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4-04 06:0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陶行知教育思想

篇1

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导致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使得在普通民众中推广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视了民族大众的力量和他们获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运动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说“强迫是一种必要手续”。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经历也为其奠定了强大的理念基础,促使他把教育放为中心,并结合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符合当时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卫国护家,集思广益,寻求中国的救国之道,不考虑个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教识汉字,积极扫盲等变为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长久;第三,立足为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现状,陶行知深知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须要在贫苦大众中深根发芽,他着手撰写《普及教育与学武训》,推广以武训的精神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疾苦,以义学为手段,用很少的钱却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为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被点燃,普及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措施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形成了即知即传人,知识为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愿教,人人好学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将科学推广到生活的时间活动中,提倡每个人立足于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生产生活,抓生产,团结计提的力量,努力协作,卫己卫国,爱护胜利果实。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遭受侵略的现状使中国的特殊人才不断凋零,建立育才学校迫在眉睫,把抗战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只有全民团结才能救中国,教育也才能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陶行知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他希望育才学校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文化作战集团”。什么时候敌人来犯,他们也能应对自如,坚决不做亡国之徒。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第二,日益严酷的抗战局面使得,全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时陶行知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也更加坚决。第三,作为普及教育的深入和补充,特殊人才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

篇2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01―03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最早的倡导者之一,陶行知曾与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曾担任过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教育与职业》杂志的特约撰稿人,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在该文中,陶行知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生利主义,并创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本文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文本分析为主,兼顾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职业教育实践,从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等方面分析了其职业教育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仍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论

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就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因为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践的前提。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将“生利主义”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诠释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陶行知指出:“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有关于消闲之生活,即有关于消闲之教育;有关于社交之生活,即有关于社交之教育;有关于天然界之生活,即有关于天然界之教育。”他认为职业教育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不同于生活之教育,也并不同于全部的教育。“人之生活四,职业其一;人之教育四,职业教育其一。故生活为全体。职业为部分;教育为全体,职业为部分”。陶行知指出职业作用所在就是职业教育作用所在,“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生利有二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是;二日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是”。前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一、第二产业;后者相当于今天的第三产业。他还认为能否生利是区别职业与非职业唯一标准,“故凡生利之人,皆谓之职业界中人,不能生利之人,皆不得谓之职业界中人”。同时他还认为能否生利也是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唯一标准,指出:“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在关于职业的教育类型与职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即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界人事的教育,是培养生利人物的的一种教育类型。其终极目的是培养能生利、能养活自己、能贡献社会的人。

二、以生利经验为主的教师观

陶行知指出:“七十二行,行行都可做我们的教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陶行知认为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变化的,在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变成教师,教师也可以变成学生。教师与学生区别在“做”上,教师是“在做上教”的人,而学生则是“在做上学”的人,可见陶行知奉行的是人人皆可为师的大教师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的教师理应具备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与生利之教授法此三要事,“然在三者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职业教育既以养成生利任务为主要之目的,则其直接教授职业之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在他看来,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师首先应具备生利之经验,具有实践操作的经验和能力,才能培养出生利的学生,因而“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有了生利之经验还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无学识以为经验之指导,则势必固步自封,不求进取”。只有经验而没有学识,经验就无从传授,且容易走向经验主义的极端,使职业教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各行业发展,“故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是为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的第三要事是教法。仅有经验和学识还不够,还需要不同的教法。“盖教授生利之方法,随业而异”。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有宜先理想而后实习者,有宜先实习而后理想者,有宜先理想、同时并进者”。同时,教师还需要“熟悉学者之心理,教材之性质”,根据不同的学生心理与不同教材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陶行知指出“健全的职业教师,自必然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具备标准”。若三者不可兼得,宁可舍生利之学识与教法,而求取生利之经验。教师没有经验,学识与教法再高明,则不能培养出会生利的学生,既然培养不出会生利的人,就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真,就不是职业教育,因而,三者之中经验为根本。

三、以“事”为中心,“充分生利”的课程论

基于生利主义的基本理念,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也必须符合生利的要求与目的。陶行知不主张传授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也不主张专门训练某种技能,而是主张以“事”为中心,按事施教,课程以每个生产过程所必需的理论与技能为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体现了现代课程观的模块化课程设计的思想。他还主张课程安排应遵循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规律,逐步深入,“完~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自易至难,从简入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行业的知识与技能,适应各种行业岗位的要求,他还主张学以致用,学以生利,“每课为一生利单位,使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罢则生百利”。惟其如此,学生才成为生利之人,使其受益终生。他还认为“职业课程之配置,需以充分生利为标准”,以充分生利为原则与依据,加强课程之间的广泛性和联结性,“事之可附者附教之,事之可兼者兼教之”,只有设置充分生利之课程,才能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与方法,学会统筹利用工作时间,快速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既然以生利为原则与依据设置,只能按事设课,既然是按事设课,就只能按事施教,采取小班授课,陶行知提出职业教育的实习班最多不超过十五人。

四、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

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要想在实际教育中取得实际效果,必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陶行知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法、学法和

做法应当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在教、学、做中,“做”既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什么是“做”呢?“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做是包含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他还指出“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一无所能”。陶行知指出如果手脑并用,则“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因而,他提倡手脑并用,学用一致,主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教学合一”的层面,职业教育必须“做”起来,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以“做”为统帅,做到“教学做合一”。此外,他主张半工半读,提倡产学研结合,其主要实践是他办的工学团。“工是做工,学是科学,团是集团,它的目的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五、以“才能、兴味”为中心,最适生利之才的学生观

陶行知认为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生利之教师、设备、课程还不够,还应有最适合生利的学生,既然最适合生利的学生对职业教育至关重要,那就要选出最适合接受其专业教育的学生,学生也应慎重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选择最适的专业有两个方面:“一曰才能;二曰兴味。”对于某一专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选择了最适的专业,学生的才能才足以成事,学生的兴趣才足以乐其业。学生选择最适合最感兴趣的专业而学习,则一定会成为一个生利之人,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学生如何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呢?陶行知提出了“职业试习科”的办法。“职业试习科,包含农工商及其他业之要事于一课程,凡学生皆使躬亲历试之”。在试习时期可根据专业灵活设置时间,试习的情形要与真实职业无异,惟其如此,才能检验出学生的学生的真实才能与真实兴味,然后根据检验的结果让学生选择专业,选择在某一专业方面最适合的生利之人以培养之。

六、职业教育要凸显学生的素质教育

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生利之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不仅要注意学习一技之长,更应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养成良好的素质。陶行知指出,职业教育应“侧重发舒内力以应群需”。“发舒内力”是说职业教育要传授技艺,还要促进个性与才能的全面发展,更要促进工作效能的提高;“应群需”是说物和事“有利于群”。可见,陶行知把启发人的“内力”与“群需”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不只使学生得到一技之长,同时要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劳动者具备良好的素质。

七、陶行知职业教育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几点启示

1.职业教育是生利之人的教育,是生利之教育类型。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我们就不应人为地将职业教育停留在专科层面,理应存在更高层面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理应随着社会对职业人才层次要求提高的层次而有所提升。职业教育是“生利主义”之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理应将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在国家经济大发展的视野下看待,要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理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凸显职业教育的“生利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要把职业经验放在职业教师资格的突出地位。职业教育的教师则在学识、教法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从业经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具有的“双师型”教师偏少,这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弱项,这与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很不协调,是影响学生职业技能提高的重要因素。要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力度。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既要从理论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教学能力,更要从实践方面来抓,抓教师的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3.改革职教课程设置,凸显“做”的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所坚持的是学以致用原则,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的是行动过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课程实施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与典型职业工作的行动过程都是一致的,是一种连续的串行关系。这样,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特定目标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所在。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做”,改革“满堂灌”的教法,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记笔记,一切为考试,考完便忘记”的现状。“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会不会做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

4.指导学生选好专业,注意学生素质的提升。从职业院校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对所选择的专业缺乏基本的了解,入学后发现专业与学生个人能力及兴味脱节,导致学习期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可以借鉴陶行知“职业试习科”的设想,改变按专业报考与录取的做法,把专业选择放在入校之后,通过入学后的专业认知与企业见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与业务流程、职业规范与发展前景,并结合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等因素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样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今后职业发展。同时,学校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职业指导的责任,及时公开有关专业与职业的信息让学生及时了解,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味”所在,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此外,职业院校还不应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还要注意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职业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认为职业教育是基于“生利主义”之上的培养“生利”之人的教育。他积极实践职业教育,践行自己的以“生利”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包括生利经验之教师观,“充分生利”之课程观,“教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观与最适生利的学生观等方面。陶行知的这些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1918,(3)

[2]林永希,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与职业,200'7,(18)

[3]王中华,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1)

[4]庄西真,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J],教育与职业。2008,(14)

[5]马桂霞,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

篇3

关键词: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管理;生活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2-0059-04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它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之一,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的重要位置,与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早期主要的倡导者,他的许多职业教育思想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之后,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不妨再次回到20世纪去体悟与借鉴陶行知的先进教育思想,以便更加清晰地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的现状,厘清职业教育管理的思路。

一、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回顾

陶行知对教育的研究是非常全面而深入的,这得益于他早年留学美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结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最终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时的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核,它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自然延伸,“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根本方法。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反对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认为没有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就是死教育,只有认识到生活具有教育意义,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他反对仅仅满足于把社会中的东西拿到学校中来教育,即“学校即社会”,认为这是“易作假的生活教育”,只有把社会办成大学校,把学校办成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学校,把学校建成改造社会的中心,把学校建成文化的纽带和文化推广中心,才是真正理想的学校教育。而在教学方法上,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2]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同时,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师范教育、乡村教育等思想对当今的职业教育管理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为主,而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及民办本科院校纷纷成立,高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职业教育的领域除了传统的职业学校外,已经扩展到高等院校及社会培训机构等。以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审视当前的职业教育管理,我们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陶行知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系不够开放,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重要部分之一“社会即学校”强调,社会是一个大学校,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适应人民生活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虽然社会生活有好有坏,但只有参与了社会生活,才能分辨出好的生活和坏的生活。他反对为教育而办教育,认为那样在组织方面便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学校与社会中间就像是造了一道高墙,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3]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依旧是以行政管理为主导,即中央统一领导,分层分级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职业学校的办学内容均不以职业学校自身发展需求为主,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决策,使得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受到很大的约束。同时,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着管理封闭,向社会开放不够的问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许多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早就有成功的先例,他们十分注意职业教育与市场的衔接,如德国的“双元制”企校合作办学模式,职业学校的学生全部来自企业,目的是为了培养企业合格的员工;加拿大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模式,有利于课堂讲授与工作实践相互促进,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目的是为了培养雇主需要的人才;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满足各类人群的技能培训需要。[4]无论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方式如何不同,职业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宗旨始终没变。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长期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政府单向操控的体系之中,这种体系是基于政府对社会、市场及企业的充分调研和科学决策。然而,当前企业人才短缺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充分表明职业教育与市场脱节情况的严重性。

(二)德性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社会贡献力下降

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观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即要教育学生尊重真理,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做真人”。“真人”是指为真理奋斗的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为真理而奋斗的人,为国家、为人类而献身的人。陶行知明确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5]

陶行知教育思想已经充分说明,不同类别教育的侧重点和方式方法会有一些区别,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如基础教育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养成、理想信念的教育等。高等教育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成人教育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对某一方面知识技能的需要,职业教育重视学生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德性教育在各类教育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内容。然而,由于职业教育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使主管部门、职业院校负责人乃至教师普遍存在重技能训练而轻德性教育的现象,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会使学生感染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他们以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忽视师生情、同学情,不关注集体利益,始终以自我为中心,最终导致社会贡献力下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管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及社会的和谐。

(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本教育方法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既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陶行知强调,“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转变到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上来。它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让学生学会知识,且要能会学,这样才能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和体验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6]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及师资差异非常大,大多数职业教育由于经费的问题,在设置专业、聘用教师及购置设备等方面都存在着为教育而教育的现象,有些专业根本不适合在职业教育领域设置,纯粹是为了迎合社会上部分学生盲目的心理需求,甚至有些专业还存在着“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在教师聘用上只满足于课程的正常运转,不能兼顾教学水平及培养质量,部分教师只是纸上谈兵,与“双师型”教师的目标相去甚远,教师自身从来没有涉足专业实践,缺少了“做”这个中心,何谈“教学做合一”;在实践设备的购置上,为了节约经费,往往购置一些已经被市场淘汰的设备,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如何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这些现象值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深思。

(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够,经费与政策配套不足

近年来,我国政府及教育、劳动等主管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已经逐渐重视,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均颁布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以推进中长期教育目标的实现。但从地方政府对各类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各地区呈不平衡状态,除小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大,现有的政策无法保障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显然不能与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提并论。职业教育在资源配置中始终处于不利局面,职业学校的发展资金短缺,大量的实训设备无法得到保证,有些市场急需的人才无法进行有效地培养,这极大地造成了我国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性,高校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而职业学校的技能性人才短缺,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人才。

三、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的启示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虽然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时间,但其思想精髓历久弥新,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化、教育逐渐全民化、经济稳步市场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解放思想,顺应时展规律,学习和借鉴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职业教育管理进行全局规划、全面改革。

(一)以“社会即学校”思想为视角,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校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主,由此产生了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封闭,教育与市场脱节,职业院校发展缺乏活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不够等弊端。按照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应尽可能地汇聚社会一切资源为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所用,让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必须改革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实行政校分开,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灵活有效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首先,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要逐步从“主导”向“引导”和“服务”转变。政府部门应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引导职业院校的发展,为职业院校提供有效服务,给职业院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其次,以市场机制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让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接轨,让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接轨,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接轨。第三,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广泛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到职业教育中来。民办教育机制灵活,市场经济特色明显,有利于对市场特色人才的补充,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以“生活即教育”思想为视角,改革传统教学内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对脱离生活的教育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教育乃是实际生活的参与和改造,所以,如何生活就应该如何去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是如何获得经验、改造生活的,那么,教育也就应该如何去指导人们去获得经验、改造生活。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活的需要或者说是市场的需要,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与市场的用人标准相错位。因此,职业院校应全面梳理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减少过时的内容,增加市场需求的知识,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三)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视角,培育“双师型”师资队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认为,事情怎样做便要怎样学,怎样学便要怎样教,这个思想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先导;二是学习要有情境和个体体验;三是“教”要根据“做”的体验来总结和调整。这对教师的自身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及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院校在选聘教师时,要更加关注其实践能力,尽可能关注有企业工作经历或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于已有师资,要提高培训力度,通过企业挂职、基层锻炼、职业资格证培训及人员分流等途径,努力打造“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减少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走出课堂、走进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职业院校要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学习,通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示范课及学习考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以“生活教育目的观”思想为视角,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陶行知“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生活教育目的观强调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德智并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忽视学生全面教育的现象在职业院校较为普遍,这与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需重新思考职业教育的定位,调整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院校要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政策导向、课程体系及校园文化等手段引导学生加强自身德性锻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才必先成人的道理,这也是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课”。学校各部门及全体教职员工要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及校园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用学校良好的德育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真正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职场上展现出职业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3][6]朱志仁,徐志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简明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明航﹒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1(5).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On Modern Implications of TAO Xing-z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Philosophy

LU Yun-chao

(Zhong Bei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0, Jiangsu Province)

篇4

关键词:陶行知 学前教育 普及思想

学前教育是为儿童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的教育。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识之士便提倡建设幼稚园,陶行知即为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在学前教育理论方面有突出的贡献。[1]

一、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陶行知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人一生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学前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学前时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反之,学前时期养成了坏习惯的儿童,其一生的发展都会受限。

其次,陶行知认识到学前教育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基本上在家庭中进行。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教会学校的刺激,近代中国开始重视公共学前教育。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第一次将幼儿教育列入学制系统。然而这个以日本学制为蓝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学制,并未给学前教育应有的地位,仅把蒙养院作为家庭教育的附属。而且,蒙养院教师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这些文化层次极低、封建思想浓厚的妇女,无法承担起蒙养院教育学前儿童的职能。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现状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变,陶行知大声疾呼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2]

二、主张普及学前教育

首先,当时的幼稚园充斥着各种外国货,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是洋货,且费用过高,使得当时的幼稚园只有富人子女才能进入,广大平民子女没有机会接受公共学前教育。幼稚园所害的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限制了学前教育的普及。陶行知呼吁从乡村实际生活出发创办幼稚园,充分开发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办有民族特色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在陶行知看来,建立面向全社会幼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幼稚园,是吸引父母送孩子入园的必要条件:“幼稚园,予农民以便利,其势顺,势顺者易成,倘所办幼稚园能成为平民的、经济的、适合国情的组织,则一方提倡,全国响应,幼稚教育且先小学而普及矣。”[3]

其次,陶行知提出,普及学前教育的根本在农村和工厂。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中提出,乡村和工厂是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因为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门去做工,只有把无人看管的幼年孩子放在家里,她们牵挂着孩子,无法安心工作;在农村,农忙时节要分出劳动力来照顾幼小儿童,也会影响农民的工作效率。在女工区和农村设立幼稚园,可以解决子女无人照顾的担忧,不必心系两头。所以,要开发这两块新大陆,建设适合中国农村和工厂的幼稚园,才能使妇女安心工作,同时也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发展。

三、主张学前教育内容要生活化

陶行知批判了当时的幼稚园一味模仿外国,在器材、课程等各个方面缺乏中国本土特色的情况。他在《审查编辑幼稚园课程及教材案》中指出,“全国所有幼稚园课程与教材,多半是从外国来的,不很适合国情。”认为中国的幼稚园应在借鉴外国幼稚教育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本土,既要利用外国材料中具有普遍性、永久性的精粹,又要开发中国农村社会丰富的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使幼稚教育理论扎根于本土。[4]

在陶行知看来,外国传来的东西在传入时恐怕已经不新了,而且,国情不同必然需要不同的教育来适应。农村丰富的资源可以成为幼稚园的教材,农村的一草一木、民谣神话、手工杂艺,都能够起到开发儿童智力的作用,这一方面解决了教材的问题,也使得幼稚园可以邀请农村本地手艺人来担任教师,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都可以到幼稚园教学。这样可以用最经济的方式扩大学前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幼儿接受到适合自己的、便宜的、科学的学前教育。[5]

四、探索培养幼教师资的新途径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教师的素质是事关一个幼稚园成败的关键,“政府必须有相当机关培植师资”。在当时的中国,幼儿教师的培养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经费不足,二是训练不得法,亟需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陶行知反思了当时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改革幼稚师范教育和运用艺友制培训学前教育师资的主张。幼稚师范学校的创办,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区县都创办幼稚师范,陶行知认为可以先在每省创办试验幼稚师范,一方面可以培植幼稚园师资,另一方面也是为在全省推广幼稚师范提供经验。[6]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61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05-109.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五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7.

[4]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8-110

[5]蕲阳侠.浅谈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6).

[6]方玉芬.陶行知普及乡村幼稚教育思想及启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4).

篇5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前言

什么是“生活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将生活作为教育的来源、手段和核心。“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将生活作为幼儿学习美术的主要来源,幼儿每天生活中的人、事、物,每天见到的景色,每日经历的故事,每天看到的生活状态,都是幼儿美术的来源,是幼儿发散美术思维的基础,也是幼儿将生活融入美术,将美术高于生活的有效方式。将幼儿每天亲身感受的现实生活作为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不仅是开发幼儿美术天赋的方式,同时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二、生活教育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开展幼儿生活教育,将生活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幼儿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特点作为生活教育选择和开展的标准。幼儿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发展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幼儿发展的社会需求等方面。开展幼儿生活教育,应当尽可能的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案例】中班科学《我的影子朋友》活动一开始,先由老师以谜题的方式,将“影子朋友”的主题引入,从而有效的勾起幼儿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带领幼儿开始寻找“影子朋友”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影子朋友”的兴趣。接下来,幼儿会在找影子的过程中,回忆起踩影子的游戏,然后老师和幼儿一起参与到踩影子的游戏当中,并且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影子的秘密,例如影子会一直跟着自己,自己怎么动影子就怎么动等。然后,老师开始引导幼儿,想办法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这个时候要留给幼儿一点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由的发挥想象,想各种办法藏起自己的影子。在这个过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发现,在阳光下无法隐藏自己的影子,然后再引导幼儿到没有阳光的地方尝试隐藏自己的影子。最后,引导幼儿观察阳光下和阴影下影子的不同,进而引导幼儿探索影子产生的原因。最后在教师示范手影和提供素材的情况下,幼儿尝试做各种形状的手影。此活动中,教师以玩猜谜、找影子、踩影子、藏影子、做手影等多种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探索影子奥秘的过程中,获得与影子相关的丰富、深刻、具体的经验。

2.幼儿活动中注重材料的生活化

幼儿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活动材料。活动材料本身就能够成为幼儿获取生活知识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因此,选择哪些材料,哪些材料才是最合适,哪些材料能够有效的起到教育幼儿的作用,是材料选择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只有选择了合适的材料,才能真正发挥出材料的教育作用,才能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从而引导幼儿细心观察材料,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儿童熟悉的、或者感兴趣的材料。例如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像干净的瓶子、盒子、月饼盒、易拉罐、不跳、彩条等等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是没有用的物品,在幼儿的眼中却是宝贝,面对这些材料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它们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将瓶子做成瓶娃娃,月饼盒可以做成电脑的样子等等。通过师幼、家园问的互动合作。这些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现成材料均可再利用,促进活动的趣味开展。

3.在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可塑性强,生活学习过程当中的任何人、事、物都能够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都会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中幼儿学习的环境更是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幼儿的学习环境,尤其是数学学习的环境,只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适、愉悦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在我幼儿园的教学当中,我们把每个班级内幼儿使用的学习用品,例如记号笔、蜡笔、画册等,分类放置在不同的架子上,但是我们发现,每次学习完之后,幼儿都无法将其正确归类归放。经过和其他老师商量之后,我们在原来的架子上设置了点数,然后让幼儿按照点数归放学习用品,幼儿在引导下不仅学会了正确的归放物品,而且还营造了有序的学习环境。此外,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还要格外注意不同幼儿在学习数学方面的差异性。幼儿的智力发展和理解力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幼儿领悟力高,理解快,有的则理解慢。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时,要学会因材施教,差别教育,这样能力差的宝宝完成正面内容,能力强的宝宝则可以继续完成反面的内容。

三、结语

生活教育的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重要指导理念,生活教育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互相联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只单独地从某个活动去实施,也不能在实施某个活动时只考虑生活教育思想的某个理念,而应将其融入到幼儿发展的方方面面,融入到幼儿园整个的生活中去,同时从选材、方法、创设、主题、常规等各方面考虑,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契机,全面、始终的贯彻和落实生活教育思想。另外,在实践当中还应当注意,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核心都是幼儿自身,只有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而不能单纯的为了教育而教育,导致教育重于形式却输了内涵。

参考文献:

[1]葛霞.生态式区域,定格多彩生活——陶行知思想对生态式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J].新课程•小学,2015,(8):85,87.

[2]范珍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0):135.

篇6

幼儿教育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天性。而教学做既指教、学、做分立,又强调三者合一,使得幼儿在教中得学,在学中会做,在做中领悟教,在做中体会学。这样的合一如果能够达到和谐的境界,那对幼儿的教育之效便能显现出极大的作用,而和谐的判断依据不是高深的教育理论,而应当是幼儿的天性。在笔者的教学中印象最深的问题之一,就是幼儿刚入小班时如何让孩子“断奶”。看多了幼儿在家长离开之后哇哇大哭,甚至在幼儿园大门口拉住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衣角不肯走的时候,工作之初时的笔者感觉到一些酸,而现在则更多地用一种职业的眼光来看待。幼儿走入幼儿园,意味着从此以后一天的大部分玩乐时间将不再有家人的陪伴下度过,而是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度过,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对于相当一部分幼儿来说其实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教学做思想如何指引幼儿教师化解这一难题呢?如果纯粹地教,那无非是鼓励幼儿坚强一些,或者给他们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这一招往往能够起作用;如果纯粹地让孩子学,那也行,可以给出其他一些学习的榜样,幼儿观察之、模仿之,亦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真正从做的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时,发现挑战不小。因为一旦具体到实践当中,做一般不可能是纯粹的做,做往往是一个与教和学伴生的过程,因为有了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才有了幼儿的做。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做三者之间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存在着一种教与学的基础上去做的意义。

二、教学做合一引领幼儿的成长

对于刚进幼儿园孩子的“断奶”教育而言,教与学都是传统的手段,而做的思想引领下生成教学做合一,将有可能成就幼儿教育新常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回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会发现陶先生提出这一思想也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其正是在对教育不断的思考中积累而成的,当其将自己的名字改成“行知”时,其实正是以“行”促“知”的思想形成时期,其中的“行”在笔者看来,与“做”的含义并不遥远。于是,在幼儿教育的具体情境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便有了通过教学促进做,通过做来引导教、反哺学的意义。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笔者在将部分“奶瘾”较强的孩子带到教室之后,先舒缓了一下他们的情绪,然后跟他们做了一个小游戏:起初由笔者扮演他们的父母,然后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此时不少孩子不敢开口,教师则可以让他们以悄悄话的形式跟老师说,这个时候大部分孩子是愿意的;等到孩子们更放松了一些之后,再让他们互相扮演家长与孩子的角色。这样的“做”符合幼儿的天性,无非就是角色扮演,在生活中他们做过太多的这样的游戏———游戏原本就是做出来的!孩子哭闹,更多的还是因为心里对幼儿园这个地方有一些“恐惧”。对于刚入园的孩子而言,通过教、学尤其是做,消除孩子的这种陌生感,应当是第一要务。

三、教学做合一奠基幼儿的未来

篇7

陶行知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大力倡导创造教育,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然而,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留学回国任教时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919 年――1926 年)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萌芽时期的观点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创造发明是教育的发展动力,是新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者的关系,陶行知很早就主张教师应敢于创造发明,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发展形成期(1927 年――1938 年)

陶行知在这一时期逐步提出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并通过实践来试验自己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晓庄学校创造教育的实施,侧重于自然的训练,先是手脑并用,进而发展到“科学下嫁”,广泛开展小发明活动,这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成熟期(1939 年――1946 年)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无人不有。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在《创造的宣言》中指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人……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

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教师规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我们就应该转变以往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想不想”是幼儿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幼儿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表现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内外的美术教学中,要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1、解放孩子的头脑,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欣赏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氛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2、解放孩子的双手,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地表现”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

3、解放孩子的嘴,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我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的知识;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总之,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4、解放孩子的空间,体验他们美术创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以外的时间,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篇8

陶行知曾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无刻都在变化,换句话说,生活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在产生教育的作用。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指出:“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生若是需要什么,那么我们就教什么。”幼儿的生活不像成人的复杂,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是单纯的,因此,幼儿最主要的需要便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平时进餐时老师常常会请幼儿先去洗手,再吃饭,吃饭时请幼儿自己动手,吃好后知道要擦嘴巴、漱口。

(二)社会即学校

幼儿园中提供的物品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需要,而社会中存在的物品有很多是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例如,我们常常会开展一些社会活动:大班的幼儿已经临近毕业,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的制度等一些都与幼儿园不同,大班的幼儿就需要走出幼儿园,去小学参观。有时候,我们会有邮局、银行等社会性的活动,而在幼儿园我们不可能具现邮局、银行的一切,这就需要幼儿走到社会中去认知、去了解。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的主张实际就是注重实践。有时候,只是单纯地跟幼儿说教,幼儿是不能理解的,而平时老师做的一些事情,你会无意地发现,幼儿也在学着做。

例如,我们常常会和幼儿说:“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礼貌。”有的幼儿能够理解并且马上就能做到,但还有一部分幼儿没有这种习惯或者比较内向,就需要老师引导、鼓励。有一次,我正在做区域里的游戏材料,等全部做好后,地上有很多垃圾,我请了一个平时很顽皮,而且很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的小朋友帮我一起扔到垃圾桶里,然后我说了一句:“谢谢。”他看了我一会儿,什么也没说就跑去玩了,过了几天,我发现,他的衣服掉在了地上,旁边的小朋友帮他捡起来后,他对着旁边的小朋友说了一句:“谢谢。”然后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中,常常请他帮我做一些小事,然后对他说:“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渐渐地,我发现,他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了,而且变得有礼貌、乖巧多了。

由此可见,要教育幼儿我们只是说是没有用的,老师要在做中教,幼儿要在做中学,同时我们要树立幼儿的榜样意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

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呵护下,他们没有自己动手的能力或者说他们有这种能力却在家长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忘记了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就如我们班的一位幼儿,现在已经是中班下学期了,大部分的幼儿都已经学会叠被、穿衣,更不要说自己动手吃饭,但是唯独他,吃饭还需要老师、阿姨喂,穿衣、叠被更是,都需要其他幼儿和老师的帮助。我曾经问过他:“你已经长大了,在幼儿园里老师、阿姨喂,在家里呢?你吃饭是自己动手的吗?”他很直接地告诉我:“家里都是喂的。”

又如:我们班有一位小朋友,起床的时候不会叠被子,他会直接对旁边的小朋友说:“我不会叠,你帮我叠。”或者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叠,你帮我叠吧。”有时候他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了,他就会马上哭,看到老师不帮他,他就开始发脾气,摔椅子。

由此可见,幼儿由于年龄偏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很多习惯未养成好。他们不用担心任何生活问题,但是遇到事情却缺乏了解决的方法和能力,只能想到向他人求助,有的幼儿甚至没有想要自己动手解决或只想依赖他人。

三、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的启示

(一)注意教育生活化

教师和幼儿一起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幼儿一起成长,要善于倾听幼儿、懂得包容幼儿,学会支持幼儿。当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用不同的方式、途径表达,让幼儿明白、理解。

例如:过元宵节和妇女节,幼儿对于节日的兴趣一直是很大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让幼儿明白妇女节是妈妈和奶奶的节日,元宵节要做元宵,平时都是妈妈和奶奶做给我们吃,而在妈妈和奶奶的节日中我们可以让幼儿学习做元宵给妈妈和奶奶吃,知道要孝顺长辈。

(二)寓教于乐,把生活带入游戏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我们要让幼儿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而现在最多看到的便是幼儿的事情被一手包办,有时候教师由于急于求成,也会剥夺幼儿的操作权。而平时,幼儿缺乏操作的兴趣和耐心,而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幼儿对于游戏的兴趣和耐心是维持时间最长的,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加入生活。

如在角色游戏中的娃娃家,幼儿扮演的爸爸、妈妈会一遍又一遍地帮宝宝穿衣服、盖被子、叠被子、扣纽扣等,这时,在娃娃家中帮娃娃多准备一些不一样的衣服、鞋子,可以让幼儿充分去学习不一样衣服的穿法,让幼儿不断地、重复地练习扣纽扣、系鞋带、叠被子等这些事情。

篇9

幼儿教育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稚园室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信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业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孩子性质,世人渐渐觉得幼儿教育之人生之基,不可不乘华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

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他又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指出: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是生活教育,是供给孩子人生需要的最初教育,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

在实践中养成习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他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培养幼儿创造的习惯,在养成幼儿的各种习惯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陶行知先生认为是培养幼儿创造的习惯,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关键中所获得而传下来才创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创造儿童创造力,使其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对此,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观念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应该“把自己摆在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认识孩子有能力、有力量,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小孩的双手、嘴;解放孩子的空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但中国一般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时间,我个人反对约束幼儿,让幼儿有自己的想象、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篇10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幼儿行为习惯 培养策略

幼儿园期间是养成习惯的重要时刻,总结昔人经验知识,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幼儿园期间是习惯和人格天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在《创立乡村稚园室言书》一书中写道:“从福禄贝尔缔造幼儿园以来,众人慢慢地发觉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蒙台梭利卒业研究幼儿的教育以来,众人慢慢地发觉幼稚园的效力;研究儿童的学者告诉我们凡人一生需要的重要的行为习惯,大多数是可以在六岁之前培养的,培养之后只要顺着继续提高上去,必然成为社会的栋梁;如果没有培养好,养成之后就不容易改了。”要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习惯,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一书中提到生活教育观念,他认为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其中自然包括习惯的培养,他在《生活即教育》一书中写道“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生活时时在变化,也就是生活中处处有教育”。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社会既是生活的场地,又是教育的场地……顺手一抓,都是学问、都是书本、都是才干……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所以在一日活动中十分有必要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如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在幼儿穿脱衣服时,赞美他的衣服好看,和他说你的衣服这么漂亮,要是弄脏了就没这么好看了;在玩区域游戏时,问问幼儿玩具有没有整理好,让孩子动手尝试整理玩具;在玩自主性游戏时,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做出相应的行为,对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改正……相信这样比古板说教更能唤起幼儿内心的共鸣,帮助他们改掉不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难的是“养”,养成则要持久性,需要不断坚持和强化。在培养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萎靡甚至轻忽,让坏习惯破土重生。

尤其小班年龄段幼儿,基本还不具有自发意识,这就要成人提醒和帮忙了。刚开学时幼儿有拖拉椅子的习惯,一开始我们请幼儿仔细观察有磨损的椅子脚,再相互交流该怎么保护小椅子,经过交流做出约定。在拟定好规则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幼儿轻轻搬椅子、轻轻摆放椅子的良好习惯,最后进行搬椅子游戏,对遵守游戏规定的幼儿进行肯定和表彰,而对违背游戏规定的幼儿要马上制止,请幼儿改正……老师在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内容要生活化、可操作化、具体化。

有许多方面会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来自幼儿园的,也有来自社会、家庭的,从各种不同渠道、不同途径影响行为习惯培养。

一、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针对传统教授法,他提出:“教的方式要依照学的方式,学的方式要依照做的方式。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事如何做就理当如何学,如何学就理当如何教,教和学的中心是做。”明确阐述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的关系。老师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上要依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思量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差异。

成年人对幼儿的教育注重与否对幼儿可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不能轻视的作用。成年人是否注重,教育方式是否准确得当,重要的是成人的观念。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生活中关怀备至,而在学习上却不停地施加压力,一点也不注重习惯的培养。有时大人的一些错误看法会印在幼儿的心中,酿成他们的看法。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来看,他们是同一征象的不同称呼。”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一致的。“教育领域与生活领域相当,处处是教育,处处是生活,社会活动便是我们教育的范畴”。人人都处于必定的生活领域中,受到生活的感染和熏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前提,如独立的进餐环境,干净整洁的家庭或教室,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其中,榜样法是常见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幼儿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是生活、学习中的引领者,也是他们最易模仿的对象。要幼儿做到的,必须自身先做到,所以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生活习惯为榜样。

常见的训练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方式之一是生活体验法。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了解讲卫生的好处,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在进餐时提示幼儿珍惜粮食,保持桌面、地面干净,不挑食;饭后记着漱口,不做剧烈运动。平时提醒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细菌进入。午休时保持说话声音轻、动作行为轻,准时入睡、听到音乐马上起床,不妨碍他人;美术活动时,把纸屑扔入纸篓,结束活动后自己整理,体育活动后不猛喝温水等。在多种活动中,通过好习惯和坏习惯造成的后果比较,从中体会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社会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