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业化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自动化;产业化;现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材工业自动化发展速度较快,除了计算机的应用外,分析检测仪器和装备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工业自动化是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预的情况下,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测量、操纵等信息处理和过程控制的统称。自动化技术就是探索和研究实现自动化过程的方法和技术。它是涉及机械、微电子、计算机等技术领域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新型建筑工业化”或“住宅产业现代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
2 建筑工业自动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等。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是做住宅的产业化,而选择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通过工业化生产缩短建筑建造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率。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的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房地产企业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品、材料研发,并应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寻找构配件、部品工业化生产企业,建立畅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将成为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发展而立,从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身,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我国已经涌现一批领先的具有先进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钢结构企业。钢结构企业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可再生得复利用,是建筑工业化的理想结构材料。建筑工业化成为钢结构企业的得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依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的使用比重相对要小,而且使用钢结构的工业化建筑成本会更高。
3 我国建筑工业自动化发展
3.1 结构构件装配化
在建筑工业产业化中,结构构件装配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件装配化主要是用于高层、中层结构的施工,初始时并不需要对所有构件都实行装配化,可以优先进行外墙保温墙板的预制问题,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结构层合三为一,这样制成的预制板不但能够明显加快工程施工,而且又避免了墙体外脚手架的搭设、外墙保温层的铺设,既消除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又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结构的内承重墙仍可考虑现场浇注,楼板采用预制楼板或者叠合楼板,取消楼板支模的施工;对于隔墙、楼梯、阳台等,可以使用工厂预制构件,以避免抹灰作业。采用以上措施后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工程量仍很多,但由于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以及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对于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可以结合标准住宅设计而采用全装配结构;对于钢结构及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永久性模板和叠合楼板充当建筑物的楼板。
3.2 加快标准体系与法制建设
建筑业的工业化改革势必带来安全检验的困扰,如工厂预制件的合格标准,构配件搭接节点或截面的检验,以及整体建筑的稳定性。右图是魏尔曼提出的标准化空间的三维示意图,他提出一个专业的标准化内容包括术语符号,规格,采样与检验等,尽管我国已对构配件的生产尺寸及组件设计提供了统一标准,但是对于不同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验收以及相关图集的专业术语等没有明确清晰的划分。部件的生产缺乏模数化,系列化和通用化,部品与主体,部品与部品之间的节点粗糙误差大,缺乏相应的市场规范,容易导致搭接错位或留存交界缝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在宣传推广工业化建筑理念的同时,加快完善我国模数统一协调标准,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依靠过硬的指标和可信的监管机制,为工业化进程推广良好市场,逐渐形成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
3.3 运用BIM技术实行信息管理
建筑业拥有庞大的生产链,不仅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其生产模式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如受到当地地形气候影响等等。概括地说,建筑业具有“零星化”和“分离化”的特点,涉及方面多而广,市场结构复杂,协调管理困难,普通的管理模式将无法满足工业化需要。引入信息化模式,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是促进我国建筑业升级的捷径,BIM作为新兴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具有信息共享及可视化模拟等多项功能,在工业化装配化搭接过程中可以进行有效的指导搭接位置、可视化模拟施工工序和及时反馈构配件生产误差信息,此外利用BIM的4D动态管理系统,对施工进度,资源动态,质量安全和场地进行有效的协调控制,优化组织流程,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从而达到增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
结束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条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很多压力和困难。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让工业化不只停留于纸上谈兵,不仅需要更多的实践基础来支持理论,而且需要业内业外各方面的努力。我们应当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吸取国内外经验并源于现实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建筑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宏宇,张春光.住宅的产业化趋势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09(07):121-122
[2]王正华,刘时海,佘小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未来建筑工程业发展以及应用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72.
[3]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世界地震工程,2013(3):38~48.
篇2
【关键词】工业化;建筑
(1)建筑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四化一改);工业化建筑的类型。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1.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
3.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3
【关键词】建筑经济;标准化;工业化
在建筑行业中,住宅产业化所描述的是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的最直观表现就是住宅成品的标准化。
一、目前传统建筑经济的困境
粗放型经济体是传统的建筑产业难以回避的评价,尽管依靠“类资源性产业”的先天优势能够保证相当可观的利润收益,但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劳动资源成本和消费者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压力的日益加剧,如何在利润维持的基础上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成了建筑经济产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要解决质量和利润之间的矛盾,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内部找原因,从产业性状上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改善方案。
住宅建筑所面向的是广大购房业主,其切身生活需求应该放在第一位,因此满足消费者需求应该放在住宅建筑在设计和建造的首位。在这方面,汽车生产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从整车销售到维修保养直至配件维修,一整套服务流程满足了购车业主对于长期消费品消费的所有需求,而住宅的消费使用周期更长,所要做的也应该更多。所以产业化是必经之路,也只有产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运转,摆脱粗放型生产行业的帽子,将先进的制造技术、管理经验、设计理念融入到产业链中。住宅产业化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有有以下两点:
1.危机意识不足: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房地产开发商,从住宅定位到设计理念,直至建筑风格和后期管理,开发商都起到决策作用。而经历了房价的高速攀升之后,对于建筑品质的追求在很多开发商心目中已经并不放在第一位。只要能中标地块就不会没有利润的楼市观点也影响着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就是说,从利益追求的角度说,目前的行业氛围尚不能给相关企业带来危机意识。产业化竞争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2.市场态度不够强硬:由于目前的商品住宅多为期房销售,消费者对于成品房屋的要求仍比较懵懂,对于高科技住宅的认可度不够,同时住宅周边环境配套,后期物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也很少,往往是针对住宅谈住宅,并没有将自身需求上升到更为全面的层次,但这同时也带来另一个问题,这所有的不重视都是产生于购房阶段,入住之后以上的硬性需求仍然存在,这就导致入住后的诸多不满。
二、如何实施住宅产业化
在住宅产业化概念提出伊始,住宅领域产业化是其全部含义,但随着建筑行业经济体的逐渐完善,包括住宅物业等周边用途产业也被包含在内,基于这个概念,住宅产业化所包含的要素应该有以下两点。
1.建筑标准化:所谓住宅建筑标准化,主要是从建筑结构形式层面上说的,就目前的住宅建筑来看,小区户型的单元化格局已经成为一种标志,不同开发商根据自身产品定位、建筑工程成本利用率等因素,进行最合适户型结构的开发,从而实现设计、施工、销售、物业一体化的经营结构,在一套成熟的建筑结构模板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土地面积、居住环境、建造成本、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调整,从而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标准化运作,这样不管是设计周期、建造材料损耗还是业主入住后的长期维护都能够实现标准化。
2.住宅建筑工业化:住宅工业化要深层次聚合资本、技术和劳动力,提供一套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在这方面,我国目前的住宅部品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尚未形成。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近年来,住宅销售后的物业管理、环境配套设施等问题成为焦点,这其实就是住宅工业化体系不完善的标志,在整个建筑经济体系中,这是硬伤。
3.现代化的住宅产业:现代化住宅产业要求住宅产业利用先进科技完成住宅建筑设计上的标准化和生产制造上的工业化,集中体现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更高阶段。
三、住宅产业化问题的对策
1.整合资源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作为住宅产业的最终商品,商品住宅的标准化依旧是住宅产业化首先要提到的,按照住宅的建造和使用过程,前后延伸,并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链条。在整个住宅产业链体系中,房地产企业、施工企业、原材料及设备与部品供应商是产业链的主要成员,供应链中的各成员通过土地获取、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建材生产、销售、物业管理六个环节,完成住宅开发建设的整个流程。
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房地产企业着重加强产业链的集成管理优势已是大势所趋,这样才能培养并保留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而将其他功能借助于整合外部最优秀的资源予以实现。将有更多企业在房地产某个子行业或细分市场上集中力量,确立和加强自己的细分优势,在细分市场取得胜利。
2.房产企业规划设计能力的提升:规划设计环节在住宅开发建设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七成建造成本都取决于规划设计环节。但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规划设计一般由设计院负责,自身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不足,由此导致整个行业的粗放型竞争态势。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设计院没有直接面向客户,规划设计与客户需求之间增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这一信息交换中介,导致住宅产品设计与客户需求、部品制造、现场建造和售后服务的产品全寿命过程相脱节,设计周期长且质量低,变更签证比例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不同房地产企业的要求不同,设计院本身较难实现住宅设计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程度必然受到影响,不能实现住宅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因此而降低。
篇4
关键词装饰工厂化优势对策
1我国装饰行业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行业,装饰施工技术的兴起得益于改革开发时期深圳特区的建设,以香港为代表的国际先进施工技术的涌入带来了崭新的施工理念、方式方法和科学的控制手段、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施工机具、技术设备,大大推动了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到21世纪初,已经出现了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然而我国装饰行业的施工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流动的手工作坊阶段,传统的人工操作与手工组装方式仍主导着整个装饰施工过程。由于作业手段原始,分工方法混乱而又缺乏专业性,造成我国装饰行业包括整个建筑业几乎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行业科技含量明显不足。
装饰施工工业性技术滞后的现象与时展严重脱节,缺陷是明显的,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施工工期长;产品质量难以控制,精度不足;污染环境且严重扰民。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已经从生存型、功能型向舒适型转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我们装饰行业的生产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集约型转变,讲品牌、讲环境、讲质量、讲效率。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工厂化装饰的生产方式也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运而生。
2工厂化装饰的含义及优势分析
2.1工厂化装饰的含义
工厂化装饰是指将装饰工程所需的各种构配件的加工制作与安装,按照体系加以分离,构配件完全在工厂里加工和整合,形成一个或若干部件单元,施工现场只是对这些部件单元进行选择集成、组合安装。其核心是以工业化为手段,强调注重个性化。如同汽车制造,各主要部件是由各专业工厂提供的系统集成产品,汽车装配线只是将各种部件进行整合装配,而内饰、无线定位等均可按客户个性需要进行选配。工厂化装饰强调部品的后工厂化、现场装配化,要求产品标准化、系列化。随着工厂化的推广,由单一材料的组合可发展为不同材质、不同产品复合集成,路子将更宽。多元化组合在工厂完成,减少了现场的组合次数增强了组合体的完整性。
目前,我国已有一些装饰企业对工厂化装饰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但大多数仅限于木装修工厂化。木装修工厂化是工厂化装饰的一部分,工厂化装饰是木装修工厂化的发展和延伸,它应覆盖装饰工程的所有内容。当然,工厂化装饰并不一定要求装饰公司什么都做,装饰公司可以是一个能够承担起总承包任务的的设计者、组织者、总调度,是工厂化装饰的总装车间,是牵头人的角色,主要负责做好组织协调管理工作,而把各单元部件交由各专业公司或厂家进行加工整合。
2.2工厂化装饰的可行性
目前,在木装饰、石材饰面、幕墙、整体厨卫、金属饰面、玻璃饰面乃至面砖饰面等方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在技术上已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许多新材料新技术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应用于工厂化装饰之中。加上各种高性能的弹性粘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钉销连接方式。只要我们增加现场精度控制、加强施工深化设计。全面推行工厂化装饰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2.3推行工厂化装饰的意义
(1)有利于建筑现代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要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建筑工业化、部品标准化、施工机械化、装饰工厂化、企业信息化;而住宅产业化就是实现住宅建设的连续化、标准化、集团化、规模化、一体化、机械化。工厂化装饰正是顺应了这一发展的需要。同时建筑的工业化又有利于装饰工厂化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我国装饰行业的发展。我国装饰行业科技含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基本上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竞争,缺乏有序性,产品同质化严重。推行工厂化装饰有利于优化行业竞争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水平,使市场份额的分布趋于合理,社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有利于提高装饰行业科技含量,进而带动相关科技应用水平,以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家强化规范装饰市场,实现优胜劣汰,使我国装饰行业得以健康发展。
(3)有利于提高装饰工程质量。工厂化装饰克服了人工制作的随意性和某些技术上的不可操作性,其加工精度和粘结度是人工制作难以达到的。施工质量和精度的提升空间都会大幅提高。以木装修工厂化为例,采用木饰向工厂化装饰能够创造超长无接缝的全新装饰效果,饰面精度从毫米级提升到微米级;高压无气喷漆将油漆与空气有效分离,饰面光洁,基层木材真空蒸汽干燥,进口设备齿接,30年不起鼓、不开裂、不变形。
(4)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构配件的生产全部在工厂里进行,采用机械化操作,其加工制作速度和质量是手工操作无法比拟的,部件的集成整合与安装分开,又大大提高了专业化程度,劳动功效大幅提高。工厂化装饰是以机械化、专业化、批量化为基础,各环节的工作又可同步进行,可大大缩短施工时间。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已证明其工期可缩短1/3以上。
(5)有利于满足个性需要。通过研究开发并不断丰富完善,依据消费者不同品位和个性差异,可实现高科技工厂化生产与个性化有机结合,提供多种材料、式样、颜色和档次产品代用户选择。
(6)有利于解决传统操作所带来的污染和扰民问题。现行装饰采用的饰面板等大都残留有大量甲醛,现场刷漆、刷胶所带来的苯、二甲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释放。手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噪音、垃圾,污染环境扰民严重。而工厂化装饰要求全部使用环保材料且生产时粘合剂用量少,产品后场化,现场只是拼装,施工期间少有锤钉等施工噪音和垃圾,不会有甲醛和油漆等气味,完工后即可使用。
(7)有利于降低成本。采用工厂化生产,材料的边角料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材料利用率提高,批量化、流水化生产,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规模效应;机械化操作优势又可使基层与面层、部件与部件的连接方法更为简便经济;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可大幅降低。木装修工厂化的实践证明其综合成本可降低20%左右。
3推行工厂化装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加强部件的模数化、标准化研究
工厂化装饰要求部品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强,要求部件小型化。这样部品件的加工制作运输、安装均可轻便灵活,而且标准单元的组合灵活机动,可大可小,创造思维的空间被充分扩大,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也就增强。这就要求我们采用“模数化协调”原则和方法,去制定各种部品件的规格尺寸,以满足各类设计需求,使其能准确无误的安装到指定的部位,且不同企业生产的部品件可互换。使之形成产品是标准化的,装饰是多样化的。
而目前我国的装饰部品配套性、通用性还很差,只有少量的部品件能满足要求,更多的没有达到系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开展装饰部品件的定型化、配套化、标准化、模数化、系列化的研究,提高产品的可选择性和互换性,做到配置合理,接口方便,能与建筑部品件相配套,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3.2加强行业技术政策的研究
一种新的施工方式的出现,最需要的是国家技术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行业的激励与舆论支持。国家要制定与推行工厂化装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目标,编制相关发展规划,组织工业化体系的分类研究与攻关,编制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标准、质量检测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行业术语,推广工厂化装饰的示范工程,建一套完善的工厂化装饰的理论体系,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要逐步完善大批量的材料配送体系。
3.3企业要加强工厂化装饰的技术策划
要制定全面实现工厂化装饰的宏观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分析目前推行工厂化装饰所存在的障碍,组织技术攻关。加强信息的搜集,搜集那些能直接或间接用于工厂化装饰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对实践中所创造的标准模块加以整理与推广。注重设备配置的转化,重点关注工厂化配套所需的大型加工设备的质量和数量,发展新型、快捷、精确的现场装配设备,组织研究装饰单元部件的整体吊装技术,采取措施提高设计人员的配套设计能力,培训现场组装工人的装配意识,与行业之外的专业厂家合作,建立设计配合、定制供货、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的组织协调机制。
3.4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相应调整
工厂装饰施工方式要求技术人员以现场测量、收集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为主,将复杂的现场情况转化为可加工的工厂标准。通过他们完成相关的单元部件配合数据收集、委托加工部件设计、安装顺序设计、安装过程调节余量设计以及设计结果的外加工清单编制等工作,项目管理也重点转向施工深化设计和供应商配套、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现场技术管理内容、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对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也有很大转变,除了要熟悉和掌握现有的有关设计、施工方法、工艺以及以前的预制装配式方法之外,更要熟悉和了解相关机电专业的配套,对工厂化产品的性能、规格、安装方法、质量控制、施工配合协调知识等也有比较深刻的了解,还要能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创造新的工厂化装饰模块和装配方法。
对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上、目标上也应作相应调整。除了要增加开设有关工厂化装饰的设计、构造与施工、管理等课程外,还应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机电、模具设计等与工厂化产品相关的生产知识、安装知识、质量检测知识。特别是对装饰构造与施工等课程的教学在内容、形式及观念上应进行深层次变革,同时加强工厂化装饰理论的课题攻关。
参考文献
1解本政.论建筑装饰企业木制作产品的工厂化的生产[J].装饰名品,2004(3)
篇5
关键词:集成化;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TU7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本文通过建筑安装施工的理论研究以及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出现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对我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一系列的理解与看法。希望通过研究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可以完善我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一些相关理论,并且为我国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智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1 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含义
建筑安装施工包含了机电安装、管道安装、钢结构安装等等内容,是建筑施工的重要环节。其中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了建筑物的线路铺设以及建筑中的锅炉、通风空调、制冷、电气、仪表、电机、压缩机机组和广播电影、电视播控等设备的安装,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管道安装包括管卡支架、空调系统末端机组、供热管道、给水工程管道、燃气管道等项目。钢结构安装是近年来建筑行业的一大创新,新型的大跨度桥梁、超高层建筑钢结构都是钢结构安装的发展成果。由此可见,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的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同机电、结构、数字化等各个新型领域都有着极大的联系,所以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含义也处于不断变革之中。所以现代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建筑安装技术更加具有信息化、程序化、集成化的特点。
2 我国现阶段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需求
由于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不断向功能化、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所以对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需求就有所改变,不仅仅是单一的设备、管路等构件进行安装。也逐渐涉及到了大型的结构进行安装。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细致的手机与研究,总结出我国建筑的各个领域对建筑安装技术的需求有以下几点:
①建筑安装施工技术要满足土木工程功能化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建立了许多海上炼油厂、核电站等大型工业建筑。从而使得这些建筑物往往需要防火、防爆、防渗漏、耐高温、抗辐射等特殊功能。这些大型建筑工程对建筑安装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核电厂建筑阶段机械设备和系统的安装以及安装后的检验和测试规范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现代建筑安装技术往往被要求将机电安装、管道安装等工序相结合形成一体化安装。与此同时建筑安装逐渐向大跨度、超重型的趋势发展。②建筑安装施工技术要满足城市建设立体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创新,逐渐的追求建筑的智能化、信息化、美观化。从而对建筑的管线安装、设备安装等技术的要求逐步提高,使得建筑安装技术能够满足新型智能建筑的数据、语音、视像为一体的全方位的通信设备、安全设备、控制设备。与此同时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安装技术也在不断创新,逐渐引进计算机模拟技术,以配合大跨度、复杂的钢结构建筑的安装工作的顺利进行。高层建筑的钢结构安装促进了建筑安装技术逐渐形成了工业化、装配化的发展趋势。将建筑、设备的各种构配件形成组合体,将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直接安装,这样也加快了建筑安装的进度。③建筑安装施工技术要满通运输快速化的需求。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交通运输的速度,高速铁路发展逐渐向海底隧道发展。山区隧道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就带动了建筑安装行业逐渐兴起了隧道内小空间安装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安装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安装工程。
3 我国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国内市场需求,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研究现状。未来我国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要追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安装技术集成化发展为方向。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也会逐渐的适应国内建筑业对其的需求,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①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现在我国的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研发部门已经开发与应用了新型附着升降脚手架和大模板一体化成套技术。这种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可以满足我国建立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板安装、拆除、清理、调节等工作。极大程度的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的安装工程量过大,难度过高的问题。这种技术就是应用了技术集成化的发展,将与建筑安装施工有关的吊装技术、升降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升建筑安装技术的附属技术,以便能够满足建筑安装的需求。与此同时建筑安装技术的集成化还表现在安装构件一体化。②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安装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并且利用精密的仪器来进行安装校核,使得建筑安装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比如钢结构安装利用 solid works 软件进行动态仿真,利用solid works软件完成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安装过程,主要是以零件模型代替实物,进行设备安装方案的选择以及修
改,然后进行科学的运动分析及校核。具体过程是首先利用 solid works 软件将需要装配的构件分成若干个零件模型进行建模,然后利用 solid works 软件的自适应特征功能进行零件模型的安装模拟工作,自适应特征功能可以使得零件在安装过程中自动的根据其它零件的微小变动调整到适当的大小和位置,完成最优的安装施工设计方案。再利用 solid works 软件自带的三维动态仿真技术完整的实现动态安装效果动画。这样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精确的建筑安装施工模拟,促进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向精确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③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由于现代的建筑趋向于复杂结构与大跨度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建筑安装技术的精细化要求非常高。比如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吊装技术、焊接技术要求增高。其中焊接技术逐渐形成了集材料控制、焊接水平控制、射线检测焊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WMS 焊接管理技术,从而加强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的监控。吊装技术也进行了革新,在鸟巢施工中我国独立创造了计算机控制多吊点分散载荷吊装技术,从而使得液压提升器集群作业时的控制精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好的完成了鸟巢安装工程的要求。
结语:
我国建筑安装施工企业发展首先要进行工程系列化研发,把设计、加工制作、安装施工进行集成、整合、一体化。不搞单打一。要搞集约化生产,就是要提高制作、安装施工工业化的水平。用一流的装备、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材料才能建一流的工程。三要搞精细化管理。作为精细化,一是信息化,用数控来控制;二是程序化,沿着程序化、标准化、工厂化、专业化方向进行管理,要注重设计、生产、加工、安装、营销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四要搞品牌化经营,建筑设计、施工能力强、知名度高、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站在历史的高度,进行设计、监理、施工、咨询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品牌化经营的态势,使得低水平的设计、粗糙的施工、马虎的监理退出历史的舞台。当先进的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成为建筑行业的主旋律的时候,建筑业将永远充满其活力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洪林,杨晓杰.试论我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特点与发展[J ].行业战略,2009(7).
[2]梁热.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过程论述[J ].施工技术,2011(7).
篇6
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使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战略层面上关注的重要问题,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成为21世纪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在全球一致应对气候变化和降低化石能源消耗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通过提高能效和节能、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碳排放强度,低碳经济理念正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开始对各国经济结构,投资和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三、在城市发展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法律政策体系。从政策引导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法规,考虑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对新能源、提高能效、生态基础设施等低碳经济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 室气体排放、能源 清洁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相关法规,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加大产业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具有国际水准的物流集聚园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
(三)加快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 加强生物质能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开发生物热解气化,生物质制乙醇,生物质制氢,生物质燃料气合成二甲醚,生物质燃料气合成汽油,甲醇以及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生物能源业。加快推进风能发电成套装备产业化。支持发展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及组件技术,积极推进薄膜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及其他电池等先进太阳电池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太阳电池生产和测试设备的国产化进程,推进新一代的地下温泉热水利用技术,小城镇区域性集中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发展小型高效天然气制氢,大规模煤气化制氢技术。支持开发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工业高耗能产业的节能降耗新工艺,关键技术和设备。
(四)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城市发展低碳建筑应着力加强政府规划和相关文件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新建筑的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要扩大低碳建筑理念的普及推广,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3]推进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鼓励商场、写字楼、工厂等现有商业建筑开展节能改造,政府办公室、医院、学校等公营机构要制定和实施强制节能措施。对大型公共建筑,应公开其能源消耗状况,进行能源审计,推动大型建筑节能减排等。推进低碳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普遍采用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改进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低碳建筑的生产能力。
(五)倡导绿色消费。在公众中大力宣传低碳理念,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人类活动足迹加剧气候变化的趋势如不扭转,则生态系统崩溃、水资源缺乏、疾病肆虐、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要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配以生态的要求,推动技术发展和建立低碳经济,从而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景
低碳经济不仅仅只是一种愿望,更是人们心目中一股深受感动的力量。刚开始可能只是被一种想法所激发。然而一旦进一步发展成为感召那些人的信念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需要各方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主席在2007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郑重提出四项建议,说了4次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争取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60%。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低碳经济的愿景。在2010年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徐州和成都、深圳等10个城市被评为2009中国低碳风云榜,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成为全国首批低碳产业基地。目标引领行动,发展促进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能够在低碳经济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健词:建设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Pick to: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is the key link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sit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施工现场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来说,施工企业各种生产要素都集中在施工现场,建筑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主要是在施工现场完成的。因此,如何加强施工现场的科学管理是施工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施工企业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如何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施工现场各生产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来保证现场预定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生产,也是现场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1.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含义
所谓施工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施工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机械设备)、料(原材料、半成品、配件)、法(工艺、检测)、环境、资金、能源、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文明的生产。施工现场管理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施工活动能高效率、有秩序地进行,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施工人员在现场应该及时解决、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
2.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
(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飞速发展,高层、大跨度、复杂的建筑物越来越多,在建筑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给施工现场管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以及挑战。而且随着建筑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场施工如何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已成为建筑企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企业要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二)过去的两年中,金融危机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建筑企业要在竞争中谋求生存,谋求发展,就必须向市场提供质量好、造价和工期合理的建筑产品,这种产品都是在施工现场中建造出来的,因此必须靠施工现场管理来保证其质量。建筑的优化施工现场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在施工现场管理中,项目部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可以尽可能地节约工料机费和减少返工、窝工以及管理费开支,提高工程效益。同时项目部就可获得业主的各种奖励和荣誉,项目部和施工企业就能获得收益,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抓现场、抓管理来达到占领建筑市场,实现区域化经营,滚动发展的目标。
(四)施工现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不仅仅是单纯技术观点或单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产品使用者着想,努力实现城市规划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效益。并从现实出发考虑长远需要,从技术上解决经营方面的一 些问题。
3.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是当前建筑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管理体系来说,大部分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系不完备,管理不严格,规章制度不执行,施工无计划,操作无标准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职工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技术素质差,工人纪律松驰,生产效率低下,很多工人都是价格低廉、未经岗位培训的民工,给现场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材料、工具设备乱丢乱放,没有专人管理或者是管理人员不够负责,既造成巨大浪费又给施工的延续性及安全性带来巨大的隐患。
(四)现场环境脏、乱、差,安全管理不到位,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现场施工操作型工序产品面广、量大,难以实现全面检查,以及投入的物料量大、面广,对物料因素难以实行全面控制。
4.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措施
面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相关措施,大力加强现场管理,改善施工面貌,从根本上实现管理水平提高,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生存发展下去。
4.1以人为本,提高施工现场全员素质
建筑工程项目中,无论多么庞杂繁复的技术工作都是由技术工人来实现的,要解决现场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就是突破规章制度的局限性,施工现场的庞杂,工种和岗位的繁多,建设单位对于工期的要求,以及管理层的限制,使得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优化施工现场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操作能力,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工作效果考评,使管理工作者在竞争中发挥最大潜能。千方百计调动、激发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其加强现场管理的主体作用。
4.2以班组为基础,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组织
班组是企业现场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保证。班组是施工企业现场管理的承担者,抓好班组建设就是抓住了现场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使班组有效协调地进行施工生产活动,施工现场的诸要素都必须坚决服从一个统一的意志,克服主观随意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现场的生产和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从而建立起一个科学而规范的现场作业秩序。
4.3以技术经济指标为突破口,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效益。
质量与成本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效益的保证。任何时候市场都会只钟情于质优价廉的产品,而质优价廉的产品需要严格的现场管理来保证。因此,施工现场管理一定要克服只抓进度和质量而不计成本和市场这种单纯的生产观和进度观。项目部应在精品奉献降低成本、拓展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并同时在生产经营诸要素中,时时处处精打细算,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坚决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
4.4实施目标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充分的施工准备是管理好施工现场的基础。施工单位只有通过充分的施工准备,才能保障施工过程的连续、协调、均衡和经济。因此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开工前应该确定施工项目计划—即管理目标。同时,为实现管理目标,还要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及相应负责人;以行动计划为标准,按月按单项进行控制,以实现本项目的管理目标。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施工进度计划的制订、劳动力、材料、设备计划的制订、资金计划的制订以及质量和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目标管理不仅可以使各级管理者和成员都能清楚地了解他们的任务和应取得的预期成果,从而进行自我控制,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所以说,实行目标管理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4.5实施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在建筑工程中,很多方面已经实行了标准化管理,例如建筑设计单位在设计时采用标准图集,减少了大量的计算和绘图;建筑材料生产商按照材料标准生产建材,保证了建材的质量;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来控制安全,大大地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等。我们要在享用标准化的同时,应该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标准化,从而让标准化这一活动过程在保证产品、工程、服务质量,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6健全和贯彻各项现场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管理制度,包括上级颁布的和施工单位自身制订的规范、办法,是现场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全面落实现场管理的各项制度,是项目经理抓好现场管理的基本方法。首先,对进场人员进行规章制度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法规意识,熟悉和掌握现场管理的要求和方法。其次,结合项目实际完善现场管理细则,让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按管理细则办事。在实际工作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必须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行业规章制度为依据,制订本单位、本项目的具体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第三,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必须制订可行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并认真落实,从而提高按规章办事的自觉性,保证施工现场管理的有序化。
5.结论
总而言之,建设项目现场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质量管理水平的优劣,反映出建筑企业的整休管理水平的高低。搞好施工现场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搞好施工现场管理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改善人、材料、机械以及场所的结合状态;减少或消除施工现场的无效劳动;能减少施工材料的消耗;为施工企业节支增收。因此,企业要保证建筑施工质量,实现建筑项目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努力提高建设施工的现场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设工程施工管理》,2007.
[2]黄宝松.建筑项目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2006年第4期
篇8
Abstract: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way, by means of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it improves the accessories quality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raises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reduces energy 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realizes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l of which is also green building's necessary construction way. This article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 from Zhejiang province from the aspects of technolo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ect.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objectiv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t brings up the policy and measures research of promoting the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welfth five-year plan.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推进;制约因素;政策;措施
Key words: residential industrialization;promote;limiting factors;policy;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57-04
1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1.1 技术因素
1.1.1 住宅结构体系技术应用缺失住宅结构体系技术作为“省地节能环保型十大关键技术”之首在浙江应用几乎空白。结构转换难是产业化住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浙江的国家产业化基地―宝业建设其轻钢结构的住宅结构体系在公司内部的房地产开发中应用比例不足10%,重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预制(PC结构)的住宅建造技术还未应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顺利接洽PC结构或钢结构体系,如何选择、引导和推广适合浙江省的住宅结构体系是推进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首要技术问题。
1.1.2 技术规范、标准缺失,审批、验收标准缺失,建造过程中施工技术标准化程度欠缺规范和标准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技术规则,是对住宅建设经济活动及行为的规范及约束,也是住宅技术人员必须执行的政策法规,因而至关重要。产业化住宅作为新型建造方式,其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目前滞后于实践,审批和验收标准尚在研讨和试运行阶段,建造工程中的施工工法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产业化施工的速度优势,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研发和尝试。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特点,浙江省应在国家标准和规范基础上制定符合我省产业化住宅建设需求的技术规范标准运行机制和审批、验收标准,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产业化技术研发提供支持。
1.1.3 熟练技术工人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彻底改变了传统住宅建造方式,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以万科的合作伙伴日本东京建屋和大成建设为例,这些公司均拥有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各个工程节点都有相应的技术工人,达到了与生产汽车一样的建筑模式。[1]而中国目前的建筑工人最起码要进行2年左右的培训与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与熟练运用这个新工艺,最终成为像日本公司一样的技术工人。熟练技术工人的缺失,将大大影响产业化住宅的建造质量,成为推进产业化进程的瓶颈。
1.1.4 配套产业链缺失产业化住宅建设仅靠房地产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深度结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住宅产业化在我国进展缓慢,产业链整合配套不齐全是重要原因之一。配套产业的不完整、部品质量和数量的选择性低,产业化住宅建设中就无法进行资源整合,在配套技术上也得不到成熟的产业链支持,也就无法保证产业化住宅的质量,成本始终居高不下,成为阻碍产业化住宅发展的又一重大因素,而产业链的形成仅靠企业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与扶持。
1.1.5 技术集成缺失住宅性能的完善和提高需要借助大量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尚待发育,既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技术体系,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节能产品体系,更没有形成产业内部的分工协作体系。生产技术水平低,普及性差,配套产品种类少,标准化程度低,建筑节能上下游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互补和协作,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节能建筑的开发成本偏高。以节能达到北京市节能65%标准的北京锋尚国际公寓为例,外墙复合保温隔热技术,造价为120元/m2;屋面与地下保温技术造价为80元/m2;外窗保温隔热技术中,低辐射中空玻璃造价为200元/m2左右,铝合金遮阳卷帘造价为80元/m2;混凝土辐射采暖制冷技术,造价为200元/m2左右;置换新风技术造价为70元/m2左右。目前综合成套技术做法的成本约在每建筑平米面积增加650元左右。[2]对于普通的房屋使用者来说,这一增量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建筑的销售价格予以消化,而在消费者缺乏对建筑节能需求的前提下,高价格的产业化住宅节能建筑与低价格的普通住宅节能建筑相比在市场竞争中未必占据优势,因此,难以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目前就住宅建设单项技术和产品性能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落后,但缺乏技术、部品集成和配套能力。住宅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仍以单项技术、产品为主,缺乏配套化、系统化,缺少先进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需要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技术推广,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如建筑体系的标准化和部品体系的通用化。
1.2 经济因素如从节能角度,与非节能建筑相比,节能建筑形式上表现为能耗水平的降低,但其背后隐含的是相关技术的进步,是节能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目前我国每年房屋开发量巨大,房屋建筑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开发商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粗放经营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利润,因此,开发商失去了依靠科技进步获取超额利润的动力,更不愿冒着增加技术风险和额外成本去开发产业化住宅的节能建筑。面对采用新节能技术、新节能材料等可能导致的成本增加、工厂化生产对投资的风险等,绝大多数开发商持观望态度。
如前所述,无论采用何种结构,产业化住宅建筑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的上升,包括建造的直接成本和研发等间接成本,可以说经济因素是目前绝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犹豫、观望、甚至抱着“坐享其成”的态度的最直接原因。
1.3 环境因素
1.3.1 微观环境因素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是住宅产业化的参与者,是推进产业化住宅的重要力量。本课题组通过对浙江省30家房地产企业的调查显示,76.92%的企业知道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但很清楚了解其含义的只有11.54%,认为全装修能提高住宅品质的企业比例(39.62%)比持节能环保观念的企业比例(13.21%)高出2倍以上;同样,针对浙江省8个地级市上千份消费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知道全装修住宅,30%的消费者知道住宅住宅产业化,但进一步访谈发现,能真正理解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的却不足十分之一。同时,针对开发商、部品供应商和消费者选择产业化住宅(或全装修住宅)的障碍性因素调研发现,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的不完善、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和售后服务增加分列企业障碍性因素前三位;而担心住宅价格(单价和总价)上涨、对开发商选择的材料质量和价格不放心、政府对购买全装修住宅缺少倾斜政策高居阻碍消费者消费的前三位。
由此可见,住宅全装修和产业化住宅作为一种新型的建造模式和经营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由于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要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还需要政府、住宅开发企业、部品供应企业、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除阻碍其快速推进的影响因素,营造适应我省住宅产业化和房地产业升级转型的良好环境。
1.3.2 宏观环境因素中国产业政策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不足是制约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环境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三分之二的被访企业认为政府在推广住宅产业化和全装修住宅中工作重要性排序首位是出台倾斜扶持性政策,其次为统一认识,调查同时发现,70%的房地产企业愿意进行住宅产业化的技术体系研发,虽然目前尚未建立研发体系。说明推进我省的产业化住宅发展政府是主导者,企业的产业化住宅之旅需要政府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持。
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开发与建设仅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一是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性措施规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负外部性。二是要将外部经济内在化,引导市场对其产生有效的正面作用。
2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目标
2.1 目标立足点
2.1.1 形成住宅产业集群,为浙江经济服务,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
2.1.2 快速推进符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低C”经济目标的产业化住宅建设。
2.1.3 通过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我省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2.2 住宅产业化发展3~5年总体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住宅产业五大体系,即标准体系、结构体系、部品体系、质量体系和性能认定体系,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目标,实现浙江房地产业再次领先于全国的愿景。主要落实为:
2.2.1 建设一批符合《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和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要求的项目;
2.2.2 培育若干个集设计、开发、施工、材料物质供应、物业管理为一体的大型住宅集团公司;
2.2.3 建设若干个住宅产业化基地,引导和扶持住宅及其部件配件的专业研究开发和生产。
2.2.4 以全装修住宅、康居工程和性能认定住宅小区为切入点,建设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综合提高住宅品质。
3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与措施
3.1 总体思路
3.1.1 政府主持如前所述,政府在住宅产业化的推进中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住宅产品兼具保障与商品一体的两重性、房地产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更决定了政府的政策和舆论导向的影响力,政府支持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认为我省要快速推进住宅产业化,以达到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最终目的,政府必须出台相关鼓励性、扶持性和惩罚性政策。
3.1.2 技术集成先行建设高品质、高性能的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是推进住宅产业化、升级房地产业的根本目的。而提升住宅性能质量和住宅建设“四节一环保”水平的根本在于技术集成,住宅建筑是技术、产品的集成体,同时,工业化、标准化和模数化的产业化住宅建设应符合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技术培育政策应考虑将所有技术进行技术整合同步进行,并在技术上探索多样化的可能性。通过现金的实用技术的集成和完善的产业技术体系推进产业化住宅发展进程。
3.1.3 规范标准保障住宅建设中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的重要保障。《房地产法》、《建筑法》作为目前我国住宅建设的基本法律,对产业化住宅和“四节”规定甚少,《住宅建筑规范》虽然是强制性标准,但有些指标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只要求不少于50年,而目前产业化住宅基本能达到100年,日本已推广设计使用寿命200年的住宅。其余如《住宅性能认定技术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只是推荐标准,且只针对住宅的综合性能。相关法律责任的不明确和标准体系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产业化住宅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适合我省住宅产业化发展和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住宅建设规范、标准和条例,促进住宅产业化建设。
3.1.4 经济利益促使产业化住宅的建设、研发成本和市场的购买欲望制约着房地产企业对住宅产业化的投入和建设,需要利用金融、税收、保险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让开发、购买和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到经济利益的倾斜以促使开发商和消费者对住宅产业化建设、消费的热忱。
3.2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
3.2.1 住宅产业机制与职能政策
3.2.1.1 政治机制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推进首先应体现在机制和职能上,围绕产业化住宅建设构建一定的政治结构、功能和运行法则。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通常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体制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见表1。
3.2.1.2 技术推广机制产业化实施的主体是住宅建设,因此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住宅项目的运行。建议以开发项目为载体,依托省住建厅和土地、规划、房地产管理等政府行政部门在房地产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将开发和产业化合二为一。在我省良好的房地产开发市场和先进的房地产开发条例基础上,在土地出让、设计、规划、竣工验收和管理等一系列项目运作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条例,强制推行产业化住宅的建设。
3.2.2 住宅产业政策住宅产业结构政策是指确定住宅产业的各组成部分(投资开发企业、规划设计企业、建设企业、部品生产企业等)的构成比例、相互关系及发展的先后次序,以实现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主要有:
3.2.2.1 建议调整制定产业结构政策,引导一部分基础好、技术力量强、品牌质量优的集团型企业从原有的行业中分化出来,通过内部整合转型和技术集成成为住宅产业独有的主体;同时,积极引导其它行业的企业,在较高的技术层面上进入住宅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为此可在土地出让、贷款融资、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入住宅产业,促使住宅产业发展成熟。
3.2.2.2 浙江省发达的经济和旺盛的房地产需求市场保证了住宅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为此,应制定向大型优质住宅产业集团倾斜的政策,在技术上、在组织管理上为一体化住宅产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其进行扩张、兼并、重组,引导住宅产业中的各主体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房地产业的转型升级。
3.2.2.3 将现有的住宅部品和设备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使其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建议政府在土地批租、用地目录上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住宅产业链企业开展产业化集成产品的试制、检测、模拟、展示和体现,为其提供低成本的研发场所,降低企业从事住宅产业化技术研发的成本,提高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技术研发的意愿。
3.2.3 住宅产业技术培育政策住宅产业技术培育主要是指通过政府投入研究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技术框架体系。目前住宅的基础技术研究不足,技术标准不健全。建议制定政策将以单项应用为主的住宅技术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提高住宅部品的通用性、配套性、工业化水平,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完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标准体系,出台适合浙江省发展的“四节一环保”标准,力求体系完善、内容配套、要求明确。
如以节能技术培育为例,按照中国最新的建筑能耗标准,浙江省的新建住宅能耗降低50%。在能耗降低一半后,每平方米负荷仍然为75瓦。而按照欧洲的低能耗标准,每平方米负荷仅有25瓦,只相当于中国新标准的三分之一,未来依然有相当大的减排空间。[3] 推进住宅产业化应围绕提高建筑能效而进行,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使住宅建筑节能全面进入65%的节能率。这需要包括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节能材料、节能部品的开发和生产,空调、供热系统等用能系统的设计、建造与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节能服务等。
除培育 “硬技术”外,建议注重产业化住宅“软技术”的培育,即产业化住宅建造和经营人才的培养、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引导,产业化住宅市场生产和消费环境的培育,以促进整个社会住宅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推广中小户型普通住宅的建造消费,抑制高档豪华商品住宅的市场供应和消费。
3.2.4 经济金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主要有:
3.2.4.1 建议设立住宅产业化专项科研基金,政府投入一定的财政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基础研究。如课题研究、技术研发、产品试验等。
3.2.4.2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产业化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优先享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低息贷款、贴息贷款等。
3.2.4.3 开发建设、消费、管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企业和个人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如免收物业管理保证金、契税税率优惠、土地增值税优惠、配套费返还等。
3.2.4.4 出台政策对那些经过培育仍无建设产业化住宅能力的企业处以经济、金融和税收的惩罚性措施。
如以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为例,建筑节能政策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类型(见表2)。
结合我省目前产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经济金融政策的实施可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经济金融政策需要分阶段实施。经济金融政策应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政策的侧重点不同。初始与推广阶段应出台较多的扶持性、鼓励性性政策,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激发企业和业主采取节能措施的积极性,培育市场机制的建立,推动产业化住宅的发展。随着产业化住宅市场成熟,可逐步减少激励政策,更多采用强制性、惩罚性政策,如对没有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勒令停建或限期改造,对无开发产业化住宅能力的房地产企业降低开发资质、提高贷款利率、提高土地拍卖企业资格审查等。
②经济金融政策需要正向与负向限制相结合。经济金融政策不仅包括对符合产业化建设要求的住宅(如达到康居工程、性能认定住宅),以及符合产业化及节能发展方向的技术、材料、部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府贴息等进行正向鼓励,也包括对一些不符合住宅质量发展,如不符合节能发展但暂时又不便于强制性退市的材料、部品等,通过经济手段,如收取额外的费用等来限制其发展。
③经济金融政策需要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经济金融政策应结合产业化建设效果,是指根据产业化住宅建设的实际效果进行的激励,如按照产业化建设面积、按照每户或每平米的能耗水平给予激励,而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的应用,借以促使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扩大产量来增加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产业化住宅规模的扩大,产业化住宅和部品的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强,技术进步也会促使其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国家和社会都将从其投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收益。即使激励减少或者终止,产业化住宅和部品仍然保持竞争力,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3.3 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加快房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3.3.1 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的研究工作。部品专门化生产是住宅产业化的关键,组装式住宅建造的推进没有部品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浙江省在部品生产的方面在全国并不占优势。因此,推行住宅产业化战略首先必须推行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认定的工作。可参照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的办法,设置省内标准,促使企业的参与,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企业成立研发中心。
如以产业化节能住宅为例,结合浙江省现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龙头,推进绿色能源的应用。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比较成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浙江省现有的政策是对13层以下的住宅建筑屋面强制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但比较先进省份,我省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不够广泛。政府应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构建一体化的有机结合,激励13层以上的住宅建设“太阳能屋顶”,汲取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太阳能阳台”、 “太阳能墙面”技术等先进技术,降低住宅热水供应、采暖能耗。并以此带动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水器等节能部品的使用,提高建筑使用能源中绿色能源的比例。
②以围护结构节能为主打,降低空调、采暖能耗。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了碳减排的承诺,在建筑领域要履行该承诺,减少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能源消耗是关键,这都可以通过房屋维护结构的改造来实现。围护结构能耗是指由建筑外墙、外窗、屋面等建筑护结构传热所产生的空调采暖能耗,这部分能耗约占建筑使用能耗的50%。其降耗的主要方法应是保温、隔热、遮阳三项技术齐头并进。其效益远远大于增加的建筑成本,对于碳减排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降低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降低空调、采暖能耗。对于外门窗而言,本省的住宅建筑历来存在窗墙比大、外窗传热系数较大的弊病。在一般的住宅建筑中门窗面积占建筑结构面积的30%,而能耗却占结构热损失的40%~50%,其中玻璃面积又占门窗总面积的58%~87%。因此,改善门窗的绝热性能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4]目前,我省住宅建筑的外窗采用我国生产的中空玻璃[浮法玻璃+间隔条(6~9mm)+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一般在2.9W/m2K以上,而北美和欧洲一般标准配置“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间隔条(16mm、充氩气)+浮法玻璃”其传热系数可降低到1.8W/m2K以下。如今国内的Low-E镀膜玻璃年产量达2000万平方米左右,我们有条件将外窗的传热系数降低到2.0左右,而且增加的建筑投资并不大。若按平均窗墙比0.3,夏季空调时间为60日计算。浙江省十一五期间新建住宅的1亿平方米,仅外窗一项夏季可节省49680万KW空调冷量,若空调能效比为2.5,约能减少消耗19872万KW电能、折合标煤2.4万吨。因此,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应激励房地产商选择低传热系数的外窗。
对于外门墙而言,结合浙江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采用外墙外墙保温隔热措施,也是保证建筑节能效果的关键。目前,我省的住宅外墙从提高保温效果的角度考虑,采用热阻较大的有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强度较大、热阻小于有机材料的无机材料,构成外墙外保温系统;从保温和墙体一体化考虑,从提高保温系统使用寿命、减少维护的观点出发,采用外墙自保温系统。但是,从产业化工厂化生产、提高保温效果、便于现场的装配式施工方式的视角,住宅建筑的外墙采用保温夹心的复合系统或无机自保温系统更有利于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使用寿命。
隔热和遮阳主要是指隔绝夏季太阳的辐射热。浙江隶属地区夏季夏热冬冷地区,太阳辐射热是构成消耗了大量空调制冷能耗,对护结构既要考虑保温又要兼顾隔热,应对材料的“保冷”和隔热问题应制订出合理的材性指标。其中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技术是解决隔热问题的有效措施。住宅工厂化生产中为建筑的外门窗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设计和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该类产品、部品的系统化,构件的标准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经济政策,激励遮阳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另外,据试验测定,隔热涂料的使用,在夏季也能降低外墙和屋面的表面温度约4℃左右,所以推广墙隔热涂料的使用,提高外墙和屋面隔热性能,也是节省节能投入,降低建筑能耗的一条有效捷径。
3.3.2 培育住宅产业化生产基地。以部品认定和成套技术选用为基础,培育省内企业的产业化生产基地,成为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可以参与省级部品标准和技术标准制订的组织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免税等)、资质认定等方便。
3.3.3 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及相应的政策优惠。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产业化住宅示范小区,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①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保障性住宅小区率先成为产业化住宅示范区。
②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以政府补贴代建方式委托省内有产业化住宅开发经营能力的住宅集团以产业化住宅建设管理模式开展新农村建设。
③建设住宅产业化示范城市。扶持杭州或宁波建立产业化试点城市或区块,类似于保税区,享受倾斜政策,鼓励研发、鼓励生产、鼓励消费。
④鼓励房地产企业将产业化住宅技术、设计、规划和管理应用于新建小区,对产业化住宅楼盘的建造和消费给予一定的贷款利率和税收优惠。
3.3.4 扶持培育住宅产业集群。住宅产业集群主要有四大板块组成,分别为房地产开发业、新型建材制造业、建筑施工业和围绕着住宅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图1为典型产业化住宅集团产业链流程结构示意图。[5]
3.3.5 依托政府的《土地出让条例》、《房地产开发条例》、《住宅验收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将产业化住宅开发比例作为土地出让和项目开发建设的前置条件,住宅验收的必备条件。
3.3.6 推广住宅全装修。住宅的装修设计必须通过土建设计单位认可,施工总承包中必须将全装修纳入工程装修中,以避免出现土建与装修“两张皮”的所谓“精装修”住宅。为提高企业开发全装修住宅和消费者购买全装修住宅,建议将土建和装修分开计算税基,分别纳税。
3.3.7 房地产企业资质认定与整合与产业化住宅开发相关联。依托住宅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引导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企业资质认定和升级审核标准中体现产业化住宅的比例要求;引导企业培养产业化住宅研发和建设人才,建议一级房地产企业的“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策划师”必须接受一定课时的产业化理论和实践培训。
3.3.8 将建筑工程技术列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让住宅产业化的开发与消费享受高新技术拥有的产业优惠政策。
3.3.9 将省地节能环保型的产业化住宅列入“浙江省政府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范畴,住宅产业化的研发技术和产品列入浙江省政府规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目录,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
3.3.10 将用于省地节能降耗的产业化住宅研发的国外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列入海关减免税产品目录,享受海关税率优惠,降低企业住宅产业化研发成本,激励企业对产业化住宅的投入。
3.4 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和目标今后3~5年推进住宅产业化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以下内容:
3.4.1 严格实施住宅建筑节能从2010年始,新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严格执行不低于50%的标准,其中康居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节能65%的标准。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开展,到2011年底,各设区城市完成应改造面积的25%,县和县级市完成15%,其他小城镇完成10%。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
3.4.2 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居住区的合理规划、设计,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和节约程度,严格控制别墅等低密度项目建设。居住建筑要在符合健康卫生、节能及通风采光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4.3 深入开展节约用水积极开展节水产品研发,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推动居住小区住宅节水和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推进雨水回收使用和污水处理再生利用,不断提高再生水使用比例。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
3.4.4 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要积极采用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立和发展住宅产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住宅部品通用化和生产、供应、服务的社会化。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到2010年底,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
3.4.5 加强对住宅项目的装修管理积极推广住宅一次性全装修或菜单式装修模式。2010年,新建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率力争达50%以上。
3.4.6 建立健全和全面实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继续抓好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住宅性能认定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到2010年,全面开展住宅性能评定工作,引导并确保住宅建设满足居民对其适用性、安全性、耐久性环境性和经济性等基本需求。
参考文献:
[1]梅文兵,李琨.日本“可持续性住宅”[J].包装工程,2009(2):207-209.
[2]佚名.把实施节能65%建筑设计标准提上日程[J].北京勘察设计,2003(2):59-63.
[3]何庚军.房地产业的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J].住宅产业,2008(3):17-20.
[4]旷玉辉,王如竹.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展望[J].制冷与空调,2001(4):27-34.
[5]应佐萍,丁夏君.浙江省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必要性研究[J].建筑经济,2010(6):17-20.
[6]李忠富.住宅产业化论――住宅产业化的经济、技术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8.
[7]曹辉.南方地区居住建筑不同节能方案能耗分析[J].山西建筑.2008.4(11):248-24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