陈旧老化,没有专人维护,部分乡村学校甚至没规范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乒乓球台、排球场地等基础体育教学设施,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只能开展基础的队列练习和基础的跑跳投练习,大大的降低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阻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课堂组织形式、教法落后
体育教学课堂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有所改变,但是变动幅度不大,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单纯的接受、模仿、练习。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以室外场地练习为主,缺乏理论知识的讲授,尤其是体育文化的渗透严重不足。
3.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统一
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展开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思想与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如:健康体育、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等,多元的思想与理念被引入中学体育教育,给中学体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动力,但也造成了中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分散,导致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多向化,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差异化,进而影响中学体育教育的最终效果。
二、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
体育课堂应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学习技能的从属地位。改变传统教学重运动技术传授,而忽视体育文化内涵的教学,过于强调运动成绩,而忽视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教育。
2.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体育课堂组织能力,是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因素。体育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体育教师,改革的理念和措施都需要依托体育教师落实。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要求,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重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要注重体育文化内涵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供坚实的技术和文化保障。
3.优化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知识的重复率高,教学内容的重复使得学生产生了厌烦,难以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中学体育教材的内容要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运动项目选择,尤其是当下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
4.改革体育教育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育的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体育活动的检查与督促,也是对体育教育的阶段性检验与评估,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体育教育评价标准,只关注学生的体育技能的水平,而对体育文化的评定基本没有,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培养从未提及。改革后的体育教育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运动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体育文化的渗透,为学生今后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