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医学检验诊断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医诊断学 教学质量 见习教学
一、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灌,学生收”为主,单靠学生背诵单调枯燥的基础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思维也难以得到训练和培养,单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是不能达到理想效果的。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有关技能培养的内容少而抽象,直接影响学生诊断技能。学生得不到充分接触临床的机会,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巩固,随着高等中医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人均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特别是临床基地不足导致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中医诊断学》的教学方向不仅要学生弄通弄懂基本理论,还必须提供熟练掌握诊断技能的机会。
二、临床见教方法总结
1.临床见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以往的中医诊断教学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教学,重视教师的表达传授及知识的系统性,往往存在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感性认识、前期学习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后期学习临床实践时又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温习,不能温故而知新等弊端。学生首先要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这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一步了解的基础。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把握全课程,对课程全部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了解,发现课程前后内容的有机联系,而联系是记忆的前提和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发现重点疑点,带着疑问听讲,以便个个击破掌握。在通读教材、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才能有重点的掌握和学习,使学习的重点明确。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少学生在学习阳虚证时,发现阳虚证患者既可表现为自汗,又会出现无汗。既可出现小便清长甚或尿失禁,又可表现为尿少水肿,随即提出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对立症状病机的问题。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给出现成答案,而是首先发动其他学生思考、讨论,或是指导读书,启发思路,促使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2.临床见教“黑板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与黑板式教学各有千秋。黑板式教学以讲授者系统的讲解、详尽的表达、深刻的剖析见长,能较好的体现讲授者的意愿和情感。譬如,对《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的讲解,讲授者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某一脏或腑的生理功能进行阐述,包括生理功能失调所致病理表现的原因、临床症状、变化机理等方面,由浅入深、由点及面详尽讲述脏腑生理变化的方方面面,使刚刚接触中医学不久、对中医学理论仅仅零零碎碎学习和理解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银丝串珠。但中医学理论往往来自于古典书籍,有些内容难免晦涩、枯燥、抽象,难以理解,若不注重学生对讲授内容及讲授方法的反映,而采取“满堂灌”式“单方面”行为,就更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甚至反感情绪。多媒体将《中医诊断学》中许多模糊不清、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来,如充分利用幻灯片、课件等影像资料,在学生观看的基础上,可以让他们看图描述所见,这样做即可以加深记忆印象,同时又可锻炼他们观察能力及用专业术语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有目的地采集一些临床病人就诊录象资料,给学生放映,模拟门诊现场,让学生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的病理改变。使学生过目难忘,印象深刻,从而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3.临床见教重视模拟诊室教学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比较抽象,特别是诊法部份,课堂教学讲述的各种正常与异常特征,主要是靠文字描述和口头形容,如28种脉象特征,所谓“脉理精微,难以言传、胸中了了,指下难明”。只可意授不可言传,先贤之见足以告诫后学掌握脉诊之难。脉象模型手等临床器械的应用,使学生反复体会,从多途径、多角度加深同学对脉象,“位”、“数”、“形”、“势”,的认识和体会。舌诊是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望舌训练中要求同学反复体验自己或健康人的舌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观察比较。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望舌的先后顺序,全方位描述,写出望舌的结果,教师逐一点评。学生不仅是获得固定的概念、原理,得到的是内化了的知识,同时逐渐学会了如何分析、判断以及正确治疗各种疑难病案。不仅可以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扩大自己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处理复杂病的能力及自信心。
4.临床见教重视实践教学,尤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临床见习课是课堂讲授的补充和完善,是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接触病人的开端。它通过在见习过程中对典型病例的直接观察、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巩固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强化了对学生四诊操作技能、辨证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去全面正确地收集病情资料,分析判断病证,以尽快适应临床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须重视和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增加动手能力,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使学习效果大大提高。首先任课老师临床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质量。带教教师有临床经验、责任心强,做好示范,讲解要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以逐渐提高学生诊察疾病、认识疾病的能力。然后将学生分为五人一组,分别对病人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教师在现场旁听。然后带教老师适时进行小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进一步对病史部分的缺陷予以归纳讲评。让学生知道在实践中认识不同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如何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用实践检验中医理论,再运用中医理论指导实践。
篇2
【关键词】凝血四项;病毒性肝炎;结果观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62-01
对于凝血机制而言,肝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具有合成作用。当人体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纤溶功能异常现象和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具有出血表现[1]。本文对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结果和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先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8例,均符合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传染病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69岁,平均年龄为(47.3±2.8)岁。4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患有重症肝炎,有11例患者患有慢性肝炎,有14例患者患有肝硬化,有16例患者患有急性肝炎。另在我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选取48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性体检者24例,女性体检者24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45.6±3.1)岁。选取所有人员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受检人员进行1.8ml空腹静脉血采集,将0.2ml的0.109mol/L枸橼酸钠注入到采血管中,进行快速均匀混合,所有受检人员的采血工作在1小时内测定完成。使用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血凝检测仪对所有受检人员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测定,操作中所使用试剂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按照检验科SOP标准文件进行操作流程。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3讨论
据相关研究表明,肝脏能够生成较多参与纤溶、凝血的因子,主要包括:抗血友病因子、前加速因子、纤维蛋白原酶原、纤维蛋白质稳定因子、Hageman因子、Stuart因子、Christmas因子、血浆凝血激酶前提因子、前转化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3]。当人体患有病毒性肝炎时,机体通常会出现纤溶功能异常现象和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在临床的诊断中,通常是由凝血试验对患者肝细胞的损失程度进行判断,对临床治疗的指征进行了解和掌握。凝血机理的变化和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有关,当凝血机能发生变化时,则表示患者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
纤溶系统和凝血机制能够对患者的血液凝固情况起到调节作用,诸多凝血因子是由肝脏产生的,肝脏在体内止凝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凝血酶时间的测定可以对血浆内肝素和类肝素等抗凝物质的水平进行直接反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是对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检测的最常用且较敏感的方法。纤维蛋白原是由肝实质细胞生产的急性反应性蛋白的一种,当患者伴有重症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疾病,则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因子消耗量上升,纤维蛋白原的合成率降低,当患者伴有急性肝炎疾病,患者在环保初期机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所以,对血浆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检测,能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指标和生物酶、蛋白合成能力进行反应。凝血酶原时间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检测的最常用方法[4]。经本研究表明,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加重时,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延长,主要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脏受损程度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使用凝血四项检测指标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直接反应,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厉连福.143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02: 174-175.
[2] 郑素静.血浆凝血四项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7: 2116-2117.
篇3
【关键词】 IL-1 SIL-2 IL-6 鉴别诊断 活动性肺结核 社区 获得性肺炎
肺结核迄今为止仍然是所有传染病中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上,一些痰菌阴性,尤其X线表现不典型肺结核,诊断仍存在较多困难,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其中又属活动性肺结核和社区获得性肺炎鉴别尤其困难。本文采用ELISA法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IL-1、SIL-2和IL-6水平进行检测,旨在了解IL-1、SIL-2和IL-6水平在肺结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两者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09年3月住院患者共103例,其中活动性肺结核患者73例,男45例,女28例,平均年龄34±9.5岁;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0±5.6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相关细菌学依据)。
1.2 标本收集 所有受检患者均在治疗前采集清晨7~8点空腹血3ml,室温放置30~60min,离心分离血清,放置-20℃冰箱保存待检。
1.3 检测方法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IL-1、SIL-2R和IL-6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所测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F检验和t检验进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活动性肺结核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IL-1、SIL-2R和IL-6水平比较,详见表l。与肺炎组比较,肺结核组血清SIL-2R明显高于肺炎组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 肺结核患者根据胸片肺野受侵犯数目进行分组(1~2肺野受侵为A组, 3~4肺野受侵为B组, 5~6肺野受侵为C组),A组33例,B组20例,C组20例。分别检测不同组别患者血清IL-1、SIL-2R和IL-6水平,经统计学处理证实: 不同组别间肺结核患者血清IL-1、SIL-2R和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详见表2。表1 活动性肺结核和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IL-1、SIL-2R和IL-6水平比较表2 不同肺结核组别患者血清IL-1、SIL-2R和IL-6水平比较注:各组别之间比较,P均>0.05
3 讨论
淋巴细胞因子和单核细胞因子在介导结核病的保护性和病原免疫中的信号传导作用已得到广泛的承认。SIL-2R是IL-2R的水解产物,是活化T细胞的可溶性标记。SIL-2与IL-2受体结合后减少了IL-2与活化细胞膜表面白介素-2受体的结合,引起IL-2对靶细胞作用减弱,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汪慧芸等[1]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血清SIL-2R水平非常显著高于正常人组,直至恢复期水平逐渐下降。IL-1可增加抗原活化的T细胞增殖,同时参与巨噬细胞活化,对保护性和病原性免疫反应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IL-6具炎症防御性作用,促进T细胞增殖,增加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唐神结等[2]发现: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IL-1、 IL-6等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上述细胞因子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痰菌转阴、病灶吸收有明确作用。 另外,IL-1、 IL-6、SIL-2R等细胞因子在急性肺部感染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Lil等[3]研究表明:机体创伤及感染时IL-6与TNF-a水平明显升高,促进诱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莫丽亚等[4]研究证实:急性感染患者血清TNF-a、IL-6与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对急性感染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意义。徐纪茹等[5]研究发现在某些感染性疾病中血清SIL-2R水平显著升高,并随病情缓解而下降。本文结果显示: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相比,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SIL-2R明显高于肺炎组, 但其与结核患者肺内病灶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而IL-1和IL-6水平在肺结核和肺炎患者中均无明显差别,在不同肺结核患者中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活动期血清SIL-2R水平明显升高,其可能机制:肺结核患者受结核菌感染后,致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T细胞和B细胞比例失调,使体内异常激活的免疫细胞表达的SIL-2R经酶作用释放入血循环中。所以,SIL-2R可作为肺结核疾病活动的一个预警指标,临床上检测患者血清SIL-2R有助于肺结核与社区获得性肺炎两者的鉴别。
参考文献
1 汪慧芸,王蓓.肺结核患者血清IL-2,SIL-2R和VEGF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5(3): 251-252.
2 唐神结,肖和平,范以虎.肺结核患者血清前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变化.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02,25(6):325-329.
3 Lil, Wang ZG.Changes of immunological function and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post-trauma. Bran Immunol Fore Med Ser, 1998, 21(3):157.
篇4
对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将现代教学手段和最新实验方式引入教学环节并以多样化的形态学教学内容补充到手工实验中,结合理论课中循证医学的思路,探讨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在于突出实验室检查的重要性,实验课是实验诊断学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思维,直观地理解实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实验室诊断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在《诊断学》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检验科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传统的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模式是继承了医学检验系的授课模式,该模式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如手工项目比重较大、新项目与新技术介绍较少等,已严重制约其发展[1-2]。鉴于此,本校在开展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对实验课进行了调整,以期实验课教学能够与时俱进,配合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1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陈旧,目标不明确
实验诊断学的重要性已在近年来不断改版的诊断学教材中得到体现,然而很多诊断学实验课大纲仍然停滞不前。如血液检查仍然使用牛鲍计数板进行手工计数细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能理解计数细胞的含义,他们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合格的临床医生,其教学应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核心在于通过实验了解实验诊断学项目的临床意义,并会根据诊断需求选用合理的检测项目,并通过实验知道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从而综合分析诊断病情。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向医学领域的不断渗透整合,传统的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正被逐步压缩和取代,基本的自动化检验仪器和信息化数据系统在很多县级和县级以下医院或卫生院都已比较常见[3],临床医学生所具备的实验医学知识必须同步更新,而在现阶段教学中对新项目介绍内容较少,对这些检验项目的适用范围、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很少涉及,由此产生学生知识培养提升与实际临床应用脱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这一矛盾将导致临床医学生未来不会使用或很少使用新项目辅助诊断,可能会限制其医疗服务质量,阻碍相关专业的发展。
1.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形式单一,多采取的模式是“复习-看挂图-实验”,作者在以往教学时曾经使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手绘挂图教具,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很多教学使用的显微镜保养不好导致形态学内容无法进行。理论课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项目来不及消化,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往往花费大量时间效果也不明显,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课,理论课也缺乏兴趣。而如今循证医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实验室诊断的短板势必会影响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要想提高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对实验诊断学及其实验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验课更好地理解理论内容。但目前的实验诊断教学仍旧以理论课为主,学生普遍反映实验课课程设置学时数不足,理论课与实验课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实验课操作对其临床学习毫无帮助,而且内容陈旧,还停留在理论的重复叙述上。已在部分医学专业开展的互动教学、讨论教学等优秀的教学方式在实验课上使用滞后,仅是安排一次到检验科的见习课,直接影响实验诊断学教学质量的提高[4-5]。临床检验技术及手段发展迅速,缓慢的知识更新不利于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培养[6]。
1.3实验课教师队伍年轻且不固定
目前实验诊断教学通常由检验医师兼职,大部分实验课由青年讲师承担教学任务,虽成立了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也按学校要求进行了教师配置,但并没有编制专职人员而且实验课教师要求相对较低,导致实验课的教师更难以固定;检验医师虽然精通检验技术和方法,但缺乏临床医疗经验。兼职教师临床工作繁忙,授课经验少,备课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应付任务情况的发生。优秀的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兼职教师平时工作使用的大部分是自动化仪器,授课时又回归到手工操作,从而对教学质量和管理造成影响。
2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尝试
2.1重新制订实验课教学方案,增加实验课课时
目前本教研室实验室诊断学理论课教学已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因此根据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结合理论课授课内容,贯彻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病案为中心的授课思路,进行实验课备课。各实验课教师在备课前要熟悉理论课授课知识要点,重点将检验方法学实验转变为以临床项目为基础的实验,从教学对象今后的工作需求出发,弥补理论课授课内容较难涉及的部分,如用形态学来改革教学方法。同时在授课中也采用问题为基础式教学,而且问题的提出方式更具体于理论授课,例如在尿液常规检查中通过对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回顾,既帮助学生理解尿胆原和胆红素的检测意义,同时也复习到生化检测肝功能的部分项目,结合平时积累临床病例分析能够使理论知识点串联于一体而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调整实验课课时,由原先的9~12课时增加到20~24课时,专业设置按体液、血液、生化、微生物、免疫和综合案例分析,使知识点分布更加精准,从而以点带面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2.2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增加微信群消息
青年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随着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工作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教学和数码显微互动教学成为现实,将数码显微互动教室与网络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现有数码显微互动教室基础上,通过建立实验诊断学分享群,利用QQ群和微信群课件、试题及最新的实验诊断学前沿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师生间的互动。
2.3形态学教学内容和最新医学前沿知识点的补充
学生往往对医学前沿知识更感兴趣,作者通过增加教材以外知识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床旁诊断、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质量管理和认可等新理念通过实验课加以补充,使学生们认识到实验诊断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前沿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7]。同时让学生们掌握选择使用合适的实验室项目,使教学质量能跟上实验诊断学的发展。在基础(血液和体液)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中增加形态学教学内容,通过尿沉渣涂片、血常规制片及典型的微生物染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直观的形态使同学们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为大部分医学专业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学习这些形态学内容,而部分形态同疾病的诊断息息相关,例如通过观察尿液红细胞形态就能为从事肾脏疾病专业的学生打下一定基础。在补充知识点和形态学内容同时对老旧项目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将内容相近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将过多倾向于检验原理的内容进行删减,使教学过程更加紧凑。
2.4授课教师的安排和资质考核
为了较好地完成理论课和实验课同步改革任务,在每学期制订教学任务准备会时,所有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都必须集中备课,授课内容需兼顾各个专业交叉的知识点。实验课教师首次授课前需要进行试讲,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打分并给出适当的建议后才能实际授课,并根据集体备课质量的高低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及授课方式,对于不满意的课程则进行二次备课。总之,实验课促进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为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上不应片面追求内容的多和全,把实验课当成了是理论课的简单重复,不能一味强调背书。以开阔视野的临床思维角度出发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探索新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综合能力,为以后工作中会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与检验医师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凡,万海英,李冬,等.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8):1133-1134.
[2]宋伟,魏书杰,付玉荣,等.高等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42-243.
[3]洪俊,李艳.以临床思维为中心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新模式的建立[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36-939.
[4]李桂玲,多丽波,刘彦虹,等.临床医学五年制实验诊断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6):79-80.
[5]郭素红,李正祎,孙可歆,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初探[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1):71-72.
[6]张继瑜,杨春莉,周芳,等.检验医学专业教学内容的临床应用调查与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4):302-305.
篇5
关键词: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
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1]。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门“桥梁”学科,在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种高新科技向临床医学的广泛渗透,实验诊断学也不断地融合了现代医学科学新技术,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等,因此,如何使实验诊断学更好地符合临床实践的需要,是实验诊断学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新问题。
一、实验诊断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教材部分内容与临床脱节
在实践中,实验诊断学内容庞杂,更新较快,涉及专业也较多,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与临床脱节,一些常用的生化和免疫学检查,如血糖、血脂的测定,钾和钠的测定及乙肝免疫学检查等均未写入专科教材。如何对繁杂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根据临床工作实际在有限的学时中增加教学内容和必要的检验项目,是教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验课教学模式陈旧,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以往多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围着检验科转一圈,参观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检验科的工作流程,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内容庞杂,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机会。实验诊断学教学手段也比较陈旧,如骨髓细胞形态主要是讲解细胞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抽象,仅仅靠书本上的图和教学挂图很难让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教师不固定和经费不足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实验诊断学涉及多个学科,而多数高校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人员不固定,教师又大都来自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临床科室或实验室,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临床医师对于检验技术不甚了解,而来自实验室的教师又缺乏临床医学实践知识,并且他们的日常临床工作繁忙,缺乏教学经验,受学时的限制授课时基本上采用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法,学生上完课后只记得教师罗列了一大堆检验项目,至于在实践工作中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检验项目,大多数学生不甚清楚,对于具体项目意义的理解也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上,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目前的教学方法对后期临床实践产生的不良影响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过渡性学科,学生只有学好诊断学才能学好以后的临床课。但由于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实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多年不变的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学生往往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感兴趣,而这正是传统实验诊断学教学模式达不到的。临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一切治疗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教学结果是,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很难做到正确、快速地从庞杂的检验项目中筛选出最合适的化验项目,在面对大量的检查报告和资料时,要么临床思路受限,要么过分相信检验结果,很难做到正确、综合分析,极大地影响了临床诊疗质量的提高。
三、改进实验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措施
1.以临床应用为目的,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授课内容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并将实践结果用于临床。因此,笔者建议以临床思维的方式编写教材,由目前的以检验科设置(血液、体液、生化、免疫、病原学、肝肾功能)为主线,改为以内科学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风湿、代谢、感染、肿瘤、遗传)为主线编写教材,尤其侧重于对检测结果的分析。这种方式可以教会学生如何针对某一系统的相应疾病选择适当的检验项目,把实验诊断学教学与临床诊断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他们以后学习临床课打下牢固的基础,更为学生进入临床后灵活使用检验项目奠定基础。
2.提高教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
实验诊断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桥梁”学科,是为临床服务的,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联系基础理论;二是要结合临床需要拓宽授课内容,以疾病为主线,结合病例讨论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会正确、综合分析检验报告和资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承担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教师既要熟悉临床,又要熟悉实验、懂得实验,并能将临床与实验紧密结合,使实验为临床服务。在授课时,教师既要讲某种疾病有什么变化结果,又要讲某些检验结果变化可见于哪些疾病,适当拓宽学生的诊断思路。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医学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医学信息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大量的板书也会使课堂枯燥乏味,实验诊断学本身内容繁多,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把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获得真实、直观的感性认识,增加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教师还要结合临床发展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动态,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进取精神,跟上时代的发展。然而,以前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难以做到这一点。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节约板书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采用问题教学法,穿插病例分析,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尽管采用了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有的学生还是觉得教学内容抽象,因此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教师可选择相关的真实病例以及病人的各项实验数据进行病例分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迫切进入临床角色的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每一个实验项目的真实含义及临床应用。教师的讲解、启发、提问与学生的思考、讨论相结合,师生能很好地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甚至是辩论,得出正确结论,在分析过程中对检验科、化验单、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数据形成具体的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在理论课上学到的重点理论知识。这种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思维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实验诊断渗透到临床、融会到疾病中,又能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检验项目、正确地分析检验结果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达到将实验诊断服务于临床的目的。
要成功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对教学内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预先想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足够的耐心。
目前,虽然诊断技术不断更新,检查手段日益先进,但临床上的误诊率却没有明显下降[3]。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临床医生的观念比较落后,对新知识没有进行认真学习和掌握,滥开化验单,却又不能正确分析和解释某些检验结果。因此,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边教边学,努力积累经验,丰富临床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陈伟,清,吴丽娟.改革实验诊断教学 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J].重庆医学,2008,(37).
篇6
1.1教学目标不突出
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对象主要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临床医师,而不是检验医师。因此,实验诊断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教学重点,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2],而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项目和方法。目前,在实验诊断学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仍放在某个检验项目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方面,对各种检验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及甚少,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利用检验信息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临床综合分析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1.2教学时数安排不合理
教学学时少而内容多;理论教学与临床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对学生临床诊断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其中理论课主要是以临床常用检验项目分类来讲解,基本分为血液、尿液和体液一般检查,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等几大块。各个项目分解讲授其优点主要是有系统性,但不利于学生的临床实际应用。大多数学生进入临床后,仍然不知道一些常见病应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查,各种项目在某一具体疾病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效果如何。
1.3教学内容滞后,方式落后
目前,实验课的主要内容仍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为主,其他实验(形态学检查等实验)安排示教或录像。教材主要以介绍原理及基础的内容为主,实验方法以手工操作为主,一些临床上已不常用或已近淘汰的检验项目或检测方法列入了实验课内容。再比如:血液检查中,包括了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末梢血的环节,由于临床专业的学生之前缺乏相关的练习,造成了无法顺利地采集血标本或采血量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这一环节,导致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或者没有时间完成。
1.4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实验诊断学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这种几十年固定不变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是以“检测项目为中心”,然后是参考值,临床意义。但对于究意如何合理选择这些项目,灵活地应用,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这显然与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流思想相违背[3]。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验诊断学主要由由临床医师或检验人员兼任。这些兼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常常不能细致认真的备课,况且,兼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高低不一,常常轮流教学,讲一课换一位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的设想
2.1明确教学目的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应以临床应用为目的,以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会学生通过对各种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进行临床思维,明白实验结果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实验结果,相同的疾病也可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是否有合并症等不同而检验结果有异。教学重点在常规检验项目的基础上,应更广泛地介绍新的检验项目,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医学检验项目及各种检验项目的内在联系,学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检验项目,提高利用实验诊断信息进行临床综合思维的能力,学会在具体病例中正确合理综合使用各项检验资料,协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疾病的预防等。使医学生毕业后达到会开化验单、会看检验报告、会分析检验结果和利用检验信息的培养目标[4],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出合格的医生。
2.2改进教学内容
首先,在原本实验诊断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时数与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把目前部分已基本淘汰的或基本不用的东西相对压缩少讲,节省下来的学时着重讲述现代实验诊断技术进展快,具有新的实验诊断指标的临床意义以及常见的影响这些检测结果的因素,强调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应注意学会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项目[5]。如我校就取消了血常规的红白细胞计数等需手工操作的实验而增加了临床常用穿刺术实验室检查的示教和录像,使实验内容更贴近临床的需求。
2.3改进实验教学目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课-实验-考试”的模式,实验教学方式主要侧重于学生手工操作,缺乏灵活充实的教学方式。由于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实验条件,实验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以弥补实验室硬件条件的不足,使学生有感性认识。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惊人的速度引入临床实验室,实验技术也得以高速的发展,涉及到免疫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实验方法。对于本领域的新进展、发展趋势和巨大的技术含量,可以利用录像、教学短片等手段介绍给同学们[6]。
2.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篇7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实践课;临床见习;教学模式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各学科过渡的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实践性、技术性强,学习时要求老师传授和学生掌握、记忆的内容多,需通过实践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理论点多。诊断学教学中实践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实践课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每一个医学生今后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1]。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医学专业学生人数多,患者的主动配合意识下降,而自我保护、维权意识上升,诊断学临床见习困难加剧的现实矛盾。从2009年2月起,我中心对五年制医学生的诊断学实践课教学内容安排等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现将我中心5年来诊断学实践课教学模式与应用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诊断学实践课的内容
与诊断学110学时理论课教学同步,本中心设计了64学时共计20次的实践课,包括问诊见习1次,正常体格检查互练(基本检查方法、头颈部检查、胸部及肺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神经系统等检查、全身体格检查)7次,异常体征见习(呼吸科、心内科、消化科各2次、血液科或内分泌各1次)8次、心电图见习1次,临床检验见习2次,骨髓检查见习1次,病历书写见习1次。正常体格检查互练、心电图见习在临床技能模拟培训中心进行,问诊见习、异常体征见习、临床检验、骨髓检查见习、病历书写在相应科室进行[5]。我中心编排课表时将实践课(包括实训互练和临床见习)合理的穿插在理论课中,充分保持其同步性,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效果。
2 按时间节点,做好诊断学实践课前教、学、管三方的准备工作
班级管理秘书于诊断学实践课前1w进一步落实各科室带教老师,并与学员队沟通,对见习学生进行分组等,班级管理秘书负责收集、整理相关见习资料,如见习要求及注意事项、见习轮转表、学生分组表、老师联系表、全身体格检查内容、流程及注意事项、见习日志书写格式、示范住院病历、师生双方见习质量调查表等以便在即将召开的师生见面会上下发给参会师生。在临床见习前4~5d组织召开师生见面会,要求各位带教老师、学生代表(包括课代表、小组长、学习部长)、学员队管理干部三方同时参加。见面会由诊断学教研室主任主持,主任负责介绍各位教员、会议议题、召开会议的目的,对诊断学见习过程中教、学、管三方的要求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三方就临床见习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和要求,最后达成共识。为诊断学实践课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
3 注重集体备课,统一体格检查手法
班级管理秘书于诊断学实践课前3~4d组织每个年级的带教老师进行体格检查手法的统一规范和培训。我中心均安排半天时间对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体格检查基本方法、病历书写等进行专题讲座,并对正常体格检查内容(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胸肺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等)进行系统的查体手法示教。通过讲解示范、集体备课对诊断学见习带教老师统一了理论认识,规范体格检查手法,充分发挥了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实践中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诊断学实践课效率和质量
4.1 观看录像教学 每次体格检查互练前带教老师和学生均需先观看相关录像内容。因为学生学习体格检查操作技术有赖于老师规范、准确的示范与指导,即使经过培训,不同的老师也不可避免的在操作技术上存在差别。而录像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标准统一的操作动作。而且,一些典型的异常阳性体征和常见病例只能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了解和学习。
4.2 示范互练教学 体格检查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讲解示范教学,老师必须将理论与示范紧密结合起来,老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方法和要求,对学生要精讲,做到突出重点、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或者分步、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每次互练课所学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边操练边讨论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达到互相切磋、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的目的。具体步骤为:首先每次正常体格检查互练前要求选1名学生为被检查者,老师边讲边示教检查法(包括检查的内容、顺序、方法及临床意义),讲解中使用医学术语时,要尽量做到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示范动作要慢、要准确、规范,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示范讲解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然后学生2人一组相互检查,教员巡视指导,纠正不正确手法,及时答疑,最后教员将互练中发现的问题小结讲评。
4.3 多媒体教学 心肺听诊模型及电子标准化患者,用于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的模拟教学。心肺听诊模型能将正常、异常心肺听诊音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方便了学生学习。利用电子标准化患者可让学生充分练习腹部检查中的各项内容,体会各种阳性体征的表现。同学们可以反复观摩、练习,提高学习效果[3]。
4.4 床边教学 经过体格检查实训互练、模拟人等教学后,学生到相关科室进行见习,要求各带教老师提前1d准备典型病例及相关资料,每小组学生(5~6人)由老师指导患者体格检查 (选1名患者),通过查体,学生掌握查体的方法与技巧,记住查体的内容和阳性体征,学生经过异常体征见习,掌握了各系统疾病阳性体征及其临床意义,进一步建立了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每次见习学生均需按要求书写见习日志(包括见习内容和见习小结与体会),见习完毕,每位学生必须书写1份完整的住院病历,由各带教老师修改评分,并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讨论病历书写要求,结合病历介绍成立诊断的步骤与方法。最后由班级管理秘书进行成绩登记、存档。
5 实践课学习效果
5.1 教、学互评见习质量调查统计结果 通过2006~2008级五年制本科学生诊断学实践课的组织、实施,每个年级学生实践课结束后对教学双方进行质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每位带教老师平均得分95.10~98.83分,每组见习学生平均得分93.22~96.32分。
5.2 学生书写见习日志、见习病历及操作考试成绩 在诊断学实践新模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书写见习日志、见习病历及操作考试平均成绩见表1[4]。
我中心通过5年的诊断学实践课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对带教老师的培养形成了一套规范、实用的培训方式,同时也为各科室培训出一批固定、带教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医学生通过反复多次的诊断学实践教学活动,加深和巩固了理论知识,逐步掌握了问诊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规范了体格检查手法,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整理,运用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提出初步诊断,写出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对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症状、体征及其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心电图、影像、超声、核素、内镜等)的临床意义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学生的爱伤观念,树立了学生敬业爱岗的理念;在教、学互评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老师、学生、班级管理秘书三方有效沟通、协调,增加了老师带教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诊断学实践课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我中心诊断学实践教学管理水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不足,如示范互练时学生每组人数偏多,影响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查体手法严格把关;典型病例少,个别患者不愿配合见习学生问诊、查体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见习日志与病历书写存在互相抄袭现象而无法客观评价;操作考试项目偏少涉及面偏窄无法考核每位学生是否已全面掌握各项操作技能等问题,在以后的诊断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中心将加大各环节的管理、评价、考核力度,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切实提高每位带教老师的临床教学水平和每个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可以说医学生通过诊断学的学习,开启了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5,6]。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21.
[2] 罗晓玲,刘刚,向国春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3):488-489.
[3] 潘秀丽.关于诊断学体格检查实验教学方法的探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31(4):87-88.
[4] 罗晓玲,刘刚,李由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模式在医学生诊断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医学信息,2013,9(9):15-16.
篇8
【关键词】诊断学;教学理念探讨;思考临床医学课程教育
一、现代新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教育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医学科学的发展与卫生区域规划的变化,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严峻挑战与发展机遇,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出21世纪复合型医学人才,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必须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和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改得以体现[1]。我校的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包括一条主线(临床能力培养)、两种手(临床模拟和临床真实)、三个理念(三基、三严、三早,“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四个模块(早期素质教育课程、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临床基本技能课程、临床综合技能课程),其中诊断学在诊断技能课程模块中起到重要作用[2]。
二、我院诊断学教学新理念的初探
诊断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樑课程。根据教育理念改变的思路,我教研室围绕能力培养的主线,在多项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理论授课加强集体备课(预讲、填写教案、书写讲稿)的作用。集体备课在预讲教师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授课内容、方法、技巧更能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授课时教师能避免“背课”、“读课”或“授书”的传授知识效果,而能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3]。
(二)问诊技巧训练在理论授课时重视强调过去簿弱环节,如引言、每项内容归纳、小结、再度核实、用过渡语言转入下一内容、结束语等,按医学模式转变观念,适当介绍沟通技巧的内涵,提出换位思考的理念。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学习在病人面前什么能说、什么不宜说的沟通技巧。
(三)体格检查着重培养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4,5]。实施方式包括:理论授课、观看多媒体课录像、教师示范、学生互练,利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型进行训练,床旁教学或示范等,着实做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实验课除传统理论授课外注意更新方法和内容更多使用临床技能操作视频演示,安排全面开放临床技能中心,让学生了解先进和实用的检验方法。
(五)病历书写除重视病历格式和内容外,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适当介绍一些与伦理、法律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初步建立病历书写的法律观念。
三、我院根据学习新教学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上不仅满足有基本知识和理论更要重视有关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循证医学观念的建立和伦理法律意识的加强,培养学生从注重病到注重人,从给人治病到全面保障人的健康。
(二)授课方式上传统授课法是“黑板”、“粉笔”、“板擦”、思想,未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
(三)教材使用上从只用规划教材转变为采用“立体化”教材[6]。采用“立体化”教材主要指除使用规划教材之外,提供相应的配套教材,如各种辅导书、多媒体课件、参考书目、习题集、相关网站等,使学生可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开拓思路、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上主张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协助式教学,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BL教学)、以病例为中的学习(CBL教学)、基于网络的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主张课堂授课结合课外教学活动方式,如学习查阅资料、参加临床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五)教育资源上从过去学校封闭状态转变为教育资源共享。
篇9
(1)调查对象: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成人教育2011-2014年毕业生225名。
(2)调查方法:自编《广东医学院医学检验成人教育毕业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调查问卷,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
(3)统计分析:将调查结果录入“问卷星”网络,由“问卷星”系统自动统计。
2结果
本调查发出问卷225份,回收225份,有效问卷225份。按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人文社科课程五个课程群进行学时调整意见的统计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5。
3讨论
篇10
【关键词】诊断学;案例教学;成绩考核
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经验性,同时也是多可学科联通的桥梁。在2001年《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quirement,CMER)中提出临床医师必备的4项能力[1]:医学基础知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和临床技能;均能在诊断学的学习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故诊断学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2]。以往的教学方式为“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3]。传统诊断学理论内容包括疾病的问诊,疾病的症状,疾病的体征。很多不同的疾病在症状和体征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何进行区分,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为了找出一种适合于诊断学课程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记忆负担,我们开启了以下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选择2013和2014级的同学为研究组,两个年级共有学生809名,男性为452名,女性为357名,年龄(20.0±0.4)岁,另选择采取传统教学法的并且已经毕业的2011级2012级的学生为对照组,两个年级共有学生817名,男性为501名,女性为316名,年龄(20.2±1.0)岁,经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的互相比较。两组学生的教学老师一致,考试内容一致。2.方法本次我们采取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我们将诊断学理论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来进行。第一部分为知识点的学习,第二部分为知识点的融合学习。①知识点的学习。把知识点以纵向的方式逐一讲解,尽量使同学记忆。②知识点的融合学习。在把纵向知识点讲授完毕后,用病例的方式让同学们对每一个实实在在的病例进行剖析,具体的操作如下。在进行讲课前先进行案例的选择和相应问题的设计,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围绕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进行,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以及相关性。而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哲理性和启发性;在授课的前一周向同学们布置案例,要去学生根据案例复习教材的内容,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也可以到网上去寻找相关的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资料整理;然后是病例的讨论,谈论的方式又小组讨论以及集体讨论,每个小组由5~6个人组成,讨论结束后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补充,小组讨论之后开展集体讨论,使得学生可以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是归纳和总结。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消化能力,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再一次的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讨论的过程给予肯定,以及指出相应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最后是课后作业。课后的作业要针对教学的内容和讨论的问题布置。3.评价方式教学接受后,采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试卷由记忆体、理解题以及分析题组成,总分为100分,考试的内容与2011及2012级的试卷内容一致,提取2011级和2012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4.统计分析数据的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22.0中完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用t检验进行分析,组间的数据比较后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
二、结果
2013和2014级经过案例教学的学成诊断学课程成就明显高于2011及2012级的学生,具体的结果见表1。
三、讨论
《诊断学》是一门论述疾病诊断的课程,是医学的一个主要课程,具有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其具有相当深的理论程度也和临床医疗实践紧密相关,因此对于教学和学习掌握均带来一定的困扰。对于该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采用的是灌输式的被动教育模式,学生课堂听课比较枯燥、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十分的不理想[4]。案例教学是目前教学方法中比较新颖的一种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发生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促进知识实践与迁移,从而实现理论至实践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师生提高课程的综合素质,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得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此外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体意识[5,6];而对于教师而言,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师业务的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本次的研究中我们给予了2013年级和2014年级的学生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采取了案例教学的方式,首先第一步为基础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该步骤的学习,把知识点以纵向的方式逐一讲解,尽量使同学记忆。然后就是结合案例进行学习,通过案例的选择、学生对于案例相关知识的预先学习、小组讨论、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方法,系统的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本方法的教学后我们发现该部分的学生诊断学的开始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充分说明了案例教学模式在诊断学教学中的良好作用价值。
四、小结
本次对于诊断学的课程学习方式,我们和以往的问题式教学(PBL)与CBL教学合理的结合备。在将系统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项教学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以后更好开展网络教学。
参考文献:
[1]张肇达,周同甫.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2,5:1-8.
[2]周汉建,田虹,汤美安.等.教育理念更新在诊断学教学中地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9(1):202-203.
[3]张煜,于洋,谷文杰,等.案例教学法联合概念图在进修护士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5,16(9):83-86.
[4]韩峰,方法.案例教学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行业,2016,7(12)128-129.
[5]邵广宇,张朝慧,焦金梅.案例教学法在护理与法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3):39-42.
-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特色及成果
- 下一篇:如何护理失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