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的体现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精神的体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与时具进; 勇于创新
1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公路行业的特点,凸显吸引力和感召力
近几年,由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公路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方式、养护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和运行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把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新举措,是公路交通事业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需要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讨。
做好公路行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公路行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的特点;职工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差别大;职工来源较多,文化层次高低不一,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公路分布在城镇和农村,公路养护、建设、管理和收费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因此,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根据以上特点来确定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运用方法技巧,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在当前新形势下,公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思维活跃,视野较以前大为开阔,各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辨别客观事物真伪好坏的能力很强,民主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强烈要求受到尊重,受到平等对待,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内容新,反映情况全面,信息含量大,而且要富有人情味,因此,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
2.1 要讲究唯物辩证法。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他们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文化水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当中产生的思想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和要求上,在方法和方式上绝不能一刀切,说好就一切都好,一片光明,不存在任何困难和问题。反之,讲困难和问题,到处都是矛盾,甚至一棒打死,使人感到颓丧,丧失信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讲究辩证法,少一点片面性、简单化。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员的各自特点,理解他们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正确对待他们不同的爱好和习性,采取不同的方法方式,释其所疑,解其所难,帮其所需,绘其所求,真正地把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渗透到灵魂深处。
2.2 学好和运用心理学。在新时期,一方面那种采用会议“满堂灌”、照本宣科等泛泛的教育方式,已不能为干部职工全部接受。而应该注重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公路行业干部职工的主动精神,多采取启发式、案例式、体验式的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思想教育活动等方式,以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文学艺术、图书出版、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理,入耳人脑,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公路行业干部职工所接受,还应该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把握好影响人的积极因素,建立与公路行业干部职工的和谐平衡关系,民主、平等地待人,对干部职工不摆架子,不高高在上,不盛气凌人,不以权压人。而多一些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与人为善,在和风细雨、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基础上,实现心理的可接受性和利益的相容性,达到行为的一致性。
3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行业特点,结合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结合不同的环境和形势背景,结合不同的情况和工作任务,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常抓不懈,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新的视野、新的手段解决环境、情况、条件、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3.1 注重机制创新,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水平
首先,要建立以党委为领导、党政领导干部为主导、广大党员为主体、专职职工队伍为骨干,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和责任制。推行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各级行政领导不仅是本单位(部门)生产(经营)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政工干部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而且对公路生产工作也负同等责任。年终考核时,要把考核公路生产工作业绩和思想政治工作状况,作为对干部进行奖罚、任用的重要依据。只要确立了这样的心理定位和职责定位,使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基层骨干都自觉自愿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心人和责任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会不断改进。
第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公路建养管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联系会,思想动态分析,工作效果检查,反馈、考核等制度,使思想政治工作逐步实行制度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运行态势。
3.2 注重思路创新,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规律
篇2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师角色的作用,而且传统教育中强调的“师道尊严”、“教师权威”这些观念和思想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来感染、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也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用创新的理论来武装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二、优化育人环境,创造理想育人氛围
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育人环境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其中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它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要创造理想育人的氛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办好家长学校,密切联系渠道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他们是第一任老师,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篇3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创新精神 历史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创新。这就必须从创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发,从审美教育入手。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地去行动,而赋予创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学生,去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2.这也是由审美教育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教育学认为,无论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审美教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审美教育的特点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人们去行动。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的因素。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而其中更不泛富有创新精神的审美因素,这些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必然会充分影响学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段继杨先生所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美育是理所当然的。”
二、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确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云冈、龙门石窟的大佛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都是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美的创造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动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造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也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发挥作用的乐趣。“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历史教学中,这些美的形象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
篇4
[关键词] 创新精神 教学结论 教学过程 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我国学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理论、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物理学科教学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为此,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学生终生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从教学角度讲,传统物理教学重视教学结论,所谓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而新课程物理教学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地位,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讨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的物理研究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物理规律的背诵,现成的物理结论、论证、说明、讲解从源头上剥离了物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毋庸置疑,做为教学目的之一的结论相当重要,但是,如果不经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念的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物理理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没有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物理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而“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学会生存》),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才能大面积的、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其创造潜能呢?
教师要创造性地教。从创新的高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从小受到创造性教育环境的熏陶。
一、强化培养创新精神的目标意识
目标是人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童的创新精神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所以当代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认真钻研新时期的教育理论,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甚至人生追求的始终不渝的重要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实现。目标的确定,除知识、思想品德目标外,要兼顾能力发展目标,尤其要突出培养创新精神目标。教学中要积极地挖掘出每一节课中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知识点,以此确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节时,课尾组织学生参加剪不同轴对称图形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概念,提高了审美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1、注重情感,激发兴趣。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有调节行为的功能,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幽默优美的语言、坦荡宽容的胸怀、丰富渊博的知识、强大持久的魅力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之“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生动活泼地学。
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兴趣。一个人只有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才会积极地探索,创新精神才可能在这探索过程中萌芽、生长。比如教学两位数乘以11的速算时,教师说:“同学们随便报一个这样的算式,老师都能说出正确的结果。”一试,果真如此,同学们觉得特别奇怪,急于弄个明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去探究。
2、重视差异,发挥潜能。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教师有义务开发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但作为独立的认知个体——学生存在着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教师要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意义上的潜能发挥。如解“一列火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驶往乙地。开出了3/4小时行了全程的10%,到乙地还要几小时?”这道题。A:60×3/4÷10%÷60-3/4,B:3/4÷10%-3/4,C:3/4×9。
这几种解法体现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有的解法看似普通,但对某个同学来说可能是自己的创新行为,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做出有弹性的评价。
篇6
1.1计算机教学是内在性地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计算机技术是科技和时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旦计算机技术与生产和生活向结合,必定会开拓出更多的领域。当前掌握计算机技术已成为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成为鉴别人才基础素质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参考。计算机教学在教育的整个结构中日趋重要,教育通过计算机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发展学生成长潜力早已被社会所认可。计算机技术具有可扩展和可创新的基本特点,计算机教学中鼓励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整个计算机教学与教育体系的根本职能,特别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已经变成计算机教学的根本方向,是计算机教学实用目标和系统任务的内在性体现。
1.2计算机教学是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和精神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计算机教学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就必须将发展创新精神作为中心。素质教育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可以建立起学生为中心的发展体系,这样不但有利于计算机教学的模式更新和观念转变,达到了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适应,使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内容上得到了不断地优化,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做到对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1.3计算机教学是学生实现与世界沟通的前提人才的发展需要利用世界上的各种资源,只有与世界进行无障碍沟通和全方位接触,人才发展才能够得到更为全面地支撑,进而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实现与世界同步的进步。计算机教学可以在发展开创精神的基础上,适应世界技术和意识更新的潮流,达到对计算机技术进步的有效掌握和利用,在提升计算机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使自身与世界的距离得到有效缩短,进而使自我的发展更加适合世界上科学化、一体化和系统化发展的趋势。
2计算机教学存在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问题
2.1计算机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计算机教学上在方法的选择和手段的应用上还存在落后和陈旧的实际问题,计算机教学中对理论教学超过实际操作,在创新能力发展中忽视对学生的激发和引导。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实际里,教师的中心性和教材的权威性依旧根深蒂固,难于使学生得到开拓精神和意识的发展,造成计算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问题,影响创新精神的发展。
2.2计算机教学环境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当前在教学设施、教学经验等教学环境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但导致计算机教学流于形式,而且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教学质量低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精神在计算机教学的培养方法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优化计算机课堂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潜能。为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学理念、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2提高计算机教学水平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学习、自我调控。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的意识促使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都很乐意参加。利用恰到好处的契机,组织计算机软件学习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通过各种措施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水平。
3.3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水平计算机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一定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提高,提高计算机业务素质。教师不但要熟悉计算机在过去和现在的应用,更要对将来的变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有效掌控,进而实现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为计算机教学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为学生通过计算机教学实现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可能。
4、结语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养方式;效率提高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将学生潜在的能力挖掘出来。这不但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发展,乃至是人生之路,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这对于学生形成生物学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非常巨大的帮助。
一、潜能开发,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往往都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对于课程内容中的知识只是追求知其然即可,并不会去探究其所以然,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过于禁锢,在考试中知识点稍作变化,学生的思维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表明学生缺乏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对于自身的潜在能力开发也非常不够,学生永远是沿着同一条路线去进行生物的学习,这就背离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初衷。
二、加强实践,以创新能力的培养带动创新精神的提高
实践能力对于生物这门学科来说至关重要,除此以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很大程度地作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学生对于孟德尔关于基因分离定律中子二代性状出现3:1的分离比,在什么时期观察果皮的颜色,子叶的颜色中的3:1出现的时期,无法准确地理解,我就引导学生思考,在南瓜还未授粉前,是否已经出现了子房(将来发育成果皮),那么这个南瓜的果皮颜色是否受果实里面的受精卵发育出的种子控制?从而得出子一代植株内的种子是子二代,其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在这里观察,而对于果皮颜色的分离比,就必须在子二代的种子播种下去后长出的果皮中区观察、体现。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每一个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都是不尽相同的,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普遍性,不能够对所有的学生使用同样的教学方法,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深入到学生队伍之中,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感受,并将了解到的问题及时地反映到教学方法调整之中,提高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合理性,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极为关键。通过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够扎实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这对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挥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储备、生物素养的限制,学生对于一些生物学的规律理解不准确,我就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储备,用一些常见的道理来让学生感悟生物学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激发起来了,创新思维方式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这样学生就会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巩固自己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生物这门学科。毫无疑问,这对于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是我们教学工作成绩的最有力的证明,因此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伍华.高中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新疆教育,2012(11).
篇8
求,要求构建能体现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教学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学校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渠道。作为历史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历史课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呢,我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思想认识基础,创新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创新意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填鸭式”“满堂灌”等说教式的弊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低下身来”,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我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历史教材,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讲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善于创新的民族。教师用好、用足教材内容,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可以巧设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法:(1)图示讲解法。图示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的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理论形象化、条理化。(2)创设问题情境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只有回归到历史情境之中才能有效地感触历史的生动。(3)开展民主教学法。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师生互相激励、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心情舒畅、轻松,做到敢想、能想、敢问,想学、会学、要学。(4)激励教学法。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我尽量从多个方面去找、去发现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优点并进行鼓励,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值得骄傲的闪光点,让他们自信,树立起再一次、更多次地取得成功并得到大家认同的欲望。
三、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道开展历史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探究”与“活动课”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历史。“探究”与“活动课”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如“访谈”“调查”“搜集材料”等,可以自由分组或个人单独活动,也可通过“采访”“讨论”等多种形式,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系。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互相争论,最后达成共识。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不同的提高,萌发他们创新的欲望和激情。让历史知识与学生的个性相结合,使创新实践充分体现其现实价值。可见,创新实践是创新精神的归宿和升华,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四、总结学生的创新成果
创新成果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创新实践中所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或科学价值的独到见解或小创作、小发明。创新成果是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创新成果的产生既是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能力、创新实践的体现和结晶,反过来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情趣、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励其创新动议、完善其创新能力、推进其创新实践,可充分展示五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学生创新成果是学生、教师汗水与智慧的共同结晶。既有学生的创新劳动,又少不了教师的积极指导、支持与帮助。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人文精神;价值
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又是一种为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人们实践的成功必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教育要达到预期效果必须要符合教育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又要符合人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的人是有广博的见识、心智得以启发、有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人,这是需要学生花费许多努力的。这个理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对于大学生增强宽厚知识基础,把握技能,对人生有正确领悟,对美形成科学态度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研究性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一、关注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模式或学习过程,这里分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科领域、跨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仿照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学习过程”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价值,弘扬人性与构建人格活动的一种意识。人文精神包括尊重个人自身也包括顾及他人、社会还包括关注人类的一种感悟、态度和准则。教育是培养这种意识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尊重人才能谈得上为人,因而具有尊重人的意愿是培养人文精神的基础。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灌输说教,不顾人的原有想法,这是片面。他们没有看到思政教育的核心就是平等对待人,尊重人的意愿,承认个性差异。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受教育者才会真正接受教育者的影响与渗透,做出自身的选择与判断。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获得新知识新能力的重要过程。大学生已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而且学校也提供一定的研究条件,他们对基于课堂学习又高于课堂的知识有主动探索研究的欲望,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适宜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空间和其他资源,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有益方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环节一般包括: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计划得出成果课题汇报总结。每一个过程都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满足学生思想、思维的需要。予以他们自由的空间,从选题开始,以学生为本,考虑他们的兴趣与专业,到最后成果的形成,视他们的研究情况形成研究成果方式的多样灵活性。研究性学习改变了接受性学习方式学生被动地位,更注重对问题解决的主动探求,这个过程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的意愿,让学生懂得与体会到在此基础上人的主体性能发挥巨大的能量。从而使学生具备这种最基本的关注尊重人的意识与情怀。
二、提供促进发展的条件是培养人文精神最现实的体现
尊重人的意识要在现实条件中才能真正得以体现。研究性学习提供学生发展的条件,使关注人,追求人性的人文精神在提供的条件中得以实现。通识教育既是人性教育,也是全面素质教育,因而这种理念下的教育就应该是最注重对人的发展提供条件的。
1.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既包括意识基本层次的尊重,也包括高级层次的信念。培养学生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精神,这既与社会制度有关,也与社会发展方向有关,人文精神是和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阐释和反击与之相左的思潮。思政理论课担负着传播理论的重任,理所当然要对意识形态进行阵地巩固。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终极关怀的理论,这条主线贯穿于全部理论,并且也是始终如一的目标。因而思政理论课必须培养学生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点正是肯定了学生的能力与价值,让他们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当然并不是完全自由,研究过程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真正得以发挥。学生对这种信任人,肯定人的价值的做法是认同的。
研究性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学生对要研究的问题开展校园或社会调查,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其中,对现实观察和分析,提高思考认识能力,从而选择形成一种科学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研究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与实践去领悟对人的价值肯定、弘扬人性的价值理念与树立正确理想。虽然多元化文化是存在的,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不同,但是一些共同的人性之光,是会得到不同时代与国度人的认可。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题,思政理论课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当前要培养大学生弘扬实事求是、不断创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热爱民族与人类、把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精神,肯定人的价值、赞扬真正人性和树立正确理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重要内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个完全纯粹的而又抽象的理论问题, 是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必须含有的,有具体的意义与价值。
2.促进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最高体现
通识教育理念在培养“完整的人”方面既指人的知识也包括人的能力与思想,尤其要有丰厚的人文涵养。这种理念与关于人的发展是一致的。认为人的发展最终应当是自由而全面的,在教育中不断提供人自由全面的条件,是真正尊重人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中最高的体现。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单纯规范和转变人的思想,他们忽视了其实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最需要从人性出发,传播科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讲求为人为事的正确道理,提供实践的条件等。思政教育本质追求的是解放人的思想,启迪人的智慧,让人逐步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目标实现而言,人要达到目标,能够对人生对社会有真正正确的感悟,要求人有能够发展的条件,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技能。把目标变为现实必须有实践的过程,这些条件能够让其生存与适应社会发展。因而要达到真正的人文精神,必须培养与提供人发展的条件,否则,容易陷入空谈。
从研究性学习本身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特点,在相对宽泛的时间与空间里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同专业学生把专业以外的广阔知识整合起来学习;培养表达、批判、写作、协调等能力;把学到的思维方式运用实际分析,不断去思考创新;通过研讨分析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这个过程是学生得以发展不可缺少的实践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过程。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来看,就是要培养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规范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选择研究的问题,分析中增强自己思考能力,提高觉悟。这与人的要求发展是相统一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发展,不断使得自身向真善美发展。
3.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培养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反思过去教育基础上,力图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作为手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任务,这对人的潜能的培养也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理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密切相关,创新人才的思维是具有创造性的,并且还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与独特个性,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格教育为创新精神提供精神保障,强调的宽厚基础、整合知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知识结构,强调的能力方法也有助于启发创新思维。通识教育理念下采取的研究性学习从对创新人才培养来体现人文关怀也有重要价值。
从大学精神而言,创新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大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也是人自身的迫切需要。而且,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具备,就是对人的突破发展意识观念、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的提高等方面有了培养,这正是关怀人,真正促进人发展的人文精神的体现。
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而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有探究意识,是否获得积极体验,是否对认识世界的方式有提高,是否能找到新问题新思路新办法。或许研究成果不是有很大影响力,毕竟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有重要的功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方面体现人文精神,得到到理论家和教育实践者的青睐。
三、把个人、群体与类是统一起来对待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正确态度
人的实践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凡是人的实践都是社会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存在为出发点,尊重人的差异性、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然而人的个性的实现尤其是积极个性的完成离开他人是不行的。
从研究性学习的合作性学习方式来看,整个研究的过程是大家一起合作分享完成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人沟通、合作、分享、互助学习提高的平台,对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作精神,从而形成对他人的关怀,对社会逐步增强使命感责任心,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有思考都是有利的。
从人文精神的内容来看,不仅体现对个体的存在需要、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满足,也包含对群体利益需求的考虑,还进一步拓展为对人类命运的思考。研究性学习既有个人自主学习也有协作组织研究,从中体验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与他人与社会分不开的,个人的能力实现与集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对待自身层面上形成积极参与生活实践、自主自强、有正确的信念和人生目标;在对待人与人关系层面上,做到关爱别人、人际和谐、知情达礼;在对待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认识到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积极参加保护地球环境活动,热爱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这些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人、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
四、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教育要培养的人究竟什么是最根本的,应当说,教育一旦离开了人性的培养,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培养,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于人来说,技能与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培养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时,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是更为重要的内容。
从社会发展来看,科学精神必须与人文精神结合,才能使发展更为可能。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合实践证明,凡是二者能有机融合,理性与情感、求真与求善求美、个性与社会、物与人尺度达成和谐统一,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科学发展史上,科学家们用生命捍卫科学真理,这就已经深深地证明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凡是二者分离,过分重视科学精神,会造成社会科学与伦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人与经济等一系列两难的问题。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道德水平下降进而造成信仰危机等给整个人类危害也正在日益凸现,而解决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
从大学教育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注来看,不可否认,当今社会过分侧重于自然科学及技术,大学在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也随之而来。表现为较多关注知识操作技能,而淡化甚至忽视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等的考虑,不注重思考社会责任感、集体意识和人性。这种气氛下虽然从总体上看,大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还有种种缺陷,令人担忧。庞海芍在《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一书中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认为大学生最欠缺的做人品质排前几位是: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协作精神、诚信、进取、遵守道德规范。这种失衡不仅损害人的健康发展,对他们今后在社会中的实践也会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因而大学教育平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甚至更倾向人文精神这个具有根本性决定意义的方向,去充实大学生的心灵,是非常迫切的。
从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发展关系来看,二者是融合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和归宿。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出现一开始就呈现交错发展的,人们要对哪些问题进行认识最初就是为了人的生产需要,从满足人的角度出发研究自然界。虽然这是最初最朴素的,但是也是本质的。其实这两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致的。“有些精神(例如创新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艺术精神,有些精神(例如为人类服务的精神)既是科学精神又是道德精神,有些精神(例如奥林匹克精神)则既是科学精神又是体育精神。”之后二者的分分离离,或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阶段的,带来的危机也日益显现,这种分离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完全按照科学的规律行事,忽视人性的追求势必造成人性的扭曲甚至社会的畸形。二者因为分离带来的危害也就从反正证明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人们还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意蕴和科学成果应用的前景之广阔性受制于其所凝聚与体现的人文精神之丰厚性。”只有在高尚人文精神指引下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有利于人类发展。
从研究性学习过程来看,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本来就有这两种宝贵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讲科学精神主要是指人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态度与能力程度,这种精神是帮助人形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坚持理性等的态度或信仰。人文素养主要指对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重视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价值尊严,追求人的完善,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对善或美的价值判断。这二者结合使人在追求真与求善从而达到美。在科学精神中那种培养严谨、认真、专一的态度正是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精神状态,因而研究性学习能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让学生有所体验。研究性学习针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让文科背景学生学会尊重规律、事实,勇于探索并坚持真理,让理工科背景学生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处理好科学技术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科学技术最终也一定要为人服务,科学还具有深刻的伦理价值,人文精神是最根本的,因而把科学精神统一在人文精神中是合理与实在的。
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价值目标和道德规范的综合,大学教育应该把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灵魂常态化。研究性学习启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对涉及现实学习生活及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协调合作探究。不仅在研究中提高了自己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造性,而且让自身人格、利益得到尊重满足,并学会关心他人需要、社会进步、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使人文精神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杨四耕.研究性学习的后现代特征与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2(2).
[2]孟建伟.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
[3]刘惊铎,赵世超.凸显人文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56-01
创新精神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贯穿的思想,同时也是需要培养初中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当众多的学生由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的以后,数学课程中所要重点考察的内容与目的就已经发生了较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创新内容从初一就开始,初一学生一开始就面临着大量的以思维能力与逻辑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作为主要内容的数学课程,大多数学生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数学太难了。于是发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现象是一些在小学学习很好的初一学生数学成绩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
创新精神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但往往带给初中学生的是会时常在某个阶段对于有些新的数学知识点与新的数学问题反而会产生较大的迷茫与困惑。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不具备创新精神所引起,也可能是数学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没有创新精神进行应对,也可能是初中学生心理的抵触数学等,结果是最终造成了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普遍下降,有的初中学生机械的照搬老师的例题而没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相应地导致换个形式后,这部分学生仍然不会解答数学难题的现象。诸多挑战的根源并非不在于孩子不努力,而在于教师没有针对初中教学的特殊性与特点,没有找到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学方式,初中学生们没有接受到一种创新的数学学习模式,自然不能够取得较好的数学教学效果,也不能够促使初中学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
一、初中数学教师自身必备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之前,自然必须自己先具备相应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师怎样才能具备创新精神,并且如何才能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展现与讲解给学生创新精神是关键。数学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数学的创新精神,不应该单纯想到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与小发明等,不应该认为是借助问题而让学生任意去想与去说而且说的离奇便是创新。实际上,初中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或者说是别出心裁的新观察角度等都属于创新。初中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精神,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具有新颖性。
初中数学教师自身必备的创新精神需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新型师生关系不同于通常的教师高高在上,以往的众多学生惟命是从,老师上数学课时积极主动,而初中学生消极被动。创新精神培养的数学教师要有由一个发令者变成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初中数学老师要有着与学生成为朋友的平等信念,要能够敏感发觉到初中孩子们真正的兴趣点与兴奋点,并能够让初中生释放出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教师还要有建立科学的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索精神。初中数学教师树立科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有勇气否认自己以前那些不科学的从而不具备数学教学创新精神也不体现创新精神的数学教学方式。初中数学教材在变,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在变,初中数学教学的使命也在变,大多数的初中数学教师都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大胆探讨科学教学方式进行数学创新精神的锤炼。
二、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1、改进传统初中数学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在这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大胆而且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实用教学方法,大力为初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现实的客观条件。数学教学传统的填鸭式等方面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与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并且应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力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推动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对初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2、鼓励初中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提问和质疑。初中学生进行积极发问的过程,同时也是最容易激发出初中学生的数学创新想法,进而摩擦出特有创新火花的过程。初中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对数学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质疑,相应地教师就可顺着这些想法来探索讲解[3]。教师要不断尝试让尽量多的学生解放思想,最大化地活跃学生思维,以便能够促使初中生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创设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氛围。
3、创造自由创新而宽松的初中数学学习环境。宽松而自由的初中教学环境是数学教师能够为初中学生培养出创新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种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自然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动性。初中教师以自己的良好情感与实际感染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去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学感情交流,使学生能够从更多方面进行创新,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
4、设定符合初中数学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及其评价标准多是偏向于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高低,片面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速度与熟练程度,事实上较少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应该对现有的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与革新,针对不同层次的初中学生设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侧重于对有创新的学生进行不断表扬,提倡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核心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过程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初中生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关键,他们数学创新精神的培养,事关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事关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期待,应该加速改革推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