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

篇1

关键词生活教育观经济学五步思维法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大多课程实行了项目化教学,然而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进入到改革的层面。根据笔者担任多轮经济学课程的经验,发现学生普遍害怕这门课程,他们听课像听天书一样,太过抽象的教学内容,学生很难接受。教师上课很累,学生即使很努力,教学效果依然不好。且不能适应高职教学中要求“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原则。因此有必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及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引进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改革之关系

1.1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简述

杜威(Dewey.J.)是20世纪进步教育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教育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始终坚持“教育即生活(Educationislife)”的教育哲学观。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关于生活的定义,杜威这样解释:“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这就是生活”。杜威生活教育观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生活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对生活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是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具体体现。以此为理论依据,他设计了一种教学法即“思维五步法”来实现教学目的。第一步,构建真实的情境;第二步,在情境中设计有刺激思维的问题;第三步,有可以利用的资料,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第四步,在活动中验证假设;第五步,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

1.2杜威生活教育观与高职教学改革之关系

近几年各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从做中学”这一教学理念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一脉相承,强调“做中学”,注重实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与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又有很大的区别,更加突出实践性和生活性。我国职业教育中力推“从做中学”,以项目为依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做即实践,可是对于从哪些地方实践没有明确界定,各职院普遍理解为从工作岗位上。既然是工作岗位就必须深入企业实际,到具体工作岗位上进行实习实践。而实际上当学生以实习生的身份到企业实习的时候,具体的工作岗位是很难界定的,对于文科的学生多是以文员、办公室打杂或业务员的身份进行实践。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只能是设定工作任务,模拟工作情景,由于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于工作任务的设定不完全合理,对于工作情景的创设可能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而杜威的生活教育观更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所追求的未来理想生活,更加突出人性化及学生个体的感受、体验。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项目任务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认识。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强调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运用、拓展与提升,走进生活的大课堂,关注社会实践。关注生活体验,关注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自主、生动、和谐地发展。

2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翻天覆地的基本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产生影响,教材仍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构架,多数学校该课程的教学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由于高职学生普遍数学基础不好,学习这门课程感到吃力。对于从职业高中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更加艰难,在复习时很多学生认为相当于预习。笔者在担任多轮该门课程的教学后深刻体会到,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方法,都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脱节。必须对该门课程教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3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对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启示

教育的生活教育观在实施方面主要是采用“五步思维法”。“五步思维法”不只是教学方法,还包括教育内容的设计,明确“从哪儿开始做”、“怎么做”、“做得怎样”,“做”不只是从企业的工作岗位入手,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出发寻找素材。其次,做的过程突出学生的探究、理解、合作、体验,以学生体验感受为核心。

3.1教学内容接近生活化

杜威生活教育观要求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前所述,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经济生活中的经济知识,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适当做些处理,达到教学生活化。以经济生活为中心,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导学生随时观察身边的经济现象、体验经济生活、关注经济事件、搜集经济生活案例。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激发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他们意识到经济学课堂不是泛泛而谈、高深莫测的理论,不是遥不可及,而就在身边,在身边可随时发现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可随时学习经济学,并将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教师更要关注经济现象和事件,搜集经济信息和案例,并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提炼形成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3.2采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实施教学

在经济学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仅有的改革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案例和经济时事分析。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对于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是个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教师可直接将学生带到校外如超市、商场形成真实的情景,或将现实中的典型经济事件在教室里进行情景再现,如买卖苹果,让部分同学扮演成买方,另一些同学扮演成卖方。第二步,在由经济事件(买卖苹果这一事件)构成的情景中提出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如资源配置、需求、价格、供给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这些原本抽象的问题,通过具体经济事件提出,就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了。第三步,通过教师和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对前述的问题提出种种假设,假设买苹果的人很多,价格会怎么?假如卖苹果的人很多,价格又会怎样?假如又有人同时在卖香蕉呢,对苹果的需求和价格又会有什么影响?等等。第四步,让学生在“买卖苹果”这件事中体验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假设进行不同的体验。最后,由学生根据验证的结果得出结论,验证这些是否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进而将理论又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如苹果价格高了,就会有更多同学参与到卖苹果的行列。

在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方法在杜威的“思维五步法”中都能得到运用和体现。通过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与吃饭睡觉购物等等密切相关了,从而提升了学习的兴趣,且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经济现象和将经济理论运用到经济事件中去。

3.3改变师生关系

尽管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但是目前经济学课堂教学中仍以讲授为主,教师是主角,学生仍是消极被动接受者。杜威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同等重要,地位平等,教师不是引导者,而是一个社会集团的领导,不是以地位领导,而是以丰富的知识、成熟的经验组织教学。教师不能利用自己作为领导者的权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应该通过了解学生具有的经验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观念,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通过自身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平等、快乐、信任和理解,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关系,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和一言堂,语学生共同建立平等协商对话关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中去。

3.4改变评价体系

经济学的课程由于一直当成一门理论课程进行教学,所以仍然沿袭传统的卷面考核。正如前面所说,该门课程完全可采取杜威的“五步思维法”进行教学,相应的考核评体指标体系应该改变。在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理念下,着重学生自评,学生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发现、探索、理解、体验、总结和运用,从而对自身的进步进行评价、反思。因此应建立一套适合于“五步思维法”的评价体系,教师作为领导,让学生参与制订教学评价体系和指标,内容应包括:学生对经济事件的观察、对经济生活的体验、对经济生活的验证、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对经济理论的实际应用等。突出考查学生的对经济生活的态度、对经济生活的情感体验及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自尊和个性发展。

作者: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杜威.思维与教学.商务印书馆,1936. 

[3] 黄海峰,梁承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及教育思想对高职实践教学的启示.学习导刊,2012(1). 

篇2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1.教学内容过多,学时分配不够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非常庞杂,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部分包括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以及分配理论等,宏观部分包括国民收入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笔者根据对各大高职院校和本科学校的调研,了解到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完成,学时为56课时,而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几乎都安排在两个学期完成,学时一般不少于96课时。高职院校要在一个学期,仅几十个学时的时间内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宏观主要内容的教学,学时显得非常紧张。

2.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文科学生偏多,他们与工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知识特点和思维方式,这些学生数学、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再加上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学时较少,导致学生对数理知识掌握不深入,对“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比较大的障碍。不少学生在数理推导、经济学术语理解等方面具有一定困难,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经济理论、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等。老师在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一些案例、当今经济形势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模型等内容时,就觉得很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

3.教师过分注重讲解

经济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不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生活中去并分析当今经济问题,学生没有进行思考,只是死记硬背知识应付考试。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纸上谈兵”,达不到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都有深入学习相应学科知识的经历,专业能力都比较强,问题是如何把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更简单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在课堂上机械地从头讲到尾,不顾学生是否消化吸收,不管学生是否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只会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院校与普通大学相比,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许多课程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实训环节,但是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缺乏这一块,整个学期就是老师在讲理论知识,学生做习题,要么讲几堂案例分析课,学生只能学到书本上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样的学习可以说是没有成效的。

二、改进“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削减过于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而应该结合市场和企业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更实用更接近生活实际的理论知识,并且结合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虽然“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众多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一成不变。每个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另外,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教学课时的局限,在讲授过程中就更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经济管理中众多专业应该选取更接近本专业实际应用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比如,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理论最大化理论的学习,会计专业应该加强成本理论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该加强消费者均衡和生产者均衡的学习。只有真正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

2.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及各种有趣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来解释经济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记忆深刻。如在学习影响需求的因素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经济学现象引入: 汽车涨价了,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有何变化?社会收入普遍增加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加还是减少了?汽油价格涨了,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利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说明深刻的寓意:老渔翁的妻子代表了人类的本性――总是追求更多更大的享受,永无止境。这无可厚非,也无所谓善恶。问题在于怎样来满足人类无止境的欲望。这正是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介绍《三个犯人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了解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经济形势,从而更好地创造自己的生活。而经济学就是如何选择的学问。

通过上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引导,用学生熟悉的有关现象来解释经济学概念,让学生感到经济学不仅不那么难学,而且非常有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和时政相结合,多用最新的数据说话,这对后期知识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解放课堂,以任务推动学生参与

篇3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65-02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民办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好又多的建设人才,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发展线。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如2010年6月份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去国家级示范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并要求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支持。

2.案例教学在相关学科的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首创,哈佛大学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MBA的教学后,培养了一大批商界名流。随后,该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采纳。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许多活活生生的案例的讨论学习,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经济学作为商学院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济学同样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经济学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一些经济现象,为更好地学习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学知识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大势所趋。

3.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案例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对初学经济学的人,面对着厚厚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学起来很头疼。实际上只要大家做有心人,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小到你买早点,大到国家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无不与经济学有关。比如去年年底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案例。通过对下乡商品的特点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掌握弹性的相关知识点。此次下乡的商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享受国家13%的补贴;二是下乡家电基本是属于中低档商品,比如电视机,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彩电。究其原因是:(1)13%的政府补贴,相当于降低商品的价格,由于家电产品多为富有弹性的商品,可实现“薄利多销”,降价必然会大幅增加销售,从而使得家电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满足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家电的需求,可谓一箭双雕。(2)之所以选择中低档家电下乡,是因为中国农村大部分为中等低收入家庭,所以他们对高档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对普通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大,而此时政府对他们的补贴相当于是增加了收入,所以他们会增加对此类商品的购买。即此次下乡的商品选择的是对农民来说收入弹性大的商品。这些身边的经济学案例,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二、案例教学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案例教学增进了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现实经济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选择的最优化原则时,下则案例教学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着自己心爱的车,经过一个车站,忽然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一开始学生会做出各种选择,有选老人的,有选医生的,有选梦中情人的,并且各自有其合理理由,但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的最优选择是:把钥匙给医生,让医生送老人看病,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车。这是所有人公认的最好选择,即最优选择。但是,最后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如果医生不会开车,那怎么办?最好的选择又是什么?一轮接一轮的自我反问和思考,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经济学中的选择是带约束条件的选择,选择遵循的是最优化原则。同时,经济学又是通过假设这一约束条件让事情变得简单化,从而迎刃而解。

2.案例教学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实现了知识创新。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质疑到释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认识到抽象理论知识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讲授需求定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符合此定理的商品,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满足此定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找到不符合此定理的商品?通过“老板杯”的销售小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家中国茶杯生产厂生产出了一批款式和质地都非常好的茶杯,取名“老板杯”,销售部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每个茶杯定价10元。但茶杯进入销售环节时,销量却并不理想。此后销售部又做了许多促销活动,或是将价格降到5元~8元,以期销量增加,但似乎都没有效果,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增加销量?按照需求定理,降价应该销售量会增加,可在“老板杯”这样的商品上似乎行不通。最后一个经济学家帮忙解决了问题:他让老板在10的后面加个0,即每个“老板杯”100元,最后销量果然大增。究其原因是:“老板杯”是体现老板身份的商品,对真正的老板来说,10元太便宜,无法体现他的身份地位,他不愿买;而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10元太贵,他也不愿买,他宁愿买更便宜的杯子。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会渐渐的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各种理论,总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了经济学知识的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几点想法

1.由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带队,各高校经济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教材。由于经济学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二手案例,到目前还没有一部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案例教材。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编写成功。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所以经济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经济学案例的编写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1)要坚持本土化原则,案例的编写要严把质量关,其中的观点和判断要科学合理,所以需要国内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审核;(2)案例的编写工作量大,要取经去粗,需要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知名经济学者和各经济教师群策群力,一定能够编好经济学案例教材。

2.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讨论学习,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目前各种网络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比如积极参加教育部举行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培训,可以有机会和著名经济学者面对面交流,可以和更多经济学老师探讨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参与经济学论坛的讨论,使经济学知识在碰撞中得到创新;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济学者的博客,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观点,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

3.经济学案例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关注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在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动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因为以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学案例讨论,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关注。老师要能生动灵活地联系实际问题讲理论,联系热点问题讲理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能为经济学理论学习服务的案例均可用。小平同志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案例,只要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理论均是好案例,可以是笑话的形式,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的形式,还可以是面试题的形式,只要通过此类形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可以用。老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断变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消费理论时,可以开个简短的小型拍卖会,让学生切身体会消费者剩余会因人因地而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讨论:“初恋总是最令人难忘的”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吗?让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的理解递减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即案例教学要不拘一格,要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颜家水.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24).

[3]王亚柯.论新时期如何上好经济学课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篇4

关键词:高等数学;经济生活;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351-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应用却十分广泛,具有较强的工具性。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物

理学家伽利略曾说:“自然界中伟大的书都是用数学语言表示的”。人类从用石子、绳结计数开始,数的概念、数学的知识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用数学的工具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将其概括、抽象到理论层面,然后用理论知识去分析和指导日常经济生活中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的经济生活联系更为密切,明确了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能很好地去应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高等数学方法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发挥的功能

高等数学涉及的知识更加接近日常生活,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对“量”的统计

数学方法从古至今就应用得十分广泛,从绳结计数到现代的计算机统计,我们运用的都是数学方法,而且统计的数据量是越来越大,统计的效率、准确度是越来越高。如人口普查、工资核算、升学率、企业产销量等等,都是以数学方法为工具对经济生活中的“量”进行统计。掌握好数学方法,在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时将会轻而易举地解决[1]。

2、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对“算”的分析

有了科学的、准确的统计,就方便了人们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进行分析。通过对“量”的计算,人们可以知道不同银行、不同利率的利息是多少,可以计算按现有条件发展,若干年后地球上人口数量,企业家可以预期一定时期内的产值、利润等等。

3、数学方法有利于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往往是根据在实际中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统计,并结合计算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将得出的结论与预期值进行比照,从而推断出正确与否,最终为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数学方法有利于决策者的最终决断

在有了正确的判断之后,决策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方案与政策,从而能够解决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也可以对旧方案、政策或者实施意见进行修改、调整,使其向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等等。如我国最近出台的计划生育单独二胎政策,就是专家们对我国的人口总量、人口比率、人口增长趋势等方面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判断后做出的决策。

二、数学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方法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好高等数学十分必要[3]。高等数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极限、导数等内容,这三大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那么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这些内容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从以下两点分别进行阐述:

1、函数、极限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货币、利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大问题,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谓利息就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所得之报酬。企业家为了扩大再生产,需要融资,融资就要担风险,要支付利息。投资者(放贷的)追求的是利益,需要收取利息,利息以“期”,即单位时间(一般以一年或一月为期)进行结算。利息分单利和复利两种,民间放贷通常都是按单利计算,按期结算的,而且民间放贷利率都高于同期银行利率,风险相对较大。现实社会中,血本无归的案例比较多。而复利是将前一期之利息于前一期之末并入前一期原有本金,并以此和为下一期计算利息的新本金,这就是所谓的复利。通俗说法就是“利滚利”。这类问题就涉及了函数和极限的问题,若掌握好这两类知识便能进行很好的计算,从而为企业做出决策提供了参考[4]。

2、导数知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有了较大的发展,数学中的一些分支知识如导数知识、函数极值知识、微分方程、概率知识等等已进入经济学领域,人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且越来越常见。而导数是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运用导数可以对经济活动中涉及到的成本、收益、利润等边际问题进行边际分析、需求弹性分析和最值分析,尤其是私营企业主需要这样的分析,为他们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

总之,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尤其高等数学在人类社会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用到数学知识,如小到细胞的数量、人的心跳频率、血压高低,大到浩瀚的宇宙、行星之间的距离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数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金融、商业、财会、营销、财税、医疗卫生以及管理等多个领域。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很好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对经济的各个环节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瑞萍.浅析数学思想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25.

[2 ]吴云天.数学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3):87-88.

[3] 刘丽娜.高等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实例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5.

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2年度天津工业大学校级课题:《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基于对我院试题库的补充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作为后续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深度较强,出现了学生难懂、教学效果欠佳的尴尬局面,而案例教学法合理应用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可搭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平台,能够使微观经济理论深入浅出、融会贯通,既保留其特色和理论体系,又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一、《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特点

1.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

微观经济学以经济概念、经济原理为主要内容,主要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时有相应的假设前提,否则结论难以成立。其系统性强,内容庞杂,包括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分配理论等,同时也会牵涉到大量的经济学家和学派的学术继承与争议等,也会给初学者带来许多困惑。

2.数理方法运用较多

在教学中《微观经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学科,需要使用大量的图表、函数等数学工具来表达经济学思想,借助数学模型推演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且变量间的逻辑性也很强,很多理论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进行推导,很多知识需要通过图形来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学术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整体来看,学生普遍对于复杂的数学公式感觉很不适应。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借助数学模型来推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大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更加大了初学者的困难,使学生感觉该课程枯燥乏味,难以掌握。

3.教学过程多关注模型的推导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多关注于模型的数学推导和几何图形的解释,但微观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是一门学以致用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师不应过度关注模型的数学推导,而应将精力集中投入到讲解模型中的变量相互关系,以及模型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含义。否则,学生会迷失在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只会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不仅如此,微观经济学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管理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等都需要微观经济学做前期的理论铺垫,因此,如何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和运行规律,探索一条适合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主要通过模拟和再现真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把学生引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主要运用于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教学中。微观经济学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较为深奥、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图表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因为学生缺乏兴趣而效果低下,如何能够生动形象地讲好相关理论,使学生摆脱困惑或厌学情绪,并能喜爱上该门课程,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优点如下:

1.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抽象的经济理论和模型,没有扎实的数学和经济学基础,难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体系。通常,在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多采用抽象的讲授法,在进行数学推导的过程中,使得本就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会愈发显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原本充满期待的热情度迅速降低。如,在“消费者行为”中,会使用到无差异曲线、预算线;在“生产者理论”中,会运用到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以及TP、MP、AP曲线、市场结构中不同类型市场的需求曲线、均衡状况等多条曲线,学生掌握起来往往非常困难。若根据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案例的选择,必然会涉及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足以吸引学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拓展学生视野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多在大学一年级时进行,对于刚刚接触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其社会阅历尚浅,也缺乏对经济生活现象的敏感,通过适时引入与微观理论相关联的现实案例分析,把学生带入案例场景并进行讨论或研讨,可帮助学生理解并牢记和应用相关知识,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经济政策的分析能力。如在讲述弹性理论时,关于“需求弹性和总收益之间的关系”时,可以通过“谷贱伤农”的现实实际进行案例分析,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真真切切地渗透在我们生活周围。在讲述“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时,可以引入经典的灯塔案例,以及提出“为何鲸鱼濒临灭绝而鸡却无繁衍之忧?” 。在“寡头垄断市场”中引入“博弈论”的囚徒困境,便可以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这些相关知识的导入会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其相关知识的积累。

3.注重双向交流

合适的微观经济案例通常来自现实生活,有充足的真实数据和媒体评析,便于学生开拓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微观经济学中包含诸多理论模型,单一的理论阐述和推导枯燥乏味,难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真谛,更谈不上客观分析现实中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同行业所在的市场结构以及竞争特点、市场失灵等问题。而采用案例教学,其优点是很明显的,它可以使得刻板生硬的课堂氛围提升到丰富多彩的感性认知,便于将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论消化吸收并灵活运用。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方式的应用

1.案例的选择应恰如其分

首先,在案例的选取上,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所取案例应恰当地服务与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资料。其次,案例的选择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较好地解释理论模型。用恰当的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会激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引起对理论知识的高度关注,课堂氛围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注意力会集中到该堂课内容上,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可对案例进行分层选择

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特点,进行案例的选择、编排。如关于经济理论热点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故事中的经济学案例等进行归类。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分层与归集,能使学生了解到经济学与生产、生活等经济活动密切相连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教师用分层案例对不同章节的教学案例进行强化说明,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并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如对于贯穿微观经济始终的“边际”一词的理解,学生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很难以理解,这时可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什么水这么便宜,而钻石如此昂贵?”来使学生加深对边际决策的理解。 如在讲授蛛网理论时,可选取现实生活案例进行分析,如结合近些年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在讲授劣质品的收入效应时,1845年爱尔兰发生的吉芬现象就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案例,这是采用历史事件进行佐证的相关例子。

3.注重案例与实际的结合

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经济理论在分析过程中,往往有很多假设前提,目的是进行简化分析,但是假定越多,偏离现实就越远。从表象上看,理论和实际并不能完全吻合,教师在进行案例讲授的过程中,要针对相应理论进行分析,并且应让学生明白被简化的理论与现实实际的差距与关系,并解释案例中某些细节偏离理论的原因。同时,可采用新闻事例、国内外重大经济事件以及身边的经济现象对知识点进行描述,这些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产生兴趣的兴奋点,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

4.适当运用多媒体配合案例教学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图文并茂、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决定了其理应成为案例选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平面媒体,对于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等,则可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用图像、声音感官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将相关的概念、原理反复映射到学生头脑中,教学效果则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如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后,教师可播放《新闻联播》、《经济半小时》、《财经郎眼》等视频进行播放,对于较长的视频资料,可截取其中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视频播放结束后,请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视频中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有效在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结合现实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静:案例教学法在宏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篇6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实践体系

经济学作为系统的学科门类,理论与应用的经济学是其最为主要的两个一级学科,经济运行及发展规律、各领域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二者的关系以及非经济活动中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各项内容,均包括在此学科门类中。经济学专业的人才与社会、市场、职业之间的距离更为接近,任何一个专业都需要经济学的人才,与此同时,经济学人才要想真正地在职业中获得深入的发展,又面临着缺乏专业实践与应用技能的问题。所以,近年来,经济学专业的相关教育人员开始着重构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实践体系。

一、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理念

1.精准定位培养目标

经济学专业中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引导人才了解社会、亲身经历职场生活,并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实践能力与技术,作为其主要的目的。因此,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以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学基础,谨遵本科教育规律,使学生为自身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坚实地奠定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在教学中要重点凸显实践应用,与理论知识运用与社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详细地列出其必要意义与重要教学地位,进行全方位地应用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获取就业与创业的必要能力。

2.紧跟市场需求导向

应用型的人才是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运用理论知识以解决实践问题的专业性人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从本质上讲,就是为市场经济运行以及社会发展谋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还必须加强立足于现在、未来的市场、职业对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过去经济专业人才供需、就业与发展状况等,重点培养面向经济市场、一线职业以及基层工作的人才,致力于体现市场导向在人才发展中的核心导向作用。

3.注重学生本位教育

教育工作者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的目标能否取得成功,归根结底还在于学生自身,学生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对教育内容的理解、领会、掌握、灵活运用及创新研究,都直接决定了应用型学生的素质。因此,构建教学实践体系,还必须强调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起追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以学生的整体性及个性化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切入点,组织开展各项实践教学活动,并努力将学生引入教学实践。

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体系构建措施

教育工作者在经济学专业中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缺乏实践技能,难以顺利就业并获得良好发展的问题作为其立足点,通过构建此种教育体系,致力于使学生成为兼具理论与技能的双师型的人才。因此,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措施出发:

1.努力扩充教学方式

教育改革时代的到来,带动了教学方式的大幅度变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均成为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工具,而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手段也开始成为激活课堂生机的关键要素,为改进教学的现状提供了众多帮助。因此,在构建教学实践体系时,应当有意识地对教学方式加以扩充。

(1)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为例,它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立体化、直观性等优势,且可以尽可能地突破空间界限,实现多种经济知识的衔接,并在处理与展示各种图表以及数据时更为清晰、精准。因此,教师可以重点将多媒体引入实践教学,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与教育的深度,或者鼓励学生自主编写多媒体教学的程序,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

(2)从案例教学方面来讲,经济学专业中知识的运用与实践活动之间更为接近,很多抽象的数据与图表均需要在具体案例中展现并加以验证,教师应通过构筑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关心,且与市场需求与职业需求紧密衔接的案例,来进行知识讲解,并在讲解中组织学生展开自有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更为深入的理解。

2.重点构筑第二课堂

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不仅体现为校内教学更加注重实践,还体现为在教学中通过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与经济性较强的企业联手打造学生实习课堂,引导学生自主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总体来讲,就是为培养人才构建第二课堂,以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使用学分制,要求学生定期参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活动,以帮助他们更近距离地与职业相接触,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了解自身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缺陷。或者,还可以引导学生以社会热点问题作为论点,允许他们去自主调研,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了解经济学知识的重要性,并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经济学专业教育人员在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构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心的实践教育体系,以引导学生充分地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他们实现对于理论与技能的双重把握,是保证他们更为顺利地走向职业,并在职业中获得长远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因此,在新时期,强化推动应用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杨晶.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就业为导向[J].现代商贸工业,2011(19).

[2]马莉.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7).

篇7

作为一名经济学教师,笔者深知经济学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生活与发展,脱离实际生活的经济理论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把经济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具体性、现实性、生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结合深奥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寻找到相对应并通俗易懂的实例,着实是要花一番工夫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笔者逐步掌握了比较适合高职学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1 生动形象教学方法

不管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习惯直接关系到知识是否过手,各种操作技能是否得以强化,教学效果是否良好。对于我们职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中考的失败,大多都是缺乏自信的人,更多的是对于学习没有目标,因此他们对学习的态度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毫无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一般又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如果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只能让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课堂缺乏活力。因此,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是利用黑板、粉笔、教案等进行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克服教学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在每次备课时,预先收集大量的图片资料、数据资料以及有关的经济事件材料,制作成生动形象的PPT,将繁杂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幻灯演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案例教学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因此,在每一章的教学中,我都会设法寻找一些结合教学内容的真实事件来进行分析解释,将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堂上笔者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每次当我讲得很详细的时候,优生早就听懂了,而那些后进生还未懂,甚至还有一些因为听不懂而不想听。既然这些学生不能适应我,笔者得想办法适应这些学生;既然多讲也是浪费时间,就让学生多练,不会做的同学自然会问成绩好的同学。从这时起,在课堂上开始采用让学生先学,然后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教互学―当堂反馈。

2 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

经济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分析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能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分析问题,并提出合理而可行的决策建议。因此,对于以强调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学校来讲,经济学教学更应重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而且要更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研究、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经济学教育就是教学生怎样“生活”的学科,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讲到消费者剩余、效用最大化等内容的时候。针对大部分学生对拍卖现场的浓厚兴趣,我们开展了现场拍卖活动,在实际的模拟中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运用,教会学生怎样用经济学的头脑来分析问题,使他们养成经济学思维方式。

3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就是说,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更重要的是形成思路,也就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经济学理念的培养和塑造,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各种问题。例如,在经济学开篇时基本概念讲解的基础上同时可以补充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有关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内容,如果仅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这往往会比较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联系实际,在分析的角度上更多的倾向生活化,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事实,让他们感到经济学就在身边。结合现实案例,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认识、了解经济学。在讲授供求理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经历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概念的时候,让学生计算和分析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而明确。除了多补充案例外,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使用提问式教学,在讲述经济原理之前,先提出与之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同时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反馈,让笔者知道自己教学方法能适应学生,让学生乐学、会学。笔者也不断地鼓励她们、表扬她们,让她们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职业教育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职业中学的学生喜欢动而不喜欢听。利用该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课堂上经常有讨论、探究活动,因此课堂纪律要把握好一个“度”;其次要多通过实验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创新能力。

篇8

(一)专业基础课我们所说的《经济学》其实就是传统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在高职院校多以《经济学》命名,其内容体系和《西方经济学》没有什么区别。西方经济学阐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总结归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重要理论、概念、政策主张和分析方法,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鉴于这样的内容体系,《经济学》基本上是所有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必修课程,是学习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基础。

(二)理论体系成熟西方经济学历经了两百多年的发展,理论派系很多,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和成熟。高职所学的《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其基本假定为市场失灵、政府有效。

(三)抽象难懂由于经济学的内容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这些理论都是以假定某些条件成立为基础,然后根据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经济学模型。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多为数学模型和图表,如供求函数、消费者均衡、最佳生产区域、LM-IS模型等。无论是假设条件还是经济学模型,都比较抽象。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数学思维和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学生普遍感觉《经济学》难懂难学,在补考中,《经济学》补考人数所占比例最高,是一门让学生叫苦害怕的课程。

二、《经济学》课程的几点错误认识

(一)是一门纯理论课程由于《经济学》理论性很强,理论体系成熟,因此几乎是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把《经济学》当作一门纯理论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领会与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为学习其他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它的确是讲解西方经济理论,是基础理论课。但是这样的教学目标与职院现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背离。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教师在上课时只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忽略了学生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难以进行课程改革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后,高职院校做出了积极响应,进行了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重新界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着重培养技能性人才,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调整。而对于理论体系严密的《经济学》课程,被认为主要培养学生经济思维能力,不可能采取项目教学模式,因此也难以进行课程改革。

(三)课程地位削弱高职院校的改革中,各校积极推动专业建设,纷纷创建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骨干专业、优势专业等。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所培养的能力目标很难在职业岗位上直接凸现出来,其地位和作用很容易被忽略,所以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环节,就被压缩或裁减。在2006年高职教学改革前,我校《经济学》的课程是72学时,改革后,已缩减为45学时,减少了三分之一多。这反映了《经济学》地位在削弱。也因为这门课程不能为专业建设提供成果支撑,无论是职院还是任课教师都没有高度重视。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引进杜威生活教育观的可行性

篇9

一、 从政治试题看考核思想和方向

从今年广东省的政治试题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与时俱进的特色。试题的主旨思想仍是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具体表现在:

1 考查近期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引导考生将知识重组、整合,构成有机的社会科学知识。这类题型主要在选择题中。

2 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长效热点)的考查,这可以从对经济理论的考查中获知,试题选取我们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作为命题背景或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时政热点知识和所学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运用的综合能力。这种题型主要在非选择题中。

3 试题以能力立意,考察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命题多选取生变得经济生活实例,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实际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 相比往年高考,今年政治试题新变化

1 试题中出现新教材中的观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今年政治试题经济部分注重了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主观题中:41题,材料一考查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材料二考查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材料三综合材料一、二考查我国今年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和政策,实现了政治学科内的综合,也实现了热点问题经济化分析解决的综合考查。

2 高考试题贴近新课程

今年的试题涉及不少新教材的内容和课程,如35题(1)、(2)问,考查国际分工合作中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等问题,还涉及经济学家的思想理论和分析,以及效率和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知识。

3 试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注重主干知识联系重点时政

广东省高考题选择题基本上我们看到34道选择题覆盖了34个重点和热点。其中:时政热点7道题:包括单项选择前7题,第8、9、10、11题是经济常识题,12-26题则依次为政治和哲学常识题。35、28题通过国际贸易中的分工与合作,考查我们经济(全球化)常识和政治(国际关系)常识。紧扣热点,27题开始,通过市场的无形调节,考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知识。31题,从“超级女声”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看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和经济对文化的反作用力,这就属于一个关于文化的热点问题,从传媒界到经济学界的热点,从现象到本质的升级,需要学生在平时多积累,对电视选秀活动要深入剖析,上升到文化产业的高度,进而发掘其经济潜力和规律。

三、 学生在答题中应如何把握复习要点

1 学生在答题中的失误

(1) 失误一:知识准备不足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答题时只能就是论事,就题目所给的材料“论”材料,缺少理论分析,缺少知识理解。如第41题(3),以“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角度为扩大内需提出你的建议”,此题的得分率也只在40%左右。失误在于,或者之论述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或者片面的列举一些扩大内需的事例,毫无针对性。凡此种种答案,都说明考生对经济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 失误二:理论不会联系实际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都是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剖析,并联系实际,找出解决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缺少对实际生活的理解,理论既学不好,也没有价值。很多考生答题失误,关键还在于对理论不理解,即平时学习时就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只会背概念、记忆原理是不够的),平时对理论的内涵就没有深刻理解,只当作“口号”来记忆,答题时空话连篇就是必然的了。

2 从答题失误中总结高考政治备战的能力和素质: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试前准备,这是至关重要的,每一场考试都应该做到这点,要从经济学基础常识扩展到边缘知识,熟练运用哲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政治学的深度去剖析生活中经济现象的本质;对发散性思维问题,仔细揣摩题干内容,大胆想象,更重要的是答题的技巧和条理,条理清楚,有利于考生在阅卷时得到加分,也有助考生当场发挥系统化、条理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作答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用于指导实践,就是空的理论,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联系实际,才能体现考题的必要性。

四、 教师在政治教学上应采取新措施

从教学看,仍然需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训练思维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篇10

上个月,新京报推出“2008年最值得推荐的20本好书”,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所著《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获“2008年度最值得推荐的商业书”之一,新京报专访了他。

谈写作 在生活中发现经济学

新京报:我看《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一书,觉得你在努力把很艰深的经济学理论用很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本书也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对于化繁琐为简单通俗,你有什么心得?

陈志武:经济学其实非常接近生活,离开生活可能就没有这些学科了。这些学科发展得越来越深、越专,可基本的道理还是一样。当初,我放弃计算机工程,就是因为我更对跟人、社会有关的问题感兴趣。这些年我写的很多东西,都跟小时候学到、从小听到的“真理”和价值观有关,只是过去20年左右的观察和学习告诉我,以前我们接受为“真理”的许多东西是错误的,经不起严密逻辑和生活实践的检验。所以,过去这些年,我喜欢从生活中的感受作为起点,围绕一些核心但很容易误导人的观念出发,来谈经济学的道理,写出的东西就通俗易懂些。

新京报:本书其实是你的一个专栏文字的结集,你觉得这些专栏化的经济学写作有什么特点?

陈志武:主要是侧重基本观念。比如,到底为什么国富国穷?原来我们可能总把富裕、贫困跟资源禀赋连在一起,像靠山吃山、靠矿吃矿等等,还有就是总以为产权制度只对收益有影响、对社会法治等等没有影响,其实,稍微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发现不是这样。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这些我们熟悉的地区和国家都没有资源,也没有多少土地,像新加坡的一些地还是填出来的,可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富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必然会爱惜,属于公家的没有人会心疼,公有的结果是,中国的土地和环境破坏起来,太容易了,障碍太少了。这是一些常识性的,拿自己将心比心就能发现中间的道理,所以,一讲谁都能明白。

新京报:记得你曾经说过这本书其实更适合愿意思考的一代人去阅读?

陈志武:正因为是围绕一些基本的但又是非常核心的观念,所以,是经济学的普及文集。多数的中学、大学毕业生,以前只是在上政治经济学时接触过经济学,但是,那些课程要我看是一面之词,而且不是教人如何思考的课程。由于那些课程影响面太广、太深,所以,我们需要一些接近生活的经济学书籍重新引导人们去思考。

谈经济学 关注长久性知识

新京报:读完《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和《非理性亢奋》后,发现和一些看似实用的商业书不同,里面没有告诉大家股票会不会飘红,楼市会不会跌,在你眼中,是不是讨论制度设计,要比直接告诉人们如何理财投资更为重要,或者更能启发读者?

陈志武:当然,我也有写如何致富、创业的文章。但作为经济学的专业学者,我们的著作一般的定位还是侧重长久性知识。我们经常用来判断自己研究与写作的标准是:我写的东西过10年、20年后是否还有价值?那时候是否还有人想读、能学到东西?

比如说,去谈论今天股市会涨、还是会跌,今天的这一政策到底该这样,还是那样?这些文章肯定是新闻性的,时效性很短,虽然我也有时被问到、谈到这些问题,对一些时事发表看法,但不是我们的主要关注点,这些是华尔街经济师、评论员做的事,我们的社会分工主要还是在于一般性知识的发现与传播。所以,我自己更关心的也是一般性知识和规律,世界变化太快,今天有这样的事,明天可能就不一样了,更重要的还是告诉人们如何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样,不管今天和明天的具体问题是如何的不同,他们学到的知识都能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就像前几年有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问题,等过一年所有股权都能流通了,这个问题就没有了;去年上半年有通胀问题、现在是通缩问题,我们研究的任务可能没法这么快地转变,否则,研究就做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