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论文格式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
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增值性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2.高层次性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3.高功能性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4.高技术性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高知识性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超级秘书网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1.会展旅游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2.奖励旅游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
,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论文格式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31商务旅游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41节事旅游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51咨询旅游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篇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转型;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68-03
作者简介:于巧玲(1982-),女,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政策与管理。
一、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在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 规划的建议中被具体地加以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其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提出“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目前,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其中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区别于传统服务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二是指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的信息服务、研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服务等,但主要是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服务业;三是伴随着工业化、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的高度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加突出了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
现代服务业中的“现代”应该是一种相对定义,即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应发挥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和匹配的功能。据此,本文中的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与现代技术密集、产业分工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别于传统服务业,主要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高成长、高增值、高知识含量、具有新服务方式的行业,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和法律服务业等。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现代服务业是与传统服务业相区别的概念,内涵极为丰富,它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延伸,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有以下特点:
第一,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享有产业链中的高端利润,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咨询、创意、研发、设计、销售、物流、售后等服务活动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价值含量日益提高,在欧美发达国家,汽车、计算机行业在服务过程中创造了80%的利润,而制造过程只能获得20%的利润。显而易见,即便最大的销售额来自产品本身,但是最高的利润却来自其相关服务。
第二,高技术度。现代服务业生产过程以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主,是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的代表。物流、电子商务和计算机软件服务业是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是经过信息化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改造提升而来或由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而来。服务业就像一个纽带,将技术知识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它一方面通过积极地利用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服务――如金融、广告、保险等,另一方面通过自身扩散或创造新技术――如多媒体、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等。在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现代服务业将这些服务部门的工作分离出来,由现代服务业中一些拥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技术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注意,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广泛使用,现代服务业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ICT的使用。
第三,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劳动力接受过初等教育,具有基本的劳动能力,适合在制造业部门中从事各种低层次的劳动工作;第二类劳动力则是那些完成了中等教育并获得了职业技术证书的劳动者,适合从事低层次的熟练工作,例如普通的商务记录、客服等;第三类劳动力是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并拥有技术或专业资质的人,包括医生、管理人员、工程师及科研工作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倾向于利用第二及第三类劳动力。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要进行较高的人力资本投入,才能够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第四,行业创新活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创新活跃的行业特征。现代服务业是以技术、知识、人力资本和文化的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这些都是创新的基本要素。现代服务业的产出多以无形产品为主,而这些产品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创新性,所以现代服务业的产出如果不具备创新性,其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融合了诸多创新要素的现代服务业必然表现出创新活跃的特征。
第五,某些服务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不但体现在提供的产品具有无形性,如咨询与某些技术的提供,也体现在成交往往具有滞后性,如保险理赔等。虽然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提供虚拟化的服务创造了便利的硬件条件,但由于它固有的无形性又要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建立在较高行业信誉度的基础之上。
三、现代服务业的分类
篇3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路径
十以来,我国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这样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按照岗位的需求,培养专门的动手型人才,另外按照地方的要求和产业性质的要求,如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这都是目前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现代服务业的特色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调整培养方案,辅之以合理的教学方法,重新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高校毕业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是每个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1.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其增加值占GDP总数的比重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目前大多仍然处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阶段,有利于提升现代工农业水平的生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我国服务行业的企业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规模、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我国服务业缺乏熟悉市场、服务、企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是主要原因之一。
2.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特征分析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现代管理理念和高新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是有高技术,高附加值、新方式特征的行业,既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又包括新兴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以下几种特征:(1)知识型。过去服务业对人才的要求大多基于体力服务,但现在随着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的是智力服务。要求从业人员能拥有现代服务业专业理论知识,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教育背景。(2)技能型。现代服务业已经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的转化,所以对接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人才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比如职业营养师要综合厨师、保健师、医务、心理师、营销员、管理员等职业特点于一身。(3)素质型。服务业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具体有形的实物产品,因此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对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等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高校在培养服务型人才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职业道德相关知识与技能。(4)创新型。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有创新元素,才能激活产业的生命力,对于服务业来说也不例外,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开拓市场。
3.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市场供需双方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认为高校毕业生对企业了解欠缺,服务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差,缺少团队意识,学习能力不足,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高校培养人才过程中,过于强调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协调,而且学校不能及时把握社会上人才需求动向,只是简单地按照原有的模式来培养,加剧了校园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另外各个学科之间不能进行有机的融合,教学内容不与时俱进,不能把现代服务业中发生的新变化、要求的新方法、新技能在课堂中有所体现。
4.对接现代服务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明显的特征,对高校培养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尔滨金融学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1)根据现代服务业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哈尔滨金融学院按照“知识、技能、素质、人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的培养方案中指出,构建“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导师制、理论课、实践课以及企业实习的培养方案。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以核心技能为中心,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服务业动态发展的能力
研究表明,我国劳动者核心技能和工作绩效呈高度相关。结合劳动者核心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训计划,会更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我国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主要包括合作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计划技能、技术技能、信息处理技能五个方面。哈尔滨金融学院在理论课教学上,融入模拟情景、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手法,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引领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感受工作氛围。在实训课上,老师为学生制造各种企业中时常出现的有代表性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共同制订方案。通过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定期反馈,我们发现学生对实训的内容满意,学生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总之整体感觉良好。
(3)结合现代服务业人才特征, 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我校一直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服务业人才特征,采用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通过对相应的职业岗位分析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4)构建以职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哈尔滨金融学院以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和职业核心技能训练为主,结合专业模拟综合实训、课程实验、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实验,有多个实训中心实验室,教学中引入财经仿真软件,开设ERP模拟沙盘、营销实训等专业实验课,引导学生运用多门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篇4
一、农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现状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 金融业,农行淮安新区支行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二是提高对现代服务企业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近年来,该行不断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电子服务渠道,优化业务流程,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和金融产品,以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开发面向服务业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融资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以期更好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和服务。针对现代服务业各子行业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支持,根据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特征量定制解决方案,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形成了特色产品体系。比如除积极支持现代服务业中区域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及日常经营周转以外,还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贸易融资、满足了龙头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综合化的金融需求。该行还努力为现代服务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外的投资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对公存款、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等全产品服务。
该行积极为在淮台籍人员提供生活业的金融支持,解决台商、台干购买住房、投资商业用房的资金需求,先后对近20位台籍人员发放按揭贷款800多万元;同时对富士康、达方电子、膳魔师等台商企业的本、外地籍职工购房全力支持,优先受理、优先发放,并提供优惠利率,满足其安居的需求,以达到乐业的目的,2007年以来,己先后发放上千户台资企业员工的按揭贷款数亿元。罗马假日、华安新城、红豆国际商务城、天生赢家等楼盘,都是台企员工比较集聚的住宅小区,也多是该行的客户。
对台在淮的现代服务企业,该行也积极予以全力支持,如台商房地产企业――淮安首裕置业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处,该行就与其合作,对该公司所开发的楼盘“天生赢家”,该行安排专职客户经理为该楼盘服务,提供“绿色通道”,优先受理、优先上报,尤其是在信贷计划紧张的时期,优先满足信贷计划供应,提高楼盘的回款速度,对这一个楼盘,就先后发放的按揭贷款近30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现代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高知识密集的特征,在产业结构调整及消费升级过程中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商业银行应紧抓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把握重点发展领域,针对产业特点积极创新,持续完善服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目前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存在诸如对现代服务业外生支持作用总体偏弱、资源型城市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较弱、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滞后对现代服务业的外生支持效应较弱等不可忽视问题。
(一)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抵押和担保是商业银行对信息不透明的企业提供贷款时保护自身利益的重要工具,而许多现代服务业企业具有重知识和技术含量、轻固定资产的特点,自身资产较少,普遍缺乏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土地或房产等资产,使得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融资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状况不佳。现代服务业大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民营性质中小企业,许多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申请贷款时难以向商业银行提供证明其信用水平的信息,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状况调查和评价的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贷款持慎重态度。
(三)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大多是点多面广的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一般贷款额度较小、频率较高,商业银行为其服务需要增加更多的机构网点资源,增加更多的运营设备,配置更多的人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商业银行缺乏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内在动力。
(四)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战略上偏重于传统工业、房地产业及基础建设,而对现代服务业的认知度偏低,面对现代服务业旺盛的市场需求,由于传统的观念认识,缺乏相应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导致现代服务企业从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难度较大。
三、几点思考
当前,商业银行如何促进区域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经济领域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政府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把握机遇、顺应趋势,积极从拓展策略、业务创新、系统建设、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进而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中拓展客户、赢得市场、树立品牌。这不但关系到商业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更决定了未来在现代服务业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该行而言,下一步,该行也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机制,打造专业化营销团队,通过细分市场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实行差别化业务绩效考核,努力把这一块业务做大做强,为该行健康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一来自农业银行江苏淮安新区支行的报道
(一)高度重视,着力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面对未来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相关业务,有利于其拓展客户、带动业务发展、改善业务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拓展客户群、扩大业务量。由于现代服务业为生产型企业和居民消费提供广泛深入的服务,因此现代服务业客户和商业银行以制造业为主的战略客户、广大的零售客户联系紧密,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服务,加强和现代服务业客户的合作,将有力带动商业银行在其他产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其次,商业银行拓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有利于自身转型发展。随着市场变化,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在如此“紧环境”中,商业银行亟需找到一条更有质量、更有内涵、更具可持续性的转型发展之路,而广阔的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提供了此种机遇。客观而言,现代服务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和传统银行业务有较大差异,客户业务需求类型多样。现代服务业市场不仅为商业银行传统融资服务发展提供了机会,更为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结算与现金管理、投资理财、企业年金和资产托管等全产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紧跟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趋势,大力拓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现代服务业客户,将是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实现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开拓思路,创新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面对现代服务业企业难以符合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标准的状况,商业银行要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流程创新,探索推出适应各类现代服务业客户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形成能覆盖大多数优质现代服务业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体系,得到广大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认可和接受,实现银企双赢的局面。
l、创新拓宽现代服务业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应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权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发中小企业或业主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提供服务渠道方面,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等业务,推广自助设备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在服务模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中间业务优势,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投融资政策咨询、项目评估、财务辅导、融资设计等特色服务,协助其筹措和有效利用资金。 引导现代服务业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强化公司治理,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集合票据、联合债券、应收账款支持债券等新型直接融资工具提高债务融资比例,让更多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分享金融服务的阳光雨露。
2、扩大消费信贷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引导商业银行适当简化房地产信贷审批手续,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等有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产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不断增加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促进健康发展。
3、有效介入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设。商业银行进入现代服务业金融市场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即是介入与之相关的基础建设。为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大力推进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层出不穷,促成了对商业银行项目融资、结构融资产品的强烈需求。商业银行应紧跟国家、省市战略规划,立足于资源基础、市场潜力和发展条件,灵活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融资租赁、债券承销等业务模式,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和基地、仓储、景区、医疗场所及设施、文化场馆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4、大力推动产业链和集群营销。商业银行开发和挖掘现代服务业客户需要把握其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较强以及产业集群化特色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结合紧密,互动性强,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其产业链开展营销。可依托现有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将外包和衍生出的现代服务企业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在业务拓展上拓宽广度、挖掘深度、加大力度,充分发挥银行内部资源优势,强化公司、零售、国际、结算、资产管理、银行卡、网络银行等业务联动,通过产业链辐射实现对现代服务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的整体营销。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特色凸显,商业银行可按照其产业分布集群推进营销。以功能特色鲜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园区等聚集区,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营销培育核心客户群,进而辐射整个聚集区。
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自贸区;城市功能;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彰显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域,浦东临港地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加快临港地区城市化、国际化步伐。
一、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打造城市名片。第二,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产业高地。第三,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第四,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与传统商业集中区相比,在区位上,传统商业区源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沿城市生活通干道布局,且与城市居民生活区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只有一小部分是从传统商业区拓展而来,更多的则是基于城市用地条件、交通环境及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地位等多种因素进行叠加的综合选择。从功能上而言,传统商业区以商贸、仓储、运输、餐饮为重点;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金融、物流、商务办公、科研设计和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都市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加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虹桥开发区建设,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业“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探索临港地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符合国际和上海市服务业集聚区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的经验和趋势。
(二)临港自身产业发展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临港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目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集聚。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为临港生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二者将共同构成产品研发与制造、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产业生态集群。以临港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生产业集聚区潜力巨大。
(三)临港新型城镇化呼唤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它与产业发展阶段和演化规律相对应;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服务业效益的提升和集聚效应的扩大。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十年来,在经济总量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应运而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气,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改变临港长期以来“空城循环”的格局。
三、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一)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临港地区是按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发展起来的,十年来,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临港地区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临港现代服务业要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深度拓展,扩大临港制造业在全国、全世界的品牌效应,推动“临港制造”向“临港智造”转变。
(二)有效集聚人气的强大“磁场”
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对于当下人气不足的临港来说,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这种“磁场”效应显得尤为重要。临港要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和杭州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立足上海市关于把临港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人气,将临港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的“第一站”
临港是自贸区的直接腹地,也是自贸区功能扩区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批复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临港地区。临港要积极对接自贸区,创新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贸易功能板块、金融服务板块和文化产业板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创新临港“双特”政策与自贸区制度优势结合的方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加速形成叠加效应,加快服务经济空间载体建设,打造保税展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溢出载体。
四、未来3~5年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未来3~5年,临港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初步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为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主城区:生活业快速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临港主城区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作为为港、城、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功能的核心区,主城区要重点发展商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业,基本形成功能多元、方便快捷的生活业发展体系,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改善目前生活服务业的“短板”现状。按照临港2020年建成一座80万人口的新城目标,未来3~5年,临港主城区的生活业至少要达到满足50~60万人口需求的规模。
(二)主产业区:生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主产业区是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配合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主体多元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专业化、业态新型化”为特征的生产业。未来3~5年,在主产业区初步建立3~4个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生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初步形成2~3个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金融服务的专业服务平台。
(三)综合区: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初见雏形
作为主城区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区域,综合区着重发挥高品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聚焦产业高端性、环境相容性、服务综合性、土地集约性等特点,积极培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都市型现代服务业。未来3~5年,临港要打造并打响1~2个国际大型赛事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扩大临港在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五、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
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自贸区建设,选择产业关联性强、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挥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作用,同时凸显临港的空间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特色。
(一)大力发展与自贸区紧密互动的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
临港要主动对接自贸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打造金融、航运、贸易、文化、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浦东开发开放的“主力部队”――四大开发公司在临港开发建设的项目中有不少与自贸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如外高桥集团在临港规划的进口商品、进口汽车和进口食品三个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贸区文化贸易基地在临港的延伸,陆家嘴集团与港城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市综合体――自由贸易广场等。依托这些项目和平台,临港与自贸区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大大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方向延伸。
(二)大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和集聚人气的服务业
就临港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来看,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产业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如大健康产业、房地产业。大健康产业集医疗保健、疗养康复、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于一体,产业链集成度高,易形成产业和就业的集群效应。临港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发展大健康产业,而自贸区关于外资医疗机构的开放政策也有助于临港大健康产业主体的培育。房地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就临港来说,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房地产业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更是集聚人气、实现安居乐业和职住平衡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发展体现临港空间优势与海洋特色的服务业
临港区域范围大、空间大,315平方公里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大量的土地储备能够有效满足未来的城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核心区域,临港地区通江达海,海洋资源相对集中,海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条件打造成为一座真正意义的海洋城,推动上海从“大江时代”逐步走向“大海时代”。临港应积极发挥空间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引进国际大型主题公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临港落户,同时打造集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会展、海洋工业旅游、海洋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地。
参考文献:
[1]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周秀华.大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陈陈,何骏.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地理,2009(06).
篇6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集群 空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200-0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伊始,上海就确立了“三二一”优先发展服务业的战略计划,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服务业突飞猛进,到2009年底服务业总产值占到全市生产总值的59.4%,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1%,服务业正迅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上述快速发展在空间上的体现便是服务业的集群,尤其是以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行业集群现象日益明显。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城市新一轮产业布局的有效动力。因此,深入分析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并给以量化的准确判定,对于上海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分析
上海市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源起于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虹桥开发区建设,之后逐步形成了环虹桥地区商务集聚区,上千家外资企业以及外企办事处入驻,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集群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上海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以金融、物流、商贸及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趋势日趋明显,涌现出一批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南京西路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跨入新世纪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并采用集聚区方式承接国际转移。2005年底出台《关于上海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结合《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纲要》提出的“结合区位优势,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战略部署,专门编制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进入了积极规划、着力品牌建设的新发展期。2009年3月国务院提出上海率先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积极发展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将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提升为国家战略,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的科学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于是,政策的焦点就集中到了集聚区的形成和培育上来,这首先要求我们对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在理论上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追根溯源,Scott{1}率先将“服务业集群”概念化,认为现代服务业集群指的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的企业及机构在地理上的聚集体。Wood{2}在产业集聚框架下考察了服务业增长,但并未直接研究地理集聚及其决定因素的问题。Camagni{3}、Keeble{4}等实证研究了伦敦等地的服务业集群,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及其影响因素。Humphrey(1995)等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集群模式进行了分类等。在国内研究方面,杨亚琴(2005){5}以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赤峰路一条街为例,分析了上海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途径与机理。乔妍菁(2008){6}借鉴国内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提出了上海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模式。代文(2007){7}对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篇7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3
一、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高文化含量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医疗、教育、娱乐等,内容极为丰富。现代服务业被喻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和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及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目前,在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云南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西部崛起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016年4月,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在巩固提高云南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一批重点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等,加快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服务业质量和比重,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带动产业全面转型。”
二、云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云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015年,云南省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055.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492.7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169.41亿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5:41.2:43.3调整为15.0:40.0:45.0,第三产业比重比2014年提升1.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加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04.49亿元,比上年增长5.1%;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增加值1334.62亿元,增长6.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81.86亿元,增长13.5%。①此外,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也取得较快发展。
第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据我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末,云南省共有从事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15.89万个,比2008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活动单位数23.8万个,增长86.6%。其中,一半以上的现代服务业法人单位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教育、房地产等行业。近年来,云南的生物科技、节能环保、通信网络、数字媒体、信息咨询、文化旅游、家庭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涌现,覆盖了各个行业门类,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拉动作用日益突出。
第三,现代服务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力的重要渠道。
随着云南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同时也吸纳了大批劳动者就业,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如表1所示,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748万人,到2014年增加到980.75万人,增长32.35%。2010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省就业人数中占比27%,2014年占比提升到33.1%,增加了6.1个百分点,五年间为全省创造了242.75万个就业岗位。在三次产业中,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最快,已成为吸收就业的重要渠道,未来也将成为拉动云南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动力。
(二)云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在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但云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除地理位置等客观原因外,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规模较小,对经济带动能力有限。
总体来看,云南现代服务业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14年,云南现代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中,90%为小微企业,73.24%的企业全年净利润低于50万元;户均从业人员数低于20人。另外,虽然现代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但对GDP的贡献率却不高,对经济的带动能力有限。云南现代服务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集中度低的现状,对农业、工业的支撑能力不强。
第二,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
2015年云南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批发零售业,其次是金融业,第三是住宿餐饮业。由此可见,传统服务业仍然占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仍是第三产业增加值的主要贡献者,而信息咨询、医疗养老等新兴生活业比重偏低。因此,生产业水平低,生活业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凸显,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现象普遍,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
第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滇中经济圈”的建立为云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使得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个城市的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生物技术、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四个州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云南的其他地区,如怒江、德宏、昭通、临沧、文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仍然占经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红河、普洱、版纳等地区,服务业仍以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云南省现代服务业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缺陷。
三、云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代服务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需求、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等,各位学者研究的指标设定互不相同,结论也有较大差异。借鉴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所做的研究,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试图构建云南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以期对云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在遵循全面、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原则的前提下,本文选择8项指标来建立云南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指标包括:以云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Y)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GDP(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镇人口比重(X3)、现代服务业投资额(X4)、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X5)、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X6)、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X7)、教育经费(X8)为解释变量。
对于现代服务业,当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定义,统计年鉴中也没有相对应的数据。本文在分析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业、教育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内涵。在上述指标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计算以第三产业增加值减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增加值得来;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替代;现代服务业投资额用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所有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选取2005-2014年的数据,建立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t=2005,…,2014,为常数项,到为自变量的系数,为随机误差项。
(二)实证分析
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希望尽可能多的列出有关变量,以期对问题做出比较全面、完整的认识,但变量较多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为了克服这种相关性,通常采用较少的变量来代替原有较多的变量,这是一种“降维”思想。主成分分析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21.0的主成分分析功能,选择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为8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该表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9,显著性检验大部分小于0.05,表明变量间呈现较强的相关性,能够从中提取公因子。
由表3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根为6.557,解释了总变异的81.968%;第二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335,解释了总变异的16.694%。前两个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8.662%,大于95%。表明前两个因子已经反映原来8个指标98.662%的信息,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所有变量的信息,因此确定前两个主成分建立模型。
表4为使用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该表能够很好的对主成分进行解释,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和变量X1、X2、X4、X5、X7、X8关系紧密,第二主成分和变量X3、X6关系紧密。说明8个变量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各不相同。
根据因子负荷矩阵计算得到特征向量矩阵,如表5所示:
其中,为相应的标准化变量。用表示标准化的因变量,以为因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从回归结果来看,检验模型拟合程度的可决系数R2=0.996,说明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并通过了F检验。从回归系数的t检验来看,P值=0.000,说明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设定有意义。最后得到用标准化自变量表示的回归方程为:
(三)研究结论
从主成分回归方程来看,选取的8个变量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Y)的关系各不相同,人均GDP(X1)、现代服务业投资额(X4)、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X6)、教育经费(X8)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镇人口比重(X3)、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X5)、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X7)与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呈负相关关系。
第一,呈正相关的四个变量中,人均GDP(X1)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均GDP每增加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提高1.437%,说明经济是影响现代服务业的首要因素。其次,现代服务业投资额(X4)、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X6)、教育经费(X8)对现代服务业也有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投资额每增加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提高0.149%,说明增加第三产业的投资可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生产总值,有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与GDP比重每增加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提高0.022%,反映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更好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教育经费每增加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提高0.019%,可见知识就是生产力,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多,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
第二,呈负相关的四个变量中,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X7)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加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降低0.555%,说明一个国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越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落后。其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城镇人口比重(X3)、现代服务业就业人数(X5)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呈现微弱的负相关,但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入、产业结构优化对现代服务业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工业化进程对现代服务业有削弱作用;城市化率、消费水平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新常态下促进云南现代服务业合理发展的建议
当前,云南省正处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经济快速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稳增长”的宏观政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新需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服务业发展增添了新契机。云南要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加快服务业发展速度、提升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以下措施。
(一)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云南精品服务业
云南省的地理位置特殊,同时也是一个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时要善于利用特色资源,发展精品行业。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围绕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居民和家庭、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体育、教育培训等领域发展,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性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强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改造提升贸易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旅游业,鼓励发展新兴服务业。通过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富有云南特色的精品现代服务业。
(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加大教育投资,优化产业结构
从全国来看,云南省经济基础薄弱且地区发展不平衡,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并逐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消费群体和发展空间。其次,政府应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对以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重点专业的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网络培训,为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做好人才储备。还要鼓励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人才实训基地,积极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最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活业,以及生态旅游、文化产业、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学习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先进经验,多管齐下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优势和特色明显、能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扩宽融资渠道,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切实贯彻和落实国家已有的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各类成本。第二,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云南省的地缘优势以及“一带一路”等政策实施的有力条件,提高自身的对外开放度,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和引进更多先进的技术,并利用广阔的国外市场来促进云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云南省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张东阳.云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6(3):40-41.
[2]吴慧勤.安徽省现代服务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54-57.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必要性;发展现状
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城市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沧州实现全面小康、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沧州应面对新情况,审时度势,创新思维,明确目标,优化方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实现全面小康,成为河北沿海地区后发先至增长极增加新动力,培育新亮点。
现代服务业具有“三新四高”的时代特征。
三新:新服务领域;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突破了消费业的领域,形成了新的生产业、智力(知识)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新服务模式;服务提供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基础上进行的服务创新。新增长方式;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的结果。
四高:即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素质人力资源结构和高精神享受的消费服务。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具有“两高两少”(即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的特征。沧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1)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的税收能优化地方税源结构,并可成为沧州新的经济增长点。(2)从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来看,沧州市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关联度亟需提高。(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沧州只有以信息流、资本流和技术流为重点,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城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4)现代服务业能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二、沧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沧州现代服务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业态初见端倪,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现代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偏低,对GDP贡献率不大;(2)现代服务业新门类发展不快,物流、中介服务等不少,规模不大、质量不高;(3)招商引资力度较大,技术含量高的高端服务业不多;(4)认识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如文化产业化、市场化观念滞后,不愿挖掘其潜在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沧州市政府出台多项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沧州市多项政策给力生产业发展
日前,沧州市出台《加快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一年左右时间,对全市规模以上,具备主辅分离条件的工业企业全部实行主辅分离,以提高生产业发展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实现企业减负增效和地方财政增收双赢。
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就是在政府引导下,企业自愿前提下,将工业企业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中的服务业分离出来,鼓励企业间对相同或相近的业务进行整合,通过资产、人员、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一批功能定位准确,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生产业和产业群体。分离的重点包括将企业中的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与主业分离,成立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
《意见》指出,将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支持工业企业加快主辅分离。
在财政上,对分离后的生产业企业,以2010年未分离前实际缴纳营业税为基数,自2011年至2013年3年内由同级财政部门对其实现的营业税地方留成才超过基数的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用于支持生产业的发展。
在税收上,其自有并用于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对缴纳确实有困难的,报经地税部门批准,给予减税或免征。
在土地政策上,对改制分流的生产业需要在其他地点重新建设的,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对物流企业用于物资储备用地,运输装卸等物资储备用地,基础性物流项目用地,按照规划的土地用途公开出让。
2.电子信息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的一个衡量目标即为信息电子的发展程度。为促进全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沧州市政府决定于2006年组建了信息产业局。沧州市信息产业局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挂牌子,与沧州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接受省信息产业厅的业务指导。
为促进信息电子服务业发展建设,以公共基础通信网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电信主干网络、宽带接入网络、移动通讯网络,构建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现电信网、移动通信网和有限电视网的互联互通和协调发展。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开发政府内部信息平台资源,建设以市政府网络中心为枢纽的上联、下联、横联办公网络,加快建设金融、保险、教育、科技等与国家对应的12个部门的电子公务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十一五”期间实现网上办公,建设“透明”政府。
(2)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完善电信和互联网业务的消费环境,建设市内公用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积极开展BtoB、BtoC等电子商务形式的试点工作,扩大网上成交规模,使网上交易、网上购物等有较快发展。积极推进对外贸易、商品零售和旅游业、证券业电子商务进程。
综上所述,发展现代服务业已具备现实条件。沧州立体交通体系渐已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科技流运行越来越顺畅,有利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化率和消费水平的快速推进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大量新的服务需求。服务类企事业改革改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国际服务业转移涉及的软件、金融、管理咨询、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为沧州市社科联课题《加快沧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高新区 现代服务业 市场营销
1 问题的提出
1.1 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初步发展于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确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1.2 烟台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建设 根据《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区域配置将按照“一心四带”展开。“一心”,就是以三校科技园为中心,打造烟台高新区的科技CBD。“四带”,即以科技大道(学院路)为轴线,打造高端服务业聚集带;以烟威高速公路南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打造高端制造业密集带;以滨海路为轴线,打造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以辛安河为轴线,打造滨河高档次科技文化观光带。“四带”中的一、三、四构成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已具有现代服务综合体的雏形。“现代服务业综合体”或“新兴服务业综合体”,其定义是:以一、两个现代服务业类型为主导,聚合了房地产、旅游休闲、商业贸易、博览展示、节事活动、文化娱乐、创意研发等三类以上第三产业业态的多功能、复合型综合体,这是第三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不断升级并向集约化、低能耗、高附加值模式转变的高级发展形态。
1.3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要在营销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真正引起人们重视的是本世纪80年代后期,这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
2 高新区服务业现状及分析
2.1 初步资料调研
2.1.1 规模与结构 2010年,烟台第三产业的规模已经有了明显的扩大。这一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457.48亿元,增长20.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464.93亿元,增长36.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67.40亿元,增长14.4%。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59.30亿元,增长77.9%,占全社会投资的35.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三产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367.40亿元,增长14.4%。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59.30亿元,增长77.9%,占全社会投资的35.5%。交通运输业与房地产业也是第三产业中投资比较大的产业。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局之201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2 服务业发展态势与特色 烟台市服务业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占全市GDP的比重不断提高。五年来,该市服务业发展特色鲜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9%,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30.2%提高到2009年的32.1%,年均提高近0.6个百分点。二是,服务业贡献率明显增大。2009年,全市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35.2%,拉动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三是层次明显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不断从传统向现代演进,从低端向高端挺进,从生活性向生产性拓展,呈现出领域拓宽、层次提升、高端引领的良好态势。2009年,金融、房地产、信息传输与计算机软件、租赁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07.4亿元,比重达到42.7%,比2006年提高15.8个点。
(数据来源:烟台统计局之2005-2010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SWOT分析 结合烟台高新区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作出SWOT分析,如下表:
3 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战略选择
蓝图已经绘就,为了缩小服务意识与日益提高的人口素质和区域内被服务企业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要求烟台高新区服务类企业必须建立全新的服务营销战略,现实的选择是:
3.1 技能支撑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的替代周期越来越短,掌握先进技术的服务企业常常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产品。而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其实质是人与人、智力与智力的竞争,是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与技巧的综合素质的竞争。因此,企业还必须充分重视掌握先进技术的人的能力的运用与发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服务企业的必然选择。
3.2 资源共享 现代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动力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对信息进行充分、必要地整合,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共享,充分提升这些资源的利用效率。“服务”,这一产品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所拥有资源的重复利用特性,这也为服务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奠定了基础。作为现代服务企业,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质量至关重要。
3.3 品牌营销 在服务产品几乎无差别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必然集中到形象的竞争上面。特别是服务属于无形产品,消费者的体验是评价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现代服务企业形象的树立,是通过个性化、无瑕疵的服务来完成的。所以服务过程与营销过程密不可分,将营销过程嵌入到服务过程是现代服务业提升企业形象,树立产品品牌的关键。
3.4 运营创新 创新是源泉,创新是现代营销活动的命脉。作为现代服务企业,创新不仅体现在服务产品的多样化,而且体现在服务过程的方方面面。因为服务业面向的是复杂的、多变的“人”,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与产品,将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基于现代服务业自身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者相对于传统服务业对其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迫使现代服务业企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才能获得市场的持续认可。
参考文献:
[1]汪永太.刍议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特征和性质[J].商业时代,2008,36.
篇10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高技术;知识密集;集群性
[中图分类号]F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18-02
1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1.1高技术性
指现代服务业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与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和关键特征。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既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运营方式,又形成新的市场形态和经营业态。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电子银行等近几年发展的新兴服务行业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
1.2知识密集性
与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不同,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因此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比较高。会计、审计、咨询、评估、设计等都是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和使用的行业,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因此,现代服务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1.3高增值性
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农业和制造业。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60%~80%。按照西方学者的定义,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高于一般的国民经济就是服务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吸收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年提高,到目前为止,多数国家服务业吸收就业劳动力人数已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总数,发达国家尤为明显。
2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
2.1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现代服务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和趋势。集群化,就是指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若干企业和机构,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对集中。服务业集群就是服务部门中某一行业的企业及关联机构在地理空间的聚集体。一般是由相关企业、供应商、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下图)。
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构成要素
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既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自身功能的重要途径。集群内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和竞合机制,能够形成外部集聚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
从各国产业集群发展来看,大城市是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伦敦是英国金融服务业比较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大型跨国银行总部和英国几乎所有的大银行总部,金融中心内拥有各种类型的金融活动,专业性人才在企业间的流动性强,使得集群内的创新活动十分活跃,产业集群效应显著。纽约的曼哈顿商务区是美国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商务区内汇集了大量会计、咨询、商务服务等人才,在曼哈顿地区生产业从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83.8%,创造的产值接近90%。我国许多地区服务业的集群特征也十分明显。南京新街口商圈集中了全市85%以上的大中型商业企业,下关、赛虹桥和浦口三大市场群集中了南京市70%的各类商品市场。北京CBD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地,CBD内形成了以金融业为龙头、拥有传媒、证券咨询中介、IT通信、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区域总部及代表处等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格局,CBD的面积仅占北京市建成区土地面积的08%,但对北京市GDP的贡献率为2.2%,对税收的贡献率为14%,集群的经济效应显著。
2.2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出现了一体化、融合化发展,二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逐步建立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动态联系。二者的融合发展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更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分工的结果是提升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各项资源的高效利用。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产环节的融合。许多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功能已融合在一起,作业管理从制作领域延伸到服务领域,现代制造业内部逐渐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主要业务开始由制造向服务衍生和转移,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在其利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产值的比重高达85%,服务业产值仅占12%。目前,通用电气公司服务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二是产业链上的融合发展。制造业的有效运转对生产业的依赖程度呈增长态势。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处于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阶段。二者在产业链上的融合,既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又使现代制造业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提高了制造业的经营效率。
三是地区内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在特定的地域内,金融、保险、物流、培训、咨询等生产业围绕在制造业的周围,与制造业紧密结合,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撑,二者形成服务业和制造业集群,共同发展。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国内生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比较成熟的区域。
2.3现代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领域
世界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各国服务业市场壁垒的降低,全球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国际服务外包是现代服务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形式。生产业外包在跨国转移中异军突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管理、经营日益专业化,将后勤办公、顾客服务、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及咨询分析等许多非核心业务外包给新兴发展中国家。2006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8600亿美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50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预计2012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达到9750亿美元,这表明服务外包正逐渐取代传统的货物贸易模式,成为国际贸易往来的新宠。从国际投资来看,现代服务业成为国际投资的热点,20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部门仅占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四分之一,1990年这一比例不到一半,而2002年已上升到60%左右。同一时期,制造业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的比例则由42%降至34%,这表明世界投资重点转向服务业,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逐渐上升。
2.4国际大都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际大都市是指那些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较强影响力、较大人口规模和集聚扩散功能的特大城市。国际大都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前后,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大城市就已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纽约、伦敦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5%,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70%以上,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所有消费的1/2左右。大都市商业繁华、交通便利、信息快捷、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这些优势为现代生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资料显示,美国10家最大生命保险公司中的4家和世界最大的10家安全公司中的9家总部设在纽约的曼哈顿。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等城市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地区。2006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0.3亿元,其中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05.1亿元,占北京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70%,而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是3637.4亿元,分别占北京市经济总量的47.1%和第三产业总量的67.3%,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主导力量。上海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10年超过第二产业,保持在50%以上,2008年达到53.7%,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主导产业。金融、批发零售、物流、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软件业已逐渐成为上海市服务业的主要支撑力量。
3结论
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现代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把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以此发挥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升级、吸纳就业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徐方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2]李娟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10(2)
[3]钟若愚走向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徐旭现代服务业理论分析框架初探[J].生产力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