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3 17:5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临床病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临床病例分析

篇1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CholestasisofPregnancy,ICP),又称特发性妊娠黄疸,易引起早产、胎儿窘迫、胎死宫内和产后出血等不良结局。是近几年来导致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之一,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故加强ICP病员的临床护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产科护理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之一。本文现将本院自1988年初至1999年10月期间收治的ICP患者53例的临床分析和护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1988年1月至1999年10月收治的ICP患者53例,平均年龄27岁;分娩孕周平均37+3W,初产妇47例,占88.68%左右;经产妇6例,占11.32%;主诉孕期出现皮肤搔痒并实验室检查符合诊断者46例,占86.79%;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符合ICP诊断者7例,占13.21%;53例患者孕期二对半均(-)。其中阴道分娩3例(包括产钳助娩1例),占5.66%;剖宫产分娩50例,占94.34%;自然早产6例,早产率11.32%;干预早产(因胎儿宫内窘迫)9例,占16.98%;产后出血1例(该患者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占1.89%。

1.2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见表1和表2)表1妊娠期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检测项目检测例数(例)异常例数

表2产后十天内的主要实验室检查及结果

分析IC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由于ICP患者肝小叶中央区毛细血管内胆汁淤积引起发病,病因尚在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关。由于血清胆汁酸孕期均有明显升高,故使肝脏损害,使肝酶指标升高,如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以及其他相应指标变化;但是产后从所查病例中反应,血清胆汁酸、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并趋向正常范围。

1.3ICP患者的妊娠结局分析

1.3.1ICP患者分娩时羊水污染情况资料(见表3)

53例病例共58名新生儿(5例为双胎),死胎1例(由外院转入我院),活产新生儿57名,平均体重2759克。

表357名新生儿羊水污染情况分析

分析上表主要由于胎盘组织也有胆汁沉积,引起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胎儿缺氧。

1.3.2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见表4)

表453例ICP患者分娩时新生儿(57名)Apgar评分资料

1.4方法

回顾性资料分析

2、临床护理

ICP患者为高危妊娠妇女,为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整体化、动态化、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和极积有效地配合医师治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本职工作。

2.1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行动上的支持帮助

2.1.1焦虑

焦虑是ICP患者首先出现的心理问题,因大多数ICP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皮肤搔痒(本文皮肤搔痒者达86.79%),皮肤搔痒率明显高于Lunzer报道的48%[4]。皮肤搔痒一般出现在孕中晚期,经常性的搔痒干扰孕妇的睡眠,使之产生焦虑(5)。可以采用边作好解释工作,告之孕妇此症状一般于产后一周内消失,边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配合物理疗法减轻症状,逐渐消除孕妇的焦虑心理。

2.1.2自责、自悲

从表1反应,由于ICP患者在妊娠期实验室检查报告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诸多孕妇会自责自己饮食不当心,并且会担心是否患肝炎。同时,担心是否会传染给下一代、是否会传染给亲友等等,有些会产生自悲心理。此时需要护士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告知该病乃妊娠肝损,而并无传染性,消除不必要自责和自悲,同时告之产后该病自然会缓解(通过表1和表2可以反应),增强患者的自信心。

2.1.3紧张、担忧

由于文献报道ICP早产的发生率可高达30-60%(1),(本文自然早产率11.32%),产时出现羊水混浊发生率为25%-43.9%(2)、(3)。(本文达50.88%),孕妇极易由于担心胎儿的质量而产生紧张担忧的心理。护士应针对性向孕妇和其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妊娠,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帮助孕妇降低情绪的紧张度和减轻担忧心理。

2.2妊娠期的护理特点

2.2.1及时、准确地落实激素治疗

本院对于ICP药物治疗,除给予保肝治疗外,对于病情较重者给予强的松降低血雌激素和胆酸水平,以便尽快消除搔痒症状,改善肝功能(6),孕周较小时及时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以促胎肺成熟;对于需羊膜腔注射地塞米松者,应及早进行解释,以及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2.2.2积极主动的母胎监护

由于ICP会造成早产,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等诸多的不良结局,所以目前认为加强产前监护,适时终止妊娠仍是改善ICP围产儿预后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护士应主动指导和了解孕妇的胎动情况,正确留取血尿标本,了解雌三醇浓度,掌握胎盘变化情况。并及时协助孕妇完成胎儿监护,B超和生物物理五项指标等监测,及时了解胎儿、胎盘情况。同时特别注意患者胆酸浓度变化,一旦异常升高变化,及时迅速的配合医师终止妊娠,防止胎死宫内。

2.3分娩期的护理特点

2.3.1ICP患者行剖宫产术时,可根据患者的孕周和胎儿具体情况,新生儿接生者提前进入手术室进行新生儿抢救准备工作,本文由于抢救及时无一例发生新生儿死亡。

2.3.2对于准备阴道分娩的ICP患者应加强动态观察,和持续的母儿监测,一则观察产程进展、破膜情况和羊水颜色变化;二则加强胎心变化监测,防止发生胎儿窘迫,以便及时处理。

2.4产褥期的护理特点

2.4.1防止产后出血

由于文献报道产后出血率高达12.6%(3)、(7),所以及时有效地使用催产素,术前预防性的维生素K110-20mg/d,这样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并防止产后出血。由于本院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故产后出血率仅1.89%,且该患者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

2.4.2回乳护理

根据具体情况,对于产后需回乳者,应采用大剂量维生素B6口服或麦芽煎茶饮,配合皮硝外敷乳房1次/日,或根据具体情况增加外敷次数,但禁用苯甲酸雌二醇等雌激素类针剂注射回乳,因应用大剂量的雌激素可造成并加重可逆性胆汁淤积。

2.4.3新生儿的护理特点

从表3和表4反映出ICP孕母出生的新生儿特点是早产儿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宫内窘迫率高,故需根据新生儿出生时Apgar评分、羊水混浊程度和胎龄评分等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新生儿窒息者的护理、羊水混浊者Ⅰ°~Ⅲ°的不同护理、早产儿的护理,及时有效的抢救复苏(ABCDE复苏等);持续密切的观察生命体征、反射、肌张力、肤色、大小便、哭声等;必要时作心电图、心电监护和无创氧饱和度测定等;低流量适时的氧气吸入(氧气浓度20%-40%);缓慢有效的补液输入(维持3-5ml/h输液泵维持);循序渐进的喂养护理;恰当舒适的保暖工作等等,所有这些及时到位的护理,明显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本文除带入一例死胎外,无新生儿死亡。

篇2

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0月我院进行治疗观察的6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分析并辅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只做常规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者的SCL-90评分及各项生理指标明显具有优越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

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可以促使患者心情愉悦,利于身心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26-02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糖尿病属于慢性终身代谢性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疾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很多其他病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而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本文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0月来本院进行治疗观察的30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心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并与同期30例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取得满意结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观察的6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7~76岁,平均(42±10.5)岁,病程1~20年,平均(5±7.3)年。文化程度:初中文化22例,高中文化28例,大学文化7例,大学以上文化3例。合并症:高血压22例,冠心病6例,肾病2例,其他3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分析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副反应,而治疗组各临床指标及心理状态评(SCL-9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运动、饮食及用药指导等。饮食指导:饮食治疗应个体化,总热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碳水化合物应占55%~65%,蛋白质15%,食盐15mmol/L者或不稳定者,不宜运动,尤其老年患者更要严格掌握指征。用药指导:控制空腹血糖升高首选优降糖或达美康,控制餐后高血糖宜选用格列吡嗪。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予以瑞格列奈(诺和龙)及那格列奈(唐力),肥胖患者或血糖控制不理想的非肥胖患者加用二甲双胍,餐后血糖高的予以拜糖平,血糖仍不理想的予以胰岛素治疗。

3.1进行糖尿病知识宣传。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患了糖尿病就与死神相伴,以至于他们整日焦虑、恐惧,心理压力很大,这都是由于他们对糖尿病的不了解而造成的。对此我们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的知识宣传,如将糖尿病的病理、发生机制、注意事项及负面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告知患者。这样,他们在充分了解糖尿病的基础上也就不会盲目的产生负面消极情绪。

3.2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对饮食的禁忌比较多,很多患者难以忍受,思想上觉得自己生活了无生趣,再加上糖尿病并发症较多,使得患者容易产生忧愁、惶恐情绪,对此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其切身感受;也可将患者聚集一块参加活动,使其认识到生活的美好,让其家人多与患者进行交流,一起活动,让患者感受的亲人的关心,从而消除不良心理。总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特殊的病情,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需要心理护理进行干预,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心理护理,其临床各项指标及心理状态评分均达到满意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钟慧红,宋小苑,刘珠,张惠珍.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

篇3

关键词: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59-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肺部的阻塞性疾病中最为常见。最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晚期慢性支气管哮喘[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合理、全面、有效的护理延缓病性进展,提高治疗效果。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3],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57~80岁,平均69岁。均有吸烟史,入院时均有急性呼吸道感染。

1.2方法:明确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严重喘息者可予较大剂量雾化吸入以缓解症状;低氧血症者给予氧疗。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的抗生素积极治疗。短期按需使用可暂时缓解症状,长期规律用药可减轻症状。

2护理措施

2.1一般起居护理

2.1.1休息与:取舒适,发热、咳喘时卧床休息,晚期宜取前倾位。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18℃~20℃)和湿度(55%~60%),每天开窗通风1次,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空气对流,以免病人受凉。冬季以及天气变化时注意防寒保暖,适时添加衣被。周围环境去除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味,防止刺激呼吸道。视病情适当活动,以不感到疲劳和不加重症状为宜。

2.1.2饮食护理:营养状态是决定COPD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因素。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和呼吸困难使能量消耗增加,很多COPD患者合并有营养不良,会加重原有的肺疾病。一般患者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重症食欲欠佳者可予半流质饮食。

2.2病情观察: 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包括痰液的色、质、量、气味、性状等,以及咳痰是否顺畅。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SpO2、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情况。观察患者神志、口唇及甲床发绀情况、尿量的变化和胸廓起伏程度,以了解缺氧症状有无改善。如有上呼吸机者,应观察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是否协调。检察呼吸机运转是否正常,鼻面罩及管道是否漏气,管道有无扭曲、进水、脱落,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2]。意识是判断患者是否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重要指征。

2.3氧疗护理:长期家庭氧疗可以提高动脉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延缓疾病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家庭氧疗能稳定肺动脉高压的发展,从而延缓肺心病的发展。氧疗可以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改善精神状态。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时间10~15h/d,使患者在静息状态下,PaO2≥60mmHg和(或)使SaO2升至90%。监测氧疗效果,氧疗有效指征为: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紫绀减轻,心率降低,活动能力提高等。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家庭氧疗的依从性。

2.4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和祛痰药,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盐酸氨溴索不良反应较轻。溴己新偶见恶心、转氨酶增高,胃溃疡者慎用。孕妇及甲亢病人慎用沙丁胺醇。少数病人吸入异丙托溴铵后有口苦或口干、鼻干等症。

2.5心理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和对诊断及治疗的理解情况,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力量,是否存在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心理反应以及程度。COPD是一种慢性病且老年患者居多,容易反复发作,可引起肺内、外的不良反应,经济负担也重,易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开导[3]。

2.6呼吸功能锻炼: 缩唇呼吸法,病人经鼻吸气,然后再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与呼气时间之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以能使距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位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而不致熄灭为宜。膈式或腹式呼吸法是病人取立位、平卧位或半卧位,两手分别放于胸部和腹部,全身肌肉放松,用鼻吸气,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用口呼出,腹肌收缩,胸廓保持最小活动度,缓呼深吸。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每日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腹式呼吸需要增加能量消耗,因此应指导病人在疾病恢复期如出院前才进行训练。

3讨论

密切观察咳、痰、喘症状及加重情况,尤其注意痰液的性状、黏稠度和量。特别要关注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的能力。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密切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有无改变,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加重,缺氧、发绀,伴随烦躁不安、神志恍惚,提示痰堵窒息危险发生,积极配合抢救护理。体温观察。重视体温变化、高热的热型及发热时有无寒战等伴随症状。重视自发性气胸发生。突然发生的胸痛、呼吸困难和刺激性干咳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胸腔闭式引流准备。注意老年患者出入液量平衡。

参考文献

[1]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篇4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54-02

脑血管疾病在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中最为常见[1],尤其是脑梗塞症状。近些年来,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症状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发病时间长、病情易于复发及损伤率高等缺点,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健康安全。为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脑梗塞并发症的发生率。该院就2009年2月―2012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糖尿病脑梗塞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糖尿病脑梗塞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均在4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岁。经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通过各项常规检查后,明确全部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指标。并且,在这80例患者中,有65例是在入院前已有糖尿病的病史,其余15例是在入院后经过诊断证实为糖尿病。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失语症状10例,智能损伤25例,头昏18例,不同程度的肌力症状27例。治疗时间为9~55 d。

1.2 护理措施

1.2.1 膳食指导 合理的饮食指导,是治疗糖尿病、降低血糖的基础。我们应依据患者的身体重量计算每天的总热量,按照糖尿病的食谱严格确定患者的进餐时间与食量。并且,叮嘱病患多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及低脂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多饮水,以确保大便的畅通。另外,对于难以吞咽的病患,应叮嘱家长在帮助患者进餐时,切不可急于求成,应速度轻缓,严重者可采用鼻饲进食。

1.2.1 心理疏导 通常合并脑梗塞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多为老年群体,他们在肢体行动与语言表达方面均会有所障碍,又因对该类疾病的缺乏了解,难免会产生忧心焦躁、疑惑及悲观失望的消极心理。作为一名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与此同时,还应向病患讲解有关疾病的成因、发展及防治等知识,讲解相关药物的副作用与注意细节等。另外,在与患者沟通时,应注意态度温和,安抚好患者的不良情绪,并帮助患者增强自信息,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3 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 失语症是因大脑损伤所致的语言能力受损或者丧失[2],通常具有无法理解语言的含义及表达困难等表现。因此,对于失语症的患者,应及时向其与其家长解释有关失语症的成因,耐心倾听言语不清或者患有失语症患者的诉说,并从中给予相应指导。必要时,可准备笔纸工具,鼓励患者由简单的字词开始练习发音,或者给病患示范卷舌发音的口型等,逐渐强化患者的口语训练,帮助患者的语言功能尽早恢复正常。

1.2.4 感染与用药护理 首先,为预防患肢或皮肤的感染,应加强病患的护理工作。对行动不方便的患者,应帮助其翻身,定时更换,以及勤于更换床单,确保床单以及患者皮肤的干燥清洁,防止疖肿或褥疮的现象出现。另外,协助女性患者清洗外阴,保持外阴的清洁,预防外阴发生感染。其次,我们还应熟悉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口服药物种类、药品名称、剂量、不良作用等。当陪同患者外出时,除随身随身携带患者所需的降糖药物外,还需要带上葡萄糖、水果糖等以免患者出现头昏或乏力、手抖、出虚汗等低血糖反应时得以及时救治,避免低血糖性的休克现象发生。

1.2.5 肢体锻炼 关于下肢行动不便的病患,在安抚其情绪稳定之后,应尽早协助其下地活动。首先,促使患者在家长或护理人员的搀扶下平稳站立,如果感觉没有疲劳感后,便可开始步行锻炼。使患者先迈开患侧,让健侧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若患肢无法移动时,可让护理人员协助前移。鼓励患者坚持锻炼3次/d,分别在餐后的1 h进行,锻炼时间为30 min。另外,应结合病患的身体状况及病情程度,适量开展运动,确保其安全,防止低血糖的情况出现。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适当进行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慢走、打太极拳等。至于上肢活动不灵的病患,可指导其进行举手扩胸、握物的锻炼,以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若条件允许,可帮助患者按摩患肢,防止关节脱位或者肌肉萎缩的情况出现。

1.3 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表示,以P

1.4 评价指标

首先,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展开问卷调查,选取患者的心理活动、生活及社会需要等作为调查内容,从生理及心理上了解患者主要存有的心理障碍。其次,在患者出院之前,让主治医生填写一份调查报告,用来了解患者在治疗期间的配合程度。针对患者在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划分为4个级别,Ⅰ级为主动配合;Ⅱ级为基本配合;Ⅲ级为勉强配合;Ⅳ级为不配合。

2 结果

经过一些列的有效护理方法干预后,80例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的症状有所减轻。特别是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后,患者的心理障碍表现发生程度不一的改变。其中Ⅰ级患者40例,Ⅱ级患者25例,Ⅲ级患者13例,Ⅳ级患者2例。另外,给予所有患者精心的护理干预后,其的心理障碍相对干预前明显改善(P

3 讨论

对于糖尿病脑梗塞病患而言,由于其的年龄较大,通常会伴有一定的视听能力或者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同时出现语言障碍、思维变化的问题[4-5]。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在理解疾病的防治及护理方面比较困难,易于引发疾病。而当患者住院后,往往会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既担心自身的病情,又害怕拖累家人,害怕出现意外等。加上部分患者的年龄较大,各脏器功能衰退严重,老年丧偶或独自居住等,缺少亲人的关心爱护,难免会产生焦心忧虑、孤独寂寞的心理。又因病情的反复发作,疗效不佳等,致使患者感到心灰意冷,出现自卑的心理。因这些原因的存在,促使患者拒绝治疗,甚至存有自杀的念头。对此,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首先,随时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控制降糖药物的使用量,防止患者因血糖过低而发生休克事件。与此同时,也应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篇5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一组起病急骤的脑部血管循环障碍的疾病,它可以是脑血管突然血栓形成,脑栓塞致缺血性脑梗塞,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脑溢血,常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偏瘫,失语,精神症状,眩晕,共济失调,呛咳,严重者昏迷及死亡,临床上又称脑血管意外,卒中或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因此了解其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及急救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从而才能减轻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现就收集的58例急性脑血管病变资料进行分析及急救护理经验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我院头颅CT检查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58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1.42:1,其中40岁以下3例(5.2%),40~49岁9例(15.5%),50~59岁12例(20.7%),60-69岁22例(38%),70岁以上12例(20.7%)。

1,2疾病分类其中出血性病变21例,占36.2%;缺血性病变29例,占50%;混合性卒中1例,占1.7%;SAH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占3.4%;高血压脑病2例,占3.4%;其它3例,占5.1%。

1,3危险因素分类高血压病35例,占60.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占8.6%;血脂增高15例,占25.9%;糖尿病3例,占5.1%;长期吸烟史有38例,占65.5%;长期饮酒史16例,占27.6%;有家族史2例,占3.4%。

1,4发病情况出血性脑血管病变组以情绪激动、劳累等活动情况下发病多,共有19例,占90.5%,静态下发病为少,共2例,占9.5%;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变以平静态下发病为多,共26例,占89.7%,动态下发病3例,占10.3%。

2临床表现

头痛17例,伴恶心、呕吐15例,眩晕8例,失语5例,神志不清7例,尿失禁5例。体征复杂多样。起病时血压升高34例,降低1例,同向性偏盲及眼球水平性震颤各1例,交叉性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各3例,脑膜刺激症阳性7例。CT所见:全部病人58例发病后2小时~5天内(平均2.15天)进行脑CT扫描,均发现有梗塞(腔隙性)多见,脑出血新鲜出血灶,其中23例表现为小动脉阻塞,直径0.3~0.5cm,以出血为主,多以单发为主。出血部位:脑叶,底节区,壳核,侧宫体旁内囊后肢,尾状核,脑干,小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3结果

本组58例,平均住院40天,无一例褥疮和护理不当发生意外。2例因脑出血并发脑疝抢救无效死亡,8例临床痊愈,34例能独立行走,14例能借助手仗行走,生活基本能自理。

4急救护理

4,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意识障碍程度、体温、脉搏、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

①意识障碍分为意识模糊、嗜睡、昏睡及昏迷,昏迷又分为浅昏迷和深度昏迷。意识状态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尤其动态观察更为重要。随着病情的稳定意识逐渐恢复,而病情恶化时首先反映的是意识障碍。

②体温增高:常见为中枢性高热、脑出血时,脑水肿、高颅压刺激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所致,可高达40℃以上无感染体征、无寒战,为病危的标志。可给予30%~50%的酒精擦浴,物理降温,4℃冰盐水灌肠等或使用颅脑降温仪等措施,使体温控制在38℃以下,体温每下降1℃脑组织耗氧量和血流量平均降低6.7%。吸收热:脑出血后血快吸收所致,一般为低中度发热,无须特殊处理。感染性发热:常为感染性并发症(脑炎、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引起,应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并配合物理降温措施。

③血压升高:表明颅内压增高,脑水肿严重,并易再度出血,应适当给予降压药,但不应降得过低,否则可脑缺氧,通常维持在170~160mmHg/100~89mmHg。

④呼吸改变:急性脑血管病尤其脑出血使丘脑下部及脑干受损或脑疝时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为病情危重的标志,表现为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失调性呼吸、抽泣样双吸气等。护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吸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⑤脉搏观察:脉搏慢而有力是高颅压的表现,快,而弱是循环衰竭的表现或有特殊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做相应处理。

⑥神经系统:观察有无偏瘫,颈强直及瞳孔变化等。正常时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室光下直径为3~4mm,脑桥出血时,瞳孔呈针尖大(1mm);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形成的表现,也是病情危重的标志。一旦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脱水准备。

4,2护理措施与方法嘱病人绝对卧床,平卧位,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翻身采用低幅度,操作轻柔,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以免肢体肌关节挛缩,以利功能恢复。呼吸道护理:病人肩下垫高,使颈部伸展,防止舌根后坠,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准备好吸痰器,吸氧用具等。注意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鼻饲富有营养的流质,每次250ml为宜,每日6~8次,注意鼻饲护理。口腔护理:去除假牙,每日清洁牙齿两次;防止因吞咽反射差,分泌物聚积引起感染;粘膜破溃处可涂溃疡膏;口唇干裂有痂皮者涂石蜡油;张口吸者致呼吸道感染,应将消毒纱布沾湿温水盖在口鼻上。眼睛护理:眼角有分泌物时应用热毛巾或1~2%温硼酸液泡的脱脂棉擦净。眼闭合不全者应每日用胜利盐水洗眼一次,并涂抗生素眼膏,再用消毒凡士林纱条覆盖加以保护。泌尿系护理:长期尿失禁者酌情留置导尿管。定期开放和更换,清醒后及时拔除,诱导自主排尿,应保持会清洁,干燥,防止尿路感染和褥疮发生。抽搐的护理:避免坠床,不可强力按压肢体,以免骨折。

5讨论

篇6

【关键词】冠心病;整体护理;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69-02

冠心病属于常见身心病,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冠心病不易根除,需要长期治疗,因此护理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较多临床研究表明,整体护理在多种疾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1]。为了探讨冠心病治疗中整体护理的效果,我院对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4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组患者选自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44例,全部病例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在62-78岁,中位年龄(68.4±3.7)岁,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症10例。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62-79岁,平均为(69.2±2.1)岁,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症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1.2.2 研究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心理护理:冠心病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年患者在忍受身体不适的同时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存在消极、悲观思想,护士从患者入院开始要经常与患者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准确把握,给予患者较多的鼓励,做好倾听者,以积极的心态感染患者,增强患者的信心[2];(2)病情监护:老年患者基础疾病较多,不良因素会导致患者病情快速发生变化,在患者住院过程中护士要注意对患者病情的监视,尤其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要加密测量患者血压、脉搏、心率以及呼吸频率等,在服药之后要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对于异常情况给予针对性处理;(3)用药护理:服药治疗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老年患者记忆力下降,视力模糊,因此护士要监督患者用药,保证患者能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减少服药错误;(4)饮食护理:冠心病的成因以及后期病情的发展均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在住院期间护士要做好饮食护理,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入院后护士首先要调查患者以往的饮食习惯,之后根据患者病情改进饮食计划,使患者日常少食多盐、多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防止饮食过饱,吸烟喝酒不良嗜好的患者要戒除[3];(5)环境护理:病房要定期清洁消毒,可适当挂一些温馨的图片或者摆放绿色植物,病房布局要合理,严格限制陪房人员数量,保持病房安静;(6)健康指导:要求患者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参加户外运动,运动要适量,出院后室内要经常通风,家属和患者要掌握冠心病的急救措施,如患者出现不适要及时入院复诊[4]。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知识、护理技能、护理态度、护理记录四个方面,护理满意度有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四级,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6.0,计量数据表达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数据表达采用百分比,两组之间用t和卡方检验,若存在p

2结果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均要比对照组高,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6%,对比p

3讨论

对于我国老年人而言,冠心病是影响其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持续上升。面对这种情况临床中不仅要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要研究理想的护理模式。整体护理是适应当前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的护理模式,在该种护理中不仅实现的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重点是患者病情为中心,多方面给予指导措施,避免不利因素的出现,进而提高护理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了整体护理模式,加强了对患者病情的监护,进行了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同时注重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进行健康指导,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6.0%,护理质量评分达到了(98.7±1.2)分,住院时间(8.7±3.4)d,并发症发生率为6.0%,各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说明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整体护理能实现较好的护理效果。但是在个别病例中,实施整体护理,并未获得较好的效果,主要原因与护士的护理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整体护理实施之前要加强护士专业知识的培训。

参考文献:

[1] 叶桂萍.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心脏介入治疗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8):41-42.

[2] 邓永莲,陈宗宁.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5):170-171.

[3] 王淑梅.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整体护理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2,31(29):162-163.

篇7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76-01

糖尿病肾病是由于糖尿病所导致的肾损害,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除糖尿病涉及多个系统的全身性病变外,还有高血压、高血脂、水肿、蛋白尿、肾功能减退,以至肾衰竭,其预后多数不良[1]。选取临床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临床护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3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41~83岁,平均63岁;病程15 d~10年,平均5年。尿蛋白+~+++,尿糖+~+++,餐后血糖15.80~20.45 mmol/L,血钾2.2~5.3mmol/L,合并尿酮症酸中毒1例,视网膜病变3例,末梢神经病变5例。

1.2方法: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应力求长期血糖控制达标。其次,对糖尿病肾病应采取三级防治措施。高血压患者要严格限盐、血压控制达标。低蛋白饮食延缓慢性肾脏病CKD)进展。在CKD的进程中,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既是CKD的并发症,也是促进CKD进展的危险因素。应把饮食干预和药物治疗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且早期及时进行饮食干预对患者至关重要。

2护理

2.1心理护理:长期治疗会给患者带来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焦虑、失望的情绪,护士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患者,讲解在长期的治疗中,患者自身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才能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增强其接受治疗的信心。

2.2饮食护理:合适的饮食有利于减轻肾脏负担,控制高血糖和减轻低血糖。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并制订详细的饮食方案,取得积极配合和落实。蛋白质、脂肪的摄入:在无氮质潴留时可给予高生物效价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饮食1.0g/(kg・d);对于有氮质血症的患者,给予优质蛋白饮食0.6~0.8g/(kg・d),当GFR进一步降低,应进一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并适当配合必需氨基酸治疗。当GFR%5ml/min时,每日摄入优质蛋白饮食0.3g/(kg・d);如患者合并蛋白尿,应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患者开始透析治疗,应进食透析饮食(详见透析章节)。脂肪的摄入应以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为主,如植物油及鱼油,脂肪的摄入约占总热量的30%。低蛋白饮食的患者需注意提供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免引起负氮平衡,但同时又应控制热量的摄入,以维持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有明显水肿、高血压或少尿的患者,应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同时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保持排粪通畅[2]。

2.3皮肤的护理:由于体内蛋白质的丢失,加之小血管病变引起组织营养不良,出现水肿和伤口延迟愈合,应注意卧床休息,抬高下肢,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如有伤口破溃,应高度重视,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严重感染。大多数患者可有皮肤感觉异常,洗浴时水温要

2.4运动和锻炼:适度运动可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肪代谢,增强体质,应根据年龄和病情合理运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伴有高血压者可做一般有规律的轻微运动,如慢跑、行走等。但糖尿病患者存在外周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改变时动作要慢;不在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运动,以免发生低血压。

2.5病情观察 当过多的食入甜食或胰岛素中断治疗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意识模糊、昏迷、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降糖药物输入,及时检测血糖和血生化。

2.6接受正规的治疗,控制血糖和血压:DN的治疗分为预防性治疗和终末期肾脏病时的肾脏替代治疗两部分。

预防性治疗包括:①I级预防:防止正常无蛋白尿向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发展。②Ⅱ级预防:防止微量蛋白尿发展至临床蛋白尿。③Ⅲ级预防:防止临床蛋白尿期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预防性治疗的关键是:糖尿病本身的治疗、高血压的控制及蛋白饮食限制和其他一些治疗。

2.6.1糖尿病本身的治疗:控制血糖、纠正糖代谢紊乱可使早期肾脏高灌注、高滤过、球内高压等降低至正常,肥大的肾脏体积缩小至正常。严格的血糖控制主要采用饮食运动治疗、降糖药物及胰岛素的合理应用。

2.6.2血压控制:血压控制在DN早期能减少尿蛋白,延缓GFR的下降。对于血压控制目标,目前认为应降至130/80mmHg[3]。

2.6.3蛋白饮食控制:高蛋白饮食可使肾小球血流量增加,高灌注、高滤过、球囊内压增高,加重高糖时的肾血流动力学变化。限制蛋白饮食能使球内压下降,减少蛋白尿,改善肾脏结构改变。

3健康指导

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做到按时、准量注射。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空腹血糖

参考文献

[1]罗敏,贾秀娟.糖尿病肾病的抗高血压治疗[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23(4):363367.

篇8

【关键词】 甲亢合并妊娠;临床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91-01

对具有潜在危险因素的孕妇,应当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配合临床合理治疗,可以改善母婴愈合,降低病死率。2003年2月――2012年8月,我院对41例甲亢合并妊娠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妊娠合并甲亢患者41例,年龄24-38(26±8.3)岁、甲亢的诊断依据、及严重程度分级均依廖二元主编的《内分泌学》[2]。的标准,病程3W-14y。初产妇34例、经产妇7例,较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妊娠期间坚持用药41例(均服用PTU)。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由于甲亢患者代谢亢进以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饮食非常重要,必须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等食物,要少吃或不吃海带、海鲜等含碘量的食物,同时增加餐次,可1天分5-6餐。因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升高,甲状腺激素可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增高,以此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1.2.2 心理护理 妊娠合并甲亢的孕妇易出现心理焦虑,主要是担心甲亢对母儿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担心药物治疗是否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治疗依从性和妊娠结局。患者的不良心理常波及到家属,家属的不良心理又会加重患者的情绪,因此解除其心理压力显的尤为重要。向患者详细的提供药物治疗的相关信息,如PTU是目前治疗妊娠合并甲亢的首选药物,且每日用量小于200mg对胎儿是安全的[3]。从而打消顾虑。妊娠期间伴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失眠等早孕反应,出现抑郁、烦躁情绪,担心怀孕失败、恐惧分娩痛苦,忧虑腹内胎儿的健康,随着预产期的临近,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护理人员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真诚语言交流,指导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以减轻痛苦。通过心理治疗,使他们心理症状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目标。根据患者不同经历,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等给与相应的护理,通过解释、鼓励,保护流等形式使患者从恐惧、忧虑、悲观中解脱出来,同时建议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予心理疏导,做好心理支持工作。

1.2.3 用药护理 未控制的甲亢要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安全妊娠及分娩。病情轻者给予适当镇静剂,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抗甲状腺药物。抗甲状腺药物主要有丙硫氧嘧啶,甲流咪唑等,其中丙硫氧嘧啶因其较少通过胎盘,且速度较慢,能在甲状腺内阻断甲状腺激素合成,阻断T4转化成T3。用药期间,嘱患者按时定量服用药物,不可擅自减药或停药,并向患者阐述药物的代谢规律,取得其配合。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安静时脉率、脉压、食欲等症状和游离T4、T3等指标,治疗5-7D后复查白细胞计数,对白细胞计数较低者应用利血生和中药强力升白片治疗。病情减轻或稳定后酌量减量,以维持剂量50-150mg给药,不可突然停药,以免诱发甲状腺危象。

1.2.4 合并症的护理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促进组织和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促使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并加速肠道对糖的吸收,产生餐后高血糖和糖耐量减低,因此建议患者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如果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按糖尿病治疗处理,饮食上指导孕妇少量多餐,1日可分三餐主餐,三顿加餐,总热量的分配可3/18(早餐),1/18(中餐)2/18(下午餐)5/18(晚餐)和2/18(睡前加餐)[4]。鼓励饮食多吃绿色蔬菜和含铁较高的食物如猪肝等。

1.2.5 产时的护理 妊娠合并甲亢并发甲亢危象的产妇有可能出现心衰的现象,因此分娩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胎心、脉搏、呼吸、血压并配备急救药物,进入第二产程后要尽量缩短产程,可指导产妇正确的屏气用力,同时要保护好会阴,以防会阴裂伤,产后完成后立即按摩子宫,并注射缩宫素增加子宫收缩,产后继续检测生命体征不可少于3天。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做好会阴清洁,勤换内衣内裤,打消产妇顾虑,鼓励母乳喂养,近20年的研究表明,哺乳期应用PTU对于后代是安全的,使用PTU150mg/d对胎儿脑发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检测婴儿的甲状腺功能,嘱母亲应在哺乳完毕后服用PTU,之后要间隔3-4h,再进行下次哺乳。

2 结 果

本组41例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无一例出现甲亢危象或心衰,均顺利分娩,母婴健康。

3 小 结

甲亢合并妊娠,一般来讲,轻度甲亢对妊娠无明显影响,但中重度甲亢及症状未控制者的流产率,妊高症发生率、早产率,小样儿发生率以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妊娠可相互影响,且易发生甲亢危象,而妊娠可加重甲亢的症状和心血管病变,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饮食、药物、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指导,最大限制的帮助其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习惯,减少甲亢危象及心衰诱因,提高临床护士对妊娠并甲亢的认识,对母婴进行严密监测,及时恰当护理的是母婴安全度过围生期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4.

[2]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18.

篇9

【关键词】硬皮病;临床特点;护理分析

硬皮病,又称系统性硬化症,是指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并累及心、肺、肾、消化道等内脏器官的结缔组织病[1]。皮肤的改变是硬皮病的标志症状,一般会经历肿胀期、浸润期和萎缩期三个阶段,病变呈对称性,多由手指逐渐向远端扩展,且病变皮肤与正常皮肤无明显的界限。此病病变程度差别很大,较轻的患者仅有局部皮肤的硬化和钙化,严重的可出现全身广泛性皮肤硬化增厚[2]。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人群为发病高峰人群,女性的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4倍,发病季节大多在春、秋二季。目前,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尚未研究清楚,临床上无明确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6月共收诊28例硬皮病患者,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具体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报道如下,为今后硬皮病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6月期间我院收诊的28例硬皮病患者为治疗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硬皮病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性6例,占总患者的21.43%,女性22例,占总患者的78.57%,男女比例为1:3.67;年龄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19±10.23)岁,发病年龄为(37.24±9.02)岁,病程为(34.83±28.15)月;其中局限性硬皮病患者17例,占总数的60.71%,系统性硬皮病患者11例,占总数的39.29%;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肢端性患者5例,弥漫性患者6例;所有患者发病前均无明显的诱因。

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

2.1 密切观察并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心电图、肺部X射线、尿量等临床指标的变化,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如果患者有呕吐现象,要观察呕吐物,判断有无出血的可能,若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2.2 内外综合治疗 内治选用注射药物泼尼松30 mg/d、复方丹参20ml/d、低分子右旋糖苷200m/dl,适当剂量的秋水仙碱及胸腺肽等,口服维生素E300mg/d,伴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可注射抗生素;外治选用以下药方进行药浴:威灵仙、白附子、石菖蒲、羌活、艾叶、蛇床子、栀子、千年健、川芎、白鲜皮、红花等药物用食醋水煎,浸泡患病部位,局部严重的部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每个疗程为1个月。

2.3 对出现雷诺现象患者的护理 雷诺现象的出现多由低气温诱发,必须做好硬皮病患者的皮肤护理。建议患者戴手套、穿棉袜、穿柔软且保暖性强的衣服,防止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所住病房应阳光充足、保持温暖清洁;保持个人卫生,防止感染,避免用冷水洗手脚,适当地进行全身及患肢的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筋脉舒通,有利于症状的恢复。

2.4 对发热患者的护理 硬皮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常有发烧、寒战、烦渴等症状,护理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浴或温水浴等,但不可用西药大量发汗退热。发热后病人应多饮水、多卧床休息。

2.5 对呼吸道的护理 肺部受累常常会导致系统性硬皮病患者死亡[4]。常表现为劳累时呼吸困难、咳嗽、肺纹理增多、增粗,导致肺的换气功能出现障碍。预防患者呼吸道感染,避免着凉感冒,定期监测肺功能,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用4%的硼酸液漱口,保持口腔的湿润和清洁。

2.6 饮食护理 系统性硬皮病常常累及食管[5],食道病变导致吞咽困难,防止饮食时呛咳,甚至导致窒息;给予高热量和高蛋白并且容易消化的半流质或流质饮食;食鱼汤、牛奶、骨头汤、莲子等加强营养,禁止生冷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严重吞咽困难的患者用留置鼻胃管进行营养支持。

2.7 精神护理及心理干预 情绪激动可导致末梢血管痉挛,使肢体缺血,加重病情。病人及其家属应多了解硬皮病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让患者保持精神愉快,摆脱悲观、焦虑的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疾病的康复。

治疗结果及分析

3.1 临床指标总结 所有患者主要的临床指标结果见表1.

表1.临床指标总结

临床指标异常患者(例)正常患者(例)

皮肤变硬 28(100%)0(0.00%)

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 19(67.86%)9(32.14%)

色素沉着 23(82.14%) 5(17.86%)

雷诺现象 25(89.29%)3(10.71%)

肺部X光 17(60.71%)11(39.29%)

心电图 11(39.29%)17(60.71%)

肾脏检查 6(21.43%)22(78.57%)

食道造影 20(71.43%)8(28.57%)

3.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56天,平均住院天数为(38.54±10.03)天,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皮肤硬度及雷诺现象等临床指标有明显好转的患者为26例,占患者总数的92.86%,无效患者为2例,占患者总数的7.14%。

讨论

硬皮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未研究清楚,我院在治疗时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并采取到位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明显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此外,患者出院后还应继续调理饮食,坚持功能锻炼,以愉快的心情对待疾病。

参考文献

[1]孟小英,吴凤歧,赖建铭.儿童硬皮病15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17(4):304~305.

[2]栾天庆.内外合治硬皮病1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03,31(3):17.

[3]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540~547.

篇10

【关键词】PBL教学法;LBL教学法;传染病护理学;临床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Probiem Based Learning,PBL)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以病案和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并辅以教师引导的小组教学法。按照“临床症状、体征一疾病病因分析归类叶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治疗与预防”的临床逆向思维模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病例运用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进行自学,再将各自获取的临床推理集中讨论交流,最后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1-2]。PBL教学法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3]。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实验选取长沙卫生职业学院2012级高护1班64名学生,以随机抽签方式决定32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PBL教学法授课;32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讲授的传统教学法(Lecture bash learning,LBL)授课。两组学生年龄、学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 内容和方法

1.2.1内容

两组学生的授课章节均为《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一节;授课同时进行,授课时间按教学大纲要求为3学时。

1.2.2 方法

实验组(PBL)采用教师课前发放病例分析、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思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上课课前2周发给每位学生,所有的案例与问题,先不给学生答案,让其发散性思维,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往往是一人一个问题地查找。课上分组(每组8人)讨论,回答病例中提出的问题,回答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最后教师对本章节重点内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强调和总结。对照组(LBL)由另1名教师带领在其他教室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授课过程可采用多媒体等传统教学方法。

方式。

1.2.3统计分析

上课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统一进行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和病历分析,试卷由同一名教师阅卷,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基础知识(概念、填空、选择、简答)的掌握程度及临床思维能力(病历分析)两方面的成绩,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结果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学生在《艾滋病患者的护理》一节,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1。在临床思维能力方面的成绩对比见表2。

表1 两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的成绩对比

两种教学方法经统计学分析,按P≤O.05检验水准两种教学方法无统计学差异,认为PBL教学组与LBL教学组学生在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的平均成绩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见基础能力掌握无显著差异。

从表2看出,实验组病例分析的最低分、最高分、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t病例分析=3.35,P=O.002,有统计学差异,可认为PBL教学组学生病例分析成绩优于LBL教学组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基础知识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3。基础知识包括概念题、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合计60分,36分及格,54分优秀。

从表3可看出两组学生基础知识全部及格,及格率为100%;其中实验组有5名学生成绩优秀,对照组有4名学生优秀,优秀率分别为15.63%和12.50%,经统计学检验,χ2=0.004,P=O.845,认为PBL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与LBL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PBL)、对照组(LBL)病例分析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比较见表4。病例分析满分40分,24分及格,36分优秀。

从表4可看出在病例分析题上,实验组(PBL组) 优秀水平1人,优秀率为3.13%,对照组(LBL组)优秀水平1人,实验组(PBL组)有23人及格,及格率为71.88%;对照组(LBL组)有17人及格,及格率为53.12%。经统计学检验分析,χ2=4.165,P=O.056,可认为PBL组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高于LBL组学生。

3结语

本研究从平均成绩、及格率和优秀率三方面评价两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PBL组学生与LBL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与传统的讲授法不相上下。在临床思维能力(病例分析)方面,PBL组学生病例分析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优秀率均高于LBL组,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说明PBL教学法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法的一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忠信,陈庆,林艺雄.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医学与哲学,2007,28(8):72-74.

[2]王红梅,罗德欣,刘阳.PBL教学法及其对临床教学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90-91.