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实验室规章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实验室规章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实验室规章制度

篇1

[关键词]物理;实验室;管理措施

高中物理实验室的频繁使用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素养的重要途径。加强高中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时间、物理试验室的利用,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一、完善物理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虽然都挂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安全制度及设备管理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和老师都不会严格遵守。为了能够更好地让进入实验室的人员严格遵守,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比如实验教师可以先和准备实验的学生讲解操作规范,科学指导生进行实验。给遵守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的学生和老师点赞,并把它及时公布出来作为下次进入实验室的榜样示范。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仪器人为破坏、丢失,要对这样的行为做到及时批评或口头告知,下次再有类似情况出现就坚决制止进入实验室。由于物理试验室的实验设备和材料部分属于易燃易爆物品,要加强规范化管理,如实验师或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做到上班后查看,下班前检查,平时多留心,对于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要求做到专人负责、账物一致。实验仪器处于正常备用,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对于教学过程中损坏的仪器,要及时修复、及时处理,争取做到修理不过周。坚决把安全事故隐患扼杀在摇篮中。

二、提高物理实验师的专业修养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对实验师的要求非常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情况较差,如有的教师为了安全、省事不愿意去实验室,有的实验效果差强人意等等。为了提高高中物理实验师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师自身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提高实验素养的方法,如研读有关物理专业的期刊、杂志;利用网络资源获得相关经验和知识;学会课后反思、总结,把总结经验应用在教学中去;对教师进行新仪器、设备实践培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随时更新物理实验及相关知识。其次,要多进行实践、交流学习来提高物理实验师的素养。实验师在教学中探索、研究,学会在理论中联系实际,熟悉实验方法及要求,熟悉实验仪器,做到实验不完全依赖实验室,并学会写实验反思。经常开展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交流也是提高教师素养的一条重要措施。多和同事交流、开展研讨会、参与实验教学比赛;和相关专业专家保持联系、资源共享;积极主动参与市内外的物理实验知识培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最后学校要支持和鼓励物理实验师参加相关的物理实验技能培训,参观教具装备展,让实验教师增长见识,提升物理实验师的基本技能。

三、构建物理半开放实验室模式

高中物理实验中实行半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资源,提供物理实验的良好条件,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引发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各科教学安排紧张,学生每周实验都是按照课表进度安排在一课时或两课时完成。而学生也存在个别差异,能力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够,不熟练,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效果,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课程,掌握实验技能,首先实验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需要探究的实验情况不同把一节课改成一定时间内完成。比如将每个班的实验安排在一个时间段内,一周之内或一周三天,并要求学生在安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实验内容。其次可以把物理实验原理的讲授变为学生物理实验原理的设计,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把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操作方式熟练掌握、理解最后形成实验验收报告,在设计过程,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验设计思路的可操作性、科学性进行指导,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挥同学间、小组间的协作。第三把学生的物理理论、实验考试进行改革,形成物理实验能力的考核。有些学校对学生进行物理考核时为了顺应“高考”考察实验的情况下只注重实验操作理论评价,而缺乏实验能力的评定。因此,学生的物理考试评价要转变为理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把实验设计、操作步骤进行现场试验,有实验师做出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实验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分,把它列入学生的物理成绩中去,来引起师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视。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实验室

物理实验教学是高中学生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实验室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效,影响到学生实验才能的发挥,建设好实验室最重要的是实验室的管理和使用。由于实验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除了做好实验室的常规管理之外,还要带好每一组实验,并且实验结束后还要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清查,写实验后的反思总结等工作。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对物理实验师的管理水平也做了相应的要求,实验室的现代化管理是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的实施,让大部分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因此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校师生介绍物理实验器材,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收集相关视频,播放有关物理实验原理和操作的视频、动画等资源,也可以利用出外交流的经验拍摄制作成“翻转课堂”,便于学生再学习。还可以建立实验教学辅助系统,方便师生通过系统对课内外的知识和实验进行沟通、交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高中物理实验室作为高中生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场所,它的建设与管理的好坏,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实验室最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实验室应有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康良溪.新课程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思考[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2(3).

[2]朱礼明.课标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实验室管理[J].理化教育,2012(9).

[3]李东庆.浅议如何提高高中物理实验室的利用效率[J].教育科学,2014(8).

篇2

【关键词】化学试验室问题对策

随着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使得化学试验室仪器数量增加、规模扩大,但是很多时候,学校并不能随时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逐一添置新仪器,而是图方便,应大环境的更改来添置仪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仪器设备的重复购买以及资源的浪费,所以,如何扩大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节约人力物力,是所有高中学校都在为之努力的目标。从眼前的角度出发,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会直接作用在中学学生的素养中,也会影响中学的教育水平、管理水平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会影响到中学的发展与社会声誉,所以化学实验室是现代教育的心脏。

一、实验室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体制与历史的因素,化学实验室往往依照化学老师的要求购置,并交由学校的后勤部门统一管理。一直以来,在过往的化学教学中,这种管理模式起到了配合理论教学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课程的不断改进、对中学生要求的日益深化、教育思想的不断转变,以往适用的化学试验室管理机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愈来愈多。

1.1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重复

化学实验室作为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和学科建设中地位斐然。因为长久以来实验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仅仅只是验证理论课教学的一种方法,所以实验室建设是以专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实验人员、实验教学等重要内容,但是后勤部门日常管理事务较多,对于实验室的管理关注的重点最多是购置设备仪器方面。而且由于很多中学的管理模式使然,管理部门负责人员大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化学老师。这种模式导致管理分散,实验工具、仪器、设备等重复购置,化学实验室建设“全而杂”。在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缺乏全局意识与整体观念,化学实验室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化学试验室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的重复购置与浪费。

1.2实验教师少,实验能力较差

目前而言,由于时代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有所要求,因此在教改中提出要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考核,然而由于实验按课程设置的现状,大多数实验任然是验证性实验,这两者之间相互矛盾。此外,当前的实验技术含量偏低,主要是因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原本数量就少,全职专业的就更少,工作人员无法对实验项目投入大量精力;也由于没有专职的实验人员管理,实验仪器设备在需要时配不齐所需配件,只能搁置,配件没有统一放置,导致极大浪费;由于专职实验人员的稀缺,不少昂贵的进口设备成为奢侈的摆设,在购买安装后一直未曾使用;也因为实验室专职工作人员的稀缺,诸多仪器、设备都无法保证必须的保养与维护,有些设备处于半瘫痪状态,甚至无法正常运转,还有一些贵重设备使用率低,长期蒙尘,坏了也无人问津。与此同时,在设备浪费之后,某些设备由于配件丢失、故障多、长期不运转,所以原本预计开设的实验项目计划也被搁置,最终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进实验室验证理论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少,严重影响到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总而言之,实验室缺少专职的实验人员,就会导致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设备利用率低,实验室教学、管理和建设一直徘徊于低谷中。

1.3维修困难、责任制度不健全

仪器操作使用人员忽视了对仪器的维护与保养,普遍存在只要会使用就行的观念,少数仪器操作人员在使用之前没有认真阅读使用注意事项,不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造成仪器的行为损坏,影响仪器的使用寿命,难以追究责任。已损坏的仪器设备也没能及时检修,对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二、实验室管理主要对策

高中学校通过改革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更加重视创新和实践,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要逐步建立起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传授知识为一体的新型中学教育模式,志在培养更多素质高、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要求。

2.1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实验室的资金、仪器设备和有限场所发挥出最大效益,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实验操作规程与管理规章制度。让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职责严明、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

2.2细化实验室的管理

2.2.1建立实验室档案

为了发挥实验室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对实验工作就必须有科学的安排,做到程序化、有计划。程序化就是实验室工作具备一定章程,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选择实验指导教师报学校审定,制定化学教学的教学进度与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前老师要做预备实验,且应认真备课。要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检验药品、仪器等实验材料是否完善,要有预备实验记录与实验教案,做到心中有数。

计划就是每学年末拟定下学年要补充的药品和仪器数量,做好药品、仪器的盘存工作。每学年度,所有具备实验课的班级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安排好本学年的学生实验计划,实验室将按照计划制定学生实验安排表,并提醒任课教师按时完成。

2.2.2科学使用实验室及设备

学生实验使用仪器时容易发生丢失与损坏。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可以对学生分年级发放固定实验仪器,责任自负,实验时自由使用,在学期结束后统一盘点,检查各自负责的仪器是否存在问题,并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

2.2.3安全有效管理药品和仪器

为了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发挥药品与仪器的作用,只有实现药品仪器的规范化管理。①保管药品和仪器,药品仪器的存放要有条理、有系统。仪器位置的排放按仪器的轻重大小高低层次存放,存放的过程中要注意仪器的清洁;仪器要写明仪器名称、标明橱号,并按性质分类分橱定位存放;对特殊药品采用严苛的方式,如盐酸、硝酸、硫酸等有或强腐蚀性物品等要由二人以上共同保管;实验室与账册上的仪器数量与种类要相符。②领用药品和仪器,在领取贵重药品、剧毒、易燃物、精密仪器、玻璃仪器、药品时必须填写各种领料单据,其中包括药品名称、用途、数量、单位、规格、领用人签名、领用时间、实验主讲教师签名及实验室主任签名等等。如果是贵重药品、易爆、剧毒及易燃物时,必须三人同时到场。

2.2.4实验中废弃物的管理

在实验过程中老师要采取相应措施并积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因为在化学实验会导致很多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现。可以使用燃烧、妥善收集集中处理、酸碱中和、药品吸收有毒气体等方法处理废物,这样不仅可以教育学生,还可以保护环境,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2.2.5坚持对仪器的保养和维修

作为一名实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对仪器进行简单维修的能力,维修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部分。实验管理人员需要及时解决一些问题,例如部分仪器运行不正常、螺丝脱落、脱焊、保险丝烧坏、电源线损坏等。

2.3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实现人员资源共享、设备资源共享的目标。提高设备使用效益,健全规章制度。对于造成设备损坏、丢失,疏于管理、违反操作规程的应严加惩罚,对于使用效益高,故障率低,运转良好,管理出色的要给予奖励。要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固定实验人员专用专管,重视对仪器设备的定期检修、平时保养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

2.4强化实验教学管理

对化学专业而言,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实验教学由各实验室组织实施,完成相关实验。根据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实验学生分组情况、学生人数,开设实验时间,所用的实验消耗材料、所用的主要仪器设备等。

三、结论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处就是将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室建设结合为一个整体,以满足教学等的需要。它可以帮助化学老师丰富化学课堂内容、帮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能够帮助提高设备利用率,让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能够最大化地满足中学化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车剑飞,路贵斌,叶欣欣,沈丽英. 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EHS文化的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9:19-24.

[2]何都良,陈敏东,王东. 基于管理新思维的化学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01:137-141.

[3]李雨婷,金周雨,姜秀云,宋慧. “5S”管理理念在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3,30:12227-12228.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室;管理

一、健全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化学实验室,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室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制定了下以规章制度:①实验教师工作职责;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守则;③中小学学生实验守则;④中小学校实验室危险品管理条例;⑤中小学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

二、做好管理工作

1.化学仪器的存放和管理

(1)化学仪器存放.化学仪器设专室专柜.将备用仪器和常用仪器分室存放.玻璃仪器清洗干净后尽量容器口朝下存放.分液漏斗、容量瓶、酸试滴定管上使用的磨砂玻塞不能任意组合,存放时应用棉线将它们一一对应缚在一起,并在磨口处垫上一张大约长2cm宽1cm的小纸片.瓷质仪器(如坩埚、研钵、蒸发皿)可按加热和不加热分类存放,金属仪器(如铁架台、止水夹、镊子、坩埚钳等)容易生锈,用后必须洗或者用布擦干净,再归柜保存.

(2)仪器的洗涤.化学实验室经常使用试管、圆底烧瓶、试剂瓶、烧杯等各种玻璃仪器.仪器的洗涤,是否省时省事且干净是实验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和技巧,洗涤玻璃仪器可以分别采用下列方法进行:①用自来水洗刷;②用洗衣粉或洗洁精刷洗;③用专门配制的洗液浸泡;④用特殊办法(例如,特别难去污且毛刷难以刷到的角落,可用碎蛋壳加洗洁精在密封容器口后剧烈震荡再用大量水冲洗或河砂加碎麻叶再加上少量洗洁精封口后剧烈摇荡,即可去污).

(3)仪器的干燥.常用的仪器干燥方法有:①自然晾干法(洗净仪器后可倒立于试管架、铁架台铁杆和滴定架上等.)②小火烤干(如烧瓶).③烘干箱烘烤!

2.化学药品的存放和管理

(1)一般试剂存放.无机物可按单质、指示剂、氧化物、酸、碱、盐、的次序分柜、分格存放.且各柜内的金属或固体盐(原装)按金属活动顺序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存放,便于化学实验教师取用和归还原位.

(2)易变质试剂存放.化学药品在储存过程中常因保管不当或塑料试剂瓶的自然老化而变质.必须根据药品的不同性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妥善保存.

①盛放在棕色瓶中且放置在阴凉处:光照和受热易变质的药品,如硝酸银、浓硝酸、双氧水和乙醛等.

②保存在特殊的溶剂中:金属钾、钠浸泡在煤油中,白磷保存在盛水的塑料瓶或玻璃瓶中.

③密封保存:挥发性、易氧化、易吸湿,易风化和易碳酸化药品要密封盖紧.例如,过氧化钠和电石,必须在原装试剂瓶的外面用厚实的塑料食品袋加以包装,且用带子扎紧袋口.

④易受损试剂瓶的管理:通常盛装硫化亚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蛋白质溶液、淀粉溶液、葡萄糖溶液和蔗糖溶液的试剂瓶,如果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实验完毕后,实验教师不及时倒掉其中用 剩的溶液并清洗,那么,第二年再来看这些盛液体的试剂瓶几乎不能再次使用!有的生霉,有的瓶壁变色,有的瓶盖打不开,几乎成了报废试剂瓶.因此,此类试剂只宜现配现用,记得及时清空、清洗.

⑤三氯化铁的原装试剂瓶是塑料的,药品入库前应该换成玻璃瓶,因为该药品容易潮解,塑料瓶容易老化,由于气温的影响,热胀冷缩,试剂瓶会炸裂,造成试剂污染.

(3)常用试剂管理.学生动手实验试剂种类多,需用量大,需随时配制及时补充.因此,学生动手实验前,实验教师应试做一次,检验实验效果,并在工作日志中(或该页教材空档处)写上该实验准备要点,操作易成功的技巧及配制特殊溶液的简便方法,替代材料等.为次年再准备此实验时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节省准备实验的时间.

(4)有毒或者容易逃逸气体的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①实验4-3、4-5都用到氯气,同一个年级在1-2周的时间内一共要用到几十瓶,我们采取集中制气,分别包装管理的办法:用集气瓶将气体集满,盖上橡皮塞,用塑料袋子包紧即可.实验4-7用的二氧化硫气体采用大试管收集气体,方法同上.

三、一心一意为教学服务

正确处理好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实验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即是为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服务的,凡是任课教师和学生教学需要的实验设备,都应该认真、及时、仔细地做好充分的准备.那怕任课教师只是一个电话通知,我们也要积极应对,作好提前准备.使学生动手实验开出率达到100%,使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超过100%.做好教辅工作是教师职业道德赋予我的责任.我的目标就是甘当教学辅助人员,甘为人梯, 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 努力当好新课程标准下的实验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小妹.化学实验室的管理方法浅探[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24(11):44-45.

[2]尹晓光.如何做好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J]. 百花园地, 2011,10:158.

[3]张一兵.化学实验室管理初探[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8(3):88-90.

[4]汪桂兴.化学实验室的管理与安全问题[J]. 基础教育,2012(3):68.

篇4

1.1缺乏课程实践操作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学生都是需要对所学习的物质和器材具有一定的“熟悉感”,也就是说,不只是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解,而更是要真实地接触过化学,触摸过“物质”,这才可以说自己学过化学,了解化学。可是现在一些学校由于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对于他们的实践操作采取了忽视态度,将本应该一周一节的实践课缩减到了一个月一节,甚至是两个月一节。而这,也就造成了化学实践操作的能力缺乏甚至是空白。

1.2实践安全常识模糊

在教学实践课程的严重缺乏下,实验室或者是材料室里的用具和元素物质对学生们来说是无比危险的,在无意中接触了这些“物质”后,学生们的无意识的不安全举动会对个人或者是其他人带来事故或者说是灾难,由于安全常识在课程缺乏下无法得到及时的弥补,他们的补救能力也是相当令人担忧的,而这种状况更是现下学校里大量存在的。

1.3创新能力相对贫弱

对于化学实践操作课程的能力贫弱和课程实践的大量的缩水,造成了学生们对于实践操作的心理不重视甚至是抵触,这也就为他们的化学创新能力,即化学天赋缺乏埋下了伏笔。而化学的无机和有机方面,它的离子合成和分子的分解重组在几个世纪前,大都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而物质能量环境下的相对较自然的自然化学反应。而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化学在多种途径下,由多种能量背景下的人工反应形成新物质的人工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强化和更新,这也就是说明化学能力,即化学创新能力,正在迅猛而急速发展,化学人才的缺口更大了。

二、实验课程的基本模式

2.1安全进出实验室

实验室的物质和器材都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特殊性的,因为对于外界的复杂环境来说,实验室大都是稳定的温度、湿度和避免光照的,是在一定状况中保护化学实验物品(无论是化学物质还是器材)和保障其化学实验的安全稳定的进行。进入实验室之前,要确保身上的干净程度,不许在实验室内喧哗打闹和在不允许的状况下进行对实验器材的乱触动和实验书本上的数据的恶意篡改。而离开实验室时不可以带走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在实验室里留下垃圾。

2.2严格遵守基本要求

对于化学实践教学的进行,无论是哪一种实践实验或者是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到里的逐层次培养的,所以,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就更为重要而且迫切需要被重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是化学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各种事件和事故预防的基础和处理的基础,它是实验室的安全保障和人身安全保障的基本,所以如果说实验室的能力培养重要,那么化学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则是凌驾于能力之上的重中之重,是化学实验的基本。

2.3培养个人能力素质

化学的实践能力,可以分为对于化学日常实验的创新能力和事故的处理能力,其实在一些问题上,可以将这两个问题总结为是个人化学实践能力素质。对于日常的创新能力,在于日常的基本知识积累和化学实践能力培养,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让拥有化学天赋的人创新出新的物质,新的材料造福人类和自然界;而在事故的处理能力这个问题上,是源于老师和导师的培养和个人对于化学实验室的认知甚至是对于物质的正当处理反应的考验。所以,培养个人化学能力素质,甚至可以说是素养,是绝对重要而急迫的。

三、教育改革的方案和模式

3.1将信息同步入学生的日常中

对于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在这里认为必须要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和日常能力培养的实训中,尤其是在学习者处于远离化学环境和远离化学危险物质的防范意识薄弱状态下,对于化学实践学习的进行可以说是对于学习者是尤为有用的,它可以让学习者们对于化学实践的实验引发强大的兴趣,对于一些繁冗的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由浅入深的逐步进行。

3.2对于代课老师的分配

化学是一项综合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在许多方面的认知和了解都是需要由人带领入门的,而代课老师这一角色,就是在学习者们对于知识懵懂而渴望的时候,让他们远离危险帖近化学知识的。代课老师的角色很重要,是直接关系到课程中学生们的安全和课程的进行的,他们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其中的一项能力,所以对于课程老师的专业分配,需要相关的课程主任来进行逐步了解和细心调查分配的。而对于老师这一职业,责任感和耐心同样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3进行事故模拟操作

在化学实践课程的实验操作中,无论是进行多次的实验规章和实验原理的讲解和培训,都是无法完全预防和阻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和排除安全隐患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代课教师的作用就尤为凸显出来了,在代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事故模拟实践操作是化学实验室课程的一个预防措施,更是化学实验实践的一个综合能力的基础和防范。所以,合理进行贴切的预防和模拟事故操作,无论是在器材的保护上还是在人员的安全意识甚至是人身安全上来说,都是必不可少、重要万分的。结语对于化学教学实验课程的实践,无论是在中、高中学校或者是相关的专业学校、专业实验室里,是重要而有利有弊的,这把利弊双绝的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埋下了隐患,然而无论是多么复杂的隐患或者说是多么有利的科研技术,只有在安全的状态下,由专业人士领导指导下,在对化学有了解和安全意识后再进行,才是真实的化学实践。

作者:王文浩 单位: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转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15-02

我国普通本科与成人本科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方式和培养层次上具有较大的差别,成人本科教育主要通过业余、函授、自考、网络等教学形式对高中毕业后或中专毕业后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主要以补充知识,完善技能为重点[1];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对高中毕业生进行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成人本科转型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应树立长远发展规划立足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为培养目标,对原有的成人本科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积极探索应用性学科的办学特点和办学规律,充分运用创新的理念和手段进行教学,建设应用性大学和培养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其它形式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中必须充分重视实验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和发掘实验室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寻求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促进实验室的整体发展。

一、高校转型过程中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缺乏科学性。高校转型的完全实现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转型过程中多种培养层次并存,使得对实验室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原有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第一,制定的实验室建设规划,往往仅满足于现阶段课程教学的需要,大量的经费投资于普通的实验设备,所做的实验也是以演示型为主,高水平的实验室难以涌现,这使实验室建设缺乏动力支持。第二,实验室分散,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按专业或课程设置,将实验室分散设置在不同的系部,片面追求“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种现象随着近年来高校系部组织进一步细化而有所上涨,导致实验室条块分隔现象加重,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三,实验室管理制度陈旧不完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方法与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有机结合,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管工作效率低下。

2.实验室队伍建设得不到重视。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对实验教学工作比以前有所重视,但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第一,在队伍建设中,对干部队伍、教师队伍、科研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而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存在差异,实验室工作人员一直被看作是辅助教学的“教辅人员”,实验室队伍处在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第二,实验技术人员编制范围界定不清,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完善、人员忙闲不均、干多干少一个样,缺乏激励机制,考核流于形式,没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反映工作量的大小、工作绩效和质量的好坏等,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第三,实验室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中专科、本科学历的人员较多;具有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人员较多,高级职称的人员较少;第四,与教师队伍相比,实验室队伍的培训工作显得非常薄弱,对实验室队伍建设缺乏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是影响实验室发展的关键因素,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高校需要巨大投入,这些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由省(或地市)级人民政府提供,中央基本无办学经费投入。虽在市场机制下,可以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因自身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获取资源的实际能力较差。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运转,资金来源单一,数量有限[2]。特别是在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这无疑阻碍了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用有限的投入建设出顺应高校发展需求的科学的实验室就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应对策略

1.努力提升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保持与时俱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立足于本科院校发展制定长远的实验室发展规划,打破系部的条块分割,对实验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共享,从硬件设施上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规划,全面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改变过去那种投资分散、数量众多、效率不高、水平低下的现象,对于通用性较强的实验室,可考虑集中资金分阶段地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综合实验室,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第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实验室管理的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例如网络化与计算机化管理等;第三,建立实验室管理绩效指标体系,明确实验教学任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与综合性。除了给学生进行专业实验以外,还可以对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

2.重视与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和待遇,依据各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的实际需要,以工作量为依据,结合各学院实验室体系,根据任务变化,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合理配置,科学定编,在定岗定编的基础上,按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职责,做到职责明确;实验室工作是一个专业性、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采取有力的培训措施,认真组织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结构形成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结构、职称搭配更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3.高效利用经费。在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经费的捉襟见肘是无法避免的,如何把经费的利用收益达到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建设出既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又可以在总体布局上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同时还具有超前意识的实验室。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建设要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校划拨经费计划,有计划地购置仪器设备,后期的建设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要保证每次投入不落后、不浪费。把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统筹成一项系统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次序的开展。

三、总结

在成人本科院校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应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本着实用、高效、节约、开放的原则,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树立长远规划、务求实效、分步实施、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整合实验室功能,重视和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逐步形成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促进高校转型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解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比较的角度[J].职教论坛,2010,(1):29-33

[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2012,(6):93-95.

[3]陈蕾.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发展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实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45-02

21世纪是以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作为培养职业应用性技术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向全体应用型大学生传授有关信息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因此,充分认识中心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对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突出地位。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专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因而,高职人才培养手段也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如何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实验教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教学实习基地。虽然因自然情况、规模、人员差异而在管理体制上各不相同,归属和机构名称也有差异,但在其建设与管理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应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虑,制定出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的教学计划构成的教学体系。

2)教学设备更新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要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也要“与时俱进”,如升级硬件档次、更换软件版本、建立多媒体教室等。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往往在实验室建设上投资上不足,导致了设备陈旧,甚至是落后目前计算机自然更新的三到五年,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比如:现在教学内容已经更改为Windows vista,而实验室的计算机还勉强运行在Windows 2000,甚至是windows98的状态下。教学内容已经为网络数据库,但是设备连运行foxpro都困难。

3)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不适应实验创新的要求

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学科的互相交叉与融合,技术应用和实验对创新思维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管理技能等业务水平,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实验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实验人员地位偏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又不能及时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往往实验人员本身学历较低,对新知识的学习渴望程度较差,造成实验教学人员技术老化、知识面窄,无法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

4)教学、科研、开发的协作不够,规模效益不突出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提高。但受体制的影响,中心不易对外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受资金不足的影响,中心无法及时配置最新、最先进的设备,管理人员自身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使用的设备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受政策和学历影响,中心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教学、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与协作,对中心作用的发挥、规模的发展不利,无法保证较好的实验教学,更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

有的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在定章建制、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实验教学的评估、实验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等方面,没有制定完整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一套办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有些计算机教学没有具体要求和目标,实验教材也不完善,存在教学和实验脱节现象。在人、财、物的管理方面,对频繁流动的上机人员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如学生上机刷卡等),对中心实验人员制定的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因此不能有力地约束不规范行为;经费分配不足,设备购置缺乏计划性,影响中心效益的发挥;对计算机及其设备不能合理调度、使用和保管,不能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 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外的一个窗口,标志着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最高水平,应具有本校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最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高水平的计算机设备和最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为适应新的教育体制,中心的管理人员应参与到教学、科研、开发的环节当中,老中青搭配合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可以将中心设置为一级或二级管理,从任务和功能上,将中心内部机构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管理维护三大块。教学与实验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验效果的提高。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研究、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计算机系统技术管理、实验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管理、实验室环境的改善及安全保卫管理等内容。中心人员在教学、实验、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对外开展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提高中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应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计算机系列课程的CAI课件、模拟器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三,实验考核办法的改革。这是对实验效果的一个检验。具体措施是把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上机操作成等形式改为具体课题的设计与实现。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应当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着手。实验中心承担的任务量大,课程种类也多,计算机性能、档次不同,因此要求实验室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以胜任各科上机指导的任务。中心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精通业务,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机器状态和实验环境。第二,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监控。对实验教学应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目标。中心应对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抽查,对学生上机进行随机抽测,及时答疑、定期质疑,对课题设计与开发要进行统计和质量评估。

3)加强科学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规章制度的建立,既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对人的行为规范有约束力。中心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加教学中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从而加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竞争中真正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还体现在对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计算机设备一般是分批购进、分时更新的,故数量、档次不一。如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合理使用,避免机器的闲置,要有相应的规划。对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的保管、保养和维修,要有一套管理程序和制度,并以提高计算机设备利用率为最终目标。

4)注重管理研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技术高度综合的工作,要求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为此,系统技术管理工作应由专职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加强同行业间计算机技术及经验的交流,使他们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挖掘现有系统资源,完善系统管理,充分利用系统的先进技术为应用系统服务。

当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研制、开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管理、上机排课管理系统、实验室人员的管理系统、软件目录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学生的课题设计与开发管理系统等等。

4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思路是否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因此,怎样将中心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时间效益等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致的目的,从而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为学校乃至社会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还应探索新的思路,在技术上还要谋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l98.

[2] 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72-75.

篇7

在2010年末进行的江苏省县域技术装备工作督导细则的要点(6)中,明确指出:“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足开齐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但是,在实际督导的过程中发现,该项的得分率极低是一个普遍现象,各市县能够开足开齐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基本在10%以下.退一步再看实验的开出率也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我们从下面某县为本次督导工作提供的统计数据表中可以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实验开出率为100%为达标,该县近两年的实验开出率的达标率分别为:9.53%和8.70%;实验开出率低于60%的学校占有率分别为:80.95%和69.56%.由此可见,当前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实验的开出率,而“开足开齐”的要求与现实距离遥远,绝大多数学校短期内无法实现.因此,学校当前的实验教学现状是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求的.

2 产生原因分析

物理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分析现象、解答释疑等能力是物理等自然学科的重点任务之一,这也是新课改和新的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把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应有的位置.在许多学科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理论灌输多、实践操作少,甚至实验只有试卷上的模拟训练,却没有实验室中的动手操作.中学实验开出率过低的现象相当普遍,原因来自多个方面:

2.1 相关的监管制度不健全,检查落实不到位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以考试成绩片面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还没有彻底改变,许多学校领导对开设实验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只关注教学的最终结果——考试分数,而不关心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得实验教学再一次成为了“费工、费时、费钱而不一定能够增分”的、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学校对有关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缺少深入的研究,许多制度不适应本学校的实际、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或者是检查落实形同虚设,最终导致实验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实验则成为教师的“自选任务”.

2.2 实验的开设要求偏离学校的实际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足开齐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对这一要求我认为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若要真正落实到位却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为,这一要求与学校的实际偏差较大.

教材中的实验过多,学校没有充分地时间确保完成.如:苏科版初中物理8年级上册中,共有实验98个,其中:教师演示实验36个、学生分组实验38个、探究性实验24个.对照相关要求,初中物理8年级上学期应做的物理实验应为:教师演示实验36个+学生分组实验38个=74个.然而,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初中物理8年级每周的课时数为2节,按照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为20周的粗略计算,每学期的物理课时数为40节.可以看出,几乎每节物理课都要分别做一个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一般来说,学生分组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如果每节课都安排分组实验,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上看,是无法保证的.

2.3 学校经费紧张,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基本需求

学校实验条件差,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受经费紧张的困扰,实验器材陈旧、老化、残损、缺失等现象长期存在.由于上级教育行政投入不足,学校又无条件享受“四配套工程”,因此,实验器材质量差,数量不足的现状直接导致实验开出率的下降.原本2~4人一组的学生实验,改为8~10人一组,甚至更多人一组;原本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改变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有许多实验由于实验效果太差,不得不忍痛删掉.因此,不同学校之间实验条件不同也是实验开出率悬殊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实验开设越多,实验设备使用率就越高,同时,实验设备的损耗、损坏将增多,实验的耗材将增大,这是开设实验的基本规律.而实验设备的维修、添置、更新和实验耗材的购置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对大多数公用经费严重不足的公办初中来说,确实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学校无力承担这笔费用,不得不采取少做或不做实验的办法.

2.4 实验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有待改进

实验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在实际督导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现状与多年前相比较没有改观.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专职管理人员或为年老多病、临近退休,或为文化层次较低、非专业的教工,好一些的就是确实不能胜任课堂教学工作的教师.这样的实验管理人员结构,只能称之为仪器保管员,主要任务是卫生保洁、数量核查,其中能够对实验仪器进行正常维护和维修的很少,能够胜任实验课教学的更为少见,能够对现行实验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的就更微乎其微了.学校如果按照“开足开齐”的要求开设实验,仪器保管的工作量将会剧增,他们就卫生保洁、数量核查的工作可能也难以胜任.

2.5 利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实际实验

在江苏省县域技术装备工作督导过程中,我看到许多学校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上的投入,远远大于在实验教学上的投入.一些学校微机、多媒体投影仪已经配备到了每一个班级,可是实验室里仍然是破旧不堪、缺这少那.在这种教学条件下,教师自然而然的将许多实验搬到了银幕上.在银幕上做实验,虽然可以达到让学生看清现象、知道方法、了解过程的目的.但是,银幕上的实验都是理想化和标准化的,缺乏真实感,学生不能亲身感受动手操作的乐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银幕上的实验与现实中的实验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银幕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都是人为操控的,不可能产生实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或者是意想不到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开设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篇8

1 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现状分析

1.1 教育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

以笔者所在滨湖区为例,随着经济实力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逐步增强,政府和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全区中小学的教育技术装备均达到或超过了《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二类标准。各中小学校普遍建设了校园网、独立构建了学校网站,采用电信100 M(或1000 M)光纤接入互联网,各校均有多媒体电化教室和计算机房,建成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实验室、微格教室、校园影院、比特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天文实验室、物理仿真实验室、生物与生态实验室等。2008年,投入大量资金率先在无锡市实施“一网新三机”进教室。目前,滨湖区中小学学生数40 016人,学生用计算机5375台,生机比达7.4:1(小学9.0:1、初中5.8:1、高中5.3:1);中小学1072个班级,“一网新三机”1548套,班机比超1:1;中小学专任教师3365人,教师用计算机3810台,实现了每位教师拥有1台电脑;小学、初中、高中生均纸质图书分别达27.7册、46.1册、52.6册。

1.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比较规范

学校设有明确的装备管理组织机构,大部分专用教室均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大多数学校能制订装备工作的专项工作计划,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比较重视,校园网运行正常,滨湖区教育局、滨湖区人民政府督导室每年不定期到各学校检查指导使用情况。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到位,安排专人管理。大部分学校实验教师能认真填写实验室日志,对实验仪器的管理较为规范,建立了各学科实验仪器编号账目,仪器摆放整齐,重视日常保养。

1.3 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有成效

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教师备课、上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很多学校计算机房的使用率较高,不仅承担了全部的信息技术上课任务,而且还用于高考报名、网上阅卷以及社会上的培训工作。在新课程改革中,诸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认真上好学生实验课,学生演示实验的开出率较高。大多数学校利用图书室资源开展读书心得、书评、演讲等读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校和区市教育部门经常开展多媒体技能比赛,督促大家提高教育技术装备使用水平。

2 中小学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数量、质量大幅度提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教育教学也因此受益匪浅。但也应看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制度措施、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成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方面的问题。

2.1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意识薄弱

为了谋求成为国家、省、地区的一个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样板,不少学校尤其是新建学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往往只重视装备,而轻视管理。学校不惜投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进行装备,而这些花巨资装备的教学设施,由于忽视管理,造成管理、应用无法跟进,导致装备利用率低,不能发挥作用,实用功能不尽如人意,这种现象较为常见。

2.2 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理念滞后

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理念方面,缺乏管理上思路的创新和装备管理方式改革。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有些学校仍未建立健全,或者是相关制度没有能够随着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工作特点的变化而完善。同时,在学校信息化装备的运行、信息传输、安全保障等方面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2.3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但实际情况是,管理人员始终在做着开装备、关装备、维护装备和调拨、报损、报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等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加之管理人员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性的系统培训,造成许多新的教学装备的新功能不能充分开发,无法全面发挥功效。

2.4 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机制

目前,部分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检查、评估机制和行政手段,加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性能、安全操作、预防维护等方面以及设备的安全、平稳、长期运行技术等方面难以提供有效保证,致使学校许多设备处于非良性的技术状态和工作状态,违背了最初配置这些教育装备的初衷,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 加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策略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建设是前提,配备是条件,管理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因此,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绩效化管理,追求教育技术装备最大效能化的发挥,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持续、稳步发展,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是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最终目的。

3.1 强化装备绩效化管理观念,发挥最大化效用

要以制度建设为引领,强化规范管理,大力转变管理理念,改变“重购入轻管理使用”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强化装备绩效化管理和效益意识,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重视和加强对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控制与监督工作,形成自上而下重视装备管理的氛围。以绩效目标为导向,走科学化管理之路,提高教育装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实现装备投入的综合效益。同时,教育设备采购要形成一整套规范、科学机制,切实加强对教育技术装备投入资金的监管,严把审核关。进一步健全内控机制,强化集体议事,防范各类风险。规范教育装备大宗采购与经费安排,完善装备项目的流程管理、责任机制、时间控制,形成各单位报告基本建设和教育装备项目——相关部门初审、初步立项——领导小组审议、正式立项——形成会议纪要、招标实施——审计结账、全面公示的完整流程。

3.2 努力提高装备管理人员素质,优化管理水平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向着高级化、集成化、综合化方向发展,教学装备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装备的精度和寿命。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上既熟悉业务又善于管理,既忠于职守又开拓进取。各级部门要注重队伍建设,加强科学管理,构建省、市、区、校教育技术装备工作领导体系,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配、管、用、研、护”等工作,人员按需配备,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较高的专兼职管理人员队伍。同时,学校要切实注重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技能以满足教学的要求。鼓励他们与时俱进,在改革、发展中求创新,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要求,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科研和管理水平。另外,中小学都严格按照上级文件和学校绩效考核条例落实实验室、图书馆等管理人员的待遇,在聘任、评职称、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各方面与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3.3 加强装备资源最大化共享,提高运行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源最大化共享,能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让更多学生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要积极主动开放实验室、图书室资源,让教学仪器、电教设施设备“用坏”而不是“放坏”。因此,学校要统一组织和协调,打破各部门的界限,做到学校内部统一、重组联合、资源共享,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资源配置与共享,以保证教学、科研、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进行。同时,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装备,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竞赛、教研、教改等活动,充分调动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4 构建自动化管理网络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

加强管理是学校抓好教育装备利用率的关键。要构建信息化管理网络平台,可以远程控制教室端各种装备的动作、监测装备的检修情况、当前运行状态、参数设置等,也可按照课表来安排个功能室、实验教室内装备的定时开关,从而实现装备的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提高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学校也可通过平台提供的网络管理功能,及时了解装备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装备的合理使用等情况,从而促进教育装备投入的效益最大化,便于对信息、技术、人员、组织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调控,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

3.5 建立科学化绩效评估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

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整体绩效是由各职能部门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装备管理人员和使用装备的教职工的绩效来支持的。因此,构建科学化绩效评价平台,建立实时、可信的教育技术装备评估体系,从考核的组织管理、考核方法、考核期间划分、考核的范围和内容以及申诉复查等方面制定出可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加强有效督导、评价,保证装备的管理、操作、维修与使用效率、质量,促进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走向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林子威.论教学设备的管理[J].集美大学学报,2003(1):94-96.

[2]郭永福,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

篇9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经验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74-02

经过长期实践,在我国高中化学课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试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总结人们在师资利用、师生课业负担、作业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在教材的编制、教材的使用以及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高中化学课改取得的经验

1.教师资源的利用

由于当前许多学校的内部存在着一部分教师资源被闲置的局面,故而在教师资源的利用中,需要不断挖掘教师的潜力,将闲置的教师资源挖掘出来;并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类岗前培训,盘活这部分被闲置的教师资源,并将其运用到教师资源短缺的岗位中。同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可以进行“分学段排课”的方式,以此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在课时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每周实验课的课时数,最大化满足新课程的实施。

2.解决师生课业负担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解决师生课业负担方面也总结出了相关的经验,首先学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集体备课制度,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布置作业的水平,争取用最少的作业量就能达到良好的巩固效果;最后,学生要加强课堂学习,以充分掌握知识,更快更好地完成课后作业。

3.选课指导上的经验

由于教师具有指导并教会学生怎样去规划人生的义务,因而在选课指导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选课指导服务。一是,可以建立教师指导选课的制度,由各学科教师从头到尾地负责学生的选课指导,并通过长期的跟踪来分析学生选课的科学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努力完成自己所选定的内容;二是,学校可以同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制定一套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全面的介绍新课改的具体思路、规章制度、措施等,并详细地介绍选修课程的培养目标、学时、教学内容及要求等;三是,学校要定期举办选课指导讲座,利用具体的案列模拟来分析选课的科学性,以此帮助学生能更加明确选课需认真考虑的因素。

4.作业处理上的经验

在对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作业进行批阅时,教师要将作业按照不同的作业类型进行分类,并从层次性、探究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角度出发,从而实现对学生练习时间、难度及作业数量的“度”的把握。

5.教学方式上的经验

在教学方式上,首先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学习与理解,旨在教师能够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在高中阶段化学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欲望和积极的态度,因此注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教学,能够为学生日后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对于高中化学必修课来说,由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和多元化同有限的教学时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故而,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选择最核心、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探究,并采用适宜的、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化学课改存在的问题

(一)1. 依据我国教育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来看,教科书的出版单位需要根据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材的编写。但是目前,在教材编制中由于编写人员对新课程标准理解上存在的差异,故而无论是教材编写的方式,以及教材编写的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编写人员是第一次按照新课程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在时间上较为紧迫、任务也较为繁重。因此,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会出现知识点衔接不当的情况,即便是同一个出版单位,由于各学科编写人员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2.教材的使用

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给予地方、学校充分的自,这其中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选课的内容等。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下,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材,但是教材选择的决定权不在一线教师手上,而是各地方的教研员。由于一线教研员人员不足,加之时间紧迫,因此不可能对所有版本的教材一一进行仔细对比,这样就很难发现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

3.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并大力鼓励教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学校均实行大班制教学,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达到六十人。过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就算想转身都很困难就更别说进行分组讨论或游戏教学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难以实行新型教学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方法难以改进,造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难以落实。

4.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教学资源的短缺,一方面表现在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上,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高标准的要求下,学校实验室的开放性以及实验室的条件和实验资源都达不到标准。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室建设不规范等;另一方面是教师资源的不足,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学校要有充足的教师来应对选修课的需求,然而这一要求对很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来讲,在短期内难以解决。

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影响下,我国的教学体制一直处于被束缚的局面。但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制度一直处于不明确的情况下,导致学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没底气,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也拿捏不准重难点。因此,如何检测新课改下教与学的评价机制,成为影响新课改实施的一大问题。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绩,同时也收获了较多的经验,这些经验能够成为普及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借鉴。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尚未解决,作为学校而言就需要其采取各种途径或方法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教师新课程改革的教材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不同。

参考文献:

篇10

1民族地区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质量内涵建设不足,实验室文化欠缺。转型发展时期,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投入的建设资金更多的用于实验室基础建设及仪器设备建设,对于实验室的质量内涵建设重视不足,且在基础建设方面,由于处在民族地区的特殊关系,对于建设规划的定位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衔接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实验室文化建设和仪器设备建设是新型实验室建设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统称为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基础,软环境建设是保障,纵观国内外各知名高校,在其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室用于基础教学的仪器设备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其实验室的文化氛围一定是可以推动实验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1.2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目前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部门主要是保卫处及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如设备管理处等,很多从专科阶段向本科阶段转型的学校甚至没有实验室管理处或者专门负责环保的部门,所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阶段对于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专门负责的部门少,安全管理部门无专业实验室技术人员,无法对实验室安全进行具体的专业化管理。同时缺少负责校级安全工作的领导,目前负责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校级领导大多为兼任,实验室安全工作只是其众多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其中之一,处于从属地位,与国外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的工作人员相较,我国高校特别是处于发展中的新建高校,负责实验室安全的人员数量极少,且普遍缺少专业训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频发。长期以来,由于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缺乏,实验室设立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普遍存在可操作性不高,很难落到实处等问题。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再完备,没有一套科学、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及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的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达不到和谐统一,就无法确保安全设备的可持续、高效运行。1.3安全教育不足,安全意识缺乏。自然界中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可循,对于近年来各高校实验室频发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同样如此。根据李志红对从2001年以来国内高校发生的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的事故类型及原因等分析表明,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90%是人的因素。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重视程度过高,但对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培养严重缺乏,导致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甚至是博士都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只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从而酿成惨剧,这种现象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同样存在。实验教师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安全教育不足,安全教育内容所占比重太少,且教育形式较单一,使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让学生在安全教育中获得足够的、切实有用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同时,部分教师安全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实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于学生的不安全行为未及时觉察并制止,对于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未及时消除,从而未能尽早阻断并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及发展。1.4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实验室基础安全设备建设不足。处在民族地区发展中的高校长期以来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在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存在不足,近年来虽然在国家对西部高校建设专项资金以及各种扶持政策下,实验室基础教学实验设备得到了补充和提高,但安全建设本身在国内起步较晚,又处于实验室建设的从属地位,所以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基础安全设备建设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2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策略

2.1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体制建设,明确实验室安全责任。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机构五花八门,职责交叉划分,多部门同时管理等问题不仅存在于民族地区新建的发展中高校,长期以来国内很多高校实验室都存在此类问题。同时,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处在转型发展时期,与其他高校一样存在安全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操作性不强,实验室的各项安全制度很难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加强安全工作各项体制建设,完善切实可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顺利进行。2.1.1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框架,对实验室安全做到“全覆盖、高深度、零容忍”管理,在实验室安全建设及安全管理的每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身安全置于实验室安全建设的首要位置。建议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以国外发达国家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设置为典范,建立专门的校级层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成员应为接受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负责统筹规划及科学引导实验室安全建设和日常的安全管理,承担有专项实验教学任务特别是生物、化学等有危险性、有污染的实验教学的院(系)应该设立“实验安全与环境事务”管理小组,由院(系)主要领导担任小组长,小组成员应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安全相关技能,具有应对实验安全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该小组负责所在院(系)的实验室日常安全及环保工作。生物、化学实验室要以每个实验室为基本单位,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实验教师的安全责任心和使命感。总之,实验室安全管理机构应该从上到下,建立“校级—院(系)级—实验室级”三层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安全责任人,学校与相应的院(系)、院(系)与各生物、化学实验室,实验室与进入该室的每个学生,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与实验室有关的每个人,明确各个安全相关岗位的工作职责、范围和内容。积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2.1.2施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所招收学生的知识层次比经济发达地区同类高校的学生相对低些。基本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未进过实验室,所以进入高校初进实验室既好奇又恐惧,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进行必要的安全基础知识教育及安全基本技能培训。学校应该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内容体系,对不同专业、知识层次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在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开始实验课之前,相关院(系)应组织新生及新进教职工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及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能如期进入实验室,只有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同时,为提高新进教职工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新进教职工只有通过考核后方可教授相应课程,否则不予通过试用期。2.2推动实验室安全设施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实验室安全建设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阶段性、共享性”的基本宗旨,秉承“目的明确、合理规划、切实可行、资源利用率最大化”的原则,结合新建高校实验室占地面积紧张,安全仪器设备不足,实验安全师资队伍短缺的现状,最大限度的提高现有实验室各类安全资源的使用率。对于之前在专科阶段建立的各学科实验室,为满足本科之后师生对实验教学和科研创新的需求,将相同或相近学科实验室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改进专科阶段实验室分散、重复的特点,使本科后的实验室更具有系统性。对于新建实验室进行合理统筹安排,既要立足实际,又要满足升本之后实验室对于学科建设、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升本后学生科研积极性高、实验类型多样化情况下的实验安全。根据不同实验室的专业特点不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设计、建设和安全硬件设施的购置,并根据实际条件及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用于实验室安全基础建设和安全管理中。

3强化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

针对民族地区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欠缺,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应采取多种必要途径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培训,实验室安全知识传播的途径有很多,最为传统的是学生进入实验室前统一开展的安全知识讲座或安全培训。这种传统方式的安全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好。为了改变传统安全教育枯燥乏味的形式,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应从软环境建设着手,培育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结语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民族地区新建高校在建设及发展中应置于首要地位的问题。实验室安全建设及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必须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体制,推行科学性、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安全建设无漏洞,安全管理重细节,安全教育有实效”。确保实验室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

作者:王仕英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彩红,许宏山,虞春生等.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路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88-197

[2]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210-216

[3]贾贤龙.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2):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