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和电子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子和电子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光子辐射与吸收的区别
原子从一种定态 (能量为E初)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 (能量为E末)时, 将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级差决定,即hν=|E初-E末|,若E初>E末,则辐射光子;若E初
例1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 处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同频率的光波, 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eV,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
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解析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eV,要能打出光电子,则光波的能量必须大于钾的逸出功值,经过ΔE=EN-EM计算,除了n=4n=3和n=3n=2的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值(2.22eV)外,n=4n=2,n=4n=1,n=3n=1,n=2n=1的光子能量均大于2.22eV,所以有四种光波大于钾的逸出功,C选项正确。
点拨原子只辐射能级差间的光子, 由于原子的能级不连续,所以辐射光波的频率是若干分立的值。本题中, 处在n=4的能级的氢原子是“一群”, 因此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光波有C24=4×31×2=6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 只要入射光子能量大于逸出功值, 吸收光子能量的值可以是连续的。
2一群原子和一个原子的区别
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在某个时刻只能处在某一个可能的轨道上, 由某一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可能的情况只有一种, 但是如果容器中盛有大量的原子, 这些原子的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有多种情况出现。
例2(1) 有一群处于量子数n = 4的激发态中的氢原子,在它们发光的过程中,发出的光谱线共有几条?
(2) 有一个处于量子数n = 4的激发态中的氢原子跃迁时,最多可能发出几个频率的光子?
解析(1) 如图甲所示, 可知共可以发出6条光谱线。
(2) 如图乙所示, 最多可能发出3个频率的光子。
点拨一群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时,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N=n(n-1)/2。
3核外电子运动时的能量关系
根据玻尔理论,当量子数n变大, 由rn=n2r1可知, 电子轨道半径变大, 电子从距核较近的轨道跃迁到距核较远的轨道;由En=E1/n2 和E1为负值,可知原子的总能量En增大,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了能量。
电子在某一定态绕原子核作匀速圆周运动, 据牛顿第二定律:ke2r2=mv2r,得1/2mv2=ke22r,随着轨道半径变小, 电子的动能将增大, 故ΔEk>0。
电子轨道半径变小,即量子数n变小, 原子总能量变小(这是因为原子辐射了能量) , 故ΔEp+Ep<0。
点拨当n=1时, 轨道半径最小, 原子总能量最小, 电子电势能最小, 电子动能最大。
警示误区:不能据En=E1/n2, 得出“n越小, 原子总能量En越大”的错误结论,因为E1、En均为负值, n越小, 负值越大, 原子总能量En越小。
4跃迁与电离的区别
根据玻尔理论,当原子从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时,必须吸收光子才能实现;相反, 当原子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必须辐射光子才能实现。不管是吸收光子还是辐射光子,其光子能量都必须正好等于这两个能级的能量差。欲想把处于某一定态的原子的电子电离出去,就需要给原子一定的能量, 如:使氢原子从n =1的基态上升到n = ∞ 的状态,这个能量必须≥13.6eV。
例4(1) 用电磁波照射氢原子,使它从能量为E1的基态跃迁到能量为E3的激发态,该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多少?
(2)一个氢原子处于基态,用光子能量为15eV的电磁波去照射该原子,能否使氢原子电离? 若能使其电离,则电子被电离后所具有的动能是多大?
解析(1) 要想使氢原子跃迁,必须使光子的能量正好等于两能级差,由此计算出光子的频率ν=(E3-E1)/h。
(2)要想使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光子的能量必须大于等于13.6eV,所以用能量为15eV的电磁波去照射该原子,可以使之电离,又由于电离需要13.6eV的能量,所以电离后电子具有的动能为1.4eV。
点拨要想使氢原子从一个能量定态跃迁另一个较高能量定态,严格要求光子能量正好等于两能级差;要想使某一能量定态(En)的氢原子电离,光子能量必须大于等于|En|,若光子能量大于|En|,多余部分为电离后的电子动能。
5入射光子与入射电子的区别
若是在光子激发下引起原子的跃迁,则要求光子能量必须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若是在电子激发下引起原子的跃迁, 则要求电子的能量必须大于等于原子的某两个能级差。
例5(1)用12.6eV的光子入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样品时, 能否引起氢原子的跃迁?
(2)用12.6eV的电子去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样品时, 能否引起氢原子的跃迁? 若能引起, 则可以使氢原子跃迁到哪些能级上?
解析(1)要想引起氢原子的跃迁,只有光子能量严格等于某两个能级之差,才可引起激发跃迁.入射光子能量必须为10.2eV、12.09eV、12.75eV……所以能量为12.6eV的光子不能引起氢原子的跃迁。
(2)对于电子引起的激发,只要电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某两个能级之差就可以引起激发跃迁,当电子动能大于某两个能级之差时, 多余部分留为电子动能。由于电子的能量12.6eV大于10.2eV、12.09eV,故能量为12.6eV的中子可以使基态的氢原子跃迁到n=2和n=3的能级上。
点拨在中学物理中,像上述“形同而质异”的试题还有很多,在学习过程中,应经常对易错、易混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6将玻尔理论的规律迁移到新情景题中
例6原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一个较低的能级时,有可能不发射光子, 例如在某种条件下,铬原子n=2能级上的电子跃迁到n=1能级上时并不发射光子,而是将相应的能量转交给n=4能级上的电子,使之能脱离原子,这一现象叫做俄歇效应, 以这种方式脱离了原子的电子叫做俄歇电子。已知铬原子的能级公式可简化表示为En=-A/n2,式中n=1,2,3 …表示不同能级,A是正的常数,上述俄歇电子的动能是
A.3A/16
B.7A/16
C.11A /16
D.13A /16
点拨本题以“俄歇效应”设立新情境,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解题关键:弄清n = 2、n = 4能级上的电子电离所需能量如何去求。解题时要弄清题意,明确物理状态和过程,不要乱套公式。平时要多看报刊,开拓知识面, 注意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景题中,掌握新情境问题的分析方法。
篇2
当人们用望远镜观测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时,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星系光谱都存在红移或蓝移现象,并且越远的星系其光谱红移值越大。根据多普勒效应:星系光谱存在红移说明星系正离我们远去,星系光谱存在蓝移说明星系正向着我们运动。需要指出的是越远的星系红移值也越大,看起来所有的星系都好象以银河系为中心向外爆炸形成的一样,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也越大。鉴于此有人提出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是由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人类居住的银河系则是宇宙的中心。可是人们在观测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时,却并没有发现银河系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人据此怀疑宇宙大爆炸假说;也有人从星系的演化推算出宇宙的年龄大于150亿年;还有人认为若宇宙大爆炸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宇宙辐射在各个方向上就会表现出各向异性;更有人担心宇宙的膨胀没有尽头,遂认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是交替进行的……。但不管怎样,大部分人还是相信“眼见为实”,由星系光谱的红移现象承认了宇宙大爆炸假说。更有人把红移现象与宇宙背景辐射和宇宙元素丰度并作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三大支柱。那么宇宙是否发生过爆炸并仍在向外扩张,年龄是否只有150亿年呢?非也!
1. 星系光谱红移原因
20世纪初,当人们用望远镜观测银河系以外的星系时,发现绝大多数星系光谱都有红移现象,并且越远的星系其光谱红移值越大。有人认为星系光谱红移是因为星系正在离我们远去,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星系都是以我们银河系为中心向外爆炸后形成的,越远的星系离开我们的速度也越大;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在彼此分离,并且越远的星系相互分离的速度越大。值得一提的是,我们银河系正处在爆炸中心,足以值得我们自豪的是:银河系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星系—因为它是宇宙的中心。更让我们惊奇的是,银河系自身也在不断运动着,然而无论它运动到哪里,它始终是银河系的中心。我们解释不了银河系为什么是宇宙的中心,因为银河系也和其它星系一样,并沒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人以为,银河系处于宇宙的中心是一个巧合,虽然银河系从上个世纪至今一直在不断运动,但它走过的距离和整个宇宙空间的尺寸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银河系目前仍然处在宇宙的中心,这种看法未免有些牵强。因为人们在观测近处的星系时,发现近处的星系并没有相互分离的趋势,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近处的星系正在以某一个中心为起点向外膨胀。因此“银河中心说”颇值得怀疑。还有的人虽然承认宇宙大爆炸假说,但不承认“银河中心说”,他们不认为银河系是宇宙的中心。这种观点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果宇宙大爆炸假说是正确的,那么宇宙中所有的星系必定在以某一个中心为起点向外膨胀,星系之间彼此互相分离。目前我们观测到近处的星系并没有相互分离的趋势,并且也没有证据表明近处的星系在以某一个中心为起点向外膨胀。倘若我们不是在宇宙的中心而是处于偏离宇宙中心的任一点处,因为在我们周围的星系都没有相互分离的趋势,也没有以某一个中心为起点向外膨胀,这样一来,倘若宇宙中任一点处的星系都没有相互分离的趋势,那么整个宇宙也不可能在膨胀,即宇宙大爆炸假说是错误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心说”和“日心说”都被证明是为科学,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提出“银河中心说”吗?愚以为,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银河系按目前的速度运动下去,100万年,100亿年以后,我们仍然会发现自己处在宇宙的“中心”,无论我们处在宇宙的任何地方,中心也好,边缘也好,我们都会发现宇宙中越远的星系光谱红移值也越大,就好象我们处在宇宙的“中心”一样。事实上,这个“中心”是光子在宇宙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引起我们视觉上的错误,“眼见”未必“为实”,我们不能过分相信“眼见”的东西。
红移现象是否由观测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呢?不是的!如果红移现象是由观测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那么我们将观测到与我们相向运动的星系光谱将发生蓝移而与我们相背运动的星系光谱将发生红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再者,虽然我们“坐地日行八万里”,但这个速度和光速比起来实在算不了什么,不至于影响观测结果。换句话说,我们在观测星系红移值时,观测者自身运动速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红移现象说明光子与观察者之间的相对速度变小了。产生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星系正离我们远去,第二是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间时速度变小了。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星系光谱红移。我们认为导致星系光谱红移的原因是后者。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间时会与各种粒子(比如引力子)相互作用从而使其速度逐渐减小。当然单个粒子与光子作用时间极短,引起光子速度的改变量也是极其微小的,以致于我们观测不到。随着光子穿越宇宙空间距离的增大,与光子作用的粒子数目也逐渐增多,光子速度的减小量也越明显。可以推测:光子在穿越一定的宇宙空间距离后速度将减小到零。由于光子速度为零故相对我们的能量也为零,这样的光子当然不会被我们观测到。可见用光学法观测宇宙空间尺度时有一个极限:150亿光年(也有人认为是200亿光年)。在这个尺度以外的星系发出的光子由于在没有到达地球时速度已经降低到零,所以这样的星系不可能被我们观测到,至少目前还没有办法观测到。也有人认为,红移现象是由光子频率减小引起的,即认同第一种可能:认为星系正离我们远去。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却经不起分析。我们知道,星系离我们远去时会引起光子频率减小,但各种不同频率光子的频率减小量应该相同,反应在星系光谱上,各种不同频率光子的红移量应该相同。因此,不论星系离我们多远,星系光谱虽然发生红移但不应该变宽,但事实上远处星系光谱却被拉宽了(星系光谱不会变宽是指星系光谱中任意两条谱线的距离恒定,虽然它们都发生了红移,但它们移动的距离相等,因此各谱线之间的距离不变)。而且能量越小的光子红移值越大,能量越大的光子红移值越小。不同频率光子的频率减小量不同,说明红移现象不是由光子频率减小引起的。即第一种可能站不住脚。假设宇宙中所有的星系都是静止的,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光子穿越宇宙空间时的速度衰减量仅与其通过的空间距离有关。光子穿越的宇宙空间越长,其速度衰减量也越大。这样星系光谱的红移值仅与其离我们的距离有关,离我们越远的星系红移值也越大,就好象越远的星系正在以越快的速度离开我们一样。这也正是哈勃定律所揭示的:星系远离银河系的速度ν与距离成正比,ν=H*D,其中H为哈勃常数。实际上宇宙中各星系都在不断运动着,宇宙空间中的物质也并非均匀分布的,造成星系光谱红移的原因也很多,所以光谱的实际红移值要考虑许多情况。
2. 谱线红移与光子速度衰减
光子与宇宙空间中的粒子是如何作用的呢?可以设想,宇宙空间中存在许多比光子质量小得多的粒子(比如引力子)。由于光子在与粒子作用后仍然是光子,可以认为光子仅与粒子发生了弹性碰撞。既然是弹性碰撞,我们知道,二者质量越接近光子损失的能量越大。由于光子的质量远远大于引力子的质量,所以在不同频率(质量)的光子中,频率(质量)较小的光子损失的能量较大。于是经过同一段宇宙空间以后,在不同频率(质量)的光子中,频率(质量)较大的光子损失的能量较少,频率(质量)较小的光子损失的能量较大,例如红光损失的能量比紫光损失的能量多。由于不同频率(质量)的光子在宇宙空间运动时都损失了能量,这样整个星系的光谱将向红端移动,但由于红光损失的能量多向红端移动的距离大,而紫光损失的能量少向红端移动的距离小,于是整个光谱被“拉宽”了。如果不同频率(质量)光子的能量损失率相同,虽然它们都产生红移,但是它们红移的距离相等,这样星系光谱虽存在红移但不会被“拉宽”, 星系光谱存在红移而且被“拉宽”说明两点:第一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间时速度会衰减,第二不同频率(质量)的光子速度衰减率不同。显然,由于不同频率(质量)光子的能量损失率不同,各种光子的速度衰减量差异将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这样星系光谱被“拉宽”的程度与其离我们的距离有关,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其光谱被拉宽的程度也越大。另外,星系光谱被拉宽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量大的光子被拉宽的程度小,能量小的光子被拉宽的程度大。也就是说,越靠近红端光谱被拉宽的程度越大,越靠近紫端光谱被拉宽的程度越小。考虑到星系引力场的影响,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一些。
上面我们谈到光子在宇宙空间运动时速度会逐渐减小,这和人们熟悉的“真空中光速不变”的看法相矛盾。实际上宇宙空间并非真空,即使宇宙空间是绝对真空它还存在引力场。换句话说,光子在真空中速度变不变的问题,实际上是光子受不受引力作用的问题。如果光子不受引力作用,那么真空中光速不变,但这样一来不论星体的引力再强,对光子都没有影响,从而宇宙中也不可能产生“黑洞”了,而现在的黑洞理论基础将不复存在;假如光子受引力作用,则就不应该有“真空中光速不变”的结论。有人对此这样解释:宇宙空间中各星体的引力分布在不同的方向上,它们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光子在宇宙空间中的速度不变。这种解释也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知道在太阳系内,引力的方向是指向太阳的;在银河系里引力的方向是指向银河系中心的,所以局部的宇宙空间引力总是有一定的方向的。我们认为光子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它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的。无论在真空中还是在介质中,它的运动速度都会越来越小。所以,光速不变只是一个神话,光年也不能作为距离单位,因为光子在前一年中走过的路程总比后一年中走过的路程长。
3.光子在引力场中的运动
星光在通过太阳附近时会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说明光子也会受到引力的作用。其实光子也有质量,当然会受到引力作用了。通常我们认为:引力场中物质的加速度仅与引力场的强弱有关,而与物质的质量无关。如在地球表面不管是1吨的物体还是1千克的物体,其每秒获得的速度增量都是9.8米/秒。但引力场中光子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有关:质量越小的光子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的光子加速度越小。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很自然,光子在离开引力场时必然会被减速,在进入引力场时必然会被加速,在垂直于引力方向(或其它方向)运动时受引力影响其运动轨迹也会发生变化。既然光子在离开引力场时会被减速,而且质量越小的光子速度衰减量也越大,那么星体发出的不同频率的光子就有不同的速度。一般而言,星体引力越强,其发出的光速度也越小;当星体引力足够强时甚至可能使一部分光子摆脱不了星体引力的束缚,产生黑洞现象。对同一星体而言,在它发出的光中,质量大的光子速度大,到达地球的时间也越早;质量小的光子速度小,到达地球的时间也越晚。我们通常认为不同频率的光同时到达地球,这其实是错误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实。当星体发生爆发或其它异常时,总是能量较大的X射线或γ射线先被我们观测到,其次才是可见光,然后才是红外线。虽然理论上如此,但在实际观测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及别的解释使大部分人不相信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观点。在离我们很远的宇宙飞船上以两种不同能量的光子同时发出一种信号,这两种光子的能量差异越大它们到达地球的时间差异也越大。实际上考虑到不同能量的光子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我们应该想到不同频率的光子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由于光子在穿越宇宙空间时速度逐渐减小,并且质量小的光子速度衰减得快,可以想象,在经过一段相当长的距离以后,质量小的光子速度已经衰减到零而质量大的光子速度不为零,这样我们就只能观测到质量大的光子。若星体离我们更远一些,则我们只能观测到质量更大的光子……,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最终我们将看不到远处星体发出的光,这个距离就是我们现在认为的宇宙极限--150亿光年。人们在观测宇宙时总有一个错误想法:由于真空中光速不变,所以不管离我们多远的星系,只要足够亮就可以被我们发现。事实上宇宙空间并非真空,光子在其中穿行时速度会逐渐减小,所以任何星系发出的光只能传播一定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不管我们在宇宙中任何地方,始终只能看到有限的宇宙空间。换句话说,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空间的尺度实际上是光子在宇宙空间中传播的最远距离。转贴于
4.光子在宇宙空间中的运动
实际上光子在宇宙空间运动时并不总是做减速运动。在光子离开星体时它要挣脱引力的束缚而作减速运动,当它脱离星体的引力场在空间自由运动时,也作减速运动;如果它进入另一个星体的引力场向着该星体运动时,就会在该星体的引力作用下作加速运动。光子就这样减速--加速--减速--加速……不停地穿越宇宙空间,直到其速度为零。倘若星体离我们很近而引力又很小,从该星体发出的光速度衰减量不大,但进入银河系时光子的速度增加量有可能很大,当光子的速度增加量大于其速度衰减量,或者说大于刚离开星体表面时的速度,在我们看来该星体光谱就发生了蓝移。忽略距离因素,由于星体自身在不断运动,这样它相对银河系引力场的强弱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其光谱也可能有规律的发生红移或蓝移。通常情况下,宇宙空间对光子的减速作用总大于加速作用,所以星系的光谱以红移的居多。
光子在引力场中速度变化的问题许多人恐怕不相信也不能理解。一些人认为光子没有静质量,况且光子是一种波,在引力场中的运动规律和宏观物质不同。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光子神话了,弄的不可捉摸了。现在大多数人都接受了“黑洞”的概念,认为当一个星体的引力足够强时甚至连光子也逃脱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团。这里实际上指出了光子也会受到引力作用。既然光子也受引力作用,那么它在引力场中的加速与减速自然就可以理解了。稍后我们将看到,引力作用是造成衍射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5. 类星体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宇宙中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能量越大,通常类星体离我们的距离都在10亿光年以上,并且远处星体发出的光中能量较大的光子占有很大的成分。有人把这作为支持宇宙大爆炸的依据,认为:若宇宙中物质是均匀分布的话,则在我们银河系或其周围就应该有象类星体这样的高能星体存在。为什么我们在近处发现不了类星体呢?一些人看见远处的星体发出的光中含有大量的X射线或γ射线成分,就推测此类星体存在着目前尚不为我们知道的能量源。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实际上宇宙中大部分恒星的能量都差不多,能量特别大的和能量特别小的只是极少数,恒星的能量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态势。从远处的恒星发出的光,在经过漫长的宇宙空间以后,能量小的光子由于速度衰减率大而停了下来,不被我们观测到;只有X射线和γ射线才能到达地球。所以我们观测到该星体的光子中,X射线和γ射线占有很大的成分,以致于我们误认为这类星体只向外发出X射线和γ射线。实际上这类星体也向外发射可见光和红外线,但是可见光和红外线由于速度衰减到零故我们观测不到。这就导致我们观测到极远处的星体,其颜色通常是蓝色或紫色,事实上可能和该星体的真实颜色相差极大。这说明我们看到的星体的颜色未必就是星体的真实颜色,星体的颜色是由其自身能量状况和离我们的距离决定的,星体离我们的距离越大往往使其颜色中的蓝色和紫色成分增加。另外,我们认为类星体离我们非常远,是因为类星体的红移值很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类星体真的离我们很远。考虑到光子在引力场中的运动,我们知道:当星体的引力足够大时,其发出的光子速度衰减量也较大,因而该星体的光谱也将发生较大的红移。这就是说,引力因素也可以使星系光谱产生红移。倘若星体引力足够大又离我们很近,由于星体红移值较大,往往导致我们认为该星体离我们很远。举例来说,假设有一个引力较大的星体处于银河系的中心,由于该星体引力很强,导致它发出的光子速度衰减量极大,我们在观测其光谱时就会观测到很大的红移值,根据该星体很大的红移值我们就会认为它离我们非常遥远,绝不会想到它就在银河系中心。
如何解释类星体离我们那么远而其发射的X射线和γ射线又是如此强烈呢?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类星体的能量非常大,向外发出的X射线和γ射线非常强;第二,类星体离我们并没有原先认为的那么远,类星体光谱的红移是由类星体的引力造成而并非由距离因素造成的。我们认为两种因素都有。因为如果类星体离我们非常远,那么我们观测到其向外发出的X射线或γ射线就不可能很强;倘若类星体的能量不是很大,它的引力场也不可能很强,不足以使其光谱产生较大的红移。这说明:星系光谱发生红移可能是距离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引力因素造成的,红移值大的星体未必就离我们远。那么,如何区别星体的引力红移和距离红移呢?对观测者而言,由距离因素造成红移的星体发出的光不可能很强,而由引力因素造成红移的星体发出的光往往很强,特别是X射线或γ射线的成分多。类星体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宽度不同,通常吸收光谱的宽度比发射光谱窄,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吸收光谱是由于光子经过大气后产生的,这说明类星体周围也存在气体。光子从高温星体内部发出以后,总会有一部分光子没有被气体吸收而直接射向宇宙空间,这些光子形成发射光谱;还有一部分光子在与气体作用后,频率(质量)大的光子损失的能量大,频率(质量)小的光子损失的能量小;光子离开类星体在宇宙空间中运动时,则是频率(质量)大的光子损失的能量小而频率(质量)小的光子损失的能量大,总的看来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子速度差异减小,所以其光谱红移值也较发射光谱小。实际上类星体的吸收光谱还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宽度。
6.黑洞与星体引力
最初在人们考虑黑洞时,认为它的引力强到连光子也逃脱不了,因而是漆黑的一团,黑洞是宇宙中物质的坟墓。后来人们认为黑洞可以向外发出X射线和γ射线。同样是光子,能量大的可以逃脱,能量小的逃脱不了,说明(黑洞的)引力对光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我们知道当星体的引力逐渐增强时,总是质量较小的光子逃脱不了,质量较大的光子则可以摆脱星体的引力,并不是所有的光子全部被吸入星体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狭义上的黑洞仅指引力强到可见光不能脱离的星体,即在可见光波段观测不到的星体;广义上的黑洞指引力强到使一部分光子不能脱离的星体,即在某一能量较小的波段观测不到的星体,这里广义上的黑洞甚至可能非常亮,可以被我们肉眼看到,但在红外线波段或能量更小的波段却观测不到。从理论上讲,“黑洞”并不黑,至少它可以向外发射X射线和γ射线或能量更高的光子,完全不向外抛射粒子的黑洞是不存在的。那么宇宙中黑洞存在吗?当然存在了。当星体离我们足够远,以致于该星体发出的红外线速度衰减为零而不被我们观测到时,它就像一个“黑洞”;若星体离我们再远一些,可见光不再为我们观测到,只能观测到X射线和γ射线,这时它就是漆黑的一团,成为名副其实的黑洞;而宇宙中150亿光年以外的星体对我们来说是完全彻底的黑洞,因为我们完全观测不到它们。除了因空间距离造成“黑洞”现象以外,星体的引力也可以造成黑洞现象。黑洞现象并不是我们原先想象的那样:“当星体的引力足够大时,所有的光子都被吸入星体中,整个星体变成黑暗的一团”。当星体的引力逐渐增大时,它对光子的束缚作用也逐渐增强。星体的引力足够大时,红外线光子将摆脱不了星体引力的束缚,而可见光、紫外线则可以摆脱星体引力的束缚;星体的引力再增大时,可见光将摆脱不了星体引力的束缚,而紫外线则可以摆脱星体引力的束缚;若星体的引力再增大,可能只有γ射线放出。应该明确指出:黑洞现象是与星系光谱的红移紧密相连的。若某一星体的光谱不存在红移现象,则它一定不是黑洞;若某一星体的光谱存在红移现象,则它可能是黑洞也可能是距离因素造成的。
总的来说,我们对黑洞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认为黑洞的引力足够强,所有的光子都不能摆脱黑洞的引力,因而整个星体是黑暗的一团;第二阶段认为黑洞可以向外发出强烈的X射线或γ射线,人们认识到黑洞的引力对不同能量光子的作用不同;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正在探索的阶段。应该明确指出:与黑洞现象紧密联系的因素有两个,引力因素和距离因素。以往我们在考虑黑洞现象时往往只考虑引力因素而忽略了距离因素,这就导致我们认为整个宇宙空间仅有150亿光年,对150亿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认为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的。
7.恒态宇宙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光子的速度能够降低到零,那么宇宙中会不会堆积越来越多的光子呢?不会的!光子作为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它不是永恒的,在一定条件下光子可以转化为别的物质,也就是说光子是有一定寿命的。任何一个光子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它必将转化为别的物质形式。宇宙中的物质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所以宇宙中不会堆积越来越多的光子。虽然我们目前并不知道光子是如何转化为别的物质的,但我们依然相信整个宇宙是稳定的、恒态的,而局部宇宙则可能是不稳定的,处于演化过程中的。同样的道理,整个宇宙也不会被光子均匀照亮。由于光子在宇宙空间中运动时速度逐渐减小,所以任何星体发出的光只能传播到有限远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始终是有限的。如果想观测更远的宇宙空间,一个方法是派出宇宙飞船,另一个办法是在宇宙空间中建立许多中转站,在光信号速度未衰减到零以前接受、放大、转播它。理论上讲,只要中转站的数量足够多,我们就可以看见任意远处的宇宙空间。转贴于
8.浩瀚宇宙
假设我们能够乘座一艘高速飞行的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在刚离开地球时,我们可以观测到150亿光年的宇宙,离我们越远的星体其红移值也越大,远处的星体放出强烈的X射线或γ射线。随着我们飞行距离的增大,我们会发现银河系的红移值越来越大,并且其颜色逐渐偏蓝,而原先我们观测到呈蓝色或紫色的星体颜色逐渐偏红,最终银河系将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当我们飞到离银河系150亿光年的地方,我们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宇宙范围仍然有150亿光年;而原先我们认为正在以很大速度分离的星体或膨胀的宇宙空间并没有膨胀。无论我们飞到哪里,始终只能看见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也始终能够看见15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宇宙是无限的;并且我们始终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所有的星体看起来所有的星体都好象以我们为中心向外爆炸形成的一样,越远的星系(红移值越大)离开我们的速度也越大。我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对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有其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但整个宇宙不存在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它是自始至终存在并且不会消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宇宙是无限的,不会仅仅只有150亿光年的空间。
从上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探索到了上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然而这只不过是苍海一粟。也许还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类才能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但只要天下有志之士携手合作,这一天定会早日到来。
二、浅谈光的衍射
通常情况下光总是直线传播。但当光线经过足够窄的窄缝时将形成明暗相间的衍射条纹。由于光子不带电,在电磁场中不偏转,所以光子的衍射不是电磁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引力子与光子作用产生的。光子与引力子作用不是一个简单的碰撞过程,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光子与引力子相遇的一瞬间它们形成一个混合体,这就打破了结合前光子内部各部分的平衡,混合体内部存在着排斥力和凝聚力两种作用。若排斥力占主导作用,则混合体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裂变”放出引力子;若凝聚力占主导作用,则混合体将形成一个新的光子。那么满足什么条件的混合体(光子)才是稳定的呢?经典电磁理论指出:所有光子的能量均为某个最小能量的整数倍。也即所有光子的质量均为某个最小质量的正整数倍,只有这样的光子才能稳定存在。当然这并不表明能量为某个最小能量的非整数倍的光子就不存在,只不过由于它们极不稳定,在形成后瞬间就“裂变”生成能够稳定存在的光子,目前我们还没有观测到或注意到这类光子罢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与原子核一样,所有光子的质量均为某个最小质量的正整数倍,说明光子也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某些质量的光子由于极不稳定,在其形成后瞬间就“裂变”生成能够稳定存在的光子,这就造成稳定存在的光子质量的不连续。言归正传,由于引力子质量远远小于光子的质量,所以光子不可能吸收一个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因为这样的光子是不稳定的)。但是若在同一时刻,光子与许多引力子相互作用,而这些引力子质量之和又大于最小光子的质量,光子就有可能吸收质量和等于最小光子质量的引力子数目而形成新的光子。举例来说,若最小光子的质量是引力子质量的10万倍,那么当同一瞬间有15万个引力子作用于光子时,光子只可能吸收10万个引力子,另外5万个引力子不被光子吸收,仅对光子产生微小的冲量。倘若在同一瞬间有9万个引力子作用于光子,那么这9万个引力子都不会被光子吸收,它们仅对光子产生微小的冲量。光子可能吸收的引力子数目只可能是10万的正整数倍。只有光子吸收引力子形成新的光子才能全部吸收引力子的冲量,否则的话,光子仅受到极小的冲量。
现有一个宽度为α的窄缝,绝大多数光子经过窄缝时虽然与许多引力子作用,但大多不会形成新的光子,这样大部分光子仅以极其微小的发散角投射到屏幕上,形成宽度略大于α的中央亮纹。由于衍射条纹是对称分布的,所以我们只讨论一半。拿中央亮纹以上的条纹来说,这些条纹是由缝中心到缝顶部经过的光子偏转形成的。从缝中心到缝顶部经过的光子,若吸收10万个引力子则形成稳定的新光子,而新光子由于全部吸收了引力子的冲量因而向上发生较大的偏移,从而在屏幕上形成宽度为0.5α的第一条亮纹。从缝中心到缝顶部经过的光子,若吸收20万个引力子则它向上的偏移量是第一条亮纹偏移量的两倍,形成第二条亮纹。同样形成第 3条、第4条、第5条……第n条亮纹。中央亮纹以下的亮纹也是这样形成的,并且中央亮纹的宽度约为其它亮纹宽度的两倍。由于从缝中心到缝顶部引力逐渐增大,所以与光子作用的引力子数目也可能逐渐增多。假设在离开缝中心向上的极小位移处,在该处最多只可能有10万个引力子与光子发生作用,那么经过该处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偏移到第一条亮纹处。换句话说它最多只可能对第一条亮纹的形成做贡献,对第2条、第3条、第4条……第n条亮纹都没有贡献。由此在向上某处经过的光子最多只可能吸收20万个引力子,但也可能吸收10万个引力子,故经过该处的光子对第1条、第2条亮纹的形成做出贡献而对第3条至第n条亮纹都没有贡献……;从缝顶部经过的光子可能吸收10万*1、10万*2、10万*3……10万*n个引力子,所以从该处经过的光子对第1条、第2条、第3条至第n条亮纹的形成都有贡献。这样形成的亮纹亮度依次为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n条。若缝变窄,则在离开缝中心向上的极小位移处,光子最多可能有20万个引力子,经过该处的光子对第1条、第2条亮纹的形成都有贡献,这样就减小了第1条、第2条亮纹亮度的差异。也就是说,缝越窄条纹亮度越向两边分散,缝越宽条纹亮度越向中央集中。当缝很宽时,条纹亮度几乎全部集中在中央区域,两边的光子数几乎为零。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由于光子并不是一种波,其偏离直线传播(衍射)现象是由引力子引起的,所以光的衍射现象与缝的宽度无关。物体在阳光下的阴影边缘常常较模糊,这说明光子在经过物体表面时受到引力作用而偏离了直线传播。理论上来说只要光子的运动方向和引力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光子就会偏离原来的运动轨迹,并且引力场越强光子弯曲的程度也越大。星光在经过恒星以后通常会发生弯曲,有时我们甚至能够看到星体后面的其它星体发出的光。
三、论电子结构与原子光谱现象
1. 电子发光
原子是如何发光的?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光子是由原子的哪一部分发出的。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结合能很大,不可能发出光子,所以光子只可能是电子发出的。在化学反应中伴随着电子的得失,常常有能量(光子)放出,光电效应、激光现象及其它一些实验也证明了光子是由电子发出的,所以可以肯定原子发光其实是电子发出光子。既然电子可以放出光子,那么光子必然是电子的组成部分,或者说电子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光子是其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光子不带电,说明电子内部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为如果电子内部电荷是均匀分布的,则光子就应该带电。原子中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距离很小,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很强,因为电子内部电荷分布不均匀,所以在原子核强大的静电力作用下电子内部电荷将重新分布,甚至可能发生裂变,这就为电子放出光子创造了条件。当电子裂变放出光子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的更加紧密,在适当的时候可能吸收一个光子,这就为电子吸收光子储存能量创造了条件。而电子正是通过不停地吸收、放出光子来和外界交换能量的。稍后我们将看到,原子正是通过电子不断吸收、放出光子来和外界完成能量交换的。一般来说,电子质量越大其内部各部分结合的越松散,在静电力作用下越容易发生裂变;电子质量越小其内部各部分结合的越紧密,在静电力作用下越不容易发生裂变。与原子核“幻数”相似,总有特定质量的电子的结合力相当大,比其它质量电子的结合力大许多,这些特定质量的电子往往对应于某些稳定的轨道。
有人认为物质发光是由于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受到扰动的结果,认为光子是由原子或分子发出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光子是一种物质实体,或者是由原子核发出的,或者是由电子发出的,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选择。说光子是由原子发出的,这是一种不确切的说法。
2. 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磁力作用
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异种点电荷在静电力作用下必然会吸引在一起,因为静电力作用在两点电荷连线上。而原子核和电子不会吸引在一起。这就启示我们在原子核和电子中必然存在一种其它作用力。这个力就是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磁力。我们知道,在通以相同方向电流的两条平行导线间会产生磁力作用,在磁力作用下它们将彼此吸引,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向运动正相当于通以相同方向电流的两条平行导线,在它们之间也将产生磁力作用。静电力的作用总是使电子获得指向原子核的向心速度,而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磁力则使电子获得切向速度,并且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相对速度越大,它们之间的磁力也越大。当原子核和电子之间彼此相对静止在一定远处时,在静电力和磁力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并不会吸引在一起。因为静电力使电子获得向心速度,磁力使电子获得切向速度,电子并不是沿着直线靠近原子核,而是沿着螺旋线靠近原子核。开始时螺旋线的半径为无穷大,电子作直线运动;一旦电子相对原子核的速度不为零,磁力开始起作用,电子的运动轨迹开始发生弯曲;当电子与原子核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静电力恰好等于电子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此时电子处于平衡状态,螺旋线变成了圆。同样在电子离开原子核时也是沿着螺旋线运动的。在静电力作用下,电子总要尽量靠近原子核,在磁力作用下,电子有远离原子核的离心趋势,正是在这两种力作用下,电子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中。电子在原子核中处于稳定状态时,它的轨迹是圆。因为当电子的轨迹不是圆时,它总要受到磁力的作用,这个力使电子的切向速度增加、运动轨迹向圆靠近。而电子受磁力作用时它的运动轨迹就要发生变化,就不是稳定的,只有当电子的轨迹是圆时才不受磁力的作用,所以说电子在原子核中的稳定轨迹是圆。太阳系中的行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其运动轨迹可以是圆或椭圆,但在原子系统中,电子在原子核静电力作用下,其稳定轨迹只可能是圆而不可能是椭圆。转贴于
3. 基态电子的稳定性
处于基态的电子为什么是稳定的?为什么不会被原子核吸收?人们通常认为:做加速运动的电荷会向外辐射能量.如果电子在原子核中做圆周运动,则它就有加速度,必然会不断地向外辐射电磁波,随着电子能量的减小它将沿着螺旋线落入原子核中,这样整个原子就是不稳定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于是人们推测电子在原子核中不可能做圆周运动。我们认为以上推断是错误的,电子的确在原子核中做圆周运动,其理由如下:第一,电子辐射电磁波并不是一个只出不进的过程。电子时刻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也在时刻不停地吸收光子,这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如果电子吸收的能量大于其辐射的能量则原子的温度升高,如果电子吸收的能量小于其辐射的能量则原子的温度降低,倘若没有外界能量输入,原子总会由于向外辐射能量而降低温度,只要物体的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就会向外辐射电磁波。第二,电子在原子中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的。一般而言,电子离核越近质量越小,离核越远质量越大(这一点我们稍后证明)。第三,电子和原子核之间并非只有静电力作用,还存在磁力作用。正因为磁力作用的存在使电子在靠近原子核时切线速度不断增大,从而使其离心力逐渐增大,以致于可以与静电力抗衡维持电子在原子核中的稳定。
这里需要我们证明随着电子离核距离的减小,离心力的增加速度大于静电力的增加速度。设电子稳定时质量为M,速度为V,与原子核相距R,原子核电量为Q,此时静电力F正好等于电子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离心力大于静电力,所以此时电子作离心运动,将回到距核R的轨道上。同样当电子受到远离原子核的扰动后,静电力F大于电子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电子将向原子核运动,最终要回到距核R的轨道上,这里不再证明。
另外我们认为,做加速运动的电荷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个提法不够确切,应该说做加速运动的自由电荷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而电子在原子核中做圆周运动时不会向外辐射电磁波。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知道,在原子核和电子结合成原子的过程中要向外放出能量,即自由电子要在原子核静电力作用下裂变放出光子才能够成为原子中的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和自由电子是有区别的。自由电子的质量大于原子中的电子的质量,自由电子各部分结合得较为松散,受到外界扰动 (有加速度)时会向外辐射电磁波;而原子中的电子质量小,各部分结合得较为紧密,受到外界扰动(有加速度)时未必会向外辐射电磁波,只有当外界扰动(加速度)足够大时才会裂变辐射电磁波,所以电子可以在原子中做圆周运动而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
4.稳定轨道的形成
对于处于基态的电子来说,每秒会有许多光子与其作用。这些作用有指向原子核的,也有指向核外的。电子在吸收一个或几个光子以后质量增加,形成新的电子。我们先考虑指向核外的扰动。设电子在吸收一个或几个光子以后质量增加为M+Δm,与原子核相距R+Δr,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电子总有与一条特定轨道与之对应,比如电子的质量为M时其轨道半径为R,那么当电子质量为M+Δm时就可能停留在半径为R+Δr的轨道。但这里我们少考虑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质量为M+Δm的电子的结合能。我们知道电子在每秒内会受到许多光子的扰动,假设质量为M+Δm的电子运行在半径为R+Δr的轨道上,若它受到一个指向原子核的扰动,离核距离变为R+Δr-r,此时原子核静电力对它的作用增强,若它的结合能小的话则电子立即裂变放出光子重新回到其原来的轨道R上;如果质量为M+Δm的电子内部的结合能非常小,以至于受到微小的扰动时立即裂变放出光子,那么它在半径为R+Δr的轨道上停留的时间也趋近于零,换句话说半径为R+Δr的轨道根本不存在;如果质量为M+Δm的电子内部的结合能非常大,以致于受到很大的扰动时它才裂变放出光子,那么电子就能够在半径为R+Δr的轨道上停留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原子的平均寿命。假设有一群电子处于同一激发态,由于每个电子受到的扰动情况不一样,有的电子受到的扰动大有的电子受到的扰动小,而只有电子受到足够大的扰动并运动到离核足够近的地方才会裂变放出光子,所以电子裂变回到基态的时间也不一样。处于同一激发态的原子的平均寿命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电子的结合能,二是电子受到的扰动。电子内部的结合能与原子核“幻数”相似,只有特定质量的电子的结合能才是很大的,所以电子的轨道也是特定的、不连续的,其它质量的电子由于结合能很小,裂变时间极短,所以它们不可能稳定停留在原子中,也形成不了稳定轨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轨道。我们再来考虑指向原子核的扰动。设电子在吸收一个或几个光子以后质量增加为M+Δm,与原子核相距R-Δr,此时原子核对电子的静电力增强,电子立即裂变放出质量为Δm的光子,由前面的证明我们知道,此时电子的速度增大,离心力大于静电力,电子最终将停留在半径为R的稳定轨道上。也许有人会怀疑,这样看来电子可能存在的稳定轨道岂不是唯一的了?实际上由于电子在原子核外有几个不同的稳定质量,所以它也有几条稳定轨道,一定的质量总是与某一条特定轨道相对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电子在原子核中的稳定轨道往往对应于电子结合能极大的质量,结合能小的质量由于在原子中不稳定因而不会形成稳定轨道。 转贴于
5.电子结构与不同跃迁轨道
对于处于同一激发态的一群电子而言,设电子的质量为M+Δm,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跃迁轨道,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质量)也不同,但总是跃迁到离核近的电子放出的光子的能量(质量)大。电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并不是先放出光子再回到基态,而是先回到比基态更近的地方放出光子然后才回到基态。当电子回到离核R-Δr处时,在静电力作用下电子裂变放出质量为Δm的光子,此时离心力大于静电力,电子将回到半径为R的稳定轨道上。那么电子为什么会有多条跃迁轨道呢?这说明处于同一激发态的电子内部结构(结合力)不同,有的结合力大,有的结合力小,结合力小的光子在离核较远的地方裂变,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较小;结合力大的光子在离核较近的地方裂变,放出的光子能量也较大,电子的跃迁方式是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同一质量的电子可能有多种裂变方式,再次向我们说明电子具有内部结构,在考虑原子光谱时一定要考虑电子的内部结构。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在向基态跃迁时会发出光子;把原子的内层电子打掉以后外层电子会放出光子并向离核更近的轨道跃迁。这些现象启示我们:电子离核越近质量越小,电子离核越远质量越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电子质量越小其内部结合力越大。因为离核越近电子受到的静电力越大,而电子能够稳定存在说明其内部结合力越大。在同一个原子中,内层电子的质量小于外层电子的质量;同一个电子离核越近质量越小。
篇3
【关键词】时极 空极 生维 生波 生物场
波度电荷(1/2波度): (内禀自旋+1/2) (-1/2)
磁荷(维度电荷)(1/2维度): (+1/2) (-1/2)
波度强力荷(1波度): (+1/2) (-1/2)
维度强力荷(1维度): (+1/2) (-1/2)
弱力荷(波度虚数电荷)(i/2波度):
虚数磁荷(维度虚数电荷)(i/2维度):
波度万有引力荷(波度虚数强力荷)(1/2波度):
维度万有引力荷(维度虚数强力荷)(1/2维度):
粒子链(L)由各种作用力荷环(H)组成:
右旋波度质子: 左旋波度质子:
右旋波度反质子: 左旋波度反质子:
右旋中子(右旋维度质子): 左旋中子(左旋维度质子):
右旋反中子(右旋维度反质子):
左旋反中子(左旋维度反质子):
右旋波度质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质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反质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反质子中微子:
右旋中子中微子(右旋维度质子中微子):
左旋中子中微子(左旋维度质子中微子):
右旋反中子中微子(右旋维度反质子中微子):
左旋反中子中微子(左旋维度反质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电子: 左旋波度电子:
右旋波度反电子: 左旋波度反电子:
右旋波度电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电子中微子:
右旋波度反电子中微子: 左旋波度反电子中微子:
右旋磁子(右旋维度电子): 左旋磁子(左旋维度电子):
右旋反磁子(右旋维度反电子):
左旋反磁子(左旋维度反电子):
右旋磁子中微子(右旋维度电子中微子):
左旋磁子中微子(左旋维度电子中微子):
右旋反磁子中微子(右旋维度反电子中微子):
左旋反磁子中微子(左旋维度反电子中微子):
一代粒子链L(质子、质子中微子、中子、中子中微子、电子、电子中微子、磁子、
磁子中微子)由一代环子H构成。
二代粒子链 (二代质子、二代质子中微子、二代中子、二代中子中微子、?子、
?子中微子、二代磁子、二代磁子中微子)由二代环子 构成。
三代粒子链 (三代质子、三代质子中微子、三代中子、三代中子中微子、τ子、
τ子中微子、三代磁子、三代磁子中微子)由三代环子 构成。
亚粒子链由亚环子构成。
原子核外存在与核内中子数相等的绕核旋转的磁子。
磁子 亚磁子 是费米子。磁单极子 是玻色子。
1 时间几何统一场
时间、时极,空间、空极,信息和遁码都属于时间几何统一场。时间属于右码数场 ,时极属于左码数场 ,空间是外中码数场 ,空极是内中码数场
信息场是影数场。影数是零数阵。 表示影数。
信息是指所透露的关于事物存在形式的各种信号。
遁码场是遁数场。遁数是无穷大数阵。 表示遁数。
遁码是指关于事物存在形式的各种秘密。
黎曼猜想:
黎曼把s看作为复变数,引入s=σ+it的函数。
黎曼猜想是ζ(s)的全体复零点均位于直线Re(s)=1/2上。
解析延拓到复平面上的欧拉公式:
p为质数,为求非平凡零点,设:
设虚数角度:
虚数角度:
对边:ai 邻边:b 斜边:
如果存在 为一无限趋于零的无穷小量,其值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定,以区别不同的场系统。
复数场:
微数场:
宏数场:
其中:a和b为实数, 为活数,c为复数, 为微数, 为宏数。 和 为实微数。 和 为实宏数。
活数=右码数+左码数+外中码数+内中码数
活数=复数+微数+宏数
活数系统生波、生维律:活数由复数、微数和宏数组成。复数、微数和宏数系统相关。活数由右码数、左码数、外中码数和内中码数组成。右码数、左码数、外中码数和内中码数是系统相关。系统相关,就是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子系统组成环节相互对应、相互关联。
系统运算: 由时间场、时极场的波动引起系统运算。系统发生一系列变化。系统运算引起时间、时极生波,空间、空极生维。
增生波、增生维:系统偏离平衡态。
减生波、减生维:系统接衡态。
质子发射亚质子、反亚电子。质子中微子发射亚质子中微子。中子发射亚中子、反亚磁子。中子中微子发射亚中子中微子。电子发射亚电子。电子中微子发射亚电子中微子、反亚质子中微子。磁子发射亚磁子。磁子中微子发射亚磁子中微子、反亚中子中微子。
磁场N极由中子发射反亚磁子,磁场S极由磁子发射亚磁子。
电场正极由质子发射反亚电子,电场负极由电子发射亚电子。
右旋电子发射右旋亚电子、左旋电子发射左旋亚电子。
东极磁子发射右旋亚磁子、西极磁子发射左旋亚磁子。
电荷力场量子:亚电子
磁荷力场量子:亚磁子
波度强力场量子:亚质子
维度强力场量子: 亚中子
弱力(波度虚数电荷力)场量子:亚电子中微子
虚数磁荷力(维度虚数电荷力)场量子:亚磁子中微子
波度万有引力(波度虚数强力荷)场量子:亚质子中微子 (自旋1/2)
维度万有引力(维度虚数强力荷)场量子: 亚中子中微子 (自旋1/2)
自由中子的衰变:
弱作用的载体粒子:
波度电单极子:
虚数磁荷力的载体粒子:
磁单极子:
波度万有引力的载体粒子:
波度希格斯玻色子:
维度万有引力载体粒子:维度希格斯玻色子:
电荷力载体粒子:光子:
磁荷力载体粒子:磁光子:
波度强力载体粒子:
波度电单极子:
磁单极子的衰变:
2 生波生维动态系统模型
空间、空极生维:空间、空极场增生维(空间、空极维数增加)和减生维(空间、空极维数减少)。
空间、空极生网:由多数空间、空极维生成空间、空极网。
时间、时极生波:时间场、时极场增生波(波数增加)和减生波(波数减少)。
时间、时极生谱:由多数时间、时极波生成时间、时极谱。
吸引:系统空间、空极增生维,时间、时极增生波。
排斥:系统空间、空极减生维,时间、时极减生波。
宇宙系统循环:
白洞宇宙膨胀物质宇宙系统膨胀黑洞宇宙收缩反物质宇宙系统收缩白洞宇宙
星系群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超光速亚光子黑洞):
宇宙中心超大质量黑洞(超光速季光子黑洞):
暗物质、暗能量可能存在于宇宙超大质量黑洞(白洞)中。
星系群中心超大质量白洞场量子:磁单极子。
宇宙中心超大质量白洞场量子:维度希格斯玻色子。
星系群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场量子:波度电单极子。
宇宙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场量子:波度希格斯玻色子。
2.1磁悬浮陀螺检测亚磁子
透明塑料管内放置两块S极相对的相同的磁体,垂直于地面放置,上面的磁体呈悬浮状态。
探测仪磁极相互作用力等于悬浮磁体的重力:
两块磁体间的垂直距离:d=0.039米
悬浮磁体的质量:m=0.0101千克
标准重力加速度:
磁体所带的磁荷: 牛顿.米/安培
磁体四氧化三铁分子数:
设:磁体所有四氧化三铁分子最外层磁子数等于亚磁子数:
陀螺系统亚磁子能量:
光速磁子发射超光速亚磁子:
亚电子的能量:
季电子:
季电子超光速值:
季电子的能量:
2.2磁悬浮陀螺检测万有引力波
波度万有引力子:
维度万有引力子:
标注的是轨道自旋,组成万有引力子的四个环子的内禀自旋均为(+1/2),这样,万有引力子的内禀自旋为(+2)。
波度亚万有引力子的能量:
维度亚万有引力子的能量:
波度季万有引力子的能量:
维度季万有引力子的能量:
陀螺系统维度万有引力子的数量: (个)
3 生物场
篇4
关键词:材料;检测;限制元素;X射线荧光光谱仪
中图分类号:O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3003
1引言
据悉,欧盟于2003年7月实施的ELV(End-of-Life Vehicle)指令即报废车辆指令指出,作为指令对象的汽车、报废汽车及零部件、材料中若含有镉(Cd)、铅(Pb)、汞(Hg)、六价铬(Cr6+),则不可向欧洲出口。同样,于2006年7月1日实施的Rosh(The Restriction of the Use of Certain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Electri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指令即电子电气设备中所含特定有害物质限制使用指令指出,禁止用于作为指令对象的电子电气设备的物质,除Cd、Pb、Hg、Cr6+外再增加2种溴类阻燃剂PBB(聚溴化联苯)、PBDE(聚溴化联苯醚),共6种物质。多溴联苯(polybrominated biphenyls,简称PBBs),包括四溴代、五溴代、六溴代、八溴代、十溴代等209种同系物,市场上一般以一组不同溴代原子数的联苯混合物作为商品出售,总称为多溴联苯。用途:溴化阻燃剂;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多溴联苯醚是全球关注的持久性污染物,存在于大气、土壤、底泥、动植物及人体血液和母乳等中。目前环境中与人体内的PBDEs水平不断增高,且在电子垃圾拆解地区污染尤为严重。
针对这几项材料限制指令,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能,实现了快速、灵敏、准确的材料成分分析。
图1X射线荧光光谱仪
2工作原理
使用X射线直接照射试样,测定由此产生的2次射线(X射线荧光)的能量强度。其工作原理见图2。
图2荧光光谱仪工作原理
特征X射线的产生机制:低能级由于外在的轰击出现电子空位,原子处于不稳定的激发状态,高能级电子向下跃迁,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该光子的能量在X射线范围。特征波长不随外加电压而变化,取决于元素种类所决定的能极差[2]。
荧光X射线:入射X射线使内层电子冲出层外产生空位,形成不稳定状态(激励状态),为达到稳定状态,外层电子进入空位,发射出能量。这个能量就是荧光X射线。他们根据电子的轨道,称为K,L,M线系和α,β,γ线,或合起来称为Kα线,Lβ线等。荧光X射线是特性X射线的一种,具有元素固有的能量(波长)。
EDX上使用半导体检测器,当X射线入射,生成电子-空穴时,产生电荷。电荷与入射X射线的能量成比例,测定电荷的量(再变换为电压进行时间分解)就能判断入射X射线的能量,而且这个能量是元素固有的X射线(特性X射线),由此可知试样中所含的元素[3]。
由于电子-空穴对也产生热能量,在常温下不能与X射线入射所产生的能量相区别。为此,需用液态氮(-196℃)。当然,半导体检测器必须要制冷才能正常工作,而且,液氮制冷更有效的消除热激发产生的噪声。光谱仪构成见图3。
3可分析样品种类
(1)疏松样品(海绵、泡沫、纸箱、标志符号、布料等)。
方法1:中间压紧两端用胶纸或订书机固定;
方法2:卷紧/拧紧至直径大于10mm,外用胶纸缠紧;
方法3:一部分剪碎于样品杯另一部分卷紧放入样杯压紧。
(2)薄片样品(标签、说明书、纸箱、标志符号、布片等)。
方法1:压片、捆扎、卷包、叠加;
方法2:并排拼接叠厚压紧用胶纸或订书机固定。
(3)微小样品(引脚、焊锡球等)。
微小样品一定要放在中心位置,使用CCD(电荷耦合元件)定位;微小样品要求是均质检测单元,PCB(印刷线路板)上的小焊锡点一定要取下来测试。
方法1:大样杯盛放手动关样品盖测试;
方法2:迈拉膜盛放固定后测试。
(4)粉状/液体样品(塑胶粉、油墨、油漆等)。
粉状/液体样品不能在真空条件下测试,注意不能污染样品室;粉状/液体样品使用专用样杯盛放测试,装至样杯2/3高度。
(5)复合样品(电线、复合板等)。
复合材料必须进行拆分处理,否则测试误差较大。拆分成均质材料。
徐娜娜,等:基于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材料元素检测的研究
材料与工艺
4试验实例
齿轮1(图4)为生产常用机器部件,性能良好;齿轮2(图5)为生产新引进机器部件,在日常使用中发现,较容易断裂。根据生产部门要求,现用材料分析仪器,测定两种产品的成分含量。结果见表1和表2。
对表1、表2的结果比对分析,齿轮1与齿轮2的元素含量出现明显差异,齿轮1含有Cr,齿轮2未测出Cr元素。铬的含量是否为引起齿轮断裂的因素,有待继续研究。
5特点介绍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或者其它仪器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5.1样品多元素快速分析的特点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可快速进行多元素分析。元素分析范围从11Na-92U,全元素扫描只需要不超过5 min的时间。根据设定的目标管理精度自动确定测定时间。在测定精度达到管理值时自动终止测定。实现高计数率电路与检测器组合的高精度分析。不但提高了分析精度,而且在短时间内即可取得与过去机型相同的精度,大幅度地缩短了分析时间[4]。
5.2直接分析,o损分析,不需要复杂的前处理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于普通的样品基本上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前处理,可以直接快速分析,对于材料可以进行无损检测。由于检测是非破坏性,因此必要时可对被检对象进行100%的全面检测,准确度更高。
5.3广泛的适用性
分析样品种类:金属、非金属、粉末、液体等各种形态、各种尺寸。
元素分析范围:11Na-92U(真空型)。
含量分析范围:10-6~99%,非常适于常量分析。
5.4解决RoHS分析中80%的问题
由于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广泛的适应性,而且无须前处理,因此,在RoHS分析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筛选分析手段,解决RoHS分析中80%的问题。
5.5样品图像观察装置
在主机上组装彩色CCD装置,可观察样品位置。有效地确认样品分析位置。
6前景展望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今,材料测试已经作为一项新兴产业逐步引起各国重视,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更是受到普遍关注[5]。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逐步被新型的贸易保护措施所取代,如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满足发达国家的出口要求成为重中之重。而Rosh指令作为欧盟一项环境法规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
杨明太.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现状[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6(6):1025~1029.
[2]孙朝明. 射线检测不清晰度评估方法的数值模拟分析[J].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6(6):628~633.
[3]林若云,余婉乔. 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线性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J]. 新材料产业,2011(11):205~209.
[4]丁雪,肖澜.材料测试服务业进入关键机遇期[J]. 新材料产业,2015,(12).
[5]刘燕德,万常斓,孙旭东,等. 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在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J]. 激光与红外,2011(6):605~611.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Study on the Detection of Material Elements Based on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u Nana, Jiang Zechen
(The 40th Institute of China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rporation,Bengbu, Anhui, 233010)
篇5
关键词:宇宙,时空,超光速,时间,空间。
宏观物质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具有一维时间,空间是真实可见的,时间却总是向前流逝,是虚无的,可以说物质的空间为正,具有正能量,那么其时间就为负,具有负能量。空间具有的正能量与时间具有的负能量的绝对值是相同的。按照物理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相反符号的物质之间相互吸引,例如电磁现象。引力场对于一切有质量的物质都会产生吸引作用,可以说引力场的符号为负,与物质的质量符号相反,引力场即是负能量物质,它的空间为负。在较强的引力场中时间会发生膨胀,引力增强,时间也增多延长(1),这表明引力场的时间为正值,具有正能量。引力场时间的正能量与空间的负能量的绝对值也是相同的。引力场的空间为负,只有一维;它的时间为正,正的时间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并不流逝,正的时间就为三维,同时拥有过去、现在与未来。当物质的空间为正值时,其时间为负值,物质的时间为正时,空间就为负。正负时空的能量互为正负,它们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引力场与能够产生引力作用物质的时空互为正负,万有引力的产生是由于正负时空相互吸引所致。
光子的静质量为0,能量也就为0。可以把光子静止时的能量叫做能量轴。能量轴的能量为0值,它是正负能量的分界线,表示物质的能量值为0。能量轴是正能量物质的最低能量态,负能量物质的最高能量态,相当于真空状态,它的空间为0,时间为0。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时间流逝的越慢(2),当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也将静止不动,就由负值变为0,空间也将由正值变为0,随着物体速度的增加,时间也不断地增加,时间在0的基础上再增加,成为正值时,物体的空间就成为负值,它的速度也将增大至超光速,物体本身就会以超光速运动。由此可见,空间为负而时间为正的物质是以超光速运动的。引力场就是以超光速在运动。黑洞的引力场十分巨大,连光子接近时都将被吞食,这说明光速也无法逃离黑洞,可见,黑洞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内部时间为正,空间为负,黑洞具有负能量。
宇宙随着空间范围的增大,物质逐步增多,引力场也相应地增强,时间也随之增加,当宇宙空间增大到一定范围时,它其中的物质也就增至相当数量,本身的引力场强大到使时间不再流逝,对于这个空间范围时间也就成为0值,静止不动,只有物体的速度达到光速时,时间才会静止,这说明此空间范围是以光速运动的,这个空间范围就成为我们的宇宙--可见宇宙。比可见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引力场会更为强大,时间就成正值,空间为负值。比可见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也就成了超光速体系,空间变为负值,这时它就会以超光速的运动方式存在,可以把它叫做现实宇宙。
在物质的结构层次中,越微小的物质组成单元所含的物质越少,对于宏观世界来说质能也就越低,当物质的结构微小到一定程度时,其质量成为光子静止时的质量,为0值,这时对于宏观世界也就变成了能量轴。当物质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再微小一些,质量就变为负值,空间为负,成为超光速单元。对于超微观物质本身来说,越微小的物质结构单位体积的质量也就越大,对于它本身范围的引力场也就越强,当物质的结构单元微小到质量为0时,其本身的引力场也就强大到使自身的时间不再流逝,此时它是以光速运动的,这表明能量轴也是以光速在运动,空间为0,时间为0。当物质的结构比能量轴再微小一些,它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大,自身的引力场会更为强大,它就成为黑洞,时间为正值,空间为负,本身也就以超光速运动,或者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
以上现象表明对于超光速来说,只是一个极限能量或极限时空问题,黑洞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物质本身的能量足够大时,使它达到时空的极限值,空间就由正变为负,时间也由负变为正,它就会以超光速运动了,或者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
能量轴为光子静止时0的能量,是比微观粒子更为微小的物质结构,可以把质量为0的物质单元结构叫做虚子,比虚子还要微小的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就是超光速量子--引力子。
超光速的时间为正,同时拥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维,它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因此对于超光速来说时间是无限的;超光速的空间为负,具有负能量,空间为负的存在,说明它本身是没有大小概念的,这表明超光速的空间也是无限的。超光速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无限的,它的时间即是空间,空间即是时间,时间与空间是没法划分的,它们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再有分别。超光速的时空完全融合,不分彼此,它的时空为一维,超光速就可以看作是一维时空的存在形式。
组成现实世界最微小的物质结构是超光速,比它的空间范围小到无穷还是超光速。对于比可见宇宙的范围更为宏伟的现实宇宙来说,也是一维时空。可见,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和宇宙的存在形式就是一维时空超光速。超光速的时空是无限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宇宙中没有比超光速单元还要小,还要大的物质结构。超光速是时空的基本单位,为万物的本原。可以把物质最基本单元结构超光速量子叫做时空量子,简称时空子,时空子即是引力子。
物质最基本的结构为时空子,一切物质都是由时空子构成的。时空子相互结合,它们结合的数目越多,能量也就越大,当时空子结合的数目增加到相当量级时,能量值就由负变为0,成为虚子。虚子的时间与空间的值都为0,是时空对等的存在方式。有了时间和空间共同存在的概念,能量轴就为二维时空的存在形式,它的时间与空间各为一维,已分化出来,不在融合。宇宙就由一维时空超光速创生出二维时空能量轴,即光速世界。一维时空与二维时空的空间能量为负和0,它们是以虚的方式存在,代表先天,是先天物质。由能量轴生成的以后物质已经有了物质概念,具有正的空间能量,为后天物质。
在我们的任何实验中,无论何时,只要由能量形成物质,就有严格相同的反物质生成,它们总是共同产生,机会均等。反物质的寿命与质量与对应的物质相同,但其它一些符号相反,反物质对于我们世界来说,时间是倒流的。光子的反物质就是它本身。但在大于原子的尺度上,反物质丝毫不见踪影,宏观世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正物质构成的。虚子是构成一切宏观物质的单元,它的时间为0,而组成宏观世界物质的时间却总是向前流逝,所以也必须有同等数量的时间为反向流逝的反物质存在,组成反世界,它与正世界的时间相互抵消为0,才能和虚子的时间相符合,不违背质能守恒定律。正反物质相遇就成为能量,以光速运动,时间成为0,等同于虚子的时间,也正说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正反物质在宇宙中的存在是相等同的,它们相对于光速运动,被光速相隔开。
虚子是由时空子构成的,它的时间为现在,但并不是说它只有"现在"这一维时间,按照质能守恒定律,它的时间也应为三维,可以说虚子的时间分别为:从过去向未来运动和从未来向过去运动两种方向,一种表现为顺时针方向,另一种表现为逆时针方向,它们的符号相反,顺逆时间也就相互抵消了,对外就不显现其性质,而表现为"现在",这和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是一个道理。虚子相互之间组成了后天物质,处于顺时针方向的时间就形成了正物质,处于逆时针方向的时间就形成了反物质。正反物质的时间为互逆,把它们相互隔开的光速正好表现为现在,这就成为正的三维时间,形成了超光速的系统形式,与时空子的时间相符合。这时由虚子组成的物质只是微观上的物质,还没有形式宏观世界,微观物质不受光速的限制,如正反物质可以出现在对应的世界。从此有了物质概念,它的空间为两维,时间为一维。于是宇宙就由二维光速世界创生出三维微观世界。最后,微观上的正反物质再各自形成正反世界。宇宙就由三维微观世界形成了四维宏观世界,产生了万物光速是时空的分界线,可以叫做时空轴。物质穿过时空轴要改变符号,就象数学中移项要变号一样。正反世界被光速相隔开,反物质在我们的世界中出现,符号要改变。反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反世界,但对于它本身来说还是正世界,时间也是正向流逝的,只不过反物质来到我们的世界,一切都要变成相反的符号,与正世界的物质符号相抵消为0,成为光速,才能与二维时空的性质符合。我们正世界中的物质如果在反世界中出现,符号也要改变,成为时间逆流的反物质。正反世界彼此之间是没有距离概念的,只是被光速运动相隔开,它们互为境中世界,互为空穴。被光速相隔开的正反世界完全一样,彼此相同,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以虚的方式存在。虚子形成正反物质,并不是说也有正反虚子,只是虚子本身同时拥有顺逆流逝的时间,处于顺时针方向的时间就形成了正物质,反之形成反物质,对于反物质本身来说还是正物质。虚子的时空为0,物质存在,使时空本身缺少,缺少的时空就形成反世界,反过来,我们世界就为反世界的缺少时空。所以正反世界是没法划分的,它们在各自的世界中与所对应的反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一样,彼此相同。反物质在我们的世界上出现时,它的另一半--我们世界中的正物质也同时在反世界中出现。万物的永恒运动都源于物质的最基本结构为超光速。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因此能量就为超光速,光速,为先天物质时空子、虚子的存在形式。作为能量的虚子同时生成正反物质,那么只要有物质放出能量,也必然是正反物质共同产生的,它同时作用于正反世界中的物质,正反物质相中和就回归先天,化为能量。
宏观物质的时间总是向前流逝,是不可逆的,宏观物质以光速运动也就成了能量轴。反物质的时间是反向流逝的,正反世界被光速相隔开,宏观上的反物质一般是不能以本身的性质出现在正世界,宏观物质以光速,超光速运动也必然是使正反物质相中和,回归为先天的虚子,时空子来实现的。
反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以虚的方式存在,空间为负,我们世界的空间为正,正负空间相抵消为0,和虚子的空间相符合。正反世界的共同存在也正体现了物质不灭定律,质能守恒定律,反世界的出现并不时偶然的。
宇宙由一维时空超光速创生出二维时空光速世界,再由二维时空创生出三维微观世界,最后形成四维宏观世界,宇宙的创生过程就完成。把这四个时空世界的维数相加正好为十维,宇宙的基本时空就为十维。
现实宇宙为一维时空超光速,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也为超光速。四维宏观世界存在于现实宇宙中,这表明宏观世界存在于一维时空超光速中。组成物质的最微小单元为超光速量子,表明一维时空超光速也存在于四维宏观世界中。因此可以说宇宙中任何最基本的物质里都有十维时空存在,划分为四个时空世界,时空世界的划分是根据其所对应的空间尺度与能量来实现的。空间改变,时间也将改变,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时间标准是不一样的,所以它的时间是可逆的。
我们的四维宏观世界也存在于一维时空中,组成宏观物质的基本单元时空子也为一维时空,因此,在时空子中也存在着四维宏观世界,它就为另一个宇宙层次,可以把这个层次的宇宙叫做微观宇宙。超光速量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现实宇宙也为超光速单元,那么现实宇宙就为更为宏伟宇宙中的一个时空量子。以此类推,宇宙的层次是无限的,世界也是无穷的。
电磁场的载体为二维时空量子--虚子,引力场的载体为超光速量子--引力子,电磁相互作用与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强度比值为1038个数量极,这个数值代表着虚子与组成它的引力子的能量之比,表明虚子是由1038个时空子组成,光子的动质量与静质量的比值和电磁与引力作用的强度比值也是一样的,代表着三维世界与二维世界的能量之比,可以说一个光子里有1038个虚子存在。在宇宙中任何象光子(作为物质时)一样大小的空间尺度上,都有大于1038个虚子存在,在象虚子同样大小的空间中都有大于1038个时空子存在。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物质存在,并不是说空间多了什么东西,而是使本来就存在于所有空间,包括真空,虚空及物质本身中的更为精微的先天物质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相互结合,对外就产生了一定的形态功能,从而形成了物质。虚子是由1038个时空子结合而成,为什么说在虚子那么大的空间里面有大于1038个时空子存在呢?因为此空间里如果全部的时空子都结合成虚子的话,它的能量就会达到极限值,它本身就将以超光速运动了,而不再是虚子。因此,在虚子所属的空间里还有相当数目的时空子并没有组合,依然是以虚的方式存在,时空子组合成虚子也是按一定方式,不可能全部都组合。在所有的空间中,时空子与虚子都是以相同的数目均匀地存在,只不过对于宏观世界其能量值为负或为0,不存在空间概念,而又杂乱无章地运动,彼此之间的作用也就相互抵消了,对外则不显现其性质,依然是以虚的方式存在,场的现象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象引力场和电磁场并不是由物质本身发放出来的,是因为物质的能量为正值,而引力子与虚子的能量为负和0,正负能量会产生吸引作用,物质或电荷就会使本来就以相同数目均匀地存在所有空间中的引力子、虚子形成有序化运动,都向一个方向运行,这样它们对外界就会显现出力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场。
物质存在,并没有增加什么,减少什么,即使物质不存在,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先天物质都同样不增不减地存在。物质不灭定律,质能守恒定律可以从中找到归宿。
时空子与虚子的时间为正和0,空间为负和0,均匀地分布在所有空间中,它们是引力场,电磁场的载体,本身质能很高,弹性系数也极大,时空子与虚子就可以看作是以太的存在方式,它们就为以太。
光速为时空的分界线,是正负能量的分界线,一切后天物质都相对于光速运动,光速是时空轴,它是不变的。
超光速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无限的,因此它的速度也是无限的,超光速即为无穷大的速度。
质量表示所含物质的多少,时空子作为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结构,可以说物质的质量表示为:物质本身含有多少个时空量子。光速的平方就表示时空子的永恒运动--超光速。在质能关系式中的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可表述为:物质的能量等于物质本身含有多少个超光速量子在运动。
宇宙是超光速的存在形式,利用超光速可在时间里航行,能不需时间地到达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去。超光速的空间为负,不存在距离概念,因此利用超光速到达宇宙中的任何地方都可马上实现,并不需要时间。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能量,因为所要到达的空间距离越远,就要使越多的均匀存在于空间中的时空子向一个方向运动来运载它,这是需要用能量来实现的。航行的距离越远,需要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能量不够,就无法到达预定距离。
磁场是由电荷运动产生的。正反世界被光速运动相隔开,当电荷静止时,电场就同时属于正反世界,成为光速运动。正反世界是被运动(光速)相隔开的,当电荷运动时,同属于正反世界的电场也将分开,于是反世界的电场在我们世界中就成为磁场,我们世界中的电场就成为反世界的磁场,这就象反物质在正世界中出现要改变符号一样的。我们世界中的磁场是由反物质电荷运动产生的,反物质依然存在于反世界中,对于正世界还是以虚的方式存在,所以无法发现磁荷。磁体的南北两极就为反世界的正负电极。磁场起源于反世界的电场,只要有电场存在,电荷运动,就必然同时存在着正负电极,因此磁体无论分得怎样小,都同时存在着南北磁极。
电源于虚子的有序化运动,形成物质的虚子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对外界就产生了电的作用,虚子的时间分别为由过去向将来运动和从将来向过去运动两种方向,互相中和表现为"现在"。虚子在构成物质时,如果组成物质中的虚子向顺时针方向组合起来,形成通路,就构成了顺行的时间,时间由过去向将来运动,就成为正电荷,当然也可称为负电荷,只是一个规定问题。按照质能守恒定律,另一些相同数目的虚子则按逆时针方向组合成通路,形成负电荷,时间由将来向过去运动。反物质在正世界中出现,所带电荷与正物质的相反,时间流逝的方向也相反,也正说明了正负电荷的时间方向相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时间都各向相反的方向流逝,时间就成为负值。存在于真空中的虚子都在杂乱无章地运动,时间为0,同时拥有顺行和逆行两种时间方向。正负电荷的时间与虚子的时间互为正负,就会使存在于空间中的虚子产生有序化运动。正电荷的时间由过去向将来流逝,就会对周围空间的杂乱无章运动的虚子产生力的作用,使其也向相同方向,即顺时针方向运动。负电荷的时间为逆行,同样会使真空中的虚子向逆时针方向运动。形成有序化运动的虚子对外界会产生力的作用,这就形成了场强互为正反方向的电场。正负电荷的时间互为正负,能量互为正负,当然会产生吸引作用。虚子之间的力是靠时空子来实现的,电源于引力作用,是正负时空相互吸引所致。
在电磁振荡中电场能和磁场能可以互相转化,磁场是反世界的电场,反世界的时间对于我们是从将来向过去走的,当电场变成磁场时,时间由顺到逆,磁场的时间由将来向过去流逝,因此磁场又会回到从前,恢复为从前的电场,电场自然又会象从前那样运动,又转变为磁场,形成电磁振荡。利用磁现象能够储存信息也是因为磁场的时间是由将来向过去运动的,可以完全恢复到从前。
动能是物体具有速度产生的,速度是位移的时间变化率,是随着时间流逝造成的,要用去时间能量,动能的时间为负,势能象引力势能,弹性势能都来自引力作用,源于引力场,,引力场的时间为正,势能的时间就成为正值,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产生了振动,振动的最大特点是重复性,因为有了回复力。当动能转化为势能时,时间由负值变成正值,正的时间是向过去走的,可以恢复到从前,于是振子就回到初始状态,由势能转化为动能,时间成为负值,回到了从前,自然又会象从前那样运动,动能又转化为势能。振子受到的力是一定的,不计阻力可以完全回到从前,振动的取值就成为恒定的。振动总是相对于平衡位置反复进行,当振子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时,势能最大,势能为引力,平衡位置就可以看作是引力中心。
振动向外传播形成波,波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能量为时空子,虚子的永恒运动。波就是先天物质规律组合成的,振动传递到哪里就使哪里的时空子或虚子规律组合成波。使波发生衍射的小孔是宏观物质,在它周围存在着引力场,引力场会使引力子进行有序化运动,因此小孔对波也具有引力作用。当小孔的宽度和波长差不多大时,小孔对波产生的引力作用就等于或大于产生波的势能所形成的引力作用,此时形成波的引力子就会脱离由振动产生的引力束缚,而围绕小孔进行有序化运动。小孔就成为它的引力中心,因而波就会在小孔的引力作用下改变传播方向,于是就发生了波的衍射现象。当小孔的宽度比波长大的越多,衍射现象越不显著,主要是小孔越宽,波距离小孔壁就越远,小孔对波的引力作用也就逐渐减弱,小孔的引力场对波产生的引力作用就大大小于产生波的势能,波就不再受它的引力束缚,可以依照原来的方向状态传播,不会发生衍射现象。
波源于引力作用,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也起源于引力作用。波动理论认为:波函数在空间某一点的强度(振幅绝对值的平方)和在该点找到粒子的几率成正比。振幅为振动物理量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如果把平衡位置看作是引力中心,那么振幅绝对值的平方就为粒子在引力作用下可运动的一般范围。这说明粒子在某一点出现的行为,并不是偶然出现的情况。粒子在哪一个地方出现是依照它本身的运动状况和具有的动能以及所受到的引力大小等综合因素来决定它的位置。因此说粒子在运动中出现的行为并不是以几率的方式存在,而是在引力作用下按一定轨道运行时所产生的。由于它们之间质能的微小差异,再加上运动状况和距离引力中心的位置不同及其它引力场的作用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所受到的引力大小和方向也就各不相同,在引力作用下就可以出现在允许范围内的不同位置,这就表现为几率形式。
原子核外的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是以几率的方式出现(3)。电子具有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原子核具有核磁矩,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也都具有磁矩。因此电子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受到磁场力的作用。电子绕核运动的同时还有自旋运动,原子核及组成核的质子、中子也都不断地进行自旋运动,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总是受到几种综合磁力的影响,再加上电子的磁力与原子核的磁力也相互作用,当它们同名磁极相遇时就互相排斥,异名磁极相遇时就互相吸引,在原子核的磁力作用下,包括质子、中子的磁力,会使电子距离核的远近也就不再相同。由于电子与原子核及组成核的质子、中子总在不断地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在不同时刻电子与原子核的相对位置也不同,它所受到的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也就不同,总在不断地变化着,磁场力对电子的影响或大或小,或方向相反,或着吸引、排斥,这就使电子的绕核运动方向和距离核远近的位置也总在改变,不再确定。因此,原子核外的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总是时而出现在这里,时而出现在那。电子之所以出现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区域里,是因为它受到的电磁力是有一定距离的,当超过这一距离时,磁场力很难对它发生作用,它要受到静电引力的束缚。当你对着镜子举起左手时,镜中的镜象却举起右手。镜中世界即为现实世界中的反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这个现象说明我们世界中的左即为反世界中的右。
原子核的密度十分巨大,它的数量级达1014克/厘米3。单位体积的核子比同样体积的宏观物质的质量要巨大的多,产生的引力也要强大的多。万有引力的测定是在宏观距离来实现的,而核力的范围只有10-15米,在如此近的距离内,核子间的引力就变得更为强大,强大到已超过电磁相互作用。核力实质上就是万有引力。
中微子以光速运动,它本身是违反宇称守恒定律的。关于K介子的两种衰变方式,表示时间反演不守恒。K介子在运动中转化出二种(K0K0)的组合态(4),即正反粒子相融合的状态。K介子在运动中是以正反物质相融合的状态出现,那么它衰变时,或者属于正物质状态,或者属于反物质状态,这本身并不确定。当它属于正物质衰变时,是一种方式,属于反物质状态时,衰变则是另一种方式,正反物质的衰变方式是不同的。这说明K介子本身的这种衰变方式并不违反宇称守恒定律,中微子是以光速运动的,在运动中同时属于正反世界,有时正反物质状态也并不确定。破坏宇称守恒的中微子衰变时处于反物质状态,并非处于正物质状态。因此它的衰变方式也和K介子一样并没有破坏宇称守恒定律,时空反演依然成立。
道德经的宇宙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先创生出一维时空,为道生一,再由一维时空超光速创生出二维光速世界,此为一生二,接着由二维能量轴创生出三维微观世界,为二生三,最后由微观世界创生出四维宏观世界,这就是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指万物存在而使时空本身缺少,抱阳指正世界,负阴指由于正世界的存在而使时空本身缺少形成的反世界。冲气以为和中的"气"指的是作为能量的先天物质,能量同时属于正反世界,正反物质中和就回归先天,成为气。当然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可看作是万物存在,作为阳的空间为正,具有正能量,作为阴的时间为负,具有负能量,正负时空中和就回归先天,成为时空量子,这就是冲气以为和。
周易的宇宙观:无极即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指一维时空,两仪指二维时空世界。微观上的正反物质不受空间限制,都可在对方世界中出现,它们的空间就共为二维,但正反物质在一个世界上出现,时间是分别互为反向流逝的,它们的时间也是二维,三维微观世界对于正反物质也可以说是四维微观时空,两仪生四象就是其所指。也可以认为微观上的正物质的时间、空间各为一维,反物质的时间和空间也各为一维,相加为四维微观世界。正世界为四维宏观时空,反世界也为四维,相加为八维,八卦就是指正反世界的八维宏观时空。宇宙就由四维微观世界创生出八维宏观世界,这就是四象生八卦。
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时频率要升高,远离时频率要降低(5)。在任何空间范围内,作为媒质的时空子、虚子都是以相同数目均匀分布的。波在传递过程中,是把时空子或虚子不断地组合再向前传播的,这会用去波的能量。当波源与观察者接近时,波传播的距离就缩短,用去波的能量也就少,这表明波损失的能量就少,比与观察者距离不变时波的能量相对要大,波的能量与频率成正比,自然,波源与观察者接近时频率要升高。从河外天体到达地球上的光子发现有巨大红移现象,并且红移大体上和距离成正比。传播光子的载体是虚子,虚子的数目在真空中任何地方都相同,它们本身是杂乱无章地运动的,光子的运动方向是单一的,它所走过的路程越远,就得使用越多的能量使虚子向一个方向运动来运载它,光子本身的能量也就相应降低,发生红移现象。
宇宙是无限的,它如同数轴上的数,又如同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能说宇宙到底有多大,就象不能说出最大的、最小的数字是多少一样的道理,只能说宇宙是无限的,它的层次是无穷的。时空子、现实宇宙、宏观宇宙分别可以看作是时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形成超光速体系,为三维宇宙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宇宙每一层次又分别拥有过去、现在、未来。
在我们宇宙中,时空子的数目是无穷的,时空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也是下一个宇宙层次,为现实宇宙的子代宇宙。宇宙的层次是无限的,每隔一个层次的宇宙,在下一个层次的无数个子宇宙中,每一个子代宇宙都将有一个时空子发生变化,对于组成宇宙的宏观事物,在子宇宙中其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任何宏观事物,在宇宙中存在的数目都是无限的。对于现实宇宙,其子代宇宙为无数个时空子,在每一个作为子宇宙的时空子中都存在着构成现实宇宙的一切宏观事物。在每一个时空子中都将有一个太阳系,产生一个地球文明。有无数个完全相同的地球文明都同时一一存在于每一个子宇宙中。
太极指的是一维时空,太极图所表述的就是一维时空超光速的存在形式。超光速的时间为正,空间为负。太极图外面闭合的圆形曲线表示超光速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正的空间是以广延性和伸张性存在的,超光速作为负的空间,它的边界是完全闭合的,在黑洞内部物质一般无法从中逃出,也正是因为它的空间是闭合的。太极图的阴阳两面分别代表着时间和空间,它们在一个圆内相抱表示超光速的时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在一维时空世界里面还存在着四维宏观世界,说明在超光速的内部还存在着负的时间和正的空间,而超光速又存在于四维宏观世界中,表明作为时间的它也存在于空间中。那么在太极图阴阳两面之中的阳点和阴点就表示在空间里面存在着时间,时间里面存在着空间。圆图内用于分开阴阳面的旋线表示太极为永恒的运动--超光速,是时空振荡的存在形式。太极图外面的八卦自然指的是正反世界的八维时空,代表着后天的物质世界。八卦用符号"-"代表阳,表示空间,符号"--"代表阴,表示时间,符号''''--''''阴左右各一横分别表示时间的过去与未来,两横中间的空白表示静止的时间"现在"。时间的过去与未来都相对于现在运动,和于现在。物质存在于太极中,太极存在物质中。太极是物质的最基本结构和宇宙时空的存在方式,为万物的本原,它是一维时空超光速的存在形式,时空完全融合在一起,不分彼此,因此,古人把太极看作是混沌。
河图为黑白点组成的图形,其数十,代表着宇宙的基本时空是十维。黑点和白点分别表示时间与空间的对等存在。从宇宙的起源看,一、二维世界的时空为三维,代表着先天;三、四维世界的时间各为一维,其能量为负,也代表着先天。先天的时空就为五维,宇宙的基本时空剩下的五维为后天时空。十维基本时空中代表先后天物质的时空各为五维。图中表示阳的一、三、五、七、九与表示阴的二、四、六、八、十分别代表着先天的五维和后天的五维时空。这也是《周易》中天数五,地数五的原因。河图中间的白五自然是表示先天的五维时空的数目,后天物质又分为正反物质,所以后天的五维时空也可看成十维,图中黑十就是其所指,其中各有黑五在两边就表示正反物质世界的后天时空分别为五。白五在正中,表示后天物质是由先天物质创生出来的。图数五、十的外面二、七、六、一与九、四、三、八分别占有四个方位,就表示宇宙的十维基本时空还分为四个时空世界,图数一、二、三、四表示四个时空世界中每一个世界具有的时空维数。
宇宙的时空为十维,如用数学中的一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维,那么时空维数就与: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正好相符。任何事物间都有共同的规律,都可用相同、相似的符号表示出来。
在数学中,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0表示虚无,没有,相当于宇宙的一维或二维时空,它的空间为负或0。数量的多少也只是在正的空间才能比较,对于负的空间来说,时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数量也就失去了其含义,0表示无限时空,因此0为分母没有意义。虚数本质地进入了量子力学,描写了自由运动粒子的平面波决不能写成实函数,而必须写成复函数(6)。波是时空子的规律组合,是能量的传递方式,时空子的空间为负,虚数的空间也为0值,虚数同时属于正反世界,它的空间是0,因此两个虚数之间不能比较大小。
后天物质是由虚子构成的,虚子以光速运动方式存在,构成物体的虚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都有,如果组成物体的虚子向一个方向运动所产生的力大于向其它不同方向运动的虚子产生的阻力时,物体本身也就产生了运动。如果使组成物质的虚子都向一个方向运动时,物质本身就以光速运动了,光子就是如此。虚子是由时空子构成的,时空子以超光速的运动方式存在,构成虚子的时空子也向不同的方向运动。如果使组成物体的时空子都向一个方向运动,物体本身就会以超光速运动了。
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快,就会使组成它的时空子向一个方向运动的数目越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加,会使更多组成它的时空子向一个方向运动,向一个方向运动的时空量子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它的时间为正,空间为负,因而会消去自身的空间存在形式,而恢复其时间属性。所以运动的物体比静止时时间要增加,空间也相应缩小。
时间与空间的能量互为正负,相加为0,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总的能量都不变,永远都是0值。时空总在不停地转化,时空存在,并没有增加减少,总的能量是不变的,有多少时间消失,也将产生同样能量的空间,反之亦然。随着物体速度的增加,时间也将增大,而空间却随之减少,减少的空间就是转化成了增多的时间,而时空的总能量并没有改变。当物体的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静止为0,由负值增长为0,空间也由正值减少为0,就是把空间的正能量转化成了时间,使它由负到0。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超过光速时,空间为负,时间为正,就是把空间完全转化成了时间,形成时空振荡。物质的运动实质上是时空的相互转化。
宏观世界是由时空子组成的,时空子的时间为正,空间为负,是时间的存在形式,宏观世界的时间为负,空间为正,是空间的存在形式。宏观世界的产生就是由正的时间转化成了空间而形成的,随着时空子越来越多地组合,形成更多的宏观物质,时间也不断地转化为空间,当宇宙的时间完全转化成空间时,空间能量就会达到极限值,也就开始再由空间向时间的方式转化。这就如同动能、势能之间的转化,它本身是时空之间的转化,所以不存在阻力问题。可以依照相同的频率永远持续下去。
组成粒子的基本单元是虚子,微观粒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不同的粒子之间的差异只是拥有虚子的数目和虚子的排列顺序的不同,当一种粒子转变成另一种粒子时,也就是组成它的虚子之间改变了排列顺序,增减了虚子的数目形成的,粒子在运动和转化过程中,一般都有能量的变化传递,或吸收,或放出能量,组成粒子的虚子总是以光速运动,当粒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虚子在场的作用下,从粒子本身分化出来,脱离粒子,这就是粒子的耗能过程,当粒子得到能量时,也就是吸收了外来的虚子。当然,物质的最基本单元为时空子,时空子为能量,为虚子的组成部分,虚子之间的力是靠时空子传递的,有时物质之间的能量转换直接靠时空子传递,如物体在引力场中被加速就是吸收了时空子的能量。
当宇宙的空间物质达到一定范围数量时,此空间范围是以光速运动的,就构成了我们的可见宇宙,在可见宇宙的周围还有无数个星系,这些星系与可见宇宙中的一部分星系的空间相合,也是以光速运动的,就又构成了一个可见宇宙。相邻的两个可见宇宙的一部分空间是相互重合的,共用同一空间,这也正表明可见宇宙的空间为0。比可见宇宙更大的空间范围就构成了超光速体系,形成现实宇宙,宇宙中任何达到超光速的空间范围都为一个现实宇宙,它的数目是无限的,当然,从超光速来看,整个宇宙的空间是无限的。现实宇宙即超光速与其它邻近的现实宇宙的一部分空间也相互重合,共用同一空间,现实宇宙的数目是无穷的。这样,宇宙就一层一层地向外空间拓展,直至无限。金字塔内的时间走慢说明其引力场增强,但这种增强并非是常规的增强,而是金字塔的特殊形状能使越来越多的超光速量子引力子形成有序化运动,向单一方向运动。引力子的时间为正,空间为负,因此金字塔内的时间要增大,负的空间具有复原功能,负能量会使物质加速有序化的进程。因此金字塔内的食品能保鲜,塔内的水能治病等等。
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过去经现在来到未来。宇宙本身同时拥有过去、现在和未来,这表明一切事物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永远一同存在于宇宙时空中的,它们是不变的。虽然对现实世界来说,它总在变化,但对于宇宙本身来说,则不变化,宇宙永远同时拥有无限的过去世界、现在世界和未来世界。过去已经消失,未来还没有到来,只有现在才现实地存在,事物的过去与未来的空间就为负,对于现在世界来说,过去世界与未来世界是以虚的方式存在,但对于它们本身还是真实地存在,而现在世界对它们来说则是虚的存在,因为现在世界已是另外两个时间世界的未来与过去了。
波是场的存在方式,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振动的运动形式,物质本身并没有迁移。一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靠场来实现的,物质运动也是如此。当物质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时,物质本身并没有迁移,运动的只是时空的转换过程。物质存在,并没有增加减少什么,只是时空子的规律组合,物质不存在,时空子还是以相同的数目均匀地分布在所在空间,不增不减。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当物质本身的空间到达何处,也只是把何处的时空子组合成自我,而原来的自我则由于能量的转移而消散了,重新化为时空子。合成自我就是把时间转化成了空间,旧的自我离散就是把空间转化成了时间。以上现象表明物质本身并没有运动,运动的只是时空。随着时空的变换,物质的存在位置也不断地变化,这就产生了运动现象。
超光速没有距离概念,其空间为负,利用超光速在宇宙中运行,事物在运行中所用去的时间只是调整频率的时间,只要把自身的频率与所要到达地方的频率相协调一致,事物就可以超越时空直接到达目的地,而不再需要时间。
生命的思维意识活动明显地超越了时空,不受其限制,只有超光速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那么意识本身就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是由时空子直接构成的超光速系统。凡是意识,一定是以超光速的方式存在,反过来看,超光速也是意识的存在形式。超光速即是意识,意识即是超光速。宇宙时空和物质的最基本单元都是超光速,可见,宇宙时空本身就是意识的存在方式。物质只不过是时空的外在表现,时空是精神的存在形式。
生命的起源是由化学作用经无机物到有机物,再由有机小分子结合成有机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核酸等。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最后演化成原始生命。普遍认为生命是由无机物经过以上的化学过程产生的。由无机物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多分子体系,这种多分子体系的分子之间是靠电磁力结合的,这样,在分子之间就形成很多电磁场,电磁场能使虚子进行有序化运动。当这种多分子体系的分子之间的电磁场互相重合,就会使分子电磁场内的虚子形成了闭合的有序化联系通路。虚子之间的力是靠时空子来传递的,虚子组成的闭合联系通路会使时空子规律组合,形成封闭的超光速系统,由此产生了生命。可以主动与外界交换能量,维持其存在。虚子组成的有序化通路就是生命的经络系统,由时空子规律组合成的封闭的超光速系统就是生命的意识。这种直接由电磁场的复合而使时空子规律组合成了封闭的超光速系统是自然形成的意识,为原始意识,就是生命的下意识、潜意识,气功中的元神。
经络是由虚子组成封闭的有序化通路直接构成的,虚子的空间为0,质量为0,所以用常规方法无法观测到它,经络是气、光、音的通道,是因为虚子总是以光速运动,为能量的存在形式,因此能量可以在经络内部传递。生命的意识是由时空子直接构成的超光速系统。从正反世界共同存在的现象看,在反世界还有一个反躯体与我们相对应。虚子、时空子作为先天物质,同时属于正反世界,意识也就同时属于正反躯体,一个灵魂同时主宰着正反两个同样的躯体。经络也是如此,经络是先天生命在躯体的存在形式,也同属于正反躯体。虚子的有序化联系通路形成经络,由此产生了生命,经络即是生命的线路。穴位是经络上的较大空间,大的穴位一般要联通众多的脉络,可以说穴位即是生命信息场存在的地方,是生命信息的中转站,为生命的能源基地,可以储存生命信息能量。
超光速为时间的存在形式,表现为意识,因此时间也就为意识的存在形式。空间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即为物质,时间即为意识。空间源于时间,物质起源于意识。宇宙在创生过程中,是从时间转化为空间的过程,这就是精神生成了物质。
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意识的存在形式。那么空间就可以看作是物质世界,时间就可以看作是精神世界。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时间概念,都有本身的时间。所有的事物的时间都可看作是与其物质世界本身相对应的精神世界。事物的时间即是事物本身的精神、灵魂、万物皆有灵。精神世界也可以叫做灵魂世界,是灵魂居住的地方。精神世界也是想象中的世界。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当生命睡眠时,由于不同信息对其的作用,其灵魂就在精神世界中运动,梦即是灵魂在精神世界中的运动轨迹。
生命体永不停息地进行新陈代谢,产生能量维持生命的存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总在不停地进行思维活动,它的灵魂就以实的方式存在,不断地消耗着能量。当意识相对专一停止时,灵魂就以虚的方式存在,很少消耗能量,这样,灵魂就停止无规则运动,而以无神的方式存在,在自身形成封闭的超光速系统。当灵魂以元神的方式存在时,生命体还在不断地产生能量供给它,而它是以虚的方式存在,并不需要多少能量,超光速的空间为负,此时灵魂就会不停地吸取储存生命体供给它的能量。经络是先天生命在躯体上的存在方式,是产生生命能量的源泉,为灵魂在躯体上的投影,穴位是生命场存在的地方,能够储存生命能量,自然,产生的能量会按经络运行,储存在穴位里。生命储存的这种能量都是供给生命意识活动用的,因此它可以受意识的调控。人通过训练,到一定程度可以发放外气影响事物,外气就是储存的生命能量。气功修炼讲究修元神,以上就是气功修炼的原理。
气功中的真气是生命体储存下来的生命信息能量,为先天物质,是虚子和时空子。象气功师发放的外气,都是虚子或时空子,在测定过程中,它本身是连续发出的,并具有相当数量,在外气发放时,可以自动组合,在测定时,会表现出很多粒子的性质,但它并不是所认为的那种粒子,依然是虚子、时空子,属于意识的生命信息,具有意识的一切性质。所以它带有生命信息,具有专一性、目标性等等,时空子、虚子为先天物质,因此它不受屏障的限制,可以超越时空。
意识是超光速,但它只是生命场内的时空子本身规律组成的封闭的超光速联系通路,意识是以生命场的方式存在于时空中,它只是在生命场内活动,意识虽然是超光速,也只能靠感观来感知事物,一般能量不够,本身不能超越时空直接感知事物。
生命通过气功修炼,能量不断地积累,当能量积累到相当量级时,就可以使灵魂以光速,超光速直接运动了,这就表现为特异功能。超光速的空间为负,光速的空间为0,因此,当灵魂以光速、超光速运动时,并没有空间距离概念,本身超越了时空,不受其限制,当然可以透视、遥视、思维传感。超光速的时间为正,同时拥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维,当灵魂以超光速运动时,就可以在时间里运行,对于超光速,过去世界、现在世界和未来世界都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方向选择问题,就象物质在三维空间中可以向任何方向运动一样,在向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维时间世界中的哪个方向运动,就会到达哪个时间世界。利用超光速能回到从前的世界,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情;来到未来世界,就预测到未来。搬运术和突破障碍就是使用能量使组成物体的虚子或时空子都向一个方向运动,正反物质共同回归为虚子或时空子,虚子和时空子的空间质量为0或负,那么物体本身也就成了虚态,处在真空状态。它本身也就不受空间的限制了,以光速,超光速运动,或是以光速、超光速的方式存在。穿墙过壁也是如此,就是用能量使组成身体的虚子都向一个方向运动,身体成了虚态,和真空一样,自然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练功可以使身体内的负熵增加,是因为储存的能量空间为负或0,具有负能量。生命的产生就是由虚子的有序化联系形成通路,再使时空子组合成超光速系统,产生了生命场,能从食物中获取能量维持其存在。作为生命能量的虚子、时空子在任何空间中都以相同的数目均匀地存在,不增不减,一切后天物质都是由它们构成的。生命自身的生命场强大到一程度,就可以直接从真空中摄取作为能量的虚子或时空子,把它们合成对身体有用的物质能量,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这就是直接与时空交换能量了,而无需再进行常规的新陈代谢,这就形成了气功中的辟谷现象。
当生命的生物分子发生异常时,就会引起生物电磁场的变化,这样就会使虚子间的正常联系发生变化,使先天生命的状态发生异常,就会影响后天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形成了疾病。疾病的产生是先天的生命状态发生异常引起的。当人进行气功训练时,就会在生命场内产生并积累能量,即产生真气。真气自然会按照先天的经络系统运行到周身各处,使组成生命线路的虚子都按照有序化联系通路进行运转,哪的生命线路不通或异常随着生命能量的冲击而逐步通畅和恢复,这样就会使作为先天生命的经络系统由异常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虚子按有序化通路进行的正常联系又会使发生异常变化的生物分子的电磁场发生变化,也向正常的状态恢复,同时也就使生物分子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后天的生命系统也就重新正常运转,疾病也就得到了康复。这就是通过练功可以治疗疾病的原理。
篇6
一、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物理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
一些抽象的物理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应,而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教学方法能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上通过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动态变化等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从动态图像中获得信息而形成鲜明的感性知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论知识奠定基础。如电源电动势、曲线运动的轨迹、原子核的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等。一些实验教材对实验的原理等都有较详细的介绍,但面较窄、较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在预习时难以掌握,使用多媒体技术,则可将实验原理,仪器使用等都以生动的动画展示出来,大大增强了理解的速度和深度,通过模拟实验后使学生学得更扎实、透彻。
2.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求知欲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对现行物理教材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学物理在引入新知识中大多采用引用现象、做实验观察现象来揭示问题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多媒体课件则以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表现手段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加上虚拟现实技术和物理相关的图形、图像、动画使教学内容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使情景学习理论和问题辅助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3.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准确合理地处理教材、安排教法,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其中最重要一点,便是如何将教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以便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中的重点、难点主要表现在对现象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行归纳,提升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再应用到现实中解决问题。因此将存在规律的典型现象充分展示给学生或者将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地表示出来是教学的一个关键。
4.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学生分组实验操作前可在机上作仿真实验,对实验过程、步骤、规程都预演一遍,这样不仅缩短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质量而且能锻炼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教学演示
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演示能够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保持率。然而有些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无法在课堂上用简单的设备进行演示。如罗兰实验、光电效应实验、布朗运动、原子的能级跃迁等。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模拟演示,不但可明显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而且可做到声、文、图并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克服了实物演示现象不明显,实验失败,不同角度观察结果不同、演示准备间长等缺点。应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把肉眼无法捕捉的瞬态变化缓慢地呈现在显示屏上,也可以将变化极慢的现象缩短在瞬间,使所需信息一目了然。这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如在讲授横波的特点时,我们总是用水平悬挂的橡皮绳中振动的传播为例,而橡皮绳的演示又特别不容易成功,其原因与波的传播速度有关,可以把橡皮绳的横波近似地看成是张紧的弦中振动传播的模式,其波速 演示时希望波速不要太大,则选择线密度 大一些的橡皮绳进行实验,但 一加大,橡皮绳在自身所受重力的作用下拉得更紧。即T也增大,而波速却降低不了,波速一大,学生还来不及观察,波已反射回来,演示效果差,而且细橡皮绳振动时,坐在后排的同学看不清现象,坐在旁边的同学看到的现象又有偏差。而我们用多媒体计算机来模拟演示,可以把横波的传播现象缓慢地呈现出来,同时可以利用背景和颜色处理技术,把质点振动和波的传播形象地加以区别,在演示过程中,配上适当的演讲词说明振幅与波长的概念、横波的特点、相距半波长的奇数倍或偶数倍质点振动时的相位关系等。这样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模拟过程
物理教学中不可避免要解答一些综合题,如电磁场应用综合题,由于这些问题往往涉及的知识点多,难点高,特别是空间思维的想象能力要求强等特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分析过程混乱,概念不清,进而很难完成解答。而借用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方法,把难以想象的空间问题,进行动画呈现,把复杂的过程形象地描述出来,加深学生的感观认识,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技术以其高度智能化,交互性强,表现形式丰富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但是这种技术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在发挥它优势的同时,也应克服它的不足,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也应注意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